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女大学生就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农村女大学生是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的因素。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还将造成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等消极的社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和学生自身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转换本毕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女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据统计,在已签约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与父母亲朋的帮助分不开,而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相对于男大学生和城市籍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户籍差异等因素,农村籍的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几乎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一、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具有普遍性,如劳动力总量供给相对过剩;高校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劳动力买方市场下女性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特有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等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信息来源少。农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是弱势家庭出身和经济背景带来的负面效应。受到家庭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农村女大学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用于社交的时间比城市的女生少。加上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交往的主动性不够,她们的交往大多仅限于同班同学、老乡等比较狭小的圈子,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往圈。择业过程中信息渠道相当重要,交往能力强的人占有明显优势。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城市女大学生要少得多。
2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过于单一。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关系可资利用。有一调查表明,缺少社会关系网已超越工作经验、能力、应聘方法、技巧等因素跻身成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农村女大学生的因素。高达62.12%的受调查者承认缺乏社会关系网是农村女大学生的一大劣势。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城市籍女生在毕业时有多种选择,就业可求助父母、亲友,还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自主创业等途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财力出国,即使是创业,也面临资金来源的困难,她们的选择或是考研继续深造(特别贫困的学生实际上连继续深造都不可能),或是毕业后单枪匹马到人才市场去应聘。由于经济条件差,她们在求职时不能过多投入,很多人甚至无力承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消费。不得不承认,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
3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比不上来自城市的女生,农村女大学生的外语,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弱。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由于其生理、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她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欠缺很多。
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进取竞争意识,认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一部分农村女生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上,注重穿着打扮等。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在部分城市女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容易处于被动。
4部分农村女生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农村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凤凰”,这使得她们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负的心理。父辈的期望使得她们更偏好“体面”的工作,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据有关调查表明,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为不少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闯劲不足,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很多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没有勇气和信心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工作。
(二)外部原因
1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加大了地区和城乡差别,加剧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我国的人才流动往往是单向流动,即由大城市往小城市、农村流动容易,反之极为艰难,生源地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将近七成(69%)的大学生认为本地生源很重要。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空间由于户籍的原因被限制。加之某些省市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如有的地区公务员考试对于本科生只限本地生源报考,无形中减少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再如“本地优先于外地,男生优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规定更是对农村女生明显的排斥。
2用人单位的排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一般会更倾向于城市籍的毕业生,认为他们适应能力更强,社会关系多,对企业潜在的贡献会更大。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就业难使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女性的独立、自强
在屡次面试求职失败后,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以及就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她们会更多的内归因,过分地寻找自身的缺点,加剧了就业自卑和消极心理。在就业无望的情况下。农村女大学生转而寻求其他的途径,一部分人考研,继续深造,这也是高校女硕士、女博士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能解决她们的根本问题,反而使她们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另一部分人可能会放弃原来的追求。转而依靠男性。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在高校抬头。毕业生中还出现了“急嫁族”。不少女大学生开始相亲、征婚,甚至走进了婚姻介绍所。据武昌某婚介所人员介绍,前往婚介所征婚的女大学生中,经济条件多半不很好。如一名师范院校的农村籍女生,由于家庭贫困,大学读了几年还一直欠学校的学杂费。
她对另一半的年龄没有作特别限制,但要求“条件好,愿意出手帮助”。她认为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会太高,完全靠自己打拼去还债、买房实在太难。就业压力使得女大学生择偶观逐渐功利化,“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既有违道德准则,又背离爱情的本质,不利于女性的独立、自强,是一种历史的倒退,长此以往女性的整体素质必然会下降。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将造成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城乡差别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在更深的层面上,将挫败农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供养子女上大学相当不容易。农民之所以不惜血本投资教育,是希望获得回报。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变家庭命运。因此,高学历的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将直接影响周围其他农民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下,农村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只有让农民看到高等教育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才会有更多的农村家庭为女孩进行教育投资。如果她们在花费这么高的成本读完大学之后还是不能顺利就业,就是对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她们的家庭就会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对教育失去信心。从而减少对教育的投资,这会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女性处境更为不利,极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农村女童失学,导致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教育无法实现事实上的公平,进而加剧了城乡差别。
三、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在女性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消除性别歧视不仅需要转变观念,还需要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如改革原有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用人单位完善劳动力素质测评手段,改革户籍制度;等等。制度的变革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难以一蹴而就。就高校和大学生来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目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加强自我认知。明确自我定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农村女大学生要自立自强,认清自身的优势,确立自信,针对劣势,提高综合素质。其实农村女大学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踏实认真,学习成绩好、不好高骛远、抗挫折能力强等,尤其是工作后经过一段适应期,她们的优势就会得到明显发挥。
农村女生不要过于强调自己来自农村,而产生自卑心理。其实,除了家庭背景,其他能力方面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弥补。农村女生可针对自己的弱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和人交流的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关注时事,开阔视野,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尽管有性别歧视,自身实力强(如心态好、开朗、善于利用外界信息、善于沟通)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仍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二)高校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是改变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已经有学校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启动的“提高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项目”,通过大范围的讲座唤起女大学生们的注意,及早着手准备;通过小规模的培训改变她们的自卑和消极心理,明确她们的自我认知和就业方向,提升她们的就业能力。
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应从“大一”就开始,为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她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请一些成功就业的农村大学生传授经验,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求职前对女大学生在形象礼仪、个人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培训。
1.1社会体制因素。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及教育方式仍对女性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造成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的自卑心理,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常常处于弱势。首先,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成本以及男女性别造成的收益差距,在招聘时对女生的招收人数会进行一定的限制。此外,市场经济和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使得女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工作性质、经济利益等,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最后,由于现有的就业政策和法规还未完善,劳动力市场监管不严,无法为女大学生提供平坦的就业路,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1.2高校教育因素。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没能很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过多的学生停留在书本教育上,没有深入到实践当中,尽管有些高校安排学生进行工厂实习,但由于时间原因大部分学生仍未能从中学得太多实践经验,这就造成企业招不到急需人才,而毕业生备受就业压力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此外,大部分高校对于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做到及时疏导,且缺乏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上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这使得女大学生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竞争,更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难上加难。
1.3专业特性因素。由于理工科学习的特殊性,导致理工科学生最终的工作地点和条件比较艰苦,工作时间不固定,这些客观因素给女生胜任此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女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各种不便,甚至不招收女生,这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1.4家庭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然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她们不希望让父母失望,这无疑加大了本就是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些女大学生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希望找到薪水高的单位,过分地追求待遇,在求职过程中屡遭碰壁,从而产生各种就业心理困惑。
