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场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文是笔者“华夏创世之谜”的系列之三。前两篇刊于《贵州文史丛刊》,题目是《千古文明开涿鹿》和《蚩尤和良渚文化》。本篇就良渚玉文化的神秘性试作破解,目的在于展现蚩尤族所开创的玉文化对华夏创世的不朽功绩,并揭示良渚玉文化为商周吸收并与红山玉文化相融合而形成汉文化的主流;同时被其后裔苗族直接传承,世代不绝。
一方巧美石 敲开古国门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大变化,当是社会的变革。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二者相互依存,又互为因果。手工业的发达不仅为制玉业,也为农业提供改进了的技术力量,农业的丰收又给手工业以生活保障。按《文明史》的考察,这时的“手工业技术已非常发达”,而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从余杭出土的大量玉器及其工艺的精湛来看,得有专业的玉工,才能做到。手工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以及玉工的专业制作,也就不可能再兼顾农业,而与之分离了。
按摩尔根之说,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始点”,恩格斯认同此说,觉得不够,又加了一句:“随着劳动分工与生产领域扩大,出现真正工业与艺术的时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良渚玉文化时代,虽然还没有发明和使用文字,但已出现劳动分工,生产领域正在扩大,又有了无愧于艺术品称号的玉器,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正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说,良渚玉文化时代的出现,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即如《文明史》在“良渚文化”一节的结语中所说:“良渚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已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
《文明史》在说这番话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良渚古城遗址还深藏地下。待到进入21世纪,良渚古城惊现于世之时(2007年6月),蚩尤族人就不仅“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甚而举步跨入“文明社会”的大门了。前面已经提到,“良渚古城”的重现,见证“良渚古国”的存在,而国家的出现,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有国家必然要有城市。“良渚古城”,亦即“良渚古国”的国都。这个“国都”位于浙江余杭县境以莫角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上的玉器最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制作最精美,蕴含最丰富。可以说,“良渚古城”是用玉镶嵌起来的。这座玉镶城,也无愧于“精美绝伦”的称誉。
拥有如此“精美绝伦”之玉的国,岂不就是“美玉之国”了么?这样一个以玉称奇之国,华夏大地,首屈一指,地球上也找不出第二个。
近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玉璧,璧面琢有两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尚未成形。蚩尤族因为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记述,一直沿用汉字。汉字发明之初,曾将“玉”字写作“王”,甲骨文作《说文》释“王”之义曰:“王者,天下所归往也”。并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又与“玉”同。《周礼·天官·九嫔》“赞玉 ”汉郑玄注:“故书玉为王,杜子春读为玉。”可见古时人们是王、玉不分的。能将天、地、人参通者就是王。即“天下所归往”之人。蚩尤为九黎之君,当然就是其族所归往的王,亦即良渚国的国王。
蚩尤族统领之国,拥有如此精美绝伦的宝玉,可见这位国王又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王与玉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国家的出现,乃是文明时代的重要因素。这无异于说,良渚国的文明大门,是蚩尤族人用一方美石敲开的。
王者之器 国之瑰宝
琮王和钺王,不仅是其造型和纹饰的“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其在良渚国中的王者地位。这两件玉王同时出土于1号墓中,可见这位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同时又在11号墓中,发现了一起集中堆放的玉璧、龙首圆盘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5号墓还发现,后复原为由冠饰、钺身、端式组合,及木质柄部镶嵌玉粒的重器,即一件完整的玉钺。而这三座墓都集中在反山墓群里。
北桥遗址群编号⑴瑶山,不仅出土大量玉器,还发现祭坛遗址,在山丘上用堆土筑成,共三重。整个祭坛边壁整齐,转角方正,布局规范,系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建成的。祭坛范围还发现12座墓,看起来像是由墓葬与祭坛合一的特殊建筑。
又在反山东南附近的莫角山,发现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墩,系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认为是良渚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遗址。
《考察报告》结语说:“反山墓地的科学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社会性质,提供了最重要的珍贵资料。
这份《考察报告》所记的内容,止于1993年(1995年由《东南文化》第2期刊载)。至2007年,浙江又传来惊人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复在余杭县瓶窑镇发现了古城遗址,位置正好在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地区,面积达290万平方米。为迄今华夏发现的最大古城(见《贵阳晚报》2007年12月1日《今日视点》版“中华第一古城”惊现浙江良渚)
在余杭遗址分布的文化区域,东以最初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西以莫角山和反山遗址,北以瑶山遗址各为一点,用直线连接,正好成一三角形,而今的宁杭公路即其底边。也就是说,余杭地区的良渚文化分布在今宁杭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带。古城在西端,祭坛在最北的三角顶上。这里就是昔日蚩尤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考察报告》在结语中,引苏秉琦的话说中国文明史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的话,并将“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方国的礼仪建筑和祭坛墓地”与“红山古国的坛庙冢”相比拟,认为都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实物见证。
余杭地区所出土的玉器,仅是良渚文化区即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局部。良渚文化号称“三大板块”,即太湖地区文化、宁绍地区文化及宁镇地区文化,而良渚(余杭)文化在太湖地区文化中所占的面积就这么个小三角。但因其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化程度最发达,先期出现的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玉器数量不多,却是源头,与余杭玉文化形成一个承先启后的玉文化系统,而余杭玉文化则是统领全局的纲。而以余杭玉文化为纲的良渚玉文化系统,正好与其统治中心,即“国都”相适应。
作为良渚国见证的实物,比比皆是。而首当其冲的,应为玉琮王和玉钺王。除了反山5号墓出土一件,琮王与钺王,瑶山大墓群又出土与之近似的一件。旁边还有祭坛,被认定为男觋女巫专用墓地。在良渚玉器的30多个品种中,最具代表性,堪称典型器。从1号墓陪葬的玉器既有琮王又有钺王来判断,其墓主人当是其国的王者。
反山墓群10号墓随葬的是玉璜、龙首圆牌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11号墓发现集中堆放的玉璧。按考古界称良渚玉文化的琮和钺,都具有权威性,而琮王和钺王,当是最高的权威。可见拥有“二王”的1号墓在反山墓群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次是拥有一件玉钺的5号墓,以及10号墓和11号墓。正如《考察报告》所说,其墓群“排列布局规整有序,有一定的总体格局”。
琮王纹饰图案为“神面纹”,即“神徽”。按《说文》对“灵”的释义:“灵,巫以玉事神”。也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王,亦充当巫师,巫以玉事神。亦即对自然的崇拜。将自然界的鸟和兽的形象,及人的形象,幻化为神,而供奉之。
而作为一族和一国的最高统帅,其权力就是统筹全族和全国的生产生活,对外交往,一旦发生战争,即为最高统帅指挥作战。这时的“神面纹”,其形象也就成为“族徽”了。
至于钺王,其上琢的是简化兽面纹。《古玉之美》经过对良渚玉钺的考察,认为:“整个钺身加工精致,无使用痕迹,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仪仗器。
仪仗器,虽与“神徽”、“族徽”不尽相同,但亦关系一国的威仪,非同一般。与琮王一样,都应尊其为王者之器,国之瑰宝。
这位王者是谁?不就是1号墓的墓主人么?这位王者,在这座具有总体格局的国都里,既是国王又是巫师,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率领全族在长江下游广大地区,创建了声振寰宇的良渚文化。
1号墓主人作为良渚国的国王,既已寿终正寝,怎么蚩尤还在活着?原来说蚩尤为族称而非人名,在这里得到了证实。一位国王逝世了,又有继承者,其接替的国王亦为九黎族人,其君仍称蚩尤。已逝的国王因无文字记载,只留下一个考古文化符号:“1号墓主”。而九黎之君仍称蚩尤。
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良渚文化1号墓主已长眠九泉,可是,并不因为他的寿终正寝,而使其所创建的文化从此断裂。
《文明史》在对良渚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后,有一段结语说:“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形象以及各种玉制礼器如琮、璧等,很可能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可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帝始祖——殷商文字——周的礼制——秦的统一——汉的兴盛。这是贯穿在中华文明史,亦即汉文化史上的一条主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正宗。历史留给国人的记忆,都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但有缺环。而今良渚文化的发现,并已为商、周所吸收,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那缺环就给补上了。
《文明史》所说为商、周吸收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礼器”,其中有玉制的琮、璧等。而琮和璧,乃是良渚玉文化中的典型器。商、周属于青铜时代,以铜器为其文化的重要标志。但亦有玉器。其器型也有琮和璧;周代不仅有玉琮和玉璧,甚且将琮和璧作为礼仪的重器。
良渚玉琮的典型器为方柱圆孔形,玉璧的典型器为块状圆形圆孔,商、周常见的玉琮和玉璧,其造型,与良渚玉器的琮和璧,是一致的;在用途上,商、周和良渚时期也都是用作礼器。而在时间上,良渚先出,当是源;商周继后,应为流。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承先启后的渊源关系。没有良渚玉文化开创在先,也就没有商周的后继传承。
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并非原样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蚩尤族是重琮轻璧的,到了商、周却反过来,重璧,并将其与琮并列而且排在首位。《周礼·春官·大宗伯》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文》对玉的释义为:“石之美者,有玉德”。孔老夫子又言道:“君子以玉比于德”,复将玉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而成为国人的道德规范,商周将良渚玉文化的吸收,遂纳入华夏并与红山文化融汇成汉文化的巨流,并形成制度,世代传承。
王既不再 铸金铸银
商周对良渚文化的传承,是为分流,即融入汉文化的一支。蚩尤虽然败在黄帝的手下,但其雄风犹存。
蚩尤后裔苗族,虽经尧、舜、禹等历代王朝多次征讨,而流落西南(以下以清水江流域为例),成为弱势族体,仍不甘示弱,复振作精神,重新安居立业。由于元气大伤,王既不再,只能铸金铸银。王,一字双关。既指九黎之君,又为玉之古称。蚩尤又已作古,仙化归天(大自然)。清水江流域杉林覆盖,已无玉可寻。《苗族古歌》口传族史,有“运金运银”一章,说的是苗族祖先将如蛋的天和地撑开以后,还不稳固,又用金子和银子铸造12根金柱和银柱,将天支撑牢固。又用金子铸造金太阳,用银子铸造银月亮,于是白天有太阳照射,夜晚有月亮放光。人类才过上安详的生活。
苗族口传史,是经过洪水泛滥、逃难来到黔中大地以后,回忆古时候,并将现实与往古相比照而重现的印象。古与今交错杂糅,往古的记忆比较模糊,而现实则清晰如镜,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考古工作报告称,良渚古玉使用的透闪石是就地取材。《苗族古歌》在回忆“运金运银”的时候,是从东方将金和银运到西方来的。东方即苗族原先的想象,西方是现今的新居。说明新居的黔中不产金和银。而祖先蚩尤在东方创世时,并未出现金和银,只有石和玉。或者经历“夏禹宇宙期”的大难和“涿鹿大战”的打击,其后裔的记忆里已经淡忘了祖先蚩尤曾经制造过石器和玉器,或者把金和银当成了石和玉,而将其留在口传的古歌里了。
