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科检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前言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事件难免发生,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痛苦,而且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还给医护人员的自信心带来危机。针对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不安全事件开展品管圈活动,精神科护理部的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控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目标开展品管圈活动。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间精神科共有86名病患,病区共有护士23名,其中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13名;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3±5.4)岁。
2.2 方法
2.2.1 组织团队并选定主题。由精神科护理部的23名护理人员组织品管圈活动,圈长由主任护师担任。针对2015年全年精神科护理质量报告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结果,确定以“控制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
2.2.2 实施对策品管圈活动。每周由圈长安排进行1次,每次活动可由不同的品管圈成员主持,大家互相交流护理心得、工作过程中遇到难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以及检验方法的实施效果、讨论方法改善措施。对2015年全年护理质量检查报告的总结中发现,精神科护理中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安全防范工作不完善以及心理o理不到位这三个问题引起的不安全事件比较严重,特针对这三个方面制定改善措施。
2.2.2.1 加强学习,提高认知。虽然精神科护士都收到过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与训练,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卫生知识的不足以及在精神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得不到社会正确的理解与支持,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难免会认为精神科护理只不过是简单的看管,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品管圈小组在每次活动时,专门预留30min至1个小时的时间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可由不同成员以PPT或书面报告的方式进行,讲解精神科护理的技巧、案例或行业进展等,不仅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认知,而且使大家保持工作积极性。
2.2.2.2 安全管理,防范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具备意外事件的应急能力,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或严重后果。安全管理措施包括病房、病区内危险物品、各个病人精神状况特点等,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安全宣传,让家属协助观察、发现病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精神科护士进行自身安全防护培训,对有攻击或严重自杀危险的患者应掌握接触技巧和防范技巧等。
2.2.2.3 重视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关心的态度满足病患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容易克服患者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督促患者按时检查,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疾病对身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希望患者及其家属对观察治疗和紧急处理能够积极配合。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学会有原则的妥协;保持温和的态度,不要频繁变动;注意沟通技巧,不要问敏感的话题。
2.3 效果评价
统计品管圈活动组织期间不安全事件的例数并计算发生率,与2015年护理质量报告中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2.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
3.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设施或病患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2015年的30.59%降低到2016年的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近年来,精神疾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模式正朝着社会-医学-心理模式转变。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成员可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工作质量。目前,品管圈活动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并收获了满意的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常规操作合格率、护士精神疾病知识考核优秀率、护患沟通合格率明显上升(P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基层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激励护理人员释放潜能,提高集体凝聚力,也能提升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精神科服务质量,减少护理风险。本研究品管圈活动中,应用人性化应用沟通技巧,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精神病患者对护士的抵触感,降低护理难度;加强职业教育,强化查对制度可提高护士职业技能及应急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综合护理,帮助提升精神科护理质量,最终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结束语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护理工作,精神病人,特别是重症精神病患者由于其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常处于幻觉、妄想之中,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和镇静作用,导致某些行为不能自控也不计后果或因患者感觉迟钝,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品管圈护理重在调动成员积极性,强化各级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盛彩华.精神科护理安全论析[J].当代医学.2016(10):60-62.
[关键词] 阿立哌唑;肠梗阻;精神科
[中图分类号] R57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56-01
精神科药物的安全性一直为广大精神科医生所关注。本文就阿立哌唑致肠梗阻1例进行分析,旨在对临床治疗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36岁,汉族,小学文化,贵州盘县农民。因自言自语,疑夫外遇,疑人迫害,外跑10个月,第1次住院。患者于2008年3月不明原因出现疑夫外遇,为此夫妻常吵架,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电视中有小男孩,就怪丈夫没本事不让她生儿子,常常失眠,渐出现自言自语,无故哭泣,向家人说“有人议论我,他们都嘲笑我”。病情时好时坏,称家中灰尘太多,味道太浓,常用水去泼洒灰尘。近来又称家中有煤气味,有人想害死她,常外出不归,曾跑到云南省宣威市被家人找回,整天带着女儿出去玩,不料理家务,易发脾气骂丈夫,打自己的妹妹,自言自语,无故痛哭,问其原因不回答,睡眠差,未诊治过,家人认为不正常送来我院就诊。既往史:1996年患“脊柱结核”,已治愈。2008年曾做“鼻窦炎手术”,已治愈。无消化道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姨母患精神病已故;舅舅有精神病史,闲居不会劳作,未诊治过。
1.2 体格检查
脊柱先天畸形,向右侧弯曲,余无特殊。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正常,B超腹部检查报告未见异常。
