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实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实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分析化学任务驱动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如药物分析等的学习起到了支撑作用。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多且杂,内容抽象,教学课时较少,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有限。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实现有效教学,成为我们的关注点。数字化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习惯,也在深刻地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转型与突破。当学生和老师处在同一个信息环境中的时候,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习题演练为主的传统课堂,与学生们持续学习的激情与向往渐行渐远,仅仅依靠在课堂吸引力、策略方法上做改进,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开发大脑的潜能、学会透过知识获取智慧、学会有勇气面对未知世界的未知问题,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以药物分析课程重点内容色谱法概述为例,探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分析

第一,目标分析。色谱法是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中国药典》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色谱法的理论基础;能进行简单的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学情分析。授课班级的学生为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职二年级,具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的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想学不会学,且很难随时得到帮助。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建立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互动平台,依托该平台和网络学习环境,运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手段,采用任务教学法,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力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实施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学会自主思考,主动学习,根据本节课特点,并结合翻转课堂理念,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把任务和任务准备置于课前、评价拓展留在课后,集中宝贵的课堂时间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1.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本节课内容有具体了解,不浮于课本中的文字,需要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书。因为首次介绍色谱法,学习任务的确定对以后教学的展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务书需要考虑到学生基础,既能通过任务书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又不会出现因为太难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便于学生具体操作。教师提前把任务书上传至课程的教学平台,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利用平台与学生就困难问题展开讨论。2.实施学习过程。第一,任务分解,学生分组。把本节内容分为色谱法分离原理和分类、色谱法基本概念、色谱法定性分析、色谱法定量分析4个学习项目。每10人左右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学生认领一个学习项目。第二,确定组长,分析任务。小组成员确定后,选出组长是关键。如果只是通过学生选举,通常组长都是综合素质较为突出的学生,承担组内的大部分工作,但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综合每次小组活动情况指定组长,为每位学生提供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任务并初步制定学习策略,做好分工并详细记录上传至教学平台。第三,搜集资料,互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是课堂上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色谱法理论知识多、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数字化教学资料的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成为完成任务所需的骨架,而所需要的血肉则需要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搜集补充。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在教学平台上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料,比如企业液相色谱仪培训资料、重点内容微课、图库、案例库等,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学理解程度;推荐的一系列优秀学习网站和图书资源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手机版APP,保持师生间的有效沟通,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各组的进度,教师也是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各组在规定时间上传学习进度,教师及时进行反馈,保证学生各司其职,都能得到锻炼。第四,准备课件,深入理解。课件制作,不仅督促学生深入研究关于色谱法的新知识,也是对可能涉及的旧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前期搜集到的各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件的制作。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小组的讨论修改,学生都能在现有分析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做到直观形象、利于理解。例如,有的小组利用专业色谱网站上制作的动画,说明色谱法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定义,摆脱了此前枯燥的文字介绍。对该节教学难点色谱法分离原理,学生利用PPT的动画功能自制了动画,演示了混合物在色谱柱中的分离过程,使原本通过描述不能理解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在眼前,突破教学难点。而色谱法的定量分析是色谱法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DryLab软件模拟了用色谱法进行分析的实验过程,不仅突出了这一教学重点,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考。第五,课堂展示,总结提高。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教师的把关下,各组派出代表进行授课,展示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第一组在分类的介绍中,通过思维导图软件清晰地列出了色谱法的几大种类,还展现了现代色谱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用。第二组结合实例,形象地介绍了各个重要概念。为了避免知识过于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充分利用了搜集到的动画软件,模拟色谱原理,展开实时互动和现场讲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三、四组把应用于药物的分析实例相结合,介绍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模拟软件的辅助进行现场分析,使知识形象化。各小组的展示内容犹如一粒粒珍珠,需要教师的总结作为一根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在总结中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对不当内容如给予纠正,对忽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保证学生对色谱法基本概念这一节内容有完整清晰的理解。通过总结讲评,学生收获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第六,应用拓展,查缺补漏。学生有了前期运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进而提出具体药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既让理论知识得到了延伸,又为相关专业知识的讨论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在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发现色谱法在现代药品检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细读相关论文,并撰写笔记上传到学习平台的讨论空间,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强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学生在教学平成本节内容的测试,查找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巩固提高。而教师根据测试情况,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3.评价学习效果。课后各小组上传课件和总结性材料,交流学习心得。最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针对本小组成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自动形成小组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自测成绩等给出教师评价成绩;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度、电子资料学习程度等情况形成过程性评价成绩。这三者构成了本次学习的综合成绩。平台上的成绩排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性学习氛围。

