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认识不明确,理解有偏颇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审计认识不清,很多企业认为审计是给别人看的,找个声誉好的会计事务所出具一份审计报告,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审核就行;审计了财务就会带来更多的税务支出;内部审计就是个形式,起不到什么作用,可有可无;加之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没有良好的贯彻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工作人员多为由企业所有者的近亲担任,审计会增加内部不信任感甚至导致矛盾;审计就是在生产经营中增加一个不必要的流程,增加经营成本和人力资本;更有甚者认为内部审计就是让员工去找老板的麻烦;部分审计人员也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重要,走个过场就行,别给自己和单位找不痛快。
(二)审计无保障,工作开展难
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内部审计不是独立部门,没有制度依据和工作支持,审计的独立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没有保障;有的企业审计设立在财务部门之中,人员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职,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只是在需要时临时抽调,应负场面,审计变成了自己查账;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不具备审计资质或者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审计工作无法达目的;审计结果和出具的报告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问题,更提不出改进建议,失去审计的意义,不为企业所有者信任;有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无法提供审计所需的真实、完善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结果本身不具备公信力,导致审计工作既不能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要,又不能为经营管理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决策提供咨询;尴尬的处境和不明确的作用是中小企业审计难以发挥作用的症结所在;内部审计工作局限在对财务数据的查证上,缺乏事前了解、调查经济活动的前沿,没有参与经济活动管理过程,难以发现问题;当涉及下属单位的绩效考核、年薪兑现等切身利益时,就淡化管理审计,使工作具有片面性。
(三)制度不健全,作用难发挥
在建立审计单位或设立了审计岗位的中小企业中,很多单位在审计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存在问题,审计的参与度不高,很多部门和员工不配合审计工作;领导层对审计结果的利用不充分,难以实现以审计促管理的目的;发现问题不是设法推诿、掩盖,就是“炒鱿鱼”了事;没有从根本上分析症结,完善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给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全员参与
从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开始,自上而下推行内审工作,端正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正确认识内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明确内审的职责;改变错误认知,真正把内审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发挥内部审计的过程监督、风险控制、决策咨询服务、效率评价作用。全员参与不是大家都来审计,而是全员支持审计工作,为之提供全面、完善、详实的资料和信息;主动咨询,发挥审计的服务作用;对于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落实,实现流程改进、效率提升、管理优化的目的。这就要求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具备清醒的头脑和较高的管理素养,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管理者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素质;促使全体员工主动关注、融入企业,与企业共成长。
(二)建立机制,保证良好运行
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之直接隶属最高决策层。比如董事会,直接对其负责;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工作做到独立、公正、客观;同时发挥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制定内部审计流程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奖惩,最好与经营绩效挂钩;促使全体人员配合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本着查漏补缺、完善管理、提升效能的原则认真分析原因、冷静处理,不能简单粗暴,不能依据未定性的结论做出有碍内部和谐的决定,更不能借机生事。
(三)提升从业者素质,实现提升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的目标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对审计有很大的影响,是其履职的保证。就当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而言,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技能人才——注册会计师,这是内部审计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要培养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他们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审计成果、深入发现分析问题,综合分析行业发展、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为企业提供咨询建议,促进企业完善管理,提升竞争力的保证。
(四)引进企业内审工作外包机制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内审员确有难度。由于企业的规模、发展状态(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区间)等原因,许多企业不能拥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和团队,又要保证内审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内审外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首选,它解决了中小企业成立内审团队的经费、人员、工作流程、工作效率、独立性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便利的内审服务;甚至延伸合作,为企业出具具有高诚信度的审计报告,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便利。
三、结语
【关键词】内部审计 中小企业 问题 策略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审工作缺乏独立性
在多数中小企业中,管理层未能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潜在价值,有些企业不提倡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者让企业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有些企业虽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之内,造成的结果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客观的监督财务部门,受其地位及独立性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难监督到企业其他部门。这就导致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只停留在对财务数据的查错防弊,未曾涉及到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更不必说为企业内部管理提出改革性建议了。
(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内部审计工作者
一个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自身是否带来更优质的经营及管理策略,要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专业的审计知识、技能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是否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是否了解相关行业的市场或发展前景,还要有较强的管理沟通能力。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财会部门,缺乏一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经验,这就使企业内部审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数据审计,不能为企业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出谋划策。
(三)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有偏见性认识,缺乏对职业的客观判断
由于在中小企业中普遍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仅仅是查账,该工作性质直接导致了企业其他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误解,造成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其他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工作,使其感觉到不能实现自身价值,久而久之,出现内部审计人员离职,内部审计部门无人接管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加大内部审计职业缺口,也不利于调动在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下,不利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改进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内审意识
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应积极配合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为内部审计人员配置适宜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积极组织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让内部审计人员高效的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内部审计方法
我国中小企业在规模、资本及技术方面各有千秋,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适宜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审计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提出了挑战,中小企业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传统内部审计方法向新的分析技术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管理的内部审计转变,通过利用各种分析技术,建立模型,投资分析等数据加工技术和管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技术,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制度的现代化管理。
(三)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实行工资奖励政策
由于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性质的偏见,使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考取注册内审师职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企业应给予奖励。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性地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内部审计专业的受欢迎度。
(四)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现行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大多限定在原则性的条款,可操作性欠缺。相关部门或企业应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制定较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操作指南。此外,还应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制定《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让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有法可依,各个中小企业在此基础上,设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管理条例。
(五)适当地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对于有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担当中介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外部审计与企业经营目标相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机密。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过程,无形中增强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有利于为以后的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出谋划策,使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健康发展。
三、结论与思考
在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内部审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及管理措施的不断健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作为企业自我评价和约束的重要部门,内部审计应不受任何干扰,自始至终保持自身高度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不仅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性,也保障了企业内部治理与控制体系的高效性。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使企业屹立于世界经济大浪潮中。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复杂性。由于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多样化以及规模大小不一,其内部审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范围较广。
2.内向性和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
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及控制,从而调整管理内部经济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属于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3.广泛性。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也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其审计工作可以控制并影响整个企业的职能部门发展。
4.针对性和及时性。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并分析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由于中小企业
规模相对来说不大,企业管理者负责企业内部的H常事务,其
主观性较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主要由企业管理者来提出并决策。所以,不同的企业,审计工作的深入程度不同,有的企业甚至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须性,形同虚设,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阻碍企业发展。
2.内部审计定位不明确,独立性差。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独立性的大小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作用范围和效果。中小企业的特殊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其机构设置及其他事项安排都由企业管理者来决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而普通的企业员工往往受制于他们的管制,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
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而中小企业里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审计学习和研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很难将工作做好,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审计范围窄,审计手段落后。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成本费
用、损益的真实性的审计查证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
步完善,企业的规模、经营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适应现
代化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生
产成本等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企业能否立足于同行业前列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投资决策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方向发展。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性质,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要确
