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 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冶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资金占用大,产品无法标准化,质量成本居高不下,设计人员成本观念不强,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成本。

一、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核算含义

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

(二)成本核算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指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是指为企业经营上的长远需要,不能由当年产品销售收入全部补偿,而要由各受益期的收入分配负担的各项支出。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即提供的成本数据能为管理者提供参考服务,为管理者决策起到一定作用。分期核算的原则,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即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

(三)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机械制造业的成本构成主要为直接材料及加工费,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大

机械制造业产品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多在6个月以上。以此为依据计算采购提前期,造成物料库存及在制品存储时间较长,资金占用较大,现金流紧张。

(二)成本信息沟通不畅成本信息分散

机械制造业的采购、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库存等系统息息相关,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共享及交换。传统的企业没有数据共享平台,造成沟通不畅,经常是库存中存在着积压的物料,而采购依然进行新的采购,造成积压物资不断增加。客户的订单变更后,经营部门不及时与生产沟通,造成已购入的物料被废弃,已安排的生产重新返工等等现象。

(三)内控制度繁多,缺乏执行力

机械制造业依据ISO9001标准,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这些文件多半被束之高阁。企业经常是出现一项问题,就制定一项制度,而在执行时依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成本管理者的权限不高,参与管理不够,信息获知不足,始终停留在核算者的地位,无法参与成本管理,只能是事后反映。

(四)产品个性化,无法形成标准化生产

机械制造业产品多依客户具体情况订制,产品类型千差万别,多为非通用型产品生产,产品成本历史数据参考性不强。产品配套件等配件多为独特订制,一旦出现订单更改,已订购或生产的配件将被废弃,无法在其他产品中应用。因此客户、经营、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必需形成一个整体联动机制,才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五)成本管理要求更全面化、一体化

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流转、装配到产品存储、发运、售后等各个环节都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及控制。而由于传统企业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经营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系统等软件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成本出现问题多在核算后才能反映出来,无法在各个节点及时发现、处理。成本核算为手工核算,每月末才能进行统计、核算,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成本管理较差。

三、完善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建立ERP这一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有助于整合企业采购、生产、经营、人力、财力、物流、库存等各系统数据,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决策力,降低成本。如当合同变更时,采购部门能及时知道变更信息,更改采购计划,合理利用库存积压物资;生产部门能及时变更生产工艺,优化排产工序;财务部门能更合理的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等等。除此之,成本管控能更加及时,随时将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合理现象,提出并更正各管理漏洞。如排产工序下发后,车间为平衡生产人员工作量,将一些简单产品私自安排在大设备进行生产,导致工时成本偏离预算。这时,车间成本管理人员就能根据ERP系统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一现象,从而降低成本。

(二)优化工艺设计

降低产品成本,产品设计是关键。加强设计人员成本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产品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上尽量精打细算,提高钢材利用率,选用质优价廉的配套件。

(三)加强对材料物资管理

机械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总制造成本的70%以上,包括各类钢材、铸件、锻件、配套件、外委件等等,因此加强对材料物资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降低材料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降低采购价格,一方面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采购数量。这就要求做好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

采购管理应从比价采购做起,建立材料价格库,及时根据市场行情更新材料价格,对采购的材料进行价格审计,确保材料质优价廉;建立稳定优秀的供应商队伍,保证材料能及时、稳定的入库。并与供应商建立利益共同体,分担风险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进度要求。制定采购计划,根据生产安排,合理确定采购时间,减少资金占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财务意识培训,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并引导采购人员提高采购质量。

如果采购管理是价的管理,那么库存管理就是量的管理。合理的库存数量既能保证生产需要,又能减少资金占用,因此,要及时清理盘点库存。制定盘点制度,定期进行盘点,及时与生产、采购部门沟通,清理积压物资,减少资金占用。

(四)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生产系统合理排产,优化工艺、工序,与采购、经营、财务系统及时沟通,了解市场行情、谨慎投入资金,避免资金占用。根据订单,制定项目预算。在生产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利用ERP系统及时监控生产过程,及时纠偏,保证产品利润。执行全面预算制度。树立车间生产人员的成本意识,从点滴做起,爱护设备,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以预算为标杆,全面执行成本预算,压缩成本费用。加强质量成本考核。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只有好的产品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是关键,而成本核算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阐述,能为机械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改进提供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国萍.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2篇

(一)核算目标的对象不清晰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通过成本计算进行工作处理,其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与科学。所以,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选择,实事求是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如将企业外包成本分摊成产品的人工费用是不合理的,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容易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将外包成本归于生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人工费用进行核算。又如以支出原始凭证作为成本计算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又无法及时获得已支出的原始凭证,已支出却未获得原始凭证的情况下,这些支出往往不会被纳入成本进行计算,这就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客观与严谨,致使成本计算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账面成本偏低,影响企业高估利润。对此,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将已经产生的支出纳入到成本中进行计算,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第3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问题

成本核算和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占有关键位置,价格竞争力属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成本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必须要减少成本才能够降低价格。想要适应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要解决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下面将进一步研究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问题。

一、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及方法不完善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内容不够完整,核算和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既影响了企业整体运营速度,还影响了企业今后发展。对于企业在市场上占有良好竞争地位十分不利。知识经济不断加快发展的速度,促使企业成本核算面临全新的挑战。但是企业并没有将知识经济添加到成本核算当中,其仅仅是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并且无形资产针对知识经济还不是十分全面,这就导致企业核算内容不够丰富。制造企业成本和管理的方式相对落后,并没有依照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及时的调整核算和管理的方式,导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核算的效率,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管理者忽视成本核算及管理工作

当前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比较忽视成本核算和管理,这就促使企业财务体系无法及时的改进,导致核算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针对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缺少严谨完善的制度,导致成本合算的方式不统一,核算得到的数据不够准确。核算部门针对原材料实施核算总结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应的消耗定额,并且核算工作者无法准确的弄清物资材料及损耗的规定额,时常存在原材料账务数据和真实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工作水平较差,延缓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三)成本核算及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落实

制造企业在使用成本核算及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针对工作人员制度遵守这方面并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导致产生各种因为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引发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企业构建了相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机制,但是,企业针对制度细则执行力不足,促使大量的企业工作者,没有严格的依照企业制度细则开展核算及管理工作,导致核算及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作用。所以企业一定要在根本上意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的作用,确保完善的制度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核算工作者专业素质一般

