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工作室汇报材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传输局承担着湖北省境内国家干线畅通、无线网络维护、机动通信、应急物资储备及调运的维护、抢修任务,同时,承担着湖北电信应急通信、无线、传输、电源、备品备件等五大专业领域的技术支撑工作,在通信行业内形成了独具湖北特色的 “专业化+综合化”支撑与维护格局。
“创新不一定卓越,不创新一定不卓越”, 湖北传输局杨凯局长所提倡的创新文化已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应声而来,脱颖而出。近年来,工作室发挥高技能人才团队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充分挖掘群众智慧,凝聚和引领广大员工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创新措施与方法,推动员工岗位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一、各级领导关心重视,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优势迅速凸显
一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高效运行机制。湖北传输局工会成立专班谋划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杨凯局长、工会叶红英主席多次听取关于工作室成立方案,制定工作室运行构架的汇报。工会与郑成林一道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工作室工作规范、职责、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室相应管理制度。明确了创新工作室以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员工合理化建议、审查技术方案、培养后备技术力量为团队职责目标。近几年来,省总工会、省电信工会相关领导多次湖北传输局指导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并对工作室的运营模式进行指导。工作室建立了月度例会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以师带徒制度等,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
二是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工作室团队有50来人,能手精英齐聚,朝气勃发,激情昂扬。加入该工作室人员都是来自无线、传输、电源、监控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都是在湖北传输局乃至湖北电信有着较大影响,专业上颇有建树的专业技术骨干。其中郑成林是中国电信集团技术能手、维护骨干、B级人才,肖艳美、陈青松是湖北省首席技师、于浩、付文杰、危楚清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B级人才等等。如今,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已逐步成长为广大技能人才提升岗位素质,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换的摇篮,成为践行湖北电信、湖北传输创新文化的示范平台。
三是予以足够的经费支持。湖北传输局每年都会进行创新成果评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员工岗位创新,鼓励工作室多出成果;对于工作室的技术骨干、各专业带头人每年会给予专项奖励;工会还组织骨干人员参加疗休养。
二、立足企业难点、重点,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绩斐然
作为无线网优的专家,郑成林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始终围绕解决生产上的难点和重点发挥积极的作用。
针对当前EVDO网络优化中流量负荷预警时效性差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5个月的不断摸索,开发出一套高效排查故障、快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软件工具——EVDO 网络流量预警监控分析系统,节省了运维优化成本,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由网优工程师陈放研发的基站天线屏蔽罩在CDMA及类似原理的移动通信网中解决了高层导频污染、边界越区覆盖和基站邻区瘦身问题,彻底解决了业界疑难问题,成功获得国家专利;由工作室成员付文杰开发的FTTX数据自动分析系统,减少了人工数据统计工作量和差错,降低人工成本,提高 FTTX设备和资源的精确化维护管理水平,为光进铜退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今后 FTTH 的快速业务发展和提高客户感知。
几年来,在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湖北传输局员工积极参与岗位创新,共产生75项创新成果,1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三、桃李成溪,劳模创新工作室担当人才培养、员工素质提升重任
甘为园丁,善培新人。工作室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同时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大学生胡斌,从进入工作室的第一天起,工作室就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确定了研究课题,并辅导他对课题的推进和系统工具的掌握。在工作室的熏陶下,他已成长为一名无线专家,针对网络资源忙闲不均的情况,他通过“资源调整”、“扇区分裂”等方式为企业节省采购开销近570万,在湖北省第五届全省职工技能大赛通信信息行业决赛上,他取得无线网络优化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传输局的内训师队伍以创新工作室成员为主体,他们编写的《湖北电信移动基站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要求》,受到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将该技术要求改编为《中国电信移动基站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规范》(V1.2版),作为全集团的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规范下达;他们编写的《电信传输维护宝典》为传输员工日常维护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不骄不躁、谦虚好学和倾囊相授,已经成为工作室每位成员的专业态度和行动指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正锲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撒向湖北传输的沃土,持续不断地传递着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改革中,内容设置融入创新理念,探究新型项目教学方法,尝试新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确保行业高质量人才的输出。
关键词:
创新;包装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法;工作室
0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变为从事培养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具有实际技能和知识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掌握包装设计、包装结构、包装运输等多方面知识的,可以从事包装设计师、包装制作员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
1现状分析
针对高职教育中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大部分院校都开设在艺术设计类或视觉传达专业类下面,不能很好地体现包装技术的相关技能知识;市面上可以使用的教材全部以理论设计为主,更多倾向于艺术平面设计类,没有融入更多的实际工艺技术。根据这种现象,可以想象培养出的包装设计与制作人才大部分只是具有设计空想的艺术类人才,不能真正培养出可以设计、制作、生产的一线高技能型人才,更不能说真正的创新。
2教学改革
2.1课证融合教学法与创新
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阶段完成。传统的课程只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进行包装,设计案例讲解与相似案例设计制作。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平面设计、软件设计工具、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等多门课程内容,将广东省包装设计师工艺、销售两个方向作为我院学生毕业前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依据考证大纲的知识点作为核心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前就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毕业的能力,打开学生就业对口的一个大门,确保毕业后可以直接凭证上岗,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岗位工作中。
2.2项目化教学法与创新
在课程设置中,经过行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包装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软件作为辅助工具,精心选取由简到难的包装项目进行课程安排,尽量概括包装设计师(销售)考证的知识点。由于没有符合教学进度的教材,课程创新以教师PPT讲义为主,向学生提供系部内专业资源库图书借阅为辅,进行项目讲解和任务的布置,解决了全部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枯燥现象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自行查阅书籍寻找创新灵感的创作激情,更好地提高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项目制作过程中,逐步加强过程考核,小组长组织进行项目案例的市场调研、素材的收集、产品设计的定位、创意思维的构图、方案的撰写、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最终效果图的制作、打印制作成品。最后采取项目小组PPT汇报,情景模拟设计师向客户或消费者作方案汇报,汇报结束后由客户提出修改建议或消费者提出不足之处。通过项目设计流程,巩固理论知识在项目案例中的应用,加强软件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对整个包装设计流程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是对就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的熟悉。秉承资源共享优势,借助印刷包装出版专业群发展机遇,加大与印刷出版相关专业的并行学习,让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印刷知识,确保所设计的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很多同学出现设计作品手绘电脑效果都不错,而打印出来就相差很远的问题。很有帮助。课程项目内容要穿插校内外的设计大赛,通过参加比赛,开拓学生设计视野,更多地让学生总结自身的优势,同时向艺术类学生学习,加强创意思维的训练和艺术美感的提升,对比同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更好地定位自己,在就业之际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争取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2.3工作室制教学法与创新
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室制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工作室,模拟工作室运行机制,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课下作业的完成;引入创新型工作室制度在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是经过分析了90后学生受众的心理,喜欢新奇特的好玩事物,不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和机械的模拟,90后学生更喜欢创新、自由、个性,找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点以后,将班级小组变成一个真实的工作室,在网上进行开店创业,自行宣传与广告,发掘自己的客户,接单沟通与项目制作;创业的艰辛虽有,但课程结束后就会发现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包装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与人沟通与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事业的不断完善。
2.4团队建设与创新
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创新型人才的输出,教师团队的学习与进修必不可少。教师全部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在高职教育中,更多体现的是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也要向双师型发展,通过考取技师证、下企业锻炼实习来提高教师工作流程的掌握。团队创新集体备课,通过不同课程老师的授课思路和项目案例的制作,进行包装知识点的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强化,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整体性的掌握和梳理,对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对从工作岗位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3结语
为不断提高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要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团队建设方面的应用,以创新型项目化教学法、课证融合形式、创新工作室制为基本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确保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的输出。
作者:唐玉 张峻岭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依托创新工作室,取得工作实效
2018年公司创新成果丰硕,完成优化施工课题“。。。施工优化”等x篇实用专利,目前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受理;归纳“蒸压加气砖材料”等五项施工新工艺。
二、依托技能竞赛、岗位练兵,促进员工成长成才
公司积极与上级或行业内对接,组织筹备,提前进行谋划、安排,参加集团公司“...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调考、粤东区域大型火力发电企业技能大赛等,开展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知识竞赛,组织进行“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竞赛、系统图及操作图竞赛活动,定期开展月度培训,集中培训和阶段性考试,进行岗位练兵,创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方位提高员工的综合实力。
截止目前,本年度共有9人参加技师考试,112名员工完成了技能鉴定考试,23人取得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人次在集团公司集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人次在..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
关键词: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一、产品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介绍
产品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设计工程基础、产品效果图、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基础形态设计、设计方法学、人机交互设计等。其中,《产品开发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课的主干核心课程,交叉整合了消费者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知识产权等相关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中新产品开发的环境、动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重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共识。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外,还参加多种实践教学科目,如美术实习、工程材料实习、金工实习、产品设计实习、产品结构实习、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验环节包括:模型实验、工程材料实验、木工实验、金工实验、产品结构实验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一项创新工程,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才能顺利完成专业学习的教学任务。
二、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优势
正因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国内有许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和企业进行实践合作来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工作室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专注力。工作室制度以往更常见于研究生培养阶段,而在本科阶段运用工作室制度在我国还不多见,但其优势还是显著的。(一)促进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工作坊式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强调具体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提升专业总体竞争力,打造专业建设平台。(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依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提升设计教学和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从企业聘任专业功底深厚、业务精通、实务能力强的自身设计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由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教师领衔,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团结合作的教师群体,提升团体的凝聚力。(三)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有效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构建符合产品设计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实践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结合产品设计本科实践教育的特征,寻求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课程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维护建设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增加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让学生有所选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企业部门的领导担任客座讲师。
三、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措施
(一)我院自2012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度以来,进行了大力改革。学院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产品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近几年来,制定或修订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本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评估实施办法、实践教学建设与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这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二)探讨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建立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使课程建设更适合企业的需要,满足学生在企业稳定就业,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需要。(三)从专业建设方向出发,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兼职教师队伍比例,加大双师型比例,根据行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与能力。(四)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专业发展持续性、教师继续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稳定,加大与企业的联系。精选2-5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借鉴其经营管理模式、培训体系,利用其市场优势,形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共享、制定共同培养人才的方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增强人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五)实行课题工作室制度,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承担设计课题,同时撰写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总结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六)明确工作室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工作室成员会议,制订工作计划,确定成员阶段工作目标。召开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召开工作室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四、教学成果
