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班科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尝,了解水是透明的,是无色无味的。
2、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水具有流动的特征。
3、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两个玻璃杯(一杯清水、一杯酱油),两个托盘。
2、幼儿每人三个透明的杯子,一个勺子。
3、漏勺、塑料小篮子、塑料袋、有洞的容器若干,小箩筐若干,小毛巾4条。
4、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感知水是透明的。
(1)师:今天,我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本文.来源:.教案网)(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清水、一杯酱油)。
(2)教师继续以魔术的形式,将两颗玻璃珠放入杯中。
提问:变出了什么?
珠子在哪个杯子里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这个杯子里面是什么啊?
为什么珠子在酱油里面看不清,在水里面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啊?
(3)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水中物体的形状、颜色。
2、了解水。
--无色无味这一特征现在,水宝宝要和我们玩躲猫猫,它啊就在你们跟前都有三个杯子,水宝宝就藏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你可以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办法把水宝宝找出来。
①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②提问: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找到水宝宝的?
水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闻起来,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③教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我们也可以说是无色无味的。
④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3、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帮水宝宝搬家,感知水的流动性。
师:水宝宝想请我们帮她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就是帮水宝宝搬个家。
①教师出示搬水工具: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并尝试用这些材料进行活动。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提问:你用什么东西来帮水宝宝搬家的?
在帮水宝宝搬家时,水宝宝怎么了?
④小结:原来水是会流动的。
延伸活动:
1、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水宝宝?
建高楼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态度。
2. 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堆高,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
3. 通过操作,让幼儿懂得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
活动准备
1. 挂图:图一,小长颈鹿开心地住在小房子里;图二,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
2. 大小各不同的积塑,纸筒,纸盒(大小不同),小篮子,托盘,各种罐子和瓶子,纸杯,纸皮……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故事内容:小长颈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乐,后来小长颈鹿长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没有房子住哭了。
1) 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你们说怎么办呢?
2) 我们一起建一间高高的房子让小长颈鹿住好吗?
2、介绍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堆高。
教师
⑴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东西,它们有什么?
⑵你们能用这些东西建一间高高的房子吗?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做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 幼儿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做。
2) 注意拿了材料找个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挤在一起。
4、小结。
1) 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建房子的?
2) 老师刚才看到有个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这样建的,你们看房子为什么会倒?(楼底部太小,不平。)
3) 我们怎样建房子才又高又稳?(楼底要平和宽,建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启发幼儿用托盘,纸皮等辅助材料来建房子。
5、鼓励幼儿再一次进行尝试,并用多种材料来建房子。
1) 提醒幼儿行走时要注意,手脚放轻点,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 重点引导幼儿如何利用辅助材料建高楼
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
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点评: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
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总评: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
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
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材料提供: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1.
谈话,引出主题:“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
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
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
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1)
你最喜欢哪个水果,摸摸看,它是什么样的?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你吃过吗?想一想,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
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
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
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
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
(小班科学)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一、活动背景:
最近,幼儿园开始喝豆浆了,但经常有小朋友不爱喝,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运用变魔术的口吻,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幼儿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有的幼儿看到老师做出来的豆浆就说:“老师,豆浆能不能吃了呢?”还有的幼儿说:“什么时候能吃豆浆呀?”可见,将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看录象,录象里的东西都是用黄豆宝宝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等会告诉大家。”(看录象)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三、活动评价: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文秘站:)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点评: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
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总评: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教材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队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进行计算。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情境入课,初探8加几算法
师:星期天上午,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先来了8个小朋友,又来了3个,一共要买几张门票呢?
生:13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数出来的。
生2:从8接着往后数5个,就知道了。
生3:8+5算出的。
师:先来了8个,又来了5个,可以用加法8+5来算,(板书:8+5)那怎样进行计算呢?能用小圆片摆摆,说说吗?
学生操作
师:谁先来?
生:从5个里拿出2个给8,就有10了,加起来就是13了。
师:为什么要拿2个给8呢?谁能说的具体点啊?
