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工作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我乡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提高我乡小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即将建设的新城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做好思想和素质准备。
二、工作措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迎接奥运会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培训为重点,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以创新为手段,搭建德育工作新平台。
(一)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抓好“三进”工作
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好“三进”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和教育局的要求,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我乡各校要面向学生,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班队会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各校要充分利用“农远”等教育平台,将有关课时列入年度教学计划,完成形势教育内容。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十七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积极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宣传教育活动成果。
3.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9月份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加强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二)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好社会文明教育
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2011年进一步深化文明养成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社会文明意识教育,把贯彻落实《守则》和《规范》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具体开展以下教育活动:
1.“奥运火炬校校传”活动。3月初开学以后,按照市、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统一开展火炬传递活动,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迎奥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奥运火炬传递的感受,营造喜迎奥运、争当城市主人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动校园的好孩子”评选活动。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以文明向上、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学有所长为主要内容,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评选出我乡的沈北新区“感动校园的好孩子”。
(三)加强德育队伍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加大德育队伍培训的力度。要求我乡的有关人员,按时、按要求参加专家、学者讲学活动和班主任培训等工作;参加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论坛。通过班主任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
(四)突出德育特色,深化感恩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巩固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突出德育特色,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各校继续开展以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为重点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改革创新德育工作,创建德育工作示范校
为充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打造德育精品工程,从2011年起,沈北新区教育局将开展德育工作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围绕五大主题开展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和谐校园建设为我校的项目。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自己的特色示范项目。
(六)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规范化
1.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活动。
2.做好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做到严格评选过程、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1】
同栏目文章:
查看更多>>
3、搞好德育调研。完成《新城子乡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和《新城子乡小学生教育成本调研》2项调研工作。
4、信息上报和稿件上交工作。德育处和教科研室要做好《沈阳教育》《新城子教育》的稿件上交工作,党办信息、德育信息的上报工作。
5、完成好校长室临时交办的工作。
(2)
同栏目文章: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生活德育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队伍精湛,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格局;营造关系融洽,勇于创新,全员育德的氛围;打造“生活德育”品牌;塑造出学风端正、班风正派、校风优良的校园整体形象。
2、年级分层目标:一年级:友爱伙伴,自理自律,自护自强,做个好苗苗;二年级: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个好队员;三年级:礼貌待人,关心集体,服务班级,做个小主人。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突出“五主”工作重点,把握好工作重心。
1、扎实开好《品德与生活》课,充分挖掘其它学科教学的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效,努力建设好我校德育的主战场。
2、以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三大习惯培养为重点,抓实“生活德育”和“养成教育”两大主课题。按照《学生一日常规》之要求,积极探索学生“生活德育”课题,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细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主题教育月”、“主题教育周”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3、以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行为实践为契机,建设好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等德育阵地,不断更新,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各更换两次,力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版面活泼、新颖,有吸引力,有观赏性和教育性。
4、抓实学校德育和班级德育两大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建设好周五班队活动课、全校集会、每周升旗仪式三大主阵地。
坚持国旗升降制度。每周一和重大节日组织升国旗,抓好国旗班子建设,力求每次升旗准备充分,规范到位,学生受教育。国旗下讲话力求做到有时效、高水准、成系列。
5、切实加强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保育教师构成的德育专班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主力军。
(二)、开好“三个会”,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三个会”即:期初的班主任计划会;期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会,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2、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为突破口,适时组织全体或部分班主任外出参加培训和考察学习,以开拓班主任视野,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班主任手册,加强学校班主任常规工作的管理;以核发教师绩效工资为杠杆,适应教师绩效工作制新形势,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实行班主任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制度。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
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增强德育班子的工作信心与责任感,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三)、用好“四个月”,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月”系列德育活动。
本学期,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每个月的主题,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开展过程政教处要进行跟踪督查并进行评比、记录,结果列入班主任学期考核。各月德育主题是:
三月——文明礼貌月:主题——雷锋在我心中
四月——革命传统教育月:主题——先烈活在我心中
五月——励志乐学月;主题——他人在我心中
六月——健康成长月;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七月——评比表彰月。
(四)、抓实“三创”争先活动,促进“三风”优化。
1、继续开展好创“五星级文明班”、“五星级文明学生”和“优秀班主任”活动,重点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以开展创“五星级文明班”和“五星级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星级文明学生”评价制度。
3、以创“优秀班主任”为载体,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育人意识、能力和主动性。
4、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杂物、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
5、利用学生晨会、集会、班队会活动课等时间加强对全校师生的纪律、安全、卫生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规范学生行为。
6、设置纪律、卫生、安全检举箱,开辟学生行为“红花榜”、“曝光台”,以达到及时弘扬正气,贬斥邪气的目的。
7、少先大队要加大“安全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办好“思想教育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要充分调动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管理当中,引导队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8、把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把安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所有活动中,做到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集会、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学生自治,发挥少先队监督岗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
(五)、举办五大赛事,寓德育于竞赛活动中。
1、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2、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朗诵竞赛;
3、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读书和故事比赛;
4、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5、组织庆六一文艺汇演。
(六)、抓好“三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1、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拓宽德育的主渠道。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要让学生自觉远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增强道德自律和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
2、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3、班主任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抓好寄宿生的保育服务,继续开办亲情热线电话,增强保育服务意识,提高保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班主任工作计划会;
2、举行“文明礼貌月,雷锋精神伴我行”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动员会、扫墓、慰问)
3、全国安全教育周开展“安全伴我行”、“创建平安校园”等活动。
