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软件技术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1+X模式;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高职软件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培养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教学模式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软件技术课程强调对程序编程的掌握,实施操作技能的练习,重点加强学生对于编程语言的培养。而1+X模式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完成各项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中的“X”与学历教育没有关系,是学生学历教育之外参加职业培训的额外学习和额外收获。根据这个1+X模式,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可以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如下研究。
二、技能人才模式改革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采取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才培养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
(一)制定“1+X”课程设置方案要遵循的原则
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单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软件基础教学要与专业教学融合,把市场需求作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1+X”课程设置方案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基础性原则。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是一门偏基础性专业,是为专业基础教学服务的,软件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必须要会的。科学性原则,学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各种教育手法,不同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区别性。实用性原则。在学取教材时,要选取实用的教材,要舍弃对专业学习来讲不符合实际和不实用的知识。
(二)软件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
目前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这些课程通常都有相关专业教师授课,软件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学生如何运用编程语言的教学。软件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授编程语言时,有更多的精力传授软件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在日常学习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课堂上内容,熟练掌握编程语言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且己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软件技术课程可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依专业的不同分阶段开设,实现为软件专业的学生构建软件课程体系的目标。
(三)依据行业需求,精化软件学习方向
软件的应用已普及到各个行业中,单纯的软件技术专业市场需求不多,因此,针对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可相继精化新的软件方向,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另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也日益加深,特别是软件行业,大量的外包定单进入中国市场,软件编码所需的都是外语专业,比如说英语或者日语。对于从事软件技术专业的人员来说,外语的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可开展软件技术与语言专业课的专业方向,进而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四)依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开展教学计划
在办学中,可充分利用专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可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使软件技术专业所学内容真正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减小高职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重视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编制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图,开展的教学计划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重视软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编排,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加强编程语言基础的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构模块化,在专业方向上引入校企合作由企业或行业资深工程师讲授,学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课程。
(五)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和改革
企业是人才展现自己的载体,把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放在第一位,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制定改革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实施1+X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并将引导高职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高职软件技术课程体系主要以模块的形式和综合化的方法构建,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必修课主要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选修课可以和专业方向相结合,满足学生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这样可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课程的开发中,高职学校可重视课程综合化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也可以节省课时,在开展综合过程中,要加强内容,摒弃繁琐的理论指导和与职业能力无关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和科技内容,提高课程的含金量。
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现阶段高职考试制度,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高职院校多采取单一的授教方式,把课本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了解不同,专业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也较大,个体需求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潜能的挖掘较少,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影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能,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不轻言放弃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较好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1+X制度属于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实施1+X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通过引导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1+X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并将引导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技能对学习成果的认定。实施1+X模式,积极推进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相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型 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课程设计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赴德国考察学习,通过课程观摩、企业参观、职教人士访谈,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近2年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思考与研究,本文试图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探讨我国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软件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德国没有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有信息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以及通信专业等,但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将来面向的岗位群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习的内容和应掌握的技能,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课程教学方法比较贴近于实际,缩短了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方面的距离;并且有企业参与的教学,在职业教育当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也包括有关生产目的与生产进程方面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的。
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包括5个基本的环节: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设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2.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对软件行业企业的调研,本文构造这样一个模型: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个性化能力提高的补充,建立现代化、职业化、模块化的支持平台,严格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管理,1见图1所示。
图1 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
3.基于6步法的设计导向课程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倡导的行动导向是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实施“行动”教学,所谓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指: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的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用行动过程、用实践的方法进行学习。设计导向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应该学习自我设计,应该不断提高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实际上,行动导向与设计导向的契合是我们的目标。行动导向的教学也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理论上是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的:动手和动脑活动之间不是以直线上升的形式发展,而是在两种成分之间动态的交互影响而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技巧,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了学生“学”。
设计导向教学可以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目标引导,而方法选择和工作过程规划以及方案实施等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我们也应该考虑那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他们有潜力通过学习做到: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规划,完成方案设计,做出决策,进行实施,并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估及改进工作。
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对于传统培养模式,其核心课程是专业理论课。而对于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核心课程设置则完全不同。如图2所示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图2 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2.课程说明
按照上述人才培养模型的基本思路,四个培养阶段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那么每个阶段的核心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全程创新。下面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对各阶段核心课程(即学习领域)设置进行说明。
(1)第一阶段,职业初步认识阶段,核心课程有:感知企业氛围、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4门。这4门课程是新设置课程。感知企业氛围课程通过非专业性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在职业导师的帮助下逐步认识软件技术相关职业和认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课程通过企业参观和软件企业创业史、发展史讲解,使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有个明确认识。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课程通过网络搜索、图书资料查询、软件企业调查了解软件行业现状、学习掌握调研方法。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课程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设备给学生介绍职业分类并展示职业特点,让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个基本了解,以便对自己选择的软件技术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
(2)第二阶段,岗位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编程项目实训、软件测试项目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软件文档管理实训。这些岗位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通过专门技能实训室和职业技能项目教学与专业岗位实习来进行实施。其中软件文档管理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实训是新设置课程,也是较难实施的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半日专业实习环境与知识模块库提供的辅助教学环境进行协调配合,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充分研究以便实现这一阶段的多项岗位技能提升的目标。
