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铁实训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我校的轨道专业建设简介
随着无锡地铁建设规划在2008年获发改委批复,2009年正式建设,作为一所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后,于2009年首先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运营专业建设近五年后,又通过近两年的调研,于2015年秋季正式招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
2校企合作的方式及内容
2.1“订单”培养是实行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在2009年开始即对全国许多开设轨道相关专业的各类院校进行了调研,作为一所无锡地方院校,我们积极主动地与无锡地铁多次接洽,表达了我们期待合作的愿望,经过我们学校自己的努力,终于在2011年,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在为无锡地铁一号线储备人才时,与我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当年校企共同招生,订单70名轨道运营专业的学生。
2.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与我校订单后,我们双方就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研讨,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提炼出来,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共同研究并形成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我们每年还要举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时根据地铁运营一线的实际需求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2.3校企双方合作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我校是宝马BEST培训基地之一,宝马的许多合作经验在我校均积极地得到推广迁移。由于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师资队伍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所以我们在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体系这方面才刚刚起步。随着我校专业建设的推进,我校轨道专业积极参加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之后,我们主动积极地参加行业各种学习交流,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我校轨道专业老师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编写轨道专业教材的热情越来越高,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2014年9月,中国铁道出版社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材编写会议在我校顺利举行。我本人目前正在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教材编写工作。
2.4专业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与无锡地铁校企合作后,为了确保订单班的教学质量,我们双方将轨道专业老师与无锡地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结对,这样老师可就自己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地对接,哪些该是教学重点,有困惑的地方也可请教结对师傅,这样极快地提高了我校轨道专业老师的专业教学业务水平。同时,我校与无锡地铁达成协议,我校的轨道专业老师每年可到企业实习实践,使专业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技术发展、装备现状及未来学生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
2.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我校轨道专业2009开始招生,于2010年启动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聘请了地铁运营公司的专家,给我们提建议,我们的实训基地方案均是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先后建设成了轨道车辆结构认知实训室、运营控制实训室、AFC票务实训室、轨道电工实训室、车站值班员考工实训室。这些实训室的功能都是与本专业课程体系相匹配,与学生专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同时为我校轨道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具备较强的工作技能。
2.6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城轨专业车站值班员考工体系。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参加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毕业,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由于是新兴专业,关于本专业相关的考工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我校针对此问题,主动积极与无锡地铁,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系,提出由我校轨道专业老师与无锡地铁相关技术人员一起,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地铁公司对运营人员的要求,确定运营专业考工的工种和考工项目,再进行考工题库的编制,考工体系完成后,由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我们编制的考工体系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在无锡市推广,作为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考工的标准。本考工体系于2013年完成,目前已在全市轨道专业当中应用,实施效果较好,下一阶段,我们还要将学生在校的技能等级考工与地铁运营公司对员工的等级考工相结合,使两者尽可能的对接。
一、引言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开放的、公共的合作型实训基地,它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并且在本域内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1]。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意在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校主体”三方互动式实训基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利用最大化,实现行业管理部门、企业、院校共享的实训基地发展新模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共享三方需求
1.政府共享。自2008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职能由建设部划归交通运输部以来,辽宁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作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承担着辽宁省内各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辽宁省沈阳、大连两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其中,沈阳地铁运营里程54公里、沈阳浑南有轨电车运营里程60公里;大连地铁运营里程38公里,轻轨104公里,有轨电车23公里(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底)。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日益扩大,轨道交通事故近年频发,城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也相应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所以,政府部门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实验研究基地支持。
2.企业共享。目前,国内较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基地有上海申通地铁培训基地、广州地铁培训基地等少数几家运营公司。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座城市。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沈阳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沈阳浑南现代有轨运营有限公司;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大连金马快轨运营有限公司。
辽沈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均没有成立完善的培训基地及培训体系。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培训基地支持企业培训功能。
3.院校共享。辽宁省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类院校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中职类)等。
原铁路直属职业院校铁路培训系统成熟,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系统,部分非铁路直属职业院校虽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但面临着设备缺乏的情况。所以,辽宁省内相关高职院校也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团队,专业的培训基地支持教师、学生培训功能。
三、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交通厅《辽宁省交通运输主干专业及专业群“十二五”建设方案》和《交通运输主干学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岗位要求和设备使用、维护要求为基础,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已被辽宁省交通厅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入手,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实现涵盖行车、乘务、站务、机电、通号等五大岗位群技能培训,包含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室、PLC控制实训室、列车驾驶仿真实训室、模拟驾驶实训室、车站控制实训室、车辆段信号楼实训室、OCC实训室、车站业务实训室、票务实训室、AFC拆装实训室、屏蔽门拆装实训室、转辙机实训室、联锁设备实训室。各实训室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四、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三方共享方案
1.政府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体系建设、辽宁省轨道交通企业设备维护标准、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准入资质、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评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等行业管理支持。
2.企业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提供相关岗位员工能力提升培训、校企共享培训教材体系开发、运营企业相关岗位专业技术改进支持。
3.院校共享方案。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可为辽宁省相关高、中职业院校提供师资技能、学生实习培训服务,也可举办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大赛。
三方共享方案图如图1所示。
五、结论
实训基地开放和共享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也可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区域共享型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为本地区“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协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拓展;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45-02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新兴行业,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技术发展快,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由于全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项目建设规模大、速度快,致使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运营管理、驾驶、检修等岗位人才短缺尤为突出。轨道交通需要大量能从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行车调度、客运值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此类人才应具备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运输指挥、设备操作与管理等技能和经验,同时掌握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知识。
1 行业形势与现状
深圳市自开通地铁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深圳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1],未来深圳市的轨道交通将由16条线路组成,总长585.3公里。按照深圳市规划方案,2030年前将建成深港、深莞、深惠、深江4条珠三角城际轨道线[2]。
应深圳市及珠三角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契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于2005年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2012年获批广东省重点专业,主要面向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综合素养,掌握轨道交通运营行车、客运、突发事件处理、沟通与服务等核心技能,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的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票务员、厅巡员、相关企业文员、服务人员等职业岗位。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逐步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创建了“双向互利、订单培养、优质就业”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深圳轨道交通行业累计输送了300余名无缝对接的优质准员工,树立了专业品牌。
然而,当前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均高速发展,在这一典型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作为信息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城轨运营专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3]。一方面,蓬勃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更新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4],同时也为专业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思考[5]。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以地铁为例,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地铁车辆、地铁信号、地铁通信、地铁供电、地铁环境控制与车站设备、轨道线路和车辆段几大部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设备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通信、定位、自动控制与安全等技术。随着上述各种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单纯的站务、票务、客运等基本技能已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行业日益成熟的运营要求[6],从业人员对信息化、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使用、维护等技能已逐渐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必备素质。
基于上述现状,本专业向信息化方向的全面转型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专业主要培养地铁站务员。受地铁建设与运营的本质性周期波动影响(俗称“大小年”),每年的站务员需求量不等。相对较窄的就业面让处于“小年”阶段毕业的学生无所适从。
2)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企业对站务员的技能要求逐年增长,抑或会出现站务员整体外包的趋势,如不尽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未来的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
3)目前就业大户主要依赖于地铁公司等寥寥可数的几家单位,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和国有企业的体制约束使得本专业在实训、顶岗、考证、就业等环节处于被动,正在逐渐失去话语权。
鉴于此,若本专业增设“信息工程”方向,学生通过增强综合竞争力,可在地铁公司内部胜任信息化设备的日常维护等工作,也可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地铁公司以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就业,扩大就业面的同时也可保证对口率。此外,本专业教师也可依托信息工程,实现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如拓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讨订单培养等。
3 解决问题的办法
城轨运营特色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拓展,本质是增设信息工程方向,继而建立起该方向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为:通过密切联系行企,从企业需求细化就业岗位,逐层反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项目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实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
实践基础 在基本思路的指引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拓展的实践基础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1)依托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本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环节均已逐渐成熟[7],可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本专业信息化方向拓展的坚实基础;2)通过已开设了三轮的智能交通系统等信息化特色较强的专业拓展课,教师已初步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与专业知识难点,可合理把握新方向的突破口;3)深圳市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方向有大量可利用的企业资源,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内部均汇聚了上百家优秀的企业,可作为本专业的企业资源库;4)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国内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方向直接对口的企业频繁接触,更新了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且本专业已与其逐步建立起长效的良性合作机制。
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和实践基础,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拓展应解决的问题可细化为:1)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工程方向学生就业的主要企业和岗位群;2)由就业企业和岗位群要求的基本技能所决定的课程体系;3)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训项目及其具体实现和运作方式;4)目标就业企业群对该方向毕业生的考核要求与聘用模式。
在这四个问题的驱动下,信息化拓展的具体实施可着眼于下列五大方面的主要内容:1)搭建总体框架,制订培养方案;2)优化行企资源,关注需求动向;3)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4)探索实训规划,明确发展思路;5)找准就业出口,力争订单培养。
技术手段 为保障上述主要内容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可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手段有:1)加入深圳市轨道交通行业联盟、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等专业性团体组织,紧密联系行业内信息化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需求;2)充分利用本专业现有资源,积极开拓行业内优质企业资源,不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与潜在就业企业群,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3)充分进行企业调研,不断完善现有院内实训室建设。同时根据就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力争与部分重点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无缝对接。
4 结论
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的信息化拓展从本专业衍生出信息工程方向,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地铁集团一枝独秀到行业内多家企业百花齐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与岗位群;从行业协会的高度制订培养方案,完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从就业企业与岗位群中直接探索校外实训基地,促进订单培养稳步实现。预期将会在教学、实训、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体现其应用价值。总之,城轨运营专业的信息化拓展势在必行,这一举措必将在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简炼.地铁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赵时.轨道交通信息工程案例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1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仇海兵.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R].深圳,2012.
