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检员论文范文

质检员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质检员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质检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制度建设;文化塑造;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维系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制度框架和运行程序的一种综合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内部治理优化成其为必要。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能,实现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内部治理优化中,为有效提高改革工作的效率,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这一工作的开展实效。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分析

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出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并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高职战线树立起创新改革的“新标杆”。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推进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将各项制度与改革教育、提升治理实现融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综合评估自身发展现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及内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教育教学改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内部治理优化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前提。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由于办学历史短,其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及运行规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进行内部结构治理的改革与完善,是适应外部教育环境变化的一种现实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立足于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合理分配,不断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优化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导致其自身的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对于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发展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顶层制度设计滞后,不但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响应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及战略部署,深入分析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这一问题,成为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发展,一直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一定会对其自身的战略部署及发展目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应重视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的解决。(二)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势严重,学校管理普遍存在行政化、行政行为偏职权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已逐渐成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问题之一。针对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方式加以改善,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就自身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究如何解决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问题。(三)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从高职院校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的逐渐扩大化趋势,学术权力处于虚位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权力、参与权力几乎处于无位的状态。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结构的平衡发展,对其自身的管理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重视内部权力集中、监督与制衡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这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完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内部权力这一发展问题。(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这也是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因素。内部治理结构封闭,无法厘清职责界限,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与职权的明确划分,加之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和发展,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优化埋下了问题和隐患。此外,社会主体参与度低、相关利益主体缺位等,都是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封闭,职责界限不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应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封闭、职责界限不清这一问题。

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探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是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主要涉及: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等内容。(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其重要的举措是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制度建设是内部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符合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能力,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体现顶层制度设计特色与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措施。(二)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在内部治理工作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体系是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通过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权力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权力问题不良影响。同时,建立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权力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推进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这一问题,对于提高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为促进制度下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中,除了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需结合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方案,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确保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分权制衡机制的实施,也是打破以往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治理结构。因此,在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应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建立分权制衡机制这一措施的实施。(四)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内部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有效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高职院校进行公开招聘,通过公平竞争、严格考核的方式,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聘用关系转变,完善人才培养及竞争的管理方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战略化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在实践工作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还包括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因此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感召力,可以促使教职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本职工作中,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发展规模及管理体制需求等,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对完善其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需根据内部治理优化的原则及措施,定期进行工作管理的考核,尽最大努力优化内部管理资源的配置,促使内部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有效开展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

作者:宋庆梅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彬.高职院校章程制定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98-102.

[2]徐元俊,徐洁.对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1-23.

[3]杨建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5.

[4]吴尚忠.现代治理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重心下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43.

第2篇

1教学基地

在传统分段式教育模式中,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分阶段进行,学生首先要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完成理论与实验学习任务,然后再到医院检验科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临床实践。由于学校实验室教学条件严重滞后于检验科,因此,分段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适应检验科的发展。而三维循环教育模式是将教室、实验室和检验科同时置于三维空间中交替、融合与协同形成可逆性循环,理论学习、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同期进行,破解实验室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难题。

2教学时间安排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临床实践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其中,在检验科实习时间为6~8个月,在临床相关科室(如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内科等)实习时间为4~6个月。由于时间短,需要轮转的实验室又多,学生在每个实验室的实习时间往往只有短短几周,根本谈不上掌握检验操作技能。而在三维循环教育模式中,学校教育(理论课、实验课)与临床实践同期进行,从大二开始,分批、分组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实习,不再单独安排一年的临床实习时间,而是将临床实习穿插在理论课与实验课中进行,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临床实践和探究性实验,经过整个大学期间的培养,毕业时已完全具备3~4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教学内容

在传统分段式教育模式中,学校实验课教学主要是围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来开展,目的是为后期临床实践打基础,但由于医院检验科的快速发展,大量高精尖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检验科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纯手工操作技术项目日益减少,甚至完全被淘汰。而学校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技能培训上,致使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掌握了大量已被临床淘汰的实验操作技术。在三维循环教育模式中,从大二开始,我们将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医院检验科中进行,而将探究性实验,特别是科研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学校实验室中进行,使学生不仅掌握临床检验科正在开展的各种高精尖实验技术,同时,也具备基本科研思维能力。

4课程设置

在传统分段式教育模式中,课程主要由人文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人文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医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专业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临床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五学年。而在三维循环教育模式中,我们将人文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讲授,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不再分阶段讲授,而是从第二学年开始讲授,逐渐由少到多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知识更系统、更牢固。

