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轴对称图形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轴对称图形教案

第1篇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剪剪,在剪一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五角星,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第四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五个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设计一个对称图形,打扮我们的教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开发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对于对称的概念及特点,我是从直观的,而且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发现的,也顺应了现代教学观念,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出来,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学生所学的数学都是生活中数学的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采用以生活为源,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学习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剪的窗花是用于装饰环境的;欣赏的内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体现了一种观念,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目标:

1、通过剪一剪的实际操作,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

2、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能正确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到对称轴。

3、通过剪、画\说找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对实物及相关图片的欣赏,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对称美。

课前准备:每生准备二张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

1、出示一组轴对称的图形,请同学猜一猜,完整的是什么?

2、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3、揭示答案。看你猜得对不对,谜底马上揭晓。

4、看这些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对称轴的两边完全一样。

理解对称轴及对称图形的含义。

5、假如要判断一张纸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你怎么判断?

二、找一找,画一画。

1、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小组反馈交流。

三、欣赏。

1、你能带着今天学的知识来欣赏吗?

2、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四、找生活中的对称。

1、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马老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你能帮马老师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倒影的图片。

五、剪一剪。

1、想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吗?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想一想,打算怎么剪?

第2篇

课件出示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

我启发学生: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

接着,我让学生从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让我惊叹。第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通过折一折,发现只有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他三个都是轴对称图形。”他刚说完,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老师课件上的平行四边形短一些,而我们信封中的平行四边形长一些,我觉得课件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学生观察很仔细,于是我就说:“瞧,老师用剪刀把它的长边剪短一点点,你再折一折,是轴对称图形吗?”他折了折说:“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候,另一个学生快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你看,我把信封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剪短了,把它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我忙走过来一看,果然是的,原来他把信封中的平行四边形长边也剪短了,剪成了菱形,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既然出现了我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我不能避而不谈,于是借机说:“你很爱动脑筋,很不错,你剪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确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后你们会知道,它叫菱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我们判断的是课件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折一折,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明白

了吗?”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忙说:“老师,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是轴对称图形,‘试一试’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特殊情况,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三(7)班的学生真的是个个出色啊,于是,我又一次竖起了大拇指,再一次进行了表扬。

第3篇

本节内容是湖教版第十一册数学第96页“轴对称图形”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后来学习的。意在感悟各种平面图形的数学美,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情感基础,并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美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突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构想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应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着这一思想,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教案。

1.实践探究,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2.联系生活,寻找轴对称图形。

在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并出示图片,欣赏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创造的美,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3.拓展思维,创设轴对称图形。

学生学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一个花坛,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够准确地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对称的剪纸作品,对称的图片,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欣赏剪纸作品:

师:我班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剪纸兴趣小组,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学校的展览,你们喜欢这些剪纸作品吗?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欣赏。(出示剪纸作品)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图形中的对称美。(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剪一剪

师:同学们称是一种美,那么我这儿有一幅图,谁能把它补充完整,使它成为一种对称的美。(出示一个画了一半的花瓶。)

指生上来画完整。

师:画得对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两边完全对称?

师:我有一个好办法。(师演示:对折这张纸,用剪刀沿花瓶的线剪下,展开,即得一个对称的花瓶)

师:现在对称吗?

师:你们能不能剪几个像这样对称的图形?

生剪纸。

展示生剪的作品。

师:这些图形都对称吗?怎么判断它们是对称的?(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两边的图形是否重合)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补充课题:在对称图形前加上“轴”)。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折一折

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了,现在我们六人一小组,打开桌上的纸袋,动手折一折,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表格。

汇报活动结果,学生演示说明。

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强调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汇报讨论结果。

3.总结升华,拓展应用。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么多轴对称图形,知道了图形的对称美。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种轴对称图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

