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

地理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学习计划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86-01

地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树立起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设疑,以疑引思

我国清代学者陈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巧妙设疑,以疑引思,以疑促学。如,在教学有关“大陆漂移”的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其分布于极寒之地或高海拔的山上。但科学家却在非洲、印度及靠近赤道处的一些热带地区发现了古冰川的遗迹。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将揭晓这一答案。在导人的过程中进行设疑,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为新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地理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一些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图表令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易让学生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动态图像、动画视频等将地理教材内窬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前,笔者把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动画视频及图片、乐曲等根据教学需要制成了课件,在上课时,则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进行讲解。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了诸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他们对地理学习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中穿插趣味故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一些趣味故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教学有关“日界线”的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讲一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轮船上,一位孕妇生下了一对孪生姐妹。但令人奇怪的是,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呢?这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日界线”的认识。

四、加强学科整合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在注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教学实际来加强不同学科的整合,把握好学科知识内容问的交叉点,正确地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提高其地理素养和地理审美情趣。如,在讲有关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在讲有关人口迁移的问题时,可以结合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予以阐释。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困生;兴趣;读图;学习动力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不管什么学科总有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倾注爱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除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培养,运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学困生是与优秀生相比较而存在的,他们的后进并非是永远的。有一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差,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对地理课望而生畏,影响地理课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有些同学甚至学业水平测试都不能通过。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初中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试做探讨。

一、首先,学困生要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地理学习动力。

二、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三、尊重学困生人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首先要掌握他们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倾斜,生活中多帮助,感情上多交流。细心观察留意他们的闪光点,抓住其闪光点让其优点更优,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天地。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问寒问暖,以解决他们心里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优先,多给予帮助和肯定,即使是一点滴进步,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校或在班级里设进步奖,给予鼓励。

四、要善于培养地理学困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困生自强、自立、自信,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容易完成的,对作业布置上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按循序渐进规律,他们就会很快获得一种成就感,找回自信。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进步,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有时甚至要对他们学习上开小灶多辅导,不断的耐心的帮助,使他们迎头赶上;有时通过座位安排上结对子,一帮一,让他们进步的更快;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学困生采取友好态度,善意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克服消极情绪、不良习惯,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热情,培养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战胜困境而获取成功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顺应学生的心理。课堂上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和特点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竞争中学生一个个成为紧张、兴奋的参赛者,课堂成为赛纪律、赛学习、竞争角逐的游戏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集体的荣誉、答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同伴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各项竞赛,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严要求,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及时评价、强化,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竞赛过程和结果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72-01

学习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分析、运用的过程。地理教学中的信息以社会信息为主,可分为基础信息、隐含信息和信息三大部分。基础信息是指经过教材编写者、教学材料的编制者以及地理教师事先加工好的地理知识。就我中学地理教学来说,这部分知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情况加以适当扩充构成,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隐含信息指隐含教学需要的信息的各种地理数据(如文字、图片、图表、数字等)。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非正规教学获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看电视、报纸、课外读物、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得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各种信息的运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容量大、可操控的优势,将各种信息优化整合,使学生在对现象步步深入地探索中发现规律,查找问题、寻求办法,是现代地理教学的特色。

一、利用视听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多媒体技术用图片、音乐、声音、视频等形式将信息直观呈现,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中东”这个内容时,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的信息非常多,但大多零散。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节选一段视频新闻,学生们马上能说出事件发生地,并积极交流关于这一地区的相关信息,学情高涨。然后我们简单总结学生们的发言并提出本课探索的主题:“频繁的冲突、战争,使中东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里战争不断?”这样一来,学生们不再将学习当作任务,研究更加积极,对生活更加关注,认识更加理性。

再如,在介绍“亚洲人文环境——多样地域文化”这个地理知识时,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阐述了什么是文化,亚洲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地理区域文化差异,目的是认识各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此节设置成活动课的形式,多媒体技术又发挥出它的优势。准备阶段,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收集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并制作成小课件;授课阶段,小组代表一边展示成果一边描述情境,其他成员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评价阶段,进行年级内部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以资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对地理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全员热情参与,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真谛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利用图表整合,培养发现性思维

