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孤独之旅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举全校之力,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高标准、规范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认真落实涞水县教育和体育局的工作要求,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规范学校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装备使用效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通过“省检”。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校迎“省检”准备工作,成立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王福元
副组长:王雅璐 乔阌秩
成 员:学校全体教师
1.校园环境、德育活动组:
组 长:乔阌秩 成员:王喜银 吕志娥 廖红兴
2.法制安全、班级和学生管理组:
组 长:宫新会 成员:各班班主任
3.教学教研、档案组:
组 长:王雅璐 成员:张海艳 刘桂娜 魏赛赛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调查摸底(2019年2月-4月)
1.宣传动员。学习涞水县政府、县教育和体育局有关文件,
制定《王各庄小学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方向,明晰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工作职责。召开迎检动员大会,深入进行宣传发动工作。
2. 调查摸底。对照督导评估标准,对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实验
仪器、图书、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器材等方面的缺口进行自查并分类汇总。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隐患的排查进行自查。
第二阶段:集中准备,落实提高(2019年5-8月)
1.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要借省督导评估之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一是要加强专用教室建设:要对照评估标准,增加专用教室数量;二是按照新的配备目录摸清底数,对各科教学仪器、图书、器材等科学合理地进行配备和补充,特别是音体美器材,确保达到省定评估标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绿化美化校园:粉刷墙面,栽种、修剪花草。二是墙面文化,包括墙面文化、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和活动机制,推进广播站工作,完善哗啦圈、书法、音乐和计算机社团。四是网络校园建设,推动教师博客和学校博客圈建设。五是班级文化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内涵。
3.推进素质教育,抓好教学教研。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向纵深发展。三是提高专用教室的利用率,加强对专用教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范教师目标考核机制。五是抓好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实践能力和校本课程等方面工作。六是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4.加强德育、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一是强化德育的地位,落实德育基地、场所建设,开展德育活动和德育工作交流。二是完善学生养成教育机制和措施,注重过程性、形成性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三是规范班级管理,有制度,有措施,规范学生评价机制。四是搞好校园卫生。
5.搞好法制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二是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三是搞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排除安全隐患。
6.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将过去的工作痕迹、工作成果、工作资料及时分门别类的汇总整理,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
第三阶段:自查、交流完善(2019年9月-10月)
1.完成各种文字材料、数字报表、档案资料的汇总整理。高标准完成自查报告、学校简介、2016年以来的档案整理等工作。
廖红兴:汇总各处室工作计划、总结等常规管理材料;学校简介等方面资料。
宫新会:负责学校各项制度汇总、学校法制教育、安全等方面资料。
王雅璐:负责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总结、学校发展规划等;负责汇总素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档案;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资料;体育卫生档案;艺术教育档案;综合实践魏赛赛;学籍档案、档案室建设;各专用教室管理档案、使用记录等。
乔阌秩:负责德育、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校园卫生、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档案。同时负责教育经费预算、报表、基建、购置、校务公开、公物维护及校园建设等方面档案。
2.交流提高。组织各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到其它学校参观学习,邀请教育和体育局各相关科室到学校指导工作,通过交流学习,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3.模拟督导评估。迎接教育和体育局的模拟督导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召开主要负责人工作调度会,按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即整改,切实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阶段:接受评估(2019年11月)
全面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
五、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迎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学校成立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迎检工作,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学校将充分利用黑板报、标语口号、广播站等形式,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任务、目标和要求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动员和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和支持我校的发展。
3.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制,在学校制订的此迎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下,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全体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迎检”作为促进教育教学的手段。
4.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二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巩固和提高“四率”指标,五是抓好教学教研工作,六是搞好校园文化,七是认真准备档案资料。
5.开展督导自查,为使迎检工作按时按目标完成,领导小组将进行过程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切实做到以本次评估工作为契机,全面提升我校管理水平。
迎接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是是我校今年的中心工作。全体教师的所有工作都将围绕迎检,为迎检服务,努力在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等方面做到全面详实,并注重突出我校特点,体现优势项目,为全县在迎检中得到高分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前天我上了《孤独之旅》一课,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我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然后导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提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考虑并概括,再利用课件展示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让学生了解放鸭前的杜小康,接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这些问题很浅显,都来源于课文,学生容易找到“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四句话。然后让学生赏析第一句话,提示联系相关课文内容。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注意体会说话人当时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等赏析。共设五个问题,具有梯度性,既有对情节的把握,又有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体悟,即:(1)生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2)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3)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4)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5)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与杜小康比一比,看是否相似。)
按照这个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自主分析,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得很到位,并且让学生对人物的性格进行评价,很受学生欢迎,便于课堂的演绎。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攻破了重点与难点,然后以分析杜小康的第一句话作为环节示范,后面的三个环节留给学生自己解决,请学生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摇?摇 ?摇?摇?摇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赏析结果,记住结论一定要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信息的依据。这是“授之以渔”,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水到渠成,这是教师进行设计时的第二次选点突破。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部分,我设置了讨论题,重在对文章进行深层研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素养进行考查与训练,让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在辩论“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回答出:“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能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那么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至此,学生对课文都有了独特的体验。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总结了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孤独,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结课时,我说:“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小说中写道: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最后,以曹文轩《青铜葵花》中的一句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送给大家。”伴随着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响起结束这一堂公开课。
一、对可预设的生成的引领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然流露的、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或即发的因素,也有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认知起点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对问题、文本的看法或理解产生偏差,还有因为思维方法的不同,个人知识的积累不同,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理解出现有悖于常规思路的生成,这些都属于可预设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引领策略:(1)突破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策略。突破的活动就是变化过程、生成过程。这是课堂生成活动中教师引领的基本策略。一次,一学生读《藤野先生》中重点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把也字漏掉了。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生:他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成“东京无非是这样””。师:意思有变化吗?生:意思不同。也字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师:只是对东京失望吗?结合鲁迅的资料,了解鲁迅对当时中国的情感。生:当时中国黑暗,鲁迅既有爱也有失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2)问题教学策略 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提出“有效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主要指随堂生成的问题。这一策略在本模式中主要是指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适时解决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有价值新问题。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①杜小康和父亲为什么话语越来越少?②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子那么苦都没哭,为什么在煦暖的阳光中缺哭了?③这趟放鸭之旅仅仅是孤独之旅吗?
老师发现第2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于是建议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来研究。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也连带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在课结束前回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学生感到满意,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对预设外的、偶发的生成进行引领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产生新问题。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问题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对这类预设外的、偶发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引领策略:
(1)反思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交流合作的环节,在各个反馈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产生的策略。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
例如:《孔乙己》在投影出示孔乙己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全文。不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孔乙己贫困潦倒,课文中多处可以看到,孔乙己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可是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相当好。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接着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 “反常”现象,沉思起来。(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没有“当头一棒”置之不理,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
(2)抓“意外”促生成策略
当课堂出现了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的突发事件时,可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例如:《范进中举》在教学此课时,一位学生一开始就打了“横炮”。
结合,却留下了食言的承诺
1970年,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位售货员,高中毕业的他没有考上大学,有阵子叛逆、孤独的他成为父母的一块心病。1991到1993年,贾樟柯连考了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那时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准备轰轰烈烈开展他的电影梦,他的热情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
这个人就是朱炯。朱炯是北京电影学院90届摄影系的高才生,精通法语,许多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大奖。一次在偶然欣赏朱炯的摄影作品时,贾樟柯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两个似乎都在表现觉醒和困惑中真实的人们,同时用社会史的角度去考察它背后的文化因缘,喜欢用表象去记录和思考,拒斥人为的深度。”他的话让朱炯微微一振,“这个小伙子眼光很锐利!”
