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范文

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第1篇

拟写人:王 璨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担任张家坝小学四年级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书法等科目教学。我班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0人。还担任二年级的音乐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有苦也有乐,上四年级的课时感觉没劲,因为提前安排的任务同学们都很懒不去做,课堂上一问三不知,不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回答问题也总是平常的那几位同学,学生和教师都没有积极性。但是不管怎样作为教师的我抓住语文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在班级管理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活泼、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乐学、好学。思想品德课他们更是觉得枯燥乏味,教师上课时他们只是勉强应付罢了。

磕磕碰碰地走过了半个学期的路程,细细回味其中的得与失,酸甜苦辣俱全,以下便是我的工作总结。

二、教学工作:

在各科教学上,我尽量做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各科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班学生学困生较多,上课时我多采用分步前进法,使学生时时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采用激励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竟争意识,使学生在激烈的竟争、愉快的合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则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利用课外活动、中午的时间给他们“开小灶”。在我的悉心帮助下、宋一凡、李春梅等慢慢地进步了,特别是唐健豪在第七单元的考试中,语文取得了比以往较理想的成绩。英语教学方面,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英语,爱学英语。但是在书写方面还得加强训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上,我着重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养成习惯教育,让他们知道必须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好学生。书法教学我则是把这门课程设置在语文教学的书写生字、词语这一块上,随时提醒书写要求和坐姿,再作基本笔画的指导。二年级的音乐教学上,我则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下载音乐酷狗播放器,利用网络链接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学期才新接到的班级,老师和学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陌生,没有良好的师生感情作为铺垫,所以在教学工作上教师有些吃力。上课时感觉没劲,因为提前安排的任务同学们都很懒不去做,课堂上一问三不知,不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回答问题也总是平常的那几位同学,学生和教师都没有积极性。甚至有的同学有时不交作业或试卷。但是种种情况的存在都源于教师没有花较多的精力去管教他们。

四、下一步的打算。

1、教师应采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3、在教学中要尊敬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可以灵活调整学生的座位。

第2篇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2011年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五河县“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的办学理念,探索五河县“三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结合本省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本科目教学要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及社会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中心,重点放在使学生从法律上了解和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如何去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但是作为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本学期在抓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在教学、生活与日常交往中,要走进学生,亲近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以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

教材把人生、道德、法律、社会、国家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行文上以提升学生的行为为主线,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和相关知识于正确的行为之中,既达到知识教学的目的,又能提高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这一单元从个人的公民身份入手,进一步明确公民身份的内涵,进而要求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的公民。第二单元把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利整合在《我们的人身权利》这一单元中。

这都是我国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的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这一单元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财产权利和消费权利整合在一个单元中,归之为“文化经济权利”。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这一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也为了呼应和提升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义务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使本书既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又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和科学的公民教育。这一部分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又超出了前者,融会了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容。

四、全书总体教学目标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就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懂得正义是面向每个人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努力做有正义感的公民。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忠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2 运用法律保护个人的生命健康权,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3 依法维护受教育权并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 公平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难点:

1 公民和人民的概念,正确行使权利2 尊重生命健康权,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3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4 公平的相对性合作意识,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六、教学措施和质量的提高

1、教学内容都是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打入自己的公民境界,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知识和行为要求结合起来表述。

2、将本书涉及法律文本、法律知识,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有关的做人道理和法律要求结合起来论述。

3 选取与初中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他们迫切需要掌握的法律内容,做简要的介绍,使他们能大致地知道和明白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能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4、尝试将知识性和思考性结合。同时在评价部分留出了弹性空间,适当地做一些补充。一方面围绕重点展开,就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活学活用,真正地理解、记忆和公民身份。

5、、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对比法、情景教学法、小品表演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师生谈话法、社会实践法等。

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二】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初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已经初步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也渐渐提高。今年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交流等学习能力。

二、本学期课程分析(包括重点、难点):

本学期主要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

三、本学期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本学期教学任务:

进行八年级思品下册新课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关活动,并进行单元测试。通过学习新课内容及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阅读能力、倾听、交流等多种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本学期教学要求:

识记基本知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及基本观点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巩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3、提供更多的案例资料,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审题、运用政治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

4、开展案例教学研究。

5、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6、适当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精心选题,编制训练单,精讲精练,综合提高。

五、教学研究的课题及业务提高计划:

教学研究的课题: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品课的教育实效

业务提高计划:

1、认真学习《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等理论知识和《思品课程标准》,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包括本学科知识和先进科技知识的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

3、认真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及时认真写好教后反思等,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4、多听课,多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5、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本组成员的智慧,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更科学。

