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全国导游队伍和旅行社经理队伍的人力资源状况,为各级旅游行政部门
制定旅游人才规划和有关教育培训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于20__年组
织了一次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在各省(区、市)旅游局人教部门和
旅游企业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调查工作取得了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调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__年2月初到3月底,研究设计人力资源调查表及调查程
序;第h阶段从4月初到9月底,各省(区、市)旅游局人教部门进行数据统计,核准并上报全部调
查数据;第三阶段从10月初到12月中旬,主要由我司教育培训处进行调查数据的反复核实、汇
总,并形成调查报告。
调查的截止时间:20__年8月31日。
(一)导游人员人力资源状况
对全国导游员进行资格考试,从1989年开始,至20__年8月底,全国已有197375人获得导游人
员资格证书,其中目前正在从事导游工作的有131904人,占66.8%;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
65471人,占33.2%。
从性别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以女性导游人员为主,男女比例约为l:2。在目前全国从业导游人
员(131904人)中,男性导游人员45783人,占34.7%;女性导游人员86121人,占65.3%。
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导游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七成的导游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见
表1)。
表1 导游队伍年龄结构表
年龄段人数百分比 (%)
20岁以下1751713.3
21~30岁7488756.8
31~40岁2658820.2
41~50岁97257.4
50岁以上31872.3
合计131904100
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见表2),这在中文类导游人员中显得更为
突出。总体上,导游队伍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
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
表2 导游队伍学历结构表
学历层次百分比(%)
总体中文外语
高中、中职、中专41.747.611.7
大专39.438.640.3
本科18.912.545
研究生以上 1.33
合计100100100
从专业结构来看,总体上,中文类导游人员以学旅游类专业为主,占34.9%,学外语类专业的
人员占12.l%,学管理类专业的人员占17%,学其他专业的人员占36%(见表3)。
表3 导游队伍专业结构表
专业百分比(%)
总体中文外语
旅游类34.93817
外语类12.14.755.3
管理类1718.39.2
其他363918.5
合计100100100
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以持导游资格证书和初级导游员证书者占绝大多数,为
96.3%;中级、高级、特级导游员所占比例极低,仅占3.7%(见表4)。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不合理
的问题非常突出。
表4 导游队伍等级结构表
导游等级人数百分比(%)
考取资格、等级证书的人员从业导游人员考取资格、等级证书的人员从业导游人员
资格1345527361768.255.8
初级555115198628.139.4
中级5939507433.8
高级134612100.680.92
特级2717<0.02<0.02
合计197375131904100100
从导游人员流失情况看,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
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
再从事导游工作的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
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
率为10 .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从语种结构来看,中文类导游人员与外语类导游人员的比例为5:1(见表5)。在目前全国从
业导游人员(131904人)中,中文类导游人员110666人,占83.9%,外语类导游人员21238人,占
16.l%。在外语类导游人员中,一些语种人数与我国入境旅游者的数量不成比例,如我国客源市场
需求量较大的韩语、泰语、意大利语等人数太少。
表5 导游队伍语种结构
语种人数百分比(%)
中文11066683.9
外
语
英语1091351.416.1
日语495223.3
俄语219610.3
法语7973.8
德语7193.4
韩语4131.9
西班牙语2301.1
意大利语1780.8
泰语1420.7
越南语280.13
蒙古语40.019
其他666≈3.1
小计21238100
合计131904100
从地区分布来看;导游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10省(市)共有导游人员67723人,占
整个导游队伍人数的51.3%;中部9省共有导游人员32412人,占24.6%;西部12省(区、市)共有
导游人员31769人,占24.1%。
(二)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
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从业人数为50650人,其中国际旅行社总经理5436人,占11%,国际旅
行社部门经理10223人,占20%,国内旅行社总经理15768人,占31%,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19223
人,占38%。在旅行社经理从业人员中持有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的人数为34480人,持证率为
68.l%(见表6)。
表6 旅行社经理队伍持证率情况表
人员类别从业人数持证人数持证率
总体506503448068.1%
国际社总经理5346437380.5%
国际社部门经理10223688267.3%
国内社总经理157681210076.7%
国内社部门经理192231119558.2%
从性别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队伍中男性经理人员要多于女性经理人员,但不同类型经理人员
的性别比例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我国旅行社经理队伍中男性30362人,占60%;女性20288人,
占40%(见表7)。
表7 旅行社经理队伍性别结构表
人员类别性别结构
男性百分比 (%)女性百分比(%)
总体30362602028840
国际社总经理372769170931
国际社部门经理598759423641
国内社总经理1005764571136
国内社部门经理1073456848944
从年龄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以中青年为主,40岁以下的占80.9%
(见表8)。
表8 旅行社经理队伍年龄结构表
年龄段百分比(%)
总体国际社总经理国际社部门经理国内社总经理国内社部门经理
30岁以下28.71327.122.240.1
30~40岁46.647.550.650.340.8
40~50岁19.82918.622.115.4
50岁以上4.910.53.75.43.7
合计100100100100100
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的学历较低,总体上,高中学历者占18.3%,大专学历
者占54.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6.9%。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学历更低一些,高中学历者占29.7%
(见表9)。
表9 旅行社经理队伍学历结构
学历层次百分比(%)
总体国际社总经理国际社部门经理国内社总经理国内社部门经理
高中18.38121229.7
大专54.853.753.457.253.2
本科以上26.938.334.630.817.1
合计100100100100100
从专业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人员所学专业以旅游类、管理类专业为主,分别占26.4%和
24.2%,其他类专业占37.8%(见表10)。
表10 旅行社经理队伍专业结构
专业百分比(%)
总体国际总国际部门国内总国内部门
旅游类26.417.321.723.633.4
外语类11.617.9188.68.9
管理类24.230.122.628.420.5
其他37.834.737.739.437.2
合计100100100100100
二、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在全行业推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等级考核及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它在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培养合格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旅游行业人力资
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从1989年实行以来,共为行业培养选拔了近20万导
游人员,其中13万人目前仍工作在导游岗位上。13年来导游考试合格人数从1989年的仅有9627
人,20__年累计增长到197375人,增长了近20倍。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从1997年实行以来,
通过认证的人数近3.5万人,占旅行社经理队伍的近70%。
(二)导游队伍、旅行社经理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在导游队伍中,高中(中专)学历占
41.7%,大专以上学历只占48.3%;旅行社经理队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超过73.l%,本科以上只
占26.9%。学历偏低这一问题应引起旅游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
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
(四)外语类导游的语种结构不合理。从前面可见,中文导游人员数量已基本满足旅游接待工
作的需要,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20__年,来我
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的韩语导游人员只有413
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20__年,来自越南的入境旅游人
数达143499人,比上年增长26.l%,而目前我国仅有越南语导游28名,占外语类导游的0.13%。从
外语导游人数与主要客源国入境人数的比例关系(见表10)更能清楚地看出加快培养小语种导游迫
在眉睫。
表11 20__年主要客源国入境人数和各语种导游人数比较表
导游人数入境人数各语种导游人数与接待入境人数之比
语种人数客源国人数
英语10913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22604071:207
日语4952日本29255531:482
俄语2196俄罗斯12716351:579
法语797法国2221351:279
德语719德国2818351:392
韩语413韩国、朝鲜22035631:5336
泰语142泰国3863281:2721
越南语28越南1434991:5124
意大利语178意大利917111:515
(五)导游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总体上,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
(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基本上和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但西部个别省(区、
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
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局开展的导游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正确的决策。
三、几点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导游队伍和旅行社经理队伍建设,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 点工作建议:
(一)针对导游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认真处理好增加导游人数
与保证导游质量的关系。要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导游入门关;要坚持业务培训、考
核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不断提高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导游考试在培养、选拔合
格导游人员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针对导游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行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通过导游
等级考核优化导游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等级结构,整体推进导游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针对导游员学历普遍偏低的问题,建议:
1.在适当时机,对《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关于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
历的人方能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学历条件进行修改。
2.加强年审培训。各级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大年审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年审培训的作用,切实
通过年审培训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3.旅行社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低学历的导游员积极参加大专(大本)的学历教育,以
适应竞争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针对外语类小语种导游人才紧缺问题,要加快培养紧缺外语导游人才的步伐。
1.我司应抓紧调研,弄清全行业小语种导游的需求情况,采取委托院校办班,定向招生。定向
培养、定向使用的培养形式,抓紧外语紧缺导游人才的培养。
2.省级旅游局要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本地区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外语人才,特别是
紧缺小语种外语人才,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从事兼职导游工作。
3.旅游院校要根据导游人才市场供求趋势,开设紧缺语种的导游专业学历班。
4.旅行社要鼓励现有的外语导游人员通过在职学习、进修、短训等方式,掌握第二外语,在现
有导游队伍中培养多语种导游人才。
(五)针对我国导游员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导游人员的跨地区流
动。鼓励东部地区的导游人员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指导和支持西部省(区、市)旅游人才建设,特
别是导游队伍的建设,重点支持自治区的导游队伍建设;配合导游人员ic卡管理,建立网上导
游人才市场和全国导游人员数据库,将导游人员档案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加强对导游行为的社
会监督。
(六)针对旅行社经理学历偏低的问题,要继续推行和完善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认
证鼓励旅行社经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各省(区、市)旅游局通过采取网上培训、短期
研讨、举办论坛等多种形式,为旅行社经理人员更新知识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培训服务。
(七)针对有的地方培训、考试与管理脱节的问题,要坚持培训、考试与管理相结合,培训、
考试服务于管理的原则。人教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培训、考试,促进行业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随着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与目前旅游就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更关系到能否促进学生充分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本文选取江西地区部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或者相关教学内容设计的实际问题,从旅游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探讨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教学情况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情况及影响
到2014年底,江西有19所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分别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
为更好地了解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或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安排情况,本文选取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及上饶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查阅上述10所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得出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大致情况:一是没有一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单独开设了《市场调查》这门课程,说明该课程没有进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二是有6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与市场调查内容有关的课程:即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九江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学》;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的《市场营销管理》;南昌工程学院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和“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赣南师范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学》等,说明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关注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对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笔者还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设置份额过重,对于该专业面向行业实际需要的市场调查类实践性、技术性课程设置数量偏少,尤其是无一例外全部没有设置市场调查课程。虽然大部分院校开设有诸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营销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战略与管理》等与市场调查类课程有一定关联度的理论课程,但这类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市场调查类课程的结合和衔接不够,学生的学习还是无法使其完全具备从事市场调查的能力,这无疑是教学计划的一大缺憾。
(二)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原因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究其原因,其一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面较为狭窄,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类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致该课程阙如,相关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接受系统的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毕业生,但笔者在访谈一些旅游相关企业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时得知,大部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对于旅游市场的认识与把控能力不足,其应用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来分析及解决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管理实践、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其二是高校对培养学生市场调查能力不够重视,缺乏对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学习的需求度不高。笔者通过与所任教学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谈、访谈,了解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甚至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对于增加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含量,增加感知市场脉搏的能力,也是含糊与模糊的,导致其学习的兴趣不高。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的要求,也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使旅游管理市场调查类专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设置更科学、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旅游管理毕业生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能力
