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外实践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及财务资料的保密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并无太大兴趣。虽然学校本着“双赢”甚至“企业先赢”的原则开展校企合作,但是企业在实践中并无多大利好,且考虑到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交通、住宿、安全及违约率等诸多问题往往望而却步,使得不少校外实训基地仅体现在合同层面,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毕业生顶岗实习一般也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不少学生由于“社会资源”匮乏只能从事会计边缘性工作,走上工作岗位难以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实践教学外包可行性分析
1.外包企业资源丰富,更适于学生实践
财务咨询公司专门从事记账报税、公司注册注销、实账培训等业务;税务师事务所专门从事税务鉴证、税务咨询等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专门从事年检审计、专项审计、财务咨询等业务。这些公司有丰富的企业客户资源,真实的业务也优于会计实训室的模拟资料,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完全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2.学校向企业付费,更便于校企合作
传统的校企合作,企业出于人工短缺或社会宣传等目的,会同意部分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或者实习,学校并不会向企业支付任何费用,相反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一般还要支付给学生实习工资。这样的合作方式,企业当然不会有太多积极性。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不大情愿实用这些心浮气躁(实习期间毁约率高)、不确定性很大的在校生。如果高校以签合同付费的方式将实践教学外包给诸如财务咨询公司等的中介公司,则一方面拓展了合作企业的收入,企业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以资金作为合作的纽带,也会使校企双方更加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3.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更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将实践教学模块外包,学校并不是简单地付费后将学生送给企业后万事大吉。相反,由于合作企业在培训师资方面的欠缺,一般更需要高校专业老师参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包括实践资料的筛选、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任务的设定、课堂实践的讲解等等。高校发挥师资优势,企业发挥资源优势,相比传统的教师到企业进短期培训,显然对教师要求更高,更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高校以付费的方式将实践教学外包并不会增加学校的负担,相反,由于高校不需要再耗资建设和维护会计综合实训室,从省去的资金中支付外包费用反而会节约大量资金。另外,由于实践教学使用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源,每一个业务都相当于一个项目,这给高校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平台,利于高校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
三、会计实践教学外包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外包企业的选择
要将会计实践教学外包,必须选择合适的外包企业,而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最为合适。一方面,这些企业有比较稳定和丰富的客户资源供实践教学选用。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的日常业务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实践操作内容,方便和高校教学对接。
2.财务咨询公司的筹建
在上述外包企业中,财务咨询公司组建的门槛最低,笔者提倡高校专业教师作为股东筹建财务咨询公司,学校或仅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学校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就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现代企业标准筹建,避免出现传统校办企业的机制通病。这样不仅方便实施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而且专业老师作为股东或法人在真正市场竞争中去经营企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正所谓“教学相长”。
3.外包企业客户资料的保密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以校内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校外与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囿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及建设资金的不足及企业对传统校企合作的冷漠,实践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本文拟通过将实践教学模块外包的方式来探索一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外包
一、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高职院校会计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但真正达到“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极少。一方面,大多数院校采用在假期派个别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一两个月时间,囿于教学任务、经费、时间短等原因,实属杯水车薪,业务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很多专业老师实践能力欠缺,很难真正驾驭会计实践教学课堂。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差距,高校也较难从企业中挖到能工巧匠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到学校任职的企业财务人员也多数属于在职场中碰壁、业务不突出、甚至出于养老目的迫不得已走进学校,当然已无多少工作热情。笔者曾到一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课堂观摩,私下了解到当时上课的老师竟是从企业临时抽调过来应付参观,师资的欠缺由此可见一斑。
2.实践教学设施不足
应该说建设单一功能的会计实训室投资并不大,比如手工会计实训室约5-8 万,会计电算化实训室(50 工位)硬件投资约30 万,单个软件(用友或金蝶)投资约10 万。但若建设具备综合实训功能的如能模拟企业财务核算、成本核算、纳税申报等功能的实训室,往往需要耗资百万甚至更多。笔者曾参观海南一所高职院校实训楼里耗资180 万建成的最“高大上”的会计综合实训室,操作岗位不仅设置了会计相关岗位,还设置了银行、工商、税局、事务所等操作岗位,且不说会计课程设置里面很难涵盖工商、税务、银行等工作内容的相关知识,单是为了适应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等的变化模拟更真实的实训环境,实训室的维护和软件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一般实训室电脑等硬件设备一般5 年就基本濒临报废,综合起来软硬件投资一般高职院校难以承受。
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及财务资料的保密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并无太大兴趣。虽然学校本着“双赢”甚至“企业先赢”的原则开展校企合作,但是企业在实践中并无多大利好,且考虑到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交通、住宿、安全及违约率等诸多问题往往望而却步,使得不少校外实训基地仅体现在合同层面,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毕业生顶岗实习一般也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不少学生由于“社会资源”匮乏只能从事会计边缘性工作,走上工作岗位难以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实践教学外包可行性分析
1.外包企业资源丰富,更适于学生实践
财务咨询公司专门从事记账报税、公司注册注销、实账培训等业务;税务师事务所专门从事税务鉴证、税务咨询等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专门从事年检审计、专项审计、财务咨询等业务。这些公司有丰富的企业客户资源,真实的业务也优于会计实训室的模拟资料,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完全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2.学校向企业付费,更便于校企合作
传统的校企合作,企业出于人工短缺或社会宣传等目的,会同意部分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或者实习,学校并不会向企业支付任何费用,相反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一般还要支付给学生实习工资。这样的合作方式,企业当然不会有太多积极性。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不大情愿实用这些心浮气躁(实习期间毁约率高)、不确定性很大的在校生。如果高校以签合同付费的方式将实践教学外包给诸如财务咨询公司等的中介公司,则一方面拓展了合作企业的收入,企业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以资金作为合作的纽带,也会使校企双方更加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3.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更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将实践教学模块外包,学校并不是简单地付费后将学生送给企业后万事大吉。相反,由于合作企业在培训师资方面的欠缺,一般更需要高校专业老师参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包括实践资料的筛选、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任务的设定、课堂实践的讲解等等。高校发挥师资优势,企业发挥资源优势,相比传统的教师到企业进短期培训,显然对教师要求更高,更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高校以付费的方式将实践教学外包并不会增加学校的负担,相反,由于高校不需要再耗资建设和维护会计综合实训室,从省去的资金中支付外包费用反而会节约大量资金。另外,由于实践教学使用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源,每一个业务都相当于一个项目,这给高校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平台,利于高校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
三、会计实践教学外包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外包企业的选择
要将会计实践教学外包,必须选择合适的外包企业,而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最为合适。一方面,这些企业有比较稳定和丰富的客户资源供实践教学选用。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的日常业务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实践操作内容,方便和高校教学对接。
2.财务咨询公司的筹建
在上述外包企业中,财务咨询公司组建的门槛最低,笔者提倡高校专业教师作为股东筹建财务咨询公司,学校或仅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学校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就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现代企业标准筹建,避免出现传统校办企业的机制通病。这样不仅方便实施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而且专业老师作为股东或法人在真正市场竞争中去经营企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正所谓“教学相长”。
3.外包企业客户资料的保密
既然要跟学生真账演练,客户资料的保密就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等价交换、有偿使用的原则,建议外包企业和自己的客户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教学使用协议,一是明确仅作为教学资料使用禁止外传,而是按照使用次数每次支付给客户一定的费用。另外还可以采用变通的做法,将选用客户的业务资料数据进行修改,这样既保留了业务的真实性,也避免客户担心财务数据外泄。
总之,在当前高职院校建设会计综合实训室面临资金困难,师资不足等问题,企业对传统校企合作方式态度冷漠,顶岗实习基地难以发挥作用等情况下,如果能解决好外包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将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外包给更专业资源更丰富的公司、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失为一条可行或可以继续探索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金婉珍.以财务公司为载体的会计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12(26):35~36.
