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第1篇

学号:e306140xx 姓名:王xx 专业:网络工程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就能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我省淮南市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7月18日,我们调查组一行顺利到达下乡调查的村,淮南市架河二中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该中学。一栋破烂不堪的教学楼和几间瓦房互相对峙。这就是架河二中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架河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

我们假期实践的第一站 —— 淮南市架河二中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旁听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有90%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94%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52%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86%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的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第2篇

一、我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问题一:两基债务巨大

问题二: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缺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无教室上课和在危房里读书的困难和矛盾。但大量村校教师无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833名村校教师无住房,这些教师居住在边远地区,他们大部分属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距学校较远,有不少教师属于外乡(镇)籍教师,他们居无定所,生活不便,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教师难以稳定,新教师难以聘用,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如何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安居乐教,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专任教师量少质弱

问题四:城区教育资源匮乏

问题五:民办教育问题突出

问题六:初中辍学情况仍十分突出

问题七:农民教育负担沉重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两基债务偿还力度。两基欠债,归根到底是政府欠债,逐步偿还两基债务,早日卸下沉重包袱,使义务教育轻装前进,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县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拟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偿还两基欠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与市教委衔接,积极争取市上扶持,早日还清两基债务。

(二)启动实施村校教师安居工程。县教委通过调查摸底,根据我县村校教师分布情况,已拟订村校教师安居工程计划。按规定,全县需修建村校教师安居工程16000平方米,共需资金608万元。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将村校教师住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和实施安居工程规划,逐年解决村校教师住房问题,为广大边远农村教师安居乐教解除后顾之忧。

(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四)启动秀山高级中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以新建秀山高级中学为龙头的一带五城区教育调整规划已经纳入县委县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秀山高级中学建设,既关系到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县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高级中学,可以起到一脉通,周身通的效果。目前,秀山高级中学建设已完成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但因土地未落实,历时近两年仍无实际性进展。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早日建成秀山高级中学,以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生均用地严重不足,配套设施紧缺等问题。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20*年,我省计划安排财政资金6亿元,用于全省18个省辖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农村中小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作。实际到位资金6.2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6亿元,省辖市、县(市、区)主动配套资金2431万元。共向全省24828所农村中小学校更新配置课桌凳3884283套,为4304所农村中小学维修课桌凳352663套,直接受益学生7834961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的62.2%。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省、市两级收取供应商质量保证金。采取了“省级招标确认供应商资格、省辖市招标采购课桌凳、供应商实物配送、县级验收统筹安置”的实施方式,对更新配置的课桌凳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省财政及时筹集和下拨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提出严格要求,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加强督导。审计调查中未发现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郑州、平顶山、南阳、洛阳、济源以及永城市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安排地方财政资金2431万元,进一步加大了课桌凳更新配置的力度。基本结束了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和学校课桌凳破烂不堪、参差不齐的历史。改善了教学条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师生的称赞。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部分课桌凳在材质规格上不符合省定标准

14个省辖市、3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主要是个别供应商生产的课桌凳不符合省定标准,出现课桌凳表面起皮、变形、螺丝松动、损坏率高等问题。如安阳市滑县配置的课桌凳所使用的螺丝是普通螺丝,没有按质量标准使用“止退螺丝”,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课桌凳螺丝松动、脱落,桌面和凳面与支架分家,甚至损坏。

(二)课桌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超范围更新配置课桌凳。调查发现,有的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中小学校;有的将课桌凳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如沁阳市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县直)学校5364套,价值84.97万元,占沁阳市课桌凳更新配置总套数的35%。

2.课桌凳分配数与实际需求不一致。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课桌凳超额配置,造成闲置;有的学校课桌凳配置不足。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

(三)课桌凳配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1.个别供应商未按要求安装课桌凳,增加了学校负担。调查发现,3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开封市杞县共配置课桌凳31497套,供应商只安装了其中的1694套,其余29803套由学校出资安装,学校共为此支付安装费89409元。调查发现后,有关部门及时收回了资金。

2.课桌凳售后服务不到位。2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辉县市某镇小学有2套课桌凳有质量问题,重新返还厂家进行维修,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之久,仍未交付学校使用。