二、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类课程主要是为工商管理类中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和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等专业而开设,是专业必修课程。而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宽方向的学科,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属于管理学领域,其本科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并不完全耦合,专门的《市场调查》课程基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只是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市场调查等相关教学内容。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门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对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概念、方法、技术;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程序,旅游市场调查计划的制定等内容的学习,从而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旅游市场的相关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或《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中关于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种类、方法及调查内容。《旅游经济学》课程中关于旅游需求和供给,旅游市场的种类、营销组合,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关于企业文化、组织变革等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旅游心理学》课程中能系统地让学生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根据问卷调查法的使用原则和使用目的,设计问卷,调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满意程度或者旅游者旅游动机等内容。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研能力。包括查阅旅游信息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进行问卷设计,发收问卷,从事问卷统计、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中涉及到旅游企业微观、宏观环境的市场调研,可以锻炼学生如何选择市场调查方法及安排市场调查内容。
旅游是一个依靠市场才能生存的服务行业,不管是从专业教育方面来说,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市场调查能力;还是从就业发展角度看,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市场的眼光和敏锐度。这些都决定了市场对于旅游行业(产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市场调查类课程的必然性。
三、优化教学计划中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布局的思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教授课程和学习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知识体系、素质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旅游产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性强的综合性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实践需要、市场需求,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生存能力。为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性的从两个方面优化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布局。
(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该加上《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以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基础性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教授的是一种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方法,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所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的专业都应该开设市场调查课程,尤其是涉及到市场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要作为重点,包括市场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市场调查的程序及步骤,市场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通过学习掌握并能实际运用。
2、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整个过程感受就是市场关注点。因此,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知识包括旅游市场调查特点、方法、内容等,学生能够将一般性的调研方法运用到旅游调研分析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收集、分析旅游市场资料,开展市场预测,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这部分内容为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学习掌握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二)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
少部分研究性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不一定要开设《市场调查》课程,但也应该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或设置针对专题类的市场调研课程。旅游市场调查的教学应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涵盖多种旅游类别的市场调研内容,也就是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插入旅游市场调查的专题内容讲解,并能够让学生参与研究与练习。
如旅游资源调查—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中对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进行专题讲解,这对于毕业后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工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旅游市场营销》或者《旅游商品开发》等课程的专题讲解来实现。
如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可通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来实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旅游者消费特征、旅游线路选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设计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的能力,这对实际的旅游工作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旅游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新机遇,但对其教育与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鉴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研教学的现状及旅游就业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接入专门的市场调研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而专题类针对性的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旅游行业市场调查能力,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旅游学概论;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4[本刊网址]http//
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较强。《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旅游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理论性的内容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以上三个问题说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很难进行。鉴于此,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基础,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一、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团队合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思想和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和期望即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强烈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Collins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能解更多难题。
自我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激励、认知策略、目标设置等3个方面。自我激励主要通过意志和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意志是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继续学习的保障,动机是学生想学和坚持学的基础。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对的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倍功半,前者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设置方面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吃”的原则,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既不能让学生感觉难如登天,又不能让他们唾手可得。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感到所学的知识无用,或不知道该怎么用。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都很明确,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尤其是当所学知识产生效益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其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教材,识记性的理论知识偏多;(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帮助;(3)评价方式为传统考试,考题多为记忆性的知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均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一个框架(即“支架”),让学生沿着框架一步一步“攀升”。“支架”要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它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的概念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策略主要包括5个环节:搭脚手架、情境体验(接收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多层次评价。本文以“旅游资源”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
学情和教学目标是搭好脚手架的基础。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以便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主要包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支架的搭建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到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时候,除了讲黄山的云、东北的林海雪原、新安江的雾、黄山的日出等常规景观外,还讲了气象气候对农业、工业和战争的影响,最后展示了几幅台风、雪灾、暴雨、低温冷冻等图片,让学生明白气象气候除了给人类到来美轮美奂的景观外,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气象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学会趋利避害,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并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大一时学生学过《导游基础》,对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有初步了解,但对旅游资源评价无任何基础。“旅游资源”一章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会区分不同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特征将其归类,会对旅游资源系列要素、开发条件及效益进行评价;情感目标是指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资源保护观,环境保护观及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即由悦耳悦目上升到悦心悦意,直至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悦志悦神。
概念框架是建立脚手架的第一步,概念框架包括: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征;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等。第二步是建立任务支架:(1)景区调查:到本市主要景区调查,每个景区包括多少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征。(2)按照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市场保障、综合标准等对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等进行评价。
(二)情境体验
这里的“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课的物质环境,也叫自然环境,要跟讲课内容的主题一致;二是指无形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既要契合讲课主旨又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体验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学习是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然后到不同类型的“景区”(虚拟场景)给“游客”(学生)讲解景点的特点。成立虚拟旅游开发公司,让学生扮演规划师,走出校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体验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概念式框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即建立问题式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完成的任务,并限期完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逐步启发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及时跟踪了解、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最后,老师放手,学生独自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能感受到独立探索的乐趣,进而让其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
独立探索阶段过后,学生带着成果或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合作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来单向的师生交流模式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讲授者);使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本调查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就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经验和教训跟大家分享。该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多层次评价
自我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接下来是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更具客观性,更有参考价值,可以集思广益,发现个人评价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反馈和调节的作用,对组员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对以上两种评价进行评价,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建议和意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本案例中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条件分析、评价内容等,然后让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通过交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然后主动查漏补缺,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评价他人成果可以增强学生作为评阅人的责任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应用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以培养掌握现代化旅游景区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适应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发展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制订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入校初期的从业能力认知培养
入校之初,学生大多带着升入大学的喜悦与放松,也带着对所学专业的期待与迷茫。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早日安心于专业学习,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入学教育
学生入学之初,要用2-3天的时间进行入学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秘书介绍教学计划、聘请行业专家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新生了解本专业及今后所要从事的行业,了解三年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树立牢固的从业思想。
(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
在第一学期的寒假,学生在专业秘书的指导下,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然后利用假期走访行业所属单位,进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接触,学生不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深刻感受到行业对学生从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以下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案例教学法