5教学体制及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教学体制只重视学生的“三基”教育,而轻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与三维循环教育模式相对应的“三元教学体制”(图3),既能克服传统教学体制的弊端,又不削弱“三基”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还能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三元合一。它主要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包括问题式教学(PBL)、循证式教学(EBL)、三明治式教学(sandwich)和案例式教学(CBL)等,更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对检验医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

6教学评价

三维循环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活动评价,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实施教学。二是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思维差异性,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刻性、创新性、实践性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小结

第3篇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构建

以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的素质的概念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职业性质及特点,经过专家调查、筛选确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道德素质(热爱本职工作、诚实守信、办事客观公正、做事讲求质量、服务热情周到、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价)、知识素质(职业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政策理论知识;职业相关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劳动法规、社会心理学、安全卫生知识、环境保护知识)、能力素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健身指导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教学训练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精神(敬业、专业、创新、协作、规范、责任)和职业形象(外在形象: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健康匀称的体魄、大方得体的举止、从容自信的语言;内在形象: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足够的亲和力、外向的性格、十足的自信心)。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分析

1道德素质要素分析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其服务质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员对职业道德要素的认知比较全面,有604%的指导员都认识到作为健身指导员应该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工作、办事客观公正、做事讲求质量,但是也有48.92%的指导员没有意识到在健身指导的时候应该给予锻炼者热情、周到服务[5]。

2职业理论知识要素分析

指导员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人才资源,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必须掌握扎实的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与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职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中,50.55%以上的指导员认识到了专业基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753%的指导员没有认识到政策理论知识的重要性[4]。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指导,并对锻炼者更好的组织与管理,为锻炼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服务,这样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就能在国家政策形势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3相关知识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中,65.22%的指导员认识到了社会心理学、安全卫生知识的重要性,70.65%的指导员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知识的重要性[4]。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指导员要给予锻炼者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并为锻炼者的健身安全负责,在指导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必要心理学知识,满足锻炼者在健身指导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给予锻炼者理解与支持,成为大家的知心健身指导员,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法规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的情况下更好的为锻炼者提供服务。

4能力素质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55.43%的指导员在健身指导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57.61%的指导员对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教学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4]。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有关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与提高。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一级和国家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有一定的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开展社会体育工作调查分析、问题研究及撰写调研报告和科学论文的实际能力[5]。

5职业精神素质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职业精神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54.95%的指导员认识到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规范精神、专业精神能、协作精神、责任精神的重要性[4]。作为一名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指导员也应该具有规范精神和专业精神,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规范办事,体现出较高的职业规范来满足锻炼者“专业”的体育健身需求;再者,协作精神是组织管理能力表现的一种升华,一名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指导员也能表现出较强的协作精神,指导员与锻炼者的协作,也需要锻炼者具有协作精神,在健身指导过程中能够与指导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对被指导对象有很大的责任,才能给予锻炼者比较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服务,同时才能在锻炼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来培养锻炼者的合作精神。

6外在形象素质要素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名健身指导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身体健康素质,日常注重自身健康体魄的塑造,培养从容、自信的语言、大方得体的举止以及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锻炼者可以通过这些外在形象来判断一个指导员的资历、水准以及职业态度等,因此指导员要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对自身的外在形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526%的指导员认识到了从容自信的语言、健康匀称的体魄、大方得体的举止、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的重要性[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没有对指导员的外在形象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过程中贯穿相关的知识来提升他们的外在形象,这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应该注重的一个问题。

7内在形象素质要素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备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足够的亲和力、十足的自信心、外向的性格。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50.56%的指导员认识到了内在形象的重要性[4],在内在形象的选择顺序中,排在第一的是足够的亲和力,同时也对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也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目前,我国的群众体育健身网络不健全,指导员应该靠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把群众发动、吸引到健身活动中来,这对群众体育健身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指导员在给予锻炼者健身指导、对锻炼人群进行健身组织时,能否积极有效地对锻炼者进行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能否动员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能够参加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独特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自信心也是健身指导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内在形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健身指导员,在他健身指导的过程中,其健身指导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队伍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结语

(1)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为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5个方面,可以客观、合理地评价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2)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能做到诚实守信,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能够给与锻炼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对锻炼者认真负责,在健身指导实践工作中以自己的专业、规范精神来办事,做事讲求质量,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待需要指导的锻炼群众,有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协作精神,努力打造自己的健身指导特色,和锻炼者建立和谐、愉快的合作关系。

(3)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组织管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政策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与本职业有关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职业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在健身指导实践过程中体现出高水平的健身指导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也需要健身指导员有教学训练能力和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