不管怎么说,苗族来到黔中以后,确乎铸金铸银,亦如蚩尤之在长江磨石琢玉,或者说,用金和银取代了石和玉。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由石器而铜器而铁器,也是顺乎时代潮流的。从中不难发现其与良渚文化不无承续关系。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具和玉器,其后裔苗族在清水江流域运用熟练的手工业铸造农耕工具和银器。两地之所作,虽然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生活之所需,只是其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罢了。而苗族所造之器,既可在良渚文化中找到其对应的痕迹,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清水江一带,苗族铁匠炉火焰常青,其所打造的斧头、柴刀之类的工具,不仅在器型上与良渚文化的石斧、石刀相仿,而且更加锋利。这难免没有巧合的成分。但作为蚩尤后裔之作,称其为异地的传承和发展,则非言过其实。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清咸同年间,朝廷用兵强化苗疆(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区)的时候,苗族不甘屈从,于是拿起自制的斧头、镰刀,以及撵山的火药枪奋起反抗,与清军厮杀,再现蚩尤当年在涿鹿大战中的“兵主”、“战神”雄风,恍若蚩尤再世。
苗族还有一件宝,就是铜鼓。传说是由釜演变而来的。先是在征战中作为激励苗军奋勇拼搏的鼓点,平常又成为乐器,并与芦笙配合,给祭祀和娱乐助兴。
至于银器,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相比对,那就犹如同一母系脱胎出来的异质(材)作品。
据杨正文著《苗族服饰》(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的考察,“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苗族银饰不论从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上讲,在中国服饰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并以黔东南“革一式”为例,举其要者为:头部装饰有簪子、银角、银冠、耳坠、耳环,胸部银饰有麻花项圈(扭丝项圈)2只,戒指项圈1只,压丝项圈(浅泡)1只,扁平雕龙银围披(勋泡)1只,银链1条,雕花压领1个;衣饰银片60片;手部银饰有六方手镯、竹节手镯、扁手镯、四方戒指、空心戒指、空心雕花手镯、马鞍(形)戒指等,全身银饰重达300余两。而“施洞式”银饰,全套总计竟达30件。这与良渚文化玉器30多个品种相比,也不相上下。
如果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男子所佩戴,那么,黔中苗族服饰几乎皆为女子所享有,故而在造型上各有特色。但苗族妇女所戴的银冠,其造型与良渚文化象征权威的琮王神面纹却出奇地相似。琮王神人所戴的羽冠,按《古玉之美》的描绘称:“羽冠由22组作放射状的羽翎组成”,而清水江苗姑们戴的银冠,也是羽状放射纹装饰,只是苗族用的是18条银片组成。如此巧合,难道是偶然的么?两相对应,其在艺术上岂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二者的功能各有不同罢了。良渚文化琮王为其族的礼器,由部落联盟首领拥有,苗族银冠则为女子们的盛装饰品。而羽翎都是以鸟羽为其摹本,始祖蚩尤创立于先,苗族传承在后,说明其后裔并未忘记其始祖蚩尤是崇拜鸟的氏族。
如果可以说银饰是良渚玉的异质作品,那么,服装似乎也应有其源头。良渚遗址发现丝织品和麻织品,却不见服装遗物,可能坟墓埋藏的时间久远,已经朽毁无存。但可以肯定的是,蚩尤族人在良渚文化时代,是穿着丝或麻制作的服装的。只是不知其样式罢了。也许在苗族的服装上留下了些许当年蚩尤族穿着的影子,以其微妙而不为人所察见。但从苗族服装所绣的纹饰,可以找到与良渚文化玉形相类比的图案。如苗族挑花图案上的鱼纹,而良渚玉器中有一件玉鱼,前者是绣在布上的,后者是玉琢成的,尽管其载体有所不同,纹饰繁简各异,但二者都是以鱼为摹本的仿生作品。仅从仿生这一点来说,也是蚩尤首创于先,苗族追随于后。玉鱼造型简朴,略显古风;而苗族挑花,则以精细巧作胜出。
良渚文化时代,蚩尤族以玉事神,而清水江无玉可用,苗族祭祖以牛为牺牲,俗称“吃牯脏”。每13年轮回一次,极为神圣庄严。也有以鱼为牺牲的,为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但因杀牛耗费太大,有的地方改为“芦笙会”,每年一次,于春季举行。无论杀牛祭祖,抑或芦笙会,其仪式,都要以“笙歌鼓舞”助兴。而芦笙会,则以吹笙踩鼓为主题。男的吹笙,女的伴舞。伴舞之女,身着盛装,是芦笙塘中最为耀眼的星星。
一场芦笙会,汇集一个族支的族人于一塘。每一家的成年妇女,都要将自己所有好的服装和银饰佩戴于身,一个个跟随芦笙手,踩着鼓声的点子慢步起舞。银光闪烁,花团锦簇,响铃叮当,犹如天女下凡。由于族支不同,起落的时间有异,整个清水江流域春风荡漾之时,此伏彼起,随处都是笙歌鼓舞,一派闹春的气象,红红火火。
工程清单预算是以现行公路工程定额、现行概预算编制办法为基础,结合市场工料机单价编制而成的。因公路工程定额、现行概预算编制办法是我们公路行业预算编制的行业标准,工程清单预算具有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同时是业主、设计院、招标编制工程标底的依据,也是我们施工单位所做工程造价的重要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工程预算定额准确运用,积极把工程预算定额作为投标清单预算的重要尺度,为投标报价最终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清单预算工作繁琐、内容庞大,而投标时间往往只有十几天,通常要求预算编制人员在最短的快速、准确的编制完成,为后期复核、成本编制留足充裕的时间。所以我根据多年预算编制的经验,总结以下清单预算编制的要点,避免前期工作不扎实造成返工、报价不准确现象及第一次复核图纸重点不突出造成反复查阅图纸。
首先注重项目的前期考察工作:我们现场考察人员形成书面考察报告:地貌(植被)地形情况、当地气候水文情况、道路交通状况、就地取材的料源分布、天然材料的开采条件和质量、采购材料的价格、各种材料的运输距离、电源水源情况、通信条件、物价消费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综合社会经济情况等。充分收集准确而详尽的资料为后期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基础工作。
其次图纸工程量复核及数据提取:为后期的套定额做好坚实的准备工作,这个工作一定要细致,出现搞不清的问题一定要如实记录下来,寻求最终解决问题,因为复核的人员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再研究图纸,就是通过第一遍把不常规的、重点项目、新工艺等问题罗列出来、然后一起解决问题。下面分别总结一下各个章节在提取工程量是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100章 总则:临时用地、
200章 路基工程:路基土石方部分是关键,挖方搞清楚的利用方或弃方的运距,借方的重点同样是土方运输距离,通常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算出运距。同时考虑不计量的工序如土方宽填、填石方的边坡码砌,填前碾压、路基整修、弃土便道、借土便道、借土资源费、弃土场租地费等,对于西北干旱地区,还要考虑路基洒水的问题。排水工程和防护工程熟悉技术规范要求,那些是计量的,哪些是作为附属工作不单独计量,计量单位是延米的,要提取每延米工程数量,最终与图纸数量进行反算,检验出正确的数据。
300章 路面工程:重点提取各结构层的配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拌合场的位置算出集中拌和的算术平均值运距,同样注意以延米为计量单位的支付项,提取细目工程量。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种类比较多,图纸中体现设计的详细要求,例如上面层碎石的特殊要求,抗剥落剂和木质纤维等外加剂的要求及掺量,对于长纵坡设计中可能还要添加聚酯纤维,抗车辙剂,隧道内路面是否添加阻燃剂等;透层、粘层、封层具体沥青种类、洒布量的要求。
500章 隧道工程:结构较单一,很容易熟悉掌握。做预算的关键是隧道开挖,如果是长隧道,注意隧道实际长度的换算方法,同时考虑通风、排水的问题。对于型钢支撑注意连接钢筋、钢板的分摊。长管棚及注浆小导管的注浆数量。
2006-02-05 10:12
考察报告-----记神东公司学习考察
神华新疆公司碱沟煤矿
常博
一、考察目的
根据神新公司的发展规划,结合公司的战略方针,将新建及扩建一批大型煤矿,全面提高神新公司的煤炭产量,使公司在新疆煤炭行业起到统帅地位。神新公司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采煤方法已有原来仓储式、滑移顶梁等采煤方法改进为综采放顶煤采煤法,煤炭回采率、工效都明显提高。但为更好实现矿井的高效及资本密集型发展,实现大型矿井群的形成,就神新公司的现状和发展而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必须在生产技术装备及管理思维开拓方面进行大的改进,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学习的经历:
此次学习主要是全面解放思想,有重点的进行蹲点式学习。
2006年1月5日由乌鲁木齐起程来到银川后转乘至神东公司。首先一路上的感觉是煤炭市场的供需热,焦煤的高需求量。从银川至神东公司一路上小煤窑及拉煤车繁多,而且众多小煤窑均打出了焦煤粒、焦煤粉出售,并有多处的“土”法炼焦煤坊。
1月5日夜间11点半左右来到神东公司,进入神东后一路上的感觉:第一,公司工业场地范围大,布置紧凑;第二,产量高,突破亿吨;第三,煤变油工艺的积极开拓,投资140多亿新建了煤变油项目;第四,公司各部门分工细致,对设备的存储、维修细化管理,说明了机械化的高度要求和发展;通过设备的良好保证促进了矿井的高产高效;第五,厂区规范、整洁、人性化发展,后勤服务管理的高要求与市场化发展。
到达神东后第二天,便来到神东公司下属的补连塔煤矿进行蹲点学习。补连塔煤矿是神华集团煤制油供煤基地中的一个大型现代化矿井,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南,属乌兰木伦镇所管辖。补连塔煤矿井田南北走向长度6.31~14.4Km,倾斜长6~14Km,面积130.9Km2。矿井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条件优越。主采煤层厚度大、倾角0~3度、层位稳定、储量丰富,煤层瓦斯含量低(0~0.19m3/t),煤层埋藏浅、顶底板较稳定,易于管理,煤层属于中硬以上,韧性较好。煤层属于易自燃发火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煤系地层总厚187.3m,含煤系数10%,共含有煤层14层,主要可采煤层为三层:1-2煤层平均厚度5.03m;2-2煤层平均厚度6.75m;3-1煤层平均厚度3.16m。井田地形总趋势为北部高南部低,东部高西部低,平均海拔标高+1170m~+1125m之间。
补连塔煤矿具有两个综采自动化工作面及四个连采队。矿井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2005年矿井生产原煤1750万吨,2006年计划生产原煤2000万吨。矿井单工作面原煤生产约100万吨/月,连采队单面掘进量约2000~3000米/月。
矿井材料、设备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经辅运平硐至主运大巷通过工作面运输巷到达工作面。矿井煤炭运输通过工作面顺槽皮带经三、二、一部集运巷进煤仓再落至主井皮带运至地面原煤储装仓。矿井材料、设备及煤炭运输环节简单、运输能力大、运输方便、安全程度高。保证了矿井高产高效的实现。
矿井煤层构造简单,条件优越,煤层硬度大。井筒、主要大巷及工作面顺槽巷基本采用矩形断面,井筒、主要大巷采用锚喷支护,工作面顺槽巷采用锚杆支护及锚索辅助支护,局部破碎段采用锚杆锚网联合支护,支护效果较好,巷道断面在20m2以上。大断面巷道保证了材料、设备的整体下放,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能力。
矿井配备的是大采高长壁式自动化综采工作面,通过电脑软件程序实现了采煤机的割煤与液压支架的移架、前溜的推移连动。工作面采高5.2~ 5.3m。对采煤工作面的几点介绍:1、工作面工序:煤机割煤移架推溜、检修。工作面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全面采用电脑控制,自动化管理。2、工作面班人数10人,负责工作面所有工序及标准化工作。人员配备少,节约劳动力,工效高。3、工作面设备多为进口设备,三机配套合理,设备运转平稳,停机率低。4、煤层条件好,煤质为褐煤,硬度大、裂隙少。工作面采后,顶板可随着支架前移可自行垮落充填采空区,顶底基本不留煤,煤炭回收率高。5、矿井通过皮带巷与材料运输巷的立交方式解决了相交问题。
矿井连采队工作面工序为:煤机割煤装入运煤车后经运煤车转入给料机破碎后经皮带运出。每个工序进尺约为15米,采用澳大利亚进口锚杆机进行支护打锚杆。工作面实现了先进的采掘一体化,工序简单、安全,工作面设备少。
此次考察同时参观了哈拉沟及榆家梁煤矿。哈拉沟煤矿单井单面年产千万吨,矿井职工人数不足百人,充分体现了高产高效 。榆家梁煤矿两个综采队,四个连采队,矿井实现了全国最长工作面360米,安装了210副液压支架。两个矿工作面皮带与串车组合一布置,均布置在进风顺槽,主要是减少了皮带司机的粉尘污染。这一点完全体现了矿井的人性化管理。
三、通过这次的参观考察,得到以下几点感触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关键字:大目湾新城;考察;海土固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L941文献标识码: A
一、大目湾新城工程概况
大目湾新城规划范围北起松兰山风景区、南接滨海工业园区、东临大目洋、西至老海堤,由人工围海而成,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道路总面积远景规划约351万平方米,其中小区道路179万平方米。所需石渣总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路面基层材料约110万立方米,开挖地下空间及河道土方约740万立方米。
