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综上所述,中专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推动伦理学的发展,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1.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由于一些刚入学的新生刚来到学校,对学校的一切还不不熟悉,特别是从贫困边远山区第一次来到省城城市的学生。为了消除新生的陌生感,结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各生源基地负责老师在新生报到、注册时可以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询问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目前真实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助学金评选,妥善解决贫困生助学贷款,适当安排贫困生在校内勤工俭学。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对学习的害怕心理,纠正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窄的错误思想。树立发奋学习成才的志向。
1.2安排学习互助小组,推动校园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后进学生,可以让成绩上游的学生和他们结成互助小组,不仅要在生活上做到互帮互助,还要在学习上达成默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要认真辅导,耐心讲解,帮助后进同学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专业知识,促进每一同学不断进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由每个教职员工牵头成立各项兴趣爱好小组,组织学生加入兴趣爱好小组参加活动,使学生从沉溺网游、赌博等不良嗜好中解脱出来。并且在互动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详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指正、正确引导。让学生毕业后顺利、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1.3组织学习校史、校训和校歌,倡导校园文化
为了搞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校史、校训和校歌,在每年新生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校史、校训、唱诵校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学校发展过程,理解校训的背景和思想内涵,都会背唱校歌。每逢集会,就可以倡导学生唱校歌、拉校歌,大量利用校园数字平台,广播,墙报等方式宣传校园文化。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有关校园文化的征文,演讲竞赛。
2有的高职学生人生观偏离、自律意识不强,需要教育引导其遵纪守法
2.1经常开展爱国、普法教育讲座,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法制观念,纠正其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学校通过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活动宣传、弘扬烈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法制专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的讲座;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的沟通与配合,在学校内设置警务室,并着力宣传消防、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常识;利用法定节日组织学生参与演习。例如11月1日防空警报试鸣日,11月9日消防日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其法制观念。让法律专业的教师在各个系中巡回进行法律知识的演讲和解说;对教职员工进行法律业务上的培训,组织教职员工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湖南省《六•五普法读本》,综合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并通过在班会中宣传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学院遵纪守法方面的规章制度。
2.2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法律教育
有的学生认为犯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有的是缺乏对犯罪的直观感受,高校教师可以收集本校或其他学校相关的犯罪案例,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打架斗殴、交通肇事以及盗窃、被诈骗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或刻录成光盘或被写成文案材料,因此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观看,让他们得到鲜活直观的法律教育。
3有的高中学生心态冷漠,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3.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培养感恩意识对于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感恩对象往往来自于家庭,对于父母含辛茹苦的教养以及呕心沥血的付出,学生都应该心怀感恩之心,要懂得孝敬,回报家庭,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利用班会或是演讲等形式,让学生都谈谈对感恩的理解和感受,逐步扩大感恩范围,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3.2开展志愿者活动
高职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者,学生应该自觉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观念,在学校的组织下,志愿者可以到交警岗协助民警进行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或是在过节时,到敬老院去给老人送上亲情和温暖。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街道、社区共建“大学生服务基地”,建立大学生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
4结束语
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就业态度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塑人精神。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里,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心态走向实习就业岗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使每个职业学生在德育工作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且应达到每个职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够非常从容的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同境遇里发生的不同事情。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仅仅是基础理论教育。尽管职业学校式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现今社会终生学习浪潮最终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最终还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得以实现。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对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的经营方式比较模糊。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性的交流会或讲座。
2、从宏观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实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保护团队精神的统一,坚持具备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3、同时可以邀请在校求学阶段比较优秀的,在本人工作岗位上有一定工作成绩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如何创业的报告,利用其自身的成功魅力来感染学生。单科教师可以侧面赞赏,增加其本人的感染力,而且利用优秀毕业生可增加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理性感触,坚定学习职业道德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塑人的信心。
4、在择业与面试过程中的指导。
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也正是企业的试用期,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正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的时期,此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学生的关键时期,应给予学生以下指导:选择用人单位时的心理指导与面试技巧的指导。在心理指导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来给以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适宜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在择业时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定位,使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以至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爱岗敬业,从而实现岗位塑人的最佳效果。
