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祖父的园子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祖父的园子教案

第1篇

一、目前语文课堂中关于学生质疑的现状和思考

现象一:花架子式质疑

有的老师为了显示一下民主的态度,会让学生提问,可是之后的教学却把学生的问题高高搁置,让学生提问成了糊弄人的花架子。

现象二:屏蔽质疑

教师因为预设不充分或课堂机智不足,对学生的质疑不能作出诊断性评价。还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问题太多扰乱课堂秩序,根本不想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现象三:无头绪质疑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往往问题琐碎,一步一问;或者是天马行空,离题千里;或者是不懂归类,问了又问……我听过最极端的一节课是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张自己提问的条子贴在了黑板上,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水平的思路和策略

(一)“让”问:建立问题意识,创造提问机会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在学生提问时迅速捕捉那些能与自己的教案整合的有价值的提问,进行合并、归纳和排列。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机会,时机也要把握,课前、课中、课尾,要与具体的课文和教学需要相匹配。

1.问在课前

这类问题是统领整个教学脉络的大问题,能帮学生建立全局意识。比如我在教学《我和祖父园子》时进行课前质疑,学生便问出了“萧红在写那些和祖父一起生活的往事时,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里景物”这样的极有价值的问题。课堂结束时,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而且理解了这个问题也便理解了整篇文章,理解了萧红,那一份豁然开朗的喜悦是在老师的满堂问中找不到的。

2.问在课中

这类问题往往是切合着文章机理提出的,可能是问某一个词、某一句话,是能够解开文字语言密码的微观提问。在教学《月光启蒙》时,我为了让学生领悟“芳香的音韵”中“芳香”一词的活用之妙,努力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芳香是用来形容气味的,这里为什么可以用来形容听到的声音”这个问题。这是指向于言语特色的问题,若由老师提出来,有“告诉”的嫌疑,让学生自己质疑来发现词语的活用,则有水到渠成之妙。

3.问在课后

这类提问往往是直指文章核心要义,发现文章内涵寓意的提问。我在教完《螳螂捕蝉》,学生提出了“吴王究竟有没有相信少年的故事”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认为“相信”,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不相信”。最后我们达成的统一意见是:相不相信已经不再重要,很多寓言故事我们明明知道它是假的,却愿意接受它传递的寓意。这个问题,无疑把课堂的讨论引向了纵深之处,揭示出了所有寓言的内在魅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关键的是老师要建立“让问”的思想观念,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才可能还你一个惊喜。如果永远都是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他们永远也学不会让思维驰骋翱翔的本领。

(二)“类”问:找准提问方向,理清问题类别

当我们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提问后,会发现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提出的问题缺少思维含量或者是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学生不会提问,问什么,向哪里问,他们一头雾水。这也正好证明了大多数同学在自读文本时,处于一种浅阅读状态。这需要教师花大力气,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问题大体上分为这样三类:“问内容”“问结构形式”“问语言表达”。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如果是“问内容”,可以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了什么?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事最开心?

如果是“问结构形式”,可以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那么多事,哪些详写了,哪些略写了,文中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放在文章开头和结束,有什么作用?

如果是指向“语言表达”的提问,可以问:文中两段景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能不能改成“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

有意识地利用几篇文章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学生便会迅速领会提问的窍门,提问时也便能有的放矢了;而且这样的提问习惯一旦形成,他们在自己初读的时候就不会只在内容上多做流连,而是能够沉下心来观摩全局结构,静品言语魅力。

(三)“育”问:提供思考台阶,给予提问帮扶

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地帮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定的台阶。我执教《月光启蒙》时,先引导学生对“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中“永远”和“美妙”的关注,再引导他们质疑,学生便问出了“为什么在作者心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让学生提问,学生也能问出,但却少了对“永远”和“美妙”两个词语的关注,显然没有需要的那种温度。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提出的是同一个问题,但它在学生心中投影是不一样的。这一台阶的铺设让问题的扣人心扉的力量有了显著提升。

(四)“鉴”问:进行问题评价,甄别问题优劣

提问是有能级之别的,同一个点上提出的问题也有分别,有时甚至是一字之差,就能让问题提升一个档次。那么,我们的学生心中有衡量问题的标尺吗?只有拥有了鉴别问题优劣的眼光,他们的思维才能深入。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说的是:“在同一个点上,你还有更深刻的问题提出来吗?”“你们看看,他们问的这两个问题非常类似,只有几个字的差别,哪个人的提问更有意思呢?”就这样,进行筛选和甄别,让学生在一个个实例中逐渐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好问题。