制造企业当中的成本核算工作者没有及时的更新自身的知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法达到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核算工作者的要求不高,其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工作的热情不是很高,并且管理人员对于成本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核算工作者工作不认真,效率不高,进而影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使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方式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式比较常用的有四种,分别是分批法和定额法以及分步法和种类法。任何一种核算方式均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制造企业必须要针对企业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核算及管理方式。企业在选择使用哪种成本核算方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最大限度思考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样能够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并且,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丰富成本核算内容,确保其内容更加全面。进而提升核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制造企业必须要选择有效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方式,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及准确程度。

(二)给予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

制造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真正意识到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清楚其对于减少企业制造成本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所发挥的作用。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将所有成本核算及管理工作贯穿到企业项目运行的具体流程当中,企业管理者及技术工作者在设计和规划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思想。制造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制定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企业的真实情况,将我国有关法律当作基础。确保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制度执行。这也证明只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成本核算工作绝对的重视,才能够提升成本核算及管理的水平。

(三)严格遵守企业制度

真正落实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并且,支持企业工作者在核算的时候相互监督和提升。实施严格的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只要成本审核工作者在审核时候存在不标准的票据操作行为,一定要对其给予相应的惩罚,让其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若核算工作者在进行核算工作的时候,存在胡乱使用公款和乱开票据的情况,一定要追究其法律方面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

(四)加强核算工作者专业素养

定期培训企业核算工作者,要求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包含不断更新的有关政策和制度以及法律规范,确保企业核算工作者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的水平。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策略,希望能够给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进而确保企业快速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伟静.基于统计与会计结合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第4篇

关键词:价值链 目标成本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50-01

一、我国汽车制造业汽车成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汽车经销商纷纷采取降价策略吸引顾客,大规模的降价营销策略需要低成本来支撑,随着人民币的增值,原本依靠较低的人工费用而达到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国企业急需引入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地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汽车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如下:

1.内部价值链有些环节消耗的资源与创造的价值不相称。如研发、设计环节。大部分合资企业由于起步较晚,自主研发能力弱,一直以来走的是以引进技术为主和以组装为主的产业依附型发展道路。

2.价值链各环节间的衔接不紧密。由于中国汽车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还比较短,管理机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内部价值链的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物流、信息流衔接不紧密现象,导致资源消耗过多。

二、汽车制造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步骤。(1)产品计划阶段。产品计划阶段包括五项主要活动,一是市场调研,即调查有关消费者需求;二是竞争分析;三是确定目标市场;四是了解目标顾客需求;五是定义产品特性。(2)目标利润率的确定阶段。目标利润通常会由销售利润率(R0S)来表示。销售利润率必须考虑到企业长期的利润计划,以及企业在行业中必须获得的资产收益率(ROA)。(3)目标成本的确定阶段。产品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率确定后,则进入目标成本的确定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估计产品销量;{2}计算出目标销售额和目标利润;{3}计算出目标成本。

2.成本核算。(1)识别作业、编制作业字典、建立作业中心。识别作业是实施作业成本核算关键的第一步,该步骤可以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或各职能部门的代表员工面谈来实现。企业可设计作业调查问卷(一组关键问题)来辅助面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提供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所需的大量作业信息,如作业及其属性。(2)确认主要成本项目。该步骤通过查阅企业的会计账目及相关资料即可获知。一般企业的主要成本项目包括:材料费用、工资、福利、折旧、制造费用、维修费用、管理费用、水电、动力、取暖等费用。(3)确定作业与成本项目的关系。ABC为每一项作业设置一套账户,成本按照作业流程结转。每个作业可能与一个或多个成本项目相联系,或者说,一个成本项目可能与多个作业相关。因此,企业必须明确作业与成本项目的关系,因为这是将某项成本耗费分配至各个作业的前提。(4)确认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交谈、问卷、统计分析或逻辑推理获得。(5)依据成本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成本动因确认后,则面临分配问题。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源耗费的分配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第二阶段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对于直接成本,不需要经过“两阶段”分配过程,可以将它们直接分配到成本目标。

3.成本控制。(1)产品开发设计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此环节的成本控制重点集中在产品构思及方案选定、方案的设计与改进以及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上。(2)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本环节控制对象是生产价值流中产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这一环节应建立严格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完整地记录生产作业、成本流转过程,并分析生产价值链及其中每一作业的成本结构,以达到优化制造成本结构,降低浪费的可能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价值流成本控制和持续改进目标。(3)营销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各个活动所消耗的作业类型、作业动因量,计算各个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情况,从而为营销阶段成本控制提供定量的信息支持。(4)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企业通过支付服务成本,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在企业成本限制范围之内确定,这样才能达到对成本的控制,否则就会产生失控损失。

4.成本考核。经过目标—作业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企业已形成了以作业中心为基础的责任中心体系。该体系既明确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目标,又方便了责任成本的考核。对作业中心可采取以下基本考核措施:以作业中心为单位,将目标成本分解至各作业中心,以责任成本确保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强调目标成本的严肃性;明确奖惩标准;实施责任成本核算。

5.信息支持系统。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的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技术支撑,价值链成本管理将无法有效实施。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支持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在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环境之中,其信息技术平台需要从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逐步提升到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2)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在线分析(OLAP)等技术。(3)信息安全技术。(4)ERP软件。在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中,ERP软件是一个核心功能模块,没有ERP软件的支撑,价值链只能是一个理论,而无法成为实务。

参考文献:

1.左钰.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初探.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2.苗兴杰.基于价值流分析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3

3.刘志娟.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

4.谢光亚,振佳.中国汽车制造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

5.万寿义.成本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2007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精细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降低机械制造业成本的方法研究,目的是把成本费用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即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由于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为此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等加工、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有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飞行器、机车、日用器具等等。

1.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

机械制造业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1.1.2成本信息分散

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3缺乏标准化

制造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最后是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1.2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1.2.1技术更新换代快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以及外来威胁的影响,导致对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原来传统的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被现在的机械行业市场所接受。

1.2.2产品定制性强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于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通常生产周期比较长,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1.2.4成本管理要求更精细化

成本管理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物流过程、装配过程、包装发运、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而手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而成本分析也只是同历史成本比较,因此成本控制性差。

