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个人课外读书计划范文

个人课外读书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个人课外读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个人课外读书计划

第1篇

下午第一节课,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让孩子们自由阅读,畅游书海,品味书香。各班还举行了优秀阅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根据班级情况还开展了课外阅读主题展示活动,低段是讲故事比赛;中段是诵读比赛;高段是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迭起,异彩纷呈。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课外活动时间,同级段的学生相互参观交流,孩子们漫步在书香四溢的校园,流连在茫茫的书海中,欣赏着自己读书的成果,书香书韵犹如浪漫的诗行点缀在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路上。

第2篇

一、课本读书,品其味,得其法

张若田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应该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中有悟,读中培养语感。

预读,知大意。针对文题提出质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人物简介,剪贴相关图片及文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多种形式了解字义、词义。可列举写作提纲。读贵质疑,对于文中的内容提出你的疑问并列举出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级预读要达到两遍。

互读,论疑点。家长与孩子共读课文,针对个别疑问交换各自的见解,不能达成共识的再生成新的问题,有待于课堂上研讨解决,写简单的读书体会。

晨读,破字词。晨读的形式是多样的:自由读、大声读、齐读、带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汇报学习成果,突破字词难关,初步品味作品情感。这一阶段的朗读要达到正确、流利的基本要求。展示预读互读中的疑问,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解决疑问,整理没有解决的问题。品读,悟感情。张若田先生说:“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得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贯穿课文的主线是读。要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读的方式可多样化,如:默读、指名读、分段读、范读、选读、赏读、赛读等。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理解文意。读好词语,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读好标点符号,读出感情。精读欣赏精彩语段,触摸文章灵魂,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文章思想,要适时想象与联想。学生对文中感兴趣的内容作相关批注。研讨解决众多的学生疑问。向纵深读书,捕捉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品味作者的感情。创设情境,以读悟情。品读中重要的一点是评价读书,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如:你的读书让老师想到了这种情景;他的读书让我了解了这个人物的特点……促使学生能正确读书,达到动情读书的目的。

续读,促写作。再读课文,让作品中人物的品质得以升华,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笔,如:按照作者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人的外貌特点;按移步换景法写家乡的美景……续编故事,改编文本,排演课本剧等,读书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外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课外读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读一些好书,能让学生了解许多科学知识,带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能使学生明白事理,增强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读书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把课外读书视为一种乐趣,形成一种习惯。

1 制定读书计划。这是读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它包括每天读书计划、每星期读书计划、每月读书计划、每学期读书计划。计划中有读书目标,教师推荐好书书目。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校内读书课。每天保证在校半小时的读书课,可以自带好书,可以在班级书屋借书,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静静读书,提醒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积累妙词佳句精段,自己的书籍可以适当写批注。每天交流读书收获,写读书笔记。

3 课外自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背诵精美句段,每天晨会一人展示。边读书边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敢于质疑,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读书疑问,达到会读书。

4 推荐好书。每月进行一次推荐好书活动,介绍书的主体结构、吸引读者之处、读后收获等,使学生的读书范围逐步扩大,知识得以拓展。

5 展评读书笔记。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周一检查,每月一展评。起初要求篇数或字数,形成习惯后主要要求质量。展评中学生赏析评论,评选优秀的读书笔记予以表扬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勤于读书,就会免于低谷,达到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就会养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气;蓬勃向上、永远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作文与阅读水平齐头并进。学生学会了读书,学好了语文。

第3篇

【关键词】 读书、兴趣、方法、制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90-01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生需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当前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能不让人忧虑。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自己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问题

(1)计划和目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往往是顺手拈来,阅读时也是漫无目的的任意涉猎、浏览。对于自己该阅读哪些读物心中无数,对于自己想从中获取些什么更是一片茫然。

(2)读兴趣。当今的学生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热衷于那些图象式的东西,特别是否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漫画,对读书并不感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开拓知识面、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的那些学术价值非常高的书籍。

(3)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虽然不少的学生由于挡不住阅读的诱惑,会忙里偷闲的读几本书,但都是囫囵吞枣。

(4)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对待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手指弹钢琴,不分精读、略读、浏览。

(5)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碰到生字词不查词典解决,而是望文生义,或者干脆跳过去不读;阅读中,不思考、不去品位、走马观花,读完以后什么也没记住。

2 改进措施

2.1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点燃学生阅读之火呢?

