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

软件技术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软件技术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软件技术方案

第1篇

关键词:1+X模式;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高职软件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培养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教学模式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软件技术课程强调对程序编程的掌握,实施操作技能的练习,重点加强学生对于编程语言的培养。而1+X模式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完成各项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中的“X”与学历教育没有关系,是学生学历教育之外参加职业培训的额外学习和额外收获。根据这个1+X模式,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可以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如下研究。

二、技能人才模式改革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采取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才培养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

(一)制定“1+X”课程设置方案要遵循的原则

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单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软件基础教学要与专业教学融合,把市场需求作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1+X”课程设置方案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基础性原则。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是一门偏基础性专业,是为专业基础教学服务的,软件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必须要会的。科学性原则,学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各种教育手法,不同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区别性。实用性原则。在学取教材时,要选取实用的教材,要舍弃对专业学习来讲不符合实际和不实用的知识。

(二)软件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

目前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这些课程通常都有相关专业教师授课,软件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学生如何运用编程语言的教学。软件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授编程语言时,有更多的精力传授软件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在日常学习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课堂上内容,熟练掌握编程语言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且己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软件技术课程可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依专业的不同分阶段开设,实现为软件专业的学生构建软件课程体系的目标。

(三)依据行业需求,精化软件学习方向

软件的应用已普及到各个行业中,单纯的软件技术专业市场需求不多,因此,针对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可相继精化新的软件方向,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另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也日益加深,特别是软件行业,大量的外包定单进入中国市场,软件编码所需的都是外语专业,比如说英语或者日语。对于从事软件技术专业的人员来说,外语的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可开展软件技术与语言专业课的专业方向,进而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四)依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开展教学计划

在办学中,可充分利用专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可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使软件技术专业所学内容真正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减小高职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重视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编制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图,开展的教学计划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重视软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编排,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加强编程语言基础的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构模块化,在专业方向上引入校企合作由企业或行业资深工程师讲授,学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课程。

(五)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和改革

企业是人才展现自己的载体,把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放在第一位,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制定改革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实施1+X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并将引导高职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高职软件技术课程体系主要以模块的形式和综合化的方法构建,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必修课主要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选修课可以和专业方向相结合,满足学生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这样可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课程的开发中,高职学校可重视课程综合化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也可以节省课时,在开展综合过程中,要加强内容,摒弃繁琐的理论指导和与职业能力无关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和科技内容,提高课程的含金量。

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现阶段高职考试制度,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高职院校多采取单一的授教方式,把课本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了解不同,专业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也较大,个体需求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潜能的挖掘较少,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影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能,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不轻言放弃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较好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1+X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1+X制度属于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实施1+X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通过引导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1+X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领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并将引导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技能对学习成果的认定。实施1+X模式,积极推进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相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型 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课程设计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赴德国考察学习,通过课程观摩、企业参观、职教人士访谈,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近2年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思考与研究,本文试图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探讨我国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软件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德国没有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有信息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以及通信专业等,但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将来面向的岗位群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习的内容和应掌握的技能,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课程教学方法比较贴近于实际,缩短了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方面的距离;并且有企业参与的教学,在职业教育当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也包括有关生产目的与生产进程方面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的。

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包括5个基本的环节: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设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2.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对软件行业企业的调研,本文构造这样一个模型:基于全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个性化能力提高的补充,建立现代化、职业化、模块化的支持平台,严格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管理,1见图1所示。

图1 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

3.基于6步法的设计导向课程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倡导的行动导向是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实施“行动”教学,所谓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指: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的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用行动过程、用实践的方法进行学习。设计导向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应该学习自我设计,应该不断提高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实际上,行动导向与设计导向的契合是我们的目标。行动导向的教学也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行动导向的教学在理论上是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的:动手和动脑活动之间不是以直线上升的形式发展,而是在两种成分之间动态的交互影响而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技巧,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了学生“学”。

设计导向教学可以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目标引导,而方法选择和工作过程规划以及方案实施等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我们也应该考虑那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他们有潜力通过学习做到: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规划,完成方案设计,做出决策,进行实施,并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估及改进工作。

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对于传统培养模式,其核心课程是专业理论课。而对于全程职业化系统化培养模型,核心课程设置则完全不同。如图2所示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图2 基于全程职业化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2.课程说明

按照上述人才培养模型的基本思路,四个培养阶段以实习实训为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那么每个阶段的核心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全程创新。下面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对各阶段核心课程(即学习领域)设置进行说明。

(1)第一阶段,职业初步认识阶段,核心课程有:感知企业氛围、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4门。这4门课程是新设置课程。感知企业氛围课程通过非专业性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在职业导师的帮助下逐步认识软件技术相关职业和认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案例课程通过企业参观和软件企业创业史、发展史讲解,使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有个明确认识。软件行业现状调研课程通过网络搜索、图书资料查询、软件企业调查了解软件行业现状、学习掌握调研方法。职业分类与职业特点课程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设备给学生介绍职业分类并展示职业特点,让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个基本了解,以便对自己选择的软件技术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

(2)第二阶段,岗位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编程项目实训、软件测试项目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软件文档管理实训。这些岗位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通过专门技能实训室和职业技能项目教学与专业岗位实习来进行实施。其中软件文档管理实训、系统部署与维护实训是新设置课程,也是较难实施的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半日专业实习环境与知识模块库提供的辅助教学环境进行协调配合,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充分研究以便实现这一阶段的多项岗位技能提升的目标。

(3)第三阶段,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核心课程有:软件外包项目实训、中小软件企业研发项目实训、大中型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实训。这些生产型综合实训课程也是全新设置。这些课程是按照软件行业企业类型进行设置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设置的。

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含于“知识模块库”中,根据实践课程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室讲授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点播网络课件进行自学及远程教学。

