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药用植物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是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讨了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途径。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的实践。同时,在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编写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通过培养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 药学教育;信息收集处理;教学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国内外医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良好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医药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的途径[14]。
本研究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过上述实践提高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药学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目标
通过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储存和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经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教会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类比较和概括综合,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2 培养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
2.1 加快图书馆的建设,改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加大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和药学院图书室的建设力度。馆藏书籍和专业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信息查询的需要。同时,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引进各类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20余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 GB.学生可通过网络方便地阅读各类文献。
成都医学院的实验室、教室等处均可方便地上网,可充分满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网查阅资料、学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文献的查询,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对成都植物园、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植物园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圃中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数码摄像;还对峨眉山、长白山、黄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拍摄了大量野生药用植物的数码相片。我们对数码相片按科分类,并附加了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将经过整理的野生植物数码相片上网,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已有的资源,经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完善了我院药用植物学网上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习。
2.2 改革药学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药学教育重视实践育人,我们在药学的实验、见习、实习中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对生药学见习进行了改革,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报告,利用中药材市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反映见习效果良好,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质量也较高。如第四小组江敏等同学的实习报告获得了高分,内容包括见习目的、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要求、见习过程、见习感受与体会、建议等,见习报告结构完整,分析问题得当。对蔷薇科重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制、价格、炮制品、功效及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所得调查结果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药用植物学的实习中,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应用于植物园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在成都植物园药用植物实习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蔷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据所学的分类学知识,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判断是叶刺、枝刺或皮刺,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研究结果是对药用植物学见习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2.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在老师参编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如我们在编写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药学》教材中,将一般生药瓜蒌、党参、南沙参、茵陈、、艾叶、野、小蓟、大蓟和蒲公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的任务分配给5位药学学生,每人负责2味生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老师的科研中,选择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承担。在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2.4 改革学科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我们对药物经济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完成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后,利用其所学的药物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选择其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论文题目,查阅资料后,撰写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学生成绩主要由其撰写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来评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查询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学生反映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药物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知识,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了讨论课。教师精选某些专题,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文献综述和讨论课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过加强对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新途径,总结在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将可行的经验向其它学科推广,通过提高成都医学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6869.
[2] 朱霞.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及提高途径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00.
[3] 吴红.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839.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9-0096-02
中药专业普通专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为目标,野外实践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具有校内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本校积极对传统的单一野外中草药识别采集模式进行改革,代之以综合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中药基源分类、形态鉴定、中草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项目的新型实践教学活动,在连续5年的实践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得到了同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现就该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实习点
寻找合适的野外实习点,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校地处滇西,背靠闻名世界的动植物科学考察基地――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是南北走向、绵延600多公里的横断山脉。由于其跨越5个纬度,海拔高差3000多米,平均温差高达20多度的特点,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多样气候环境。因而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有高等植物4897种,
动物2389种,特有植物434种。境内目前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1200多种,已知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有430种,为全国少有的中草药资源富集区,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着“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的美誉,是所有动植物学家向往的野外“研究室”。因此,本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野外实习条件,将高黎贡山国家级白花岭保护站作为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总基地,以这个面为中心,沿途增加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保山机场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引种园等实习点,这样点、线、面结合形成了一个优质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
本校从2008年首届中药专业班开始,每年到高黎贡山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并与保护区一道共同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校外示范实习基地,从而确保了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2 因时制宜,选择恰当的实习时间
如何选择适宜的实习季节和学期,直接影响到中药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效果。高黎贡山的雨季一般为每年6-10月。为提高实习效果,采集到绝大多数带花完全标本,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每年7月份改为5月份。因5月雨量较少,为多数药用植物花期,是药用植物鉴别的最佳时期,这样既避开了雨季的不安全和不便,也利于药用植物的鉴别。
为了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我们将之前第1学年第2学期进行的计划调整为第2学年第4学期,因此时学生已完成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相关课程学习,从而使单一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变成了以上课程的综合野外实习,丰富了实习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3 因人制宜,做好学生的实习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达成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我们对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做了如下探索。
3.1 开展实习前动员和培训
实习前,本校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下发给学生的《高黎贡山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实习学生进行充分动员,强调野外实习目的、意义、日程安排、考试等内容,并特别强调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纪律要求。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则对实纲、实习内容全面讲解。布置学生阅读中草药图谱、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相关书籍。分组带领学生到校内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专业培训,并进行药用植物强化识别训练,以掌握各类中草药的鉴别要点。同时指导学生准备野外综合实践教学器材,包括相机、GPS、枝剪、小锄头、采集袋、记录签、便携式烘箱、标本夹、吸水纸(报纸)、台纸、定名签、针、线、胶水等。
3.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扩充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过去仅限于100种左右药用植物识别的简单方式,融合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任务:①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观察、比较鉴定;采集具有典型特征的药用植物,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观察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并重点观察药用部位器官形态特征,通过对不同种类药用植物的观察,深化植物分类知识;为保证各小组药用植物鉴别实习效果,采取现场讲解和返回后集中所有同学采集的药用植物,利用检索表、植物志、药用植物图鉴进行统一鉴定确定品种,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轮流查看的方式。统一鉴定后,学生自行选择所需药用植物标本挂牌后压制,进而放入50 ℃烘箱烘烤,次日整理和更换吸水纸,烘干后上台纸,填写定名签和记录签,最后过塑保存。此项目要求掌握15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科属,熟悉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功效。②中药资源学。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中药用植物种群类型、结构、分布、建群种;运用样方调查的方法,设置选择样地、样方,通过规范记录样方中的各种植物种类和数量,推算出区域内重点药用植物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提出重点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并撰写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③掌握重楼、齿瓣石斛等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选地、整地、种苗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栽培技术措施,并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
3.3 改革考核,综合评价
传统的中药野外实践教学考核只要求鉴别中草药的种类。达不到全面综合考查学生实践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增加了考核的内容和步骤。考核内容除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技能点外,还涵盖了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3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点。
考核的步骤与方法:①现场考试,从150种药用植物中,选出50种代表药用植物并排序,学生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序号药用植物的植物名、科属、入药部位、功效,满分100分,占该课程实践技能的20%;②标本评展,实习结束后,每人上交压制的2份标本,专业老师对学生压制标本进行评分,占中药鉴定课程的10%,对学生上交制作的标本评展,评出“认药之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撰写中药专业高黎贡山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占中药资源学实践成绩的20%。④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占该门实践课程成绩的10%。
4 拓展内涵,提升效果
4.1 编写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
针对学生缺乏与实习相适应图谱的问题,我们选取了高黎贡山区域常用中草药300余种。编写成《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该图谱充分体现突出药用植物鉴别要点、区域用药特色,具有实用、简便易携带的特点。
4.2 不断积累腊叶标本
将学生制作的腊叶标本进行过塑、封存,教师将部分标本作为教学素材,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部分标本充实到本校高黎贡山民族医药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成就感。
4.3 校内百草园中引种、驯化药用植物
实习结束时,引种驯化部分药用植物,目前我们已成功引种栽培滇重楼、云黄连、珠子参、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现正在通过驯化,探索大规模推广种植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百草园药用植物种类,便于学生日常学习,也为教师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基础性平台。
4.4 发挥高黎贡山实习基地对外交流的功能
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除承担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外,还吸引了其他院校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2012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专业8名师生到本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通过实训老师在高黎贡山实习基地的带教,使学生充分掌握了药用植物科属鉴定、标本采集制作、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中药专业知识,拓宽了该校中药专业学生视野。这对扩大本校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一、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在每学年春季学期末专门开设实践和国际课程周,安排实践教学与训练、短期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国内外短期访学交流等内容。目前,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安排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进行,并以夹金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之旅、本科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等内容进行报道,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师每年均立项接收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暑期开展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科研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药用植物鉴别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国内外研究和进展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52-02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ANG Yi-cun LI Guo-ye PAN Shui-zhan
(Longnan Institu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ansu Province, Longnan Gansu 746005)