5、制定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在实习前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是学生的内在品德得以表露,才能使学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做事的态度在学生未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前必须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逐步得以形成。
6、在学生未到用人单位实习之前,职业学校及时与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实习过程中,主管学生实习就业的部门或个人应定期与学生或酒店沟通,通过酒店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加以记录并建立个人实习档案,方便了解学生实习全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延续。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以最快的节奏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员之间的角色互换。
四、德育教育的有利补充———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热情,过的是没有社会压力的生活,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成熟、稳重、有责任感,学生短期内无法完善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把自己成功的标准定格为超过、压倒或打败别人,而我们的德育则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心理冲突。解决好学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就需要辅导员、科任教师以至于整个职业学校在学生没有走出职业学校之前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如通过企业现状分析或者利用企业自己的宣传予以引导,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结语:新时期我们要针对当代在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在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余,王志斌,回顾德育教育的历史——对现实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03)
[2]赵淑娅,确立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先导地位[J].西安教育职业学校学报,2000,(02)
关键词:榜样感化以身立教伙伴样板人生楷模
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学生中,问题的学生每年都有,而且不是在减少,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我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学生究竟是怎么了,班主任应该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自主意识比较肤浅,可是,他们又有一定的是非判断的能力和自己所追求的形象,善于模仿他人。由于他们认识判断的不完全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所“模仿”的,可能是正面的东西,可能是无意义的东西,也可能是反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喜欢“模仿”,但不一定会“模仿”。他们往往在模仿中受到伟大人物、先进人物的影响而积极向上,也可能受不良人物影响而变坏。这就给班主任提出了教育的课题。要求班主任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使他们受到正面形象的教育。榜样的力量之所以是无穷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从他们的事迹中,懂得人生的真谛,这又比单纯说理容易接受和消化。可见,班主任应该善于用榜样感化学生,从发挥以身立教、树立伙伴样板、宣传人生楷模等方面进行正面教育。
一、发挥以身立教
所谓“以身立教”,是指用榜样感化学生从班主任自身做起。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的“向师性”,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班主任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因而班主任更应格外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
(1)班主任要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班主任的以身作则,往往起到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受班主任高尚人格长期的熏陶,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同样的人格。
(2)班主任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班主任对教育事业极端忠诚,对学生无私奉献,对工作兢兢业业、一片丹心,埋头耕耘。如:上课不迟到尽量做到候课、及时批改作业与周记、经常为学困生做课外辅导等,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3)班主任要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班主任老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美好情感,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毅力和韧劲,班主任老师真诚地与同学相处、能容忍学生的缺点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教育,班主任老师勇于自责、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等,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通过参与班委会和团员大会,听取班干部和团员的意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4)班主任要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班主任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班主任老师不断获得各种新的信息和观念并加以正确分析,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班主任老师就会被学生看成智慧的化身,看作人生的楷模,并积极地予以仿效。
(5)班主任要以良好的仪表形象影响学生。班主任老师要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包括生活上的衣着朴素、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办事认真踏实,谈吐文雅、含蓄而富有情趣,待人谦虚谨慎等,从而给学生一种明朗而愉快的感觉,使学生觉得可亲可敬。班主任的仪表形象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
二、树立伙伴样板
班主任除了以自身的模范行为进行“身教”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样板”进行示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进行什么教育,提倡什么,总会有一些学生走在前面,他们的表现恰恰是班主任老师要求其它同学做到的,于是班主任老师应及时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介绍他们的事迹,鼓励同学向他们学习。这种“示样”的方法对教育学生有很直接的意义。首先能起到示范作用。他们做出的“样子”,可使其它同学知道如何去做。其次,这种“示样”,因为伴随着班主任的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在班级集体中总是有“样”可循。这就等于不断把班主任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再次,经常从同学中提出某个人、某件事,作为学习的样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在同一背景下,有直接学习效法的“方便”,同时能激起你追我赶的意识,可使学生产生经学赶超的竞争心理。
三、宣传人生楷模
在用榜样感化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更应通过讲故事、出黑板报、观看电影、收看电视节目、参与评选活动、写影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确立“人生楷模”。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是革命英烈;三是当代先进模范人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对青少年有强烈的感染力,且与身边的榜样相比,他们的形象更高大,更典型。班主任在推崇这些榜样人物时,应着重剖析他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并不是要求学生模仿他们的具体行为。而是要吸取他们的精神力量。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受到激励和感染,并明白应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班主任在运用榜样示范这一方法时,必须牢牢抓住以情感人这一条,激发学生的惊叹之情、敬佩之情、仰慕之情、效法之情。不使学生感动,就不可能使他们受到感染,更不可能效法榜样,也就不可能真正发挥榜样的教育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祥.21世纪班主任素质[J].知识出版社,2004.7.