(四)个别学校课桌凳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学校未及时登记固定资产账。7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二是管理不严密,造成丢失或者人为损坏现象。2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如巩义市芝田镇第一初中新配置凳子1400个,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截至调查时已丢失凳子36个。

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5篇

调查地点:叶县廉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调查形式:访谈形式

调查人员: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9-2班 马德水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2.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 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四.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5.农村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困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还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到教学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第6篇

    我站XX年的各项工作,在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经过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平稳推进,全县没有发生因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全面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免收杂费等政策规定。今年,我县根据中央的部署,在继续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基础上,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杂费,全县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1750余万元,再加上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贫困女童课本费和住宿费等430余万元,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计减轻农民负担2180余万元,农民人均减负48.4元(学生人均减负290元/年),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切实加强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防止村组借“一事一议”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今年5月,安排各乡镇开展了XX年度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XX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据。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的筹资筹劳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出现强行筹资筹劳的现象;二是严格坚持了一事一议原则,没有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筹资筹劳项目和筹资筹劳标准等由群众会议讨论决定,公开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做到了资金专款专用。

   (三)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农民负担现状。为了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庆市农办的安排,从XX年开始,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县。我们在下路镇、龙沙镇选定农民负担监测村6个、监测农户30户。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培训,按时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调查上报。

   (四)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减负工作收到实效。XX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乱收费、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治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各涉农价格和收费单位普遍设立了公示牌(栏),乡镇建立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站;各地除订阅党报党刊外,无强行订阅报刊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促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今年,配合县财政局搞好种粮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全县兑付补助资金345万元。8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我县XX年免征农业税以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自查,督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减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好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利用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强学法、守法自觉性。

    (二)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书格式的通知》(渝府农〔XX〕26 号),对《重庆市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三)指导各乡镇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今年共协助南宾、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乡镇调查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纠纷6件(次),指导各乡镇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纠纷出现一件就调解处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150多人次,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有关部门全力指导,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据统计,到今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包括烤烟生产合作社231个),其中XX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全县累计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村基层专业经济协会12个。XX年登记注册29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1.33万户,带动农户4.5万户,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3%、34.9%,全面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共3页,当前第1页1

   (一)起草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年,代县委县政府起草制定了《关于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石柱委发〔XX〕16号)和《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导任务和考核办法》(石柱府办发〔XX〕84号)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二)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建设工作。为搞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评选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01号)。在各乡镇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对推荐申报的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评审,共初步评选出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XX年县级示范建设的拟建单位,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开展示范建设工作。目前由于补助资金尚未落实,县级示范建设工作未能全面完成。另外,通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县已申报农业部XX年年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市农业局批准我县XX年市级试点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3个,市供销总社批准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各级示范(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验收评价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17号)。今年共收到验收评价申请21个。依照评价办法,组织对符合验收评价基本条件的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实地验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民意抽查等办法进行量化评价,达到合格等次的有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兑现补助资金。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利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与实务”培训,共培训人员140多人次。

(五)深入实际,加大了指导工作力度。深入龙沙、大歇、枫木等乡镇检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大歇乡双坝村制订XX年~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政策宣传,加强了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指导,指导乡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通过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县村级债权债务现状,按时完成了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摸底清查和分村录入上报工作。

    五、认真开展农业和农经统计,按时完成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

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坚持按照调查统计规程要求,开展调查统计培训,加强调查统计工作的指导,保证调查统计质量,按时完成各项调查统计任务。

    (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布置XX年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今年的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任务,提出了做好当年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的具体要求。

    (二)按时完成了今年大小春农作物实产等农业统计定报的调查统计上报。全年共完成调查统计上报各种农业统计定报7期。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1.02万亩,比上年增长3.7%,产量24.98万吨,比上年减少8.0%。

   (三)按时完成了全年四个季度农户家庭经营收支预测上报和大小春4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的调查上报。

    (四)按照农业部农经统计制度要求,全面修订了我县农经统计年报指标,印发统计报表10.1万份,开展农经年报培训,搞好年报汇总,按时完成了《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及负担情况》等14种农经统计年报的审核、汇总和上报。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70452万元,比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比上年增加310元,增长14.0%。