培养发现性思维,就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信息的同时,不断提炼隐含信息的思维过程。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学到思维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探索、细心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要求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地理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这些组成要素涉及范围很广,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既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挖掘出每篇资料的隐含信息,而且找到各信息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信息网络,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这一要求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个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恰当使用可以化解这个难点。

三、利用虚拟技术,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对学生较高层次要求的思维能力,有赖于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将深奥的原理、现象进行模拟再现,可以把抽象变具体,复杂变简单,帮助学生对教学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海陆变迁”这个地理知识时,由于地表大规模海陆变迁经历漫长历史时期,人类身处其中无法直观认识过去、现在及未来。关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两种假说描绘的情境,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科学清晰的影像。我们要结合大多数人对学说的理解,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模拟动画,再现几亿年间的沧海桑田,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代替语言文字性描述。学生们通过观察大陆整体及局部板块的运动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海陆变迁的过程,加深了对学说内容的理解。

四、利用大容量空间,落实教学反馈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36-02

1 前言

信息技术集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动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1]。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 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注重资源开发,拓展教学内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不但包含了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而且与军事、科技、政治等具有密切联系[2]。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入门阶段,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仅仅是泛泛而谈,不具备全面性和深入性。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运用地图册或挂图展示地理现象;而多媒体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地图实施教学,这样的地图与传统地图相比,包含的信息更为全面,也更加便于查找,还可以依据教学需要任意设置比例尺。同时,借助多屏显示功能,能够让地理现象更加直观和形象,让学生一目了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且能够实现快速分析与整合。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完全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图片、文字、音视频的优化处理,从而更全面到位地演示地理事物。它不仅能从整体上展示地理事物,而且能针对某一局部进行放大处理;不仅能从平面上展示地理景观,而且能从空间方位上进行立体化的形象展示;既能从外部特征上展示,而且能从内部结构上进行透彻展示。例如:借助计算机的三维立体展示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媒体既能静态地展示地理事物,而且能动态地展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像是断层、褶皱等地形的形成过程,地理过程的演示,既能反映地理事物,又能揭示地理原理。

在信息化教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搜集到丰富的教学所需资料素材,编辑出生动形象、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具和平台的帮助下,地理教学从死板的讲台、黑板这狭小的空间中解脱出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利用其独有优势把老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优化升级,把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

地理教学中的很多科学实验抽象性较强,很难进行实实在在的演示,不能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对其变化的过程更是无法想象出来。如在为学生讲解日食、月食时,教师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利用其人性化的人机互动界面,随时调整演示角度,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轻松而又清晰地模拟地球、太阳、月亮处在不同位置时日食、月食的不同变化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变化过程。这种直观演示教学法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直观的展示也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很多地理现象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但是这样的地图是静态的,无法进行相应的地理形态变化,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就给课堂教学设置了障碍[3]。地理课本中包含的诸多重点和难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则难以化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将地理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达到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现状,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让静止不动的地图活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

如“海陆变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以事先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背景及过程,随后将教材中的插图用大屏幕播放出来,并提出问题:“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距离遥远,其古老地层却有相似之处?而鸵鸟不会飞行,海牛又生活在热带浅海处,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们不具备远涉重洋的能力,为什么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可以让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变化,感受太阳直射角的变化规律,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移动规律,揭示地球各地四季的变化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学生明白了四季的产生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都取决于太阳高度,于是就将极昼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以及地球自转公转联系在一起,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能降低思维难度,加深学生印象,强化记忆效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强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搜集需要的学习资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料,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Y源的共享,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地震”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地震事件,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网,学生查找了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相关资料,了解这几次地震产生的原因以及地区,学习地震中的保护措施,如何避免伤亡;然后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小组长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记录整理出来;最后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享本小组的学习成

果。学生通过交流归纳出地震的相关知识,强化对地震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地震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自身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借助计算机这一强大的交互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动态模拟演示功能,让学生对地理形态形成深刻印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在模拟演示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不断拓展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主动意识,提高主观能动性,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后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作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延伸,认清现象本质特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3 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处理好学科本质和现代化的关系 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处理好地理学科本质和现代化的关系,突出地理学科本质,不能违背教学的初衷。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为课堂教学服务,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处理好课件内在和外在间的关系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教师都看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效果,于是照搬模仿,追求形式,空有华丽的外衣,却没有实质的内涵,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让学生大失所望,学习的热情也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课件内在和外在间的关系,提高课件的实用性。

