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

201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十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医专党〔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要形式

(一)每周举行一次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在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周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印制创业知识宣传简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学校网站开设创业专栏,将各类创业信息和政策及时公布。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下,鼓励成绩优良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业中心论证、学校考核,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学校内开辟了创新创业基地,设办公区、商铺区、会议室、洽谈区、文印通讯区等办公场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

(三)抓好大学生创业体验项目的试运行。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开展了四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分别为:荆半夏读书吧、"博学"教育培训中心 、"酷奇"车行、百草药种植园。学校将以上述试运行项目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扶持、培育3--5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常运转。

(四)探索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创造出新的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规范化。多途径的搭建开放式实践课程,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之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选择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工作"导师",引导其他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师培训要求,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活动步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审核宣传、推进实施、半年度总结提升、再推进实施、年度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一)审核宣传(1月至3月中旬)。审核学生创业策划案,确定学生创业项目,上报创业明细。印制第一期创业知识简报,组织举办学生创业体验项目论证会,研究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3月中旬至6月底)。根据学校上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详情见附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三)半年度总结提升(7月至8月)。认真总结上半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再制定下半年的具体安排。

(四)再推进实施(9月至11月底)。根据学校下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待制定),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五)年度总结提升(12月)。认真总结全年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学校已有的"创业协会"基础上,成立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分俱乐部。为保证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熊XX

副组长:杨XX

成 员:刘XX

大学生创业中心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育和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管理。

(二)组织分工

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活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审定各类创业项目,招就办根据创业项目确定具体资助和金额的划拨,协调日常管理工作。

所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学校招就办,再由相关业务部门处理。

2015年4月27日

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方案

各基层团组织、各有关单位:

大学生是人才强市、科教兴市的宝贵资源。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给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起一座施展才华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着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了服务大学生就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岗位,帮助大学生就业"减压",经研究,决定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公益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并邀请有关领导担任顾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服务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由主办单位分管领导和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

为了提高培训和指导水平,邀请部分企业负责人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承办单位

XX市联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

三、服务内容

1、政策宣传和咨询

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就业意向进行登记与指导。

2、就业指导

主要是通过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强化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在心理上消除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调整就业心态,实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完善。

3、创业培训

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YBC扶持项目、SYB创业培训及创业实训,通过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标,选择创业项目,掌握开办企业的程序、方法和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并由专门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制订创业计划书,直到大学生顺利开办企业。

4、创业项目推介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有创业需求而没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推荐创业项目;为社会投资机构推荐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

5、就业招聘信息

捕捉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人才招聘信息,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创造"对接"机会。

6、建设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选择实力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平台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能力。

7、开展创业就业文化活动

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讲堂、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意设计大赛、开办大学生创业就业论坛等活动。

8、开展其他方面的服务活动

共青团XX市委员会

XX市人事局

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共青团XX学院委员会

XX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XX市青年文化研究会

2015年X月X日

主题词: 大学生 创业就业 方案

抄 送:南平团市委,XX市委组织部,XX市政府办,

XX市民政局,XX学院党政办,存 档

共青团XX市委员会办公室

第2篇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70-04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多数高校开始制定协同创新计划。如何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及实践。

一、协同创新与顶岗实习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类型

协同创新是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提出的,其结果是为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此后,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1]。当前,虽然学界对于协同创新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无论何种定义其基本内涵都指向创新主体以利益共赢为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系统,各创新主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紧密的整体[2]。协同创新类型因主导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产业组织和高校主导等。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按其合作主体,分为校校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等;按其协同领域,分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3]。

(二)校企协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发展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后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直接参与的主体不仅有学生、学校,还有社会各个组织群体(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用人企业、社会组织等)。

顶岗实习的良好运行依赖于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通过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确立各方利益共赢目标,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由此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相关机制,并在该机制作用下,理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改进其运行方式,最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顶岗实习质量就会获得全面提升,见图1。

二、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

(一)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

由于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因此校企需打破双方的藩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建立认同和包容,形成互赢的心理预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各方对自身优劣势的准确判断,找准自己在创新中的定位,厘清各自的关注点,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效益有机链接。信任源于沟通,建立共赢模式下的相互信任,能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损耗,最终使合作双方获得协同效应。

(三)风险与利益观念上协同

利益相关主体协商找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校企联盟,使得校企协作关系趋向长期、稳定和互惠,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合作在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础上进行。

三、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运行机制

(一)确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的目标

校企协同各方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和学校,需要确定利益共赢的基本目标,即立足本地,面向区域,辐射珠三角及广东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明确校企协同顶岗实习三个主体要素

顶岗实习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

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却具备指导和管理企业的属性,是企业的上层管理组织。协同关系一旦确立,行业成为协同创新的决策主体,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用人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实体,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协同关系一经建立,用人企业则成为协同创新的保障主体,是顶岗实习的实施者,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组成紧密合作的整体。

学校是教学顶层的设计者,既是协同创新决策主体又是责任主体,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导,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者。某种程度上,学校、企业是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

在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顶岗实习涉及到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跨组织关系,其中单个主体不可能获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需要有新的管理技术和组织设计。可建立该组织机构的三级组织机构管理协同创新,同时在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

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成立校企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与行业领导任组长,校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企业分管生产的厂长任副组长,学校、企业相关部门中层领导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组员。委员会负责校企协同创新宏观统筹规划以及高层决策、政策咨询和创设校企协同创新环境等。通过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拟定双方协同创新促进条例,突破双方操作层面上的瓶颈,营造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规划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领导下,成立由二级学院领导负责,学校与企业相关中层领导组成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指导委员会,进行校企协同创新中观管理指导,负责中层合作的协调和管理,出台二级学院层面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顶岗实习运行管理等制度。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校内外合作单位联络接洽,由专人负责。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交流沟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室;邀请企业名师走进课堂,组织学校为企业开展培训、科技服务等。

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协调及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立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由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运行部门与企业相关基层组成的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事宜与顶岗实习密切结合,并将共同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落到行业工作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之中,在微观上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四)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保障

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配机制。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通过顶岗实习平台互动,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在共赢目标作用下,依托行业及其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各类科技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和服务培训,创新合作形式,最终形成基于“持续合作、共同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制度。

建立运行保障和成果转化机制。顶岗实习平台的运行是系统工程,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不仅需要在制度、管理和操作上建立保障平台平稳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还需要借助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创新活动,并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孵化。

建立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顶岗实习平台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平台运行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与管理,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通常需要协助第三方介入的绩效评价,按照明确的计划任务,加强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完成平台利益分配和人员考核机制的实施。

四、践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的协同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例如,与美容行业知名企业广东华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华好学院”,双方按照高素质、强技能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美容行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4]。“三双”即学生双重身份,教师双重角色,领导双重责任;“四跟”即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管理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地内植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实践教学改革

双方为突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协同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作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与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共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床学院”,实施人才“订单”培养,双方在“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协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认知、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作能力提升,经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证和创新创业等环节,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外校、初级到高级、分立到综合,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5]。

3.监测体系改革

由于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缺失,人才培养结果难以监控和测评。首先,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需要建立健全第三方人才测评的工作机制。其次,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需要重构测量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再次,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需要设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最后,将能力测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加强人才培养。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与长隆集团深度融合,实施“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以“准职业人”身份学习和工作,接受企业化管理。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与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合作建立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最终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

(二)学生发展的协同

1.职业能力专修课改革

当今人才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高素质乃至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为了适应转变,学校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作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通过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参与开发开放式职业能力专业选修课程,融入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围绕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在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计划实施、答辩验收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学习。

2.创新职业技能大赛

依托顶岗实习平台,与企业开展系列的技能大赛。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策划大赛赛项,大赛项目都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贴近现实,企业深度参与大赛过程、学生参与大赛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发建立起课程与技能的横向联系;学校通过大赛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校企的协同创新。

(三)企业需求的协同

1.人力资源需求

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输送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创新以人力资源为纽带,促进双方广泛的合作,双方遵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2.技术创新需求

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工作需要与学校合作进行,学校能够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使其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还能针对企业特定需求,直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通过采取校优秀研发团队进驻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或者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专门实训室和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再创新中心,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攻关项目《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主持人:何静)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2]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3]李祖超,梁晓春.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4]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同华好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案例[C].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2012:18-22.

