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管理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管理专业论文

第1篇

目前流行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Statistica、EViews、Excel等,但上述软件的特点和功能优势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选用不同的统计软件或者软件组合。但是由于专业统计软件需要安装后才可以使用,不便于课堂教学使用,也不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与上述专业统计软件相比,微软公司开发的MSOfficeExcel被广泛应用于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当中[4-9]。作为当前使用最普遍的电子表格软件,它不仅能够制作图表,而且还提供了较为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该软件比其他专业统计软件简单易学、便于掌握、易于推广。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数据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管理、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功能,基本能够满足管理专业教学对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因此,在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软件的选择上,我们首先选择了Excel软件,依据Excel软件中的电子表格功能、函数功能、数据分析功能,形成以Excel为主要统计决策工具的实验教学内容。但是由于Excel软件中没有直接提供箱线图、茎叶图、无交互作用可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非参数检验、质量控制图等方法[9],所以,在学生掌握Excel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介绍SPSS专业统计软件的使用,以提升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能力。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实现其教学目标。

2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使之与理论教学进度协调一致。按照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课程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描述性统计分析、抽样分布、推断统计学、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因此,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为: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统计决策为主线,将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应地分为四个模块,即收集数据模块、整理数据模块、分析数据模块和决策分析模块。将各模块的内容依据Excel的电子表格功能、函数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SPSS软件的统计功能,形成的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将统计学课程的54学时,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2∶1进行分配,即其中的18学时为实验教学。可以看出,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如下:

(1)收集数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统计数据的录入;二是统计数据的排序、筛选与数据透视表;三是抽样方法。安排两个教学学时。

(2)整理数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部分,一部分是数据的图表展示,另一部分是统计函数的学习和运用。安排5个教学学时。其中数据的图表展示是整理和反映统计资料的主要工具。常用的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常用的统计图有:饼图、条形图、柱形图、折线图、散点图、雷达图、直方图等。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统计数据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正确计算和绘制频数分布表,掌握基本统计图形的绘制,最重要的是能够针对不同数据类型,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形来展示其规律。而统计函数主要涉及到数据集中趋势的测量、数据离散趋势的测量、以及相关关系等内容,实现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统计函数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函数,如总和(sum)、均值(average)、众数(mode)、中位数(median)、百分位数(percentile);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函数,如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极差(range)、四分位差(quartiledevia-tion)、异众比率(variationration)、离散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以及表示数据分布形状特征的统。除了基本统计图表和统计函数以外,这部分内容还包括如何使用Excel数据分析中的描述统计命令和直方图命令,并将这两个命令的统计输出结果和统计函数两者一一对应起来,以巩固和强化基本统计知识。

(3)分析数据模块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多,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所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应的统计输出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一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涉及到的计算机操作命令主要都集中在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中,如:关于假设检验的命令有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双样本异方差假设)以及z-检验(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关于方差分析的命令有单因素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关于回归分析的命令有相关系数和协方差,以及回归命令。此外,在这一模块的教学当中,还要注意与统计函数的相互融合,要求学生掌握如:参数估计中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中卡方检验、F检验、t检验和z检验;回归分析中的相关系数、协方差、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拟合方程的斜率和截距等统计函数。鉴于这部分内容的难度及其重要性,安排5个教学学时。

(4)在决策分析这个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统计分析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进行研究、探索和应用的新型教学过程。具体方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有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完成调查报告。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3~6个教学学时,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除了上述四个基本模块的实验内容以外,根据课程需要,还需补充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概率与概率分布的计算,要求学生掌握经典随机变量的概率计算,如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二是分位数和p值的计算,如统计中常用的四个分位数的计算。安排3个教学学时。最后,利用3个教学学时,为学生展示和介绍SPSS专业统计软件的主要功能,重点强调该软件与Excel操作中的不同之处,譬如在数据输入前,要先定义变量;箱线图和茎叶图的展示;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非参数检验等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3实验教学方式

数学实验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五类。在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强调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主要功能,如统计函数的使用、图形的绘制和数据分析功能的操作。另一方面,适当增加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如运用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主要功能来展示抽样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内容,加深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结合统计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应用性实验方法,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以及统计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教学的实施保障措施

(1)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按照理论教学进程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教学环节,保持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协调一致。

(2)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目标有计划、高质量地实现,应当编写实验教学指导手册,给出详细而完整的实验教学设计,包括具体内容、操作步骤、结果分析、时间安排。通过精心选择的实验例题、练习题和思考题,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实验,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目标。

(3)必须重视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完成质量。实验报告不是简单地将课堂上的实验过程记录一遍,而是对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及相关知识的总结和思考。所以每次实验课程结束后,都应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将实验报告成绩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4)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考核。对实验教学成效的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实验教学基础材料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履责情况;学生对教师个人和教学过程的评估及反馈建议;以及对学生实验课成绩的评价。对学生实验课成绩的评价也应当是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上的上机操作表现、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以及实践调查活动成果。通过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实现统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5结语

第2篇

即使在机关,档案工作也参差不齐,存在许多问题。在年检中我们发现,一是不少单位没有建立综合档案室,各种门类、载体档案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业务档案、会计档案、特种载体档案分散保存的现象尤为严重;二是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散存在部门或个人据为己为的现象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许多档案馆位于党政机关的深宅大院内,俨然一个保密机关,较为封闭;二是《档案法》虽己颁布近二十周年,但档案法律法规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档案执法的刚性也不够。一种违法行为的长期存在并呈普遍性,至少说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震撼力和威慑力。

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是做好全社会档案工作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是每个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时期社会档案意识的培养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探索新时期档案宣传的新方法。只有加强档案宣传,社会档案意识才能得到提高。“酒好也怕巷子深”,档案是一坛酿造多年又陈封许久的好酒,连闻名遐迩的国酒茅台都做广告,何况“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呢?

