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村级体育文化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非法生育难以控制
一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座谈了解,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的旧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据反映,农村中多数群众仍希望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而且有男孩。二是一男孩户、双女户生育欲望强烈。
2.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
一部分育龄妇女外出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手续麻烦、不好回函,便采取不与村打招呼、不办证、不签合同等方式私自外出。加之个别村干部经常性工作不到位,对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极易造成这部分人漏管。
3.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
一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即使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无经济执行能力。二是对“流动型”违法生育的处罚不好执行。这部分人常年在外逃避,找不到人,无法强制执行。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缴渠道狭窄,征缴措施不够严厉,给应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群众留下了抗拒缴纳的空间。
4.个别村干部责任心不强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干部和育龄群众对村民自治认识模糊,村级查访服务、业务工作梳理、人口学校开课学习等经常性工作开展不正常。由于有的村计生专职人员责任心不强、保管不善,导致往年计生档案流失。
二、原因分析
1.传统旧生育观念的影响
多数一男孩户想要2个孩子,双女户想生男孩,如果管理措施稍一弱化,这部分人便想方设法超生,达到自己的生育目的。农村出现了达到法定婚龄不登记先生育、不登记先举行婚礼、不够法定婚龄违法生育的三种苗头性问题,且呈蔓延趋势。有的以外出打工为由,在流动中违法生育;有的通过冒名顶替进站,逃避管理违法生育;个别村干部包庇亲属违法生育。
2.少数村干部计划生育工作主动性不强
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个别村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愿抓、不敢抓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想抓,是由于受村委会三年换届的影响,个别村干部怕落选、丢位子。不愿抓,是由于世代均在一个村子里居住,撕不开情面,放不开手脚,怕得罪人,得罪一个超生户,便得罪一个家族,怕形成世仇,对自己和后代不好。
3.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是观望型,对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不积极,不主动,存在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落实也不迟的思想。二是对抗型,有违法生育动机,拒不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是流动型,有的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前查体有环,但外出后私自取环;有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受现居住地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严格的影响,落实难度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
立足于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开课学习、印发宣传材料、粉刷固定标语、广播喇叭定时宣传和组装宣传车等形式,全面宣传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营造浓厚的舆论声势。要大力加强乡镇、村婚育文化一条街建设,利用大、中型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橱窗,抓好舆论环境宣传。同时,要与育龄群众算好经济对比账,算好多生育一个孩子,抚育子女的成本,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
2.强化管理措施
一是按照“一孩首选放环、二孩首选结扎”的原则,切实抓好已婚育龄妇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落实,筑牢控制违法生育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大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违法生育户,可“一次征收,分次缴纳”。对有钱不怕罚的违法生育户,由计生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依法查封其房屋,用以抵顶其社会抚养费。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一是打击“两非”,加强对B超和流引产药物的监管,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从严处理处罚。在全县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开展一次B超配备的调查摸底活动,托清底子,并查验B超购买、使用审批手续,对无批准手续的,予以没收。二是要加强孕期随访服务,及时掌握持证、册育龄妇女的孕情,杜绝正常怀孕情况下私自终止妊娠的行为。对持证私自终止妊娠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是二胎的坚决不再批准其生育。
4.加强乡镇、村计生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村 计划生育 工作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传统生育观念有所反弹,基层乡镇的计生工作陷入被动,计生政策宣传执行受困等等。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坚持抓紧抓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积极贡献。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计生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育龄群众生育观念反弹
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现在,现行的计生政策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一定转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等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甚至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据调查,农村中大多数群众仍希望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而且必须有男孩。育龄群众生育意愿和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差异,在农村尤为突出,违法怀孕及生育现象一直持续不断出现。究其原因,他们有的是想减轻将来养老给子女带来的负担,希望自己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有的是想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份寄托;有的甚至只是指望多几个孩子帮干农活,为家庭多挣点钱。
(二)基层干部计生压力增大
首先,基层计生干部在执行政策时严守纪律,对群众态度和蔼,即使群众出现过激行为也是十分克制,万分忍让,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但仍难见成效。其次,计生工作日常事务太多、太杂。繁杂的日常事务占去了计生人员大半的精力。农村出生一个小孩,帐、表、卡、册、单等一大堆,影响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计划生育工作日趋难以顺利开展的同时,还要面对上级的各项考核和检查,作为“一票否决制”工作奖励不多,处罚倒不少,让很多基层干部产生了要调离计生工作岗位的想法。
(三)计生政策宣传执行受困
1.计生工作手段逐步弱化。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以前采用的许多强制性手段现在受到了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现有计生手段主要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等。面对部分计划生育工作的钉子户,现有计生工作手段显得无能为力。
2.计生政策执行难度太大。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得到了全面贯彻与落实,但是,部分计生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太大,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及时。通过调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能拖就拖型、对抗型、患病不适应型、流动型、攀比型、对立型等。从以上几种类型分析,前两类所占比重较大。
3.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一是对“经济困难型”处理难兑现。二是对“流动型”违法生育的处罚不好执行。三是社会抚养费征缴手段不多。
(四)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较差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完成。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各有关部门配合较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例如公安部门给小孩上户口,不看其是否是违法生育的;许多医疗机构没有执行计生政策,只要生了就开出生证明,甚至孩子没有在医疗机构出生,卫生工作人员凭关系违规操作,出具假证明等等。这些现象直接支持了农村育龄群众的违法生育。
二、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转变群众陈旧的生育观念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计生工作的推进。而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导向是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我们要逐步转变群众陈旧的生育观念,确保舆论的高压态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相关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真正接受计生政策,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同时,基层干部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计生工作,以引导群众自觉转变生育观念。我们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切实转变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上,以期营造有利于计生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强化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干部自觉的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计生队伍存在执法水平低,服务意识差,人员老化,思想不稳等问题,我们必须切实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要整合现有乡镇资源,合理配齐乡镇计生办人员,采取公开考聘、聘用等方式,充实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计生专干队伍;要提高乡镇(街道)、乡镇计生服务站技术人员、村计生专干素质,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和执法水平;要通过有力手段,淘汰一批执法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工作人员,引进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工作骨干,建设一支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计生行政法律、法规的服务水平高的执法队伍。
(三)制定计生惠民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
为更好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奖励扶助惠民政策,使更多的计划生育户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使计划生育户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要让计划生育户在就业、就医、入学、社会保险等生活方面得到更加明显的优惠。同时,要探索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逐步形成奖励扶助标准机制,切实解决计划生育户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行政执法的齐抓共管
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做好计生工作。进一步强化各部门职责,组织、宣传、公安、工商、法院、广播等部门对于拒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该动用法律手段就动就用法律手段,该采取组织措施的就采取组织措施,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局面,促使计生对象自觉选择计划生育,不敢再不守法,不敢再违法。
(一)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不到位。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工作不紧张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了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二)基层干部计生压力大。首先,计生干部在执行计生政策时严守纪律,对待群众态度平和,在群众出现过激行为时也是克制忍让,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群众思想工作,仍然收效甚微。如个别女儿户在拒绝接受结扎手术后,千方百计外出他乡计划外怀孕,在既不能限制其人身自由,又不能动其财物的情况下,要想找到本人做思想工作的可能性是极其渺茫的,就是找到了对象本人拒绝签字还是无法落实,要是强行落实计生政策,那么计生干部要面临上级和群众的双重压力。其次,在难以较好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上级的考核和检查,“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让很多基层干部产生了要调离计生工作岗位的念头,使原本应有的工作热情大大减弱。
(三)计生工作手段弱化。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一律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数量,而是为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乡镇的执法主体资格被取消,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律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面对部分逃避、抵制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就束手无策,这些人以一带十,从而造成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
(四)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流动人口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其表现有二。一是未婚青年管理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80%的青年毕业后便外出务工,在期间,很可能组织了“家庭”,等他们回来时,已有一个甚至几个小孩了,加之这些流出人员流动性太强,居无定所,其户籍地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二是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处理难。由于流动人动区域广,调查取证和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本地找不到人,取不到证;到外地,又不知道其地址,且成本太大,取证仍然难,往往是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可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五)政策执行难度大。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条例》均得到了全面贯彻与落实,但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部分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太大。比如:“男女双方离婚孩子判给女方,另一夫妻双方离婚,孩子判给男方,之后没有孩子的男方与没有孩子的女方结婚,不能再生育”的政策,在当前,特别是我们农村,无能是从情理上讲,还是从农村风俗上讲,从夫妻双方老年生活上讲,均存在明显不合适宜,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农村群众生育观念滞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弄虚作假、偷生 、超生,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等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策的空子。
(六)计划生育工作软件业务太多太杂。几十年来,“天下第一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如今,繁杂的软件业务占去了计生工作人员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出生一个小孩,帐、表、卡、册、单等一大堆,这对本来素质就不是很高的村干部来说要求就很高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部门配合协调差。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比如:在医院也要凭证生育,凭生育证开具出生证明。但许多医疗机构没有执行这些政策,只要你生了就开出生证明。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间接支持了农村计划外生育。
(八)队伍建设不稳定。计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杂,且重点在农村,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计划生育工作者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什么事都要计生专干来做;同时,计生干部待遇低,与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志相比做的工作多,待遇却很少,明显不公平;再者就是计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作为“一票否决”工作奖励不多,处罚倒不少,片面的处罚只能导致计生工作无人愿做,就是迫于组织压力做了,也是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计生队伍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不便工作推进。
高校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强劲源头
高校学科门类多,专业多,仪器和实验设备齐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学科点、博士后流动站等研究开发基地,具有多种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是强劲的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的源头。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推广工作起步晚,经验少,有关科技推广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科技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束缚着它的发展。到1999年底截止,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只有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10%左右的成果能取得较大效益。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真正地走入市场,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体制和观念落后
首先,高校的机制和观念上尚未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就高校的科研人员而言,尚未实现三个转变和统一 :从单纯追求学术成就转变到学术成就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对外主要与学术界联系,掌握学科动态转变到既要与科技界联系,又要与政府、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联系和交往,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动态与竞争动态的统一;科研的逻辑思维与经营理念、探索性研究方式与决策性经营原则相统一。
科研人员成绩判断标准落后
就高校本身而言,衡量办学水平和科技人员贡献大小的标准尚未完全从发表文章和获奖的多少转变为与开发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多少相统一;机制上尚未建立起真正鼓励科技人员兴办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尚未从习惯吃“皇粮”转变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理念上来。
投入有限,成果不成熟
由于技术市场体系不完善,科研投入不够,受资金约束,多数技术成果不够成熟。
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
科研管理部门作为技术中介组织没能起到沟通作用和发挥桥梁的作用,不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完备的服务。
缺乏长远市场眼光
由于企业为创新而投入的巨额资源只能获得滞后且不确定的市场收益,所以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间仅存在长期的因果,但多数企业只追求短期目标,两者关系错位,企业购买技术的动力不足。