我院积极推行“实际、实用、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产品设计专业在全国设计大赛中累计有70余人次获奖,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与知名公司、企业建立合作,例如:联想、美的、格兰仕、红古轩、硕美科等,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进行产、学、研系列化服务。同时和其他院校进行项目合作,例如银川大学经管学院等,共同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实践能力。图1为我院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共建的部分成果。
五、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意义
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培养体制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分割,无法满足培养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专业培养的应是通才,将设计方法和多种学科交叉运用于产品之中,因此全面系统地掌握设计相关的主干课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高素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知识;通过具体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室,责任到位,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工作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有利于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贴近实践、贴近市场的知识。
六、结语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4-03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内涵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教学形式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各教学单元连接不紧密,缺乏沟通与融合;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途径仅限于虚拟课题,实训室建设项目设置单一;师资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意策略空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创作规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社会项目、科技竞赛等融为一体,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工作室进行特色教学,面对市场开放,由指导教师带领工作室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从而将教室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企业车间,扩大了教学活动的范围,缩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学生有更多的自支配学习时间,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可通过探索、分析和归纳,培养自身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灵活性的教学安排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工作室指导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学校尽量减少指令性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支配权,工作室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向外延伸。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实践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理论课重点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并设置具有模拟仿真和实战项目等课程,将工作室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训课根据行业与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内容,进行分析、设计、讲解、讨论和制作等。指导教师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将最新技术和信息融入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过程保持活力。
(四)教学方法的鲜明性
工作室制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方案讨论法、模拟仿真法、现场教学法和项目实战法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开放式、案例式和模块式教学手段。开放式教学将工作室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案例式教学通过指导教师讲解和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再通过给定的新案例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操作水平;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有针对性地围绕专题进行教学。通过引进校内外项目,针对项目组织专题讨论,遵循“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并通过讨论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的多样性
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即将基础知识和动态实训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室中的学生可作为设计师或公司员工参与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效率意识,培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还以虚拟企业设计师、公司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身份介入项目课程,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
(六)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加顺利地沟通与交流。工作室中的师生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
(七)训赛结合的创新性
训是在工作室项目任务驱动下进行的职业能力训练,赛是具有竞技性质的真实项目训练或参与各种科技竞赛,训赛结合是基于真实项目或国际、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各种作品展和科技竞赛。依托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推进、小组合作的运行机制,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团队,开展专项训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八)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提交的作业,而作为成果的作业,其构思草稿、灵感出处、材料来源、制作手法等,教师很难看到全过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应以整个过程为依据,教师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设计思维的过程化和实践操作的过程化,教学课程项目来源于社会,对作品的评价将结合社会因素进行,评价更加客观。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通过对省内外高校、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结合艺术与设计系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自2009年初筹建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有环境艺术工作室、动漫工作室、漆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和家具设计工作室等。
(一)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以理论基础知识适度、应用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和素质高为原则,构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有知识、会创新、精技能和懂经营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确定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和创业精神。
(二)创新工作室制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在教学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和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编制,课程项目来自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教师自拟的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技能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组建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理论课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按“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训练、项目实践和工作室实训3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与实践教学横向互相渗透,纵向交替进行,逐步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师资具备合理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授课能力,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师德风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聘请行家、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解决师资紧缺问题;对现有教师进行选拔,重点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学改革及工作室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加强同类院校教师的互动交流,优势互补,打造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工作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工作室建设初期,艺术与设计系为相关工作室提供了教学、实训场地和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适当的经费支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由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企业提供师资、技术和项目,通过校企分工协作,进行教学和管理。与社会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黑龙江省漆画创作基地设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五)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包括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指导,教务处负责工作室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艺术与设计系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工作室项目教学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督机构包括教学督导室和教学信息员,由具有丰富教学和设计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督导小组,检查工作室项目教学执行情况;邀请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组等专家参加汇报会、作品展等,定期分析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如教学团队建设制度、教学评价标准、教师激励机制等,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充分调动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章可循。
(3)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强化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检查、学生作品评定、教学质量测评和技能人才评定、作品质量分析、职业资格鉴定、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全面评价与反馈,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4)构建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反馈机制。将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情况、工作室中学生作品得到企业录用情况、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等,作为指导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
(六)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建立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总体规划与论证,制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通过教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跟艺术与设计系签订任务书。工作室应至少有一家合作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工作室可聘请企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与管理。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在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前,向学生公布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和教学课题项目。
(七)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
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组织教学、组织课题实施和对外合作等;工作室负责人负责工作室日常教学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实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负责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等。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对项目课程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和奖惩等进行细化,完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对工作室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优秀的工作室,将给予一定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责令其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工作室,则取消该工作室。
(八)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分析
艺术与设计系为工作室建设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为工作室发展逐步提供教学和创作的空间,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等,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各自团队正常开展工作。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作作品、企业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提供了平台。几年来,艺术与设计系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作品,基本上来自上述工作室。
漆画工作室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支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创作团队,其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等,获奖40余项,多幅获奖漆画作品被省级美术馆或国家美术馆收藏。
环境艺术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参与社会工程设计5项,承接家装设计方案8项,以及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改造工程项目和校园壁画墙设计与创作项目学生参加2012年中国环境艺术学年奖大赛,获“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优秀奖,是“室内设计最佳创意奖”组黑龙江省唯一获奖作品。
动漫工作室参加第四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2012年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获三等奖;参加第2-5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大赛,共获奖90余项。
油画工作室在校庆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雨后》、《拉瓦姆岛风景》,为学校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
为庆祝黑龙江工程学院60周年校庆,漆画工作室、环境艺术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装饰浮雕工作室在学校艺术长廊进行艺术作品展,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突显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环境艺术工作室、油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设计和绘制的校园涂鸦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艺术与设计系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优化与完善,其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协调、不完善的环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艺术与设计系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工作室师生共同努力,会逐渐完善。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教学环境会给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供良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不仅是系部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结束语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室和车间、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界限,拉近了导师与学生、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工作室指导教师之间、工作室指导教师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是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需要反复研究,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
[2]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3]戚培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1.
[4]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176-178.
[5]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65-67.
[6]佘莉,龙以标.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1(7):111-113.