学习领域相当于一门课程,但它与传统的一门课程不同,它不是学科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也不是工作过程的一个知识体系,它是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以相关知识理论为补充的职业学习的一个完整内容。

三、软件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可以包含若干个学习情境,在新的教育模型中学习情境设计几乎等同于课程设计。基于上述模型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原则

(1)以真实的软件项目实施教学或以真实的案例模拟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采用真实的技术文档为教学参考素材。

(2)以软件行业当前流行的开发环境为主要教学工具。

(3)按照软件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

(4)根据课程难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注意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状况,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

(6)按统一标准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要精选软件项目或案例,不能随意安排,要在一定时期内把教学内容标准化。

(7)按照6步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课程实施时,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应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施的,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

2.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课程设计需要统一标准,而统一标准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包括教学文档格式方面。统一性与标准化是一种美,有利于课程的推广与发展;而多样性与灵活性是另一种美,是事物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多样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媒体、教学活动、方法等细节设计上。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要呈现多样性,如知识传授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规范:①获取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信息、明确任务要求;②制定工作计划、安排进度;③选择方案、做出决策;④工作任务实施、完成工作;⑤对照任务要求、检查调整工作;⑥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方案;设计6步活动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及教学的评价标准。

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程设计得到最佳效果。

3.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

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案是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的,尤其是软件项目教学。除选择适当的软件项目外,如何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进入项目中的角色,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如何进行学生分组,如何使学生加强合作,如何让学生按照行动导向的6步法进行项目规划、实施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教学组织方案应设计的内容。

课程教学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明显的行动成果;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4.考核方案的可行性

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的考核方案可以包括多种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内容以及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例,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课堂学习效果、考试卷、课业、报告、作品、项目文档等。设计一个考核方案首先要考虑其可行性,如果要在每次课堂都考核每个学生,采取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沟通或逐个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方法,恐怕时间方面就是不可行的。将学生分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软件项目采用分组教学是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可以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小组组长记录组员情况,把考核标准制定好细则,让学生自评、互评变得可操作,教师进行小组整体考核和个别抽查。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考核时间,使考核方案可行性得到提高。

5.利用现有教学环境,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很大,但无论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因地制宜,逐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开展了多年,已开发的内容包括:软件技术专业标准、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部分课程课件、部分网络教学软件、项目案例集、教材、项目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和教学方案。这与我们的目标比仍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软件行业最适用的人才,根据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结果及我们最后的目标定位――培养程序员、技术支持和软件管理人员,将建设一整套有效的、适用的、优质的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文档和辅助资料。

教育资源丰富包括:有一批优秀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资料,有多种教具、设备,还要有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教育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丰富与否是相对的。只有与时俱进,跟随时展,跟随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变动,不断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才能保持教育资源丰富的状态。其中,高效的教育管理团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四、结束语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根据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创新,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设计导向的理念为指引,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为己任。

紧密结合软件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IT公司深入合作,发展与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升级课程及教学规范,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课程设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290-02

引言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院校,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越来越受学生以及社会欢迎,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该类专业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从而造成了该类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基于这种状况,我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就需要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一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综合实训方案,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编程技巧、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一、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设计

(一)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背景。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也称之为软件技术岗前综合技能培训,是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之前的一次软件技术开发的综合训练。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虽然每门专业课后都有安排一周的相关实训,但是这种实训太过于单一,学生完全不能把不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以至于毕业后没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因此,这就需要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设计一套科学、合理且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综合实训方案。

(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整体设计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这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的原则。因此,本次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项目,如WebEDU等,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和简化,让其既能满足职业技能的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乐于实施。同时采用“项目/任务”的方案模式来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将其在学校所学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该实际项目的开发中,最终使得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针对已经完成该专业所有课程的学生而言,这一综合实训方案模式还需要他们具备熟练程序编码的能力。其中,在选择企业实际开发项目时,一定要优先选择符合标准的、具有生产性和可操作性的,且满足商业经营要求的项目。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既要贴近当前软件企业所用的实际技术,又要包含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单项的操作技能。在综合实训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信息收集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训项目中,本次综合实训方案采取“项目组”的工作模式,从而让学生达到培训目标。具体的分组情况如下:

(1)以7个学生为一组,每组配置项目经理、分析师、程序员以及测试员这4种不同的角色,其中后三个角色各2名,而项目经理分配1名。

(2)实训方案的设计以及项目组必须遵循一定的汇报和协作机制。

(3)完成项目之后,要对其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此时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一名代表来对其所完成的项目进行现场运行和答辩。最后,根本每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以及答辩情况,评委会给出评价和评分。

二、软件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的实施

软件技术专业分有很多方向,如Android、前端等。我们选取Web前端方向的实训方案进行阐述。

(一)实训内容。

Web前端培训项目主要使用PS、axure、Dreamweavercs6、sublimeText3、bootstrap等开发框架,具有实际意义。本次综合实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训的主要内容是美工设计、Div+CSS编码以及Html5、jQuery和bootstrap框架等方面的学习。实训过程采用软件开发的工作管理模式,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巩固其所学知识,掌握完成项目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過实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Web前端开发,同时也提高其团队协作开发能力。

(二)实训环境与条件。

本次综合实训采取学期式实训方式,即在一学期内共安排20周的时间。整个实训要求在机房内进行,理实一体化,边学边做。具体实训的硬件环境要达到P41.8GHz以上的CPU;硬盘空间大于20GB,且内存大于512MB。具体的软件环境为:中文MicrosoftWindows2007操作系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次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需求分析阶段;第二,详细设计阶段;第三,测试验收阶段。这几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博鳌信息综合网站”贯穿其中,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需求分析阶段:学生对教师或者企业所提出的项目总体功能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然后确定项目目标和计划。

第二,详细设计阶段:根据上一阶段制定的项目计划,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教师则辅助答疑。