第2篇

一、善刨坑,由表及里挖生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价值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真正把握住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每一个学生对课文解读的基础与方式都不同,因此表达的答案也大不相同,甚至有很多的见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忽略或不到位的。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倾听不到位,面对学生的资源捕捉、反馈不到位,或缺乏机智,没有进一步通过评价、追问等提升,或者受教案牵制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该读、该悟、该练、该说的时候往往点到为止,不愿在关键问题或亮点生成上停留时间,从而不能实现课堂的浅层生成。对于这一顽症,教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修炼内功,课堂上要学会刨坑,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促成学生由浅表的生成向深层次的生成迁移。

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学生对于最后一句“水如天”的美,只会浅层次的体会,体会到水清、有倒影之类的宁静的美,要能体会出开阔也是一种美是很有难度的。然而,作为教师,基于对诗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多角度感受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出来的美教师没有予以否定,但也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脑子里想着“水如天”这三个字,想象画面,感受美。学生能看到那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画面,感悟到另外一种、自己平时不太关注的美――开阔、豪放的美!这种体验是新的,这种感受是深刻的,这种认知是有意义的!

对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除了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信手拈来。

二、滚雪球,由小及大拓生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教师希望的是预设的答案,当听到这一“标准”答案时,就草草地走过场了,比如将个别学生的出色的朗读、精彩的回答、深刻的感悟不自觉地理解为全班学生的理解,课堂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天地,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智慧没有变成全班的智慧,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带着放大镜,及时发现学生的生成亮点,并积极通过多元的训练,使其成为全班共享的资源。

当一个个学生产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时,产生了许多亮点,但是这些亮点都是散点的。这时,老师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把一个个精彩的点通过互相学习,产生滚雪球效应。通过雪球效应,一个个散点的亮点变成全体学生的亮点,而且是整体的亮点,优质的个体转化为全体生成,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高质量的生成。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亮点资源放大成为群体资源,还有一种好的做法,就是要重视优差互补。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现场学习力,也是优差互补的好方式。让学生通过群体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为己所用,这种学习能力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指方向,由误及正引生成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上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教师忽略了资源的生成点、促发点。在教师的眼中,特别是遇到赛课等情况,都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出岔,围绕着老师的中心问题,沿着老师铺设的“康庄大道”前行。其实,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每堂课上教师都会得到错误资源的生成,教师唯有擦亮眼睛,及时捕捉到错误的资源,快速地思考,这样就能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资源,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课堂推进的动力。

教学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师:在这么美丽自由的园子里,每天都有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那是祖父和我。“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

生: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生:我和祖父还在园子里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屏幕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跟在后面;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师:这些句子很短,你读着读着,觉得像谁说的?

生:特别像小孩子说的话。

师:从这样孩子气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欢和祖父在一起。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顽皮。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勤劳,居然会做那么多事。

师:你感受到作者很勤劳,那你要到课文中找出她的勤劳表现在哪。其他同学也一起去读读课文,仔细读读栽花、拔草、下种等小事,你感觉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令她最思念的正如她在文中所说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里有她最快乐的童年,最惬意的生活,最疼爱她的祖父。萧红的笔下无不透露着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对于作者的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很少了解到,而是依据字面的意思回答说“作者很勤劳”,其实是个错误的生成资源,但教师没有让这个资源从课堂中掠过,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并把这个疑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学生读完书的讨论中,学生都能品出作者不是勤劳,是顽皮,是自由,这样就把这个错误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有益的资源了。

四、巧合作,现场学习促生成

第3篇

一、课堂预设中应留一点空隙给学生

许多公开课,为了吸引听课老师,执教者往往将课堂设计得环环相扣,精巧细致。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偏离,教师便想方设法把他们“牵”回来。有人戏说:“那哪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明明是在感悟教师的‘感悟’。”教师心中装的只有“教案”和“预设”,全然忘了自己在为谁而教。在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早已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是一头头被牵着鼻子的牛,是一颗颗被安排好的棋子。