Abstract The early bol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affecting the Angelica sinensis herbs production.The early bolting does not only reduce herbs production,but also affe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plants.The concept of early bolting,physiological theory,indu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medicin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bout the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ere integrative reviewed in the paper.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include genetic factor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nutrients,planting density,fertilizer and other productiong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above occurring mechanism,the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follows: preferably good variety,greenhouse seedling,control graft union,cold storage,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other agronomic measures can reduce its bolting rate.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early bolting,vernalization gene,gene regulation of flowering early bolting,select bolting tolerance varie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Angelica sinensis 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stable yield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medical plants;Angelica sinensis;early bolting;research progress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Diels)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阴湿。始载于《神农本草金》,以干燥根入药,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润燥滑肠之功效,为临床常用药[1]。此外,当归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酒等制造原料中。全国有90%左右的当归产自甘肃[2]。当归生产上普遍存在早抽薹问题,早抽薹严重制约了产量潜力的发挥,对药材品质亦有较大的影响[3]。该问题不仅在当归上有,在其他家植药材如白芷、羌活等伞形科药用植物中普遍存在。因此,揭示当归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阐明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途径与技术,对于破解当归早期抽薹的难题,实现当归优质、高效、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当归早期抽薹的概念及发生情况
早期抽薹是指植株的营养体未充分长成即发生抽薹的现象。具体到当归即育苗移栽后第2年发生抽薹开花,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商品药材。
近年来,抽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归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抽薹当归根中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的比例减小,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木质化,生活的薄壁细胞和分泌道减少,影响次生产物的形成,导致肉质根木质化并空心,使得根部缺乏油气,变柴,失去药用价值。遗传因素、生长物质、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均影响当归早期抽薹[4]。岷县大田当归正常年份抽薹率10%~30%,严重时可达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药农收入。
2 早期抽薹对当归产量、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王建华等[5]研究结果表明,抽薹对防风的药效有明显影响,抽薹防风的镇痛作用为未抽薹防风的70%~85%,解热作用为55%左右。陆则权等[6]研究表明,当归抽薹过程多个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当归的抽薹发育过程是由多因子参与、多步骤控制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7]。因此,研究当归在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可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当归经济产量的形成、抽薹开花及预防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
3 当归早期抽薹机理研究进展
3.1 遗传因素
Le Cochec 等[8]观察到当年抽薹的甜菜其基因型具有杂种优势,是显性、上位性基因作用的结果。当归早抽薹苗所结种子俗称“火药籽” ,火药籽育成的当归苗移栽至大田比正常植株(第3年)抽薹所采种子育成的当归苗抽薹率约高30%,且提前抽薹10~15 d,这可能是因为控制当归抽薹开花的基因具有遗传保守性[9]。由此可知,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遗传特性及基因,有助于精确筛选抗早期抽薹品种。
3.2 生境因子
当归苗贮藏期环境温度对当归抽薹影响显著[9],贮藏期温度在-10~-7 ℃时,抽薹率19.6%,且阴地贮藏的苗比阳地贮藏的苗早抽薹率降低约 50%。这可能是由于冷冻贮藏抑制了贮苗体内硝酸还原酶和淀粉水解酶的活性[10]。可见冷冻贮藏是解决当归早抽薹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可在生产中尽量使用大苗子,从而进一步发挥大苗子的丰产优势。李成东等[11]调查发现,当归在海拔1 000~1 200 m范围内,抽薹率为30%~50%,1 800 m以上地区生长良好,抽薹率仅10%。干旱、高温、缺肥、缺水等也会对当归的生长有一定的胁迫,导致当归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早期抽薹率明显提高。
3.3 营养条件
植物体营养水平是抽薹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营养物质积累是成花的基础,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合成其他物质的碳源和能源。王兴政等[12]发现种苗大小对当归抽薹率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种苗越大抽薹率越高。张恩和等[13]发现当归的早抽薹与种苗重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0.99。这可能是由于当归苗龄过大,在第1个越冬期就具备了接受低温春化的条件,有关苗龄大小对早期抽薹影响的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栽培管理措施
良种配良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物产量潜力已得到农学家们的共识。移栽时间、栽植密度、肥水管理均能影响当归的生长发育,任何一项措施管理不到位皆可引起当归的早期抽薹。研究表明,P肥对当归抽薹率的影响作用极显著,施用N、P化肥都会加速抽薹进程。但在一定施N 量的基础上增施P肥则可降低早薹率[14]。
4 当归早期抽薹的主要调控途径
4.1 选育耐抽薹品种
品种( cultivar) 指经人工选择,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加强系统选育,定向培育高产、优质和不易早抽薹的品种是稳定药材质量的基础[15]。当归新品系90-01h和岷归4号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抽薹率低、抗病性强[16-17]。由此可见,定向培育耐抽薹、丰产性好、品质优的新品种可有效解决当归药材生产中早抽薹造成的减产、减质问题。
4.2 科学育苗
优选种子是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一条重要调控途径。生产中选三年生当归繁种,去除主茎,选留侧茎上的种子。控制种子成熟度,在果翅由淡紫红色变为粉白色,果翅张开呈椭圆形时采收,以千粒重
4.3 合理密植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有效减轻当归早薹率。一年生云当归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75万株/hm2,适宜基肥用量为40 t/hm2左右,最佳移栽期为5 月下旬。李应东等[18]研究发现采用每穴栽两苗,行株距40 cm ×20 cm,栽植9.0万~10.5万穴/hm2,既能保证基本苗数,也可防止出现早期抽薹。
4.4 激素处理
鱼亚琼等[19]研究表明,NAA抑制早期抽薹,单施GA3或者配施GA3与其他外源激素组合明显提高当归的抽薹率,且GA3浓度越大,抽薹株占的比率越高。青鲜素、矮壮素、丁酰肼、甲哌f、多效唑等在苗期喷施可有效控制当归抽薹,其中青鲜素1.700 g/L 在当归苗期进行喷雾处理不但可有效降低当归抽薹率,且对当归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并增加当归单根鲜重、提高当归产量。大多数激素处理(除GA3外)有效抑制了当归早期抽薹可能是由于激素在当归花芽分化和抽薹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有关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 其他农艺措施
覆膜、覆草、施农家肥不仅可以抗当归早抽薹,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姚兰[20]研究发现,当归育苗期遮光40%、50%处理的1~2级种苗的早期抽薹率最低。归栽培宜选用苗重0.88 g/株、侧根数1 .1条/株、主根长14.5 cm左右的中种苗。
5 建议
5.1 开展当归耐早抽薹品种选育
优良的种子、种苗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基础。目前,栽培当归优良品种匮乏,整齐度高、高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不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品种更少。应该深入挖掘当归种质资源,研究遗传参数、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特征、药材质量、药效等。以“选择育种”为主要育种手段,以优质、高产、抗抽薹等为育种目标,选育出可以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优良当归新品种。
5.2 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机理机制
包括当归在内的所有伞型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问题是一个科学难题。目前,对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蓝、洋葱、白菜等大宗蔬菜作物,而药用植物当归早抽薹的机理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分子生药学与中药资源生态学[21]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药用植物当归抽薹的研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关键生态因子。研究当归抽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差异性基因的表达,明确调控早期抽薹的基因、春花基因等,将为调控药用植物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也为选育抗早薹品种的选育指明了方向。
6 参考文献
[1] 汤飞宇,郭玉海,马永良,等.当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9-26.
[2] 赵杨景,陈四保,高光耀,等.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9-22.
[3] 康军.当归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产业资讯,2005 (23):120.
[4] 徐继振,刘效瑞,荆彦民,等.甘肃当归提前抽薹的防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11):660-662.
[5] 王建华,崔景荣,朱燕,等.防风及其地区习用品解热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20.
[6] 陆则权,张金文,任丽蓉,等.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药,2011,42(11):2326-2329.
[7] RUIZ G L,MADUENO F, WILKINSON M.Different roles of flowering-time ge-nes in the activation of floral Initiation genes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7,9: 1921-1934.
[8] LE C F.Investigation of Sugar boulting genetic factors[J].Agronomic,1989,9(6): 585-590.
[9] 王文杰,张正民.当归的抽薹特性和控制途径[J].西北植物研究,1982,2(2):95-104.
[10] 王文杰.当归冷冻贮苗技术和原理[J].中药材科技,1979 (3):1-5.
[11] 李成东,黄葵,陈正权.当归抽薹调查报告[J].中草药,1994,25(8):445.
[12] 王兴政,蔺海明,刘学周.种苗大小对当归综合农艺性状及抽苔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5):59-63.
[13] 张恩和,黄鹏.春化处理对当归苗生理活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3):240-243.
[14] 马占川,张恩和,张金文,等.氮磷配施对当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7(4): 32-33.
[15] 华国栋,郭兰萍,黄璐琦,等.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措施[J].资源科学,2008,30(5):754-758.
[16] 贾婕楠.当归新品系90-01选育报告[J].中药材,2005,28(8):649-650.
[17] 程,刘效瑞.当归新品种岷归4 号选育及优化种植技术研究[J].中药材,2011,34(7):1017-1019.
[18] 李应东,刘佛珍,陈垣,等.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1):23-26.
[19] 鱼亚琼,邱黛玉,蔺海明,等.外源激素和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生理变化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9):41-44.
健康旅游(Wellness Tourism)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一类旅游产品。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完美的身体和永恒的青春的追求,他们非常关注如何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愿意把钱投资在自己的健康和保养上。而综合国内外对健康旅游的定义,将它总结为:人们以维持或促进他们的健康与福祉为首要动机的一个方式,在一个专门设计的设施里面至少呆一个晚上,来提升人们的生理、心里、精神和社会福祉的所有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强调了在专门设计的设施里面进行的健康旅游。
国内外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使之逐步趋向于合理化、多样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从国内外多的旅游目的地中突出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使海南岛这个健康旅游目的地深入人心。优先发展健康旅游项目十分重要。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推出符合游客期望的健康旅游项目,同时要在设施上和服务上都紧跟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的关键。
二、海南岛健康旅游市场的需求
1.海南岛旅游市场的客源可观。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海岛,在我国旅游市场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岛内外交通等综合设施的逐步建设提高,和目前对26个国家的旅游团队实行免签,以及离岛免税购物等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南岛国内外的游客量。
2.国内外健康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康体旅游等己上升为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家庭金融研究部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财富在5万至50万美元之间即达到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数量为2.17亿,平均财富为12.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1万元),规模和财富总额均居世界首位。“择境而居、造境养生”将成为有能力的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海南岛健康旅游市场的供给
(一)海洋资源
海南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气温仍达16-21℃,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是天然的疗养院。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其中一半以上为沙滩。三亚市亚龙湾为世界上少有的高质量海滩,沙滩长近10公里,海水透明度达7米。海南岛海滩健康旅游资源在中国首屈一指。
(二)森林资源
海南的森林覆盖率达60.5%,海南岛的省会海口市,在中国大陆74个大中城市中的空气质量稳居第一,PM2.5的月平均值只有30。而在海南岛的保亭、五指山等中部市县,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超过1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在海南的山岳中空气纯净无粉尘,是登山的最好去处。
(三)温泉资源
海南温泉资源十分丰富,温泉密度居全国之首。海南岛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活动十分活跃,所以地热资源相当丰富。现已探明的温泉有34处,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就有1处温泉。它们多数属于氟硅型热矿水,含有诸如溴、碘、锶、氡和硫化氢等微量元素和化合物。海南的温泉有水温高,水质极佳,保健价值高的特点。水中偏硅酸含量高、对皮肤有收敛作用,堪为美容佳品。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适于发展集观光、疗养等为一体的旅游。
(四)南药资源
海南现有药用植物3100多种,主要集中在万宁兴隆地区,多达66%的植物可作药用,占我国现存药用植物种类近1/4,是我国热带药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其中加载《全国中草药汇编》约1100多种,收载至《中国药典》的有135种,抗癌植物有137种,其中砂仁、益智、槟榔、巴戟这四大南药之王,海南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9%。
(五)保健场所和疗养院
海南博鳌万泉乐城国际健康旅游先行区,于2013年2月28日受国务院正式批复。其功能定位是:依托当地生态资源,试点发展保健、养老、科研等国际健康旅游相关产业,丰富相关领域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还兴建了许多如:海南颐康中医疗养院,是一家现代优质养生、休闲渡假式的疗养院。与北京同仁堂集团合作,组织为游客进行中医咨询和看诊,另外结合现代高端养生、养老市场需求,建立了一流的医疗专家团队、五星级配套设施、管家式优质服务等,为国内外精英人士全新打造一流的养生、养老度假空间。
(六)医疗设施
海南省也加大了对省内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县级医院近年大面积升级。陵水县和保亭县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后占地面积都超过了150亩;文昌市政府一次性拿出200亩土地用于市人民医院建设;刚成立的三沙市也投资建设一家二级医院。在2012年6月,引人瞩目的总医院(301医院)海南分院(简称海南分院)在三亚海棠湾正式开诊,这是该在北京之外唯一一家总医院的分院,与总医院一脉相承。有着星级酒店的环境和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总医院在海南建设分院,有利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医疗水平。
(七)体育赛事
【关键词】生药学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43-03
【Abstract】Aim at some malpractices of 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xploration on reformation of test content and test type, and so o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a estimation system of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examination has been taking in this paper. By optimizing curriculum’s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facilitated student’s studying initiative. In the same time of theoretical stud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ed student of hi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Pharmacognosy Examination reform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生药学》主要研究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的真伪优劣和内在质量变化规律,探讨生药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药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及开发利用生药资源。所以,以前的生药学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生药鉴别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课以对生药进行显微鉴别为主,理论考试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实验考试局限于生药的显微鉴别。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而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考后就忘。这样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药学人才呢?为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生药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生药学》考试改革前的问题