摘 要: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是一种趋势,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外包模式是关键。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其在编目业务外包过程中采用的模式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解决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98-03
收稿日期:2012-04-19
作者简介:郑喜胜(1965-),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采编部主任。1 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及模式概述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就是指图书馆和供应商之间,事先签订合同,把原来编目部门完全由自己从事的数目数据的制作、加工任务外包给专业数据商或图书供应商来完成,同时组织人员到实地帮助图书馆完成验收、典藏、加工、上架等业务工作。我国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开始于21世纪初。近几年来,编目业务外包在多数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实施,如有学者专门对广东省和上海市各20所高校图书馆的编目业务外包情况的调查显示,有70%(14所)和100%(20所)的图书馆正在实行编目业务外包。编目业务外包具有降低图书馆的运作成本、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编目工作标准化的进程等优点,该管理方法早已被美国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并受到普遍的欢迎。
如何充分发挥编目业务外包的优势,编目业务外包模式的选择是关键。目前,对编目业务外包模式的分类方法研究多种多样,有按外包范围、外包深度、外包场地、外包费用分的;有按初等层次、中等层次、高等层次分的;有按图书加工外包、分类外包、编目数据外包分的;有按加工地点和加工深度分的;等等。笔者较支持把编目业务外包模式分为部分外包和完全外包两种。部分外包指的是把编目业务中图书前期加工部分(包括粘贴磁条和条形码、盖馆藏章)由供应商完成,并提供标准的CNMARC格式的书目数据,图书到馆后的验收、分编、典藏和上架等业务由图书馆自己完成;完全外包指的是供应商不仅要完成编目数据,磁条的粘贴、条形码的粘贴、盖馆藏章等业务,新书到馆后还要实地帮助图书馆完成验收、典藏和上架等业务工作。
2 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模式实践
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下以“我馆”代替)是广东省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位于潮州市,离省城广州市有480多公里的路程。我馆从2004年起开始采用编目业务外包,其模式从部分外包到全部外包,其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着大量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探索,最终寻求到较适合本馆条件的外包模式。希望通过我馆的例子,能为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一些参考。
2.1 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模式
2.1.1 部分外包模式。2004至2007年6月,采用的是部分外包模式,要求较简单,只要求供应商提供标准的CNMARC编目数据和粘贴磁条、条形码,其他的编目业务由我馆完成。
2.1.2 全部外包模式。2007年6月起,由于为了评估达标,学院加大图书的采购力度,图书数量猛增,但我馆的编目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为了完成所有图书的编目任务,通过本馆馆务会决定,编目业务外包采用全部外包模式。2008年评估后购书经费恢复正常,但我馆的编目业务外包仍然采用全部外包模式。虽然都是全部外包模式,但各年的实践过程还是有所不同。
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通过省政府招标,有三个图书供应商中标,在承包合同中,我们要求所有供应商在编目业务方面全部外包,即要求他们到馆对所有图书进行图书加工及图书上架;配送标准的CNMARC编目数据,把编目数据转入本馆数据库后,由供应商外派编目人员到馆进行数据修改同时取索书号及典藏分配,部分没有数据的还得进行原始编目。在其过程中,部分供应商因我馆离其驻地距离较远,只派送编目数据加工人员,把其中的图书加工及上架部分雇用本地一些社会人员给予完成。
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评估过后,我馆购书经费恢复正常状态,每年通过省政府招标,各有两家供应商中标,每次的编目业务外包仍然走全部外包模式。同样因本馆与他们办公驻地距离较远的原因,各家供应商都只派编目人员到馆负责编目数据加工等工作,其他图书加工及上架部分,在本地雇用人员帮他们完成,其中有一年把到馆编目加工及图书加工(除粘贴磁条、盖馆藏单外)及上架都包给本馆予以完成。
2.2 编目业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1 编目数据方面的问题。我馆每一次的合同都是由两家以上的供应商共同参与的,原则上,要求供应商提供的编目数据按国图编目标准进行著录,如果遇到是利用CALIS数据的,因国图和CALIS数据的著录规则有所不同,当出现著录情况不同,要求按国图的标准进行修改,但供应商往往都没有按要求进行修改,如CALIS的“第2版”,就没有按要求修改成“2版”。同时,虽然供应商所配送的数据大部分是从网上联合编目中心下载的,但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审核,造成部分编目数据不规范。
另外,供应商所雇佣的编目人员,往往只求数量赶超任务,经常会出现下列编目数据质量问题:不认真,出现同书异号或同号异书;自编编目数据时,照抄在版编目(CIP)数据,分类号与主题标引不匹配;与本馆的传统分类脱节,如连续出版物、多卷书的取号不集中,归类不一;著录不规范,如集中与分散著录问题;题名、责任者等主要检索项出现错误;忽略对重要附注信息的录入;因对馆藏文献及地点不熟,没严格按馆藏地点分配图书,如我馆要求文献属于潮汕文献方面的,应该把放阅览库的改换在潮汕库,但由于供应商编目人员对文献的不熟悉,造成部分潮汕文献归入阅览库的情况。
2.2.2 图书加工的问题。图书加工主要存在馆藏章、条形码、磁条和书标等没按要求完成。图书加工工作看似简单,主要包括粘贴登录号、粘贴磁条、盖馆藏章、粘贴书标及护封胶带等。但在实际外包加工过程中,因为我馆离供应商的办公驻地较远,一般供应商没有派送加工人员到场,都是雇用本地一些社会人员帮助完成的,这些人员来源多样,有社会一般人员,有图书馆的合同工,有学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技术加工层次偏低等问题:如磁条漏了粘贴或粘贴得不隐蔽,影响了藏书安全;条形码漏了粘贴,影响图书馆的财产登记;条形码粘贴得不符合要求,如有的条形码贴在图书题名上,影响图书的直观性;覆盖条形码的胶带贴得不平整,降低了图书的出借速度;书标贴得高低不一,造成新书上架时不美观;书标贴错,造成两种不同图书索书号互换等,而且以上这些错误往往当时不容易发现,要在上架后或出借时才能发现,直接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2.2.3 图书上架的问题。因是全部外包模式,所以在外包过程中,我馆要求供应商应该把编目、加工完毕的所有图书分送到各馆藏地点,严格按上架要求归架。同样,图书上架部分,因为距离问题,供应商都会把这一部分工作交给图书加工人员完成。因人员素质问题,特别是对分类法的熟悉程度不同,造成错架问题,对书库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
2.3 编目业务外包采取的措施
2.3.1 编目业务外包采取的旧措施。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我馆在编目业务全部外包过程中,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多数高校图书馆一样,即前期对所有加工人员培训和后期校对数据。
加工前培训。每一次供应商编目人员或其雇用的员工到馆,我馆编目部都会对他们进行加工要求相应的短时培训,编目人员方面,对本馆索书号的取号规则、典藏分配原则、本馆分类的特殊原则等内容进行培训;图书加工、上架人员方面,则对加工标准、简单图书分类标准等内容进行培训。
编目数据校对。这几年编目业务虽然全部外包,但我们一直坚持对编目数据全程校对。在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因为外包数量大,检查数据质量的编目人手少,不可能采用一对一的校对方式,只能采用抽查方式;在2008年8月过后,购书经费减少,采用了一对一的校对方式。
虽然我们采取了严格的校对工作,但因为供书商驻地离我馆太远,其外派编目人员为了节省经费,往往在完成编目加工工作后就急着赶回去,校对过程中出现的书目数据质量问题有时来不及解决,这样留下的问题太多,在此后的几年中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纠错和整改工作。
2.3.2 编目业务外包采取的新措施。经过多年的编目业务全部外包的实践,对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然觉得还是不太理想,有必要对模式再作重新考虑。通过综合各种方案,我们最后采取的新措施为:继续采用全部外包模式,但操作过程中方式有所变化,即:供应商可以先粘贴磁条,并提供相应的标准CNMARC编目数据,其他的编目业务转包给我馆完成,即其中图书的典藏分配、索书号取号、编目数据校对、图书其他前后期加工工作、上架等一系列工作,供应商无须外派编目人员和雇用图书加工、上架人员,改由馆内相关人员承担。这种操作模式,整个编目业务速度相对有所减慢,但影响力度不大,原来的模式只是编目数据过程速度较快外,其他图书加工、上架并没有快多少。同时,这种操作模式也会加大馆内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应由供应商支付一定报酬。这种模式我们曾小试过,从中知道这样能使馆方与供应商两利,供应商相应地减少一定的费用,同时解决了其编目业务人员不足的问题,馆方可以保证本馆编目工作的质量,一举两得。
3 小结
目前,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是一种趁势,越来越受到各馆的青睐,其形式多种多样,各个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不同,相关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馆实际情况,寻找较适合本馆的外包模式,充分发挥编目业务外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光华.关于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外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2.
\[2\]\[14\]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模式探讨及实践:以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4):41,68.
\[3\] 曹秋霞.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4):91.
\[4\]\[6\]\[15\]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途经与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6):83-85.
\[5\] 曹秋霞,陈如好.美国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5):57.
\[7\] 李园贞等.大学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实践和思考: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71-72.
\[8\] 郝素贞.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3.
\[9\] 郭晓兰.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2):7.
\[10\] 童菊珍.谈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0.
\[11\] 贾延霞,周荣.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实践的调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43.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软件;校企合作
目前,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巨大。根据IDC的预测,到2010年底,信息技术外包(IT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 8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 100亿美元。我国已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为践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结合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好形势,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新的课题和使命,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为依据,对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加以阐述。
1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背景
全面抓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高端人才缺乏;基础人才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兼具语言、技术、管理,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实用性、国际性、复合性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应切实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革新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
1.1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磅礴发展急需大量合格人才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同时我国还将形成若干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就区域的情况来看,依据《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描绘的发展愿景,“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0个各具特色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引进50个以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省。
到2010年,全省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引进、培育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10家、超亿元的企业30家,人才缺口巨大。
1.2国家积极鼓励校企合办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要加快推进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之首,其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01年12月,国家计委与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1]文件中提出:面向软件产业,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软件人才,建立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势在必行。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了37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和40余所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又相继建设了百余所软件学院[2]。山东省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问题,指出要把驻鲁高校办成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并将有计划地建立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更多的高层次软件人才。2009年4月,教育部、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3]。所以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将有效提高服务外包人培养的实效,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学以致用的服务外包人才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3传统计算机专业与服务外包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与传统行业不同,IT行业知识翻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一变,造成软件人才很难跟上行业发展。在IT行业,新技术首先运用在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因此,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学校传统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产业需求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到企业里再进行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给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内软件及相关产业人才供求关系将严重失衡,形势非常严峻。
2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介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 学历教育。
高等院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确立了“学历培训”在我国软件人才培训中份额绝对领先的地位,院校培训仍然是我国软件人才的最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总计有将近80%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软件相关专业。这部分人员是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学历以本科为主,处于软件人才的中间层次。
2) 实训模式。
目前国内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按培训主体划分,主要有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软件企业办实训、校企合办实训三种模式。
(1) 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模式:专业的培训机构引进真实的软件实训项目,模拟真是的软件企业环境和操作规则,强化培养人才。
(2) 软件企业办实训模式:以软件企业强大的技术背景为依托,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全程引入项目开发,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过程管理和人才标准强化实训。
(3) 校企合作办实训的模式:校企联合在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负责实训教学。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还有定向培养等模式,在充分研究以上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我们采取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此种模式是对学历教育和实训模式的综合和优化,充分发挥高校学历教育优势和软件园产业及实训优势。
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服务外包人才为目标,坚持软件工程教育国际化,坚持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办学体系,努力成为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摇篮[4]。
3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覆盖软件工程学科知识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厚基础、精方向、重能力、强外语”的特点,采用“三级平台-五个模块”式结构,三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大类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五个专业方向模块包括: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块。
1) 课程体系。
根据CDIO思想,构建了以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含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四个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教学,实现渐进的综合能力培养。以软件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体系创新地设置了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建立了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校内外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系列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学院将人才培养过程(学程)分为3个时间段。
前两学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软件园兼职专家为辅。
第3学年专业课教学,主要以企业专家授课为主,学校教师为辅。
第4学年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即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这种“专职-兼职-专兼结合”教学的新型“2+1+1”学程模式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的实施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在完成企业实训后,最后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管理与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充分结合及发挥学校及青岛软件园双方的讲师资源及优势。
学校的讲师将主要承担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必修课程的教学。
青岛软件园的讲师均为软件企业优秀的一线软件开发经理、项目经理,他们参与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并修改学院的教学大纲,动态实施教学任务;主要承担专业限选课程、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企业开发实战实训等课程的教学。
通过与青岛软件园合作,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软件企业一线进行顶岗体验锻炼,提供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3) 质量保障。
2008年1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由国际权威质量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我国首家通过UKAS(英国认可服务组织)认可的具备ISO9001:2000国际标准的专业化IT实训服务机构。
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按照ISO9001:2000国际标准要求对实训需求管理、课件研发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就业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工作进行规范和量化,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实训服务,以保障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人才。
青岛软件园在整个的专业合作教学过程中,和学校一起严格实施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合作办学的班级,青岛软件园会有专职的教学负责人、执行经理、质量保障人员跟踪班级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并和学校的负责老师一起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符合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
4) 软技能及外语。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有人需求。学校和软件园特别加强了合作办学软件班的软件能和外语教学学校与软件园一起制定了软技能培养计划。并先后邀请加拿大ilogic Inc.创办者、董事长郑树庆先生做了题为“世界软件业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且郑先生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QST)总经理刘全主讲“打开思维,拥抱世界”的专题讲座;拓展训练专业训练师严意凌老师为同学们做专业拓展训练等。通过以上软技能训练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技能。
在按照学校传统教学计划开设好英语的基础上,青岛软件园派出专业老师为同学们开设了日语课程,并作为同学们的必修课程。采取多听录音、日语沙龙、外交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日语水平。
5) 就业体系与预期。
校企共建软件工程专业是统筹解决招生就业的有效形式。通过校企合办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外语、软技能和工程实践及国际标准方面的教学,面向青岛软件园400多家软件企业,以及国外、外企中国研发中心和国内一流软件企业,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从而保障20%同学毕业后日语达到二级,直接赴海外就业,30%同学毕业后进入大型外资软件企业工作,40%同学就业于国内企业或考研,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展望
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也将持续旺盛并呈现新的变化。为了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给结构、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将不断深化,在已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持续改革,方能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教育部. 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S]. 2001.