   (五)按时完成了农业部“全国物价网点价格月报”和“重庆市农产品市场价格半月报”的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共上报农业部物价信息12期,网上报送调查表72份,上报价格变动情况分析说明12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上藏经寺农贸市场价格信息24期。共3页,当前第2页2

    (六)积极为各级各有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查询服务。全年共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查询80多人次,查询数据6000多个。

    六、认真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努力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是按照市农负办安排,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按时完成《关于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二是按照市农业局的安排,对全县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按时完成《关于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三是按照市农经站安排,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调查,按时完成《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四是积极报送农经信息,《中国农经信息网》、《重庆农经信息网》等登载我县农经信息6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农业信息62篇。

第7篇

论文摘要:山西省自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推行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更好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发展。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的比重较大。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贤国.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理论界,2006,(9).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投资体制 问题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的比重较大。据2001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

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贤国.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理论界,2006,(9). 

[6]杨玲等.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7,(2). 

第9篇

摘要:山西省自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推行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更好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投资体制 问题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

编辑整理本文。

的比重较大。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

编辑整理本文。

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贤国.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理论界,2006,(9). 

[6]杨玲等.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7,(2). 

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Take Shanxi Wanrong Xish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Yuncheng City Wanrong County Xishi village survey, to underst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对山西省万荣县西师村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当地的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农村教育现状

万荣县西师村是一个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是万荣县的“新农村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万荣县政府和乡镇领导积极努力,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西师村的成立是在2001年,由于减少土地资源和实现资源共享将五村合并为一个,早在1997年便建立联合学校,称为“五联校”,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联合学校和其他村的学校并无差别,后来在国家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逐渐发展现在的“中心小学”。

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对年轻的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助,增强年轻教师在学校的重心力量,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去县城中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缩小与城镇教师的差距。二是增加硬件设施,设立农村图书室,拥有图书2500册,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知识和儿童读物,定期对村民和教师学生开放。三是建立“人性化”通道,为外来学生建立“学生宿舍”,实行餐补,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专门设置档案室,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与儿童父母及时保持联系,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同时让家长安心外出打工。四是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实现电子资源共享,今年增加电脑至30台,教师学生上课时可以使用网络服务。

1.2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西师村的经济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办厂经商之外,主导产业是种植红提葡萄,西师村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对于农民的技术教育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民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设有专门的科技图书室,在规定的时间开放,农民各读所需。二是村委会提供技术支持,及时与外界沟通,引进美国红提,在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多媒体播放农业知识,农民自主学习,此外农民还开展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三是设立果农协会和西师村葡萄生产科技合作社,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授知识,果农们可以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2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而言,西师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教师素质偏低

在西师村中心学校中,仅有40%的人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主科(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人教师的80%以上,由于教师人手不够,有的班级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三门以上的课程,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严重缺乏,美术音乐课在初中几乎被主科老师占用,由于教师的人数不够充足,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使学校中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错过了很多机会。总体而言,西师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发展水平不能够满足当地教育的发展。

2.2 农民技术教育的低效

通过调查发现,西师村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较少,主要是针对农民,西师村的主导产业是葡萄,对农民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农民刚开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现在只有种植葡萄的个别人去参加,对于葡萄种植技术的推广虽然从总体上扩大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西师村农民本身从其中得到的优惠并不显著,后期的葡萄销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技术的操作并不是很专业化和熟练化,大面积推广可能带来的是贫困而不是富裕,教育转化生产力的速度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教育的作用。

2.3 远程教育装备不足

西师村虽然有远程设备,但是覆盖面不大,受益面不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和资金的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能力购买附属设施和维修的设备。经过调查发现,对于远程教育设备教师也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使用并不熟练,对资源的下载次数也很少,由于缺乏维修技术人员,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修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有可能被搁置很长时间。在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时,由于多媒体资源和培训员的有限性,也只是通过播放,也没有具体的教农民如何操作和使用。

3 思考及对策

面对西师村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乡镇政府及本村村委应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一批批农村实际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作贡献。