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几条建议和对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如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关键在于学校的政策推动。基于培养人才、发展科研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解放思想,建立具有一定结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新型科技体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包括研究生)开办高科技企业的政策,真心实意地鼓励科研人员无任何负担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胆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业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岗位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学籍管理、教学科研任务考核及学校、院系、个人之间的收益分配.成果归属及共享等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其研究开发成果为资本创办科技企业,实现成果转化。
创办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与商业化三个阶段,这种转化就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其中既面临着技术风险,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将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建立科技园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能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间的联系。
从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的推广来看, 如果高等学校与生产部门不建立相应的关系,学校的科学研究方向就不可能与社会经济需要一致,成果也就大多不能被市场所利用。高等学校扩大与生产部门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不仅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合起来,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而且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合起来,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这样,科学研究的方向直接面向经济发展,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就能够适应生产、开发新产品部门的需要。
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中介作用
科研管理部门是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中间桥梁,是关系到一项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到企业的关键所在。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所进行的技术交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买卖,它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钱物交换,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从签订合同到履行完毕的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所以,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履行,才能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它的中介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捕捉市场机遇。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工作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需求引力的有效信息反馈,却不是所有人,特别不是研究与开发者的专长。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必须善于分析和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以其客观地反馈信息,以其独特的联想力和判断力,运用信息去发掘潜在的市场机会,向科研人员反馈这种机会,提高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促进技术推力与需求引力的偶合,使科研工作既适应市场又引导市场,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组织并参与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在签订和履行成果转化的合同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不但要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管理,而且要善于组织科技成果洽谈会,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要进行充分沟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的各个环节,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是买卖关系,而且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不但要考虑学校的利益,也要切实为企业着想,加强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查,合同不仅是对当事人的约束,亦受法律的保护,促使双方能够认真履行合同。
(3)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下运行。由于高校受资金的限制,许多成果往往束之高阁,使国家政府部门在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投入的资金不能取得效益。高科技产业化一般需要3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国有化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转化链。要确保转化的成功,首先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资金面上的支持。每一阶段的后续资金能不能及时足额跟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成败。大多数的科研人员不熟悉融资渠道和方式;况且,科研人员多数埋头于成果转化中的技术问题,难以分心顾及企业融资事务,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应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牵线桥,拓宽融资渠道,向银行贷款或与风险投资公司相结合,广泛吸取各方面的资金,为科研人员和企业实现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后续资金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财政税收工作 问题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74-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加大改革财政税收工作的力度,发挥出财政税收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当认识现阶段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财政税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为国家落实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财政拨款,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财政税收在财政资金的构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税收是补充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既是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方式,保障国家权利的使用。财政税收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重大问题,个人既是纳税人,也是受益者,将对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应当合理地、客观地认识财政税收,同时,政府更需要全面的财政税收,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税收的能力,为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提供重要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地查明财政税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财政税收项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来看,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尤其是对于各个项目未建立起财政税收准则。此类状况的存在,加大了财政税收部门税收工作的难度。工作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够严格地按照统一财政标准进行,直接降低财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目前所使用的财政税收制度中,依旧存在不合理税收的问题,导致难以充分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的调节功能,阻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缺陷
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以往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管理制度方面,财政部门不能够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受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好财政税收工作。此外,部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出现违背法律与原则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使得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常发生。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行为。比如,在税收缴纳时,一部分的企业超出规定时间,另一部分的企业直接偷税,加大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甚至通过制作虚假财务信息,减少财政税收支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出现此类现象给国家的财政税收造成损失。不仅如此,不少企业通过不开发票等形式,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开发票的行为将会给财政税收带来巨大损失。
(四)缺乏科学的预算体系
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预算体系来看,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财政税收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的足够重视,在开展税收工作^程中,仅仅是按时收取各企业的税款,而后进行统计;二是虽然开展财政税收的预算,但也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够从整体上开展财政税收预算,缺乏对资金转移状况的综合性考虑,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五)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财政税收部门中“掏红包”与“走后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不能够处理好繁杂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由于个别领导不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不少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给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违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工作氛围。
(六)政府权责问题
现阶段,就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未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而仅仅是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时常出现缺位与越位等问题,极易造成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相互排挤问题。
三、财政税收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在开展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财政税收部门应当严格遵循行为准则。为此,应当重视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弥补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不足,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相应的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除此之外,应当适当调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避免出现重复性收税的问题,推动与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财政税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财政税收部门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改变。此外,财政税收部门的各个领导,应当提高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为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重视管理好财政税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出现各种非法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由专业监督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财政税收工作,及时地发现与遏制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二是国家应当严厉的处置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完善税收监管制度,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等行为。三是税收征管部门应当核查与监控企业制造虚假账目信息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好国家经济效益。
(四)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是保障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应当重视深化改革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将财政税收的预算范围扩大,确保财政预算部门合理的进行各企业的预算;二是针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建立起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效率。
(五)加强税收审计与征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征管与审计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应当重视完善税收审计与征管两个方面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中,就审查征收方式来看,针对于项目健全的纳税户,应当将其作为定额户,而后进行审查工作。针对于部分账目有所出入的部门与单位,应当对其实施延伸制度,而后展开深入的调查,查看其是否与财政税收部门存在照顾关系,一旦存在此类关系,将会造成少征税款的问题,则有必要采用通审软件方式,进行纳税辅助。同时,应用排序法定出纳税户名单,正确的开展纳税工作。
(六)完善支付方式与支付体系
应当对一般性与专项转移支付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整,可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适当提升。同时,既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也要改革增值税制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稳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确定测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下几点重要因素,如地域差异性、人均收入以及人均占地面积等,构建完善的支付方式体系。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财政税收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财政税收改革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完善财政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发生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怡.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市场,2014(01):81~82
[2] 丁丽珊.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知识经济,2014(18):53~54
[3] 史红波.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34):90~91
[4]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3(17):6~7
[5] 宁志杰.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81~82
[6] 付师伟.试论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321
基于公司组织和人才发展现状,2021年我们将重点投入人才梯队建设,我们计划通过人才梯队搭建,明确员工职业发展与规划,激励人才、减少流失,提升潜才关键能力,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上,将从学历、年龄、年资、工作经验、绩效表现、奖惩情况、企业认同感等维度进行筛选,重点考察潜才的工作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对合嘉源的企业认同感。在人才培养上,依托于集团资源,计划项目周期为2021年1月至11月,通过线上推课,集中学习,建群打卡;线下每两月一期面授,以及列席管理会议、轮岗锻炼、导师带教,项目实战等全方位培养,提升潜才领导力、执行力、沟通力和管理思维,同时通过结业答辩会、领导评价等方法,达成20%的潜才储备率。
目前人力资源部面临的挑战首先有管理难,制度碎片化,缺乏体系,我们将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拟定各项人事管理制度着手,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能部门的权责界定和区分,目前已经在进行的有各部门各岗位职位说明书整理,区域公司员工手册修订,计划于1月完成民主公示。
其次是招聘难,物业行业人才紧缺,招人成本高,首先需要拓宽招聘渠道,在网络招聘、现场招聘基础上,加大内推,建立与有物业专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加强招聘基础管理,定期进行人才盘点,前置储备业内高端人才和优秀基础人才,保证人才储备。
人才培养难,体现在缺乏培训机制,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不足。2021年在集团培训体系搭建的基础上,厦门将从新人融入、在岗提升、潜才培养三方面切入,搭建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月度培训台账,定期评估培训效果。在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上,针对入职人员侧重于快速了解合嘉源文化,融入团队;针对基层专员岗位,侧重于提升岗位技能、快速胜任工作;针对基层主管岗位,侧重于提升综合能力,驱动工作绩效提升;针对潜才,侧重于帮助潜才管理角色转变,储备中高层管理人才。
薪酬绩效难,体现在薪酬设计未结合绩效管理机制,激励不足。我们的绩效理念是结果导向、成败全责,计划通过绩效目标设立、绩效检视与辅导、绩效面谈与反馈、绩效结果应用四个环节形成闭环,在薪酬设计上挂钩绩效考核,刺激员工内生动力,达到激励作用。目前我们在职能部门版块已建立月度绩效汇报机制,通过核心KPI、核心工作、重点关注项目三个维度的月度总结和汇报,明确工作方向和时限,定期检视工作实施情况,持续改进。
劳动用工风险大,主要有因工伤、绩效考核淘汰、基础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劳动仲裁,增加公司经营成本。针对此项,我们计划通过强化宣导,加强对项目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辅导;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与劳动监查大队、仲裁庭等监管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完善社医保、
一、新时期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划生育思想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