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有效地完成,并通过此项工作加强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大变化,就必须合理配置审计机构,明确机构内各项职责的分配制度,制度规范化,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设置而言,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以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相关的业务情况直接报告给审计委员会,行政上的事务直接汇报给经理层。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内部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就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或股东会)报告,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审查,审计的对象针对的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资料。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大多采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财务管理,账面资料上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审计工作就会显得不容易入手。所以,审计人员就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移到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上来,不能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查,而是要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应该相应转换工作角色,从以前的监督、检查工作角色向协助和服务的上作角色转变,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职能工作的相互协调配合,也可以促进各部门沟通交流,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拓宽其职能空间。
3.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大
多采用事后审计,对于一些重点投资项目会产生一些隐患,给企业融资带来风险。所以,要突破这种审计方式,结合事前、事中审计方式,可以对项目的预算、合同等做好监督评价,及时有效反馈信息,以防出现纰漏。这样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减小企业承担风险。
[关键词] 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15- 01
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气氛,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莱芜中小企业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时应该把改善内部控制的环境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具体来说,莱芜中小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实施内部控制的环境。
1.1 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具体行动,从而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虽然说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败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密不可分,但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才是关键。
1.2 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
莱芜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可以采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减少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真正使各利害关系层在权力、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并逐渐建立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高效严谨的业务执行系统以及健全有效的监督反馈系统。
1.3 培养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凝聚力,它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它也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拥有团队精神,使企业员工信仰明确,思想鲜明,企业文化的这种建设、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动力。
1.4 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于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莱芜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对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备和选拔;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培训;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保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
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有其自身的科学性,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当前的问题来看, 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将重点放在建立一个财和物相分离的内部机制上。应该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考虑企业内部架构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 做到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相互沟通和制约, 以保证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能够按照科学的程序办理。另外,在建立完备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对执行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3 建立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
建立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二是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的定期稽查制度。具体说来,莱芜中小企业具体可以从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两个方面来进行。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能为内部控制过程的设计提供建议。企业可以在加强期末集中审计和专项审计的基础上,加强常规审计、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将某些违规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降低控制成本和提高控制效率。至于控制的自我评估,则可以参考国外企业经常采用的内部控制的“控制自我评估”(CSA)来进行。
4 尽力消除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由于局限性是内部控制制度固有的,所以只能尽力消除。对于管理越权,一般来讲,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特别要注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越权行使职能的行为。对于串通舞弊,各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实行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不让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长久待下去;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计等措施,把串通舞弊控制在最低的程度。对于制度滞后,各个企业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的程序、方法、内容,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使之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变化。对于可以预期的变化,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从平时的管理中多注意总结,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提高了莱芜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莱芜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势必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各相关人员和部门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目前莱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弱化的问题,使莱芜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该论文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横向研究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悠.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 大众商务,2010(2).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审计外部化;审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6日
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对企业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测评,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实现增值,提高经营效率。内部审计通过专业而有效的评价方法为改善企业的管理及经营效率而努力,以期实现企业目标。
外部审计的作用在于知识水平更高、更专业,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它们的评价指标和意见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更具备说服力和更公允。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聘请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一切经济往来业务进行全面的审计评价、测量、记录和报告,审计在会计提供了受托责任的各种各样的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赋予责任过程和结果来评价。外部的每个委托人往往采用确定标准来评估公司高层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检查它是否值得信赖,公司高层管理者将以“委托人标准”来评估下属部门委托的责任结果。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为“参赛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委托-关系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只有内部审计外部化,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所以,理论上讲,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外在形式的独立,即审计人员在经济上、业务上和组织关系上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二是实质上的独立性,即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应保持独立。外部CPA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契约开展内部审计,与企业其他的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企业经营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因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外部审计都具有相对较好的独立性。
三、外部化审计的实施途径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内部审计全部实行外包;二是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三是协力式委外。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存在很多不同的经济形式,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之间、会计、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以自身发展状况为依据,在企业的经营范围、管理方式、文化特色、财务机构、审计部门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各种方式的可行性,最后选择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方式。
四、外包形式
1、全部外包: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即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全部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全权处理。在这种方式之下,企业可以不设立内审机构,但是在企业内部,还是有必要设立内审负责人,由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对外包工作进行分析,还可以在企业与外部服务机构之间担当起“桥梁”作用。
2、部分外包:内部审计部分外包,即企业将全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部分或审计项目的某些程序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专业机构。
3、协力式外包:协力式外包是指企业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与外部的CPA共同合作完成审计工作。当企业进一步发展,逐步成熟起来,内部审计人员在前一阶段实行部分外包的过程中得到培训,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能力。这时,部分外包的优势不再明显,消极方面不断暴露出来,当外部审计人员为企业长期工作后,其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这时,内部审计便不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采用协力式外包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原有的位置,而且企业在这种方式下,可以得到CPA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内部审计外部化应注意的问题
1、注册会计师的综合技能和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优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必须严以律己,严格遵守法规,遵守行业规章,具备很强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实践能力,必须有专业胜任能力,敢挑重担,乐于奉献,勤勤恳恳,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具备以上条件,企业方可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2、内部审计外部化要以企业现实条件为基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设置审计部门可以实现其功能,适合实行外部化,但大部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证,只有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层次,才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将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就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3、关注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的价值。首先是显性价值,通过实行有效的内部审计,我们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解决,从而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显性价值。这是过去的审计工作需要达到的一项任务,用这种方法把损失降到最低,并以此得到关注,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修正,此种审计方法非常有效;其次是隐性价值,隐性价值应被理解为非直接性的价值,它一般是通过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参谋和顾问而体现的,通过这种合理化的建议,可能会优化组织行动方案,从而提升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增加隐性价值的重要表现。
总之,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我国中小企业如果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首先选择部分外包形式将优于其他外包形式。内部审计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属于成本中心,它只是间接地为企业带来效益,可以将这方面的工作视为次要工作,把这一次要做的工作交由外部的事务所来做,迎合了企业的成本效益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这样做以后,就可以集中实力突破主要的工作,这样将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外包给外部人员来处理,自己保留实力全力以赴做更重要的工作,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中小企业审计部分外包,既解决了内审问题,也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此项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实践经验和见识。在审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本单位的储备人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一定要在对外部化审计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做了全面了解以后,权衡得失,选用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方式;归根结底,不管企业最终选用什么方式,均需全面考虑企业的综合能力及统筹费用与效益。当然,企业也无需把费用这一因素放在首要位置。其他方面也需要考虑,综合起来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如果企业有能力在内部设立内审机构,最好的方式是选择部分外包。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中国经贸,2009.12.
[2]张兴玉.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重要性研究.新财经,2011.
[3]高雪.关于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探讨.时代经贸,2010.16.
[4]董爱.企业内审外包决策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9.