[2] 董晓梅,何泾沙.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38-42.
[3] 教育部,商务部. 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S]. 2009.
[4] 商务部、信息产业部.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R]. 2007.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WANG Bin1, LIU Quan2, REN Shi-gan2, ZHOU Shao-hui2
(1.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2. Qingdao Shinan Software Park, Qingdao 266071, China)
关键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
外包
采编外包
外包管理
采访和编目是图书馆传统的两大核心基础业务。采访质量决定了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高低;编目质量决定了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水平。随着图书馆经费的不断增加,资源的种类与数量都在不断发展,图书馆面临的编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与此同时,图书馆工作的重心也在调整,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占主导到着重发展电子资源,从重视馆藏建设到重视对外服务,在图书馆工作纷纷社会化的浪潮下,为缓解人手不足的状况,将传统图书采编的辅工作外包,成了不二选择。
北京地区编目较早外包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于2006年率先外包。北京大学图书馆虽然于2006年便开始了图书加工部分的外包,但对于编目外包一直有疑虑,担心数据质量不过关以及公司人员的稳定性等。在编目是否应该外包的讨论声中,数据公司也在不断成长。直到2009年6月各方机缘终于成熟,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采编外包,这一年来的外包实践表明,只要找到一种适合本馆的外包模式,从人员、流程到质量控制多方位重视外包管理,就有望获得稳定的外包队伍、较快的上架速度、以及相对满意的数据质量,从而获得图书馆与公司双赢的局面,本文旨在总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外包实践经验,以推动图书馆采编外包事业的健康发展,
1采编外包模式选择
外包(Outsourcing)是"Out Source Using"的简称,意为“外部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业务外包是指通过委托契约将图书馆内部的某项服务或某项任务分包给外包公司来完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快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将部分采编业务外包,公司负责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图书馆员可转而从事新型及特色文献资源的编目与整理,或创新型服务等,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之需要。
按照作业地点划分,采编业务外包存在两种模式:馆外加工模式和到馆加工模式。馆外加工模式下,图书的收登、著录、分类及加工(盖馆藏章、贴磁条、条形码、书标、保护膜等)诸工序到馆时均已完成,经过简单验收后可直接上架,即所谓“即可上架”(shelf-ready)服务。书商多采取这种模式,此模式价格相对较低,但一般与图书的采购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建馆历史较短、采编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型馆。
馆内加工模式下,公司按照图书馆的要求,派出合适的员工进驻图书馆,加入图书馆的工作流程。这种模式类似于人事,但结算方式采用按件计酬、按时计酬,或一揽子承包方式。此模式价格相对要高。但能够根据图书馆的需求定制服务,方便灵活。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有一定历史积累,对于采编质量要求较高的大中型馆。
由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编目细则较多;排架号体系复杂,不易掌握;同时,为了保证图书的自由采访,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是馆内加工模式。
2外包人员管理
外包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外包人员的管理。对于外包,图书馆最担心的是公司人员的稳定性。处理不好,图书馆会沦为外包公司的培训基地,陷于不停培养新人的境地,所以,如何培养并稳定外包队伍是外包管理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图书馆在跟公司签约时要做出严格限定,编目员要达到一定资质,且公司不得随意更换;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提供好的人文环境,留住人才。
2,1准入门槛
选择符合资质的编目员,一般通行的标准是持有CALIS三级编目员(中、西文)资格证书。但能拥有这种资质的外包人员不多。图书馆还要辅之以综合业务考核,来评定其水平。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考核办法是为被考核人提供多种类型的图书,包括港台或其他原编图书、连续出版物、中文译著、方志等,来考察其对编目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一定的评分原则,得出待考核人的最终得分。经测试“达标”的外包人员才能正式上岗工作。
2,2持续培训
外包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虽然达标,但距离合格编目员的水平还有相当距离。虽然图书馆不必再做基础培训,但本地化培训及日常培训必不可少。
本地化培训是针对本图书馆的个性化培训。每个图书馆的工作虽大体相似,但所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工作流程、操作细节等各不相同。对图书的分类和排架,各馆也都有历史沿袭下来的特殊规定和习惯。外包人员进驻后,图书馆必须针对以上方面开展系统培训。
日常培训是指在错误中不断积累与学习。有问题的记录,老师在图书中夹条说明,外包人员根据提示进行修改,从而获得经验与知识。外包公司的人员进驻后,可以专设一室独立工作,这样便于独立管理。也可以与本馆老师同室工作,遇到疑问可随时当面请教,这样更易于外包人员的成长。
2,3工作环境
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可以吸引外包人员长期驻留。一般情况下,外包人员刚到图书馆都会面临心理压力。对外包人员需要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不仅要对采编业务熟悉,还需要有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外包人员要进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情况,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工作难易调配、岗位调整带来的收入问题等。同时,营造“一家人”的氛围。视他们与本馆员工一样,组织一起春游、联欢、晨练等。虽然在人事制度上不可能做到平等,但在部门范围内尽量让他们感到平等与尊重,这样,既能发挥他们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吸引他们长时间留在图书馆。
3外包工作管理
为发挥外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外包工作多采用计件模式计费,同时也计件提成。能够采取计件付酬形式的工作,一般符合以下特点:①每道工序可以分别计量;②工作成果能够准确计量;③工作成果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可以逐个进行质量审核。与采编相关的工作,如图书信息的著录、套录;图书的订单与收登;图书的加工、入藏等,均符合以上条件,可采用计件付酬的办法。对于不适合计件的工作,如拉书、倒架、学位论文的分发排序整理等辅助工作,则可采用计时付酬办法作为辅助。
3,1采编流程的调整
外包服务的引入推进了采编流程的整合。采编流程的整合坚持以下原则:
①避免重复劳动。比如:独立做订单和编目时都需要。若将这两个工序集中在一起,则只需一次。
②兼顾外包成本。对于外包公司来说,数据员和加工员的工资待遇不同,他们从事工作的定价标准也不同。因此,在设计流程时,不要让数据员兼做加工员可以胜任的工作。
③交接流线清晰。办公室的布局应尽量按照交接流线顺序,不来回推拉图书。一次交接完毕,进入下一流程,不反复交接。
按此三原则重新设计流程后,采编工作被整体划
分成四部分。外包人员分成两组,数据外包和加工外包。嵌入到采编流程中。各部分的具体职责如下:
采访人员负责选书验书;数据外包员负责中文图书的套录或著录,做订单,图书的收登以及分配馆藏;编目员负责原始及套录数据的审校及建立规范;加工外包员负责图书的两贴两盖、上载馆藏,贴书标等。详见图1。
3,2完善管理文档
采编部分工作外包,外包人员与本馆人员一起工作。这增加了管理难度,容易出现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仅靠外包附件(以下称外包任务书)中的相关规定很难解决此问题,需要双方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文档:
①外包任务书。外包任务书是最早需要编写的,通常作为合同的附件,外包任务书应包括外包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以及质量考核标准等。
②岗位职责界定。制定各道工序的工作流程及业务规范,特别是明确外包与本馆岗位之间的职责划分细节。同时,明确岗位之间的交接方式。
③工序流转单。采编工作流以订单为单位,每个订单对应一份工序流转单。转单的内容包括订单号、书车号、种册数、原编/套录/复本的种数,以及流转经过订单、编目、审核、上载、加工各工序人员的签名。
工序流转单或其他形式的交接单,是图书馆向公司支付服务费的基础依据。有些图书馆也采用由系统报表生成统计数字的方式。不论是流转单形式还是系统自动记录,都要妥善保存,做到有据可查。
3,3允许一定积压
虽说外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图书积压,但是计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一定的任务储备。因此,在确定公司派驻本馆外包人员的数量时,需要结合本馆每年新进图书的数量,留一定的可加班余量。换句话说,需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积压。或者图书馆与公司达成协议,根据任务量情况,随时调整驻馆人数。但在这种情况下,外包人员频繁更换环境,易出现质量不稳定状况,也容易导致出现问题后无人负责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图书馆要有一批不着急编目的图书,或是赠书或是待回溯图书。在完成新书之余,一点点消化。
4外包质量管理
采编业务外包中,质量最难以控制的是编目一环。外包人员的薪酬计件提成必然导致工作时追求速度最大化。若不加以约束,书目数据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从实践中看,套录数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数据的质量。原始数据或者来自CAILS中文数据源,或者来自书商提供数据。外包人员每天完成近100种图书的编目,基本不可能做到字段的逐条校对。因此,需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约束,让外包人员时刻树立质量意识,才能保证整体数据质量。从人性化管理角度,不简单限制外包人员的日工作量,而是要通过明晰质量归属、多层次质量控制来实现质量监督。
4,1明晰质量归属
根据外包任务书的规定,外包人员和本馆校对人员明确分工,确定各自的责任范围:
①外包人员对全部著录项负责,对不到位造成的索书号及重复记录等错误负责,出现错误由外包人员修改。规范属著录的内容,要求外包人员去查,但不作具体质量要求。
②主题、规范、分类号由本馆编目员负责,出现错误由编目员修改。
明确了质量归属,当编目员校对时发现书目数据的著录部分有错误时,编目员只指出错误,不代为修改。这样做虽然不如编目员直接改掉效率高,但却可以督促外包人员少犯错误,也能够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4,2分级质控措施
在不断的质控实践中,我们建立了多层级的质控管理制度,不同难度的图书,不同来源的图书采用不同的质控策略。
①向CALIS联机编目系统原始提交的图书,需要编目员逐本仔细校对。
②从CALIS联机编目系统下载的数据,由编目员抽校,抽校的比例视校对任务多少而定。
抽校时,编目员有意识地抽取多主题的图书、译著、多卷书等外包人员容易出错的图书。比如:外包人员可能会对多主题的分类把握不准,忘记做译著译者的人名规范,多卷书的著录标准可能不统一等,
③对于系统中已经有的复本与续卷图书不定期抽查。
不定期抽查是为了不留质控死角,防止外包人员因为无监督而懈怠。比如,续卷不添加分卷题名等。
4,3分级质量标准
对于书目数据质量的考察,不同的字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根据字段对于读者查询的重要性来分,可以分为三级:
①依据《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及《CALIS中文图书著录细则》规定,总体著录准确率应达90%以上。
②书目的关键字段著录应当准确,准确率应达95%以上。
常见关键字段包括:010字段的ISBN号、101字段的语种代码、100字段的各项代码、200字段的题名(包括并列题名、分辑题名、副题名)、著者;205字段的版本;210字段的出版者、出版年;215字段的页码,尺寸(不能差距太大);327字段的多卷书或连续出版物的子目517字段的其他题名;500字段的统一题名;510字段的并列正题名;701、702字段的个人名称,包括外国责任者的原名;711、712字段的团体名称等。
③关键检索点。
关键检索点是指ISBN、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年这五项,是读者查询时最常用的入口。这五项错了会直接导致用户查不着数据,因此其重要性也最高。对这五个检索点,要求准确率最高。
4,4现状质量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统计,对外包数据的质量状况做了一下分类统计。表1是2010年下半年的抽样统计结果。从表1数据可见:
(1)主题、分类、给号类错误,占到外包员工总体错误的一半以上。
根据合同规定,主题与分类部分可直接参考图书的CIP数据,套录数据可以不修改分类和主题。这部分对外包人员不做太多质量要求。从统计结果看,主题给号和规范这三类错误的合计出错率为15.2%,占全部错误的78.15%。由此错误率来看,外包人员的编目水平距合格编目员还有一段距离,校对工作必不可少,不可放松,
(2)著录基本五项错误偏高
从统计数字看,关键著录项和其他著录项的出错率都在合格范围之内,但基本著录项1.61%的错误率偏高,需要向公司提出照会,进一步提高外包人员的质量意识,对外包人员加强质量教育。
5结语
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外包在高校图书馆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也听到不少业界的反对意见。但走向外包是客观形势推动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采编外包后,消除了新书积压现象,图书上架速度明显加快,图书的原编量也明显上升。一直以来未有精力涉及的电子资源与元数据项目也顺利展开。2010年图书馆为编业务外包支付数据费15万元,成本核算仅相当于一名馆员的投入,但中文编目组却因此节省出4名编目员投入馆内其他工作。无疑,采编外包实践是成功的。
但是毕竟外包人员的稳定性较低,而培养一个全面掌握主题和分类的合格编目员需要几年时间,因此,这部分工作只能由本馆骨干人员承担。林明老师在2010年6月CALIS联合目录专家研讨会上指出:“联机编目的大环境在客观上减少了对编目员的需求,但资源的海量发展和用户的广泛需求,又对编目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编目资源实现共享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编目工作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和导航作用。”依靠外包队伍,只能完成最基本的著录工作,满足简单检索功能。若要实现FRBR和ICP提出的用户任务,将用户的便利放在第一位,还是离不开有责任心的编目员的努力。特别是随着RDA的面世,未来的编目规则面临调整,图书馆必须重视后继编目队伍的培养,这样图书馆的工作才能传承有序,发挥外包公司与图书馆的双方面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姜瑞其,谈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图书情报工作,2006(1):6-9