在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中,计划生育思想工作是其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只有做好企业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但在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中,并没有对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对计划生育工作认识不全面,觉得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可有可无,由于重视度不够,所以在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也较少,这就导致企业计划生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形式主义,从而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传统工作模式与现代规范化管理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开始进行应用,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也开始加快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通过HNWIS系统、WIS系统的应用,可以对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基本信息及计划生育工作管量水平进行充分的反映。但在当前我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中,管理人员素质、服务设施及工作模式等都无法与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进度相适应,传统的工作模式与现代规范化的管理之间存在着矛盾,从而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三)实际工作水平和考核制度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所有内容都制定的严格的考核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计划生育政策及计划生育管理通常都是由几个领导进行决定,这就导致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更多时候做的是表面工作,并没有严格的执行考核制度,实际工作与考核制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计划生育指标都是以政策生育率作为核心指标,这也是企业计生工作实际水平的直接反映。但在企业计生工作中,采取硬性的指标来确保任务的完成,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则会受到惩罚,严重者还会被免职。这就导致企业计生工作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所上报的数据是一年好过一年,但这与实际工作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二、提升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在新时期,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找出计划生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并将其作为以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做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目前,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主要面临严竣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企业的改革,企业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职工的要求,通常给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创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不断的摸索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建立科学的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方法,把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人口增长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服务于企业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二)推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的改革
在当前新时期,社会人口不仅流动性增强,而且开发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及人口转变的新形势下,在现代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传统的以管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无法当前新时展的需求。计划生育工作应该积极的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以扩大职工的需求为目标,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把育龄群众和职工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当做衡量自身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标准,努力创建企业计划生育事业的新环境。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推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进程,目前,企业常用的管理制度包括育龄妇女管理制度和项目部管理制度。企业通过建立育龄妇女婚育档案来对育龄女职工的生育状况进行掌握,同时根据档案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督促已婚女职工进行节育,并定期对女职工进行检查,有效的避免计划化生育的情况发生。对于育龄妇女,需要保证其能够享受到妇科病普查免费服务。企业需要定期组织计划生育主题,动员企业未婚和已婚女职工参加优生培训,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组织企业女职工学习和计划生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及外出参观学习等,从而使其意识到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女职工中的育龄妇女,需要从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关怀,做好晚婚晚育及母乳喂养的假期待遇落实工作。
在项目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劳务工作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建立规范的流动人口管理卡片和台账,保证所有项目的全面性和清晰性;掌握所有员工的婚姻、生育以及节育情况,不能雇佣没有婚育证明的流动人群,对于外来流动职工,应该先检查其是否具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果没有则应该督促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然后坚持“社区服务、居民自治、单位负责、属地管理”的管理政策,严格的把好企业计划生育关;建立专门的计生部门,计生部门应该协调社会力量,为职工提供生活、生产以及生育服务,帮助职工解决计划生育的困难以及后顾之忧,保证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重视,成为指导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然而,由于学习、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
开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找出制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难点、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
教育学、教育生态学、企业生态学。(河北秦皇岛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1-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
机制、模式与策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JYA1104)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9-04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职育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推进课程建设既要全面学习和充分借鉴的深入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由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
已有课程建设理论知识,也要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课程改革新“指向职业适应能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尤其在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化背景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两大阶段,正处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
下,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向”的课程改革阶段。20世纪
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
Felix
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方法,
掀起了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浪潮。近年来,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不断引起国
家高层部门重视,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倡导高职院校课程
设置和课程改革要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并组织专门人员开
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得
BAG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国内得到了进
一步推广。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选派优秀教师
赴德国学习培训,结合自身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探索实践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但尚
未形成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开发模型,即便有的
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但不具有普适性,很难得到大
范围的应用。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
课程开发的概念、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
按照马树超先生的理解,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
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
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二是体
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三是反映要素间的关系。①从广义层
面上来看,概念模型也可称为理论模型,是主体构建操作模型的
重要依据,也是主体理解研究对象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新事
物,更需要借助概念模型来认识和理解。尽管
BAG理论提出至
今已有二十余年,但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时间较短,对其思
想内涵的认识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既有助于高职课程体系
的开发设计,也有助于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效评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也是教学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
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
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建
设、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教育部文件
精神和要求,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理论和思想,结合我国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种课程开发应当以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在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
能体系的支撑下,通过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有
效整合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与学生能力、个性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使职业竞争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目标,突出
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与之相
适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来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以提升职业适应能
力为指向的,这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运行管理进入过程
为导向的时代需求。目前,多数行业企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
任职要求都具有明显的过程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
岗位能力,也要拥有综合职业能力,以保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
力。加强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
能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适应了技能型人才能力
和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现代职业工
作实际和任职要求,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合理组织利用资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养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任
务、能力养成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统一,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不同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开发路径、
方法和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
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理论视域下,
“工作
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从工
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评价整个过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
性,即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
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即认识把握工作过程结构、工作要素所
必需的知识信息。②与之相对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必需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这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
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建
设的最大瓶颈和关键所在。课程设计主体严格遵循工作过程蕴
涵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按照固定的步骤和环节来
确立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形成了该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其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及
其顺序排列、课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还包
括对教育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细致研究。
要保证这些环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
展变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依附
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方式和质量控制手
段。由此,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划分为
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指导
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动态层面是指
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和监控。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互为
依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过程。经过开发得到的学习领域应该
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
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通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
合性学习任务③,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生通
过若干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完成工作任务、处理问题情
境的过程性知识、意识和技能,进而形成从事某个职业的职业资
格和综合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主体层面:缺少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入学习。专业建
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使得学生由单纯的工作劳动者转变
为工作参与者和设计者。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既不注重课程
开发新方法和新理论的系统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专业建设实际
的全面分析,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思考就直接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演绎出各种开发方法、手段、模式和
策略,短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甚至有的院校教师
根本不了解“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课业”“课程评价”等概念的内涵,就随意引用,进而
出现概念滥用和泛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2.开发过程层面:缺少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服务职业能
力培养是高职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基本出发点。要实现职业教育
目标,服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结合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
程、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科学设置和优化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绩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
求主体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着重从培养
学生“设计导向”能力方面来确立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全面的专业调研基础上,确立专业
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
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确立
专业课程体系。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对课程体系的合理
构建,忽视课程体系对每门专业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分析,不注重
课程体系与每门专业课程以及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的细致分
析,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把握开发过程的
动态演替。
3.开发基础层面:缺少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不同高职院
校进行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基础、背
景和条件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课程开发水平及其应
用范围的不同。校企合作基础优越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加充分地
利用地区行业企业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
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以及转化的学习领域更具科学性和
合理性,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具有广泛性。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
高职院校由于参与课程开发的企业有限,难以形成一个建立在
诸多企业研讨基础上的开发方案,因而课程开发过程中会出现