[7]伍建平.构建数码时代高职插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实践型课程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S2):136-139.
[8]廖建军等.设计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63-165.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22-02
“环境设计”伴随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虽然如此,但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还是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局限性也逐步凸显出来,较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和任务。
一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叉学科。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就业时要熟练掌握设计创造思维、电脑与手绘绘图技能、实践施工能力等综合实践素质。而我国的环境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都同源于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束缚。在较长时间内,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思维与模式都是以教学型为主,设计课程过多理论阐述,实践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许多设计课程都是“假题假做”,学生缺乏甲方需求分析、资料前期调查、勘测现场、方案汇报沟通、跟踪施工现场等重要环节,造成了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2 学校实训条件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课程的设置尚不完善,软硬件设施也没有完全跟上实践教学的步伐。譬如现场实践教学平台不够完善,实训条件不足,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紧密,保障机制不健全。学生缺乏真实的训练项目,整体训练时间不够。例如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装饰材料和做法的更新变化较快,需要带领学生去到材料市场、工地或公司,直接在施工现场观摩学习,甚至需要在材料实训室里,动手制作体验材料的具体运用,但学校往往难以建立较为完善的材料工艺模型室,或者较难联系能提供场地学习的施工单位。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开展,大多时候只能集中在课室听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锻炼。再如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就是电脑的高配置与数量,没有良好的软硬件配置,学生就不能画出施工图、效果图,实践教学的发展便举步维艰。另外,在搭建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方面,许多学校还不能与时俱进,无法做到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全过程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
3 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欠缺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结构明显不合理。许多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也没有获得校外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仅仅局限于的课堂教学的自我学习,知识得不到更新,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项目中去。教学通常凭教师“个人化”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与指导,布置的作业也缺乏真题实践的训练,容易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对当前专业市场需求的考虑,缺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考虑,更难体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从某种角度讲,培养人才往往出现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亟待加强。
二 关于“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环境设计专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即虚拟加现实,搭建起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和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把实践教学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相互对应,平台之间有效衔接;理论学习与项目训练交叉推进,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本课题的实施,以广州H学院为例,在环境设计专业采取试点、分析、比较,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由学院宏观指导协调,系部具体管理,实训教学监督组负责检查指导。广泛汲取国内外学者和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省内的环境设计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坚持环境设计专业技术应用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提出“以环境设计工程认知训练为基础,突出认知能力培养;以环境设计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培养;以环境设计工程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初步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及模式,并确定相应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改革。
三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成效
1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一是搭建现场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围绕建设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情境、引进真实项目等问题,着力优化支撑培养模式的实践条件。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和一线人员到校参观考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校内实践教学场地改造方案。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校内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建设,在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中设立室内工作室和园林景观工作室。工作室是以横向项目和高层次纵向项目作为支撑,对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筛选,选择相应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实际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来源与企业,但在教学中往往要高于企业,满足整个项目教学上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课时调整和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让学生在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校内校企合作工作室、实验室,获得初步的工程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在校外主要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联盟。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已经和当地的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以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建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
其次,组织专门的指导团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指导团队主要由学院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全权负责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运作。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接受企业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指导团队以合作单位设计部、工程部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主,校内教师配合协作,由合作单位的高层技术主管担任团队负责人,每个设计师分管5-6名学生。学院指派专门的联系人,协调校外平台的相关工作…。
(2)二是搭建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时展,环境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为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模块化”的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遵循环境设计专业能力培养规律,按照设计工程项目职业基础能力、工程项目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模块建设实训项目资源。
第一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职业基础能力训练模块,重在学生基本动手能力训练,帮助理解掌握基本原理。重视立体化教材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演示手段进行实践的预演,包括视频、动画、文字图片等。例如《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通过3D动画演示建筑和室内装饰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工艺,学生通过渐变式的动画演绎,能够非常直观地明白,而且可以随时反复学习增进理解。
第二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重在综合设计应用知识能力训练,能够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设计。这一模块,配置大量的最新、通用的工具和案例库,实现以专业项目为核心的实训及设计相结合,着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可以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利用所学的知识及积累的经验,针对企业实际项目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践的形式及内容是多样性的:结合校外实践基地项目、联合培养单位和就业单位合作项目、各类竞赛项目以及兴趣小组科研课题等各种形式开展。
2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1)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了教学过程中的“书本教学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转变,促进传统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
(2)创造实践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学院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兴建了材料展示室、模型工艺制作室、苹果电脑机房等实践教学场所,支撑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校企共建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有力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也为用人企业提供了方便,互利互惠。学院还建设了设计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学生也在多项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取得荣誉。并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教师通过企业培训,通过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专业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3)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和就业能力。在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地提高。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和在企业的锻炼,大部分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和认可,约20%左右的毕业生可以直接留在实践单位就业,其他学生也能根据个人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达到94%以上。
关键词:人才培养 工业设计 实践教育
在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是社会发展需求,更是工业设计学科自身特色所决定。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育,就必须完善实践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从学校院系、教师、社会等各个角度营造全面的实践教育环境。本文就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作了初步的探讨。
1.学校院系――人才培养单位
(1)加强实践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首先要在教学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方案中重视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面向现场操作的技术能力。研究型人才侧重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普通工人则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兼顾两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作用。所以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工艺辨别能力、制造加工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目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太少,也缺少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因此学校应当有意识的重视实践体系的建设,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整合,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并及时地更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此外,完善实践教育管理体系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是实施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实践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育,对在实践中有突出表现者给予奖励,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整合院系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践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能力。学院需要加大投入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功能强大、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构筑实践教学平台,为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在实验设计中增加综合性、趣味性的实验命题,激发学生的热情来主动完成实验。甚至可由学生自主命题,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或设计。除开放计算机机房外,还可向学生开放一些专业实验室。