以往《生药学》考试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甚至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就使得一些学生采用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背对考试内容就能得高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没有背对考试内容,考试成绩就不理想。还有学生考前想方设法从老师那打听考题,要老师划考试重点,这样的考试怎么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以往《生药学》考试也采用过单一的开卷考试,结果两极分化严重,在考场上翻书快,参考资料带的与考试内容相符的学生往往考高分,反之考低分。还有学生认为开卷容易,根本不认真学习,考场上翻书连答案都找不到,考不及格。我院曾有个高职班生药学开卷考试不及格率达56%。
以往《生药学》考试内容单一,以选择题为主,学生答题只涂答题卡上的a、b、c、d或e,很少涉及生药伪品鉴定、质量评价及生药资源利用等内容。导致学生在外单位实习写论文不会用《生药学》知识。如有的学生把赤茯苓(茯苓近外皮的淡红色部分)与白茯苓(茯苓内层的白色部分)当成两个种;把茄科植物曼陀螺的双韧维管束说成异常构造;做贮存对生药黄柏质量的影响,选用的实验材料只贮存了1~6个月……问题不少。
以往《生药学》考试评价方式不合理,基本上是以一份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尺码,这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不认真做实验,只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学习的目的是考及格,至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很少有人考虑。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培养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需求?考试改革迫在眉睫。
二、《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实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生药教研室响应桂林医学院党委关于考试改革的号召,在《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1]的基础上,进行《生药学》考试改革,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制订了考试大纲,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课程考试的目标,有目的地开展教和学。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不断改革考试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
1.改革考试内容
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考试内容偏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只重知识的记忆、注重分数,因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因此必需大力革新考试内容,改革后的《生药学》考试内容坚持以能力发展为主,减少机械记忆便能作答的题,增加综合分析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实验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含仪器、设备的使用)、结果分析等。例如2010级药学生考核生药学实验,一改以往只考核学生平时实验做过的十几种常用生药的粉末两两混合,做显微鉴别,这属于应证性实验。代之而来的是创新性实验,即由学生自己选择药用植物园中种的药用植物或其它地方的药用植物,上网查它们是否被别人做过生药学研究,选没有做过生药学研究的药进行生药学研究,应用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对该药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包括组织切片、绘图、描述特征,并通过数码互动装置将生药的显微图象真实地记录下来)、理化鉴定(包括试剂的配制,各类成分的提取,理化鉴定结果的描述与判断),最后将全部实验过程、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写成论文。从2010级药学生以创新性实验的形式考核生药学实验的结果看,学生应用了《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及分析手段来研究生药,所分析的生药都是前人没做过生药学研究的材料,经他们研究后,写出的论文图文并茂,并找到了每个药的鉴别特征,所做的研究及写出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这样的实验考核,学生懂得了查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研究生药,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方法,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发表科研论文。通过这些举措,为将来做毕业专题和其他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创新考核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智能开发和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教学科研型模式。而理论知识考核也不再是以选择题为主,60%的试题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如某药材公司派青年人去收购党参、黄芪、甘草、当归、何首乌等根类药材,在没有仪器和化学药品,也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请你给他们支招;某单位只提供显微镜,要求青年人检验1包药粉中是否有肉桂、厚朴、黄柏、人参、石菖蒲,请你给他们支招。这样的题目可考察学生对生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变能力,考查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2.改革考试方法和形式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2]其中考试形式单一化导致教师在课堂单纯为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为了应付,缺乏学习兴趣,只在考前突击记忆,考试目的功利化,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使学生能在考核中充分显现出自己的特长并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教改中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设计、实验现场考核、抢答、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生药鉴别大赛、写调查报告等,考核时间也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了解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生药的研究进展为题,查阅文献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综述,并上交附加全部参考文献全文的文件夹。学生有研究家乡特产药材的;有写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有写中药降血糖的药理研究进展的;也有写抗癌中草药的最新报道的。然后在班上宣讲,每个同学参与评分。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知识无处不在,学会了随时搜集身边的资料充实自己。
(2)理论联系实际,到药材市场中调查研究生药的真伪优劣。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由学生搜集和研究资料,完成任务。这类有研究性质的作业,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科研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良好作用。如在生药鉴定章节的教学中,老师举了桂林药材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造假现象:用豆科植物刺田青的果实冒充决明子;将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染成紫色冒充紫草;甚至用毛茛科雪上一枝蒿冒充五加皮泡药酒毒死了人等。学生们感到生药真伪鉴定对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非常重要,很想自己把假药揪出来。于是老师带学生到桂林药材市场参观,并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果鉴定出假药,记实验考核优秀。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3]于是学生纷纷买中药,带到学校,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通过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与药典上记载的鉴定方法和鉴别特征进行对照,从而确定自己买的中药的真伪,并写出鉴定报告。有的学生果然鉴定出了假药。它们分别是用百合科麦冬的根状茎染成黄色冒充黄龙草、用桑科薜荔的果实冒充王不留行、用海棠果冒充山楂、用去掉芦头的人参冒充西洋参。
(3)生药鉴别大赛。《生药学》教研室与团委已联合举办了两次生药鉴别大赛,为了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生药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以致用,使广大学生能掌握常用生药的鉴别方法。通过初赛选拔前20个参赛队进入决赛,最终角逐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生药鉴别大赛的内容有生药的来源、鉴别特征、化学成分和功效等,全体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分为参赛小组的得分。通过比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对生药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这样的活动引起了全校不同专业同学的强烈反响,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由于生药鉴别大赛是生药学考试方式改革的形式之一,凡是参加和获奖的学生记生药学平时成绩,见表1。
总之,教师根据《生药学》课程的特点和全面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探索恰当的考核形式。形成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见表2。
三、改革成绩的评定方式
考试不但具有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激励作用,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评分方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要靠考核评分结果来检验。所以,想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因此,我院在《生药学》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对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力求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的方案如下:
课程总成绩由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中论文综述占20%、实验考核占20%,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讨论发言、作业、生药鉴别大赛、面试等,期中考试占10%)。这样的综合评价不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生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从多方面考察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较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某方面成绩如论文或综述成绩的评定可让全班学生在听论文演讲后参与打分,然后将全班学生打的分相加,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到的平均分为该生的得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是教师说了算,让全班学生参与,综合了大家的评价,使成绩的评定方式更科学合理。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生药学考试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医学院《生药学》考试改革已在两个班试行,并以考试改革前的班为对照班,而考试改革班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然后检验考试改革效果。检验指标初步设为:写论文或综述的数量,写论文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10种生药提供给考生,其中有伪品,检出伪品的学生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将2~3种生药的混合粉末提供给考生,根据显微镜检验,全部判断正确的人数,除以全班学生人数,得出判断正确率;参加创新实验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通过对比,初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检验考试改革效果,见表3。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育制度带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使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改进考核评分方案既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又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通过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事业的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泽乡、曾建红、李云秋等.《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38~5639
关键词:武威;中药资源;利用情况;开发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含三县一市。该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区内有山川河流,还有沙漠和戈壁,海拔、气候差异较大。独特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市已知的中药品种有250余种[1],如:甘草、麝香、秦艽、羌活、射干、小茴香、麻黄、锁阳、柴胡等,生产潜力大,质量好,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还出口国外。武威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沿用的开发模式,导致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药材质量降低、中药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因此,摸清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认真总结和思考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武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武威中药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武威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中药种类多,有特色,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武威是枸杞、甘草、肉苁蓉、大黄、小茴香、麝香、l羊角、等动植物药的道地产区之一,尤其武威、民勤、古浪等县出产的甘草,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全国。这些地区靠近沙漠,最适宜甘草生长,所以品质最佳。甘草味甘甜,能配伍调和诸药,有“十方九草”之说,用途广泛。武威及河西的甘草,特点是根粗而长,外皮枣红色有光泽,内部呈鹅黄色,含糖分及粉质多,饱满充实,药效显著,是甘草中的上品,不但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欧洲等地。
武威市现有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药材初加工企业7户,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取得了药品GMP认证证书。武威通过“政府抓示范推广、企业抓规范经营、协会抓品牌打造”等措施的有力推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现已建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带动农户6000户,建立种植基地8万多亩,有力推动了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武威天祝县为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在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应用基础。作为河西地区中藏药资源大县,天祝境内有藏药材600多种,其中植物药材500多种、动物类30多种,秦艽、羌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木香等名贵中藏药材40多种。为对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该县选择翼首草、藏木香、草红花等6种用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藏药材进行大面积种植,研制开发华锐洁白丸等藏药新品种6种,筛选研发重点藏药新产品11种,研制藏药制剂品种80余种。除此以外,天祝县藏医院还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3]。
2 中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威市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还很低,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武威中药材种植模式单一,技术落后。目前武威中药材种植一般采用传统的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和农户分散零散种植即自产自销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种植户很难买到优质种苗;二是农户缺乏种植技术,中药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是寻找市场销路难,中药材滞销,保存不完善,最终导致所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 [4]。
武威中药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规模化大产业,未能形成大品牌,导致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发挥武威药物资源应有的优势作用。中药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科研经费,研发能力弱,因此企业产品大多数为中药材粗提取物和粗产品。
3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设一批道地、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武威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干旱区,年降水量20-250mm,年均温度5-10℃。因气候条件较差,植被稀疏,所以虽然药用植物种类很多,约有200多种,但是蕴藏量较少。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减少,药材的栽培繁殖日益重要。通过大力引进栽培、育种驯化和人工饲养繁殖,发展药材基地是发展中药资源的有力措施[5]。今后要在该地区大力发展甘草、麻黄、肉苁蓉、秦艽、羌活、小茴香、锁阳、柴胡、祖师麻、大黄、马鹿茸、红花等药材的GAP基地。积极推广中药规模种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平衡施肥、统一病虫防控,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2.发展一批中药材材加工企业
积极扶持和组建一批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且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入发掘本草及民族医药宝库,遴选有开发价值的中药材及复方,加强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应用现代技术揭示药物活性部位、活性成分,阐释作用机理,先进剂型,丰富剂型品种,提高疗效,扩大市场份额,为中药走出国门打下基础[6]。
3.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地,对于来自天然的中药资源,一方面面临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资源保护的现实。我们强调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再生并举,以利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的实施,实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通过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中药资源评价体系,全面协调、宏观控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成能力的产业,优化资源,减少浪费[7]。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武威的中药工业需要与现代科技进程相结合,加大特色产业研究,尽快建立具有武威西北特色的产业链,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品牌产品。培育中药材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无公害”中药资源产品与精品原则,运用先进技术,基地建设与加工设计同步发展。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开拓思路,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综上,我国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今年来新开发多种药用资源,研发了许多新的药用部位,对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所提升。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医药在世界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医药资源的市场需求也逐年上升,开发利用更多具有潜力的药物资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10 (7):245.
[2] 段金廒.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草药,2015, (12):,1715-1717.
[3] 宋积成.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6):35-37.
[4] 周成明.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59-663.
[5] 张存龙.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中药材,2001,24, (6):441-443.