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品读《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仅用两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悟出了祖孙深情。于老师板书“看”字后,提出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用眼睛仔细看。走进祖父的园子,你能看到什么?”学生默读完毕,于老师指名回答,并由学生板书看到的景物,写了满满的一黑板。接着,于老师擦掉黑板上的词语,板书“用心”二字,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再走进祖父的园子。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透过擦掉的表面事物,就是说这些事物背后有什么,再默读,这些事物告诉我们什么,可以是一个词,最多一句话。静心思考,慢慢看。”学生默读,于老师不停地在学生间巡视、点拨,学生们再次畅所欲言,并板书各自的发现,又是满满的一黑板。

没有精美的课件,看得学生头昏眼花;没有一万个为什么,问得学生喘不了气。于老师的课就像一幅简约大气而灵动的写意画。让我们在课前预设时,也多留一点空间给学生去深入地品读,静心地思考,尽情地表达,这样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师生对话中应让一点儿精彩给学生

季羡林写的《夹竹桃》一课文辞优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与品悟。一次教研活动,我们聆听一位颇有文采的女教师执教此文。女教师开篇是大段精美的导语,每次的过渡语也是华丽而丰富,师生对话时更是妙语连珠。台下的老师仰视着她,一个个自惭形秽,学生们也是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我想学生此刻心中也一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佩服的同时,我又暗自思量,一堂课四十分钟,时间何其珍贵。这么宝贵的时间更应该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充分地朗读,深入地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独到的见解。教师这样做,实则是一种霸道的“掠夺”,一堂课的精彩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

在刚开始接触语文教学时,激情四射、妙语连珠的课是我竭力模仿的榜样。可后来渐渐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他们变得沉默。因为话都被老师说了,老师精彩的话语更让他们感到自己语言的拙陋。于永正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看不上眼的那些朴素和简单才最适合学生。课堂不是教师精彩纷呈的表演场,而是学生宁心静气的学习场。

于老师执教二年级《草》一诗,与许多青年教师执教本课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没有精美的图片,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朴素的话语。在理解“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他让学生先用“原”组词,再让学生从组的若干个词语中选择,“离离原上草”中的“原”是哪个词?从而简简单单地理解了“原”的含义。最后他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草地,问:“你们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们极其踊跃“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长得很密!”“草长得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多么精彩的发言啊!于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朴素的语言让学生们感受到原上草勃勃的生机。我们应当像于老师那样,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尊重、鼓励、欣赏、帮助每一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语言生命,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备课程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9-02

语文教学备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关于备课的方方面面,前人已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在此,我也就语文教学备课的诸多问题谈一些琐碎的看法,没有套路,故称之曰“琐谈”。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教师为这节课做准备,那就是语文教学备课。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教案。教案,书店里多的是,用得着自己去动脑筋吗?笔者认为,借鉴无可厚非,我们的语文也应该有“拿来主义”。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与学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别人的口味就一定适用于你,适用于你的学生吗?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就好比把别人的鞋穿在自己脚上,是很难合适的。

有的备课环节没有把握好,甚至很重要的东西就不见踪影。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有的前后衔接不自然,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显得杂乱无章 ;有的平铺直叙,听不出重点,看不见难点 ;有的一节课学生什么都在学,而什么又都没有学懂,学生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有的备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有的教师把“审判”形式引进语文课堂,本无伤大雅,但是一节课全是这个东西,那就没有语文味道了。这样的课学生学到了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语文课的任务吗?肯定不是。这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第一,对备课的认识不到位。语文教学备课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可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由此可见,别人的教案仅仅是适用于别人的学生,你的教学目标怎么实现,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第二,不了解备课的程序。该有的环节没有,重要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环节之间没有很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一头雾水。究其实质,是对备课的程序不知晓,是对备课没有科学的认识。

第三.对语文课的任务认识不到位。在语文课上就该有浓厚的语文气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个性。

一、怎样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1、教学目标确定的步骤:

(1)深钻课标。备课如同打井,钻得越深,得到的水才可能越多。《语文新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具体规定了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和能力。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表述都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然后要明白这是学段的总要求,我们不可能在某一课或某几课就必须达到的目标。

(2)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师“量体裁衣”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生“看菜吃饭”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这一状态包括学生实际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生活经念等。

2、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U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表述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还要明白,这三方面的目标在表述时要注意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过,在具体的表述中可以省略。

二、怎样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

1、教学内容选择。所选内容既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又要有发展性,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选内容有启发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确定《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直接选择文章中运用了反复手法,看似嗦的两处内容来完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