2.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机械制造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系统,优化工艺和流程,实现快速简洁高效的制造单元,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物料资源计划(MRP)的建立与实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用户订货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研究产品从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层,使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形成以ERP为中心的MRP/PDM/MIS等技术集成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制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优化排产、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物力,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2.2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从而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行政、生产、财务、质检、理化等与材料采购和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各部门应严格按规程办事,材料采购业务流程包括:生产计划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确定材料采购价格;主管材料采购的领导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部门与供货部门签订供货合同;运输部门将材运达企业;质检部门对购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仓库管理部门对入库材料进行数量检查;会计部门按制度付款。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1)加强物资供管工作,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原始投入,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积累,前面从成本构成上已谈到如何降低采购成本,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运行及监督体系,成立价格审计部门,实行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验收权的分离,广泛、深入对市场行情作好调查,货比三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2)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成本竞争力是机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成本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9.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精细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降低机械制造业成本的方法研究,目的是把成本费用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即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由于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为此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等加工、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有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飞行器、机车、日用器具等等。

1.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

机械制造业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1.1.2成本信息分散

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3缺乏标准化

制造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最后是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1.2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1.2.1技术更新换代快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以及外来威胁的影响,导致对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原来传统的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被现在的机械行业市场所接受。

1.2.2产品定制性强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于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通常生产周期比较长,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1.2.4成本管理要求更精细化

成本管理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物流过程、装配过程、包装发运、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而手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而成本分析也只是同历史成本比较,因此成本控制性差。

2.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机械制造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系统,优化工艺和流程,实现快速简洁高效的制造单元,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物料资源计划(MRP)的建立与实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用户订货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研究产品从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层,使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形成以ERP为中心的MRP/PDM/MIS等技术集成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制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优化排产、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物力,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2.2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从而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行政、生产、财务、质检、理化等与材料采购和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各部门应严格按规程办事,材料采购业务流程包括:生产计划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确定材料采购价格;主管材料采购的领导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部门与供货部门签订供货合同;运输部门将材运达企业;质检部门对购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仓库管理部门对入库材料进行数量检查;会计部门按制度付款。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降低机械制造业成本的方法研究,目的是把成本费用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即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由于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为此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等加工、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有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飞行器、机车、日用器具等等。 

1.1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

机械制造业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1.1.2 成本信息分散 

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3 缺乏标准化 

制造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最后是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1.2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1.2.1 技术更新换代快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以及外来威胁的影响,导致对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原来传统的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被现在的机械行业市场所接受。 

1.2.2 产品定制性强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 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于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通常生产周期比较长,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1.2.4 成本管理要求更精细化 

成本管理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物流过程、装配过程、包装发运、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而手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而成本分析也只是同历史成本比较,因此成本控制性差。 

 

2.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机械制造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系统,优化工艺和流程,实现快速简洁高效的制造单元,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物料资源计划(mrp)的建立与实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用户订货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研究产品从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层,使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形成以erp为中心的mrp/pdm/mis等技术集成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制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优化排产、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物力,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2.2 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从而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行政、生产、财务、质检、理化等与材料采购和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各部门应严格按规程办事,材料采购业务流程包括:生产计划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确定材料采购价格;主管材料采购的领导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部门与供货部门签订供货合同;运输部门将材运达企业;质检部门对购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仓库管理部门对入库材料进行数量检查;会计部门按制度付款。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1)加强物资供管工作,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原始投入,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积累,前面从成本构成上已谈到如何降低采购成本,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运行及监督体系,成立价格审计部门,实行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验收权的分离,广泛、深入对市场行情作好调查,货比三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2)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成本竞争力是机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成本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 

[2] 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9. 

第8篇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分析

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准则以当时普遍接受的成本会计实务中最好的实务为基础并将其编撰进去,这一过程也使基本成本惯例更加清晰。委员会的成员不仅研究美国、英国、德国和其他地区的成本会计体系,而且还在日本制造业进行调研,并且通过来自于三番钢厂、三菱电器、住友化学、富士纺织等企业的合作来研究实践中的成本会计体系。准则的观念与195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AA)的成本概念和标准委员会报告相比,更接近于德国1939年的成本会计一般原则。日本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规定普遍遵守的成本会计原则,也是为了使准则作为会计核算体系一部分的成本会计的核算基础。

二、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和特点

(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和内容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价格制定、准备财务报表、成本管理、预算和预算控制、制定基本计划和做决策。但是,准则没有定义或描述成本管理、编制预算和预算控制,以及制定基础计划和决策的具体方法。准则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成本会计目标和基本准则;第二章,实际成本会计;第三章,标准成本会计;第四章,会计和成本差异分析;第五章,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

(二)成本会计准则的特点

在日本,准则是传播和普及成本会计知识的规范。准则是指导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不是靠法律强制执行,企业违反准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准则也对日本企业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成为每一个公司成本会计的基础。成本会计准则为日本成本会计实务提供了清晰的基本框架,企业可以在准则之下执行他们自己的成本会计实务。准则应用于日本所有的企业,但是应用的具体准则依赖于工业类型、行业状况和公司大小(1958年小企业成本会计委员会)。而且,一些工业团体有他们自己的成本会计指南或成本会计程序手册。例如,军工行业有采购手册(军事设备协会,1989),预防性维修业有成本会计手册(建筑部部长秘书政府建筑室1991)。但是,这些手册和指南都以成本会计准则为基础。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现了日本独特的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在日本,两个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类型——分批法和分步法也被包括在准则中,其构成了日本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分类法在日本普遍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商抢先占领了经济生产发展中的主要地位,制造商不希望为每一产品设立单独的生产线而耗费资金,因而他们使用共同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生产弹性成为制造商追求的主要目标。准则的另一个特点是确定了工时在企业成本会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日本的工时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进行一项工作的工作时间。其包括加工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所有主要环节耗用的时间,并且一般以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时间或以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各要素的机器设备时间来计算。因此,一套完整的工时就代表了企业发生的所有加工和服务活动的详细记录。因而,工时可以作为生产过程、工作单元、机器和服务职能,例如维修和材料管理的基础。在日本,工时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他们的设计和使用在教科书中被普遍论述。工时制不仅为管理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而且为成本管理的主要领域奠定了基础,其在控制成本、制定价格及制定预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关键的决策帮助。工时是产品成本会计制度的基础。准则中成本会计记录的类型也分为两个,一个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成本记录类型,另一个是以管理目标为基础的成本记录类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成本记录与西方的相似,但是以管理目标为基础的成本记录与西方不同。