关键词:信号工职业标准 工作过程 课程说课
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核心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改革,融“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铁路行业五位一体“机、车、工、电、辆”中对接电务部门的特有专业,在“说课程”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整合搜集或自开发的各种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对《铁路行车调度设备维护》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1 说课思路――关注热点,设计说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定要正确把握所授课课程的课程特点,一定要把握本课程所对接的岗位技能,更要注重表达“如何”和“为何”以这种模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整个说课程的内容涵盖:课程定位说一说、教学内容与设计说一说、教学方法选取说一说、教学资源说一说、考核方式说一说。
2 说课内容――紧扣岗位,选择内容
2.1 课程定位说一说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
通过对国铁及地方铁路企业、行业专家及已毕业到企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相关电务工作的业务规格、技能目标及满意度,不定期召开与企业人员的座谈研讨会,充分听取意见,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用人职业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
2.1.2 职业岗位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维护工、驼峰信号设备维护工、电子与电气设备维护工、车载信号设备维护工、地铁列车信号工,地铁行车监控信号工、铁路信号工程设计员、施工员、铁路信号产品生产、调试;能胜任信号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课程体系
《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属于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先修课程包括两门专业核心课程《铁路区间信号设备维护》、《铁路车站联锁设备维护》,主要的后续课程有《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维护》及《顶岗实习》。本课程对于高速铁路背景下的铁道通信信号课程体系十分重要,起到设备之间的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抓住本课程“三个信息化”的特点,即课程内容基于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依托信息化的平台及考核管理信息化,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同时,按照职业工作岗位,以“真实的设备、真实的要求、高仿的项目”为基本要素,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在高仿的车间内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递进培养,在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对师资及实训资源进行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2.2.2 课程目标分析
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标准及铁路电务现场信号工的岗位标准,学完《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后能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能描述TDCS和FZ-CTC的总体结构;②能描述TDCS和FZ-CTC各层次终端设备的功能;③能描述TDCS和FZ-CTC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关系;④能对相关网络通信设备进行操作、配置和测试。
技能目标:①按作业流程对车站TDCS、FZ-CTC设备进行巡检;②具备TDCS和FZ-CTC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技能;③在规定时间内,能够进行车站TDCS和FZ-CTC设备的故障查找和处理;④能够进行车站行车调度系统与其它系统横向连接。
情感目标:①通过小组协作,个人独立操作及自我测评,使学生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协作完成,逐步养成仔细、认真、客观的学习习惯;②锻炼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③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2.2.3 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所对应的铁路信号工的岗位要求,要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3 教学方法说一说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法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学生学法的引导。
2.3.1 “完整任务用驱动”:对于相对独立、可以模拟的、完整的实训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车站TDCS局域网的设计、施工与调试。实训结束后,让学生提交完整的过程记录、心得体会及实训报告。
2.3.2 “认知环节用实物”:对于TDCD系统认知环节,采用实物教学法,到实训场地进行设备参观,让学生提交参观笔记,笔记中至少要记录出3个以上观察不明白的问题。
2.3.3 “利用特长来表演”:在这个环节中,由学生扮演铁路电务现场的“车间主任-工长-组员”,同时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按照各个岗位的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进行评价。
2.3.4 “特殊时间要讨论”:在特殊时间,如下午1-2节课,学生很容易有困意,要想办法让课堂热闹起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利用“移动机房”进行“说说查查”,并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展示与讨论。
2.4 教学资源说一说
教学资源是学生“学、练”的依据与参考辅助。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和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学资源呈现出信息化、多样性的特点。
2.4.1 企业提供的资源:本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源,铁路电务部门为学校捐赠了相关实训用到的设备、工具、仪表和以下技术资料:①TDCS(参考设计图纸、设备连接工艺等)资料;②TDCS参数说明书;③TDCS维修说明。
2.4.2 课程组提供的资源:①教材:选用原铁道部规划教材;②参考教材:选用铁路职工培训教材――信号工,本参考教材的内容与现场所需的技能要求一致性很高;③对于需要实训而缺少相关设备的内容,编制了相关工作页,如:《 中国铁路总公司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工作页》、《铁路分公司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工作页》等;④院级精品课网站的《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维护》课程。
2.5 考核方式说一说
具备铁路电务部门绩效考核特点的过程考核方式。电务段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月度安全讲评考核;②月度信号故障考核;③月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④制定职工奖惩细则;⑤干部责任追究考核;⑥职工业务素质考核。根据以上考核方式,制定本课程的过程考核方式:①项目操作安全考核10%;②项目组员协作考核10%;③制定学生奖惩细则10%;④责任连挂追究考核10%;⑤学生业务素质考核60%,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项目内容进行操作和答辩。(按项目计,期末总成绩按各项目所占学时比例折算)
3 结论
《铁路行车调度设备维护》课程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在信息化技术及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地位愈加重要,通过说课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及教育观的转变。通过说课程的方式进行同行及与专家之间进行教学研讨,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杨银平.谈高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2012(2).
[2]曾庆柏.高职说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成教育研究,2010(32).