(3)第三阶段,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外包项目实训、中小软件企业研发项目实训、大中型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实训。这些生产型综合实训课程也是全新设置。这些课程是按照软件行业企业类型进行设置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设置的。
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含于“知识模块库”中,根据实践课程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室讲授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点播网络课件进行自学及远程教学。
学习领域相当于一门课程,但它与传统的一门课程不同,它不是学科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也不是工作过程的一个知识体系,它是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以相关知识理论为补充的职业学习的一个完整内容。
三、软件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可以包含若干个学习情境,在新的教育模型中学习情境设计几乎等同于课程设计。基于上述模型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原则
(1)以真实的软件项目实施教学或以真实的案例模拟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采用真实的技术文档为教学参考素材。
(2)以软件行业当前流行的开发环境为主要教学工具。
(3)按照软件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
(4)根据课程难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注意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状况,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
(6)按统一标准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要精选软件项目或案例,不能随意安排,要在一定时期内把教学内容标准化。
(7)按照6步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课程实施时,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应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施的,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
2.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课程设计需要统一标准,而统一标准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包括教学文档格式方面。统一性与标准化是一种美,有利于课程的推广与发展;而多样性与灵活性是另一种美,是事物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多样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媒体、教学活动、方法等细节设计上。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要呈现多样性,如知识传授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规范:①获取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信息、明确任务要求;②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进度;③选择方案、做出决策;④工作任务实施、完成工作;⑤对照任务要求、检查调整工作;⑥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方案;设计6步活动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及教学的评价标准。
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程设计得到最佳效果。
3.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
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是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的,尤其是软件项目教学。除选择适当的软件项目外,如何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进入项目中的角色,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如何进行学生分组,如何使学生加强合作,如何让学生按照行动导向的6步法进行项目规划、实施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教学组织方案应设计的内容。
课程教学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明显的行动成果;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4.考核方案的可行性
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的考核方案可以包括多种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内容以及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例,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课堂学习效果、考试卷、课业、报告、作品、项目文档等。设计一个考核方案首先要考虑其可行性,如果要在每次课堂都考核每个学生,采取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沟通或逐个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方法,恐怕时间方面就是不可行的。将学生分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软件项目采用分组教学是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可以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小组组长记录组员情况,把考核标准制定好细则,让学生自评、互评变得可操作,教师进行小组整体考核和个别抽查。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考核时间,使考核方案可行性得到提高。
5.利用现有教学环境,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很大,但无论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因地制宜,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开展了多年,已开发的内容包括:软件技术专业标准、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部分课程课件、部分网络教学软件、项目案例集、教材、项目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和教学方案。这与我们的目标比仍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软件行业最适用的人才,根据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结果及我们最后的目标定位――培养程序员、技术支持和软件管理人员,将建设一整套有效的、适用的、优质的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文档和辅助资料。
教育资源丰富包括:有一批优秀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资料,有多种教具、设备,还要有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教育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丰富与否是相对的。只有与时俱进,跟随时展,跟随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变动,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才能保持教育资源丰富的状态。其中,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四、结束语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根据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创新,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设计导向的理念为指引,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为己任。
紧密结合软件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IT公司深入合作,发展与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升级课程及教学规范,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课程设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290-02
引言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院校,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越来越受学生以及社会欢迎,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该类专业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从而造成了该类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基于这种状况,我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就需要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一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综合实训方案,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编程技巧、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一、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设计
(一)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背景。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也称之为软件技术岗前综合技能培训,是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之前的一次软件技术开发的综合训练。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虽然每门专业课后都有安排一周的相关实训,但是这种实训太过于单一,学生完全不能把不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以至于毕业后没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因此,这就需要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设计一套科学、合理且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综合实训方案。
(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整体设计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这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的原则。因此,本次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项目,如WebEDU等,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和简化,让其既能满足职业技能的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乐于实施。同时采用“项目/任务”的方案模式来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将其在学校所学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该实际项目的开发中,最终使得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针对已经完成该专业所有课程的学生而言,这一综合实训方案模式还需要他们具备熟练程序编码的能力。其中,在选择企业实际开发项目时,一定要优先选择符合标准的、具有生产性和可操作性的,且满足商业经营要求的项目。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既要贴近当前软件企业所用的实际技术,又要包含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单项的操作技能。在综合实训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训项目中,本次综合实训方案采取“项目组”的工作模式,从而让学生达到培训目标。具体的分组情况如下:
(1)以7个学生为一组,每组配置项目经理、分析师、程序员以及测试员这4种不同的角色,其中后三个角色各2名,而项目经理分配1名。
(2)实训方案的设计以及项目组必须遵循一定的汇报和协作机制。
(3)完成项目之后,要对其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此时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一名代表来对其所完成的项目进行现场运行和答辩。最后,根本每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以及答辩情况,评委会给出评价和评分。
二、软件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实施
软件技术专业分有很多方向,如Android、前端等。我们选取Web前端方向的实训方案进行阐述。
(一)实训内容。
Web前端培训项目主要使用PS、axure、Dreamweavercs6、sublimeText3、bootstrap等开发框架,具有实际意义。本次综合实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训的主要内容是美工设计、Div+CSS编码以及Html5、jQuery和bootstrap框架等方面的学习。实训过程采用软件开发的工作管理模式,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巩固其所学知识,掌握完成项目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過实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Web前端开发,同时也提高其团队协作开发能力。
(二)实训环境与条件。
本次综合实训采取学期式实训方式,即在一学期内共安排20周的时间。整个实训要求在机房内进行,理实一体化,边学边做。具体实训的硬件环境要达到P41.8GHz以上的CPU;硬盘空间大于20GB,且内存大于512MB。具体的软件环境为:中文MicrosoftWindows2007操作系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次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需求分析阶段;第二,详细设计阶段;第三,测试验收阶段。这几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博鳌信息综合网站”贯穿其中,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需求分析阶段:学生对教师或者企业所提出的项目总体功能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然后确定项目目标和计划。
第二,详细设计阶段:根据上一阶段制定的项目计划,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教师则辅助答疑。
第三,测试验收阶段:评委对各个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对于该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该专业在教学中需要配置一套完善的综合实训方案,从而达到实训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作者:陈经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