(1)宣传鼓动,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通过班会、黑板报等途径,向同学们阐明读书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读书可以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然后提出“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的要求。

(2)榜样力量,驱动阅读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介绍名人在中学时奋读书的感人事迹,要求各班同学们搜集的爱读书名人。名人名言影响感召着学生,使潜移默化使学生暗下读书的决心。为了使“名人效应”生动有效,我们还请了刚考上清华大学的优秀在校生来做报告,身边考上清华的成功的实例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同学。这位“师兄”说每个人要培养一个高尚的兴趣,他首先强调是:一定要“读书”要“读经典”。“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对同学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读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学生阅读方法

(1)做好读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计划,阅读往往效率低下或者不能坚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的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指导学生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要指导学生做好计划充分利好用。具体做法:我们设计调查表对学生已经阅读的书再进行摸底,让学生针对100部推荐书目确定三年读书计划。在三年计划基础上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

(2)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

2.3 读书评价制度

经过研究得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评价的功能。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我们以学生的为主体,以评价阅读时间、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主要内容,开展评价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期有效的促进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1)查阅法。定期查阅《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检查学生计划的合理性和计划执行的实效性。定期打分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和量,一个月统计得分,根据分数高低确定考核级别。

(2)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或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展示自己最近阅读中的收获,根据活动中表现,评价学生阅读情况考核确定级别。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指导;读书环境;人文素质

Abstract:Reading determines the culture and bourn of a man, an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diathesis and strength of a nation, so influence the future and fortune of country. The reading instructing is selected as breakthrough point to strengthen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lass should be built as a study,and people should construct an exquisite environment,provide good reading space,based on this,strengthen the after-class-reading guide,promote the human accomplishment of student.

Key words:Reading instructing; reading environment;human accomplishment

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读书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而思想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行为会形成一个人的习惯,最终习惯也会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整个民族的性格自然也就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同样深知读书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倡导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已深刻意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推进。为此,笔者提出,要建设书香班级,教师可一边营造优美环境,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一边提升自己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水平;一边指导家长做好亲子阅读工作。

一、打造“清如许书斋”,营造优美读书环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充饥的食物。”要使读书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指导孩子养成课外喜爱阅读的习惯。要加强课外阅读,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载体。所谓好的载体,就是要将班级打造成一个读书斋,包括面积适当的读书角、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美的书香环境。万事开头难,2009年9月,刚刚送完一个毕业班,就又接手了一个全校最特殊的“机器人”班,这个班男生是女生的二倍还要多两人,在所有任课老师心目中,这是全校最“魔头”的班级。如何在这样一个好动、浮躁的班级里展开课外阅读工作,是摆在我面前的头等难题。思虑再三,我决定打造“清如许书斋”。所谓“清如许书斋”源于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通过书斋的建设,推动课外阅读教学,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成立班级图书角

首先,笔者自己先带头,带来几本学生爱读的书读给他们听,并把书借给他们看。接着,又发动全班学生把看过的书带到班里。很快,图书角就有了第一批图书。有一名家长十分热心,不但给班级捐献了很多图书,还自费给班级购置了一个书柜,于是,“小荷班级图书角”便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正式成立了。当笔者向这位家长表示谢意时,家长意味深长地说:“只要能让这个班级的孩子有书读、爱读书、好读书就行了。”也许是这位家长的行为感动了大家,升入五年级后,另一个家长又给班级带来了更多的图书和一个更大的书柜,同学们还给这个书柜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班级图书漂流站”,班级图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目前,五(6)班班级藏书量约有300多本,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以市教研室推荐的书为主外,还有一些科普、习作、美术方面的杂志。