2Quin J B,Hilmer F G,Strategic outsourcing,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1):48-70
3张达凯编著,服务外包战略决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3
Abstract: With the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reform, college canteen service outsourcing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rden of school, bring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meet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ining needs, but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supervis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anteen service outsourcing supervisory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anteen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校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Key words: college canteen;service outsourcing;supervis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41-03
0 引言
在以“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新一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绝大多数高校已平稳完成了后勤服务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规范分离。本文从食堂服务外包的含义、食堂服务外包的意义以及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服务外包管理为例就如何建立健全对高校食堂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体系进行浅析。
1 食堂服务外包的概述
1.1 食堂服务外包的含义 所谓外包(Outsourcing),在英文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其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指企业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业务运作方式[2]。
就高校食堂而言,服务外包是指高校后勤根据自身实际,以合约形式将后勤食堂服务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运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并增强高校后勤食堂实体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1.2 食堂服务外包的的意义
1.2.1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通过服务外包,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强化竞争机制,促进优胜劣汰,逐步减少高校自办后勤市场份额,实现从以“自办后勤”为主向“选后勤、管后勤”为主的转变。
1.2.2 形成合力、实现企业、学校、师生共赢 高校后勤食堂合理评估食堂服务项目、结构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外包合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一条新的供应链管理,有效地将合作双方各自拥有的优质资源、专业人才和管理能力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倍增实力,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双赢[3]。
1.2.3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创建
通过食堂服务外包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社会优质服务引入校内,提升服务水准,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就餐需求,从而促进了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2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浅谈
2.1 学院食堂经营模式的选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先后进行了职工承包经营、外包加自主经营等方式的尝试,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方式,都给学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但是以上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为此,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学校食堂的服务内涵、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推动食堂经营社会化,餐饮服务品牌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卫生监督制度化,饭菜价格大众化,品种搭配科学化[4]。
2.2 建立健全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2.2.1 建立健全社会餐饮企业引入机制(企业准入管理程序) ①建立健全资格预审查制度,主要是对参与竞争企业的资格进行审查,以便剔除不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降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风险。②在校园网上公开招标信息,根据学院所处市场环境(区域性、唯一性)和食堂服务外包特点,具体确定参与社会企业的竞标审查门槛(标准)。③学院成立以学院分管后勤领导为组长的招标小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对投标的社会餐饮企业经营的大学食堂进行调研分析,听取同行对该公司的相关意见。其次对各投标方的资信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最后根据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确定中标企业。
2.2.2 完善社会餐饮企业退出机制 学院后勤监管部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餐饮企业承包经营高校食堂管理的意见》(苏教安[2011]11号),结合本院食堂管理模式,制订和完善食堂服务外包企业退出制度,规范服务外包企业退出程序。
2.2.3 建立健全保证金机制 食堂外包企业在与学院后勤签订合同时,予以缴纳规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作为该企业实施合同条款内容的服务质量信誉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制度的建立有效制约外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督促外包企业工作人员自觉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2.2.4 构建政府主管部门、学院、后总、监管部门四级安全管理机制 ①为加强食品安全,学院后勤主动邀请政府主管部门对餐饮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体检、培训,提升监管水平。②成立学院食品安全小组。学院卫生安全检查小组每学期不定时对学院师生食堂进行安全检查;同时,为明确责任,细化管理,学院与后勤服务总公司签订安全责任状。③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服务质量监督办公室。后勤办公室为主的服务质量监督办公室,每月不定时对师生食堂进行全方位安全监督,提出意见,确保师生食堂服务“价不涨、质不变”;同时按照学院要求,后勤服务总公司与食品监督职能部门生活服务中心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细化管理。④食品卫生安全职能监督部门。职能监督部门与师生食堂餐厅负责人签字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细化管理;配有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员,每天早上做好各餐厅原材料的验收,确保原材料新鲜卫生,同时做好原材料的登记、索证、肉类有效检疫证明登记工作;在食堂生产加工过程中,监督员进行安全巡查,规范员工操作行为。
2.2.5 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安全意识 ①食堂采用现场管理—“6T实务”。为提高师生食堂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食堂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与推行餐饮现场卓越管理规范(简称“6T实务”)相结合的“双轮驱动”长效机制,坚持从源头防范、过程控制着手,切实通过监管模式的转变,理清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餐饮企业的责任,实现了餐饮单位环境整洁、卫生清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操作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促进了企业加强自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使餐饮企业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②制定食堂经理6T管理手册。提升餐厅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餐厅经理责任,加强食堂经理对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推进食堂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③着力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员工多层次培训机制。制订《员工培训制度》,开展员工岗前培训,强化员工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服务理念;组织餐厅经理到兄弟院校食堂考察学习,提高餐厅经理管理水平[5]。④做好台账管理工作,规范台账记录。在各餐厅实行“6T”岗位制度,岗位责任人每天每餐专人做好餐具消毒记录、饭菜留样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剩菜剩饭加热记录、紫外线消毒记录、饭菜质量抽样记录等食品安全方面的台账,进行检查、备档,做到有档可查,有据可寻,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2.2.6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 ①完善操作流程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根据高校饮食服务相关规定及国家、省市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政策法规,先后制定了食品采购、储存、保管、领用到食品加工、留样、出售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同时将制度上墙,使师生食堂管理日趋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②建立周例会卫生互查制度。根据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周例会餐厅经理卫生安全互查制度。通过卫生安全互查,加强食堂经理之间交流,相互督促、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了师生食堂饮食安全系数。③建立经理日巡查制度。根据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餐厅经理日巡查制度,餐厅日巡查主要由一名餐厅经理和一名中心监管部门成员,每天对食堂操作流程进行全天候检查。通过日巡查提高了各餐厅经理管理水平,增强了食品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师生饮食安全。④严格执行《生活服务中心奖惩条例》。为推进食堂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范化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完善公司制度,结合本院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奖惩条例》。
2.2.7 明确食堂投入主体,坚持食堂服务公益性 引进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社会企业的营利性,又要符合教育规律实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在引进食堂服务外包过程中,学院、后勤、企业明确责任,合理分担投入,坚持食堂服务公益性[6]。
①实行“交钥匙”工程。食堂主要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购置、房屋建筑年度维修均由于学院负责,中标餐饮企业只需易耗品和日常流动资金投入即可营业。②建立价格平抑基金。学院为保证饭菜价格稳定,解决因市场伙食物资持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对食堂饭菜价格的影响,学院设立价格平抑基金,每年度根据食堂营业额、物价等因素给予补贴。③平价水、电、气政策,学院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委[2007]2463号)文件,对食堂用电、用水、用气统一按居民类价格标准进行收取。④制定《大伙饭菜价格执行标准》,强化食堂内部管理。对各食堂原材料进行电子台账管理汇总,对伙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每家食堂的毛利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确保饭菜品质价相符。
2.2.8 完善量化考核机制,搭建良性竞争平台 ①采取“6T”考核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结合“6T管理”建立6T考核奖励机制,做好月月有奖励,提高师生食堂服务质量。②建立年度考核机制,优胜劣汰。为加强食堂经营管理,促进师生食堂经营、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食堂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建立起以伙食管理委员会考核为主,学院卫生安全小组、后勤、职能监督部门参与的考核机制。
3 总结
高等院校食堂社会化运作、管理、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保障供应,维护校园稳定;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更要兼顾广大师生的利益。文章就高校食堂服务服务外包分析,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的简述,为我国高校食堂监管如何健全服务外包监管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肖竟章.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后勤实体职工思想工作[J].中国市场,2006(40):42-43.