(2)点评作品,全课结束。

教后反思

第4篇

一、彰显独特性,体现创新性

教案设计的风格特征和内容特点展现了教师教课的独特性,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突出自己教课风格,并将自己的风格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的方式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风格。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课后有一个“奇妙的剪纸”活动,教师在这个课题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轴对称”与“剪纸”相结合,要求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想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剪纸的形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图形展现出来。学生们常常会想出“楼房”、“苹果”、“鸡蛋”、“松树”等这些自然界和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为了表现教师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首先突破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想象,比如可以将“楼房”和“松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用剪纸呈现出来。教师在给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出更多“组合型”图形,通过剪纸展现给同学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彰显了他们思维的个性,剪纸的活动也体现了他们自主实践、自我创作的精神。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教师教案设计内容表现出来。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圆》时,教师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项关于用“圆”来绘画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圆”的数学概念的了解,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绘制出各种样式的图案,这样既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和想象力,又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提升。这种教案设计就迎合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开拓了学生思维,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变单一为整体,系统地教学

教案设计得体恰当与否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师生交流、同学互动、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言。所以教师教学不能单一地讲授教材知识,而是要将知识内容结构、课堂互动、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解决问题的效率等环节包含在内,而这些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对“统计”这个概念可以通过班集体这个整体举例来解释说明,把班级作为一个样本,男生和女生分别作为统计对象,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来把班级总人数、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充分地运用了学生这个整体,对“统计”的数学概念通过实际的样本进行了解释,在统计计算过程中也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带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这样生趣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老师与学生搭成的和谐的关系也有助于课下师生之前的交流和讨论,带动了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所以这样一个整体、系统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综合实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种结果对于整个教学体系来说,也着重体现了系统化的特点。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意识

数学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而言,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独自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在对其定义的时候切记不要按照书本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解释,而是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比如“正比例”:人类的毛发长短与时间成正比,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毛发也会持续生长;又比如“反比例”:气温和海拔成反比,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教师通过举例来向学生说明其定义更能让学生轻松易懂,而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常态事物来向学生提问所列举的两项事物成什么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观念意识。这些环节过后,教师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生活中的例子,哪些属于正比例关系、哪些属于反比例关系,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生活、分析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第5篇

一、本单元的基本分析:

常见的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它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学生曾经学过几种平面直线图形有关知识。学生从学习平面直线图形到学习平面曲线图形,不仅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空间观念,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安排的知识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和选学内容“扇形”。教学本单元的知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进行一些操作活动,比如画图,测量,折叠,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图形的有关概念,培养空间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培养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图。

2、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通过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4、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图。认识其它的轴对称图形,会找出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5、在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等知识,向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理解在圆中直径是最长的线段,并能根据直径或半径画圆。

2、认识圆周率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3、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半圆的周长、面积,环形的面积的计算。

5、掌握一些常见的规则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及找出其中图形的对称轴。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尺规、圆形物体(球)、剪刀、咭纸、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分析:

(一)关于“圆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本节宜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本节的知识及完成课本练习和补充一些课外练习,课时安排在1.5节至2节。

1、在导入新课和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活动。

2、本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机会。

3、教学本节要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

4、教学半径与直径时要突出半径的一头接圆心一头接圆的曲线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端分别接在圆上。每条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和分别都相等。直径是圆上最长的线段。

5、本节一个重点是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注意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

6、注重学生记忆圆各要素的名称及其字母表示方法。

7、教学课本P88第6题宜供有余力的学生做,02年的区统测题就以本题为蓝本。这两个图是平分四等份。要画出规则的图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大、小圆的半径关系,无论那种画法都要先画出平均分布的直径。

(二)圆的周长:

本节通过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及思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来引出圆的周长,并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教学新内容及完练习需要3课时。

1、圆的周长,教材从回顾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入手,使学生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接着用线或纸条绕圆一周的方法,量得圆的周长。使学生既了解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又能认识到圆的周长是长度。

2、通过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算出它们的比值,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两个例题教学利用公式求周长或直径的方法。教材还介绍了有关圆周率的史料,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教学圆的周长,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圆的周长的概念,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即圆周率的概念)。应联系已学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教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操作,在计算、填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总结,得出圆周率的概念。至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教师不必多讲。

4、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固定数值,不会因为圆变大变小而或大或小。3.14只是一个近似值,而非绝对值。

5、P93页练习题第14、15题,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来弄清图形的结构。第14题它由一个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两条边构成;第15题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和发言后,老师可小结它其实就是一个圆的周长。