2.班级图书管理

根据学生的投票,大家选出了三名小管理员,负责平时的图书管理。这些图书小管理员所做的图书管理工作,也是有声有色,有力地推动了“清如许书斋”的建设。首先,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给所有的图书建立了名册,内容包括:图书名称、主人、价格、编号等。其次,他们建立了借阅记录表格,记录每本书的“借阅人、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另外,他们还制订了班级借书公约有效地管理图书。在全体学生的监督下,有的学生弄坏了图书,赔来了新书;有的图书内容好,读的人很多,学生干脆就又带来了一本……因此,学生都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之中。

3.营造书香环境

“清如许书斋”要发挥对学生的良好熏陶作用,不能只在图书上做文章,古语云:“功夫在诗外”,为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书香环境。优美的环境有陶冶身心的作用,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护花”评比活动,即开学初,每人带一盆植物(不用太贵),贴上标签,学生要做好花的养护工作,学期结束时进行评比,看谁的花长得好。这个活动,既美化了教室环境,让书香、花香充满教室,又培养了孩子(特别是男生)的责任心。每天中午吃过饭,不少学生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花拿到室外晒晒太阳、浇浇水,哄闹的现象少了。另外,我还在班级墙壁上展示了学生制作的优秀读书卡、优秀读书笔记、图书管理员和其他同学绘制的好书推荐、小书虫风采展……走进教室,每一个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充满书香、溢满花香;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二、提供读书的空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还要开展实实在在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

1.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不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一些保证,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读课外书、有效地读课外书,学校安排每周二、周四的午间20分钟为课外阅读时间。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午间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并一起交流读书后的感受。

2.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式

作为老师,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必须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水平。平时,笔者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研究,结合南京市教研室的意见精神,努力从三种课型上加强教学水平。2010年10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笔者参加了白下区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在随后的南京市课外阅读指导课经赛活动中,笔者执教的《走进科普世界》,获得了二等奖。几个月的教研和磨课,既提升了笔者对课外阅读课的认识,又提高了课外阅读这一课型的教学水平。

3.阅读活动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课外阅读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见效。笔者根据学校和年级组制订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读书活动。四年级时,笔者指导班级学生统一阅读了《夏洛的网》《马燕日记》等书,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如召开班级读书会,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写读书笔记,制作个性化读书卡;针对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小小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开展“读书小报”制作大赛,评比最具个性化、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古诗文积累比赛”,陶冶情操……五年级时,笔者又让学生召开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自己主持读书会,学生兴趣高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参加《南京晨报》《东方卫报》和《扬子晚报》等各种媒体主办的小记者社团,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从2009年9月接手班级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班级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在《作文之友》《南京日报》和《金陵晚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作文共40多篇。学生爱读书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4.调动家长的力量,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据我看来,没有比指教父亲和母亲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老师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理解并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外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每学期的家长会上,笔者都会面向全班家长讲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真诚地邀请家长朋友也能加入阅读中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从自己做起,并用自己的读书行动引导孩子,成为孩子读书的良伴,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家成为一个吸引孩子阅读的“阅读场”。同时,笔者在班级的墙壁上展出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的照片,进行“亲子阅读照”展。每学期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时,笔者也提醒学生和家长除了按照少工委和学校的要求开展系列的小队活动之外,还要在一起读读书,交流一下读书的心得。他们有的来到“先锋书店”读书,有的去大学的图书馆借书,有的去新华书店参加作家签名售书活动,还有的给手拉手的新疆小朋友寄去了图书。

课外阅读指导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益补充。通过书斋这一阅读载体的建设,包括读书角有效的图书管理以及立体化的课外阅读教学,笔者和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一起在书香班级里读书、思考,丰富思想;在心灵沟通中对话、感悟,品味生活;在求索之路上实践、发展,积淀人文精神。读书,使生活更丰富、更幸福;读书,让思想更成熟、更健康。笔者愿做一个幸福的“点灯”人,通过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与信念之灯。

参考文献:

[1]魏庆春,李树军,张玉华.活动是完成小学教育目标的积极手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9):15-16.