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的融合 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能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信息技术和其他的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教师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教学手段相融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取长补短,各种教学手段配合穿插使用,各自发挥作用和优势,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打造高品质的地理课堂,提高地理教W的质量水平。

4 结语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创新教学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推进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秀花.新媒体、新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6(26):92.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土地地籍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47

现阶段,地籍管理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在强化地籍管理质量的同时,也为检索和查询地籍信息带来了便利。在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统中,能够使空间信息、地籍属性以及管理信息得到储存,并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大幅度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不仅如此,提升地籍档案信息服务功能以及编研效率,也能够推动土地规划建设的信息化进步与发展。

1 信息化在地籍管理中应用的内容

1.1 对地籍档案目录自动编制

对地籍档案目录的自动编制,应用到的是信息化系统的交互检索信息功能。具体体现在地籍档案管理工作中,扫描仪和计算机的运用,便于自动编排地籍档案案卷号,同时,也为随时检索地籍属性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备查看以及快速查找地籍档案信息内容的功能。

1.2 协调地籍管理办公各项内容

为了做好地籍管理工作,不同部门之间对各项业务的处理要做好衔接,积极配合,从而保证地籍业务能够有序进行。不仅如此,地籍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不能出现纰漏,从而规避对地籍整体业务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需要在处理地籍业务中,各部门协同办公一体化,大幅度提升地籍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1.3 辅助地籍档案编研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具备快速查询地籍档案信息的功能,对于提升地籍档案编研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显示空间分层信息,完成图形的编辑与绘制,从而高效提取编研信息,大幅度提升档案编研质量,最终促进城市地籍决策和规划的快速发展。

1.4 共享土地规划管理部门档案数据

现如今,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均离不开地籍档案信息。为此,我国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要不断应用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借助信息系统来地籍相关数据,并在各部门间共享这些数据,实现地籍高效编辑的数字化过程。除此之外,共享土地规划管理部门档案数据还能够实现集成管理地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重要目的,进一步保障查询地籍档案图形和图征环节的顺利实施。

1.5 应用互联网地籍信息

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信息管理以及空间属性信息的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互联网上,均能够查询和以上信息,便于快速的检索和检查信息步骤,并有效推动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地籍管理部门也可以一部分相关地籍档案信息,进一步凸显地籍信息的服务性,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2 信息化在地籍管理中有效应用的路径

2.1 高度重视地籍管理信息化

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政府应给予其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实现思想的统一。不仅如此,在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相关部门还要选派优秀管理人员积极投身到该工作中,以此来推动地籍工作队伍的快速发展。同时,地籍管理工作中,可以指定长短期的发展目标,用来督促地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2 强化应用新型专业化技术

地籍管理应提升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例如航测、数字化测绘以及遥感技术等,继而提升调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针对于土地登记与持证上岗制度还有待健全,在持证上岗制度的规范下,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将得到有效保障;而在制度的作用下,充分吸纳各界社会力量,这样一来,土地登记工作与效率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实现科学规范地籍管理工作的目的。

2.3 加快建设地籍信息化步伐

加快建设地籍信息化步伐,能够使国土资源政务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继而构建信息平台满足相关政务工作需要。目前,应用系统之间主要存在着不成一体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系统的统一,相关部门可以借助GIS技术,科学的涵盖业务模块,满足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的建立需要做好相应的升级工作和工作部署。只有不断完善综合信息监管网络系统,才能够有效拓展业务覆盖面积,完成实时监控信息的步骤,并将其作为基础信息资料,为宏观调控的应用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4 建立高素质的地籍管理队伍

现阶段,在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人才是比较严峻的制约性因素。为此,土地地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水平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科学的培训方案,培训信息化工作者的综合业务知识能力与电脑信息知识,借助严谨的上岗考核,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籍管理队伍,从而推动我国地籍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 结语

地籍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为此,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各项分析和研究工作,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籍管理人员,更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优化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信息化在土地地籍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经营者,2014(07):43.

[2]陈肖,高飞.信息化在土地地籍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95.