三教学效果反思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理论多而且抽象,学生学习困难。通过引入演示动画等多种信息化资料,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料共享、师生和生生的实时互动和教学效果的多元高效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经过实践证明,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地应用于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吴志芳.依托慕课理念探索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

[2]刘飒.翻转课堂及其在中国应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李爽,钟瑶,喻忱,等.基于行为序列分析对在线学习参与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3)

[4]朱宏洁,朱赘.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学生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2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2.3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象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高二代数《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之后,我便给学生讲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便是将不等式进行转化,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

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

例1解不等式(见数学教材P23例3)。

例2解不等式(见教材P23例4)。

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我给A组的学生指出,对于指数不等式,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将它们化为底数相同的不等式,然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指数间的关系。对于对数不等式,特别地给学生强调,对数的真数为正数这一条件,然后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其转化。

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它们掌握例3这种较为复杂一点的指数不等式问题。

例3解不等式。

我首先引导B组的同学分析例3中数字间的关系,9=32,4=22,6=2×3,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在讲例3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将其变形为,然后可以假定A=用换元法将解出,最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讲了例4,要求C组的同学切实掌握例4的解题思路及能力要求。

例4解不等式。

在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中,用到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还用到了数学方法中的换元法,更为重要的是,例4中含有参数a,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例4是培养优秀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好例题。

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课上睡觉现象。

2.4分层作业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在对学生实施分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是以《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为例,我是这样对学生布置作业的:

A组作业: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

B组作业: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

2.求不等式在(0,1)上的解集.

3.求函数的定义域.

C组作业:

1.同B组1(1);

2.同B组2题;

3.同B组3题;

4.解不等式

5.解不等式

2.5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办法是,我课外直接对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B组的同学由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A组的同学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我对学生说,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能讲解后别人能听懂则说明你自己真正懂了。另外,我给学生说,你们都是老师的助手,你们之间的相互辅导实际上也是在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两个班有一百多名学生,全靠老师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更何况我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无很多。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在学校还担任了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全部工作,此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事情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给学生讲明了这样道理,学生都极为配合我和支持我的工作。

2.6分层测验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我自从采用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同样,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的降到下一个小组。

3.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校是一个有近1500名学生,100多名教师,31个教学班的大校,我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学校办公室的全部工作,同时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学校会计的工作。工作之多可想而知,自从我采用分层教学之后,我教得极为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在全年级的六个教学班中名列前茅。我是在高一上学期中期考试后由于原数学教师的工作原因而接手的,我接手的是高一(3)、(4)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当时年级学生在学校中期考试中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考试由学校交叉命题,交叉阅卷,任课教师在学生分数出来前均不接触本级学生的试卷):

班级一二三四五六

平均分52.248.545.748.350.253.9

及格率55%50%47%49.5%52%58%

优秀率19%15%10%12%17%20%

综合名次24653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我接手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年级的第四名及第六名。

之后又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在高一学年结束时由市教委教研室统一命题,全市统一考试及阅卷,学生的考试成绩为:

班级一二三四五六

平均分54.150.055.258.447.449.7

及格率52%48%54%60%40%42%

优秀率30%29%33%40%20%23%

综合名次342165

通过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尽管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学生的进步是显著的,此外,在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我所教班级有一个学生获全年级唯一一个全国三等奖。我在学校担任的工作相当于三个人的工作量(并没有多拿一分钱的工资和奖金),有老师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能者多劳,其实真正使我受益的是我对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并且很多工作都由学生帮我完成了。

总结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得失,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3篇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1,而忽略了a=0的情况。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

《礼记•乐记》中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直抒胸臆、陶冶情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尚欠,思想情感还不成熟。班级合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

班级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观的实践意义,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纵观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已取得了诸多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好。就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依然存在不足,最终导致收效与理想状态差之甚远。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项体系化工程,对音乐器材配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家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虽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闲置现象,其功能和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从教学质量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禁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内容、方法设置较为单一,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体现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一)优化教学选材。从教育的维度讲,创新与实践是其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自身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对合唱成功的体验不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美的感悟和认知。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合唱歌曲选材上从简、从优,以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并合理配置各声部人员,增强其存在感、荣誉感,继而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以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动物说话》为例,原有单声部旋律简单,容易引起学生的枯燥感,而在编者的二度创编之后,其生动活泼性逐渐凸显,使学生演唱意犹未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二)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是一种团队精神风貌的表现艺术,其立足点在于培育学生音乐知识、声音技巧、情感认知等综合素养,这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单一形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应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合唱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在秉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好重难点配比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引入合作竞赛,即将学生群体分为几个合作小组,选定合适的合唱歌曲,由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并作出及时恰当的指导。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三)改善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及师资环境匮乏是现阶段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准确定位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相关投入,购置足量、先进的音乐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制订完善的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合理调配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师资环境建设方面上,学校需积极引入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班级合唱教学目标及要求,并重新审视既有师资结构,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邀请业界专家及其他优秀教师等组织会谈,及时更新音乐教师认知,夯实其学识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开展相关工作尤为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深度剖析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及现状,并针对其中隐存问题,提出更多有效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蒲玉凤 单位: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亚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4):175-176.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并且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前英语教学情况