【关键词】黎族医药;理论;特色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87-2
黎族医药,是黎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宝贵的黎族医药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发掘传承和创新发展[2]。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黎族医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医药理论,有着本民族医药特有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疾病理论、治疗方法和药物理论。
1独具特色的医药理论
1.1医学模式
查考黎族原始社会的历史、经济、医药文化,无不记载着崇神信仰与祖先崇拜。主要是崇拜和继承祖先的采用求神鸡卜、米卜,杀牲祭神等巫术求医治病。在古代,巫医是黎医药知识的积累者。一些古文献对黎族地区当时的风土民情也作了这样的记载:病不服药,惟事寨祭,或信巫鬼,重祀,从古然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巫医在黎族民间的盛行。
黎医认为草药的药性和功效源于土、水、火、气四行。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水为药物生长之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气为药物生长运行之动力[3]。黎医也有阴阳概念,山属阳,水属阴,草药也分阴阳,有公药,也有母药,阳光强烈照射的地方生长的草药,其性能燥热,而生长在阴凉地方的草药则性寒冷。
黎医对部分疾病的诊疗体现机械论医学模式,即仅针对病变局部用药而非针对整体用药。通俗的讲,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槟榔果煮服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疟疾所致的肝脾肿大,用熊胆、熊骨膏冲酒服治疗跌打重伤,涂抹熊油治疗烧伤等。
1.2黎医基本理论
主要有麦滋囵三宝理论、三道理论。
黎医认为,人体生命之三宝,即麦滋囵。吃香睡甜益“麦”,勤活动纳“滋”,心情愉快生“囵”。“麦”指的是饮食和营养,“滋”指的是运动,“囵”指的是精神和意念。吃香睡甜为精,勤活动为气,精神愉快为神。正常人体处在麦滋囵三者平衡协调的状态。
三道理论是指谷道、水道、气道。谷道主要指消化道。稻谷禀天地之气而生长,赖天地之气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身体,其进入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水为生命之源,由水道进出人体,水道和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谷道排出大便,水道排出汗水和尿液。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进出于鼻、口和气管,其交换枢纽为肺。三道通畅,调节得度,人体之气就能和天地之气保持协调平衡。
1.3诊断方法
黎族医生在疾病的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了面部望诊、目诊、舌诊、耳诊、甲诊、手诊、指诊等[5]。
望诊,即黎医观察病人的神态以及舌头、皮肤、眼球、尿、粪便等的颜色和形状等来判断疾病。如舌诊,着重于舌的颜色、舌苔和舌质,是通过与舌有关的各种疾病的特殊病症来判断疾病;尿诊则把尿液倒入干净的瓷碗中,并迅速搅拌,观察出现的泡沫形状及气味、颜色和碗底沉淀物,有的医生则取尿液一滴在自己的指甲上,通过尝尿液的味道,有何感觉,以判断疾病的类型与轻重。
闻诊即通过耳闻和鼻嗅来诊断疾病。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听觉和嗅觉,来分辨声音和气味的异常。
问诊指医生用黎语询问病人的相关症状及病史,何时得病,既往曾接受过什么治疗,服用过何种药物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脉诊时,若患者为女性,先诊右手脉后诊左手脉,男性则先诊左手脉后诊右手脉。医生用右手诊病人左手脉,左手诊病人右手脉。诊脉常用的手指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诊脉时,主要注意脉的长短、宽窄、浮沉、滑涩等特征。
1.4疾病理论
黎族对于疾病的认识比较笼统抽象,风火毒瘀痧理论为黎族医药主要的病因理论。风、火、毒、瘀、痧均可致病。如脚骨吊风,为全身关节疼痛。牙龈炎、甲沟炎等出现动脉异常搏动的病证为火所致。部分疼痛病证为瘀所致,如头风疼痛、激心痛等。根据疼痛的轻重缓急程度分为“五毒”,即恶、凶、邪、寒、凉,并以日常猎物名称命名,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顺序为“蜂毒,猴毒,蛇毒,虫毒,熊毒”。“痧”为气机逆乱之症。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风热,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气,阻塞于内,出现腹痛闷乱。
妇女产后过早解除凉水或受寒,致头昏头痛、手足麻木、白带异常等,名为“产后风”。另有一些疾病的命名以形状,症状来定,如小儿科的身形瘦小,皱纹多,臀部肌肉少,形状似猴的小儿病,黎族称为猴子病。这种小儿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小儿营养不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缺钙、锌、铁等微量元素造成。
黎族医药将疾病分为五大类,即内病、外病、虫病、女人病、鬼神病。内病指内脏器官病变,包括肝病、胃病、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胃肠炎、贫血、风湿病等。
1.5药物理论
民间流行采药俗语“春采花,夏采枝叶,秋摘果,冬挖根块”。黎族所利用的药物基本上是在周边环境中能采到的植物,黎医平时特别注意观察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习性,并有意识地加以保护。
黎药材的炮制加工分为切制法、磨捣法、炒制法、泡制法、煨制法、灸制法、露制法和漂制法等8种。泡制法,有清水泡、白酒泡、米泔水泡。煨制法常用芭蕉叶、铜钱叶及粽子叶等包裹好药物,埋于热火炭中,以包裹物的表面呈焦黑状为宜。
黎族医生用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毒攻毒,带有毒性的植物可消肿解毒,如花叶芋等;二是以黄治黄,开黄花或黄色植物器官可治疗黄疸型肝炎,如田基黄等;三是以白治白,如白背叶根等治疗白带;四是以红补红,带红树汁或红色彩的植物可养血祛风,如海南龙血树等;五是以汁相濡,含有乳汁的植物可治产后缺乳,如番木瓜等[6]。此外,黎医治疗疾病重视专症专药、专病专方。
2丰富的物种资源
海南黎族地区地处热带北缘,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3℃~25℃),终年无霜雪,热量充足(太阳幅射量为120~140千卡/厘米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在五指山(海拔高1826米),高山峻岭,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环形多层状结构的地形,土壤肥沃,植被资源极其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海南黎族地区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在海南岛目前已勘察的植物种类有4731中,有药用价值植物3000多种,海南特有植物600余种,许多植物如灵芝、巴戟天、沉香、降香、益智、砂仁、槟榔、金不换、香茅等均为名贵中药材,海南粗榧、海南青牛胆、美登木、长春花、龙血树、见血封喉等特有植物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3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黎族治疗方法形式多样,如药物疗法、骨伤疗法、拔附罐疗法、刮痧疗法、火针疗法、针挑疗法、挑痔疗法、挑疳
积治疗法、艾灸疗法、放血疗法、灯草疗法和饮食疗法等。
饮食疗法也是黎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以黎族日常水果菜肴治病,如番薯叶疗法、甘蔗疗法、芒果疗法、胡椒疗法、苦瓜疗法、木瓜疗法、雷公马(变色龙)疗法、蚁卵疗法等。
4尤其注重养生保健
黎族人一年四季采取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春天注重调气,夏天注重清火,秋天注重蓄养精气,冬天注意养神。
黎族饮食讲究原汁原味,提倡低盐轻油,烹调少炒炸,以煮、熬、焖、炖为主,多清淡可口。如“五色饭”、“竹筒饭”和“鱼茶饭”等。黎族人民积累了许多利用野生植物进行治疗保健的经验,如山栏糯米甜酒滋补强身,产后食用木瓜饭以促进乳汁的分泌。在夏季,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用植物煮水服用预防中暑和感冒,常用的有山苦茶、地胆头、鸡骨草等。服食有药用功能的野生蔬菜来调节身体,如闭鞘姜、革命菜、野苋菜、马齿苋、青葙、决明和五指山野菜等。
黎族产后没有坐月子的习俗,主要是产妇服用草药预防产后病,分两个疗程。第一个疗程重在活血化瘀、消除产后恶露、恢复子宫功能,第二个疗程重在补养。
此外,黎族百姓尚有服用黎家百草酒的习俗。黎家百草酒由30余种草药用白酒浸泡而成,具有补气血、舒筋活络、补精益髓的功用,能延年益寿。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也首次把黎药的研究开发纳入其中。由海南医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海口市黎族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会、南药黎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成立,挖掘黎族医药的理论及特色,将大大促进黎族医药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生.黎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曾渝,刘明生,杨俊斌.海南黎族医药亟待抢救发掘[J].中国药业,2006.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和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考察,积极探讨和研究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有效方法和途径。我们认为:出于对用药安全和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考虑,进口方必将陆续出台相关技术法规,对中药的进口、销售和使用等加以壁垒。同时,我国生产和出口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此保持适度敏感,关注规则,及时调整,做好进入对方市场的准备,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建议:(一)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扩大我中成药出口,提高出口效益,加强国内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二)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便于企业掌握规则,满足技术要求,为成功出口奠定质量基础,与“国际接轨”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效成分标识等方面,确立明确的监控指标;(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扩大保护我国中成药知识产权的深度和广度。
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国际潮流中,世界各国均已意识到天然药物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对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日益重视。欧美国家近年对天然药产品的态度已明显转变,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正迅速扩大。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约有80%的人以天然药物作为基本医疗保健手段,国际植物药增长速度高于医药产品平均速度(1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植物药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化学药品的增长速度。1996年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销售总额高达160亿美元(不含中国市场),且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2000年已跃升到430亿美元(见图1)。
从全球药品市场发展趋势看,天然药物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印度Exim银行最近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天然药物每年的贸易额已高达600亿美元,并指出天然药物的原料供应商主要为中国、印度和巴西。而以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全世界食品补充剂的市场更大,可以达到150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报告则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800亿美元,到2008年将可达2000亿美元。据Freedonia Group公司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天然药物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全球医药市场的1/7增长到1/6~1/4。
(一)欧盟
欧盟天然药物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市场之一,近几年欧盟天然药物市场发展要快于化学药品,天然药物销售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达10%。
德国是世界天然药物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天然药物市场规模居欧洲首位,人均年草药消费额为14.4英镑,约占欧洲天然药物市场的50%。全德药用植物达900余种,生产天然药物在2万种以上,占市售药品14万种的1/7。其中500种为单方制剂,其余2000种为复方制剂。天然药物在德国主要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患、妇科疾病、免疫促进剂、关节炎、风湿病、改善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力、强身健体、抗疲劳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其销售额较高的天然药物制剂有银杏叶(治心脑血管病),年销售量7.5亿美元;欧七叶树(治静脉曲张),年销售量1.0亿美元;山楂(抗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年销售量0.5亿美元;荨麻(治前列腺肥大、头痛和关节炎),年销售量0.3亿美元;贯叶金丝桃(抗抑郁症),年销售量0.3亿美元;紫锥菊(免疫促进剂),年销售量1.0亿美元;缬草(镇静剂),年销量0.5亿美元。