(三)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材在给出概念后,提出如何把圆转换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又一次用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可带着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本节内容,可安排3个课时;同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复习习旧知识,为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和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将它们经过切、拼的过程,转化在已经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复习时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就是为学生下一步“能不能想办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做准备。(课本的例是把圆切拼成长方形,如果条件允许 的,可以向学生说明也能把圆切拼成三角形和梯形。)

2、本节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分成16等分(也可以是32等份),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3、教学例4时,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无法直接测量圆形花坛的半径或直径,激发学生探究如何测量、测量什么,才能求出圆形花坛面积的求知欲望。进而让学生通过直接思考,议论,交流,然后形成共识——可以先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然后根据周长求出半径,再计算面积。例4的教学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4、例5的解答,要让学生对抗赛观察、操作等,经历图形变换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从一个大圆去掉圆心可以得到一个环形,并从而认识到环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圆面积的差。

5、本节的课堂练习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还要及时检查学生对新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随时补救。同时练习中要即时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信心,提高学习数学兴趣。课本P98第14题,教师可以换个情况问一问,如果是个长方形,切一个最大的圆,应以哪为直径?第15题提示学生这个风车图形是由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和半径为3厘米的圆组合而成。第1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得出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指出,同样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其面积大小是圆比正方形大,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四)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材通过几幅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性,再做剪纸实验,以及折叠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本质特征。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操作,并注意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等,都应借助实例,用直观的语言给予描述,不要要求过高。教学本节内容,用一个课时就可以。

另外,老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一些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情况。如:平行四边形(不包括菱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对称轴……

(五)量一量,算一算:

这部分内容属于数学的实践活动,教师宜放手让学生通过自我能力来完成,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但第2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其答案不宜统一,但要符合实际情况。

六、三、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如何测量圆形纸板的直径:(对折后,测量)

(2)如何测量易拉罐底面的直径?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能够产生联想,从而建立图形间联系。

4、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简易公式:

(1) 周长是直径的π倍,是半径的2π倍。

C/d=π C/r=2π

(2) 半圆周长 C=πr+2 r=(π+2)r

半圆周长是半径的约5.14倍(√)

圆周长的一半:C/2=2πr/2=πr

(3) S圆=πr2

S圆=πd2/4

S圆=C2/4π

已知r,d,C可以一步求面积

5、应让学生熟练掌握π的几倍数值:

1π≈3.14 6π≈18.84

2π≈6.28 7π≈21.98

3π≈9.42 8π≈25.12

4π≈12.56 9π≈28.26

5π≈15.7 10π≈31.4

会乘法分配律,以加代乘,会计算两位数π值的速算:

第6篇

一、 从“图形分类的消失”感悟“情境设置的简约化”

【片段1】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图形,你还知道哪些图形呢?

师:看来,小朋友们在课外还认识了许多图形,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些图形。

师出示一些图形: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试着分分类吗?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分类标准:图形中是否有角、是否由两个基本图形组成、是否在生活中存在、有没有半圆、有没有直角、切开来两边是否一模一样、对折之后两边是否一模一样……

师:我们就按对折之后两边是否一样来进行分类,谁来试一试?(生给出分类的结果)

师:现在的结果只是我们的感觉、猜想,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分小组来进行验证。请你把信封中的图形倒出来……

【片段2】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知道什么?

生: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对边相等。

生:对折之后就成了一个小长方形。

师:看来我们通过对折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演示)有些图形像这样对折之后两边可以重合。

教师出示下列图形:

师:请你先仔细观察,猜猜看这五个图形哪几个对折之后能重合呢?心里有结论后请把信封中的图形倒出来动手验证一下。

【剖析】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分类”成了一个使用率较高的、较时髦的词。不可否认,“分类”有时确实能让教学锦上添花。但在片段1的教学中发现,图形的分类这一环节不仅费时多,而且分类的有效性并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首先,这5个图形的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对折之后两边能重合这种分类标准只是众多分类标准之一,而它的价值仅仅是为了引入到下一个验证环节。在这个条件的束缚、限制下,其他的分类标准在本节课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这时我们不免要对分类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其次,在片段1中,我们发现能讲到对折之后两边能重合这个分类标准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这需要有“跳跃性思维”才能想得到(这与之前所接触到的分类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从本节课来看,“图形分类”这个教学设计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这种引入的方式是晦涩的、值得商榷的。

在片段2中,教师直接给出长方形,通过“对于长方形,你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又显得简洁、高效。同时,这种“简约化的情境引入”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之后的一种平面图形,学生在这之前已理解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因此,片段2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的形成及学习。

二、 从“边角料的利用”感悟“材料利用的极致化”

【片段1】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师小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请你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验证这一类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

师:如果给你一张纸,请你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有信心吗?动手之前先想想有什么办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片段2】

师小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了?