比如工业设计的造型材料模型制作工作室可对有制作愿望的学生开放,锻炼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应通过院系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实践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里所提的资源整合是指学校利用其社会知名度和学术综合研究能力,得到企业的信赖,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院系优势资源,争取企业项目的开发部分委托学校完成。这样,既可实现效益最大化,各个院系又充分发挥特长,也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很多著名大学在这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承接了某船厂的游艇制造项目,船厂看中的是交大百年船舶学科优势,学校以海洋船舶学院为基础,联合设计学院进行外观设计和后期策划,联合管理学院进行商业评估,成功的完成了该项目。在校师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在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取长补短,各专业师生也在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反馈并协调工程进度质量,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天津是自行车大城,天津大学搭建了自行车外观设计、结构设计、人机工学、市场等多个科研平台为某著名自行车公司设计未来10年的自行车款式,利用企业对学校科研前瞻能力的信任,系统的提出系列自行车开发套系。所以学校应将各院系的科研能力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资源,善打学校整体优势王牌以争取实际项目,为实践教育获得更多的实际机会。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工业设计在国内是一个较新兴的学科,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课教师比例较高,能进行实验实习指导的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应用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不能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品,而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工程师需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够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而教师还要将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提炼并再现给学生。因此,学校―方面要引进实践能力强、有实际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师,另―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
(4)培养注重实践、重视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学风。优良的学风在学生成才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内树立求真务实的风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扎扎实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可以举办“工程师论坛”、“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举办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外形成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2、教师――人才培养的执行者
(1)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注重产学研结合。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实现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更多的参与产品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主动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协作产品研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实地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本行业当前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技能,还可以把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讲给学生,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与拓展。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联合开办工作室,承接各种设计开发项目,即改善科研条件又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
(2)把学生引入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来说,教师可在教学、实验、实习和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首先,工业设计教学中实践环节比比皆是:金工实习、速写实习、色彩实习、水粉实习、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生活中去亲身实践。例如学生要到工厂了解车钳洗刨钻等工种特点并进行实际操作,用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在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领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指导设计实践,这种生产现场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震撼与收获是令人难忘的。其次,在一些理论课中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实践环节。比如可以参观南京博物院的古代陶瓷青铜器馆等,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参观回来后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对应的设计课题。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去,提前进入产品设计师的角色。学生可以每2~3人一组进行调研、讨论并制定产品设计方案;亦可以学生自行制定任务书,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每星期进行小结,到一定阶段进行正式汇报。学生的交流实践可以是学生间的,也可以是与教师、专家间的互动,还可以与国外院校师生一起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最后还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锻炼设计能力。总之,设计独具专业特色、内容丰富的实践特色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实践创造的机会,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社会――人才培养大环境
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侧重于课程设计、校内实验等内容,虽然解决了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问题,但终究不能替代现实的社会实践环境,不能展现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全貌。要达到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目的,必须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社会一一主要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一种形式是学生到企业直接参加生产工作,有明确的岗位。通过岗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锻炼专业技能。毕业设计的学生还可以在企业中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完成课题。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实效,基地建设质量上主要考虑规模大和效益好的企业,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校内实习中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批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条件。学校还要与实践基地签订协议,定期与实践基地负责人沟通联系,维持好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实践基地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由此建立一个固定的、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日趋完善、管理日趋规范的实践基地。另一种形式是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师生参与到企业具体项目的研发过程,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胜任某一项目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也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整合院系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践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能力。学院需要加大投入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功能强大、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构筑实践教学平台,为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在实验设计中增加综合性、趣味性的实验命题,激发学生的热情来主动完成实验。甚至可由学生自主命题,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或设计。除开放计算机机房外,还可向学生开放一些专业实验室。比如工业设计的造型材料模型制作工作室可对有制作愿望的学生开放,锻炼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应通过院系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实践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里所提的资源整合是指学校利用其社会知名度和学术综合研究能力,得到企业的信赖,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院系优势资源,争取企业项目的开发部分委托学校完成。这样,既可实现效益最大化,各个院系又充分发挥特长,也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很多著名大学在这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承接了某船厂的游艇制造项目,船厂看中的是交大百年船舶学科优势,学校以海洋船舶学院为基础,联合设计学院进行外观设计和后期策划,联合管理学院进行商业评估,成功的完成了该项目。在校师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在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取长补短,各专业师生也在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反馈并协调工程进度质量,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天津是自行车大城,天津大学搭建了自行车外观设计、结构设计、人机工学、市场等多个科研平台为某著名自行车公司设计未来10年的自行车款式,利用企业对学校科研前瞻能力的信任,系统的提出系列自行车开发套系。所以学校应将各院系的科研能力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资源,善打学校整体优势王牌以争取实际项目,为实践教育获得更多的实际机会。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工业设计在国内是一个较新兴的学科,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课教师比例较高,能进行实验实习指导的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应用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不能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品,而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工程师需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够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而教师还要将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提炼并再现给学生。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引进实践能力强、有实际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
(3)培养注重实践、重视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学风。优良的学风在学生成才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内树立求真务实的风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扎扎实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可以举办“工程师论坛”、“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举办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外形成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2教师——人才培养的执行者
(1)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注重产学研结合。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实现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更多的参与产品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主动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协作产品研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实地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本行业当前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技能,还可以把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讲给学生,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与拓展。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联合开办工作室,承接各种设计开发项目,即改善科研条件又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
(2)把学生引入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来说,教师可在教学、实验、实习和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首先,工业设计教学中实践环节比比皆是:金工实习、速写实习、色彩实习、水粉实习、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生活中去亲身实践。例如学生要到工厂了解车钳洗刨钻等工种特点并进行实际操作,用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在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领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指导设计实践,这种生产现场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震撼与收获是令人难忘的。其次,在一些理论课中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实践环节。比如可以参观南京博物院的古代陶瓷青铜器馆等,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参观回来后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对应的设计课题。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去,提前进入产品设计师的角色。学生可以每2-3人一组进行调研、讨论并制定产品设计方案;亦可以学生自行制定任务书,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每星期进行小结,到一定阶段进行正式汇报。学生的交流实践可以是学生间的,也可以是与教师、专家间的互动,还可以与国外院校师生一起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最后还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锻炼设计能力。总之,设计独具专业特色、内容丰富的实践特色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实践创造的机会,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社会——人才培养大环境