3.1 提升教师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要解决的重大和首要问题,便是扩充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万荣县政府制定从业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二是实行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农村教师每年必须去县城中进修和培训,当地学校邀请县城中的优秀教师定期去农村组织座谈会或示范讲课, 加强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交流,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三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应避免在农村中出现的代课教师现象,对于新聘请的教师,在学历上基本的要求是大专和本科,并且持有教师资格证,规定相应的试用期。

3.2 提升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西师村中心小学本身是综合学校,可以联合当地的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结合当地的世纪经济发展需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办校,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明确办学的方向,西师村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和实习地方,在二校合作的基础上联系当地或外地的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行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培养技术型农民打好基础。

3.3 加强远程教育管理

远程设备不能流于形式,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例如西师村先选拔本校的优秀计算机教师,经过推荐参加县城的培训之后,回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再次培训和指导。其次可以聘请专家为农村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农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有效媒介。三是购买维修设备,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培训专门的维修教师,辅助讲课教师共同实施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试论农村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马连奇,唐智松.农村学校与新农村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3] 田茂仁,谢雪梅.邓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2).

[4] 田征.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教育,2006(21).

[5] 付柳林,陈建军.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0).

第11篇

    一、落实年初确定的财政收支目标责任,认真搞好预算收支执行及分析。

    截至十月,财政收支运行较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75万元,同比增长33.7%,增收6403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243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88%。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支出运行平稳。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各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委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以及区乡两级政府和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狠抓基础性工作,搞好网络平台建设

   (一)基础性工作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以来,我科克服时间紧,工作任务繁忙,及时安排布置了财政工资统发系统软件的更新学习培训,组织人员通过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顺利完成了我区57个部门单位的软件更新,使得工资统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工资的正常发放。

   (二)结合上级财政的安排布置,实现了国库日常业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操作。去年,上级财政推广使用了财政厅研发的《总会计核算系统》,因推行时间较晚,该软件的全功能使用是从今年以来正式启用的,虽然该软件实用性强,但具体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使用问题,为了尽快解决好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科具体工作人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问题,解决了该软件和《预算执行分析》、《财政总决算软件》等在具体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保证了日常具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顺利完成了二七年财政决算报表工作

    二七年的决算报表工作面临新的情况,编制方法和要求前所未有,工作量十分浩大,通过精心准备,刻苦努力,国库科全体同志分工协作,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做到审核编制报表工作与日常收支拨款业务工作两不误,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因素,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报表编制上报任务。

    四、加强了内外部工作的联系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我科就化解我区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组织教育部门和与此有关的行财科、综改办进行了座谈交流学习。通过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消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为今后我区落实此项工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参与教育系统财务培训班,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资金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行深入宣传。

    五、理顺管理,规范国库业务操作

    为适应当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整合了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使得国库工作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从会计核算体系到会计信息的综合反馈达到有机统一。

    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1、继续搞好“财政工资统一发放”工作,工资统发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个方面。目前为止,纳入工资统发的部门58个,以银行卡的方式累计直接支付工资30248.68万元,涉及我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单位13644人。此项工作是财政国库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在全市范围看,我区的工资统发程度是最高的,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工作差错,是与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空饷”问题的出现是与人事管理不到位等复杂背景相关的,不是财政工资统发后出现的负面影响。

    2、进一步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款”、“农村贫困学生半寄宿制经费”的资金管理。今年以来,我科通过直接支付到农村中小学校的保障机制经费和生活补助累计达到5612.57万元,杜绝了专项资金的截留挪用。把中央要求落实的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下来,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七、其他方面的工作

    国库工作具体事务较多,办理时限强,我科全体同志在完成本质工作的前提下,还完成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主要的是:

    1、参加“小金库及非税收入”清查工作。前期配合牵头科室花大力气进行银行账户清理核对工作,分别与七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联系核对我区区乡两级600多个银行账户开设认定工作;后一段参与对单位的检查工作,形成了检查报告,针对账户清查情况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通知》下发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区直各部门单位,巩固了小金库清理检查成果,加强了我区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2、参加了财政信息公开、“四项制度”落实的有关准备工作及研究,拟定了国库科四项制度实施意见,国库科办事指南等文字材料,完成了上级关于汶川地震对我区经济运行财政收支影响调查报告。