三、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作用及评价

(一)普遍执行的成本会计准则符合日本文化特点

企业成本实务纷繁复杂,成本核算需要依企业类型、规模大小、生产方式等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企业具体成本核算方法需要因地制宜、依产品特点而定。由于成本会计实务本身所具有的这一特点,即使是政府颁布的成本会计准则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成本核算情况,因此,准则只能是指导性的,而不能是强制性的。日本的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因此,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即使是非强制性的成本会计准则,日本企业也会服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主动执行准则,从而使成本会计准则成为日本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执行,确立了准则在日本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二)成本会计准则的执行促进了日本成本管理的发展

从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来看,准则的目的是引进并向日本企业介绍先进的成本会计核算思想。并使之成为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从而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型的国家,政府把振兴经济的方法放在有效使用有限的资源上,在会计上重视成本节约,希望通过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因而准则的制定目标从最初的控制产品价格转变为提高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例如规定的标准成本法就来自于美国,但是在会计制度上,日本更接近于德国;另一方面,对日本大型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经验进行广泛调研,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日本企业成本实务相结合,创造了日本特色的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在内容上,准则将成本管理的思想写入其中,促进了日本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及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日本的制造商以较少的工人和较低的存货水平,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竞争力远远超过美国,使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为世界所关注。

(三)成本会计准则为日本企业确定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

在对日本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日本企业在成本核算上仍然采用标准成本法,工时制仍然是日本企业核算的基础。日本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创新很少,创新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例如,目标成本法、适时制、弹性生产等,这与准则的影响不无关系。准则中对工时制、分批法和分步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将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化,置于与实际成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因此,很少有企业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进行创新。而准则对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没有详细规定,鼓励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就成为日本企业探索的主要方面,促使日本企业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四)以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双重目标

从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实务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的主要职能有两个:一个是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另一个是为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日本成本会计准则以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双重目标,成本记录类型分为两种,财务报告成本记录类型和管理成本记录类型,记录类型虽然分为两种,但两者结合在同一成本核算体系之下。准则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成本会计的两大职能,也促进了成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

四、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对我国成本会计实务的启示

从对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规定了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为日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将成本管理写入准则中,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在1984年制定了分行业的成本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财务会计的不断变迁,原有的成本管理条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核算和管理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不一,成本核算方法比较落后,许多企业仍然沿用旧制度中的核算方法,而且成本开支混乱,许多企业存在乱挤费用的现象。企业对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视不够,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逐渐与世界接轨,会计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应该对成本会计进行改革。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成本会计实践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合我国成本实务的成本会计制度。

日本的成本会计准则为我国制定成本会计制度提供了充分的、可借鉴的经验。首先,成本会计准则应该是指导性的,由于成本实务本身的特点。有关成本会计的规定很难是强制性的,尤其是成本核算方法方面,因此成本会计制度应该以介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思想为主,并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法,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进行选择,也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的核算方法作为企业核算的基础方法,例如,标准成本法。从其他国家的成本实务来看,标准成本法仍然是比较普遍和适用的方法,例如,美国在针对政府采购的成本会计准则中也规定,政府采购承包商在进行合同标的的成本会计处理时应该采用标准成本法。其次,成本会计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应该由政府来执行。、制度虽然是指导性的,但要形成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约束力,必须由政府来颁布和推行。政府的制定和推行有利于成本会计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执行,并使成本会计制度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础,建立一个广泛遵守的成本会计框架,促进产品成本在计量、分配和归集上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及全社会整体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再次,注意成本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财务会计致力于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经营,而成本核算强调企业全部费用中的一部分向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两者之间虽然目标不同,但处于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之下,而且成本会计为财务会计提供有关企业存货成本和计算期间损益的信息。因此成本会计制度应该与财务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最后,可以借鉴和采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在成本管理规定方面的经验,将成本管理思想写入成本会计准则中,促进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紧密结合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9篇

一、目前职业中专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对于职业中专学生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内容,特别是成本计算方法是困难很大的。当然,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当前,在职业中专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自然媒体(如黑板加粉笔),这种教学手段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它无法适合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图表多的教学需要。成本会计内容组成有特殊的地方,从要素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方法等,涉及到的公式、图表数量很多,教师讲课很不方便。由于表格的理解没有文字理解直接,而教师又受到课时、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表格在黑板上一一讲解,只能解释数据在表格中的关系,学生听起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对成本会计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欠缺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一般成本会计教学均以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例讲授,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制造业术语难以理解,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如对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的正确区分,对生产中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的了解,影响他们对分步法中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步骤的确定等问题的理解掌握。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强调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没有实践环节很难将各费用分配方法的一些要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运用。所以,学生得到的是成本核算过程各环节的知识片断,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很不系统,难以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仍局限于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在财务会计的模拟实习中。教学过程没有包括对制造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对以制造业为背景组织教学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进措施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成本会计中的有关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特点、成本计算的基础资料及各种表格进行演示,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有形物,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工艺过程和成本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成本计算方法学习之前能初步了解什么样生产类型企业,采用什么样生产工艺过程,应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著名会计学家阉达五教授曾提出会计学多媒体教学将成为2l世纪会计教学的新模式可见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成本会计乃至会计学教学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对于开展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

1.知识结构划分板块,形成多媒体演示课件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课程,它的知识结构有其自己的特点,总体包括三大部分:成本费用核算、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分析,它们形成一个不完全线性的树状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板块的划分,制作成多媒体演示课件。课件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表格数据、计算流程、计算方法的演示,这种演示超出了教材结构束缚,可以进行超级链接,能够给成本会计的教学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表数据可以很好的了解计算中各部分的关系和来源,掌握计算方法和程序,但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要过度的使用多媒体展示概念性的知识,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 2.成本计算方法强调成本计算全过程的整合,体现整体案例

成本会计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将独立的各成本费用核算部分组合成某种综合计算方法。教材在编写实例时考虑到篇幅问题,数据一般只涉及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数据之间缺乏连续性,教师讲授时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也只好将程序中的一些步骤省略,只讲重点。这样对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数据的来龙去脉没有讲清楚。给学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而且与前面所学知识脱节,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接受。但多媒体教学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重点讲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计算的有关问题的前提下,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要素费用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所以,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授都应采用案例式教学,将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某一案例之上,各个程序的数据比较完整,前一个程序计算完成后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程序的计算。这样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就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二)构建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做好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信息强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比如,成本会计对象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求掌握的要点是:成本计算对象是成本计算过程中归集、分配费用的对象,也就是生产费用的承担者;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原则是既要符合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又要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某一工业企业参观产品生产技术过程,也可组织学生观看根据产品生产技术过程、生产组织特点录制的录像片,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经济内容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与剖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台企业产品生产实际,理解成本、生产费用、成本计算对象等概念的含义,掌握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设计成本计算方法的技能。