1994年5月,贾樟柯突然找到了朱炯,“我很欣赏你的摄影表现手法,我现在想拍一个短片,能否请你担任摄影?”于是5月的一天,朱炯的摄影机在天安门广场凝视着人群,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来来往往的生命忙碌地穿梭着,无奈地轮回又显得无比沉重。这次的合作让两人发现双方如此默契,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贾樟柯在这个已留校任教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一样地畅谈自己的理想,他兴奋的声音淹没了多日以久的疲惫。
1996年12月,贾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再次在朱炯的合作下得以完成,这部用纪实手法,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颠覆性”作品获得了香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这个成绩给了贾樟柯无比的鼓励。“祝贺你!”朱炯伸出了手。此刻的贾樟柯由于过度兴奋并未去迎那只真诚的手,而是一时语噎,用很深情的目光来回馈这份礼物。长久的注视中,两人就这样相爱了……
朱炯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同时她又有强烈的事业追求,贾樟柯的很多艺术灵感都来自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友。那时贾樟柯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凑钱拍的,所以恋爱时他也很窘迫,善解人意的朱炯从没有提过什么要求。那时,贾樟柯每天都期望见到她,与之交流,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贾樟柯感觉到了她是一位极有修养,又让人感觉温暖和振奋的女人。
1999年,贾樟柯的《小武》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一系列奖项,可还没等他兴奋过去,这部有争议的作品就收到了有关部门停止他拍摄影视剧的权利。那一刻贾樟柯感觉特别迷茫和孤独,又是朱炯再一次给他力量。“我们恋爱5年了,你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就这样,一贫如洗的贾樟柯在这一年迎娶了朱炯。婚礼太简单了,简直有些寒碜,直到多年以后,许多老友才知道贾大导演还有位北京电影学院当副教授的妻子。
结婚初始,贾樟柯一直坚持要送给妻子一枚戒指,朱炯拒绝了,贾樟柯很意外。“我骨子里喜欢武打片,你去拍一部吧,片尾写上献给我就可以了。” 朱炯的话随性率真,彰显个性,贾樟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是随后发生的事,让贾樟柯食言了,并成为一直的遗憾。
离开,只为修整美好的未来
2000年,阴霾散去,贾樟柯再次执导了个性作品《站台》,既而又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他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戈尔称为“亚洲独立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他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越来越多的应酬笼罩在了这个略带羞涩但并不愿意过分修饰的年轻人身上。朱炯默默地注视着,然后她开始帮丈夫梳理生活。那些日子他们经常去法国餐厅,朱炯一招一式传授丈夫如何享用西餐,如何用英语发表演说,如何与各个国家的外国人交流。如果遇到贾樟柯不解或有质疑的时候,朱炯就拿出她那些视为生命的照片一一给丈夫讲解,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他以前从不曾接触的世界。
贾樟柯凭借惊人的天赋和妻子真心的帮助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法国和德国,他把他新锐、真实的电影理念传达给世界电影人,那阵子法国和德国无疑成了他的“暖身大晒场”,人们看到了一位个性、深刻、亲切、自信的新生代的中国导演,他那些卑微而重、捕捉真实百姓的电影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贾樟柯声名鹊起。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朱炯却有着无尽的孤独,她一遍一遍地翻看着《站台》,片首那行表达贾樟柯真挚心地――“献给我的父亲”的字让她突然有了哽咽的感觉。调整好情绪后,这位晓理体贴的女人拨通了贾樟柯父亲的电话:“爸爸,这是小贾特意拍来送给你的,希望你喜欢……”挂上电话,朱炯有着淡淡的失落,“丈夫答应自己的影片什么时候能兑现呢?”她对着镜子有些茫然,但是很快这位女教师就展开教案,投入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中,重复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
光环形成后的两人生活犹如无法重合轨迹的陀螺,你转过来,他转过去,经常是贾樟柯忙了通宵赶回来休息,而朱炯却收拾完毕赶着去上课。“你为什么非要晚上工作呢?”“晚上安静啊!人的思维这时候最清醒最兴奋。” 朱炯不再说话,她知道电影是丈夫的生命。
结婚2周年那天,朱炯特意买了一束盛开的玫瑰,她精心地插在了花瓶里。身后的时钟一点一点敲打着她的心扉,她盼望今晚丈夫可以早回。但是朱炯再次失望了,当贾樟柯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他甚至没有看到花瓶里新换的鲜花。
“我的一个好友恋爱了7年却突然分手了,我觉得挺伤心的,是不是这世界上没有真正能靠得住的人?”在一次夫妻难得的晚饭时间,朱炯却抛出了这样一个伤感的话题。“我前几天还看见她呢,我觉得她有说有笑啊!” 贾樟柯并未洞察妻子的恐惧和忧郁,朱炯很失望地起身离开了。在望着妻子背影的那一刻,贾樟柯突然觉得她怎么从当初的勇敢自信变成了如今的敏感寡欢,然而电影承载了他太多的梦想,他需要毫无杂念的全心投入,家和妻子被他忽略了。
终于两人不合拍的暗流在一个暖暖的冬日爆发了。那天说好了去朱炯父母家吃饭,所有人都到齐了,可贾樟柯却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而且怕干扰的他还把手机关了。成名后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被媒体所占有,从烟灰缸里那一排整齐的烟头可以看出他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只要聊起电影,贾樟柯就会变得耐心和兴奋。夜色重重地笼罩下来,墨一般神秘,贾樟柯也收到了妻子的短信。“做事业的人不能以家为半径,而要以自己为半径,我们俩都应有自己的生活,我决定去留学。” 贾樟柯意识到妻子生气了,一个劲儿地道歉:“我马上过去,等我!”可是待他完全面对妻子的时候,他才发现对方不是赌气的决定。“如果你觉得那里可以带给你自信和力量,我愿意支持,对不起,我没法停止对事业的奔跑,我忽略了你。”2个月后,在机场送行时,贾樟柯说了这么一段肺腑的话。朱炯用力地眨着眼,力图不让眼泪掉下来。
沉醉,在海鸥翩飞的季节
法国,这个承载浪漫、幻想和摄影起源地的王国,朱炯在这里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涯。而地球的那一端,贾樟柯却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这孤独似乎和2年前朱炯的孤独有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是没人料理自己的衣食起居,贾樟柯反而改变了自己的晚归习惯。他一个人泡面,一人交水电费,一人去对付屋内的水箱漏水,当他辗转一家家银行,拿着榔头流着汗水“救火完毕”时,才发现自己以前忽略了妻子太多的付出。北京和巴黎的时差是7小时,每晚的12点贾樟柯都坚持不睡,那时朱炯刚下课回家,他期望两人能有所交流和沟通。可是初来乍到,朱炯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适应所吞没,贾樟柯孤独地呆在网上,心里有着无尽的失落,他甚至怀念起以前妻子做好饭两人一起共处的那些甜美点滴。
有一次,贾樟柯要使用电视连接DV进行自己的影片观摩,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连接线。由于当晚必须拿出影片的意见,贾樟柯硬着头皮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那时正是朱炯的上课时间。“在书房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我正忙着呢,挂了。”这个电话短促匆忙,甚至没有一点温暖缠绵的味道,贾樟柯心里有了阵阵凉意,但是这个电话也让他想起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对待妻子的问候的,如今时空对调,他们的位置发生转换,所以体味也更加深刻,“我太过分了。”
认识到这一切后,贾樟柯一直想做改变,随后大家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影片里都夹杂了这样的镜头:丈夫很忙,妻子从默默的关心到默默的伤心以至最后的生气与愤怒,漫长黢黑的走廊,似乎没有尽头,街道旁的路灯孤独瘦长,人影一个个消失在街头,灯光一盏盏出现在孤寂凄清的夜色里。这些支离的镜头一点点叙说着贾樟柯的内心改变,他把自己拍好的镜头DV一次次寄给大洋彼岸的妻子,他希望对方能看到他细微的转变。