[5]张敬.内部审计外部化带来的优势分析.技术与市场,2011.18.6.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体系 财会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基本含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防范风险与自我监督而建立起的一套风险管理系统,其内容包括对企业资金流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业务信息等的控制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与其他管理系统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同时也与企业的经营范围、业务种类、市场状况等相适应,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成内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整体控制环境,包括内控部门、岗位设置、制度政策、企业氛围、权责分配等;风险预估识别,即是企业对其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地估计、分析并制定对策;风险控制行为,即是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评估而得的风险进行控制与消减;信息传播分享,即是企业将搜集所得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合理流通与有效沟通;常规监督活动,即是企业的日常监察与特定检查行为,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1)意识薄弱。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不是很大,各方面不是很健全,因此不论在经营管理理念或者企业规章制度上也多有漏洞与不足之处,其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内部控制体系为例,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都聚焦于如何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份额,谋取更多的利润,也即是专注于外部层面,而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则多显随意性与无序性,特别是家族式企业,其企业财会部门的工作人员多是家族内部的成员,他们的日常工作分工或岗位职责也多呈模糊不清或者混乱杂无的状态。因此就内部控制体系而言,管理者或是对其系统建设持有漠视或轻视态度,或是对其执行落实持有消极应付态度,总之就是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低,支持力度小。
财会人员风险意识较差。风险意识即是对风险的认知与感受,包括对风险因子的认识与把握,理解与态度等。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由于受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体系态度的影响,因此多数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理解,也即是对“会计”这一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填写与报表制作上,而未能深入地从中透视与挖掘企业可能存有的经营风险与管理危机。譬如公司的资金走向、流动速度、进销账目、票据资料等,这些数字都可以反映出企业的项目进度、收入支出、工程大小、成本收益等,从中折射出企业可能存有或将会出现的各类风险,但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因此难以正确认知与识别风险,科学梳理与分类风险。
(2)制度欠缺。缺乏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虽多着眼与落实于企业的财会部门,但其建设完善与贯彻执行却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随意性与随机性较强。多见于缺乏内部控制体系的文字性制度化文件、工作流程与详细说明、相关固有表单凭证等,致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或是流于形式,或是过于主观,或是滞后于风险等。部分已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中小企业,其制度也多出现不符实际、职责混乱等现象,也即是缺乏健全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制度指的是企业的财务监督与内部审计。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由于缺乏整体性,容易出现无效治理与滞后反馈的问题,也即是企业的财务监督各行其是,各走其道,无法相互配合或者彼此制约,同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运行过程或者具体某一活动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存有不足与缺陷。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设立内部审计这一组织结构,而将其工作指派给相关的财务人员或某一管理者顺带负责,其不专一性与非独立性也大大弱化了审计对于企业内部的监督作用。即使设立了内审部门的中小企业,其内审人员多数只有查账权而无弹劾权,纵然发现了问题也无法有效地对始作俑者进行惩处。因此总体来讲,不论是财务监督或者内部审计,均无法对企业起到实质性的监控与风险防范。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意识。提高管理者的内控自觉性与重视度。正确的思想意识与经营理念能够对日常的行为习惯与工作开展带来积极的指导意义与良好的督促作用。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讲,首先必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自觉性与重视度,一方面,应当积极主动的理顺财会部门相关权责,保证财会部门的各个岗位与各种职能都可以被正确地设置、合理地认知、彻底地贯彻、有效地执行。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投入,不论是部门完善、岗位规范、人员培训、流程拟定、奖励处罚等,都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与制度保障,从而真正地从意识层面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
营造自控性自觉性的企业文化氛围。诚如上文所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创始者来讲,必须在全公司宣导与营造这种自控性自觉性的企业文化氛围,上至高层,下至基层,企业里面的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树立这种自控意识以及对企业风险防范的岗位责任,特别是要鼓励员工对于在企业内控工作开展与落实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勇于提出,敢于指正,乐于献策,愿于分享,促使整个企业对于内控信息都能够及时传播,有效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重视内控体系执行者的选拔与培养。人才是构成企业的基础,是企业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基本劳动力,对于企业的整体营运与发展趋势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小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与经营范围等硬条件,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更需要加强自身的软实力,也即是做好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对于内控体系而言,其最终的执行者就是财会人员,企业必须保证能够选拔并培养出具有强烈责任心与高效执行力的财会人员,一方面,既要有风险预估与识别能力,能够从简单直白的数字账目上挖掘与透视出企业可能存有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有弱化与消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
(2)健全完善的制度。建立风险防控制度。由于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因此其体系的建设也必然需要一套完善周密的制度保障。就风险防控制度而言,必须从上文所述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五大内容上入手,也即是做好控制环境的营造、评估机制的建立、控制活动的执行、信息资源的流通、监督机制的落实等,从而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明确内部审计内容。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完整的内部审计内容应包括有对企业预算的执行与决算审核、对年度财务计划、资金收支与经济往来的流动记录、对长短期投资与日常经营状况的效益性审查、对国家财经法律与地方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与完成情况检查、对公司经营管理所涉及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活动的专项审计调查、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执行情况的跟进与督促等。
规范内外监督机制。就内部监督机制而言,中小企业可尝试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譬如从各个部门中选出核心员工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不归属于财会部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由于人员构成涉及到各个部门,因此有利于提高业务职能的熟悉程度,从而使得监督能够更加深入与贴近实际。避免出现数字解读与实际业务不相符合的误解现象。就外部监督机制而言,可包括社会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资本市场、商品或服务市场等对企业的考察与监管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只要遵纪守法,循规蹈矩,适度公开相关信息,让外界对企业的整体运行与经营管理有一个良性的认识与评估即可。
四、小结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控制与防范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更需要借助内部控制体系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因此,建设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常丹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罗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天津大学大学硕士论文,2012.