2.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可应用到成本的作用、成本会计的法规与制度、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这些章节中。比如,通过近期媒体公布的有关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成本会计的法规与制度是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依据和行为规范,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保证成本会计资料真实、规范、及时和有用。让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思,培养自己应具备的会计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尹瑜.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

第10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民办高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62-02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行到了攻坚阶段。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切实合理地制定投入-产出的比例。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很快,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的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我国拥有合法正规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目前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缺少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然而,民办高校只能自救。在生源充足时,可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来生存,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尚不成问题。但一旦生源减少时,就难免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亏本运营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对经费合理运用,更加合理地控制成本,从而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用途,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好、更多的事,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经营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是非公共财政,而且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民办高校必须重视成本核算模式,以提升成本信息含量,从成本信息中把握全局。当前的做法是计算出人均教育成本,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但是这种以这拥姆绞胶怂愠龅某杀局痪哂型臣蒲У囊庖澹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消耗的成本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这就出现了均值假象,这样的成本信息不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就民办高校的管理决策来看,应该把教育成本的细分为各个“专业”,通过作业成本法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将提供专业教育服务作为成本对象并最终计算出“各专业人均教育成本”。

民办高校如果想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壮大,那么收入与成本就必须相一致,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忽视的重点。2003 年我国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规定,“民办高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此看出民办高校还是可以有利润的,而获取利润的重中之重就是成本核算,以至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成了该产业的前提。但是,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援也是有效的,如提供场地、减免税收、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等大的方面都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帮助。但除此之外就需要民办高校依靠自我,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对资金运作和资源运用的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

自 1940 年初,国外就开始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最早研究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他的“作业会计”概念的提出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这一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思维。1952 年科勒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他将作业的思想融入到会计与管理里面,被看做 ABC 的萌芽。

1971 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概述。他始终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相联系的会计。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不能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而应该是作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工业生产变得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直接费用的占比在下降,间接费用的占比在提高。美国制造业界普遍感到成本核算存在扭曲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全面兴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两人通过对多家公司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两位学者的研究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基础。

继卡普兰和库珀的研究之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地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作业成本法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业成本法被广泛运用到大型企业中去。Kiani 和 Sangeladji 在美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美国企业都开始推进作业成本法。随后,Chenhall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发现一半的大型企业都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核算方法,很多美国企业都在应用,如 IBM、朗讯科技等。

三、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应用的可行性

(一)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

国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积极的探索及研究。20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教育成本概念开始被提出。约翰・维泽(John Vaizy)是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他在 1958 年出版的《教育成本》一书,在书中准确详尽地分析了19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另一位教育经济学学者科恩在 1979 年撰写的《教育经济学》提出教育成本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由学校提供教育的成本构成,包括培养学生而产生的相关费用,间接成本主要由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等构成。科恩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机会成本是教育成本概念最为恰当的表述。

国内学者对教育成本己进行了20多年的积极探讨,但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对教育成本的定义上,各学者分为两派观点。

一种观点将教育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成本=直接成本(公、私立教育机构的付出的教育支出)+间接成本(即教育消费者的成本);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另一观点认为,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教育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和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由于上学而未就业放弃的收入。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教育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对教育成本进行和核算的实际操作的探讨较少,特别是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的研究更少。

(二)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的应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具有稀缺性。如何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并合理运用是民办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成本是衡量一个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是管理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制定学费的标准。而一个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能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保驾护航。因此,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保C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发现不合理、无效益的作业环节,从而帮助管理者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保证财务有效进行。同时也可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提供准确、详细的成本信息。

同时,民办高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但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回报要求运营过程中必须有利润,而这种利润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并且是在合理收取学费基础上的,那就要对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准确的核算。所以,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成了民办高校公益性和效益性双重目标下的必要条件。

由于民办高校的费用种类繁多且成因复杂,导致间接费用过多。只有将这些费用合理分摊到不同的成本对象中,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人均教育成本。因此,选择并运用合理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作业成本法则是一种好方式,它将管理的重心放到基础作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将生产过程按作业动因分为多个作业,每个作业都能用运用合理客观的分配方式将成本进行逐一划分和汇总,从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由作业成本法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能使管理者发现不合理、没效益的项目,这可以真正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和资源控制。制造业企业最先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并取得了成功,不仅有效实现了产品的成本控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学校的教育成本构成与制造型业的成本构成存在着相似性,所以,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民办高校是有必要性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因此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成本核算是很有意义的。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成本核算对象可以是学院,也可以是年级,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多角度观察教育成本的使用状况,为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决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小业,陈华.作业成本法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

[2] 练惠敏.现阶段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评估[J].商业时代,2005,(27).

[3] 张凤霞,郑晓春.从案例分析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西部财会,2007,(12).

第11篇

1.确定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且的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本会计课程,以制定的教学计划为限按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与企业成本核算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对企业成本会计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周边企业产品或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和核算方式,并且通过模拟企业成本项目核算流程,分析成本管理的运用情况;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树立节约理念,用先进成本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一方面,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创新。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年度成本核算资料、企业生产流程图(可白编)、企业人事制度等。资料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资料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生产或业务特点及其与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匹配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度等;另一方面进行班级总体资料分析,主要针对每个小组获得的调查问卷,每组同学针对全班获得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调查区域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得出定性的结论。

第12篇

论文摘要:摘要: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物流成本巨大。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企业效益,以及如何加强对其成本控制是装备制造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在剖析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了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并总结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目标控制方法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物流活动普遍重视不够,成本管理方式落后,只是将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致使物流成本在财务账簿中得不到真实反映。由于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难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不利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特别是把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融入到物流成本管理中,不但能形成新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而且能消除物流成本的盲区,进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1.1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等;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修费、搬运费等;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以及物流信息费、贷款利息和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1.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特征

1.2.1乘数效应性

物流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假使销售额为500万元,物流成本为5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5万元,不仅直接产生5万元的利润,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50万的效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