2005年春节,贾樟柯收到了妻子的一幅摄影图片。画面上是一群海鸥,它们挥翅远行,俯冲滑翔,时远时近,而在远处的悬崖上有它们的家,那个温暖、陡峭又不容易被发现的天堂。所有的海鸥在每天出发前,都会先以家为半径绕飞一圈,然后直冲云霄,开始它们自由美好的幸福之旅。朱炯的照片抓住了这刹那的美,海鸥在蓝天下排列出的那个动态的圆像极了一个吻,聪明的贾樟柯一下子读懂了作品的内涵。
贾樟柯的心一点点温暖了起来,他知道这个家还是那个令两人牵肠挂肚的圆点,疲惫的两人为了各自的事业忙碌打拼,而心底最温柔的地方还是潜藏着对它的眷恋。大年三十他特意早早收工回家,开始打扫卫生。当他看到被自己吸烟吸穿洞的床单时,非常惭愧。朱炯曾多次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可贾樟柯不以为然,如今认识到疏忽的他想方设法补偿。终于在午夜12点前,他托人买回了新床罩,当看到家里被自己收拾得干净明亮后,贾樟柯的嘴角展露了笑意。之后,他找出了一个废酒瓶,洗刷干净后,往里面装进了许多纸条,这些纸条上面写的都是自己想对朱炯说的话,一天天积累下来,足足装满了半瓶。这些带有他体温的纸条承载了他太多的眷恋、愧疚和真诚的祝愿,他要等待,等待朱炯回来的那一天,自己与她一起品位文字里的情感。
夫妻虽被距离拉远,却在不时的交谈与沟通中靠近内心,这种别样的感觉带给了贾樟柯无尽的动力,2006年他的《三峡好人》一举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手捧金狮他一度哽咽。“我获奖了,你高兴吗?”这个电话贾樟柯用了最短的语言,但是心情却是说不出的激动和复杂。“高兴,祝贺你!” 朱炯的声音很平静,但这平静背后贾樟柯感受到自己瞬间被火热所包围,“我曾经说过你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人,以后也一定能拍出不一样的好片子来……”
放下电话,贾樟柯百感交集。在做后期宣传的时候,他接到了妻子的电话,“我想做个摄影展,你能帮我拿点意见吗?”“当然!”就这样,贾樟柯飞到了在法国的妻子身边,他看到了一个说着流利法语,讲究生活细节、丰满自信、光彩照人的妻子,他们长久地注视着,然后再次开始了美好又缠绵的交流,这一刻他们期待已久。
结合,却留下了食言的承诺
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个售货员。贾樟柯连考了三年,1993年终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那时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准备轰轰烈烈开展他的导演梦。他的热情吸引了一个女同学的注意。
这个女同学就是朱炯。朱炯是摄影系的高才生,精通法语,许多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大奖。一次在欣赏朱炯的摄影作品时,贾樟柯说:“我们两个似乎都在表现觉醒和困惑中的人。”他的话让朱炯微微一震,心想:“这个小伙子眼光很锐利!”
一天,贾樟柯突然找到了朱炯,“我很欣赏你的摄影表现手法,我现在想拍一个短片,能否请你担任摄影?”朱炯欣然答应。于是,朱炯的摄影机在天安门广场凝视着人群,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来来往往的生命忙碌地穿梭着。这次的合作让两人发现双方如此默契,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贾樟柯在这个已留校任教的女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一样地畅谈自己的理想,他兴奋的声音淹没了多日以来的疲惫。
1996年12月,贾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再次在朱炯的合作下得以完成,这部用纪实手法,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颠覆性”作品获得了香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这个成绩给了贾樟柯无比的鼓励。“祝贺你!”朱炯伸出了手。此刻的贾樟柯由于过度兴奋并未去迎那只真诚的手,而是一时语噎,用很深情的目光来回馈这份礼物。长久的注视中,两人相爱了……
朱炯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同时她又有强烈的事业追求,贾樟柯的很多艺术灵感都来自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友。那时贾樟柯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凑钱拍的,所以恋爱时他也很窘迫,善解人意的朱炯从没有提过什么要求。一次,贾樟柯约会来晚了,满脸愁容。朱炯了解到他想拍一部新影片,但愁找不到好一点的摄影机,租器材显然开销太大。朱炯当时没说什么,三天后告诉男友摄影机借到了。原来朱炯找了一位女同学去跟摄影系借器材,人家不肯,两人就一起去磨,磨了三天,对方最终答应可以在下班时间使用。
那时,贾樟柯每天都期望见到朱炯,他觉得对方身上有一种魔力,能带给他好消息,新创意,还有亲切的思念。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贾樟柯感觉到了她是一位极有修养,又让人感觉温暖和振奋的女人。
一天,朱炯笑着问贾樟柯:“我们恋爱五年了,除了电影,你不想对我说些别的什么吗?”贾樟柯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热切的期盼,心中一动,是的,该是结婚的时候了。就这样,一贫如洗的贾樟柯在这一年迎娶了朱炯。婚礼太简单了,简直有些寒酸,直到多年以后,许多老友才知道贾大导演还有位北京电影学院当副教授的妻子。
虽然经济不富裕,但年轻的贾樟柯却有着无穷的情趣和创意。经常在妻子下班的时候,他躲在窗外某一个隐蔽的角落,待妻子进屋时便会发现一枝接一枝的小苍兰从窗口飞进来,它们还像着了魔法一样瞬间摆成了一个漂亮的心字。朱炯捡起细看,原来是自己的毛衣针上面缠上了洁白的苍兰,小花随处可摘,显然不需多少金钱,但创意却令人感动。“一共22枝,纪念我们结婚二个月。”贾樟柯略带顽皮的嘴角轻轻微笑。朱炯很惊喜,她喜欢丈夫的这种小玩笑,但她是个内热的女人,“谢谢你这么有心,我不要物质的丰裕,情趣的偶尔点缀真的让我很开心。”
结婚初始,贾樟柯一直坚持要送给妻子一枚戒指,朱炯拒绝了,说:“哪天你拍片子,片尾写上献给我就可以了。”朱炯的话随性率真,彰显个性,贾樟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是随后发生的事,让贾樟柯食言了,并成为一直来的遗憾。
离开,只为修整美好的未来
2000年,贾樟柯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贾樟柯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法国和德国,把他新锐、真实的电影理念传达给世界电影人,那阵子法国和德国无疑成了他的“暖身大晒场”,人们看到了一位个性、深刻、亲切、自信的新生代中国导演,他那些捕捉真实百姓生活的电影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朱炯却有着无尽的孤独,她一遍遍地看着丈夫新拍摄的《站台》,片首那行表达贾樟柯真挚心声的“献给我的父亲”的小字,让她突然有了哽咽的感觉。调整好情绪后,这位晓理体贴的女人拨通了贾樟柯父亲的电话。“爸爸,这是小贾特意拍来送给你的,希望你喜欢……”挂上电话,朱炯有着淡淡的失落,“丈夫答应自己的影片什么时候能兑现呢?”她对着镜子有些茫然,寂静的黑夜中是时钟一秒一秒的滴答。子夜的房间是那么的静谧,静得可以听到家里钧瓷裂开的清脆声音,曾经这种声音是让新婚的两人那么兴奋,而如今却是如此的孤独。但是这位骨子里充斥着坚毅和追求的女教师每每用自己的方式驱走孤寂,翻身起床,展开教案,接着投入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中,重复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
光环形成后的两人生活犹如无法重合轨迹的陀螺,你转过来,他转过去,经常是贾樟柯忙了通宵赶回来休息,而朱炯却收拾完毕赶着去上课。妻子抱怨贾樟柯:“你为什么非要晚上工作呢?”贾樟柯说;“晚上安静啊!人的思维这时候最清醒最兴奋。”朱炯不再说话,她知道电影是丈夫的生命。
结婚二周年那天,朱炯特意买了一束盛开的玫瑰,她精心地插在了花瓶里。身后的时钟一点一点敲打着她的心扉,她盼望今晚丈夫可以早回。但是朱炯再次失望了,当贾樟柯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已经累的不想说话,他甚至没有看到花瓶里新换的鲜花。
“我的一个好友恋爱了七年却突然分手了,我觉得挺伤心的,是不是这世界上没有真正能靠得住的人?”在一次夫妻难得的晚饭时间,朱炯却抛出了这样一个伤感的话题。“我前几天还看见她呢,我觉得她有说有笑啊!”贾樟柯并未洞察妻子的恐惧和忧郁,朱炯很失望地起身离开了。在望着妻子背影的那一刻,贾樟柯突然觉得她怎么从当初的勇敢自信变成了如今的敏感寡欢,然而电影承载了他太多的梦想,他需要毫无杂念的全心投入,家和妻子被他忽略了。