第6篇

一、建立精细化的班级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人们只有在规则约束下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否则社会将会乱成一锅粥。班级是一个集体,要想让这个集体稳步向前,教师就要制定班规,使其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如卫生制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纪律制度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制定精细化的班级制度。在生本理念下,班主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可能有的班主任会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什么也不懂,如何参与班级制度的建设。其实不然,学生身上蕴藏的管理潜能需要班主任不断开发,虽然低年级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但经过幼儿园和生活的洗礼,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每人一点经验,全班这么多人的经验汇聚起来就可以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他们就会置身事外。这就是不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恶果。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班级的荣辱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管理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制定卫生班规时,有的学生提到他们刚刚打扫的干干净净就有人随地乱扔纸屑,影响班级的卫生评比。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这种行为的危害。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危害,如破坏环境、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在热烈的讨论中,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有所提高。此时,班主任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针对这种现象的惩罚制度,学生制定出很多,有些连班主任都没想到,可见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最后,班主任把这些方案罗列出来,让学生针对这些方案进行投票选举,得票数最多的方案就被列为班规。这样,班主任因地制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生出教育资源,再抽象出管理条例,真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精细化的学生档案。

要实现新精细化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就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实现对学生信息管理的精细化,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管理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班主任对他们不是很了解,学生有什么性格、喜好、家庭环境等都是未知数。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收集和管理有关学生的各项信息,除了一些基础的信息,如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外,还有特备留意学生的家庭状况,如是否是留守儿童、父母是否离异等。因为这样的家庭状况最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好指导工作。如班里一个名叫涵涵的女孩最近情绪很低落,问孩子结果什么也没问出来。于是,我翻看了涵涵的档案,发现涵涵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并且我还发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再过几天就是她生日了。于是,一个计策在我的头脑里诞生了。这天,涵涵一进教室,全班学生一起为她唱生日快乐歌,班主任还把提前准备好的生日礼物递给她,这一刻我分明看到豆大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滚落下来。这次以后,我经常去涵涵家家访,与老人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他们多关心涵涵的心理健康。并且经常让涵涵的父母给孩子打电话关心她,慢慢的,涵涵的脸上有了笑容。总之,班级管理不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精细化的管理正是让这门艺术熠熠生辉的“雕刻刀”。作为班主任,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应用

正文: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从江河湖海到山川平原,从地表形态到大洋环流,从各国政治经济到各地风土人情,上至天体运动,下至地球内部构造等。涉及领域广,不仅有地理知识,还要用到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综合能力要求高,很多内容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尤其是高一上学期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知识,涉及天文、气候等知识难点,学生刚进入高中,数理化生知识贮备不足,学习起来倍感困难,严重打击学习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习积极性起决定性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相结合,能向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的地理教学信息,使学生得到传统地理教学中难以获得的直观知识。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地球运动部分内容,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抽象深奥。学生年龄小,又没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差,无法理解在宇宙中、太阳系中天体到底是怎样运动的,感到枯燥无味,越学越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flash制作把地球运动情况用动画模拟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地球的旋转,地轴及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的出现,太阳在中心位置放射出光芒,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现等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动态的画面上。伴随着老师的讲解,他们明白了什么是自传、什么是公转、银河系和太阳系是什么样的、昼和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 学生的兴趣立刻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和增强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

地理学科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学生不可能一一亲身体验,单凭教师讲解教材和地图册,学生会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处理在一起,有利于教师进行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克服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一地理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的不足,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学习、记忆,也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从而取得传统地理教学手段无法取得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知识融入其中,增大知识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如在学到山地的形成时,我把各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图片分类展示,让他们有这些名山大川的直观印象,再用动画模拟褶皱、断层山及火山的形成过程,配以适当的声音增强效果,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也教的轻松,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山地形成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多个动画,把 “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地理学科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学习 “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今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学生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学生不仅注意听、看、还要动手,可提高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在讲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情感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指出,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如在讲我国自然资源时,教师可用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基数大,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情况现状,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已经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然而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并不容易。 (上接第235页) 首先教师要多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很多信息技术知识,如Flash,powerpoint、excel、word等的制作使用。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其次还要备好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信息技术必须和课堂教学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好功效。通过校外培训及特级教师示范课,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教有所长教师的研究课,都可以通过实况录音、录像,分析、评价、综合,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