什么叫参考文献?论文中引用到他人研究成果的地方,不去抄写这些成果,而是说明这个研究成果的出处,这样的表现就是引用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做个参考。
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1]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03)
[2]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03)
[3]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07
[6]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01)
[7]程新生,孙利军,耿袆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02)
[8]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1
[10]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11]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05)
[1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13]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01)
[14]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02)
[15]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03)
[16]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02)
[17]屈耀辉,时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评估(一)--基于上海市深圳市44家企业的调查数据[J].中国内部审计.2011(06)
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1]姜伟毅.华电能源第二发电厂内部控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2]李汀.A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李洁.GN公司基于风险管控的内控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张继伟.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5]孙奇淼.分税制下哈尔滨市财政转移支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郭峻.管理层股权设置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7]郑洲.粮食物流系统成本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樊娟.作业成本法在A灯具制造公司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9]谭明辉.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10]周光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1]张幻彬.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2]吴纪忠.基于供应链视角ZQ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3]王亚鸣.社会人假设下企业利益相关者诉求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4]王书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投资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5]卞晓雯.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6]严德俊.我国装备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7]钟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8]沈雯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粮食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9]李威.声誉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约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0]范钦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1]赵悦.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伏艳辉.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
[3]李瑞科.河北水勘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
[4]郭振东.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业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石磊.企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基本框架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夏勇.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实施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
[7]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8]李广丰.免征农业税后哈尔滨市乡镇财政运行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9]理查德·L.莱特里夫(R.L.Ratliff)等编着,《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翻译组[译].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0]雍凤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1]吴岚.会计信息及时性与内部控制成效关系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2]郑卫国.国有转改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3]梁志坚.华北铸成工程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D].河北工业大学2008
[14]李毓珂.格拉默车辆内饰(长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5]代亚涛.嵌入衍生工具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6]鲍国明等编着.审计环境[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7]廖洪着.新编会计制度设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18]刘志远,刘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1(12)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改善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问题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未分离,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权利相对集中,因此他们的管理能力与经营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然而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大部分以经营管理过程中依靠经验和直觉,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要事项决策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往往由所有者一人决定,权力不受牵制。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组织结构不合理,权责分配混乱。由于人员不足等原因,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许多不相容职位未分离,忽略基本的内部牵制制度,有些企业设有相应的牵制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为方便行事而落实不到位,形同虚设,相关审批程序也混乱,从而内部牵制得不落实。诚实守信和职业道德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境,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一个判断标准,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内诚实守信与职业道德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中小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不遵守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因个人私利而作出损害企业利益的错误或舞弊行为,视企业内部控制于不顾,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设有相关内控制度也没有涵盖所有应该涵盖的领域。财务工作混乱无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工作缺乏严肃态度,不少企业未建立印章、票据管控制度,会计人员分工制度不充分,甚至会计、出纳由同一人负责,未设立审计部门,会计凭证取得与填制不合法,或在发生相应经济业务后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记录,以此为依据编制出来的账簿和财务报表严重不符合实际,有些企业为达到一些不法目的进行会计数据伪造。
(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缺乏
我国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机制,在中小企业中却很少设立,有些企业即使设立了审计部门,其审计人员也不够专业,往往是由其他职位人员兼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企业也不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所以发挥不了其应有的职能效果,甚至有些存在不相容岗位的兼任,这种情况不仅会损害监督的效果,甚至给员工提供舞弊的机会。而现实中,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很少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即便有些中小企业设立了,也出于各种原因导致在实践经营管理中形同虚设。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改善对策
出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背景和特点出发,我国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虽然不能也不需要完全遵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设置,但也可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和业务特点的需要来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依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时也可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这几方面着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建设符合企业各自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
(一)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环境
结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首先要从提高领导者及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出发,中小企业领导者要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以身作则并自觉接受内部控制的约束和相应的监督,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起带头作用,并对各个工作领域的员工提出遵守内部控制要求及提供相应的培训。其次是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规模小,业务活动相对简单,因此组织结构也比较简单,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扩大,业务活动也变的复杂,企业组织结构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设置组织结构和职能部门时要科学合理,实现企业的高效动作。最后就是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酿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注重提高领导者及普通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中小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设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改变领导者“一言堂”的决策现象。有些条件好的中小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地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在风险发生后也可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损失最小化。
(三)控制活动方面
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应做到设置科学的财务部门,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财务人员,划分岗位职责,做到不相容职位分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建立会计总分类账以及明细账,按要求设置、使用和填写会计凭证及其他会计资料。在实物资产控制方面,要严格控制对实物的管理,禁止未经允许接触的人员接触企业实物资产,对实物资产从取得到报废或领取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在授权审批方面也要严格控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得越权审批或不该审批而不审批。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中小企业应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并在本着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信息与沟通机制,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企业中可以建立至上而下的信息传达机制和由下至上的信息反馈机制,这样可以使信息高效率的传达和解决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信息反馈及相关市场反馈的缺陷。
(五)建立企业的监督机制
在企业中建立监督机制,最典型的是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将直接对企业所有者负责,应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其主要职责不仅包括对会计账目的审核,还包括对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稽查和评价。并严格按照监督结果对相关人员作出奖励和处罚。
三、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应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并将之落实到位,而不能只停留在手册上和墙上。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的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郭艳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经济师,2011.
[2]杨超.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才智,2011.
[3]陈关亭.企业内部控制设计[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
因此,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及民营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然后通过调查、收集我国四家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对其中显示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针对此提出了用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对策;制度设计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有关内部控制政策的出台主要是适用于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而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都相对不足,这一断层也造成了民营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方面缺少可靠的理论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面对我国现如今所倡导的坚持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中小企业将会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质的飞跃。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的角度上来看,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概述及民营中小企业基本特征
1.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更大规模的收益,在对企业内部进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与其责任界限,以责任、牵制、程序、手续等各项制度为控制依据,针对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收支活动以及业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流程和方法。
2.内部控制的要素
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品德操守与素质、管理者的经营风格与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
(2)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系统分析在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依据。
(3)控制活动,是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主要目的是防范风险,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4)信息系统与沟通,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并使这些信息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载体。
(5)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3.民营中小企业基本特征
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受到自身的经营规模、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员工素质以及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家族色彩浓厚。企业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中,任人唯亲现象是常有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其治理、组织结构往往缺乏合理规范性,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自身规模小,业务较为单一,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撑,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的地位。
(3)企业内部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或形同虚设。在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与管理中多是以员工之间的高度信任与合作来完成的,缺乏了制度的约束或忽略了制度管理。
(4)企业人才缺失。企业内部员工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以及企业文化的缺失,使得大多数员工缺乏不断进取的精神,难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且在吸引人才方面明显不如大企业。
三、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所暴露出的问题
本节通过调查与收集了我国四家民营中小企业分别为A机械制造有限公司、B农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C肥业有限公司和D食品批发公司,对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作出了如下分析: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对其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四家民营中小企业的收集和调查,我们认为部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仍然十分滞后,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企业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一方面仍然不健全,另一方面管理者将内部控制制度停留于形式,而无法渗透到企业相关业务处理中。凭借自身权利以特殊性或灵活性为由而置内部控制制度于不顾,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另外,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企业固步自封,在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不应对外部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很可能会出现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被淘汰的结果。
2.缺乏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实现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及时地检查,从而做出评估,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然而在这四家民营企业中,只有X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在B、C公司中只设置了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并且与公司管理层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在D公司中从来不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估。面对这些情况,使得公司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然而,这些小问题被长期忽略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致命性的麻烦。
此外,监督机制的缺乏,也会造成各部门和个人之间在经济业务的处理上难以保持独立性,无法坚持相互牵制的原则,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企业运营和收益能力。
3.信息沟通过于被动
有效信息沟通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管理,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在这四家公司中,只有C公司建立了信息技术系统,如引进了生产管理系统与程序管理系统等,但这些相对成熟的信息系统多引进于相关的大型企业,与自身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信息系统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另外三家公司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且管理层对于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尽到其应有的职责。在这种情形下,难以帮助公司全体员工及时、准确的了解公司相关信息。同时,管理层对于公司外部信息的获取保持着较消极的态度,使得公司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形下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因此,管理层在公司信息沟通过于被动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因为面对信息的变化没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激励政策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在所调查的四家民营中小企业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绩效考评且其内容非常详细,但制约员工的条款过多,而奖励措施相对较少。在调查过程中,多数员工表示公司给予的奖励措施不足,这将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出全体员工的创造力,使得公司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同时,间接影响着员工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科研创造能力的提升以及员工的归属感,很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运营效率大打折扣。
5.企业的风险意识较差
风险评估是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依据。在B、C公司中,企业经营者对风险评估的作用和企业现状的认识不足,企业内部也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得企业管理中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如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公司间的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公司的风险意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更不用说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面对存在或即将来临的风险,这将无形中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
四、优化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有关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1.拓展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取得持续性发展,应树立起现代企业价值观念,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要做到积极主动学习内部控制新理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以提升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掌握企业发展规范,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整理,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
此外,管理者在实施相应政策与措施时,应站在公司战略发展的角度,避免只追求短期利益,而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民营中小企业要弱化家族意识,将公司的利益提升到国家与社会利益的高度。
2.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并合理设置公司内部控制的控制权限
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强化内部审计监督,首先,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其次,企业需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多种渠道招聘或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控制权限的合理设置。控制权限的合理设置,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规范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者在分配控制权限时,需要将企业整体的经济业务纳入授权范围,特别是一些重点经济业务,做到面面俱到且主次分明。明确企业各部门和个人的权责,以实现控制权限的均衡,也只有明确各自的控制权限,才能更好的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最优效应。反之,则会阻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3.加强企业信息沟通
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载体。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配套的信息系统,按照建立起来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将企业收集整理的内外部信息传递到各个部门以及员工手中,使各个部门员工及时了解到企业所提供的可靠信息。这将使企业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定的绩效考评中惩罚性条款过多,而奖励性条款较少。企业应在绩效考评办法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一些奖励性措施,相应的调整部分惩罚性条款,具体的奖励措施有:(1)对于工作认真以及对公司作出一定贡献的员工,可以拿出适当的现金或礼品以奖励;(2)在公司经营中取得重大进展,可以组织公司员工到热门景点游玩;(3)定期组织员工聚餐或进行团体活动,如歌唱比赛,接力赛等。通过这些种种奖励性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能够使企业在问题发生之前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对此提前做好针对性措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是企业的一道防火墙。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应重视对公司的风险评估,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以便针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此外,企业应建立起风险责任机制,以便结合相应的奖罚制度来提高负责人的警惕,防止风险再次发生。
五、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未来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企业战略规划的调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应做出相应的更新,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在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未来发展中,将会以何种方式进行变更,又将会朝着何种方向变更呢?