主要应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法规、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将收集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具体篇章的基础理论,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二)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以北京众多类型的旅游景区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有时由老师做主要讲解,学生记录并收集景区开发、保护和管理情况的资料,拍摄照片,最后将所获资料整理加工,形成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景区的感性认识,而且锻炼了讲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模拟训练法
对不便组织现场教学的景区,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模拟教学的形式。在模拟环境中,要求同学进行讲解或分析。不但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三、暑假集中的专业技能训练
暑期时间较长,又是旅游旺季,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好时机。按照教学计划,每年暑假,该专业可利用3-4周的时间进行集中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建立了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实习基地和北京颐和园双语教学实习基地,并配合暑期实习,编写了《河北秦皇岛旅游资源概述》和《颐和园八十六景》两本实习辅助教材。具体作法为:
(一)低年级暑假的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旅游景区调查实习
实习单位是该地八个著名的旅游景区,即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北戴河区联峰山、北戴河鸽子窝、昌黎县国际滑沙活动中心和昌黎县金滩海滨旅游场;还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山海关长城、老龙头长城、海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战国风情园和海港区燕塞湖旅游景区。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的资源调查方法,并且每人独立写出不少于1万字的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旅游景区调查报告。
(二)高年级暑假的北京颐和园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双语实习
将《颐和园八十六景》中的景点组合成政治活动区、谐趣园和德和园、帝后生活区及长廊、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万寿山后山及东坡景观、昆明湖东岸、西堤、苏州街等八条线路,每条线路包含若干景点,每两天完成其中的一条线路(中文一天,英文一天)。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讲解颐和园的有关内容,并针对颐和园的开发保护和经营管理现状写出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
四、与就业相结合的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和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其他实践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真刀真枪的岗位实习,单位可以发现所需要的人才,并与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第六学期的劳动就业对口培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
五、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
三十载的调查历程
湖南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启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湖南省地矿局于1984年前后组织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等有关单位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收集整理和摸底调查;1986年前后再次安排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这两次调查,均以收集资料为主,初步获得了全省地质遗迹方面的一些资料。
“七五”期间,湖南拟建武陵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87-1988年完成了由地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立项的“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报告”,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对一个区域(武陵源区)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这项调查成果也获得了当时地矿部评选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参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工作,承担了“湖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旅游行业规划”两个子课题。这两个子课题均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但以收集资料为主 。
199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在湖南省计委主持的“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完成了“湖南省旅游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专题。该专题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遥感解译为主。
2002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了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该课题对湖南省部分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侧重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和遗迹特征。
2003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编辑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该名录收集地质遗迹655处,内容包含地质遗迹名称、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这是湖南省首部地质遗迹名录,尽管内容不够完善,但为湖南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管理以及科普、科研等,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基础资料。
自2000年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湖南省已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张家界1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有张家界、新宁山、郴州飞天山、凤凰、古丈红石林、攸县酒埠江、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平江石牛寨、浏阳大围山等10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的则有13家。这些地质公园在编制申报材料时,都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精度均较高。这些申报材料为最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前人研究的缺憾
受限于发展时期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前人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开展时间不短,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成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
首先是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湖南省虽然以前也进行过多次地质遗迹调查,但精度较高的调查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如1987-1988年开展的武陵源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后来各地质公园内的调查。部分项目虽涉及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内容,如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但这些项目获取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内容,基本上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实地调查则从未开展。
其次,在于地质遗迹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均不全面,大部分资料对所调查的地质遗迹大多是概念性的描述,多是简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特征、美学价值等。即使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其内容也只涉及地质遗迹名称、行政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而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成因、科学意义、保护现状等重要内容均不太清楚。特别是以往调查的重要地质遗迹,大都没有组织专家鉴评,或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大都没有确定评价等级或等级划分不合理。
另外,关于遗迹评价的内容也不够准确。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不太准确,特别是有些资料提供的地质遗迹特征参数,如瀑布落差、峰柱高度、崖壁长度和高度等,存在明显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绝大部分地质遗迹的特征参数,没经实地测量,仅是一个估计数字;二是某些地方在申报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称号时,有意识地对地质遗迹的某些特征参数进行了夸张。
关键词:新乡南太行度假区;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一、引言
2013年,新乡市政府于全面启动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工作,以“资源优化整合,产业能级提升;区域转型发展,社会经济和谐”为目标,充分利用其优势,扭转劣势,使旅游业成为新乡又一大龙头产业。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新乡南太行度假区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SWOT理论
SWOT-CLPV理论(SWOT--CLPV Theory)这一模型是在SWOT模型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一个模型。SWOT分析法是哈弗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是系统确认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并据此提出战略的一种方法[1]。SWOT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很好的发扬研究对象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使劣势和威胁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市场学和策略学案例分析中。
三、新乡南太行度假区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度假区区位交通优势显著。其一,度假区位于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和山西省的晋城四城市区域中心,距离新乡市50公里,距离郑州市1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其二,度假区铁路纵横交错,对外交通便利。从辉县市东行20公里可达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西去50公里可上新晋高速公路,南行10公里可上长济高速公路。游客乘坐高铁到达新乡市,约半小时即可到达度假区。度假区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约90公里,从机场出发沿京港澳高速进入长济高速、新晋高速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度假区。
2.资源优势突出
度假区自然山水雄秀兼备,人文资源特殊鲜明。根据《新乡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2003年)》相关资料以及对重点旅游景区资源现场考察,新乡市旅游资源单体共3425个,辉县市域共有资源单体1566个,卫辉市域共有旅游资源单体806个,凤泉区共有旅游单体312个。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资源分属8个主类30个亚类117和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亚类16个,人文旅游资源亚类14个,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要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景观及名人文化景观构成主体,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价值品味度高,特别是以纵向深切割红岩峡谷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具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资源优势突出。
3.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受到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把旅游业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同时对度假区内各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
(二)劣势
1.景区间开发定位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
新乡南太行各景区均以太行山观光为特色,旅游资源与项目产品雷同,开发层次较低,活动形式单一。同时由于投资不足,开发无序,创新不够,致使现状的旅游产品滞留于原始状态,粗放式开发,缺乏特色,难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2.市场认知度低,旅游品牌形象较弱
当前,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国内游客主要以周边城市及河南省内客源为主,市场曝光度远不及黄山、泰山、武当山等同类山岳型旅游景区。此外,度假区与周边焦作云台山景区相比市场品牌较弱,品牌认知度差距较大。
3.游客舒适度较差,旅游综合吸引力不强
度假区内现代旅现状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成体系,旅游体验性较差,基础设施舒适度低。旅游接待档次不高,住宿餐饮以农家宾馆为主,缺乏适应游需求的具有特色性和舒m性为一体的休闲体验类产品。
4.度假区内各景区发展不均衡,品质不一
由于之前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内各景区为不同经营个体开发,旅游业发展模式不明确,景区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经营体制混乱,导致各景区间旅游发展水平不均,目前区内有3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4个,百泉景区、齐王寨景区及东部片区尚处于旅游开发起步阶段,各景区开发程度不同,品质不一。
(三)机遇
1.休闲经济蓬勃发展
当前,人们的休闲意识不断增强,休闲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3]。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原来的低层次消费转向住房、汽车消费和旅游、文化消费。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4]。
2.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实施,由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居民休闲和会议度假需求潜力巨大,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
3.度假旅游飞速发展
我国旅游市场正从游览观光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正符合旅游需求变化的大趋势,为度假区发展提供绝佳市场机遇[5]。
4.政策支持保障
近年来新乡全力实施“山水带动,强西促东”、“旅游富民,产业带动”和“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国内知名山地度假旅游地”,为度假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挑战
1.市场竞争激烈
度假区周边旅游景区众多,依托太行山自然山水资源为主的景区,资源具有相似性,游客同期出游的重游率较低,旅游资源可替代性较高。特别是相邻的云台山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较早,旅游竞争力优势地位显著,因此度假区应尽快树立崭新的旅游形象,形成新的旅游热点。
2.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度假区内生态环境较脆弱,旅游开发及游客进入将对度假区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同时,部分景区内现有居民区分散、零乱,布局不规范,现代建筑风貌与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居民生活垃圾未及时清理,旅游的不合理开发和居民生活给景区带来威胁,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四、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战略分析
新乡南太行具备世界遗产级的山水资源禀赋,应紧跟旅游时尚,开发适度超前的、创新型的旅游项目,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旅游需求的变化,对规划区域进行全方位资源保护和空间管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项目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者和谐统一,实现南太行可持续健康发展。运用SWOT理论,通过分析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以下四种开发战略。
(一)明确定位,突出特色
明确度假区整体定位,使之能够从周边同类同质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竞争。相比周边焦作云台山,新乡南太行度假区在旅游资源和市场品牌特色不足,若想在同质旅游产品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需明确度假区的市场定位,新乡南太行应准确定位在“度假”二字,开发休闲度假区旅游、养生疗养旅游等,决不可趋之若鹜,找准定位,加快发展。同时在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景点建设、产品宣传、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突出度假区主题特色,打造景区产品亮点,增强市场吸引力,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发展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面积较大,涉及多个开发程度不一的景区,整合建设投资工作任重道远,八里沟和万仙山的景区建设相对超前,但齐王寨、百泉等相对较弱。对度假区应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并分步实施规划项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有序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新乡南太行度假区协调发展。
(三)产业协同,区域联动
针对南太行各景区的营销、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进行合理安排,将度假区不同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开发连接起来。将市、县、村镇的餐饮、住宿、交通运营各个环节进行联合,打破区域限制和政府职能壁垒,实现跨区域合作和资源空间的有效整合。
(四)树立品牌,联合营销
度假区发展必须考虑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协调各景区特色及产品开发的出发c。树立新乡南太行度假品牌,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轰炸式宣传,提高市场认知度。同时也可与焦作云台山景区进行捆绑式营销,在云台山旅游,之后再新乡南太行度假,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规避云台山同类资源竞争的劣势,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云台山的名声进行宣传,提高游客体验舒适度,形成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31-32.
[2]刘俊.旅游度假区治理结构优化的理论解释[J] 旅游论坛 .2011(2):P1―P6.
[3]杨美霞.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与层次提升――以江苏泰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5(7):P91―P95.
