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课前预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具有6个特点: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其先进的经验对于我们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的课程体系框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具体到数学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感等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教师职业对数学教师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亚洲各国中,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无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及课程体系

1.1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

随着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以及“现实数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兴起,新加坡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数学教师教育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近年来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已从本科教育学士,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凭”(ThepostgraduateDiplomain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层次较高。即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中等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收立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第五年专攻教师教育专业,重点是进行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似于美国的“4+1”培养模式。

1.2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采用PGDE(S)这种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说明新加坡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资格要求很高。要想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必须专攻一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以获得中等数学教育研究生文凭。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本科阶段要求研修两门专业,对来自不同专业并且申请获准进入PGDE(S)培养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将依据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辅修专业背景实施双科教育,以便他们能执教数学和其它一门中学课程。这种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保证了中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1.3课程设置与分析

从横向上看,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类构成;而从纵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践、语言与书写技能四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下又分若干专题。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含有教学设计、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课堂管理四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主要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教学、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对天才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危机处理等二十多门限定选修课,以及IT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等14门专题性任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课程研究系列则由两门执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成。其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求必修数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与学1、数学的教与学2三门核心课程”。特别地,数学基础旨在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以自学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方式完成,不占学分,但是作为必修课,期末需通过一个与中学数学国家级考试对应的测验。

从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不难发现,数学的教与学1—2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集数学学习论、课程论、方法论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理念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已从2O世纪80年代初过于关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为90年代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并重,并在理论的学习掌握、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

其中,教与学1包括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数学概念的形成及学习原理,数学思维策略、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与IT技术应用等理论性专题。课程主题则由围绕中学数学大纲中的具体课程课题开展的学习困难诊断及教学设计和分析等实践性专题构成,以引导师范生们在中学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算术、代数、测量与几何、函数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角、集合、矩阵、向量、微积分等具体课题中,一一检验和考查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习分析和诊断各专题学习中学生的困难,讨论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等。特别地,对于中学数学大纲中的核心课题、问题解决与方法策略的教学研究则渗透和贯穿在上述领域的各专题之中。

数学教与学2则为数学教与学I的发展与深化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和模拟实习等专题构成。教学方式包括学生上模拟课前与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的研讨,以及模拟课后指导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的反思、改进、讨论等多样化活动,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改进他们所学理论和在上述专题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方法、技艺的丰富性、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等认识,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性向反思型实践转变。

教育实践是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计划中长达1O周,不占学分,由专设的等级进行评定,其中有1周于上学期到中学见习与观摩,其余9周于下学期在中学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成长。

教学语言与书写技能系列均由选修专题构成,大多不设学分,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沟通、书写技能。

综合上述介绍,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关注教师应有的高等、初等数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数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突出教育实践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模块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数学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师的培养。PGDE(s)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教学型数学教师,它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础性教育课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课程系列的有机结合,以及广泛的开展反思、改进、讨论、研究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实现从操作型向概念型转化,为学生将来向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对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关注学生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中学课堂展开教学研究,紧跟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数学教育改革。这种紧密围绕中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性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型向反思型实践模式转变。

五是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从整个大学教育学习教育类课程的时数上看,比例上已占总学时的20%,绝对课时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教学课时。包括模拟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时间充分,考核方式灵活。

六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有通识性的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又设有数学学科专业的多媒体学习模块,这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观念。

2我国普通师范学院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比较中新两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普通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教育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凸显出以下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层次单调,课程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课程设置只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通识性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般只开设数学教学论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理论课、学术课偏多,实践课、实务课极少。学生普遍把它们作为一般的考试课程,违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师任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2.2缺乏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接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肤浅的应对,如开设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或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论》教学中;面对中学数学教材,既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研究,更没有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研究等。单一的《数学教学论》包打天下,缺乏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中学数学内容来设计课程的观念。

2.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高师院校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单一的现象使得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离,与中学数学教材相割裂。师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用处,不清楚教师讲授内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学科内容的实际价值。他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业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后,其数学学术功底明显缺乏后劲,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势就逐渐显现出来。