(1)整合院系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践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能力。学院需要加大投入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功能强大、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构筑实践教学平台,为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在实验设计中增加综合性、趣味性的实验命题,激发学生的热情来主动完成实验。甚至可由学生自主命题,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或设计。除开放计算机机房外,还可向学生开放一些专业实验室。比如工业设计的造型材料模型制作工作室可对有制作愿望的学生开放,锻炼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应通过院系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实践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里所提的资源整合是指学校利用其社会知名度和学术综合研究能力,得到企业的信赖,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院系优势资源,争取企业项目的开发部分委托学校完成。这样,既可实现效益最大化,各个院系又充分发挥特长,也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很多著名大学在这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承接了某船厂的游艇制造项目,船厂看中的是交大百年船舶学科优势,学校以海洋船舶学院为基础,联合设计学院进行外观设计和后期策划,联合管理学院进行商业评估,成功的完成了该项目。在校师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在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取长补短,各专业师生也在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反馈并协调工程进度质量,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天津是自行车大城,天津大学搭建了自行车外观设计、结构设计、人机工学、市场等多个科研平台为某著名自行车公司设计未来10年的自行车款式,利用企业对学校科研前瞻能力的信任,系统的提出系列自行车开发套系。所以学校应将各院系的科研能力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资源,善打学校整体优势王牌以争取实际项目,为实践教育获得更多的实际机会。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工业设计在国内是一个较新兴的学科,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课教师比例较高,能进行实验实习指导的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应用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不能认为“双师型”就是教师+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品,而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工程师需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够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而教师还要将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提炼并再现给学生。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引进实践能力强、有实际项目运作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
(3)培养注重实践、重视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学风
优良的学风在学生成才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内树立求真务实的风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扎扎实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可以举办“工程师论坛”、“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举办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外形成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2教师——人才培养的执行者
(1)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注重产学研结合
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实现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更多的参与产品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主动联合科研单位和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协作产品研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实地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本行业当前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专业技能,还可以把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讲给学生,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与拓展。此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联合开办工作室,承接各种设计开发项目,即改善科研条件又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
(2)把学生引入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来说,教师可在教学、实验、实习和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首先,工业设计教学中实践环节比比皆是:金工实习、速写实习、色彩实习、水粉实习、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生活中去亲身实践。例如学生要到工厂了解车钳洗刨钻等工种特点并进行实际操作,用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在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领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特点,指导设计实践,这种生产现场的亲身经历所带来的震撼与收获是令人难忘的。其次,在一些理论课中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实践环节。比如可以参观南京博物院的古代陶瓷青铜器馆等,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参观回来后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对应的设计课题。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去,提前进入产品设计师的角色。学生可以每2-3人一组进行调研、讨论并制定产品设计方案;亦可以学生自行制定任务书,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每星期进行小结,到一定阶段进行正式汇报。学生的交流实践可以是学生间的,也可以是与教师、专家间的互动,还可以与国外院校师生一起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最后还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锻炼设计能力。总之,设计独具专业特色、内容丰富的实践特色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实践创造的机会,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社会——人才培养大环境
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侧重于课程设计、校内实验等内容,虽然解决了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问题,但终究不能替代现实的社会实践环境,不能展现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全貌。要达到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目的,必须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社会——主要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一种形式是学生到企业直接参加生产工作,有明确的岗位。通过岗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锻炼专业技能。毕业设计的学生还可以在企业中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完成课题。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实效,基地建设质量上主要考虑规模大和效益好的企业,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校内实习中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批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条件。学校还要与实践基地签订协议,定期与实践基地负责人沟通联系,维持好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实践基地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由此建立一个固定的、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日趋完善、管理日趋规范的实践基地。另一种形式是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师生参与到企业具体项目的研发过程,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胜任某一项目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也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4总结
“就是这么小的一个产品吗?”在锦州韩华电装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记者看着眼前这个设备有点不敢相信――这个设备的大小形状和儿童玩具赛车中的电机差不多,没有任何科技感,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子元器件。
韩华电装有限公司的员工孟磊用手掂着这个小小的设备,笑着点头,说:“这个叫电枢,是用在汽车油泵上的,我们整个项目组搞的创新,就是在电枢上面镀了镍。”
这句话说得轻飘飘,给人感觉很容易,但谁能想到,这种电枢镀镍技术是整个项目组经过无数不眠之夜、耗费了无数心血才获得的成果。而这个看似轻飘飘的成果,仅投产半年时间,就为这家企业创造了7600万元的收入。
这是一次在工会主导下、通过职工合理化建议模式而造就的优秀案例。
诱人的巨额订单
2015年,为进一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辽宁省总工会了《省总工会关于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并随后实施办法。《意见》中提出办好10件实事,助力辽宁振兴,其中第一件就是组织开展 “百万职工技术创新”立功竞赛活动。省总工会将对一次性创造价值500万元或年创价值1000万元以上的职工创新成果给予即时表彰,评选年度全省职工“十大创新成果”“十大创新能手”“十大技能标兵”“十佳合理化建议”和50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完善并运用常态化的激励机制。
引领一线工人的技改发明、创新创造,为企业节约成本或增加效益,这本是工会的传统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兴起,社会层面的关注度开始出现变化,新时代的“万众创新”包含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项内容,而社会层面更愿意关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方面的新意和变化,技术层面则只愿关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应用,对生产一线中的技改项目关注度反而有所降低。但辽宁省总工会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提下,仍继续将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改创新创造作为首要推进内容。
而韩华电装的这一重大技术突破,也恰恰得益于工会对职工技改创新的坚持和鼓励。2015年年初,来自巴西的汽车零部件采购商反馈了一种情况――电枢是汽车油泵的核心部件,巴西已经大范围推广纯乙醇汽油(乙醇占比超90%),由于乙醇对金属的腐蚀性远超传统汽油,导致常规油泵的电枢在巴西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无法达到应用标准。
韩华电装这家公司的主营产品就是电枢,如果能攻克这个难题,就能够获得来自巴西的巨额订单。
研发过程一波三折
汽车零部件是全球采购模式,也就是说,全球所有生产电枢的企业都在盯着这订单,寻找技术攻关途径。为抓住机遇,韩华电装有限公司上下集体动员,公司工会更面向全体职工征集合理化建议。
这期间,公司一位叫马立的员工提出了在电枢上镀耐腐蚀金属的设想,并提出了初步的操作方案。公司总经理马俊阳以及工会主席羿红娟对这一建议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了以羿红娟、孟磊、马立等员工组成的项目组,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攻关。
客观讲,在电枢上电镀金属表层并不是没有先例,但普通金属难以担当耐腐蚀的重任,例如镀铜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上锈,而且锈点脱落后会随燃料进入发动机造成危害,而且,镀铜通常采用化学镀的方式,操作过程需要使用剧毒氰化物,潜在危害极大。
另一种思路是在电枢上电镀锡,项目组成员一度沿着这一思路实践,但随后发现锡的熔点低,而且硬度低,电枢电镀后附着在铁芯表面锡层受到摩擦容易锡粒掉落,受到磕碰也会产生凹陷,电枢的使用寿命会缩短。
项目组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仍无法在电镀锡的方向上获得突破,不得不重新寻找材料。相应模具需要重新制作,形成一笔不小的开支。但韩华电装有限公司领导以及公司工会都给予支持,在投入上毫不吝啬。项目组排除研发成本的担忧后,几经筛选,又将目标锁定在了镍上。
孟磊介绍,镍金属与电枢表面的铁金属结合力更强,熔点、硬度都比锡更高,受到摩擦或磕碰不易产生镍粒脱落或凹陷,而且镍同样具有极强的抗乙醇腐蚀能力。
但是电镀镍在操作环节上很难把握精度,电枢的铁芯片与片之间间隙必须保持在0.01毫米以下,在如此细微的间距做两次电镀对工艺和模具都提出了极高要求。项目组首先尝试先镀铜再镀镍,效果并不理想,继而对整个研发思路做出大的修改,提出在电镀前对电枢铁芯进行涂油工序,随后又引进超声波设备,在容器内添加去油粉混合液,去除表面及铁芯片间的杂质/油污及锈蚀等,再用超声波水洗、再去除氧化皮,然后再进行电镀,终于实现了在铁芯上不镀铜,而是连续两次镀镍,让镍层厚度达到标准,同时铁芯片与片的间隙降低到了0.01毫米以下。
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改模具,更新设备。公司工会主席、该提案的提案人之一羿红娟对记者说,当研发费用超过100万元时,项目组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拿着增加设备的申请单,站在公司领导办公室外都不好意思进去,但马俊阳等公司领导接过新的费用申请时却毫不犹豫地签字,对员工的技改创新始终充满信心。
合理化建议“亮了”
在经历了100多个日夜的煎熬与探索后,电枢镀镍技术终于成熟。2015年7月,全球著名汽车部件供应商博世公司将韩华电装公司项目组研发的镀镍电枢拿到总部进行升温耐用测试,在乙醇汽油环境下工作寿命超过6000小时,一举超越所有同类型产品。博世公司用最快的速度和韩华电装签订供货合同,每月最低供货量也达到3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经济低迷、汽车零部件采购价格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韩华电装的镀镍电枢却实现了涨价销售。韩华电装相关负责人介绍:“外商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产品涨价一般而言是不买账的,但如果是产品有技术革新,这种涨价他们非常认可,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仅2015年下半年,镀镍电枢就为韩华电装创造了7600万元收入。而且,由于该工艺已经领先全球同行业所有企业,目前韩华电装正在积极申请专利。而这个由员工合理化建议推动诞生的重大技术革新也迅速得到锦州市总工会的重视,在锦州市总工会的大力推荐下,韩华电装上报的“镀镍新工艺创新”提案,在辽宁省总工会公示的“全省最佳合理化建议”“优秀合理化建议”推荐名单中位列前茅,最终被评为 “最佳合理化建议”优秀提案,全省仅有6项提案获此殊荣。省总工会、市总工会分别向该提案的项目组发放奖金。