[2]秦力.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号

第8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将一系列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借助多样的形式来将那些原本抽象、枯燥而深奥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地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热情,更能有效地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符合高中地理学特征,能实现高效教学。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谈如下几点体会。

1 加强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地图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的地理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主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地图教学这是地理学科的内在本质需求。尽管现行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到了插图、图册、挂图等,但是地图数量有限,教学相对静止,并不能充分而灵活地将这些地图进行叠加或拆分,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进行展示,空间感不强,这一直是传统地理教学的一大瓶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满足地理教学的空间分析要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与地图册的基础上,强化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与效果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地图教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强化学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地图实现对新知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会读图识图,是掌握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例如,“黄河”这一节内容,传统的口述加地图式教学,教学枯燥,并不能直观而立体地来展现相关知识点。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图文、声像表现效果,整合地图、图片、历史资料、视频截图等,向学生形象而动态地展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包括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的主要支流,等等。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演示,可以将这些繁琐而零碎的知识点集中于直观的地图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正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 动态模拟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其本质

地理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阐述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产生、分布,反映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相互联系、地区差异,探索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发展规律以及和谐人地关系的学科。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语言描述,很难将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动态地再现于学生眼前,而只能让学生从图片、教材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来获取信息加以理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进行理解,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只能是死记硬背,而并没有真正地形成技能与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整合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地理素材与信息,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将教材中那些用静止而抽象的文字来阐述的事物规律转换成精彩的视频,将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课堂教学局限性的矛盾,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本质性理解。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时,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这一节的重难点,运用挂图并不能将其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河流横纵剖面的水流动态,再加以教师必要而精炼的语言点拨,这样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从中获取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样更容易上升为理性认知、本质理解。

3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地理视野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机械地按照教材,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完全限定在教材上,所学知识有限,不利于见闻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与自身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彻底地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学习。互联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而自由的学习平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畅游于神奇的地理世界。

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这个强大的资源平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素材,如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等,充实课堂,让学生身在教室就可以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真正实现地理教学与生活同步,与社会接轨,这样的地理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此为平台来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我们可以布置适当的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的查询功能来收集与整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进而掌握所学知识。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9篇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

第一章:主要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及地图的有关常识,是学习地理之基础。

第二章:主要学习地球上的大洲与大洋的分布、海陆变迁、板块运动、地震与火山的分布。

第三章:主要学习天气的变化、天气预报及天气符号,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影响气温颁布的因素,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第二、三章是本教材之重点和难点。第四、五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以识记为主。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二、三班的地理教学,各班人数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学性还是比较好。但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教师的督促,学生自己在家主动学习的人不多,且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同学以为死记硬背就行了。但地理科不同于政治、历史,需要识记,同时也需要理解,需要读图,从地图中去探求知识。

三、学习方法指导:

1、学生识记教材文字叙述的基础知识点。2、学会读地图、画地图,在地图中探求知识。

3、学会利用地球仪,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空间想象能力。

四、历年试题分析:

1、分析2011年期末考试题,比较各章节所占试题的比重:单选题50分:第一章14分第二章12分第三章12分第四章10分第五章2分填空题50分:第一章24分第二章10分第三章16分总体比重:第一章38%第二章22%第三章28第四章10%第五章2%.

2、分析历年试题结构与20xx年的试题结构相仿。

3、基于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复习计划及过程。

五、复习过程:

1、指出每一章节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让学生牢记。

2、分析每一章节的重点地图和,学会分析、比较地图,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更全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3、教师收集历年期末考试题中关于本章节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在测试中梳理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寻找每一个重点、难点的突破口。

第10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否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千变万化。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90-190.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206-02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Opened New World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WEN Long-ying1, ZHONG Yan-hua2

(1.Wuhua High School, Meizhou 514471, China; 2.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52902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rapidly. In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can fully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be desired.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level of various ways,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effect is protean.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solve secondary chemistry teaching routine teaching difficult to solve or insoluble problem, conduce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ha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Us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udent-centred chemist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opening new world.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emistry; chemistry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90-190.