4、开展“植绿、护绿”环保教育活动。
5、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6、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狠抓常规教育。
四月份:
1、“革命传统教育月”活动,清明节组织师生扫墓。
2、开展“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3、分班召开学生家长会。
4、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朗诵竞赛;
5、期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交流会。
五月份:
1、举办“励志乐学,他人在我心中”主题活动。
2、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3、“六一”庆祝活动筹备。
六月份:
1、举行“金色童年-点燃希望”“六一”庆祝活动。
2、举行“健康成长,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
3、“星级学生”“优秀队员”“优秀队干”评比活动。。
4、发展新队员。
七月份:
1、德育工作总结。
2、“星级班级”、班主任工作考核。
3、召开散学典礼,安排师生暑假生活。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林孝平(1977- ),男,河南漯河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新郑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27-02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只要学生能够对体育锻炼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及意识,就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应做到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将不同能力、素质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高校的体育教育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高校体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正确的改革思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情况的研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改革进展较慢。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体制和模式还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还不能满足教育部针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道路的封闭使学生无法了解世界体育科技的发展。此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的强制性和程式性限制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构、体系以及层次方面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锻炼方法、健康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的教授,给学生体育兴趣、体育特长以及体育能力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阻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改革创新精神的形成。另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似,无法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没有挑战性的体育课程会让学生忽略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对体育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学的改革。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近年来,虽然我国多数高校已对体育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始终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仍受旧传统的影响,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似,忽略了关于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体育课程设置无法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学科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健康第一、终生受益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培养、养成以及掌握为重要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并加以运用,从而在体育锻炼中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对于传统的枯燥无味的体育运动要取消。要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化和广泛化,从而朝着娱乐休闲、民族传统、竞技、健康等方向发展。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想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决定高校体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对高校现有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而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必须加强对交叉学科的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对现代化体育教育所需要的工具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不断普及,高校体育也将发展成为国际交往的一大平台。因此,必须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强化高校师资力量。四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性、系统性、时效性及针对性。首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多用交流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兴趣和知识的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体育理论,并形成一定的体育理念,从而在体育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体育知识和体育理念,激发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2.明确体育教学理念和定位。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思想开始逐渐诞生,对体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实践和运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三种体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指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学生心理上和体育上的健康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念提出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以及身心健康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理念强调每个人都要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并尝试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势必要对高校体育内容和体育思想进行改革,此外,学校体育组织的形式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理论以及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将健康第一作为基础,并以终身体育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育改革的手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1.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情况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体育理论跟不上体育实践问题的产生。虽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课中的理论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用以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体系取代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技术环节为主要内容的旧体系。要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扩大教学的知识范围,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与实践课的结合,让理论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以及相关领导都应该树立新的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要制定完善的评课、听课以及备课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确保相关科研活动的质量。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技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以及正确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体育意识,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实现终身体育不但能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人的发展、享受和生存。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只进行到大二阶段,这给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不但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多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终身体育的意识无法形成等问题。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适当地延长体育教学时间,并在高校教育中设置全程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能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生在学校中掌握的正确锻炼方法以及养成的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将来的社会生活。此外,要加快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针对课外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评价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能力。
3.树立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思想观念是否正确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必须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加强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式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4.建立体育俱乐部。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来看,在高校中建立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趋势。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不能只限于传统的体育技能和技术的学习,更应该加强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文化素质,遵循自主性和多样性的指导思想,严格遵守课内课外一体化、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满足学生需要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组织不同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并充分发展自身的特长,从而实现竞技、休闲以及健身的目的。
5.实现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要想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能体现健身的价值以及终身体育的性质。此外,教学内容中应该涉及具有时代感的体育项目,并适当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极大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采用多样化及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普及,高等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树立教学新观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在高校中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目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1).