第三,测试验收阶段:评委对各个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对于该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该专业在教学中需要配置一套完善的综合实训方案,从而达到实训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作者:陈经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应届IT类毕业生人数猛增,市场的人才需求量亦很大。然而,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接收应届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本科毕业生的冲击,但是高职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职业教育没有体现职业特色,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偏差,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引进和借鉴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袭学科系统化的模式,学制一般为三年,基本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践(实习)”的体系。其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对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理论进行部分删减,适当压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集中实训等,但是在基于知识单元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仅仅依靠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科体系课程的影响,难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本科学生所具有的理论基础与分析、设计能力,又不如中职学生能够直接面对生产一线的具体问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2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高层次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既有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

2.1教育对象素质分析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是在本科录取线之下。在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制约下,高考的衡量标准一直是选拔有缜密逻辑思维能力的精英。而按照这个衡量标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智力特征是:(1)一般不喜欢抽象的理论,抽象能力一般。(2)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有能说明问题的实际案例,学生往往能很快理解并掌握。(3)对具体实用的技术比较感兴趣。(4)具有一定或比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经营能力。

形象思维较强的学生有可能成不了科学家、研究者,但并不妨碍他们发挥自身的思维特质,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专门技术人才同样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因此在设计培养模式时,要针对高职学生思维的特点,扬长避短,不强迫他们去接受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设计培养方案。

2.2培养目标与“2+1”培养模式

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分析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人才需求状况,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是软件开发第一线的程序员、测试人员、文档编写整理人员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按照工程化的思想从事相关工作。

要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岗位培训、实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和体制进行改革。结合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与环境条件,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为“2+1”,即前两年以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主;第三年以取得相关职业证书和软件开发程序员及工程师的岗位实习为主。其中在第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参加软件工程师岗位实习训练,还将参加有一定公信力的国家或企业组织的技术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获得专业岗位技能认证证书。

“2+1”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和运行模式的突破和挑战,其难点与重点分别是前两年课堂授课体系设计以及第三年工程实践与企业实习的组织实施。前两年的教学不是以往培养方案的简单压缩,第三年的实习、实践也不同于学科系统化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有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与相关部门协调,确定和补充学籍管理与处理的相关规定;选择能够与学院合作办学、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单位;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要求,确定实习内容和项目难度,以保证参加实习项目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实习任务等。

3课程体系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构筑新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3.1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

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高等教育中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能力本位课程建立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所关注的是学习者能否达到行业的具体能力目标,而不是知识水平。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而是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德国企业界所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3.2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面向,相应的具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是多样的,这些技术与能力既包含作为一般员工必须具备的普适的素质、技术与能力,也包含能够胜任该项工作所必需的关键技术与关键能力。学生掌握了上岗的关键技术与关键能力,就能够承担起工作的重任,并可在关键技术与关键能力涵盖的范围内转移工作。一般每个专业有几项关键技术,对应这个专业的主要职业能力。

经过调查分析,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技术能力主要有: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及网络应用开发技术。也就是说,经过两年的课程教学和一年的实习,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难以简单地通过课堂传授方式获得。能力、特别是技能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初步了解、掌握、熟练应用等阶段,需要依赖一系列课程或训练。因此,将关键技术能力的培养分解为入门、基础、提高、工作四个阶段,每一项能力对应一系列课程,即课程链路,各关键技术能力对应的课程链路构成培养方案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课程链路的基础之上,加入基本素质类课程、基础理论与概念类课程、综合技能类课程、认证类课程之后,即可成专业的培养方案。

第5篇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为更为有效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项目化课改的一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紧随其后,笔者所在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卓越技师”实验班,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一、以学习小组为考核主体

 

借鉴企业团队合作的工作思路,在学生入学初期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立后作为独立的开发团队,有自己的名称,在以后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小组是学习的主体和考核的对象。考核小组以3到5人为宜,成立后为每个组建立小组工作档案,记录各种考核的过程性材料。

 

过程考核和答辩考核是面向课程的,不同课程在工作档案中有自己的课程子档案。过程考核是每次课形成一个过程文件,答辩考核是针对项目个数形成相应的过程文件。两类考核的成绩加起来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每类考核占有50%的比重,即: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各次的平均分)?鄢0.5+项目考核(各项目的平均分)?鄢0.5.

 

面试考核是针对个人的,每次考核的记录也存入小组对应的工作档案中。三次面试测试均不通过的不允许参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工作。

 

第二课堂考核的结果决定学生的综合测评分,用于在奖助学金评定、推优树先等工作中进行参考。

 

二、结合慕课学习平台,明确过程考核的要点和方式

 

结合软件开发的特点,在小组工作档案中为每次课设计《任务实施过程记录表》和《实施过程考核表》,考核表将工作纪律、自我学习等10个方面作为考核要点,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工作纪律、团队合作、职业态度等各方面的水平。授课教师负责为各考核小组打分,然后根据小组的得分名次为各个组分配不同的总分。得分第一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鄢100?鄢1,得分第二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鄢100?鄢0.9,依次类推。每个考核小组的组长根据得到的总分为组员分配分数并记录在工作档案中。对学生个人而言,小组分数与个人分数的平均分作为本次课程的过程考核分数。

 

三、用项目答辩考核代替期末终结考核

 

每门课程取消期末终结性考核,改为按照课程项目划分进行的项目终结答辩考核,多个项目的总分取平均即为该课程最终的终结考核成绩。答辩考核能够直观的考核学生运用技能的情况,通过成果展示应用的熟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能够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技能拓展水平,也为所有学员提供了一个增长见闻,交流信息的平台。答辩考核能够培养学员的勇气、才能、智慧,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面向课程体系进行面试的综合考核

 