六、学科活动计划

针对主题探究的内容开展办手抄报、小讨论活动、辩论活动等。

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三】

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教育主题是帮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而下册的教育主题是帮助学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两者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崇尚公平和正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公民。

教学主要内容:

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学习交往的继续,是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因此,按照课程标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标准,围绕权利义务这一大的教育主题,综合建构本册的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围绕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维护人身权利、维护文化经济权利、崇尚公平正义四个综合主题展开,设置了十课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隐私受保护"、"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就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5、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6、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7、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8、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9、懂得正义是面向每个人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努力做有正义感的公民。

教学难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对比法、情景教学法、小品表演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师生谈话法、社会实践法等。

学情分析:

这届学生的基础不差,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本学期学习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教学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要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第3篇

认真领会社会发展局、教育科的工作要点,贯彻服从市教研室的工作安排,认真学习和践行新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正确运用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上课,以全市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有效教学为落脚点,用科学的发展观、质量观引领本学科的研训工作使本学科的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主要工作

1、自觉加强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和学科引领水平,提升自己的素质。

2、坚持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3、有计划、有选择的对基层学校的本学科,进行全面听课,踏实的做好常规工作。

4、以净月开发区为展示平台,以教研科研中心为支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5、进一步加强研训指导工作,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师梯队,注重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鼓励其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

6﹑积极组织基层学校本学科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进行校本研究,编写本学科的校本教材;在科研方面指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热情。

7﹑认真严谨做好各阶段的考务工作。

三、主要措施

1﹑理论业务学习

我觉得学习应该是教师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我在本学期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前沿的教育理论,新课程的理念,深化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的教研科研动态,为迎接中考收集最前沿的信息题,积极为本学科的中考服务。本学期我准备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读一本好的教育专著(《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教育出版社年版或《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研究活动,并写一本研训体会笔记;一本自学笔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基层,研究学科教学模式,形成课例

2﹑常规工作

(1)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市教研室安排的思品学科期初备课。

(2)认真写好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导意见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在引导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到基层学校听课情况和基层学校教学质量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跟踪,最后再拿出合理的指导意见

(3)本学期力争在中心在规定的听课节数的基础上,在多听5节,并把每一次听课当作自己学习提高的好机会做到听课必评课,组织教师研讨、交流,给基层学校留下指导意见根据部分基层学校的要求,采取到校就进教室听课形式来加强课堂教学。

3﹑考务工作

(1)完成期中、期末测试自己应承担的任务

(2)完成模拟考试自己承担的任务,作为中考的实战练习。

4、教科研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种教研活动

(1)根据中心工作计划的安排,积极组织教师上好各种

公开课,组织开展骨干教师上教学示范课,教研员评析课例的形式,为各校教研联动搭建平台,努力促进全区教学的均衡发展(2)召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研讨会,上2-3节示范课进行研讨,拿出成果。

(2)积极组织本学科教师到市内先进学校进行听课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积极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参加区外教学开放活动。

(3)在基层学校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充分发挥教研组合作研究的优势,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并定期召开相应的教研会。

(4)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努力使每个基层学校都有本学科的把关教师,逐步形成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提高教师科研意识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的熟练掌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的发展特点,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开放式问题和发散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或知识点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区域,让学生去“虚中求实”,激发学生去“填补”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从而成为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二、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当今的中学生在生活中已对生活、人生、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体验和看法,我们的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能容易被他们接受,变成他们的知识。当然,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课堂上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中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例如,关于爱父母的教育,尽管许多学生都知道爱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由于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的爱父母常常仅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如何让他们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呢?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学生自己分成四个组,第一组搜集父母爱孩子的故事;第二组搜集歌颂父母的诗或歌曲;第三组搜集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第四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参加了活动汇报课。在朗诵了《游子吟》和小品表演后,调查组的报告发人深省: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并且有98%的家长给孩子庆祝生日;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0%,但仅仅有12%的同学在父母过生日时送件小礼物或说句祝福的话……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如何孝敬父母”为题进行讨论。最后全班同学宣读了“给家长的一封信”。

这样的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三、及时捕捉课堂信息,生成动态课堂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到,加以重组整合,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可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呢?例如,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学时,我提出问题:吸收外来文化需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应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喧哗。“哦?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说。“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等教师发表意见。教师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同学们已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这堂与教学计划有较大出入的课结束后还让许多学生思绪万千,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总之,多途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于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我们老师在今后应不断探索,在教学中创造出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韩金萍.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9).