[5]刘君义,方健.“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10-13.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ship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JIE Ping-y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China)

第3篇

第一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培育“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造就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执业技能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充分满足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

第二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鼓励发展与监督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

第三条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体制。保留少数由政府资助的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化机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省外各类机构来晋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

第四条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要积极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企业应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

第五条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业共享平台。整合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服务与需求的信息对接。

第六条加强科技中介组织的网络化建设。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等组织的联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法律、金融、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的协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与管理的综合配套服务。

第七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八条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重点,在完成科技成果的承接、引进和应用后,可以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奖励为促进该项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

第九条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可以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其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第十条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对在科技中介服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促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操守自律制度和统计制度,鼓励建立行业联盟,扩大服务范围和影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十二条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强化各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信誉评价信息制度,促进信誉监督管理的社会化。

第4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市优势,整合周边创新资源,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先行先试,勇于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创业,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2、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产业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突出开放创新,广泛集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主攻方向,确定有限目标,选择若干具有明显优势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

4、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成效。

(三)主要目标

本届政府任期内,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即: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等翻一番以上;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再经过一届政府的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合肥、芜湖、蚌埠市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1、千方百计培育新兴产业群。重点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领域,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2、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综合效益。

3、着力完善创新产业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织定向招商活动,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物流等现代生产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1、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咨询中心等孵化器的功能,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业平台。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和创业扶持。加大对发展势头好、前景广的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新兴产业群。

2、提升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骨干企业新建一批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并争取提升为国家级。提高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通过政府资助等方式,争取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品牌出口商品,以及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奖励。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集聚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为支撑,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条件,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养和造就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企业经营者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提升高新区产业和服务水平。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高新区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引导创新型企业、人才、研发机构向高新区集聚;强化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格局。建立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对园区企业家的述职制度和企业家对园区负责人的评价制度。支持合肥高新区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支持芜湖、蚌埠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

2、打造多种类型的创新载体。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组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依托专业化检测、情报和研究机构,建立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组建中国(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

2、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三市联网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吸引国内外更多科技成果落户。建设区域网上技术市场。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3、打造科技中介服务群体。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深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我协调能力。加快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1、培育创新文化和法治环境。把自主创新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和科技论坛、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科技讲座等活动。办好中国中部创新经济论坛。合肥、芜湖、蚌埠三市轮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配套立法,优化自主创新法治环境。

2、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之成为适宜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新型区域。

3、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动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商标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推进六项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建立创新投资体系。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在试验区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与国内外交易所创业板、投资银行的战略协作关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促进合肥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强做大**长江产权交易中心和蚌埠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全省各类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支持合肥高新区、**长江产权交易所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3、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引进省外和境外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农村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为创新、创业和“三农”服务的专业银行;鼓励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形成竞争充分、富有活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面向高层次创业人才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4、强化政府创新投入。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政府设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二)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加快科研院所改制步伐。按照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分类重组科研院所,整合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等各类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改制步伐。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的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高校设立专职创新岗位,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按照建设职教大省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为创新型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企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

4、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家级和省外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境内外企业在试验区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境外大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坚持省部会商和省部、省院共建制度,深入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和省部共建奇瑞名牌活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与长三角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转移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增设创新人才奖。建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予以激励。尽快制定企业经营者按管理要素、科技人员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管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部用于奖励个人创新创业。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全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试验区适当倾斜。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探索新增耕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使用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有效途径。支持合肥开展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支持芜湖、蚌埠申报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

2、保障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对创新型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在高新区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科技产业用房”,提高研发、产业化等用房的配置效率。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省属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自主创新。

2、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班子自主创新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争创国家创新型企业。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以建设创新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以及创新型企业认定、重点创新型产业确定等方面,赋予**三市省级管理权限。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事项。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审批和全程代办制等,使试验区成为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2、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体制。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决策、科技活动组织的协调机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肥、芜湖、蚌埠市负责同志参加,负责领导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论证等职责。

(二)强化主体责任。合肥、芜湖、蚌埠市要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带动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强力推进。要制定实施子方案、年度目标和政策措施,逐一落实;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市;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三)切实搞好协调服务。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地方和企业排忧解难。要进一步改进服务,简化程序,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名牌产品、专利及驰名著名商标等,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政府采购中优先支持创新企业和产品。对自主创新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给予表彰。

(四)编制推进计划。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要求,今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各有关部门。试验区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5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市优势,整合周边创新资源,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先行先试,勇于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创业,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2、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产业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突出开放创新,广泛集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主攻方向,确定有限目标,选择若干具有明显优势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

4、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成效。

(三)主要目标

本届政府任期内,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即: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等翻一番以上;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再经过一届政府的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合肥、芜湖、蚌埠市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1、千方百计培育新兴产业群。重点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领域,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2、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综合效益。

3、着力完善创新产业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织定向招商活动,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物流等现代生产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1、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咨询中心等孵化器的功能,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业平台。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和创业扶持。加大对发展势头好、前景广的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新兴产业群。

2、提升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骨干企业新建一批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并争取提升为国家级。提高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通过政府资助等方式,争取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品牌出口商品,以及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奖励。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集聚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为支撑,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条件,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养和造就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企业经营者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提升高新区产业和服务水平。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高新区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引导创新型企业、人才、研发机构向高新区集聚;强化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格局。建立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对园区企业家的述职制度和企业家对园区负责人的评价制度。支持合肥高新区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支持芜湖、蚌埠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

2、打造多种类型的创新载体。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组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依托专业化检测、情报和研究机构,建立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组建中国(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

2、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三市联网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吸引国内外更多科技成果落户。建设区域网上技术市场。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3、打造科技中介服务群体。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深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我协调能力。加快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1、培育创新文化和法治环境。把自主创新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和科技论坛、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科技讲座等活动。办好中国中部创新经济论坛。合肥、芜湖、蚌埠三市轮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配套立法,优化自主创新法治环境。

2、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之成为适宜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新型区域。

3、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动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商标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推进六项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建立创新投资体系。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在试验区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与国内外交易所创业板、投资银行的战略协作关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促进合肥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强做大**长江产权交易中心和蚌埠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全省各类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支持合肥高新区、**长江产权交易所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3、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引进省外和境外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农村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为创新、创业和“三农”服务的专业银行;鼓励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形成竞争充分、富有活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面向高层次创业人才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4、强化政府创新投入。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政府设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二)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加快科研院所改制步伐。按照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分类重组科研院所,整合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等各类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改制步伐。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的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高校设立专职创新岗位,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按照建设职教大省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为创新型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企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

4、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家级和省外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境内外企业在试验区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境外大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坚持省部会商和省部、省院共建制度,深入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和省部共建奇瑞名牌活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与长三角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转移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增设创新人才奖。建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予以激励。尽快制定企业经营者按管理要素、科技人员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管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部用于奖励个人创新创业。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全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试验区适当倾斜。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探索新增耕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使用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有效途径。支持合肥开展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支持芜湖、蚌埠申报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

2、保障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对创新型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在高新区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科技产业用房”,提高研发、产业化等用房的配置效率。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省属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自主创新。

2、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班子自主创新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争创国家创新型企业。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以建设创新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以及创新型企业认定、重点创新型产业确定等方面,赋予**三市省级管理权限。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事项。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审批和全程代办制等,使试验区成为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2、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体制。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决策、科技活动组织的协调机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肥、芜湖、蚌埠市负责同志参加,负责领导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论证等职责。

(二)强化主体责任。合肥、芜湖、蚌埠市要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带动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强力推进。要制定实施子方案、年度目标和政策措施,逐一落实;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市;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三)切实搞好协调服务。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地方和企业排忧解难。要进一步改进服务,简化程序,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名牌产品、专利及驰名著名商标等,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政府采购中优先支持创新企业和产品。对自主创新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给予表彰。

(四)编制推进计划。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要求,今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各有关部门。试验区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6篇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目标任务

企业院士工作站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合作项目为纽带,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重要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平台。从2012年起,在加强已建省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院士工作站建设计划,旨在吸引更多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联合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攻关;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共同开展转化和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二、进一步严格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

企业院士工作站由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申请,建设期原则上为两年。为切实增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成效,各地、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加大研发场所、设备和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本保证。一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相对集中安排面积不低于500㎡的研发场所,配置研发活动所必需的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二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作站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设站单位每年提供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研发活动。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士团队每年累计进站时间不得少于200天,建站企业要按不低于1:3的比例配备企业研发人员进站协同工作,并借助院士资源培养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四要加强工作站业务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每年年初要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研发方向、科研项目,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五要确保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院士工作站建设期内,要充分发挥院士团队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内外重大工程、标准制定等,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等,并努力实现每年新申请发明专利1~2项。

企业院士工作站要切实加强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制度;建立项目组织、考核、激励等内部独立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进站人员名录、仪器设备清单、院士团队进站记录、年度工作计划、具体项目(课题)合同或协议、创新产出、人才培养、会议纪要、宣传资料等基础台帐。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联合组建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市财政对市区企业建设的院士工作站,经考核验收合格后给予50万元建设资金补助。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标准另行制定。

第7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瓶颈;对策

加快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动积极把握机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创新基础、优化人才队伍、加快高新园区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产业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2014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47.47亿元,同比增长20.7%。自1996年执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以来,产业规模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扩张。2009~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等反映产业规模的主要指标实现300%以上的增长。