借鉴社会培训班的考核模式,从第三个学期开始增加期末综合考核——面试考核。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而言,成绩与技能的最好展现方式就是能够被企业接受。模拟面试可以有效的告诉学生欠缺的技能和素质,以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弥补和完善。因此增加期末的面试考核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成立专门的面试团队,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岗位面向,选取一至两个岗位进行模拟面试。面试的结果计入学生的工作档案。对于连续两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访谈,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成长目标。连续三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最终的毕业设计工作,需提交延期毕业申请,进行相关技能的强化训练。

 

五、加强第二课堂的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成绩作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依据[3]。第二课程考核在每学期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服务、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二课堂考核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内容包括社会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校内工作室服务等,由学生每学期自由选择一项,并在学期末汇报工作内容,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给予考核评价和工作量认定。

 

在“卓越技师班”中应用以上评价体系,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有的一届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和学生满意率均达到100%。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考核体系,以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6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逐渐成熟,同时也带动了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软件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以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抢占市场,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笔者认为,应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市场再定位、打造“技术人+广告人”的服务营销组合,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及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服务营销;微信;服务质量评估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软件技术服务行业就开始兴起和迅速发展,成为了拉动绿色GDP的主力军。

1.“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营销新模式

1.1 “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主要新技术。

(1)移动互联技术。指用户使用无线智能终端(手机、PDA、平板电脑等)可以在移动状态下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

(2)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3)社交网络技术。帮助人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或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各项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信息载体。具有综合性、人际关系真实化和工具性特点。如微博、FACEBOOK、在线社区、视频网站、开心网、人人网等。

1.2“互联网重构企业发展”的主要营销新模式。

(1)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博客作者个人的知识、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它是靠原创的、专业化的内容吸引到读者,培养一批忠实的读者,在读者群中建设信任度、权威度、形成个人品牌,进而影响读者的思维和购买决定。

(2)微博营销。是指商家或个人通过微博平台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商业行为方式。该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微博的火热发展也使得其营销效果显著。

(3)微信营销。主要体现在以安卓系统、苹果系统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的移动客户端进行的区域定位营销,商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二次开发进行展示商家微官网、微支付、微活动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2、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2.1 行业定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其业务形态主要但不限于:信息技术咨询、信息技术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而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属于该行业下的软件技术服务子行业。

2.2 公司经营概况。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古德公司)属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无锡市场上发展近10年,主营业务为网站建设和维护、SEO网站推广优化、网络平台建设。古德公司处于发展中的软件技术服务行业小微公司,以口碑营销为主,拥有顾客200多家。在未来五年里,希望通过市场再定位、打造“技术人+广告人”的服务营销组合,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知名度,发展新业务。

2.3 公司SWOT分析

(1)优势:2003年古德公司成立以来,用“以诚为本、用信得众、质量第一、利益共享”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指导企业的发展,致力于为顾客提供网站建设和维护、SEO网站推广优化、网络平台建设服务。在该行业发展的10年,古德公司以口碑营销为主,其他营销模式为辅,以品质和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使得顾客愿意向同行推荐,从而逐步扩大其公司影响力,拥有较稳定的顾客群。古德公司在无锡软件技术服务行业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功的为无锡餐饮业、机械行业等企业进行品牌网站的建设,并搭建了无锡婚庆网、无锡厂房网等行业网络平台。该企业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该证需要公司三人以上参加考试合格后才可申请,每年年检,五年一大检,只有正规的公司才能申请到。所以,一些兼职小团队是不合法的,不具备经营资质。

(2)劣势:古德公司虽然发展了10年,但是公司规模小、业务量较少,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营销模式比较传统,不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机会: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十二五”时期,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潜力大,国外企业在网络推广上的投入可抵达企业总投资的35%以上,而中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在网络上的投入不到企业投资的10%,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4)威胁:同类企业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在无锡市场上该类企业有150家左右,同行竞争激烈,除了在工商局登记的企业外,还有一些2-4人的兼职小团队,运作成本低,报价极具吸引力。

3、无锡市古德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的MODERN营销理念和方案设计

3.1 从关注企业生存向重塑“创新、专业、进取、真诚、感恩”企业形象的转变。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著名品牌专家Keller对企业形象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记忆中通过联想反映出对组织的感知。

企业形象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具有良好企业形象时,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反之,则不会。因此,古德公司要从企业内涵建设下功夫,内在形象是企业目标、精神和风气的综合体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能感受到的,是企业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塑造“创新、专业、进取、真诚、感恩”的企业形象,既具有时代感又表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认同感,是向顾客传递企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3.2 深耕细分市场,主攻“专精特新”。

科技型小微企业要在细分市场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小而美,即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的优质小企业。“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经营、特色化经营和新颖化经营。

古德公司要进行细分市场,必将在市场裂变、产品升级换代和商业模式变革中寻找机会。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目前,该软件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及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的强大功能广泛被社会大众接受,微信用户已经达到6亿。因此,古德公司要顺应时展,抓住机遇,挖掘新技术催生的新市场,进行市场的再定位,即为顾客提供微官网的技术服务。

3.3 从单纯的技术营销向内容营销和技术营销的转变。

古德公司在以往的营销中,注重的是技术服务和服务态度,目前的顾客都是通过老顾客介绍,即口碑营销而获得的。如能将有形展示和过程与产品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技术人+广告人”的服务营销组合,必将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

很多同行企业只是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如搭建品牌网站,网站产品信息由顾客提供,其实软件服务公司的服务并不到位,品牌网站的浏览量很大程度上和网站内容的编写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基于上述情况,古德公司应重新认识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转变公司角色,既要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又要为顾客优化产品宣传广告词,利用热门

关键词 编写文章,提高点击浏览率。

3.4 从公司利益最大化向顾客利益最大化的转变。

要真正做到顾客至上、以顾客为中心,如果仅仅停留于满足顾客的现有需求显然是不够的。古德公司要想成功,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去“引导”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自身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引导市场、吸引顾客,在充分尊重顾客利益基础上满足顾客个性化、知识化、综合化的服务需求。