    3、汶川地震后,我科接待了单位的对救灾捐款涉及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咨询,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研究具体操作事宜,并形成正式文件通知下发各单位办理。 共2页,当前第1页1

    4、认真研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涉及国库业务的相关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5、参加了全区财政清理吃“空饷”检查工作。

    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问题还是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推广工作扩面。通过一年多的试点,第一批试点单位虽然启动,但试点单位的财务规模小,资金量少,一些改革过程中的新问题可能暂时没有显现出来。因此,我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还是应该确定在“积极稳妥,稳步推进”上,需要联系资金清算的有关各方进行相关协议的签订,开通人民银行、银行和财政国库三方的联网,建立网络平台。

    九、明年工作的计划及措施

    1、加强业务技能,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推广《预算执行软件》在我局内部主要业务科室中的网络使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第12篇

一、落实年初确定的财政收支目标责任,认真搞好预算收支执行及分析。

截至十月,财政收支运行较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75万元,同比增长33.7%,增收6403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243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88%。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支出运行平稳。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各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委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以及区乡两级政府和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狠抓基础性工作,搞好网络平台建设

(一)基础性工作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以来,我科克服时间紧,工作任务繁忙,及时安排布置了财政工资统发系统软件的更新学习培训,组织人员通过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顺利完成了我区57个部门单位的软件更新,使得工资统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工资的正常发放。

(二)结合上级财政的安排布置,实现了国库日常业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操作。去年,上级财政推广使用了财政厅研发的《总会计核算系统》,因推行时间较晚,该软件的全功能使用是从今年以来正式启用的,虽然该软件实用性强,但具体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使用问题,为了尽快解决好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科具体工作人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问题,解决了该软件和《预算执行分析》、《财政总决算软件》等在具体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保证了日常具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顺利完成了年财政决算报表工作

年的决算报表工作面临新的情况,编制方法和要求前所未有,工作量十分浩大,通过精心准备,刻苦努力,国库科全体同志分工协作,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做到审核编制报表工作与日常收支拨款业务工作两不误,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因素,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报表编制上报任务。

四、加强了内外部工作的联系

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我科就化解我区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组织教育部门和与此有关的行财科、综改办进行了座谈交流学习。通过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消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为今后我区落实此项工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参与教育系统财务培训班,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资金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行深入宣传。

五、理顺管理,规范国库业务操作

为适应当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整合了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使得国库工作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从会计核算体系到会计信息的综合反馈达到有机统一。

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1、继续搞好“财政工资统一发放”工作,工资统发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个方面。目前为止,纳入工资统发的部门58个,以银行卡的方式累计直接支付工资30248.68万元,涉及我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单位13644人。此项工作是财政国库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在全市范围看,我区的工资统发程度是最高的,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工作差错,是与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空饷”问题的出现是与人事管理不到位等复杂背景相关的,不是财政工资统发后出现的负面影响。

2、进一步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款”、“农村贫困学生半寄宿制经费”的资金管理。今年以来,我科通过直接支付到农村中小学校的保障机制经费和生活补助累计达到5612.57万元,杜绝了专项资金的截留挪用。把中央要求落实的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下来,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七、其他方面的工作

国库工作具体事务较多,办理时限强,我科全体同志在完成本质工作的前提下,还完成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主要的是:

1、参加“小金库及非税收入”清查工作。前期配合牵头科室花大力气进行银行账户清理核对工作,分别与七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联系核对我区区乡两级600多个银行账户开设认定工作;后一段参与对单位的检查工作,形成了检查报告,针对账户清查情况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通知》下发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区直各部门单位,巩固了小金库清理检查成果,加强了我区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2、参加了财政信息公开、“四项制度”落实的有关准备工作及研究,拟定了国库科四项制度实施意见,国库科办事指南等文字材料,完成了上级关于汶川地震对我区经济运行财政收支影响调查报告。

3、汶川地震后,我科接待了单位的对救灾捐款涉及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咨询,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研究具体操作事宜,并形成正式文件通知下发各单位办理。