很多问题。从整体上看,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指导和积极参与,
已经成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即
便是高职院校具有技术研发创新和继续教育的设备、师资优势,
一些行业企业也不愿意参与课程开发,这样就会造成课程开发
目标不明确、开发方法不规范、开发重点不突出、开发内容不合
理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开发环境层面:缺少管理机制的有效支撑。课程开发是
以特有的管理机制为支撑平台,借助管理机制来保证课程开发
有序进行,实现课程开发目标。以管理制度为内核的管理机制
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可以视为解决课程开发实施问
题、适应人才培养需求问题的方略,也可以视为督导和评价课程
效果的手段。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实施时,首先
要考虑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课程从学科知识型转变为学
习领域型,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核算、学生管理、教
师管理、课堂组织、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方式,已经不适
应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的实施管理。特别是课程效果的评价,
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
进而影响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及其有效实施。
5.开发资源层面:缺少专业师资的培训建设。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构建知识理论体系为核心的课程
开发存在不同:在开发主体上,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在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每个要素、环
节和层面再到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在开发内容
上,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分析工作
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校内专业教师在开发
课程内容时需要更多地关注校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侧重于学
生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和任职要求。只有以校内外专家为主体
的课程开发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
学习”,即工学和学习一体化。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重视
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但不注重课程建设和开发主体的培养,使
得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6.开发评价层面: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从教育经济
学角度来看,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效率和效果的教育行为,需要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人财物资源,使得课程开发表现出成本性特
征。由于课程开发过程是以成本投入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必须关注成本和收益问题。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忽视对开发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已有的课程开发成果要么
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生搬硬套,要么是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简单调整或引用一些时髦名词,缺乏对课程
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合理评价,使得一些课程开发初期出现的问
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到课程开发整体水平的切实提高。课
程开发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实
践提供了管理和决策依据。课程开发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
评价基础之上,即以开发评价为保证和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水平。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解决
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
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
的一体化,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
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
标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构建、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确立、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环境
构建和教学质量控制评价等内容。每个层面的有效实施不仅要
求课程开发主体掌握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知
识解决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突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要求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资源,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
导下,根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的规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
转型特征、行业企业资源、专业特色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
有机结合与相互对接。④基于行业情况和工作的系统分析,认真
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
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什么,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
面统一性的要求切入,确定课程目标,做到能力表述的明确性和
理论与实践关系表述的明确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普适性。以行
业人才需求标准、企业技术领域的技能要求和职业岗位的任职
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要求。按照
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即“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
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有
序排列课程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紧
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合理选择和系统组织课程学习内容,系统
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资
源和条件,科学设计和排序学习情境。适应学生特点,突出高职
教育特色,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来
实施行动导向式的专业教学,并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的控制,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3.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
发,需要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积极性为核心,不断拓宽
校企合作领域,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促进校企紧密合作与结合,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和水平。一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
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在课程开发层面找出可能
存在的利益收益,校企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二要保
证行业企业的利益目标,使得行业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三
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和领域,使得行业企业不
只是针对课程开发单一方面参与合作,也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校
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按照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以经营的理念尽
可能地拓展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
极性和热情;四要建构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根
据岗位群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基础,由企业
专家参与重构并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
产业发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各类优势资源、专业自身优势和
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有效对接。⑤构建完善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是扎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开发的关键,也是课程开发取得长效的保障。
4.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
要依托特定的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将课程开发目标落实到
具体的课程开发实际过程中,使得开发实际与开发目标保持一
致,前一阶段开发与后一段开发有机衔接,并根据课程开发管理
制度和质量标准,合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
证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和绩效实现,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监
控性和可操作性。在横向维度,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协调机制、保
障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层面。协调机制主要是根据课
程实施和人才培养需要,来有效协调课程开发主体、对象、内容、
方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不同开发主体间关系,引导开发主体
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进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主要是从人财物资
源角度保障课程开发过程的有序推进,理清课程开发各层面之
间关系,为开发重难点层面提供资源保证;整合机制主要是整合
课程开发过程各环节、要素和内容,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面临的
各种问题,提高课程开发目标的统一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激励课
程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不同合作主体互动合作,高
质量完成课程开发任务。这四个层面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共同形成和决定管理机制的整体功能及运作。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对课程开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
素并非仅仅是行业企业、政策制度等,更多的是专业教师,专业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即使是校企合作
基础和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如果其专业教师不具备课程开发
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不能够有效推进课程开发。对于
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院校而言,在缺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的情
况下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加大专业教师在课程开发
方面的培训。将国外最前沿,又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开发理念和
模式介绍给专业教师,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高
起点,增强课程开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坚持从专业教师队
伍中选派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骨干,参加课程开发学习培训班
或进修班,依据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标准要求,对教师骨干的学习
培训或进修情况及课程开发的业绩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
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
据;定期组织课程开发经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
理引导专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专业教师课程
开发思想和理念的进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6.注重开发绩效的评价。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课程开发
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投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由
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因此要对教育投资行为进行
绩效考核与评价。同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也必
须开展绩效评价。首先,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认
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适应高
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立足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着眼于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和保障,促进课程开发实践的
持续尽心。其次,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根据课程
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校企合作研讨和设置课程开发绩效
评价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明确评价主体及其责权利,校企共同
组成评价机构,加强课程开发的过程评价,规范评价要求和办
法,合理构建评价机制。最后,确立评价工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关键和核心,不
断完善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和流程,使得课程评价工作步入正常
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轨道,真正发挥出课程开发绩效评价
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2010(1):14.
②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9:7.
③④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
【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先介绍了莲都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的现状,然后对其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更好的经验。
【关键词】莲都区;计划生育;问题及对策
一 现状
2010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各级各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以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居)活动(以下简称“双创”工程)为载体,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狠抓基层基础,严格依法管理,全力控制违法生育,成功经受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冲击和检验,保持了总体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区共出生3237人,其中计划内出生2974人,计划生育率91.88%;长效节育率80.97%,综合避孕节育率89.38%;统计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经费投入、计生队伍建设、全员人口信息库、综合治理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市考核要求,连续第九年蝉联市级计划生育优胜奖。
二 深刻分析,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人口计生工作形势
从莲都区自身工作情况上看:当前我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差距。
1 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按现行生育政策,农业户口的平均生育水平1.6个、非农的只有1.2个,而群众普遍存在“一个太少、两个最好”的思想,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相差较大的根本矛盾仍没有缓解;重男轻女思想有所抬头, 2010年,全区计生率仅91.88%,离“一票否决”红线仅0.88个百分点。今年,要完成91%的考核要求,不仅要管好当年的,还要留足一定空间消化可能出现的往年补报的计划外,任务极为艰巨。
2 过程跟踪管理工作不容乐观。一是“三查”工作难以到位。虽然近几年我区着重抓“三查”工作落实,这项指标数据有了大幅的提升。
3 村居计生工作基础仍然薄弱。目前,真正制订有效计生村规民约,形成村自管理格局的,全区只有20%的村左右;多数村没有落实党员干部分片包干,实行“人盯人、一对一”的联系负责制,没有形成群防群治。社区没有形成延伸至各住户的计生工作人员网络,对各住户计生监控和服务能力极弱。2010年,出现计划外的村居有145个,占全区村居总数的40.39%。
对上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
三 对策
根据我区人口的问题,2011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夯实一个基础,紧抓两大环节,优化三项服务,突破四个难点”。
(一)夯实一个基础:即全面夯实村居计生工作基础。村居是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石,没有坚实有力的基层基础保障,整个计划生育工作就会失去根基,各项管理措施就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整体工作就难改变疲于应付、被动接受的局面。今年,我们要继续深入实施“双创”工程,重点要严格执行好原有各项奖惩措施,不要让计生工作干好、干差一个样,要让大家看到自己工作在全区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更要让计生干好的享受到党和政府更多的表彰和各类补助,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激励乡村两级共同抓好计生工作。
(二)紧抓两大环节:即孕前管理、事后惩处。计划生育工作是通过对每一位育龄妇女结婚、怀孕、生育、避孕、流动等过程进行跟踪管理服务,达到对整体生育情况和人口发展态势的掌握。十月怀胎并非一朝一夕,要控制好违法生育,关键要在两个环节上用力。一方面,加大孕前管理力度,尽可能防止违法生育出现。要尽早发现计划外怀孕对象,就必须狠抓查环查孕查病工作。乡镇、街道要逐村建立应查对象花名册,列出上半年在家和外出的应查对象名单。通过落实乡、村两级工作责任和具体责任人,采取切施有效的措施,逐一加以落实,做到应查尽查。对于外出寄回证明的,要逐一核查,逐一落实,实行谁签字谁负责。凡未参加“三查”的和“三查”证明有假的,就是存在违法生育隐患的群体,是我们管理的重点人群,要逐一进行分析,逐一进行联系核查。
(三)优化三项服务:即宣传服务、技术服务、帮扶服务。计划生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根本的还是要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只有靠群众观念的彻底转变。为此,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开展宣传、技术、帮扶等多方面服务,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做好宣传服务。坚持宣传教育的首位意识不动摇,加强生育文化园地、宣传牌等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浓厚计生工作氛围。切实做好外出流动人口、新婚夫妇、新任职村干部等重点人群宣传;传统节假日,“5•29”计生协成立日、“7•11”世界人口日等时间重点时段宣传;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区入口、农贸市场入口、整治村等重点区域宣传。二是要做好技术服务。继续加强区计生指导站建设,扎实做好安全、有效、方便的四项节育手术服务。完善区、乡、村计生服务体系,认真开展随访工作,做到应访尽访。要积极开展优生“两免”工作,努力推进“三优”工程,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好优生优育优教服务。