二、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象山县大目湾新城作为全国首个低碳生态小城镇,对于低碳、环保的新型技术材料应给予积极推广。
海土固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存在诸多优势:1、提高基层整体性和道路使用寿命;2、缩短施工周期,减少造价及维护成本;3、低碳、环保,就地取材,减少石渣、碎石的开采;4、提高社会效益,解决地下室土方倾倒问题。
尤其大目湾区域地表广泛分布着深厚的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城区倾倒的耕植土,因不能用于工程而需大量的搬运。而海土固化正是可以消化大目湾区域内的大量工程土,这种施工工艺也更符合大目湾新城低碳、环保的总体目标。为了推广该新工艺,2012年8月份,在大目湾新城区域内做了路基和场平的海土固化工程试验段,从目前看是初步可行的。为了提高科学决策,管委会决定对采用该技术的道路和正在施工的工程进行实地考察,以便为大目湾区域的道路工程采用海土固化技术施工的可能性、合理性论证提供依据。
(二)考察项目
1、9月16日下午考察了南京市的恒泰路、石杨路和珠江路,恒泰路和石杨路于2012年5月施工完成,珠江路于2009年11月完成。
2、9月17日下午察看了郑州郑石高速和河南郑民高速,然后与郑州市土壤固化专家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几位专家对土壤固化剂的应用情况介绍。
3、9月18日下午在洛阳考察了正在施工的鹤壁维三路、维一路,察看了现场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晚上和施工单位一起讨论了针对大目湾现状的情况,提出了适合在大目湾区域的施工工艺,对于原来的施工工艺进行调整,提出了大目湾的施工工艺应采用厂拌法,平整度的控制应采用平地机刮平等注意事项。
(三)考察总结
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考察,认真听取了相关施工设计人员以及专家的介绍,考察组经过集中讨论、总结,对大目湾新城路基工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海土固化工艺形成以下认识:
1、海土固化工艺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更能符合大目湾新城低碳、环保的总体目标,可以在大目湾新城推广使用。
2、海土固化工艺在技术是可行的,管委会应该先做试验路段,拿出适合大目湾区域的海土固化施工工艺、方法及相关的试验数据。
三、大目湾新乐北路海土固化总结
(一)大目湾海涂淤泥土壤特性分析
海土现状
1、土壤的化学成分及微观特性:大目湾海涂淤泥,是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属现代新近沉积物。结构为蜂窝状、疏松多孔,定向排列明显、层理较发育,具薄层状构造。金属离子尤其是活跃的钠离子导致海土“遇水泞散,失水干散”的物理化学特性,只有对大目湾海土进行改良才能达到水稳定效果。
2、大目湾海涂淤泥物理工程特性: 大目湾海涂淤泥物理力学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强度低、变形大、固结时间长、压缩性高,并有触变性、流变性和很强的不均匀性。
3、经过试验,土的强度为0.01―0.02MPa,渗透系数为10.6―10.8cm/s。
(二)新乐北路概况
新乐北路西起规划5路,东至天安路,道路全长约508m。 路段宽12m,路面宽11m,两侧设0.5m土路肩。2×15cm厚水泥含量5%稳定碎石基层,上基层压实度97%,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0MPa,底基层压实度95%,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设计弯沉值1.09mm。面层为4cm+8cm厚沥青砼,设计弯沉值0.68mm。现把道路划分为三个部分交由江苏路业、北京奥固、北京中联三家固化剂企业做道路试验段,平均每家试验2500平方米左右。
(三)施工工艺
江苏路业采用:取土―石灰闷料 ―加水泥、固化剂拌料―摊铺机摊铺混合料―压实整平―覆盖洒水养护。
北京奥固采用:取土―晾干―加固化剂、水泥等辅料拌料―摊铺机摊铺混合料―压实平整―洒水养护。
北京中联采用:取土―石灰闷料―・加水泥、固化剂拌料―挖掘机摊铺混合料―压实平整―喷洒一遍固化剂稀释液养护。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
检测项目包括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压实度、弯沉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所有检测均交由象山县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负责,检测结果见下表:
主要检测数据指标汇总表
对比大目湾海涂淤泥土经改良前后的性质及试验路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固化剂在处理海涂淤泥土方面,有以下作用与意义:
1、减少淤泥土含水量:减少含水量,提高土的压实度,进而提高基层土的抗压强度。
2、改变淤泥土的强度:天然状态下淤泥土的强度为0.01―0.02Mpa,而经固化剂及辅料改良后,土壤的浸水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1―4.6Mpa,提高数十倍。
3、降低了基层土的渗透系数,从而提高基层的水稳性: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微粒的应用,使得混合料共聚物分子在土壤颗粒之间形成黏结,成为持久并防水的柔性固体网状结构,极大的提高土壤的抗水性能,使土壤不再遇水湿涨与塑化,因而也就不会受到日积月累水浸的损害,可保持路基良好稳定的承载能力和道路的质量寿命。
4、环保效益良好:海土固化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炸山碎石、长途运距及运费,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符合大目湾“低碳”的理念。
(五)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1、施工前期土壤处理存在的问题。在淤泥快速晾干、土壤颗粒有大块到粉化的过程中,土壤颗粒不够粉化,存在较多直径大于2cm的土块,且前期淤泥的快速干化较慢。
原因是:海土含水量过大。
2、基层出现缝隙。原因是:北京奥固加的水泥量偏多,北京中联洒水养护不够。
3、混合料拌合不够均匀。原因是:用挖掘机拌和的工艺达不到均匀性的要求。
搅拌现场情况
4、北京中联的平整度与路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原因是:北京中联没有采用摊铺机摊铺。
5、混合料强度差别较大。原因是:提高混合料强度主要材料是水泥等辅料,而非固化剂。
6、弯沉值远远好于设计。原因是:固化剂对混合料的整体性贡献较大。
四、结论
1、根据考察的结果,土壤固化技术已经在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使用的土壤基本上是强度相对较高、含水量较低的黄土,而大目湾新城的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强度低、变形大的土壤固化在全国是首例。
2、根据新乐北路试验结果分析,大目湾新城的土壤固化后可以作为道路的基层使用。但以下几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⑴、改变混合料的均匀性。必需使用厂拌的施工工艺,各种辅料的添加采用电子计量;
⑵、平整度、路拱度等若要达到规范要求,必需使用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
⑶、减少基层表面裂缝,必需使用覆盖洒水养护。
⑷、基层的设计强度可以适当降低。
⑸、海土固化基层大大提高了弯沉值,建议根据理论计算,适当减少沥青层厚度,从而节约工程造价。
关键词:《申报》;留学;美术;传播
《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1949年5月26日停刊,共出报2560号。《申报》先后历时78年,所刊稿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一套《申报》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的百科全书。明末清初,西方美术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对西画东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 《申报》关于晨光美术会传播日本美术的报道
据《申报》载:晨光美术会发起成立之初,就抱定“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义”志向和兴趣,特别注重西洋美术的引进。晨光美术会会员张聿光、朱应鹏二人赴日本考察美术,该会专门设宴欢送。[1]张聿光、朱应鹏在日本逗留期间,参观了展览厅、博物馆、学校、美术商店等,并拜会日本美术名家。对日本美术的创作、展览、教育、收藏和研究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由记者出身的朱应鹏完成《日本美术之观察》的考察报告,发回国内由《申报》予以连载。《日本美术之观察》为晨光会员及广大民众了解日本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近代中日美术交流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1年10月31日,《申报》刊载了《日本美术之观察》中对日本的二科会、美术院展览会和帝国展览会、印刷文化展览会等,并对重大展览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日本人称秋季为美术季,意谓美术展览会多设于秋季也。其实日本艺术之发达,一日千里,展览会几乎每月有之,每日有之……二科会为新派画家所组织。帝国展览会,则是政府所特设。二科会纯乎西洋画,帝国展览会则有西洋画、日本画及雕刻,两会之关系,适如法国之新旧沙龙。张聿光、朱应鹏还考察了日本的美术教育,介绍说:“日本竭力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之注意”、高等师范学校设图画手工科、“均延聘美术家主任其事,小学图画手工教员,并受严格之试验,非有真实学力者,断无侥幸,非如中国学校视图画手工为无足轻重也”。[2]张聿光、朱应鹏对日本的美术收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指出:中国社会对外国艺术品,素不注意,而“日本多事收藏,近时富豪巨族及有志研究者,对于西洋艺术品,尤不惜巨资,广事收罗”。他们还向国人详细地介绍了大阪的本吉左卫门,东京的中村彦吉、松方侯爵、太仓男爵、中村石折等著名的美术收藏家的情况。1924年3月,晨光美术会会员柳圃青、张德荣赴法国留学,晨光会员吕文彬4月也赴法国研究美术。晨光美术会非常重视中外美术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法国设立通信机构,选举萧公权为美国通讯联络员,“函约法国图画留学徐悲鸿、赵廷良两君,传递法国美术界消息”。[3]
2 《申报》关于倡导西洋美术教育的报道
据《申报》载:1921年3月,天马会会员陈晓江、江小鹣去法国考察美术。[4]同年7月,天马会收到江、陈自法来函,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法国所见所闻之罗佛宫、大画院、小画院等博物馆的陈列及艺术沙龙的活动情况。[5]1919年9月,留日画家汪亚尘特邀刘海粟、俞寄凡、陈国良、贺伯锐赴日本考察美术。刘海粟一行不仅参观了帝国美术院第一回展览会、日本美术院第六回展览会、二科会第二次展览会,草土社第七回美术展览会、日本美术协会第六十一回展览会等,还参观了东京美术学校、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太平洋画会研究所、日本美术学校、日本美术研究所、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川端画学校等。他们还会晤了日本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藤岛武二、石井柏亭、纪叔雄、本野精吾、松本亦太郎等。为了第一时间与中国美术界同仁们分享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汪亚尘和刘海粟还共同撰文《日本之帝展》刊载于《美术》上。
3 《申报》关于美术名家演讲的报道
据《申报》载:民国期间,一些绘画社团常常以座谈会、演讲会等形式,安排关于西洋美术的专题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会员和民众普及西洋美术知识。1921年3月6日,晨光美术会开学术谈话会,汪英宾以《我们中国人要学的是哪一种西洋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汪英宾在演讲中对西洋画之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绘画派别的发生、发展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真正之西洋画,其性质是自然的、活泼的、客观的。中国人学西洋画,不应该迷信主义,必须从艺术根本研究。[6]1926年7、8月间,晨光美术会假上海南光中学举办夏令文艺演讲会,“每逢星期六、日下午四时演讲,凡有志文艺者均可前往听讲,并不取费”。[7]著名的演讲有:雕塑家李金发关于《今后中国到文艺复兴的路》的演讲,音乐家傅彦长关于《中西艺术思想不同之要点》的演讲,画家陈抱一关于《写实与美术之趣》的演讲,画家周一舟关于《最近德国艺术状况》的演讲,学者徐蔚南关于《近代法国文学》的演讲。这些名家精彩的演讲,对中国大众了解西洋艺术和西方文化,活跃社会的艺术氛围,产生了积极作用。
4 结语
《申报》不仅为传播先进的西方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促进了晚清美术市场的形成。《申报》关于西洋美术的报道,基本上呈现出了《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欧美留学生们的努力,以校园为阵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的过程中,明显带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维,就事论事,未能系统地介绍西洋美术。
参考文献:
[1]申报[N].1921105.
[2]申报[N].19211031.
[3]申报[N].192176.
[4]申报[N].1921322.
[5]申报[N].192178.
[6]申报[N].192137.