第1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77-01

极化液(GIK)疗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GIK是由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组成的液体,它能促进心肌摄取和代谢葡萄糖,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以利心脏的正常收缩,减轻心律失常,并促使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到等位线[1]。虽然GIK中含有葡萄糖,且胰岛素用量较小,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却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失调、肝肾功能低下等更易发生低血糖,且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掩盖病情[2],如不能及时诊治,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期间使用GIK治疗时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3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FPG)≥7.0mmol/L,OGTT中2h血浆葡萄糖(2hPG)≥11.1mmol/L,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76.42±10.31)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13年。23例均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15例(8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肺心病4例,风心病2例,心肌病2例,其中有1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异常。

1.2 研究方法:DIK的组成:10%葡萄糖液250ml,普通胰岛素4~6u、氯化钾0.5~0.7g,滴速30~40滴/分。每日1次,7~14d为1个疗程。低血糖诊断标准:用快速血糖监测仪检测血糖≤3.9mmol/L。输液开始后30min到输液结束后1h发生的低血糖均纳入本研究的范畴。分析并总结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2 结果

2.1 低血糖发生时间:输液开始后1h内发生低血糖9例,1~2h内发生低血糖10例,3~4h内发生4例。

2.2 低血糖表现:血糖值在1.8~3.9mmol/L之间,有18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悸、出汗、头晕、胸闷、饥饿感等症状;2例出现精神异常;1例发生抽搐;5例无低血糖表现,仅通过住院期间常规监测血糖发现。15例通过口服葡萄糖或进食后低血糖症状数分钟至1h内症状缓解;8例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20~40ml后在5~30min内症状缓解。

2.3 低血糖发生原因:12例因肝肾功能不全导致低血糖,5例因进食少或未进食导致低血糖,3例因合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导致低血糖,3例因静滴速度过快导致低血糖。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及个体差异:在输注GIK时也可造成低血糖。因为胰岛素主要在肝肾中经酶的作用降解灭活,当肝肾功能不全时,体内胰岛素浓度高,加之肝糖原储备减少,故易发生低血糖[3]。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患者对胰岛素特别敏感。用常规剂量的胰岛素就可发生低血糖,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结合力的个体差异所致,多见于体型偏瘦、基础血压偏低的患者[4]。

3.1.2 未按时进餐:输注胰岛素时,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胰岛素的量是恒定的,因而在血浆血糖浓度较高时影响较小,但在血浆血糖浓度较低时则影响较大。因而,空腹时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尤其是未按时进餐者。

3.1.3 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多药并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诱发低血糖症的发生。冠心病患者常用阿司匹林抗凝,合并高血压时常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阿司匹林羟基有降糖作用,邻位上的羟基降糖作用更强;普奈洛尔抑制糖原分解,增强末梢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卡托普利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些药物可加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引起低血糖。

3.1.4 滴注速度过快:静脉应用胰岛素时,胰岛素的降糖作用高峰为30min,维持2h,在静滴GIK时,其中加入的胰岛素剂量虽不大,但在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胰岛素量增多,使胰岛素不能及时灭活,在体内浓度增加就可发生低血糖反应。

3.2 护理体会

3.2.1 抢救:立即停止静滴极化液,及时检测血糖,报告医生,轻症者予口服糖果、糖水即可缓解。重症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如仍不能缓解者继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监测24h内血糖变化情况。待低血糖纠正后,应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

3.2.2 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及用药情况:在应用GIK前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如肝肾功能减退,用药剂量应偏小,可采用成人的半量或1/3作起始剂量。详细了解用药情况,输注GIK前及其过程中,避免服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尤其是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如在应用GIK的同时应用这些药物,要考虑到这些药物的降糖作用,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在滴注过程中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应严密观察病情,同时要相应减慢静脉滴注GIK的速度。由于个体差异和耐受性的不同,在应用GIK前要询问患者既往是否用过胰岛素,有无不良反应,如为胰岛素敏感体质患者,要根据情况减少胰岛素用量。

3.2.3 做好用药知识宣教:用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此药物的作用及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及简要处理方法,贵在预防,避免低血糖发生。并嘱患者或其家属备些糖,以便食用。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3.2.4 避免滴注过快:在静脉滴注GIK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胰岛素的用量调节好滴速,勿使进入体内的胰岛素量超过2.5~3.0u/h。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对年老且患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时要限量限速,输液速度20~30滴/分为宜。