1.设置情境,学会反省
我们的德育教育会教给学生们基本的做人道理以及良好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德育的基本知识,其本身还是需要社会行为实践的。学生们获得的德育教育大多是来自学校的理论教育,其基本产生因素还会受到其他学校课程以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因素来帮助我们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且由低到高逐步的成长。我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很难判断正误、是非不明确、不好判断的故事,可以从学生们的分析中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们来提高道德的判断能力。有些故事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其情景真实,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换位思考,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感受,在不同的道德层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比较和交流,提升学生道德的深度,使得学生们学会反省。
2.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助人为乐,为他人服务,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互帮互助,在学业上相互辅导、监督;分组进行劳动体验;维护学校安全卫生;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好榜样等等。学生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别人,从中收获快乐、经验,我们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实施。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生成到发展成长的。事实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体验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丰富、扩展和升华的。
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到初中去学习、生活,学生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他们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还是很欠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走出学校,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在我们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社区,去发展实践能力、获取直接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自身的实践中,思想品质会得到完善,德育意识会有所提升。我们安排学生们进入社区“清理小广告贴”,在清理的过程中,不仅美化了社区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小广告的危害,使学生们有社会公德的意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去慰问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等等,使得学生们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逐步培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2.在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在家庭中作为中心,习惯了家庭中所有成员满足其要求,当家庭成员不能满足其要求或者是不愿意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动辄用哭闹的方式,甚或是以伤害自己来要挟家庭成员满足自我的要求。同时在学生时代,他们的全部的任务又是学习,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和家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健全,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定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当自己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就突然被陌生的环境所包围,其价值期盼和社会现实严重不符。首先,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他们的个人感受,别人并不能同其家庭成员一样满足其要求,大家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生存,个人都有个人的运行轨迹。其次,在社会中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长期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的大学生在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完全使用社会法则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心理落差,不愿正视社会现实,长期下去就会萎靡不振,甚至精神抑郁,游离于社会和人群之外。
2、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变得丰富和饱满。与以往大学单纯的学习不同,当代的大学生生活也注入了功利的色彩。首先,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比如会比较那个同学的衣服更漂亮,包更名贵,更加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给朋友送生日礼物,全然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在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同学开始更多的向家庭索取。其次,实用至上。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通过贿赂等方式担任班干部、学生会职务,一方面为了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分量,另一方面,为了在班级和同学生活中增加话语权,为同学和班级服务讲究回报,甚至假借为集体服务,为自己谋利,集体责任感不强。再次,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总是认为读书是一张文凭,大学毕业只要有文凭在手就行,毕业就希望找关系,靠门路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扎扎实实去争取。
3、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在诚信观念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问题。首先是学术作弊。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读书,但同样在考试中希望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于是开始谋求走捷径,通过找人替考或者考试作弊等方式取得考试成就,骗得入学资格或学位学历成绩。在利益的驱动下,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一些地方还专门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至于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次是经历造假。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们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开始丰富自己的个人履历。经过包装,一个普通的学生就转变成了三好学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秀学生干部。并且其个人履历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的变化。再次,骗贷逃贷的行为严重。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高校收费相应的增加,虽然国家采取了奖学金制度,但是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仍然需要一笔费用,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困难家庭依然无法承受学习的各种费用。于是国家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设立了贷款、困难补助等相关的政策。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却不能主动偿还,甚至是故意逃避。还有一些家庭好的同学,出于个人的享受的目的,通过一些不正当途径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或获取补助,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失去了救助的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衡。在家庭中,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长期生活在过分溺爱中的学生对整个道德体系缺少足够的感知。有的家长把教育责任更多的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也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全然看不到家庭的第一位教育作用,意识不到言传身教的重大意义。也有的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只要成绩好,其他的方面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误区,使学生缺少道德信念支撑。在学校中,受考试指挥棒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更倾向于把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投入到这些显性的因素上,对于学生的个性教育、心理教育较少涉及。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少沟通和解释,对于错误倾向缺少纠正和疏导,于此,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困惑不解时,遇到一些障碍需要破解时,往往手足无措,无以求援。当内心的纠结长期交织,苦闷无法排解,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具有严重个人倾向的独立判断,而很多情况这个判断是负面的。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日常生活更加多彩。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直接导致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一些腐朽的思想伴随着先进文化也一同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泛滥,人们的道德思想被“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不劳而获的价值心理以及社会上的贫富差别现象,都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大学校园,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失衡。受这些思想的形象不少大学生在大学的大好年华不是用在读书学习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声色犬马、个人享乐上,思想道德滑坡,个人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迷失,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受当代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对于自身的发展前途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缺乏关注,对政治冷漠,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弱化,更多的把自我满足当作是人生的全部目标。