(四)突破两个难点:即城市社区人口管理、性别比治理。当前,我区人口计生工作面临许多难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多做调研、多做探索、多做总结,不断创新办法,特别是要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力量,利用教育、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进行综合解决,努力突破制约我区计生工作平稳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社区人口管理要有所突破;性别比治理工作要有所突破。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伟大事业。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从而为全面实现全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华、陈良安.浅析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年第13期,23-26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注意的事项
1、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础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水力资源需求。同时存在着随意建设,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很难将分布的工程统一起来进行利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期规划方案论证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协调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及经济要素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工程选址、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工程的总体布置情况等内容,并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竣工运行条件等诸多角度和量化指标对各个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现阶段,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没有注重量化的数据分析,常以经验进行选择,论证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对于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程度、工程客体结构质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够具体,很难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过大超预算、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1.2工程规划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规模和整体投入较大,所谓更加强调工程规划中的评价标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些规划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要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质量即可,进行高标准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此一举,所以忽略了评价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标准也较为模糊。其实工程建设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规划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综合环境、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并将最终结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汇总。
1.3工程规模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尤为重要,其决定了工程实际规模和工程投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很难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可行,从而出现因为水利工程等级划分过高造成了工程建设人力物力超标准投入,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实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因为工程等级划分过低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无法承担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资料、预期目标、预期效益等参考标准,依据抗洪等级、工程级别等等要求进行工程的规划。表l为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表1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1.4工程设计图纸缺乏严谨性
地形图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设计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勘测,没有实测地形图或在以往几年前的地形图上设计,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资超预算。图纸不全,尺寸标注不完整。有些设计细部图不全,一些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给工程量计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难。图纸与文字说明不符。部分设计因制图人与报告编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图纸与报告中的表格或说明不符的现象。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水利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规划
水利工程的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这些都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和设计时引进引水流量设计。引水流量设计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
作为水利工程的规划的重要指标,供水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供水能力水平的确定应该同当地水资源拥有率相关,也和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特征相关。比如:小麦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确定不仅和作物的种类有关,更和作物拔节前后、开花前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2.3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规划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时,对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分析,科学设计规划可能涉及的当地渠、田、林、桥涵、路等原有区域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进行农田区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规划时,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积越大,因此尽量将引水渠设置在高处。梁道则要避开农田,并采取经济性更高的土渠。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可以采取浆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冲刷,减少两侧岸塌掉现象的产生。另外,进行防护林规划时,要依据排渠沟进行布设。
3、结语
作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县乡地区的农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规划问题是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要点问题。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尤其更要重视水资源、水环境论证工作,应该妥善处理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对于以往这些规划工作中的问题要尽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进一步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银行与民营担保公司合作存在的风险
众所周知,担保行业是银行分散风险的有效补充,其本意是当个人或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贷款人找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资质优良的个人)为其做信用担保。以担保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商业担保模式曾是政策鼓励的担保方式,被认为是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硬通货担保障碍的良策。因此担保公司这几年发展迅速,许多民间资本也加入其中。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特别是民营担保公司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商业担保不但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并提高了整个交易系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拆借资金和投资获利易引发经营风险
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往往盈利有限,不足以完全解决代偿,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就有可能抵销掉几十笔担保业务的保费收入,为突破生存困境,担保机构往往在经营担保业务的同时,兼营投资业务,甚至违背担保宗旨,大肆拆借资金开展放贷业务。良好的投资回报,固然可以增加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但投资经营的失误,其后果是直接削弱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代偿能力。年初爆发的华鼎系事件,就是担保公司以担保业务为幌子,截留客户的贷款资金,违规进行各种资金运作,利用担保平台为资金圈钱,使客户及银行蒙受重大损失。
(二)注册资本不实带来代偿能力不足的风险
担保公司主要是采取在贷款行存入一定数量的担保基金,然后一般按2至5倍(财政部规定不超过10倍)的比例放大来为中小企业或个人融资提供担保。担保基金之外的部分,银行凭借的是担保公司的信用。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注册资本和信用放大倍数就直接决定担保公司担保行为的风险级别。而目前对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形态,并未明确要求全部或绝大部分应为货币资金,一些担保公司通过虚假出资或实物出资夸大其担保能力,由于缺乏最低注册资本,没有可供自由支配的现金,这些担保公司根本不具备实际的担保或偿债能力,从而影响其担保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此外,有些担保公司不惜利用其它较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代持股份,造成股东实力较强的假象,骗取银行合作。
此次华鼎系担保事件影响的金额如此巨大,其原因之一在于,在相关授信银行的眼中,华鼎、创富前几大股东均为实力雄厚的信托公司,是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但有关人士根据华鼎系实际控制人陈奕标把大量股份平价转让给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不入主华鼎系担保公司董事会、信托大股东股权被多次摊薄无异议等多种疑点进行推测,这些信托公司实际是帮陈奕标代持股份,并未真正入股。
(三)虚假及多套报表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
担保机构的会计报表一般都未经外部审计,其对外提供担保的业务信息很难准确掌握,而对其账外经营、转移利润等问题就更难以有效监控。有的担保机构设立动机不纯,希望获得牌照旨在日后获利。有的担保机构迫于收入压力,或风险滞后而产生的资金运营冲动,采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方式,如华鼎系中华鼎、创富及中担担保公司,在股权结构上虽无关联关系,但其实际控制人同为陈奕标,陈奕标同时涉足融资、典当、放贷等业务,搞起多元化经营,其下属公司错综复杂,而财务报表信息未能反映担保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结果为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带来风险隐患。
(四)担保客户资质参差引起第一还款来源风险
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拓展业务,部分担保机构并未对准入客户进行严格的尽责调查,看重的仅仅是客户提供的保证金及反担保,往往造成担保客户“鱼龙混珠”,而部分资质差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变现能力差、主营业务不突出,极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多、风险大,对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难以提供有效保障。一旦外部经济不景气,企业破产倒闭,担保公司代偿能力有限,则会造成银行的直接损失。如华鼎系担保公司在准入客户时,看重的往往是该客户能有多少资金“流入”担保公司,不注重客户具体实力,通过帮助客户调整财务报表、频繁资金交易流水等方式“夸大”销售收入“骗取”银行资金。由于2011年末以来经济持续下滑,企业破产倒闭,大量的担保代偿导致华鼎系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
(五)反担保或再担保无法落实
理论上说,担保机构为企业实行担保后,可以要求企业提供财产抵押、质押或第三人保证等反担保措施,将风险转嫁给贷款企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动产抵押、动产和收益权利质押,往往存在着评估、变现、产权争议等诸多风险,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担保机构经营风险。同时,由于专业担保公司纷纷涌现,泥沙俱下,担保公司面临业务竞争时,往往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或放弃要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等等方式来拉拢客户,一旦客户违约,则担保公司“血本无归”。此次华鼎系事件中担保公司资金断裂,而大量的反担保条件无法落实,华鼎系或最终将无法逃脱破产清算的命运。
二、规避风险的对策
当前,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共识。因存在抵押物不足、资产积累不多等问题,中小企业一直是融资的弱者,而作为一个中介及具有一定实力保证人的担保公司,为银行与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一方面为银行缓释部分融资风险,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饥渴,因此,虽然当前民营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但银行不能“一叶障目”,只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担保公司的合作,同时加强政府对担保行业的监管,相信银保关系终能拨云见日。
(一)把好与担保公司合作准入关
在担保公司准入环节,银行须有严格的条件,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首先,银行要做好与担保公司合作前的尽职调查,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申请合作担保公司的基本情况、资金实力、资信状况、代偿能力等,优先选择成立时间长,具有一定规模,拥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作为准入对象。其次,严格控制担保的放大比例,由于银行方面对合作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未能全面的评估,所以控制放大比例就尤为重要,如果比例过大,一旦出现损失,最终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银行。
(二)严格监控担保公司经营领域
目前各地金融办、金融局仅对担保公司准入环节核发金融执照,未进行过程监管,今后政府应加强对专业担保公司进行全方位监管,对于担保公司转移资本金进行其他高风险投资、私自收取客户反担保金、介入房地产或证券市场、对外担保余额超过实收资本限制倍数等涉及经营风险情况,要重点加大监控。同时,银行在与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多利用外部公共信息资源,了解各担保公司的实际经营模式、经营范围;加强与同业机构的交流,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在与各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并适当加大对其故意隐瞒信息、不实披露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例如发现不实披露并导致风险发生的,将相关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列入银行同业的黑名单,使其无法再进入担保行业经营等,增加其违约成本。
(三)授信重视第一还款来源
担保公司推荐的业务可以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来源,同时,担保公司的存在也方便了一些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抵押担保要求的中小企业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企业客户的授信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仅仅依赖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并不能完全转嫁风险,而只能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因此银行在叙做与专业担保公司合作项目时,应首先关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交易真实性的审查、评估,对借款人资格、身份真实性及还款来源进行独立审查。不可由于担保公司的存在而放松对业务本身的风险防控。
(四)尽量争取增加不足额抵押
在与担保公司担保的业务中,并非全部客户都无法提供押品,有部分客户仍可提供可办理有效抵押登记的不足额押品,为了能在获得相应比例保证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银行贷款保障程度,尽量争取多做追加担保形式的业务,少做纯担保业务,并且对于不足额的抵押品,如能办理抵押登记的,原则上都要将抵押权人设定为银行。通过在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内增加约定或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明确将银行可接受、可办理正式抵押登记的不足额押品均抵押予银行,在贷款出现不良需要代偿时,银行可在担保公司先行垫付不良贷款本息的情况下,协助担保公司向借款人追收,并将抵押物处置变现款项作为担保公司的补偿款。
(五)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合作
再担保是信用担保体系中分散和转移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风险、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扩大担保资源总量的重要保障方式。面对高风险性的担保行业,仅有担保机构的存在,其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银行应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风险分担机制,以融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六)充分利用外部评级资源
一、文化工作
2014年,镇扎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了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筑牢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新建总面积近4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站正式投入使用,内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会议培训室、综合活动室等,为确保文化站的高效使用,我们不断完善各种制度规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新建镇文化商贸中心,集文化、商贸、休闲于一体,给广大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正准备建设一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前期规划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正在着手用地、报批等相关工作。
2、创造文化发展的软件条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出台了2014年文化工作补助奖励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补助和奖励制度。制定了文化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镇文化艺术团正在筹建中,下设戏曲组、舞蹈组、绘画组和诗词组,选择优秀人才充实其中,有针对性的加大投入、加强培训。以中心村为主,通过各村相互间的演出交流比赛活动,增强了各村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其中,清湓村艺术团、红光村戏曲团、嵋荣村民俗表演队等村级文艺团体在镇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中表现突出,全镇各类演出团队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活动,积极组织广大群众观看市纪委廉政文艺节目送戏下乡演出,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市庆国庆文艺汇演等各项活动,邀请市摄影协会赴我镇进行摄影采风,邀请市诗词学会在我镇举办年会,让广大诗词爱好者切实体会诗词创作的魅力。