高新园区发展实现新跨越。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全省各高新区及其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3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07.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45.3%。

高新技术企业实力和数量实现新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4.67亿元,1673个企业产值过亿元,203个企业产值过10亿元,14个企业产值过100亿元。

(二)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呈现高端化规模化趋势

优势产业呈现集聚、集群、高端发展态势。全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动汽车、风电装备、节能与环保设备、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特(超)高压输变电装备、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迅速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稳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四大高新领域实现增加值1301.49亿元,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的24.0%上升为25.3%。

(三)产业集聚化发展,核心区域辐射作用增强

2013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86.2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90%。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下,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点一线”等地区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逐步兴起。2013年,环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48.6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6.5%。

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紧紧抓好区域优势和政策机遇,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为目标引领,受益于长株潭的辐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013年,全省研发费支出总额32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3%。突破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批重大成果引起全球瞩目,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3年,全省共建有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3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00余家,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培育)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4家。

(五)产业环境更加优化,持续发展更有保障

财税支持更加有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设立总规模达2.5亿元的湖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合力专项资金”。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层面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实施办法》以及支持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科技服务业等专项意见,出台多项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军民融合加快发展,依托国防科大组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建立了省政府与国防科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了省院省校合作方式,建立了中央驻湘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0%,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加大。但与《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仍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领域,2014年,这两大领域的增加值占总比50.6%,超过五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比重之和,增加值占总比不到1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依然落后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新园区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湖南省高新园区的集聚能力和产业规模亟待提升。2014年,长沙、株洲、湘潭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业增加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47.28%。这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四)研发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高技术出口较低。据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2013,湖南省企业R&D投入强度为1.15%,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4552.8万元,平均为4.23万元/个。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3%,落后于全国2.09%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产业投入、产业服务、人才队伍、产业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快我省高新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引导投入。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亿元,专门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新型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利用表内、表外两种信贷资源和间接、直接两种融资手段以及境内、境外两个融资市场,完善高新产业领域三级创投体系。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投资发展。重点探索投贷结合等金融创新模式,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或联合投资、天使投资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二)创新高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一是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

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建立并及时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动态、技术动态、成果转化与交易、投融资等信息网络。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

三是完善相关基础性工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协调区域内教育、融资、中介、物流等服务产业和生活设施协调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三)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

一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强化“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

二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协作研发中心,加强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家库。

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调入、档案、户口、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鼓励高层次技术人才从科研机构向企业流动,加大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在科研立项、收入分配上的倾斜力度。

(四)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推进建立市州相应工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建议加大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建设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在相关领域的行业自律、联合攻关、信息共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对各市州高新产业的绩效考核。适时将各高新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部门、基地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数据报送制度和发展状况监测机制,形成科学和较为完善的产业运行监测体系,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镧.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5(05).

[2]唐之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型工业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支持解析[J].新湘评论,2007(04).

[3]侯茂章,朱玉林.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升级研究[J].软科学,2012(04).

[4]赵燕艳,王学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

[5]刘立平,蔡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3(01).

第8篇

2020年XXX工会在集团工会、区域党委的领导下,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基础建设,突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主动适应形势任务新变化和改革发展新需求,不断提高群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切实强化主体责任

完成XXX工会换届工作。根据区域生产经营形势,及时与总部沟通,确定换届时间和具体事宜。每季度召开工会委员会会议。对工会工作的方针目标、工作任务、计划总结,在本季度内重点工作及重大活动;落实职代会作出的各项决定及民主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工会换届前的各项筹备工作;闭会期间委员及会员代表的增补与确认;对工会各项工作的表彰与奖励等事宜进行审议。

从增强自身活力和凝聚力出发,对工会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进行适时调整,在实现工会组织群众化的同时,加强工会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积极参加集团和地方工会相关培训,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确保工会组织覆盖率和入会率为100%,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收和组织到工会中来,为工会及时增添新鲜血液。

二、加强民主管理,严格照章办事

分别在年初、年中组织各公司召开职代会和区域工作会。规范两个会议的议程和内容,职代会重点在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工作会重点在对标先进、示范引领。职代会审议行政报告、安全生产报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2019年度财务决算、2020年度财务预算情况说明及相关材料。

通过平等协商,在职代会上对《集体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进行审议,签订后报地方相关部门备案。

认真落实厂务公开制度,健全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容,通过召开职代会、实施厂务公开、出版《XXX》报、会议宣传、LED屏和微信公众号公示等多种形式,规范公开工作,让职工了解厂情,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合力共进,共谋发展。

三、加强职工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

协调各公司党群部积极配合企管部、安环部完成劳动竟赛评比。每月从绩效指标、基础管理、安全生产(环保)、专项管理达标、附加项等5方面组织评比,既要关注全年评比结果,也要注重日常,同时将完成利润情况作为各公司总体指标的挂钩。

建立合理化建议征集经济技术创新创新工作室的职工创新活动链条,每月进行评审奖励,强化激励时效性。对合理化进行分级瘦身,一般性的由工会进行鼓励,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提升为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经常性开展经济技术创新的职工纳入创新工作室,由公司给予人财物的大力支持,以此调动全员创新创效的积极性。规范创新工作室场地建设、完善制度,成员结构,加快建立项目,总结成果,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根据集团工会要求,完成年度集团重点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立项申报工作。

开展“攻坚克难、指标承包”活动。从提高回转窑日生产量、熟料强度,降低熟料标煤耗、水泥综合电耗、等对盈利创效影响大的指标,组建骨干团队进行攻克。通过申报立项、组建攻坚小组、下达攻坚任务,由领导小组每月对攻坚克难考核结果进行审定,进行奖励,并在年度工作会进行总结和表彰。

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结合XX市水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预赛要求,编制题库、组织培训,各公司分别开展技术比武,选拔参加市总工会中央控制室操作员、水泥巡检员、粉磨站深加工操作员决赛人选。配合XX市总工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举办好5月份在XXX进行的XX市水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

开展“拼搏三季度”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以能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解决生产瓶颈,确保安全环保,增加利润的技术项目进行申报,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同时也包括原材料替代、工艺改进、设备改造、安全环保等项目的技术创新。广泛发动工会会员,努力扩大参与面,力争会员参与率达100%。

四、凝聚干事力量,助力企业和谐发展

按照上级工会和区域党委要求,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应急预案检查工作。体现工会组织的关怀,时刻提醒广大职工养成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常通风等习惯,发放口罩、酒精、消毒液防护品,做好日常防控工作。

开展“两节送温暖”。春节、中秋前夕各公司分别为全体会员发放300元标准的米面油,进行节日慰问;开展慰问困难职工、小年包饺子活动,为职工送温暖,增强凝聚力。

组织“安康杯”篮球比赛暨XX区域第三届职工篮球比赛(含友谊赛)。由各党支部、营销公司5支代表队参赛。赛前进行三分投篮比赛,为正式比赛提前预热。场边安排啦啦队为球队加油鼓劲,啦啦队的气势作为赛事评选精神文明单位的重要依据。各企业分别举办至少一场政企篮球友谊赛,邀请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篮球队以本企业员工为主,适当邀请区域内其他企业2-3名队员增强球队实力,展现XX区域员工风采,加强政企联系,扩大在XX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工会与团委联合开展文艺汇演排练,节目以安全、环保、质量、企业文化等为题材,进行文艺节目原创。

通过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子女升学奖励等活动,让职工及时感受到企业关怀和温暖。

开展“环保卫士在行动”主题活动,在植树节开展矿山、厂区义务植树,服务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

继续开展先进职工疗休养,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进一步激发区域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活动期间,按照分组进行活动,禁止单独自由活动;禁止通过微信朋友圈、小视频进行网络传播。

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标准化建设能力

结合安全环保部对照集团工会相关文件要求,把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当成工会组织维护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保护职工生命安全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活动质量、注重宣传报道,使此项活动取得实效。做好过程留痕整理,为年度考核工作做好准备。

每月配合区域企业管理委员会、企业管理部完成专项管理达标工作,建立“日常检查、月考核、区域抽检”和“达标示范区”、“公开曝光”等形式,巩固提升“示范型”、“优化型”成果。

开展XXX首席职工评选活动。首席职工评选要在程序上规范,在推荐人选进行多方审核把关,将技术比武作为推荐首席职工的重要参考,突出“技术优、贡献大”条件,组织参加集团首席职工培训。每年3月份开始履行集团首席职工待遇,并加强首席职工的日常管理考核。

积极动员公司全体职工参加XX市工会“一日捐”活动、职工互助保障计划,为职工续保办理“意外伤害互助保障计划”和“重大疾病互助保障计划”。

做好女工工作,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利用“三八”妇女节,组织三个公司女职工通过网络妇女维权知识和健康知识培训和知识答题的形式,进一步提升维权和健康意识。结合企业管理部,5月份对女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女职工参保“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计划”。合理使用“母婴关爱室”,使之成为女职工健康交流、育婴分享的课堂和心理疏导、谈心交流的驿站,实现了一室多能、一室多用。