1.5自身生理因素。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会面临“三M”障碍,这就是“Marriage”(结婚)、“Ma-ternity”(生育)、“Movement”(改行)。由于结婚、生育、家庭、生理等原因造成女性的工作时间频繁中断,并且其总的工作时间比男性要少,加之用人单位需要为女员工支付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这些都是造成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女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女性体力弱,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等因素,也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对策
2.1完善法律支持与保障。当下要解决女大学生毕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制定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消除市场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建立合理、公平的就业机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特别是对理工类用人单位来说,应该减轻对性别的待遇差异。此外,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理工科女大学生提供用能力评定、相对平等的工作岗位,释放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巨大能量。最后,应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分担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减少企业的用工成本,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平等的权利。
2.2加大就业心理咨询力度。大学生在经历了三年大学生活后,不免会形成喜欢安逸、逃避困难的习惯,突然面临残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得出现一些就业心理困惑,故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在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中,更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等,使她们能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利,保持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
2.3改善传统就业观念。随着经济的改革,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女性就业最集中的纺织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以及各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岗位如今已大幅减少。与此相适应,女大学生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多从事其他岗位,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应该勇于尝试,勇于展现自己。此外,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主体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通过各大媒体、互联网络的宣传和监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男女平等的氛围。
2.4增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问题是男女大学生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并非女大学生所独有,性别歧视也并非就业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除。当前,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最主要的一方面,便是使女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一要提高自身素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克服就业心理问题,从而在择业时以最好的姿态展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第二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无论是在就业还是以后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学会客观分析,有效排解心理压力,有助于困难的解决,帮助大学生合理就业。第三要发挥自身优势,正确评价自己。理工科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并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女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4%左右。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1.1安稳与实惠心理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实惠也成为女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有部分女生在“大款”、“大腕”面前,放下清高,挽起“款爷”的手臂,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
1.2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1.3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职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1.4焦虑与恐惧心理
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奔波于用人单位之间,心里非常疲惫。加上就业市场上男女机会的不平等,使女生就业受挫的经历更多,造成女大学生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女生甚至出现“就业恐惧”。
2产生心理困扰归因
2.1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2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2.3自身因素
(1)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2)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职业成就动机却较低,有些女大学生将人生幸福寄托在“找个好丈夫”上,将很多精力放在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的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引发心理危机。
3措施与对策
3.1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3.2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3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海榕.对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2000,20(2):56.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妇女为人类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按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假最多可达6个月。但是这种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却成了女性就业的难题,因为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三)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择业能力的不足限制着女大学生就业
从个人能力来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成功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里所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包括一定专业外知识的积累和一定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但是看看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有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有的所学专业并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暂时性的就业难,所有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就业的制度机制
目前,我国有关公平就业的法规还只有《劳动法》中的第11条和第12条以及《宪法》的第4条,公平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我国急需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这必然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院系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三)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努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女大学生人才,努力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帮助她们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四)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发展,突破和超越了女性生理、体力对职业的限制,女性已在客观上具备了与男性平等就业的条件,而“女性化”的角色教育模式,仍把女大学生就业局限在女性“优长”领域,使就业范围狭窄,而女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与男生竞争就业的实力。女大学生只有走出这一教育模式,才有望扩展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
abstrac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of accounting major meets great challenges,which are caused by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large graduates number,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supply and demand,employment units’benefits consideration,and factors b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ig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major from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 level,potential ability level,and quality level using qualification model and iceberg theory.
key words: accounting maj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design
〔摘要〕 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传统性别观念、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方面。我们可以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从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三个层面,设计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 女大学生; 职业能力; 框架设计
会计是通过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表等特有的方法,为组织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管理活动。货币计量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计算工具还没有普遍得以应用之前,在我国算盘几乎就是会计的代名词。即便是广泛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今天,算盘在加减法计算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女性在拨打算珠、毕业论文账目登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延续到现在,女性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数比男性要多得多。
在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中,女生大约占 70%,“十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是学会计的”(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影响面很大。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受就业大环境、传统观念、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占较大比重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长远看,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兴旺。因此,提升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力图分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设计职业能力框架,提高其自身能力与素质,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 一) 从调查数据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女大学生招生与在校人数几乎与男生各占一半。2010 年南开大学招收女生约占53. 1% ,2006 级复旦大学新生中女生约占 52. 3%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级新生近 1500 人,女生超过80%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 6076612 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 3321962 人,约占 54. 7%。女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 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
选取的调查样本较有代表性。从地域看被调查的女大学生,40%多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其中 55. 3% 来自城市,44. 7%来自农村。从学校情况看,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从学历层次看,被调查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 7 成是本科生。从所学专业来看,经济学类比例最高,占27. 4% ,其次是文学类 19. 2% ,再次为 法 学 类15. 4% ,工学类、理学类共占 24. 4%[1]。该调查从求职经历、求职感受、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应对行动、创业难题、对就业政策的了解、需要的帮助等方面展开,该调查报告表明,56. 7%的被调查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 9% 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1]。
很明显,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包含在经济类专业 27. 4%中,是所调查专业中比例最高的。再按照教育部教育计划司 1999 年的资料,全国1032 所普通高校中,就有 488 所设有会计学专业;在全国 800 多个本科专业中,会计专业目前的招生人数是最多的,在校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 还有 546所成人高校设置会计学专业;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总计 560 多万人,而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就有 53 万人( 见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可以推断,从专业来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调查中占有几乎最高的比重。也就是说,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中较男性机会少,受歧视现象相当严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原因分析
-->
调查数据及现实情况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挑战,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的影响。