大学公共英语一直实行自然教学班授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相同的教材,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然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所以,尽管老师非常努力的试图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因差生和优生的差异较大,结果总不尽人如意。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以及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不只是英语差的学生,也包括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原因是差生听不懂,优生又觉得太容易,教学效果较差,每次考试的及格率以及英语三级、四级考试过关率也都让人失望。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

根据实际,我们学院决定试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2006年下半学期,新生入学伊始,我们系和教务处共同组织大学英语分级测试,并参考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按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级,充分利用学院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把所有英语课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分级之后,C级学生使用《全国等级考试教程》第二级,B级学生使用《新时代大学英语》预备级,A级学生使用《新时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规定,期末考试也进行分级测试,并且根据成绩高低,实行滚动制,也就是说,C、B级学生如果考试成绩高,可以进入B、A级学习,而A级学生如果成绩差,再参考平时上课时的表现,进入B级学习。这样,可以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此外,2006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教学理念的可行性和优势。A、B、C三个级别学生的及格率都达到了80%以上。课堂纪律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几乎没有了上课睡觉、看小说的现象;迟到、旷课的更是越来越少,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也逐渐增高。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分级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和进一步提高。

1.分级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所有教授公共英语的老师都普遍反映,部分A级学生存在骄傲自满的情绪,学习上也存在浮躁的现象。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到了部分B级和C级学生,尤其是C级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影响了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虽然他们只是英语成绩较差,但分级教学的现实结果让学生认为自己成了大家眼里的“差等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比如,在06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安排讲座,明确告知学生,分级教学的宗旨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和进步。分级教学并不是老师准备弃置不顾,相反,C级教学恰恰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英语基础极为扎实的老师,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另外,A级学生也要认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虽然底子比B、C级学生稍好一点,但如果不努力,成绩考不好,依然会进入B、C班级学习。这样,彻底消除学生的自满、自卑两种心理,充分发挥分级教学的优势。

2.分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分级教学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和排课两个方面。分级教学打乱了以往按专业编排的班级,这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分散,所以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可查的学生资料挡案。在排课方面存在按专业排专业课和按英语水平排英语课的时间交叉问题,存在专业课和英语课协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系里统一安排英语课时间,即先安排好英语课,然后各系再安排专业课。

3.学生单项能力存在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英语分级的依据只是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没有考虑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单项差异。事实上,即使综合语言能力相近的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也肯定存在差异。在听说课上,听不懂,也说不出,所以上课消极被动,甚至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除了要练习我们课本上的听说任务,我们还可以采取欣赏著名英语影片以及经典英语歌曲的形式,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有声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集文字、声音、图象为一体的多维英语教学环境,切实增强学生听说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

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生营造了较为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普遍提高。所以分级教学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改革。但是教学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改进。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分级教学体制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成果导向;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创新

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必须与企业对接,以适合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成果导向教学理念的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创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非常必重的。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一、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要遵循成果导向理念下的课程结构必须适应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的原则。因为在传统的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中,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不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课程结构和内容已经达不到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要求,所以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以我们把分析化学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分析检验基础理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吸光光度法等几大模块。从而使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大胆改革,如采用头脑风暴、翻转课堂、问卷调查等新的教学方法,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构思、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思考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决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采用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成果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任务,重点在发展活动教学环节的把握,把决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完成任务,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感受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分析化学课程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每位教师进行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理念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改革途径。在实验前,教师先交给学生实验题目,让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及药品。例如在对动物血液中微量钙离子的测定、血液中血糖含量的测定、蛋白质的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中,即可以选择滴定分析法进行测定,又可选择吸光光度法中的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在生产药物制剂时,所需溶剂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时,就采用了沉淀滴定法的莫尔法、法扬司法的理论与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中,针对个性问题教师单独指导;对共性问题,由教师统一示范解决。通过学生的独立设计和小组协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每一次完美成功的实验结果,都能使学生振奋、快乐。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归纳与总结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套良好、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成长、还可以促进、完善教学功能,这是学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前题保证。以往分析化学的评价体系是通过试卷答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为辅。那么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上,要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及必要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推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化考核。这种考核在每一教学模块结束后,都对学生的在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进行综合化考核,考核内容既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又涉及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这种综合化考核,能全面、公正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选择获取前沿信息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而不是期末一份试卷决定成绩。比如,针对测定样品中钙离子含量时,就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学生可选择配位滴定法的EDTA法测定;选择氧化还原滴定法的间接方法测定;选择吸光光度法的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这样的考核题目就是典型的综合化考试题目,它可以考核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中对这一问题方案的设计、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态度的确定、团队协作能力、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等综合能力。