生活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神生活空虚。思想上放松自己,在物质上耽于享乐,过分陶醉于自身的享乐中,贪图安逸,把享乐当做日常生活的全部,呼朋引伴,醉生梦死;热衷网络,逃避现实,在不切实际的虚幻世界中寻找精神慰藉。虚幻的世界中游离过久,就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现象,一些大学生变得冷漠和与他人生活的隔绝,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切以自我的得失作为评价事情的标准,过度关注自我利益的得失和满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则置若罔闻、全然不顾。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意见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哲学,蕴藏着大量健康的伦理道德观,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新鲜的营养,为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会以经典著作的方式留存后世,如《论语》等,认真学习和熟读这些国学经典,把这些著作同个人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结合起来,广泛结合并加以恰当的衔接,不仅有助于文化素养的积累,也同样有利于道德修养的培育。同样,在大学教育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搬上荧屏,增加大学生教育的生动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改变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向世界文化开放。”②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信息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互融合。在这个多元化时代,如果不能适时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容易产生价值迷失。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建设,使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远大志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为未来美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建立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古诗十九首》由强烈的‘死亡意识’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的诊视,对‘友谊’、‘ 爱情’、‘亲情’等一切体现生命美好的因素的珍爱,在讲究自我克制,视个人生命如草芥的中国传统社会显得更加可贵。”教材选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观照这篇诗文,会看到其中流露出的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生命存在的肯定。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妇美好的年华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借用诗句感叹生命的孤独寂寥,时间流逝的无奈,在对命运虚幻、不可把握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自觉,也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呈现。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教师以哀婉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进行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思妇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份对人生、对生命的责任与尊重。
从而让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法律行为和习惯。而道德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伦理知识,使其提高道德觉悟,增强道德信念,并且做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令其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制与道德的教育,可以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使广大的大学生成为具有法律精神的合格公民,同时通过对大学生道德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提高思想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与道德的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依法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要途径,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法制教育以道德的教育作为基础和前提。道德既是法律教育的基础,又是法律教育的升华,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和对大学生的最低的要求。法制教育必须要以大学生的道德的自律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当法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行为的时候,大学生才会主动去守法。再者,良好的道德基础可以对法制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其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互相影响和渗透。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渗透和影响体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二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和法律都在追求人类的公平、正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法律被不断地转化为人的道德,即使某些伦理道德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道德经过不断的发展,其约定俗成的观念被纳入了法律之中,使法律也显现出一定的道德情怀。最后,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互为补充。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法制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而法律是国家通过强制力而保障实施的,道德则更多的需要人们“自律”,逐渐养成守法的习惯,当“自律”不够的时候,就要法律的“他律”,来弥补“自律”的不足。因此,将二者结合才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遵循的原则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的结合教育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第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首先应该以教育性与管理性结合的原则为基础。教育性与管理性相结合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手段,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将二者有效并用,才能在大学生的法制与道德教育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而法制教育则重在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上。坚持教育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合理科学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二者形成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应该秉承自律与他律结合的原则。自律是道德的主要特征,它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人灵魂的“指南针”,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律是法律的主要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并且采用强制力保障实施来调整社会关系的规则与规范。自律和他律从表面来看是对立的,但二者在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自律是他律所追求的结果,而他律是自律的必经过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因此,要实现大学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需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第三,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和教师之间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二者都具有主导性和主体性,不是主客体的关系,法制与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互相施加影响、相互发展的过程。在高校要坚持这一原则,就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地位尴尬。一是选修课身份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目前,礼仪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列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二是教材缺乏统一性。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选修课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权威、定型的教材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余,而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不足,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质量鱼龙混杂。三是编者的随意性。编者往往根据个人对大学生礼仪的理解、体会、想法编书立著,在教材指导原则、章节布局、案例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换言之,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觉悟、政治立场,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的“不给力”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着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教室墙面文化、厕所文化,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尊重他人,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必须强调指出,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要“取其精华”,还要扬弃腐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部分。概言之,要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礼仪观而言,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