法国是欧盟的第二大天然药物市场,天然药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舆论支持,人均草药销售额为1.56英镑,年增长率为10%。市场上有印度、中国、非洲、德国和本国的天然药物,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最受欢迎的是用于减肥(约两亿法郎)、催眠、治疗紧张、循环及消化系统疾病、疼痛、便秘和风湿病的草药。主要剂型有胶囊、茶剂、粉剂以及新出现的精细微胶囊(将极小油滴包入小珠内再放进胶囊中)、纯新鲜植物悬浮液等。营养品和化妆品公司提供的植物提取液占有很大的比例。
英国是欧洲第三大天然药物市场,整个市场值可达2.25亿英镑。草药与天然药物在英国属于非处方药产品。英国草药市场的产品中,大蒜市场的增长较快,估计市场规模已达600万英镑,其它增长较快的产品有月见草油、止痛药、止咳制剂、治疗风湿痛及皮肤病的药物。目前生产厂家正在开发的新产品领域有降胆固醇的替代性药物、免疫促进剂、银杏提取液。近年来英国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开始注意天然药物产品的潜力,有的设立天然药物部门;有的以开发天然药物产品为目标,制定研究和开发战略决策,有的已开始研制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作为新药的开发。
(二)美国
由于美国民众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美国的草药和天然药物销售额大幅攀升。由于天然药物产品在美国已被广泛用于医疗与保健的各个方面,故销售额较难精确统计。据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1998年发表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1997年的销售额为120亿美元,1994~1999年间,年增长率为15%~20%,为各工业部门之首。美国《营养业学报》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全美饮食补充剂的销售额为168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的年销售额占25%,达41亿美元。美国政府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估计的数据更高,该委员会认为,美国人每年使用天然药物物减肥的费用就高达50-60亿美元,美国纽约一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显示1994、1995与1996年天然药物物的销售额分别为50、58及65亿美元。至于其年增长率,综合各个媒体的统计,一般认为在12%~16%之间。美国NBJ杂志报导2001年美国天然与传统健康业相关产品销售额达260亿美元,仅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剂销售额就达51亿美元。美国FDA统计的1994~2000食品补充剂销售额(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在所有食品补充剂销售额中,草药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补充剂。美国植物协会统计的数据表明最常用天然药物有26种,主要应用于增强免疫系统、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大脑的供血、降低胆固醇、减肥、提高机体耐力、促进妇女生理平衡、延缓衰老、减轻情绪紧张与精神抑郁等。最畅销者为银杏、贯叶连翘、狭叶紫锥花、人参、大蒜、锯叶棕、卡瓦胡椒等。
近年来,由于包括天然药物在内的产品在美国销售市场良好,刺激食品补充剂生产公司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有超过1500个企业生产食品补充剂,美国一些传统大型化学制药公司也相继进入这个高速发展的高利润领域,其中拜耳(Bayer)、华纳兰伯特(Warner-Lambert)、美国家用产品公司(AHP)等公司,在1998年已先后建立生产天然药物的生产线。AHP的子公司Whitehall-Robins已用Centrum(善存)品牌,推出银杏、大蒜、人参、贯叶连翘等6种产品;百灵佳英格翰公司早在1996年就组建法码顿公司,专门从事银杏和人参的药物生产。这些新进入的西药巨子,资本雄厚,设备先进,研究开发力量强大,有可能很快改变美国天然药物生产的整个面貌。不过,与化学合成药物公司不同,美国80%的天然药物公司属于小型公司,95%的天然药物公司销售额均在2000万美元以下,996家公司的销售总和仅占全部天然药物销售额的20%。
(三)日、韩
日本有40%的医师开汉方药和天然药物,35%病人接受天然药物的治疗,特别是许多天然药物制成的保健品,如花粉,小麦胚芽制品及杜仲叶红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之品。1993年日本政府为特殊保健品用食品(FOSHU)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之后,保健品天然药物市场走上正规,每年销售额稳定在60-80亿美元左右。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有大约140种。据《日经》杂志调查结果表明,已取得医师资格的15万临床医师中,有69%使用汉方制剂。使用频率较高的15种是: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葛根汤、小青龙汤、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柴朴汤、柴胡桂枝汤、柴苓汤、麦门冬汤等。预防和治疗下列病症的汉方药将得到优先开发和使用:①抗过敏;②活血化瘀,改善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③增加和改善免疫功能;④抗衰老、延年益寿;⑤降压、降脂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⑥防治糖尿病及其合并症;⑦改善学习记忆,防治老年性痴呆;⑧增进视力,防治白内障及眼科病;⑨减肥和美容;⑩镇静安神、抗抑郁。
日本各汉方制剂企业都把建立销售网,占领市场作为首要任务,每一家公司都下设一个或若干个工厂,专门从事药品生产,产品由公司安排并销售,分工明确。一般从事经营活动的人数要大于从事生产的人数。医疗用汉方制剂基本由制药厂家直接、或通过中介批发商间接卖给医院和个体开业医。此外,还有由制药厂直接或中介服务机构以药箱形式分发给各家庭,定期由专业人员检查使用情况。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仅小柴胡汤冲剂年产值就达120亿日元。
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自己的成药工业,共建成中药厂80个,占全部中西药厂总数的22.2%。自1992年以来,已逐步实施了中药制剂生产的GMP标准。中成药进口较少,出口量很大,主要以牛黄清心丸、高丽参制剂为主。最著名的制药企业有:Dong-A、Dong-wha、GreenGrossKorea、YounyJin、YuhanCorp以及钟根堂公司等。韩国1985~1989年间对中国80余个古方、验方进行研究,经韩国研究开发的“牛黄清心丸”同类产品每年产值达0.7亿美元。中成药产值达4.8亿美元,加上中成药保健食品,韩国中药市场在10亿美元以上。
(四)东南亚
新加坡本地经营中成药的贸易商约有80-100家,其中固定经营商约40家。有800多家中成药零售店,在卫生部登记的生产中医药的企业约200多家,其中有制造商,也有分装和包装商。2002年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68.61亿美元,其中进口27.06亿,出口41.55亿。中国是新加坡中药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之一。在市面的中成药约有9800种,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中成药约占60%,本地企业所占的份额在15%到20%之间,其余的来自台湾、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中医医疗机构已逾2500家,中药店堂3000多家,但多数规模较小,设备简陋。马来西亚“南-南委员会”200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马来西亚天然药物年销售额约2亿美元。
越南有98%的中成药来自中国。这些中成药有清热解毒药31种,营养药27种,风湿药20种,调经药13种,哮喘咳嗽药15种,消化腹泻药14种。一些专门治疗肝炎、心脏病、肾炎、肾结石、肺病、癌症等药品及补药比较受欢迎。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主要有当归、生地、黄连、白术、川芎、白芍、党参、三七、普通红参、桔梗、茯苓、大黄、黄芩、板蓝根、柴胡、黄芪、甘草、白芷、大枣、枸杞等。
泰国目前每年进口中药材有200多种,价值5000万美元。中药材以田七、杜仲、枸杞、牛膝、当归、生地、银花、党参、黄芪、等20多种主要药材,大部分是用于当地生产成药。中成药品种以药酒为多,共80余种,占中成药的70%左右,其它中成药在市场药店品种所占的比重仍不太大。现有800多家天然药物企业,其规模不大,主要生产一些蜜丸、配剂、粉剂和水制剂。我国的杜仲丸、天麻丸、当归丸、十全大补丸以及风湿药酒、虎骨木瓜酒等产品在泰国已有生产出售。
[关键词]黄芪资源;生产现状;问题分析;发展建议
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素有“十药八芪”之称,且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200余种[1]。国内市场对黄芪的需求极大,其中约有50%用于生产黄芪饮片,近50%用于中成药和提取物及制剂[2];国外植物药市场上,黄芪的产地和出口为中国所独有[3],曾一度在我国中药材出口中排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品种之首[4]。正是这种强劲的需求,致使黄芪野生资源几近枯竭,目前商品黄芪主要为栽培品。但由于黄芪大规模栽培仅60余年,针对基原、种植方式、产区和需求的多样性等复杂情况,人们对黄芪药材资源的现状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未从政策与技术角度全方位分析黄芪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本课题组在大量实地调查采样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抢救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黄芪资源的建议。
1资源现状
黄芪的资源供应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分布区从传统产区到新产区,应用范围从传统中医临床调剂扩大到中成药原料和食疗保健等领域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均可视为黄芪野生资源期,其野生和半野生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且质量能保证,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据赵一之考证[5],不同时代黄芪的道地产区存在由西部向中东部迁移的变化轨迹,清代以来,山西和内蒙古是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东北三省是膜荚黄芪的道地产区[6]。以下着重分析60年代以后黄芪资源现状与需求的关系。
1.1黄芪人工栽培资源期现状
因黄芪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野生和半野生资源不能满足药用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黄芪,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有中国药材公司按区域计划的生产中药材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市场导向下的药农自主种植,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由此带来黄芪主产区和药材质量的变化[7-13],见表1~4。
由表1可见,此阶段在药材公司布局规划下种植,以仿野生栽培(种子直播于宜芪坡,让其自然生长,粗放管理,也称半野生[7])为主,生长年限较长,药材性状与野生品相似。由表2可见,此阶段为无序生产期,传统芪生产受到重创急剧下降,甘肃成为蒙古芪的新产区,膜荚芪产区很多。由表3可见,甘肃栽培蒙古黄芪仍占主导地位,但山西、陕西、内蒙古传统蒙古芪发展回升;河北一年生栽培膜荚芪快速下降,山东一年生膜荚芪位居其首,成为新产区,东北膜荚芪有所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的种植量。由表4可见,栽培蒙古黄芪资源量最大,占总资源量近80%,其次为栽培膜荚黄芪,野生黄芪蕴藏量已很少,特别是野生蒙古黄芪濒临枯竭,几乎无商品。
1.2栽培黄芪资源变化分析
1.2.1主产区的变化 已形成2个新主产区,即甘肃陇西等地的平地育苗移栽二年生蒙古黄芪产区,山东文登等地的一年生直播膜荚黄芪产区;传统主产区面积虽不大,但仍有一定商品量。山西北部完整保留了道地传统蒙古黄芪的山地半野生生产方式,目前多出口或加工为高档礼品芪,国内普通药材市场几乎见不到;内蒙古南部的传统蒙古芪也为半野生,但生长年限比山西短,一般为三年生;传统膜荚黄芪商品量极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加格达奇等地建立了野生膜荚黄芪保护区,保存了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且野生蕴藏量较蒙古黄芪大。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传统道地产区与新产区并存的格局,其中,蒙古黄芪的现代主产区甘肃的产量明显超过山西和内蒙古,但基本与历史记载的传统产区相符;而膜荚黄芪的新产区山东、河北等地却与道地产区东北三省相差较远,所生产的黄芪药材质量有待系统评价[15-16]。由此可见,蒙古黄芪主产区有西迁趋势,膜荚黄芪有南移的动向。
1.2.2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的变化 目前我国商品黄芪依据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主要存在4种情况,其中,山西黄芪的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最接近传统野生资源,商品药材的性状几乎与野生黄芪无区别,但占用土地年限长,因根深采刨困难提高了生长成本,故产量有限,价格最高;河北与山东黄芪一年生种植成本最低,但药材性状与传统黄芪相差甚远,且因柴性过大不易切片,价格下跌,产量也在逐年减少,河北产量下降最快;甘肃黄芪育苗移栽易采挖,药材外观性状与传统芪有一定差异,但饮片成片率较高,价格易于接受,故迅速发展成为产量最大的黄芪;内蒙古黄芪的生产成本介于山西与甘肃之间,产量与价格也在两者之间。