[2]文源东.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院,2003(1).
[3]陈晓荣,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4]邵伟德.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科研,2000(4).
[5]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李富荣,田麦久.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 全人教育:不是新药料,但是新配方
无需讳言,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很难做,也很难取得明显的突破。客观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的职校,这一类的困难只有程度上的差别。那么,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中职德育工作者分析问题和反思自身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不太好的倾向:现实中,一些学校打着改革的旗号,一见别人的提法或经验,就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似乎别人的东西就是好的。于是将别人的东西挂为招牌,只靠这招牌来行起死回生的治疗,而实际上却毫无成效。这样的文字游戏式的改革,其实是表面上的激进,骨子里的保守,或者说是拿改革之名来掩饰落后之实。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论其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实践,于我们都是并非陌生的,甚至于说,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不仅仅是似曾相识,实际上是不意而至身体力行着。所谓不意而至,是说我们虽然没有竖着“全人教育”这样一面旗帜,但无论从教育思想、方法、策略和技巧上,我们已经提过的和正在做的,与“全人教育”的要求是不谋而合,殊“名”而同归的。就笔者所了解,在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中,如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新型的教育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在践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事实上,我们一贯地坚持,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发展职业技能,使学生有能力融于社会,还要使学生得以开发自己的潜能,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笔者所在的职校,相继提出“学会做人须厚道,懂得办事有专长”、“育人须厚道,教学有专长”等口号,以传统的道德品质“厚道”作为校园文化的起点,对“厚道”在职业、交际、生活、竞争等现实境况中提出拓展的要求,并与现代职校学生的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全力培养学生的“厚道”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专长”,使学生成为品技双优、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体现出来的德育追求和德育实践,在绝大多数层面是与全人教育理念重叠和交叉的。笔者以为,还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我们在借鉴全人教育模式的时候,不必迷信它为新药料,寄望于立即就取得神奇的效果,因而弃故求新,用全人教育来取而代之,而是将其视作新配方,为我所用,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调整本校已经蕴育的德育因素。
2 固本创新求发展
全人教育对中职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可借鉴的地方,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教育目标与原则方面:同样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强调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体,以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及培养完整个体为目标;第二,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下,除了我们所注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外,强调社会实践、美育、职业、事业及情绪等综合因素,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关注的内容全面且有统筹,同时顾及思维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的学习过程;第三,教育组织与资源方面,在我们所重视的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育人环境外,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和运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提供师生所需的教学材料与行政资源,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职德育格局。
从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看,对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方面更有借鉴意义。全人教育理念下所期望的学生,包括:(1)自信心: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认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预应问题(技能);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情意);积极、乐观、主动进取(态度);(2)人文情:知足感恩、关怀社会、尊敬自然;(3)包容力:尊重、宽容、欣赏他人;互动、互信、互谅;群己和谐、团队合作;(4)国际观:国际视野、全球胸襟;外语能力、信息能力;无疆界学习、跨文化融合;(5)竞争力:专业素养竞争力、逆境生存竞争力、人我共荣竞争力。
可以看到,这些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是完全涉及的,但我们有失于随意,因而规范性不强;有失于宽泛,因而针对性不强;有失于明确,因而短期化或应景化现象明显。可以说如此清晰,如此具体地描述成才远景,我们没有做到,借鉴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对三年中职德育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会;学生干部;素质教育
一、高职学生会的特殊性与工作思路
(一)高职学生有别于一般高校生,富有热情却更需专业的指导。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地下降,高职的很多学生只是刚刚过了提档线,这个成绩段的学生无论是在高中还是中专,其主要精力都没有放在学习上。但相对而言,这些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好。
(二)制定对策,改变方法。学生会指导教师的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制定对策,帮助高职学生逐步改正自身不足,大力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实现学生会“育人”与“桥梁纽带”的作用。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会的指导教师应学会“扮演”好以下几个重要“角色”: 学会扮演“领导”从宏观出发,把握适度,有条理地对学生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学会扮演辅导员对学生做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还要学会像朋友一样和他们推心置腹;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做好教师的角色——要在各项管理工作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授之以渔”。
二、 结合工作实践,归纳剖析具体对策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素质
1、帮助学生会干部树立正确目标。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目标,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学生会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首要前提。为此,对学生会的干部,我首先从思想上入手,确立了我校学生会“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一丝不苟的责任意识;贯穿始终的平等意识;时刻更替的创新意识”的工作宗旨,为学生会制订了严格的章程并定期组织学生会全体成员学习,使他们明确学生会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应担负的责任和态度,同时应珍惜宝贵的机会,在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注重培养学生会干部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会干部来说至关重要。对此,我积极运用榜样学习、专题培训、新老干部座谈交流等方法对干部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工作时机,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好他们的表率。