1.2.2隐含性

我国物流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空缺之处。目前装备制造业对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最多只是把运输、仓储等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单列出来,而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许多物流环节的费用大多划入生产成本核算,因此无法明确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

1.2.3分散性

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跨越了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全部物资流动活动的范畴,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的相关部门。由于物流成本的产生与物资流动密切相关,而物资流动的范围是跨越了装备制造业的众多职能部门,因此使得物流成本的形态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

2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装备制造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根据我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成本仅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样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模糊和低估,从而使得企业并不能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 2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失误

在通常的装备制造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用核算的是对外部运输业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共用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它经营费用统一归集核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难以正确地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这使得装备制造业较难对物流成本实施管理和控制。 3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装备制造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主要还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成本控制方法很少被应用,更谈不上系统应用,因而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成果,致使成本控制中科技含量较低。

3装备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

1建立物流成本专门化管理组织

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装备制造业物流组织结构。为有效地实行物流合理化,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建立个专门负责物流工作的独立部门甚至建立一个物流分公司,对物流成本实行系统控制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物流效益。

3.2制订物流成本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与控制密不可分,核定的预算是执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的基础,物流成本预算的编制既是一个计划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即预算控制。 2.1预算标准要细化和科学化

物流成本非常繁杂,覆盖到装备制造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过程,它包括了供应、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材料的采购费用,产品的广告宣传费,仓库保管费,有关设备和仓库的折旧费等等。这无形要求了物流成本预算必须根据物流成本的特点,详尽的划分各预算标准,细化到各个物流环节、各项物流费用,使物流成本预算科学化,具有可考核性,使预算落实到实处。 2.2建立物流责任中心,明确各自责任

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必须同责任成本结合起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物流责任中心,将物流成本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随着预算数据的逐级分解,预算的物流责任中心的层次越来越低,预算项目越来越具体。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中心,不断细化物流预算责任,从而达到指标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人、逐级考核的管理效果。 3实行物流业绩考核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需要有效的物流成本考核,通过物流成本考核,将企业整个物流过程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明确其权力、责任及其业绩计量和评价方式,建立起一种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反馈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内部的一种严密成本控制系统。 3.1编制物流业绩报告

为了反映成本考核的结果,让领导知道考核体系运行情况,让被考核对象知道他们的业绩被衡量、报告和考核,也为了便于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应形成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考核部门定期编制考核报告,报送领导层及有关部门,控制报告显示过去工作的状况,提供改进工作的线索,也是实施奖惩的依据。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际成本的资料反映,“完成了多少”;控制目标的资料反映,“应该完成多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反映“完成得好不好是谁的责任”。

物流业绩报告就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物流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物流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控制报告。根据物流业绩报告,可以进一步对实际执行差异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反馈作用,使上层物流责任中心和本中心对有关物流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促使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2纠正偏差,实行奖惩

物流业绩报告出来以后,考核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责任者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奖惩,二是纠正偏差。

兑现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是保证考核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奖励完成任务好的人时应注意:第一,奖励的对象必须是为成本节支做出贡献的行为人。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何种奖励。第三,避免奖励侥幸取得好成绩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节约成本的不应给予奖励。第四,奖励要前后一致。保持政策的一贯性。惩罚没有完成任务者时应注意: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责任归属,尽快采取行动,拖延会减弱惩罚的效力,要保持政策的实效性。第二,员工事先知道成本超支多少,要受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责任者才能接受惩罚。第三,惩罚要一视同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体现公平性,前后一致体现一贯性。只有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贯性才能获得员工的广泛支持。

:

[1] 黄炎波,张汉江. 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 系统工程,2004(1):11-12.

谢庆红. 制造业物流成本探析[J]. 商业研究,2003(4):160-161.

王丰,姜大立,彭亮. 军事物流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王志华,陈圻.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J]. 统计研究,2005(3):33-36.

第13篇

论文摘 要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其中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支出费用的重要部分,因此控制物流成本也是加强制造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任务,只有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切实提高制造业的利润,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业物流概述

1.价值链的理论分析

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是逐渐提高产品价值的过程,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加价值的链条。价值链理论重点强调每一个处于价值链上的流程都是企业管理对象,以增加价值为最终管理目标,并将科技信息手段作为先进的理论基础,并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拓展,甚至应用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实践中。价值链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思路与方法,注重的是价值链上的不同人、财、物及市场的价值提升,既是战术性的管理手段,又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关心自身的发展,更要看重处于价值链中的集成利益与发展能力。

2.企业物流价值链的分析

企业的物流价值链可分为与服务及物资转移直接有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辅助提升价值活动。企业通过价值链上的物流运作,将供应商、经销商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并将各自的价值链相贯通,以形成一条价值链体系。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通过电子平台融汇了物流的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以此构建虚拟的价值链体系。另外,将企业的价值链和虚拟企业相结合,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完善,能够形成以客户价值链为主导的价值网。

二、优化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1.加快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进程

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主要是改变原本封闭、分散的物流管理模式,而实施集中开放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协调物流活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物流环节的控制,将与物流相关的仓储、运输、采购及配送等部门加强整合,实现统一的物流全过程管理。在这个统一管理的过程中,物流活动是一个单独体系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战略地位不相上下。

企业物流活动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处于制造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整合,也就是在企业自身价值链的基础上,消除仓储、运输、采购、配送等部门之间的流通障碍,进而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其次,企业应将自身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商品购买者置于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系统中,以减少上下游企业及企业自身物流活动之间的摩擦,经过这种优化整合的物流模式,有效控制制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多余环节,以实现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且对保护制造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通过对竞争对手采取物流模式的分析,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确立本企业的物流成本目标,以争取最大化的成本优势。企业还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总结先进经验、整改自身不足,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各环节运作,这对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物流核算体系

基于价值链上的物流成本控制,制造企业应积极构建立体开放式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并以三个维度来加强物流成本核算。

第一个维度就是对物流成本对价支付形态,其中分为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及财力成本;人力成本是物流活动中的劳动者成本,既包括一般的物流作业人员,也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人力成本还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不随着劳动量发生变化而改变;变动成本则根据劳动量的变化而有所增加或减少,如差旅费、奖金等;物力成本是在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场地费、物料费、设备费等,其中包括开展物流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备费用及后期维持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水电费、燃料费等;财力成本则是在开展物流活动过程中,以直接货币支付形式产生的费用,包括保险费、外包运输费、加工费、仓储费、包装费等。第二个维度主要根据物流的基本功能分类,包括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流通费用等,这与传统形式的物流成本分类相似。