古德公司只有力争使顾客利益最大化,才能稳定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发展微官网业务,为顾客推荐微信的魅力和巨大的用户市场。(2)做到服务升级,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为顾客提供内容(广告)服务。(3)引导顾客重新制定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标准,在同行里,古德公司起到能达到顾客满意度要求的示范作用。

4、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及方法的建立——软件技术服务行业

4.1 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服务质量的基本属性为可感知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

4.2 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建立。顾客感受到的整体服务质量不仅与顾客所接触到服务经历有关,而且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有关。(如图一)

4.3 服务质量评估的方法。(1)根据软件技术服务行业特点,确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可考虑的服务质量要素为技术功能、安全性、价格、交付期、服务增值性等。(2)按照其重要程度确定每条标准的权数。(3)针对每条标准设计相关的问题。(4)设计问卷,请顾客评分。(5)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根据消费者期望模型所获得的服务质量,反映的是感知的服务质量距离预期的服务质量的差距,即服务质量=预期服务质量-感知服务质量,如果差距值越大,表明服务质量越差,反之,则服务质量越好。

古德公司将更重视服务质量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强大竞争力,做到贴心服务,让顾客产生信任感、安心感和共鸣感。

参考文献:

[1]《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分析报告2011》,doc88.com

[2]《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分析》,docin.com,2010-12-01

[3]《服务营销》,邱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sina.com.cn 2012年04月06日

[5]《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谋求新发展》,王象山,《上海中小企业》,2014年2月

第7篇

1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利用运行程序的方式来发现软件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并对漏洞进行修改的过程,从而对计算机软件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避免和改正,软件安全检测是软件开发中及其重要的一环。软件安全检测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是用更少的测试过程来实现更大的软件安全覆盖面,达到高效快速地发现软件漏洞。目前网络中存在很多种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查的方法,但从本质上看,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测试的方法主要两大类。大部分检测方案都是基于静态检测和动态监测两大类检测方法。

2 进行软件安全检测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过程是整个软件开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越早发现软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故障问题,就意味着越早解决问题,就能将软件出现问题的概率降到最低,有效地预防软件崩溃。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则主要是对软件中可能留存的一些漏洞进行测试,以免该漏洞在今后的日常使用中致使软件出现故障,因此,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进行检测是很有必要性的。

3 软件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3.1软件安全检测人员涉及广泛

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特性,软件安全检测工作涉及的方面广泛,所需要的检测人员及技术的要求也就对应地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对于检测人员的多元化问题就极为重要,不仅人员要齐,各方面的合作也要密切。只有多部门的密切合作以及与软件开发相关部门的密切沟通,才能高效的解决软件检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如果没有密切的合作,在软件安全检测中,各自为战,没有有效的沟通,不能从实际出发,软件安全检测将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

3.2软件安全检测工作量巨大

计算机检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有时候检测工作量巨大。在进行对于系统级软件或者代码级工程的分析工作时,进行软件安全相关检测必须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的。不仅如此,在所需检测的软件的规模较大的时候,还要对软件的结构设计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而且在对所需检测的软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仿真环境和相应的分析工具来进行相关的检测工作,因为这两种分析比较切合实际工作,较为合理,所以这些分析工作都是必须进行的,这些必须进行的工作会大大增加软件安全检测过程的工作量。

4 软件检测问题解决方法

4.1在对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检测

检测人员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的工作时,必须考虑到每个软件都有其独一性,每个软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在对软件进行系统化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制定符合该软件的有效检测方案,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进行综合分析时还应考虑到符合用户需求,这样实行的检测程序才是最为可靠的。

4.2大力推广检测人员多元化

由于软件安全检测工作涉及范围大,需要的检测人员的技术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推广人员多元化需要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时注意安排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人员在一起。大力推广检测人员的多元化,对于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能够更可能的发现,并且由于检测人员的多元化,对于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在推广多元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集中优势技术人才,加以密切的合作,将专业技术人才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多元化的人员和密切化的合作能够到达检测工作的事半功倍,提高软件安全检测效率。

4.3选择合理的安全检测方法

对于大量种类不同;用户需求也不同的软件,检测人员需要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对于有些系统级软件和代码级工程,如果采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检测方法,有可能造成工作白费,耗费大量人工精力和大量资源及时间,最后所得的结果有可能不符人意。没有一个能够符合所有软件检测工作要求的安全检测方法,只有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软件的安全检测是系统化的一个过程,要解决整个系统内全部的安全问题,普通的方法是十分困难的,故进行具体的安全检测时,如何选择有效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是软件检测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说,合理地利用安全检测方法,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找出漏洞,及时进行修改。以下对于几种方案进行简要地介绍:

1)安全检测方式实行形式化。安全检测方式的形式化,是指通过在需检测软件之上建立科学模型来检测的。其在确立相应模型后,在规范的形式语言支持下做出形式性规格说明。当前主要运用的形式规则语言主要有行为语言和模型语言以及有效状态语言等。手段也主要分为模型检测及定理证明等方式。

2)实行以模型为基础的检测方式。使用结构建模方式及软件行为构建测试模型,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检测效果。以模型为基础的检测过程并不苛求软件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一致性,其主要通过一些生成的试用例来测评的,并通过测查被测软件系统与理想模型结果是否相同来进行安全检测的。

3)模糊检测

当今采用的模糊检测是在传统检测技术上进行改进的检测技术,其主要是在白盒技术上发展改进的检测技术,有效地继承了模糊测试和动态测试的优点,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

4)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性测试

故障树的建立工作是该安全检测方法的基本。此方法将系统发生故障几率最小的时间作为顶事件,在此基础上在进行中间事件、底事件的寻找工作,利用逻辑门符号再将顶事件、中间事件与底事件进行连接,完成形成故障树的工作。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此方法可以实现故障检测的自动化,实现检测的高效性。