终于两人不合拍的暗流在一个暖暖的冬日爆发了。那天说好了去朱炯父母家吃饭,所有人都到齐了,可贾樟柯却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而且怕干扰的他还把手机关了。成名后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被媒体所占有,从烟灰缸里那一排整齐的烟头可以看出他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只要聊起电影,贾樟柯就会变得耐心和兴奋。夜色重重地笼罩下来,墨一般神秘,贾樟柯也收到了妻子的短信。“做事业的人不能以家为半径,而要以自己为半径,我们俩都应有自己的生活,我决定去留学。”贾樟柯意识到妻子生气了,一个劲儿地道歉,“我马上过去,等我!”可是待他完全面对妻子的时候,他才发现对方不是赌气的决定。贾樟柯有些慌乱,“你真的决定了?”“对!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朱炯说了一句英国思想家卡莱尔的名言。贾樟柯一时有些迷茫,不明白妻子此时的心境。
二个月后,朱炯用惊人的速度办完了所有烦琐的手续,她的平静让贾樟柯暗暗吃惊。在机场送行时,贾樟柯说了一段出自肺腑的话:“如果你觉得那里可以带给你自信和力量,我愿意支持,对不起,我没法停止对事业的奔跑,我忽略了你。”他心里明白妻子也离不开事业,她不想在平淡和孤单的相守中让自己褪尽光泽,毕竟她曾经是那么的光彩照人。朱炯没有说话,用力地眨着眼,力图没让眼泪掉下来。
沉醉,在那海鸥翩飞的季节
朱炯在法国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涯。而地球的那一端,贾樟柯却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这孤独似乎和二年前朱炯的孤独有异曲同工之处。
也许是没人料理自己的衣食起居,贾樟柯反而改变了自己的晚归习惯,但是生活因朱炯的离开全部乱了套。家里有4部电话,可是贾樟柯竟不知道怎么交话费,直到停机了他才想起来给妻子打电话。日子在无味在递进,他一个人泡面,一个交水电费,一个去对付屋内的水箱漏水,当贾樟柯辗转一家家银行,从排队到等待,才发现以前忽略了妻子太多的付出。
北京和巴黎的时差是7小时,每晚的12点贾樟柯都坚持不睡,那时朱炯刚下课回家,他期望两人能有所交流和沟通。可是初来乍到,朱炯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适应所吞没,贾樟柯孤独地呆在网上,心里有着无尽的失落,他甚至怀念起以前妻子做好饭两人一起共处的那些甜美点滴。
有一次,贾樟柯要使用电视连接DV进行自己的影片观摩,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连接线。由于当晚必须拿出影片的意见,贾樟柯硬着头皮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那时正是朱炯的上课时间。“在书房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我正忙着呢,挂了。”这个电话短促匆忙,甚至没有一点温暖缠绵的味道,贾樟柯心里有了阵阵凉意。但是这个电话也让他想起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对待妻子的问候的,如今时空对调,他们的位置发生转换,所以体味也更加深刻。贾樟柯深深地自责:“我太过分了。”
认识到这一切后,贾樟柯一直想做改变,随后大家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影片里都夹杂了这样的镜头:丈夫很忙,妻子从默默的关心到默默的伤心以至最后的生气与愤怒,漫长黢黑的走廊,似乎没有尽头,街道旁的路灯孤独瘦长,人影一个个消失在街头,灯光一盏盏出现在孤寂凄清的夜色里。这些支离的镜头一点点叙说着贾樟柯的内心改变,他把自己拍好的镜头一次次寄给大洋彼岸的妻子,他希望对方能看到他细微的转变。
春节前,贾樟柯收到了妻子的一幅摄影图片。画面上是一群海鸥,它们挥翅远行,俯冲滑翔,时远时近,而在远处的悬崖上有它们的家,那个温暖、陡峭又不容易被发现的天堂。所有的海鸥在每天出发前,都会先以家为半径绕飞一圈,然后直冲云霄,开始它们自由美好的幸福之旅。朱炯的照片抓住了这刹那的美,海鸥在蓝天下排列出的那个动态的圆像极了一个吻,聪明的贾樟柯一下子读懂了作品的内涵。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用毛衣针和小苍兰献给妻子那个“花吻”;他想起当年妻子为了给自己找美国著名硬帝尼古拉斯凯奇的获奖影碟,硬是在录象厅外的寒风中冻了3个小时;他想起朱炯每次看《站台》时从羡慕逐渐变为失望的眼神;他想起两人每次交流到开心处的高声歌唱,贾樟柯的心一点点温暖了起来,他知道这个家还是那个令两人牵肠挂肚的圆点,疲惫的两人为了各自的事业忙碌打拼,而心底最温柔的地方还是对家的眷恋。
大年三十他特意早早收工回家,开始打扫卫生。当他看到被自己吸烟吸穿洞的床单时,非常惭愧。朱炯曾多次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可贾樟柯不已为然,如今认识到疏忽的他想方设法补偿。终于在午夜12点前,他托人买回了新床罩,当看到家里被自己收拾得干净明亮后,贾樟柯的嘴角展露了笑意。之后,他找出了一个废酒瓶,洗刷干净后,他往里面装进了许多纸条,这些纸条上面写的都是自己想对朱炯说的话,一天天积累下来,足足装满了半瓶。这些带有他体温的纸条承载了他太多的眷恋、愧疚和真诚的祝愿,他要等待,等待朱炯回来的那一天,自己与她一起品位文字里的情感。
夫妻虽被距离拉远,却在不时的交谈与沟通中靠近内心,这种别样的感觉带给了贾樟柯无尽的动力。他的《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手捧金狮他一度哽咽。“我获奖了,你高兴吗?”这个电话贾樟柯用了最短的语言,但是心情却是说不出的激动和复杂。“高兴,祝贺你!”朱炯的声音很平静,但这平静背后贾樟柯感受到自己瞬间被火热所包围,“我曾经说过你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人,以后也一定能拍出不一样的好片子来……”
放下电话,贾樟柯百感交集。在做后期宣传的时候,他接到了远在法国的妻子的电话,“我想做个摄影展,你能帮我拿点意见吗?”“当然!”就这样,贾樟柯飞到了妻子身边,他看到了一个说着流利法语,讲究生活细节、丰满自信、光彩照人的妻子,他们长久的注视着,然后再次开始了美好又缠绵的交流,这一刻他们期待已久。
在法国的一周时间里,两人一起吃法国大餐,去塞纳河晒太阳,朱炯用她的镜头记录着两人难得的温馨时光。“看到这个女人了吗?这么阳光的笑脸。”朱炯拿着一张自己新拍的照片让贾樟柯看。“她是个乳癌患者,切除了一侧,但是她爱美,贫寒的她自己缝制胸罩。在那个干瘪的左侧她用了绿豆来填充,她说她热爱生活,她说她想和别人一样快乐的生活。”朱炯的话和她照片里的故事,把贾樟柯的思绪拉到了他们十年前那些热恋的回忆里。的确,在相恋的日子里,贾樟柯每天都在听女友讲述自己照片里的故事,她是那么有激情,两人的交流是那么的投入和深情。而此时这种感觉又回来了,这种久违的感觉在穿越了重洋后再次回到了他的身边,贾樟柯坐在草地上突然感觉自己被雾气蒙住了双眼。
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售货员。贾樟柯连续3年参加高考,1993年终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学校。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制了T恤衫,准备轰轰烈烈实现自己的导演梦。
贾樟柯的热情吸引了一个女生的注意,她就是朱炯。朱炯是摄影系的高才生,精通法语,许多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大奖。一次在欣赏朱炯的摄影作品时,贾樟柯说:“我们两个似乎都在表现觉醒和困惑中的人。”朱炯心头微微一震,心想,他的眼光很锐利。
一天,贾樟柯突然找到朱炯:“我很欣赏你的摄影表现手法,我想拍一部短片。能否请你担任摄像?”朱炯欣然答应。在贾樟柯的安排下,朱炯扛着摄影机来到天安门广场,在嘈杂的音乐声中静静地“凝视”着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这次合作让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竟然有那么多的默契。两人之间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1996年12月。贾樟柯的第一部正式作品《小山回家》在与朱炯的合作下得以完成,这部用纪实手法、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颠覆性”作品,获得香立短片及录像故事片比赛金奖,让贾樟柯得到极大的鼓励。“祝贺你!”朱炯真诚地向贾樟柯伸出了自己的手。贾樟柯并未迎握那只手,而是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朱炯,他们相爱了。
朱炯留校任教,她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同时又在事业上有强烈的追求,贾樟柯的很多艺术灵感都来自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友。最初,贾樟柯的每一部作品都需要四处筹钱拍摄,所以谈恋爱时在经济上很窘迫,但善解人意的朱炯从不计较。一次,贾樟柯约会来晚了,并且满脸焦虑。朱炯了解到,贾樟柯想拍一部新影片,但找不到好的摄影机,如果租用器材开销又太大。朱炯当时没说什么,3天后她告诉贾樟柯,摄影机借到了。原来,朱炯拉了一位女同事一起去自己的系里借器材,领导不肯借,于是两人天天去磨,锲而不舍地磨了3天,领导最终答应可以在下班时间使用。