锦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锦州市总一直把做好职代会提案工作作为省总基层工会活力建设项目和市总建设和谐职工之家的重要内容,在落实过程中把提案工作报告作为职代会的必备项,鼓励、引导企业和基层工会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民主协商等形式,针对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制约企业发展瓶颈、影响企业效益因素等问题,广泛征集职工代表提案,并建立优秀提案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企业经营者看到了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职工找到了价值感和认同感。省总工会开展的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为基层工会职代会提案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这次评选中,除了韩华电装上报的“镀镍新工艺创新”获得最佳外,锦州市总工会选送的其他7项合理化建议也全部榜上有名,锦州市总将借此次评选的有利契机继续推动锦州工会职代会提案工作向着规范化、常态化、标准化的目标迈进。
小技改大财富
今年6月23日,辽宁省总工会巡视员闫万达率领省总工会调研组赴锦州市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多家企业关于一线职工高技能人才建设情况的汇报。调研组指出, “十大合理化建议”和“百佳合理化建议”优秀提案评选表彰作为省总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化企业民主管理,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激发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出台扶持培养政策,加快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企业也要积极出实招、想办法,从待遇上、事业上、生活上稳定和留住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兴企、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性”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到相关的工作经验,随着工作进程的逐步深入,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推演与储存递进,直接迁移到工作中,并逐步自觉的运用到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中,完善工作进程,创新工作架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整体改革,与国外其它课程开发模式相比,在课程的能力观、结构观、综合观和结果观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室内装饰艺术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室内不同空间类型设计方法和技巧,熟悉施工工艺与材料构造,掌握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与规律。然而,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当下市场和社会对毕业生有了新的要求,该课程旧有的教学模式在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就业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如何更好的做好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目标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不同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产生不同的模式。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观念通常是以社会需求和能力结构为依据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专业主体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相联系,以与工作情境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传递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经验、技能和理论。使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能够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2 课程体系的转变――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程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资源,制定课程体系并做出评价的过程,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基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即先分析工作过程,然后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提出具有操作性、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体现“过程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是也应当考虑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起承关系,以便充分、合理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在课程编排时遵循特色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混合型原则。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实施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同时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考核,实施“笔试、口试、作品、现场操作”的多元化考核评价。
3 教学模式的转变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实施与职业岗位、生产过程一致,教学手段、方法要具有真实性,利用多媒体仿真模拟技术实训工厂、企业实习等手段来营造实际工作的职业氛围,形成工作导向的实验实训产品。
3.1 情景模拟设计公司工作程序,按照公司实际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设定方案汇报现场,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并根据所学的设计知识去汇报方案,让学生体会项目总不同角儿的不同心理,引导他们对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设计能力,体验创新过程的艰辛和收货结果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进一步了解公司设计实景和具体工作撑血,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增加实战经验。
3.2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学习与设计工作”二元割裂的状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思想引领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4 教学实践过程的转变
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中,实践环节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形成工作导向的教学实践过程,将各种职业能力转化成独立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把工作过程的行动化领域转化成课程的学习领域,总体上按:资讯信息采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为工作过程,教师成为引导者、咨询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共同参与和探讨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这些真实环境下亲身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学生能够提高与人的交际能力、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对设计的实施能力,而这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帮助。另外,校内的教学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校内拥有着各种实验室、实验设备,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安排学生的校内实训,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校外实践中自由性大等缺点,保证学生学习的扎实性。
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室内设计》课程建设,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的培养方向。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突出了工作过程的特点,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实现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同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联系,实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实现了学校和学生两者间的双赢,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013年,司法行政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全面实施“七大工程”。
第一、加强基层日常动态管理,全面实施基层工作提质加速增效工程
(一)在司法所推行工作日志制度。司法局统一印制《司法所工作日志》分发到各司法所。工作日志以表格形式设计,包括工作单位、日期、工作内容、问题描述、解决方法、工作完成度、建议或说明事项等内容。实行工作日志管理制度,是对司法所工作情况的一种日志化、过程化的管理模式,是科学指导司法所工作实践、加强司法所日常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司法所干警素质的有效途径,必将促进司法所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和工作效率的逐步提高。
二是推行司法所工作短信提醒制度。为使机关科室与基层司法所做到工作联系到位、动态管理到位、信息反馈到位、监督考核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下发文件慢、网上收件遗漏问题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话拨打遗漏、无人接听、关机问题发生,科室每月初向直属司法所和中心司法所发短信提示当月工作重点,各直属、中心司法所发短信温馨提醒片区司法所当月工作重点。
三是继续推行司法所电话报到、大所管小所、各项业务工作项目式管理和完成情况每月通报制度。按相关要求执行。
四是开展“庸、懒、散、浮”治理活动。今年,要下大力气解决“责任心不强、标准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优、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凡是局纪委和政工科作风巡察、督查不在岗的,按司法局七项规定处理。
五是开展“司法所开放日”活动。为让辖区居民了解司法所工作内容,以及让辖区的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派出所干警、法庭法官了解司法所做的事情,征求对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党政领导、辖区居民群众对司法所工作的知晓率,拉近司法所与居民群众的距离,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主动接受指导、监督。司法所要在今年7月和12月,以“聚集执法公正”为主题开展2次“开放日”活动。活动内容:所长汇报司法所工作情况,介绍司法所的执法职能、服务内容和办公流程等,解答一些居民群众的疑问和法律问题,发放便民服务宣传资料。展示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区矫正等工作图片和档案资料。
第二、强力推进法治建设,全面实施市民法律指数提升工程
一是继续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层面,要邀请高水平的法律专家、律师、法官,举行一到两次法制讲座;在居民层面,要组织普法讲师团和文艺队,下基层、进企业、进社区,开展公益性的宣讲和法制文艺演出;在青少年层面,今年要会同教育部门继续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系列法宣活动:如“交通安全进校园”、“水法进校园”,“远离”等,组织学生观摩法院刑事庭审。在农民层面,要精心搜集整理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编印成《农村法律知识读本》,赠送给全市万家农户,方便村民学法用法,同时送法制文艺下乡。
二是进一步拓展法制宣传阵地。在各乡镇建立法制宣传专栏,通过主题宣传栏、开设法制夜市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要利用两岸一江的led电子显示屏、地埋音响等全天候实施普法宣传;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展板展示、展评活动,并将这些宣传展板分类配送到全市有关机关办事大厅,以及农村、企业和学校开展普法;要通过雄州普法网、法建简讯、普法微博、qq群等形式不断把“六五”普法工作引向深入。
三是持续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居民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要求我们着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居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以及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今年,重点是:要引导农村、社区实施村务、社务公开、村务、社务大事民决、村(社区)党支部领导的自治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对村务、社务管理、财务管理、土地征用、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村和社区,要协助政府进行重点专项治理,使农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民主法治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增强参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起法治的权威,保证“民主法治村”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工作,全面实施法律服务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认真搭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顾问平台,着力服务工业建设和招商引资,做好“填空题”。要不断拓展法律服务新领域,积极建议、及时调整市政府律师顾问团,为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市领导选配个人公务律师,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的宏观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协调市行政服务中心,选派1至2名律师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每月一次值班制度,与“市长热线”实行无缝对接。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治企,做好“选择题”。开展企业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直通车,今年,要在“法律六进”活动中突出“法律进企业”活动,重点利用法制宣传车、宣传展牌、文艺节目到企业巡回宣传,开展法律咨询解答活动;新市、简城司法所联合在十里坝工业园区协调一、二家企业,建立一、二个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养马、石盘司法所联合在城资工业园区协调一、二家企业,建立一、二个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贾家司法所在贾家工业园区协调一、二家企业,建立一、二个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
三是指导企业完善纠纷调解机制建设,有效维护企业稳定,做好“应用题”。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组建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企业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第四、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面实施人民调解拓展工程