1. 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我国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影响久远,虽然政府积极倡导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就业中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现象仍屡见不鲜,91. 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2]。就业机会较少,4 成被调查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2. 毕业生数量增加。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611 万,2010 年 630 万人,2011 年为 660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等的影响,经济滑坡,工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毕业生相对过剩。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占较大比重,其就业情况自然不令人乐观。
3. 人才需求矛盾。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有些学习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工化学的学生不愿意到工业企业工作,形成工程技术人才缺乏,而会计学等一般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存在较大剩余。
4. 用人单位追求经济利益。会计学专业岗位分工明确,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很快面临结婚生子等特殊阶段,按照国家规定,女职工生育期间享受正常的工资待遇等,且由所在单位负担。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经济利益,不愿承担由此增加的误工成本等,因此同样情况下不愿意接受女大学生。
5. 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影响。尽管在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且具有细心、安稳、坚韧等特质,但在大胆做事、开拓精神等方面一般不及男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尽管造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自身因素是最关键的、第一位的。因此,借鉴能力素质模型及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苦练内功,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 一) 能力素质模型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能力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也称为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可利兰( david mcclel-land) 博士。他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并进一步表述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知识( knowledge) 、技能 ( skill) 、自我概念 ( self - concept) 、特质( traits) 、动机( motives) 5 个层次。1973 年,麦可利兰提出素质冰山理论,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因此,麦可利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 threshold competencies) ,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 为 鉴 别 性 素 质 ( 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3]。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是指其顺利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素质架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和冰山模型及层次分析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和会计学专业特点,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即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1. 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会计学及相关经济、金融、税收、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准素质能力。上述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来获得。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运用自如,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科学高效地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实践中的不断总结积累感悟,才能很好地胜任会计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上述知识与技能的优劣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学习努力程度。实践表明,女大学生在校学习认真、刻苦、仔细,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 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依据冰山理论,深藏能力往往隐藏不露,是拉开绩效档次和体现能力差距的较高能力层次。该层次的能力也是当前就业中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考察点,这些能力包括观察与记忆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等。
( 1) 观察与记忆能力。会计专业的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被核算对象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记忆能力是对已经知道的
--> 东西能够记住,并在以后再现或在记忆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记忆的备用性。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人员主要与数字打交道,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数字等材料大都来自记忆,具有较好的记忆检索能力是优秀的会计人员必备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记忆力强、观察细心,在此方面较占优势。
( 2) 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一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要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等。沟通能力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的能力。会计是为组织提供决策信息的、以资金为纽带的管理活动,业务内容涉及与本单位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各部门与组织,既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如计划、人事、生产、营销、后勤服务等,也包括单位外部的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单位内部的预决算、日常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等,会计部门不可避免地与内部的部门发生业务联系,需要协调与沟通。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存在较密切的业务指导与业务联系,更需要较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与沟通。当然,会计部门内部各个不同岗位之间也需要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女大学生仅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不够的,应该加强锻炼,提高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更重要的岗位,真正参与到单位的经济管理中。
( 3) 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运用书面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会计工作涉及面广,与内外部人员打交道多,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上述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实现。另外,锻炼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总结提升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个人及单位工作情况的总结、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体现理论水平的工作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较好的书面总结提升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竞争中非常占优势,往往成为很多年轻的会计人员很快得以晋升、提拔的制胜砝码。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基础较好,稍微加强就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在书面表达、总结提升方面,需要加强训练。所谓总结提升就是对以往的知识、工作、学习过程等进行梳理,从中吸取对于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达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总结提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获得的。根据从事会计专业相关职业的人员的经验描述,及时总结过去的资料、信息,对一段时间内的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书面文字或报告,对于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将来的职称晋升,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晋升是考评结合,除了考核工作业绩外,还要通过、课题研究等指标评价其综合水平。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调研实践和已毕业大学生的反馈可以得出,总结提升能力对于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作为基层会计从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做好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而作为财务主管、经理等管理人员,工作重点在于对下属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反馈意见,同时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职务更注重总结和分析能力,工作内容侧重于分析和报告。一个会计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也在于运用自己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提炼出企业决策相关且有用的信息,并以决策层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上汇报,而对于此总结提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 4) 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
团结协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规范之一,它要求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顾全大局,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虚心诚恳,积极主动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等。任何组织都比较重视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这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会计工作岗位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互相承接。从凭证制作到账簿登记,从成本计算到财产清查,直至会计报表,各环节密切相连,需要各岗位的会计人员通力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密不可分。表面看起来,会计工作按照会计准则、规范等开展,会计部门是会计规范的执行部门,谈不上创新。其实,会计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会计专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运用会计知识和理论,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应积极整合所学知识,注重吸收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锻炼创新能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辨式地看待问题。
3. 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女性特质能力是能够体现女性特有魅力和优雅气质的素质。该能力层主要包括优雅的气质、稳健做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女性的优雅气质指的是女性特有的一种风格内涵。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费希尔曾经说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女人的优雅是那种端庄稳重、落落大方、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美丽谦和、睿智机敏、谈吐儒雅、清新悦目。拥有优雅气质的女性更容易获得有效的沟通、更容易组织协调和获得认可。女性的优雅气质往往通过自信、谈吐、妆容和着装等表现出来。
会计专业女大学生要培养个人的优雅气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要忽视仪表,作为女性,在社交场合,必须注意仪表的端庄整洁; 不要自视清高; 不要斤斤计较; 不要惧怕显露真实情绪,不论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柔情蜜意,都不应加以隐藏; 保持幽默感; 仪态端庄,充满自信; 对别人给予信任和关心,热诚与关怀; 接受自己的面貌,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优点,要善于加以发挥。稳健做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细心、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形成女性会计人员的细心、敏感、认真及负责的特质,女性天生比男人敏感,而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女性在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方面,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女性直观能力强,对事物的观察更为细致、敏锐和准确。同时,女性还有超强持久的耐力和超前的想象力等优势。
另外,女性做事思考周密、谨
--> 慎,风险小。自我控制是指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但是更加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真正发挥作用。总之,女性善于言辞,沟通能力强; 她们善解人意,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力,待人接物讲求分寸,为人随和。此外,女性忠于家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庭、企业,工作认真执着,形成其定力较高、稳定性好的特质。上述特质是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
三、结语
会计学专业是很多高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女大学生占 70%[4],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设计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尚不尽完善。希望这一框架结构能在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 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r]. 2010. 8.
[2] 刘建秋,刘冬荣. 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j]. 会计之友,2009,( 16) .