4、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报、电视台多次赴我镇进行采访,就我镇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等先进经验进行宣传报道,极大提升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我镇初升村山里雷老年人颐养之家老年人互助式养老试点,先后被日报、大江网、新华网等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教育工作
1、经常性地深入学校了解情况。深入辖区各中小学校了解掌握教育工作上的第一手资料,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小学生争取上级相关部门赠送的图书、桌椅。
2、精心组织开展教师节走访慰问活动。今年是第30个教师节,镇党政班子成员赴各中小学校进行走访慰问,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扎实组织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工作。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签订责任状、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专项督查等有效措施,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强化中小学生暑假期间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工作,严加防范,全力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4、开展规范开办幼儿园集中整治行动。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以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水平为目的,通过采取联合治理、整体推进、集中力量、突击攻坚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幼儿园安全隐患,规范办园行为,打造和维护平安和谐幼教局面。
三、卫生工作
1、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4年,我镇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新农合”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3531人,参合率达95.89%,筹集新农合基金1647170元,自2014年1月至11月,全镇农民获得农村合作医疗补助5685448.31元,农民群众广泛受益,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2、积极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2014年在全镇实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使更多农村妇女享受免费“两癌”检查服务,提高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两癌”死亡率,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逐步形成维护妇女健康的长效机制。
3、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积极配合市血防站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和筛查工作,开展春秋两季灭螺行动,实施“灭螺大会战”,圆满完成灭螺任务,有效防止了血吸虫病对群众的危害。
四、体育工作
1、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结合新农村建设,新建多个健身篮球场。对全镇体育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镇村体育设施建设全面超过省体育强镇的各项指标要求。
(一)加快投入,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全县公益性文化设施初具规模,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新华书店等内部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较好地发挥了文化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同时,还建成一批以生态广场、驿站广场、体育运动场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兴建了高级中学、外国语学院、实验初中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实施“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的基层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镇、*镇先后通过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验收,另有*个乡镇通过市级“东海明珠”工程验收。全县在20*年共建成全民健身路径23条,数量位居全市之首,较好地改善了广大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二)领导重视,文化大县建设的基础工作全面巩固。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把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县建设作为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作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制定了《*县城文化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全县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实现了每年递增13.5%,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我县群众性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影响大,效果好,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年至今,我县成功举办了7届生态文化节,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以国际山地极限运动邀请赛、中日友好书画大展等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重大影响的文体活动,打响了节会活动的品牌,扩大了*的影响力。按照出精品、出人才的要求,创作了一批以《竹乐》、《五女泉边》为代表的荣获全国和全省金奖的优秀作品,提升了*的文化水平。坚持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以广场文化、全民健身活动为龙头、以创建特色文化示范村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各类文化创建活动,推动了社区文化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20*年以来,我县先后获得浙江省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工作先进,全国“四进社区”活动、全民健身月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镇文化中心创作的《竹语山风》先后在省、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获得金奖。
(四)加强保护,文物工作卓有成效。我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积极贯彻落实五纳入原则,加强文物保护和维修工作。*旧居等一批省、县级文保单位先后得到抢救维修。安城城墙一、二期维修如期完成。同时还发掘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使我县文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增加和提高。尤其是溪龙上马坎的考古发掘,旧石器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填补了浙江省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空白。在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公布了114处县级文物保护点,建立了150名覆盖村级的业余文保员队伍,全县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20*年我县还被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五)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充分发挥县社管委的牵头作用和各文化涉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全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为契机,大力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和联合执法工作,全县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整体形象有较大的改观(20*年1月至今已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65家次,取缔无照、违法经营单位6家)。坚持“一手抓治理
,一手抓繁荣”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文化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全县文化市场在整治和规范中,“滥、小、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发展”的工作思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文化市场的繁荣初步显现,由原有的经营种类单一,发展形成了经营多门类、消费多元化的格局,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生态县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周边的兄弟县市对比,以及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而言,我们的文化事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建设投入结构单一,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项目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县城公益性文化设施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乡镇文化站站舍面积和图书室藏书量达到要求的为数不多,有的乡镇还存在有站无舍现象;行政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普及率不高。
2、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科学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集约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竞争力低。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文化经营场所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发展,但总体上规模较小,品位和档次不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高、优势不足、品牌不响。
3、文化队伍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专业人员存在年龄老化,业务水平不能适应的现象,创作力量薄弱;乡镇文化站干部管理体制不顺;村级兼职文化队伍还未
建立健全。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完成创建任务
在20*年实现省级文化先进县、20*年实现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县文化工作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今年是创建工作打基础之年,关键之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体活动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和硬件基础,各单位要按照《*县城生态文化建设规划(20*-2015年)》要求,加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一要加快县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抓好体育文化中心、县图书馆的改扩建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体育运动场三期工程,规划好新博物馆,形成功能较完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二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各乡镇要以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文化中心(站)、社区(村)文化的设施配套,夯实文化三级网络工程,同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努力,使全县50%以上的乡镇文化中心站舍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80%的城镇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其中*镇、*镇、*镇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县文体局要继续加大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力度,争取实现县城所有社区、全县10个乡镇政府驻地村、全县10%的行政村都有体育健身路径的目标。
二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文化利益是做好文化工作落脚点和出发点。要坚持“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把基层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和村镇,以文化馆站、文化广场和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地,以业余文化团队为纽带,扶持民间艺术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提高人们文化生活质量,形成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要配合中心任务、重大节庆活动等,组织、策划多种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等群众文化体系。以“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群星奖为龙头,建立精品生产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重点扶持代表我县最高水平、具有地方特色鲜明的艺术,今年要以冲刺全国群星奖为目标,加大投入,进一步抓好对《竹乐》、《五女泉边》的挖掘和加工。要以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促进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和基本活动方式的文化“四基”建设,推动城乡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三要积极发展图书、文博事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支持。
一个人的知识,20%来自学校,80%来自自学。图书馆是自学的主要阵地,是全民终生教育的重要渠道。要以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着力点,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步伐,推进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传播。今年,各乡镇要普遍建立图书馆(室),其中,县中心镇和省级东海明珠乡镇文化中心图书室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藏书量不少于10000册,市级东海明珠乡镇藏书量不少于7000册;其他镇乡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藏书量不少于3000册。我县是文物大县,地上地下文物丰厚。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保存和突显我县浓厚的文化底蕴。今年要重点抓好吴昌硕故居大院、安城城墙三期维修工程建设,完成《*县文物保护规划》和考古发掘方案的编制,抓好杭长高速公路*段文物抢救发掘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做好对无形和有形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重点扶持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保护项目,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
四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文化市场。
一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尤其在开办、经营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为加快发展我县的文化产业创造有利的环境。放宽文化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市场开发,兴办面向大众的文化服务经营实体。二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促进群众的文化消费。就我县而言,要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为根本,以市场调节为手段,重点开发和培育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体育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市场空间。要继续积极承办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和全国高水平的单项文体赛事,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充分展示*的风采,扩大对外交流,提升*的知名度。三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开放准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对文化市场从严管理,日常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加大专项集中整治的力度,重点加强对音像市场和网络文化经营场所的监管,及时有效地查处大案,坚决抵制和打击不良、有害的产品进入文化市场。建立文化市场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在文化经营单位布点监控,实行电脑联网管理,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并网审批,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对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和反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市场文明执法的行为规范,促进文化经营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改革是加快生态文化大县建设,推进生态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体制,才能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中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一是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改变对文化产业单位的直接管理、统包统揽为间接管理,政策引导为主,切实履行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二要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区分性质、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对经营性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转企改制。今年要按照上级有关改革精神,完成人民剧院和****公司改制工作。三要加快建立保证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文化人才是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培育文化人才市场,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吸引各地、各门类文化拔尖人才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到*创业。要发挥国办文化单位的主阵地和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制度,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乡镇村级兼职文化员队伍,巩固基层文化网络。社区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及时调整、配强文化专(兼)职干部,建立完善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村也要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村(社区)文化机构必须有牌子,有场所,文化工作有人干,并在政治、生活、待遇方面与其他同类人员一视同仁,对重视文化工作和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通过各种形式给予表彰奖励。
三、精心组织,形成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创建文化先进县,是县委、县政府提出“三创一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质保量地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创建文化先进县真正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措施强硬有力。县里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主要负责人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承担起主要职责。今天会上,我还将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责任书,对创建职责和任务分地区予以明确。各乡镇要对照标准和要求,认真做好查漏补缺,突出强项,补齐弱项,要针对自身薄弱环节,重点加大投入,保证指标达标,使文化工作不仅能经得起上级检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要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通过各级各部门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我县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先进县。