3、完善组织机构和评价体系。“集体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个有目的的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机构,是一个有活动能力的机构”。尽管高职院校学生相对较少,但也必须保证其规范性。学生会下属学生会主席团、秘书部、学习部、宣传部、文体部、生管部以及社团部等七个机构,各个机构的学生干部从纳新开始,都会秉着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精聘学生会干部;每个机构设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名,部长要定期直接向主席团进行工作汇报;并制订了学生会章程和各部门工作制度,每学期结束还会对每一位学生会干部进行学期考核,评出优秀、称职、不称职等档次,为学生会组织机构高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激励和保障机制。每届纳新后还将举办新干部素质拓展活动,新学生会成员通过拓展游戏、表演节目等方式加强了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增加了各成员之间的友谊,为学生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做好常规工作,注重培养学生会干部的创新工作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创新工作能力才能在竞争的社会当中有一席之地。要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工作能力,首先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展现创新能力的舞台,为此我积极鼓励学生创办校报,名为《启程》鼓励他们要在创作中多发挥智慧和才艺,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编辑以及美术构思等都让学生自己创作实施,对学生给以充分的发挥空间,老师只是把握内容方向,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前进成长。经过同学们多番辛勤努力,《启程》报日渐成熟,受到师生们的赞赏,也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我还指导学生会干部利用学校广播站,进行创编播音节目,组织竞选播音主持人,创编了 “时事回顾”、“与你邀约”、“流金岁月”、“心灵之约” 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节目。此外我还有意让学生干部们在学校的“春华杯”辩论赛、趣味运动会、Sing Show达人卡拉ok大赛、“城市之光”篮球比赛、“谁羽争锋”羽毛球比赛、校际联谊等大型活动中参与组织和策划,在这些过程中培养干部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指导教师多为学生干部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各种创新的机会,配合以适度有效的专业指导,让他们去努力展现和实践,在实践中必能培养和锻炼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反思与不足
学生会这几年的工作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首先,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有些制度不够规范,有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对工作的有序性和规范性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学生会各个部门之间某些情况下缺乏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致使学生会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组织工作不能完全到位,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等等,这些不足还有待今后逐步改善。
四、结语
高职学生会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整体高素养”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具有重要的职责,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会指导工作是一份“光荣且严肃”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爱心、耐心、时间和精力,当然更多的就是专业性。我担任高职学生会指导教师的五年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各位同行以及前辈分享,还望各位的指正;同时,我也会再不断自我总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更大的热情与专业能力服务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俊华.浅谈高职学生特点及班级管理[J].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院报,2011.
关键词:需求分析;学生管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3-02
一、引言
大学生活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因为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不仅仅要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不熟悉的面孔,甚至还要面对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对全新的变化,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调整、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有的大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不但影响他们大学四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
为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自我,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现自我,正确定位四年大学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通过正确的引导、必要的教育和有效的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法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圆满完成大学学业和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二、需求分析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类需求是促使社会发展的动因。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象和背景,研究者对需求的定义、分类不完全相同。普遍意义上的需求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人的生物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需求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性倾向性,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需求是个体行为的直接源泉,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需求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个体活动也就越有力。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当个体通过有效活动使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又会产生新的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教育也正由公益事业逐步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为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同时促进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发展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即既积极研讨社会职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又努力满足不同学生成才就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专业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客观需求和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期望和态度,制订科学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积极和合理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学业成才和职业规划,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以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为依据,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帮助学生圆满完成专业学习后顺利就业。为此,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一)以职业规划为目标的管理思想
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正确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实践活动的重要步骤。伴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态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统计,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2009年至2011年每年均超过600万,到2011年,社会未就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有近800万。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贯彻以职业规划为目标的管理思想。