1.快速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为了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内外信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及时了解自身运营情况,并为企业各部门和个人提供了解其在企业内部所承担职责的关键,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更多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一种指导,通过掌握企业内外部信息第一手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下达给企业各部门,让各部门了解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计划和决策的调整,才能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纰漏进行纠正。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能够做到及时地掌握出现的新情况,并迅速传达给企业的上层管理者,并及时作出反馈,从而保证企业始终在正确轨道上运行,避免出现反复调整的弊端。在熟悉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流程后,企业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企业经济业务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
2.良好的内部控制创新机制
在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中也离不开创新,我们要努力发扬创新精神,为新型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而努力。内部控制创新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生命所在,如果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过程中墨守成规,就会在遇到困境时停滞不前,阻碍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每一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经济业务,相应的,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创新机制的运用将使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内部控制设计可能不能再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这时也需要通过创新机制的运用,来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整变更,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3.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估机制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出现那些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现象的解决,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掌控,就会把内部控制制度的成败决定在个别人的能力之上,会加剧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性。因此,引入完善的适合于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估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检测,提升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参与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降低风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审计署,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财政部,审计署,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3]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85-88.
[4]李欣.后危机时代江苏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1:86-88.
[5]李秀莲.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J].会计之友,2012.10:4-6.
[6]刘文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2.29:103-104.
[7]刘雪芳.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硕士论文,2015.
[8]吴春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3-114.
【论文摘要】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综述了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同时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思考与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的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将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样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了解我国融资结构是否对融资成本、进而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二、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概念表述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绩效是一项工作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从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1、国际上资本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三种理论观点构成。(1)资本结构无关论。该理论于1958年提出。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受其资本结构影响。无论企业筹资组合如何,企业总价值均保持不变。(2)仅考虑所得税时的理论。该理论于1963年提出。将所得税纳入考察后,由于负债利息的抵税作用,使公司价值会随着负债融资程度提高而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几乎是100%的负债结构。(3)米勒模型。1977年由米勒教授提出。米勒模型的基本点是:有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抵税利益。而抵税利益的多少则视各类所得税的税率而定。
权衡理论:也被称作最优资本结构选择理论,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就是在负债的抵税收益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的理论。权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比切克和梅尔斯(robichek and myers)指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水平处在负债权益比的边际税收利益现值和边际破产成本现值相等点上。此外,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时,尽管不存在负债权益比的惟一的最优点,但也不应该超过某一最大可能点;在存在税收时,企业负债权益比有一个最优点或最优范围。
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美国学者梅尔斯(myers)和马吉洛夫(majluf)的共同提出。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2、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的模式也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我国资本市场1992年设立,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是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更依赖于负债经营。负债水平是否适度是相对于一定宏观经济背景、政策环境和企业经营效率而言的,取决于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三、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阐述,对融资结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首先,是发达国家融资结构比较。从相关数据统计得到,美国:内源资金占75%,外源资金占25%,其中13%来自金融市场,12%来自金融机构。日本:内源资金占34%,外源资金占66%,其中7%来自金融市场,59%来自金融机构。德国:内源资金占62%,外源资金占26%,其中3%来自金融市场,23%来自金融机构,其他来源占12%。
1、从美、日、德三国企业融资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 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 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6%,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59%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占了不小的比重,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
2、虽然各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但是以上国家融资方式选择基本上与梅尔斯和马吉洛夫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吻合,即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是内源融资-外部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
再看一下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结构:
1980-1987年,韩国:内部融资占19.5%,股权融资占49.6%,长期债权融资占30.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6%。
1983-1987年,泰国:内部融资占27.7%,内部融资变化率为23.1%。
1984-1988年,墨西哥:内部融资占24.4%,股权融资占66.6%,长期债权融资占9.6%,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4.9%。
1980-1988年,印度:内部融资占40.5%,股权融资占19.6%,长期债权融资占39.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2.6%。
1983-1987年,马来西亚:内部融资占35.6%,股权融资占46.6%,长期债权融资占17.8%,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7%。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间企业杠杆率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杠杆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发展中国家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外部融资结构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比率要大的多。
四、分析结论以及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1、结论
按照理论,在存在企业所得税时,负债会增加企业的价值,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造成对企业绩效是起着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但是,企业应当采用股权资本筹资还是负债资本筹资,这个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仅仅认为负债就是最好的。
负债融资固然可以给企业带来抵税方面的收益,并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提高权益报酬率。但是随着负债融资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破产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度负债,而绝非负债越多越好。
内部融资的企业自有资金的实力是否雄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自有资金越雄厚,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第二,对于这部分资金,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因此也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灵活性。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过于苛刻时,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至于使企业丧失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所以,资本实力的增强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内部融资应当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也是分成两大类,一是权益资金,二是债务资金。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1)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
(2)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3)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4)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时期,由于受到规模和业绩的限制,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此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及自身积累。进入成长期后,由于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走上正轨,经营业绩日益提升,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扩大生产,会更多地依靠外部融资,特别是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于是,中小企业会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金融机构惜贷情况。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业绩增长,内部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企业的社会信用程度越来越高,这时企业会相对容易地获得债务资金。
五、提出融资组合效率和不同时期融资策略的设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特点,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
1、融资组合效率的设想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债权融资市场的多元化。通过发展专业化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业,这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租赁公司的规模很小,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就是要促进融资的创新,可以考虑降低企业债发行的门槛。
(2)建立多层次的的资本市场。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筹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其中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2、对于不同时期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设想
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理性的、适当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的融资策略。由于初创时企业风险很大。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天使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尽管资金成本很高,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孵化期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从而稀释资金成本。
(2)成长期的融资策略。一般来说,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进而开拓新市场。中小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当然,在该阶段企业应严密监控各项财务指标,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
(3)成熟期的融资策略。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等方式来填补空白市场的需求以获得生存的机会。成熟期内,中小企业拥有相对丰厚的自有资金,去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融资非常容易,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此时的企业要思考战略投资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业务已经发展成熟,而新业务还没有为企业贡献利润,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时,尽量使用自有资金少负债。
(4)扩张期或衰退期的融资策略。随着中小企业从成熟期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此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及新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进行投资,并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此时的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把握时机,将逐步进入衰退期。
【参考文献】