2.4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化,教学实践薄弱

高师普遍开设有模拟实习、观摩见习等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不少从未接触过中学数学教育的高师教师滥竽充数的担任指导教师,难以有效的开展实践、反思模式的专题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多是一种形式或一个过程。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中学数学教师受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少实习生象征性的上过几节习题课或讲评课,没有真正的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公式与定理教学、复习课教学等这些典型的数学课。尽管有6—10周不等的实习时间,其真实的实习时间又有几何呢?而即使在这样的课时数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仅仅为5%,远远低于新加坡。

2.5有计算机技术,无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观念与能力

中新两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客观而言,当代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娴熟,占有技术优势。但在学生的课件制作作业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所谓的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或课件放映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标榜为一种整合,不如说是一种赶时髦。

3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普通文化课程、数学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学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几方面的结合。由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定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师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统整其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教师,以确保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借鉴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构建数学教育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以促进师范生的数学专业化水平为宗旨,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构建新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群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师培养目标,我们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构成”为核心,结合对在校师范生、部分往届毕业生以及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借鉴新加坡课程改革经验,并研究分析与思考,构建与实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反思层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数学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置。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学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上促使他们“上路”,从科研意识和思路上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课改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关注以下重要因素:(1)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性——为研究性教师奠定基础;(2)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数学知识和数学教育齐头并进;(3)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保证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针对性;(4)学生就业面试内容——教师数学专业化发展的动力;(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只设一门必修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任选课和活动课的结构设置课程。增开了面向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符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和师范生今后从师任教实际需要的9门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新增的选修课都属于任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判断、作出选择的机会,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课程层次。在原来只有理论层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实践,促进锻炼提高教学能力的应用层面、实践层面课程。新增的应用、实践层面课程弥补了过去在知识理论学习和中学教育实习之间缺少的操作应用中介环节,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3)丰富课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学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的这几门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都主要是偏重应用、实用,侧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改革性实务课程。新增的实务性课程注重贴近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走向,便于师范学生了解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熟悉中学数学教学实际。:

第2篇

摘要: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是国际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理念、观念。都跟以往的教学思想、理念、观念产生了革命式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交流多元化 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 整合的思想、理念、观念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是国际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这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形象的接受更多的知识。法国提出:信息技术要真正整合到数学中去,并声明这种整合是必要的;德国提到用计算机表示曲线族,用计算机模拟概率,建立程序考察序列等,并开设“信息学”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的教学提纲和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作为科学的发展产物。我们必须尽快的加大利用其功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手段。而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我们注意两者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充分的融合。把两者融合在 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和理念。有了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观念作为前提。它的整合才能发生真正的效率。否则变成了华而不实的产物。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

现代 信息时代是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 ,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课件等来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改革的传统教学形式,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教学中的实践,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存在这几点。1、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将使数学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多样化;使数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2、使数学教学过程的信息交流多元化,认知方式多元化;为实现数学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3、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它包括基本思想、目标、原则、策略、方式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模式。4.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理念。

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的特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学习具有个性化 ;学习方式要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的机会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学生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数学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把握未来变化的能力等,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其今后谋生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结构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注意现代技术手段对落实教学目的要求所起到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何数学的“教”与“学”,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好的情境对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激情焕发,这是数学课件所不能代替的。既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它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程序,从根本上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又是教学行为改变的前提。一些教师对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领会不够,对于这项改革缺乏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技术,但是旧的教育思想没变,“穿新鞋,走老路”,很难真正地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一些虽然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但是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的约束,给教学改革带上了枷锁,使这项教学改革缺乏内动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接受知识的方式跟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都要做相对应的转变,教育要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知识的继承、传播、使用与创新等”的转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要想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但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规范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反馈,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理念、观念都跟以往的教学发生了革命式的转变。

第3篇

问题一:多多益善,走入“泛滥成灾”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广泛而深入地走进小语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蔚然成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有的老师根本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不管学科特点,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幻灯片的播放与讲解;有的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三四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学生每节课都始终盯着屏幕,仰着脖子当观众,语文课几乎成了录像放映课,老师成了放映员,也成了鼠标的仆人,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策略】把握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王鹏远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关键是看技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重要的学科特点。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落实好听、说、读、写等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在语文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固守多多必定益善的错误思想,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加大课件的使用率,加长课件的使用时间,而远离“语”和“文”两字,忽略了学科特点。