一是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做到网络建设“三延伸”。一是要实现网络“向上延伸”,形成高位、高效、专业的民调工作领导机制。要筹建建人民调解专家团,定期分析民调工作态势,进行疑难纠纷“会诊”,协调重大案件处理,二是要实现网络的“向下延伸”,深化人民调解“六进”,编织纵横交错的三级民调大网。今年,基层要协调大调解中心,在新区汽车总站建立一个人民调解室,在比较大居的民小区建立一、二个人民调解室。三是要实现网络“向内延伸”,加强人民调解委会的规范化建设。在每个乡镇培育了2-3个标准化调委会,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同时,加强档案建设,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民调档案工作现状。
二是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做到业务建设“三结合”。一是要结合业务发展,搞好专门培训。全年业务知识培训不少于2次。二是要结合召开会议,开展间隙培训。三是要结合典型案例,开展针对培训。1、各所要从全市发生的矛盾纠纷中,筛选一批有意义、有影响的案件,在调解技巧、运用法律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和评析,汇集成册,分发传阅,让广大调解员全面了解法律法规的运用,为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有力参考依据。2、要在调解矛盾纠纷中让调解员参与调解全过程,通过“肩并肩”实战式培训和“手牵手”师徒式培训调解员,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要组织调解员现场观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巧,增强矛盾纠纷的能力。
三是大力实施和谐文化创建工程,做到服务大局“三围绕”。一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做好基层民调工作。全市陆续开工兴建100余项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涉及到房屋拆迁安置和土地征用补偿。为此,各司法所要主动参与,采取和谐文化,教育先行,民调工作紧跟的有力举措,深入到各家各户,开展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依法为拆迁户维权,自觉地为工程建设服务。二是要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民调工作。把今年作为“人民调解年”,在全市开展“人民调解年”活动,提升人民调解个案数量。三是要围绕完善机制做好民调工作。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每月20日以前上报纠纷排查情况,对可能引发不安全、不和谐的苗头,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消除和化解工作,确保稳定的大局;要建立应急调处机制。重大纠纷案件中,司法所要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当事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平稳事态的发展,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恶化。
第五、坚持法治惠民不动摇,全面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
一是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服务民生惠及更多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十大民生工程”,根据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要求,努力实现援助范围“双覆盖”目标,首先是放宽适用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的对象:人均月收入为600元以下的困难群众。其次是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工在劳务方面或返乡创业因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导致利益受到损害,农民因购买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质量低劣产品导致经济损失等情形,以及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在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二是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多数工作站人员不重视,被动开展工作,服务很不到位,法律援助中心要思考制定《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市法律援助服务区域范围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全市法律援助服务工作。
三是整合资源,服务困难群众,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法律援助中心要思考组建“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服务团”。组成人员由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优秀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法律援助中心,要明确“服务团”的服务内容、工作要求。“服务团”争取在4月30日前组建完毕。
第六、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监控,全面实施社区矫正创新工程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控水平。矫正科要积极探索监管模式,从规范社区矫正人员行为入手,借鉴监狱系统的行为规范,结合我市矫正现状,制定《社区矫正人员行为规范》,加强对违反《规范》的社区矫正人员的处理,对违反规范的社区矫正人员,统一集中到社区矫正学校进行教育和学习。
二是创新矫治机制,提高矫正实效。各司法所今年要建立“两所联动”机制。联合派出所管片民警每月定期进行走访,充分听取村、居、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矫正措施;制定《社区矫正人员风险评估办法》,全面开展矫正人员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增强对宽管、普管、严管级的矫正人员监管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严管级”的矫正人员,全时段进行跟踪掌握。
三是创新帮扶机制,增强帮教能力。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教目标,广泛开展“爱心工程”和“返助工程”,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有效落实。各所要通过对全市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走访、谈话和调查,对经济困难的,要主动帮。
第七、争创特色提升档次,全面实施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工程
一是精心打造人才培育品牌工程
2013年,拟选派6名基层司法助理员到全国最发达地区司法所跟班学习锻炼。
二是精心打造普法宣传品牌工程
1、开办普法视频专题。为了更好地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拓宽宣传的渠道和形式,展现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和工作特色。利用“普法网”和“两岸一江的led电子显示屏”开办视频类专题节目。
由宣教科负责摄像、制作法治新闻宣传片及相关资料的留存与编辑制作(或者请1706工作室负责)。每月一期,每期不少于2分钟,内容涵盖法制宣传、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处、公证等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工作。通过视频节目这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市民群众在欣赏影像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法律知识,更了解司法行政各项职能。
在选好题材方面。局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司法所都有搜集线索、并及时向负责视频节目的工作人员报告的义务。通过全局干警的共同努力,力争将视频节目办出水平、办出档次、办出特色,成为宣传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崭新窗口。
2、大力实施法治文化工程。一是开展“送法进万家”活动。在重要法律法规施行纪念日或重大节假日,针对性地发放印有法制宣传标语的小物件。①编印“普法三字经”小册子发到市民群众手上;②把“普法三字经”印在法制手提袋、法制围裙、扇子”上发到全市居民群众手上。二是法治文化广场建设活动。创作法律宣传小品、快板书等法治文化精品,适时在镇、村开展法制文艺演出。
三是精心打造法律援助品牌工程
1、实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百分制”量化考评。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量化考评制度。法律援助中心要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评量化标准和考评办法。考评结果直接与补贴挂钩,有效推动办案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在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评量化标准和考评办法时,要按照案件办理和质量管控流程,量化考评按三个阶段每项指标逐项考核。一、受理阶段重点考核证据材料审核、一次性权利义务告知等内容;二、办案阶段重点考核认真调查取证、周密分析案情进行风险告知、配和受援人做好相关费用减、缓、免申请工作、(辩护)词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适用法律准确;三、结案阶段重点考核结案报告表填写、卷宗是否材料齐全、装订规范、按时归档等内容。每件法律援助案件依据质量考评量化标准进行量化考评打分,并依据考评结果适时发放案件质量考核费用。
2、举办一次“正义使者”法律援助主题报告会。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力争在11月底日举办一次“正义使者”法律援助主题报告会,旨在展示我市法律援助工作成就,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弘扬公平正义理念。报告会实况在“12.4”期间以电视节目、led电子显示屏”的形式进行播放。
报告会要以我市近年来五个案情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法律援助案例为题材,由承办律师、法律援助机构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人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述。案件类型包括工伤人损、医疗事故、农产品损害、交通事故、农民工讨薪等,充分体现法律援助工作心系民生、匡扶正义的价值和追求,以及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是精心打造人民调解品牌工程
1、筹建全市最高权威性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团”。为了提高全市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攻坚能力,彻底解决一些处理难度大,专业性强、部门管理综合性强的矛盾纠纷,成立“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团”。
“调解专家团”成员组成:一是从市直属机关、部门中选聘一部分精通本部门业务、熟悉相关法律并且热心调解的业务骨干和离退休干部;二是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所的人员以及执业律师中聘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调解能手;三是从基层聘任一部分群众威信高、善于开展调解工作的资深人民调解员。
“调解专家团”工作流程。凡是各级各部门拿不准的“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人民调解中心根据矛盾纠纷类型,召集调解专家团相关专业的专家对该矛盾纠纷进行会诊,给出调解方案,必要时派专家到场指导实施调处;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的,则由人民调解中心牵头,相关领域的调解专家共同组成调解专家组进行联合调解。
2、建立“律师调解工作室”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工作室”。律师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熟知法律和政策、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运用律师这支专业的社会力量,引导其参与到调解中,使人民调解走向专业化、社会化。
3、开展“你有矛盾纠纷,我来免费调解”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对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你有矛盾纠纷,我来免费调解”的调解文化理念,做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员的身影。各司法所要在每个村最醒目的位置,把这一调解理念用墙体标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你有矛盾纠纷,我来免费调解”的品牌效应家喻户晓,让群众有纠纷能及时找到调解组织,形成“人人知道调解,人人乐于以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局面。
4、进一步落实“随手调”工作机制。各所要将“随手调”工作机制纳入乡镇综治工作目标考核。
五是精心打造社区矫正品牌工程
1、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卡”制度。为最大限度地统筹社区矫正人员的业余时间,规范统计每次参与劳动的时间,确保社区矫正人员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保证公益劳动的参与率,决定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卡”制度。
司法局上统一印制“劳动卡”,平时由司法所统一保管。社区矫正人员在规定时间到所在辖区司法所领取“劳动卡”,劳动结束后,交劳动基地填写“劳动记录”、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交还司法所。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区矫正人员,需在一周内到司法所领取“劳动卡”,自行到劳动基地或村(居委会)进行公益劳动。公益劳动登记卡的内容记录将作为每月或每季度考核的依据。
2、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四必须、一后果”措施。“四必须、一后果”,即:必须按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报到;必须遵守社区矫正规定,服从司法所管理;必须按司法所要求,定期参加学习培训,写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必须参加由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严重后果:撤销缓刑(假释),执行原判刑罚。
“四必须、一后果”措施由司法局统一印制成卡片,由司法所在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前予以警告和训诫,树立司法行政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
3、推行司法所给矫正人员发温馨短信制度。为进一步改进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教育方法,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让矫正人员感受到一种温暖,在司法所推行给矫正人员发温馨短信制度。如:“春节假期结束,××司法所温馨提醒,请您在外出务工途中注意交通和人身安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请遵守每月八小时的教育学习和八小时的社区服务制度,最后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国家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市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全年发展设想。
在省工信委
一、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企业生产旺盛。春节期间加班企业35家,元宵节后复工生产企业1023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94.5%,除松脂化工、矿产等60家受季节因素和行业影响要稍后开工的企业外,其余企业均已开工复产。我市1月份完成工业用电5.57亿千瓦时,增长9.66%,增速列全身第1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我市工业企业生产旺盛。规模工业企业国税口上交税收增长14.8%,高出去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5.4个百分点。
(二)产品订单充裕。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拥有规上企业178户,订单总体充裕,与华为、魅族、三星等国内外知名智能手机企业都签订了意向性订单,基本满足全年产能需求。全年订单增长10%以上,木林森订单可满足企业全年满负荷生产;年度订单满足80%以上的产能。普正制药、驰邦药业等重点医药企业,订单充足,产销形势较好。
(三)发展前景良好。今年将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其中1、2月竣工投产的亿元以上项目9个,投资总额13.35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3.57亿元,利润2.78亿元。还有一批重点企业扩产增效,红板二期车间通过技术改造引入部分高技术智能先进设备,年增电路板产能8万平方英尺。近期我市工业企业招工场面火爆,企业纷纷在为即将投产的生产线招聘工人,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喜人。
二、全年工业发展谋划