此篇考察报告旨在透过考察时所见所闻略加分析,并不见深,仅为考察团成员的拙见。四个部分可见一斑:“惊鸿一瞥”只为浮光掠影般的视觉,“纵观横览”意在不同角度透视日韩教育现状的感觉,“侧目顿悟”为在感悟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他山攻错”则在于更深的启示和探究。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一、惊鸿一瞥
鞍山市赴日韩教育考察团,以团长赵仁强为代表,一行25人,于2004年5月16日至5月25日历时10天,在日本的大阪、尼崎、京都、箱根、横滨、东京至韩国的釜山、济州、汉城、安山进行了教育考察活动。期间对七所学校进行了考察访问并拜会了日本尼崎市政厅、教育委员会,韩国安山市政府、教育厅。短暂的日韩两国部分城市学校的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片天的景象。
景象之一:丰富而有创意的学校风情。5月17日我们参观考察了日本尼崎市立立花中学和立园田南小学。进入校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整洁、干净、大方。不十分醒目的横幅校牌嵌在围墙上,青翠苍绿的花草树木装点着校园,清雅朴素的教学楼、别致的会客厅,格调不一的学生教室,一尘不染的地面,无不显现出清洁整齐纯朴。那一天我们注意到了墙上没有电脑制作的彩绘喷图,室内没有考究高雅的装饰和布置,就连教育目标也是员工的徒手之作,班级的目标条幅更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作品,朴实的话语,孩子般的情调,诸如自勉、自励、自信、不欠课、不迟到等字样,让我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我们巡望正在上课的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电脑操作、手工制作、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音乐、美术等特长展演,丰富多彩,轻松自如。最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立园田南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正进午餐,创意就在于是孩子们自己的值日小组长给大家分午餐,头戴白帽子,身着白外套,带着白口罩,卫生清洁,那种小主人的形象,甚是可爱。5月24日我们先后考察了韩国安山市的东山高中、松湖高中和松湖中学(小学组考察小学)。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学生们自己的作品,各活动室内学生们在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日韩的学校的确充满了丰富而有创意的异国校园风情。
景象之二: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尤其是日本无论是宾馆、学校、商业景区还是街面、居所,所到之处真的堪称“纤尘不染”。虽说城市的街面狭窄看似拥挤不堪,但却井然有序、整洁利落、清新雅致。整齐划一的停车场,行人和机动车各行其路,显示了井然的交通秩序,空气清爽湿润,一展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种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让我们流连。
景象之三:勤劳文明的市民风貌。一踏上日本国土,日本人的待人礼节,热情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素养”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文明。公共场所你听不到大声喧哗,看不到随地吐痰和随处吸烟的人。这种纯朴文明的风尚让我们自叹不如。日本人的勤劳更是难得可贵。据日本的朋友介绍,日本人每天工作都要到夜里十点多钟,在日本赚钱的辛苦是国内所不能比的,如果早晨你乘坐地铁会看到匆匆的人群,那是日本人繁忙紧张的工作的开始,所以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文明而又勤劳的民族!
景象之四:繁荣昌盛的经济发展景观。新建的关西机场,林林种种的经济开发区,二十一世纪未来港,横滨世界杯会场,尼崎市艺术展示大厅,最大的丰田汽车制造台场,现代企业的多种投入,繁荣的商业区,琳琅满目的产品,无不显示出日韩两国经济的发展景观。
短暂的十日之行,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那一片天。
二、纵观横览
透视上述景象,从不同角度分析日韩的教育现状。
1、从日韩的学校看教育的理念。日本学校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强调“生存教育”,“强、正、优”是立立花中学的指导精神;“自学、心丰、健康”表现立园田南小学的办学特色。韩国学校以“世界化人才”、“走向世界”、“未来社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强调“孝”的教育和“爱”的教育。东安高中的“正直、勤勉、亲切”,松湖高中的“健康、勤勉、创意”都突出了主题。生存能力,劳动服务能力及职业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在日韩两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社会实践则是日本学校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教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的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们在日本的几个景区,都可以看见中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日韩教育理念的转变既符合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2、从日韩的环境看教育的功能。日韩两国除自然的湿润条件外,人为的环境建设令我们称赞(特别是日本)。首先是全民性的环保意识,这是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保护环境是每个日本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视环境为第一生命,因此修关西机场政府要为市民解决防污染和防噪音的配套设施,重工业企业要远离市区。游览景点的路面除柏油路外,铺就的都是防噪音和污染的碎石。所以在日本空气清新,路面整洁,居所内听不到喧嚣。另外日韩两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教育功能的又一体现。日韩两国都是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但资源利用得好,我们所看到的没有闲置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浪费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土地的使用可谓是“惜土如金”,从环境的角度看到了日韩的教育效力。
3、从日韩的文明看教育的实效。日本的文明首先体现在“人本位”的思想上。尼崎市市政大厅公开办公,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盲道直接修入市政厅内,公共场所有残疾人用的轮椅。特别是义务教育人人平等,即便是残疾人也享有同等待遇。我们参观的日本两所学校都设有障碍儿教育机构,以保证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崇尚人性,伦理道德教育也很突出。学校设有“人权”、“人性”学科教育,东山高中的“爱邻居”、立立花中学的“爱父母”都是质朴实在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的另一个标志是严明的法制。日韩都是一个有着健全的法律的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强烈的法制道德观。交通指示灯起到了交通法规的指挥作用,没有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街面的便当、连锁店里、自动售货机、公用电话等设施安然无恙,公民的自觉道德意识维系着社会的治安。至于公共场所无吸烟、无大声喧哗、自觉站队等更是习以为常的规则。日本没有网吧,政府规定电玩城不许未成年人进入,那里绝没有学生。日韩两国的另一个文明标志是讲诚信,单就购买商品而言,你不用讲价,因为产品质量敬请放心,货真价实。这种国度文明,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实效性及实用价值。
4、从日韩的经济看教育的改革。从日韩的商品价位权衡国民的收入,据了解日韩的商品价位多高于国内的商品价位。再看商品的数量,特别是日本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从小到大,既先进又实用,又符合国民的需求。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日韩的经济正在全面飞速地发展,这一发展反映了日韩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开放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改革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侧目顿悟
此次考察不仅从感性上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日韩的教育现状,在理性上也让我们感悟到日韩教育发展的态势。
1、 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①教育目标的新思想。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首先反映
在教育目标方面。“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创造自主为能力”的办学经营理念是这两个国家的共性。所以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气氛充满了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氛围里培养能力,提高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得以彰显。我们考察尼崎市立立花中学时,学生们自己组织欢迎仪式,迎接中国教育考察团的到来。学生们亲自制作日式甜点让我们品尝,用独有的日本茶道欢迎这些异国朋友。当我们踏进立园田南小学的校门,展望着孩子们的教室,每个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手工动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韩国汉城安山市东山高中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一幅幅一册册都出自学生的构思和设计,他们用汉语为我们演唱自己编辑的歌曲。这种教育目标代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
管理模式上。他们重视教育社会化影响,我们所考察的学校都设置家长运营委员会,学校的主要机构都有PTA(家长委员会)家长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一些工作。学生家长自愿指导组织学生读书活动,管理图书馆。学校按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一些事宜,与学校共同完成管理工作,这是家长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除此,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也十分重视,韩国安山市政府和教育厅分管独立,但市政府每年主动投入教育,以此来达到城市间的竞争和发展。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向社会化方面发展。
③教育资源的共享。日韩两国教育体制的共同特点是教师的选配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实行轮换制,或七八年或三五年交流一次。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此达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交流,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没有择校的现象,一律就近入学,没有所谓的“名校”,这一点是符合日韩两国的教育法制和体制的。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很高,东山高中教师100%都是研究生毕业,日本学校教师配置也是高学历并具备综合能力,小学教师从一年至六年都要掌握和运用所教的全部学科。
因此,新的教育目标的确立,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运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2、卓有实效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提倡“求真务实”,特别是教育更应该是真抓实干。在日韩两国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实”处所在。
“实”的第一着眼点“自主能力”。学生动手、学生会做、学生愿意做。小学一年级值日组长给组员们分午餐;小学二年的学生做值日时双膝跪在地上擦地。“实”的第二着眼点“自做”,学生在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调查参观考察,小学五年级走入自然上自然课,六年级要进行毕业旅行等。在“做”的过程中去提高能力,发挥特长。“实”的第三着眼点“减负”,过去评价日本和中国一样,学生负担重,压力大,而如今日本教育改革则在这方面真正得到落实,他们注意到给孩子们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想象,真正解放自己。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使日韩两国的教育出现了快捷的发展。
四、他山攻错
中国有句俗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踏上日本国土时的一刹那,这种感觉油然而起。目睹日韩的建筑、文化、风俗、礼仪及教育,无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再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基石让日韩两国借去而炮制雕琢了多少精美之玉,我们不免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走过看过之后,我们寻到了答案:他山攻错。
1、“古为今用”的内涵重在传承。中国的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孔孟的教育理念,古老文明的教育精髓,应当作为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拓展。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会全盘的接受,而是巧取精华。他们巧取妙用集东西方优势为一体,使之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教育的优势互补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日本的“和魂洋才”告诫我们自家的文明要传承,“敝帚自珍”这是古为今用的深层内涵。
2、“洋为中用”的关键在于创造。日韩两国乃至于欧美等国,在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的教育内容,入时的教育形式汲取并创造,这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此时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便是创造,创造了才是自己的,这将是洋为中用的关键。
3、“去粗取精”的实质更在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适宜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推动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都是中国教育改革中应当吸收的营养,更是应当弘扬的精髓,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快速发展。
关键词 树上干杏;产业化;意义;问题;建议;新疆伊犁
中图分类号 S662.2;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20-01
树上干杏是伊犁河谷特有优良乡土杏品种,具有天然的优势发展条件,目前州直县市加上驻伊兵团,种植面积合计约2万hm2,在伊犁林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初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树上干杏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林果业的结构调整,树上干杏产业也逐步受到市场重视。
1 发展杏产业的意义
新疆由于干旱缺水、年积温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林果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杏树用水量较少,因此发展杏产业在伊犁乃至在新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促进果农的低投入、高收入
树上干杏定植3年开始结果,第5年每株树结干果5~10 kg,产干果6~9 t/hm2。将干果进行品牌包装,按现行市价30元/kg,产值约22.5万元/hm2;丰产期产鲜果12~18 t/hm2,鲜果按8元/kg计价,鲜果产值9.6万~14.4万元/hm2。其田间管理时间不到135 d,其剩余230 d可从事其他产业。推广树上干杏产业的建设,必将促进州直林果业健康稳步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1-3]。
1.2 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紧密结合
树上干杏具有杏树优良的品质,在山区栽植可以保持水土,在沙漠戈壁区栽植可以防风固沙。它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树种,积极发展树上干杏产业对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促进三者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树上干杏产业的特色优势条件分析
2.1 树上干杏栽培的自然资源优势分析
区域试验表明,树上干杏适宜于伊犁州直7县1市逆温带区域或相似气候条件地区种植,阳坡布局海拔在 830~1 000 m范围内,阴坡布局海拔在850~1 400 m范围内,平原区(海拔600~830 m)不宜发展。逆温带区域内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5%。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蒸发量大,抵制了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为生产绿色树上干杏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树上干杏的品种资源优势比较
树上干杏具有不同的资源类型。经过良种审定的有树上干杏1号、树上干杏2号,还有未经过审定的其他类型,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有的果大、色鲜、耐贮运,但均适合鲜食、加工、仁用。
2.3 树上干杏的经济优势比较
树上干杏在有规模、有技术的指导下,进入丰产期的树上干杏园鲜果产值净收入5.1万~9.9万元/hm2。其投入劳力少、花费成本低,1年农忙仅有4个月,其他时间段可以从事其他工作来增加收入,在自然环境比较苛刻的条件下选择树上干杏栽培产业是具有长远意义、实现富农安定的理想选择。
3 树上干杏产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完善、市场的需要,树上干杏果一部分用于鲜食,另一部分将进行加工,从杏干、杏脯、果丹皮到杏仁制品如杏仁霜、杏仁露,乃至用树皮提取单宁和杏胶,杏壳烧制优质活性炭等。树上干杏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必定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树上干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品种混杂,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二是栽培管理不到位,科技含量不高。三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导致树杏的商品率较低。四是离内地距离远、信息传播及运输不便。五是加工业硬件设施及技术资金方面都比较落后。
5 树上干杏产业发展建议
一是对杏树品种进行品种优选。由于树上干杏的品种混杂,应积极规划并建设杏树品种改良、最优树形栽培、节水灌溉为一体并具有经济规模的示范基地,并进行示范推广。二是运输运用“冷冻链”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加大鲜杏向我国内地特别是南方各省的运输量,打响伊犁树上干杏的品牌,逐步增加树上干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三是建立自己的管理营销策略。好的产业需要一个好的营销手段,产业管理与营销在整个生产链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备了这2 个条件,树上干杏的销售与开发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10]。
6 参考文献
[1] 武向阳.杏树栽培管理技术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8(6):58-60.
[2] 尚振江,殷洪华,刘刚,等.新疆伊犁河谷树上干杏调查初报[J].北方果树,2010(1):34-35.