以下是两节关于《荷花》一文的教学。

案例一: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二:执教老师教学此文前,花了很多工夫,广泛收集资料并做成了专题学习网页。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荷叶的风光,一会儿查询荷花茶的生产工艺,一会儿听《荷塘月色》……气氛可真热闹。交流时,学生把荷花的生长过程讲了半天,唯独没有涉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缺失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案例一的整合过程中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找准整合点。而案例二有意无意间美文赏析课变成了荷花知识课,导致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专心看精美的课件和课文的补充资料,显然这是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规律。

问题二:追求美感,走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加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件装点得美不胜收。教师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无暇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更有甚者,其课件中的动画和声音跟本课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如雾里看花,听者也心烦意乱,这样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别提对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作用。

【策略】明确整合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在小语课堂中,课件的设计和运用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凸显辅助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强化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整堂课只是在课始时通过课件展示了诗人宋小明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配上的照片,别无其他。通过老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有效渲染课文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对有了大体的了解,为学习整篇课文架起了一座桥梁。又在课末,再次借助课始的整合方法,反复诵读,渐渐地,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形象永远树立在学生心中。如此整合,目的明确,方法可谓极其简单,却收到极其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主次颠倒,走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信息技术集声、光、形、色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人机交互的信息环境。于是很多语文教师便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由此出现了教学目标偏移,课堂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学生成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旁观者,学习的主体地位部分性缺失,兴趣也逐渐减弱。难怪很多老师在听了这样的语文课之后都会感叹: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策略】重视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素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他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即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时空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68-02

【作者简介】浦芳,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L,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时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那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

1.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探索创新。

在批改学生的期末试卷时,很多数学教师会发现,平时没教过或者学生平时没做过的题错误率较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平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愿意展示学生的多样化算法,但是展示结束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比算法,比较哪种算法最简洁,使学生经历算法最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推荐的最优方法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出错,因此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选择教师教的方法而不愿意冒险,考试时碰到平时没做过的题目,束手无策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答案,对与正确答案不一致的答案,教师要试着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有这样一道题:《科学故事》有上下两册,上册厚2.4厘米,有288页,下册厚3.6厘米,下册有多少页?常规做法是先算出每厘米厚度是多少页,再乘3.6厘米算出下册的页数。而有的学生发现3.6厘米和2.4厘米之间的倍比关系,得出288页再加它的一半就是下册页数。这样的思考方法虽然与之前教师教的方法不一致,但是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课堂上学生才会自主、自信,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角度,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式学习。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才能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学生课前动手折一折,看这些图形对折后对边是否能完全重合。通过预习单和动手操作,学生尝试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借助预习单,教师还能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否能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提供适切的学习材料,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设计不科学,数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认为很多教学内容无须小组合作学习也能顺畅地进行;(2)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秩序;(3)学生认识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难以开展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如何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小组合作的意识,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在互助中学习获取知识。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小组合作以形式上的保障,明确告知各小组组长和组员的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完成目标。最后,教师应准备充分的、符合学生认知起点、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材料。例如:在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的小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两份研究单:

研究内容:a= 。

猜想: 。

我们的发现: 。

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每人先画一个内部钉子数为2的多边形,由组长汇总数据,全体组员观察、提出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之前的探索经验自主开展操作、比较、发现等活动,确定第二次研究的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个个有任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沟通交流、共同探索,他们能在发现、表示、验证规律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价值。

4.拓展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人选,教学的时空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前活动、课后延伸可以让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在校本教研时,笔者连续听了苏教版四下《认识升》和《认识毫升》两节公开课。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让学生和父母到超市、商场去观察,了解哪些东西是以升和毫升为单位的,分别是多少升和毫升。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升和毫升,如:一瓶香水5毫升、一盒眼药水20毫升、一瓶矿泉水500毫升、一桶色拉油5升等。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升和毫升后,让他们在家用滴管滴水和用脸盆盛水,感受1毫升和1升水各有多少。经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对毫升和升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进行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让他们对1毫升、5毫升、100毫升、200毫升和1升、5升等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课堂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第5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WWw.133229.COm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