第一条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规范旅游业管理,保护旅游者和旅游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下午区域内旅游业管理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旅游业,是批旅游经营者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旅游得提供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的行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旅游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五条旅游业发展应坚持统一规划,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从事旅游业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的行为。
第六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旅游业的统一管理、综合直辖市和指导监督。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旅游区管理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和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领导下负责本区域的旅游管理工作。计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应按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协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业实施管理。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七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草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旅游业发展规划经批准后,未经批准机关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
第八条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必须从本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旅游资源和开发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配套发展的原则,并注重与周围旅游区的联网。
第九条旅游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旅游资源及现状;
(二)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三)主要旅游项目和旅游区总体布置;
(四)交通、道路、通信网络体系;
(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六)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七)相关产业的发展目标。
第十条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县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本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实现。相关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规划安排年度和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旅游区开发者应编制旅游区规划草案,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区域性规划相吻合。经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规定上报审批,并报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旅游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性质和功能定位;
(二)景区范围、保护带、绿化带;
(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四)接待容量与安全、防护、消防设备;
(五)交通、通讯及相应配套设施;
(六)住宿、餐饮服务场所、水冲式公厕及其它服务设施;
(七)文物保护措施;
(八)其它需要规划的事项。
第十二条旅游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建设审批手续。旅游项目建设者应在项目竣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尖会同旅游、计划、规划、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共同组织验收。
第十三条旅游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文化定位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旅游区内从事下列行为:
(一)兴建带有封建迷信或恐怖色彩的景观;
(二)擅自兴建寺庙、道庵和其他宗教人文景观;
(三)在游览区内建设宾馆、餐厅等建筑;
(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采伐有保护价值的植被。
第十四条旅游区必须设有下列公益设施:
(一)旅游区风景介绍、游览区示意图、景点内容说明;
(二)休息场所、餐饮服务设施、保洁性公厕、卫生保洁和消防设施、停车场;
(三)游览路线指示牌、警示牌;
(四)导游、咨询服务点;
(五)必要的医疗急救点。
第十五条旅游区保护地带内的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兴办为旅游业服务的产业,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并履行保护旅游资源和维护旅游区保护地带环境卫生、秩序等义务。禁止从事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损害旅游设施的行为和在旅游区保护地带擅自开发旅游景点。
第三章旅游经营与管理
第十六条旅游区管理机构应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贪污制定旅游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按照旅游区规划对开发建设实施指导、监督;
(三)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旅游区内的治安、消防、环保、环卫、绿化等实施统一管理;
(四)劝阻、制止违反本办法和有关制度的行为;
(五)在出现险情或旅游者遇有困难、受到伤害时,予以救助并报告;
(六)依据行业服务标准对经营者服务质量实施监督。
第十七条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申请设立旅行社:
(一)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二)有必需的营业设施;
(三)有经过培训并持有省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经营人员;
(四)有达到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
设立旅行社应当先经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按规定权限上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其他手续。对违反者责令其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
第十八条旅行社根据发展需要,可以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应接受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对违反者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第十九条外国或港、澳、台地区旅游机构在我市辖区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应先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省、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外国常驻(代表)机构只能从事旅游咨询、联络、宣传活动,不得经营旅游业务。对违反者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至五万元罚款。
第二十条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应按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确定的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对违反者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仍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十五日至三十日,并处以五千元至二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禁止转让或变相转让《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违反者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并处以三千元至一万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第二十二条设立经营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单位,应经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手续。
第二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报旅游涉外定点单位:
(一)营业场所、设施、设备符合标准;
(二)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经考试合格;
(三)有适合接待旅游团(队)的服务项目;
(四)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健全;
(五)卫生、消防、安全设施符合有关规定;
(六)其他法定条件。
申请旅游涉外定点单位资格,须报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对外经营。
第二十四条旅游涉外饭店可以按下列规定申请星级饭店的评定,评定标准按照国家《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执行。
(一)二星级以下(含二星级)饭店,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评定;
(二)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饭店,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上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评定。
第二十五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旅游景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经有审批权的机关审定后向社会公布。旅游景区资源调查报告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旅游景区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
(二)旅游景区规模、环境质量、游览条件;
(三)设施、设备;
(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五)管理水平、服务质量。
第二十六条在旅游区内从事经营活动,需向旅游区管理机构申请并确定具体的经营位置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对未经旅游区管理机构同意随意摆设摊点的,由旅游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以二百元至一千元罚款。旅游区地段商业摊点的设置,不得妨碍正常的旅游秩序。对随意摆设摊点或揽客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强行推销的商品或强行安置人员,有权拒绝违法的收费和罚款,有权拒绝无合法证件人员的检查,有权对违法委使职权造成的损害要求赔偿。
第二十八条旅游业经营者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并如实提供经营资料;
(二)诚实守信,按照约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三)不得从事封建迷信、有伤社会风化和擅自从事与宗教有关的经营活动;
(四)对有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或明确警示;
(五)提品、商品、服务项目的真实信息,并实行明码标价;
(六)向旅游者出具合法凭证、发票;
(七)其它法定义务。
第二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应配备必要的旅游安全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特定旅游景区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域性景区,必须设有水上危险警示牌、配备水上救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护设备。
(二)山林性景区,必须设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配备防火队伍、器材和必备救护设备,在危险地段应设置警示牌及防护栏,并按规定实施封山、护林措施。
(三)旅游区内的索道、大型娱乐设施及观光运营设备必须接受旅游区管理机构、公安消防、劳动等部门的安全检查。对违反者予以警告,并责令停业整顿。对造成旅游者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向旅游者提供游览地可能发生危险情况的信息。旅游经营者在引导旅游者游览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救险措施,保护旅游者的安全。并视险情性质和程度,及时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旅游经营者发现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应有要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违反者予以警告,并可责令停业整顿;涉嫌触犯刑律的,应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旅游经营者应根据安全保障需要,为旅游者投办旅游意外保险。旅游社应按规定为旅游者和上岗的导游员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对违反者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仍不改正的,责令其停业整顿十五日至三十日,并处以五千元至二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旅游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虚假广告或攀附性广告;
(二)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三)进行不正当竞争;
(四)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产品;
(五)欺骗、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产品;
(六)擅自摆设摊点;
(七)在旅游区内和保护地带乱采乱伐,捕杀动物、破坏生态环境;
(八)埋压、圈占消防设施,挪用消防器材;
(九)随意倾倒垃圾,破坏环境卫生;
(十)乱刻乱划,损坏文物。
对违反者由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旅游业从业人员应遵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奉公守法、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做有损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禁止利用工作之便索取不正当收入。对违反者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不正当收入的,予以没收,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三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导游人员应经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合格,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并与旅行社办理聘用手续后方可执业。导游员应按评定的等级为旅游者提供相应质量的服务。对违反者责令其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导游员不得索要小费、收授回扣、收授佣金或超计划安排购物次数,不得将境外旅游者带往非旅游涉外定点单位住宿、就餐、购物、娱乐等。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定予以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三年内不得从事导游工作。
第三十六条旅行社应按国家规定向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逾期不交纳质量保证金的,责令限期改正;超限期仍不缴纳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三年内不予以批准申办旅行社。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属于缴纳的旅行社所有,是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专用款项。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七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尖按规定对旅游社、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旅游区管理机构实施年检,对年检不合格的应通报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吊销有关证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区管理机构应建立投诉制度,及时受理旅游者的投诉,并反馈处理结果。
第四章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八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旅游经营者讲明服务的内容、规格、档次、费用等有关情况;
(二)自主选择经营者,自主选择旅游服务方式、选购旅游商品、决定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三)获得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贯得到尊重;
(五)拒绝任何非法搜身、检查;
(六)投诉和要求赔偿。
第三十九条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
(二)尊重旅游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三)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爱护环境和设施、设备、爱护旅游区的环境卫生;
关键词:网络环境;协同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64-02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网络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协同性等特征,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利用网络环境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为例,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通过个案的设计与应用,对如何在《中国旅游地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应强调以网络为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环境,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以及相互之间彼此交流、讨论与合作,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网络协同学习教学模式,有着与教学的四大要素相对应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网上教师、协作小组、网络环境、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学习内容及学习反馈等为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链接是各种各样的媒体。网络环境以其超资源共享性、灵活多样性、时空性、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介入协同学习,通过旅游视频、旅游图片把中国旅游资源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在模拟的旅游情景中讲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实现知识升华及能力迁移。例如:在讲授长白山旅游资源时,网络上的旅游资源比教材上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形象,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实训教室,把长白山的相关旅游图片和旅游视频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直观的认知环境。同时,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或学生自己利用旅游网站等网络资源进行本课程内容的扩展,如《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效果必然良好。网络的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旅游知识,这种学习模式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创新、合作、探索发现能力非常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应以协作学习为特征