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实现顺利就业,为此合理的职业规划理所当然是在校大学生最普遍的需求。职业规划包括理论设计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讲,职业规划就是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从实践的角度上讲,职业规划就是有计划地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实现规划目标。鉴于实现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发展动力,高校学生管理一方面应帮助学生尽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业能力、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等客观实际,精心设计、适时调整、不断完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包括总体目标、实现途径、具体步骤等;高校学生管理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组建功能各异的学校社团组织,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团组织活动中,不断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培养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陶冶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每当大学毕业之季,我们总会看到校园里有那么一帮忙碌而焦急的人群,他们要么忙于重修、补考,以修完足够的学分而顺利毕业,要么忙于散发各式求职简历,以求找到一份工作。这样的情况与学生本人大学四年期间求学目标不明等当然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能将满足学生合理需求视为工作重点,尽早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以便学生能在近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创造学业成绩、工作能力、组织发展等方面的条件以实现职业规划目标,以上情况即使不能完全杜绝,但至少也可以极大地降低。
(二)以专业学习为重点的管理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一场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抛弃了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过度关注消极、病态的研究路线和模式,转而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注重普通人潜能的发挥、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帮助人们更快乐、更成功、更健康。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者健康的科学,同样也是一门关注人类幸福、快乐与发展的科学。从“消极”到“积极”,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弃暗投明”,指引着每一个普通人都尝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激励和友爱,要求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发展、关心和谐、强调人的价值所在,试图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帮助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探究具有天赋的人又该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研究。而三个支撑点又可以这样划分: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如快乐、幸福感等;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如社会关系、文化规则、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在突破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还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使我们将目光从学生的“短处”转向“长处”,使对教师的“烦恼”关注转向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暗处”走向“明处”,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启发。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按照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进行干预,教师们也常常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良”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是行内行外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他普通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的功能,加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未能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紧跟时代步伐,这就常常使我们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此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他们。因此,站在新的高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广大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变化,培养、优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处理问题、主动适应社会,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丰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消极心理学使得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常以学生有否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将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多放在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上,这成为了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也导致了学生了解了焦虑、抑郁、嫉妒,却不知如何发展自信、宽容等优良的人格品质;知道如何面对、避免和处理负面情绪,却不知如何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不是把人的优点仅仅当做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让人们对自己作出积极、正确的解读,发现内在的潜力,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启发学生多多留意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训练一种积极的思维应对消极事件,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的“弃暗投明”
(一)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包括解决心理困惑和调节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力。因此,针对全体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和潜能的发挥。如果做个比喻,学生就好像植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向上向光”的成长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超出教师、家长估量的心理潜能。当某种潜能被激发,就有可能产生个体身上的“蝴蝶效应”,带动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发现并且发展学生身上的优秀心理品质,例如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人格培养等。针对个别心理出现“不良”的学生,也需要强化学生的积极反应,发现其身上的优良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学生树立信心,争取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问题。
(二)尊重个体积极性,增强和内化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师还是班主任或是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应当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积极转变影响学生,自觉地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在尊重学生成长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除了学习,让学生还能体验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积极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而优良心理品质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体验积极向上才能真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和更和谐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中,人的体验和积极品质都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并且要在环境中不断地强化和体现。如果做一个比喻,将人比作植物,绝大多数植物本身是具有向光性的,然而只有得到悉心照顾和阳光的普照,植物的向光性才能得以体现。同理,每个人都具备“向光”的潜能,同样我们需要的也是一个提供给我们支持的组织系统和能够激发我们“向光性”的和谐环境,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健康的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一起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切实贯彻到校园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并最终形成坚实和可以依赖的强大系统和和谐环境。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 指导工作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90后大学生人格特征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世界心理学和精神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这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当下,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年龄是90后,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其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早期以及二者衔接过渡的阶段。总结当下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饱受赞美,却没有学会感恩