(1)教学的导入。一个好的导入,会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迅速带入课堂。①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让情境伴随整个一节课.学生学得就很投入。②教师也可以采用前置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③教师还可以从课题质疑开始学习,让学生从疑问开始,从而获得成就感。

(2)教学目标的完成。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①课题可以是切入点。《索溪峪的野》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野”就是这一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野” 字,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索溪峪,会很轻松地找到作者的笔触所及: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也是野的,当然就很轻松地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②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是另一重要方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就是课文《赵州桥》的中心句。从这句承上启下的话,我们很容易知道它的前面内容讲的是“赵州桥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到“赵州桥的美丽”。抓住了这个切入点,也就容易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当然,也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了。③文章的主线也可以是文章的切入点。《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美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她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是怎样跨越百年的?那么居里夫人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就会很快地凸现在学生面前。④借助其他学科的手段切入。《核舟记》 就可以借助美术课的手段让学生自觉去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师如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核舟”上的内容,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每一句古文的意思。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这样,理解课文内容 、传承祖国文化的任务不就解决了吗?

三、怎样备教学时间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专注学习时间是: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15岁为30分钟。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落点,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避免时间遗失。

四、怎样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解决了“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成不变。一般不单独使用某一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当然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课都能使用的方法。生本教育理念仅仅是教育理念的一种,也有其局限性。只有我们教师既知晓其优点,加以运用,又清楚其不足,予以规避,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做到“常教常新”。

五、怎样备板书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板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板书内容要求简洁精要,有启发性。如《祖父的园子》的板书就可以是:v人w:祖父 “我”

v事w: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v物w: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果树 狗尾草 黄瓜 倭瓜 玉米

板书除了上面的纲目式外,还可采用表格式,图画式,网络式等。

2、板书布局要求合理,书写规范,用色要恰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备课存在的问题是普遍性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着提出了一些琐碎的做法,姑且算作经念总结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v2002年版w

第5篇

【关键词】: 把握教材 开阔心胸 创新设计 预设情境 实践检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26-0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备课的这一问题谈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给教师一个极大的余地,它是编者与教师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何运用好教材,教师的备课是关键.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文字是载体。学生通过读,自己生活的经验,已完全能体会,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二、要开阔心胸,远见卓识

自己的胸襟有多宽?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野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善于浮想联翩,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不能复制名师的备课,要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变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照康德说的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三、要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自己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创见。人云亦云的、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许多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的生成变化。

四、要预设情境,合理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课前的斟酌推敲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认为翻翻教参就可以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再写,无须把课堂思路圈起来,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弄巧成拙,甚至迷失方向,这就是教者课前没有充分地预设无法做出合理的引导,只注重生成的形式,不知其设计目的。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认预设。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有具体要求的活动,事先应该而且必须有周密的预设,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即构划出情境。

第6篇

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给教师一个极大的余地,它是编者与教师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何运用好教材,教师的备课是关键.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文字是载体。学生通过读,自己生活的经验,已完全能体会,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二、要开阔心胸,远见卓识

自己的胸襟有多宽?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野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善于浮想联翩,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不能复制名师的备课,要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变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照康德说的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三、要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自己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创见。人云亦云的、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许多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的生成变化。

四、要预设情境,合理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课前的斟酌推敲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认为翻翻教参就可以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再写,无须把课堂思路圈起来,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弄巧成拙,甚至迷失方向,这就是教者课前没有充分地预设无法做出合理的引导,只注重生成的形式,不知其设计目的。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认预设。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有具体要求的活动,事先应该而且必须有周密的预设,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即构划出情境。

第7篇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傻乎乎。

师:“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个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画出来。

这是薛法根老师执教《槐乡五月》的一个片段。一个“傻乎乎”就这样被薛老师演绎出了一段精彩:从“傻乎乎”的本义,至悯语所带有的“喜爱”的情感,进而发现在课文中词语所蕴藏着的“对花香的陶醉”,最终让学生学会关注这种类型的叠词。这段师与生的常态对话,我以为最有魅力之处是学生的思维在和教师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历经了这样一个从意到情,由情入境,由一个词的理解到一类词的辨析的过程。教学本可以在理解词义、辨明情态后止步,教学也可以直接从文章语境切入,但这样的止步与切入,目标仅仅是锁定在学生对词的理解、对文的体会上。而片段中学生整个思维的轨迹是纵向的延伸,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词意、词性这些答案,更是给了学生一根思维的“拐杖”,相信这些孩子以后面对自己不理解的词,思考后也会从词的本义走向生活,从生活中的理解走向课文,最后跳出文本真正地走人生活。