作者:李惠琪 秦秀玉 李超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

作为以Internet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其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又是商务平台工具的重要体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已达到了71%。

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为30亿美元,2000年为900亿美元,到2001年达到1200亿美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000亿元。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交易规模已由2000年的771.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75亿元,年增长速度45%以上。

据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

二、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要求高,但其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很短,这使得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可谓处于“年轻”状态。所以关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教学内容应如何确立,实验方法应如何改进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至。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技术、物流等各个方面,所以各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定位就未明确,无法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正因为该学科的交叉性,而被部分学校理解为简单的“学科拼凑”。以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出现,“找技术类工作不如IT类专业,找商务类工作又不如管理类专业”。尽管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大学生平均就业率水平。

其次,教学教材良莠不齐,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由国外引进,因此现在高校书籍来源一是国外原版引进或中文翻译,二是国内学者自己编著,第一类教材可读性不强,甚至有部分学校为求与国际接轨,强制引进原版外文教材,而不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以至于学到最后,弄的学生云里雾里。第二类教材也大部分是由国内学者参照第一类教材编写而成,一些概念和理论过于陈旧,笔者曾经历过,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过程中学校用的教材竟然还是90年代初出版,像这样一门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很多过时的概念和技术在现如今很难与实际要求相适应。另外国内大部分教材也都局限于概念的介绍,至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否适用,交易细节等则很少有见涉及。

另外,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建设的一大瓶颈之一。现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其它专业的教师,如IT类、管理、经济类等。笔者曾亲见一位老教授在给学生讲授“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竟全程使用课本附送的幻灯片,一门操作要求如此高的课程,竟被生生演化成理论教学,而衡量该门课程是否达标的标准,也就是一门名词解释的考试。

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又恰恰是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培养形式,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也是影响学生最终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

据2004年,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CCIEBSCHINA)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15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电子商务按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定义为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通晓商贸理论与实务,能通过电子方式来进行商贸活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按层次又可分为操作层、实施层、决策层。据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与人才需求调查: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域,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集中的领域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互联网产品与服务信息(77.54%)、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沟通(72.03%)、订立电子合同的比例很低,只有16.53%。而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知识与技能主要按需求的优先排名有:第一位信息资源管理、第二位企业战略管理、第三位客户关系管理、第四位项目策划、第五位资本运营管理、第六位市场营销、第七位网络营销、第八位项目管理、第九位电子支付、第十位标准化管理。结合图表调查情况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整合的发展方向,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纯的技术方向转向复合、实践型。

四、相关问题应对措施

首先,应明确专业方向,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方向分为商务或技术类,并分清方向的重点教学方向,在开设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制定的电子商务专业10门核心课程: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经济法的基础上再突出本学校的优势和其它学校之间的差异。

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发展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增加实际操作锻炼能力,引进师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教师资格水平上,应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应用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体,培养适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突出本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突出性。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熊励.上海市电子商务人才调查报告[R].互联网,2006,6.

[3]刘宏.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之拙见[J].计算机教育,2007,7.

[4]刘滔,徐静.中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8.

第8篇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探究式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是在实际生活与学科领域中明确和选择主题的教学方法,从构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情景中,对学习知识点进行问题提出,通过操作、实验、调查、收集、处理、交流与沟通的探索研究模式。不仅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态度规正,尤其是在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上的发挥具有优势地位。2.探究式教学与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课程传授的是关于数字以及相应的计算问题,也是数学学科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培养。那么在数学学科中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出其研究态度的严谨性,以及在进行学习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形成知识总结的过程。那么在探究式教学广为应用的过程中,多数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其对于知识总结与记忆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探究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如果要想应用好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开展小学数学课程,首先教师自身就应当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产生全新的观念从而引导教学规划。通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主观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而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从素质教育的目标中我们能够明确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这里的研究是以活动过程存在于数学课堂中,而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简单回答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而数学课程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会让学生过多地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教师在结合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两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将数学问题以利于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其二,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结合数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从而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完成。2.探究式教学的情景创设。小学数学是其学科基础的初级阶段,而学生也在此时具有相对知识少、活泼好动的特点。那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探寻教学情景的完善,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当构建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应用题或者图形题进行问题思考,也就是将具体问题形象化。如为学生介绍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中画出建筑物,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三角形,在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中,形成小组内部的最终答案,再进行问题回答。学生通过对形象事物的认知,产生自我知识的总结与思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教学课堂中促进气氛的活跃,促进良好的课堂效果提升。3.注重教育引导的教学互动。从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发掘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那么这其中的互动性要由教师进行引导。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其数学教师占据了主置,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互动性,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4.探究式教学的选择性。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对于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那么就需要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进行甄别和选择。通常在数学概念的传授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讨尚未达到深刻掌握的程度,那么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以单独传授的方式进行。而相对可以进行讨论的内容,再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如果盲目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不仅无法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加会产生课堂的混乱和教学进度的延迟,其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作者:陈海岩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第10篇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