关键词: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女大学生
职业选择是人们对自己和工作形成清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个人选择与其才能、价值观、兴趣、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职业的匹配过程;是人们寻找可选择的职业信息以便作出决策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选择特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性别歧视等原因,就业更加困难。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5%。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表现为:求职经历艰难;择业的时间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较差;职业选择成本高;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同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也呈现出与男生不同的特点:
(一)选择行业集中于传统女性职业,职业范围窄
(二)职业选择追求的工作层次、职业声望的地位低
(三)受从众心理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
(四)职业质量低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就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维度:
(一)个人因素
帕森斯(Parsons 1909)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各种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机会;第三,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明智思考与准确认知。”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能力、性格等。
1.职业兴趣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二者相匹配的从业者,能更加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绩,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1959)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职业与人相匹配的过程。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会表现出自己自己的个性,人们会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胡艳红(2003)指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兴趣,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职业兴趣上的特殊倾向,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常规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会计、秘书等。
2.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的职业也不同。杨贞(2011)通过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1.职业价值观上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3.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来利益化;4.就业期望较高。相应地在职业选择时表现为:不单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多的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看重。
3.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职业选择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由于本身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等其他社会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长期不如男大学生理想,就业的质量较差,工作受到限制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女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较大,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较重,最终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时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对女生的职业期望相对较低。较低的职业期望,一方面使得老师在对女大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信息和职业忠告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传统职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会传递给女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信息,“老师对我的期望不高,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呢?”这就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较低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得女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我的评价低,不敢于尝试非传统的女性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
4.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而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能力的培养,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知识与能力脱节,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女生在择业时思想较悲观、成就动机较低,导致其获取职业信息的积极性不强,在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上也较男生低。
5. 对将来生活方式的选择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大学毕业后的年龄也达到婚育阶段,因而,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处理好婚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问题。如今,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女大学生的对待婚姻和工作,呈现出“曲线就业”的倾向:“毕婚族”、“校园妈妈”、“急嫁族”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有可能预见将来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种预见会削弱女性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动机。从而会把女大学生引入低水平、低声望、以女性为主的职业中。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去向、工作地、就业途径的选择。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而当女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的预期水平就会有所差距。其次,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较贫穷家庭有优势,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且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较为依赖父母。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女生中,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家人的支持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职场求职的后盾,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女大学生选择非传统职业的影响极大。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不利的工作条件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而且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的支持也较少,这就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勇气。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职业成功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女儿确定自己职业时的榜样和信心源泉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职业传统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概括的印象。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依赖、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这些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会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模式的作用,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调整目标和方向以选择与这一刻板印象相符的传统女性职业。另一方面,这也会形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如认为女大学生更适合传统女性职业,在招聘一些非传统女性职位时就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
而且由于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缺少成功女性的榜样,女大学生就更加倾向于传统职业。
2.社会就业政策
随着国家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政策增加了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人的自,性别偏见等歧视现象突出,更加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同时国家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2011年9月29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在北京启动。今后,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
3.朋友和同龄群体的影响
从女大学职业选择的特点第3条,已经谈到了朋友等同龄群体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些同龄群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的结果会给女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影响。
(四)职业信息
职业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信息搜集和认识,综合考虑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的供给和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收入、福利等。
肖盛阳(2008)对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工作特性、工作岗位的如意性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在对单位条件的考察方面,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前景、自身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人际关系所占的比重较高。刘继亮等(2003)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的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在意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压力的大小。可看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和职业信息等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女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调整期望,家庭给予更大的支持,学校开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辅导等,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参考文献:
[1] 格林豪斯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18.
[2] 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
[3]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24.
[5]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8.
[6] 纵瑞雪.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源动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8-29.
[7] 陈书崇.浅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09(10).
[8] 肖盛阳.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3.
[9] 李继亮,沈维宇,吴薇.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调查报告),2003(10):50-51.
[10] 郭建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4-65.
论文摘要: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就业就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目前就业现状堪忧,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以,对于这些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本人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学校的有关部门亦应积极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论文摘要: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就业就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目前就业现状堪忧,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以,对于这些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本人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学校的有关部门亦应积极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从定义上讲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达到潜能的实现;也可以理解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本文拟针对大学中理工科女大学生这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展开研究,寻找制约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总结有效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伴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的关键问题之一。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7.08%,其中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6.02%和32.57%。而至2008年这三组数据分别达到49.86%,48.16 %和34.70%。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大学蔓延,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近五年来,众多综合性大学女生比例不断攀高,众多院校在校女生已经超过50%。