[1]刘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现实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胡竹枝.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商学院,2001.(上接第48页)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3、建立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建立起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扭亏的重要内容。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验来看,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哪些行为应当设立内部审计制度、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设立与运行是否有所不同、企业规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影响、国有独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如何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检查相配合等问题,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市场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实施手册.大恒电子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综述了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同时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思考与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的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将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样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了解我国融资结构是否对融资成本、进而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二、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概念表述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绩效是一项工作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从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1、国际上资本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三种理论观点构成。(1)资本结构无关论。该理论于1958年提出。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受其资本结构影响。无论企业筹资组合如何,企业总价值均保持不变。(2)仅考虑所得税时的理论。该理论于1963年提出。将所得税纳入考察后,由于负债利息的抵税作用,使公司价值会随着负债融资程度提高而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几乎是100%的负债结构。(3)米勒模型。1977年由米勒教授提出。米勒模型的基本点是:有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抵税利益。而抵税利益的多少则视各类所得税的税率而定。
权衡理论:也被称作最优资本结构选择理论,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就是在负债的抵税收益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的理论。权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比切克和梅尔斯(RobichekandMyers)指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水平处在负债权益比的边际税收利益现值和边际破产成本现值相等点上。此外,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时,尽管不存在负债权益比的惟一的最优点,但也不应该超过某一最大可能点;在存在税收时,企业负债权益比有一个最优点或最优范围。
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美国学者梅尔斯(Myers)和马吉洛夫(Majluf)的共同提出。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2、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的模式也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我国资本市场1992年设立,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是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更依赖于负债经营。负债水平是否适度是相对于一定宏观经济背景、政策环境和企业经营效率而言的,取决于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三、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阐述,对融资结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首先,是发达国家融资结构比较。从相关数据统计得到,美国:内源资金占75%,外源资金占25%,其中13%来自金融市场,12%来自金融机构。日本:内源资金占34%,外源资金占66%,其中7%来自金融市场,59%来自金融机构。德国:内源资金占62%,外源资金占26%,其中3%来自金融市场,23%来自金融机构,其他来源占12%。
1、从美、日、德三国企业融资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6%,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59%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占了不小的比重,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
2、虽然各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但是以上国家融资方式选择基本上与梅尔斯和马吉洛夫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吻合,即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是内源融资-外部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
再看一下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结构:
1980-1987年,韩国:内部融资占19.5%,股权融资占49.6%,长期债权融资占30.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6%。
1983-1987年,泰国:内部融资占27.7%,内部融资变化率为23.1%。
1984-1988年,墨西哥:内部融资占24.4%,股权融资占66.6%,长期债权融资占9.6%,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4.9%。
1980-1988年,印度:内部融资占40.5%,股权融资占19.6%,长期债权融资占39.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2.6%。
1983-1987年,马来西亚:内部融资占35.6%,股权融资占46.6%,长期债权融资占17.8%,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7%。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间企业杠杆率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杠杆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发展中国家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外部融资结构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比率要大的多。
四、分析结论以及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1、结论
按照理论,在存在企业所得税时,负债会增加企业的价值,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造成对企业绩效是起着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但是,企业应当采用股权资本筹资还是负债资本筹资,这个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仅仅认为负债就是最好的。
负债融资固然可以给企业带来抵税方面的收益,并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提高权益报酬率。但是随着负债融资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破产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度负债,而绝非负债越多越好。
内部融资的企业自有资金的实力是否雄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自有资金越雄厚,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第二,对于这部分资金,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因此也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灵活性。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过于苛刻时,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至于使企业丧失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所以,资本实力的增强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内部融资应当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也是分成两大类,一是权益资金,二是债务资金。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1)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
(2)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3)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4)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时期,由于受到规模和业绩的限制,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此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及自身积累。进入成长期后,由于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走上正轨,经营业绩日益提升,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扩大生产,会更多地依靠外部融资,特别是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于是,中小企业会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金融机构惜贷情况。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业绩增长,内部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企业的社会信用程度越来越高,这时企业会相对容易地获得债务资金。
五、提出融资组合效率和不同时期融资策略的设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特点,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
1、融资组合效率的设想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债权融资市场的多元化。通过发展专业化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业,这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租赁公司的规模很小,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就是要促进融资的创新,可以考虑降低企业债发行的门槛。
(2)建立多层次的的资本市场。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筹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其中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2、对于不同时期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设想
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理性的、适当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的融资策略。由于初创时企业风险很大。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天使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尽管资金成本很高,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孵化期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从而稀释资金成本。
(2)成长期的融资策略。一般来说,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进而开拓新市场。中小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当然,在该阶段企业应严密监控各项财务指标,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
(3)成熟期的融资策略。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等方式来填补空白市场的需求以获得生存的机会。成熟期内,中小企业拥有相对丰厚的自有资金,去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融资非常容易,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此时的企业要思考战略投资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业务已经发展成熟,而新业务还没有为企业贡献利润,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时,尽量使用自有资金少负债。
(4)扩张期或衰退期的融资策略。随着中小企业从成熟期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此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及新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进行投资,并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此时的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把握时机,将逐步进入衰退期。
【参考文献】
[1]刘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现实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胡竹枝.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商学院,2001.(上接第48页)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3、建立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建立起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扭亏的重要内容。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验来看,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哪些行为应当设立内部审计制度、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设立与运行是否有所不同、企业规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影响、国有独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如何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检查相配合等问题,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市场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实施手册.大恒电子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制度 规范化 注意问题
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并定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从此,小企业及其会计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小企业的界定
从会计管理的角度看,界定小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会计制度,在满足对小企业各方面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简化其会计核算。在界定层次上,我国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把企业界定为大、小两个层次。从世界范围看,企业规模大小的界定标准有以下四种情况:①以单一的从业人数为标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人员越多,其规模通常也越大。而且,从业人数越多,会计核算和管理也越复杂。②采用从业人数/营业额复合标准。适用于生产和管理高度自动化,职工的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③采用从业人数/资本额复合标准。通常情况下,资本的多寡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成正相关。资本的性质也影响 企业大小划分标准的确定。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根据资产规模对小企业界定时,应把划分标准提高一点。④采用从业人数/营业额/资本额复合标准。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口状况,在确定我国标准时,从业人数指标应稍大一些;营业额、资本额指标应稍小一些。具体数额应根据近几年我国统计部门提供的各行业有关从业人数、营业额、资本额的统计指标确定。