第6篇

【论文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转贴于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能力 培养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课前预习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这叫换位思考法。在学习每一个问题,每项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人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如在讲“独立重复试验”时,我把这节内容留给学生课前思考,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例和有关的练习。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换位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课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勤于思考

创新的前题是理解。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2.善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

3.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呼吁;丰富有趣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在的农村中心小学而言,相对于其它县城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下面我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一些浅析认识和做法。

一、摆正师生关系

首先,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在与学生交谈、或是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样,教师才能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乐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没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课前预习,培养自学

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 必须是高效快速的, 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所有学习内容有很多知识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没必要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更用不着去探究。因此,课前预习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与责任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所以我们要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这并不是简单的讲几个数学故事,或举几个和生活有关的东西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而是要学生真正的弄懂数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向他们灌输数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然后在练习和作业上,以学生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要求让他们去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乐中学习数学

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果课堂上能够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会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每节课都在展示着自我,对问题有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表现的欲望,有创意的想法、观点得到赞赏时的那种快乐油然而生,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能不积极主动的参与,不想赢得别人的赞赏吗?这种过程,其实就是获得快乐的过程,就是合作的成效,就是新的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合作是成功的基石,“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都很强,小组互相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起到兵教兵,兵带兵的作用,感觉学习稍微吃力的同学,在互帮的氛围中,也能够很快赶上来,从而能够到尝试成功的快乐。为了小组的利益,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克服了部分学生自身存在的惰性问题,在争答的过程中,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先前的灌输式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学生交流、讨论、合作的机会少,老师传授的只是对问题的一种看法,而现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精彩的见解出现的时候,还会得到鼓励和赞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树立了较强的自信,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五、把数学用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习题的设计要以人为本,要有生活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依据知识内容和农村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让后进生能完成、优秀生有深化的发展。使之呈现“芝麻开花”式的发展,达到各自的高度。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农村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

第9篇

放手培养“小老师”

“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课前回顾。”一间教室里传来稚嫩的“教书”声,走近一看,原来是汪述文所带班级里的“小老师”正在上课呢。此前,汪述文曾到上海等地学习,目睹了教育先进地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她受到很大触动。回来后,她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汪述文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必须充分得到“放飞”,而要想放飞学生,让学生学习“到位”,教师必然要解放自己,从“越俎代庖”走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分享的“学堂”、教师强调与点拨的“讲堂”。

汪述文发现,许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在课堂上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学生表现出“失语”特征,变得越来越沉默;而一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则似乎“吃不饱”,表现欲越来越强。如何既满足成绩突出的学生,又“唤醒”平时沉默的学生?她提出了在班级中放手培养“小老师”的策略。

她根据具体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师的主导方向,让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为此,她提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力求每节新课都让学生自愿上台当“小老师”,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汪述文执教《分数除以整数》一课中,‘小老师’们经过充分备课后,展示小组合作制作的PPT,向同学们提出教学的导入问题。而汪述文则在一旁恰到好处地提点“同学们拿出A4纸,先自己试着独立解决,再跟小组交流方法”。交流后,“小老师”展示自己探究结果,演示折纸和计算的过程,其他学生也纷纷上台展示,5种不同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答案。此时的汪述文在一旁不断点头表示肯定,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哪个是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假如是分成三份答案又是多少”……渐渐地,学生们发现了规律,学会了举一反三,最后“吃透”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定理。整节课上,“小老师”和教师配合默契,学生们也“不犯困”了,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汪述文还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代表轮流值日播报班级数学作业完成情况、分享学习的困惑与问题、心得与体悟、快乐与收获,在课前建立了“1对1”的检查作业机制和“1对2”的‘小老师’帮扶制度,期中或期末考试前分工整理每个单元复习资料……在汪述文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争当老师助手,一个个引领示范带头的“小先生”成长起来,快乐合作教学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了。