2017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吉安工业经济的发展势头不会减弱,只会更强。为此,我们马上下发《关于推进工业经济量质齐升的实施意见》,对2017年工业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推动工业经济做大总量,提升质量。
主要预期目标:规模工业增加值830亿元、增长9.3%,主营业务收入3600亿元、增长8%,利润总额270亿元、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省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企业培育,壮大工业主体。聚焦企业主体,坚持抓大育小并举,引导企业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在市场搏击中发展壮大。一是实施“制造业50强培育计划”。充分利用国定贫困县上市快速通道政策积极开展总部招商,大力引进一批优势骨干企业。筛选50户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力争制造业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70亿元,全年增长超过2位数。二是多举措促进小微企业成长。不断强化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积极组建小微企业联盟,大力培育“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00户。三是大力推进5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优选50户具有技术改造计划的企业,对其技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其中着力推动20个左右“机器换人”技改项目,确保每户企业至少实施1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科技水平。
(二)狠抓企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坚持一手抓电子信息、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一手抓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努力构建1000亿级电子信息引领产业,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冶金建材等一批500亿级成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100亿级新兴产业的梯度格局。一是集中全力抓好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围绕千亿级发展目标,重点抓好LED智能照明和移动通讯终端(触控显示)两大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发展。聚焦产业链细分环节,加速与智能装备融合发展,加快LED封装、触控显示、电子线路板、高端数据线、车载电子、音响等“点、线、面、体”全面发展。聚焦产业对接,推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深圳设立对接中心,开展常态性产业对接和专项补链招商,积极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二是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突出制造业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关键环节,提升绿色食品、中医药产业在大健康产业中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集绿色食品加工、中医药和保健品、优质健康养老、温泉养生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全市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艺改造和装备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大对食品、建材、化工、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创新引领,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节能环保等水平,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升级。
(三)注重科技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筑链工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提升工业经济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筑链工程”。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部署资金链,精准切入产业链关键关节,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细分领域、细分产品上求创新、求突破,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抢占国际国内制高点,打造竞争新优势。二是创建一批高水平创新中心。推进协同创新,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每个工业园区建成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依托木林森、瑞鹏飞、广源化工、先歌音响等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同行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组建江西省LED封装智能制造、江西省移动通讯终端制造、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化等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探索创建“创新中心—产业联盟—实训中心”五个三位一体的服务整个产业甚至夸产业的开放性平台。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搭建核心服务平台,围绕信息咨询、检验检测、计量认证、标准专利、投资融资、人才培训等多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若干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工业设计中心,经开区和新干县分别建立灯具产品和箱包产品设计中心,鼓励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工业设计工作室、创意室等,组织推荐电子信息、箱包、卫浴等领域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工业设计产品及创意产品大赛。打造一批众创空间,依托园区、城区和大学等,通过市场化和资本化运作,兴办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和“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
(四)完善园区配套,夯实发展平台。坚持“现在的园区就是未来的城区”的理念,大力开展园区建设攻坚战,加速园区产城融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一是全面做强国家级开发区“双引擎”。突出井冈山经开区和吉安高新区两个国字号开发区的龙头引领作用,发挥其独特的政策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打造产城融合精品园区。井冈山经开区按照产业技术国际水平、服务效能全国领先、美丽环境国内一流的目标,高密度提升优化西区,高起点开发东区,高标准建设国家出口加工区,高质量开发金鸡湖现代服务区,努力建设“产业集聚、功能现代、多业并兴、生态宜居”的新型工业城区。吉安高新区以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绿色食品为引领,聚焦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打造成特色产业升级版和高新产业集聚区。力争井冈山经开区和吉安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680亿元和385亿元,分别增长12.8%和11.3%。二是继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园区机构改革,配强园区领导力量,配齐各县(市、区)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由分管工业领导兼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管理高效、运行扁平、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赋予工业园区管委会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办理、中心一头管理”。推进园区财政体制改革,实行财政独立运行体制,尽快清理园区债权、债务,核定园区收支范围,编制园区财政预决算,准确反映园区财政收支情况。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建设主体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实体化管理运作的市场主体,管理管委会设立国有控股或独资的投融资公司;鼓励部分园区托管规划区域内的乡镇(街道)或村(社区),对规划区内城乡土地、建设、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等城乡经济社会方面的管理服务实行统一管理,变城乡二元管理为园区一元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新建一批标准厂房和园区道路。优化园区布局,规范建设园区地下停车场、金融、物流、电商、市场咨询、学校、医院、超市、餐饮、娱乐、休闲、商业综合体等生产性和生活设施。
一
依法为基层党委政府的社会管理决策提供法律服务,是人民法庭参与和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我市人民法庭立足党委政府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四项报告制度,努力为基层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
建立涉诉矛盾纠纷分析年报制度。各人民法庭将帮助地方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主攻方向,2009年,我们推出人民法庭涉诉矛盾纠纷分析年报制度,年底组织全市40个人民法庭为辖区134个乡镇(街道)分别量身定做涉诉矛盾纠纷分析年报,对各地涉诉矛盾纠纷基本情况、典型案件处理结果、矛盾纠纷的成因特点和发展态势进行全面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山改进社会管理、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对策建议。部分人民法庭在年报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季报工作,进一步加大通报频率。该项制度的推出,有效地帮助了乡镇党委政府了解掌握辖区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年报成为乡镇党委政府加强和改进相关领域社会管理的重要决策依据,江苏高院肯定和推广了这一做法。
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平安报表制度。2010年,我市人民法庭推行“平安报表”制度,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人民法庭定期梳理统计辖区各乡镇万人成公率、民转刑案件数、涉诉情况等各种基础信息,制作成项目齐全、数据精准、内容具体的平安报表,及时报送给乡镇党委政府,帮助党委政府了解掌握当地社会稳定现状。通过制作和发放平安报表,对矛盾多发易发的乡镇提出一般警示,对存在社会稳定风险的地区给予重点指导,以此促进乡镇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防范社会稳定风险。
建立重大事项评估报告制度。各人民法庭强化法律预警功能,坚持关口前移,对乡镇的一些重要决策,有选择地参与法律风险评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防止党委政府的决策出现法律上的偏颇而留下矛盾纠纷隐患。同时,认真评估诉讼中发现的对抗性矛盾对社会管理带来的负向影响,适时向辖区党委政府汇报通报,提醒党委政府做好风险防范准备。此外,各人民法庭还利用自身的法律资源优势,为党委政府实施的项目引进、工程建设等重大事项提供适合的法律咨询、法律帮助和法律服务,促进这些重大事项平稳运行。
建立重点问题调研报告制度。全市各人民法庭密切关注基层改革发展稳定在司法审判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充分发挥司法调研的作用,及时主动地开展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形成详实、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为辖区党委政府加强相关领域基层社会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各人民法庭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农村土地征用、生态环境保护、农村金融担保等基层社会管理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辖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帮助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
我们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健全完善推动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导入正轨。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健全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我市各人民法庭积极拓展纠纷解决新思路,不断探索纠纷解决新路径。强化诉讼调解和诉调对接,通过共享资源、共建机制、共谋举措等办法,实现r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依法保障和支持各类调解组织开展调解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大调解的作用,实现了各类纠纷的有效分流。全市40个人民法庭全部建成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指导员,大力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理性选择解决方式和维权途径。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调解,充分利用农村德高望重的贤达能人在区域范围内的声望和权威,邀请其参与矛盾纠纷的调解,促进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
围绕提升自治能力,健全完善基层自主管理机制。政府行政管理的逐步转型,使各类社会组织的自治管理功能不断凸显,特别是在基层社会,更多的社会管理事务需要依赖基层社会组织去执行,提高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十分重要。我市人民法庭主动延伸职能,把提高基层社会自主管理能力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层面。各人民法庭大力支持基层自治组织发挥社会管理功能,通过巡回审判、法制宣传、送法下乡、审务五进、指导民调等方式,提升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处理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通过组织法律培训、指导行业规范等方式,引导乡村各类农户协会、行业协会规范管理、自律管理。
围绕维护农村安定,健全完善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既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必要保障。作为基层综治的主要成员单位,我市人民法庭坚持综合治理“一盘棋”原则,注重与其他综治成员单位的日常沟通、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努力提高司法手段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和份量。各人民法庭通过联动、对接、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与地方党委政府、综治成员单位、基层自治组织的联动机制,推动平安盐城、法治盐城建设。同时,全市两级法院主动与综治主管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将涉诉化解率、民转刑发生率、万人成公率等司法指标纳入乡镇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实现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综治管理由消极向积极、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人民法庭的每一项司法服务一定意义上都是参与社会管理。近年来,我市人民法庭集中精力抓好“三项建设”,努力提高司法服务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推进诉讼服务组织建设。全市法院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人民法庭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人民法庭布局,特别是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增设港口法庭,调整开发区法庭,形成“半小时法律服务圈”。为满足基层社会管理的需求,去年全市两级法院均新设诉讼服务中心,专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审查、联系法官、收转材料、案件查询、法律咨向、诉前调解、判后答疑和接待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2010年全市两级法院全面启动并当年全部完成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