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申论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基本形成之后,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力度
(一)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我市派出10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参加了人教社在大连举行的实验教材研讨会及颁奖大会,我市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录像课评比一等奖,3名教师获得二等奖,2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课件优秀奖。到会的教师还与专家和全国各地的实验区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提高。并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我市乘着课改的东风,举行中小学音乐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评选的主要依据是彻底抛开前几年的陈旧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审美的认知规律,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具体做法是:先由乡镇评选出镇级教学能手,再推荐到市参加全市的能手评选。教师热情很高,踊跃参加,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良好。通过活动,我市涌现出大批音乐教学骨于。
我市还举行了“潍坊市课改开放周” 活动。在崇实小学举行了全市课改开放周,由教学骨干教师出了两节公开课,全体音乐教师和部分外市的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这次参加讲课的两位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听完他们的课后各地的教师各抒己见,对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评论,找出优缺点,共同探讨课改新路子,使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基本形成之后,我们是怎样使用新教材的
新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编写的,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新教材改变了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编写体系,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习音乐,突出了创造性,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我们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
在教学中,注意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新教材的每一单元基本上都是由四部分的教学内容组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月儿弯弯》的教学内容:一是学唱两首歌曲,二是欣赏两首有关月亮的歌曲,三是了解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和认识七个唱名。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一目了然,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但都能贯穿音乐感受、音乐表现这些内容和针对歌词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但隐含在教材中的内容,还有掌握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唱名按音高排列优美的旋律线,培养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这些隐含内容,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深入领会。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为教师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了达到理想的、各具特色的教学目的,在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前提下,教师们经常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或调整顺序、或取舍内容、或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等等,体现出了教师对音乐的内涵及表现个人偏好与侧重,也体现了对教材再创造和教学模式再创造的过程。如:孙美华老师在二年级音乐公开课《雪花》一课上,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看一幅冬天的画面伴随着风声,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用物品模仿出来。学生用塑料瓶子模仿出了风声,非常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为了让学生了解雪的形成,通过看录像,又加入了剪纸环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把剪好的雪花贴到大背景画面上。把学生喜欢的美术剪纸运用到音乐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能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基本形成之后,我们是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确立的音乐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从这十个音乐基本理念中可以看出,教学改革主要立足于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音乐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所以,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用新的理念为指导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从新旧教育观的对比中,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由此带来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如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唱歌曲时,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反复练唱,机械重复,形式非常单调;在分析作品时,老师分析,学生听;在表现歌曲时,教师表演,学生跟着模仿;在用打击乐器伴奏时,老师指定让学生怎样伴奏学生就怎样伴奏。这样的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样的学习是教师在强制着学生学习,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有的老师在上《过新年》一课导入时,让学生两手甩着花手绢,扭着秧歌,亲身感受过新年的热闹气氛。在最后的表现歌曲教学环节中,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有的学生用富有表情地演唱来表现,唱得有强有弱,对比明显;有的选用打击乐器来表现;还有的选择了表演,边唱边甩起花手绢扭起秧歌,充分地表达出过新年时那种欢快热烈的情绪。这样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起着引导、提示、帮助的作用,避免了教师长时间讲授,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实验操作、情感体验的空间,学生学习自觉主动,兴趣浓厚,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音乐教学目标与目的的异同中,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音乐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同样引起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新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进行组织,教师制定教学目的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仅关心设计教什么,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追求的是最后的教学效果,而不去考虑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如有的老师在上《红眼睛绿眼睛》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学唱歌曲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日常的行为规范。2.感受和认识四分休止符,能在心里默唱歌曲片断,并能用打击乐器按节奏读儿歌。3.能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歌曲的情绪。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比较清晰、具体,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参与着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态度。新课程把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目标,所以,教师们在教学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从音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中,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在教学中是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识谱为教学主线,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整合及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也就是把原来的唱歌、唱游、器乐都整合到表现里去了,另外拓展了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这样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重视了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人文素养。如有的老师在上《我和星星打电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唱与齐唱这种演唱形式,老师和学生分别交换角色领读歌词、齐读歌词,然后过渡到领唱、齐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很自然地掌握了这种演唱形式,并且通过歌词中的相互对话,分角色表演,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使学生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不管学生的感受、体验,只顾教歌、教识谱。新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教师们基本上都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基本形成之后,我们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