[2]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159):96.

[3]刘月月.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0-112.

[4]陈丽新.关于中师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5]沈怀军.激趣诱读・持趣乐读・延趣创读:以激发兴趣为宗旨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09):71-72.

作者简介:

第5篇

一、基本做法

为保证读书活动取得明显效果,我们对活动认真设计,科学策划,具体落实。期初,每个人根据自己学习要求和兴趣爱好,明确各自所读书目,汇总制定了全班读书学习计划;平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认真读书,小组长负责对大家读书进展情况加以督促和检查;每周五的十分钟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每人用二至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汇报自己近阶段的读书收获和体会,让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和喜悦。

二、主要收获

从大家交流的情况来看,读书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制定的读书计划进行了选择性阅读。

——有学生谈到,读课外书对自己帮助很大。读课外书能丰富课外书能丰富课外生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有学生认为,看了课外书使他了解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好方法。

——有同学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感受比较深,她说:我们从小就要爱学习,有志气,在遇到困难时要挺身而出,失败时也不能气馁,要不断探索。只有经历了种种困难、又在不断探索的人,只有凭着智慧、又不懈努力的人,才能像鲁滨逊一样做出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还处在人生的学习阶段,还没有能力取得像鲁滨逊那样的成就。我们能做到的是像鲁滨逊那样刻苦学习,勇于探索。只有现在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长大了才能为国家效力。

三、几点体会

这次读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活跃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多,体会也很深。

一是大家普遍感到“开卷有益”。大家觉得,人的知识主要还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平时读书没有制约,往往少有目的,比较随意,比较盲目,学习效果也不怎么样,今年采用这种读书方式,有目的,有检查,这对大家很有促进。

二是大家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有组织的读书活动,大家觉得还是读书有意思,培养了读书的兴趣,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论是为“嗜好”读书,还是为“学习”读书,都会给人带来乐趣,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人受用终生。

三是大家分享了每位同学的学习成果。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大家都从他人那里获得学习收获和体会,大大拓展了学习效用,使得学习收获取得最大化。

第6篇

“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英国作家斯蒂夫·艾伦语)读名著,读经典,让学生直接感受名著的魅力。让经典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二、读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爱读书,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好习惯,让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

2、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知识。

3、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欣赏能力。

三、读书口号:读名著经典做博学少年

四、活动设想: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班级读书计划和个人读书计划

(一)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读书计划:

1、复习小学阶段已学古诗词,每月背诵课外唐诗宋词4首,一学期累积达到16首。

2、阅读经典名著

必读篇目:《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弟子规》、《千字文》、《诗经》选段

选读篇目: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每学期至少选择其中三本其它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3、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活动课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二)教师带头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1、读书计划中要求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

2、根据推荐书目,准备好一学期要读的书。(有益书籍3本以上)

3、组织一次“优秀读书计划”展示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

(一)学生根据班级读书计划和个人读书计划进行阅读。

1、每隔一周,教师利用一节课校本课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赏析,每个月,对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内容进行抽背检验,通过验收者发给下个月背诵篇目,未通过者继续进行本月复习。

2、针对名著阅读,每月开展一次好书阅读经验交流会。

3、教师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背诗、读书。

(二)开展展示活动

1、开展一次“与经典同行”主题中队活动。(20*、2、27)

2、迎接三八妇女节,设计一张书签。在书签上写上一句读书名言,将优秀书签进行展出。

3、写8-10次读书笔记,择优在学校网站上展示。

4、参加一次读书心得的交流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5、积极动笔,踊跃投稿。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小队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一周一次)