4、认真研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涉及国库业务的相关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5、参加了全区财政清理吃“空饷”检查工作。

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问题还是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推广工作扩面。通过一年多的试点,第一批试点单位虽然启动,但试点单位的财务规模小,资金量少,一些改革过程中的新问题可能暂时没有显现出来。因此,我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还是应该确定在“积极稳妥,稳步推进”上,需要联系资金清算的有关各方进行相关协议的签订,开通人民银行、银行和财政国库三方的联网,建立网络平台。

九、明年工作的计划及措施

第13篇

笔者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对农村学前教育比较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社会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上70后、80后的家长们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条件,他们越来越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在走上社会后有更强的竞争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是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二是选择教育资源有优势的学校。这就形成了当前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风的乱象,这一乱象的出现既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本人怀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结合农村教育工作的实际,着重谈谈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与同行们商讨。

笔者选择在一个离县城约有15公里左右路程的乡镇为例:全乡总人口2万人,适龄学前儿童(3-6)岁(为了不涉及个人,本人一律以甲、乙、丙、丁为代码)520名,全乡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只有五所民办幼儿园(已办理办园许可证),各民办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如下(表一):

从上述二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从表一中我们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足,仅只有园长取得合格学历,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更谈不上有结合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能力,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农村民办幼儿园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全部是女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中,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农村民办幼儿园班级的设置很不科学,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国家的要求设置班额(大班35人,中班30人,小班25人)上述五所幼儿园平均班额依次是37.8人/班,24.5人/班,32.5人/班,33.7人/班,20人/班。

教师负担过重,几乎是一人一班,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从表二中我们发现:

办园面积达不到标准,活动场地狭小;

教室设计达不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空间太小,绝大部分教室是租用的,面积不足30平方米,达不到通风向阳的效果,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卫生间面积,厨房面积均达不到要求。

如遇天气的变化,学生整天只能窝在教室,室内活动室几乎没有。

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监管很难到位,有的地方委托乡镇中心小学管理或乡政府属地管理,但中心小学或乡政府无执法权利,只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到位,会出现各个环节上的漏洞,造成隐患。

2.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不一,各园的教学要求和办园目标不同,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学都小学化,绝大以营利为目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3.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对办园过程中的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到位。师资的培训工作难以落实,教学设施的添置几乎是零,更谈不上添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是具有普惠性、公益性,当前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社会应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重视起来,当务之急可采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村级小学校舍有了大面积的空余,可采取政府引导,民营参与的体制,解决民办幼儿园校园、校舍及辅助用房生均面积不足等问题。

可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例如:音、体美器材,农远工程设备、学校图书室、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等优势来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

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硬件建设要求,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对达不到要求的或已办证后出现不足的坚决予以取缔。

加大政府投入,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经济补偿,确保幼儿园公益性的实现。

尽快落实幼儿学前教育以政府买单为主的政策,创办公立幼儿园,加强公立幼儿园的示范性,引领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杜绝多处监管无一落实的混乱局面。

第14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宁波市8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8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其样本构成为:男教师380名(41.67%),女教师532名(58.33%);小学教师 606名(66.45%),初中教师306名(33.55%)。

本研究问卷的结构和题目设计参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等文件,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任教学科、职称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的题目;第三部分是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包括科学研究涉及的过程、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包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与认知有关的问题。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通过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关于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的了解以及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结果如表所示。

1.对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基本科学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调查涉及7个科学术语、26个基本科学观点,其中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

(1)对基本科学术语的理解。科学术语方面主要是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几个重要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中,主要有DNA、Intemet、绿色食品、分子、纳米、电脑软件、科学研究的7个基本的科学概念。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农村教师能够正确了解DNA、Intemet、绿色食品、电脑软件这4个科学术语,而对分子、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相对较低。除绿色食品、电脑软件术语小学教师了解的比例略高于初中教师外,对其他科学术语的了解均为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女教师相比,除绿色食品女教师了解比例略高于男教师外,其他均为男教师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教师。

(2)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2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中有14个回答正确的达到了80%以上,5个回答正确的在60%与80%之间,有7个低于60%。从学校类别分析,有20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初中教师回答正确率高于小学教师,并且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的达到8个,最多的相差29.98%;有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小学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初中教师,但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下。从性别分析,有23个题男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女教师,有3个题女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男教师。