二是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乡镇、各部门要树立“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大观念,齐心协力抓创建。在整个创建活动中,实行任务目标责任制。县创建办公室负责整个活动的协调、督查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计划、财政、建设、国土等部门要关心和支持文化建设,在立项、经费、规划、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文化、广电、报社、教育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创建的格局。文体局是文化工作的主要专业力量,要做好创建活动实施的牵头工作,承担起统筹规划、服务指导的职能。乡镇要对创建文化先进县工作的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定出时间表,列出进度表,确定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抓实。不论是哪个单位,绝不能因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而影响整个创建工作。
三是精心组织,严密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的时间紧,任务重。全县创建工作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6月)制定方案,建立组织;第二阶段(7--12月)组织实施;第三阶段(*年1--5月)查漏补缺,完善提高;第四阶段(*年6--11月)组织申报,迎接验收。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周密部署,整体推进,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展开工作,确保创建工作环环紧
现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为目标,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我市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市文化馆顺利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近6000M2,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居苏中、苏北前列,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在规划准备中,初步选址、勘测、概念设计等工作已基本完成;20个镇文化站全面建成达标,并对外开放,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已建成村文化活动室298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0%;建成农家书屋65家。目前,全市以市级重点文化工程为龙头,镇文化站为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20*年,我市继续被评为江苏省群文工作先进县(市);20*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县(市)。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统筹,强势推进,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近几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惠民工程,切实做到“五纳入”,即:纳入全市“十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领导工作分工;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纳入机关相关部门和各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评选10个文化工作先进镇,并在全市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二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20*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奖惩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20个镇文化站全面达标的必成目标,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同时,将此纳入20*年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并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今年初,市政府又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建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规划,迅速启动。三是强势推进,定期督查。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督查,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二)抓住机遇,争取支持,努力破解建设制约瓶颈
资金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最大瓶颈。我们巧抓机遇,善抓机遇,积极化解,重点突破。一是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20*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之一,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我们多次赴省、市专题汇报,寻求支持。经过努力和争取,全市14个镇列入省专项补助计划。20*、20*两年,我市共计获得省、市文化站达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350万元,受助乡镇数和受助资金额均为南通其他县(市)总和;累计争取省“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专项补助资金近100万元。此外,还积极争取到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援建计划,获得专项资金100万元。二是紧紧抓住有利于文化工作发展繁荣的政策机遇。“十七大”报告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号召,市镇两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经费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我市在财政状况还不宽裕的情况下,20*、20*两年用于20个镇文化站建设的补助资金达到160万元,对文化站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各镇也不断加大建设投入,据统计,近两年全市镇级财政用于文体中心建设的资金累计达800余万元。三是紧紧抓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机遇。近两年来,全市大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四室八有”建设标准,“四室”即: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文化室。将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作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四是紧紧抓住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机遇。利用“体育健身村村有”工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镇、村两级文化阵地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提高了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三)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务求推进速度能快则快
面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基础薄弱、资金压力大、上级要求高的实际,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举措,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形成推进合力。市政府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情况汇报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加大督查、检查的力度与密度。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经济建设压力大、工作任务重、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努力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按时按质完成了达标建设任务。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尽职尽为,合力推进。市文化局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责任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及时提出全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定期召开文化站长例会,策划组织各类推进活动,协助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推动全市面上工作快速、均衡开展。三是建立局长挂帅,副局长挂钩包干的工作机制,做到包督查、包指导、包推进。四是加强服务和协调,组织镇分管领导和文化站站长赴通州、泰兴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推进质量,加快推进速度。五是适时对各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选址、功能设置、内外装潢等给予帮助和指导。由于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服务指导到位,我市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做到功能设置科学实用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适度超前,又实事求是;既坚持标准,又经济适用;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在镇文化站建设上,我市提出阵地面积不得少于800M2,基本功能不低于8项,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50天的要求,略高于省提出的建设标准。由于各镇经济基础不一,情况各不相同,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全市20个镇,大致采用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东陈、桃园、袁桥、下原、吴窑、江安、磨头、搬经等8个镇,按照标准要求,投资新建,面积最多的镇达1400M2;二是柴湾、如城、郭园、高明、林梓、九华等6个镇,采取资源整合的办法,将闲置的学校、派出所、管电站等用房进行改造,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妥善解决了文化阵地问题;三是雪岸、常青、白蒲、丁堰、长江、石庄等6个镇,对原文化站或影剧院采取改造提升的办法,按照新的标准要求,增加阵地面积,扩展功能设置。
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结合“体育健身村村有”、“图书援建”等工程的实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同步落实,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可望今年10月底实现全市全覆盖。
市文化馆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2003年旧城改造过程中,有一半的活动用房被拆除。由于诸多原因,改扩建工程一直悬而未决,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制约了阵地作用的发挥。对此,文化部门的同志不等不靠,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融资600余万元,于20*年对文化馆实施改扩建,20*年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新增活动面积3500M2,拓展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健身、写作等11个大类、18个项目的艺术培训。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活动开展,在全省均处于领先位置。
市木偶艺术团是我市唯一的国办艺术团体,承担着繁重的中心演出和“三送”任务。多年来,团部一直借租在新民建筑站,条件十分简陋,严重影响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剧团的发展。面对困难,市领导主动关心,文化部门的同志想方设法,整合资源,调整市图书馆的四、五楼近1000M2,作为木偶艺术团办公和排练场所,购买了320M2的演员宿舍,妥善解决了木偶艺术团办公及演员生活等基本问题。
(五)建管并重,建用并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一是阵地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市文化馆充分发挥城区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认真策划和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电影放映、艺术展览、艺术培训、才艺比赛等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天天都开放”;市图书馆努力拓展服务功能,简化借阅手续,年均接待读者超过20万人次。同时,实行开门办馆,延伸服务触角,在镇村、社区、敬老院、学校、军营开辟流动图书室,并积极做好镇、村图书管理和借阅服务指导工作;市博物馆从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各镇文化站都能比较正常地开展书报阅览、体育锻炼、艺术培训、综合展览等8项以上活动,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村(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则为群众就近开展文化活动、读书看报提供了便利。二是主题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年均组织开展4-6场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激发和鼓舞全市人民跨越争先的斗志。几年来,借助“一会两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群星拜寿”、“*如歌”、“欢乐中国行——魅力*”等数场高质量的大型文艺演出,满足了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需求。三是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雉水之夏”是我市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文化品牌,市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变以如城为主,为向农村、企业、港口、军营拓展;变以夏季为主,为全年均衡开展;变一年一个主题,为一次一个主题,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百姓,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普遍欢迎。群众自办文化红红火火,老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各具特色,活动常年不断。农民艺术节、文化一条街、文化大院、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及体育竞赛等系列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白蒲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京剧之乡,如城镇和林梓镇分别被评为南通市工艺丝毯之乡和红木雕刻之乡,如城锦绣莲湘队、宏坝老年文艺队、九华通剧团被评为南通市特色团队。三个家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星光大道”家庭才艺大赛并获奖。四是“三送工程”深受群众欢迎。20*年以来,累计向镇、村送图书45000余册,送戏189场,送电影5000余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常青镇电影放映员王东生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放映员”。五是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近几年,文艺创作、艺术生产成果喜人,32件作品在全国性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58件作品在省级参赛、参展、发表。与日本、浙江温岭、东台等地进行了跨区域的美术、书法作品交流,扩大了我市的对外影响。六是民营剧团不断壮大。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达1*个,从业人员800多人,年均演出23000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我市民营剧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称为“*现象”,《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去年,首届全省民营剧团优秀节目调演暨民营剧团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我市成功举行。
(六)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素质提高工程。2005年以来,文化系统相继开展了“效能革命”、“效能提速”、“争创优质服务单位、争当优质服务标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素质,激发动力,引导文化人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担当起推动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重任。二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引进人才。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6人充实文化队伍,优化了人才结构。合理使用人才。打破人员性质和单位界限,合理调整,将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同志放在重要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力培养人才。为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提供条件,营造环境,让大部分同志都有机会在学习培训、工作一线和重大活动中得到锤炼和提高。三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创新用人机制,严格管理、考评,实行岗位竞争和全员聘用,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对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使用方面,文化部门主动与各镇党委、政府交换情况,提出建议,近几年先后对镇文化站4名同志进行了调整。
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间凝聚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支持。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阵地不足、设施不佳、服务不好、服务不了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经费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总体看来,目前财政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需求、与上级文化经济政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直接导致了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质量相对不高,功能相对不全,作用发挥受到制约等诸多问题,与城市化、集聚化建设步伐不相协调。
二是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从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现状看,市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仅3000M2,连古籍保管必备的干湿机、阅览室内空调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等基本功能也尚未到位。与国家一级图书馆所要求的“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图书年入藏总数不低于5000种、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等硬件标准相距甚远。市博物馆阵地面积不足,陈列展示、教育研究功能受到很大制约。馆藏库房狭小,文物保护环境差,缺少必备的恒温、恒湿、除菌、除尘设备,文物安全防护级别偏低,给馆藏文物分类保管、科学保管带来很大困难。市文化馆缺少停车场,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造成极大不便。城区文体活动场所数量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镇文化站建设现状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标准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同时,一个镇只有一个文化站,服务半径太大,很难满足几万人开展活动的需求。从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看,大部分村人口在3000人左右,而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仅有几十个平米,最大的也只有100M2左右,人均不足0.3M2,加上设施不够完备,村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活动经费和人员数量、素质等原因,不少镇、村文化阵地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现象,正常开放难以保障。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娱乐变为广泛的“求知、求美、求富”多元化需求,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选择。而一些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的手段相对简单,形式相对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导致这些镇、村文化阵地出现了“所建”和“所用”、“所供”和“所需”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现象,使用效率和效益未能达到最大化。