生: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是剪房子时留下来的轮廓。

师:谁能试着在这张长方形的纸上剪出一个房子?先想一想怎么做?(一生上台来演示)

师:谁能来说一说他刚才动手的步骤?

生:先把这张纸对折,再在纸上描出想创造的图形的一半,再剪下来。

师:你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创造出一个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吗?先想好创造什么图形,再想想该怎么做,想好之后再动手。(生动手操作)

【剖析】

新课程强调“做中学”,希望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概念,内化概念。但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否则“做中学”非但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反而会成为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障碍。在片段1中,教师采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马上进入创作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当中出现了思维断层:不知接下来做什么,怎么做?于是,学生就不通过“对折”直接进行创作。很显然这会对正确概念的形成造成严重干扰,从而使一个原本充满“数学味”的操作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演变成了手工课。

学习材料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加以引导放大,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片段2的处理,教师在概念揭示之后增加了一个学习材料:剪房屋图形的边角料,并设计了辨析、追问其由来、学生演示图形由来这三个环节充分挖掘材料的利用价值。由此有效地“接”上了学生的思维“断层”,让学生在熟悉的、有限开放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内涵,也给下一个创造环节的展开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 从“擦比画好”感悟“教材解读的准确性”

【片段1】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你在方格纸中画一个长方形。

师:你是怎么画出这个长方形的?

师:通过刚才的画长方形的活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片段2】

师:你能根据长方形的形状,用手把下面的图形比划出来吗,并猜猜这个长方形大概有多大?(生用手比划)

师擦掉其中一条较长的边(如下图)。

师:现在你能比划出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吗?

生:能。

师:真的吗?动手试一试。(一生上台比划)

(生用手比划后发现同样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

师继续擦去一条短边(如下图)。

师:现在只剩下两条边了,你还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吗?

师:还能再擦去一条长的边吗?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擦去一条长的边,就不知道要向左右比划多长;如果擦去一条短的边,就不知道要向上下比划多长了。

师:看来,这两条边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决定了这个长方形的大小。

师:瞧,老师现在就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把这个长方形“还原”出来。

师:为什么老师能将长方形补画完整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我们把长的这一组对边叫做长,短的这一组对边叫做宽。

【剖析】

我们不难发现,片段2的教学对长方形长、宽、对边相等这三个概念的处理令人耳目一新,尽管还是给予学生同样的三个概念,但此时的给予已不是单纯的“递给”,而是糅合了教师教学智慧的艺术化的给予,其中包容了非常丰厚的教学内涵。教师精心组织的观察、比划、想象等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学习,而且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的长与宽的概念,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长方形的有关名称,而是学生头脑中对于“长与宽是决定长方形大小的两条边的长度”这一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但教师并未就此罢手,随后的长方形“还原”环节,在加深学生对长与宽的认识的同时,又通过追问将长与宽的认识与长方形的特征相互沟通起来,一举两得!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讨论法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予以掌握和突破,力求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潜能,抓住教科书的编排特征,利用教材循序渐进,逐步深人和部分内容结构相似及前学后用等特点。鼓励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如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概念,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识别轴对称图形,会画一些简单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学习《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一改传统教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比照《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体系,根据教师板书的要点进行讨论、类比。通过自学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这无法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学中,教师适度搜集一些变式训练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法题供学生讨论,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思路去分析探索都有哪些变化及解决办法,各有什么特点,每种解法关键所在。通过集体讨论、论证、计算,让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简单、便捷的解题方法。这样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新授课题前,编制预习提要,让学生逐个讨论,各个击破。引导学生自学,促使学生自我思考、认识、发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讲述《解直角三角形》时,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编制准备知识提要:一是什么叫作解直角三角形。二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是直角三角形锐角间的关系。四是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五是三角函数表的查法。对于新知识要点:一是利用准备知识解决问题应先解决最易问题,再进行复杂计算,先易后难。二是尽可能选用乘法计算问题,简便正确。三是最好选用题目中的已知数据计算,以防出错。四是可能的情况下选用增函数,计算方便。五是了解题目中的精确度,符合题意。注意事项:计算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不得马虎草率,以防出错。