贾樟柯每天都期望见到朱炯,他觉得对方身上有一种魔力,能带给他好消息、新创意。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贾樟柯感觉到朱炯是一位极有修养、又让人感觉温暖和振奋的女人。
一天,朱炯笑着问贾樟柯:“我们恋爱5年了,除了电影。你不想对我说些别的吗?”贾樟柯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热切的期盼,是的,该是结婚的时候了。一贫如洗的贾樟柯在这一年迎娶了朱炯。婚礼太简单了,简直有些寒酸――两个人一起吃了顿饭而已。直到多年以后,许多老友才知道原来贾樟柯早就结婚了,妻子在北京电影学院当副教授。
刚结婚那阵,贾樟柯很想送给妻子一枚戒指,朱炯拒绝了:“真想送礼物的话,就等哪天你拍了好片子,在片尾写上献给我就可以了。”朱炯的话随性率真,彰显个性,贾樟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贾樟柯食言了,并成为他一直以来的遗憾。
离开,只为修整美好的未来
2000年,贾樟柯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贾樟柯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法国和德国,把他新锐、真实的电影理念传达给世界电影人。人们看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新生代中国导演,他那些捕捉百姓真实生活的电影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然而在地球的这一边,朱炯的心里有着无尽的孤独。朱炯一遍遍地看着丈夫拍摄的《站台》,片首那行表达贾樟柯真挚心声的小字――“献给我的父亲”,让她突然哽咽。调整好情绪后,体贴的朱炯拨通了贾樟柯父亲的电话:“爸爸,这部电影是小贾特意送给你的,希望你喜欢……”挂上电话后,朱炯的眼里有着深深的失落,丈夫答应送给自己的影片什么时候能兑现呢?子夜的房间显得那么静谧,静得可以听到家里钧瓷裂开的清脆声音,这种声音曾经让新婚的两人莫名兴奋,而如今听起来是如此的凄清和悲凉。孤枕难眠,骨子里充斥着坚毅和追求的朱炯翻身起床展开教案,投入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中,打发形影相吊的夜晚。
夫妻两人的日常生活开始变得严重错位,经常是贾樟柯忙了通宵赶回家休息,而朱炯却正准备去上课。日子长了,朱炯不禁抱怨:“你为什么非要晚上工作呢?”贾樟柯说:“晚上安静啊,人的思维在夜晚最清醒、最兴奋。”朱炯闻言黯然无语,她知道,电影就是丈夫的生命。
结婚两周年那天,朱炯特意买了一束盛开的玫瑰,精心插在了花瓶里。时钟声声敲打着她的心扉。她盼望丈夫早点回家。但是,她再次失望了,当贾樟柯拖着疲惫的身影走进家门时,已经累得不想说话,他甚至没有看到花瓶里的鲜花。
“我的一个好友恋爱7年,前几天突然和对方分手了。我觉得挺伤心的。你说,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能靠得住的人?”一次,两人难得地坐在一起吃晚餐,朱炯有意抛出了这样一个伤感的话题。“我前几天还看见她呢,她有说有笑啊。”贾樟柯并未洞察到妻子内心的恐惧和忧郁。朱炯失望地起身离开了。
望着妻子背影的那一刻,贾樟柯心头也闪过一丝疑惑:当初那么勇敢自信的一个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郁郁寡欢了?然而,电影承载了贾樟柯太多的梦想,他需要毫无杂念地全心投入,所以,家和妻子在大多数时间都被他忽略了。
一个冬日。两人本来说好去朱炯的父母家吃饭,然而大家都到齐了,贾樟柯还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而且怕干扰的他把手机关了。那天,烟灰缸里满满的烟头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疲惫,但是只要聊起电影,贾樟柯就会变得格外耐心和兴奋。
夜色笼罩下来,完成采访后打开手机的贾樟柯收到了妻子的短信:“做事业的人不能以家为半径,而要以自己为半径。我们俩都应有自己的生活,我决定去留学。”贾樟柯赶紧打电话道歉:“我马上去找你。等我。”可是待他站在妻子面前的时候,他才发现朱炯不是在赌气。贾樟柯有些慌乱:“你真的决定了?”“对!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朱炯说了一句英国思想家卡莱尔的名言。贾樟柯一时有些迷茫,不明白妻子此时的心境。
两个月后,朱炯用惊人的速度办完了留学的手续,她的平静让贾樟柯暗暗吃惊。在机场送行时,贾樟柯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如果你觉得那里可以带给你自信和力量。我支持你。对不起,我没法停止事业的奔跑,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确实忽略了你。”他心里明白妻子也离不开事业,她不想在平淡和琐碎中让自己褪尽光泽,毕竟她也曾经是那么光彩照人。朱炯没有说话,用力地眨着眼,拼命不让眼泪掉下来。
沉醉,在邪海鸥翩飞的季节
在法国。朱炯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涯。贾樟柯感受到了孤单,也许是因为没人再帮自己料理衣食起居,贾樟柯反而改变了自己每天晚归的作息习惯,但是生活还是因朱炯的离开而乱了套――好多东西都需要找好久才能找
到,没有干净衬衫可换时才发现脏衣服早已堆积如山。日子在无味中缓缓递进。贾樟柯一个人吃泡面,去交水电费,对付漏水的冰箱……他终于醒悟:以前,妻子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北京和巴黎的时差是7个小时,每晚12点,贾樟柯都坚持不睡觉,因为此时朱炯刚下课,他期望两人有所交流和沟通。可,是初到异国他乡,除了上课,朱炯根本没心情顾及其他。贾樟柯孤独地守在网上,心里有着无尽的失落。
有一次,贾樟柯想通过电视连接DV观摩影片。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连接线。由于当晚必须拿出影片意见。贾樟柯硬着头皮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朱炯正在上课:“连接线在书房桌子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我正忙着呢。挂了。”这个电话短促匆忙,没有一点温暖缠绵的味道。让贾樟柯的心里不禁起了凉意,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对待妻子的。感慨之余。他深深自责:“以前,我真是太过分了。”
贾樟柯开始认真做出调整,人们可以在他的很多影片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丈夫很忙,妻子从默默关心到默默伤心以至最后生气、愤怒,悠长黢黑的走廊似乎没有尽头……这些支离的镜头一点一点叙说着贾樟柯的内心轨迹,他把自己拍好的片子一次次寄给大洋彼岸的妻子。希望朱炯能看到他的努力和诚意。
春节前,贾樟柯收到妻子的一幅摄影图片。画面上是一群海鸥,挥翅远行。俯冲滑翔,时远时近,而远处悬崖上有它们的家――一个温暖、陡峭又不容易被发现的天堂。所有的海鸥在每天出发前,都会先以家为半径绕飞一圈,然后直冲,云霄,开始它们自由美好的幸福之旅。朱炯的照片抓住了刹那间的美,海欧在蓝天下排列出的动态的圆形图案。像搬了一个吻。聪明的贾樟柯一下子读懂了作品的内涵,他想起当年妻子为给他找美国影星尼古拉斯・凯奇的获奖影碟。硬是在录像厅外的寒风中冻了3个小时;他想起妻子每次看《站台》时,从羡慕逐渐变为失望的眼神;他想起每次两人交流到开心处,高声歌唱……贾樟柯的心一点点温暖起来,他知道,这个家还是那个令两人牵肠挂肚的圆点。疲惫的他们为了各自的事业忙碌打拼,而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还是对家的眷恋。
大年三十,贾樟柯特意早早收工回家打扫卫生。看到被自己躺着吸烟烧出洞的床罩时,他非常惭愧。朱炯曾多次让贾樟柯改掉这个坏习惯,可贾樟柯总是不已为然。午夜12点前,贾樟柯托人买回了新床罩。当看到家里被自己收拾得焕然一新时,他的嘴角露出了笑意。之后。他找出了一个空酒瓶,洗刷干净。开始往里面装纸条,纸条上写的都是他平时睡不着思念妻子时想说的话……满满一瓶子纸条。承载了贾樟柯太多的眷恋。愧疚和真诚的祝愿。他要等待,等待朱炯回来的那一天与她一起品味纸条里记载的岁月情感。
客观拉远的是地理距离,越靠越近的是心理距离,这种别样的感觉给了贾樟柯新的动力。影片《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手捧金狮,贾樟柯一度哽咽。“我获奖了。你高兴吗?”在电话里,贾樟柯说出了最简短的语言,心情却是说不出的激动和复杂。“高兴。祝贺你!我曾经说过,你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以后一定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妻子的肯定和赞美在贾樟柯心里是最珍贵的,他百感交集。
在威尼斯做宣传的时候,贾樟柯接到妻子的电话:“我想做个摄影展,你能帮我提点建议吗?”“当然。”就这样,贾樟柯飞到了妻子身边。久别重逢,贾樟柯看到了说着流利法语、讲究生活细节、丰满自信、光彩照人的妻子。他们长久地注视着对方。这一刻,他们期待已久。
在法国的一周时间。两人一起吃法国大餐。去塞纳河边晒太阳。朱炯用镜头记录着两人难得的温馨时光,还让贾樟柯评价自己的作品。“看到这个女人了吗7这么阳光的笑脸。她是个乳癌患者,切除了一侧,但是她爱美,贫寒的她自己缝制胸罩――在干瘪的左胸处,用绿豆来填充。她说,她热爱生活;她说,她想和别人一样快乐生活。”朱炯的话把贾樟柯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当年相恋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听女友讲述照片里的故事,她是那么有激情。此时,那种感觉又回来了,贾樟柯坐在草地上,突然感觉自己的双眼仿佛被雾气蒙住了。