(三)广开书源,拓展阅读环境

1、建立图书阅读制度,让学生有书可读。

(1)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要求每人选一至二本带到学校。

(2)发动学生之间“好书换换看”行动,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好书共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

(3)利用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中午的自习课时间对完成作业的学生开放图书角,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

2、将读书活动延展伸到家庭。开展“我的家庭阅读”活动。利用家长会,把一些家长好的做法介绍给大家,让家长懂得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1、利用每周一节语文导读课,发挥指导作用,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2、针对课堂所教学内容进行课外的链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第三阶段:考核、展示阶段(即品味读书硕果)

(一)建立“读书成长册”(封面相同,内容不同)

1、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采蜜本”)(即平日积累词句的读书笔记本),

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

2、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

(二)读书小报比赛

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报刊的小资料、格言,自己撰写读书心得等,每学期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读书手抄报比赛,进行评比。

(三)古诗词、古文验收

在每个月定期进行抽背古诗词的基础上,期末结束前进行“古诗词积累大比拼”,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写下所有自己知道的诗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评出“十大诗词积累王”。

第7篇

No1.每天至少读上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以此来拓展自己在作文水平方面的提高与加强。开拓自己渺小的视野。

No.2每个星期至少读上1到2本书的数量。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智慧。

No.3读书做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条件。以此来开拓自己在阅读理解这一方面的加强。

第8篇

No1.每天至少读上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以此来拓展自己在作文水平方面的提高与加强。开拓自己渺小的视野。

No.2每个星期至少读上1到2本书的数量。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智慧。

No.3读书做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条件。以此来开拓自己在阅读理解这一方面的加强。

第9篇

一、保证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高中阶段学科多、作业量大,课时安排满,导致高中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时不时在早读课时会发现有学生伏在课桌上睡觉,问起原因,均是昨晚做作业做得太晚,睡眠不足。试想,一个学生,作业多得睡眠都保证不了,他又哪来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呢?

所以要落实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语文教师要少布置作业,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在高一、高二升学压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每周可以拿出一、二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

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还可以进行更为细化的时间安排。第一,规定校内阅读时间段。根据学校作息时间,结合学生课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课间、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和晚上回家后这几个时间段来阅读。除此之外的任何时间则一律禁止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第二,确定一周阅读时长,即主要确定周末阅读时间量。周末一般要求学生至少能保证100分钟的阅读时间。第三,利用好寒暑假,寒假布置学生至少读三本完整的经典长篇小说,暑假布置至少读五本。阅读时间计划一旦确定,最好不再随意变动,以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时间的保证。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应认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三年中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规定,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课外阅读总量为140万字,高三学年为40万字,并且要求学生三年中每天均做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更细化的读书计划是:第一,每个学期至少要购买或借阅3~4本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第二,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读书笔记本,养成抄写优美语段或名言的好习惯。第三,有意识地对自己看过的好文章或语段进行仿写,即进行“二次创作”,这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方法。第四,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成果交流展,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展示读书笔记,或举办手抄报比赛,不拘形式。

三、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内容

古人说:“开卷有益。”可如今却不是一个开卷有益的时代。现在是个信息泛滥,好书坏书充斥的时代。在学生开卷阅读之前,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甄别、选择书籍的本领。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好的建议,推荐一些好书,限制学生阅读不良的书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有以下几种:一是与教材课文相关的完整小说;二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必读书目;三是一些时代气息鲜明的优秀报刊,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意林》等。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环境。可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条件,合理安排学生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解决“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

还可以建立班级读书角,发动全班学生捐赠好书。这样既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阅读的内容,又方便学生借阅。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精读法

即在课外阅读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速读法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3.读书笔记法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读书笔记做得更灵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