2.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SEFC1ALesson50AbrahamLincoln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Learnusefulexpressions:nomorethan,inall,inone''''ssparetime,breakaw

ayfrom,breakout,setup,ofone''''sown,joinup,consider…as…

2)Haveadeepunderstandingofthetext.

3)Beabletorecitethetext.

4)BeabletotellsomethingaboutAbrahamLincoln,usingtheusefulexpressionsin

thetext.

3.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4.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WhydidtheAmericanpeopleloveAbrahamLincolnsomuch?通过引导、解答,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练习评定——“交流—互动”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如,在本课的练习中,我用课文的一句话:Shedidallshecouldtohelphim.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练习。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思考,很快能把这句转换成如下几个句子:

1)Shedidherbesttohelphim.

2)Shetriedherbesttohelphim.

3)Shedidwhatshecouldtohelphim.

4)Shedideverything(that)shecouldtohelphim.

5)Shetriedeverything(that)shecouldtohelphim.

6)Shethoughtofallkindsofwaystohelphim.

二、“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交流—互动”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英语新教材,从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和丰富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演变题。通过演变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定语从句时,可以将一组易混定语从句作整理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填空:

1)Isthisroomyouoncelivedin?

2)Isthistheroomyouoncelived?

3)Isthistheroominyouoncelived?

4)Isthistheonlyroomyouoncelivedin?

5)Isittheroomyouoncelivedin?

A.whichB.whereC.theoneD.that

答案分别是:1)B,2)B,3)A,4)D,5)D。

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如在进行“SEFC1ALesson50AbrahamLincoln”学习时,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明确重、难点;然后仔细阅读,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最后重点阅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3.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11篇

要建立一所华丽的大厦,必须依靠设计师、工匠等多个工种的紧密协调和配合才能完成,机械加工业也是一样,系统的了解加工实践,对于整体的、统一的机器进行深入了解,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单一的工作,重复的内容操作更能吸引学生。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机械加工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为了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学质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往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从单纯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向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独立思考的方向过渡,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挖掘潜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

机加工教学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途径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现代课堂教学不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而是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从教师让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想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从最初的领导者变为现在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让学生发挥想象,集思广益,将个人的创作性与实践结合起来。机加工虽然大部分时间是按照磨具做东西,但是也忌讳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这样的加工永远是学习比人,而没有自己的创造。

现在的实践环节往往是学习有现成的模型可以看见或者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实物可以参照,学生们只需模仿而无需创作,但是时代在呼唤灵感和创造,中国也在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我们的机加工实践一定与要这样的趋势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创作,哪怕是对零件进行一个简单的改造或在外形上能够与众不同,都应该给予学生鼓励。

2)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绩,达到最优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3-5人成立一个学习小组,教师将任务布置下去,给每组规定项目任务。

例如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小型模拟刨床的实践,教师先带领学生将刨床的结构功能,主要特征和操作过程讲解清楚,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这比教师一个人连讲带做效果好的多。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能够有效的弥补个人的不足,有些同学在讲解理论时可能一知半解,又不好意思主动提问,小组协作可以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向同组的学生学习请教,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有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生们常有“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感觉,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也明显。

3)改变评价模式。现代中职教育机加工专业的评价模式其实与应试教育的及格制差不多,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之后会拿到一个成绩,是及格还是不及格。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环节,我们都知道,一个零件仅仅是“及格”的成绩显然是不够的,不达到99%的精确的零件一般都会被废弃,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真正投入到使用,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也要由“及格”向“合格”转变,让学生精炼,练精,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图形创意;创造力培养;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图形创意是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校设计学子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随着应用领域的日趋扩展,图形创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得到不断丰富。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今天,如何通过图形创意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与实践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任课教师所迫切需要关注、研究的课题。