5)基于属性的测试

基于属性的检测工作首先要完成确定软件的安全编程规则工作,再进行检测待测程序的代码是否都遵守其确定的规则编码,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安全漏洞。另外,近年大量分布式软件快速发展就是基于web服务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好web服务的优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合理完成这些软件的安全检测工作。而基于web服务的软件的安全检测也将是适用于基于属性的测试方法中的一项重要部分,高效的完成确定软件的安全编程规则工作,也就将检测工作完成了一大步。

7)运用语言测试技术。在静态检测技术中最早出现的检测方法就是语言检测技术,它所检测的对象是软件程序的源代码及可能产生威胁的C语言函数库调用,语言检测常用的方式是进行对反应的研究,其过程通常是进行软件接口的语言识别,再进行语法的定义,直至生成试用例来实际进行安全检测。

8)以故障注入技术为基础。如果想要检测的比较全面,则可以用基于故障自如的安全测试。这种方式运用故障分析树以产生用于检测的试用实例来进行检测。故障分析树指的是把系统中出现可能最低的事件作为顶事件,再通过仔细检测来找出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中间事件及底事件。以逻辑门符号,将项事件和中间事件以及底事件连成完整的一棵故障树的方式。

5 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导轨;安装;VNUM仿真软件

导轨是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床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导轨主要用来支撑和引导运动部件沿直线或圆周方向准确运动,这就使导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因此,导轨在最初安装时,就一定要注意它的安装误差,过大的误差不仅会影响加工精度,还会降低导轨使用寿命。文章主要以VNUM数控装调仿真软件为载体,对数控机床导轨的安装作简要介绍。

1 VNUM软件介绍

“VNUM数控装调仿真软件”是一款为培养数控设备维修优秀人才而开发的仿真软件,该软件用先进的仿真技术,清晰地展示出了数控机床的各部分结构以及装调所需工具。该软件最大限度的模拟了企业操作的真实环境及工作流程,采用FANUC、SIEMENS等常用数控系统的典型数控设备,以不同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整个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过程,逐一分解为相应的各单项技能训练,使用者可从单一技能学起,逐步深入,最终完成一个从单一到整体的完整装调与维修过程。软件内容直观,使用者可反复练习以强化记忆,为以后的相关职业岗位奠定良好技能基础。软件主要包括“机械装调实训”、“电器装调实训”、“机电联调实训”与“故障诊断与排查”等四大工作模块,每一工作模块又设有若干子任务,文章主要就以“机械装调实训”模块中“导轨的安装”子任务为载体,介绍数控机床导轨的安装方法。

2 导轨副通用分类

导轨的分类方式有多种,通常按导轨副接触面的摩擦性质,可将其分为滑动导轨、滚动导轨和静压导轨等几大类。

2.1 滑动导轨

滑动导轨副两配合导轨工作面之间的摩擦性质主要是滑动摩擦。早期的滑动导轨材料多为金属,其摩擦系数大,易产生爬行现象,多见于一些简单的经济型数控机床使用。现代数控机床的滑动导轨多为塑料滑动导轨,即在导轨金属面上粘贴塑料软带或刮涂塑料图层,以使其形成金属――塑料相接触的表面。

2.2滚动导轨

滚动导轨一般由导轨和导轨滑块两部分组成,接触面之间主要为滚动摩擦,摩擦系数小,精度保持性好,但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困难,生产成本较高。导轨面之间的滚动体主要有滚珠、滚针或滚子等结构。

2.3 静压导轨

静压导轨的滑动面之间开有油腔,将有一定压力的油通过节流器输入油腔,形成压力油膜,浮起运动部件。这样使导轨工作时处于纯液体摩擦,摩擦系数小,无磨损,不产生爬行现象。但需要附加一套供油系统,且对油清洁度也有很高要求。

3 滚动直线导轨对安装基面的要求

不同导轨的安装方式也不相同,文章主要介绍滚动直线导轨的安装方法。

由于安装误差对摩擦力和导轨的寿命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导轨安装前必须对导轨安装及面的精度进行检测。

导轨安装基面有和导轨底面相结合的A面及和导轨侧面相结合的B面。在安装之前,A、B两面的直线度误差和平行度误差都需要检测,而导轨安装基面的精度测量方法一般都由机床厂家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并将所测数据作为导轨安装检测的参考数据。

4 滚动直线导轨的安装

滚动直线导轨通常成对使用,可以按水平、竖直或倾斜等方向安装,有时也可以多根导轨接长安装或平行安装。

为保证两根导轨的平行,通常把一根导轨作为基准导轨,先安装在机床基准面上,并确定好精度,之后再安装另一根非基准导轨。非基准导轨安装时,各项精度均以基准导轨为基础进行检测。下面作者就主要结合VNUM数控机床仿真软件,对两根滚动直线导轨的安装方法作简要分析。

步骤1:首先安装基准导轨。在安装滚动直线导轨之前,必须先用油石去掉安装基面上的毛刺等杂物,并用抹布将基面擦拭干净。

步骤2:将导轨轻放于安装基面上,使导轨的底面和侧面分别与安装基面的A、B两面贴紧,检查基面上的螺纹孔与导轨上的安装孔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处切勿强行安装,不然会影响安装之后的精度甚至降低导轨使用寿命。

步骤3:依照“从中间向两边”的原则预紧导轨紧固螺栓。

步骤4:安装导轨夹紧块,并预紧导轨夹紧块螺栓。

步骤5:调节基准导轨的安装平面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将自准直仪安装在导轨的一端,将反射镜固定在导轨滑块上,并将滑块推动到靠近自准直仪侧第一个紧固螺栓上方,调节自准直仪旋钮及刻度盘,使其示数归零。以此点为第一检测点,向后推动滑块,依次在每个紧固螺栓上方测量一次并记录数值。(2)按照所测数据,分析当前所测点位导轨的平面度情况,将突起位置的紧固螺栓加紧,并旋松低凹位置的紧固螺栓。之后再按上一步的方法检测,直到误差值在所允许范围之内。