1、把开展宣传贯穿到工作的始终,档案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使工作与宣传同步进行。

2、抓重点,不断掀起宣传工作的新。根据档案工作的规律性,抓住重点时间、重点内容、重点形式,不断掀起宣传。要掌握好时间,不要错过最佳宣传时机;内容要典型生动,才能吸引观众;形式不能陈旧,否则会使人不屑一顾。例如:在《档案法》颂布重点纪念日前后,开展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内容上要集中宣传档案法规,除正面内容的宣传外,配合一些违法案例宣传,使人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形式上不应仅搞搞展览,展览存在较大局限性,应考虑利用电视、报纸、网上、向各单位普发小册子、向各镇、街道提供宣传内容要求他们在各社区、村居代为刊出宣传板报等宣传面广的宣传形式。

3、抓时机,把主管领导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各级主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主管领导一般不仅仅是档案部门的主管领导,往往分管几个口、多个部门。档案部门应积极主动、抢抓时机,向主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突出一个“勤”字,即勤请示、勤汇报、勤动脑,不失时机、千方百计地争取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勤动手,经常把工作情况、计划思路形成材料上报领导。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和活动,要争取主管领导参与,以便领导全面地了解档案工作。

4、高瞻远瞩,把在校学生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档案意识应从学生抓起,且学生量大面广,是一个正在集中接受教育的庞大群体和后备力量,目前也是档案宣传的一个薄弱环节,应高度重视。

建立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教育青少年学生;省、市级档案部门可编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档案通俗读物,服务学生教育工作;普及档案知识,让学生完整保存成长足迹,通过整理、制作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们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增强档案意识;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档案专题讲座。

二要加强档案立法、执法力度。档案法规是档案工作的指南针,依法治档,用强制力强化档案意识的培养。营造以法促规范,以法促发展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执法机制,重拳强化档案意识。

十多年来,经过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客观地分析,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与社会预期和档案事业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并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首先,档案违法现象与行为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次,档案行政执法乏力,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制裁。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许多部门、单位面前,倒显得档案局这个执法主体是弱势部门,加上档案法律法规授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非常有限,导致许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因此畏缩不前。

因此,加快立法步伐,通过立法,进一步扩大行政处罚的范围,授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对于普遍存在的同时危害很大的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出现的拒绝归档、拒绝档案安全保管等进馆之前的违法行为作为档案法规调整的重点。因为这些档案在进馆之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大,进馆这后倒相对安全了。

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专项执法,使执法工作的影响面日益扩大,努力推进档案工作法治化。

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其中关键的是开展年检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将档案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制度,这两项制度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档案工作及意识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且见效迅速,各地应全面建立。加强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对扩大档案的知名度与提高档案意识也大有裨益。

四要重视新农村档案工作。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一个地方其他档案工作做得很好,农村档案工作未做好,是不完善的,档案意识的覆盖面也大有问题。长期以来,只重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农村档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农村档案的薄弱,所以应格外关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形势下,各地应制定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村级档案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居建设档案、农村基础设施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档案、村民档案、农民素质培训档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农业科技档案、农村文化档案。在现实条件下,推广“村档镇管”管理模式。主动加强服务,以规范化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五要促进家庭档案观的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档案工作做好了,社会档案意识真正会达到深入人心的境界。家庭档案应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档案部门要积极倡导开展家庭建档工作,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

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农民,家庭建档都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各地应积极开展家庭档案宣讲活动,通过建立示范家庭档案,举办家庭档案展览、讲座、经验交流会等,让百姓通过自己的档案感受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进步。这是一项新工作,在建档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档案部门应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家庭档案的建立会使百姓充分体会到家庭档案与社会文明的密切联系,更多地感悟“修身齐家”的中华古训,这样社会档案意识也随之提高。

六要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强大力量,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要积极探索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主动服务。举办民营企业档案业务培训班,讲解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有关档案工作业务标准、规范及制度汇编等适用的工作参考材料,引导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积极主动上门为民营企业服务,引导、帮助其开展科学规范的档案工作。通过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将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全面提高。

第3篇

分析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xx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

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xx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 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

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第4篇

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密切相关。对于刚刚进入一个具体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通过该专业学习成为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可能实现的自我价值。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意义应是让学生实现对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以及产生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变化。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意义的体现。它既有专业介绍,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甚至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专业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像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学生更难对它有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因为它是一门专业,但不是一门学科(至少目前还不是)。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综合,而不像有的专业那样既是专业,又是学科,要对它有一个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实属不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更有必要。专业导论,一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以及应该具备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质;三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适应的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就应让学生知晓,该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而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机,并为此而付诸实际行动时,该课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2.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高等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特定专业是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专业人才。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专业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所需的岗位与舞台。所以说,专业导论应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专业适应岗位与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等,以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定位及所从事专业的努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旅游管理专业则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就专业适应岗位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可到旅游公司、景区、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旅行社、宾馆饭店、度假村、旅游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也可到旅游中职、高职高专学校与旅游培训中心从事旅游教育与培训工作。