一、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定位

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图形”一词在英文中多通过“Graphic”进行表达,意指由书、画、刻、印等手段产生的说明性图形符号。“创意”则对应于英文“Creative”,意为创新、创造或富有想象力。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图形创意可以理解为以图形元素为基础,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规律及图形构成法则,将图符、图样、画像等转化为具有创新性且能准确表达特定信息的视觉符号的过程。而在一般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图形创意被定位为一门探索视觉形式语言与创新设计观念的专业基础课,并在学生从绘画基础训练转向专业设计学习的过渡过程中起着衔接、转承作用。一方面,图形符号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信息传达载体,尤其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读图时代、视觉文化时代,图形语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广告、标志、包装、企业形象的创作当中,其影响力也广泛辐射动漫、游戏、服装、产品、景观、建筑等设计领域。懂得利用图形说话,懂得利用图形语言来表达概念和思想已成为对设计师最核心的能力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创新设计观念是图形创意教学的本质属性。自林家阳教授在无锡轻工大学进行最初的教学尝试以来,图形创意课程进入我国已有二十余年。该课程之所以得到各大院校的采用推广,其意义也就在于能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弥补三大构成体系的局限性和以往创新教育的不足。应该说,图形创意的教学重点并非使学生获得经验性技法和与艺术审美修养,而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意的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此意义上,图形创意应该被视为开启学生设计意识的启蒙课。

二、图形创意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重形式、轻创意的观念误区。优秀的图形创意作品是创意观念与视觉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创意观念提供了思想内核,视觉形式则是对思想观念的外化展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和教师容易将侧重点聚焦于视觉效果和风格技法,对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启发却往往受到忽略。尤其在执行表现主要依赖电脑实现的今天,学生经常直接跳过构思环节,陷入到对软件技法的钻研,这恰恰是造成作品空洞乏味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图形创意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装饰图案等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针对思维创新性进行方法、规律与行为训练,从而帮助学生从基础绘画思维转向设计思维。这种训练的目的并非刻意达成某种形式,而是在遵循创意规律的基础上围绕设计问题进行意念创造。并且,设计意识和创意思维同样是设计类专业学生所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一味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做法只会造成本末倒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二)孤立封闭的教学情境。一种情况是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环节比例偏低,教学内容囿于对书本材料的枯燥讲解,单一的授课形式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真正学以致用。显而易见的是,图形创意的教学核心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概念、教条或标准答案,而是让其掌握探寻答案的方法以及能不断更新发展的知识结构。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灌输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也不利于知识原理的内化吸收,并最终转化为思维技能。另一种情况则是课程内容忽视与横向课程的必要联系,也缺乏与业界实务的沟通交流。脱离应用情境来孤立地展开创作练习,往往使学生盲目地求新求异。发散思维失去“主题”约束,结果经常是作品怪诞离奇、不知所云。又或是学会了具体的创意表现手法,却不懂如何联系实际问题,达不到对后续课程形成支撑铺垫的目的。(三)忽视对新媒介、新载体的探索发掘。在以往,图形创意的知识被大量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对话、跨界融合成为设计艺术的新趋势,图形传播的载体和图形创意的手段已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勃兴为图形表达开拓出许多新的舞台,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媒介完全有可能取代纸质媒介成为图形传播的主流平台,图形符号也将更多以三维、动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迫切地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赋予图形创意教学新的范畴与含义。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图形创意课程仍较少更新教学内容与观念,不论从方法还是模式上仍局限在传统的二维、静态图形创意领域。学生对于新时期的新媒介、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知之甚少,无形中极大限制了思维宽度与深度的拓展。