学校防疫工作最新通告
11月25日,我市接协查通报,1名上海市11月25日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密切接触者现在我市,经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为阳性。为快速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就当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托幼机构、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如下:
1.全市暂停线下教学。11月26日-11月28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停课;实习实训活动一并停止;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培训活动。复课时间另行通知。停课期间,各校要进一步严格实行封闭管理,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园;有寄宿生的学校,寄宿生在校封闭管理,并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全市教育系统所有线下聚集性活动一律暂停。
2.严格师生员工管理。全市教育系统师生员工坚持非必要不离徐,确需离徐的,需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各高校学生非必要不外出,确需离校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3.严格落实防护措施。师生员工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洁等良好生活习惯,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室内常通风。自觉做到少出门、不串门、不扎堆、不聚集,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前往就近的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如实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要立即开展人员摸排,加强家校联系,每天精准掌握师生、家长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一旦发现涉及疫情情况,立即报告。
徐州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学校防控组
2021年11月25日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技术 培养方案 调研报告
中图分陈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80-01
电气化铁道技术是指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运营、维护和施工技术。电力牵引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诸多优越性,被国家确定为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的技术发展方向。
1 调研目的
为了紧跟电气化铁道技术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瞄准高端技术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深入企业了解当地电气化铁道技术发展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学历情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企业对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确定提供基础素材,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建设、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市场检验标准。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内容及质量。
2 调研方法及内容
为了使调研结果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采样时将调研对象按行业、企业特点分为三大类,即铁路企业、地铁企业、轻轨企业。本次专业调研采用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主要与企业的主管领导、人事管理部门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和步骤,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二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三是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就业岗位。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为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铁道部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将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建设规划目标确定为12万公里,客运专线1.6万公里,电气化铁路7.2万公里。截至2012年底,沈阳铁路局现有54座牵引变电所,7座开闭所、40座分区所、32座AT所,接触网8738.312条公里。电气化铁道除了在铁路干线上应用以外,在城市交通运输包括地铁、轻轨、单轨、干线、工矿运输等方面也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沈阳已建成2条地铁线路,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地铁线路也在建设中。
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铁路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和机会,高职院校担负着为铁路行业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3.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高铁作为高技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架设和使用需要大量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由于专业性较强,高等人才比较匮乏。按照我国平均每公里铁路需要维护人员20人的标准,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仅维护就需要26360名专业人员。铁路行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约占62%。按照人保部的要求,“十五”末期这个比例就该达到70%。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50万人,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约为36万人,缺口达14万人,
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服务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共识。到2015年前规划建设70条城市轨道线路,总投资逾8000亿元。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全国范围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员的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态势,以沈阳地铁为例,一号线正常运营每公里要配备60至80名工作人员,全线28公里总人数为2200多人,到远期2020年,沈阳地铁运营里程将达210公里,届时将直接带动近1.7万人就业。
3.3 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主要岗位主要是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维修电工等岗位,可拓展的主要岗位为技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供电调度员、供电安全监察;车间、部门管理岗位。
接触网工主要承担接触网静态参数测量、设备安装、日常检修、故障分析处理、施工等工作。变电所值班员主要承担变电所设备的巡视、变电所设备的操作、防火防爆急救处理、变电所设备故障应急处理工作。变电检修工主要承担变电设备检修、小修、大修工作。电气试验工主要承担电气交接试验、电气预防性试验、设备故障分析处理、试验设备维修保养等工作。维修电工主要承担电气控制电路安装、检修、低压电器设备故障处理、防火防爆防雷急救处理。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具备钳工、电工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常规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接触网运行检修与施工能力及故障处理能力;变配电所值班、运行与检修能力及故障处理能力;电气设备的试验能力;工厂企业电气设备及电力系统线路的安装与维修能力;牵引供电系统调度管理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4.1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可知,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主要面向电气化铁道、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及工矿企业的供电领域运营、施工与管理第一线岗位群,培养掌握牵引供电系统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从业素养,胜任接触网运行与施工、变配电所运行检修及电气设备试验、工厂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2 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构建基于电气化铁道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1.专业群技术平台
以培养岗位群所需共性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由机电类的基础课程组成,包括机械识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铁道概论、PLC技术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
2.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核心岗位为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维修电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立足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合理归并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设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开发项目课程。专业项目课程包括: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接触网运行维修与施工、牵引变配电所运营与维护、高电压设备测试、电力监控等。全部为专业核心课程。
4.3 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例如,变电检修--变配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检修--接触网运行检修与施工;高压设备试验--高电压设备测试;变电所值班--电力监控。
4.4 对专业师资配置的建议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建立1:1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完成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
4.5 对专业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按照 “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教学型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
周艳秋,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铁道工程系供电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参考文献
[1] 张桂花,童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变压器;整流柜;张贴版;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4-03
一、现状分析
《变压器与整流柜》是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以下简称为“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对该专业其他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学好本门课程,不管是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就业,都非常重要。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课程内容设计领域广泛、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生源素质整体下降,学生基础不牢,对上理论课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方法不当。在这种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成了一纸空谈。鉴于此,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现状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二、课程内容改革
我校城轨交通供电专业的学生,都是围绕“培养合格的地铁运、维、检人才”这一宗旨而进行的订单式培养,经过多次的企业调研发现,很多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懂、不好掌握的知识,在现场用处不大,或者基本用不上。为了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我们对课程内容作了优化和整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删减了变压器空载、负载运行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转而通过空载和短路试验使学生理解典型运行参数,进而加深对铁损耗、铜损耗的理解;删除了标幺值计算和不对称运行分析,只需理解概念;删减了暂态过程分析,只需了解暂态的概念和表现方式;简化了连接组别内容,重点加强了现场需要的同名端判别方法的教学;增加了整流变压器的24脉波整流及延边三角形移相内容;增加了地铁干式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事故与故障检测,地铁典型整流柜技术要求、日常检修与故障处理等,使知识更完整,更连贯,更适合就业需求。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尝试了现今备受推崇的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训室、实验场所等,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按照模块划分,每个模块都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包括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到的必备的基本知识,表1为改革后的课程设置。
三、教学方法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材”的教学,形式单一,不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大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尝试各种新教法,从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兴趣。
1. 任务驱动法。以模块1为例,知识目标是掌握油浸式、干式变压器的结构,掌握分接开关调压作用,理解铁芯一点接地原因。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出各部件位置,为变压器的检修打下基础。这里采用任务驱动法。
(1)创设情境,引起注意。为创设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环境,教学场所选在有变压器实物的变配电实训室(一台油浸式变压器,两台干式变压器)。该实训室仿照地铁变电所高压室建立,有相同的设备和布局。
(2)提出目标任务:制作小型油浸式和干式变压器模型。
(3)合理分组,分析与分解任务。分组以“好、中、差”结合为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每组约七八个人,选举一人为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分工并在实施过程中记录每个组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4)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可下发任务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其更快进入任务。表2为模块1的任务单。
(5)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材料制作变压器模型。
(6)检查与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大,教师要勤于检查,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时,先由各组学生自己总结、交流经验,并进行互评;再由教师对目标任务进行评分。
任务的完成出乎笔者意料之外: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瓶盖叠在一起做绝缘套管,高压侧数量多,用大瓶盖;低压侧数量少,用小瓶盖;直观地表现了高低压绝缘的不同。用插片做硅钢片来组成铁芯,有效表现了硅钢片的叠装特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是对照教材示意图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再加上自制力差,上课精神不集中。使用这种方法后,学生的“有荣誉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自己动手可使知识点记忆更牢固。
2. 角色互换法。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过一把“老师瘾”,给学生以新鲜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前期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互感、自感、电磁感应定律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鉴于此,在模块2的“变压器工作原理及运行分析”中,让学生充当老师进行讲解。由于课时关系,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单独确定自己的授课方式。
(1)确定方案。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确定授课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帮助,给学生提供图书资料、试验器材等。正式实施前,方案要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其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并提出建议,修改后,确定最终方案。
(2)正式授课。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讲述基本原理。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代表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指派本组其他成员代为回答。
(3)综合点评。学生根据表3给每个“老师”打分,再由教师做综合点评,两项成绩之和即为最终成绩。
为了能成为合格的小老师,学生积极备战,图书馆、网络、师哥师姐都成了他们求助的目标。为了成为知识渊博、不被学生考倒的老师,他们甚至查阅了每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表现也很让人满意。有的组板书合理、规范,书写工整;有的组制作了精美的PPT,甚至穿插了动画视频;还有一组别出心裁,利用实验室里的小型变压器,开发了演示实验。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 张贴版教学法。地铁采用的是24脉波整流,利用的是基本的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在模块5的教学中使用了张贴版教学法。这一方法是在张贴版面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纸片,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具体过程如下:
(1)开题。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将题目写在纸片上,可采用特殊形状与学生的纸片区别开来,并粘贴在黑板顶端。
(2)收集意见。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及整流变压器的理解,将意见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并粘贴。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铺垫,学生有一定的整流概念,但各种整流电路的区别和具体作用不是很清楚,这就造成学生意见杂、乱、多,如单相桥、三相桥、半波、全波。
(3)加工整理。教师将板上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分类,将同类观点放一起,并按照观点的主次分位置粘贴。出现新问题时,可再次粘贴卡片。
(4)得出结论。多次加工整理后,教师总结最后结果,并由学生记录。
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主持人的作用,所有工作由学生完成。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4. 其他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还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如模块2的运行分析。通过做实验让学生测量参数,接法正确、美观、用时短的额外加分。模块4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现场环境等。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有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课程考核成绩=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60%);教师评价=出勤5%+学习态度15%+形成性考核25%+书面材料15%。形成性考核包括在小组担任的职务、承担工作的难度、完成情况等;书面材料包括准备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形成思路等。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教师评价给出小组整体成绩,由组内成员按照每个人完成任务的情况、参与积极度等成比例分配。决定权交给学生,既避免教师“一言堂”考察的片面性,又有效避免部分边缘学生“浑水摸鱼”。其他模块,如多媒体创设情境法中,学生自主学习性不强,则采用另外评价方式:课程考核成绩=出勤(5%)+课堂表现(20%)+课堂提问(35%)+开放型作业(40%)。此种评价打破了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强弱环节,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因为学习过程分值加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可以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改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很多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主动学习新知识,求知欲很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新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对教材建设、课堂组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进,龙瑜.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0,(3).