步骤6:调节基准导轨的安装平行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将自准直仪安装在导轨的一端,将反射镜固定在导轨滑块上,并将滑块推动到靠近自准直仪侧第一个导轨夹紧块上方,将自准直仪目镜旋转90度,调节自准直仪旋钮及刻度盘,使其示数归零。以此点为第一检测点,向后推动滑块,依次在每个导轨夹紧块上方测量一次并记录数值。(2)按照所测数据,分析当前所测点位导轨的平行度情况,进而调节导轨夹紧块紧固螺栓的松紧。之后再按上一步的方法检测,直到误差值在所允许范围之内。

步骤7:当“步骤5”与“步骤6”两项都调整合格后,用力矩扳手依照“从中间向两边”的原则将所有紧固螺栓旋紧。

步骤8:安装第二根导轨。重复之前“步骤1”到“步骤4”,将第二根导轨及导轨夹紧块都安装在基面上,并将螺栓预紧。

步骤9:调节第二根导轨的安装水平度。(1)将百分表磁力表座吸附在第一根导轨的滑块上,将百分表指针垂直指在第二根导轨的滑块的上表面,然后将百分百座和指针所在的两个滑块同步移动到导轨一端的紧固螺栓上方,压表、调节表盘,使示数归零。之后同步移动两个滑块,在每个紧固螺栓上方测量一次,并记录数值。(2)根据所测量数值判断该处导轨的局部凸凹情况,进而调节导轨紧固螺栓的松紧。之后再按上一步的方法检测,直到误差值在所允许范围之内。

步骤10:调节第二根导轨的安装平行度。(1)将百分表磁力表座吸附在第一根导轨的滑块上,将百分表指针垂直指在第二根导轨的滑块的侧表面,然后将百分百座和指针所在的两个滑块同步移动到导轨一端的导轨夹紧块紧固螺栓上方,压表、调节表盘,使示数归零。之后同步移动两个滑块,在每个导轨夹紧块紧固螺栓上方测量一次,并记录数值。(2)根据所测量数值判断该处导轨的局部误差情况,进而调节导轨夹紧块紧固螺栓的松紧。之后再按上一步的方法检测,直到误差值在所允许范围之内。

步骤11:当“步骤9”与“步骤10”两项都调整合格后,用力矩扳手依照“从中间向两边”的原则将所有紧固螺栓旋紧。

滚动直线导轨的安装思路大体都相同,但是对于安装精度的检测却有多种方式,作者在这里只是根据仿真软件介绍了其中的一种,此种方式也同样适用于绝大多数滚动直线导轨的安装。

参考文献

[1]陈志平,章洪.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付承云.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现场实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覃学东,徐冠.数控机床导轨的选用[J].桂林航空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6-37.

第9篇

福建省某制造业大型集团H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之后,在总部部署了ERP、eHR、OA、CRM、财务等多套系统,对子公司的业务运营进行集中支持和管控。随着汇总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信息中心作为信息系统的责任部门,越发感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备份至本地磁带库,每天进行增量备份,每周五晚再进行全备份。

但这种备份方式除了恢复时间很长以外,还有一大缺点就是可靠性不够高。因为福建每年5月就进入梅雨季节,长年的潮湿空气加上阴雨天气,导致磁带很容易受潮发霉。往往是数据明明已经备份到了磁带上,放置久了之后磁带却读不出数据。

还有一点让信息中心主任周仁里担心的是,地处沿海的福建省经常遭遇台风袭击。现在整个集团的数据都保存在信息中心的机房里,一旦遇到台风、火灾这类大型灾害,数据就无可挽回了。所以信息中心决定实施异地备份,增加一道保障。但每天都将备份磁带转运到异地保存显然不太现实,每天转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不说,太费周章还容易导致半途而废。更何况,转运途中也存在风险。

在周仁里的多次面谏之下,集团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终于同意着手建设新一代的数据备份系统。经过学习和考察,再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周仁里决定在相距6公里的地方搭建一个数据容灾备份系统,采用带宽为2Mb/s的商用IP网络连接两地。因为采取了多种备份方式,所以重复备份的数据量相当大,但带宽的限制使得可以通过的数据量非常有限,这就造成备份的速度始终上不去。

这时,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进入了周仁里的视线。简单来讲,这种技术的原理是这样的:比如在OA系统中,文件流转、版本修订非常普遍,一个文件可能抄送给多个人,一个文件就在系统中保留了多个版本,也就保存了大量的重复数据。尤其是当文件比较大的时候,备份时就占用了相当可观的重复存储空间。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则使得备份时只保留一份文件,在重复出现的地方,只保存一个数据地址。在恢复数据时,数据还能够自动还原。

对于H公司这种具有多个分支机构或多个站点的大型企业来说,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不只能为单个数据中心带来利益,还可以让整个企业的分布式应用受益。一个包含复制和多级重复数据删除的解决方案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技术的优势。

这种技术恰好能解决周仁里的燃眉之急。可是,重复数据删除到底是软件还是硬件,抑或是一揽子解决方案?CCU【建议篇】选购重复数据删除方案勿贪高求快

重复数据删除的优势在信息量剧增、IT投资紧缩的今天,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直接减少备份、归档的数据存储空间,还能在容灾系统中减少网络传输,降低存储空间设备、网络建设等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能减少机房空间、能源、人力资源等隐性成本。