[3] 王瑾,丛桂芝,尚振江,等.“树上干”杏营养成分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北方果树,2014(6):5-7.
[4] 于希志,鏖新宇,张加延.新疆杏的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前景:新疆杏资源考察报告[J].落叶果树,1998(增刊1):60-62.
[5] 覃建国.新疆特克斯杏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5(5):34-35.
[6] 路其虎.伊宁县林果业生面临的问题及机械化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15(3):39-40.
[7] 覃建国.杏树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J].国土绿化,2015(7):49.
[8] 周书娟.树上干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抗寒性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有关盐业史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进入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盐业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已积累了相当一批成果。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去零星的几篇文章外,有关盐业考古的实践和作业在我国基本还处在空白状态,考古学家基本没能给予这个领域以应有的关注,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盐业考古的历史和现状更是茫然。
短短几年,确切讲,自上一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过考古界同仁的努力实践,我国的盐业考古实践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与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盐业考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一、背景
自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就盐业考古领域的合作开始接洽。1999年初,合作项目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很快,一个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三家组成的“中美盐业联合考古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组建起来。这是一个多学科的队伍,其成员分别来自中外9所大学、科研机构,所涉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历史地理、地质考古、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年代学、石器微痕分析等。
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晚,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和大学也开展了小规模的盐业考古实践。这些工作涉及到几个不同地区,在此按地域分别予以扼要的介绍。
二、考古调查
(一)四川蒲江-邛崃
四川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为蜀国领地,这里有悠久的制盐历史。《华阳国志》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传递出该地区古代制盐业的信息。
1999年3月,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蒲江、邛崃两县。在蒲江县白云乡考察了盐井沟内的古盐井、卤水漕运遗迹、盐井附近的佛教造像、毁坏的寺院遗迹及窑埂村一带的灰砂嘴遗址。对盐井沟内与盐产业有关遗迹进行测绘,对周围景观地貌作360度全景摄录,全面搜集了遗址范围内的遗迹资料。另外,还在金华村金福井遗址进行测绘及景观资料的收取。与此同时,还考察了盐井崖、百家井(六合村)、毛赤井(蒲砚村)、小王井(松花乡)等盐业遗址点。在邛崃县,考察了盐沱村(油榨乡)、火井、盐井村(火井镇)等遗址点。
(二)自贡市
蒲江等地的工作结束后,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自贡市,参观盐业史博物馆并与该馆盐业史专家进行座谈。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介绍了他们以往在四川境内及云南等地进行的盐业调查及收获,放映了考察录像资料。联合考古队成员介绍了中美盐业考古合作的背景及研究目标、国外盐业考古的现状及进展、日本盐业考古及研究成果等。其间,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东源井、燊海井及盐场内熬制盐卤的设施。实地参观了东源井附近一座由乡镇企业开办的盐厂。这座盐场使用比较原始的熬盐、制盐工艺,其生产流程、煮盐用具、燃料及燃料渣滓废弃物的堆放及位置等引起联合考古队成员的极大兴趣,这些今天已难得一见的人类学材料对深入理解和阐释蒲江盐井沟-灰沙嘴遗存的关系及埋藏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重庆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在历史上属巴人管辖,这里的制盐历史更为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巴人向周天子贡盐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记:“巴氏之子……是为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止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此后历朝历代,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盐产区。
1)忠县
1999年,联合考古队抵重庆后,前往涪陵参观了白鹤梁遗址。旋即赴忠县,重点考察了甘井镇右溪村中坝遗址、古盐井等,对遗址区域及周围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测绘和全景摄录;自中坝遗址沿甘井河上溯,调查沿线古盐井的分布及右溪村一带民居旁分布的盐井和与盐业产销有关的遗迹及炼渣。第三,自中坝遗址顺流而下步行至甘井河-长江交汇的河口,考察沿途景观地貌及甘井河口一带的瓦渣地、哨棚嘴、崖脚遗址,并对其相对位置进行了测绘。第四,对中坝、甘井口周围遗址出土的部分尖底陶杯、圜底陶罐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部分器皿的容积进行测绘。第五,前往涂井镇红赤村考察汝溪河两岸分布的盐井、蓄卤池、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大型熬盐炉灶遗迹及损毁的寺庙基址。对这里的大型熬盐炉灶进行测绘。历史上,这一带的盐产业颇具规模,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停产。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曾在甘井沟口一带作过调查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甘井沟和中坝遗址进行过调查 [3]。1993-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再次对中坝遗址和甘井沟口等遗址进行复查 [4]。
2)云阳-奉节-巫溪-巫山
联合考古队在云阳县参观了云安镇盐场(已停产)、白兔井等,了解盐井的构造及提取盐卤的设施。然后前往巫溪县,重点考察了大宁盐场(已停产)和向厂区输送盐卤原料的大宁盐泉(后溪河北岸宝源山麓)。对盐场西端3号车间和东端3号车间内废弃的熬制盐卤的炉灶及相关设施、用具等进行测绘。
3)彭水郁山镇
1999年夏,联合考古队派遣北大城市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李小波(现任教四川师范大学)前往重庆彭水县郁山镇,考察那里的盐业遗址 [5]。与其他盐产区相比,郁山盐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因此有“彭水型”卤水一说。其特点为:1)盐矿地质时代早、埋藏浅;2)盐卤多天然出露;三)盐卤成分较差。通过此次考察,了解到郁山镇共有古盐井13处。此外,明清两代,当地也曾开凿过一批盐井。1949年以后,当地实际有生产能力的盐井共9眼,日产卤1.32万筒(每筒128斤),后又开凿了黄泥井、新皮袋井、郁机一井、郁机二井等,产量大幅飚升。但是,由于盐卤含氟量过高,1984年,郁山盐厂全部停产。另据调查,除郁山镇外,彭水鸡冠山、温泉等地也有产盐历史。
(四)鲁北莱州湾地区
2002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环境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莱州湾及胶东半岛进行了一次盐业考古调查,考察地点和单位达20余处。通过此次考察,基本达到了从面上了解鲁北-胶东沿海与制盐有关的遗址,以及这些遗址的分布、数量、埋藏及所在地的景观环境。其中,考察重点是该区域内常见的一种陶质盔形器,详细考察了此类器皿的分布、埋藏、年代、器形、纹样及在遗址中所占的比率等,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一批盔形器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实测。经初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6]。
三、考古发掘
(一)四川蒲江县盐井沟-灰沙嘴遗址
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曾在蒲江县白云乡盐井沟-灰沙咀遗址作初步试掘 [7]。在盐井沟发现2口盐井和1处蓄卤盐池,并作了初步清理。2眼井均圆形大口,直径170-175厘米,开凿在沟内山溪一侧基岩台地上,至今仍渗出卤水。从井内清理出的遗物有唐宋时期的板瓦等。在1号盐井上方约28米处发现一处摩崖造像,画面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两侧刻写“大中”、“元和二年”纪年题刻及“勾当盐井人”、“淳熙丙午年修井”等题记。2号井位于1号井的上游段。盐井上方阶地有一处用石板砌筑的蓄卤盐池,长375、宽195、深120厘米,中间用石板分隔成两个小池。2号井和蓄卤盐池附近发现有10个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及板基槽1处。笕槽支架的柱洞为圆形,开凿在溪谷旁基岩或巨石块上,直径20厘米上下、深12-26厘米,间距73-208厘米不等。支板基槽也开凿在基岩上,共14个,长36-100、宽10-17厘米。估计当时可能在基槽上安置支板,再在支板上设置输卤笕槽,向下游窑埂村的盐场输送卤水。
盐场建在溪谷下游窑埂村边,这里保留大量废弃堆积,埋藏丰厚,当地人称“灰沙嘴”。经试掘得知有6层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熬盐时废弃的炭渣、盐卤渣等。出土遗物有釉陶碗、四系罐、灰陶盆、红陶缸等器皿的残件及板瓦、铁锅残片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长条形耐火石。从文化堆积及包含物分析其年代大致在唐-宋时期。
(二)忠县
1)重庆忠县甘井沟口遗址群等
20世纪50年代末,三峡水库的建设开始酝酿,由此拉开了三峡考古的序幕。这一期间,四川省长办文物队和四川大学等单位曾在忠县(原属四川省)甘井沟河口的瓦渣地、哨棚嘴等地作过试掘 [8],发现了以尖底羊角杯和花边口罐为特征的一组遗存。结合文献记载,后来有学者推测,此类遗物有可能为制盐用具。
20世纪90年代,三峡水库建设正式上马,一场世界上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在三峡地区全面铺开。1993年末,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接了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论证的任务,并立即派员前往三峡进行先期摸底和遗址选点工作 [9]。与此同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已先期在哨棚嘴、崖脚遗址进行试掘,为后来的工作作了铺垫。
1994年初,北京大学组建了三峡考古队。2月前往忠县,对忠州镇甘井口遗址群、乌杨镇汉-南朝墓葬、涂井李园遗址和魏晋时期崖墓等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一批重要资料。在当年作的论证报告中明确指出,甘井口遗址群、中坝遗址、李园遗址出土大量花边口圜底罐、尖底羊角杯应是一种特殊产业活动的遗留,探索这些遗址的性质及此类器皿的使用功能是考古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0]。
从1997年开始,甘井沟口一带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2002年。
2)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及古盐井
中坝遗址位于甘井河中下游的右溪村。该址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作过试掘 [11]。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址进行试掘,对遗址的埋藏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12]。1997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址进行大规模的连续发掘至今。
为配合中美盐业考古合作项目的进行,经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商同意,从1999年末-2001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每年派遣部分外国研修生、研究生承接中坝遗址一座探方(编号99ZZDT0202)的发掘(面积10x10米,实际发掘面积9x9米)。自第18层(约东周晚期)到第69层(生土)发现的遗迹有:龙窑3座、房基地面(或工作面)33处、灰坑42个、方形粘土壁坑2座、沟槽6段,以及大量陶片、石器、骨器、角器、卜骨及其他遗物。
发掘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1)对探方内所有土壤均作筛选(筛网孔径约0.6厘米)。2)鉴于中坝遗址堆积丰厚、陶片数量极其巨大,在探方内由选取了一个1米见方的抽样区(witness section),抽样区内出土陶片全面收取。3)探方内出土兽骨全部采集。
发掘过程中,联合考古队的地质考古专家和地理学家还对甘井河流域进行了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的考察。此外,德国、法国、美国、瑞士等国的盐业考古专家也曾前往中坝遗址进行参观,他们对这座遗址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并一致认同这是一座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重要遗址。
3)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
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在寿光县大荒北央遗址进行试掘 [13]。此地距莱州湾15公里,是鲁北沿海地带集中出土盔形器的一处遗址,地表采集盔形器残片占陶片总量的95%以上。该址文化层厚约1米。地1层为表土,第2、3两层为文化层,包含物仍以盔形器为大宗,其比例超过90%。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和灰沟。灰坑圆形,圜底,直径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坑壁用红褐色粘土涂抹,加工规整,透水性差。发掘者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保存淡水或卤水的设施。
此次发掘有两个收获:
1)在文化层中发现大面积分布的白色沉淀物硬面,表面平滑,推测是人工形成的遗迹,有可能是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遗留。
2)发现大量盔形器。其质地分两类:一类红褐色,质地差,估计是用当地的土壤在当地烧制的。另一类灰色或黑灰色,质地好,应是在外地烧制好以后的输入品。这些盔形器内壁底部有白色沉淀物,发掘者已采集样品,希望通过检测以证实此类器物是否为专门的制盐器具。
四、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成都平原
在蒲江一带进行的考古调查和试掘未发现早到先秦的制盐遗物和遗迹。目前,这一区域发现的盐井一般被定在唐代,蒲江白云乡窑埂村灰沙嘴的试掘证实其文化堆积为唐宋时期。我们认为,尽管未找到年代更早的遗存,但也不能说那些大口盐井都是唐代的。事实是,自汉代起川西盆地就流行凿挖大口浅井;另一方面,目前断代的凭据大多为盐井附近的摩崖造像及上面的年款题纪,但这些盐井可能开凿在唐代以前,延续到唐带或更晚仍在使用。也就是说,摩崖题刻并不说明盐井的年代上限。但对此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调查结果证实,蒲江一带的盐井均开凿在山溪两侧或山崖下,井口大而浅,有的在盐井附近砌蓄卤盐池,或利用溪谷的高低落差架设笕槽向下游盐场输送卤水;盐场内用耐火石构建熬盐炉灶;燃料可能多为木柴、木炭,也可能使用煤炭(蒲江白云乡盐井沟内山崖下有自然出露的煤层及早年挖掘的矿洞,但具体何时开采?不详。但煤的质量极差)。另一现象是,盐井附近往往开凿摩崖造像,上面的题刻内容往往与盐井有关,说明当时的制盐产业与宗教之间存在联系,此类造像似乎充当着盐井保护神的角色。总之,上述工作及新的发现为探索川西平原制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三峡地区
上一世纪50年代末在甘井沟口发现羊角尖底杯后,有学者就推测这是一种造盐的器具,有人还进而推测,之所以制作尖底陶器,目的是利于将其插在江边沙滩地上,经日晒盐卤获取食盐 [14]。但是,如果考虑到三峡地区一年四季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这一推测显然经不起推敲。
我们认为这里的遗址是专门的产业遗留,其中以制盐的可能性最大。根据如下:
1)文献记载,甘井沟一带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盐卤产区。至今在甘井河沿线仍分布相当数量的盐井。
2)这里发现的古遗址埋藏状况特殊,堆积物以尖底杯、还边圜底罐为大宗,种类单一、形态特异。
3)此类器皿不是日常生活用具。
4)参阅国外考古资料,上述器皿及特殊的堆积现象与国外一些制盐遗址的堆积和器类极其相似。
中坝遗址探方99ZZDT0202的发掘有这样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从第56层开始出现羊角尖底杯。但直至第51层,其总量仅占该层陶器的5%;第50层增至23%;第49b层激增至75%以上。
2)羊角尖底杯的衰退亦极其迅速,第49a层时锐减至7%强。取而代之的是此前仅占5%左右的大口短身尖底杯,第49a-48层,后者跃升至25%,此后迅速回落并走向消亡。
3)与尖底杯衰退的同时,厚胎花边口圜底罐逐渐成长起来。到49a-35b层时,大小不甚匀称的花边口圜底罐成为主流,比例占50%-80%以上。到35a层以后,此类器又迅速被一种容量均等的束颈花边圜底罐取代,后者比例激增至80%-90%。
4)到第21层左右,花边口圜底罐陆续被容量大小相差无几的平口圜底罐取代。
通过对探方99ZZDT0202出土的近200个完整的圜底罐、尖底杯容积的检测,可知圜底罐容积在500ml左右,但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另一共同点是,同时段的陶罐容积非常接近。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些陶罐可能同时还扮演着量器的角色。
对探方内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我们全面予以收集,并特别关注这样一些问题:
1)动物和鱼类的比例及变化;
2)不同时期动物种属的变化;
3)鱼类体积的变化(可反映环境变迁或捕渔技术的改进);
4)兽骨一类遗存与制盐业之间的联系?即是否存在盐产业的副产品-如腌制鱼(肉)、鱼酱等?