生:以为8和2可以凑成10,从5里借2个给8是10,然后10和3加起来就是13了。
师:说得真好,表扬他。
板书8+5=13
/\
23
10
师:看到8,想到了2,8+2=10,10+3=13,谁能来说说?
生1、2说
师:同桌说一说
练一练,8+38+68+48+78+8(抽几题说算法)
评析:本课主要是在9+几的基础上,对凑十法有一定基础上继续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以为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从教学实录可看出,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比较得心应手了,教师通过适当饮弹,让学生通过操作,积极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二、自主探索7加几,6加几
1、探索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算8加几了,你能来试试这两题吗?想一想,同桌互相说一说。(出示7+66+5)
小组讨论
师:谁先来?
生1:算7+6时,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师:说得蛮好,谁再来试试?
生2: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师:为什么看到7都想到了3?
生:以为7和3凑成10。
师:怎么算6+5?
生1、2:看到6,想到4,把5
分成4和1,6+4=10,10+1=11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真棒!
2、小结
师:刚才我们在算的时候都是先--凑十,在算加几。
3、练一练,猜猜我是谁?
出示:7+46+67+56+77+7
师:公园里也来了很多小动物,他们都躲在这些算式后面,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八!
(算对一个,出示小动物,错了说算法)
评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教师采用顺口溜的方式,理解凑十,记住算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进行了质疑,巩固了算理。另外练一练的设计颇具童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分类,揭题,小结
1、小组合作交流
师: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个信封,请组长拿出卡片,一起算一算,看哪组先完成。
2、请最先完成的接受大家的考验,计算。
3、分类
4、反馈:
生1:按照答案分。
生2:我们是按照答案的单双分的。
生3:我们按照算式的第一个数分的,8加几,7加几,6加几。
师:这正好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计算时都是先凑十。分类只要有根据,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分法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颇具匠心,与所学分类相联系,有一个知识的整合,使数学知识更体系化,渗透了构建的思想,尤其突出了“凑十”,有效的小组合作也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
四、应用拓展
1、帮小蚂蚁找家
师:小蚂蚁听说小朋友们这么能干,碰到麻烦就来找你们帮忙了,你看,背上写了家的地址,送他们回家吧!
6+67+56+59+68+78+()()+()
2、剩下8+()()+()
师:想想办法把他们也送回家。
生:填上3,送到……
3、小结
五、课堂作业
评析:小蚂蚁回家的设计非常富有童趣,不仅巩固了8、7、6加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尤其开放题的设计拓宽了练习的范围,,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总之,本堂课是一节成功的设计,无论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结果,都是一节成功的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学生的学,突出探究。
本堂课由始至终,老师都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出正确的算法。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轻松的探究范围,其中有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也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本堂课探索的目标比较集中,借助学具,学生自己解决了8加几的研究,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解决7加几,6加几的,这就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一年级的小朋友自主能力比较差,无法完成较大程度的探究,所以教师设计了个坡度,有利学生掌握。
二、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堂课的情境,练习都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的时间比较短,需要不断地有新鲜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刺激,公园买票,小动物捉迷藏,帮蚂蚁回家都是学生熟悉或喜爱的形象,整堂课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度过的,练习的设计也做到了开放活泼,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民办高校 教育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教学大纲和目标的实际情况,选用社会或者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习者分析案例,进行学习、研究,用原理说明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启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用于管理教学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与传统课堂教授法的区别。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采用的就是以案论理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具有创建性及多元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材料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教学过程不同,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
(二)与举例说明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主要地位,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地位;二者进行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的一种手段,其主体是学生,而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其主体是教师;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能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涵盖的范围不同,前者涵盖面更为广泛和精效,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后者不一定有这些特点。
(三)特殊的教学效果。
1.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技能。案例教学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将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
3.注重双向交流,达到双赢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学生面对案例,要自己进行调查、策划、论证、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的工作。案例教学这种双向教学形式达到的双赢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几个明显的特点。
1.明确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2.客观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较强的综合性。原因有二: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
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较差、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剖析与拓展。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符合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将教学光盘中的案例未加剖析就搬到课堂上,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本应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内化与拓展。
(二)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只是在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没有稳定的案例教学教师队伍,从而使得案例教学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相关的专门教材少之又少,特别是民办高校中,很多专业为新专业,案例教学的教材几乎没有,使得部分课程的教师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的案例而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效果。
五、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案例。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现实性,既要具有热点性又要具有生活型,除此之外还要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可判定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课前精心选择,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深加工,根据不同的学生及课程选取不同的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中周密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创造各种教学环境,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在既得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知识。
(二)加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稳定是一件系统系长期性的任务,首先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改变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民办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及进修的机会;教师本身也要珍惜学校提供的机会和条件,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找更合适的课程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相关案例,最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讲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媚.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J],2010(11).