第10篇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的世界,想要探究人生的价值,也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求内心的愉悦,每位学生的内心也有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的渴望,这些都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内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潜在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那么,就会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会更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素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目标,学生也将会受益终身。

二、课外阅读要有计划性

一是要定时,即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要定量,即保证一定的读书量。比如,可根据自己的课业实际,每天读完多少页书,必要时也可让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监督。三是要定计划,即在每周、每月或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读什么书、定时或定量的数额、如何读、如何实施计划等。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计划性并且有步骤地、长期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三、要掌握并能恰当运用课外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和略读是基本方法。精读,就是要认真深入地阅读文本,揣摩文本,鉴赏其精妙之处,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条件下,略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单快速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这两种阅读方法也不例外,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或交互结合使用。

其次,可以把检索、圈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作为辅助方法。检索,就是通过文献资料、网络信息储备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资料的过程。圈点,就是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可以帮助记录精彩段落和语句,加深印象,同时方便以后重温精彩。做批注,一般是指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写评语和注释。只读不记,印象肯定不深,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自发、主动地体悟、探究、反思,最终达到由阅读主体转化为思考主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把握好了课内的阅读学习,才会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渐拥有思考与探究的习惯,加深阅读思考的深度,然后再进一步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能力和素养,成为具有真正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外阅读者。

五、要精选课外阅读书目和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一般有着高水平的语言标准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想。这些作品,如果能够细致阅读,精心品悟,一般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性,还可以辅以报刊杂志,多方面涉猎。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意林》等,这些报刊的阅读材料篇幅较小,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内容或者贴近高中生活,或者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或者介绍成功人士的经历,且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六、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重视个人情感的融入,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学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要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寻求解读问题的新途径,即学会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第11篇

一、制定目标,计划而读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首先,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翔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真正阅读,因此对于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教给方法,学会阅读

1.学会精读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放过,是完全性阅读。

2.学会略读

略读是不完全性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5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如果学生能掌握这种方法进行读书,那么肯定会受益终生。

3.学会做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积累知识,那么怎样积累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做笔记使知识更准确。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到佳词妙句时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或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不管是写入小册,还是记入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由于坚持这样做,经常这样做,学生逐步加深对所读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达到阅读的目的。

4.学会交流

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做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延伸阅读的外沿,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5.课内与课外相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中外名著的节选,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便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收到事功半倍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氛围,快乐阅读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在舒适、安静的氛围下读书。

1.开放阅览室,经常组织学生到阅览室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览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管理借阅。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四、积极评价,坚持阅读

为了让阅读坚持前行,在阅读指导中,我们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最大限度地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开展活动,促进阅读。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本剧比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展览读书笔记等,这样就扩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从而促进阅读的继续前行。

2.行为鼓励,延伸阅读。

小学生毕竟还小,阅读的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在阅读指导中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使他们做到: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订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关键在于坚持,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时不时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班级中学生一个个效仿,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全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统编教材;一二年级;课外阅读;实施新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5-0024-0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提出:“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当前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诸如课程意识有待重构、课型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模式有待重构、教学方法有待重构等问题。

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课外阅读的编排意图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么,如何落实“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真正“让课内外阅读自成一家”呢?我们教师应从统编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落实课外阅读;以活动组织与评价的开展为促进,持续课外阅读。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中谈到,一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是为了与学前教育衔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年级设置了“我爱阅读”栏目,指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在第四学段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下面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系列为例,谈谈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课外阅读的缺失做了补充,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需着重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一栏目的设置转变了不少家长的观念,变“叫孩子读书”为“陪孩子读书”,让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行为,对推动儿童阅读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推进了全民阅读。

笔者团队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内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课程内容,根据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梳理出包括儿歌、童谣、散文、诗歌、绕口令、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及内容选择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形式与方法,针对每一次的阅读内容渗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增进亲子、祖辈、师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点呈现知识能力要点与课外阅读的对接表:

由表可见,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有教材的对接,通过补充课外同类型文章或书籍,聚焦知识与能力要点,实现“双轨对接”:既对接了内容,又对接了知识能力要点,形成系列。比如,“和大人一起唱读儿歌”“和大人一起讨论读科普童话”“和大人一起表演读童话故事”“和大人一起创编读现代诗”“和大人一起配音读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读童谣”“和大人一起赛读绕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类读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真正让课外阅读落地实行,更重要的是,还很好地贯彻了知识向能力和习惯转换的方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阅读实践中,实现了渗透式、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伴随着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实现由认知向实践、向自主阅读的转换,实现“教”向“学”的转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呈现出转化的整体思维:“认知习得——尝试实践——熟练运用”“三位一体”的课型自然衔接、层层推进,便于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兼顾内容与方法双核,做实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主性更强的阅读,阅读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当下的阅读较少涉及读书方法的教授,导致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或者难以维持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方法,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明晰问题,改变内容独大、方法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对课标理念的认识层面,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上,方法缺失。

其一,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光教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朗读,甚至是集体朗读。学生读书慢、少,收获甚微且仅限于课文,教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在做精读、朗读、集体诵读。

其二,阅读教学单刀独进。阅读教学流派风生水起,热闹不凡。如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组文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就研究本身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可以随意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或者教学时只顾一方,未能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三,阅读教学缺乏指导。多数教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工具的指导等,只是布置学生去读读课外书,写写简单的读书体会,做做好书推荐卡,说说喜欢的书籍等,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2.有的放矢,给予不同阅读类型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除了精读、朗读外,还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检索阅读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其一,引导明晰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与阅读重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小学第一学段,重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第三学段,对阅读水平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因此,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其二,指导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呢?如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也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才能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阅读方法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这些窍门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就拿浏览来说吧,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3.发现提炼,及时总结学生优秀的阅读经验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故而,我们要及时总结学生阅读的优秀经验。

一要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是成长中的阅读主体。教师不能因过分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放弃了具体方法的指导,要随文传授或训练必要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提供服务。二要尊重并完善学生的经验所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收获,尤其是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教师对此要予以尊重,并指导其逐步完善。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的提炼总结。学生面对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成长,学生就会形成特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并做好总结。

三、开展组织与评价活动,持续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需要以课堂为出发点,将影响力进行延伸,发挥好活动与评价的强大推动功能,使课外阅读持续化进行。

1.开发建设课外阅读拓展性课程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不可能全程沿用课堂管理的方法,还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范畴,强化管理,重点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进行。

2.开展组织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有效组织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为重要。活动组织的关键是主题选定与形式安排。活动组织既要遵循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如通过亲子阅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与评比,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开展类似于年级或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3.开辟并运用课外阅读整合式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同时也可以细化为阅读评价指标的参考维度。

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关系的。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终结性评价相对容易。然而课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因此要重在落实过程性评价。它也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外阅读定量评价不容忽视,它是底线,只增不减。但仅有量的积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定性评价的配合与引领。如学生成长记录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学生阅读过程的态度星级评比、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个性化阅读经验的分析等。

第1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意义;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积累语言,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在读中积累语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课外阅读。学生通过读课标规定的或老师推荐的整本书,经过心智、感官加工的语音、语义、图像、情境、事件整合,体验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能牢固将文学语言、语感、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结合,提升语言能力和人格魅力。

(二)在读中提高个人修养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学习,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怡情养性,提升境界,过滤出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平时,人们常说某某人有儒雅之气,“儒”从何来?从书卷中来。学生从保尔身上学会了坚强,为正义而献身;从阿廖沙身上学会了善良,为理想而努力……读书多了,见识广了,胸怀自然宽阔了。

(三)在读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一)要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

1.要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初中阶段必读的《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十二部中外名著要制订计划,检查落实。每学期一定要完成名著阅读任务,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2.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正确引导。动员家长为学生订阅《课外阅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等;还应要求学生将感触最深或最喜欢的文章摘抄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阅读的深度,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激发兴趣。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立足于课本,延伸到课外。