但伴随着学业优势带给女大学生的,还有就业歧视――2006年,中央电视台和智联招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就业歧视中选性别歧视者比例最高,达到29%,可见在招聘时,性别歧视问题依旧是造成就业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相较于文科女生的就业难问题,理工科女生则面临就业“难上加难”的窘境。事实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症结之上。有资料统计表明,理工科女大学生比她们同龄的文科、财经、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理工科男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相较于文科、财经、师范类女大学生,理工科女大学生平时学业压力较重,自我综合素质提升不足,跨专业就业难度大;二是由于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尤其是理工科女研究生,更面临职业选择面窄小的问题;三是某些理工科行业适合男性从事,相关专业的女大学生在该行业就职空间小;四是当前工科教育不够完善,导致工科女大学生行业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而造成就业压力。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瓶颈所在
造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社会传统观念束缚。虽然多年来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中国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偏见依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伦理道德中,这些偏见导致形成不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与舆论。二是“供大于求”的吸纳能力有限的求职市场,经济不景气导致求职市场缩水,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求职更加雪上加霜。三是经济因素促使用人单位规避女性“生育期”成本,为了缩减开支而公开或者半公开拒绝女大学生求职。四是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原因。一方面由于学业较重,部分理工科女生没有足够时间或者本身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参加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狭小,社会阅历贫乏,协作意识淡漠,综合素质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则由于理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但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的提高,畏惧动手及艰苦行业,实际操作能力差,从而严重限制了她们就业的出路。五是部分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实力较弱,或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导致本校内文理科就业不均衡,尤其是部分综合性高校,理工科就业普遍偏弱,而就读理工科的女生就业更加困难重重。
三、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一项长期、需要多方关注及努力的艰巨工作。
首先,社会应当给予女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不仅要从政策法规上进一步落实就业平等,保障理工科女大学生享受公平的就业权利,更要创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和社会言论,逐步修正各行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国家应注重采取经济价值取向上的措施来切实解决问题,把女职工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用人单位负担,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在法律上给予用人单位及女性员工切实的保障。
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而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人才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书读好”的地方,更应该是“好读书”的地方。这里的“好读书”,就是要让理工科女大学生摒弃上大学只是读书好、成绩好的单一奋斗目标,在大学里多增加人生阅历、社会经历、人际交往等“书”的阅读量,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就业时的竞争力,拓展职业空间。此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还应该积极摆脱自身对于“女性弱势”观点的影响,克服成就意识偏弱、能力信心不足等心理弱点,扬长避短,修正女性在职场中优柔寡断、羸弱的工作印象,发挥理工科严谨、认真、细致的专业特点,树立正确的事业意识和成就意识。
对于高校,尤其应当注重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群体特点,就如何提升她们的就业能力开展工作。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意识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培养问题,纷纷采取措施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适当调整相关专业男女比例。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侧重识记,利于女生,因此造成在高考分水岭上,理工科女生比例明显大幅度提高的趋势。就一些特殊行业而言,部分高校利用自主招生的模式,适当提高了这些专业中男生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校同一专业理工科女生扎堆求职同家单位的压力。
第二,建立科学的培养制度。科学的培养制度要求高校承认“男女有别”,“文理有别”,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补偿教育。如理工科女生在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强于理工科男生,但动手实践能力、逻辑能力却低于男生;理工科女生在创新能力、科研态度严谨优于文科女生,但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却低于文科女生。针对这些不足,采取设置补充性选修课、采用学分制度引导理工科女大学生补充自身多方面知识,提升个人水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还可以开设相关女性课程,引入女性学教育理念,培养理工科女生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女性修养,有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正确看待性别与自身职业发展的关系,树立信心。
第三,加强综合素质锻炼。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不再仅仅盯住学业优秀这一个指标,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是否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院校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中,理工科女生的身影寥寥可数。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的时候,应当鼓励及引入理工科女生参与竞争,营造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氛围,激发她们的热情,树立典型形象,促使理工科女大学生锻炼自身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适当降低学业成绩在评测奖学金时的比重,增大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比赛、精工大赛等活动在评测中的比重,吸引理工科女生分出时间走出自习室,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全面提升各方面素质。
第四,做好职业生涯指导。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还制约着大部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理工科女大学生此类情况更加严重。因此高校应当针对最新的行业需求变化和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开展更为提前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针对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认识,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寻求成功的途径。
第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女性优势日渐凸显的今天,“剩女”问题逐渐从社会蔓延至大学校园。在理工科女研究生中,甚至流传着“白天愁嫁人,晚上愁论文”的舆论。在面对就业压力日益加重的同时,许多理工科女大学生针对恋爱的焦虑情绪也逐渐增加,加上传统旧式观念的影响,“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依赖心理也随之产生,这些不良情绪进一步禁锢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压力过大甚至严重影响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除了引入心理健康机构加以辅导外,还应当引入普及型的心理调适课程,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不良情绪。
第六,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在人才市场需求不平衡的今天,以前用人单位排队向高校“要人才”的现象已经少见,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为本校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但针对理工科女生的就业机会相较于则很少。尤其是综合性院校的理工科专业,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常常“养在深闺无人知”,因此这些院校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时,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相关院校不仅应当积极“走出去”,向用人单位介绍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势,更要“迎进来”,积极利用校友、相关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关系,联系用人单位前来学校招聘本校理工科专业女生,从而为理工科女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就业环境和局面。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发展中及其重要的群体之一,女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安定和发展息息相关,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否能就业,能不能就好业与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密不可分,因此,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女大学生本身,都应该积极关注就业问题,积极寻求办法,共同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解决困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喜,李光红.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14―115.
[2]杨慧.关于构建理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67-70.
[3]韩俊卿.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与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7-109.
[4]李军花,唐唤清.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7(3):142-14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重点分析了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竞争不公平、保证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等严峻形势,给女大学生就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提出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切实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其一是人才需求不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受“9.11”影响,驻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开始裁员;外资企业接收大学生人数明显减少;IT业、证券业开始裁员;一批在美国硅谷从业的华人回流;过去需求旺盛的大型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等需求急剧下降;政府机关实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员过剩,用人指标受限等等。
其二是供需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就业人数讲,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而2002年将有145万名学生毕业,其中研究生8.8万,本科生63.6万,专科生72.7万。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尤其专科生的增幅,使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变得比较突出。另外,从学科专业冷热不均、学历层次需求不同,地区间的需求不平衡方面看,也使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变得比较突出。
其三是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学生们仍是眼盯大城市、大公司、经济发达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地县级单位、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看不上眼,在工资待遇上总期望待遇优厚。如在最近某高校对毕业生进行的一次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就业首选的地域仍是上海、北京、东部沿海一带。
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状况
目前,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问卷调查摸底工作,从调查结果看,某些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较男生要低10—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机会不均等、招聘条件设限
虽然社会各方都一直在呼吁就业市场上的男女平等,可一些用人单位仍然是我行我素,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公开打出“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很多时候,使女大学生连展示一下自己的机会都没有。此外,在许多地方公务员招聘选拔方面,也有女性比例不得超过30%的要求。