[2]曹红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激励方法[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3]毛建明.运用媒体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4]徐世贵.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中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教学的最主要发展趋势,思想品德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方式,将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效的信息教学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上提供更完备的基础和条件,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教学价值,从根本上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和思想品德素养。

一、信息化技术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教学改变的过程中也不同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就目前阶段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上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的视频演示上,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预先编排好的,将计算机作为一个视频播放器,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没有达到运用信息化技术应当发挥的效用,甚至还是去了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沟通,甚至很多学生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产生了和课堂无关的心理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教学功能。

2.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普遍比较大,所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课堂内容传授效率的同时,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但是这加剧了学生思维的紧绷性,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一段时间内学生会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信息的来源提供的资料在质量上也良莠不齐,非常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无法认真地集中地锁定到学习内容中来,这对于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课件制作不完善,很多教师不注重思想品德教学课件的开发,只是将已经制作好的课件直接拿来使用,很多情况下课件内容和课堂内容不完全匹配,这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应用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相对较晚,能够直接用于教学的高质量教学资源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主观原因,很多教师因为年龄比较大,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有限,无法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课件创新。

与之相对的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充分落实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没有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使用信息技术,甚至完全用信息技术取代了自身的教育功能,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一种媒介将需要教学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对策

对于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教学技术,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课件的双重性。信息化课件辅助教学只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思想品德教学课件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课件能够应用在教学方面,这不仅考验了课件制作者的水平,还考验了教师对课件的选择能力以及对预定课件内容之外的延伸和联系课本知识的能力。其次要突出课件的使用便捷性,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作为一门文科,文字内容相对较多,传统教学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困难较大,但通过课件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教学资源,这就要求了教学课件在操作和内容理解上一定要简单易懂,否则就失去了使用课件的意义。最后是要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们在经历了多媒体仅为演示方式到教学方式的阶段后,逐步开始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方面延伸,逐步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难点方面以及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方面,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所帮助,更为将来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完整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将思想品德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素养三个方面以教学为媒介进行准确的衔接,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其次,信息化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信息爆炸”同样给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者要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熟悉基本教学内容,对党和国家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品德动向有更深的了解,避免在教学中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同时在教学课件的选择和制作上要做到简明易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出国内和国际方面的政治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政治事务。最后要提高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课程软件的使用能力,很多年纪较大的思想品德老师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手段,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仅仅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视频或幻灯片放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加强对信息化软件的应用能力,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既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由于网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除加强管理外,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不仅要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最大程度的丰富,以信息网络中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实现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积极做好从方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革新。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到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才能全面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罗咏然.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成功教学.2012年第3期.

第6篇

班级授课制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由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遗传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还很大。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其个性和独创性。班级教学在内容、进度上一致,往往使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充分发展学习才能,差的学生迫于进度而疲于奔命,进而造成学习纪律等方面问题。班级学生数多且学生间参差不齐,师生问信息反馈不够,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班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易形成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和差异,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其个性和独创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教学”。我国旧时的“私塾”可以说个性化教学的典型,因材施教是它的显著优点和特点,但教学规模小,教学进度慢、效率低、随意性很大,因而,它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个性化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和差异,在课堂教学中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其个性和独创性。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中真正做到却是比较困难。试想,在班级授课制下,一名教师,一个班一节课几十名学生,导人、提问、讲解、强化、小结,一个流程结束,余下与每个同学接触的时间就十分有限。教师站在讲台上,占用上课时问的60%一70%,甚至80%以上,如何去照顾学生的差异呢?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形:当教师把题目呈现出来时,学生会突然冒出一句“这个我懂”。如果继续按设计程序操作下去,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浪费时间。可以说,班级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日月_显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目前,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主要的做法有:

1.减少学生人数(小班化教学)。

2.按程度分班、分组教学。

3.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携手协同教学。

4.在按自然年龄编班的情况下“分层教学”、“异步教学”、“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着眼中间,兼顾两头”。

5.运用多媒体进行程序教学。

这些都是在肯定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保留和发挥其优势,克服和弥补其缺陷和不足的做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寻求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扩大教育影响源和信息来源的渠道,为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作了积极的尝试。

但所有这些探索,都因它缺乏普适性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凸显局限性。如“运用多媒体进行程序教学”就是一种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法。它可以满足不同进度、不同教材的“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但是,用多媒体进行程序教学的前提是电脑及网络的普及和使用。试问,在广东,在中国,又有多少地区、多少学校电脑及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真正达标了呢?因而,运用电脑进行程序教学也就缺乏普适性了。

又如“分层教学”。我们一些老师每节课都搞一个“分层作业”,即将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表面上看,这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难题。事实上,这等于劝慰差生甘于做简单的必做题,只要做了这些简单的必做题,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高分。这种做法实质上是通过降低难度来救济“差生”。

对这种以减低难度为代价来换取“成功”的做法,在事情的起步阶段用来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是有作用的。但一直这样下去,差生并不一定领情。即使领情,也只会使他们与进度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对速度快的学生而言,限制学生重复同一个主题的训练显然是一种浪费。