3.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这一部分应该是专业导论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业培养规格,学时和学分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类型、结构,学时和学分的分布,了解课程教学的时序与进程等。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及理论框架,使其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应用型专业,这部分内容还要强调有关技能训练与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强调导游技能、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网络信息、旅游统计数据获取与处理、旅游规划制图等技术的重要性。相应地,学生除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之外,还应初步掌握如酒店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MAPGIS或CORELDRAW制图软件等的使用。

4.角色的转换与专业学习方法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大学与中学相比,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辅导时间少;学生听完课后需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在此情况下,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再勤奋用功也可能难以获得较好成绩。一般来说,大一新生补考率偏高,越到高年级补考率越低。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习惯与方式适应、转变问题。这部分内容应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从方法层面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他人探讨。从一个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应针对具体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尤其是理论课与模拟实训、野外考察、毕业实习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通过训练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等,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及技能技术,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应指导学生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朝着养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努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为养成关注行业与专业发展的习惯,用专业思维考察行业与专业内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习惯而去付诸行动;应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写出合格的专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并能形成一定的专业风格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与生活态度。创新意识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执着、善于质疑等品质,承认“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像中学阶段一样被动接受、服从与寻求标准答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为成为既广博又专深、既全面发展又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习型人才而努力。使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开拓创新。

三、结束语

第5篇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管理在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若想真正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建筑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就一定要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对工程的经济进行合理管理。就建筑工程来说,其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并且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所受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本文就将强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主要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经济管理;建筑工程;措施

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是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所在,而工程的造价对于项目管理以及控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建筑行业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有效地控制并且抓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这两点是一个建筑项目最为基本的要求。经济管理就能够达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能够合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能够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

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比如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经营预算等预算方面;还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验收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全面性,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非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以及控制,可增强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性,帮助企业既定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加强企业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助于有效进行项目的成本控制,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奖惩机制的未有有效落实

在一个建筑工程企业之中,权责分离、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对本钱的管理。而在现代社会之中,许多的施工企业往往因为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不符合从而无法做到有效的考核制度,这样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拖沓倦态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制度往往没有得到贯彻的落实,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而因为工作失误而应该得到处罚的员工时常出于情面等原因而不了了之。所以这种奖罚无法贯彻落实的奖惩制度没能充分考虑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实施效果,这不仅仅对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挫败,更会使建筑工程本钱管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建筑工程企业能否贯彻落实奖惩机制实现真正的权责分离是员工关心的核心问题。

(二)权责分离机制不完善

建筑企业要坚守权责分离的准绳做到奖罚分明,这是促进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往往由于各个部门与具体的岗位之间的权益不相映衬,使考核的难度加大,无法考量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性并且造成奖惩模糊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国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大锅饭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奖惩工作往往一概而过,这种只布置工作而不考虑其效果的做法不仅仅会挫伤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给企业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难题和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

三、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一)建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现行规则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房地产开发与经济运营、项目管理与监理制度、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决策预测、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的预算和定额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筑工程产品的价值原理以及应用、利润、本钱、售价以及资金时间、等值计算、投资评价计划、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以及经济的核算和设备更新经济的剖析,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金的筹措,在建设项目结束之后还要对其评价、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二)引进先进管理人才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对于现代化企业内部的人才引进问题,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测试方式来获取人才,积极地利用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实现企业的宣传和人才的获取,在人才渠道的获取上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问题,则是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科学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通过科学化的员工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效果,并且根据内部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保证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若没有有效的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各个部门,经济管理人员就会面临孤独无援、无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失控。经济部门是建筑企业经济预算的制定部门和主要执行部门,其他部门要为经济预算提供资料和相关数据,保证经济预算的准确和顺利实施。经济管理中的防护性机制又称为排除开扰控制,指在经济管理活动前,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控制可能产生的差异。排除干扰是最为彻底的一种控制方法。但是排除干扰必须对被控制的对象有绝对控制能力。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在工程预算之前事先制定的制度、规定、标准都能够作为是排除干扰的手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迅猛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在逐渐增加,这给建筑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如何实现建筑行业良好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优秀的工程经济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效益的扩大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民等.浅析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的问题现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

[2]刘镇明.刘思远.建筑项目经济管理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12

[3]王林泰.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方法[M].深圳,深圳教育出版社,2010

[4]李常军,张林超,邹林强.突破中国建筑行业财务管理瓶颈[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建筑经济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进入新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至2005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平均约为5.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5.1%的年均增长率。在如此活跃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承包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使之与工程项目的发展相适应。EPC总承包模式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实现承包商的经济效益而有效控制成本以及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承包方面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可谓是明智之选。

一、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概述

EPC总承包模式是当下国际以及我国建筑承包领域普遍所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其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EPC即由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而成,分别是指设计、采购和施工。具体而言,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是指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自己所负责的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商并且由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采购等事项进行管理并对项目工程的造价、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等进行全面负责,最后直接将建设完成的并且符合工程合同规定标准的竣工工程交由建设单位验收的项目工程承包模式。与以前较为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对比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将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优化完全交由总承包商进行,此举可以使总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善和优化而无需经过繁杂的请示手续,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而且此种模式有利于项目工程整体运行的顺畅性,使得施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进而有效的控制造价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此外EPC总承包模式使得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之后的法律追责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及时确定法律纠纷的参与主体并及时息诉。