2.学会做阅读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怎样做阅读笔记呢?(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2)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

3.及时给予阅读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也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以此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14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73-01

目前的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1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1.2 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3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2.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4 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2.5 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3 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3.1 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3.2 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3.3 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4 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4 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4.1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故事比赛”“童话表演会”“文艺节目演出”“小小读书讨论会” “课本剧比赛” “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第15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引导

把学生领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具体化,更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最佳归宿。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心动方能行动

俗话说:“心动方能行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诲之以法,此乃上上良策。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抓住一切机遇“涉足”书海,才能使学生由“湿鞋”进而“畅游不疲”。

首先要让学生心动。在功利十分现实的今天,当以功利引诱之,方能见效。此非投机,实是为现实所迫,因此即使脱不了投机之嫌,亦对应了“因才施教”,顺水推舟的教育理念。既然高考是众望所归,所以诱铒自当首选中考高考。近年中考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的考查比重逐步加大,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背诵一定数量名篇(包含文言文),并附初高中推荐书目(其中初中9部,高中20部)。对课外阅读作如此明确的要求,并列入课程标准之中,可见课外阅读之重要。而近年中考高考题无论从知识涉及面,还是对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都有相应的体现,且比重逐步加大。源于此,既然中考高考想得高分,便要有相当的课外知识作支撑,能顺手将课程标准要求与中考高考变革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无疑是促使学生心动于课外阅读的最佳“利好”点。在平时教学中将历年中考高考题中有关靠课外阅读才能取胜的题目参插于平时的迁移能力训练中,这样将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

其次,要抓住现代学生心理,投其所好,促使学生由被动参与阅读到主动积极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现代学生求知欲是十分旺盛的,尤其是初中生,因为各种现代媒体的作用,其见识已相当广泛。由于其毕竟年轻,在追求上,十分注重个人外在形象,注重别人对他的评价,但其中成人感的要求也逐渐增强,开始注重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且越来越迫切。而一个人的气质等内涵的提高,必须靠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滋润。教子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相法,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于是,我们抓住这一点,一边常把自己读书体会讲给学生听,一边给学生推荐一批出身世代书礼传家,书香门弟气质儒雅的大成功者的传记,进一步坚定其大量阅读以求提升个人档次的决心。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其课外阅读的主动性。

二、外驱激发内需

刻意利诱,固然能吸引一批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但我们知道,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非都十分有趣引人。按照学习的规律,当一个人长期从事于某事但无法十分明显地获得相应的成果时,其初始的兴趣便会因失望而淡化、消失,甚至走向极端,这尤其适合心理十分脆弱的学生。所以,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必须帮助学生迅速创设内在动因(即内在需要)从而完成外驱向内需的转型。

要实现这个转变,关键在于将外驱进一步强化,由“他律”到“自律”。现代教育的理念中有一条十分重要,即只有当学生充分意识到“我要学”时,他才能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进而取得成功。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上达到这境界,就必须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目标与阅读内容进行挂钩。所以,我们在引导阅读的第一阶段的泛读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习个体追求目标,统一要求每人开列相应的读书计划,提倡研究性阅读。对一些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定期去检查其计划完成的情况,并利用班会课,课前一分钟、组织读书报告会等,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作阅读报告,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这样,在享受着成功的快乐中,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便更浓了。

同时,针对许多同学将课外阅读局限于消遣的错误读书观,我们组织学生展开了提高阅读品质的讨论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外阅读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相应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如写读书周记,课前围绕读书的演讲等,在这种强制中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由泛读走向精读,研读。经过不断的强化要求,并且借助一系列读书活动等辅助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绝大部分同学的阅读观念随之而慢慢改变,逐步进入“我要读”、“我不得不读”的内需阶段。

三、乐读走向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