二、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最具变化特性的群体。小企业总是不断出现,又不断被淘汰,在有较高的“死亡率”的同时,更有很高的“出生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不是因为其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因为其为社会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份额的国民财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134.46万个工业企业法人中,按新的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法人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总数的99.88%;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的43%;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由此可见,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小企业不仅向国家缴纳了大量税款,而且吸纳了众多城乡劳动力,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无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即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组织形式如何,不论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有多大,要求其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都是一致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不切合实际,尤其是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有效的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当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复杂。
首先,从理论上看,规模不同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复杂程度的会计制度。其次,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让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提供适应其特点的有差别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可以促进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效。最后,从国际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看,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需要和国际接轨。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同情况,我们国家应当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水平的提高,使会计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
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合规性要求。合规性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第一要求。它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会计制度当中去。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会汁制度中应当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的规定以及有关结算业务的规定,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
(二)体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是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程序具有法规约束力的基本规范。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虽然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具有法规效力。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体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否则会计记录及根据记录编制的会计报表,就不会被有关单位和人员所接受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三)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的基本目的是满足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有用程度息息相关,是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的的前提条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是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起码要求。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重要性、及时性、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等方面的特征。
(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考虑会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达到成本效益的最优组合。会计成本一般是指提供会计信息有关人员为收集、归并、整理和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所付出的相应的劳动。所设计的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工作处理程序在满足信息使用要求和安全正确的条件下,应当尽量简捷,避免重复,简化各种手续。优秀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当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目前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大提高了会计效率,降低了会计成本。因此,对于已经或准备实现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形成以后,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计人员会难以适从。但是,由于企业的经济环境的变动,企业经济业务也总是在不断变化,当所制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会计制度应适时修改。这就要求在设计会计制度时要将稳定性与炅活性结合起来,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在制定各项具体规定时要留有余地,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六)全面性原则。资金运动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对象,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原则,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会计活动,既要对企业资金运动中所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进行规定,又要对属于企业会计工作范围的会计工作程序、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职责分工和权限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制度体系。
五、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也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一)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
(二)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3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三)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
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对于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应规范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在完善手工记账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条件建立会计电算化制度.其内容包括:运用计算机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自动生成总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进行报表分析,会计资料打印、复制备份、保管等方面的制度。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小企业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应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在相关的会计制度中加以说明,一般不再另行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六、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单靠建立内部会计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建立制度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索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基本前提。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具体措施是严格执行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索质.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
(二)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主要是用于规范会计人员、企业领导者及相关人员的行为,一经建立,要认真履行。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如何,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和检查。监督检查可分为内部监督检查和外部监督检查两种形式。内部监督检查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的监督与检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独立于企业财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专门的内审人员履行内部监督职能;不砖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可由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互查进行监督检查。外部监督检查,主要是指由企业以外的部门和个人所实施的监督检查,包括政府监督和民间机构监督。各级行政部门如财政、税务、审计、工商部门等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凡属于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财务会计报告才能对外提供的中小企业,如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接受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三)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周静,张建伟.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与对策[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0,(3).
[2]刘莹.张崴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1、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中小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
2、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中小企业需要一种日常防护机制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1、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1992年00S0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具体包括:(1)控制环境。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架构等。(2)风险评估。企业必须制定和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作业相结合的目标,为此企业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3)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保证其用以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业已有效落实。(4)信息和沟通。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
交换这些信息。(5)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
2、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2004年CO.SO又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它将内部控制框架纳入其中,公司不仅可以借助这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他们内部控制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一个
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
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的内涵是:风险管理是一个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渗透在风险管理组织日常活动中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过程应用于单位内部每个层次和部门,管理者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运行过程的角度看风险。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都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思想和理念没有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机制,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目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活动主要是阶段性的,没有保持连续性。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致使很多企业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某些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常常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致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相关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风险承担时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明确,没有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难以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一些企业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始终停留在以企业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面上。
3、对内部控制理解片面,缺乏对其他风险的关注
目前,企业只对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如不相容职务要分离等,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从而忽视了对传统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的控制和衡量。企业若加强对各个风险的控制,就会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内外部发展空间,减少更多风险。在这些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不足,都要在以后的管理模式中逐步完善。
四、风险管理视角下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1、建立内部控制的持续风险管理机制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破产的企业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取得效果,内部控制就必须被持续监督,企业应该尽量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通过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合理分配力求达到预期效果。
2、加强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
建立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高层管理者应增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注意企业文化建设,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控制方法。对于内部控制,应明确分为经营层面和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经营层面的内部控制包括公司内部业务、经营、资产控制,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偏重于应对董事、高层管理者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
3、完善企业风险预警体系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企业应对的风险是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应该及时掌握尽可能客观、详实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进而得出应采取的针对性的处理策略。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跨部门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协调评价,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
【参考文献】