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施工单位,其除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取决于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然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材料的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施工人员的安置、突发状况的解决、工期的合理控制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如果上述因素难以得到合理解决,那么承包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明显上升,甚至难以实现成本回收。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承包商首先应该对施工方案作出合理设计并对施工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在每个阶段确定好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实现的施工进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浪费。同时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核查以免相关采购人员弄虚作假,而且在编制造价方案的时候要进行整体考虑,对每一项费用支出尽量控制在施工方案所预先设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情况要及时进行变通并对更改后的成本核算进行再次计算,以免出现大额度的不合理支出。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当下社会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中,如果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工程就是去了建设的意义,因此工程的质量问题应成为承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关注的重点环节。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相关负责人要将施工的各个阶段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态度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以及工作散漫的现象出现。同时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严格要求施工者必须遵守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对于不合格材料要及时更换,对于不合格施工人员要进行及时培训和惩戒,对施工的质量监督要定期组织并完善相关的责任机制。

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过于简单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时候,会由于协调困难而出现施工工期延长的情形,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也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进行项目工程合同签订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法律规定的格式进行,对于各自负责的内容以及责任承担的范围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既能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问题尽快进行协调,也使得出现问题之后能准确及时追责。

4.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总承包商在日常的施工活动中应强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集中组织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给与必要的惩罚。除此之外,对于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也要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对于材料的放置位置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结束后的夜间巡视进行合理安排,对相关设施的安全操作标准严格遵循,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资格进行核实验证。总之施工现场的活动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第7篇

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第8篇

报关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教育部在2004年才正式收录该专业。由于开设时间比较短,高职报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及校企合作方面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对高职院校报关专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大都把报关员这一岗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而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革必然会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报关类专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既存在机遇,又面临危机。

2.1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依然拥有未来

报关人员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海关取消对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不再对报关从业人员进行直接管理并不意味着报关工作岗位可以变成一种谁都可以从事的大众化的事务性工作。报关这个职业依然存在,依然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报备、进出境、报核、报检、出口退税、预归类、制单、审单等是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度的增加,社会对报关员的大量需求依然存在。高职院校报关专业还要继续承担为社会培养报关专业人才的重任。

2.2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会面临更大的竞争

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革,必然会给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原先的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其中一个报考必要条件是必须获得专科以上文凭,现在取消考试和核准后,准入门槛降低了,中职或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可以从事报关职业,这样中职下一步必然会加强建设与报关相关的专业。相对于本科院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高职的报关专业更具有专业性,在校期间有专门的课程学习报关相关内容,因而在参加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改革后,入职门槛取消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学生从事报关这一职业,这些都会给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带来更大的竞争。

2.3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会有提高

原先的报关员资格考试由于受到通过率的限制,考试内容大、杂、空,缺乏实际操作效果,致使很多学生出现了会考试,不会报关的应试教育现象。很多熟练掌握报关技能的人,却迟迟无法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全国考试的通过率一直在8%-10%左右,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考试,获取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是占少数的,剩下的大部分学生,由于未能通过考试,不论你的职业素质有多高,实践操作技能有多好,也不能从事报关员这一工作岗位。改革之后,报关员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取消,使得报关专业的学生都具备了从事这一职业的资格,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就会提高。

2.4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

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取消,使得高职报关专业从报关资格证书这一“紧箍咒“中解放出来。由于我国海关法规定,报关员必须是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并取得报关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从事报关工作。因而在原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职报关专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取从事报关岗位的资格,完成报关人才这一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课时,用于报关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准备。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相应的被弱化,很多获取报关员证书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得不到企业的好评。门槛和准入条件取消后,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报关理论知识的需求就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所占的课时可以进行压缩,加大实践课时所占的比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5企业对报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海关取消了对报关从业人员的直接管理,但是海关管理依然要追求效率,提高通关速度,必然对报关企业会进行比以前更加严格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会变得非常重要,毕竟一旦报关出现失误过多,就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处罚,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效益等,所以报关企业在招聘报关员时会更加慎重,不再以报关员资格证书取人,而是更加注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考察。必然会要求报关从业人员精英化,这要求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多下功夫,对报关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学生的就业面得到拓宽,校企合作进一步密切

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改革以前,生产企业要想自理报关,需要聘用5名以上的报关员,并且主管人员应该具有5年以上的此类工作经验,人力成本较高。为降低成本,很多企业会直接找报关企业报关。改革以后,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生产企业可以聘用具有丰富关务经验的外贸从业人员兼任报关工作,成本没有增加,却节省了报关费用。在趋利作用的驱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理报关,社会对报关员的需求量会增大,将会有更多的报关专业毕业生到生产型企业去工作,就业面得到拓宽。同时,由于缺乏报关从业资格这一证书作为衡量,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核测试应聘人员的报关技能水平。必然会使报关企业和生产企业主动与学校进行接触、合作,来招聘最优秀的人才。

3对策研究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报关专业在设立之初,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定位在为全国报关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报关专业人才。由于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和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制度的存在,必然只能有一少部分的报关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报关工作,剩余的大部分学生不得不纷纷转行,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大的行业。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报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纷纷做出调整,在原先只培养报关员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货代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岗位的培养力度,这一调整使得高职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得相对模糊和宽泛,甚至存在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同化现象。海关总署第54号公告推出之后,降低了报关行业准入门槛。报关行业必定会发生变化,高职报关专业应该及时对报关企业、特别是具有外贸资质的生产性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把专业面向的岗位聚焦在报关员岗位和货代员岗位,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报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三阶梯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无顺序、内容有重复等。第二阶段是基于企业调研,针对报关专业相关工作岗位技能进行分析,按照具体工作流程,序化技能模块,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改革以前,这两种课程体系各有长短,传统的课程体系从通过报关员考试的角度,加大了理论教学学时的比重,降低了实践教学学时,不仅造成了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度学习,也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学而无用。新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但是却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取进入报关行业的门槛。这经常使得高职报关专业顾此失彼,陷入两难的选择中。改革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打消报关行业准入门槛的顾虑,在新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报关行业的新需求,完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降低报关知识理论的过度学习,增加报关、货代等相关技能的训练。