3.2.5 力求剂量准确:在配制GIK加胰岛素时一定要用胰岛素注射器,以确保剂量准确无误。

第13篇

【关键词】学科整合;作用;误区;对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现就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为展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冷、暖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点?”在学生理解了冷、暖锋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提问“锋面气旋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展示锋面气旋在我国的移动情况视频,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锋面气旋在经过我国时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天气。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内容时,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的人类活动的图片以及视频呈现给学生,如工厂废气的无节制排放,汽车尾气的大量产生,南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逐年上升……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或视频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环境危机,更激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欲望。结合学生自学与师生讨论,能够很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代替,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目标,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要求

通过本学期的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文件操作,能够认识WORD2000,会使用WORD2000输入文字,对输入有错误的文件内容进行修改,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会插入图片、艺术字,并会进行简单的段落调整,学习使用文本框,初步探索INTER网络世界,会简单地把网上的图片及文字保存在自己的文档中,并使用网络上的内容学习简单的小报制作。

二、教材分析

内容是:WINDOW98、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

其中第一课是WINDOW98基础知识;第二课至第十课是WORD2000的简单操作(包括中文输入、修改错误、美化文本、简单排版、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第十一课至第十四课学习网络知识,使用网络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功能及简单操作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已经学会用WINDOW98的简单操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对于进一步的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进度 

序号 

 内容 

 课时 

  

 文件操作 

 1 

  

 认识WORD2000 

 1 

  

 做个小小打字员 

 2 

  

 改错小能手 

 1 

  

 美化小天使 

 2 

  

 调整段落内容 

 1 

  

 简单的排版 

 2 

  

 插入艺术字 

 1 

  

 插入图片 

 1 

  

10 

 文本框的使用 

 1 

  

11 

 探险家之旅 

 1 

  

12 

 初探俱乐部 

 1 

  

13 

 网上寻宝 

 2 

  

14 

 制作小报 

 2 

  

五、措施 

1.要切合小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语言要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敢用、想用、会用、善用电脑。 

2.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完成操作任务的不同方法,触类旁通相关软件的使用。 

3.加强机房(网络教室)管理确保顺利进行。 

第15篇

经管学院学生会各部门也将于国庆后渐渐拉开帷幕。同时我们学习部也将以饱满的热情努力把工作作好,为全院同学服务,为了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安排和工作,调动大一新生及老生的活动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繁荣,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部对本学期的有关活动作如下安排:

一、 招新

大一新生` 是年轻的、有活力的,充满激情的,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也为了给学习部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学习部将于10月14号和10月15号进行学生会的全面招新活动。本次分为初试和复式两个阶段,以面试为主。招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竞赛资格,我们非常期待新一轮的招新工作。

二、 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学生活和心里问题,我们学习部将暂定于10月中旬举办‘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届时我们将邀请05、04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为06级新生提供一个大学生生活的指南。

三、“三字一笔一画”比赛

11月初,由校学生会学习部主办的“三字一笔一画”比赛活动也是我院学习部将要举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我们今年将在往届的经验上,尽量作到尽善尽美,努力把第十七届“三字一笔一画”比赛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全院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 双语演讲比赛

双语演讲比赛包括中文和英文演讲比赛。11月份,围绕南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学习部将举办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尽情抒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各自感悟。

五、 辩论赛

学习部将于12月份举办辩论赛,为新生们展示自我,显示才华提供一个舞台,同时也为院辩论队输送新鲜血液。

六、 说课比赛

安师大是一所人文气氛浓厚的师范类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师范人才。虽然经管院的三个专业都是非师范类,但作为一种技能的培养,说课比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部将于12月中旬举办院级比赛,并且协助校学习部作好决赛工作。

七、 教案评比大赛

与说课比赛的意义与目的一致,教案评比大赛也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锻炼他们的职业技能。此次活动将安排在说课比赛之后,于12月下旬举行。

八、 开展与我院三个专业有关的英语、考研讲座

经管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设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由于成立不久,广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专业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茫然不知,针对这一情况,我部将在第一学期的活动安排有关着方面的讲座。

九、《经管学生的续办》

月刊《经管学生》是由上届学习部所创办,是我院学生激扬文字、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我部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把本刊创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