(二)建设大学生礼仪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客观而言,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很多礼仪课教师都是兼任,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礼仪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独立而富有个性,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礼仪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深处,外化到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放低教师身段,基于充分信任和平等的基础开展师生之间的探讨式教学模式,使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代沟相对较小,更能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和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今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搭建老中青结合、科学配合的礼仪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可持续的育人氛围。
(三)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是创造高校礼仪应用环境。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创造检验自己礼仪素养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魅力。如举办大学生形象大赛,通过展现大学生风采,给同学们树立一个榜样;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爱生活、爱形象的良好习惯等。学校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一些接待或学术交流会当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让学生展示文明之礼。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教育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设明法守礼的校园生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价值有两个:数学的实用性;思维训练功能.数学教学必须同时兼顾教育价值的两个方面,目前的教学过于偏重于后者,导致在数学课程与生活脱离,课堂充满了密不透风的演绎与推理,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一面,感受到的只有数学对考分的贡献,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自然就有偏差,误以为学数学就是学解数学题.当然,过于强调应用而忽视思维也是不行的,这是另一个极端.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而且思维训练是推进数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就要理清楚高中数学教育的出发点.高中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培养高中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这是与其价值取向高度相关的.(1)给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思维训练平台,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现实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社会价值,从中学会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案例分析: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1.导入新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早期,我志愿军某炮兵团侦察出美军阵地后当机立断炮击美军阵地.可是在此不久,美军也较为准确地将炮弹打到了我军的阵地,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会如此准确呢?提出这一历史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想一探究竟,这个AB时候教师初步进行解释,而解释的最佳方式就是配上图形来理解:如图,美军在其阵地旁建筑了三个固定观测点A、B、C,假设我方阵地的位置在D点(任意位置),美军从我方的打炮声到达这几个点的时间差,再借助于声速就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我方阵地的位置,这是数学在军事上的应用.这样的解释,学生能够理解,但是玄机究竟在哪里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此导入,学生的精气神都调动起来了.
一、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入门的钥匙。”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纵然老师说得“天花乱坠”,他则是“昏昏欲睡”。这就不是“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他对苹果为什么落地产生了兴趣,进而去研究,才有了着名的发现。否则,再多的苹果掉下来,可能也无济于事。对艺校的学生来说,提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难度更大。目前我们在教学中提出:创设务实的预设。即首先做到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如舞蹈专业,我们从学生进校开始,按照成绩和学习兴趣分为两个班级。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时,切实考虑学情。第三,在授课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接受知识不是感到十分吃力。第四,根据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打平时成绩。这样,学生有了自信,有了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态度有了转变,积极性相对容易调动,课堂发言率也相应提高。通过三年的教学反馈,发现舞蹈专业各班学生,开展教学的动态生成活动效果越来越好。
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较强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不经意的语言或行为,有时与课堂学习有关,有时关系不大,甚至有时会影响或者破坏课堂学习气氛。经验丰富、反应能力较强,并且具有渊博知识的老师,若能及时调控,扭转,利用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等教学方式,使这些行为或语言成为引导课堂突破沉闷气氛的“契机”,成为师生交流的“催化剂”,从而使课堂成了展示学生思考活力的最佳场合。这也是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教学魅力之所在。而有时公开课或者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则可能会丧失这一机会,这一事例在我校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有一节公开课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时授课老师准备十分充分,讲解生动,师生听得也都非常入神。当老师在讲解词的下片历史人物时,问到词中写到哪些历史人物?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小乔是美女。”这一声音虽低,却引起学生的哄笑。这时,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让学生结合这位男生的回答,充分讨论作者引用小乔初嫁的用意,适度介绍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表达的委婉、含蓄特点,诗词美感表达中壮美和柔美的统一,画面色彩的协调等问题,以及杜牧的《赤壁》中对大乔、小乔描写的作用。这样很自然地扩展了作品欣赏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无疑会成为本节公开课教学的亮点。可惜老师当时过于紧张,不能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只是机械地继续讲解已设定的教学环节。虽然本节课的教学顺利完成,却总令人有遗憾之感。由此看出,老师的紧张,缺乏应对机制,教学思路的狭隘等,都会影响和制约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这使得本该成为“教学亮点”的地方,显得沉闷、平淡,也无法看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学习的状态。
三、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预习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这句话用在教学上,“预”,不仅是指老师的备课等教学准备,还包括学生的预习功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是艺校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是很少预习的,课前准备十分欠缺。他们认为:在戏校“文化学习就是打酱油的”,抱着这种心态学习,上课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准备,有些学生只是上课前才把课文打开。这样课堂上的教学“动态生成”就增加了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前不久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就看到了这种状况。老师在课堂上充分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可是由于学生准备不充分,连课文的阅读都比较生疏,研讨课文则成了空话,“良性的”思考和生发更无从谈起。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动态生成”,教学效果也无疑打了折扣。
有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人存有戒心,对事漠不关心,表现在集体活动中就是对他人非常冷漠,对事情置身于外,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缺乏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如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语言粗俗、行为不雅,在公众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流连网吧等。
2加强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在新时期,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和高职学生存在的道德心理问题,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2.1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