[2]刘永前.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卷宗[J],2012(9).
[3]杜静.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吉林日报[N],2010.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弹拨类制作:组装纸板、皮筋、琴码
打击类制作:烧杯(500ml)、水、勺子
吹奏类制作:试管、水
小乐器设计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1.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小乐器。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小乐器?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原理发声的小乐器、选择什么材料实现。)
2.听一段《欢乐颂》乐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出示课题)
二、明确任务,探讨评价标准
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
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
可先出示三大类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
问题:怎样让橡皮筋/烧杯/试管发出声音?——皮筋振动/烧杯与水共同振动/空气柱振动
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皮筋松紧/改变烧杯中的水量/改变空气柱长度
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调音器(电子屏)
梳理标准:
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
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制作精美,成本节约
5.分工合作,卫生整洁
出示材料,
(1)6根皮筋、组装纸板、琴码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烧杯(500ml)、勺子(金属勺)、水(12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3)试管、水(1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明确任务分配(3分钟)
(1)小组讨论确定三大类小乐器的设计制作小组:你想做弹拨类、打击类、吹奏类这三类中的哪类乐器?小组确定选择材料:用你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画一画设计图。你打算怎样让它演奏出1、2、3、4、5等的音节?画出示意图。
(2)分享两个小组的设计。
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找到不足,针对问题,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大胆设计乐器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二)制作与调试小乐器
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
(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
(2)制作成的小乐器,能否用它试着演奏《欢乐颂》,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小乐器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小乐器美观度。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
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
三、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
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
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欢乐颂》。
四、拓展:小结延伸
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2.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制作的小乐器。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板书设计】
8.制作小乐器
黑板上贴上学生制作小乐器的设计图
小班化教学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是指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少. 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旦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来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的是个性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所以,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小班化教学是把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发展而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新基础教育”(叶澜)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事业”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发展和实现,“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学生在越多受到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 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而且小班化教学也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三、关于课前导学案设计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小班化教学必将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而且涉及的范围必然很广.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在一个良好的开端中进行,以达到我们理想的互动、合作效果呢?有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有效的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要想发挥课前导学案的功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学案的编写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预习、去探索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在字体的大小、排版的要求、页面的设计上要让学生产生预习的冲动,从而主动地去预习,另外,要保持学案页面格式的连续性和前后的一致性,以便学生对课前导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2. 启发性原则
预习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导学”,要尽可能地以问题或问题串的形式展开. 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填空式或简答式甚至是练习题的简单堆积,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数学导学案. 要让学生在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梯度的问题的解决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地去领悟所要学习的知识,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 探索性原则
课前导学案的使用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在编写时要对教材内容合理的调整,进行有效地拆分与组合,从而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解疑,来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有效的数学课前导学案包含的几个环节
1. 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
要让学生知道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而具体的、明确的学法指导,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该部分知识.
2. 问题背景
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种现实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能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放在头脑知识框架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3. 概念性知识
把一些简单易懂的概念性知识放到课前预习导学案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思维深度.