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是协作学习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方式,是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入协作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支柱,个人自主学习为先导,在学习中通过小组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小组互相竞争发挥群体聚合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协作学习,学生以相互合作共事的态度,共享信息与资源,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所担负任务,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强调准备、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的全程演练,同时注意案例式教学、比较法、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模拟现场导游环节和实际工作讲解。协作学习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了他们的个体思维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应以问题为核心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驱动,首先确定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来确定问题的来源、种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建立具有良性组织结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采取竞争、合作、辩论等多种方式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和途径,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利用提出“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区别”问题,进入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研究学习,对比展示拙政园与凡尔赛宫花园的照片。提问:中西方古典园林有何特征?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更深更广。教学中利用多个问题框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思路,综合了协作学习、发现学习、综合学习以及等多种学习方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口头汇报、综合作业、旅游线路设计、资源调查报告、编写导游词、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教师或专家对学习成果、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反思,以便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发展;盐城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形式,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强调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性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正成为国际上新兴的热点项目,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一、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盐城生态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海洋资源,582公里的海岸线对应着广阔的海洋。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5%,全国的1/7,且每年以5万亩的成陆速度增长。盐城是“湿地之都”,境内的湿地资源极为丰富,现有湿地面积80.78万公顷,分别占市域面积50%和全省湿地面积23%。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被誉为“金滩银荡”。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它们与东部沿海湿地一样,同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合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市域中部地区也是河湖港汊纵横交错,享有“百河之城”的美称。此外还有4个林场近10万亩森林。
盐城历史悠久,长期为苏北沿海区域重镇、经济文化中心,市境位于古淮水下游近海地区,古称“淮夷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共计100余处。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东台发绣、盐都老虎鞋、烙画、柳编、木雕、阜宁玻璃工艺品、射阳农民画等。深厚的人文精神使盐城文化旅游自成体系,形成以海盐盐垦文化、铁军文化、演艺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等为特色文化脉络体系。根据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盐城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盐城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554个,占盐城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85.63%,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占明显优势。拥有极品级的五级文化旅游资源5处、优良级四级文化旅游资源12处、三级文化旅游资源123处。
以上旅游资源是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依托和基础,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应通过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同时遵循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论,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盐城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盐城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
多年来,盐城致力于 “东方湿地、鹤鹿故乡、银滩海韵、水绿盐城”的旅游品牌打造,现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2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二是产品体系逐步健全。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辅之以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三是要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全市现有星级饭店5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旅行社134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7家。全市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省级工业旅游区(点)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0家(其中包括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四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丹顶鹤和麋鹿保护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受游客喜欢的旅游景区”,盐镇水街荣获“心醉夜色”长三角经典示范区称号。生态盐城三日游荣获2015中国旅游风云榜精品线路TOP10。“2015美丽中国行,聚焦生态盐城”大型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盐城。先后荣膺“亚洲金旅奖・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首批十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名城”、“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6年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工作重点之一是“建设绿色宜居的生态盐城,建设绿色美丽家园。……加快丹顶鹤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大洋湾景区、大纵湖度假区、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全力突破沿海生态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绿色盐城靓丽品牌”。据此,盐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既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所以,加快发展盐城生态旅游势在必行。
三、制约盐城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规划不尽合理,龙头项目仍显不足
近年来,盐城组织编制《盐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盐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盐城市“十三五”沿海风光带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规划》等,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旅游改革发展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盐城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规划编制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商业等部门的配合,而以上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规划虽有,落地较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重规划过程,轻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旅游规划在编制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评审过关便万事大吉,无人再过问后期的实施和监管,甚至出现了所谓“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评审一过,就是废话”的现象。
目前,我市围绕《盐城市旅游项目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在旅游项目投资和景区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重点推进了中华麋鹿园、丹顶鹤湿地旅游景区、金沙湖旅游景区、大纵湖旅游景区、九龙口旅游景区和大丰荷兰花海等建设。但是,相对于盐城3区5县1市的行政区划而言,存在着生态旅游的拳头产品少,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屈指可数等问题。
(二)营销创新力度不够,品牌影响有待加强
多年来,盐城注重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在央视《新闻30分》、《朝闻天下》、《走遍中国》以及北京、上海、南京高铁站、首都机场、沪宁高速等进行城市形象宣传,与新浪江苏、凤凰江苏等网络媒体合作营销。同时举办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盐城大洋湾樱花节、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此外还赴台湾、日本、香港等地进行旅游推介。但是,在营销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创新不足:一是营销主体单一。表现为政府单一主导营销,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企业处于被动的角色。由于针对性不强,虽然营销投入较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由此便产生了“出了江苏便不知盐城”的情况。二是营销方式传统。通过以上的营销方式可见,盐城目前的营销大多是通过电视、广告牌等传统方式,而通过网络媒体的营销相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则不易接触,营销的精准度差,效果很难保证。三是营销合力欠缺。盐城区域内、盐城与其他地区区域间的营销合力仍有待加强;营销主体、方式之间合力仍没有形成。
以上不足直接导致盐城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不够突出,品牌影响力不高,在全国、全省缺少知名度。通过调研发现,超过80%的游客到江苏旅游时,往往也不会将盐城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列入其必游之地。此外,盐城对外一直以“东方湿地、鹤鹿故乡”进行形象宣传,而近年来出现了“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前后两个品牌之间明显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品牌的打造缺少持续性,导致盐城旅游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和突出。
(三)产品内涵不够丰富,体验参与性欠缺
首先,盐城生态旅游景区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独特景点或项目还不多,缺少休闲度假、文化研究、生产制作、教育访学等深层次的挖掘,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差。其次,由于规划中缺少沟通和协调,格局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类型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位差异较小,同质化趋势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此外,生态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地方文化的介入,没能形成一种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链”,且产品开发规模小、重复建设,如遍地开花的生态乡村游,导致特色形象不够鲜明,品牌认同度有限,特别是缺少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生态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对生态旅游的市场发展和规模扩大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四)配套要素仍不完善,旅游附加值偏低
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不能满足游客出行的需要,其中突出表现为:连接旅游景区间的道路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各景区之间、生态旅游区内部的交通和旅游设施仍不完善,可进入性不够,影响了旅游客源的流动。公共信息资源提供不够及时有效,移动网络和智慧旅游的使用率还很低。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与此相配套的各项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盐城旅游公共交通体系、旅游商贸设施、休憩休闲服务设施、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等项目建设仍比较滞后。传统的门票经济仍是盐城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态旅游中比重较大的餐饮、购物及娱乐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盐阜地方饮食文化挖掘和推广力度不够、旅游商品设计缺乏创意、旅游娱乐活动缺少地方特色,造成“吃”、“购”和“娱”的旅游收入贡献率不高,旅游附加值偏低,无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发展盐城生B旅游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项目带动
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就调整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初步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由市旅委会负责委托制定盐城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负责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生态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协调旅游规划所需的资源及规划实施所需的各种力量,推动形成“大旅游”的工作合力,保证生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针对我市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重规划、轻实施的问题,有必要在旅游规划中增加一项条目:规划实施后必须进行监督反馈,并对不适应的环节作进一步修改,对规划时尚未预见的问题进行调整完善。通过市旅委会跟踪监管,可以及时纠正偏差,增大项目成功的几率。
在重点项目推进中,要树立“精品建设,龙头带动”的指导思想,对照市旅游项目建设三年推进计划,确保盐城3区5县1市中每个都能有1-2个拳头产品,加快精品景区、线路和龙头项目建设。同时,要根据地方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区生态盐阜文化为核心,形成“井”字型布局,进行有针对性的打造,东部为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带、西部为湖泊休闲生态旅游带、北部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带、南部为西溪文化生态旅游带,依托旅游带形成景区、线路和项目,并开展集群招商、以商引商,突出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努力实现“培育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从而带动盐城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精准营销,强化品牌
随着旅游市场日渐成熟,区域间旅游竞争加剧,营销模式受到旅游目地的的重视,精准营销便是趋势性选择之一。精准营销是在充分了解游客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游客偏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营销,在打响盐城生态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眼球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进行精准营销,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变政府单一营销为政企合力营销,变企业被动营销为企业主动营销,加快由传统营销向传统营销和智慧营销并重转型。其次,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区分盐城不同的旅游客源地市场,并根据游客的特征选择营销方式。团队客人可采用旅游中间商营销,与旅游中间商联合举办生态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或博览会,加强与实力较强的旅游集散中心、旅行社之间的联合;自驾游、自助游的客人采用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移动网络营销,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多媒体信息显示屏、旅游网站等载体,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的旅游要素信息服务,既宣传了盐城的生态旅游资源又实现“一部手机、品味盐城”,依据“做宽”(搭建平台传递旅游资讯)、“做深”(创意事件营销爆发性传播)、“做广”(完善广告投放精准到达指定人群)的步骤,实现精准有效的吸引;区域间要进行合作营销,充分利用江苏旅游新干线等合作平台,巩固和扩大传统目标客源市场,努力拓展西安、兰州等“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旅游市场。
(三)跨界融合,增强体验
积极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科技、体育、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盐城生态旅游市场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具体融合的方式有:一是渗透型融合。这种融合方式是通过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从而在各自的边界处融为一体,形成旅游产业新的类型。通过将其他产业的资源融合到生态旅游产品中,同时将这些产业的元素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以旅游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实施产业元素进景区工程,如工业的融入形成了工业旅游、农业的融入形成了乡村旅游、科技的融入形成了科技旅游等。二是延伸型融合。这种开发形成融合型的产业体系,主要通过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生态旅游和其他产业间经济活动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使原有产业具有创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能力。如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延伸融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主题公园、影视基地、动漫产业园等文化旅游产品呈现景点化趋势。三是重组型融合。这种开发模式主要是解散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将其价值链中核心部分提取出来,使之重新融合为一种组合形式的价值网,构筑出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盐城要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将其与节庆会展、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相结合,以体验活动或项目为核心,整合生态旅游产品,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态。此外,盐城还应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发展森林养生、环境养生、生态养生、湿地森林探险等旅游项目,大力开发高尔夫健身、游艇邮轮、温泉度假、主题休闲、生态养老、大型会展、知名赛事等新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培育生态休闲旅游新亮点,推动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泉州市
中图分类号:X3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0-0024-02
1 引 言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法定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遗传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等提供基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兴起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地质遗迹,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2 泉州市自然保护区情况
2.1 基本情况
泉州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4年,至今共建省级以上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4753.88hm2,分别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045.88hm2)、永春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50hm2)、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986hm2)和德化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472hm2),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4%。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地保护了该市的野生生物物种,保护了极为重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68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21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以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泉州市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2 保护管理措施
2.2.1 合理区划 科学管理