[2]马爱芳.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中现场环境的创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实习基地;模式构建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JXJG-10-5-20)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大,行业发展步入黄金期,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14座城市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营了5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总里程达到1714公里。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元,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700多公里。
大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入运营,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压力增大。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面,众多高校教师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案改革讨论较多,积累了不少成熟的经验,但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规模、层次不一,内容枯燥、机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制约,实习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实习基地建设的紧迫性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行业,从专业来看,它涉及车辆工程、线路工程、结构工程、电气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等众多专业,实践性很强,具有明显时展特点。实习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转变的能力,建设多方位的、立体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系实习基地显得非常紧迫。
二、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构建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主要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部分。目前,校内实训中心均存在建设年代已久,建设标准低,没有发展空间等问题。现有的实验室和校办工厂等无法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但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普遍存在企业考虑安全因素、经济效益,不支持、不配合学生实习等问题,造成校外实习基地有减少的趋势,高校的扩招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更加紧缺。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装备水平提升速度快,国内外一些高精尖技术不断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中,教学方案滞后于实际应用显而易见,因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要性尤为突出。
此外,院校教师是否具有现场人员的技术经验非常关键。教师不仅要能讲授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的运营、工作流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设备的安装调试、诊断与排除故障等,积极深入企业一线,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步完善轨道交通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几个问题,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的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结合学校办学特点确定实习基地建设方案
学科水平是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每一所院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都有着独特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涉及专业众多,各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不尽相同,车辆供电、交通控制、运营管理、线路养护等等专业各有侧重。在实习基地建设思路上,应当考虑立足专业特点,发挥传统优势,避免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盲目求大求全,生存发展主要依靠特色,避开竞争才是最好的竞争。
比如同济大学,利用道路与铁路工程国际领先的学科优势和上海市轨道交通线路病害多、养护维修任务重等实际工程背景,在嘉定校区着重建设了轨道试验线实习基地。再比如南京工程学院,基于机械专业优势,依托南京轨道车辆生产企业和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中心,着重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实习基地。
2.科学布局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
实训是阶段性的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初步认识专业仪器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实践环节,通过模拟课题、模拟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大多院校的实训中心以校内为主。因此,设备的安置尽量考虑教学培训需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个点,即特色专业的设备种类尽量做到系统化。
例如运营管理专业为特色的实训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包括地铁微机联锁工作站系统、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自动列车控制系统ATC、自动列车运行系统ATO、自动列车防护系统ATP、自动列车监控系统ATS等等模拟模块相互关联,使学生通过微缩场景建立宏观概念。
实习是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要掌握从事专业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岗位职责、管理体制、工作内容和对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实习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轨道交通行业设备设施先进,规范化、信息化程度高,学生实习安排尽量考虑与企业融合,扩散到面,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岗位业务、技术方面有企业的在职人员指导,提高学生岗位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值得注意的一点,被安排的实习岗位不等于学生毕业后一定要从事此岗位的工作,只要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环境、运营运作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就能够为毕业后走出校门适应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统筹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联动机制
联动机制是学校为解决基地建设难而探索和推动的一项工作机制,指学校联合企业,对校内实训中心设备进行更新,校外实习基地场所的提供,企业员工培训与技能鉴定,学校专业教师的配备与培训等事项,普遍开展和推进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统筹规划。
在实践中,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学校和企业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持久和牢固的互助互惠协作关系,达到为师生服务,与企业共享的建设目标。
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将性能更优良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也就是旧设备因技术寿命而被淘汰,大部分没有达到报废的标准,原有功能基本全部保留,这些仪器设备除了返厂折旧之外,其余都可利用到校内实训中心的设备换代上,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零配件也可拆卸作为日后维修备用配件,以减少维修费用。这样既有效弥补了校内实训中心依靠学校经费置办仪器设备捉襟见肘的现状,又可以及时把新的技术、新的标准要求贯穿到基地建设中。
学校应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向企业提供一定政策倾斜,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将企业退休人员聘任为校内实训中心的维护管理人员,将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聘任为专业兼职教师,按教学课时量给予补贴。利用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等资源,为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继续深造等提供条件。企业则为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相应岗位,针对专业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还有欠缺等情况,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对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培训,以帮助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三、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校企合作,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势互补的必要条件。构建特色专业实习基地,保持传统优势,彰显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水平,建设符合学校办学特点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关乎整个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个适应行业发展、符合学校特点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还需要在长期的建设中不断地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201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R].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耿烽,张倩.应用型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4):110-112.
【关键词】雷达图 职业院校 年度职业能力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99-04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过渡到深度的内涵建设阶段,作为深度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教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目的的实施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深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公平、公正、正确地考核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关系到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全国高等院校绩效工资改革和自身师资队伍选拔、考核、激励、培训和建设需要,以年作为时间单位开展年度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评价是目前各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教师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顺利地完成职业教育岗位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具体包括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教学开发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由于这些综合能力都比较抽象,在日常职业教育活动中为了能够公平地评价各位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各种抽象化地职业能力转变成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表现维度和指标。为了使这些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表现维度和指标能够形象地展现出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的状态,本文吸收和引进北京地铁公司利用雷达图原理对员工职业能力定期进行评价的成果,将雷达图原理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定量地显示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的状态。
一、雷达图原理
雷达图原理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形如导航雷达显示屏上的图形而构建的多变量对比分析技术,它的最大的特点是直观。雷达图综合分析法引入雷达图和特征向量、面积和周长,不仅能进行直观对比分析,还能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将雷达图分成多个扇形区,分别表示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影响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的各项因素指标经过标准化、归一化处理后,用某一数值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该项职业能力越好。其中各指标用从原点射出的轴表示,轴的截距表示各指标的值,各指标从原点射出的角度可根据评价经验确定,将相邻轴上的点连接起来,形成折线闭环,从而得出雷达图。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绘出一级指标的雷达分析图已足以满足分析决策的需要,但也可以按研究需要进一步绘出二级甚至三级指标的雷达分析图。目前,我国北京地铁公司等大型公司已利用雷达图对员工职业能力定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其效果良好,已在国内各大地铁公司推广应用。将雷达图原理引入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中,主要根据雷达图原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的各级评价指标和维度,并用雷达图形象、直观地表达出评价的结果,可以公平、公正、形象、直观、具体地将教师个体年度职业能力体现出来,使每位教师明白自身在本年度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应当提高、哪些方面应当改进,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提升和发展等,从而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专业和学院综合竞争力。
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指标
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在规定时间段内定量反映、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的、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公正、可操作性的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和指标是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工作的基础。课题组根据近年本部门教师岗位能力和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类、分析、归类,同时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高等职业学校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区内同类院校教师岗位职责和区外相关研究成果,遵循整体性、规范性、可测性、激励性、评价性和导向性等原则初步建立基于雷达图原理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和指标。该评价体系包括10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和事故扣分项,具体见表1。
表1 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工作态度 系领导的评价 1.系部领导对教工本年度工作态度评定
2.参加院系政治学习会议和政治活动
教研室的评价 1.教研室主任对本教研室教工年度工作态度评定
2.年度教工相互工作态度评定
教学工作 理论教学 1.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
2.每年担任主讲课程数
3.年度教学总结
实践教学 1.完成课内实训项目
2.完成顶岗实训指导工作量
3.年度实践教学总结
教学质量 教学资料 1.按时按量提交教学资料
2.完成每年各类数据平台采集个人资料材料采集
教学评价 1.每年学评教
2.每年完成听课量
3.职能部门和系领导听课评价
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 1.每年参与专业人才方案修订或新专业开发
2.每年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跟踪
3.参与每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自评报告撰写
课程建设 1.每年参与课程标准修订
2.每年提供一段课堂教学视频或提供5套标准试题
3.参与或更新各级课程建设项目内容
4.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或验收
实训基地工作 实训基地建设 1.参与各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申报或建设2.参与新专业实训室的筹划或论证3.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发4.参与完成各分项实训室年度报告
实训项目开发 1.开发新的实训项目
2.每年提供一段施工或操作教学视频
技能竞赛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1.参加各级教学竞赛
2.按时上交参加相应比赛完整资料
学生专业技能竞赛 1.指导参加各级学生竞赛
2.按时上交学生参赛相关完整资料
专业技能学习 技能发展计划 1.年度岗位技能发展计划
2.年度岗位技能发展总结
专业交流学习 1.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讲座或研讨交流
2.开展或专业新知识讲座或研讨交流
专业团队建设 1.参与各级专业或科研团队申报或建设
2.参与完成各级专业或科研团队的年度工作报告
3.按时上交团队申报或建设成果相关资料
教研工作 项目申报 1.参与各类教研课题或获得教学成果奖
2.按时上交获准立项或验收或获奖课题成果资料
1.公开发表教育教研论文
科研工作 项目申报 1.参与各类科研课题或获得科技奖或专利申报
2.按时上交获准立项或验收或获奖资料
1.公开发表专业论文
社会服务 技术与人才服务 提供就业信息
2.参与就业基地建设
3.获得或拥有全国或行业注册的职业(或执业)资格证书
4.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或参与相关评审
咨询交流服务 到企业或工地进行交流或走访
2.参加各种级别的交流活动
事故扣分项:本年度每有一次Ⅱ教学事故总分扣5分、每有一次Ⅰ教学事故总分扣10分;本年指导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每发生一次Ⅱ安全事故总分扣5分、每发生一次Ⅰ安全事故总分扣10分。
三、雷达图原理评价年度教师职业能力
(一)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雷达图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