尽管我们提出了上述结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尚不十分明确当时究竟如何用陶器制盐,在哪些地方制盐?工艺流程如何?盐产业的规模?是否存在贸易和交换?等。
(三)彭水郁山镇
郁山镇是一个比较偏僻的盐业产区。由于储量、质量、交通等各方面原因,这里的井盐业生产不象自贡、乐山等地那般举足轻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是,由于郁山盐泉具有的天然性和浅埋藏的特征,又很容易成为早期人类开发利用的盐业产地 [15]。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这一带的盐业开发必然与巴蜀、荆楚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四)山东莱州湾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已刊布资料的梳理,了解到这一区域内盔形器的分布基本环绕莱州湾,西起无棣县,东止于胶莱河,南界大致蔓延到泰沂山系以北、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沿线。据各遗址点出土盔形器的比例,或可将上述区域进一部细化为两小区:1)高密度区。以莱州湾为圆心,沿海岸线15-30公里构成一面向海湾的弧,这一范围内凡商周遗址均出盔形器,而且所占比例甚高,最高占陶器总量90%以上。2)低密度区。在高密度区外围,商周时期遗址也经见盔形器,但为数不大,呈零星分布。
对盔形器的年代还有不同认识。一般将它们推定为商周时期;或将年代下限延伸至春秋-战国或更晚。对其功能也有不同看法。1)汲水器;2)煮盐或晒盐用具;3)陶臼。
结合四川及三峡地区的盐业考古实践,我们对盔形器有如下基本认识。1)盔形器集中分布于胶济线以北,尤以莱州湾近海滩涂地带最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盔形器的遗址坐落在现今盐场范围内或附近。2)参考全新世以来海面的变化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莱州湾的古海岸线大致在现今海岸线以内15-20公里范围,也就是说,那些出有盔形器的遗址当时更加靠近海岸线。3)沿海滩涂地下水位高,加之潮水涨落,土壤高度盐碱化,极不利于农业垦殖。4)盔形器胎体厚重,不具备一般生活用具的特征。有的遗址还发现将盔形器集中放置在地面或窑内,表明盔形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生产用具。
莱州湾地区的盔形器形态与三峡地区的花边口圜底罐类似,遗址的埋藏状况也与三峡甘井沟一带的埋藏一致,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制盐遗址的堆积及出土物也十分接近。此外,历史上齐国一直为重要的海盐产地,并因占有“渔盐舟楫之利”,而称霸一方。再往前看,《世本》记,“夙沙氏煮海为盐”。夙沙氏为传说中与神农同时的人物,被尊为海盐之神,其部族应活动在山东境内。可见,那里的盐产业出现的相当早。
(五)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重要的盐产地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带。古史传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尧、舜、禹之所以将都邑选在靠近河东之地,首要原因是为了控制那里的资源,解池之盐即为其中之一。尽管上述传说还需要考古方面的证据,但晋南一带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古遗址的分布密度一直较高,暗示上述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
2000年,刘莉、陈星灿撰文(以下称简称刘-陈文)讨论了黄河流域中心-周边系统的相互关系,特别谈到了夏商时期跨地域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等问题 [16]。这里的资源即指铜、铅、锡等冶金矿物原料和民生必需品-食盐。夏-商早期将都邑建在洛阳-郑州冲击平原,这里土地肥沃,便于军事防御和发展经济,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即缺少社会必需的一些自然资源,如铜、锡、铅、盐等战略物资。为获取并保障这些资源的供给,夏-商的统治者便将他们的政治-军事触角延伸到蕴藏有这些资源的周边地区。
晋南拥有中原最大的盐池-解池。解池之盐经日晒即可结晶,且蕴藏极其丰富,是晋-陕-豫地区唯一的大型盐业资源。也是夏商时期各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刘-陈文统计,晋南已发现旧石器以来的古遗址300余处。到了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以陶寺为代表的大型中心聚落。龙山以后,夏代没有将都邑选在晋南,而是建到了豫西。但这一时期晋南的东下冯类型文化则趋同于豫西的二里头文化,这说明两个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到商代早期,晋南商时期文化则又与郑州商早期的二里岗文化保持一致。刘-陈文指出,这两次经历相似的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夏人、商人都对晋南保持了浓厚兴趣?
刘-陈文通过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分析,注意到该址第五期(约当早商二里岗下层)建造的一座夯土城,在城垣西南角建有40多座圆形建筑,分为7行,每行6-7座。经发掘可知,这组建筑形制非常统一,每座直径850-950厘米,基址为厚30-50厘米的夯土,高出周围地面,每座房基中心有一直径20-30、深80厘米的大柱洞。地表挖十字形沟槽,宽50-60、深80厘米,内有柱洞。基址周边还有一圈30-40个排列紧密的柱洞。这组基址可复原为无墙、无门道的木构建筑,地面被十字沟槽分割,空间狭小,不宜作为人类居住的房屋。此外,除发现少量的陶片外,基址周围不见其他遗物。反之,它们却更像古代的粮仓。可是,考虑到运城的地势、土壤及这组建筑的格局,刘-陈认为,粮仓说亦不足取。联系到当地重要的自然资源-盐,他们提出这组建筑可能是商代储盐的仓房,其形状与《天工开物》描绘的古代盐仓非常相似。
刘-陈还指出,东下冯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型陶器-蛋形瓮、敛口瓮,这两类器中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储藏河东盐池出产的盐。在豫西二里头发现的蛋形瓮和敛口瓮与东下冯的同类器一致,可能意味着河东盐池的盐在这一时期被运到了夏人的统治中心。从空间看,解池位于东下冯西南30余公里,发源于中条山的青龙河可将中条山铜矿、东下冯遗址与河东盐池连接起来,经青龙河、涑水、黄河及其支流可将中条山所产之铜、解池所产之盐运抵伊洛地区。如此,东下冯实际上扮演了由国家控制的自然资源集散地的角色。
刘-陈文认为,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的某一时期突然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在晋南的消失恰好与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向东方、向南方的扩张趋势同时,而商人向东、向南的扩张正是为了攫取那些地区的盐(山东)和铜矿(长江中游)等自然资源。
利用文献探讨河东盐池及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但结合考古资料进行研究者可谓寥寥。由此,我们认为刘-陈的研究很有价值。尽管他们的结论还带有较大的推测成分,也有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澄清,但他们毕竟以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这对今后该地区考古研究思路的拓展无疑是富有启发的。
注释
[1] 本项研究得到美国Wenner-Gren基金资助。
本项研究得到日本住友财团基金(The Sumitomo Foundation of Japan)资助。
[2] 四川省博物馆:川东长江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四川万县地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4期
[4] 1993年12月-1994年5月,本文作者曾负责在中坝和甘井沟口一带进行调查。
[5] 李小波: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古代盐井考察报告(待刊)
[6] 李水城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见本刊本期)
[7] 蒋成、龙腾:蒲江古盐井遗址考古调查有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3日第一版
[8] 忠县试掘工作组:忠县甘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况《文物》1959年11期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忠县甘井沟遗址的试掘《考古》1962年8期
[9] 199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承接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的任务后,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赵化成及本文作者即赴忠县进行先期考察。
[10] 北京大学考古系:《四川省忠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规划报告》,1994年8月31日(草案)。
[11] 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注)1《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 王青: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发掘简介(待刊)
[14] 1982-1985年,本文作者在四川博物馆工作期间,曾负责四川省博物馆历史文物展览改陈及文字说明,当时已有学者持这种说法。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而其中的洪水神话流传已久,在当今社会闪烁着它独特的魅力。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分为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相柳发洪水、鲧禹治水、应龙相助发洪水四种类型。通过对洪水神话故事的分析,再把考古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及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当代价值
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我们把《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于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1]p489鳐从外貌看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形象怪物,它有着强大的本领,使得百姓不能正常生活。而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4]p279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繇,当时爆发大洪水是由于巨大的九头怪相柳凭借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被禹杀死,而带来的洪水灾害。而相柳是共工的臣子。《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 [4]p295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关系。
(二)治水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岛。” [4]p536大禹除了继承了其父的遗志,成功治理了洪水。还杀死了作恶多端的相柳使地可以播种谷物。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4]p432-433《大荒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4]p489除鲧禹治水外,还有治水英雄河伯,《山海经・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4]p349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在先秦古籍《尸子》中有一个河伯帮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约‘吾河精也’。授于河图,而还于渊中。” [2]河伯献河图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间接来说,河伯也是功不可没。
(三)应龙相助发洪水。《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
尤。” [4]p491应龙在蚩尤之战的关键时候蓄积洪水,使黄帝化被动为主动,应龙除了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并且还杀了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4]p480-491综上所述可推断南方的洪水灾害或许与应龙有关。
二、洪水神话后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 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 。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 ,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 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10.《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10.《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论-文-网LunWenNet_Com]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关键字】:珍贵树种;发展前景;原则;广西地区
广西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珍贵树种的发展。珍贵树种,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那些生长缓慢、资源稀有但是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共同点是生长较缓慢。在广西地区,由于速生类的树种,如,松树、杉树、桉树等占有绝对的优势,出现了综合的效益低下和树种的结构单一的情况。为了促进可持续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近年来,广西积极地鼓励学者和专家去研究珍贵树种,同时出台优惠的政策扶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种植珍稀物种,从而达到调整当地树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稳定的目的。
1、 发展珍贵树种的优势和劣势
1.1发展珍贵树种的有利条件
1.1.1优越的自然条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广西处于东经104°28′~ 112°04′,北纬20°54′~ 26°2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 22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0 ~ 23.0℃,年均降水量均>1070mm。纵观广西,这里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分布着山地、平原、丘陵、台地等地貌形态,与此相对应的丰富的热量、充沛的降雨量以及充足的光照,这些有力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广西发展珍贵树种。
1.1.2丰富的种质资源。近年来,广西在政策上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引进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一批材质优良、速生的珍贵树种,比如降香黄檀、西南桦、柚木、铁力木、任豆、火力楠等,实际上,在广西地区用途优良、生长适应性强、材质优良的珍贵优良树种400多种,其中乡土树种有观光木、杜仲、格木、红锥、铁力木、土沉香等,其余的像阔叶林树种将近400种。