3.3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报关技能水平

从目前来看,对于高职报关专业,构建认知实习、软件模拟、仿真实训、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完备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比较科学的。因此高职报关专业首先应该加大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其次是积极参与报关技能大赛,并能够使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享受到大赛成果。通过大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在校内实训情况,而且为下一步的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由于报关企业一般是设在距离海关和码头比较近的地方,假如高职院校离当地的海关比较远的话,是很难把报关企业引入学校的,因此高职报关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外出实习的机会。

3.4注意与中职院校的差异化发展

改革以后,高职报关专业和中职报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同场竞争,高职教育培养的报关人才如何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报关人才相区别?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高职能否培养出中职难以培养的报关专业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报关专业应该在以下的二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高职报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4.1加强学生报关英语水平方面的培养中职属于基础教育,高职属于高等教育,二者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报关专业的学生起点低,是从初中毕业就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与之相比,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在英语水平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报关业务主要是为进出口企业办理商品的通关,其中所涉及的业务单证基本上都是英文的,英语对于报关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英语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一个学生报关业务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职报关专业应该着重抓住这一优势,加强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拉大与中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距,凸显高职报关专业学生在英文单证掌握方面的优势。措施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高职教育开设大学英语的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大学英语水平四六级考试。二是适当增加报关英语、货代英语、外贸英语等方面的课程,着实提高高职报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9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第10篇

论文摘要:《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我校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的智能结构及必要的护理学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之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能力,为专科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考虑到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必要的常规的医学知识,因此专门设置了《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却是一门必选课程。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不同、入学的知识层次不同、学习态度不同等,我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时进行了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也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着重阐述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重要的护理操作。但由于专业不同,它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管理为主,医学知识为辅,只需一般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达到护生那种熟练掌握的要求。另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不必学习《基础护理学》这门课,对这门课产生心理排斥,不愿学甚至厌学,课堂纪律差。而且卫生部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也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本人以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的教材为基础,在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班级进行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改革。

2.教学改革的实施

2.1对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删减

首先,节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和见习期间可能遇到的,或需要实践的护理操作,如无菌技术,进行详细地讲解。因为无菌技术是医疗护理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可防止发生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牢记和掌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医院工作中比如遇到医生在给病人换药时,就应该知道无菌操作应该避开,不要大声喧哗,不对其咳嗽、打喷嚏。

其次,给学生讲解生命体征的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掌握此类操作不仅在临床上可为病人服务,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为病情的观察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在家庭中也可应用。家人或邻居如果是发热或高血压的病人,都可以应用,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护理操作,与学生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好。

最后,各种注射法在无菌技术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讲解。打针吃药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如能自己掌握注射技术,无不是一种好事,学生对此都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很高。当然,在注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态度要端正,做到注射部位的准确,注射方法的准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教学事故。

2.2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

由于教学课时少,总共才16个学时,要完成以上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考虑到学生仍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要少说多练,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为1∶4,课后安排学生多练习,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2.3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在第一次课正式上课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一些临床常见的病例,也可以看一些医疗短片,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一门新课程的学习。接着明确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不能认为只是一门选修课思想上就有所放松。

教学方法总体上采用“示教(即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回示教(即学生进行操作)+学生练习+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主要讲授重点知识,在讲解实践操作时操作分步讲解,反复着重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回示教时让下面的同学仔细观看,然后指出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大家共同学习进步。学生分组练习时有两位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学生练习的同时播放操作光盘,帮助学生练习,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以便能熟练掌握这些操作,从而一次性通过考核。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示教、讨论、技能实践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沉闷和单调的弊端。

3.教学改革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课堂气氛较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听讲,对于重点和难点,勾圈划点作好标记,学生操作回示教积极主动,操作练习认真,不懂就问,反复练习,最后考核情况良好。与上一届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相比,进步很大。所以医学见习和实习期间,这一届学生受到带教教师和病人的一致好评。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实习管理探索实践

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必由之路。学生在旅游企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缩短了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但由于在旅游企业从事的多是一线高强度的服务工作,角色的变换、环境的差异、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反差等,使学生在实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实习效果。

在组织旅游专业实习中,笔者探索并体会到,实施立体化管理,做到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密切配合,关注学生思想、心理、技能、身体共同进步,是规避和处理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

实习制度化管理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是实施立体化管理、提高实习效果的基础和保证。

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领导机构和职能分工、实习工作流程、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特殊情况的处理、学生实习纪律及要求等制度文件。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从教师进行实习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制度。

如《实习管理及考核办法》等。一是使学生通过实习对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营和工作标准等有较深刻、实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管理、操作、服务技能;在实践中思考、提炼和形成毕业论文的初步研究范围或课题;培养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为未来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二是强调我们已将“实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实习并坚持到底,以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三是明确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办法和标准,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形成激励机制;四是规定整个实习全过程———从实习的准备和动员、实习中的管理考核,到实习结束后的实结会、实习材料的立卷归档———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并明确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以使有关人员心中有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从实习生的角度制定的管理制度。