另外,每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将概念性的知识前置,可以让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提前将知识消化吸收,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能力参与问题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维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4. 生成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设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中不能预见的.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正是学生思维的“断点”. 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有效地解决这些“断点”, 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个性化教学”,也就是真正意义上“全纳教学”.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新生成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确定教学起点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以课前导学案要设计问题整理环节,便于学生深化知识,也便于教师确定教学的起点.
一份好的课前导学案,必将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到课堂,使我们的课堂交流变得充分,使交流的问题更加深刻,从而能够有许多新的“生成性”内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尝试将物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初步体验按规律排序的美感。
2、在教师的启发下,愿意进行思考。
3、喜欢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行的按规律排序的经验;
物质准备:幼儿用书人手一份。小兔子家院子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小兔的新家。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小兔子家院子里。
(2)教师:小兔搬新家了,这两天正忙着装修呢!瞧,院子里的地砖才铺了几块还没铺好,我来帮帮他吧!
二、按规律铺地砖。
(1)师幼观察按一一规律排列不完全的地砖,说出地砖的排列规律:一块红一块绿,一块红一块绿……启发幼儿思考接下去应该怎么铺呢?
(2)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尝试接下去铺地砖,分别询问幼儿是如何铺地砖的。
三、按一二规律砌围墙。
(1)师生共同观察砌墙的砖块形状(长方形、半圆形)并讨论围墙的排列形式。
(2)引导幼儿按一块半圆形两块长方形来砌围墙,请个别小朋友先试一试,引导幼儿观察并检查他所砌的围墙是否正确。
(3)师幼再次尝试按规律把小兔喜爱的围墙砌好,师幼共同检查自己所砌的围墙是否按规律排列。
四、游戏《找朋友》。
(1)教师:小兔院里的地砖和围墙都装修好了,小兔可高兴呢,它非常感谢我们,邀请我们和它一块儿跳一个找朋友的舞蹈。
(2)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与同伴、教师共同玩游戏——找朋友。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步幼儿有规律的排序或装饰花边。
我国科学课程大纲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1]。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用传授方式讲解科学的结论[2],学生们仅仅是“读科学” 而非“做科学”[3]。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覆盖,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逐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灵活性、富媒体、富资源、富工具等多重特性[4],为学生“做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三点:(1)为学生以“做科学”为主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支持[5];(2)基于互动平台的课堂即时反馈和评价[6];(3)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认知刺激[7]。
《测量水的温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借助iPad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的优势,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从技能操练到知识学习,教学逐步推进,整堂课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下,不断进行即时的教学反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不同温度的水的温度变化规律。(难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规范地操作温度计。(重点)教学环境
教师配备Mac和iPad,学生自带iPad并保证每个小组至少一台,教室覆盖了高速的无线网络,配备了AppleTV,师生的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即时投射到大屏幕上。
1. 平台
本课采用香港大学自主研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iClass,提供了文字、绘图、测试、音频、小组互评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如图1),来增强课堂的互动和反馈,学生通过终端提交作业或作品,教师通过网页登录平台进行即时教学反馈。
3. 资源
(1)Keynote演示文稿,呈现教学重难点内容。
(2)“正确使用温度计操作步骤”的微视频。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两杯水:一杯冰水和一杯热水,先与学生们玩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教师请一名学生用手去触摸这两杯水的杯壁,让大家根据这位学生自然反应出的动作和神态,来猜猜这两杯是什么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并未用技术进行辅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必须使用技术。
活动二:认识温度计并学习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必须遵循操作的规范性,才能测量出相对准确的水的温度。教师利用Keynote在大屏幕出示问题,并要求学生进入iClass平台自学微视频“正确使用温度计操作步骤”。该微视频由以下部分组成:(1)温度计是由什么构成的?(2)怎么拿温度计?(3)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4)怎样准确读出温度计的刻度?