第9篇

一、“科技西进”基础扎实

相对主城区,西部五县(市)科技资源缺少、创新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五县(市)党委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环境不断完善,工作呈现许多亮点。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五县(市)全部通过考核,其中富阳、桐庐、临安获考核先进;富阳、桐庐、建德、临安通过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主要表现在:一是拥有一批科技型企业。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全市159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2家(全市252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全市11家)、省级11家(全市55家)、市级35家(全市172家);雏鹰企业100家(全市678家)。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62家(全市284家)、市级134家(全市490家),浙江万马集团(临安)、新安化工集团(建德)建立了省级企业研究院。二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全市首批5家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有富阳光通信、建德有机胺化工。五县(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立了21家面向企业的市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29家),每家中心配备1-2名市级科技指导员。分水制笔、临安涂料2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是企业科研活动活跃。近3年,五县(市)企业共承担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项,获得市本级资助2486万元。2011年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五县(市)企业共承担375项(其中建德98项、临安96项、富阳74项、淳安54项、桐庐53项),占全市立项数1463项的25.63%,市本级资助4257.02万元。四是创新载体建设有突破。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0家,引进科技人才600多人,已投入建设与研发资金2亿多元,在研项目60多项。杭州千岛湖游船艇研究院等4家被认定为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青山湖科技城聚焦“研发+产业化”,成为杭州西部吸引人才、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的高地。五是知识产权工作有成效。2011年,五县(市)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386件和5742件,占全市总量的18.06%和19.63%。知识产权(专利)试点示范企业不断增加,新安化工集团成为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有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1家,占全市22.5%;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77家,占全市24.6%。六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五县(市)创建了国家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1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镇9个、示范村22个。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82家,市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87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22家、市级29家。临安太湖源镇、桐庐县和富阳市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科技西进”任务明确

根据市、县(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意见精神,结合杭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知识产权和科技服务业规划,通过对五县(市)开展调研,征求县(市)对科技西进工作的建议意见,组织编制“科技西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技西进的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及人、财、物等科技资源要素西进的行动计划,以指导实施“科技西进”。

指导思想是:围绕发展十大产业,树立大杭州、大科技、大协作理念,以科技政策覆盖、创新要素下移、服务体系延伸、科技创业拓展、科技“两员”服务等为抓手,以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坚持政策优化、机制创新、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充分激活城区和五县(市)协同创新的能动性,推进县(市)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三城三区”。

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科技西进”计划,初步建立市、县(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县(市)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引领支撑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科技型企业和若干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为县(市)发展十大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三、“科技西进”近期重点

(一)健全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县(市)创新体系

1、建立工作会商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市、县(市)科技工作会商活动,与县(市)分管领导工作通气,明确科技西进促进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签订两级协同推进科技西进协议,落实相关工作计划。市、县(市)两级科技局建立项目会商制度,争取各县(市)每年有1个以上需要市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项目进入会商,以帮助解决县(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2、建立资金联动机制。从分散支持向集中支持转变,从县(市)资金为市配套向市为县(市)配套转变。和市财政局加强沟通,统筹安排城乡区域发展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农业及社会发展科研、功能区行业研发中心等市科技专项,每年可安排资金大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县(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十大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等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县(市)联动实施。扩大县(市)科技部门的项目选择权,重点支持县(市)已立项、事关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市级科技经费予以配套。

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会同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对县(市)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对五县(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科技政策兑现落实。继续优化考核指标,重点体现县(市)研发强度、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科技企业、特色产业等导向性指标,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工作。指导县(市)创建创新型县(市),走创新驱动的

道路。

(二)集成两级科技资源,激发县(市)创新活力

1、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营造西部创新创业氖围。每年组织科技服务西进月活动,重点开展政策宣讲、科技下乡、资本对接、专家服务、科技小分队、产学研合作等。推进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投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向县(市)延伸科技信息、专利服务、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强杭州知识市场与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结合,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联盟等科技中介,完善科技成果对接交易评估和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组织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赴西部县(市)开展服务,争取在县(市)建设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子平台。和市科协合作争取在桐庐、淳安建立院士工作站、五县(市)全

覆盖。

2、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雏鹰、青蓝计划西进。引导五县(市)企业和外地高校、院所专家开展科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引导创投机构带项目带资本去县(市)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五县(市)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创办科技型企业。“十二五”期间,在五县(市)新增雏鹰和青蓝企业100家。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4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0家。在县(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建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时,主动吸收县(市)骨干企业加盟。

3、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作沿伸到西部县(市)。指导桐庐县开展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工作、富阳、临安完成省知识产权示范验收工作。鼓励五县(市)建立中国(杭州)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工作站。到“十二五”末,争取五县(市)的国家、省和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20家,有2个科技孵化器或工业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工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五县(市)产业和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

4、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抓好国家级创新类试点与基地的建设和拓展,引导五县(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科技型、创新型园区。加强富阳光通信、临安节能灯、临安电线电缆、富春江水电设备、横村针织、建德五金电器、淳安水饮料等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富阳光通信产业、建德精细化工等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指导员”、“科技小分队”制度,提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能力,加大对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的引导与支持。在五县(市)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类试点(基地)或拓展区。在五县(市)已建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引导县(市)创办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探索项目孵化地与企业承接地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合理分成的机制,促进五县(市)园区承接主城区孵化器毕业企业。

第10篇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

(一)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工业基础雄厚,已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新材料为依托的现代工业格局,成为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先后被命名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制造业名城”。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很快,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超过13%,经济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工业高度集中,国企比例高。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5%。支柱产业中产值超200亿的企业1家,超百亿的企业5家,均属国有企业。

民营经济比重偏低。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4%,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比重为80%-90%)的水平。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年,三产比重为8.1:60.1:31.8,服务业比重较经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

(二)市社会文化发展现状

的城市化率为44.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十三朝古都,白马寺、龙门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城市重要品牌,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现有高校7所,在校生10.84万人;中等专科学校、技校、职校89所,在校生12.8万人;原省部属科研院所14所,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0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信息化水平在省位居前列,电信基础设施较好,信息化多项指标仅排在郑州之后。

信息材料产业有基础。在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是重要的信息材料基地,主要有硅材料、光伏、光电信息、光热四大产业,年行业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小。市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产业由于规模过小,长期未能列入规范统计。据不完全统计,年信息技术企业有280多家,总产值规模仅为30亿元。

网络应用普及率低。的网络应用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年7月统计的地区上网率为21.6%,与同期CNNIC的全国平均上网率31.8%相比,落后了10个百分点。

(四)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郑州、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原经济区战略必将加快市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步伐。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市加快信息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并分别成立了市产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业和信息化局,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市政府与省三大通信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大通信运营商计划五年内投资112亿元改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市政府与省通信管理局正在共同建设信息通信产业园、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将为以电信增值业务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在中部地区布局。加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为降低成本也开始向内地进行转移。中部地区的人才与成本优势凸显,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速信息技术产业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成熟。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光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各种应用软件与服务的成熟,大大降低了全社会实现信息化应用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化应用的效益。可以预见,“十二五”将成为推广信息化应用的最好时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化与全社会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推进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有特色的信息产业,提升的综合实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服务大局。信息化发展要服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注重信息化与产业发展在地区经济大格局中的定位,促进地区间产业配套合作和协调发展。

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实现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结合发展,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上,积极推动建成系统的应用规模,注重应用实效。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优先发展具备应用基础的产业,通过鼓励本地市场应用扶持产业规模化发展。

引用资源,全面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加快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外部知识、人才与技术,重视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院校的合作,高起点推动市信息化的发展。

注重创新,突出特色。培育创新性文化和包容性文化,为创意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信息化应用和产业创新,突出市的发展特色,打造优势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实施,使我市争取进入全国信息化城市第一梯队,成为中部地区信息化领先城市,信息产业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

推动社会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可利用的通信能力进入全国20强;信息化应用普及率处于中部地区前列;电子商务普及率、电子支付普及率在省内领先。

改善政府服务。建立电子政务体系,完善政府项目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促进经济转型。在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取得明显成效,使我市成为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示范城市和工业智能应用示范城市。

发展信息产业。至规划期末,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GDP的5%,工业智能产业进入全国五强,软件、创意、环保信息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健康发展。

加强科研培训。在若干重点领域建立国内先进的高端人才教育基地,IT培训进入国内信息化培训城市二十强。

(二)信息化应用具体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普及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城市,使居民享有10M以上的移动上网速率;加快光纤入户建设,实现100M光纤入户。全面实现广电数字化,完成广播电视宽带高速综合信息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加快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三网融合”覆盖全市的步伐。