1.2.3种质资源的变化 栽培黄芪的原植物种质仍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 membranceus (Fisch.) Bge.,但蒙古黄芪为旱中生植物,与中生植物膜荚黄芪相比,分布区较集中于相对干旱的地区[17],经过60余年的引种驯化,种质资源虽然存在一些多样性[1],表现在株型、茎蔓颜色、叶片颜色、叶片形态、花颜色、种子颜色、根形态、根横切面等,但曹建军等[18]从植株形态、花期、同工酶电泳、抗逆性等分析发现,栽培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变异不大,构成蒙古黄芪品系,主产区也在传统产区内;而膜荚黄芪从分布于水分较充足的高山高寒林缘野生生态环境引种于平地后,温度发生较大改变,且引种范围广,形成了早花型膜荚黄芪品系(《中国植物志》描述类型)和晚花型膜荚黄芪品系。所有的栽培种质对根腐病的抗性均不如野生种质,蒙古黄芪对白粉病有极强的抗性,是优良的抗白粉病种质资源,早花型膜荚黄芪的地上部分抗寒能力高于晚花型膜荚黄芪,是优良的抗寒性种质资源;当年生根中有效成分黄芪皂苷含量,以晚花型膜荚黄芪最高,是优良的高皂苷含量种质资源,且膜荚黄芪在霜降后均表现出皂苷含量升高,但蒙古黄芪总皂苷含量不如膜荚高,且在霜降后皂苷含量下降;多糖含量在3个品系中没有明显差异,总趋势是霜降后多糖含量明显降低。
对栽培黄芪的种质选育上还比较少,蒙古黄芪在甘肃定西地区旱农科研中心采用混合选择法,选出蒙古黄芪新品系94-01和94-02,产量较当地农家品种增长15%以上,另采用杂交选育法获得的新品种9118,其植株矮化、主根更长、分叉少,抗根腐病和白粉病能力增强,且可增重20%以上[1]。膜荚黄芪有山东省文登市选育的高产多倍体黄芪新品种文黄[19],陕西旬邑县栽培的人工驯化的野生品种红高杆[18],但未见对这些选育品种的药效学质量评价研究。
山西和内蒙古尚无品种选育报告,经调查多采用当地人工驯化蒙古黄芪种子,也从甘肃等地调种。总体上看,栽培的黄芪品种不多,良莠不齐,退化严重,蒙古黄芪在主产区内种源较纯,因膜荚黄芪引种于较干旱的山西和内蒙古,不能采用种子直播半野生方式栽培,经试验栽培3年以上根即腐烂,且种子不能成熟,而膜荚黄芪的混杂现象更严重。总之黄芪的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有待规范和加强。
1.2.4商品药材用途的变化 建国前,黄芪主要满足中医临床调剂用,饮片是主要用药形式,随着中成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成药和保健品原料上升为黄芪的另一重大用途,对药材的外观和切片要求有所降低,只要化学成分达到药典规定即可投料,故众多引种栽培品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还有一些以有效部位研制的天然药物大品种,如黄芪多糖冻干粉针、黄芪皂苷注射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等,因明确了药效成分,对原料药材的选用标准已不再以传统外观性状为主;另有海外市场和国内食疗养生的兴起,回归传统道地黄芪为原料的礼品芪,如山西炮台芪、冲正芪、斜切片、纵切大片芪等,正逐渐形成需求上升趋势。
1.2.5黄芪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 《中国药典》1995年版以前,黄芪的质量评价一直以形态学的性状和显微特征为主,即“辨状论质”,体现了中药的整体观特色,但客观性检测指标不强,且需要长期积累鉴定经验方可胜任;自该版药典收载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和下限指标以来,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逐渐进入到化学评价阶段,2010年版又增加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项,近来山西省地方药材标准恒山黄芪还增加了多糖含量测定项和特征指纹图谱,形成了黄芪多指标化学成分及整体性评价质量模式,这些化学指标提高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也或多或少忽视了“辨状论质”的作用,许多盲目引种的栽培黄芪在化学成分含量上都能达到药典标准,成为合法药用原料,但质量的优劣性却无法用一个只能判定是否合格的药典标准来合理评价不同用途的原料。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黄芪药材生产缺乏合理布局与组织化
由于中国药材公司的解体,中药材生产由计划性强、高度组织化形式演变为个体药农的随市场行情种植,生产主体发生根本改变,原药材公司制定的中国中药区划只能发挥部分指导效应,科技部虽然支持开展“中药材引种适宜产地评价方法及模式研究”等课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政府部门出台的全国性中药材区域布局规划,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形成了现有黄芪生产新产区大于传统产区、低生产成本药材产量占绝对优势的资源格局。农业部2005年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将道地中药材列入特色农产品生产范围,指出我国中药材生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优良中药材品种分化、退化严重;种植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监管不力,伪劣药材产品充斥市场;中药材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差异明显,市场价格年际波动很大”。其中黄芪被列入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的17种中药材之一,旨在推动黄芪药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规范化和规模化,保证药材质量。但该规划布局表的优势区范围却遗漏了最道地最重要的山西北部30余个县市和内蒙古武川等地,其科学合理性尚需进一步论证,且该规划的组织实施更需要农业部提高执行力。
2.2黄芪药材质量评价缺乏针对不同用途商品的标准体系
针对黄芪具有饮片、普通中成药、提取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等用途的多样性,目前依据的标准只有中国药典,而药典标准只是药材判定合格与否的最低标准,缺乏优劣评价的行业标准,而面对黄芪种植的多模式、多产地、多生长年限等资源的多样性,难以完成质量优劣性评价,且用途不同也应当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物尽其材。同时,现行药材质量评价模式尚存在没有公认的生物学效应评价,指标不完善,不能体现中药整体特色等问题 [19-21],因而目前商品黄芪药材的质量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并不十分清楚,给下游使用带来盲目性。
2.3黄芪药材种植过程中影响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
首先是产地适宜性问题,山东与河北作为膜荚黄芪的新产区,在生态环境和种植年限上与野生膜荚黄芪有显著变化,且药材外形也相差甚远,从传统用药上是否达到医疗用途尚需科学系统评价[16],若作为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也许更合适;其次是种质资源的退化、混杂、保存与选育等基础科学问题,需要在野生资源尚未遭到灭绝前,抢救性地开展收集、鉴定、保存黄芪种质资源多样性工作,为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良种提供资源库;第三是病虫鼠害的有效防治问题,栽培黄芪根腐病严重,且尚未选育出抗根腐病的优良种质,白粉病也有较大危害,传统黄芪的高原鼢鼠对产量危害大,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技术;最后是传统半野生黄芪的采收问题,由于蒙古黄芪为深根植物,半野生栽培年限长,采刨困难一直是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且近年城镇化加快,山区用工量急剧减少,采收人工成本加大,更限制了传统优质黄芪的产量。
3建议
3.1依据黄芪生态适宜性和药效及用途合理布局生产区域
建议农业部广泛征求中医药行业专家意见,依据其多年研究成果,修订提出更合理的黄芪生产区划,且因物种不同,医疗用途不同而分别制订规划。黄芪经过专家学者开发的产地适宜性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近60余年的引种栽培试验[22],初步明确了蒙古黄芪的主要适宜产区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其中东北部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向中部延伸至太行山北端面积较大,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西部的甘肃和宁夏已是蒙古黄芪主产区,新疆阿尔泰山南侧经准噶尔西部山地延伸至天山山脉东部北坡区,目前无文献记载有分布,但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蒙古黄芪潜在的适生区,也许将是未来产地变迁的趋势。膜荚黄芪也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高山林缘地带,其抗旱性不如蒙古黄芪,但抗寒性较强,引种到平地气温较高的区域如河北、山东等地,虽然可以存活且生长很快,只能栽培1年即采收上市,否则继续生长则根部出现空心[15]。如此大的变化,需要加强对其适生区的再评价,结合不同用途的原料需求,提出膜荚黄芪不同类型的适生区。
除合理布局规划外,农业部还应提高黄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合理布局的规划能落在实处。
3.2创新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模式,建立不同用途的商品规格药材标准
针对黄芪商品不同用途,建立不同商品规格药材标准,其评价模式应注重传统经验的辨状优质与化学评价、生物效应评价相结合,既能体现中药材的整体特性,还能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以饮片调剂和饮片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用黄芪药材,评价标准则应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主,辅以化学指标,同时采用新技术建立生物学效应指标;以提取的化学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生产天然药物,其评价标准则应以化学指标和提取率为主;以养生补益为主的食疗黄芪,则要尊重使用习惯和传统经验,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商品规格标准调节市场价格,让商家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适宜的原料,保存黄芪多类型种质资源,促进可持续利用。
3.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解决制约生产的关键问题
3.3.1建立黄芪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选育研究 在现有科技力量较强的主产区分别建立黄芪种质资源库,包括种质资源圃和相关生物学、农学、化学等信息,首先收集到足够多的种质资源并保存下来,再进行鉴定与评价获得全面的信息,最后以此为材料进行优良种质的筛选、杂交育种、复壮等,形成良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和种子、种苗标准,从种源上确保优质高产黄芪生产。
3.3.2加强黄芪病虫鼠害的基础研究,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对中药材病虫危害的认识应不同于其他农产品,要科学评价对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有的药材有效成分是在某些昆虫的刺激下才合成产生的防御物质,有的病害可能是人工种植时破坏了有益的伴生植物所致[23]。因此,要加强黄芪病虫鼠危害的调查与基本科学问题研究,探明病因与发生规律,评价危害程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有效防控措施,而不应当追求完全杀死病虫,以免农药残留超标,带来更大问题。
3.3.3研制采刨工具或创新耕作模式,提高半野生黄芪药材采收效率 半野生黄芪的优质特性已得到海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同,但采刨困难已成为发展优质黄芪的瓶颈,加之黄芪是农产品中的小品种,一直没有引起农业机械专家的关注。因此,一方面加强研制黄芪专用采刨工具,另一方面可否借鉴现代林业的某些耕作方式播种,减少采刨难度,从不同角度提高采收效率。同时,加强黄芪生产过程的经济学测算,合理用工科学管理,降低半野生芪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让国内更多的人用得上优质黄芪[15]。
总之,黄芪是重要的大宗药材,目前主要依赖人工栽培,蒙古黄芪是主流商品,已形成甘肃蒙古芪与山东膜荚芪2个新主产区,且与传统产区并存的资源格局,由于大规模栽培历史还很短,尚未形成完善的生产体系,且存在管理、技术和市场调控等诸多问题,本文的调查分析希望对政府、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提供有益信息。
[致谢]山西浑源、应县、五寨等黄芪主产区的赵贵富、曹秀娟、侯美利、程文生、刘仲秀、刘俊希等,山西林业厅及国有林场的田国启、郭学斌、王振军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伟和大兴安岭林场孙瑞秋、李为海等,甘肃渭水源药材市场赵诗勇等,在进行黄芪资源调查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冯学金,刘根科,梁素明,等.蒙古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8):95.
[2] 张兰涛,郭宝林,朱顺昌,等.黄芪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中药材,2006,29(8):771.
[3] 刘亚明,牛欣,冯前进,等.山西省中药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56.
[4] 董庆.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J].中药材,2001,24(1):6.
[5] 赵一之.黄芪植物来源及其产地分布研究[J].中草药,2004,35(10):1189.
[6] 胡世林,池群,赵中振,等.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76.
[7] 山西省浑源县志编篡委员会.浑源县志.卷二十三[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96.
[8] 姜维东,李萍.川产家种与野生膜荚黄芪的生药学对比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89,4(3):148.