另外,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课程,其课程性质要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三维目标的首位。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多的依赖于学生的接受、认同,自我内化、自我调适。一旦某个学生“领了情”、自甘落后,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就是说,“分层教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认为,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才能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其个性和独创性,达成“个性化教学”的根本要求。

在学生如此众多的时代,如在粤西有一个初中班达一百多人,教师不可能“一对一”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面对的总是多个学生,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又无法分身,即使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根本不可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很有必要。

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进度、方式和能力进行越前、延后或跨越学习。意味着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不同的材料”。这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难题。因为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鼓励他们自己去不断地开拓新的“问题域”,那就不存在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了。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激励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放手让进度快的学生自学,按自己的速度自定步调学习;对中等生适当点拨;对进度慢的学生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或由好学生帮助。

在这里,要实现“对进度慢的学生由好学生帮助”,有一个合作学习的问题。

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也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我也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探究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不断探究,鼓励学生不断地开拓新的“问题域”。这里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进行,就是让学生就一个能引起真正探究的问题共同计划他们的学习内容,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他们的计划。学生们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与计划来展开活动。这就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高度一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接受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观点,就更容易认同和内化,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感受到教师或同伴对自己的指导、帮助,有利于他们的合群性、利他性、社交意识和社交技能等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学生在小组的竞争与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了成就期望,激发并增强了学习动机;另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增强。因此,我们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是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根本出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到的,具有普适性,所以,它是实现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的根本策略。

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的问题,讲到底,就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调理解为在集体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我们需要在班额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生态(环境)、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在班额设置上——我们主张小班化。2008年,广东省小学在校生9564740人,比较2007年是负增长一6.01%。也就是说,在三五年内,初中在校生也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小班教学就会成为可能。但是,就在完全实现小班化时,也要同时实行“跑班制”或以小班为基础的动态灵活分组。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优良的班级环境。

在教学计划方面——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为顾及学生的个别能力与需要,制定特别的教学计划。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目前的状况,教学目标,针对性教育教学措施及相关服务设施、教育教学的周期及完成时间,评估方法及标准。

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制定特别教学计划,是成功的关键环节。要坚持个性化、科学化、循序渐进原则,针对学生当前的状况,确定教学的学年目标、单元目标,找到适应各个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措施及相关服务设施、教育教学的周期及完成时间,评估方法及标准。

依计划行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才会有章可循,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才不会流于口号。

在课堂教学上——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进度、方式和能力进行越前、延后或跨越学习。在学习之前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进行自我反馈及调节,学习之后进行自我总结、评价、综合等。

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别、兴趣、专长、个性特征等个体差异混合组成一个个具有互补互助能力的群体,实现学生间对知识能力的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地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促进师生的多元化互动。

鼓励学生不断探究,鼓励学生不断地开拓新的“问题域”。更多的是让学生就一个能引起真正探究的问题共同计划他们的学习内容,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他们的计划。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与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针对粤版教材构建照顾差异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可以是:(1)用探究模式应对“探究园”和“国情导读”两个板块的教学。(2)用活动模式应对“实践与评价”的板块教学。

(3)用情景陶冶模式应对“阅读与感悟”的板块教学。

在课外活动、训练、辅导方面——坚持个性化、科学化、循序渐进原则。应在以下三方面来

作出努力:①“激励式”分层辅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②“以优辅差式”辅导,以优带差,以优促差,共同进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③“探究学习式”辅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在教学生态环境方面——创设平等和谐有序、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教学环境,让超常生、后进生都得到照顾和促进。

在教学资源方面——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服务。这些资源包括教材,其他涉及政治以及时事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还包括实践活动资源、网上资源、师生的经验等。

在教学媒体方面——倡导运用多媒体进行程序教学。多媒体的课件、积件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自定步调、交互等特点,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在模拟和探索方面可以对现实事物进行模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能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处理日常事务(备课、作业、交流等);在通讯网络方面可以广泛地获取最新教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

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具体而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切入点在哪里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

二、回归生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具体体现?