朱炯回国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在丈夫的故乡,她有一种复杂且亲切的情绪。得知妻子的行程后。贾樟柯专程来到她身边。面对妻子的一幅幅作品,贾樟柯看得很专注。为了不抢妻子的风头,贾樟柯特意穿了一件半旧的衣服。还把衣领竖了起来。朱炯站在主席台上看着这一切。心头涌动着温暖。
去,了解状况是我入大学以来的梦想,所以这次的支教让我兴致勃勃,我似乎明白了热血青年,虽然自己也许达不到那境界,但也是强烈的憧憬着,用心在努力着。如果说刚去报名时的我仅是满腔热血的话,那经过了一系列的培训后的我,则是一个多了很多的理性的大学生。十几天的支教绝不能彻底改变什么,可是我们的动机如何,我们的起点如何,我们的信念如何,都将影响到他们。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踏上了支教之旅。仍记得刚到达时村民和小朋友们的好奇的眼神及村长支书的热情,这无疑给我们注入了努力的勇气。我们都希望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课堂,带去另一种关怀,带去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十四个人的团队,十四个人的家,每项活动,每个人都会参与,教学,走访,做饭,买菜等等。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支教生活。
我来自农村,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纯朴的乡民,这里的宁静,让我倍感亲切,彷佛是回到了家一样,很快的,我适应了这里的水土。可是支教生活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第一天到达这里,村长为我们送来了柴炉,锅,碗等炊具,但是说到做饭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没有盐,没有油,没有米,没有火,几乎每个人都补充了一番,一列单子,所缺的东西还真不少,赶紧的安排人到镇上去大购物。到第二天做饭时问题又来了,十四个人,要下多少米了,要炒多少菜了?结果第一顿稀饭,几乎成了饭,每个人都笑着说:“继续摸索继续摸索!”看来当好一个家真是不容易,妈妈有多辛苦了?夏天时大汗淋漓,冬天又要忍受冰凉刺骨的水,相信通过这次的支教活动,不仅是我,每个人都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会更加珍惜,更加热爱今后的生活了。
此外,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要成为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向小朋友传播知识。还记得高二时的课堂上,我向老师和同学说我的理想是做幼师,理由是喜欢孩子的纯真灿烂,想让他们在教育的初期就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尽管现在对我来说那个梦想已经离得太远,但是我还始终记得,而这次支教正好可以让我实现曾经的梦想。所以去之前,我就努力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怎样才能让他们学的更好更快,上网搜索资料,准备教案并记下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去姨妈家时,更加留意正在上幼儿园的小表妹,看她的课本,问她老师上课都有什么内容,和她聊天,了解小朋友的一些心思等。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准备的那些课堂知识根本就不能用在他们身上,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在同一个起点。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还得考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英语基本上是才入门,如果才启蒙就失去了兴趣,那我就是罪魁祸首了!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向他们比较了英语学习和苗语学习,希望消除他们的“英语难”的障碍,然后在每堂课上或做些小游戏,或唱英语儿歌,课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在平常的生活中,总是让他们教我说苗语,然后我就“顺便”地告诉他们英语说法。我们都是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看着他们认真的学,热心的教,我很开心,这种融洽的气氛是我想要的。或许我做的不是很好,但是每次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度过40分钟,没有让他们觉得无聊,我已经很满足了。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做了十几天的老师,角色的转换,换来了更多的是理解。以前总觉得老师跟我们说的“老师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都有出息”之类的话是那样假,听多了甚至觉得反感了。但是现在,那些话却是我想对这些学生说的,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能够一直像现在一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我牵挂他们,我们走后,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了?我想到了我的老师们,无论严厉或慈祥,都是用心的倾注了他们的所有,让我在温馨的气氛里学习生活,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现在的我想用另一种心情来感谢他们。
在整个支教活动中,在队里我是日常记录员,在教学中我仅需教英语,而且课程安排不多,所以我的任务是比较轻的。尽管事实上我想能更多的和孩子接触,了解孩子,但是一个团队的决定,需要每个人去遵守和服从。我只有在平常的工作之余,用心的倾听,用心的感受。每次的例会上,我一边听一边记录,特别是在各班主任汇报各班级情况的时候,队友们都是如此的细心,许多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被提出,被讨论,然后得到大家的重视,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人看问题的层次,看问题的深度都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讨论,这样的交流,集合了每个人的细腻,让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而且确实让我对孩子的了解多了很多。
按照我们的规定,每天都需要进行走访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对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我走访的次数不是很多,可是每次都感慨颇多。小朋友很热心,每次都帮忙带路,给我们讲他们的趣事,还像小大人一样,提醒我们注意这注意那的。这里的孩子家庭状况普遍不是很好,留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每天忙完田里的活,回家后还得照顾孩子,做家务,非常辛苦。而他们的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抚养费几乎都由这些老人承担。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走在路上,老人背着背篓,低着头在爬坡。有点心酸,农村的生活固然比不上城市,年轻人出外谋生许多也是为生活所迫,留守老人更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是那些子女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寄些生活费,多多关心一下孩子,即使是电话里简短的几句话,都可以替老人们分忧的,至少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不感孤单。想起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和外婆,爸爸妈妈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出外打工,至今还在为生活奔波,每年只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我和妹妹一直跟爷爷奶奶住,现在我们姐妹两也出来读书了,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能感受都他们的欣喜,简单的问候也是强心剂。生活苦点,累点,他们已经习惯了,也不在乎,可是心灵的孤独是需要孩子去关注的,我真希望那些年轻人能给老人们多一些关心,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去湘西,了解湘西状况是我入大学以来的梦想,所以这次的湘西支教让我兴致勃勃,我似乎明白了热血青年,虽然自己也许达不到那境界,但也是强烈的憧憬着,用心在努力着。如果说刚去报名时的我仅是满腔热血的话,那经过了一系列的培训后的我,则是一个多了很多的理性的大学生。十几天的支教绝不能彻底改变什么,可是我们的动机如何,我们的起点如何,我们的信念如何,都将影响到他们。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踏上了湘西支教之旅。仍记得刚到达排达坝时村民和小朋友们的好奇的眼神及村长支书的热情,这无疑给我们注入了努力的勇气。我们都希望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课堂,带去另一种关怀,带去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十四个人的团队,十四个人的家,每项活动,每个人都会参与,教学,走访,做饭,买菜等等。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支教生活。
