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园区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第1篇

我市目前仅有××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至2007年7月底,已完成投资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约1.3亿元,引入企业48家。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资硬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中投入与产出背离,以致出现巨额债务,制约园区发展。二是受区位和硬环境双重劣势影响,建园初,为招来商家,集聚人气,产业规划布局执行不严,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门类杂,仅15家建成投产,且投资强度低,工业项目仅占1/3。三是在国家整顿开发区过程中调整了园区土地和规划管理职能,却因衔接不够,调整措施未全面落实,园区在土地和建设规划管理上再无“特”性,丧失了封闭管理的前提,园区管委会实质上由管理机构变成协调机构,却很难承担土地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协调重任,影响办事效率和建设发展速度。

各县在发展产业园区上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受2003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影响,各县总体上尚无一个地域清晰、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管理独立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组织架构健全的产业园区。因此,发展产业园区,对以“工业强市”推动突破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在深化市情、县情认识基础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发展产业园区措施

要使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

一要树立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园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产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中间投入;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二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长效性,要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把园区规划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类实施。规划要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将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有机整合,并保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产业布局要密切结合自然禀赋,紧紧抓住绿色能源、××丝绸、富硒食品、金州矿产、秦巴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最大优势进行产业区划,明确主攻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建设关键在融资。我市财力匮乏,无法承担园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破解融资难题。可在园区管委会下设立投资建设公司(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贷款,或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合作,也可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并应大胆探索发行建设债券、bot、bt和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全新融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初期必须运作好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入和产出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实行滚动发展。

四要大力度招商。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积极有为、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以“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无障碍”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党委和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依靠项目的理念,明确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要大力引进产值规模较大的“短、平、快”项目和能加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高能耗、粗加工、投资强度小的项目入园。当前特别要抓好两个大型火电、铅锌选矿、大型水泥、生物能源、食品及饮料深加工和载能工业等项目。

五要全方位扶持。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的定位,既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事事都管,要恪守制定政策、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以及加强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调控和指导的本分,努力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克服发展产业园区的误区

我国产业园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免如下误区:

一是园区建设不是“跑马圈地”。园区建设不圈地不行,光圈地无企业入住更不行。随着经济发展,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在于工业园区过多,产业雷同,而各地形形的招商优惠政策又被取消,缺少了吸引力,企业主要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或成本低廉地区,广大农业地区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外再无优势,只有依靠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定位,以优势资源吸引产业集聚。

第2篇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一是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包括岩脚镇老卜底村、民乐村及高桥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二是盘县保田产业园区。含响水园、石桥园、新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含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格园等,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包括双戛乡内部分地方,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五是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大湾镇政府所在地及钟山区汪家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建设,争时间、抢速度,有效地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园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如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盘县两河新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四个县(特区、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目前已有红桥新区、盘县两河新区、水月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董地产业园区、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等成立了园区建设指挥部。管理机构名称虽不同,但专抓园区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

第3篇

一、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建设重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等造成了严重损失。我们结合市情,综合考虑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区域等因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目标,通过去年10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联合召开的“2008·四川*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积极引进了省内外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26人,赴*现场考察、实地指导,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及时编制了全市灾后重建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目前,巴州区青包山村无公害规范化栀子种植科技示范园、西华山村无公害规范化虎杖种植科技示范园、寿星村生猪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南江县石寨-回龙村黄羊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字库村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通江县周子坪村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碧山村香菇种植科技示范园,平昌县七里村生态蚕桑种植科技示范园、创举村食用菌种植科技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

二、项目支撑,提升园区建设质量

在灾后重建产业园区建设中,我们依托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平台,积极争取国、省重点科技项目,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切实加快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集中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提升了产业园区的建设质量。通江县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通过实施国家农转资金《通江银耳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已栽培袋栽银耳、黄背木耳、鲍鱼菇等11.5万袋,投资200万元的标准厂房和加工生产线工程已正式动工。南江县黄羊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园认真组织实施了国家支撑计划《抗寒保畜恢复南江黄羊生产的技术示范》项目,已按计划进度完成了羊群补栏、羊舍改造、疫病防治、新品种培育等工作,出栏羊8.45万只,存栏羊7.23万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优质无公害虎杖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后,巴州区无公害规范化虎杖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内种植农户户平增收800余元,以虎杖为唯一原料开发的“解毒降脂胶囊”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生态蚕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在平昌县实施后,园区内新栽桑苗1560亩,推广新品种5个。

三、培养人才,强化园区建设保障

我们以各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实用技术学校为阵地,通过举办各类“田间讲堂”、“流动农校”和务工农民“双技能”培训班,加强了对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培训,已培育出科技“二传手”12.5万余人,为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今年6月25日,全省首个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在通江县银耳种植科技示范园正式开班,已组织320余名学员收看了“如何做好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的技巧、模式、渠道”等科技知识,学员普遍反映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形式新、效果好。南江县实施了“万名党员致富能手科技培训计划”,实现了在培训内容上由专家“主厨”转变为农民“点菜”;在培训方式上由“课堂教学”转变为“田间传艺”;在培训费用上由“谁学习谁付费”转变为“农民学艺、政府买单”,现已培训32个乡镇7个重点村的7640名党员。

四、创新体系,完善园区建设机制

一是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初步探索出了党政机关派、研学单位派、科农双向选的“两派一选”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建立了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虎杖、平昌蚕桑等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5个,选派科技特派员627人。平昌县科技特派员欧阳生探索出了“一主双股”(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参股)模式,科技特派员入股人均实现收入5万元,并带动了园区内1253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作法被《科技日报》宣传。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市已建立5个市、县(区)科技信息中心、124个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和378个村社科技信息示范户。巴州区塘坝村科技信息服务站运行一年来,已向果农、菜农发送技术及市场信息1100多条,网上销售水果、蔬菜50多万公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科技+支部+信合+协会”模式,目前全市有6万多农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南江县组建了10个“南江黄羊光彩互助合作社”,参加社员1500多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