(一)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二)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通过思考练习,即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回归生活:如何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二)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

(四)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六)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第8篇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初中思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47-02

传统方式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简称思品)课堂,缺乏结合生活与实践的教学措施,这将束缚初中生的创造思维,不利于培育全面性的人才。思品教学要取材于现实,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才能整合教学的外在形式与内涵,发挥思品教育功能。现实生活包含了多样的思品教育材料,构成了教学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注重思品课程的生活导向,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中的思品内容,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一、引入生活化思想的重要价值

1.透彻理解课程。初中课程中的思品课,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与社会实际的关联十分明显。然而,思品教学的体系性也很强,这就导致部分内容比较枯燥,难以被初中生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升思品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就需要搜集贴近实际的思品材料,带领学生把握住所学内容的实质。生动的生活素材,能够深刻揭示相关现象,将抽象性的思品原理化作通俗的实例。学生通过这样的事例,可以调动自身在探索思品现象方面的热情,领会到课程内容的本质。

2.累积丰富感情。在思品课上,学生累积的不仅有基本原理,还有丰富的情感体会。思品教学的有关内容,如果与学生生活关联密切,就可以引起初中生在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可正确的情感与观念。通过感情的培育,可以帮助初中生找到正确的进取方向,有助于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在情感的培育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从而提高思品素质。

3.培育健康兴趣。在许多初中生的观念中,思品课是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也是无趣的。实际上,只要教师善于提取现实中的教学材料,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联系实际中的案例,为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现实事例。这样做能够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活跃思品课氛围,并提高初中生对教材的感悟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教师也可以依据课堂的现实状况,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思品问题,供学生去主动思考。这些逐步深入的探索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多样化思路,引导同学们在探讨中加深对于思品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创造一个双向沟通的良好氛围,有效培育学生参与的热情。

4.激活创新精神。创新的素质,应当来自不断累积的日常经验。因此,要提升初中生在思品方面的创新认识,就需要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所累积的经验。关注学生的实际,有助于找准思品教学的切入方向,督促学生主动获取思品知识。只有建立在日常经验基础上的适当创新,才有可能深化学生的感悟,并指引学生在实例中探寻创造的思路。

二、具体的改进方式

传统模式下的思品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都相对单一。受到应试思维的长期困扰,初中生不会主动寻求感兴趣的思品课知识,只习惯于接受课堂知识。这样的模式,与生活化教学思路相背离,必须加以改造。具体而言,强化生活化教学思想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1.转变授课目标。在传统教学认识的指导下,思品教师关注的是僵化讲解,忽略了思品学习方法与正确情感观念的培育。在这样的教学指引下,初中生即便熟悉了思品学习的体系,并学会对付思品考试题目,他们的思品综合素质也难以提升。因此,有必要转变授课的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角度入手,为学生创造多样性的学习体系。教师要引导初中生观察实例,学会运用比对和探究的基本方法来构建思品知识的框架。学生应当主动研究身边的思品问题,整合实际生活与思品知识,在实际探索中感受到思品学习的快乐。通过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究,养成主动、乐观、向上的情感倾向和思维状态,完善学生的人格。例如教师在讲解“新集体”一课的内容时,应当确定这样的授课目标:通过带领学生认识新的集体,培育初中生的集体观念,并帮助学生结交新的伙伴,促进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在这样的目标下,教师要指引同学们细致观察班集体的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培育友爱、团结的高尚精神。

2.改造讲解内容。许多初中思品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生活是思品大纲的重要补充,如果将真实的事例运用在教学中,将会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改造思品课的讲授内容,就是要寻找实际案例与传统教学体系的整合点;既要关注时事的引入,又要关注初中生每天的生活经历,从这部分经历中提取材料。来源于实际的事例,更能够反映出思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特征。在现实的思品教学程序中,教师要侧重开发实际案例,收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深入生活的生动事例。学生在了解这些事例的同时,就会转变对思品课的单调印象,感受到课堂中的浓厚生活气息。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保持乐观心态的内容时,可以首先介绍思品教材上的原理,然后为同学们播放在课前收集到的心理调查数据、保持乐观的典型生动实例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感染,认同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

3.设置交流氛围。思品课堂的实际氛围,会对生活化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影响作用。要改造以往单向传递知识的氛围,逐步推行平等交流的新式思品授课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参与同学们的探讨,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让初中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吸收知识。许多思品教师不能做到重视同学的看法,不给学生表达和质疑的机会。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当扭转教学观念,鼓励同学们轻松表达对学习内容的见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荣辱观念的课题时,应当与同学们平等探讨:“什么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荣辱观念?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如何折射出荣辱观念?”平等探讨的气氛,会帮助学生放松心情,透彻理解课题的内容和精神。

4.注重应用实践。思品课属于实践性质的科目,需要布置适当的课余实践活动,来完善教学的整体系统。注重思品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初中生验证教材中的原理。在课余时间内,教师有必要指导同学们来到社区等区域参观,询问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强化学生运用思品基本原理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了关于感受社会变化的课时内容后,可以布置课余时间的调查作业,让学生观察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并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

三、结语

通过探索结合生活的教学策略,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真实的思维感受,了解生活,提升思想境界。当今时代的各种观念都在碰撞,初中生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指引,就无法辨识生活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也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教师要侧重结合现实的事例,提升初中生的判别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他们养成乐观、积极、不断进取的良好生活态度,培育健康品质。

参考文献:

[1]朱遐俊.实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方法[J].长三角(教育),2012,(11).