2.就业竞争不公平,女大学生求职自信心不足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甚至女生免谈。这严重挫伤了女生的学习、就业积极性。据有关调查显示,女毕业生比男毕业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有20.8%对找工作没有信心,比男生高出5.7%;对走向社会感到害怕的女生为l8.7%,高出男生9.3%。在择业前的心态上,有51.5%的女生感到比较紧张、苦恼和焦虑,而男生则为39.5%。
3.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女性就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29.2%的女生认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女性就业,51.4%的女生认为各种传统观念和某些现实因素是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求职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显然不合理,而且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间必然会对工作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单位不愿意接收女生。
4.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影响了女生就业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建设依然滞后,主要表现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法规内容计划体制色彩浓厚,等等。同时,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堵塞了就业渠道,也影响了女生就业。
三、调整女大学生心态,指导其积极就业
从以上分析看,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那么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如何指导好女大学生就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帮助女大学生认识自身弱点,调整择业心态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尤其是重点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导致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面试时碰壁。还有的女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此外,还有些女生由于缺乏经验及心理准备不足,以至稍遇挫折,戟造茂心态失衡。从而变得焦虑和自信心不足,由产生的后果不仅影响了就业,而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为此,应开展多方位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帮助女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态及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女生依靠自身实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指导女大学生善于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42.5%的女生和35,9%男生认为“女大学生有语言能力优势”,35.5%的女生和44.4%的男生认为“女大学生有交往能力优势”,25.8%的女生和13.6%的男生认为“女大学生有忍耐力优势”,此外,“思维能力优势”、“管理能力优势”也有许多赞成票。可见,女大学生若好好把握这些优势,那么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3.保障女生合法权益,完善法规建设
宪法中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也规定了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把“用人自主权”扩大,甚至是滥用,其直接后果就是对女性就业机会的封锁。求职过程造成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原因,客观地看,绝不单单是性别歧视的因素。妇女负担过重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早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其实是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双重任务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社会分工应进一步细化,扩大服务行业的服务范围,从而使女性摆脱负担过重的问题。为此,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时,应该把保证女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社会要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生就业的难题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4.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女大学生积极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国更因为其特殊的国情,而备受各界学者关注。论文写作,市场。。在国内众多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中,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趋于完善和一致,总体上认为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五个因素,进而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但对各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却存在很大分歧。
1.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曾湘泉(1993)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在市场上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得出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开始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曾湘泉,1993)。2004年,他又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的变动,得出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难”的问题, 这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但是困难的程度略被夸大,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的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不利的影响。
赖德胜(2001)提出转轨时期的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收寻的结果。
岳昌君、丁小浩(2003,2004)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相对更明显。
2.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起,至2009年毕业生数增加了515万人,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论文写作,市场。。胡咏梅和薛海平(2004)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宜再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莫荣等(2003)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论文写作,市场。。
吕东伟(2003)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校的反应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失衡,从而培养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论文写作,市场。。
汤敏(1999)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自身问题。
3.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补充自然减员,国企冗员多接受能力有限,外企私企是吸纳主力,而这些企业相对理论性人才而言更需要实用性人才。鄢雪皎( 2009)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承担的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而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品牌创立、物流管理、订单处理等的产业链高端却仍然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提供给大学生等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非常稀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
瞿振元(2001,2002)通过调查得出本专科就业率差异明显;传统体制内就业仍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领域,国企仍居就业第一位。论文写作,市场。。
岳昌君(2004)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行业收益”差异显著,追逐高行业收益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的原因之一。
李彦军(2006)以广东地区统计分析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得出各产业的产出、固定资产投入与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总体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论文写作,市场。。
闵维方等(2005)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
5.企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唐 钅广(2004)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高校专场招聘会”“在线招聘”“简历”在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中的作用十分强大,“户口”“关系”“党员”等因素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韩飞雪(2007)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满意的两项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满意的两项是相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单位选拔人才最看重的因素是“思想品德”。
6.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加强具体定量分析。之前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虽多,但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做支撑。
(2)增加长期跟踪分析。对有代表性的毕业生长期跟踪调查,得出大学生找工作及其工作变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准确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3)加强产业吸纳大学生能力的研究。加强对各行业吸纳的大学生能力的研究,从而为高校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改革中的知识劳动力就业意向及其市场行为分析.管理教育学刊(武汉)【J】.1993年第一期
【2】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6年第27期
【3】孙祖芳.西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理论政策及其借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一期
【4】鄢雪皎.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四期
【5】瞿振元.2001-2003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
【6】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年第4期
【7】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1年第2期
【8】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青年研究【J】,2002年第19期。
【9】吕东伟.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研究》【J】.2003年3期
【10】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发展》【J】.2003年第8期
【11】文东茅.质疑大学生就业之性别歧视.《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3年第6期
【12】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1年
【13】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经济社会出边社.2002年
【14】岳昌君、丁小浩、文东茅.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J】.2004年第11期
【15】胡咏梅、薛海平(2004).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江苏高教【J】.2004年第2期
【16】韩飞雪.北京市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D】.2007.4
【17】李彦军.《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模型构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D】.2006.6
【18】唐钅广.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报告.经济问题探索【J】.2004年第11期
[论文关键词]工科 女大学生 就业 困境 出路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尤其是工科专业,对口工作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比较高,而男生优势明显大于女生。因此,在工科专业里,学习成绩优异、继续深造的80%是女生,她们想出权宜之计——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于是造成女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所以,在新形势下关注工科女生这一相对弱势群体将对促进其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虽然较以往工科院系招收女生逐年增加,但是总的来看大学里工科女生与男生的比例还是很悬殊,女生比较少。但是,工科女生大都踏实,因此大部分成绩优于男生。分数的优势使她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在求职实践中依然劣势明显。
2.期望值过高。对河北省部分女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8%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毕业之初月薪在2300元以上。但是理想和现实有出入,据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每月1800~1900元,因此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和等待,一方面担心就业,一方面又消极待业,期望值高于社会现实水准。