如果将答对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题目中的6题或6题以上的看做是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话,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为68.20%(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82.40%)高于小学教师(61.10%),高出21.30%。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高 ,因此在性别比较上,男教师了解的比例(78.40%)高于女教师(60.90%),高出17.50%。

2.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

(1)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科学研究过程主要涉及观察、推理、实验。被调查的教师能正确陈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51.32%。其中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男教师还是女教师,均有30%以上的教师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这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缺乏应有的了解。

(2)对对比问题的了解程度。对比问题为新药疗效的对比试验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91.01%,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对比问题了解的程度非常高。从学校类别和性别情况看,小学教师了解对比题的比例(92.08%)略高于初中教师(88.89%),女教师(91.73%)略高于男教师(90.00%)。

(3)对概率问题的了解程度。概率问题为有关遗传病问题的概率题。对这类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76.75%。从学校类别看,中学教师了解概率题的比例(77.78%)略高于小学教师(76.24%)。从性别比较看,女教师(77.44%)略高于男教师(75.79%)。

既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过程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又能正确回答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的,即被认为是了解基本科学方法。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37.28%(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方法的比例高于小 学教师14.72%,女教师略高于男教师。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对与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的理解。调查显示,有38.72%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50.22%和11.06%,说明农村教师并没有正确了解抗生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68.20%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8.55%和23.25%。从学校类别与教师性别比较来看,仍然是初中教师了解的比例(46.41%)高于小学教师(34.78%),男教师了解的比例(40.00%)高于女教师(37.79%)。

(2)对与认知有关问题的理解。农村教师对“电脑算命”持否定态度,有91.65%的教师表示不相信,只有5.93%的教师表示有些相信。对“人的命运有‘前世、今世和后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这个问题,有64.25%的教师认为没有科学道理;有29.82%的教师还在绯徊,所以选择了“有待探索"和“说不清楚";有5.92%的教师认为“有道理”或“有些道理"。

在对两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两个与认知有关的问题的回答中,能正确回答4个测试题中的3个或3个以上者,即被认为是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例为57.24%(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惯例,当教师对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了解都能达标 时,就可以认定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按此要求,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中小 学教师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7.76%,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分别为21.57%和15 .84%,男教师与女教师分别为21.05%和15.41%。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

教师与其他专业人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即知道“怎么教”和如何教,所以科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能为教学提供知识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为此,我们建议:

1.要以综合性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教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科学素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开放系统。形成这个系统,就要使教师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造诣,从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因此农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捕捉新的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领域,为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储备更多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吸收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要以科学方法训练农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在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以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为最低。—个受过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教师,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能表现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注重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验证、推理等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注重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设计更好、更优的课堂教学活动。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通过科研,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鼓励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创新,并将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要以科学精神提升农村教师的道德情操

科学精神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求真、理性、批判、协作等几个方面是大家所认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首先是,科学精神教育能培养教师坚定的科学信仰,使其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排除迷信和愚昧。教师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还会影响到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中就会种下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其次,教师在言行举止中若能养成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课堂上或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就能有所尊重,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三,科学探究活动既要求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态度,能独立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能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4.对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要给予政策倾斜

学历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仍需加大力度。这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以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来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第15篇

2005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对16省(区、直辖市)超过18万的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教体艺〔2005〕6号),与2002年相比,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与2002年相比,有60%的年龄组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与城市学生营养过剩,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相反,农村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其生存现状、营养状况堪忧。中国发展基金会、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组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以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平均标准为参照依据,随机抽查了西部四省区10~13岁年龄段学生1458名,受调查的孩子中,10岁年龄组平均体重低3公斤,13岁年龄组中男女生体重分别低10公斤和7公斤,男女寄宿生身高分别比2005年农村学生平均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发育迟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针对农村贫困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也表明,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维生素C的摄入量几乎为零,生长迟缓率近12%,72%被调查的寄宿生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另外,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心理失衡,出现性格孤僻敏感,自卑自闭不和群,情绪低落易波动等不同程度的人格扭曲隐患。

二、影响农村学生健康的因素

1.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依然存在,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济的落后,迫使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许多孩子因此成为了留守儿童或寄宿制儿童。他们大多跟爷爷奶奶生活,这种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的存在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遇到心理问题和不当行为的苗头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疏导和有效制止,他们怎能健康成长?