如《学生实习纪律及要求》等。针对实习中学生应遵守的纪律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关于端正心态、吃苦耐劳、服从领导、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安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学习、写好实习日志和实结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允许做什么,如果做了不允许的事情会有什么后果。

以期学生在实习伊始就能用实习纪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少违纪现象。

二、加强心理疏导。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也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它对于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其处理好人际关系,最终提高实习效果,具有很大作用。

心理疏导主要分实习前和实习中两个阶段:

(一)实习前的心理疏导。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高职学生在实习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实习生”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一方面旅游企业和游客都会把实习生当做企业员工看待和要求,所以实习生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另一方面,实习生顶岗实习的临时性,又使他们在待遇上与企业员工有差别。要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珍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实习中就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集体荣誉相联系,严格地要求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从事体力劳动和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

(二)实习中的心理疏导。

1.倾听倾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宣泄情绪是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际矛盾,因为实习纪律要求和集体荣誉感的约束,实习生遇到一些事情,往往会选择忍受下来,但是委屈不满等情绪仍郁积在潜意识之中,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利用到企业巡视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倾诉,并加以正确的疏导。一般学生倾诉之后,心理的委屈就会缓解,就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

2.真心关爱,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在实习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但要严格要求,更应真心关爱,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实习基地遇到生活问题、明显不公平对待等,我们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一起研究解决办法,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指导老师到实习基地巡视时,尽可能逐个地和实习学生谈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真心关爱,也从老师身上看到了敬业奉献精神,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实习动力。

三。赢得家长的支持。

赢得家长支持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都没有干过家务。到旅游企业实习,让他们由别人为自己服务变成自己为别人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需要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适应过程。而如果家长溺爱孩子,舍不得他们从事服务工作,就会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阻力。所以应把家长工作提到实习立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把阻力变成助力。

(一)新生入学时的工作。

新生接待在与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注意灌输高职层次办学特点、学校的实习成果等信息,使其对学校开展实习、实训工作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对学校产生信任感。在组织实习前,向所有实习生家长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详细写明组织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时间、地点、待遇,实习纪律及要求、奖惩规定,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增强透明度,提高家长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请学生家长配合,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征求家长的建议。《致家长的一封信》要让家长阅后签署意见,返还学校存档。

(二)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

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时,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在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工作辛苦或身体不适时,容易产生退缩的想法。大多数家长都能够正确对待,曾有家长对孩子说:“你在这儿行,以后到哪儿都行;你在这儿不行,以后到哪儿都不行。”给了孩子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当然也有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也会编造理由帮孩子逃避实习。出现这种情况要着重与家长讲清两点:一是提高家长对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的认识;二是强调如果无特殊情况不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任务,按奖惩条例将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希望家长能够引导孩子经历风雨,走上成才之路。

四、抓好实习动员和总结工作动员和总结是整个实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抓好这两个环节对于提高实习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一)实习动员。

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实习成功的有力保证。每次实习之前,做好实习动员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动员中要重申实习目的、意义,进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公布实习协议,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明确实习纪律及奖惩规定。

(二)实结。

实结在顶岗实习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次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上交个人实结,班级召开总结大会。

1.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理性的回顾、规律性的概括。

学生在实习中的经历都是感性的,实习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找出自己能在艰苦的岗位上坚持工作并取得成绩或有所收获的原因,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负面的东西。

学生在实习中也会遇到受委屈、挨批评的事情和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体不适等困难,可能也会看到实习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有的学生对这些负面的东西不能正确认识,在总结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让学生懂得顶岗实习的所有经历都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3.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为下次组织实习创造良好氛围。

在实结中,根据企业鉴定和反映以及实习指导老师的了解,按一定比例把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选出来予以表彰,并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处理,有奖有罚,营造出以坚持实习、表现良好为荣,以半途而废、表现欠佳为耻的氛围,进一步强化实习效果,为旅游管理专业下一届实习的学生树立榜样。

五、与企业合作育人。

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的沟通和协调,校企联手、密切配合、共同育人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让企业充分认识校企合作育人的意义,提高其育人的主动性。

在建立实习基地时,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也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要让其意识到实习生身份和其劳动目的的特殊性,不能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而要把他们作为旅游企业后备力量来培养;要让企业在更高的层面上知晓,接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仅是解决自身劳动力问题,更是在履行一种社会责任。此外还要积极和企业协商实习细节,尤其是为学生争取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合理的报酬能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服务网络。

学生进入企业后,要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服务网络,双方安排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企业应通过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和技能比赛,引领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丰富学生实习内容。

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与企业协商有关学生劳动安全方面的协议,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顶岗实习安全、稳定、有效。

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尤其在顶岗实习中,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榜样效应作用,是保证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干部率先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在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指导教师或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每次实习前,最好专门给学生干部开会,教育、嘱托、激励他们,让其知道自己在实习中的管理职责,希望他们率先垂范,发挥榜样的作用,成为“班魂”。