1.1.3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整个广西来看,珍贵木材的林业资源并不是很丰富,每年的出材量仅5~6万m?。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品质优良的珍贵树种需求量急剧增加。在广西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下,珍贵树种产业将来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同时,依托广西自身优势的木材资源,珍贵木材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1.2发展珍贵树种的不利条件
珍贵树种较缓慢的生长周期,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更愿意发展成材较快的速生桉树,只需在5~6年就可以成型。同时,由于在相关的技术经验和扶持体系并没有足够的完善,种植珍贵树种的风险性较高,企业或个人缺乏足够的信心。
2、发展珍贵树种的主要原则
2.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早在2010年广西政府就制定了珍贵树种发展规划,根据广西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形态,划分为五个主要的大区:桂东北地区、桂东地区、桂中地区、桂西北地区、桂中地区,规划适合各个地区适宜的品种,因地制宜,最大化的发挥地区优势。
2.2零星种植,基地造林
为了弥补珍贵树种生长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的缺陷,可采用零星种植和基地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采用复合型经营方式,在幼林期套种短期农作物,可促进幼林生长;在成年期套种耐荫型药用植物,以短养长、提高复种率,增加林地的整体收益。另外一个方面,采用零星种植的方式,在道路附近、公共绿化用地、农田和房屋两旁种植半阳性珍贵树种。
2.3科技支撑,示范推广
在积攒成熟的种植经验的同时,应该主动的研究相关珍贵物种的品性,在科研院校等高等院所的支撑下,依据区域的性质和树种的特性,挑选最合适的栽培树种和培育方式。建设示范性珍贵树种基地,以相对集中连片、地质条件好的国有林地为出发点,科学的运用珍贵树种的培育技术,积极有效的引导发展适合的珍贵树种。同时,再把先进的培育技术和系统的种植经验推广到企业或个人经营者,提供配套的科技服务,增强珍贵树种支持者的信心。
在另外一个方面,还应该对经营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对于培育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的推广固然重要,但是,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实际管理问题同样重要,要切实提高珍贵树种的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做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为珍贵树种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全面、有效的支撑和服务。
2、 发展珍贵树种的前景效益
3.1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珍贵树种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尤其是国内市场的持续走俏,珍贵木材的价格将不断的上升,毋庸置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国木业信息网的原木价格一周行情分析(5.17 ~ 5.23):对于越南降香黄檀,中上等的大料、长料,已经攀升至200万元/t;而降香黄檀的价格更高,直径在20 ~ 30cm圆材或长材,一般报价在4500元/kg。未来的珍贵树种的行情将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3.2生态效益良好
珍贵树种的生长周期长固然有其缺点性,同时,也有其好的一个方面,相比于短期速生树种,林地复垦周期也更长,林分腐蚀质更加丰富,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结构的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珍贵树种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利于调整林业树种的结构,增加树种的丰富程度,又能够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3社会效益明显
随着广西政府的政策倾斜以及宣传推广,一方面,通过全民参与、积极动员的活动,群众参与种植珍贵树种,也提高了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一个方面,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通过参与珍贵树种的种植活动,不仅现了森林资源的多样化,也促进了林业资源的丰富性,更有利于满足市场上人们多种多样的木材需求。
总结
总的来说,结合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珍贵树种的政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全民战略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造福当地居民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广西地区森林覆盖率,保护生态系统,缓解珍贵树种木材的供需矛盾,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白景萍.广东、福建发展珍贵树种的考察报告[J].山西林业科技,2009. 38 (2):51 - 52.
[2] 王凌晖,林宁,杨梅,等.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研究现状及培育途径[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6):551 - 555.
【关键词】甘南;民族民间美术;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旅游气候适宜,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地区,甘南丰沛的降雨使甘南形成了丰茂的原始森林、高山灌丛和高原草甸景观,使甘南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
1 甘南旅游经济现状
甘南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档次低,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甘南旅游业已今非昔比。甘南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资料显示从1993年-2004年共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5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9亿元,年平均增长36.6/%、25.7%、46.8%。
2009年至2011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2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1.21亿元,其中:2011年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1亿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1%和379%,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
2005年到今天是甘南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宣传促销成效显著,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产业地位日趋显著。目前,全州有“农家乐”600多家,具有较高档次的“农家乐”287家,日接待能力达8500多人次,每户年均收入2.78万元,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甘南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年以来,甘南州七县市新增“农家乐”177户,目前,全州“农家乐”达到650家,另有宾馆饭店178家,国内旅行社7家,旅游景区漂流点3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18家、旅游游艇服务公司1家,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2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甘南自然条件复杂,生活环境特殊,地域文化独特,藏民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甘南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2.1 甘南民族服饰
甘南是个多民族的区域,这里居住着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特别是藏族服饰,工艺精美、种类繁多,在这里就以藏族服饰为例加以介绍,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无论喜庆欢宴,还是节日集会,甘南各族儿女总是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尽显风采。
2.2 甘南民族绘画艺术
(1)壁画
甘南壁画属佛教文化,所有寺院经堂、佛殿四壁,都绘有各种题材的壁画。甘南壁画吸收了中国、印度、尼泊尔和青藏的艺术风格,色彩鲜丽,对比度好,线条均匀,富于图案和装饰意味,并大量运用描金、贴金、磨金手法,使壁画满壁生辉。拉卜楞寺的壁画多绘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上,多用矿物颜料,经久不变色。正月十三,将十几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叫“晒佛”,围观瞻仰的人人山人海,不计其数。
(2)布帛画
藏语称“唐卡”。唐卡画是彩锻装裱的卷轴画。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另一种工艺品,为藏民族所独有。甘南唐卡画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一幅画是一部故事、一部传说,被称为藏族“历史画卷”。
(3)工艺装饰画
装饰画形式多样,以实用性见长,将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画面绘制在住房门、窗、檐、柱及柜、桌、橱上。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以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虫鱼、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绘画技法以工笔重彩为主,辅以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
总体来看,甘南少数民族绘画既多姿多彩,个性突出,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2.3 甘南雕塑艺术
(1)佛像雕
甘南佛像雕塑可分为雕刻佛像、泥塑佛像、陶瓷佛像3类。各类铜制、泥塑、木雕的佛像一般都镀金并镶嵌珠宝、珊瑚、玛瑙等,光泽鲜艳,雅美华丽。各寺院佛雕的艺术造型有传统佛陀型、菩萨型、佛母型、明王型、空行母型、众金刚类。
(2)建筑雕塑
甘南雕塑广泛应用于寺庙建筑。其种类有镏金铜雕,如佛殿屋脊的吉祥兽、等;木雕;如梁、柱、斗拱、门楣等;砖雕,如墙面、墙头等;石雕,如柱基石、石兽等。民居雕塑多用于柱、门楣、掮等处及室内装饰等。建筑雕塑艺术工艺超凡,地方特色浓烈,造型古朴典雅。
(3)酥油彩塑
即“酥油花”。酥油花,是将酥油调上各种颜色,塑造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甘南各寺院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酥油花工艺精巧,色泽鲜丽,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
(4)洮砚雕刻
洮砚与端砚、歙砚同负盛名,为中国三大名砚,享誉国内外。洮砚具有石质坚细莹润、色泽雅美。绿色中含有水波纹,发墨细快,不损笔,倾墨不干不冻等优点。自古以来,深得文人墨土之称赞和珍爱。洮砚技艺自成体系,圆透、高浮、浅浮雕等综合统一的整套雕刻技艺,雕刻出融诗词、书展、绘画于一炉的宏观场景画面。深受中外游客的称赞,馈赠之佳品。
3 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促进甘南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注意综合性开发,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着手,并通过政府支撑,市场运作,建立起“一个市场,三个中心”,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旅游(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92页)购物,促进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3.1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在甘南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赏歌舞,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丰富了旅游的兴趣,同时在返回之余,见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
3.2 加强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甘南民族特色,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多渠道引进资金,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生产高品位,上档次,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促使甘南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特性:
(1)民族性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甘南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不尽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物千姿百态,异常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图腾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的民族特性,比如藏族唐卡艺术,其内容、造型及设色最具有民族性。还有酥油彩塑、面具裱塑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绿色、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
(3)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因为实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如甘南卓尼的洮砚和民间刺绣等。
(4)纪念性
纪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外,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正如甘南的拉卜楞寺,甘南的尕海湖、则岔石林等,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达到完美统一。
4 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南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甘南作为旅游资源丰富,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甘南旅游资源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甘南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甘南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使甘南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推动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南州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11-10-10.
[2]甘南州年地方史志办公室:甘南州年鉴1990―2000[M].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版社,2001.