[1]水艾平 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11(16)
[2]彭德华浅谈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8(08)
[3]王建和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期刊论文]-中国西部科技2005(12)
[4]韩虹 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期刊论文]-天津经济2010(10)
一、中小企业诚信指标模型
(一)构建理论依据——信贷配给理论 广义的信贷配给指的是由于报出贷款利率低于瓦尔拉市场出清利率,存在一种对贷款的超额需求。当报出贷款利率低于瓦尔拉市场出清利率是由于政府管制因素造成的,这种信贷配给被称作非均衡信贷配给。而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类型的信贷配给。1981 年斯蒂格利茨和韦兹合著的经典论文被认为是奠定了信贷配给理论的微观基础。斯蒂格利茨和韦兹提出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不对称信息会产生有两种效应: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危机效应。这就使得银行业无法完成对自身信贷资产的全部有效控制,从而产生信贷风险。利率的道德风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促使了信贷配给的出现。在信息不完全发生时期,事前的信息在于信贷交易发生前银行无法充分了解顾客的风险状况,这时,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使利率上浮,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贷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这就是“逆向效应”;事后的信息在于监督成本的增加使得银行难以获得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接受了高利率的贷款者在获得贷款后,必然投资于高风险项目,这就是“刺激效应”(即道德风险效应)。由于利率双重效应的存在,贷款利率的上升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会采用非价格手段来配给资金,即当信贷市场上出现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时,银行会把利率定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励那些资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顾客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而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利率和信贷规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宏观政策确定的,即在存在着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主导下的“双重信贷配给”。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2月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按照指标设计,满分10分,8分以上为健康,5分以下为不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也处在中下游水平。事实上,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产权结构混乱、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诚信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得银行出于谨慎经营原则,不愿承担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带来的风险。
(二)模型构建 (1)构建思路。中小企业诚信指标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指标将低信誉水平的企业与高信誉水平的企业分离开来,以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群在融资中普遍遇到的“门槛过高,信任打折”的现象,为优秀的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并逐步改变由于逆向选择带来的融资成本提高和道德风险造成的信任指数下降的现象。(2)基本假设。一是对象分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存在混合均衡,因此不同的投资者对投资方案会有不同的选择。令投资方案为R{I,S},I为投资概率,S为诚信指标。二是选择规则。投资者会根据诚信指标决定投资的可能性有多大,做出是否投资的选择和投资多少的决策。三是要素的选择。选择财务指标。依据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初步评价。这里借鉴了美国爱德华·奥特曼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Z分预警模型,其建立的核心思想是,选取一组最能反映融资方财务状况的指标,根据不同的行业赋予不同的系数,并以最后计算出的Z值来衡量投资的风险程度。表达式如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100,X2=(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 X4=(股票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在构建的模型中,X1, X2,X3,X4,X5 五个变量的取值不变,但由于需根据不同融资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分别赋予新权数a0,a1,a2,a3,a4,即上式变为:Z= a0X1+ a1X2+ a2,X3+ a3X4+ a4X5;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评价结果。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构成。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能维持董事会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制衡关系,更能通过评价和监督确保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内部审计部门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能够对上式所获得的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外部监管评价结果。风险程度是以财务指标作为评价基础的,因而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独立性较高的外部审计部门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对于降低财务评价风险有着很大的贡献;银行征信体可监督。建立银行征信体系,实现不同银行之间征信信息联网运行,为投资方更好的了解融资方的经营和信誉状况提供便利;信用评级指数。信用评级通过独立、客观、公正的信用分析,依据科学的信用衡量标准,对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做出适当的评价。四是模型构建。S=(biB+ciC)Z+d1Mi+d2Mj+eN,将修正的Z值代入上式中,得到最终模型:S=(biB+ciC)(a0X1+ a1X2+ a2X3+ a3X4+ a4X5)+d1Mi+eN。
假设:a.依据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度和内部审计出具的意见对B选取不同的取值,B∈[0,1](当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和内部审计出具无保留意见时,B=1;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或内部审计出具否定意见,B=0.);b.依据外部审计意见对C选取不同的取值,C∈[0,1](当外部审计出具无保留意见时,C=1;外部审计出具否定意见时,C=0.);c.MAX(bi+ci,1)=1, bi、ci为权重;d.依据银行征信体系的评分确定Mi 的取值;d1表示在诚信指标中所占的权重;e.依据信用评级机构给企业评定的等级决定N的取值,N∈[0,1](N(AAA)=1,N(D)=0);e表示信用评级在诚信指标中的权重。
三、举例说明
(一)案例分析 假设有两个企业Y1,Y2同时向某商业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融资者Y1其诚信指标确定过程为:以Y1 披露的信息为基础,依据Z值模型计算出Z1 值大于临界值,这表明依据融资方披露的信息,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良好;Y1 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且内部审计部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即B=1。同时外部审计师对该企业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则C=1,证实了融资者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银行征信体系和信用评级机构都表示Y1 企业的信誉水平很高,即N(AAA)=1。从上述结果可知Y1的诚信指标是该模型确定的可取范围的最大值。
而融资者Y2,其诚信指标确定过程为:以Y2披露的信息为基础,依据Z值模型计算出Z2 值小于临界值,这表明依据融资方披露的信息,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欠佳;Y2 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且内部审计部门出具了保留意见,即B=0。这表明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失真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同时外部审计师对该企业也出具了保留意见,即C=0;银行征信体系和信用评级机构都表示Y2企业的信誉水平很低,即N(D)=0。从上述结果可知Y2的诚信指标是该模型确定的可取范围的最小值。银行由此判断Y1,Y2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就能对其贷款申请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结论 建立该模型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指标将低信誉水平的企业与高信誉水平的企业相分离。一是对于具有高诚信指标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时间,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避免企业因为融资而错失良好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企业现状的客观反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中小企业的一贯看法。二是对于具有低诚信指标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让其能充分认识自身状况的方式,若要获得融资,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信誉水平,降低违约风险。三是对于银行来说,不仅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还在选择贷款人方面更加透明化,大大降低了其风险。总的来说,该诚信指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从而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必将提升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整体信誉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规模小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一系列短板,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规范、不透明,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且执行力度弱。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己经基本建立,但是该套体系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研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并寻求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对症下药完善内控制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Y公司是一家民营中小企业,成立于2004年,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阶段。本文从Y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该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2009年,COSO在《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Control Systems)中,构建了一个有效的监控模型,为保障企业决策信息的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手段。
2013年5月14日,COSO更新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一起的还有《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和对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说明性工具――方法和范例汇编》,以帮助使用者评估其内部控制系统是否符合新版框架的要求。
2006年7月,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此后一直致力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编写,直到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得以。
2010年4月6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问世,至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得以基本建立。
综上所述,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理论研宄和政策几乎都借鉴了 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为框架。虽然自1992年以来,COSO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做过多次修订,但从来不曾改变内部控制的内核,五个要素贯穿于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之中。本文正是以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为基本框架,对Y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针对该公司存在的内控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三、案例分析
(一)Y公司简介
Y公司是位于重庆市偏北的一家小型工业企业,于2004年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4712万元,公司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光电材料等光学光电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2013年12月31日为止,公司的总资产达到5170万元,营业收入约为4910万元,营业利润约为1718万元,企业现有职工约为79人。
(二)Y战略定位
Y公司清晰了战略定位。经过市场调研,公司将产品定位为销量较好的电子产品(如相机、摄影器材),将销售对象定位为国内外知名生产商,对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生产互补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给Y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当出现金融危机或全球经济下滑的时候(如2008年金融危机),终端产品市场就会因此受牵连,因此生存互补战略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效应依然不容小觑。
(三)风险点与控制点分析
Y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主导客户为国外、境外企业,系统性风险较大 ,因此,Y公司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具体表现为
1.产量的制定依据为市场
2.开拓市场,分散系统性风险
(四)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包括:
第一,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根据定性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表分析,Y公司在专门财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方面不够完善。
第二,资金管理存在巨大风险,应收账款的监管还不完善。Y公司没有对应收账款实施坏账准备计提管理。Y公司认为其应收赃款一般能于40天内收回,故没有计提坏账准备的计划,因此笔者认为该公司存在巨大的内部控制隐患。因此,笔者的建议是:企业应取坏账管理措施,认真执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对延期的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第四,在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虽然实施了内部控制管理,但Y公司的“一人主导模式”仍然比较明显,从而导致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治理结构不完善,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有效激活企业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在职能机构设置上,分散供销菅业部和人事财务部的权责,明确分工,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从而有效地改善内部控制。
四 总结
企业需通过对自身发展情况和生产经营面临的具体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建立对风险点有针对性管理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在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的构建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2)管理者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保持足够的重视
(3)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验证
当前,国内外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研究还很不足,因此对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是学者和企业实践者们未来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R],2009.
[2] COSO.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