三、对图形创意课程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虚拟项目丰富实训环节。图形创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应融入一定的案例剖析和实训环节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在课程前半段,教师可以结合对具体创意技法、章节知识点的讲授展开随堂快题练习。课程后半段,则可以植入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专题研究项目,通过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设计能力。有学者指出,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并不一定真正发现人类未知的什么,而主要是模仿发现者的思维路线,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因此,专题研究项目的引入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跳出书本上的现成理论,深入思考怎么样设计和为什么如此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图形创意课程并非要教会学生创作完整的设计作品,专题研究项目的设置应与学生的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相匹配,因此不宜采用过于商业化的实战项目。更合理的做法是以虚拟项目为主,辅之一定比例的设计竞赛,通过“赛训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对应的研究课题,并力求以“创意载体丰富化、表现平台多元化”来保证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例如:视觉传达专业的项目选择范围除了海报、标志之外,可以补充UI图标、APP界面等内容;服装设计专业则可围绕情侣T恤、帆布鞋展开创作;产品专业还能尝试可将椅子、靠垫等作为图形创意平台。(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观察与分析是图形创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但在网络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海量的案例素材几乎唾手可得,这常常使学生习惯性地求助于网络图库,由此造成创作练习中充斥着模仿、套用与抄袭。久而久之,拿来主义就会麻痹初学者的头脑,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从而严重阻碍到观察敏锐性和思考独立性的养成。面对创作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灵感,从切身体验中积累素材,从对设计对象的多角度观察中寻找思维切入点。一旦提炼出核心概念,就应该沿着概念相关性、造型趋近性、功能相似性、因果关联性、矛盾差异性等多条思维路径展开发散联想,并运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思考图式记录下来,进而寻找可视化图形元素使概念表达从抽象转为具象,从无形变为有形。在此过程中,网络图库固然能带来丰富的优秀范例供参考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对其创作思路展开分析。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前人作品的创意手法、思维路径进行梳理,通过总结其中的规律性来检验自己的思维空白点,而不是照搬现成元素进行简单拼贴。(三)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几乎在任何创意创新领域,沟通与交流都能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而在图形创意课程中,也有必要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实际上,围绕问题的讨论绝不应仅限于小组或团队内部,而是能在整个班级乃至跨专业之间展开。在创作受阻时,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往往能起到知识共享、开启思路和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在创作完成后,通过公开展示作品及聆听他人建议,学生也能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立场来思考问题,并加深对已有创意的认识感悟。这既是一个让作品得到历练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善于以“引导性”而非“指令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对于初学者而言,通往成功创意的道路必然布满荆棘和挫折,优秀的创意作品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从言语、行为上给予更多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学生建设性回馈。除了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充分表达出观点,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给出“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只有当学生感知到一种宽松、平等、自主和支持性的交流氛围,才能打开心扉、放下包袱,以更大的兴趣热情投入到学习创作当中。(四)设立以“过程”为导向的创意评价机制。图形创意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切入图形设计。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和挖掘创新意识,而非追求形态完整、技艺纯熟的设计作品。因此,指导教师应注意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评价、分析学生练习。有些学生的习作从画面效果来看或许是笨拙粗糙的,但在构思立意层面往往有着难能可贵的闪光点。对此,可以将“创意笔记”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清晰、完整地记录下设计过程。“创意笔记”的内容并非是对创意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系统化地整理从主题缘起、资料搜集、构思推理、创意筛选、直至最终方案的演化轨迹。从模糊到清晰,一步步梳理出所有资料的相互关联。实际上,要求学生对“创意笔记”进行展示回顾,也是促使其完成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查阅“创意笔记”能由此读懂创意诞生的心路历程,包括学生的观察深度、思维广度以及创意方法的正确性等,并能找出每个阶段、每过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客观中肯的评价教学效果。

第13篇

对于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全程实践教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和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的基础上将实践贯穿于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的过程。无论在时间分布、规模形式还是实践内容上,它有别于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也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的实践学习,全程实践教学更突显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实践内容丰富,在增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方面效果显著。

(一)从核心理念上来看,全程实践教学更突出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决定了其养成时间及过程绝不可能一次成型,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养成需经历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即首先要从认知上进行教育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次内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再次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过程决定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长期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分隔开来,课外实践学习变成课堂理论学习的附属品,而全程实践教学旨在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内外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突显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实践的全程性,是一个四年一贯、连续不断的养成教育过程。

(二)从操作过程中显现,全程实践教学更体现过程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着重实践教学环节,却弱化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全程实践教学着眼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通过系统梳理、整体优化,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将各个阶段、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实践环节的计划性引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自然而然逐步养成。以新乡学院为例,教师教育专业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思想导引课”,邀请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务主任、优秀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并安排学生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解教师职业工作的基本特点,确定自身教师的职业认同性;第二学期主要通过观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体验教师工作,初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第三、四学期观察并记录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言行,进行模仿学习,在大学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第五、六学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第七学期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在模仿、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实践,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第八学期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记录、调查与分析,撰写实践论文,并进入职业选择与定岗阶段。

(三)从师生关系上来讲,全程实践教学引用双导师制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显著作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是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而全程实践教学采用双导师制,即在高校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中小学、幼儿园聘请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大学专业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其职业发展,在四年时间里使得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综合能力与心理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实现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三、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经过实践探索,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再觉得理论枯燥无用,而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凭着理论知识进入一线实践,理论和实践交叉融合,螺旋上升。通过对新乡学院2013级教师教育专业发放《全程实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实践改革模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33.7%的学生愿意“尝试看看”;48.7%的学生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中小学指导教师,26%的学生觉得实践过程中接触的中小学生、幼儿给予自己的影响最大;62.6%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思想导引课”的开设很有必要;97.3%的学生认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对自身教师素质提高有帮助。实践合作单位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普遍反映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一线实践,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反思