设计意图:温度计的操作规范是一种技能的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操作的意识。技术运用:运用iClass能存储小视频的资料夹功能,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定步调地观看微视频,充分体现平板电脑能够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活动三:检测各组是否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规范操作温度计知识小竞赛”的课堂小测,他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并将答案及时上传到iClass平台上。教师通过Mac上的浏览器打开iClass课堂小测的答案统计表(如图2),每个小组的答题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可根据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
从答题反馈统计表上, 可以了解到第二组(Student29)全部对了,说明他们对“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得比较好。第三小组(Student32)全部做错,主要是由于技术操作失误的原因,接下来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全班重点讲解第4、5题。
设计意图:对温度计的操作规范进行巩固。
技术运用:通过iClass的小测功能将答题情况图形化、动态化,可以立即反馈各小组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教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活动四:练习测量常温水,比比看谁做得规范学生小组内分工测量常温水的温度,教师巡视,抓拍同学们的操作姿势,将图片通过AppleTV无线传输到大屏幕上,对操作规范和不规范的两个小组进行对比分析。出现异常的小组进行反思,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用温度计测量常温水,来检测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技术运用:利用iPad的照相功能,抓拍学生测量水温的不同操作方法,利用AppleTV的无线投影功能,在屏幕上展示出正常数据与有差异的数据,让学生分析原因。
活动五:连续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学生分小组连续测量4杯水的温度,再进行水温变化的分析。要求学生按照大屏幕上沙漏计时器指示的时间,按照1、2、3、4号杯的顺序,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每个杯子的水温,每次测量不同温度水的顺序要统一。操作员根据教师出示的Keynote数据统计表格,将测量数据依次记录下来。
连续四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的任务完成后,每组的iPad操作员将表格生成为温度折线图,通过屏幕截图生成图片保存到iPad相册中,然后上传到iClass绘图活动上。
教师点拨:从你们小组的水温变化折线图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热水的水温呈下降趋势。
生2:冷水的水温呈上升趋势。
生3:自来水的温度变化不大。
生4:温水的水温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热水的变化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操作要领,并根据数据来分析温度的变化规律。
技术运用:运用Keynote数据统计表格,制作出能清晰展示水温变化的趋势折线图,学生能将探究得到的数据及时可视化,并进行全班共享,“做科学”有了工具的支持。
活动六:探究各小组水温变化折线图中的共同规律教师在屏幕上完整展示各组的水温变化折线图(如图3),并要求学生放下iPad,集中听讲。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各小组上传的折线图,看能否从各组的数据中找出水温变化的共同规律?
学生分小组汇报所发现的温度变化规律,教师对异常数据进行点拨:第7小组的数据为什么和其他小组的差异比较大呢?什么原因造成呢?学生猜测:第7组测量热水的温度出现先降后升再降的现象,可能是操作温度计不规范所造成的,也可能因为第7组的座位离空调最近,空调会影响其水温的变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折线图的数据并讨论分析,解决本节课“不同水温变化规律”这一学习难点。技术运用:运用iClass的绘图功能,同时展示各小组的水温变化图,让学生们有机会从各小组的探究结果中发现共同规律。
活动七:抛出新问题让学生课后延伸思考教师对本节课小结,并引发学生课后猜想:如果我们一直等到今天下午放学,热水的温度能一直下降到0°吗?为什么?要使它下降到0°,有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技术应用:运用iClass的文字活动功能,让学生深入讨论他们探究后的发现,并做进一步的猜想和延伸。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发挥了平板电脑的交互性、便携性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活动操作,让学生从技能训练到规律认识都能亲身体验和发现。整堂课信息量大且节奏紧凑,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基于自己的发现与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
1.“做科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或操作技能,一般是通过教材或是画图实物投影,课堂是静态的。基于iPad的平板电脑课交互性强,学生的活动在整节课中占据主导地位。借助iClass教学互动平台,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自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以及学生实际操作图片的对比展示与分析,对知识点进行加强和巩固,活动的结果还能在平台上及时反馈,教师依此进行课堂互动和知识内化,所有教学环节设置均指向“做科学”。
2. 借助技术实现“边学边测边评”的高效课堂
平板电脑课堂师生交互更频繁、更多元,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边学边测边评的方式,大大缩短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时间,并使信息反馈更及时、准确和透明,进而通过有效引导来解决问题。而且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探究产生的数据能够及时可视化呈现,可以帮助师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与问题发现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做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由此,课堂上“学生主体”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更多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18
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一种新型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导学案是一次新的尝试,目的是想通过小班化背景下的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学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较为困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就越低,甚至有学生连同学的名字都叫不上,更谈不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学生的数量少,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样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就越容易。