[9] 钱丹,黄璐琦,陈敏,等.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86.
[10] 张晓霞.陇西县黄芪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11] 刘靖,杨华,陈虎彪,等.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地区蒙古黄芪野生品与栽培品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1577.
[12] 陈志国,马世震,周昌范.甘肃陇西道地药材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4,35(11):1289.
[13] 王文金,魏胜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资源静态调查报告[R].国家科技基础性研究项目: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汇编,2011.
[14] 余坤子,蔡少青,陈虎彪,等.黄芪种植产地与生态环境及饮片规格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1112.
[15] 胡世林,刘岱,崔淑莲,等.安国引种黄芪的质量初步评价[J].中草药,1999,30(6):453.
[16] 陈士林,魏建和,赵润怀,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蒙古黄芪产地适宜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 8(3):47.
[17] 傅坤俊,张振万,何善宝,等.中国植物志. 第四十二卷. 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1.
[18] 曹建军.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9] 崔贤.黄芪新品种文黄-11[J].中国农技推广,2001(3):32.
[20]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等.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377.
[21] 秦雪梅,孔增科,张丽增,等.中药材“辨状论质”解读及商品规格标准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2,43(11):2093.
[22] 索风梅,丁万隆,林余霖,等.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数值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480.
[23]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77.
Status and analysis of Astragali Radix resource in China
QIN Xue-mei1*, LI Zhen-yu SUN Hai-feng ZHANG Li-zeng ZHOU Ran FENG Qian-jin LI An-ping3
(1. Modern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China;
3. Shanxi Zhend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Changzhi 0471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he resources of Astragali Radix, a survey on its germplasm resources was carried out.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or Astragali Radix: the major source is the cultivated Astragalus mongolicus. The new major cultivation areas for A. mongolicus and A. membranaceus are Shandong and Gansu province. The semi-wildly planting model in Shanxi province maintains the genuine trait of Astragali Radix, but its yield is limited, and now a combinatio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ajor problems for Astragali Radix are the selection of planting sites, the rot root and difficulty i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Several developmental proposals for Astragali Radix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areas,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 system,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ing technologies.
初到马里兰大学读研究生的P r i c i laChaverri贴出一张招募启事,她得到了PEET(经典分类专业加强训练)计划的资助,现在想要寻找和自己意愿相同的本科生,共同开展关于美国肉座菌(见本期辞典)的分类学研究。启事贴出,竟然无人回应,无奈之余,她只得更改启事内容,补充说明还可以学习PCR仪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这之后,她收到了100份申请。
1比100,这就是经典的物种分类学与分子分类学在学科天平两端的分量。
经典分类学没落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有这样一个段子:“读研究生敢于选择分类学专业的是‘猛士’;毕业后敢于选择这个专业做职业的是‘勇士’,选择在科研圈内为分类学奋斗,不与科研圈内游戏规则妥协的人是‘壮士’;死不悔改被淘汰的人遂成‘烈士’。”
其中所谓的分类学专业指的就是经典分类学,用形态和地理的方法来分类物种。
在植物所学习了5年经典分类的金效华博士,是兰科植物专家,他曾经遍访云南的山寨和沟壑,根据兰科的地理分布和花、叶、果等部位的形态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然而,当他从昆明植物所学习了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系统学等物种分类的现代方法之后,他就改变了研究方法,实验室于是取代了田野,精密仪器则代替了标本。
现在,植物所里做分子系统学物种分类的学者一大半都是像金效华那样搞经典分类出身的。他们目前手上的四五个项目都和分子系统学有关,而且,在他们看来,似乎“经典分类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只剩一些完善的工作,而生物进化、遗传机制还要深入研究,我们要往下走”。
“往下走”的意思也就是佛罗里达大学植物学家Walter Judd所谓的“进化”。Judd是世界上首批体验分类学“进化”的科学家之一,他承认“分子分析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成果”。很多年轻的学者却早早把这种兴奋感变为依赖感。有一些人彻底告别了经典分类学,在尝到了仅凭对DNA测序仪和PCR仪等仪器的娴熟操作就能吸引大笔科研经费的甜头之后,再也无法体验到用自己的名字为一个新物种命名的成就感了。
年轻学者的选择将决定学科的未来。Judd这样资深的分类学家,正面临退休,但佛罗里达大学并没有计划再聘请新的分类学家。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所只剩不到10个经典分类学者,且都没有兼负教学任务。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最后一位裸子植物分类学家和最后一位蕨类植物分类学家相继在2006年和2007年退休,他们的位子从那时就一直空着。
发现新物种要靠老方法
Judd是研究热带开花植物的形态学的专家,他曾说,年轻的植物学家使用分子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之后,他们会将研究重点放在已经有研究成果的植物种类上,而丧失了去发现新的类群的动力。
因此,为了避免几代之后没有人会根据形态特征鉴别物种,即使经典分类日渐式微,国内外仍有一批学者坚守最后的阵地,“传统进化知识体系的框架都是通过形态鉴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目前,认识一个物种基本都是从形态学入手,它是基础。”这是他们坚守的理由。
因为这个理由,世界权威的分类学家Montgomery Wood,即使在投身研究之初被同事说是“浪费时间”也不曾犹豫。50年来,Wood研究一种全球分布的黑蝇,现在,他仅凭双眼就可以鉴别近万种寄生蝇科中的很多个属。被同行泼冷水,在恶劣环境下进行野外调查,经费不足成为家常便饭,这就是Wood成为著名分类学家之前所要经历的磨练。
中科院植物所博导傅德志也是经历了同样的磨练,“1 992 年的时候没什么课题,没课题也就没经费,于是就凭自己的兴趣做研究,最少的时候,每个月就200块。”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傅德志依然完成了了裸子植物新系统的研究。2009年,他即将完成维管束植物科属分类编码的研究。这个维管束项目已经用掉了他20多年时间,需要彻底清算根茎部含有维管束构造的植物的名称、分布区域和含有的物种数目,相当于彻查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关于该项目,光参考书就能摞起两人高。
有趣的是,每当傅德志每完成一个项目,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工作和项目。完成了维管束植物(见本期辞典)科属分布编码,现在他又对世界被子植物的科属志产生了兴趣。他对将要展开的新项目很有信心。事实上,裸子植物的成员家谱,就是运用传统的形态和地理学方法在2004年被其研究组攻克的。根据志书,进行大量的野外观察、标本识别和数据库的查阅,傅德志认为那样并不过时。
在他看来,“标定物种最终还是要回到经典分类”,因为形态分类法是统计学,而现代分子技术是标量科学,标量科学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比如,“用形态和地理学方法已经分出20个种了,而DNA条码鉴定所能做的工作充其量只是看我分的种准确不准确,或者看看能不能合并其中的几个种。可要是没有我们事先分的这20个种,一切都白搭”。
选择一门关于花鸟鱼虫的学问
“分类学的灵魂是形态和地理学”,老祖宗达尔文的话已经无数次被验证。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Anthony Cognato和他的学生Jiri Hulcr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里花了18个月调查树皮甲虫,发现一种浅黄色的小型树皮甲虫只能通过其他较大型的长腿甲虫得到真菌,验证了一种新的生态学现象―真菌窃取(mycocleptism)。
如果没有18个月的野外调查和后期的形态鉴别,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真菌窃取”。既是基础,又是灵魂,经典分类学却一直往冰点跌。PEET的毕业生调查报告中显示,47%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分类学工作,而6%的毕业生正处于失业状态,中国那么多科研基金中,也只有自然科学基金向经典分类的研究工作倾斜。“因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消耗了大量经费,经典分类这一块的确受到威胁。”就连项目都是通常先做,成果出来后,再看能不能申请基金。
而做分子系统研究的学者们手上的项目根本忙不过来,国家基金委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973项目以及科学院分配的项目通常都是在同步进行着。
当分子生物学的学者们忙得不亦乐乎时,其实经典分类学家也没闲着,只是他们由专职研究变成了兼职鉴定。从事DNA条形码鉴定中药材的宋经元说:“当他们在采样的时候,需要专业的形态分类学家,以避免采错样,而在有了鉴定结果的时候,也会让形态学家判断对不对。”因此,在做中药材鉴定的过程中,分类学家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也有看法是,这样一来分类学家只需要适时提供一些科属种的数据,变得工具化了,与之前的辉煌时代相比,无异于从法官变成了被随意抽调出场的陪审团成员。
“前景的确不容乐观,但我也不会为此担心得夜不能寐。”现在,Wood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和保存更多物种上。而其他科学家也试图找出延长经典分类方法的寿命的办法。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QuentinWheeler就希望通过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图像和虚拟网络方便研究者了解放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中30多年前的标本。宋经元参与的DNA条形码鉴定中药材研究项目就是为了通过那些像超市认知码一样的基因序列和射频技术,让任何人都能识别物种。DNA条形码物种分类计数已经用来识别动物了,但是植物因为不同科属之间的基因变化很小,还在等待最终的标准基因序列。
摘要:综述了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介绍了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中药出口的严格限制及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的瓶颈和国内抗冠心病中药海外销售概况。
关键词:天然药物;抗冠心病中药;海外市场
Abstract: The market size and potential for the natural medicine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EU Directive on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 and the bottleneck for the expo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analyzed; and the overseas markets of l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natural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verseas market
1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际上对天然药物、植物药等均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就一般而言,天然药物广义上是指那些不经过特定化学修饰、且不含化学药品成分的,以大自然现有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或它们的提取物为功能组分,具有治疗效果或保健功能的产品。其中植物药是天然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的几个霸主级产品,如银杏、西洋参、贯叶连翘、紫锥菊等,无一例外地都是植物药。这些产品的植物来源相对单一、确定,关于它们的作用机理以及疗效的科学研究也较为丰富、肯定,且其研发和使用有着较长的历史。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中,对植物药的定义是:“植物药系由一种或者多种植物、藻类或肉眼可见的真菌衍生物,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如粉碎、熬煎、压榨、水提取、醇提取或其他类似方式加工而成……植物药不包括高纯度的经化学修饰的天然物质,它们应属于常规药物。”而一些由植物研发、提纯和衍化而来的单体药如紫杉醇等则仍被视为传统西药。
需要指出的是,植物药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草药,但国际上植物药的概念也并非固定不变,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国际植物药的概念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此外,这里所说的植物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各国政府机构所批准的“药”,而是以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等形式出现于市场。
此外,国际上还把包括天然药物、针灸、治疗性按摩推拿、中医等非“西方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药品等统称为替代医学/药物。
据统计,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占世界人口的80%,天然药物销售额约占全球医药销售总额的30%。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开始进入一个范围广泛、规模庞大的高速发展时期,全球植物药每年销售额的平均增幅达1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一般行业。到2000年底,仅国际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高达200多亿美元,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全球植物药市场的迅猛增长主要源自欧美等西方国家。不仅如此,这些地区的市场增长潜力还十分巨大。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天然药物的市场情况:
美国:市场广阔,植物药销售额已达50亿美元左右(保守估计),年增长率约在12%~16%,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的植物药资源并不丰富,该国仅能满足25%的需求,其余则依靠进口。
1997年美国使用植物疗法的人数由1990年的150万猛增5.6倍而达到996万,而据2002年大卫・考夫曼等人发表在权威刊物《美国医学协会会报》(JAMA)上的调查报告显示,现有14%(即约4000万人)的美国人在使用植物药,其爆炸性增长,可见一斑。
欧洲:1999年欧洲天然草药补品的市场规模已达70亿美元左右。其中以德国的市场规模最大,且政府调控也最为严格,其次是法国。目前,德国卫生部批准可供使用的植物药约有300种(单方与复方),并有35万医生使用植物药,80%的医生会给患者开植物药处方,该国规定病人可报销约60%的药费。
另外,许多欧洲国家对中医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态度。这些中医诊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普及了中医知识,促进了中药的销售。
亚洲:我国的中医药历来以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一些国家、日本和韩国为主要销售市场。其中,日本的中药市场很大,约为15~20亿美元。但由于日本对进口申报中草药的审批程序冗长而繁琐,因此我国针对日本的出口几乎只有中药材。在日本,从事中药研发的人员已达5万人,中药厂200余家。
日本所生产的中药,其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等,原料的75%又由我国进口,但其在国际市场的产品占有率却已达80%左右(也有人认为,日本的占有率远没有这么高)。日本的中药产品具有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技术支持雄厚、产品定位清晰等特点。