(一)实践参与者的反思与提高1.实践者的角色转变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师范生在参与全程实践活动中会发生“学生”与“教师”角色的来回转变,也同时承担着既为“学习者”又是“教学者”的双重角色。多重角色之间、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而处理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角色学习,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观念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扮演。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对实践参与学生平等对待,不要仅仅把他们当成被指导的学生,而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行,以加快他们的角色适应。角色转变是全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当实践学生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现场,只有深刻地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教师的职业要求,这时候所有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概念便开始和实践融合,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2.实践者的态度意愿问题态度和意愿是决定实践者参与行为的投入度和深度,如果实践者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投入度,会更有助于全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呈现。实践者的态度和意愿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动机和需要,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给予积极引导、动员,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用之有效,便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二)实践内容的细化与深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建构起来的。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诉(telling)”,而在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personalexperiences)”所得。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地回答了知识的来源与形成过程。20世纪初,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思想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实践层面的操作具体化。全程实践教学就是倡导从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计划,要细化实践内容,否则学生进入实践“场”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处于茫然的状态。全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学期发展循序渐进,整体上来讲,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应该是学徒型,主要是观察学习,以模仿为主,对实践环境和活动内容有全局的了解,分析教育现场的事件、行为;三年级是应用型,以实践为主,边做边学,边实践边思考,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四年级是融合型,在前期模仿、应用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结合个人特点与优势进行创新实践,逐步成长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新秀。要促使全程实践教学内容得以深化,不停留于表面,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团体的形式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焦点深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外显行为到内在心理,从行动到知识进行总结、思考、内化。

第14篇

1.1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突破“学校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位”的模式。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式,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的上课形式,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中,在血常规检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血涂片,并且分析结果,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按照复检规则进行复检,最终将结果报告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分析结果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1.2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学、声像、电子和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校园网和互联网等),开展网络课程教学。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基因查找,及相关论文的搜索,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巨大的知识平台,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相关内容的前沿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宽知识面,历练实验操作技能,以科研带动实验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定期举行科研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2.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了与理论课同步的实验课之外,增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技能训练与考核,如定期组织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使学生掌握岗位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除了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外,在学习专业课时,还设置了周末去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的机会,以及增加了一门30学时的见习课,使学生具备常用仪器使用的技能和熟练使用临床检验仪器设备,达到能上岗实习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技术水平

培养“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创新性应用型”教师队伍。积极拓宽进修渠道,为青年教师创造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学习性听课不少于40学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创新性实验,切实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修订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实践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立切实有效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参与力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按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严格按照标准做到定期考核与实时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3改革的成效

第15篇

1.1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学前教育发展来看,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学前教学需求不一致的现象,进而影响到总体的教学质量。由于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进而使得教师将实践教育与教学实践在概念上有混淆,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操作练习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技能的训练,而是相对于教学实践来说范围更加广泛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教学实践实际上则是实践教学中的一部分。从目前的高校教育来看,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的训练,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生在其中仅仅是处于实习的地位,因此属于观察者,导致其不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影响实际的学习效率。

1.2教师在教学监督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地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进而使得其实际的实践教学指导以及学习监督存在着工作不到位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实习等陷入形式主义,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地走入到幼儿园来进行专业的见习与实践,而只是开取证明,应付了事。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及时性的监督与指导,一个教师甚至被安排带几十个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存在困难,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也无法进行及时的指导。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毕业之后就在高校中承担工作,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对于日常的工作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了实际的指导过程脱离了现实性与针对性,对于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2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对策分析

2.1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树立实践教学科学理论观念

实践教学理念的梳理由于实践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其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以及职业性,通过教学实践在环节上的联系来实现知识与行动上的互动以及联接。根据素质教育发展体系的特点,对于学前教育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要求方面,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统筹性的安排,进而实现学前教育在教学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在进行职前的教育阶段需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对应来实现其中的师范性,通过实践性的知识以及理论知识上的不断结合来实现专业性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的不断提高。通过全局观念的树立来实现教学的总体流程的融入,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2.2通过多样式的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富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实验教学以及实际的培训课程等,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校园内的基地实训建设,通过校内培训以及校外培训的结合来实现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在时间的安排方面需要转变传统的安排机制,通过集中性的教学机制的形成来实现日常教学上的不断渗透。总而言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训的重视来实现其余专业理论课程的结合,诸如,进行学前的教育学以及幼儿的心理学方面等学科的结合来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教学上的实践结合,通过模拟训练的不断开展来实现知识、经验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最终实现从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实现核心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明确教学评价的体系,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实现幼儿教育在实践问题的不断思考以及反思,实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科学而统一的评价标准方面的制定来为科任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实现其客观性的保障,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总结性的评价,通过过程性以及综合性评价的结合来实现评价,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