各自然保护区认真制定《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对于不同的区划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核心区的生物多样性实施绝对保护;在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允许实验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严格保护使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高度统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协调。
2.2.2 依法治区 促进保护管理规范化
泉州市各级政府根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分别制定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泉政[2004]8号)、《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德政[2002]444号)、《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云中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规范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科研和社区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使保护区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林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包括上下班、学习、护林防火等责任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
2.2.3 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该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社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力推广沼气,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形成良性循环,减轻了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黄花远志繁殖和栽培示范片50亩,鼓励群众种植中草药,并免费向群众提供苗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野生黄花远志野外资源。
2.2.4 发展生态旅游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自然保护区大都地处偏僻林区,地上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地下有宝贵的矿产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好地上和地下资源,促进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永春县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封禁了牛姆林保护区及周边危及生态安全的100多个煤矿,并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积极引导居民转变观念,拓展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向服务业、种、养殖业转变,从而带动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完成了撰写《安溪云中山生态旅游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介绍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3 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管理资金缺口大
保护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日常管护费用无固定来源,国家资金投入也十分有限, 资金缺口大,导致一些保护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大多数保护区的管理仅维持在简单的看护水平,有的保护区甚至连最基本的保护界桩、界碑及标志性的大门也没有建设,个别哨所、t望塔、防火林带长期失修,巡护交通工具缺少、监测工具不足,失去了防火功能。更严重地制约了科研、宣传力度,自然保护区职责难以履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一,造成了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而不管、管而无力的尴尬局面。
3.2 保护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生态保护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保护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对管理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机构、设施及技术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再加上保护区一般地处偏僻林区,高素质的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住,导致很多的科研项目无法开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比较单一。保护、管理技术与手段方面也比较落后,在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等方面都缺乏现代技术和手段。
3.3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矛盾突出
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偏远贫穷地区,有不少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当地政府按《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把社区居民的具有保护价值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划入保护区后,限制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包括林农、渔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 “切断”,国家又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补偿,保护区居民误认为是自然保护区所为,导致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保护区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政府的知名度和形象,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因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的需要,忽视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当地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为难和消极抵触情绪。
3.4 管理体制不顺
一些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 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如对于保护区的水域、土地和违法破坏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等现象,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难以协调监管,形成条块分离、多头管理的格局,管理目标的冲突和利益上的矛盾导致政策规划多样、多变,建设管理混乱。
4 自然保护区保护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保护政策,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应加大投入,确保管理有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努力使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保护区能够建成示范样板,与国际接轨。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吸引国内捐助,鼓励社会投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泉州市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要有一个管理法规、一本科考报告、一本规划、一套影像资料、一套制度、一套班子(简称六个一工程),省级自然保护区也要逐步达到上述要求。同时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积极认真地组织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3S技术等现代技术,改善野外巡护、观测、科研、信息输送等,实现信息化管理。
4.3 搞好社区共管
在处理自然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上,要不断探索, 社区共管,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找出最佳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双赢”。
4.4 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一些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状和弊端,建议理顺管理体制,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各个相关管理部门都是由多种环境要素和资源组成的有机综合体。林业部门作为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更应真正承担起政府对这些保护性区域的统一监管职责。统一协调好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把保护区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型;煤化工产业;旅游业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产生了很多依托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些城市主要是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他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加速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逐渐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速的迟缓,经济效益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后续发展力。
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山东省枣庄市名列其中,这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由传统的资源产业向煤化工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
二、枣庄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可以说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枣庄市土地总面积456.48千公顷。截至2008年底,枣庄市总人口为383.24万人。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现已开采利用16种,其中煤、石灰岩、石膏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枣庄因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兴起而发展壮大,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开采,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煤炭资源是有限的,现在枣庄正面临资源逐渐衰竭的严重问题,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一)煤炭资源的枯竭
不可再生资源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对于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现象,我们正在寻找着不同的替代资源,然而现在我们除了太阳能还没有找到成熟、方便使用的能源。煤炭仍然是提供能源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随着百年时间的开采,枣庄的煤炭存量越来越少。并且枣庄市统计局在《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已探明煤矿区和总资源储量做了修改,分别改为68处和16.5亿吨,而不是以前的98处和19.78亿吨。根据《统计公报》2007年原煤产量为3281.57万吨,2008年原煤产量为2868.12万吨,2009年原煤产量为2985.85万吨。照这样推算平均每年产煤3000万吨,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枣庄累计采煤量占总量的70%。根据这两个数据,枣庄的“煤炭寿命”还剩16-17年了。
(二)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普遍问题,枣庄更是如此,从表1可以看出这五年来枣庄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状况,并且2004-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下降,而第三产业在2004-2007年却有下降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如此之高,主要是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支撑作用,而这五大行业主要是依赖资源,并且技术含量过低,产业关联度也不高,都不能够长期地作为枣庄的主导产业。
(三)生活环境质量差
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破坏严重,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造成水和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的美观和完整性。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枣庄地下的空洞,已经造成部分地方塌陷,其他地方塌陷的可能性也极大,尤其是枣庄处于地震带上,若是发生地震,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情况会造成市民的恐慌。煤炭的初级加工和使用,都是比较低效的,排出的粉尘和烟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人才严重外流
当今社会,人才和技术这两个要素是越来越重要了。众所周知,山东是一个教育大省,枣庄当然在教育方面也不会差,每年都会有20-30个人考入清华北大,普通高考录取率都在70%以上。一方面,枣庄市输出的学生都是优秀人才,但是每年返回枣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这其中存在这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枣庄的发展前景不尽人意,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到家乡,他们认为这里不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是这样枣庄越是缺乏人才,越是发展不起来,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枣庄市内的普通高等学校质量不高,没有什么所谓的名牌大学,所以生源的质量也不是特别好。这样,两方面加起来,就只会产生“人才逆差”。
(五)经济封闭、对外贸易少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通过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吸收外来的新知识,并使之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比较才会有进步,竞争在经济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由表2可以看出,枣庄市的进出口额很小,只占山东省的1%都不到,可想而知,枣庄的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程度过低,并且我们出口的商品都是比较低端的,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更不容易获得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
三、枣庄经济转型的产业优势
(一)煤化工产业优势
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实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能源是任何国家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大力研究开发替代能源。煤可以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和能源产品,来替代部分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并可以生产甲醇、二甲醚等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
1、煤炭资源优势。枣庄市煤炭储量较大,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平均每年原煤产量3000万吨,充足的煤炭原料对发展煤化工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水资源优势。煤化工是高耗水产业,充足水资源是发展煤化工的关键。枣庄200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1.17亿立方米,2008年降水量为913.5毫米,高于全国年平均降水量200多毫米。现有岩马水库、马河水库、户主水库等大中型水库5座,2007年总库容4.7亿立方米。这些水资源可以满足煤化工用水的需求。
3、交通运输优势。国内需求煤化工产品的集中地是华东、华南地区,距离枣庄市一般在200公里以内。枣庄市境内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及国家现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煤化工园区内有铁路专运线连接到京沪铁路干线。并且距日照、连云港出海港口不足200公里,是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区中离港口最近的一个。境内有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航道,水运安全便捷,运量大,成本低,交通优势尤为明显。
4、产业基础优势与技术人才优势。枣庄煤化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以鲁南化肥、国泰化工、新能凤凰为龙头的煤化工企业集
团,以枣矿、中泰、辰龙、丰源、王晁为
龙头的煤炭企业集团,以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的科研机构,以盛隆焦化和海化煤业为龙头的煤焦化企业。近年来鲁南化肥厂等大企业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聚集了煤化工技术和一大批人才,并成为我国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
(二)旅游业优势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产业,它所带来的效益日益突出,旅游业的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必将带动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广告业等许多行业,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自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的就业。有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所以,旅游业又称为“引爆产业”。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提供5人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者,政府会对生态环境加强治理和管理,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不但吸引了游客,而且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1、区位优势。枣庄市位于环渤海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区域、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过渡地带,处京沪线之中点,苏、鲁、豫、皖在此交汇,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十分便捷。这四省成为枣庄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枣庄位于山东省的黄金旅游线“山水圣人”旅游线的延长线上,如果宣传得当,就可以吸引大批旅游爱好者。
2、旅游资源优势。一个城市想要发展旅游产业,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旅游资源。枣庄的旅游资源可谓是数不尽,其中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根据《枣庄市资源调查报告》,枣庄市分布有大量的山岳奇峰和溶洞等,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枣庄市生物风景名胜资源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受地形、森林和降水等影响,枣庄市形成了多处水文名胜资源。枣庄市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许多重要的人文资源,枣庄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这些足够吸引旅游者到枣庄来观光。
3、交通优势。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交汇于此,举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东西穿过,交通优势尤为明显。不仅外在的交通便利,在枣庄市内同样如此。游客不论是坐火车还是汽车到达枣庄,在火车站和汽车站附近都有公交公司,不论去哪都很便利。加之,2009年以来,枣庄市投资建设BRT快速公交,更加促进了交通的便利。
四、枣庄经济转型的产业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供需结构、区际贸易与区际投资、制度安排等的变动发展而发生变化,进行着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枣庄的经济转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主要还是在第二产业上发展煤化工产业。虽然煤化工产业能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进行资本积累,但是却不能增加就业,并且发展煤化工产业也要依赖煤炭资源。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可以促进就业,并脱离煤炭资源的束缚,这才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经济规律。2008年以来在保持煤化工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把转型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旅游产业。目前煤化工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枣庄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枣庄市统计局.2009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王任飞,翟东升.还资源型城市“一片蓝天”[J].宏观经济管理,2006(4).
3、段学成,朱晓辉,王国梁.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以山西临汾为例[J].城市问题,2007(5).