第三个维度则是根据物流环节产生的范围而分类,如果将整个物流活动的过程都在制造企业的内部产生,那么就属于企业管理的内部环节,反之则属于外部环节。通过对内部环节的耗费及外部环节耗费的分析,利于企业明确物流成本的消耗形式,利于进一步加强价值链体系中的物流成本优化。如若企业的外部环节耗费较高,那么企业就应该从外部的上下游企业物流成本着手,整合价值链的优化,以控制物流成本问题。

3.注重物流人才的引进

制造企业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对降低物流成本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先进的信息系统没有专业人才的操作,根本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最终结果就是企业付出了资金代价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既懂业务又了解it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有些it人员对制造业了解不足,因此管理人员提出的业务流程相关问题it人员无法给予答复,而对制造业熟悉的管理人员却对it没有深入了解,就造成管理人员无法通过计算机的先进信息系统跟进工作,不能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工作效率不高,这也与配送中心整体设计有关,对于车流的合理规划,包括进口布置及规划道路宽度、车辆行驶路线等都需要一个优秀的总体设计师来完成,但是我国多数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制造企业物流配送的相关经验,不了解配送中心的最重要功能是商品的吞吐而并非存储。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邓建高,王普查.价值链中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邓伟.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12).

[3]张天明.小议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与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第14篇

关键字: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作业成本管理 制造企业 间接费用 材料消耗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拼搏,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具制造商,并跻身国际一流的文具品牌行列。得力集团现有员工6800余人,旗下拥有4大文具品牌、2大设计研究院、8大研发中心、5大制造基地、14个生产子公司、60多家销售分公司及办事处、5000家经销商和50000家销售终端;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得力自有品牌营销机构和合作伙伴。目前,得力集团已拥有总资产39亿,厂房建筑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产品线覆盖商用机器、IT耗材、办公电子、书写工具、胶粘制品、文管产品、装订设备、办公用品、学生文具和纸制品10大类。

得力集团的快速成长与其良好的内部管理密不可分。多年来,得力集团在其财务管理中一直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尽管该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稳中求进,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但作为当前社会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无疑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动力和新血液,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从笔者多年从事成本管理的经历来看,笔者认为:由于主客观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传统成本管理法在得力集团的应用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企业若想求得长远发展,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介于此,笔者试从作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对得力集团引进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思考。

一、作业成本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样化,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在间接费用和生产方面必然产生一定的联系,这就对企业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成本管理法呼之欲出,并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业成本管理法最初是在20世纪末由美国的会计学家科勒提出来的,这一观点的提出,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按照工时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和算法。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勒找到了更为精确的核算方法,即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的分配到产品和服务当中,建立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奠定了作业成本管理法在企业中广泛应用的基础。

作业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在对企业直接费用的分配上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根据收益性原则来对企业所产生的直接费用进行确认。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计算的目的也都是计算企业的最终产品成本。但是,作业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二者所产生的环境不同,对企业间接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其成本计算的程序也有所不同等等。

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从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得力集团等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作业成本管理环境较为缺乏,从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运行来看,尽管其管理方法已经得到了切实应用,但由于作业成本管理法在我国社会经济这一大的环境下,受到了一些局限性的影响,虽然我国制造业整体上的生产技术和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不高,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尚不完善,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传统方式在制造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等等,可以说,作业成本管理法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环境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法的应用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其次,作业成本管理配套软件和相应的管理人员较为欠缺。企业纳入作业成本管理,相应增加了大批的额外计量,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带来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大量的管理工作依靠人员去完成,但是由于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足,对作业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并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很多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作业成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又缺乏足够长的时间经验积累,导致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在企业实施,不单没有为企业带来成本的减少和直接经济效益,还加重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负担,企业举步维艰。

(二)作业成本管理在得力集团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重视对材料消耗费用的核算和分配。作业成本管理法重在对间接费用的核算和分配。材料消耗作为企业一次性的价值转移,在管理中容易控制,因此,可以使用作业成本管理,通过这种方法所核算和分配出来的结果,能够对企业材料消耗的前因后果有个明确的表现,有助于企业加强对材料消耗的控制,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

其次,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时,由于增加了对间接费用之间的核算和分配,其程序的增加无疑增加了对作业成本管理人员的需求,同时,企业相应的工作量也会有所增加。此时,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人员在作业成本管理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作业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另外,企业在引进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时要加强对人工费的核算。人工费作为企业间接费用,主要包括工资、奖金以及补贴、福利等,以用于对劳动力消耗的各项间接支出。人工费用的控制相对于材料费用的控制而言,其控制性更弱,介于此,在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中,应该将人工间接费用归纳到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中,坚持两种管理方法的结合。

同时,现代制造企业管理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作业成本管理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与此同时,对于新进的员工,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充分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人性化的关怀,使他们能长期在企业扎根,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企业在引进作业成本管理中还要充分重视对折旧、摊销和预提等费用的核算和分配。这些费用在企业资产价值中需要经过多次消耗才能转为企业产品价值资源。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核算和分配时,可以根据特定产品中的特定资源或设备,通过折旧或摊销按照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处理。

三、结束语

作业成本管理率先在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运并产生显著效果,但它并不仅仅适用于先进制造企业,对于我国一些非先进制造企业,由于其生产产品数量差异大,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费用比值高,也同样适宜ABCM运行。因此,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大范围推广作业成本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笔者相信,通过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制造企业可提高其管理水平,促使管理现代化,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天.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例研究[J].企业经济,2009,(12)

[2]平震宇.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冀晓伟,罗萍.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管理,2005

第15篇

关键词:社会物流;物流成本;产业;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物流成本核算现状

社会物流成本核算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社会物流成本的核算有许多方法。不同的对象对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企业以物流功能为基础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其他角度进行核算,而政府单纯的以物流功能为基础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就显得有些单一,无法反应市场宏观的变化,不利于调控。

目前政府对于社会物流成本的核算绝大部分是从物流功能的角度来进行的,即使有从产业的角度来核算也仅仅局限于各个产业的内部。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过程中,如果把各个产业核算的物流费用直接加总,这种粗略的计算方法,最终将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结果不够准确,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宏观控制。下面做出两种假设,来从产业的角度解析社会物流总费用。本文设定,社会物流总费用为S,第一产业社会物流总费用为A,第二产业物流总费用为B,第三产业的物流总费用为C。