第9篇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然而,传统思想品德教学却是完全背弃了这一观点,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年龄特征,整个课堂,教师是独角演员: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教师费尽力气空谈抽象理论,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知所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或是高分低能,或是一无所获,如听天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进入学校,这会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一次深刻的革命,更是为思品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

 

计算机网络教学通过媒体创设情境,展示过程、实例,并采用发现法,让学生从传播的信息中自己去思考,理解,通过老师的设难置疑,加强教学双边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学生也就提高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把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让教学更加立体、形象。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或生活化的情境等,让学生切身体会教学内容,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例如:在教学《自信走向未来》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播放“震撼全人类的视频”,学生观看。

 

看完后回答问题:

 

为什么四肢不健全的尼克·胡哲能一步步地成长为著名的励志演说家?

 

生1:因为他自信、乐观、永不放弃。

 

生2:因为他用于挑战自我。

 

生:成功的花环永远属于那些用于挑战自我的人。即将中考,面临你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挑战,大家想想应如何去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呢?(同桌讨论两分钟)

 

生1:克服懒惰心理,要想方设法去战胜自我,严格执行每天的计划。

 

生2:坚持听好每一节课,坚持锻炼好身体,坚持每天把不懂的问题弄懂。

 

生3:我不优秀,所以要更加勤奋、高效地学习。李老师曾说过,你不优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勤奋。

 

师:谢谢你把我说过的句子记在了心里,我相信你能真正地做到—抓紧学习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学习,这是向高效学习挑战,这是一种富于智慧的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他们去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相关的调查,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3 课后沟通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这一优势与学生开展高效的交流与沟通。初中思想品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更多地去了解学生内心,关注学生的“三观”。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后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虽然学生在课堂羞于表达,在QQ上却可以无话不说,将自己的困惑、苦恼等都倾诉出来,教师也可以了解学情,并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以人文关怀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思品素养。

 

4 实践活动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总是与枯燥乏味、空洞说教、昏昏欲睡这些形容词联系在一起。那么,思想品德教学怎样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旧貌换新颜呢?答案就是:把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入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来。

 

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思想品德教学中,这种全新的理念一出现就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浓厚兴趣。它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其教学内容涉及到思想品德知识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因而,它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活动课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这种有益的尝试终于摘掉了长期扣在思想品德教学头上的“空洞说教”的帽子。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探究、获得认可和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其中,借助计算机网络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式。

 

Intemet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信息服务,能使用户自由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当今社会任何媒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优势。而把计算机网络嫁接进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中,就使互联网的威力充分发挥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许多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在课前查找大量资料,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另外,还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师积极有效的配合,协助老师监督学生在家上网的内容和事件等。但是,绝对不能因噎废食,绝不能因为害怕、担心学生上网游戏或沉溺于网络而禁止学生上网。事实上,在当今网络时代,对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禁止他们上网是不可能禁得住的。围追堵截,不如因势利导。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得当,多数学生上网还是能对学习有所帮助的,就连一些有较强厌学情绪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思想品德综合性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学也变得多姿多彩,既是对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与改革,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挑战和促进。

 

5 克服计算机网络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观念

 

虽然计算机网络对教学有很多的有利作用,但也有许多学生深受其的负面因素影响,学习成绩倒退,人生观受到冲击。因此,不能否认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是要积极应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观念。第一,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网络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发展的产物,应该看到网络的发展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起到的主要是积极作用。不应把网络视作洪水猛兽,而应视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最佳机遇。第二,树立一体化观念。首先是时空一体化,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间。其次是素材一体化,网络技术营造了一个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大课堂,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极大地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提高了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平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是社会一体化,网络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局限于几个人或几个部门的范畴,群众基础广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

 

总之,初中思品教学辅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技术与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教师从思品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是实际,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服务于思品教学,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第10篇

一、学生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学年的新教材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密切的心理品质知识和一些法律常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比较自觉认真地学习。一学年下来,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八年级学生特点:总体上讲,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好,普遍都有自觉性。但是课堂气氛有待改善,学生思维灵活性不够强,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思品上册的教材的内容,全书共有四单元、十课、十九课时。教材可读性强,教育功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文体通俗易懂,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热点、思想点,这是教材特点。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教理导行,学会做人。难点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学生的践行指导。

三、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八年级政治历史教学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要求中学生在家庭中要学会与父母交流,沟通,体会家长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处理好同父母的关系。

2、我们要正确处理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养成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学校这个具体情境中与人流畅地交流,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入手,最终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友好交往,同时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是让我们了解网络交往,学会自我保护,过健康的网络生活。