通过基于雷达图原理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赋予指标一定的维度,就可以按照指标维度根据教师年度内完成的指标维度大小逐级打分,最终可以根据总分体现出其年度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为了使每位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本年自身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情况、存在问题和需要提升方向,基于雷达图原理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将以图形表现各一级指标状态和总体状态,图1、图2、图3是A教师2012~2014年三年各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4是A教师2012~2014年三年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对比图。
图1 2012年A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图2 2013年A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图3 2014年A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图4 A教师2012-201三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由图1到图4可知:第一,由各指标维度连线围成的面积(即阴影部分)为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围成的面积越大说明其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越优,反之越差。第二,A教师2012-2014年三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的面积逐年扩展变大,说明A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状态逐年提升和发展。第三,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能够直接、形象地反应本年度教师的职业能力状态,极大触动教师的内心,促进教师各项职业能力的提升。如自2012年开始开展相关研究,A教师以自身为例试点对自己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极大地触动自己,虽然2012年自身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评价总分为64分达到合格水平,但按北京地铁有限公司利用雷达图对员工职业能力定期评价结论(即总分达标,各雷达图指标维度都要大于5),自身是需要换岗或停岗学习人员。第四,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能正确反应教师各项职业能力变化情况,便于教师发现和寻找原因。如A教师2012、2013年度的教研工作、科研工作指标状态都为满值,到了2014年度降为90,主要是由于A教师在2013年获得了副教授职称,2014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评价采用副教授指标维度,副教授的指标维度在教学工作量上比讲师有所降低,但教研工作、科研工作指标维度有所提高,教研工作、科研工作二级指标中的项目申报具有一定的继承和连续性,所以A教师在2014年教研工作、科研工作略有下降。
(二)通过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雷达图能够反映教师特长
通过2012-2014年三年30多位普通教师100多张年度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采集、汇总、分析和归类,发现基于雷达图原理绘制的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能够正确、直观、形象反映教师的特长、类型和贡献,图5到图8是各类特长和类型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评价结果较为典型水平状态图。
图5 教学研型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图6 社会服务型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图7 教科研型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图8 综合性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
由图5到图8可知:第一,图5为教学型的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该类型教师主要以教学工作为主,其他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表现一般,其年度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围成的年度职业能力综合水平状态图的面积在同职称层次教师中面积最小。该类型教师大多数是教龄都在15年以上,女性教师偏多。第二,图6为社会服务型的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该类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强,实践能力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能力也较强,其他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表现一般,其年度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围成的年度职业能力综合水平状态图的面积在同职称层次教师中面积排在第三。该类型教师大多数是从企业引进或常年与行业、企业有业务来往教龄较长的男性教师居多,并且这类教师都拥有工程系列高级职称和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第三,图7为教科研型的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该类型教师教科研能力强,承担了部门80%的教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结题、验收等任务,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表现也较为突出,其年度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围成的年度职业能力综合水平状态图的面积在同职称层次教师中面积排在第二。该类型教师大多数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高,教龄在7~10年的男性年轻教师居多。同时,该类型教师学习能力强、职称晋升和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提升速度较快,是部门的骨干力量。第四,图8为综合型的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该类型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常年表现较高,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常年表现的良好,其年度各项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围成的年度职业能力综合水平状态图的面积在同职称层次教师中面积最大。该类型教师大多数属于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或教学团队负责人,承担了各专业日常的管理和发展的任务,是部门的中坚力量。第五,从图5到图8各类型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年度职业能力综合水平状态图(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01页)的面积大小可知,各类教师对部门年度工作的贡献大小和各类型教师职称晋升和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提升的规律。
四、结束语
基于雷达图原理建立的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评价体系和指标,通过转化为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不仅可以公正、公平、正确地反映教师年度综合职业能力状态,而且能够直观、形象、清晰地反映教师各项具体职业能力水平缺陷,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了解自身职业能力水平变化情况,清楚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状态,有利于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部门可以通过各位教师年度职业能力水平状态图的归类、分析了解部门师资职业能力水平状态,为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永成,崔琳,等.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2]韩天思.“绩效雷达图”的设计及其在员工绩效能力考评中的应用[J].大连大学学报,2013(2)
[3]付S,方德英.雷达图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4)
[4]郭鹏军,等.雷达图分析法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2009(8)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B086);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201316033)
关键词:资源整合;虚拟轨道交通学院;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14-02
一、问题的提出
据《“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建设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目前浙江省内杭州市地铁已经开通三条线路,温州、金华等地的地铁建设已列入规划日程。仅以杭州市为例,到2050年将全面完成1~9号线建设,里程数达到375公里,按每公里60~70人员配备计算,将需要22000~23000名地铁专业人才[1]。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激增,而该行业不仅需要高层次高科技的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故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中坚作用。
调研发现,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专业覆盖面较宽,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轨道交通专业分布较零散,缺乏全面性,尚不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与企业所要求的相距甚远。浙江省内近50所高职高专院校涉及开设该专业的有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等[1],但目前只有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拥有较全面的轨道交通类专业。自该校设立专业至今在专业建设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机电与航空学院设有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在信息学院设有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在路桥学院设有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在运输管理学院设有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专业设置上基本涵盖轨道交通产业所涉及的专业维度,但各专业却分布在不同的分院,这必然存在很多不足:零散地师资队伍不利于教学与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且无法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各分院虽可以发挥各自所长积极建设专业相关的实训平台,但设施资源无法实现分院间共建共享;各分院纷纷与地铁运营等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但多接口的对外交流会导致信息混乱,效率偏低;缺乏系统性的专业建设使学生在专业认知与选择上可能会存在片面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则无法形成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基于以上本文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构建一种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新型虚拟学院,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解决区域新型行业出现后人才供给未能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且培养资源相对分散等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虚拟制造的新概念,将虚拟用于工程领域。1991年由美国学者完成的《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2]的研究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虚拟企业的概念。在现代管理学中,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组织,由于其具有一些难以替代的特点和优点,问世以来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卓有成效。
在教育领域国内外出现了许多虚拟教学组织如虚拟大学、虚拟教育社区等。国外虚拟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依托网络构建虚拟教学架构、组织架构等。在德国依托网络构建的虚拟高等职业学院以服务学习过程为中心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课程模块化、师资分工等具体任务[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虚拟跨学科组织,类似于德国虚拟高等职业学院模式,围绕特定组织和内容以某一核心团队为基础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将多学科组织起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4]。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对虚拟组织的研究从概念引入阶段已进入到系统研究阶段。在教育方面,王云龙、张洪田[5]将虚拟学院应用在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实现其下属各学科群团队高度自治。王玉平等人[6]则基于B/S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下的虚拟教学团队绩效管理。陈媚[7]则将虚拟团队的设想应用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阐述了其应用意义。可看出国内有关虚拟学院的研究与国外虚拟学院的模式基本相同,多集中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实体或网络机构。
本文所提出一种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虚拟学院思路,不同于以上所述而是基于资源整合的方式嫁接于其他实体学院上的一种“有形组织、无形机体”的二级学院,并非依托于全网络管理。
三、虚拟轨道交通学院管理机制探析
虚拟轨道交通学院有别于传统的实体学院,其建设和管理将存在很大的难度,要发挥虚拟学院在学校的专业地位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明确发展目标,构建组织结构
战略目标是领导关系的替代,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的基础。在组建虚拟轨道交通学院时需明确其发展目标仍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组建过程中遵循专业优势互补和风险化最小的原则合理抽调四个分院内相关专业教师及管理层人员受任于虚拟学院。本文根据虚拟团队理论[8]提出两种组织结构。
1.开放型。开放型结构中,虚拟学院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两层结构即具有明显的团队层级划分。虚拟学院的领导核心及权威核心为学校;信息学院等四个分院的院长相当于公司里的部门经理,向学校汇报各自分院在专业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包括各自所擅长的师资建设、实训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的实施过程主要通过各二级分院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外业务接口选其中一个分院承担。这种结构把虚拟学院的建设权力下放,对各二级分院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学校最终实现整体把控。
2.指导型。指导型结构中,虚拟学院组织模式犹如扇形。虚拟学院的权威核心仍为学校,与上述结构的区别在学校最高领导者承担虚拟学院的全局搭建与管理工作,依各分院在专业上的擅长点,下达并组织实施虚拟学院的管理策略。对外业务接口由学校承担,各分院承担具体的工作。这种结构管理高度集中,在学院建设初期有利于学校掌握虚拟学院发展方向与建设动态,但是在建设效率上可能偏低。
(二)建立基于反馈思想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虚拟轨道交通学院的教师在工作分配上既受任于已有实体二级学院又受任于虚拟学院,管理和考核上较零散。故学院除了具有一般团队特点外还有离散性、流动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这种情况下需对老师重新定位,加强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将会很重要。在管理过程中亦采用控制论中的反馈思想收集各成员的信息、修改和完善。
1.建立会员制,加强教师归属感。在考核选拔满足任职要求的老师时签订根据专业建设要求设计的会员协议,规范其在虚拟学院中的岗位责任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开发等。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学院的中层管理干部需合作起来注意营造虚拟学院的氛围使成员产生归属感并增强集体意识。通过定期会晤、相互走访的形式鼓励虚拟学院内的教师自由交流,增加信任度,及时收集教师反馈的教学问题,动态调整教学计划。
2.利用网络建立虚拟学院的网站。建设同实体二级学院一样的虚拟轨道交通学院网站,其作用向全校及外界虚拟学院的专业详细信息及各专业教学资源等,提升虚拟学院在全校的地位。同时可利用该网站开设虚拟学院的学生管理系统,用于收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想法及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轨迹。还可通过此系统记录虚拟学院每年的招生就业资源信息形成年变化趋势图,为学校今后在虚拟学院的资源整合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虚拟轨道交通学院要保持生命力且高效运作,仅依靠教师间的信任关系和学院的管理制度维系还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学校不仅对虚拟学院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估和激励,更要切实地对虚拟学院的成员工作进行评估和激励。虚拟轨道交通学院不同于虚拟企业中以某个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在其生命周期内每位成员之间均需保持合作状态。故必须通过大家的努力将虚拟轨道交通学院的知名度和地位提高以达到虚拟学院的声誉与成员自我实现价值的双赢景象。团队激励中应将虚拟学院同其他实体二级学院一起进行表彰。个人激励中应将个人价值和虚拟学院的业绩结合起来突出成员在学院中的重要性。
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激励机制建立中还需重视非物质奖励包括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等。如学校可向虚拟学院优先提供各种学术交流机会,虚拟学院的教师可优先享有国际交流的机会;虚拟学院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来提高各位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等。
四、结语
本文将管理学中的团队理论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中,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资源整合的虚拟轨道交通学院建设思路,为学院后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相关院校建设虚拟学院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倩,艾丹青.杭州启动地铁人才培养计划订单式培养模式呼之欲出[J].杭州日报,2007,(23).