电子政务应用目标。实现电子政务基础信息设施的基本普及,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成完整电子政务体系。优化政府网站,加强与公众沟通,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在同等城市的排名中,市的政务网站要进入第一梯队。

公共服务信息化目标。优先安排关系民生利益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项目,如公共医疗系统、教育信息化、数字城市管理、应急安全系统等,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管理的透明度,方便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益。城市一卡通发卡量突破百万张。

社会信息化应用目标。到2015年,城市网民电子商务体验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国内网民电子商务体验率为35.1%),电子商务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7%。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体验率达到90%,小型企业电子商务体验率超过50%,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三)信息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至“十二五”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GDP的5%,形成市产业特色。其中:

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确立国内竞争优势,为“十三五”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吸引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增值服务企业入驻,发展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55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突破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服务型应用。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完成3万坐席的呼叫中心建设,连同引进的各种服务外包企业,实现95亿元的产值规模,其中软件外包达到10000人的规模,产值达10亿元。

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建设市虚拟博物馆,既作为的特色旅游景点,又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契机。至规划期末,市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总产值规模预计达到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20亿元。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重点发展软件、电子商务、金融数据后台、数据处理等信息服务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产值75亿元。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建设低碳化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平台、大规模数据存储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至规划期末,力争实现产值150亿元。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至规划期末,研究生培养人数新增500-1000人,本科及专科人数增加5000-8000人,IT培训产业新增产值规模达10亿元。

四、信息化应用主要任务

(一)电子政务

优化政府网站,促进信息公开。将政府信息公开放在首位,通过优化各政府部门网站,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

推进政务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包括内网、外网、异地灾备、视频会议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移动办公。

推动网上办事,改善为民服务。完善电子政务在建系统,以改善民生服务为目标,加强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设城市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数字城管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便捷、高效管理和事故应急联动处置。

(二)公共服务信息化

建设城市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以医疗卫生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结合市医院搬迁扩建工程,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推动健康事业发展。利用我市在地理位置、交通出行、旅游资源以及医疗资源等方面优势,引进健康管理、医疗设备、医疗卫生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建立涵盖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饮食、康复、健身“五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

推动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应有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中小学教学网络建设,加强农村中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

(三)工业领域信息化

推广ERP应用。推进“ERP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家企业应用ERP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到2015年,大型企业的ERP普及率达到50%。

推广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种增加销售的方式,更是优化产业链、提高企业间合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0家企业参加“电子商务进企业”活动,并鼓励在本市落户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加盟。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的使用率超过90%,小型企业使用率超过70%,使成为中部地区B2B电子商务使用率较高的城市。

推广工业智能。利用芯片、嵌入式软件、传感器、计算机系统向工业产品中植入新的技术和功能,提高工业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工业智能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

以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服务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化工业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探索“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有效路径,逐步提高重化工业中服务业的比例,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技术促进绿色生产。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以应用带动信息化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建立重点能耗企业、重点污染源企业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四)农业领域信息化

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G网络覆盖,增加有线网带宽,改善通信环境,帮助农民发展致富。进一步降低农村通信资费,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化培训,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信息网点的覆盖,建立县级“三农服务网站”,增加农业网站人员和经费,提高农业网站的整体服务水平。

建设农业服务信息支持系统。实现12316“三农”服务热线呼叫免费,扩大呼叫中心规模,解决各部门对热线的服务支持问题。建设一批服务于农业网站、12316热线的信息支持系统,增加农业信息服务投资,完善服务机制,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

(五)服务业领域信息化

提高电子支付效率。POS机利用普及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一卡通”工程发卡量超过百万张,促进“一卡通”与周边城市联营,鼓励小额支付手段创新,推进手机移动支付试点。

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大幅度提高居民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区领先。鼓励企业与个人网上开店,完善电子商务配套物流服务,探索社区电子商务推广办法,积极推动移动电子商务普及。

推动旅游服务业信息化。开发“手机游”和“古董总动员”,推动旅游服务业信息化。“手机游”实现手机从信息查询到支付的“一条龙”电子商务服务,带动旅游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古董总动员”系统将动漫技术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使古董、文物演示趣味化、故事化,繁荣古董交易市场、文物仿制品市场与衍生品市场。

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RFID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物流产业的效率,依照相关部门制定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在市五大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系统建设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体系的融合。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遗址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给创意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想象与创意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构造城市故事,创造可视艺术,抓住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信息产业重点任务

(一)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是重工业城市,产业智能化对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工业智能产业作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智能产业基地。

发展智能装备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市五大支柱产业之首,要将发展工业智能产业与装备产业智能化结合起来,提升装备产业的附加值。

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准备。机器人产业是工业智能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将有巨大市场。工业智能产业发展要为机器人产业的“起飞”做好准备,聚集研发与生产能力,及早形成机器人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聚集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研发队伍。在聚集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研发能力的聚集。引进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高端研发能力,建立研究生院,确保产业发展的后劲。

(二)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

建设信息通信产业园。建设2-3个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移动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通信设备研发制造、软件设计等产业。

建立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作为“信息通信产业园”的一个专业园区,定位于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手机的应用产品开发、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链的组织。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密切关注TD-LTE环境下的应用机会。

打造“手机游”工程。以旅游服务为突破口,支持一批企业打造“手机游”工程,开发可持续经营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通过与旅游企业深入合作,打造全新的旅游服务链,为旅行者提供方便,帮助旅游服务企业增加营业额。

(三)服务外包产业

加快建设呼叫中心。在已建成的移动2000坐席的呼叫中心基础上,加快建设中国移动集团2万坐席呼叫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市完成建设3万坐席的呼叫中心目标,吸纳8-10万人就业,实现80-100亿的产值规模。

重点发展电信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围绕电信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两大的服务外包领域,引进有经验、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入驻,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充分发挥区、西工区楼宇经济优势。到规划期末,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产值规模超过10亿元。

(四)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

建设863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国家863软件孵化器技术服务体系的支撑下,孵化培育软件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服务于软件企业、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技术支撑平台,特别是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共用技术设施,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聚集。规划期末实现产值30亿元。

建设恒生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围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建设聚集软件、电子商务、数据处理、软件外包、高端电子产品研制等高科技企业的产业园区,吸引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投资概算10亿元,预计产值45亿元。

(五)创意产业与虚拟博物馆

聚集创意产业开发队伍。从推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发展出发,组织相关单位和旅游文化景点部门投资制作一批重要的创意产品,吸引全国高水平的制作力量汇聚。大力发展创意旅游,将电子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带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促进创意产业多样化发展。按照多样化的思路发展创意产业,从动漫到手机游戏,从数字创意到传统影视制作,充分利用的独特优势,促进创意产业多样化发展。

兴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大型虚拟场景展示平台,可利用现代高科技再现的辉煌历史。市虚拟博物馆要成为国内最大的虚拟场景展示中心,能够使游客通过虚拟博物馆的展示了解中国历史、了解文化。同时,虚拟博物馆也是创意产品展示平台,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吸引创意产品、创意人才向聚集。

培育课件定制产业。重点放在课件定制业务上,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培训课件定制、动画宣传产品定制、设备动态装配说明定制等,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课件定制市场。

(六)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

建设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省通信管理局与市政府已决定建设“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产业园将累计投资50亿元,超过20万台服务器规模,增值服务企业超过100家,预计产值100亿元,就业人数2-3万人,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云计算平台,打造中原经济区的“信息谷”。

建设炎黄数据处理产业园。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数据存储、处理中心,国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数据灾备中心,增值信息服务基地,技术孵化、研发和生产基地。投资概算32亿元,预计产值50亿元。

(七)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

建设信息技术类研究生院。建设市信息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生院,重点为工业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领域培育高端人才。通过与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和知名院校合作,引进技术、高智力资源,提升市发展信息产业的起步水平。

建设信息技术类大学。建立工业智能学院、金融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学院和数字创意学院,为的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

建设信息技术培训城。市信息技术培训城是一个完整的培训园区,除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开展职业培训外,还要建设面向政府与企业领导的高层次培训环境,开展面向全市各领域中高层干部的培训。培训业务向全国开放,争取成为国内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基地。借助全国性的培训活动,增强与全国各地区的合作。

六、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一)区(科技园)

规划建设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外包产业园,软件学院)、炎黄科技园。

(二)区

规划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建设科教产业园(机器人研究生院、工业智能研究生院、移动互联网研究生院)、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产学研一体)。

(三)区

规划建设虚拟博物馆与创意产业园(3D大剧场、千年壁画墙、动漫哲学艺术馆、虚拟武林院、动漫产业园、课件定制中心)、数字创意学院。

(四)区

规划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重点打造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和动漫衍生品创意基地。同时规划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园,建设IT培训城等。