由于90后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他们普遍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关爱较多,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结果孩子不懂得感恩,缺乏感恩意识,得到的越多,回报父母、他人、社会的越少。
(二)懂得分享,却未必真正慷慨
由于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协作的意识差,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即将面临的是工作是步入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懂得团结协作,才会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三)收到鼓励,却没有收获自信
在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下,学校加压,各种各样的培优如雨后春笋,于是90后孩子自小即被大量的家教、教育辅导书进行专业培训,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能力突出,受到家人朋友及社会的鼓励自然就多,但是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抗挫能力较差。
(四)活的精彩,却没有树立目标
由于90后孩子的父母,正是社会的中坚阶层,而孩子更生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的庇护下,所以他们从一出生就带着优越性,在花销上家庭一般会尽力满足其所需,活得都相对洒脱和精彩,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使得他们很难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完善的人生规划。
(五)外表独立,却没有摆脱依赖
90后被称为思想独立,生活依赖的一代,他们多数拥有比较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但是由于自小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使得他们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些号称时尚的90后们不甘人后,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较差的社交能力导致他们更加依赖于父母和虚拟的网络。
二、既往大学生指导工作的不足与反思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也同样如此。而这种高速的发展,同时又使我们的教育没有及时地总结规律,及时地根据当下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指导方面,既往的工作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重视学业与纪律约束,忽略人格培育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在广大学生中流传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广大学生对于成长发展的取向——考试成绩是学习的唯一动力!而对于学习之外的教育,学校更多的是重视的是纪律约束,告知学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这种取向是我国的教育体系所引导的结果,广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无法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二)重视指导工作的整体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
长久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停留在整体指导的层面,从大方向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灌输性的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忽视了大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于指导工作的要求和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从而导致广大学生无法真正得到指导工作的效果,也影响了学校开展学生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指导方式单一,缺乏体系性与科学性
过去的学生指导工作,往往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作报告、写感受等方式开展,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归整。指导的方式单一,没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更谈不上体系和科学。这导致学生往往对于指导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有没有都一样”,这从根本上对指导工作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三、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生指导体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分析人在每个阶段的特定发展任务和特有的心理危机,而整个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磨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而指导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地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高校在指导90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制定完善合理的指导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以期达到育人的目标。
(一)丰富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格培育体系
1.合理分类,确定内容。
根据90后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诚实和爱是这一时期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而高校指导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和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要达成这项任务,首先应该从十种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具备这十种能力之后,就可以很容易的达成我们的指导目标。这十种能力是:自我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团队精神与沟通合作能力、实践与操作实施能力、终身学习与开拓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
2.重视指导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确立好整体的培养内容之后,就要分门别类,对于不同的团体,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确立指导内容。对于学生骨干,着重培养其团队精神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对于其他大部分学生,根据年级,利用团体辅导等方式,综合培养其全方位的能力;对于心理、学业、家庭经济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根据其需要和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几种能力,尽可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思路,采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和方法
同一性理论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90后大学生正好处于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的阶段。?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和已经产生的解决危机,使大学生最终达到“同一性达成”,学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式与方法。
1.团体指导
团体指导是指导工作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既有的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还应注重团体指导的系统性构建。如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一个主题要从多个方面充分考虑活动的形式,防止内容单一化。还应考虑广大学生的不同的接受度,在一个系列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指导所有人的目标。
2.个体指导
个体指导主要要突出针对性。可以采取问卷,做测验,谈心谈话等方式,尽可能的列出每个学生的同一性问题,指导人员再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同一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角色混乱,达到“同一性达成”。
3.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内容加大重视、投入力度,将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就业指导、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增强指导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四、小结