[2]Kenneth Preiss,Steven L Goldman& Roger N Nagel.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R].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3]程金龙,王硕.国外虚拟团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科学管理,2006,(10).
[4]熊华军.大学虚拟跨学科组织的原则、特征和优――以麻省理工学院CSBi运行机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8).
[5]王云龙,等.基于虚拟学院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3,(2).
[6]王玉平,等.远程开放教育虚拟教学团队绩效管理系统的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6).
[关键词]学生 动手能力 授课方法 教师素质 教学理念 职业道德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劳动者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社会越来越需要层次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给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课题。为此,职业教育应将实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逐步向中高层次技能提升”的大转变。
本人三十多年来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铁道接触网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训工作,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及体会。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中专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一些看法。根据专业不同,动手能力的内涵也不同。以我校铁道接触网专业而言,动手能力主要包括:(1)各种常用工具、测量仪器的应用能力。(2)接触网零、部件的安装调整能力。(3)接触网检修的工艺流程以及技术标准的把握能力。
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训教学是关键
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首要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自身的改革。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中起指导性作用的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训教学,这样就造成了在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较大,生产实践和实训教学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职业教育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我校近年来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情况比较理想,这与学校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到扎实、实用的技能,增长实际操作经验,学校从“理论够用,操作娴熟”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勤动手,敢操作,练技能,提能力,促就业,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学校教学部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调整实习教学计划,紧跟市场脉搏,及时捕捉技术革新动态,与时俱进,确保实习内容与施工现场同步,并在实习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规范课程教学。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以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为工作重点,按照学生学习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过程,规范课程教学,认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我校学生多年来在就业方面供不应求就是学校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三、具有较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从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要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仍起着主导作用。这里指的实训指导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实际操作技能、教授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实训指导教师有熟练、标准规范的技能就能为学生作出准确的示范动作。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动作首先是模仿实训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然后自己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的过程。一方面,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例如在进行接触网线岔调整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线岔调整的方法步骤,还要了解线岔调整的技术标准及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操作,按照技术要求又好又快地完成调整任务。不容置疑,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启发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对所学技艺不仅会做,而且明白其中的诀窍,从而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促进动手能力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保证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也就谈不上什么动手能力。因此,实训指导教师在传授技能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教师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对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实习教学中,指导教师要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动学生。
除了上述素质以外,实训指导教师应能通晓生产实习教学的原则,懂得生产实习的基本规律,掌握生产实习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知识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兴趣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实践技能的学习与理论学习一样,需要学生对实习操作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热爱铁道接触网专业,对铁道接触网实习课题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铁道接触网实习任务。这是我们每个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如果说,学生思想上没有准备,练习的目的不明确。那么,学生一开始对铁道接触网专业的好奇、热忱,一下子就会烟消云散,有的只是对实习项目的害怕、厌烦和无奈。这方面,作为一个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与学生谈心时,讲些生动有趣的工作实例等等。其次,要安排好合理的实习课题内容。学生从进入学校时的什么都不会做,到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要领,利用各种工具和仪器设备完成中级工的考核,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铁道接触网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实习课题的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因为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练习中,一个班的实习课题内容可以不同,带班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高低,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三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对于专业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所学的东西会越学越多,掌握的技能也会越学越精,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越学越浓。这时,带班教师可以有启发地引导这些学生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的实习项目。这对技能掌握较差的学生也是一个促动。对于这些较差的学生,带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可多安排一些单项课题的训练内容,多辅导、多鼓励,让他们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兴趣教学在实习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五、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实习场地,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较高的动手能力需要有相应适宜的实习场地,这一点在当前实习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针对实际情况,我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对铁道接触网专业AT实习场进行了改造。通过改造,目前我校铁道接触网AT实习场的装配形式基本涵盖了大秦线(亿万吨重载线路)以及京津城际(最高时速350km/h)在内的世界一流的铁道接触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实习教学更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随着AT实习场正式投入使用,也标志着我校铁道接触网实习场地具备了国内先进水平。
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实习场地的同时,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定期邀请现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说明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学好本领,练好技能,不但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次,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相关专业教学需要,使学生有机会到施工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到如广州地铁、中铁电气化局公司等单位实习,在施工一线,学生见到的是一流的先进的设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人人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们都非常认真对待工作,其中有不少表现好的学生被用人单位留下,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还有机会解决自己就业问题,同时也弥补了学校实习教学资源有限的不足,可谓一举多得。
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尚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实习教学,实习教学应像理论教学一样得到重视。一般来说,学校决不会让正在上理论课的班级停下课来去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例如搬东西或其它事情,但是实习教学就可能不同了。在实习期间常常会抽调一些学生干一些与原实习内容无关的事情,如搬东西、打扫卫生或其它事情,这样就会影响到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原定实习计划的内容。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重视实习教学,严格按照实习计划进行。
2.内容上要严格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纲时应给予充分考虑,合理安排好实训内容。
3.保证学生有足够操作技能训练的工作量。俗话讲:熟能生巧,学生学习某一技能只有通过一定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在实施实训教学任务时,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有一定的训练工作量。
Abstr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ing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nt build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attempt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spcialities of the colleges, as well as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his practice also helps to optimize the "dual" structure of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 hereby to enhance the college’s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s and promote the content building of the colleges along with improvng the personel training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示范项目;内涵建设;作用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demonstration projects;content building;role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迅速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对于立项示范建设的高职院校来说,以示范性项目建设推动的方式,解决内涵建设中诸多发展瓶颈,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优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了专业基础建设,拓展了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了高职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示范项目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示范项目建设首先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价值体现,体现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建立校企之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和促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均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示范项目建设的第一要务,确定符合学院办学实际、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院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的改革思路,将各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近年来,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占毕业生比例的一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5.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2 突出了重点建设专业优势
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方面,示范项目强调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提出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个专业独立建设的不足,体现了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建设理念。示范建设院校认真梳理专业体系,选择与市场需求紧密并能彰显学院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每个重点专业与3-4个密切联系的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群,然后选择4-6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群内专业为支撑,辐射带动全院各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例如:我院按照专业群对应产业岗位群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依托行业,对接产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做强铁道运输类专业,做大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增强机电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争能力,形成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特色,专业集群优势明显。目前,学院共设置25个专业,8个重点专业中有5个是轨道交通专业,专业涵盖了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基本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相匹配的专业集群。使学院成为轨道类专业齐全的高职学院,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在省内形成了鲜明的专业集群优势。
3 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照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示范项目建设中,示范院校课程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各专业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学院专业领域与行业企业职业领域高度匹配,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教育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高度融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发展高度相关。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明确的定位和标准,课程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通过课程将职业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联系在一起。例如:我院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行业企业职业认证,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着力构建“三个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推进“四项建设”——岗位职业标准库建设、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引进北大青鸟APTECH信息有限公司的ACCP课程体系,通过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和岗位规范,培养IT业紧缺的一线软件技术人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按照“职业能力标准、项目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模式,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课程改革;交通运输系将职业标准的制定与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相关课程改革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许多高职院校不是缺乏财力、物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的驱动作用,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破解了困扰师资建设的“瓶颈”。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有效的提升了专任教师队伍素质。参加示范建设的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学习与培训、项目调研与论证、建设方案的开发、制定与实施。锻练了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二是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大量的兼职教师进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层合作,促进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三是促进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深度融合。