关键词:转化学习理论;虚拟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学习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01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马芳芳(1989-),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杨镜(1987-),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0 引言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Mezirow所提出的转化学习理论,其本质就是成人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这一理论,人们可以深入认识深度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中的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并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在众多思想中作出分析和判断,迁移和运用新知识并解决问题[1]。而从Jack Mezirow的转化学习理论来看,转化学习就是人们通过理谈即具有批判性的反思对话引发对其自身已有的意义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以至于完全改变原有的意义结构,从而建立新的、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区辨性的意义结构,并以此来指导个人的行为。因此,显而易见,转化学习本质上就是深度学习,用转化学习理论来指导深度学习的设计是有意义的。
1 问题的提出
1.1 共同体成员学习现状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者由于所处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着巨大的不同,网络学习课堂环境中没有传统学校教育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相较于传统课堂更难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加之,许多虚拟学习共同体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仅仅注重知识内容组织、网络课程设计、学习资源提供等,而忘记了对学习者施加必要的学习监控和采取激励措施[2],由此导致目前大多数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被动接受知识,他们
单向性接受信息。如观看在线学习视频、电子教材,学习成为简单的阅读,共同体中学习者的一切思维活动都被牢牢锁定在固定的答案、固定的教材上,很明显,这种缺乏探究和创新的学习方式违背了虚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初衷。
1.2 研究的可行性
由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提出是针对成人学习的,因而国内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趋势是其对于成人教育的一些启示以及一些教学策略的提出。中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面授与远程指导自学两种形式,其中成人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社会的成人群体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满足这种终身学习的要求,深度学习是成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因而,如何在虚拟学习环境下让成人学会深度学习,转化学习理论无疑可以提供有力的指导。
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在线学习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互动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可以实现学习者的深度参与,而这恰恰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转化学习理论中所阐释的转化学习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深度学习过程,因而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契合度非常高;另外,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点对深度学习过程的维持非常有利;最后,深度学习过程的推进需要以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为动力,因而成员间的理性对话和交流更能够促进成人进行批判性反思。事实证明,虚拟学习共同体运用转化理论,在引发、促进、实现学习者深度学习的问题上,相对于其它在线学习方式而言,有其先天优势。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构建了一个虚拟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就可以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学习者上升到深度学习层次进而改变、完善、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虚拟学习共同体自身有要求,即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设计引导。
2 深度学习发生机制设计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是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获取新信息的源泉,但目前的问题是,共同体也仅仅成为来源,共同体中缺乏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习者还是助学者都更加难以意识到知识结构中所存在的知识观念扭曲,这些观念会阻碍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的理解、错误观念或是自身对某些概念的天真解释都需要设计一种学习机制来暴露这些问题,最终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达到深层学习的目的。
2.1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知识意义的重构方式
深度学习最终要求实现知识意义的重构,所以首先要了解共同体中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重构。参照Mezirow的观点,意义重构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主观重构与客观重构。Mezirow认为:客观重构是对于他人在完成任务或者某个事件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假设(他人已经形成的想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是个体作用于他人,引发他人意义结构的变化,而自身并未发生转变;主观重构是对于个体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假设进行批判性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可能是将对他人所遭遇的事件情境中的反思运用到自身经历、工作或者是人际关系上,个体的意义已发生重构。两种方式的区分标准在于批判性反思的最终结果是否作用于自身。
(1)客观重构。这种方式表现为个体对他人所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单向处理。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具体体现为对其他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回复他人的帖子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仅仅帮别人解决问题,提供建议而未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所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式下相对于自我的另一方即他人的知识结构发生了解构或者重构。
(2)主观重构。主观重构方式下的信息流有两个方向,一种表现为自我反思流,是显我与隐我的沟通,是个体接受信息并内化的过程;另一种则是由于他人的作用而引发个体对他人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最终融入自身的过程。
总的来讲,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交互性,信息传递一般呈现双向性,所以理想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会得到不断的解构和重构,甚至是转变个人意义观点或思维习惯。转化学习的发生需要一个触发事件,这一事件会引起学习者的迷惘。
2.2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
在了解引发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本研究应当思考的是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深度学习的发生应当经历怎样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在深度学习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外部条件来支持。下面就对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设计进行探讨。
2.2.1 必须考虑的几个难题