若遇数学实际问题教学,让学生亲手实践,实地勘测数据,得出第一手资料,进行计算。并让学生将测量办法,计算方法,求得结果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柏拉斯基指出的“教师的使命不是向学生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造成的环境中独立地或大家齐心协力地去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遵循这种教育思想的实地教学,增加了信息传递的通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流的机会多了,充分显示了教学的活跃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对学生要求学好数学有强大的推动力。

课堂上学生直接参与与课外学生亲自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处,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习兴趣,探索数学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讶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都会有无穷无尽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抽象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一定的乐趣。

根据知识结构、深度和学生年龄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也应得到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进行学法讨论、交流,有助于完善学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对成绩好、中、差学生的学法经验、教训经过教师的提炼、加工,反馈于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求学生全盘照搬,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使自己的学法适应自己学习的需要。章节或小结讨论,教师可列举本章知识要点,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本章知识概貌,梳理知识要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强化知识的连贯性,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有效处理学生演示作业的错误,对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河题,普遍吸取教训,克服错误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演示错误,教师及时订正并阐明错误出处,这是教师惯用手法,有其一定的效果。若能变换一些方法处置,效果会更好。如果让学生对学生演示作业结果进行讨论,对的、错的原因何在?对的解法是否就此一种?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错的原因在哪?应如何订正?这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别致的教学方法,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法讨论,这样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法更能适应学生。满足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小学;图形;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让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并汇报所涉及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图形的变换现象。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展示等数学活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以及在方格纸上能根据要求规范的进行操作图形的对称、平移等。

教学难点:

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叙述图形的变换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再现。

1.欣赏图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

3.学生汇报

二、整理归纳,形成系统

(一)轴对称

1.讨论和交流,汇报对该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通过整理让学生明白轴对称的相关知识。

2.观察,找出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条数和画对称轴时要注意的细节。

3根据对称性如何画出另一半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其特点然后动手完成相关练习,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出现的问题。

(二)平移

1.思考: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对该知识了解情况,教师通过整理让学生明白平移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生(或教师的补充)汇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教师小结在图形平移中应注意的细节。

3.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变换现象用自己简洁规范的语言汇报其平移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根据题单上两种不同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展示让学生互相发现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分析能力。

(三)旋转

1.让学生通过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在做旋转运动从而理解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图片中风车的旋转让学生讨论旋转中应注意的细节。

3.让学生通过欣赏图形的旋转现象然后用规范的语言对旋转现象进行描述,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题单上完成旋转图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展示,找出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更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练习

1.生活中的现象各属于哪种图形变换?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更能明白生说中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由图A-B-C-D的变换情况。然后用规范、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由于该内容是前面刚刚学习,相信学生们已经学习非常好,现在不去特别的复习。现只进行一个练习复习该内容。

2.辨析:一个长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按2:1扩大后面积是16平方厘米。对吗?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全课总结:让学生汇报自己今天收获。

四、作业布置:完成题单上各种类型的练习。

第9篇

其实,现在有很多孩子都不喜欢数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调控好课堂,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从而爱上数学课,是我面临的难题。曾经有一次,我拿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兴冲冲地去上课,心想:这节课只要让他们多做做习题,就可以掌握重难点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的,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地掌握。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怎样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

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尝试着让数学教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一、来自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到学生零花钱的支配问题,

大到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校园内的几何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以此为背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很密切。

2.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一些社会活动和交流中,如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

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问题,走路(或骑车)中的行程问题,所需费用问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如学生家里住房面积的多少、家中的经济收入和支出情况等等。这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使他们

更加热爱数学。

因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二、回归生活

1.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一:在教学“口算乘法”这一课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

生:有去过的,有没去过的。

师:去过的同学最喜欢玩什么项目呢?

生:碰碰车、过山车……(七嘴八舌)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去吗?