四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其一,断层现象严重。全市在编文化干部,50岁以上的占到将近一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40%;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19%。其二,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人员中,不少是顶替、土地工安排、政策性安置进文化系统的,大多专业不对口、技能不高,加之文化系统相对冷门,文化人才引进困难较大。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其三,体制机制不活。尽管文化部门已经做了不少改革探索,但由于体制,人员流动渠道不畅,考核奖惩兑现难度较大,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四,基层文化队伍后劲不足。镇文化站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福利待遇低,以及欠缴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直接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工作举措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到位的认识,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思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谋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突破、新跨越,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意识,全面领会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要求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此,我们将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我们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保障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切合本市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文化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纳入岗位目标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对推动文化工作的杠杆作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正确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长期工程,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给予文化建设更高的重视,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倾斜,为文化工作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独特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阵地建设是基础,是载体,而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才是关键,才是目的。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阵地功能,提高阵地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固守阵地,不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文化设施用途,不挪作他用,对已挪作他用的将限期收回,防止重蹈过去“先建后卖、得而复失”的覆辙;另一方面,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全市文化阵地管理使用意见,确保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守得住,管得好,用得足。
(二)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惠民宗旨,正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特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作用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属性。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政府既是组织者,更是实施者。市镇两级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立“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的思路,制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政策导向作用和管理监督作用。
2.坚持统筹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好于城市,城市文化活动开展好于农村”的不平衡现状,做到资金安排向最欠缺的地区倾斜,优惠政策向最薄弱的地区倾斜,优质文化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倾斜,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均衡。
3.坚持普惠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追求。继续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需求,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继续实施“三送”文化惠民工程,务求形式更新,效果更好。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一般不收费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低偿、有偿文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供多品种、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延伸。
(三)坚持高标准,拓展新空间,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一是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市级文化工程建设。做好财政、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工作,实质性地推进“两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筹资等工作进程,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按照“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列入2009年市财政预算,并力争将其作为2009年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确保2009年底工程主体完工,2010年投入使用;将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列入2010年市财政预算,年底工程主体完工。确保做到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真正把“两馆”建成靓丽的文化地标和城市景观。重点加强如城(街道、社区)、*港区、开发区等经济总量较大、人口较密集地区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巩固和拓展镇文化站服务功能,精心设计阵地活动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形象;创新群文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社区、村(居),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是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电视村村通、体育健身村村有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服务便捷、满足需求、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创优现有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巩固和提升“雉水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演出形式,延伸服务触角,努力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惠及百姓;继续发挥木偶团等专业剧团作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放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的品牌优势,排演精品剧目,做到服务中心与服务百姓相统一,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继续推进群众文艺创作,以音乐创作为重点,带动文艺创作全面繁荣,力争多出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放大民营剧团亮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扶持和引导民营剧团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加大稽查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演出和不健康演出,取缔违规经营行为,净化农村演出市场,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民营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补充作用,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着力打造文化活动新品牌。我们将充分依托大剧院等重点文化阵地,每年举办“文化艺术周”;充分利用节假日、庙会、农闲等有利时机,每年组织“农民艺术节”,努力把“艺术周”、“艺术节”办成文化艺术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让广大群众分享文化成果。
四是实施文化服务创新工程。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要求,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拓宽服务新渠道,提升服务新水平。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汲取乡土文化营养,创作排演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广大群众“看得懂”;策划和邀请知名艺术团体来如演出,积极探索政府买单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行低票价制,让广大群众“看得起”;在注重大型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各类面向农村、农民演出的投入,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培育壮大文艺演出市场,让广大群众“看得到”。以文化服务的创新,带动文化消费的普及,用文化凝聚人气、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四)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制约瓶颈,积极探索解决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等问题的新办法
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千方百计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投入标准,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精品打造、人才培养培训、设备更新维护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有保障,文化活动有保障,文化人员福利待遇有保障。广泛吸纳民资和外资投资文化建设,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创新投入方式,尝试文化活动项目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变“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形成“行政推动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群众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并举”的文化网络建设投入新格局。
着力破解人才瓶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继续把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建设工程整体规划,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市级有一支过硬的文化专业队伍。以深造、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研究和探索文化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措施,在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工作的吸引力,使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鼓励市级文艺人才深入基层,加强辅导,主动承担起文化引导的职责。二是镇级有一支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高度重视镇文化站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严格条件准入,调配热爱文化工作、熟悉文化工作、专心文化工作的同志到文化站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力为文化建设作贡献。三是村组有一定数量的民间文艺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文艺团体、文化经营户的发展,做到既积极鼓励,又强化管理,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以满足不同层次对文化的需求。大力培育特色文化镇(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标兵、特色文化家庭,以“四特”培育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1-8月份工作汇报
1、基础工作方面
根据“三级联创”对优秀基层工会的创建标准和“三星级规范化工会”标准,今年有三家工会达到了“三星级工会”的目标要求,另创建成功二个“五一文明岗”。同时培植了一批有特色、举措有新意、实绩较明显的典型,如南洋车业有限公司工会的职工维权工作,大昌车业有限公司工会的企业文化工作,三四灶村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等。在三四灶村进行劳动合同签订和安全生产的试点工作的同时,指导和帮助其他村级联合工会探索管理和作用发挥的新路子。
2、职工素质、素养方面
(1)以“创争”活动为抓手努力提升职工素质,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竞赛活动。据统计,今年1-7月份,基层企业、村联合工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达92次,受训职工达六千余人次,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二十余次,其中,街道工会联合经发办、综治办开展了一次消防演习,共有21个企业、村联合工会参加,影响面大、效果明显。
(2)积极探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提高职工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职工通过合法的手段和正常途径实现自我诉求的能力。7月份,工会邀请了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同志给企业主家属和工会主席上了一堂《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的课,共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效果较好,会后都纷纷向她请教企业用工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家企业会后马上给所有的员工都有保好了工伤保险。
(3)积极开展 “我为节约作贡献”、“查找身边事故隐患”等活动。这项活动在6-7月份开展,有80%的企业参加了活动,使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落到实处。
3、维权、维稳方面
(1)建立和健全维权网络,落实维权阵地。街道维权窗口和村维权站都进行了挂牌,确定了人民调解员和安全生产监督员两支队伍,并做出了实效。今年1-6月,街道维权窗口共接案57起,结案55起,结案率为95%,其中涉及外来职工的案件占90%。同时,维权窗口建立了预警预防机制、调解调处机制,以杜绝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如今年上半年,我街道的永发浴保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职工工资纠纷的群体性事件,街道职工维权服务窗口及时介入此事件,并联系了市劳动调解仲裁委员会,对劳资双方进行了多次协商、调解,终于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把不良影响控制到了最低限度。
(2)实施和完善三种维权形式。首先是指导和帮助职工最大限度地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正常的劳动关系,在三四灶村试点的基础上,指导和监督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的合同签订率为80%。其次,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可能多地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商和女职工特殊保护协议,今年上半年,已有23个企业续签了以上三项协议。第三是加强和推进基层职代会制度,努力实施厂务公开。
(3)主动关心和关注职工切身利益
首先,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互助基金。目前已有二家企业建立了职工互助基金。
其次,积极开展为职工办实事送温暖活动。共有35家企业参加了“真情献爱心、助困送温暖”活动,参与职工近五千人,捐款额为49395元,受助人数为78人,受助金额为4350元。街道工会慰问困难职工15人,慰问金额4500元。同时积极做好困难劳模的补助和医疗费报销工作。
4、工会活动、企业文化方面
(1)以职工活动中心为阵地,努力提高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代表企业是大昌车业有限公司(等会作具体介绍),在大昌公司的影响下,目前已有8家企业有了标准化的职工活动中心,如罗希雨服饰,依托活动中心举办了职工文艺汇演。
(2)以节日为载体,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大昌公司的春节联谊晚会,罗希雨服饰有限公司的“五一”文艺汇演,人造毛皮有限公司的“三八”系列活动等,街道工会在“五一”节也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劳模慰问,由劳模所在村、企业的联系领导带队进行慰问;二是慰问一线职工:确定十家企业,由街道领导带队慰问;三是评选优秀外来职工,评选出了来慈工作三年以上,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表现优秀的十名外来职工。
二、企业工会典型介绍
(一)南洋公司的职工维权工作介绍:
宁波南洋车业有限公司工会是我街道最早建立工会的企业之一,公司自成立工会以来,一直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己任,几年来,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了职工和企业主的一致肯定。他们在职工维权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职工的一致称赞:1、建立职工定点医院,为职工定期体检,并对职工看病给予一定的减免;2、今年拆资近百万对原有职工宿舍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职工住上了宽敞明亮、有单独卫生间、有电视、体育活动设施、图书室等设施完善的宿舍;3、职工工资待遇相对较高,每个职工都有社保、工伤保险等基本保险,十余年来从未发生过劳资纠纷;4、建立工会小组,实行职工自我管理,十余年来公司职工从未在社会中发生过一起违法乱纪行为;5、积极支持适龄职工应征入伍,工会不但开欢送会,还主动为入伍职工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并承诺为其保留职务和岗位。 共2页,当前第1页1
(二)大昌车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介绍:
慈溪市大昌车业有限公司是我街道一家新兴的企业,企业工会成立时间较晚,但这一、二年该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工作方面表现突出。XX年该公司搬迁至我街道工业新区以后,企业的规模翻了倍,企业的销售也成倍上升,但企业职工的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职工人心不稳、流动量大,使企业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企业工会及时提出了“提升企业文化,稳定职工人心”的方案,得到了企业领导的支持。从此以后,该公司几乎月月有活动,节节有活动,公司拆资建造了职工活动室、图书室,购置了音响设备、健身器材、体育活动器材,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去年该方案实施一年后,职工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对企业有了归属感,今年春节企业开工的头三天,职工报到率就达到95%,大大高于往年的60%-70%的比例,企业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公司领导尝到甜头,今年又加强了支持力度,并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企业之歌大奖赛。目前,该公司拥有200多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一个,有乒乓球
桌两张、有台球桌一张,有健身器材若干,拥有二千藏书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公司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并拥有职工篮球队一支。企业文化提升,使企业和职工得到了双赢。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下阶段工作主要是根据年初工作计划,查漏补缺,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1、独立建工会组织两年以上的单位,原则上均要达到“职工之家”标准。
2、7月至10月在全街道职工中开展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
3、做好工会组建工作,完成组建22家工会的任务。同时同步抓好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女职工特殊保护协议、工会的建帐工作等一系列配套工作。
4、深入贯彻落实 全市职工维权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中小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的督促工作。
5、做好工会经费的收缴及返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