(五)县

规划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园,发展移动终端产业链,建设数字动漫产业园。

(六)技术开发区

规划建设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包括机器人研发区、绿色智能研究所、智能产业基地。

(七)经济开发区

规划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呼叫中心、金融服务外包学院)、信息通信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作为信息通信产业园的专业园区)、恒生科技园、863软件孵化器。

七、保障措施

(一)创新组织管理

设立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成立市加快信息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并设立专家小组和专业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组织干部到境内外学习、考察,转变干部观念。建立干部培训制度,提升政府公务员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能力。组织干部外地挂职学习,出国出境学习,转变观念,扩大视野。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成立市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协会、软件协会、工业智能产业协会、动漫协会、旅游信息共享联盟等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在信息化宣传、培训、统计、交流合作、行业自律及与政府沟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引进全国性相关协会、学会常驻,使的学术、产业、市场活动全国化。

明确规划项目责任主体。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推进计划,规划项目要明确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布。实施主体按要求提交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定期检查,对责任人和实施主体进行奖惩。项目执行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与媒体监督。

(二)扶持信息企业

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要放宽市场准入标准,扩大信息产业的民营经济规模。积极引进信息产业领域内的优秀企业进驻,鼓励各界人士在创办民营企业,简化注册手续,降低注册门槛,改善政府服务,大幅度提高千人拥有企业数目,发挥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支持大企业中信息服务业分离。积极引导、支持大型企业将创意产业部门剥离出来独立经营,尤其是将企业的研发、信息化、自动化部门剥离,组建专业的研发机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新机构可以增加骨干人员个人股份,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努力探索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创业的途径,带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配套的优惠政策。对信息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帮助它们度过艰难的起步期。加快配套完善个人所得税和住房公积金方面的配套扶持政策,方便企业吸纳人才。建立功能完善的商务楼宇,以优美的环境、便捷的生活和优惠的价格吸引技术企业落户。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中对信息产业的支持比例,鼓励政府主导的创投基金向信息产业倾斜,达到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目的。

(三)培育和引进人才

支持技术人员、大学生创业。放宽以技术知识、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比例限制,支持技术人员创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鼓励各地大学生来创业,制定方便、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地的创业者,允许同一办公室注册多家企业,简化公司注册手续,使成为年轻人创业最方便的城市之一。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制定引进信息领域高端人才的政策,吸引信息化领军人才、企业家入驻。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既包括利益优惠机制(如返还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家庭生活环境(如住房条件、子女教育),更包括发展的机会。对创新创业者的长期利益保护,为人才创造充分发展的空间,比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

重视职工培训。支持企业的技术培训,支持骨干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支持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支持企业赴外地参展、宣传、联系业务,改善企业的交流合作环境。

(四)改善金融环境

加大对中小信息企业贷款担保支持。利用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开展信息企业信用担保等专业金融服务业务,联合金融机构共同解决中小信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加大对信息企业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通过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信息企业的发展。支持信息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五)培育创新文化

发展多元文化,吸引创意人才。有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国有企业文化,为培育的创新精神,必须增加的多元文化成分,通过组织适合年轻人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创意人才。

培育社会创新精神。加强包容性文化的宣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结合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升级的机会,降低通信价格,提高全市范围内互联网普及率、城市居民的上网率、电子商务的利用率,增加对外交流活动,引进外部新思想、新观念,提升居民的创新意识。

(六)建设国家示范城市

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工业智能应用示范城市”。聚集产业舆论资源,引进行业会议、展览,鼓励本地优势企业与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合作,在成立合资公司。引进高端技术,全面提升市工业智能研发、生产和应用水平。

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城市”。抓住国家推进“两化融合”的契机,率先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推动“两化融合”,加快传统工业的改造,积极探索“两化融合”有效途径和模式,并向国家申请“两化融合示范城市”称号。

第11篇

波音与空客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EADS)的股价均下跌逾2%,这是因为投资者担忧澳航取消订单可能预示着更广泛的趋势。澳航8月23日表示,该公司已取消了订购波音旗舰飞机――787―9梦幻客机的“坚定承诺”,因为这家澳大利亚的旗舰航空公司把重点放在加强其资产负债表上,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的前景。

澳航首席执行官艾伦・乔伊斯(Alan Joyce)表示,Boeing787是一种性能卓越的飞机,依然是澳航未来的重要机型。然而,一些人士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形势高度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无法针对新财年提出任何盈利指引。但澳航正采取措施,力争使其国际业务在三年内重新实现盈利。

中兴通讯:难逃“华为困境”?

FT中文网讯中兴通讯8月22日公布了自六年前上市以来的最大净利润降幅。按出货量计算,该公司是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生产商。导致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电信基础设备采购进度迟缓、手机价格战以及在西方国家市场的发展受挫。

中兴通讯第二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85%,至9400万元(合148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68%,为2.45亿元,与该公司上月的盈利预警一致。此前其他主要电信设备生产商公布的一连串中报业绩同样疲软。华为今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2%,该公司是中兴通讯在中国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

中国面临钢铁生产怪象

华尔街日报讯钢铁价格目前正在走软,但中国钢铁厂仍在扩大生产,这不禁让那些原本就为钢铁行业担心的分析师愁上加愁该行业可能面临价格暴跌的情况。

以10天为一周期追踪钢铁产量的最新一轮行业数据显示,8月初中国钢铁产量增加了1.1%,打破了外界认为该国钢铁产量将下滑的预期。受该数据影响,分析师野村(Nomura)报告说,他们对此十分担心。之前他们预测中国钢铁产量会出现5%的下滑,该数据确实非常令人意外。

以上数据出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hina Iron&Steel Association),该协会进行数据统计时,使用了70%的会员的实际数据,同时对非会员的钢铁厂的产量进行了估计。有关实际钢铁产量的出入一直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国家统计局过去争执不休的一个话题。野村说,中国小型炼钢厂可能已经缩减了生产规模,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没有合理考虑到这些工厂的减产。然而一种更不祥的可能性是,中国钢铁生产商不愿减慢生产速度,尽管需求出现疲软。

苹果诉三星侵权获胜

英国《金融时报》讯苹果三星侵犯了自己的设计和技术专利。判决称,三星侵犯了苹果声称受到侵犯的大部分设计和技术专利。这项判决宣布之际,正值库克接替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于去年10月去世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出任首席执行官一周年。苹果(Apple)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借8月24日针对主要竞争对手三星赢得全面胜诉之机,鼓舞员工士气,为公司在未来数周推出关键产品打气。

但三星坚称,这起裁决“不应被视为苹果取得的胜利。”三星在回应判决时表示:“这会减少人们的选择,打击创新,并可能导致(消费者)付出更高的价格。”苹果最新季度财报显示,iPhone销量出现疲软迹象,因为客户被三星的旗舰产品GalaxyS3所吸引。

美国企业支出计划暗示制造业疲弱

路透社讯7月美国企业连续第二个月削减支出计划,显示制造业未来增长将放缓,

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表明,明年财政政策收紧的可能性以及欧债危机所致的不确定性,拖累到美国经济。

这使得部分分析师考虑调低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促使交易者增加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出台更多货币刺激措施的押注。“未来数月的资本支出将呈现非常疲软的趋势,”道明证券高级分析师Millan Mulraine表示,“在财政前景及欧洲形势更趋明朗前,经济复苏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动力,以变得自我维持。”

美国7月扣除飞机的非国防资本财订单萎缩3.4%,6月修正後为下滑2.7%。路透访问的分析师此前预估为增长0.7%。作为企业投资计划的风向标,该指标一直备受关注。这种疲软态势也显现在发货数据上,这可能支持美联储在下个月推出更多货币宽松措施。

山东重工谈判入股德国叉车制造商凯傲

FT中文网讯高盛旗下公司GoldmanSachs Capital Partners以及Kohlberg KravisRoberts正在与山东重工集团(ShandongHeavy Industry)就一项股权出售交易进行谈判。如果交易达成,将成为中国对德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家私募股权公司正在考虑以约7亿至8亿欧元的价格出售德国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KION Group)25%的股份,作为后者一项资本募集计划的一部分。该交易将有助于凯傲在至关重要的中国市场扩张,并使山东重工集团有机会借鉴凯傲在工业车辆领域的制造经验。相关谈判在数月之前就已展开,现已进入后期阶段,但并无保证一定能够达成协议。

第八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举办

本刊讯第八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8月21日在天津举行。本届展会由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振威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加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参展企业,展位1200个,展览总面积突破3万平米,参观的专业观众超过5万名。其中,世界机床行业排名前20强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有11家;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采购商光临展会。

本届制博会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三大制博会之一,对促进天津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强化装备制造业聚集效应、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开展技术交流与贸易往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九江船舶制造业跻身长江三强

本刊讯近年来,九江市充分依托产业优势和港口条件,以江联造船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百亿产业方阵,建设江西省船舶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船舶制造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船舶配套企业8家,船舶生产能力达到110万载重吨,九江市船舶制造业已跻身长江流域造船基地前三强。