这个教学片段让我又想起了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什么是教育呢?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啊,一个词也好,一句话也罢,这些都不是影响学生生命历程的关键,比这些符号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从每个孩子步入课堂开始,我们在课堂上就应给予他们这样一根思维的拐杖―看到面、想到点、由点延伸成线,让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薛老师的课就是这样“Q”,这样有弹性、有嚼劲。

“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因为习惯和服从替代了理智。”这是卢梭《爱弥尔》中精辟的阐述。现在,很多的展示课、汇报课、评优课,整个教学环节流畅得让你瞠目,学生时不时高水平的回答令你结舌。于是课堂上,我们教师除了叫好似乎再也无事可干了。特级教师上课尚有答非所问之时,尚有启而不发之窘,尚有一片沉默之尴尬,更何况青年教师、普通教师呢?这样“精彩”的课堂是如何生成的,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课堂,教育的过程在何处?教学的智慧在哪里?学生的思考从何而来?一堂课,如果无法体现学生的成长过程,如果学生什么都会了,那么学生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真实”的课堂我们应该允许知识的产生,允许无声的沉默,允许生涩的理解……

因为大师格罗培斯的智慧,于是有了迪斯尼那条由游人踩踏而成的“最佳路径”。我们语文课的“最佳路径”该由谁走出来呢?从《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螳螂捕蝉》,到《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哪吒闹海》,薛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在告诉我们――唯有学生自主、自愿“走”出来的路才有延伸的意义、追溯的价值。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之所以能走得自在、走得愉悦,又能走出智慧、有所成长,我以为那是因为薛老师的课堂是有“弹性”的,课堂有弹性,就有开放,有空间,有选择,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成长。薛老师的课堂为什么可以“Q”起来,以下是我眼中薛老师课堂的“Q元素”:

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无论哪一门学科,无论哪一堂课,我们都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需要是不同的,但我们却往往将所有学生都框死在一、二、三的统一目标之下。于是课堂上你会看到学生的两极分化――达不成目标失掉兴趣,目标达成缺乏挑战失掉兴趣。因为封闭的、僵死的教学目标会封闭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之窗,压缩一部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也就失掉了走出“最佳路径”的可能。而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那明确却又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明确是他对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的预期效果有着准确、鲜明的定位,弹性是他对不同层次学生达到预期的尺度把握是不同的,“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因人而异。正如薛老师所说“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目标“Q”一点,学生“活”一点。

板块教学的弹性架掏。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多是线性的,一个环节紧跟着一个环节,课堂似乎很流畅,但这流畅却让我们的教学少了灵动、少了自由。薛老师所坚持的“组块教学”,即板块式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求每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师需对文本进行重建,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研制出符合年段要求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板块都能真正地做到聚集核心目标,集中教学内容。如此,我们的课堂方能不跟着教师走,不跟着教案走,教师随时都可以跟着学生的思维节拍,在课堂上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调整教学板块的课堂呈现顺序。超越“线性”的“板块预设”,可以更好地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教学环节“Q”一点,教学才会灵活,课堂才会灵动,学生才会有灵气。

课堂资源的弹性捕捉。随机地抓住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课堂上细微的突发变化引入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资源,这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是最常见不过的了,而这也正是大师和普通老师的质的区别。公开课时我们最怕学生一字一顿的朗读,因为我们往往只会机械地要求学生读一遍、再读一遍,而我们视为尴尬的场景却总能成为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有利资源,“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这几个词要读出重音,请你跟着老师读”“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听老师读”……无论面对学生怎样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薛老师总是这样轻易地、自然地把学生带过了关。那很多学生的答非所问,也都会奇妙地在薛老师睿智的点拨下成为课堂的亮点,成为学生的生长点,成为听课老师受益匪浅的亮点。对课堂资源的弹性捕捉,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机智,更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信息储存。教学方法“Q”一点,课堂就会更高效,学生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成长。

第8篇

上海师大文馨楼,有一种别样的诗意与期许。我带着一颗真诚而渴望的心,怀揣一份美好而执著的梦,狂风暴雨之后,我们开始了为期30天的上海异地取经之旅,开始了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第二阶段的学习。