强化学法指导

小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技能或方法、行为与习惯是相当缺失的。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学法指导的重心。为此,汪述文十分注重学法指导,不断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汪述文认为,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为了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预习,她经常使用“预习预告”,告诉学生“今天准备学习什么”“我的问题在哪里”。这种“预习预告”不仅促进学生明确目标,有利于课前交流,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

汪述文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从“分享”中懂得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她根据具体学情,在三个不同的学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在低年段,有意识培养小老师会听,会想,会说;在中年段,教会学生数学信息,指导“小老师”展开片段教学;在高年段,要求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读,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课堂上,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导”学上下工夫,在关键处指导、在迷茫处诱导、在疑惑处辅导,力求做到变“教堂”为“学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分享的舞台、教师强调与点拨的讲堂。例如在执教《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小老师展示过程中,汪述文发现问题马上会“叫停”,对他们的上课方式进行指导,如让他们放慢速度给同学们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分享对2和5的倍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探讨结果,在这分享的过程,学习的思路就显而易见了。

课后,汪述文及时指导学生回顾梳理和巩固迁移,一方面促使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继续优化学生“家庭作业”的研究,让其成为孩子们乐园。

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汪述文严格按教育部减负要求布置作业,在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布置贴近生活的数学拓展作业和反思提升作业。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写生活中的数学日记,一年级写1、2句话,二年级写1、2段完整的话。

综观汪述文强化学法指导的方式,可以发现她在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归纳整理。例如在二年级时,她开始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归纳整理复习,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把本单元所学的“学习内容、知识点、易错点、注意事项”进行表格式的整理。到了三年级,汪述文逐渐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事情:开学初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目标;课前由两分钟数学听算改为数学信息会,新授课前让学生先自学并做自学笔记,课后让学生用A4纸自己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绘制知识网络图,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

注重课外拓展

汪述文注重引导学生拓展数学思维,经常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每一节数学课后,她都能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她看来,数学教师应该实现“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深化,不仅是课内学习,课外的拓展更能培养学生养成思考数学的习惯。

为此,汪述文开展了“数学微写作”,她认为学生在数学日记里回想了自己经历的数学困惑、数学实验、数学思考、数学结论、数学经历、数学感悟……这些拓展的过程才让“数学”充满了生命力,这生命的活力将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将圆锥体里的米粒倒进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总共倒了3次才刚好满了。我疑惑了,为什么等底等高条件下3个圆锥的体积与一个圆柱相等呢?再把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同样的实验,心里想:这次应该不会相等了吧?但是倒了第3杯时,我眼睛都瞪大,圆柱居然满了……出人意料实验的结果让我对圆锥体积的奥秘产生了兴趣,回想起老师说的‘圆柱是圆锥的3倍’,我亲手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定律。”这是汪述文班里学生写《实验中的发现》的数学小作文,小学生详细记录课外拓展实验中的数学,记录对同一种数学知识的不同表露,并且独立思考数学问题。

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课堂内的数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望,汪述文便推荐和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学科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课外读物,通过数学阅读,跳出数学课本,看数学世界。她班级的数学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数学“说理题”课上,学到“(1+2+3+4+5+6+……+99)+100+101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时,学生们跃跃欲试,班上的学生温思海抢答道:“(1+100)+(2+99)+(3+98)+……(50+51) =50×101=5050,5050+101=5151,它们的和是奇数。在数学课外读物上,看过高斯解过类似的题呢。”

汪述文还经常跟学生一起阅读《数学是怎样学好》等课外书籍,跟学生一起做数学实验,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折纸,运用数学知识《位置与方向》画动物园导游图、运用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识制作风筝,让他们发掘数学创造的美。

她还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评价,发挥“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性主体评价方式,采用作品分析、“成长记录袋”等聚焦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让评价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督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让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汪述文坚信,搞好教育,贵在理念,成在行动,赢在坚持。现在,她的课堂教学从刚开始的个别尖子生当小老师发展到了自愿报名组建小老师团队,从小老师参与片段教学发展到小老师参与全课教学;90%以上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行单元归纳整理复习和课前自学,100%的学生在课后会自觉整理数学笔记。学生还自己建立了Q群,课后一起探讨如何制作课件、撰写上课教案,对上课内容进行分工,分享上完课后写的上课体会……