1.1 社会物流总费用等于第一产业物流费用加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

第一种假设为社会物流成本等于第一产业物流成本和第二产业物流成本之和,不计算第三产业的物流成本,原因在于第三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的最终承担者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关系如下面的图1所示。因此在核算社会物流成本的过程中不必再加入第三产业物流费用,重复计算第三产业物流成本会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计算数据明显高于实际的社会物流成本,即社会物流总费用计算公式应为:S=A+B。

1.2 社会物流总费用等于第一产业物流费用加上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

第二种假设为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跟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和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并不重复,关系如下面的图2所示。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过程中应该将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和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求和而得,即计算公式应为:S=A+B+C。

1.3 存在的问题

要从产业角度解析社会物流总费用,首先要清楚第一、二、三产业的定义和范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其中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1]。

目前第一产业物流费用按照支付形式的角度划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燃料与动力费、维修折旧费、一般经费、特别经费、委托物流费(指向农业企业外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出入库装卸费、委托物流加工费和手续费等)[2]。这里的材料费、人工费、燃料与动力费、维修折旧费、一般经费、特别经费均属于企业内部产生的物流费用,而委托物流费用则为农业企业外包给第三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因此得出第一产业核算的物流费用里包括农业企业内部产生的物流费用和外包给第三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所以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中不能简单的将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加总求和。

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等于企业自身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3]。这证明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也包含了第三产业部分物流费用。

由以上事实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均包含了第三产业部分物流费用,在计算社会物流总费用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直接加总,这样得到的结果不准确,因此可以否定上面的第一、二种假设。下面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总费用核算表的详细分析,提出按照产业划分的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核算的新公式。

2 从产业角度解析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公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社会物流总成本核算表,做以下分析:

(下面设农产品物流费用D,工业品物流费用E,外部流入货物物流费用F,再生资源物流费用G,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费用H)

2.1 按产业划分农产品物流费用

社会物流总费用核算表中农产品是指报告期内,由农业生产部门提供,进入需求领域,产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全部农林牧渔业产品。即农业生产部门的农产品,但不包括不经过社会物流服务,由农业生产者直接通过集市贸易售与居民消费的部分[4]。上面文中已经指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将第一产业范围与社会物流成本核算表对照分析得出,社会物流总费用核算表中的农产品产生的物流费用完全包含在第一产业物流费用的范围内,即D完全包含在第一产业物流费用中。

2.2 按产业划分工业品物流费用

核算表中对工业品指标的解释为:包括采掘业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产生的那部分物流费用,简单地说也就是工业生产部门的销售产品,但不包括不能以具体产品体现的工业性作业销售品,或不能通过一般性运输、装卸、搬运等物流服务形式完成的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销售品、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销售品、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销售品[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规定中,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通过与核算表中第二部分工业品的范围比对分析,可以得出这部分产生的物流费用应该包含在第二产的物流费用中,即E完全包含在第二产业物流费用中。

2.3 按产业划分外部流入货物的物流费用

对于核算表中第三部分的指标解释是指外部流入货物是指报告期内以人民币表示的经社会物流服务通过我国海关进口和从区域外流入的物品[4]。而进出口的货物可以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经过与第一、二、三产业范围的比对可以把这些货物进出口产生的费用划分到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成本中,如果进出口的是农林牧渔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所产生的物流费用,这些物品在进入到国内领域内还需要二次加工才能进行流通销售,因此这部分货物进出口产生的物流费用(F1)属于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里;如果进出口的是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这部分产生的物流费用(F2)就属于第二产业物流费用里;如果是进出口的产成品,即进入到国内市场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可以通过零售企业直接卖给消费者,这部分就属于批发零售业产生的物流费用,而批发零售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这部分货物产生的进出口物流费用(F3)应核算在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里。

2.4 按产业划分再生资源物流费用

核算表中第四部分为再生资源。这部分指标的定义为:报告期内,进入需求领域,经再生产加工后可重复利用的废旧物[4]。流通环节再生资源商品所产生物流费用可以划分为第一、二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费用,比如回收的为第一产业中木材的边角料进行重复利用,这个过程产生的物流费用应核算在第一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如果是回收第二产业中可再利用的金属制品产生的物流费用则核算在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所以再生资源这部分产生的物流费用应分别划分到第一产业物流费用和第二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将划分到第一产业物流费用中的这部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产生的物流费用定义为G1,将划分到第二产业物流费用中的这部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产生的物流费用定义为G2。

2.5 按产业划分单位与居民物品的物流费用

表中的最后一部分是单位与居民物品。对这一指标的具体解释为:报告期内,进入需求领域,经社会物流服务,从提供地送达接收地的单位与居民的物品价值总额。包括铁路、航空等运输中的计费行李、邮政与快递业务中快件、包裹、信函、报刊杂志等寄递物品、形成社会物流服务的社会各界的各种捐赠物、单位与居民由于搬家迁居物品[4]。根据上面提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规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两者的范围进行比对,可以明显得出该部分物品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费用不属于第一、二产业物流费用的范围,应该全部划分在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中,即H完全包含在第三产业物流费用中。

2.6 从产业的角度提出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新公式

根据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规定,社会物流总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通过前面的分析与对比提出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之间的关系应该为图3所表示的模式。

可以得出第一、二产业的物流费用在核算的过程中有与第三产物流费用相交叉的部分,而第三产业的物流费用并不是完全包含在第一、二产业内,还有独立于第一、二产业之外的那部分物流费用,所以在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过程中不能将第一、二、三产业各自的物流费用直接加总求和,应该更精确的划分。由于物流总费用核算表中,S=D+E+F+G+H,因此从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核算新公式应该为:S=A+B+C2。(说明:C1表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交叉的那部分物流费用,C2表示第三产业物流费用中不包括在第一、二产业中的物流费用,即单位与居民物品产生的物流费用+外部流入货物中产成品产生的物流费用),由于C2=H+F2,可以得到S=A+B+H+F2。

3 结 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按照产业来核算社会物流总费用,它应该为第一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第二产业产生的物流费用和第三产业不包括在第一二产业内的那部分物流费用之和,具体核算公式应该为:S=A+B+H+F2,即S=A+B+C2,而不是简单地将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费用相加,那样会导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虚高,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物流费用的控制、分析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等.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Z]. 2001.

[2] 王春阳. 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D]. 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