3.就业意识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科女生通过系统的在校学习,积累了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但是实践机会较少,实践经历匮乏,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女生感觉自己寒窗十几年,已经学到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吃苦,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出击的魄力,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工科女生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以赢得就业择业的成功。
4.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上会面临很多困难。很多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衡量人才性价比。女生在孕、产期都会给单位增加负担,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都是只要男生,即使在没有性别限制的地方,同等条件下也会优先考虑男生。多数工科女生所找的工作都与本专业无关,转行现象明显。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1.社会因素。一是国家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些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发展空间比较广阔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外职业生涯”因素对广大工科女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比如毕业后工科女大学生还是首选北京、上海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基层县市、西部地区遭受“冷遇”。二是性别歧视对工科女生就业影响明显。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性别歧视。其中工科女大学生的受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将男生与理性、高效、主动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将女生与感性、柔弱、被动联系在一起。虽然新时代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真正平等的理想模式还未实现,在就业过程中,女生仍旧处于劣势地位。
2.高校因素。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由于用人单位对工科女生需求数量相对其他学科女生要少,因此工科专业的招生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男女生的招生比例,科学设置招生数量。二是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多年不换,课件也是“一劳永逸”,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普遍欠缺,社会实践难以切实落实,难以胜任日新月异的就业岗位。三是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有待加强。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都处于起步阶段,往往仅是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手续的常规办理,而在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培养学生求职能力和创业教育等方面比较滞后,很难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质性帮助。四是女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无差别的教育很难适应教育现状,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提高学生明辨职业选择的能力。
3.家庭因素。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穷养儿,富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许多家长对男孩相对严格,但是对女孩格外偏爱,平时只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生存技能的培养,因此造成女生“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出现。更有甚者部分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父母形成较强的依赖性,“挫商”很低,参加工作后往往会出现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情况。
而且,父母多是希望孩子将来毕业后找一个相对稳定及轻松的好工作,因此多数女生在择业时会优先考虑物质利益。可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应降低期望值。若承受能力较差的女生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一是就业认知存在偏差。由于工科专业的工作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形式比较单一,也比较辛苦,加上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使得部分女生过度注重身材、穿着打扮等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的提高。二是女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与男生存在客观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否则就无法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工科女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女生相比,除了应该具备一些共同的职业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扮演着倡导者和帮扶者的关键角色。各级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为工科女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不仅要宣传有关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要切实营造就业创业环境。如邀请当地知名女企业家走进大学作报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
2009年,教育部大力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但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具有工科背景知识的仅有6%,因此,广大工科女大学生应加强到基层锻炼的就业意识。
2.高校要加强工科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了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难题,创业成为另辟蹊径、备受广大女生喜欢的一条“出路”。高校在女大学生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教育与指导、社会沟通、心理辅导等。一是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为学生渗透创业理念,必要时采取实践教学。还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教育课程,如创业营销、财务管理、创新思维等。二是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如开展女大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及采访创业成功女性。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逐渐消除女大学生创业的畏惧感,提高心理耐受力。四是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金,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织女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定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关键词:女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知识性职业女性,然而由于自身的、家庭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女大学生在职业的而选择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对女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课题自行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有效问卷777份,其中针对在校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566份,针对毕业后1-2年的女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211份。
一、影响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分析
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受自身的职业素养、家庭、学校的教育培养、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职业素养是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倾向、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人专业能力等。家庭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启蒙引导的作用,通过影响其就业价值观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社会大环境通过其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着职业生涯。
1.自身职业素养
自身职业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倾向。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倾向于大中城市、高薪工作。基于对女大学生职业倾向的调查分析,有46.4%的同学选择工作在大城市,50.53%的同学选择中小城市,选择小城镇的寥寥无几。在薪资选择上48.23%的同学期望毕业后的薪资为5000以上,42.76%的同学期望薪资3000-5000元。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期,盲目追求高薪资、大城市,对自身期望过高,不利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2)心理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持消极态度,无思想,无追求,职业目标模糊,甚至持有被包养的想法,完全没有做好求职的准备。在调查中,43.64%的同学对以后的工作不明确,盲目跟风,甚至有31.1%的同学认为“嫁得好”比“干的好”重要,就业惰性强。究其根源,主要受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影响,认为女性主要应以家庭为重,不需要独立的自由,独立的生活。这种想法导致其日后的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忽视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3)生理因素。女性在就业上较男性有很多的生理劣势。女大学生在就业的几年内面临着结婚、休产假等一系列的事情,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将重心倾向于家庭,因此许多公司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并且女大学生在工作中无法承受较大工作量的工作,例如长时间的出差、加班、体力劳动等,相对来说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男性。生理因素的制约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倾向于从事管理类、服务类、教育类的文科类的专业,缩小了女大学生的日后的择业范围,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多地考虑符合自身生理特征的工作。
(4)专业能力。女生思维和男生有着本质的差异,活跃性和创新能力较弱。在大学学习期间她们注重的是学习成绩而不是如何使用知识、应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在就业时有时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你认为你已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调查中,仅12.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新能力,仅24.91%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专业知识。自身专业能力的缺失会影响对自身的正确定位,降低公司的期待值,在以后工作中的晋升机会较少,生涯发展会受到阻碍。
2.家庭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家庭对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定了一个人的早期素质,并影响着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地域、家庭观念等的差异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家庭择业观念的差异。
(1)地域的影响。在职业生涯初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职业初期选择及初期规划。在调查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影响因素时,对地域与影响因素之间进行交叉分析,越是趋近于农村,受父母影响越小,由32.74%降到12.39%,受老师影响越大,由1.77%升到7.08%。在调查中,有46.43%的女大学生在毕业季求职时盲目跟风,选择热门职位就业,从沿海大城市到内地城镇、农村,盲目跟风的比例逐渐增大。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给子女的借鉴比较少,农村子女在选择专业时独立性较强,但是因为可借鉴因素较少,因此对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就业时主要靠自己的主观选择。而女大学生还处于人格和价值观尚未定型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容易盲目跟风,忽视了完整的职业规划。
(2)家长传统的择业观念。家长持有传统的认为女性适合公务员、教师等工作的观念,对孩子形成误导,忽视其性格特点,忽视了女大学生本身的爱好及就业倾向,及早灌输“当老师、医生、公务员”的思想,导致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3.学校的教育体制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影响着职业素养的形成,影响着职业生涯初期规划。学校对女大学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在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学校存在一定的误区。
(1)教育培养模式单一,成绩至上的理念制约了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学校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沿用以前的教学教案,不能做到定期更新,使学生接受最先进的思想。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程,也仅是照本宣科,实用性不强,学生兴趣不足。在当今高校,入党、评优活动都以成绩优先,对学生造成误导,盲目追求成绩。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成绩高的代价是大量的时间积累,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本上,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则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创新、课外活动上,有助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2)学校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追随高就业率。面对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就业率成为检验学校的一个标准。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盲目鼓励学生考研,甚至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考研教育,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特点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没有针对女大学生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