位于瑞昌市码头镇的江联造船公司是重点船舶生产企业之一,目前已形成设计建造20000载重吨以下各类船舶的能力。

制造业将迎来3D打印时代

华商晨报讯美国一公司CEO做了一个极富洞察力的科技设计演讲,简而言之,他想建立一个3D打印机,可以在一天内打印出一套房子,而且是在20小时内。南加州大学百若克教授是这个理念的支持者。

从演示视频可以看出,这个巨大的3D房子打印机将从房子地基开始,地板、墙、天花板,管道甚至更高级的东西,比如电线,刚开始百若克教授以为,它只能打印块状建筑物,但显然这个3D打印机有更多的功能,只要把门和窗户的CAD图样画清楚,保证打印完后有洞可以供你进去,其他的留给巨大的3D打印机即可。3D打印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听从电脑程序,打印完一层自动爬上另一层,非常有次序,甚至比人工打印更加准确,一砖一瓦都不会遗漏,保证了稳定性;而且3D打印机会依据强大的几何计算能力采用坚固的材料,来保证几年到更多的时间内,房子不会有质量问题。

第四届华北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召开

8月9日至10日,第四届华北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在山西省长治市召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五省(市、区)针对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情况,围绕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并对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进一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及建议。专家组会议就强化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实施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深度融合的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华北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

科技部召开中关村自主示范区集中宣传新闻通气会

为做好中关村自主示范区的宣传,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8月24日,中关村自主示范区集中宣传新闻通气会在科技部召开。科技部政策司、高新司、火炬中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5部门负责人结合本单位专项工作,以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5年来取得的“三大突破”为主题,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坚持科技与人才、科技与资本、科技与市场相结合,对首都经济发展贡献率取得新突破,中关村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取得新突破,中关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取得新突破等内容介绍了情况。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提速

今年上半年,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44.85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省增速10.7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抵抗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湖南省科技厅全力支持示范区建设,推动衡阳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支持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更名为省级高新区、现正指导其申报国家高新区,推进了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郴州永兴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衡阳盐卤化工、郴州稀贵金属深加工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

长三角区域新体系建设联席工作会议召开

8月23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安徽省科技厅与浙江省科技厅顺利完成了轮值主席的交接,浙江省作为新一任轮值主席,通报了2012年的重点工作计划。与会代表还就长创联办未来发展的长效机制、产业联盟、合作模式以及软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达成了共识。

绵阳重视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8月23日,科技部高新司,教育部科技司,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绵阳市委、绵阳市政府联合召开了绵阳科技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暨成果转化对接大会,省内外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有关代表等3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介绍了绵阳科技城自主创新有关政策,举行了校(院)市、校(院)县科技合作签约仪式。会议期间,围绕“合作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主题,还举办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校长论坛、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座谈会,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30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分别与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60家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

中国将主导世界机器人市场

丹麦创新工业机器人制造商Universal Robots公司首席执行官恩里克,克罗格・艾佛森先生近日在其北京之行中表示,中国正在由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演变为一个由服务与创新驱动的经济体。众多国内厂商选择自动化生产方式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催生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需求,推动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和全球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均于2011年创下新高。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ofRobotics,IFR)的数据,2011年是工业机器人产业自1961年以来最蓬勃发展的一年,全球市场同比增长37%。韩国。日本等东亚市场的机器人销量均有所上升,而中国的销量比2010年提高51%,成为增幅最大的市场。根据IFR的数据,中国有望于201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小白)

2012 IBM Power Unix World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2012年9月4日,IBM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智慧的选择,成就智慧的成长”2012Power Unix World论坛。面对企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IT挑战,Power Systems智慧系统凭借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商业分析方面的领先优势,成为国家统计局、上海电信、贵州移动等诸多行业用户的“智慧的选择”,将助力企业业务发展,快速建立云优势,成就云时代的商业创新,实现“智慧的成长”。

IBM系统与科技部大中华区PowerSystems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侯淼表示为UNIX服务器领域20年来创新的引领者和业务价值的驱动者,PowerSystems通过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在中国的最佳实践,成为成就客户智慧成长的支柱型伙伴。为了满足用户对lT基础架构和业务应用的新需求,帮助用户打造‘智慧的运算’的业务新平台,IBM从产品、技术、服务、渠道等多个层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用户实现稳健、可持续、均衡、创新的智慧成长。(杜莹)

霍尼韦尔为工业制造商打造专属智能变革管理系统

霍尼韦尔公司于近日了智能变革管理(iMOC)工作流过程管理应用软件。作为DOC4000组件中最新的解决方案,iMOC可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高效的方式来管理变革、安全及工厂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的合规性,降低风险,从而提高可靠性。iMOC是唯一专门为工业自动化行业用户所设计研发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有助于监管人员更好地对关键工厂系统进行修正,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现场仪表数据库以及高技术解决方案。MOC解决方案能够为企业绩效带来的主要帮助的进步包括:提高安全性和合规性、有效捕获并保护知识产权、系统所做所有更改都有完整文档记录、降低项目成本。(小白)

中航工业航空产品集成研发平台建设启动会召开

近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了航空产品集成研发平台建设启动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魏金钟部长指出。目前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处于关键阶段,构建航空产品集成研发平台既是航空工业未来产品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建立满足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需求的数字化研发体系刻不容缓。会议还部署了航空集成研发平台建设规划和推进计划,集团公司将按照“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考评)”的原则,注重体系,做好顶层规划和整体推进,大力推进集成研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未来要建立集成化、流程化、自主化,敏捷化的航空产品数字化集成研发平台,夯实数字化建设和运行基础,构建面向未来的安全、创新的航空新型研1发体系。(小白)

惠普集成VMware vCloudSuite5.1扩展融合云产品组合

惠普近日宣布扩展惠普融合云产品组合,推出面向VMwarevCloudSuite5.1的全新解决方案,客户可轻松实现从传统虚拟化到私有云和混合云环境的迁移,同时降低风险和复杂性。作为业内首个融合云战略以及首个基于单一开放式架构的产品组合,惠普融合云能够整合任何组合形式的私有云、托管云、公有云,以及传统rr环境。这种组合实现了可灵活调度的工作负载和动态扩容能力。在惠普融合基础设施和惠普融合管理与安全的基础上,扩展的惠普融合云产品组合与VMware vClioud Suite5.1集成,能通过集成解决方案,降低构建和管理云的复杂性:通过自动化的政策性数据保护,降低数据损失风险;通过可寻找故障的实时诊断工具,提高性能。(小白)

全新sketchBook Pro提供理想数字绘图工具包

欧特克有限公司(“欧特克”或“Autodesk”)日前了面向Windows和Mac系统的Autodesk SketchBook Pro 6软件。欧特克公司广受欢迎的SketchBook目前下载数量已突破1100万,SketchBook Pro 6是其家族的最新产品。作为SketchBook Pro的新版本,该软件具备流畅的界面、多点触控导航、曲线板、合成画笔、涂抹笔刷及更多可供定制的笔刷控制功能。同时增加的功能还包括一系列比尺工具,比如全新的曲线板可帮助艺术家绘制更为流畅、精确的线条。目前可在欧特克网上商店购买Autodesk SketchBookPro 6,价格为59.99美元,也可到欧特克授权分销商处购买。全功能试用版可从/trysketchbook网站下载。(杜莹)

安世亚太再度携手ANsYs共同参加2012CAE年会

目前,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中国软件协会数学软件分会、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召开。年会围绕“引领工业创新设计,促进产业转型”主题展开。ANSYS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经理王晓博士做了题为《集成的CAE仿真平台和系统仿真》的主旨报告。在专题分会场上,ANSYS公司的技术专家做了新能源汽车CAE设计解决方案报告,安世亚太的技术专家则从构建企业的仿真体系角度,与参会客户分享了安世亚太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案例,在颁奖晚宴上,主办方隆重地介绍了安世亚太和ANSYS公司,并授予了“CAE领域杰出供应商”奖杯和证书。(小白)

安徽省创新方法企业培训工作正式启动

近日,安徽省创新方法企业培训工作在合肥正式启动。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赵今明、安徽省科技厅政策处叶蕊芯副处级调研员,条财处查显胜主任出席会议。全省50多家创新方法试点企业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培训、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课题咨询等技术支持。培训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首批30家创新方法试点企业开展为期6天的TRIZ理论培训,提高参训人员对创新方法的认识。第二阶段在通过理论培训考核的企业中择优10-20家试点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参训人员带着实际研发技术难题参加培训,通过运用创新方法理论和辅助软件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第三阶段在前阶段基础上进一步遴选1―3家企业开展示范培训,通过点对点的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研发中的实际问题,取得研发创新成果。(小白)