一、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
1、做好旅游统计工作。一是节假日及旅游黄金周期间,重点上报各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协同区假日办做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假期的数字统计、市场分析、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工作。填报河南省旅游政务网数据系统。编写假期旅游综述,并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发送旅游数字及旅游综述。二是每月统计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常规化完成旅游数据统计总报、月报工作,截至6月底,实现旅游人数924.80万人,旅游收入2.98亿元。三是每个季度填报“全国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内A级景区的监督和管理,指导A级景区优质服务规范经营。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协助景区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现有景区10家,其中A级景区6家:黄河富景生态世界(4A级)、丰乐农庄(3A级)、黄河花园口旅游区(3A级)、普兰斯薰衣草庄园(3A级)、绿源山水(3A级)、黄河逸园(3A级);备案景区4家:良库工舍、乡河湾、自然界、艺茂国际仓。二是上半年新备案艺茂国际仓1家景区:指导艺茂国际仓文商旅景区、良库工舍按照景区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好A级景区资料整理、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指导艺茂国际仓新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及功能区划分已经完工。三是做好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对2015--2017年已建A级旅游厕所进行拍照、定位上传至高德地图。其中,按照市局要求将我区新建、改建10座旅游厕所申报情况在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四是按照《郑州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要求,完成我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投入使用。
3、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宣传,邀请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中国网等媒体走进景区(点)采访拍摄,上半年,电视广播媒体报道5次、网络媒体报道47篇、报刊报道24篇。
4、其他工作。一是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做好迎接塞尔维亚、瓦努阿图两个国家共11名外宾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单位王雪珂同志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二是做好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资料收集上报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向古荥大运河管委会提交《中原市场旅游分析报告》、《河南旅游规划》、《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郑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提升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等资料20件。三是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18份,满意率100%。结合李福顺、禹金丽等人大代表提出的旅游惠民免票建议,我局迅速行动,深入景区调研,组织富景生态世界、普兰斯薰衣草庄园2家景区开展了“惠济旅游扶贫惠民,门票优惠等你来”活动,景区向持有低保证的游客免收门票,每月向郑州市民提供50张免费门票、200张半价票。
二、多措并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上半年,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活动12次。先后举办了首届豫台风情年、2018河南第五届绿源山水新春马戏艺术节、郑州首届国际花海美食狂欢节、首届“黄河诗会”暨第五届“天下诗林大会”、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等8个主题宣传推介活动、艺茂国际仓举行中国(郑州)第二届观赏石博览会等。
三、稳步推进五旅融合发展
起草了五旅融合工作要点,明确了五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各单位职责,起草了《关于调整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的通知(草案)》及《惠济区2018年五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升五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推出文化体验游专线、文物古迹游专线、滩涂文化游专线、花海游专线、农耕游专线、工业体验游专线共18条旅游线路。
四、全力配合生态红线划定相关工作
根据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积极配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对辖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各景区进行普查,并通知景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上报相关材料,整合材料报送至惠济区环保局。
五、存在问题
1.全域旅游工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机关干部、群众参与性不强。全域旅游是一项“时时处处、行行人人”都需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五旅融合涉及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亟需成立“旅发委”,由区四大班子领导进行统一指导,全区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更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指标、责任主体,密切分工协作。
2.全域旅游亟需统一指导、统一规划。规划是我区全域旅游工作的龙头和根本。为实现我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要尽快出台《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辖区“旅游+”与“+旅游”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有效推进我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借鉴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整合好惠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汉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古城、游园等人文景观,打造新的经济业态。
3.旅游招商条件受限,缺乏龙头项目带动。受土地、规划、交通等条件限制,近几年,旅游项目招商进展缓慢,缺乏品牌、强势旅游项目入驻。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呈碎片化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经营主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各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挥互补的作用;旅游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缺乏魅力。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历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设立旅游交通标识牌,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积极加入郑州市旅游年卡惠民行列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旅游公共服务面向旅游企业、面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明显。我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急需配套的问题突出,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使惠济旅游硬件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6.旅游宣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事业,一靠建设经营,二靠宣传推介,而我区目前的推介活动只限于本地区,缺乏省域眼光、全国眼光和国际眼光;当前旅游推介多是一些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形式单调、缺少特色,主要停留在游客口碑和熟人相传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惠济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口号、logo设计、旅游标识等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未能在宣传推介中体现出惠济特色。
7.黄河滩区水源地保护对旅游项目发展提出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我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黄河逸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6家A级景区均在一、二级水源地环保整治范围内,旅游建设项目受到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目前已基本停建。部分已建成A级旅游厕所因涉及水源地问题,已经停用整改。
8.五旅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一是五旅各成员单位的认识不到位。文、工、商、农、康各部分工作进度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切实强化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二是土地指标需求不到位。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较大,导致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已成为制约五旅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还需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土地政策支持,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惠济发展旅游用地紧张的局面。
9.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队伍。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一个制约瓶颈,近半年来,由于市、区人才选拔,文化旅游局有14人调离工作岗位,文化、旅游、文物专业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未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果,补充文化旅游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辖区各企业均向旅游业靠拢,产业融合发展受人才的制约很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不仅少,而且由于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培训,其专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六、下一步工作
(一)以转变思想理念为重点,凝聚力量,形成共抓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06年,我区成立了“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受当时旅游发展规模和条件限制,旅发委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并不明晰,已不适应目前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所以,下一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启动重建和优化调整我区旅发委机构,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统筹协作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由区旅发委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让其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促进、资源统筹、服务监管等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全区各旅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精髓,突出黄河风情、生态体闲、古汉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惠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商施、农旅、工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五旅”单位明确制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工作完成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推进项目进展。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旅游与现代农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相关产业对接,发展商务游、康体游、生态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搞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三)以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惠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大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凝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文化:古荥片区重点展示大汉文化、北部特色商业区重点展示运河文化、黄河滩区重点展示黄河文化;其他片区以文化、商业、健康、养老等为载体,大力展示特色文化。精心制作“拥抱汉族摇篮·畅享大汉文化”等一系列旅游宣介用语,塑造了惠济旅游之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奖补支持。鼓励文艺、文化工作者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围绕黄河文化、古汉文化等惠济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使惠济文化走进游客心中,展现厚重惠济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突出惠济文化符号,提升惠济文化内涵。修复、重建城市城墙、运河等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提高惠济文化品味。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一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惠济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启动惠济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导游、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不同旅游业态、行业的旅游相关运行情况信息的多源头、多形式采集和监测,有效提升旅游产业运行感知能力;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通信基站等多种渠道动态汇聚游客查询、游览、评价等行为数据,通过关联拟合分析定性推测景区/目的地热度、游客属性、产品需求等,还可以及时掌握旅游相关舆情,促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服务、营销体系;能够在旅游节假日实时景区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气象及周边交通路况等信息,提升旅游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为游客行程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二是配合市旅游搞好旅游年卡运行管理。增加参与旅游年卡景区数量,加大服务网点密度,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旅游惠民便民功能。三是完成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加大全域旅游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辖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几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
(六)变旅游发展瓶颈为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
关键词:森林公园;游客环境行为;管理;调研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8203
1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环境行为管
理概况大熊山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北部,总面积7623 hm〈sup〉2〈∕sup〉,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建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2.6%,拥有3万余亩原始次生林,享有“蚩尤故里”、“南方动植物博物院”美誉[1]。这里不仅森林资源丰富,有着非常优良的森林小气候,是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从1997年开始至今,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旅游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公园管理还比较薄弱。
1.1旅游经营管理方面
公园现在的门票价格为56元,是由1997年的20元,2006年的40元,从2008年7月开始调至现在的价格。门票价格在上升,公园游客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并没有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大熊山和我国众多的森林公园一样,其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公园的多头管理,也带来了多头接待的压力, 2009年入园游客约8.5万人,购票入园的仅2.85万人,约占接待总人数的34%,故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1.2景区游客管理方面
虽然大熊山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其总体规划,但因资金、管理等原因在实践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管理机构臃肿,除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三块牌子”外,下设的机构主要包括党政办、旅游城建开发办、财政所、计育办、综治办、农林经贸办、民政所、劳动保障站以及游客管理中心等,在编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工作人员转变而来,管理人员共46人。
其次是景区游客管理的设施配置和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一样,大熊山景区至今没有专门具体的游客管理规章制度,基本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湖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景区设施配置共有分类垃圾桶80个、休闲座椅25个、公共厕所4个、路灯10个,大约共计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设置景区指示牌、警示牌、宣传栏等景区标牌。而且景区内的公用设施经常会遭到游客破坏,每年景区都必须从有限的经费中投入一定经费来维修这些被破坏的公用设施。公园内的主要游道包括熊峰公路、高锡公路、金坪公路、九龙公路、长锡游道、蚩尤谷游道、春姬峡游道、熊峰游道、长形界骑游道和九龙峰骑游道,游客在公园中的交通方式主要以乘坐大巴、自驾车、摩托车、步行为主,在熊山宾馆处以及桐子冲处可骑马游览。旅游过程以观光为主,公园里的解说牌除少量景区环境宣传警示牌以及景点解说牌外,主要以方向指引性标牌为主。笔者几次跟随这些游道亲身体验,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较为明显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措施,可见现阶段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个游客环境行为管理体系还是比较薄弱,很多环节几乎是空白,有意识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计划和行动还很少,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方式发现不仅可以得出一些数据层面的结论,同时也揭示了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1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性质模糊,责、权、利不清[2],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多头管理、管理机构设置重复等,导致公园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化水平不高,一些部门受利益驱使,在发展过程中重眼前、轻长远,重开发、轻保护,同时对于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没有清醒认识。因此,调查中就能明显发现对于景区管理无论是游客感知到的还是公园实施的都非常有限。
2.2管理资源短缺
第一,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的工作人员转变过来,因此,一如我国多数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懂旅游、懂园林、懂市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已成为限制公园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3]。
第二,保护和管理经费的短缺。一方面,公园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国家财政专项投入的比较少;另一方面,公园自筹资金的难度比较大[4]。在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中,笔者就深深感受到很多管理者有很多不错的设想,但苦于缺乏资金,这些设想也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
第三,便利设施的不足。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已经修建了一定数量的设施,如休息亭、吸烟区、停车场、救助站、氧吧、厕所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设施存在数量不够、维修不及时、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但给游客带来很多不便,而且不可避免地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如停车位不够,厕所拥挤、卫生条件差,吸烟区形同虚设,垃圾桶屈指可数,休闲座椅数量不足、设置简单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游客发生不良环境行为的频率增加。
第四,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还没有开展任何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容量的测算还停留在理论上。而公园旅游又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游客数量波动较大,这就导致旅游高峰期问题百出,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还直接加剧了游客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2.3管理能力薄弱
第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困难。 目前,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还没有专门针对大熊山景区的游客管理条例。
第二,解说系统形式单一,数量不足。公园的解说系统主要以导游讲解和自导式解说标牌为主。由于大多数导游都是本地人,缺乏良好的训练,普通话不标准,解说内容与景观不一致,讲解不够生动丰富,而且作为森林公园的导游的环境解说职责几乎完全没有体现,因而导游更多的是充当向导作用。而自导式解说标牌大多是一些方向指引性标牌,资源介绍、环境解说、公园历史等方面的标牌还是很少,而且标牌形式简单、语言生硬,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设计不够科学,内容不够准确。如笔者就在熊山大道上亲睹了相距2km的两块指示标牌,标注离同一个目的景点的距离却完全不一样。又如前面提到的熊山宾馆到熊山寺的游道——1000级台阶,就是直接穿过山林开辟的,游道两侧不仅没有任何栏护设施,沿途也缺乏植物解说标牌和警示标牌,游客很容易发生采摘行为,尤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其实这样的游道缺陷在整个大熊山景区很普遍,一方面错失了给游客传递环境知识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游客不良环境行为发生。
第三,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没有及时修复。在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一些主要景点周围如熊山寺、桐子冲瀑布等,以及一些主要游道,还包括很多森林人家经常可以看到垃圾桶周围堆满垃圾,还有一些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没有做任何处理直接呈现在游客眼前,这些都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甚至诱导游客“随意丢弃垃圾”;还有一些休闲座椅坏了也没有及时修理,就散落在景区中,这同样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导致游客对破坏行为的效仿。
第四,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计划。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保含了8个工区,旅游的发展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调研中笔者发现,景区居民有强烈的参与旅游发展的诉求,虽然很多居民通过改建农家乐或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出租马、出售当地特产等方式参与进来,但因目前公园内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加之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公园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管理的计划,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大多存在自发性和无序性,从而导致了一些破坏环境和降低游客旅游体验的行为。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就听到很多游客反映,很多农家乐环境卫生差,人畜混住,气味难闻。也有景区工作人员提到,很多经营者自发大量饲养马,随意放牧马匹,而马随意啃吃大量植物,这种无序放养对植被的破坏很大。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是社区居民的行为,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景观形象和环境质量,也会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
3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森林公园游客的环境行为与森林公园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环境解说体系。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适当地设置指示牌予以提醒,实施环境解说教育,都是改善游客环境行为的有效途径。往往善意温馨的提醒传递给游客的不仅仅是警醒,更是一种关爱,而有效的环境解说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的同时,学习自然,最终引导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如严格对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包括对景区中大量森林人家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健全景区管理服务制度;开展丰富的奖惩活动,如开展垃圾换奖品的活动等;适当收取环保费用,如可以在门票价格中包含适量的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禁止宾馆饭店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轮流关闭受损区域;必要时限制入园游客数量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营造一个优美、洁净、生态的森林公园环境,让游客的环境行为从自在层次,走向自觉层次,最终实现生态意识的自为层次。
第三,确保设施设备充足齐全。设施设备尤其是便利设施的齐全,分布的合理,如垃圾桶、厕所、休闲座椅等的充足合理,以及包括游道设计的合理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游客不良环境行为的发生,引导游客行为正向发展。
第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笔者认为全面提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不仅仅关系到整个公园的形象,而且从心理学的晕轮效应来看也可以让游客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支持、配合公园的管理,为实现公园优雅的环境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吴楚材,李向明.大熊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园,2000:98.