此外,韩国对进口中药的态度和限制也日趋苛刻。而韩国本国生产的人参、银杏叶等制剂,每个品种年国际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东南亚的中药市场基本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我国原料药材和中成药中药产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相对顺畅,无论是品种、剂型、剂量、服用方法、说明及包装等,都能为当地民众了解和接受。其中,泰国政府在2000年正式承认了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继之便积极发展本国的天然药物产业,并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总之,这些地区的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且日趋饱和,要在这些国家扩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第1期 姚立新.中国抗冠心病中药海外市场概况大中草药的出口量,已相对困难。因此,我国不应把它们作为今后实现出口突破的主要目标市场。
其他地区:澳大利亚对中医药的态度较为宽松和积极。不过,西方文化仍是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西医西药主导着澳大利亚的医药消费市场,加上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全国人口不到2 000万,市场规模有限,近期内中药对澳大利亚出口的绝对值,在我国中药出口中不会有太大增长。非洲等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
2 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中药出口的严格限制及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的瓶颈
据统计,在全球草药市场60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中,欧洲市场占到了44.5%,约为267亿美元。欧洲市场对传统草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医药要出口到欧洲市场,完成所有认定需费用4亿美元,合3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任何一家中药厂都负担不起这笔昂贵的费用。
2004年4月31日颁布、200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案》(EU Directive on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使国内出口欧盟的中药锐减,该法案对像中药这样的传统草药制品的推广使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1]。据《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7月30日报道,《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我国中药出口已形成巨大冲击。2004年5月份以来,上海口岸中药对欧盟的出口大幅下滑,对法国和西班牙已没有出口,基本退出这两国的医药市场。5、6月上海口岸对欧盟出口中药仅分别为18万美元和不足19万美元,比上年同期锐减近6成和3成。其中,对德国出口仅为1万美元左右,而6月份对法国和西班牙的出口为零。即便是和记黄埔这样的财团,也不可能将中药纳入旗下在欧洲的OTC零售终端网络。2011年4月为过渡期,已经在欧盟成员国上市销售的传统药品可以继续现行的销售方式。过渡期后,在欧盟市场上从事中药批发必须申请药品批发营业执照、出口药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通过欧盟的GMP审查、欧盟的进口商必须办理药品进口许可证、出口药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欧盟药典标准。在欧盟成员国境内已使用超过了30年以上的传统草药制品;或在欧洲已使用15年以上,同时能提供该产品在欧盟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应用了30年以上的证明,才能通过登记注册,作为传统草药制品在欧洲销售和使用。该法案对传统草药制品的推广和使用,作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准备进入欧盟市场的中小中医药企业,将因负担不起人员和设施方面的要求,被迫退出市场竞争。根据欧盟《传统药品法案》规定,只有通过欧盟GMP审查的大型中药厂,才可能取得出口欧盟的通行证,而更多不能通过审查的药厂则会无缘欧盟市场。近年来,我国已有好几个植物药品种向美国FDA及欧盟一些国家提出注册申请,至今未获批准[2]。
以前不少中成药大都通过地下渠道,在欧美规模很小的药铺或私人开的诊所里出售。近年来,虽然逐渐进入主流社会,但只是作为 “替代疗法”存在,中草药大多作为食品、营养品或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进入欧洲市场。即使是医疗保险,也只提供针灸而不提供中医药治疗。迄今为止,中药只能私下应用,没有得到当地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认可。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传统药物毒性与安全性问题,以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超标、种植不规范等问题,使国外市场对中药有很大偏见。为了解决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问题,我国先后建起了好几个中药材标准生产基地,但由于建立的时间很短,未形成规模,无法最快速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欧盟传统药品法案》规定30年的使用期,无疑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相比药材遇到的困境,中成药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中药用药安全性问题”成为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中成药进入欧盟各国市场,必须要经过欧盟药品管理机构认可,包括必须在当地做临床[4]。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一直未能打入西欧和北美市场。在欧洲申报时被明确要求必须在当地医院做新药临床试验,每例临床费用至少1万美元;再加上保险费用,高风险高投资,使企业不敢轻易投入。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和上海杏灵的杏灵颗粒通过了美国FDA新药临床前评审,被批准以药品身份进入IND阶段;但因企业无实力完成新药临床试验而告吹。
我国的中医药已经在亚洲和西方一些国家建立了很高的声誉,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合作项目,欧盟的《法案》是从安全角度出发。银杏制剂最早由德国人研究,在美国作为食品补充剂应用,每年大约有1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与复方丹参滴丸相比,银杏灵颗粒似乎更具进入美国市场的基础,但未见有关杏灵颗粒进行临床试验的后续报道。
3 国内抗冠心病药物海外销售概况
中医、中药是世界实践医学的代表,有数千年临床实践的积淀,丰厚的动植物药用资源宝库和一整套特点鲜明、自成体系的理论。其整体观、辨证观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其倚重天然药物、看重药物配伍组合以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和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在新时期又进一步显示出它的优势,并正在为各国法规监控部门特别是世界范围的广大普通消费者所关注和接受。可以说,中药是世界天然药物王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
我国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草药种类达12 807种,其中天然药用植物11 146种,常用中草药材1 200种,民族药4 000种,民间药7 000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
根据2004年年底的统计,我国有中药生产企业1 107家,中西药同时生产的企业 1 000家,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3 000多家;这些企业共生产50多个剂型,8 000多个品种,中成药年产量30万吨。
然而,我国中药不但没有成为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领头羊”,而且其所占的本来就极小的市场份额(约3%左右)还在不断萎缩,甚至连中药出口的绝对数额也在近几年呈下滑趋势。即使是在这个与中药地位本已极不相称的出口额里面,中药材竟占到75%,中药成品只占约1/4;就在这1/4里面,清凉油等低端产品还是份额最大的主力军。
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为东南亚地区和日本,而对市场总值和潜力均在不断升值的美国、欧洲地区来说,我国中药出口额相当小。如果一直按照这种出口状况发展下去,中药出口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
德国Dr. Willmar Schwabe Group一家药厂的一个银杏产品系列,其全球销售额高达5亿多美元,已接近我国中药出口总额。还以银杏产品为例,国内份额最大的络心通市场销售总额约为5亿元人民币,而一些知名品牌如康恩贝的天保宁、海王的银可络,都只有几千万元人民币而已。在此类产品的后期研发、升级换代和市场运作等方面,国内民族药业已与国外药厂远不在同一个级别,根本就未站在一个市场平台上。
中药在冠心病治疗用药的竞争十分激烈,产品众多。复方丹参滴丸、天保宁银杏叶片、地奥心血康、银可络、舒血宁、冠心苏合丸、通心络胶囊等都是该领域的优势产品。
2000年,复方丹参滴丸又成功通过俄罗斯卫生部处方药注册,获准在俄罗斯上市,成为俄罗斯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天然植物制剂的处方药。丹参类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冠心病用药市场上风光无限,但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远逊色于国内市场。天津天士力(TSL)通过成力全资直销公司的方式,将复方丹参滴丸销售至15个国家。在韩国,复方丹参滴丸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之后很有可能将打入韩国市场。TSL的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在6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阿联酋等,拿到了处方药的许可。在美国市场,TSL打算暂时回避主流的处方药市场,在美国寻找销售网络比较广泛的合作伙伴,打算以食品补充剂的身份进入美国超市。销售额每年达到数十万美元。
北大维信血脂康累计创汇达到650万美元。未见公开的在国内市场畅销的地奥心血康出口西方国家的报道。
以三七深加工为主的昆明圣火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早期主导产品“理洫王”牌血塞通软胶囊已成功在欧共体、俄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以食品添加剂形式申请注册,在欧共体、日本销售,在中亚地区、东南亚地区、非洲、中东地区以传统中药形式或植物药形式申请注册,已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注册成功,销售势头看好,正准备通过澳大利亚FDA认证。预计到2005年底,“理洫王”三七总苷系列产品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利税达5 000万元,出口创汇超1 000万美元。
参考文献
[1]Janet Ellis. The EU directive on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UK[J]. Regulatory Rapporteur. 2004,10(1):2.
一、善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情意达成相统一
初中生物课程是以10个主题为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展开的,以七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知识呈现的线索为: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知识本身没有价值观因素,但它是我们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结晶,知识当中必然蕴含着前人的创造才华和智慧,也蕴含着前人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历程和方法,因此生物教师要遵循知识体系与情意达成相统一的原则,以生为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在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和提高能力后,深挖出教材背后隐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及教材知识中内含的方法论、世界观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征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病毒”“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和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关于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魅力与神奇。
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生命产生过程的视频,通过动态呈现生命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生命诞生历程的艰辛,从而将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接纳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父母的情感教育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关于生命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情感教育:每个人的遗传物质组成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有或内在或外在的差异的,这是遗传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要尊重的客观事实。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由独特的基因组成,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应学会愉悦地接纳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你把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你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悦纳自我的同时要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 最后,教师再结合视频内容总结:小小的生命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经历了最优的选择,生命的存在价值体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失意、磨难、痛苦和挫折,也要正确面对成功,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学会包容,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辜负生命的价值。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又对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生命的多样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实践相统一
学习经验选择的原则是情境创设和主题实践相统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以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价值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和体验来促进教育 目标的达成。生物
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规 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与自然界的景象相结合,有效地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校园、城市郊区附近的农田、药用植物园、青秀山风景区、动物园等开放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助它们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形成、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社会行为等,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发现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辩证唯物自然观。这样既可寓教于乐,同时又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生物的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求知。例如,在学习太空育种知识时,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认识转基因事物,课后要求学生组建辩论队,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收集转基因食物的利和弊。以《转基因事物对我们生活的利与弊》为课题开展辩论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最近进展。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求知,获得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实践相统一。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价值教育的基础,行动和习惯的养成是价值教育的归宿。生物教师应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