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学习体验和探究知识的平台,“我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中的发展意识、数学应用中的策略意识、数学解题中的严谨品质、数学发展中的观察和归纳意识、数学史料中的发明创新意识、数学阅读中的立体认知意识,让他们感受数学带来自信与快乐。”汪述文如是说。

第10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 课外学习

《数学新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下面我谈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学习氛围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密切伙伴、引领者,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帮助、鼓励,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注意做到不褒此贬彼。

2.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第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二、课堂方面

“满堂灌”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达到不依赖老师也能把功课学好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引导学生用二十分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学导案,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练习。②教师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答疑抽讲。③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④用五分钟左右时间交流结果并由学生或教师进行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摸清学生情况以后,学习步骤大致如下: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一般3至4人为宜)讨论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约十分钟),课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及课后练习和自做教具。②尽量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讲,小组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或教师解答,因势利导讲解重难点内容约十五至二十分钟。③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宜过多,难度适中,做完后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教师抽查部分自测题,了解存在的问题。④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三、课外方面

教室后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可以自于课本,也可以是自编的但不得重复。每一单元结束时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均出一张考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课后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如《自主探究学习对我成长的影响》《我是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后先自主预习好处多》《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的作用》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总结、提升。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革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工作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环境提供原动力;并按照数学发现的一般程序、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鼓励、肯定、帮助、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学课程标准(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教育教学法规,落实素质教育和自成教育。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渗透终生数学教育思想;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数学课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自强成才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住校班以农村孩子居多的班级。他们虽然大多朴实善良,但因为从小家长管不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较差。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本班数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无论从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已初步形成。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数学思想方法已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但一些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数学知识上一些拔高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的同学人数还不理想。

三、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挖掘整合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中学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可将原来在课堂上的教学讲授转移到在线教学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为适应新教学环境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特点有机结合,让灌输教育转化为互助学习。翻转课堂把学习进程中的传授知识与内化知识调换了顺序,课前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等自主学习材料完成“先学”,在课堂上利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提高自我数学能力。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是未来教学发展方向。

一、转变原有教学传统,从以“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

数学课不再是灌输教育,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教师要先把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点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课堂上老师通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点,并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课件、音频视频材料、自主学习清单等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中穿插讨论、汇报等多种形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概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关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创造民主参与教育教学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教给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品格,比传统照本宣科式数学教育更有现实意义[1]。

二、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互动

翻转课堂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形式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经验,采用微课、大课堂视频、云课堂等多种形式,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具体形象化,可以转化为音频视频素材得以保留,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不断重复观看学习,加深学习印象。对核心内容或较难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论坛或班级群发起话题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研究当中。在学习内容上,翻转课堂传递的知识可以超越教材里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来源于生活和实际的案例。如公积金贷款计算、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等,这些实例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讲授立体几何时,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向学生讲授金字塔、地球等实际生活存在的模型。开放式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融入数学案例中,还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直观数学感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丰富数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2]。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转变

以往数学课教学效果如何都是以试卷测试进行考核,以分数论高低。这种评价体系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因此,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数学教学,用与之相配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考查应该更看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看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可以布置论文写作和读书笔记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上提升对学生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和定理,还要求学生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分析和解决问题[3]。翻转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到数学研究中是考核的重要参数。翻转课堂的应用不但使学生的身在数学课堂上,而且让学生的心在课堂上。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贯穿数学教学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者走向主动思考,成为主动探究者。这一变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研究能力,让其受用终生。