(二)指导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能力。

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实习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如何与企业各级领导沟通,如何处理一些事情。根据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去摸索,适时指点迷津,提供有益的意见,使学生干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得到升华。这样使学生干部在实习中又多了一分收获,即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第12篇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在江苏省扬州商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目标是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制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旅游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组成。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而设置,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设立理论课时为42%,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为58%,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单独制定总体的专业技能等级目标及实训课程的实训计划外,还在涉及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单独列出各门课程的课堂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某一课程及该课程涉及的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样,不仅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而且还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谁的责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如果教师指导、示范不准确,没有巡回个别辅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实训训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师先理论讲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领或要求学生课前事先预习,老师以提问或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领。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学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骤示范,使学生从这种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学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景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对某些难解、精华部分可通过反复播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训练效果较好。第四,指导老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评。第五,规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学中的最后一环,是检验学生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鞭策、督促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制”,即学生除需要有一张毕业证书之外,要求学生获还要有多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员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中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按照实纲的要求,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请教,并整理在实习报告中。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校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一是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如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学校与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四、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校将其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达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应占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在教师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在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在职称评

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在培训上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2)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5)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6)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2、教材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当前高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匆促;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三是高职教材大多数以本科或专科为依据,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和高层教材;编写时注重素质教育;做好高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专业或实践课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编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同样是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古筝、茶艺、插花、美容化妆等几个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13篇

;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的学生观等方面说明课程实施要求教师的专业化,从影响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深刻地触及了课程实施问题。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1)观念层次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3)学校层次的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个层次的课程即教学层次的课程,这是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它融入了教师的理解、理念、知识、智慧等,经过教师的创造性运作而进入课堂教学,是“理解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的统一。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实施主要就是指前三个层次的课程即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和学校层次的课程通过教学层次的课程变为体验层次的课程过程,教师是运作该过程的核心人物,影响着整个课程意图的展现与达成。教师是直接参与并起主导作用的课程实施者,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这个因素发挥作用。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与努力,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课程变革的角度来看,无论课程专家、学者设计出多么完美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实施,任何一场课程变革都最终不过是美丽的泡影。教师之所以能够影响课程变革的成败,因为教师是将理想课程付诸实践,是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是连接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桥梁,是通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课程预期目的的第一人。教师对课程实施、对课程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范式的角度来分析,在实践的课程范式的视野中,“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教师不是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改造着预设的课程,并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因而教师就是课程本身。换言之,只有教师进入课程,才能实施课程,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2]。

(三)教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影响着课程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3]。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何种角色呈现在课程中,表现出什么样的课程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只有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才不会将课程视为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能变更的“法定的教育要素”或“法定的知识”;也不会将教材看作是课程的全部内容或奉为“怪经”。而是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结合对象、环境变化及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不断进行调适和再生产,即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拓展,对课程内容的进程及时间进行微调和改变,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以何种角色呈现在课程中,即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创生者”;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往往与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课程意识是否明确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因此教师的课程意识直接影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实施行为。

2.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

个人改革态度影响新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学者普拉特的研究表明,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态度一般类似于常态分布:反对者占5%,拖延者占25%,沉默者占40%,支持者占25%,热诚者占5%[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教师的惰性,教师对其职业、利益的防卫有关。当新课程实施时,教师必须放弃和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并且还得花一定的代价如时间、精力去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就

有可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本能的惰性。而且所花费的代价与获得的回报不一致,或者将带来利益的冲击和重新分配,甚至威胁到教师的职业地位,他们将利用各种理由来抵制或拖延新课程的实施。同时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进一步弱化了教师们的冒险精神,当他们目睹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在设计和实施方面的改革计划悄无声息离去,也会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对当下的课程改革采取静观其变的立场。同理,某些学校也存在着类似的惰性和对其地位、利益的防卫,这些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

3.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

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将导致明显不同的各种课程实施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基本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忠实,即忠实,相互适应,创生[5]。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则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由此看来,忠实取向的教师依据预定课程计划按部就班被动地消费课程;相互适应取向可激励积极、主动地消费预定课程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境不断去修正、改进;创生取向则有利于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决策者、将预定课程计划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主动利用其他资源积极建构课程新体系。不同的实施取向将产生不同的实施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

4.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课程实施效果还与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知识方面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教师的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学科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境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就是建立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的知识是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师对课程的不同解读方式,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对话的进行,从而决定着教师能否将课程提升为超越书面文本和材料形式,并赋予其独立存在地位。能力方面而言,教师应具有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价与选择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否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适时调节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能否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实施评价;能否对课程实施的各个范畴做出规划和安排,以改进课程功能等。可见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5.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教师的学生观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的观念因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量。当教师把学生仅作为认识的对象,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时,学生只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程及其教材被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便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有效地、可控制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课程的主体时,就会视学生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课程实施中就会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为课程的依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重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并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二、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各个方面都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让课程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因素是要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

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概念。其次,教师专业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即是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

根据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笔者认为专业发展的形成一方面要求外部对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主动自身修行是真正成为专业教师的内部因素,也是决定因素。

1.外部因素

外部应该从以下两个外部因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1)从社会层面来说,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层次理论,教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才能有教好书的高级心理的需要,因此社会要满足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如合理的经济收入,实现教师基本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要给予教师基本的尊重,让他们拥有作为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学者认为,当物质条件得到基本的满足时,精神奖励效果比物质奖励效果要好。目前有些教师不能监守自己的岗位,教师人员外流,不愿从事教育行业。影响教师对教育失望的主要因素有:收入低、经济地位差、教育经费不足、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教学设备短缺、住房拥挤[6]。同时社会要给予学校和教师一定探索和常识的自由度。同时给教师提供职前、入职、职后的培训机会,对教师进行理论上的培训。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平时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或者缺乏理论的指导有可能使教育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或者与社会的期望相背离。有研究表明,让一名教师自己“摸爬滚打”并不总是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支持对新教师同样重要,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建模辅导和帮助,教学效果更好[7]。(2)从微观层面来讨论,学校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领导给予教师人文关怀,要注意定期和教师进行沟通,开展一些积极的比赛活动,让教师有归属感。学校领导要善于用奖励机制,以精神奖励为主,辅助物质奖励,但要把握尺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大功重奖,小功轻奖,物质奖励尽量带有精神意义[8]。要提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并且鼓励这种行为。建立教师之间互动合作机制,合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伙伴关系,合作双方按时考虑如何计划,实施教学与评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合作教学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空间。