9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其鲜明的自身特点,高校必须将学生指导工作提升高度,利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时的发现问题,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指导体系,注重团体与个体的结合,课程与训练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从而培养新世纪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德育 认知 情感 行为
当下基础教育领域德育工作思考的两个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通过德育工作,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工作的开展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参观访问、班会、升旗等。这类活动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具有广泛性和时间的统一性。二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德育指导。本文所探讨的优质德育工作思路主要是指后一种形式。在新形势下,学生在成长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其工作思路也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有新的思考和探索。基于对S中学初二年级的个案研究,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优质德育工作的思路应该秉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制度规范人的三步骤,通过这样的三步骤,较好地完成对个别学生甚至问题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引导和转化工作。
一、S中学初二年级个案基本情况
S中学是厦门市的一所市属中学,其初高中两校区分开,初中校区学生均为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王某为该中学初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小学三年级跟随父母从家乡县城来到厦门,父母自开一家小吃店。该生脾气暴躁,情绪容易激动,容易与同学和老师产生摩擦或争吵。从初一入学起,该生经常在班级里对同学大呼小叫,不顾场合,有的同学私下认为他看问题过于偏激,欺软怕硬,他更与多名科任老师如历史老师、政治老师、音乐老师和英语老师发生过冲突或争吵,在争吵过程中有时还有脏话出口,甚至还有拍桌子的过激举动。该生更曾经与班主任发生过冲突。
一次该生与其他同学打闹嬉戏,并有脏话出口,班主任在旁边予以制止,该生解释说对方先拉他衣服,边说边把自己衣服顺着肩膀往下扯进行示范,并且嬉皮笑脸,当时有很多同学在周围。班主任很生气,当场予以大声批评制止,该生就表现得非常不情愿,脸色铁青,觉得大失面子。事后班主任找其意欲就此事进行交谈,该生一直采取冷漠的不合作态度,眼光里也表现出了怨恨和不屑。当天下午的一节历史课,该生没有出现,接下去几节班主任的课,该生都趴着,也不记笔记,显得消极抵触。
二、S中学初二年级个案分析
现今小学升入初中实行电脑派位,学生之间的水平和基础相差较大,这给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生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外来人员子女在厦门大背景下面临的隐性困境。厦门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的特区城市,一直吸引着很多外来的工作人员前来厦门工作定居。外来人员的子女在来到厦门之后就接触着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些未成年的学生一方面突然从经济较落后地区被投放到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较快的特区城市,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又处在萌芽发展阶段。个体内部能力、意志和习惯形成的早期性与个体外部接触所感受的剧烈性形成了强烈对比,致使这样的个体在特区重点中学教育的大背景下更显现出自身的矛盾性和对现实规则纪律的抗拒性。这种矛盾性和抗拒性比自小生长在厦门的学生程度来得更深更广,并且在没有发生具体事件之前,这两种困境都是以萌芽状态隐性存在的。
2.外来人员子女在家庭小背景下面临的显性困境。首先要指出,这里的“家庭小背景”是相对于“厦门大背景”而言的,主要指家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在多次家访以及与学生的交谈之中,笔者得知王某的父母(该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经常会为小事大肆吵架,之后就拿王某出气,小则口头谩骂,大则动起手来。王某的父亲对于王某平时的管教方式也多以大声责骂为主,这样就使王某自己形成了一种观念,生活中发生问题只能靠打骂来解决,而他自己在与同学、老师交往的过程中也经常因为小事而引发大脾气。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小背景下,父母的自身素质和言行举止对子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使得该生在家庭中难以体会到温馨之情,在家庭外也经常误解性地被小事所引导,对其他人和事产生强烈的偏激和敌意。
3.90后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在一项社会调查中显示,90后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和创造力”,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他们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等问题,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以上的这些特点在王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也确实影响着他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致使他与同龄人无法深交,从而难以获得友谊的快乐,也无从获得成就感。
基于以上四点分析,笔者认为,王某可以成为一批从欠发达地区转入发达地区学习的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成长和与环境的艰难磨合中出现的一类人的典型代表。这类学生群体呈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与同龄人和长辈的交往过程。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接受这样学生的数量是较多的,这也给当地初中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三、优质德育工作思路的探索和思考
1.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关于德育目的的讨论可以分为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大类。笔者认为,德育目的是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这样的目的依托于个体良好的品德构成。美国品德教育专家克里纳教授把良好品德要素分为三类:①道德认知,包括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设身处地、道德推理、道德决断、自知之明;②道德情感,包括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谦虚;③道德行为,包括能力、意志和习惯。在这三要素中,认知指导情感,情感投射于行为,行为再强化认知,三者形成回环反复的形式。
2.优质德育工作思路的探索。这里所探讨的德育工作路线仅指针对个体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笔者认为,德育目的和内容是围绕这三方面进行的。据此,笔者提出了一条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思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制度塑造人。
3.道德认知――以理服人。根据克里纳教授对品德的三种分类,道德认知应该成为纠正学生行为的根本点,使学生个体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偏差。以王某为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适时地纠正王某出现的不恰当言行,通过对言行的分析让王某认识到其不合理性。通过纠正分析,摆出道理,从道德意识、道德决断和自知之明等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自身行为的能力,让说理过程从事后被动分析过渡到事前主动分析(这点尤为重要),这样,王某对于自身或身边现象行为的评价判断就会趋向合理。
在王某与班主任出现矛盾一事中,王某忽视了其在公众场合,出口说脏话,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拉扯自己的衣服,不自觉地把老师置于处置者的位置。事后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具体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的分析,帮助他从认知上先走出对这件事的误读,并且给他时间自我思考。
4.道德情感――以情感人。在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强化对道德认知的巩固。根据对王某作为90后一代的共性特点和王某个体的具体情况的分析,在日常与王某的交谈相处中,班主任对其始终报以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的态度,不让其感觉自己是问题学生被特殊对待。除此以外,班主任还通过多次的家访工作、与其父亲的交谈和建议等方式给他以被尊重、被理解和被关心的感觉。班主任坚持以此方式反射要求王某学会自重,学会自我控制,与身边许多同学一样有原则、有良知,知善懂美地说话行事。这一阶段是帮助学生从理性认知扩展到感性体验,通过感性的体验强化理性认知。在这第二步的工作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是必要的,道德情感的升华和美化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群体中才可以成倍得到复制,因此,这更有赖于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平时对班级管理的到位和班风的培养。