[2]祝招玲.马云驰.论酒店管理中餐饮外包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50-51.
[3]马祥甸,徐燕.关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构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132-134.
[4]张建学,高职院校食堂经营模式的探讨[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10):4-5.
现代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人才,在具备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掌握娴熟的技术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够形成校企优势结合和有效利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训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索的机会,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项目相结合,培养出符合企业各方面需求的专业人才,在带动企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1 高职IT服务与外包行业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市场对专业IT服务与外包人才需求量大且紧迫,培养该行业的优质人才是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讲解,不注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企业需求不符, 不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这一状况也会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1]传统教学模式也造成了高职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经验欠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容易传输给学生错误的实践方式,一点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企业中巨大的亏损。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丰富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要重视实训课程,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制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教材,设计创新型课程,建设校内外内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2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意义
2.1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才的培养在注重其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实践操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理论教学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智力提升的基础,而实践过程是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智力运用的良好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是促进现代高职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2.2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校企共同利益的实现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高职和企业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制定出符合双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优势互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最终企业收获的是一批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的对口人才,而学校也成功解决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前期各自付出,后期各取所需,促成一种双赢局面的达成。
2.3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内教学,导致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结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操作的掌握和开发能力,在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的同时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校企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3 构建校企合作下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体系的策略
3.1贯彻和实践政府各项政策
依据如《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下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体系的法规约束,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达成。
3.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现阶段校企合作下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模式仍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应制定详尽的法律条例,明确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和高校各自的应尽职责和业务。对于企业参与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提供政策奖励,如税收优惠,以此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1.2 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部门和机构
政府在建立健全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地方上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执行机构,并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还可根据各地的不同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组织专项办公室,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下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的全面发展。
3.2 发展特色校企合作下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和企业应根据各自需求寻找利益平衡点,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的特色办学,制定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教学课程,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的教学实训基地,加强对于企业储蓄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提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3.2.1 高职院校应转变思想,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
高校实行校企合作下的办学模式,不仅是针对教学模式本身的创新,教师和管理者更要深入理解其内在含义,在内心深处给予支持。要积极转变现有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总结现存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的深入交流,探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点,结合企业实际操作运行经验编制新教材,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2]另外,由于传统教学多偏重对于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掌握和开发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在专业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证书考取进行激励,全面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3.2.2 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对于学生的教育中来
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在投入一定经济成本的同时,收获的是与本企业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人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效益的回转,提高品牌影响力。因此,企业要把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纳入自身发展计划之中,树立积极的合作意识。企业要与高校建立中长期的合作规划,优势互补,结合自身实际协助高校编制教材、设计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的需求对于高校的学生教育方向是起主导作用的。可根据企业运营的不同阶段和角度,如IT技术研发 、市场接洽和内部管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专门人才。
3.2.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训,而且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为了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校企要联合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有企业工作项目融入的实训操作过程,能够加强对于教材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提高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投身IT行业的信心和动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3.3 建设完整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校企合作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可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方面进行。
3.3.1 政府方面的保障措施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法律政策和实施细则规定,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制度规范,并对有关部门的实施进行监督。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做好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后台保障,必要时在资金和物力方面提供支持,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3]
3.3.2 高职院校的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权益,提高学生满意度。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强度和深度,准确了解企业需求,积极与企业研究制定新型教材,设计合理的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夜色教学。并对校企结合模式开展的过程不断进行细节调整,为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努力。
3.3.3 社会企业的保障措施
对于企业在校企结合模式下的高职IT服务与外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保障举措,首先要转换思想,认识到企业参与学生教育的对于企业本身的重要意义。制定与学校合作的中长期的合作计划,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要求一一细化并反馈到高职的教材和课堂中。通过实际工作项目与实训的结合,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另外,企业要注意跟进学生的学生的学习进度,结合学校理论进行不断调整,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服务外包; 人才; 英语应用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57-02
0 引言
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的一轮产业转移浪潮,即“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使得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被进一步分解成小的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生产地的重新配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实现规模经济。在这一大环境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适合“中国服务”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作为国际化的服务外包人才必备的外语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1 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特征
伴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如何培养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人才,提升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成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外包行业虽然属于服务业,但它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业,具有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化等特征,因此,对服务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有着行业自身的特征。
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阶梯型的特征,并且对于不同阶段的人才,对其能力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1.1 具有执行能力的领导者和高级项目经理
领导者与高级项目经理包括产品经理、资深项目经理和资深系统分析师等,是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精通行业产品知识并善于与客户打交道的公司核心骨干,要求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他们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发包方的文化。应该说,对于这个行业内的一流水平的人才,无论在技术、管理、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1.2 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是有专业软件开发经验、熟悉产品行业知识,对客户的真实需求比较了解的技术骨干,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类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较强的从业经验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1.3 IT工人
在服务外包行业中,IT工人是年轻有朝气、有初步产品开发经验和基本行业知识的普通员工,即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他们能够编写代码和技术文档,能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在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无论处于什么类型或者层次,面对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的全球化趋势,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而全球化视野形成的前提是要对各国企业和组织的不同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的了解。这需要国际化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的客户多来自国外,因此外包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以语言为工具,与国外客户顺畅交流,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外包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而这无疑对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良好的读、写能力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无论是编码人员、系统架构师,还是高级的管理人员,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外语。从外文编码到外文技术文档的阅读、撰写,往来外文邮件的阅读等,都离不开外语这个工具,离不开良好的读、写能力。因此掌握专业的技术英语,结合基本的外语语法、词汇等,才能胜任基础的外包工作。因此,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就好比是这个行业的入门砖,离开了它,再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在软件与服务外包这个行业内就会无用武之地。
2.2 熟练的口语交流能力
除了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这个敲门砖,要想在这个行业内有好的发展,离不开熟练的口语交流能力。在国际化的服务外包企业,基本的交流语言是外语而不是母语。由于面对的客户是国际化的,所以无论是工作会议、电话、还是日常的沟通、交流,都离不开外语,这无疑对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提高外语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避免“哑巴英语”成了每一位业内从业人员的基本任务,也是在这个行业内的每一个从业人员提升自己所必备的能力。
2.3 国际化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
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每天面对的都是来自国外的客户,这个行业与其他服务业相同的是,必须做好客户管理。而要进行客户管理,首先必须要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进行积极的沟通。因此除了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文化、风俗、礼仪等,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以外语为工具进行学习、积累,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客户[1]。
3 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重技术、轻外语
在国内,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各个高校的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男生居多。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属于理科背景,普遍存在外语基础差,对外语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于是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些学生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技术、写代码,自然而然地认为外语学习和他的学习重点相去甚远,甚至于认为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可以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弥补。这就导致很多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不重视,甚至忽视外语这个特殊技能的学习[2]。
3.2 外语学习偏离重点
有一些高校或者学生,他们意识到了外语技能的重要性,因此重视外语技能的学习。但是他们将外语技能的学习等同于大学英语+专业外语的组合,因此把重点放在了外语词汇、语法、专业术语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听力、口语的练习,甚至很多学生把外语学习的目的简单地归结为应付期末考试和等级考试。这就会导致外语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结果是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外语技能,但无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无法为自己的工作服务[3-4]。
3.3 缺乏相关的教学、学习资源
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外语技能学习的相关资源少,选择余地小,这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无法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外语应用能力,为自己的工作服务。相反,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大学英语、计算机英语、软件英语等资源中选择资源,这对于从未接触过服务外包工作的在校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外语学习的积极性[5]。
4 提高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外语应用能力的措施
4.1 提高相关人员对外语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
对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之外,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成败。因此对于相关人员,特别是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要提高他们对外语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高校的计算机或软件相关专业,作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外语技能培养。而作为未来的国际化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人才,也应该重视外语技能的学习,提前储备相关的外语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4.2 转换方向,学习重点
在明确外语技能对一个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应该调整学习的重点。
第一,作为服务外包人才,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外文技术文档,因此提高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要具备这个能力,就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专业词汇的积累和外文写作的练习。
第二,服务外包面对国外的客户,可能日常工作语言就是外语。无论是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还是公司的日常会议等,所使用的语言都会是外语,这就对从业人员的听、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事实上,重阅读、轻听说是我们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通病,国内的很多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级、考证,导致很多“哑巴英语”。为了培养国际化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必须要转变观念,将外语学习的重点从语法、阅读中转移出来,多花一些时间来练习口语和听力,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能力。
第三,服务外包行业国际化的特殊性,使得同事之间、客户之间可能都是位于不同的国度,他们在使用外语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听、说、读、写都要特别重视时态问题,因为时态的错误可能会带来误解,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4.3 丰富软件与服务外包英语的教学资源
除了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目的性,以及抓住重点之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也是各个高校和教师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服务外包行业的实际场景、实际案例请入课堂,作为课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了解日后的工作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论坛,让行业内的前辈在论坛中开设Blog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5 结束语