[2]杨洪,谢庭生,何俊阳.湖南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公园保护[J] .经济地理,2002,22(4) :501~505.
〔关键词〕酒店地域文化西游文化
一、连云港―――《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海外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是民族特色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西游记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①兼容性。西游记文化具有跨地域文化特性,如在西游记文化里,不仅儒、道、佛教融合在一起,而且多种地域文化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创造性。西游记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时空的神奇,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创造精神,就不会出现西游记这样的文学巨著;③民族性。西游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西游记文化秉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开放、开拓、创新、融合、和谐这些基本特征,并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时代结合。《西游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唐诗宋词、金石书画一样,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同时《西游记》文化又在异彩缤纷的中西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海纳百川,博采群秀,使特色更“特”,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喜欢的文化艺术。
二、酒店―――城市文化形象窗口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一个活跃的因子就是酒店的变迁。酒店源起于古代,古之酒店,重于防兽、朝圣;商品生产出现客栈,而后商品交换得以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酒店的国家之一,古有殷商驿站、周代馆舍、唐代长安都城的“四方馆”、宋元时代的酒店、明朝北京的“会同馆”,自1927年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和风景区兴办一批接待中外游客的招待所后,酒店建设迅速发展。
1978年后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采取国家集资地方集资和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组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四五星级酒店并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许多酒店的设计与构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与建筑装饰风格。
21世纪酒店业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人性化的服务要求越发之高,能全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现代酒店发展趋势。如今世界各国著名酒店都透过独特的方式吸引客户;或吸引名人入住、或独特美食、或设施豪华等,总之酒店行业竞争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西游文化故里酒店装饰的地域特色发展构想
如今城市酒店装饰设计应深入地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角度挖掘特色资源,使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刻社会寓意,鲜明的时代特征,亦赋予多样的形式变化,个性的形象特征,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精彩生动特色鲜明的酒店文化艺术形象总能打动人心让人精神向往,入住其中不由自主的渴望去认识了解酒店文化领略城市风貌。时代精神与西游文化交织创造梦幻的西游世界酒店―――连云港酒店,它应该能够为人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营造西游世界―――一个从远古通向未来的精神世界,综合科技创建的动感世界,入住其中可感受光怪陆离的神化世界,如同“梦游仙境”痴迷沉醉于梦中西游,现代动态光影声像技术与数字显示砖墙等高新科技能使各种西游人物神踪仙境走进酒店生活。
(1)运用连云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将西游场景融入酒店生活。自然景观资源作为环境背景和建筑基础,包括材料选择、建筑造型、空间内外融合,将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移入酒店营造自然原生态生活,如岩洞中的洞穴生活,丛林中的树居生活,海面漂浮的水上生活,沙滩上露天生活及海岛上宿营等,为增加人们在不同自然景观环境状态下的生活体验,综合海水、植物、岩石、造细砂等自然材质建微缩型的西游景象营造西游意境,可激发人们对西游人物故事情节的主观想象。关注旅游经历与生活品质的人们总有这样的感受,让人心旷神怡的户外景色使人忍不住驻足停留或坐下歇息,或许渴望躺下入睡,也或许更加渴望入住其中饱尝美景,总之都渴望停留时间久一点游赏范围广一点景观内容多一点。其实用来游览观光的户外风景可以浓缩至酒店内外空间丰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观资源的功能作用可以被酒店建设发挥,不光供人观赏体验还能供人居使用,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自然环境与人居生活相辅相成。巴黎水晶宫开创的建筑先河或许可以被连云港酒店建设借鉴,可以设想入住其中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巨大的温室建筑内不但有微缩的自然景观还有蔬菜瓜果种植园,不但能够享受阳光沙滩沐浴海水还能感受高山流水飞流瀑布峡谷溪流等等,都是未来酒店有待实现的人居生活理想,我们渴望居住流水别墅更加渴望享受神仙般的酒店生活,连云港酒店建设或许可以让宾客入住其中如同神游仙境。
(2)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西游故事情节丰富酒店生活。作为西游故里连云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游汇聚的地方必定是古代文化发达地也必定是储存文化遗迹最多的地方,史实也充分证明黄海之滨的这座城市―――连云港曾经创下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如今在由上古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之中穿越前行,它寄托着人类生活的精神理想在一定区域范围与酒店建设融合,在科技生产力水平与人居生活理想的双重作用之下打上时代烙印。西游故事可为人类生活构筑神秘虚幻的神化世界,或与特定区域的历史事件相关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关联,总之在现代酒店建设中折射蔓延古往今来生生不息。连云港酒店建设应在真实的历史人文基础上配合西游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场景渲染丰富酒店生活,让人从中感受时光倒流时空穿梭的惊奇,依据不同人物故情情节设置不同的客房空间,不同的区域环境设置不同的行为活动体验,这里有西游场景有人文景观也有历史人物还有西游情节,酒店服务人员可穿着古代服饰扮演历史人物或西游角色,酒店可演绎歌舞播放影像让宾客返回过去远古时代体验神仙般的生活,甚至可以吸引宾客亲身参与其中现场演绎西游人物影视剧纪念收藏。通过入住酒店,还可以享受别样的生活乐趣,可以参与酒店环境建设种植蔬菜果园培植鲜花,可以租住酒店开展现代神化生活的艺术创作。或许过去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解读品味西游传说,而现如今漫游西游故里入住酒店可以放开视野去追寻曾今定格心灵深处的西游故事,寻找真实的内心感悟,通过耳闻目睹历史银幕以及零星解读晦涩难懂的古典文言,总有种不自觉的精神眷念,似乎苍茫旷远的历史被拉到眼前,与远古神化人物游离神往,西游故里的酒店是深埋人们心中揭开神秘历史的梦幻世界。
(3)西游精神与酒店装饰水融。酒店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经济建设的窗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场所。酒店是城市建设的标志,引领着经济、文化、时尚生活潮流,反应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大众需求。作为一家星级标准的酒店尽管具备优质的服务、完备的设施、优雅的环境,如若没有一种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文化艺术形象,还是很难被大众和消费者熟悉认知。酒店文化艺术形象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抽象的文化艺术信息和装饰符号语言予以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即把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转化为图案、色彩、形状、声音,形成特征鲜明的风格统一的艺术表达式,让公众与消费者对酒店文化艺术视觉形象、听觉戏曲、视听影像等记忆犹新,促进酒店文化消费意念产生、能够情景互动,引感共鸣、利于信息传递方便沟通的效果。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设计利用图案色彩、形态造型等符号语言装饰,使公众和消费者在“毫无知觉”“欣赏回味”中接受酒店传递的文化艺术信息,采用视觉、听觉、视听觉多样的艺术形式综合设计,全面凸显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形象。
酒店是时代生活的缩影是城市窗口,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酒店生活消费观念开始更新,更为重视产品附加的社会心理属性,因而酒店生活需注入全新的体验活动项目,除了环境的营造给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上的身心体验外还需配置带感彩的陈设装饰,并设置个性化生活服务项目从中感受精神愉悦。在激烈的酒店竞争背景下,连云港酒店地域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西游资源无疑是人文艺术特色首选,它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为酒店文化艺术生活创造更多惊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佟春丽.连云港地域文化体验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02).
[2]徐习军.在远古走向未来的时空隧道里跋涉[J]大陆桥视野2010(06).
[3]卢志海.地域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1-24.
[4]王郦.连云港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连云港:连云港旅游局,2011.
[5]王琼.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06):41-43.
[6]霍圆山.酒店设计文化纵横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