例如:我院在省级示范建设中,按照“提升师德、精湛技能、优化结构、打造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创新“双轨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建设“三支队伍”(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和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以陕西省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学团队。目前,全院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全院教师的73.33%,10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省级教学团队3个,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5 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校企共建、功能互补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物化条件。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必须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立足学科系统和单一课程设计、以单项技能操作单元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以完整的岗位工作实景为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建设校内校外互补充的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需要,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例如:我院以示范建设项目为引领,以先进建设理念为指导,共建成81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有的基地被确定为西安市公共实训基地,有的被确定为铁道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其功能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个功能”为一体,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地建设新机制。建设期内,西安市政府投入1535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被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地铁公司将其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要设备岗位工作设定和工作过程、作业标准和生产环境同西安地铁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基地在满足学生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同时,还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8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每年培训职工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该基地被列为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6 提升了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双重课题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示范院校建设实质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特点。示范项目建设既对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又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为创新高职建设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示范建设项目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建设院校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办学,必然要求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监督与评价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各项制度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因此,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的体制与制度改革,既有来自外部的改革要求,又有来自内部的改革动力。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了服务学生、服务经济社会的管理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职院校有限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引领内涵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7 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由社会和市场来检验,也就是社会和市场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程度。最能说明社会认可程度的指标,就是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职学院通过示范建设促进了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过得硬、用得上、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近年来,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近三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高就业率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学院,使得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得以提高,形成了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势头两旺的良性循环。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通过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许德宽.试论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教育与职业,2008,(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项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31,项目主持人: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按照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人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行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行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时速350千米动车组等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大量使用,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三角地区从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气化干线,电气化营业里程为892.3千米。电力牵引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力电气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革的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广泛使用,高端技术装备水平与现有人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人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高薪挖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一,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其优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缺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二,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缺点是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力弱。
第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场实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3.现有基础和特色。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端技能人才,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了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群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群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高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文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专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应用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小型课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一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勘察设计、项目咨询管理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专科阶段生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生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大实践条件的投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层面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色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力培养,围绕“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平台。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高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力,达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面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二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力线路、电工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校建设;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33-02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轨道交通类教学培训型高等职业学院,自2011年立项进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解决了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诸多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一、明确高职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时代。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是学校的长远发展、理性发展、科学发展。
1.学院内涵式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影响、互为依赖。高职院校通过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等途径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近年来,区域高速铁路以及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地铁即将投入运营,远期规划也已经启动,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大规模轨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的出台,西安国际港务区、北客站的建设、运营,对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点。上述机遇意味着学院的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学院“四大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面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2.学院内涵式发展,是进一步提升学院竞争力的需要。学院是经陕西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陕西省列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目前办学规模已发展到11 000人。通过整整两年的示范项目建设,学院已经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通过理性分析,学院也面临挑战。对于高职学院来说,一般存在“报考率”、“满意率”、“就业率”和“贡献率”等四方面的挑战,院校之间争生源、争人才、争项目、争排名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示范性建设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学院地处西北,与华东、华南等地先进职业院校相比,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与陕西省内知名院校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学院必须深刻认识到,数量规模的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中的过程性、阶段性问题,担负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必须按照党的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发展目标与工作重心的转移,由数量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转变,坚持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有效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求生存、求发展,占领一席之地。
二、搞好顶层设计,认真落实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任务
1.围绕学院发展定位,搞好顶层设计。几年来,学院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坚持并凝练了“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为建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2007年9月,学院完成实质性合并,第一届领导班子产生,2008年3月启动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9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9月开始筹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申报工作,2010年被陕西省列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的管理层认为,学院目前依然处在既要重视内涵质量提升,也要兼顾规模效益发展的阶段。在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创新;在人才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还要着力加强建设。同时,还要建立专业评估、调整机制,实现专业动态管理,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为企业社会的服务能力。
2.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内容是:结合学院发展战略,确定了2个专业领域,每个专业领域确定2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同时配套建设2个公共教学平台。项目简称“2×2+2工程”,建设用时三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学院组织示范建设项目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参加培训超过200人次,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了示范项目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第二阶段核心任务是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各项目组在第一阶段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西安地铁公司、渭河车辆段等企业,多次与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修订并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
通过两个阶段的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已经开始试行,示范专业建设机制进一步优化,各项目组与十余企业分别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了教师流动中心,加强了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开辟了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格局。
第三阶段将在2013年度重点开展,建设任务是全面完善并实行示范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新课程标准,完成示范项目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与建设成果相结合,将示范项目建设相关经验积极推广应用,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三、示范校建设对学院内涵式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1.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优化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及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等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招生规模与质量有较大提升。2012年学院录取新生5052人,是去年的165%。三年制文科、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高出省控线152分和65分,文科最低录取线超过三本线15分,超过二本线的新生有12人。二是学生就业“出口”畅通,订单培养显著增加。学院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3%,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目前, 学院2013届毕业生已签约90%,2014届70.1%的毕业生已被各铁路企业预订,进行订单培养。2012年,学院还作为陕西省教育厅选送的两所高校中的一所,参评“全国50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在教科研方面,加大了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2012年共有5项横向课题获得立项,企业资助研究经费达41.52万元。主持了市级规划课题《西部铁路建设对西安物流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项目,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承担的铁路车站值班员等7个工种15个等级的题库开发任务通过铁道部专家审定。
3.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选派教学和技术骨干深入企业,争取合作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学院继续发挥“一个集团、五个基地”的作用,每年为企业社会完成各级各类培训3 000余人次,2012年超过4 200人次。
4.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每年开展以“提升职业素养、促进理想就业”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参与学生超过21 000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夺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嘉奖。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2012年学院推出的《校园碎戏大舞台,打造文化新品牌》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四、结束语
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院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入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0,(4).