2.内部因素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内部因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成为教育专家,关键要靠教师自身的专业修行,并不是教书的年龄越老,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越高,因为有些教师把教书工作看作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抱怨工作的繁重。学生不好教,不懂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没有反思如何教。相反有些教师虽然教学年龄有限,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研究成果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逐渐可以成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再也不是理论家们从事的高深莫测的东西,教师可以进行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通过教师对自己实践经验不断反思,一方面可以体验自己所学理论和经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许多新问题,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实践,找到运用理论的正确道路和具体操作办法[9]。

教师专业修行的具体体现:

有学者认为,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10]。教师对理论体系的反思,包括自己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1.教师的知识观的反思。表现为教师对待知识的态度,如: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还是静态方式呈现的书本内容。2.教师对学生观的反思。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如:学生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3.教师对自己学术水平的反思。如:自己是否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自

己是否有宽泛的知识体系,自己是否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4.教师反思教书技能方面的熟练程度。如:自己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是否能够掌握教学活动整个过程。5.教师教学策略的反思。(1)包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如:反思班级授课制中的秧田式的优点和缺点,马蹄形的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圆形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缺点;(2)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如:反思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3)使用教学媒介的反思。如:反思课堂使用的教学媒介是否有利于教与学,是否完全了解各种教学媒介的优点和缺点。6.教师对自己兴趣爱好及人格的了解。如:自己的哪些性格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帮助,哪些性格的对教学活动有阻碍作用。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两个角度可以看出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职业不断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实现专业发展才能在课程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2]何军华.教师与课程实施硕士论文2004:11.

[3]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4]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华东书局,1991:411.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6.

[6]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新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7.

[7]琳达.达林-哈蒙德,琼.巴拉茨-斯诺顿.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葛雷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69.

[8]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新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4.

第14篇

1.应用性强。

旅游管理不只是“出去玩”,或“出游”等。一次完美的旅游包括资源开发和整体规划、路线的设计、旅游中的营销、产品方面的采购、配备人员,旅游中的服务等一系列的过程。一次高含量的旅游是指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结合。所以,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从能否熟练运用有具体要求,并且要求完美完成。除此之外,现代社会是高度发展信息的社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必须依靠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在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如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以此用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开展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电子商务等各种辅助工具开展旅游营销与业务和推广的技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要获得大的成功,必须要依赖现代的科学技术。

2.综合性强。

旅游管理业的六大要素之间必须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的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否则会导致整个旅游活动失败。所以,一定要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每次旅游的活动,把旅游中的资源采购、线路设计等综合的协调好。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大格局观。俗话说:“没有淡季的营销,只有淡季的观念。”作为以后旅游行业的开拓者,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可以不精深,但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涉猎,更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随时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向,具备综合这些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旅游服务才能跟上顾客的思想,才能针对不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从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开办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院校达到400多所,呈现了旅游管理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有一些不足存在。经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远远大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只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阶段,现在的教师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互动和课后的创新相对较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较缺乏。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与方向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分三个层面:How:授课———方法;What:授课———学生;Why:上课———目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被动地位,没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情况,我就旅游管理教学发展方向提以下意见。

1.充分应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在其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相应的声、影等多媒体资料,才能够把有关知识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缺一不可。在这个传递过程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有效完成。现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旅游景点的宣传资料、相关纪录片以及旅游景点做的旅游营销广告灯等资料来展示所要讲授的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恰当运用实地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这方面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在条件不允许的地方还是要适当运用实际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旅游景点去进行实地考察、介绍、演示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情况反思旅游资源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身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思考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根据目前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强化锻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教师由讲授变为讲授与引导相融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降低了教师教学强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分组讨论与课堂提问、主动发言、小组展示等等,都是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体现。

4.结合相关案例教学。

第15篇

1.1对信息环境的认知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对信息环境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以及发展特点,了解信息传播对社会以及各行业组织产生的影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资源的生成、传播以及各类信息的特点,并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数据,对各类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1.2信息组织能力。

信息组织能力主要是指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感知、传输、处理和决策的能力。即,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专业人员必须要提高信息组织能力,可以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征以及用户的要求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做出合理的排序、筛选等,从而收录有效信息,提高对信息的利用效率。

1.3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指的是信息管理人员需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检索,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且需具备对各类信息的检索能力,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检索服务。

1.4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需对掌握的信息资源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利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科学方法从而对传输中的信息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定量描述,并揭示社会信息交流的内在特征,更好的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各类信息资源加以收集、整理、鉴别、评价等,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并加工整理成增值信息,提供优质的信息支持服务。

1.5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工具,并能高效开发信息资源。要想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就必须要熟悉计算机各类软件以及主要设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性能,还需具备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以及管理系统的安装、维护等。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具备设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的状态、安全等问题都应进行良好的掌控和管理。在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合理解决,并提出修改意见。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正确的应对策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1.6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

专业特长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精湛技艺,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其独特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人员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在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要注重研究信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突出其中任何一方,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打造信息管理专业特长的独特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竞争力,更好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