[3]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4]杨晓辉.甘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甘肃:甘南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影像记录;亚鲁王史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42-05
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士・艾尔雅维茨(Al? Erjavec)在论述“山脉摄影与民族个性的建构”主题时,将林达・诺奇林(Linda Nochlin)在《视觉政治》(The Politics of Vision)一书中谈及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时的观点――“一个人必然属于他那个地方”(One must be of one’s place)用于思考摄影与民族个性建构的关系。当我们将摄影用于民族的田野考察时,摄影的主要功能似乎就是指向文献记录。但在对贵州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进行考察时,尽管我最大限度地避免着“艺术化”的表达,却仍难免给考察对象造就一种“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使得影像呈现的考察对象一方面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是构造的。这种困惑,正如阿莱士,艾尔雅维茨(Al? Erjavec)所理解的那样,“它不仅表明了一种结果或者自然界的事实(具有特别意义的),而且还通过选择及认真地对图像进行剪辑和利用事先已经存在的象征性境况,来重新塑造这种结果或者自然事实。”①以此为体验来理解图像传达的“一个人必然属于他那个地方”,则我的摄影不仅记录着考察对象真实的归属于某一文化群落,某一真实地理空间,同时也是在强化和构造着关于这一文化群落的地理和文化的想像。有意味的是,贯穿我的考察对象紫云麻山地区苗族丧葬仪式过程始终的是该地发现的苗族亚鲁王史诗文化。作为史诗,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亚鲁王史诗并不仅仅寄存于语言符号,事实上它存在于该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过程始终,包括执行仪式的人本身、仪式的目的和功能、仪式物件以及仪式地点。同时,这一史诗作为该地区苗族的起源传说、英雄传奇,既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因此,凭借着影像手段进入记录的我,一再陷入影像与语言符号、真实与想像的互换与互相补充的思考和表达中。
这篇考察报告,仅仅是我对考察对象所作的一种初步的表达和探究。在目前的表达与探究中,影像是我最直接的方式,而文字则起着弥合影像的真实性与构造性的作用。
一、区域概况
(一)麻山地区概况
麻山地处我国西南的偏远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麻山苗族地区是地理区域划分(区别行政区域),区域范围涉及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黔南州的长顺县、罗甸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县。因其以高山岩溶地貌为主,森林覆盖率低,宜耕宜林面积很小,地表水渗漏强烈,蓄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干旱严重,加上耕种方法相对原始,劳动工具简单,广种薄收,产出率低,基本上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紫云县12个乡镇有6个乡镇属麻山地区,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麻山地区的56.58%、54.63%。
(二)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概况
此次涉及亚鲁王史诗调查范围是在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宗地和四大寨两个乡镇。
宗地乡位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城东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东与长顺县接壤,南与罗甸县毗邻,西靠本县大营乡、猴场镇,北与水塘镇相连。全乡总面积287.7平方公里,东西最长24.6公里,南北最宽22.6公里,地处黔中山区麻山腹地,地貌为石灰石岩溶峰丛,山脉纵横交错,地势较为复杂。全乡下辖22个行政村,217个村民小组,289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
四大寨乡位于紫云县城西南面,距县城32公里,东与水塘镇相邻,南与猴场镇接壤,西与望谟交界,北接火花乡。全乡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岩溶地貌仅出现在卡坪村的三个村民组,山中峡谷地貌的特点是坡陡且切割较深,境内峰峦迭嶂,山体遮蔽大,光照时间随山脉走向变化较大,小气候类型特殊而复杂,岩溶地貌地质形成破碎,地表渗漏强烈,地下水埋藏深,地多田少而贫瘠,耕地零星分散,利用率低,能够种植的是洼地和岩缝,可谓是“一碗泥巴一碗饭”(图1)。四大寨乡全乡共辖17个行政村,93个村民组,121个自然村寨,3673户,18575人,其中少数民族17590人,占94.7%。四大寨乡的名字是由当时以卡色、猛冲、晒瓦、高坪四个少数民族大寨子而定名的。17个行政村基本上没有通组公路,部分村寨还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占主体,交通落后,群众经济政治意识落后的极不开发,极不发达的地区(图2)。②
二、考察涉及的环境、物、人
(一)地理环境
麻山地区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地表结构,常年干旱缺少雨水。生活和生产水源主要来自储存雨水。植被以灌木为主,结合少量乔木。农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主,局部地区有少量水稻种植。
麻山苗族的传统建筑房屋,共分3层,最下层是圈养家畜的,中间一层是人居住场所,最上面用于放置一些少量的粮食,大量的粮食有专门的粮仓。人不能从正门进出,都是从旁边的侧门进出。(图3)
位于村寨四周的专门存放粮食的粮仓。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并远离居住的房屋。原因是麻山苗族的传统民居都是由木材和竹材建造,容易引发火灾。只有将粮仓远离房屋建造,发生火灾时才能避免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存根本保障的粮食也被殃及鱼池。同时,为避免鼠害以及潮湿的雨水,粮仓会被建造悬空的二层,在支撑的立柱上有一块光滑的圆盘,可以阻止动物顺着立柱爬到粮仓偷吃粮食(图4)。
(二)日常生活
传统麻山苗族的生活极为简单。穿着自己染织的土布服装,住着由木材和竹材构建的干栏式房屋。出行主要是步行或者摩托车代步。饮食上以清汤火锅及汤菜为主,因为大多数区域不产水稻,大米都是由集市购买。
火塘是麻山苗族每家都有的一个设置,具有煮饭和取暖的作用。劳作一天之后,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周围,喝着自家酿造的米酒,吃着火锅应该是麻山苗族人每天最为惬意的时候(图5)。
麻山苗族喜爱饮酒,尤以自己家酿造的米酒为最。大多数人家都有一个酿酒的设施(图6)。
麻山地区交通状况十分恶劣,“肩扛手拉”这种落后的运输方式十分常见。甚至可以看见用摩托车转运砖头的场面(图7)。
麻山苗族在历史上曾受到布依族多年统治,因此在服饰方面有较强的布依化痕迹。妇女们在农闲时编织花边和纺线(图8)。
(三)麻山苗族重要的仪式物件
麻山苗族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信仰,那就是对自己的祖先的崇拜。他们始终认为从未远离自己的祖先,并且能够凭借各种形式的媒介,通过仪式与祖先对话。在仪式中物件起着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非常典型的日常仪式形式是“拱形的桥”、“连接的线”,按麻山苗族的说法,是“搭桥”(连接、沟通)的意思。
比如与火神对话的“拦火门”。常常会设立在进入村寨的交汇的路口。弧型的拱门上会悬挂一些木质的小刀和竹制的小水桶(图9)。
刚入土的新坟,会在坟头上用白色的棉线一直牵引到家中的一个仪式物件上(图10)。目的在于把参加葬礼的生人灵魂带回家中,以避免被死者的亡魂带走。
年轻夫妇在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小孩,便会在进村的路口设置这样的“娘娘牌”以及弧型的拱门。同样,也会用白色的棉线牵引至家中的一个仪式物件上(图11),目的在于求子。
以下涉及到两个家中的仪式物件在意义上基本相同,三个瓷碗代表三个时空层面,一是被麻山苗族称为“祖奶奶”(最早的祖先)生活的时空层面,一是代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时空层面,最后一个代表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时空层面。这两个仪式物件区别就是摆放的位置不同,求子的摆放在妇女的床头边,另外的一个则安放在堂屋的大梁上。
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上,有着2件必不可少的物件。一个是被称之为“熊伽”(图12)。前者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也体现上述的三个时空概念。
另一个称之为“盖脸帕”(图13)。 “盖脸帕”则是用在丧葬仪式中,盖在死者的面部。由死者的女儿或女性亲属提供。最中间的图案代表太阳,并有家禽、蝴蝶以及禾苗的图案。家禽和禾苗寓意这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是生活在一个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生产资料极为丰富。蝴蝶则是来源一个民族传说。传说在远古时期,是蝴蝶帮助了麻山苗族的祖先寻找回了失去的太阳。
(四)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重要的人物
麻山苗族丧葬仪式最重要的角色“歌师”,苗语为“donglang”(音),又称“老磨工” (布依音)、“开路人”,是丧葬仪式的主事人,也是麻山苗族亚鲁王(音)史诗③的唱诵人。整个麻山苗族地区目前统计有3000多名歌师。
歌师杨再华(图14),男,现年71岁,紫云县宗地乡山脚村盖脚组,师承韦仕龙,与韦老王同门。
歌师韦老王(图15),男,现年73岁,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摆通组,师承其父亲韦仕龙,与杨再华同门。
歌师王天明(图16),男,现年90岁,紫云县四大寨乡卡色村水井组,师承其堂兄王老胖,现收授徒弟3人,王金光、王小文、王小前。
歌师黄老金(图17),男,现年95岁,紫云县水塘镇格凸村上格凸组,师承杨师。
歌师杨二妹(图18),女,现年31岁,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喜往组,师承其父亲杨老七。(杨二妹是麻山苗族地区会唱诵亚鲁王史诗唯一一位女歌师,因其女性的性别不能主持丧葬仪式。)
三、麻山丧葬仪式影像记录
丧葬仪式上唱诵的“亚鲁王史诗”是一部以亚鲁王家族几千年的迁徙史为线索的英雄史诗。史诗描述了亚鲁王祖辈17代父王创世、创业的故事。亚鲁王带领苗族迁徙到贵州,定居麻山。随着历史的发展,麻山苗族史诗不断充实着若干后代的迁徙故事。对亚鲁王祖辈父王谱系的记录是从第一代王――哈迦王开始,亚鲁王是第十八代王,每代王都有300余行的记录。除此之外还有近10000余行描述了亚鲁王一生征战的故事,并细致描绘两个大战争的场面。展开战争导致的迁徙记录。史诗甚至细致将历代王族后裔和每个家族后裔的迁徙、分布传承记录到今天。目前掌握的共有26000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上万人,几百个古苗语地名,十几个古战场的描述,在麻山苗族地区3000多名歌师之间口传心记。截至目前为止没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史诗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叙事形式的朗读、吟唱,也有用道白形式的问答,以散文诗式的叙述为主,曲调变化丰富,不讲究押韵,只要求押调。只在麻山苗族地区的丧葬仪式上唱诵,是一部活形态的史诗。
在麻山苗族地区,每逢村寨中有人去世,都会邀请本族或附近有名望的歌师到家中主持仪式。整个仪式围绕一个核心的内容――亚鲁王史诗展开。从死者何时何地出生开始,到死者的家庭成员,再到死者的父辈、祖辈,一直追述到亚鲁王乃至最远古的祖先。历时8-1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唱诵反述历史的过程,让死者能够回到富饶的祖先身边(图19)。
远方的亲戚朋友按照传统带着糯米饭前来奔丧。受汉化的影响也有送现金和毛毯的(图20)。
案例记录一
时间:2009年6月20日――2009年6月21日
地点: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摆通组
丧葬背景及框架流程:
逝者吴佣妹高寿93岁,女性。
2009年6月15日过世。
17日入棺,由歌师主持仪式,儿子抬入棺中,出嫁女儿及女性亲人回到家中,女儿作饭供奉,盖棺并停放在靠堂屋西边的家中。
19日,上午9-10点,逝者的亲戚朋友带着糯米饭、鱼、豆腐、酒、粮食陆续来到家中送别逝者。
20日晚,在歌师的主持下,家人及亲戚做最后的道别。
21日早抬上山中,入土为安。
紫云县宗地乡坝绒村摆通组全景(接片、图21)
麻山苗族丧葬不穿孝服,只在身上或者是头上拴上一节麻绳即可。妇女哭丧时用一块毛巾盖在脸上,据介绍是为了掩盖不雅的哭相,是对他人的礼貌。身体不适的只能在门外哭丧(图22)。
随着歌师杨再华敲响了羊皮鼓,亚鲁王史诗正式开始唱诵。丧葬仪式进入核心的部分(图23)。
整个史诗的唱诵要持续8个小时。歌师轮流上场,手持宝剑,头戴斗笠,唱诵不同的段落(图24)。
家人和亲友在一旁听着歌师唱诵亚鲁王史诗,为死者守夜(图25)。
从正门取下的门板,做成桌子,摆成长桌饭,与死者吃上最后的一顿饭。家中男性坐在桌子的右边,歌师们坐在左边。女性是不能坐下吃饭的(图26)。
凌晨,到事先选好的墓地做画穴的仪式。用朱砂调拌糯米饭。所画图案据说为八卦。这个过程可能受到汉化的一些影响。画好之后,不能再踏入墓穴的范围(图27)。
下午就开始蒸煮的糯米饭,在由女婿或者是孙女婿舂成糍粑,给死者作为陪葬的物品。按照麻山苗族的说法,人在死亡后,生命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返回到亚鲁王王朝,回到祖先身边的世界。在回到这个世界的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困难。需要一些干粮和其他的物品。在为死者准备的物品中有放入小鱼的糯米饭、红稗、旱烟、植物种子、草鞋、竹子做成的小水桶等(图28)。
歌师穿上铁鞋,寓意死者在回到亚鲁王祖先的世界路途艰辛(图29)。
掀开靠近侧门的竹席墙体,为抬棺出门做好准备。歌师唱诵最后的史诗段落,用竹签刺死引路作用的公鸡。随即抬棺出门,家中的男性家人往棺材上喷晒酒水,送死者出门(图30)。
抬棺前往墓地。家里的女性亲属走在前面,象征性拉着白布做成的绳子。男性亲属抬着棺材紧跟其后。到了墓地后,将棺材放在一旁,等前来奔丧的亲友都离去后才挖土下葬(图31)。
四、结语
亚鲁王诗史发现于贵州麻山地区,“活态”性地存在于麻山地区丧葬仪式中。它既是虚幻的、想像的,又是真实的。它的真实特别体现为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真实地对该地区的苗族人持续产生影响。亚鲁王史诗是“在意识形象中得到表现的,不是支配个体存在的真实关系体系,而是这些个体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所处的各种关系体系之间想像的关系。”④用影像的手段记录亚鲁王史诗的存在样态,再现和表现了亚鲁王史诗的仪式语境和传承形式,为进一步研究亚鲁王史诗打开了研究空间。作为表现着亚鲁王历史的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实质上可能喻形着这个民族3000多年的迁徙史,通过分布在麻山地区3000多名歌师口传心授的传承延续着。该地区苗族对亚鲁王及王朝所在地的叙述与向往,使得作为能指的亚鲁王及其王朝所在地成为民族起源及民族隐避的所在,象征着麻山地区苗族族群生命的最初起点与最终归属。考察在忠于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视觉人类学的手段,通过对麻山地区苗族丧葬仪式作实时实地考察,体现环境、人、物三者的互动关系,透视出麻山地区苗族在漫长的迁徙史中表达出的坚定的民族传承性和强烈的精神回归生命意识。
本文受贵州大学文科研究青年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DQN2013018。
注释:
①[斯]阿莱士・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②“区域概况”中数据资料系所调查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
③“亚鲁王(音)史诗”的正式提法是据2009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项目《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名称而来.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亚鲁王”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是音译“yangb luf”,有译“羊鲁”等名称.
④Lou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p. 165.
参考文献:
[1][斯]阿莱士・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0.
[2]Lou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p. 165.
[3][英]莱顿.李东晔,王红译.艺术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