5.道德行为――以制度塑造人。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落脚于行为的改善而非只是结构、认知能力的改善,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工作者通过提出要求,依据学校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范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是重要并且必要的,这是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最重要一步,具有持久性。对于王某日常的出格言行,班主任在处理之后都予以规范层面的强调,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制定班级公约,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甚至更重要的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的理念切实纳入文本条例中,让其有据可依。
_____至_____学年度____学期 教师姓名_________
一、工作思路
二、具体工作
1、教学工作
2、教育或班主任工作
3、教育或教学管理工作
4、科研工作
5、其他工作
三、成绩
四、存在的问题
五、意见和建议
磨口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
_____至_____学年度____学期 教师姓名_________
一、工作思路
二、具体工作
1、德育工作(思想、行为习惯等)
2、班级活动开展
3、学风建设
4、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读书、板报等)
5、后进生转化工作
6、其他工作(卫生、安全等)
三、成绩
四、存在的问题
五、意见和建议
磨口小学后勤人员学期工作总结
_____至_____学年度____学期 教师姓名_________
一、工作思路
二、具体工作
三、科研工作
四、其他工作
五、成绩
六、存在的问题
七、意见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 :
以我校德育工作思路为指导,结合我班具体情况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为根本,把德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以愉快的儿童德育为格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安排:
三月 借“学习雷锋月活动”之机开展一次“学雷峰送温暖”活动。
1、举行一次文艺演出。
2、给孤寡老人打扫打扫环境卫生。
3、为老人读报纸。
四月 安全工作计划教育:交通安全工作计划是知识抽测竞赛。
五月、对少先队员进行一次“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史教育。
六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七月、安全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假期安全教育。
八月 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九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理论抽测竞赛。
十月、利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开展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守法、守纪、守规”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十二月、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行为教育。
本学期,根据期初德育工作计划,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文明、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我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本学期邀请了苏州市名教师明德小学全柳芳校长来校作讲座——且行且思且成长,全校长用真实动人的实例说服了大家,也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们觉得受益匪浅。王校长提倡我们老师要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抓好班主任队伍管理
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考核工作。
3.加强社会、家庭、学校配合
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为此学校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本学期召开了一至六各年级家长会,并充分利用家校通平台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及时传达学校中心工作,各项主要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家教工作等等。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默契配合。
4.加强后进生管理
继续开展德育导师工作,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本学期,各位导师结合学生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记载好帮教情况,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本校的后进生、落实结对帮教教师和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二、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1.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
2.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量化措施。
本学期,对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措施进一步完善与落实。重新制定评分内容和标准,重新设计较合理、较规范的评比版面。对卫生、课桌椅、眼保健操、广播操、午餐情况、违纪情况的检查评比落实到位。对卫生、课桌椅、眼保健操采取天天检查的方式,对佩戴情况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对班级板报、班级布置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
3.充分发挥值日生、班级干部、校内少先队的值日监督作用。一学期来,各值日生认真负责,检查公平公正,值日工作到位。 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养成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习惯等。通过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期末还评选表彰了二十位文明礼仪小标兵。形成全校和班级竞争,促进了全校的行为规范。
四、加强法制教育工作
学校把五月份定为法制宣传月,在五月中旬学校还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法制宣传视频,接受法制教育。学校还向全体学生做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法制报告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存在问题
1.班级之间存在不平衡,班风、学风参差不齐,某些班级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不尽人意。如课间上下楼梯、走廊行走不按要求去做、一些学生卫生习惯较差,随意丢弃脏物,还有少数学生有在校园内吃零食的不良习惯,这也是造成学校偶尔卫生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3.课间学生在校追逐吵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之,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焦点问题有待解决。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着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 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 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
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班主任工作为“救火队”,德育工作不主动;班级德育活动片断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集体不够发达等。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从主体德育、集体教育、系统德育等方面予以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等思路。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思路
2008年,本人负责申报的《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在课题开题阶段,我们将课题研究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实验,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域入手,进行具体的学校文化创新。在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德育文化创新。这一工作,在中小学主要是班主任工作创新,在大学主要是辅导员工作创新。现将我们进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思路汇报如下,供领导和同仁参考。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发生重大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德育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服教育: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托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班主任 )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种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突出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思路八: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