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以下几个阶段是深度学习发生所必经的阶段:学习过程中遭遇迷惘困境;反思自身现有的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的思维方式等;制定解决这个困境的行动计划;确定完成这一计划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寻找相关资源进行学习;尝试用新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思维;整合,在此基础上继续参与学习。在这样一个深度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难题必须加以考虑:
(1)迷惘困境的出现。转化学习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几率并不大。转化学习的发生一般是由于个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或者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引发对以前形成的天真想法的质疑。在共同体中,不能静等转化学习自己发生,迷惘困境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导火索,因而主动寻找有建构意义的主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学习者参与公开质疑和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观点。Mezirow认为转化学习的关键媒介是理谈,即在人的交流学习中,要质疑已经断言的东西的可信性,或他人陈述的可信性。 他认为,所有行为和陈述都要公开质疑和讨论,这是转化学习的假设条件之一[4]。转化学习的发生并没有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么简单,转化过程对人们来说其实是一个伴随着种种痛苦和危机的过程,这一过程会让人们感到极为不舒适。作为个体的人会习惯于维持现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即使遭到质疑也会尽力维护原有观点,不会轻易作出改变。因而,即使个体产生困惑,并尝试作出探索,也会因过程中的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中途放弃。因此,个体需要共同体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心理氛围,支持人们对自己的质疑,支撑人们经历完整的转化过程,从而完成转化学习。
(3)维持整个学习过程。转化学习的结果是个体的原有意义结构改变了,转变才是最终结果,没有转变就不可以说转化学习发生了。正如麦基罗所说:“这些挑战是痛苦的,它们经常质疑个人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威胁我们的真实自我感觉。”这样一个对学习者来说饱受危机痛苦的学习过程很难完整地经历过来,这就要求研究如何维持共同体中整个深度学习过程。本研究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反思性对话模型来维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逐步深入学习而不会中途放弃。
2.2.2 深度学习发生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构建如图1所示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并提出支持深度学习的几个条件,即真实的社会存在感、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并行的领导力、共同的学习任务,这些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 结语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支持“以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为内涵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学会批判性反思,引发个人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的深层次转变,这一学习过程可以产生新知识,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然而当前虚拟学习共同体环境下,许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未有实质性提高,因此,研究如何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就成为一项现实的课题。
图1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深度学习发生机制
本文以美国成人教育的学习理论之一——转化学习理论为指导,介绍了一个深度学习发生机制的设计,由于缺乏实践验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在后续研究中将重点探讨该理论的实践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
[2] 郝立兴,赵想飞,李雪梅,等.基于前景理论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中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921.
有机化学基础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介绍的烃的衍生物种类繁多,有机反应也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太多、太散。笔者希望以官能团为主线将醇、醛、酸、酯串联起来,以它们相互转化的知识建构为研究对象,为学生繁琐的有机化学学习探索出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分析学生认知心理,创设学习情境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是建立在必修2《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获得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化学》中已经初步介绍了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有机化合物,因课程标准要求比较低,学生仅有关于这些有机化合物个别的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的简单认识。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反应类型更多,物质也由单个向一类延伸。知识突出了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境的创设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律。
1.围绕目标,创设情境
根据不同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不同情境。如在“乙醇和乙酸”教学时,利用必修2《化学》学生已知内容创设主题型情境——厨房中的化学。在“乙醛”教学时,联系学生生物上学过的糖尿病的检验方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用途联系型情境——糖尿病的检验。在“乙酸乙酯”教学时,利用分组实验创设实验探究型情境——酯的性质。
2.遵循规律,连接情境
一节课的内容基本上会连接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情境,但同时还有多个小情境,各小情境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层次,有系统性。安排活动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如可以用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科学学习方法。如在“乙醇”教学时,先通过“交流与讨论”栏目把再现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必修时的演示实验)设计成多个学生实验(乙醇和钠反应、水和钠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提高能力。通过乙醇和钠反应、水和钠反应的实验既避免了简单重复,又让学生了解到在化学学习研究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了化学键断裂的位置。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原理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形成了从化学键断裂和重组的角度理解其中的变化,然后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分析甲醇、1-丙醇、2-丙醇的催化氧化。再通过设问让学生回忆乙烯的实制室制备过程,引出乙醇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学生自然就能从化学键断裂和重组的角度分析这两类反应不同的反应机理。掌握了反应机理,方程式也就理解和掌握了。
二、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深度学习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学生要积累和记忆很多看似零碎的化学知识。 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理论为主线,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更加容易,对旧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要比较最好要有讨论,只有大家一起讨论、比较才会更全面。教师要会设计恰当的话题并适时地抛出话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则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进行陈述和谈论,通过“合作”和“会话”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三、深度学习的效果与评价
1.学生学习更主动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地讨论问题,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2. 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平时已经习惯了先自己看书解决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分组讨论,组内相互帮助,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深度学习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和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