2.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没有充分的准备,想要很好很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而小班化教学则不同,首先,宽松愉快的小班化教学,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其次因为小班化人数少,学生可以以个人、或结对、或3-5小组,来进行探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互动中教师激发了灵感,更加积极钻研,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更高效的进行科学探究。
3.小班化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小班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强调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可以为他们量身定制最合适的学习方案,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和促进每个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班化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好似桥梁,将教师与学生巧妙地联系起来。导学案好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影响学生对化学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 导学案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设计时,把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理解、解读上,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准确理解、解读教材,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在备教材的同时还应结合小班化的特色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通过分层学习训练、相互结对学习和加强个别辅导,来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分层化掌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备学生
针对小班化的特点,我们的备课应该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既要备共性的要求,又要备个性的要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程度较高的为A类、程度中等的为B类、程度较低的为C类。教案设计尽量让A层同学吃得饱,B层同学跳一跳学得好,C层同学低起点、小坡度、多循环,也能消化。要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课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分层。
3.备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学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因此,构建怎样的教学空间,才能适应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是小班化教学需特别关注的环节,应该成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时的关注点,并且也要在导学案中中予以体现。
三、小班化导学案的实施
1.课前
在上课的2~3天前,教师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自习。小班化的学习小组成员在预习过程中会对同样的内容有自己的不同见解,有不同的声音就有争论,这种争论使我们教师所乐于见到的。有了争论总要解决,学习小组就会通过请教老师、上网、小组讨论等各种手段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知识通过同学的相互讨论,有的时候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不仅如此,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2.课中
经过提前的预习,自习。学生个个都自信满满,这种自信或多或少带有一点自负在内。这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导学案片段:
在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中是关于实验安全的知识,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都采取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也违背了化学的自身学科特点。这节内容,采用了导学案先让学生预习后再来做实验,而且是分组合作,小班化学生数量少,教师能顾及的面更广,实验的安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组实验(“黑面包”实验):
1.仪器与药品:100mL烧杯、玻璃棒、白砂糖、蒸馏水、浓硫酸。
2.步骤:向烧杯(100mL)中加入研得很细的白砂糖7g,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将糖调成糊状,然后小心地加入约4mL的98%浓硫酸。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浓硫酸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现象,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课后
一堂课上完以后,课后必须要巩固。在设计课后巩固练习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导学案在设计课后习题时,要注意承上启下,要照顾到每个不同层次的给学生。一节课45分钟,但是课后的时间却很多,导学案课后习题的精妙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拓展能力,可以说是开辟了第二个化学课堂,而这个课堂的主角完全是学生自己,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思
1.小班化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后学生的反映
刚刚接触到导学案时学生们就迷茫和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把导学案和课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渐渐得学生知道了“要学什么”,懂得了“要如何学” 。通过导学案学生认识了课堂思路,知道了“要学什么”;明确学习目标,带目标去学习;知道了课本阅读的重要性;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
2.小班化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时间的分配有时不合理,过多的花在了合作和探究上,忽略了归纳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课型应该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再如:“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
总之,小班化教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小班化具有班级规模小、利于开展个别化教学、师生互动多、尊重多元等特点。在小班化背景下的导学案发挥出它的优势导学案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展现它在素质教育中真实有效,越来越突出它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活动目标:
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科学“:《蚂蚁找食物》。
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