生:想。

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下课后,有些胆子大一点的学生还跑来和我说:“老师,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可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性还是很有意义的。

2.学习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案例二: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可能性”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摸奖游戏。

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游戏,看看谁的运气好。

(游戏一)材料:20颗黑色弹珠,10颗黄色弹珠,1颗红色弹珠

游戏规则:每人一次机会抽奖,抽中红色弹珠就有大奖。

学生每人摸一次。根据最后的结果,说说为什么抽到奖品的人那么少?

(游戏二)材料不变,改变规则。

游戏规则每人一次机会抽奖,抽中黑色弹珠的有大奖拿。

让学生先猜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再抽奖,最后说说为什么会这样。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抽奖活动,为什么抽中大奖的机会那么小。

学生一见到游戏好玩,兴趣就来了。我刚说完游戏规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从那节课后,好几个学困生也开始喜欢上数学课了。可见,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游戏中蕴含着数学的思想,生活中的游戏有时需要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数学的作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使他们感到:原来数学这么有用,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愿望,也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案例三: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他们出版学习园地时做花边的剪纸方法――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还画了一幅正面的有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山与水中的倒影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

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3.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数学

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因此,数学练习应架起“学”“用”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

案例四:人教版三年级上“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设计

单单的乘法计算非常枯燥,于是我设计了跳蚤市场的情境。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老板,摆出所要卖的物品及价格;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去买物品。每个老板旁都设一个记录员,记录一次交易的收入。最后集体展示,哪个摊位赚钱最多。

在这次作业中,学生通过自主购物,自己当老板,既体会了独自逛街购物与赚钱的乐趣,又将数学技能融于游戏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和自己的生活非常接近,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也激起了用数学的愿望。

采用这样的习题形式,改变了习题的纯数学的模式,让习题从原来枯燥乏味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更加开放、更加生动的方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满足、愉悦等情绪体验。在训练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会数学的最终目的。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海纳百川,

第10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一堂课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模式,都应该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的,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应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让学生牢牢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是手段,但是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能达到目的才是有效的手段,否则就是一场失败的探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给学生讲解加减法知识点的时候,由于数学理论的运用比较抽象,很多老师就会利用一些手段进行形象的教学。有的老师会选择做游戏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在做游戏中并没有提点学生该注意到的东西,也没有在游戏后做行之有效的总结,那么这就是一场失败的探索,学生在课堂也仅仅只是做了一场游戏,如此而已。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的都是先教学、再巩固的一个流程,学生接受知识在先,巩固学习在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少了主动去思考的时间和能力。由于老师教课在先,学生在后期巩固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老师所传授思想的影响,难以形成突破。因此,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还要改变“先教后学”这种模式,采用“先学后教”,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还不受老师思想框架的影响,思维拓展性更强。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在前,一些知识在脑子里就会有印象,再经过老师一番讲解以后,这种知识在脑子里的影响就会更加深刻。学习起来就变得不是那么陌生和困难,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自然更加愿意去学习,当主动学习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兴趣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三、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生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能力较差,而数学相对来说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案来讲的话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随着新课程的改变,小学数学的课本教材中也将图形等形象化的东西融入了课本之中。但是由于教学课本是基于大众教育水平而编写的,很难做到统筹兼顾。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有些无法接受。这时就需要老师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将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实例来形象地进行讲解。在人教版数学中,有一个关于轴对称图的认识。我在讲解这一节课的时候,找了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圆形的纸,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折纸过程,通过这个折纸过程,让学生充分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们的生活周围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呢?”有了我在课堂上对轴对称图形的讲解,同学很快的就找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甚至还有同学说人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减少时间的浪费

第11篇

基础:

1.填一填。

(1)用一根72厘米的线可以围成边长是( )厘米的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0&rd;,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 )&rd;,它又是( )三角形。

(3)从长7厘米、4厘米、3厘米、3厘米的4根小棒中,任意选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厘米,这是一个( )三角形。

综合:

2.判断: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 )

(2)将一个大三角形用剪刀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 &rd; 。 ( )

(3)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 )

拓展提升:

3.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1)大门在教学楼的正南方向600米处。

第12篇

【关键词】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1-0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中精彩的场面越发多了起来,更多的为了学生而喝彩,为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创新,为学生精彩的发言与智慧的火花,课堂中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课堂是教师组织下的课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精彩,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向不确定性开放。