在上海的每一天,我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充实着,感动着,快乐着――

一、专家引领、思想蜕变,掌声为智者而鼓

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许多著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吴忠豪教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语文课是教语文,不是教课文,应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吴教授所讲的《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这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讲座,让我们长了见识,使我们明白语文课不只要注重理解,还更应关注表达。

吴忠豪教授对课程改革的思考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语文本体论更是对现有语文教学现状的种种弊端,提供了学理上的佐证。不管是观课评教的思维模式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还是实际课堂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的准确定位等都需要我们在已有的认知上重新建构新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态度:学习的态度,挑战自我的态度。

李海林教授所讲的《专业的听评课――类型、内容、流程与方式》。李海林教授深刻犀利的观点、时不时的冷幽默、极具专业的分析,给我们评课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专业指导;李海林教授的讲座,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进入教学高原期。我开始思考:自己应如何规划今后的人生目标、教育教学目标,快速进入第二次发展期?

见识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态度,专业的人才要有专业的能力。观课评教,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之一,对我们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听了李海林教授的讲座,我们对观课评教有了新的认识,其类型、内容、框架模式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名师课堂、实践引领,眼泪为先行者而流

在上海的一个月里,我们走进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们的教学课堂:蒋军晶、周益民、茹茉莉、岳乃红――领略了他们的教学风采。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功底,真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及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人叹服!

贾志敏老师执教的《爸爸的老师》一课,真实朴实,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扎实到位。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的贾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那份强烈的责任感!听完他的教育故事,我流泪了,“大师兄”的故事由此定格在同学的脑海,在文馨楼里流传。

有幸之余,我们观摩了特级教师蒋军晶执教的示范课《祖父的园子》。蒋老师的课,无论是导入,还是重点部分的研读学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蒋老师对文本解读深入细致,对学情、对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教学环节的安排有序清晰……师生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兴致盎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四年级的孩子学习这篇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文,教学效果却如此之好,确实让我们赞叹不已、深受启发。

三、集体备课、思想碰撞,争执为蜕变而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体备课,虽然我们各执己见,常常互不相让,甚而还有小的所谓的“矛盾”与摩擦,但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开始了真正的反思和升华。

集体备课让我从其他教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会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每当我迷茫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头看看,虚心向同伴学习,互相帮助、研讨、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找到方向。

对比以后的教学,集体备课还会使我们从繁重的写教案烦恼中走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读书学习,钻研教材。

第9篇

关键词:动态 生成 智慧 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是新课程创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我们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

一、“生成”源于教师的运筹帷幄

1、对学情的有的放矢

商家注重“预测商情”,因此能尽量避免商业投资的盲目性。老师如果能在备课前预测学情,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预测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生理等多方面作深入了解,既要掌握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气、水平、习惯,也要掌握个体的学习状态。可以通过调查、交流、测试等多种方式准确地把握学情。同时,还要对学生资源、学习环境作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文本的精心预设

在设计流程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促使学生的精彩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既不能拘泥于预设的设计不放,又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我们只有遵循生成与开放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添精彩生成的许多亮点。例如,教师如果没有对《祖父的园子》中萧红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课堂上就不会有学生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的精彩阐述。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

3、对课堂意外的即时调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二、“生成”源于学生的体验感悟

1、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及,能超越成人的视角,想你所未想,做你所未做。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审美与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教例: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棉花姑娘》

教师问:“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我知道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会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会捉蚜虫。”

学生说:“我知道燕子、啄木鸟是益鸟,青蛙和七星瓢虫是益虫。”

学生说:“我知道动物各有各的本领。”

学生说:“我知道了动物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师原以为学生会从不同动物有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和知道哪些动物是益鸟和益虫这两个层面来小结。结果却引发了各种精辟的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发挥想象,自由倾吐,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在标新立志,异想天开中找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这种“多元答案”,往往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而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

2 、对积累的充分调动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发挥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的生活空间呢?借助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调出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原貌,甚至高于生活的情感,促成课内外的联系。

教例:二年级人教板第三册《黄山奇石》。

课文后面有一题想想说说:想一想“仙女弹琴”的样子再说一说。面对这样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如下设计:先请同学仔细看看“仙女弹琴”的图片,然后调动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一说。老师说:“你们看到过仙女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问:“看过西游记中嫦娥吗?”配以古筝音乐让学生自由畅谈所知所感,通过这一过程的讨论、感悟,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了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正是由于课堂与课外相联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凭着生活经验想象并创造,使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三、生成源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