2.文化贫困,导致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确保了农村孩子进得起学校,满足了农村孩子读书的需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增加,新一代的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中有不少人文化层次较低,长期以来,他们囿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认识,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其体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一系列问题,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我们过去生活比现在还差,我们现在身体不也很好吗。这种意识禁锢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至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健康只能留给学校。

3.教育基础薄弱,制约着学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管理。从2001年起,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力,全国范围的拆点并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然而,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一些偏远村寨的学生不再能就近入学。合并后达到寄宿条件和具备有食堂的学校,可以享受到针对寄宿生的国家“一补”政策。而那些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学校,学生的食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有的每天六点钟就要起床,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除了背书包,还额外地背上一天所需的柴米油盐,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组记者采访报道,贵州罗甸县班仁乡小学没有宿舍和食堂,全校670名学生中有500多名学生吃饭问题学校无法解决,他们只能自己在校外租住房子,吃饭时也只能在房子周围和一些空旷的场地自己生火做饭。这样的露天厨房在班仁乡小学已经持续了近10年。在云南、广西等贫困地区同样存在类似这样的状况。

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除了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义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需的环境。然而,仅靠学校有限的经费,别说改善环境,有的就连维持正常教学秩序都有困难,学校的确也免为其难,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成了学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管理的瓶颈。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问题的思考

1.加强对“一补”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小餐桌”,让“一补”经费的每一分钱真正能够用在每个需要的孩子身上,成为了目前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如何管理、用好这笔经费,各地在具体使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直接将补助转入学校食堂,有的是将补助打入到学生的饭卡或者是换算为饭票。这种资金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食堂的监管,如何让国家、家长花了钱,孩子能吃饱,吃好,保证孩子能有合理的营养补给,这是学校管理中不能疏忽的重要环节,就像让孩子读书“一个都不能少”一样,也要让孩子应该享受到的“一补”经费,“一分都不能少”地全用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有的地方把补助以现金的方式直接发给学生和家长,这样的执行方式,缺少了经费执行过程中的监管环节,家长在使用这些经费时,可能就会考虑的是整个家庭的需要,加上他们观念上对孩子营养问题的不重视,这笔经费很难全部用于孩子身上,这种经费发放形式,不利于经费真正发挥其效力,也让学生的受益程度打了折扣。因此,加大对“一补”经费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经费使用上的无序管理,让有限的经费用在迫切需要的孩子身上,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2.西部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两免一补”是国家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一项优惠政策,这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关系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大好事。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让千百万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支出总额已经超出了100亿元,覆盖了1225万的贫困寄宿生。以上一组数据表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受益面也在逐年提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视。虽然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享受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但由于西部地区落后、贫困等因素的长期积淀,使这些地区不能在短期内摆脱贫困的束缚,当地财政深感力不从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目前的困境,除了国家继续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受益面外,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也可以弥补一部份资金缺口。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国家和“阳光工程”的关怀下,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已成为农村学校最亮丽的风景,我们相信,依靠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继续支持,未来的农村儿童将会告别“露天餐桌”和简陋的宿舍,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彻底改变他们的体质状况。

3.营养问题不解决,提高民族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从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去考虑,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全国范围“阳光体育”的开展,对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制约西部贫困地区学生体质增强的因素很多,并非单纯依赖体育就能马上改变学生的体质状况。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发育快、代谢旺盛的时期,是一个对各类营养的需要量骤增而相当敏感的时期。只有及早改善目前学生的营养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考虑,营养状况的改善更是关系祖国未来的重要问题,因为,身体健康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最基础的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从我们的邻国日本来看,他们就十分重视儿童的营养问题,“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营养策略,让日本近几年学生的身高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我国西部农村少年儿童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西部农村实际的营养改善政策,让更多的孩子从中获得实惠,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雁.学校教育与学生健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