4.社会环境
(1)社会传统观念、性别歧视制约着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及职业规划。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残留在人们的思想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制约着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如果一个女性,不论他的事业如何成功,如果没有好的家庭,也不会得到大众的称赞,反之,作为男性,如果他的事业成功,那他就是成功人士。这种不公平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女大学生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及职业选择。男女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工作性质相同,但男性起薪高于女性,即使资历相同,仍工资不等。就业时用人单位以成本、效率优先,更倾向于工作时间长、效率高的男性,女大学生求职困难。
(2)社会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严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大学生入学率不断增加。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而毕业的女大学生所占比重达310万以上。外加当今社会下的考研热,工作单位招聘起点不断在提升,大学生已经不再是高消费型人才,加剧了就业形势。而且相当比例的女大学生对就业持消极态度,认为随便找个工作就行,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创造价值。
二、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探究
1.女大学生自身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是树立正确的职业倾向,在就职时应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加强学习,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能力,认真做好求职准备,选择合适的职业。二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女大学生所从事工作的可替代性太强,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出类拔萃。三是提高心理素质。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增加了女大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能力,失去了家庭、学校的保护,有利于女大学生承受压力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2.学校提供平台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
学校应该调整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构建出女大学生四年学习期间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为女大学生提供“全程辅导”,从大一开始入学就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把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毕业生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帮助女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技能。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帮助女大学生调整不良心态,克服求职恐惧,辅导员应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3.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国家落实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禁止歧视和排斥女性就业现象的发生。针对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监督和处理歧视行为,加大对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招聘广告的查处力度,在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重要场所设立性别平等监控窗口。
社会观念方面应当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改变选择员工时对性别的差别对待,充分发现和合理利用女性优势。只有整体的女性就业环境得到了改善,女性更加自立、自强,女大学生就业才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
本论文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及社会、学校,内部因素主要是生理、心理、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自身职业素养,并对女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提出针对性培养意见,为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解决其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部分困难。
参考文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这是当下流行的一句话。2012年我国有680多万大学生,至少有340万女大学生,且女大学生常常遇到各种就业问题,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本文就是从女大学生的特点展开分析,对就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寻求其就业或者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观;思想教育
一、引 言
迄今,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2012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达680万,今年再创新高。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大,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却是严峻,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提高。由于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工作性质问题,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女大学生一次次受到性别歧视,给女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一个必须克服的难题。本文遵循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展开讨论,以帮助和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就是因为性别而遭到不公平待遇,尤其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严重的男女不平等对待。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对女大学生性别歧视最严重的依次为,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特殊岗位。特殊岗位主要是指化工,医药,放射,电力等对职工有特殊要求的岗位,本论文特殊岗位不予讨论。我国在法律制度上没有对用人单位的具体歧视进行规范,在社会保障方面立法不健全。此外,供大于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问题,同时也使得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更容易受到性别歧视。女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容易造成在工作能力上不如男大学生的现象,这也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在面试的时候由于女生的不自信而不予录用。
看见,女大学生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是自身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将通过结合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举措。
三、女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新思路
21世纪,不再是传统的封建社会,女大学生应该靠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社会中去,下面就通过对当前女大学生在四大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完成理想的就业目标。
(一) 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然而,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所占的比重日益减少。很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恋爱、兼职、社团等事项上。由于大学课程相对较为清闲,很多学生在考试前夕才临阵磨钱,及格万岁的理论深入学生脑海。学习,不是为了积累科学文化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大失误,也是造成女生,甚至是男生就业压力的本质原因。为了避免学习上发现的问题,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首先,端正学习态度,学生不去上课有些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逃课,还有一些是由于老师的教课问题,课不精彩,所以翘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当完善制度,对不上课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保障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平,使同学们乐于上课,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教研活动,课外活动,为学生,尤其是女生,设置适合学习的场合,搭建学习平台。再次,完善校风校纪,杜绝女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杜绝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 人际观
研究员汪雪莲曾发表结果,大学生中,尤其是女同学人际关系困扰率高达47.8%,女生由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感情丰富,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上尤为敏感,因此高校要结合相应方式,为女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努力。
首先,女孩子还需正确理解沟通的意义,在和同学们的日常交往中,要增进感情,首要要学会的就是沟通。沟通是一门艺术,学校应当提倡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出现问题的时候更应当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此外,沟通是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同学们要具备宽阔的心胸,真诚相处,不断地克服自身的性格缺陷。其次,就是真诚。真诚信用,是商业上的准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信条。不讲信用的人是可怕的,同样,虚伪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在大学中,同学们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讲信用,真心实意对待同学。再次,宽容,宽容是人的一大美德,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大学中尤为重要。彼此的朝夕相处,势必有时会有摩擦,这个时候一定要为人为己着想,在宽容的角度上想问题,不要冲动,创造和谐美好,宽容有爱的氛围。
(三) 出国观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0 - 2005 年,我国出国留学的总人数共计 59.82 万人,数量相当可观。受升学与就业压力和我国有明确指向的留学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升学、就业外的第三条出路。面对当前大学生日渐高涨的出国热情和形势,有必要帮助女大学生把好 “出国观”。
出国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付出大,收获小。在越来越壮大的出国队伍中,“海归”的光环在不断地减弱。女生在考虑出国的时候往往不能认清国内和国际形势,因此,想要出国,必须分清利弊,保持清醒的头脑。此外,外国留学需要经济的保障,在家庭情况不允许的时候,还是应当三思而行。第二,外国的大学有好有差,参差不齐,不能一味地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大,应当从权威方式获得留学信息,完成留学步骤,降低盲目性。第三,认真研究具体留学地的相应知识,做好准备,如英语要求,当地的常用法规等。
(四) 就业观
如今,高校教育的市场化导致了人才的廉价,女生更是由于在某些特定方面不如男生,而丧失了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女生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损。女生应当通过自身努力,避免不自信等情况的发生。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歧视压力下,女大学生的心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种劣势的情况下摆正心态,是极其重要的。女生在就业中遭到的歧视,可以理解为是一项挑战,挑战的目的就当做是挖掘自身的潜能,磨练意志。在有些领域,女孩子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是比男生有优势的。因此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女孩子可以选择更加适合,符合自身能力,能够更好发挥自身潜能的用人单位。学校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女生树立自信心以及工作的决心。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自卑,也不能极端自信,否则就会造成极端现象,使得选择工作的盲目性增大。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存在攀比心理,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节,处理好自身特点和学业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女生们更要结合自我能力和特点、及时调整求职期望、抛弃理想化的诉求,果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三是认识到职业不是 “一步到位”,先就业后择业是大多数成功人士的经验。四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要全面分析、正确评价自己,兴趣、能力并重。学校应该对女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上进和自信,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要自立自强,不能随波逐流,在好高骛远的时候,要认清事实,以事实为基础。(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田媛苑,易守宽.我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0( 05) .
[2]涂淑梅.从大学生的就业谈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J].大众文艺( 理论).2008( 06) .
论文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煤蜕缁岬茸试炊哉庑贫燃右陨福佣苯踊蚣浣拥鼗竦谜庑┤胙Щ幔褰撞阍蛞蛉狈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急燃唇鞘?(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