1.生成的“去伪存真”

数学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面对提出的问题,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与方法,会记录下自己形成答案的过程,思维的差异,思维在每个教学环节下的碰撞,使课堂教学越发丰富而多娈,教学必然走向生成性。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出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问3块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打算怎么分,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经过个体的思考与小组的讨论,交流出以下几种答案:把每一块饼均分成四份,取三个这样的一份;把三块饼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先把二块饼各均分成二份,每三块饼服务分成四份;把每块饼都分成12份后取……从教学层面来看,前二种是教学所需要的,后者是生成出来的,方法正确,但一时无法为教学所用,由于预设的充分,直接抓住教学的要点,生成出来的信息能及时得到调控,因而能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思维状态,在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听出学生思考的方式,想要表达的意思。从上面的课例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不是学生的所有思考出来的都要用,都要作为教学环节来处理。教学预设是有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要沿着教学目标展开活动,老师作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要引领学生活动,学生生成出来的,老师看其性质,生成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不能因学生的生成全由学生牵着走,打乱了既定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值得注意这种伪生成,去伪存真,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所用。

2.生成的“适度开发”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下的课堂,承担着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一定的教学目标,又必须用一定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教师设计了若干个教学活动或环节,这是必要的课前预设,但教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课堂的不确定性;学生各种思维的碰撞;教师课前的预设显得明显不足;而由于没有能蹲下来看学生,没有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等,教学的生成是必然,没有必要去回避生成,认真对待每一次生成,处理好每一次生成,才是课堂真正喝彩的地方。

《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找一下已学过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有一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理由是通过剪一下,移动膈能完全重合,教师并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在下一个环节中,找学过的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又有学生说字母S也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事后,教师说,在试教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作出决策。这其实是一次很好的生成。动态生成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处理恰当,是教学上的成功,更是教师教学艺术造诣的体现。往往课堂中教师商有预设到的,恰恰是学生学习困难的真实所在,让学生能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能突破难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把知识本身的内涵,外延进行全新的理解,是学生学习中必然的一个过程,教师要所意识并引起重视,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更好为教学服务。

3.生成在预设下的“重新调整”

“课堂应是向末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预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中的生成教学,同样是为了教学服务,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适时的调整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因此而精彩。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由传统教学向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新时代教学的转换,这样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一、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将多媒体与初中数学课堂有机结合,激发及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枯燥无味的文字转化成图文、声色并茂且具有强感染力的课件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信息多媒体教学一个直观形象性的重要特点. 尤其是在复习课和习题课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习题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以及拓展,实现更加高效的知识巩固和巧妙地知识拓展.

(二)利用数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于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随着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变更,数学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与生活前沿相接轨,可多通过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对课本之外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视野得到开阔以及思维得到活跃.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样化探索学习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材中繁杂的概念和定理以及例题都可以以图像、音频或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多媒体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在这个展示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相关思考和理解,以及自主的进行相关规律的发现和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二、将多媒体与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有效教学

(一)多媒体与教学难点结合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深入分析学习内容中所存在的重难点,再将其与多媒体相结合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其中所包含的重难点能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以生动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各方面效率.

案例 在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明白其重难点是在抛物线的平移规律和二次函数ax2 + bx + c的图像.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其以图像形式表现出来:在相同坐标系中分别画出y = x2 - 1、y = x2 + 1、y = x2的图像,在另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y = (x + 1)2、y = (x - 1)2、y = x2的图像. 然后以动图形式清晰而又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y = ax2 + bx + c的图像移动规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函数的开口方向等知识点.

在该案例中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可以避免因为教师徒手绘画不准确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模糊懵懂的印象也可避免教师因绘图而耽误大量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而言,学生还可以迅速清晰的掌握重难点,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与数学情境结合进行教学

具有创新性的有效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中并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情境有效结合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 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情景进行数学教学. 首先,通过图片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所存在的轴对称物体从而引出学习重点,例如圆柱体、蜻蜓、蝴蝶、篮球等,随即可让学生动手绘出相关轴对称图形. 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所展示的直观图后进行图绘的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整合教学方能够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准确了解与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及其图形规律,同时包括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联系与区别等知识点.