我来自农村,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纯朴的乡民,这里的宁静,让我倍感亲切,彷佛是回到了家一样,很快的,我适应了这里的水土。可是支教生活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第一天到达这里,村长为我们送来了柴炉,锅,碗等炊具,但是说到做饭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没有盐,没有油,没有米,没有火,几乎每个人都补充了一番,一列单子,所缺的东西还真不少,赶紧的安排人到镇上去大购物。到第二天做饭时问题又来了,十四个人,要下多少米了,要炒多少菜了?结果第一顿稀饭,几乎成了饭,每个人都笑着说:“继续摸索继续摸索!”看来当好一个家真是不容易,妈妈有多辛苦了?夏天时大汗淋漓,冬天又要忍受冰凉刺骨的水,相信通过这次的支教活动,不仅是我,每个人都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会更加珍惜,更加热爱今后的生活了。
此外,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要成为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向小朋友传播知识。还记得高二时的课堂上,我向老师和同学说我的理想是做幼师,理由是喜欢孩子的纯真灿烂,想让他们在教育的初期就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尽管现在对我来说那个梦想已经离得太远,但是我还始终记得,而这次支教正好可以让我实现曾经的梦想。所以去之前,我就努力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怎样才能让他们学的更好更快,上网搜索资料,准备教案并记下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去姨妈家时,更加留意正在上幼儿园的小表妹,看她的课本,问她老师上课都有什么内容,和她聊天,了解小朋友的一些心思等。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准备的那些课堂知识根本就不能用在他们身上,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在同一个起点。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还得考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英语基本上是才入门,如果才启蒙就失去了兴趣,那我就是罪魁祸首了!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向他们比较了英语学习和苗语学习,希望消除他们的“英语难”的障碍,然后在每堂课上或做些小游戏,或唱英语儿歌,课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在平常的生活中,总是让他们教我说苗语,然后我就“顺便”地告诉他们英语说法。我们都是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看着他们认真的学,热心的教,我很开心,这种融洽的气氛是我想要的。或许我做的不是很好,但是每次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度过40分钟,没有让他们觉得无聊,我已经很满足了。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做了十几天的老师,角色的转换,换来了更多的是理解。以前总觉得老师跟我们说的“老师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都有出息”之类的话是那样假,听多了甚至觉得反感了。但是现在,那些话却是我想对这些学生说的,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能够一直像现在一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我牵挂他们,我们走后,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了?我想到了我的老师们,无论严厉或慈祥,都是用心的倾注了他们的所有,让我在温馨的气氛里学习生活,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现在的我想用另一种心情来感谢他们。
在整个支教活动中,在队里我是日常记录员,在教学中我仅需教英语,而且课程安排不多,所以我的任务是比较轻的。尽管事实上我想能更多的和孩子接触,了解孩子,但是一个团队的决定,需要每个人去遵守和服从。我只有在平常的工作之余,用心的倾听,用心的感受。每次的例会上,我一边听一边记录,特别是在各班主任汇报各班级情况的时候,队友们都是如此的细心,许多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被提出,被讨论,然后得到大家的重视,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人看问题的层次,看问题的深度都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讨论,这样的交流,集合了每个人的细腻,让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而且确实让我对孩子的了解多了很多。
按照我们的规定,每天都需要进行走访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对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我走访的次数不是很多,可是每次都感慨颇多。小朋友很热心,每次都帮忙带路,给我们讲他们的趣事,还像小大人一样,提醒我们注意这注意那的。这里的孩子家庭状况普遍不是很好,留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每天忙完田里的活,回家后还得照顾孩子,做家务,非常辛苦。而他们的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抚养费几乎都由这些老人承担。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走在路上,老人背着背篓,低着头在爬坡。有点心酸,农村的生活固然比不上城市,年轻人出外谋生许多也是为生活所迫,留守老人更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是那些子女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寄些生活费,多多关心一下孩子,即使是电话里简短的几句话,都可以替老人们分忧的,至少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不感孤单。想起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和外婆,爸爸妈妈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出外打工,至今还在为生活奔波,每年只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我和妹妹一直跟爷爷奶奶住,现在我们姐妹两也出来读书了,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能感受都他们的欣喜,简单的问候也是强心剂。生活苦点,累点,他们已经习惯了,也不在乎,可是心灵的孤独是需要孩子去关注的,我真希望那些年轻人能给老人们多一些关心,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共2页,当前第1页1