Hillstone提升宽带运营商审计安全

日前,Hillstone了高性能NAT及日志审计方案,将Hillstone高性能安全网关与最新版本的HSA安全审计平台设备整合,分别开启高性能NAT转换和高性能日志输出功能,HSA安全审计平台每秒支持10万EPS的入库性能,支持小于20秒的检索时间,提供90天日志的存储空间,在满足监管审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快速的日志检索、海量日志审计和深度日志挖掘。在实现网络安全接入防护的同时,Hillstone提供符合公安部82号令要求的日志,更好地保障宽带运营商互联网接入业务。(明志)

网宿科技与北大信息管理研究中心成立联合实验室

近日,网宿科技与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正式举行新闻会,对外宣布成立联合实验室并签署合作协议。据了解,该实验室主要基于网宿科技CDN网络加速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定期互联网发展报告的方式来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互联网的崭新视角;此外,双方还将就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行业热点在CDN领域的应用展开分析和研究。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明主任表示。网宿科技的数据样品量丰富、行业覆盖度非常广泛。为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来了解互联网的访问时间,地理分布等信息。(小白)

东软熙康与阿尔卑斯电气携手成立合资公司

近日,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与(日本)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成立沈阳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有效整合东软熙康在健康产业的资源和实践经验,以及阿尔卑斯电气强大的电子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东软熙康将以现有的资源优势,销售渠道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投入55%的注册资金以及生产设施、人员、管理等资源,并负责未来的产品销售。阿尔卑斯电气为熙康阿尔卑斯提供45%的注册资金、人员、管理及技术等支持。通过本次合资,东软熙康和阿尔卑斯电气将在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健康产业链条。(小白)

软件正版化政策利好金山WPS销售额半年过亿

目前,我国软件正版化工作正从省级逐渐向地市级推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表示,省级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已全面收尾,但政府还会继续推动地市、县级政府深入开展软件检查整改,确保软件正版化检查整改于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受益于软件正版化政策的持续推动,国内软件企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其中金山办公软件WPS Office仅在2012年前半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一亿元。金山办公软件CEO葛珂表示,在这一轮政府采购影响下,像金山软件这样自主创新的软件企业在政府加快软件正版化工作落实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受益良多。(小白)

“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主题论坛召开

以“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为主题的2012中国(上海)制造业信息化论坛,暨上海市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宣传培训活动(浦东站)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信息化协会承办,畅享网协办。此外,还得到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商飞、中国电信、IBM、赛捷软件、Infor、SAP、Epicor、K2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汇聚一堂,展示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创新和应用成果,就“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软件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在“两化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次论坛,赛捷软件携其主打产品“SageERP X3”隆重亮相,为本届制造业信息化论坛增添了强大的技术力量。会议现场,赛捷软件展位前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驻足,观看产品演示,并与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对Sage ERP X3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杜莹)

Windows Server 2012开启云操作系统新纪元

近日,微软公司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总裁SatyaNadella在全球网上会上正式宣布新一代云计算11r平台Wmdows Server 2012即将全面上市,这是微软基于Windows Server与Win-dowsAzure推出的一款云操作系统,将帮助客户打造横跨各种平台的数据中心。Windows Server2012,充分发挥其在运营全球数据中心方面的丰富经验,依靠成千上万的服务器提供超过200项云服务。能够帮助用户在私有云、托管云与公有云之间自由转换,管理与交付应用程序和服务。用户可运用其在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开发、数据库、身份识别及虚拟化领域的现有技术与投资,充分发挥Windows Server 2012的性能优势,从而实现云计算的承诺。(小白)

OSlsoft荣膺“制造业导力100大奖”年度技术伙伴奖

第12篇

关键词: 地方综合大学 本科生科研 现状与思考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举办各类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以Y大学为代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创活动,以此作为改善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一)科研活动形式多样

1.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在Y大学,各学院都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例如每隔一年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外,很多工科类学院还结合自己的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举办学科创新竞赛,例如:电子设计大赛、建模大赛、力学与结构创新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热情。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究

学校每年都会动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经过学院初审与推荐、学校评审等环节,将所有项目按照资助项目类型分为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相比文科学院而言,工科学院历年的申报数量相对较高。

3.毕业论文(设计)活动

这是对所有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在大四学年必须参与的基础性科研活动。

4.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邀请部分本科生参与自己或者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从事一些文献搜集、实验操作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其科研热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学生也会依托各专业协会开展基础的学术研究讨论活动等。

(二)科研保障坚实有力

首先,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活动,校、院团委负责“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各专业社团举办的学术研究论坛等活动的宣传、组织、监督与管理,而教务部门则负责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各类学术科研讲座、研究性教学或学习活动,两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保障相关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学校每年都会划拨25万元经费用于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科技发明类和自然科学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12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500元/项,哲社文学艺术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6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200元/项。部分工科学院对于校立项资助的项目都会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并且针对少部分学校立项不资助的项目也会给予经费支持。最后,校、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各类活动顺利进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教育资源,改进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出台并实施了“研本1+1”引领计划,希望通过举办各类结对活动,促进研究生、本科生共同成才。为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学校2001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对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限第一和第二作者)、发明创造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等同学给予创新成果学分奖励。对于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同学,校、院也根据获奖情况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各学院在当年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对于相关的指导教师,按照具体情况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物质奖励。

(三)科研成果丰硕

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的人数与获奖数逐年递增,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的获奖比例呈递增趋势。以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为例,2012年共获得各级科创项目557项,2013年获得707项,2014年获得843项。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科研经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参加科研活动,学生不仅能拓宽专业知识面,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就是文献资料检索、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的提高。此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活动获得的奖励,可为学生以后的求职应聘、学习深造添砖加瓦。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本科生参与度较低

以申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情况为依据,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本科生数的比例普遍较低,平均各院参与人数不足15%。通过对各院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1)学院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覆盖面较窄。虽然各院制定了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办法,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同学有配套的物质、精神奖励,但是标准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本科生科研活动宣传不到位。各院一般会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会议等对校级及以上的科研活动本身进行宣传,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途径或流程,大部分学生并不知晓。(3)部分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重视。有部分教师认为,对于以后选择不读研的本科生来说,平时只需要完成学校指定的学习任务,多加强社会锻炼即可;有部分教师虽然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但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不愿意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4)部分学生缺乏科研意识。虽然受访的大部分学生都肯定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但少部分学生依然认为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事,本科生只需要通过各科考试,考取一些相关证书就可以了。(5)科研经费不足。随着每年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人数的增多、科研活动的多样化发展,校、院划拨的学生科研经费明显不足。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缺乏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经调查,学生在高年级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时经常因缺乏相关研究能力而引发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学校的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学院未设置专门的科研类课程,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且部分专业课程开设过迟,导致部分学生在基础年级有心却无力从事从事科研活动,等高年级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时却又要忙着为求职应聘做准备。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探索问题的空间,另外“一卷定成绩”的考试评价方法难以衡量学生学习的真正成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本科生科研管理不到位

在学校,虽然校、院团委及教务部门共同承担本科生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但没有统一的本科生科研组织机构。本科生科研是专业研究活动,但其管理人员多是校、院行政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师参与较少。此外,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为例,其内容涉及立项审批、过程检查、结题验收、经费报销、科研评价等方面,但具体规定依然不完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申报,但对过程管理相对松散,部分工科学院对学生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仅流于形式。并且在项目完成后,校、院并没有重视一些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三、完善和改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建议

(一)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体制

各学院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可以成立类似于“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专门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多渠道筹集本科生科研经费,安排本科生的校内及校际间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组织策划各种级别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并负责检查、考核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还要完善本科生科研日常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各类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的管理、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另外,可以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挑选适合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留英学者吴松弟在他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一书中介绍了牛津大学学院的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是各学院的导师制。根据这一制度,每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有自己专业或课题方面的导师,负责专业方面的辅导。”“学生各学期的任务就是到导师那上专业指导课,一般每周一、二次。”[1]还可以建立本科生科研梯队,即在教师的带领下,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水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或者低年级的本科生与高年级的本科生组建科研队伍。

(二)健全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首先要增加本科生科研投入。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前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媒体,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的宣传工作,以争取到政府、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等方面资助。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资金优势,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激励制度。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校级与院级的。在学分奖励、物质奖励、综合素质评定等方面考核中应该降低标准,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在省级或省级上以上的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奖作为衡量标准。此外,还要建立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物质与奖励精神奖励并重。再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评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工具,如等级量表(包括数字图表或检核表的形式)、自我汇报表(或学习日志)、观察表等。最后,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围,为其搭建有效的科研平台,如为学生开辟专刊(论文集)或开通专门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在校刊、校报上发表文章等[2]。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为本科生开设专门的科研课程,如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课程等。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制订适合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抓住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其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学术前沿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此外,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本科生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