在该教案中学生在多媒体与数学情境的有效整合下处于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而这种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时也达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三)多媒体与抽象内容结合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并合理利用信息多媒体设备对需要探究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如函数的基础知识、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以及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等实践性和探究性极强的知识内容,教师可将书本上静态枯燥的知识点转化成动态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案例 在对“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加利用信息多媒体设备将课本中难以理解的图形转换成动图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图形的几何特点、变化形式及变化规律等内容.

在该案例中通过借助于多媒体与抽象化知识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使原本复杂、抽象又难以理解、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调动了课堂气氛,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也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身数学知识水平,达到了教师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对大量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的大趋势下,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发生了转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创造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1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近年来,许多老师明确地认识到我国小学数学的在教学目的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为重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采用这种或那种教学方法,有些方法在某一具体情境中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中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比如:我们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用探究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曾经学过的长方形,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它们的面积也相等,从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乘高。而在教学《约数倍数》时,你让学生再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什么是约数倍数。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深思熟虑,选择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以便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2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的两根强有力的支柱。数学基础知识立在明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藏在暗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抓一根丢一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用两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体系。尤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像数学知识一样,归纳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节主要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和运用什么数学方法。并深刻挖掘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都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并受其指导。如果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失去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因此,在备课时,要重视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促使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比如:刚才说到的各种面积公式的推导,不是简单地通过实验观察说明每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图形进行割补、拼、摆,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然后根据操作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让他们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些推导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方法训练、数学思想的渗透。

3 精心设计练习

一节数学课一般至少要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因此备课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要克服把教材练习原样搬上教案。练习应该是课堂的延伸,教师要根据需要自行补充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思考性、针对性。

4 要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还有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处在学生的位置上,预计他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六年级一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她先让学生找蝴蝶的另一半说明两侧完全重合。然后每个组发一些图片,其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让学生分分类。按照老师的预计,学生肯定是分两类,一类是两侧完全重合的轴对称图形,另一类不能完全重合。结果一上课,你猜学生怎么分,这个组说我们按颜色来分,那个组说我们按有生命和没有生命来分,等等,各种各样的分法,老师一下子就懵了,不知怎么引下去了。这就是对学生情况考虑不足的结果。

第15篇

关键词:阿福童;数学;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4;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68-01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应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知识;应在布置书面习题的同时加强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发表观点与意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阿福童课程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并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其学习质量。

一、 合理分组,均衡发展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包括其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爱好等,从而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划分小组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了防止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男女比例的均衡,从而更好地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目的。分组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因素分别是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了给组内成员树立榜样,教师在分组时应保证每组都有一位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从而能够帮助其他成员提高成绩,并形成友好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此外,为保障各小组成员均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使小组能够运转起来,教师要保证每组都有一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可促进组间良性竞争,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提高学习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分组后教师应对其职责分工进行明确,如定题、找资料、陈述、总结观点等,并进行适时轮换,使学生找准定位,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是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提升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后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对教案必须有充足的认识,并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方式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向学生发问:“大家留意过我们的教室吗?你们知道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由此引出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将其作为教学素材,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三、 适当竞争,提高效率

为了保持小组成员有充沛的精神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应组织一些小活动或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从竞争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尚存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另外,组内的成员之间也能够通过竞争加强合作与协调,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将各类难题有效解决,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竞争的过程也是加强学习体验的过程,无论胜负,教师都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指导,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比赛出现一些不利的局面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使比赛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以让各组模拟超市收银员的工作过程,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与收银员,看哪组的收银员结账迅速且准确。教师可以规定活动的时间,并对此段时间内的比赛结果进行对比。此项比赛能够锻炼学生对各类面值纸币的熟悉程度以及纸币间的换算能力。

四、有效指导,达成目标

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会因成员间的意见不合而出现一些困难,阻碍学生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功率,增强其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协助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最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可向学生说明小组学习的一些具体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其实也是一种参与的过程,在引导的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交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效率。以“轴对称图形”为例,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定义之后,教师可以让各组成员列举一些轴对称图形,这时一般组内成员会在这一环节出现分歧。为此,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如让学生重温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看自己所列举的图形是否符合相应的条件等,从而增强其对图形判断的准确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过程也能够帮助其转变思维方式,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基于“阿福童”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使他们注重运用知识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