在服务外包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介绍了服务外包人才的特征以及行业对这类人才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分析了现有的服务外包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相关人员对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转化重点、为工作而学习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等措施;并提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必要途径。如何将高校的教学和外包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到一起,进一步丰富教学案例,选择适合课程本身的教学方法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屠红蕾.把兴趣引入计算机英语教学[J].教改纵横,2007.6:47-52
[2] 陆彤.从印度的服务外包优势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1.8:106-107
[3] 王志换.高等院校服务外包英语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0.12:
252
[4] 杨伟文,丰晓.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经纬,2011.2:35-39
技能训练实训基地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与特殊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实训条件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支撑。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办学经费紧张,缺乏足够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等问题,如何设计、建设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互联网络环境下,服务外包已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此,培养技术技能型服务外包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以突出服务外包及相关IT类专业学生的服务外包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加快技术技能型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服务外包实训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以企业全真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BPO)、外包项目管理等服务外包实践动手能力。
校企合作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建立应以IT行业基本应用为背景,以服务外包专业为基础,并结合其他IT类专业实训教学需求,建立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基础之上。实训基地应满足服务外包、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IT类专业职业技能实习实训的需要。在实训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应围绕核心课程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总结出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核心业务流程。然后根据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对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主要考虑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技术先进、示范共享、高度仿真,侧重为以服务外包专业为重点的IT类专业群的实训教学服务的实习、实训基地。
(2)集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职业资格鉴定、师资培训、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3)满足服务外包及相关IT类专业教研教改,兼顾为社会服务的资源平台。
(4)服务外包及相关IT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岗位主导原则。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满足服务外包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中心,以职业岗位作为实训基地设计、开发与实施的主导,提高实训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根据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构建职业能力结构,以此为要素确定实训模块,根据各实训模块的需要选择实训设施、配置软件,营造工作环境,安排实训过程。
2、全面系统原则。实训基地的功能模块要齐全,要确保培养目标中所确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都能够在实训基地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培养。同时,要根据生产的过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合理布局,恰当安排,确保其系统性。
3、先进性原则。只有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造就未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保持一定的先进性,瞄准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开发实训功能,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增强岗位适应性,避免出现合格的毕业生却是不合格的员工,需要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尴尬局面。
4、“教、学、做”一体化原则。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里,除了能进行岗位职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外,还要能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因此,实训基地不能像工厂那样只注重仪器设备的购置,还要注意配以相应的讲授设施,并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5、适度拓展原则。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职业环境的不断变迁与岗位的不断更替,传统的职业岗位不断萎缩甚至消失,代之以新的职业岗位,并且呈现出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高职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培养学生具有顺利地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的能力,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岗位主导的同时,要考虑学生转岗的需要,根据服务外包相近专业的需要与发展的趋势适度拓展。
6、资源共享原则。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遵循岗位主导原则的前提下,应从全局出发,综合利用资源,发挥学院资源的整体优势,提高基地建设的投资效益。首先,要注重本院相关专业的联合,设备的选择、环境的营造以及实训基地功能的开发,在满足服务外包专业需要的同时,应考虑与相近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兼容性和资源的共享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节约资金。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际联盟,互补互助,统筹资金、人才与技术资源,将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起来,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减少低层次的重复投资。
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1、注重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建设
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本着适用、实用、理念先进的建设原则,严格根据实习实训和科研的实际需要选择设备和软件系统。尤其在软件的采购上,应避免单纯购买,可采用与开发商合作的方式,对教学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软件系统更加符合实训教学的具体要求。实训教学资源在引进和购置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教师自行编制和开发,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和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如:案例、课件、行业应用技能要点、行业基本业务流程、具体业务解决方案等,建立健全实训资源库。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将企业成功运营管理经验和经典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资源库中,使实训资源库不断丰富和优化并形成自己院校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和校园网络系统,建立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在线实训、实习和实践模式。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可开展在线实训指导,备课、辅导和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进行在线考核,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在保持实习实训基地硬件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形式,建立以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等形式的网络化的实训教学环境。加强与合作院校、合作企业和系统服务商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2、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充分挖掘学院现有教育资源,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培养适合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实训教师队伍。二是校企业合作,立足岗位,开展交流,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实习实训教学;与此同时,学院实习实训教师应深入企业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精通业务,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校企合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实习实训可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进行。实习实训的方式多样化,实习实训的任务多样化,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的角色多样化。其中,既有服务外包市场调查、服务外包方案撰写、服务外包项目管理,也有具体的外包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既有外出接触市场的机会,也有在服务外包实验室动手开发项目的机会;既有讨论发言的机会,也有撰写方案的机会;既有策划的机会,也有实操的机会。整个实习过程充满好奇、新鲜感,学生乐在其中。具体操作可按如下方式进行:
1、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小组讨论、成立模拟公司,并撰写出模拟公司的初步方案。包括公司的规模、经营范围、公司法人代表、公司的部门结构以及每位学生在模拟公司中的角色分配等等一一列出。
2、将每组成立的模拟公司在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基地进行注册之后,学生在实训基地分别以发包方、承包方、监理方的不同身份进行模拟的商务交易。包括外包项目洽谈、签订合同、外包项目管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分别以发包方员工与承包方员工的不同身份到模拟公司体验软件项目开发、测试及管理环节。
3、各小组可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训阶段分别体验项目发包方、项目承包方、项目监理方等不同角色的作用,从而掌握服务外包业务流程中不同角色的岗位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在实习过程中都可以发挥出来。无论是从实训分组、组建模拟公司的操作来看,还是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中的项目开发、测试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增强了实习实训的自信心。同时,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相互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实训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创业、就业优势,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当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分解业务,成为服务发包方,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需要释放部分服务给市场,也能成为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基础。
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并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服务外包就业创业与实训可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学生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可以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积累了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在实训基地可以去真正地感受服务外包、进行项目承包、项目开发,在切身经历了项目发包、项目接包、项目谈判、项目开发、项目管理、项目软件测试等商务活动后,解决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衔接问题,使学生在技能、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
根据现阶段服务外包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可以进行ITO、BPO、KPO三种形式的服务外包就业或创业。
1、ITO:与软件开发(测试)专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相结合,可以外包开发企业生产、加工、管理、销售急需的软件;开发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的软件,如手机软件、手机游戏等。
2、BPO:与物流专业结合,可以外包校园快递业务、外包日用品销售、外包学生生活用品寄存保管等。
3、KPO: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装饰设计等专业结合,可外包产品销售方案策划、外包财务管理、外包装饰设计。
根据以上3种主要的服务外包模式,组织学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发展模式,然后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服务外包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高职服务外包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必须突出岗位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建设高职特色鲜明、技术先进,能进行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实际应用教学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搞好实训教学的必要保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功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典型业务流程和典型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实训教学是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软件外包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波.IT服务外包―基于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朱正圻等.现代服务跨国外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功能,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应对挑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作为农村小学,必须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积极探索校外教育有效途径,让农村孩子在校外受到良好的交易和影响,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切实履行学校教育职责。
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
新课改实施以来,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城镇社区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由于受条件所限,我们农村小学的校外教育没有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也只是走形式,内容贫乏,为数众多的农村学生还没有获得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为此,农村学校不要认为校外教育只是社会相关部门的事,而要提高认识,真正负起校外教育责任来,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纽带”作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通力合作,开展好校外教育工作。
1、成立校外教育领导组织。建立以校长、主管德育校长、少先队辅导员、校外教育辅导员等“多位一体”校外教育领导组织。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校外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家长学校、校外教育培训班等,明确学校在校外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二、拓展阵地,构建校外教育平台。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开展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实践养成教育。因此,要开展好校外教育工作,作为农村小学必须开发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教育阵地和活动场所,并充分发挥这些阵地和活动场所的作用。
1、建立以生产实践活动为主的阵地—家庭。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家庭里不但得到父爱、母爱以及各种亲情,使他们从小懂得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是让他们在基本生产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好品质。如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特别是农忙季节,让孩子帮助春种、秋收,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基本生生活技能。
2、建立以尊老爱幼为主的阵地—敬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福利院等是很好地对青少年进行尊老爱幼教育的场所。作为农村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有计划、有组织让学生到敬老院、福利中心,帮老人、孤儿洗洗衣物、擦擦玻璃,送去一台精彩的文娱节目、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等,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3、建立以培养兴趣特长为主的场所—校外辅导站或活动中心。学校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让他们担当青少年校外辅导员,充分利用节假日对青少年进行协作、剪纸、声乐、科技、书法、绘画、体育训练等特长辅导,不但丰富青少年课外生活,而且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
4、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基地—烈士陵园、文物古迹。我们农村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烈士陵园、各种遗址、古建筑物等。我们要通过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历史纪念碑等,并且聘请老、老革命做事迹报告、演讲,使青少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5、建立以法制教育为主的阵地—法庭、消防、交警队。学校要积极与当地法庭、交警队等部门共建,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模拟少年法庭训练,到消防队进行消防大演练,到交警队进行“我是小小交警”活动等,使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并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调查、郊游、登山等丰富多彩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改进方法,注重校外教育实效。
校外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在开展活动中,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等,不断优化教育,改进教育方法。
1、“请进来”。学校要不定期的将“五老”人员、英雄模范及公安干警请进学校,让他们给学生做事迹报告、知识讲座,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受校外教育。
2、“走出去”。学校要有计划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慰问、参加生产劳动等。一般在走出去之前,要布置相应任务,如“我是小记者”采访活动,让他们走进家乡,采访家乡新闻人物、感受家乡变化、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四、建立机制,确保校外教育有效开展。
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校校外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国经济地理教学 校外考察 作用
校处考察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地理调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对学生的校外考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考察。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校外考察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教师在选择考察内容时,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与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离学校较近、便于成行的地点。如此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其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
一、增强中国经济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通过校外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变抽象的课本知识为生动、直观的地理事物形象,从而加深对所学的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的直观印象,如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观察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登上山顶,纵目眺望,见远处、近处多为低山、丘陵,平地少,耕地少,地块狭小,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中,这样便能直观地感受到教材介绍的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69,盆地和平原占31。山地多,平地少,尤其耕地较少是我国土地的一大特色的知识点的涵义。又如在山上放眼四望,触目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植被,近处、远处的山上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邵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真不愧为“闽北林海、绿色海西”,置身林海,直观地感受到教材所介绍的我国四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防护林区)之一的南方林区中的华南林区,可见邵武森林资源的丰富性。通过实地考察、直观感受,达到教学直观性的目的。
二、体会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实用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生来说,通过校外考察掌握的一些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是有帮助的。如结合教材第二章《中国农业地理》第七节的《土特产》知识,组织学生到土特产店考察本地的土特产,诸如笋干、香菇、金坑红菇、碎铜茶、油茶、松脂、中药材、脚跟糍、包糍……让学生体会家乡土特产种类的繁多,再与教材中的土特产知识进行比对,就会了解哪些是本地没有的,若要从事土特产贸易,应从什么地方进口何种土特产,本地的土特产应销往何处,做好土特产的购、销、调、存等业务,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样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体会到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实用性。