1.3 精神检查
意识清晰,定向准确,仪表普通,卫生稍差,接触交谈一般,否认病中异常表现,内心不愿暴露,有戒备心理,凭空闻到灰尘味、煤气味、药味等,引出幻嗅,其他幻觉未引出。疑人迫害,认为别人用煤气毒害她,疑夫外遇,认为有一股力量控制她,但说不清是什么力量。情感反应不协调,情感淡漠,对住院无所谓,意志要求减退,生活懒散,睡眠差,智能及记忆正常,无自知力。
诊断:精神分裂症。
1.4 方法
于2009年1月19日入院,用阿立哌唑(国产)5 mg,2次/d,劳拉西泮2 mg,每晚治疗,3 d时阿立哌唑加至10 mg,2次/d,9 d时加至15 mg,2次/d,因出现双手细颤,加用苯海索2 mg,2次/d,对症处理,精神症状有所改善。治疗36 d时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解黄色稀便数次,腹部隐痛。查体:腹肌紧张,脐周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余无特殊,急查血细胞分析WBC为12.4×109/L,GRAN为10.8×109/L,LYM为0.9×109/L,B腹部超检查提示左下腹肠管轻度扩张,肠腔积液声像。给予抗菌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缓解不明显,第37天急查血生化提示: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学(-),电解质:K+为2.91 mmol/L,Na+为133.0 mmol/L,Cl-为197.1 mmol/L,即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氯化钾缓释片补钾,减阿立哌唑为10 mg,2次/d,至下午患者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未解大便。查体:T为37.4℃,HR为112次/min,Bp为10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心率为112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音减少,麦氏点无压痛,墨菲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血生化报告示:K+为3.19 mmol/L,Na+为133.0 mmol/L,Cl-为l93.7 mmol/L,诊断为高位肠梗阻。
2 结果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改善,复查血象及血生化均较前有明显好转,由于精神病复发,因此第45天加阿立哌唑至15 mg,2次/d,第47天再次出现呕吐等上述症状,家属带患者到综合医院消化科诊治,诊断为高位肠梗阻,住院1周好转出院。出院后改用喹地平治疗精神病,随访1年未再出现呕吐等上述症状。
3 讨论
阿立哌唑为一种非典型的精神抑制药,通过对多巴胺D2和5-羟色胺1A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及对5-羟色胺2A受体的拮抗作用而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1]。阿立哌唑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便秘、畏食、恶心、呕吐。少见的不良反应中提到有肠梗阻[2-4]。本例患者用阿立哌唑在正常剂量治疗中,出现肠梗阻,减量和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减轻,加大剂量后肠梗阻加重,停用此药,对症治疗后肠梗阻消除。肠梗阻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工作应用阿立哌唑时要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8-413.
[2]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244-1245.
[3]梁小赤.精神科常用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 10(3):182-184.
79%的老年病房安装中心呼叫装置,21%的病房无中心呼叫装置,没有床头按铃,患者如需服务,依靠护工或身边人员的呼叫;另外,78%的老年护理病房未在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10家老年护理病房的氧气瓶使用存在几个病区合用的状况,如需使用,病区和病区之间辗转推行,1家单位的氧气瓶存储于单独房间内,房门上锁,专人保管,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
2家老年护理病房收治的精神障碍者324例,按照精神科要求统一管理,但普通病房收治的的病人,没有按照精神科要求管理,时常出现患者的人身伤害、走失、甚至死亡等事件,造成医疗安全上的重大隐患,甚至影响整个病区的安全。
现场抽查病史资料580份。其中,68份病史的病程记录不及时、26份病史的上级医师修改无注明时间及签名、59份医嘱单修改后无医师签名、394份辅助检查报告单无报告人签名或盖章;15家老年护理病房的长期医嘱由护士排药后交护工发放,4家老年护理病房从不排药,整盒整瓶发放。
收治精神病患者的老年护理病房,对热水瓶等危险物品统一管理,其他老年护理病房对此类危险物品无统一管理,病房内热水瓶随意放置,有的放在门口、过道、床边、桌面边缘等等,曾发生过老年患者热水瓶打翻烫伤事件。有些患者自带电饭煲、电热毯、电扇、电水捂等等。
19家医疗机构均设有食堂,有证经营,食堂人员均持证上岗,所有食堂均有食品储存库,但有2家仓储库通风不良;所有病房的三餐均由护工送至病房,其中,5家配置全封闭运餐车,14家无全封闭装置,由护工直接送至病房,饭餐都是敞开式的。
老年护理病房的开设,解决了不少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家庭矛盾,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病史记录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重要内容,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和患者治病的真实记录,也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病史书写不全、随意涂改、记录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坚持落实上级医师查房制、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制,要规范病史、处方、医嘱的书写,及时完成病程记录、抢救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病危通知、家属谈话等等。护理工作是体现整个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有研究[1]显示,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少医患矛盾或事故的引发与护士的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有关,因此,要坚持“三基、三严”训练,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书写护士记录,特别是危重及抢救病人的护理记录要及时完整,杜绝错记、漏写等现象,对智障、意识模糊、记忆力差、超高龄患者要加强日夜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告知;要建立健全老年病护理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2],完善住院设施及风险预案的培训与落实。调查发现,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医患之比、护士患者之比、护工患者之比都达不到国家制定标准,比例明显失衡,影响了老年护理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需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应重新调整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力量,满足护理病房的工作需要,避免因缺少人员而引发的医疗安全问题。
2完善病房设施避免意外伤害
老年护理病房必须设置中心呼叫和床头按铃及卫生间的紧急呼叫装置,一旦患者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呼救。提倡中心供氧,或每个病区放置几个氧气瓶待用,杜绝氧气瓶存储于单独房间,更不能上锁和专人保管。加强生活用品的日常管理,特别像热水瓶、玻璃杯等这类危险的日常用品需加强管理,应配备专放箱子,放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并加盖处理;对自带的家用电器设备应定期聘请专业人员予以检测,防止漏电,引发意外事件。食堂人员应注意食品卫生、保证食品质量和储藏室的通风保鲜,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注重手卫生[3],提倡做任何操作都带手套,防止院内感染。运送食品时采用全封闭运餐车,减少二次污染的机会。
3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
普通老年护理病房中收治的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上应请精神科医师及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转精神病房治疗,在管理上参照精神科要求严格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