四、教学流程的改变

传统数学教学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师教、学习练、教师评”三个主体环节。教师教是以传授为主的教学过程,知识点由教师安排;学生练是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教师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作业和考试分数确定。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实际上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不能适应教学节奏,往往疲于应付。在学生练习阶段,学生不能得到老师的指点,不能获得同学的帮助,往往造成知识点缺失,使学生失去最佳学习机会。翻转课堂主体结构可以分为学生学、自主测、合作研三个阶段。在学生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精心规划下,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有利于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在自主测环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检测,可以形成诊断性评价,做到测评一体,以评促学;在合作研环节,师生之间合作共享研究数学问题,可以解决以往问题,也可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使自身数学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先学后教”成为教学的常态化过程,教师通过导学案、徽课等帮助学生“先学”,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发问、讨论和思考。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助学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成为探究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以网络学习为目标,以在线教育为切入点,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方式给当下中学数学教育带来巨大变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学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定会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建立措施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是相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的,指的是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爱上数学,学会数学学习的技巧。

一、建设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会如此受重视呢?在高考中,数学学科占据很大的比例,理科200分、文科160分。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可以说得数学者得天下。而且,高中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讲,也是课堂的主角。通过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学生们数学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建设高效数学课堂是符合学生需求,响应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号召的关键。

二、高效数学课堂构建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导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高中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丧失数学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从长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发现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缺失是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所以,要想构建出高效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变得更加高效和直接。将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们创设课堂讨论的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

2.改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善传统的数学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复习、预习、教学、习题、测试等等都是叠加在课堂时间之中的。教师将课堂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突出课堂层次和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组织设计上,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和学习水平,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结构设计中,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建设完整、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课前预习、课堂训练到课后回顾等等环节,实施高效课堂策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对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同样功不可没。多媒体技术以其容量大、展示方便、趣味性强,获得了众多师生的热捧。在图文资料、多媒体信息的协助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不管是规划课堂结构还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以改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

3.转变教学理念,寻求高效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职人员的努力下,一系列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总体而言,这些高效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实施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们只是课堂的配角和听众。但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要想实现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创设,教师必须以服务学生为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每种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条件,选取行之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第14篇

【关键词】已有经验;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即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一、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中有70%是流动人口子女,虽然他们的生活阅历及学习经验少,但是他们也有丰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们有天真淳朴,刻苦耐劳的优点,而且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数学资源,这些都不容被我们忽视。

帮助学生经历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培养我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成为我们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愿望。然而,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校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学习状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习惯差,学习能力不强,从而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自主学习的空间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学习热情降低。

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能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能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究新知,感悟数学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将会不断地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我校的数学教师能转变教学理念,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长足的进步!

二、主要观点和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是带着他的已有经验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本着“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但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多的是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进行预设的,在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可能与逻辑起点有所偏差,教师只有在组织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的学习起点得以充分显露,并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去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应牢固建立“教师进课堂就是在以学生已有经验的前提下组织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观,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和把握,遵循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从而提升教师设计、组织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采取的行动和策略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题成功与否,与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有很大关系。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我们坚持以理论为先导,课题组成员学习了许多相关书籍,组员的教科研意识明显增强。课题组成员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学理论,做笔记,写教育教学日记和反思论文,不断总结提高,超越自我。

(一)提升教师了解学生经验的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交流,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教师更好的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效。由于老师对于学生已有经验暴露之后应对能力的欠缺,我们尝试在低段利用课前访谈、中段利用课内导学单、高段采用预习单的形式进行了解分析,为老师设计有效活动提供保障。

(二)教师掌握了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

科学的教材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编码。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就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教材时就要关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即要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经验及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对新知的需要度)。所以我们要求数学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进行梳理,以便发挥教材的优势,用好、用活教材。

(三)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实施策略。

1.“已有经验”调查的策略:学生的新的数学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知识前衔后接的严密系统性,利用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先知,“时刻准备着”去同化和吸纳新知。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对即将教学的新知识施以积极的影响,为新知的接受创设同化点,让学生运用已形成的学习策略更顺利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情况,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有效性的教学活动。在设计对学生已有经验调查时,我们形成了学情分析的策略:课前访谈、课内导学、课前预习。

第15篇

重庆市新课程改革已于2011年秋季全面启动,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开始试用。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必修选修相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穿新鞋走老路,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实施数学素质教育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线教师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加强了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问题解决方法、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生活能力可以迁移为数学能力,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转贴于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我所教的两个实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 ,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 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

可见,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所以,在新课程数学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知识重在其形成过程的挖掘,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