三、培养中职学生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国经济地理,与初中、高中生学习地理是有区别的,他们不需要参加结业考或会考、高考,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到校外考察,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社会中,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会使学生对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已有的理解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之中,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体会在校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好中国经济地理。
四、校外考察有助于学生完成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布置的习题
校外考察构建了一种开放、生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是沟通地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布置了一些需要通过参观考察才能完成的作业,如第三章《中国工业地理》第一节《概述》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中就有这样一道习题:“参观和调查学校附近的一个工厂,了解它的主要原料来源、能源供应、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交通、劳动力与技术、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并分析该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化工企业有助于完成这一习题,在考察化工企业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会了解化工企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环境效益:1.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和组织生产。2.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再加上企业周边有丰富的土地、森林、水资源,环境净化能力强,有效地净化了污染,取得了环境效益。在取得环保效益的同时,企业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上缴大量税收,为地方经济增长作了贡献,企业还招收了大批工人,使农民在当地就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可见,借助校外考察这一桥梁,学生能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有助于完成教材中布置的习题。
五、校外考察是学生温习、识记、巩固中国经济地理知识的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母,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组织学生到校外考察中国经济地理教材中要求的一些内容,如地形地貌、土地资源、林业、工业、土特产等,在考察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用心体会,不仅可以汲取新知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会得到应用,并对旧知识进行温习、识记、巩固。另外,针对要考察的内容,在考察前,教师让学生温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考察时把考察的内容与课本上的知识相对照,则能温习、巩固和识记课本知识。
六、有利于学生完成考察报告,提高综合能力
完成考察报告也是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对学生要求的一部分,这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到校外实地考察某一课题,并且考察结束回校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么写考察报告。在学生完成考察报告的过程中,对于考察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所需数据、背景资料、统计资料、典型材料、文献资料等,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选择、摘录、分析有用的信息、资料。这种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在完成考察报告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七、将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便成为重要途径。因此,中职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要求的校外参观考察活动,将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可让学生融入自然、接触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对工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了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以上是我对校外考察对于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作用的一些看法。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到校外考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每次校外考察,学生的热情都比较高,讨论时发言都比较踊跃,对于考察后布置的作业、考察报告能认真完成,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热情更高,对提高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进峥.中国经济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10重印).
[2]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9.20.
[3]王小俊.谈中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国教育,2004(4).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应该按旅游行业规范更新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设施设备,完善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建设,鼓励学生多练习实践操作技能,缩短入职适应期。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充分利用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综合实践中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优秀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商大酒店是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实习基地,商大酒店作为旅游烹饪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2007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烹饪学院教师直接参与商大酒店经营管理,在酒店成立实习管理部,配合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结合酒店经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一)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是对校内理论学习的补充与延续。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长期、稳定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学生、学校、企业。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中工作较长一段时间,了解、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有利于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密切与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等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是旅游高等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也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能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供平台。旅游企业通过接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低成本补充人力资源的空缺,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同时为企业物色优秀人才提供机会,企业还可与学校进行横向课题合作,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高校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合作意愿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首选。高校和企业要加强协作,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共识,找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加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提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鼓励企业尽量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机会,共同建立较稳定、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双方要就有关实习事宜按照协议的约定行事。学生的实习地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单位所在地应尽量选择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发达地区。实习单位可优先考虑国内外著名的饭店集团成员单位,知名的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知名旅游企业(集团)的先进管理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好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训过程进行监管、考核。学校应该专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的组织、协调。由旅游企业安排适当的岗位以及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指导。学生与老师要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应该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内容,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做好实习的心理准备。实习单位要对学生做好短期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通过现场指导、互联网、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学生适时沟通,指导学生增强责任心,遵守实习单位相关要求,鼓励学生勤观察,动脑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从容妥善地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主动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调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收集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评价意见,并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期望疏导和就业指导。
学校要综合考察实习学生纪律、出勤、实习证明、实习鉴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确保学生实习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学生按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实习活动,及时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结,将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出现的问题认真记录,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检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日志、总结和报告等定期批阅,及时了解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填写指导教师工作日志,总结工作经验。实习结束,学校可对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颁发证书,进行物质奖励,并请其在学校与低年级学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座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热爱旅游行业及在旅游行业实习、就业的信心。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一个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培训、深造、引进、聘用等途径,打造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应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学习、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兼职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到相关旅游企业调研,积累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科研选题与旅游企业实际紧密相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使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行业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并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可从国内外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邀请旅游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近年来利用承办发展中国家酒店管理研修班机会,举办学术报告会,请发展中国家学员为旅游烹饪学院师生做报告,拓展老师的行业视野与思维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实习 实习评价 基地实习
在会计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如何做好校外基地实习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考核体系兼具标准和导向的功能,是校外基地实习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Nelson(1952)认为,会计实习将在未来的会计师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他指出的实习三大领域中就包括了本文所涉及的事务所实习。Coco(2000)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学校中5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常规实习。一旦常规校外实习得到统一安排时,就具备了考核体系建立的基础,而且校外基地实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Beard(2007)认为,校外基地实习有助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助于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这都需要一套组织有序、监控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实现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理想效果。
一、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李文国等(2007)指出,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成绩考核难度更大。校外基地实习的“校外”特点决定,在实习期间,校内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实习效果的考核也就成了一大难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具体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Beard(2007)以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会计基地实习项目为例的研究表明,校外实习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实习生本人、基地和学校导师的综合评价,必须建立一个“现场(on-site)”综合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各方达成实习目标。这一观点意味着,校外基地实习由于是三方参与,只有三方共赢才能使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一套体现三方目标的考核体系是实现实习效果的必要保证。
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相关的三方中,实习生是项目的实际承担者和践行人,实习生在考核体系中是被考核者的身份,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习自我评价能力提升的效果,再加上基地和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价,形成了三方评价基础。因此,实习生需要就其参与的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所有工作和贡献在考核系统中显示,基地和学校则就其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Beard(2007)认为,实习生可以下面的方式提供信息:实习日记、实习e-mail汇报、自我鉴定、书面的实习报告、口头的报告等。
有了实习生提供的资料后,考核主体就可以按照标准对资料进行衡量,理出高低优差。需要注意的是,校外基地实习的考核主体有三个,其中基地和学校面对的是同样的实习生、同样的实习生汇报资料,但二者的评价不是简单的重复考核,而实习生的自我评价最终体现在基地和学校如何采纳。基地的考核更侧重具体实习任务的完成效果,学校的考核更侧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由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持续时间往往达到数周,实习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基地度过,基地考核和学校考核就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另外,考核应该是全过程的,使得实习生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监控之下,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二、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
科学的考核体系首先应该保证实习参与各方能够有机地融入其中,并体现其责任与义务,实现其目标。参与各方中,实习生是被考核对象,基地和学校是考核主体,联结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的载体是校外基地实习项目。因此,这一考核体系应该是由基地和学校为主体来实施的,以校外基地实习项目为依托来开展的,以提高实习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来设计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考核主体是考核体系的实施者,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最终的承担者往往是基地实习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学校负责学生实习项目的导师。基地的考核目标是实习生在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学校的考核目标是实习生在基地能够完成专业实习计划,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即是考核标准,实习生的实际表现与考核标准的对比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设计需要结合不同考核主体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考核对象和考核项目。准确地说,考核对象是实习生在实习项目完成各种工作的具体表现,但评价结果需要对应到实习生本人。纳入到考核体系的考核项目必须具有共性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基地实习时的工作项目可以作为考核项目,比如每一位实习生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完成顶岗任务、提交实习报告,这类工作项目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且事先告知实习生,那么在工作完成后的考核评价就有据可依,并可以实现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进行个体的效果比较。
校外基地实习项目是考核体系的载体,如同一门课程一样,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过程,过程的不同阶段安排有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因此考核体系应是体现校外基地实习的过程考核。同时基地和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在实习项目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考核体系中体现了不同的地位。
三、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自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在大三秋季学期开展了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统一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会计实习”和“审计信息系统”三门实践课共7周计4.5学分的实习。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并在执行中不断得到完善。
如下页表1所示,我们将考核分成了三个阶段:实习前考核、实习中考核和实习后考核。实习前的主要任务包括业务培训和综合面试两部分,基地企业(通常是会计师事务所)首先会派出培训师到学校为实习生开展40学时的业务培训,之后对实习生进行综合面试,二者的综合成绩会成为实习生是否被录用的依据。被录用的实习生将陆续进入基地企业的审计项目进行顶岗实习,此时实习生彻底离开学校,由基地企业审计项目经理负责指导,开始真正的岗位实习工作,实习持续时间与审计项目的持续时间有关,一般从4周到8周不等。这一阶段,项目经理与实习生接触最多,实习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都可以直接得到反映,项目经理成为此阶段最主要的考核主体,其最终出具的实习证明与鉴定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考核文件。学校直接负责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学生实习日记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在考核体系中起到辅助作用。审计项目结束后,实习生也就随之结束了校外基地实习返回学校。本阶段,实习生需要总结全部实习工作,体现为文字和座谈交流两种形式,文字资料包括: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案例、实习鉴定等,结合小组集体座谈的结果和第一阶段基地企业提供的成绩,学校导师最终对实习生三门实习课程进行评价,给出最终成绩。基地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系列评价结果也成为日后是否接收该实习生入职工作(如果实习生有此意愿)的重要依据。评价全过程可见表1。
考核体系的顺利运行有赖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健康运行,实习生、基地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是基础和保证。通过校外基地实习这一载体,三者的目标都可以达到,因此而制定的考核体系就可以顺利推行下去,各方在该考核体系中体现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要求,认真完成考核体系规定的内容也就可以确保实习项目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一,考核体系体现了科学性。考核结果以内容翔实的、可验证的资料为依据,同时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际行为与文字总结相结合,具有单一考卷考试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二,考核体系体现了可行性。各个阶段和各个主体的考核都是可操作、易操作,比如实习生实际顶岗工作的考核由项目经理完成是可操作、易操作的,而如果换作由学校导师来完成这一阶段的考核工作就是不现实的。第三,考核体系体现了全面性。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现实与未来的结合,过程材料与结果材料的结合,我们整合各个参与方,使其自然地加入到合作中来,并在结果中有所体现。第四,考核体系体现了全程可追溯性。整个实习期(实习前、中、后)可能持续4到8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仅仅是最后环节进行考核,那么前期的空白无益于佐证最终的成绩,考核结果的权威性会受到质疑,而全程可追溯的考核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业大学校外基地实习项目已经连续执行5年时间,期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体系,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这一过程的变化体现了我们探索的轨迹。