4、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合作竟争、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诚信做人,遵纪守法等等。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中有‘书’,脑中有‘纲’,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把握每节课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注意调控,(教学论文 )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收集资料和图片的准备,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

4、认真细致的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科组、校的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历史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Ji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小论文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引导优秀生积极灵活学习,同时辅助好差生,做好差生个别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充分调动‘差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开展“一帮一”活动,鼓励优生带“差生”;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双边活动,严抓课堂纪律。了解学生,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思想工作,了解学生学习及思想状况,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处处事事严格要求学生,一视同仁,不体罚学生,不岐视“差生”。

5、加强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艺术 多媒体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中考政治的改革,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政治课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政治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做好教与学的心理准备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的心理准备状况,即如何对待教与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许多学生仅把政治课看作“敲门砖”而非科学,更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教材的枯燥等,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改变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做学生的益友,创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师生关系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充分发挥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教师就应从感性上和思想上贴近学生,对学生倾注爱心,对事业满怀激情,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威信感染学生;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从敢于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双方心理上的互长,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特殊的群体,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大的人生课题、重大的社会动向,都是他们渴望探索但又颇感困惑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政治课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若能因势利导,以此为切入点,帮助他们寻求到答案,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可见,政治教师完全有可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

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除了要讲求科学性,还应以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否则政治课就会成为乏味的说教课。教师既应是学生的益友,更应是他们的良师。能否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植入学生脑中,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

首先,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实际、丰富。政治课教学中常会遇到书本与现实不合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冲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抵触。教学中的事例应做得“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真不宜假,宜精不宜杂”。“小”即朴实,不要唱高调;“近”即要贴近学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真”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欺骗学生;“精”即要典型,可以是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恰当的事例,既可令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情感共鸣,又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记忆知识,灵活地思考运用知识,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

其次,努力形成机智、幽默但又不失科学的教学风格。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他们的特点,生动灵活地开展教学,巧妙地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初一教材“克服心理障碍”时,也可用歌词“篱笆墙的影子咋那么长”,从而在幽默中感悟到走出心理阴影并非难事;初三学生不易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形象地将二者比喻为“脚和鞋”的关系。浅显生动但又不失科学的比喻,会让学生去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自觉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优化教学策略

动机和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即强烈的动机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能促进动机的增强。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德育功能。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凯勒设计的学习动机模型中“注意”“相关”“信心”“愉悦”四个要素,在深入了解初中生特点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很可能由于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和思想品德老师闹情绪等原因没有注意到学习内容,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动机;部分学生虽然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但认为和他不相关,甚至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没有用,不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惑,他也不会产生学习动机;有的同学虽然注意到了学习内容,也认为和他有关,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缺乏自信,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的同学具备了前几个要素,但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愉悦,他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乏味,自然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内容、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精神需要,教学就能发挥高质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优化教学策略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内驱力,增强学习动机的必备条件。具体而言,必须着重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1.紧跟时代步伐,创设真生活情境

所谓紧跟时代步伐,就是要注重情景素材的时效性,将社会普遍关注的最新热点及时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所谓创设真生活情境,就是要从未成年人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身心特点入手,选取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面临的迫切解决而又必须经历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诸如:“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自我保护”、“处理与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系”、“理性消费”、“毕业升学与就业”等等素材和话题。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置真探究问题

所谓设置真问题,就是避免出现假、大、空的设问,探究问题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中遇到的困惑点设置,如在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框题时,可以选取“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这个现实话题,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扶老人可能会付出哪些代价?不扶老人对自己可能有哪些影响?如果扶,应该怎么扶?”课堂总结时,再让学生悟学“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爱心”。这些真问题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与他们密切相关。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课堂中遇到的挫折,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参与课堂的热情会越来越浓,自信也会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凡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探究性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取,思维受阻时,教师仅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自身获取的,充分感受自主探究的幸福。

4.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准备水平

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尤其强调学生生活经验及道德情感体验方面的认知准备。因此,提高思想品德学科认知准备水平,应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与新课学习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经验和阅历,进而缩小他们和其他同学学习新知识的差距,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质量,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显得尤为重要。

5.增加学生成功的心理体验,打造“自信”“愉悦”课堂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差异教学策略,既关注学生的共性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展示和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和愉悦感。比如:在问题设计上,要尽量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形式上,要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开展时政点评、微辩论、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6.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研究证明,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克服了现行教材相对滞后、理论跟不上形势的弊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对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老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呈现图片、视频、情景材料,直观演示等辅助教学手段,拓展和丰富学生知识面,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趣味性、时效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华国栋主编.《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第13篇

1.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的概念、道理都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就会使这些概念、道理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学生头脑中转瞬即逝,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这就需要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动化、形象化,不能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确定并解决教学整合点。