我们首先应当完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强调公共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来对学生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做出强化,使大学生群体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并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次,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养成,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件小事改起,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并在自我锻炼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其中关键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拓展自己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走上街头参加社会公德宣传、加入志愿者队伍等,以此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通过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道德素质,带动他人一起行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2.2引导学生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在当前高职大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厌学情绪的产生、集体观念的匮乏,还是理想信念的缺失,都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自我与家庭责任感欠缺具有很大的关联。首先,高职大学生群体对自身人生普遍缺少规划,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信念目标的缺失。其次,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私欲而肆意浪费时间与金钱,这是家庭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再次,无论是对社会、对集体,还是对国家,部分大学生群体并没有认识到自身与这些组织的联系,甚至一些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已经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责任感的严重缺失是万“恶”之源,社会和学校要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对自身社会、自我以及家庭责任感培育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愿,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学会尊重他人的权益,要倡导大学生修养豁达胸怀,树立达观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更好地树立社会责任感。
3结语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1.日常性:儿童天性的
赫勒及我国学者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而日常生活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但“自为”也可能“为”错了方向,也可能妨碍了人性的实现。比如,制度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被创造出来的制度有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可以屏蔽、遮盖甚至扭曲人性。科学世界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展开的领地,是人的创造性开辟的天地,但在这一领地里人及其本性容易被遗忘。而一般情况下的日常生活是人本性的自然,是人的原始而本真的生命和情感的展开,是人在“钢筋混凝土森林”式的现代物质与制度环境中得以喘息、静思的家。
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属己”的成分,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其次,在日常性的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2.与道德时刻照面
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为者不是面对另外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者和规则之间,而另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棋盘上活动的棋子”。[1]也就是说,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制度发生直接联系,通过制度再与他人发生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与此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相联系,人与道德也是时刻照面的。与制度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则是主导的、直接的调节因素。[2]在具有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他人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当然,这种与道德的时刻照面,或者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的,可能以自动化的、习惯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与人由陌生变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恋的感情,变成了一个“熟人社会”。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伦理,比如公正、公平、礼貌等,那么“熟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则具有显著的情感性。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
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这种无痕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是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影响和教育,虽然这种接受里有主体非自觉的选择和过滤。
无痕性与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联系。日常性所附带的教育性是“无意为之”的,是按理所当然的生活要求所获得的效果,这对受教育的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教育滋养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影响或者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是能够清楚意识到其目的和动机的,自主的受教育者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逆反与抗拒”。没有逆反和抗拒,影响的施加和接受又都是无意间完成的,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这种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种过程所形成的品质是“德性之知”,是深入人之“骨髓”的人之“第二天性”。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使人的整体人格呈现出一种多种成分共存的张力结构。
二、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作为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学校的教育实践却知道如何削弱、损害其作用。
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边界的,这一点是再“霸王”的制度也无法突破的极限。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比如,课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在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据为己有。可怜的课间十分钟被学校做眼保健操的规定给吞噬了大半。不是被学生戏称为“眼保气”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讨厌,而是其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的考虑所制定的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3]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在课间做眼保健操比儿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儿童的眼睛健康得到保证。
我们到小学去调研,常遇到小学生眼睛都不看你却把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嘴里还嘟囔一句:“老师好!”还没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经跑远了。这是制度化的规定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过度干预。“见到老师要行队礼”这项干预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比如,一些小学生对在厕所遇到老师要不要行队礼感到矛盾和困惑。[4]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为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但学校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已经过了头,就像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结果是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则管得更乱。学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动道德教育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学校主动的教育活动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自觉的教育活动“所不为”的方面。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宰制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教育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2.有所为
“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儿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然行为方式表露出来,这是学校教育了解真实的儿童的机会。但学校对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监视等制度化的方式,应该走日常的路子,即在与儿童一起过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门被车撞死,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笑死”这种情绪倾向时,教育者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的这种看似是玩笑,但却流露出潜意识中的冷漠与不正常心态。
3.对日常形式的借用
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迹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为之的活动所不具备的。学校教育可以吸取这些特点,通过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来实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儿童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教育,一个校徽或学校吉祥物设计游戏,可以比得上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的长篇大论。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很多任务,如果能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使儿童没有疏离感和抗拒感,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
注:
[1]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