【关键词】虚拟现实;协同训练;多用户;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120―03
引言
在国际上,VR与仿真技术非常普遍与成熟。在远程协作的分布式VR与仿真系统方面,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协议和算法。在国外虚拟环境中的协同式训练系统也有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ecuReVi系统,它是利用MASCARET模型设计的虚拟环境中多人协同灭火的消防员训练系统,还有些远程医疗手术协作训练系统,这些系统多数是在研究阶段,成型产品极为少数。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协同VR与仿真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军事院校和研究所,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1][2],特别是在分布式VR与仿真领域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开展[3][4]。
由于教育培训软件的应用长期局限于平面的文字及图像表述,即使近年来动态图形图像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内容的表现效果,但仍无法真正满足人类视觉、听觉……甚至是感觉上的认同效应。因此,当前传统的CBT(计算机支持的教育培训体系,Computer Based Training)训练方式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高科技培训的需要,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协同式训练系统将视景仿真和协同工作的概念引入CBT中,它抛弃了传统的训练必须在真实的环境和场地下进行的观念;同时也克服了传统训练无法模拟某些现场环境的缺陷,如飞机上、地铁中、商厦里等,它使受训人员不用再冒着一定的危险、不用再在投入巨额的设备购买和场地布置的情况下就能参加训练。通过应用现代化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协同式训练系统的研发,将克服实际场地演练的诸多不足,不仅花费小,对环境没有污染,而且没有危险,是未来技能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5][6]。系统在各种高危领域和应急处理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可应用于工厂企业、航空、地铁公司、社区、商店等大型场所的应急训练;还可用于部队演习;学校、研究所大型实验;网络游戏;远程医疗等。该系统的研究将推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以航空客舱乘务员应急处理训练为例,介绍基于虚拟现实的协同训练系统的设计过程、原理及关键技术的实现。
一 系统描述
基于虚拟现实的协同训练系统是一个综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设计和开发的一个虚拟仿真训练软件,具有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进行多用户协同操作和基于知识库的智能评判功能特点。系统利用三维技术构建各种虚拟训练场景(如飞机、地铁等),多个用户在这样的虚拟仿真环境中,通过网络进行文字和语音的通信、相互合作完成一个训练任务。同时,系统提供任务的知识库进行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判断和提示,并详细记录各个用户操作过程,提供专家进行评判(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了视景仿真、多用户协同、知识库与匹配策略的技术,并在训练过程中具有多感知性、实时性、互操作性以及真实临场性的特征,可广泛应用于特定环境下一个团队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来有效地完成训练任务
在此系统基础上,加入具体应用的环境(3D场景),利用系统接口和核心功能设计具体应用的驱动模块,形成具体应用的系统。如进行飞机客舱火灾应急处理训练,系统将装入一个飞机机舱的场景和训练角色,多人通过网络、视景等多种交互方式协同地进行飞机客舱火灾应急处理,形成了某一特定应用的协同式训练的应用系统。
基于虚拟现实的协同训练系统主要有如下应用特点:
1 基于虚拟现实的协同式训练系统,通过模拟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实际操作人员对各种实际环境的协同处理能力。系统尤其适合于模拟高危领域的操作训练,如火灾、地震、防恐等;
2 克服了传统训练中实景再现困难、场地特殊、人员调度复杂等环境因素,适合机、地铁、闹市、商住大厦等情况较复杂地区的训练模拟;
3 降低对人员财物等的安全威胁,也便于人员时间上的安排与调度,减少人力、财力等各方开支,并且间接性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适合于要求团队组员同时在现场进行协同训练的场合,如远程医疗专家合诊、网络游戏;
4 利用计算机手段,实现训练模拟,运用多媒体的实现方式,提高人员训练热情和整体训练效果,因而也适用于原理或操作较枯燥的训练内容,如学校、研究所等实验仿真。
二 系统实现原理
整个系统实现由三层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底层是操作系统与开发API组成的支撑环境,中间层是由核心程序与接口组成的系统平台,顶层是三维场景模型与系统功能驱动组成的应用程序。
系统平台主要由三维场景子系统、协同通信子系统和训练管理子系统组成。其主要特点:将多用户协同处理计算机模拟的理念,具体应用到行业技能训练的领域中,并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视景仿真、协同、知识库的技术。
(1) 三维场景子系统
三维场景子系统是用三维造型来模拟现实训练环境的一种实时渲染图形系统。系统完成的主要模块有模型导入、运动仿真、场景设置、碰撞检测等。
模型导入利用功能强大的三维造型软件,如3DS Max,MAYA制作三维模型,纹理以及动画等,然后输入至训练场景中,具体包括:3D对象导入、角色导入、动画导入、材质和纹理的设置、坐标设置、比例变换等等。运动仿真是对场景中人和物体运动的一种数学物理描述以及控制,它包括各种运动类型,如走、跑、转身、站立、蹲下、取物等等。场景设置主要是提供改变某些场景的参数,改善视觉效果,便于观察和响应不同的训练要求,具体包括:灯光设置、视角设置、环境设置、特殊效果设置(如火,烟雾)、声音设置、纹理材质设置、动态对象的位置、方向和比例设置、坐标设置等等。碰撞检测主要是防止物体间的相互干涉以及作为某些事件的触发器,由检测类型和检测算法二大部分组成。检测类型主要有视线范围检测(LOS line-of-sight)、三脚架法(TRIPOD)、凸块检测方法(BUMP)。LOS、TRIPOD、BUMP的算法主要是加入按一定规则分布的线段矢量,计算与干涉物体的交点,距离,方向以及设置回调函数。
(2) 同步通信子系统
协作通信系统完成的功能由语音通信、场景同步通信二大部分组成。
语音通信主要提供学员之间相互协调联络的通信平台,也是协同训练中对讲、交谈等的语音工具。
这里语音通信部分主要采用点对点(也可组播)的语音通信,是针对一个点实现话音的实时采集、处理、播放,同时可与其它点进行可靠的网络语音数据传送和接收。对于前者,采用Windows MDK的低层音频服务,因为低层音频服务中的回调机制为我们提供了音频数据,设备驱动程序控制音频设备在后成录音和放音的具体操作,通过回调机制,我们又可以检测到什么时候用完一个数据块,并及时传送下一个数据块,从而保证了声音的连续,有了这种单机上的实时采集、回放功能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网络上传送语音数据。在点对点网络传输方面,选择基于无连接的UDP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能够向若干台目标计算机发送数据,接收发自若干个源计算机的数据。在采集话音回放之前,一方面将自己的语音传给网络,另一方面接收网络传来的语音,具体是利用Windows Socket API实现的。
场景同步通信主要提供多用户之间场景一致的功能,它由服务器、会话、用户、网络消息和分布式对象组成。
多用户服务器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技术,所有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通过服务器。一个用户与其他用户交互必须连接到一个会话上,一个用户同时只能连接一个会话,并且只能与连接到同一会话的用户通信。用户有二个参数,一是用户名,二是用户ID,一个客户在连接或产生会话前必须设置用户名。网络消息是用户之间通信的主要方法,这个消息类似窗口消息,可以在消息中附带数据。分布式对象是另一个用户间传送信息的机制,它相关于场景中某一个实体,且按照一定规则分布到所有用户机上,分布式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它有自己的属性,需要时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来更新。同步通信技术借鉴了国外的DIS(分布式交互系统)和HLA(高层架构)等技术。
(3) 训练管理子系统
训练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处理训练相关的信息,它完成的功能有训练知识库、实时跟踪记录、冲突解决机制等。
训练知识库主要包括训练数据库、训练规则和匹配策略。训练数据库主要有学员信息、课程信息、训练信息等等。训练规则主要有角色定义与分配规则、评判规则、记分规则,其中评判规则包括动作执行者、动作间的关系、施加对象以及次数等等。匹配策略主要是有序无序的匹配、规则树的遍历。
实时跟踪记录实际上是对学员的操作流进行管理的一个模块,它主要有触发事件、操作信息收集、发送与接收(操作信息)和记录器组成。
冲突解决机制主要是多学员在协同训练中发生操作冲突时的一种消除机制。其中简单的方法是加锁解锁、延时的方法,比较高级的有优先级和拥有权的处理。
三 系统应用示例
客舱火灾应急处理训练是利用协同训练平台开发的一个应用实例,主要是在模拟飞机机舱内协作完成灭火训练任务。这个训练任务描述如下:
客机平稳而正常地行驶着,乘客们安静地享受着舒适的空中之旅,舱内的乘务员出现在各自的位置上,此时,公共信息广播:此次航班由上海飞往北京,祝各位旅客旅途愉快。30秒后,前工作区的学员看到属于她的信息窗显示:附近有怪异的烟味,请速核查。并且她看到丝丝烟雾飘散。该学员先去查核哪里发生火情,确定是在壁橱的衣帽间,用手试探门的凉热,其信息窗口显示两级温度信息:门是凉的/门很烫手;该学员使用话机通知乘务长,并请求附近的乘务员速带灭火器材来协助,本人去驾驶舱拿应急斧,取来应急斧,在门上开一个小洞,来支援的乘务员拿海伦灭火器来了,对着洞口喷灭火剂,直至火灭,开门检查燃烧物,防止死灰复燃。最后把火灾的处理结果报告乘务长,由乘务长报告给机长。
该应用实例包括一个三维实例场景和一个实例驱动模型。三维实例场景就是飞机机舱、火、烟雾、角色及其他设施,驱动模型是具体应用的情节脚本,由灭火操作、协作规则、评判规则等许多事件构成的。应用实例系统主要界面如图3所示。
四 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和多用户视景交互的支持下,人们可以通过交互设备,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在虚拟的环境中协作完成训练任务,从而形成一套具有“视景”和“协同”特色的训练软件。本文主要描述了一个基于虚拟现实的多用户协同训练系统的结构设计、技术架构、网络通信和应用示例。随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CBT系统正在逐步取代过去单机、单一任务的CBT系统,将给计算机培训提供一种崭新的系统训练方式,能使许多特殊场合的训练变得非常方便,同时极大提高培训的效果。本系统中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希望对于其他分布式训练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庞津津,戴述贾.分布式系统仿真技术研究及其实现[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1,(1): 37-40.
[2] 洪津,张万军,谢庆华,陈明宏,王永健.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发展综述及其关键技术探讨[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67.
[3] 王润岗,花传杰,唐科群,王艾萍.坦克车炮长协同训练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9):112-114.
[4] 袁海波,刘厚泉,吴雪峰.虚拟场景动态交互式可视化的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8,(6):7-9.
[5] 汤卫华,灭火救援协同战术训练探析[J].公安研究,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