表2显示,5年来实施的考核项目不断增加,从2007年的三项,到2008年的5项、2009年的7项,直至2010年后的12项,最终形成了会计专业多方参与的全过程校外实习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2010年后渐趋稳定,逐渐发挥了实习主导和效果评价双重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在长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校外基地实习的基础上,我们共同探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方位、全过程考核体系。多考核主体保证了基地实习各方目标的实现,也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全过程考核保证了基地实习的整体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提高使得考核体系持续被丰富和完善,也体现了学校与校外基地稳定合作的旺盛生命力。
从会计人才培养的角度,校外基地实习在全世界范围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基地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合作关系是这一培养环节进行下去的前提,建立科学考核体系既是合作各方的关注点,也是密切合作各方的联结点。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X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王盈秋(1971-),女,辽宁走连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辽教发[2009]14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51-0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可见,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而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取分析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相关综合技能,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一、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现状
(一)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应包括校内专业课的教学实训、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三阶段。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口号虽喊得轰轰烈烈,但全面涵盖三个阶段且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却几乎没有,仍没有脱离本科理论教学的藩篱。有些学院对校内实训的安排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一周的实训,但在实训课堂上,指导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练习去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强化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的考核也只是让学生写一份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的优劣给出相应课程的实训成绩,并且此成绩还不列入期末成绩。校外实习更是弱项,所谓的指导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只是根据学生实习结束后的一份实习报告来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考核评价的结果大多不真实。
(二)考核评价主体不全面
经调查,大多数学院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只是局限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片面性,没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这无形中增加了指导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权力和分量。校外实习的考核评价随意性更强,不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没有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单单根据指导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考核学生,考核结果不客观。
(三)考核评价内容不全面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的学院只是局限于校内实训,有的局限于校外实习,有的学院是兼顾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但考核评价的内容都很简单,只是根据实习报告给出考核成绩,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拓展,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没有关注。
(四)考核评价过程不到位
对于校内专业课的实训教学,很多任课教师按照给学生布置作业做练习的方式,以作业―答案为主线组织教学,实训内容对技能的强化不突出,教师监管松散,学生思想上不予重视。考核只注重结果的静态评价,不管学生上课与否、表现如何,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及格以上的成绩。而校外的实习,大多数学院虽然都会安排指导教师,但是有的指导教师根本不到现场指导,只以电话或短信遥控指导,对学生的这种考核与评价只停留在机制运作的基本层面,以学生的实习报告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没有深入地去考核评价学生。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纳托尔和克利夫特提出了“发展性评价”,即对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价者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自觉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实现发展的目标。发展性评价是将学生自身进步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各方面的工作成就与过去状况进行比较,衡量其进步情况,以发展为导向,鼓励学生挖掘潜能,不断提升,从而调动各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而对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不作过多要求。
(二)发展性平价的主要特点
1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性评价既要考察一个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更要关注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始终看到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生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认识不足,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发展性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上,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经常化、真实化、动态化。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而不再是对学生过去的绩效进行简单的优劣鉴定或评比。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以诊断、激励和改进为主,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分析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达到学生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并给学生以弹性、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3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成员。不能只依靠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多向交互活动评价。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体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并分析自身优势和差距,改进对策,明确努力的方向,这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三)实践教学发展性考核评价的原则
1 自我评价是整个多元考核评价的重心。发展性考核评价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中的自我评价超出了以往评价的范畴,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评价者,这种转变体现了考核评价重心的转移,增加自我评价的比重,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评价态度。自我评价要贯穿于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运行程序为:自我诊断一自定目标一自求发展一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优化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
2 考核评价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动态全过程。教学的结果是静态的,但是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尤其是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要致力于动态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这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本实习记录本和一个档案袋,将学生平时的实习作业、实习报告、查阅的资料、实赛、校外企业的实习表现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等材料放在档案袋中,
通过学生本人、实习小组组长、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等多方评价的方式,把评价结果记录下来。针对学生实习不同阶段的真实表现,教师再有的放矢调控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不间断地修正并建构自身的实践技能。
3 考核评价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考核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重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在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切勿过多强调共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标准,依据每个学生进步的程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次的考核,不可实行“一刀切”,这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强,且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 考核评价力图做到客观全面。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要力图把实践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职业素质与发展目标等内容尽可能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要以实践笔试与实践操作、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技能大赛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有机结合,要体现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要突出学生评价的主动地位,强调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发挥评价结果的反思与导向作用。这种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校内外实践操作的技能,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做事,这会为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发展性评价考核
(一)校内实训
1,单项技能。校内实训分模块化单项技能和系统化综合技能两部分,单项技能实训要按照课程的序化进行,以商务英语技能和国贸业务技能两条主线展开。大一学生侧重商务英语听说写、商务英语基本技能实训。大二学生侧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技能的实训。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进行抑或结束后进行均可,但是对单项实训技能的考核一定要细化。制定考核细则,明确考核评价的方式、内容和主体;制定分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实训作业、实训操作、实训探究、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方面进行细节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制定学生成长考核档案,把不同阶段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记录并存入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不断完善;单项实训结束时举行单项技能大赛,把大赛获得的成绩等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到实成绩中。模块化的单项实训成绩既可以30%的比例与70%的理论考试成绩一并计入到相关学科的期末成绩中,也可把实训成绩作为一门实践课单独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中,这就增加了实训成绩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会大大引导学生对技能实训的重视与操练。
2 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实训是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个完整的工作场景的模拟商务工作室,用模拟商务活动情境和真实商务活动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在这个商务活动的工作过程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实训,注重各个环节的知识衔接以及关联性,确定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制定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标准。综合实训要进行两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综合技能标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要求各小组实训结束后以小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大赛,以检测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这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新旧知识有机衔接的能力,训练学生能独立系统地完成商务场景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并能初步掌握外贸工作的技能和全部工作过程的思路。综合技能大赛要以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考核评价各小组的成绩,这能培养学生从“评价”中悟出如何“操作”的道理。综合技能的考核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平时的表现、学生努力进步的程度、最终的大赛表现以考核学生最终达到的技能标准。
(二)校外实训
1 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训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企业的工作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轮训,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函电、贸易洽谈,商务资料翻译、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表格申报等业务,亲身体验真实的企业氛围,学会处理、解决企业生产及企业实务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习这个大课堂才能得到锻炼。在职业场所中,学生不仅学会单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又学会综合应用一系列相关的职业技能,因此校外实习是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以考核促发展。校外实训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企业的考核评价为主,考核评价的主体由学生本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的骨干教师以及各实习小组组长组成,主要是校外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企业的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指正与引导,注重实习全过程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态考核,采取平时工作考核和最终职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期结束,企业要以职场规范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实习任务进行随机的职场考核以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再鉴于学生平时的实习表现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对自己进行真实的评价,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悉学生的表现而兼顾各种评价,给学生一个客观公平的考核成绩。
2 学生的职业素质。“德”意味着一个人的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职业素质是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一个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的操作还远远不够,对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职业素质的考核通常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是否有组织纪律性,是否有诚信观念,是否有勤俭节约的习惯,是否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是否有良好的专业认知程度,是否有耐挫折的能力等;这些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关联不大,但这是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处事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尺。
关键词:中职会计;培养途径;改革模式;模拟实验;实训途径
一、全面创新培养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会计学新理论、新经济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多渠道创造条件,多形式开拓途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明确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时,这必然引发课程改革,其实施要点有:
1.模块划分及课时(学分)比例
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各大模块的课时(学分)比例大体为3:6:1。
2.模块地位及主要课程
(1)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实践课包括实训课、实习课。实训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专业技能,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习课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际生产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学生上岗就业的必经阶段和桥梁。
(3)任意选修课模块: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现代人才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实现自我的良好机会。
通过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落实实践课程及时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三、加强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基本胜任实际工作
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后,通过模拟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出校门就基本能胜任实际工作。
1.综合模拟实验
综合模拟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模拟实验:此实验安排在全部会计理论课学习完,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安排3~4周时间,以一个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作为蓝本,利用手工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完成会计的整个业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同时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精确且系统的实验数据,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上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关键是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大多数软件为演示财务软件或盗版财务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经常出现系统过期、数据库无法打开等故障,教学设施根本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有利于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会计软件,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转换到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这样,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如指掌,体会会计电算化的方便与快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四、拓宽实训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训练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做到: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
可通过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使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保证实习期间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2.采取顶岗实习方式
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顶岗的方式,参加企业的工作,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管理职责,强化企业考核,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3.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
学校于学生顶岗实习时安排专业老师深入实习单位,会同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根据实习要求,共同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各种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撰写实习报告
在一年的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可包括一年的实习体会、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等。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对一年的实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教训,并结合实习过程中碰到的业务谈谈会计教学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5.规范实习考核
主要依据顶岗实习报告及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
总之,加强实践性教学,更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