而在这十几天里,另一种情感则是来源于队友。每天我们穿着队服,带上工作牌,在规定的时间起床,在规定的时间吃饭,在规定的时间上课,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帮互助。没有其他的娱乐,我们就自娱自乐,饭桌上是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的活力也尽展在大家的面前。除了开心的笑,我更是收获很多,团队精神,宽容,忍让,赞赏,细致,可爱,各种品质,各种态度,让我看到不一样的生活,让我觉得年轻的我们原来可以像这样,像那样的活。也许我们十四个人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相聚,但是这份情感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都说“患难见真情”,我们一起奋斗的日子同样让我们彼此铭刻。
去湘西,了解湘西状况是我入大学以来的梦想,所以这次的湘西支教让我兴致勃勃,我似乎明白了热血青年,虽然自己也许达不到那境界,但也是强烈的憧憬着,用心在努力着。如果说刚去报名时的我仅是满腔热血的话,那经过了一系列的培训后的我,则是一个多了很多的理性的大学生。十几天的支教绝不能彻底改变什么,可是我们的动机如何,我们的起点如何,我们的信念如何,都将影响到他们。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踏上了湘西支教之旅。仍记得刚到达排达坝时村民和小朋友们的好奇的眼神及村长支书的热情,这无疑给我们注入了努力的勇气。我们都希望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课堂,带去另一种关怀,带去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十四个人的团队,十四个人的家,每项活动,每个人都会参与,教学,走访,做饭,买菜等等。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支教生活。
我来自农村,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纯朴的乡民,这里的宁静,让我倍感亲切,彷佛是回到了家一样,很快的,我适应了这里的水土。可是支教生活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第一天到达这里,村长为我们送来了柴炉,锅,碗等炊具,但是说到做饭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没有盐,没有油,没有米,没有火,几乎每个人都补充了一番,一列单子,所缺的东西还真不少,赶紧的安排人到镇上去大购物。到第二天做饭时问题又来了,十四个人,要下多少米了,要炒多少菜了?结果第一顿稀饭,几乎成了饭,每个人都笑着说:“继续摸索继续摸索!”看来当好一个家真是不容易,妈妈有多辛苦了?夏天时大汗淋漓,冬天又要忍受冰凉刺骨的水,相信通过这次的支教活动,不仅是我,每个人都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会更加珍惜,更加热爱今后的生活了。
此外,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要成为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向小朋友传播知识。还记得高二时的课堂上,我向老师和同学说我的理想是做幼师,理由是喜欢孩子的纯真灿烂,想让他们在教育的初期就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尽管现在对我来说那个梦想已经离得太远,但是我还始终记得,而这次支教正好可以让我实现曾经的梦想。所以去之前,我就努力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怎样才能让他们学的更好更快,上网搜索资料,准备教案并记下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去姨妈家时,更加留意正在上幼儿园的小表妹,看她的课本,问她老师上课都有什么内容,和她聊天,了解小朋友的一些心思等。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准备的那些课堂知识根本就不能用在他们身上,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在同一个起点。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还得考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英语基本上是才入门,如果才启蒙就失去了兴趣,那我就是罪魁祸首了!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向他们比较了英语学习和苗语学习,希望消除他们的“英语难”的障碍,然后在每堂课上或做些小游戏,或唱英语儿歌,课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在平常的生活中,总是让他们教我说苗语,然后我就“顺便”地告诉他们英语说法。我们都是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看着他们认真的学,热心的教,我很开心,这种融洽的气氛是我想要的。或许我做的不是很好,但是每次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度过40分钟,没有让他们觉得无聊,我已经很满足了。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做了十几天的老师,角色的转换,换来了更多的是理解。以前总觉得老师跟我们说的“老师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都有出息”之类的话是那样假,听多了甚至觉得反感了。但是现在,那些话却是我想对这些学生说的,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能够一直像现在一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我牵挂他们,我们走后,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了?我想到了我的老师们,无论严厉或慈祥,都是用心的倾注了他们的所有,让我在温馨的气氛里学习生活,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现在的我想用另一种心情来感谢他们。
在整个支教活动中,在队里我是日常记录员,在教学中我仅需教英语,而且课程安排不多,所以我的任务是比较轻的。尽管事实上我想能更多的和孩子接触,了解孩子,但是一个团队的决定,需要每个人去遵守和服从。我只有在平常的工作之余,用心的倾听,用心的感受。每次的例会上,我一边听一边记录,特别是在各班主任汇报各班级情况的时候,队友们都是如此的细心,许多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被提出,被讨论,然后得到大家的重视,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人看问题的层次,看问题的深度都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讨论,这样的交流,集合了每个人的细腻,让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而且确实让我对孩子的了解多了很多。
按照我们的规定,每天都需要进行走访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对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我走访的次数不是很多,可是每次都感慨颇多。小朋友很热心,每次都帮忙带路,给我们讲他们的趣事,还像小大人一样,提醒我们注意这注意那的。这里的孩子家庭状况普遍不是很好,留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每天忙完田里的活,回家后还得照顾孩子,做家务,非常辛苦。而他们的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抚养费几乎都由这些老人承担。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走在路上,老人背着背篓,低着头在爬坡。有点心酸,农村的生活固然比不上城市,年轻人出外谋生许多也是为生活所迫,留守老人更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是那些子女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寄些生活费,多多关心一下孩子,即使是电话里简短的几句话,都可以替老人们分忧的,至少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不感孤单。想起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和外婆,爸爸妈妈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出外打工,至今还在为生活奔波,每年只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我和妹妹一直跟爷爷奶奶住,现在我们姐妹两也出来读书了,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能感受都他们的欣喜,简单的问候也是强心剂。生活苦点,累点,他们已经习惯了,也不在乎,可是心灵的孤独是需要孩子去关注的,我真希望那些年轻人能给老人们多一些关心,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