2.适时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因此,以灵活的“教学内容”要素补充相对固定的“教材”要素是一个必然结果,这些仅靠传统的教学只能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而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开阔,为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好的平台;网络中人机互动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已成为思品教学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导入新课时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给教学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农村学生阅历浅,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事物都无法观察到,导致学习很被动。而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便可创设出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4.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及初中思品课的独特性使思品课在三维目标中不仅重知识点的掌握、落实,更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深化及学生态度上的接受,内心的触动和感悟及自觉提升情感内化为思想情感及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个个声情并茂、知情并重的教学情境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学会自己认识道理,形成内在的道德态度,获得道德上的自主感和成长感,让思品课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提升自我的精神殿堂。

5.多媒体技术运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难道这些人生来就是这样糊涂吗?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

6.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效率才是最高的。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强,因此,如果仅用语言表达,那么是枯燥乏味的,也会使课堂变得很沉闷,利用信息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也是最重要的话题,我在宽松的环境中讲这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学习。

7.备课环节运用信息技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查找大量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他们接受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而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很多,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首先自己弄懂,然后教懂学生。所以教学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从网络中获得的。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为备课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1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课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23-0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许多学校的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学校硬件设置网络工程的实施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已蔚然成风。广大思想品德课老师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是摆在每个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粗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1.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图形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统教育知识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的教育模式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民主式、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主要模式

1. 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在教科版九年级的第十七课《战争与和平》一课,通过常用的Powerpoint、Flash等技术,把一战、二战或两伊战争的场面展示出来,就更好地体现了战争给人类、对环境和资源、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能体会到“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可以说利用优美的课件甚至是以教学网页的形式把所展示的知识点栩栩如生的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直观和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2. 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框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介绍了一些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 zhb. gov. cn)、中国环保网(http: ∥www .ep. net. cn)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言应用、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优化策略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德育教育,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积极的发展。把握小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德育策略至关重要。

一、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小学生爱国情感。

问卷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不能轻视的是有个别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对祖国感情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顺应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小学生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的去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对老弱病残人都有同情心。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给他们让座;80%的学能主动参加义务劳动;85%的学生对遇到有困难的人会主动伸出援助手;98%的同学愿意参加捐助活动。小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与我国广泛开展的爱心主题教育分不开。

3.小学生的公民素养。

小学生遇到长辈、老师时,90%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10%的学生有时打招呼;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68%的学生表示会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28%的学生会主动上前制止;4%的学生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小学生较缺乏判断能力,模仿力和可塑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小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胎政策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大多处于家庭的娇惯环境,有的同学为了小事发生冲突时"觉得十分生气甚至动手;有的学生消极退让;还有的学生会和大声争吵理论;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完全以自我中心,对待同学宽容大度的多。但不可忽视生活学习中小学生的消极心理。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陷于庸俗的兴趣之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2.传授知识单一。

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诣调关系,孤立地单调刺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3.教师驾驭水平较低。

教师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处理。面向教学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别,教师难以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是盲目的尝试。这样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育人效果低下。

4.只注重知识性,忽略育人性。

有的老师对思想品德课只重视传授知识,而把育人摆到了次要地位。这样,严重地造成了学生错误的学习心理,学生也认为思想品德课考个及格分数就可以过关了。 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动力,达不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沉闷、消极,非智力品质受到压抑,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的要义。

二、优化策略

(一)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

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学规律出发,纠正小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以确保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

1.坚持从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形势。适当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在情感、学业、成长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坚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师生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不卑不亢、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教师要平易近人、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内心的沟通交流,不能像以前的教学方式一样给学生灌输自认为正确而学生很难理解的道理。应从学生的认识能力范畴出发,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鸣,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标。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材,运用教材。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培养提高思想道德和自身素质,努力形成自己的主见和创造性的思维,实现自我思想的发展。

(二)顺应教育规律。

1.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善于分解目标,讲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培养自身的素质修养;运用形式新颖、方式各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课程要领,进入陶冶氛围。

2.讲究实际将育人落到实处。

要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变化,根据现实需要修正自己的育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平等的交流,适时的倾听,胜过长篇大论的灌输劝说。平时老师多给学生们一些关注,多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安抚,真正做到和学生交朋友,在教W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顺应教育规律。

教师要注重对教育规律的学习研究,要寓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多彩的德育教育内容于思想品德教育中,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程,能自觉的在生活当中分辨是与非,丑与美,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4.在实践中培养优秀品德。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体验,积累感性认识,提高育人实效。我们手中的课本不可能每年都变,而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改在深入,要求在提高,因而课本常常表现出滞后性。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既要包括课本内容,又要进行扩展,充实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实效,就必须适应时代步伐,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育人策略才会预期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