但用户在选购时,会发现具有重复数据删除功能的不仅有软件、硬件,还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不只如此,重复数据删除到底是一款产品、一项功能,还是一种技术?用户对重复数据删除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重复数据删除不是一款产品

关于重复数据的删除,业内尚没有标准的定义,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可以避免冗余数据存储的技术,而大多数人认为这种重复数据删除的技术是数据块级的,而非文件级的。举个例子,文件级数据压缩系统会将20个具有不同首页的同一演示文档(PPT)视为20个完全不同的文件;而数据块级系统则会认为各文件中除了首页之外的内容都是冗余的,并且只保留1个文件和所有的20个首页,从而大大节省存储空间。

虽然重复数据删除能有效减少存储介质数量,减少数据传输所需的带宽,提升备份和恢复性能,但并不意味着它能解决数据备份面临的所有问题。飞康软件公司全球行销副总裁江志祥对此解释道:“重复数据删除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存储产品的一项功能,未来还有可能成为一项标配的功能。目前,80%的虚拟磁带库都已经具有了重复数据删除功能。”

目前,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主要应用于虚拟磁带库(VTL)。虚拟磁带库是一种新型的备份产品,但是仍然无法突破传统备份的限制,对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点目标)指标的改变作用不大。

由于厂商对待重复数据删除的态度不同,使得重复数据删除在未来呈现出两种模式,以飞康、昆腾等传统备份厂商为代表的厂商倾向于把重复数据删除当做备份解决方案中的一个功能来推广,而DataDomain等新兴公司则是推出以重复数据删除为基础的解决方案。重复数据删除率并非越高越好

许多用户在选购重复数据删除的相关产品时,将删除率作为一个主要的衡量指标,以为重复数据删除比越高越好。事实并非如此。

不同的厂商声称的比率差之千里,从20:1到50:1,有的甚至高达300:1或400:1。由于重复数据删除率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文件的类型(视频文件或加密数据的重复删除率较低)、备份方式(全备份还是增量备份)等,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所产生的重复数据删除比率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用户在选购数据备份产品时,应该注意产品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而不要把目光仅仅盯在重复数据删除比这一个指标上。

重复数据删除比率与所处理的颗粒精细程度相关。理论上讲,更细致的颗粒会带来更高的重复数据删除比率。然而,更细致的颗粒会导致相对差的重复数据删除性能和更高的CPU消耗。因此一般来说,10:1的重复数据删除比率是较为现实的评估起点,足以满足一般性的业务应用规划需求。在线处理与后处理各有所长

戴尔市场部存储产品经理黄光伟谈到,目前重复数据删除有两种技术架构,即在线处理(in-line)和后处理(Post-Processing)。后处理是先进行数据备份,结束后再删除重复数据。它需要暂时存储全部数据,因而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所以虽然对备份性能影响较小,但减少备份介质数量的效果并不明显。在线处理则是在备份的同时进行重复数据删除。这样降低了对存储性能和容量的需求,但是却增加了一个需要管理的设备,有可能影响备份的性能。

黄光伟说,后处理方式的起始成本约为2万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其他厂商如NetApp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成本大约在8~10万美元。用户选购时应该依据自身的容量和所需功能,以及长期的备份策略来定。其实,用户不该纠缠于在线处理和后处理孰优孰劣,而更应该关注备份和恢复的性能、可用性以及备份设备上数据的安全。重复数据删除并非软硬件捆绑

一些专业的磁盘备份厂商,如DataDomain、昆腾、SEPATON等推出的具 有重复数据删除功能的虚拟磁带库都是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但是,也有一些厂商只推出了软件产品,用户需要搭配第三方的存储硬件使用。其实,重复数据删除软件是开放性的,与硬件平台无关,并非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性能更好。

黄光伟说,戴尔已推出的包含重复数据删除功能的磁盘备份解决方案PowerVault DL2000可以支持异构平台,如Unix、Linux或Windows等。而现在业界许多厂商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对操作平台有所限制,只能在指定平台上进行。飞康软件公司的中国区高级技术经理谢剑锋则指出,基于VTL的重复数据删除解决方案虽然要求使用指定设备,但这并不影响部署的灵活性。一个充分灵活的重复数据删除解决方案应该是既可以以软件包形式,也可以作为整体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重复数据删除方面的产品。有些是软件,需要配合多种基础硬件;有些则同时包括软、硬件。选购时,应该评估软件的成熟度、基础硬件的可靠性以及两者的集成情况。对于那些将软件作为重复数据删除首选方案的IT人员来说,结构是最大的问题;而对那些偏好基于硬件的重复数据删除解决方案的IT人员,易于管理则是他们选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CCU 【技术篇】确保重复数据删除安全可靠

对用户来说,数据备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银行、证券、税务等行业和部门,都在考虑建立异地数据备份系统。大多数企业都有多达10套以上的各种应用系统,并且分布在多种多样的技术环境中。每个应用系统的备份策略也不同,分为按天、按周或按月备份,保留的数据也有最近7天、最近4周和最近12个月之分。

一般来说,各业务系统的数据都采用分散的模式各自独立保存,其数据备份方式一般采用磁盘、磁带、光盘、移动介质等方式,且大多在本地保存,很难满足数据异地备份需要。再加上复杂的保存期,使得传统的备份方式,无论数据总量和备份窗口都很成问题。

重复数据删除的优势在这里得以凸显,不仅能节省大量的备份空间,还能节省广域网带宽,使异地备份和恢复成为可能。系统管理员还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地看到每一个应用系统、每一个分支机构、每一个时间点的备份数据,也可以集中地管理和执行每个应用系统的备份策略,适用于拥有多家分子公司的大型机构。

许多企业现在的异地数据备份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的状态,有转运备份磁带进行异地保存的,有刻成光盘异地保存的,也通过FTP传输文件进行异地存储的。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对数据备份策略的执行情况、备份数据的状态也没法集中管理。现在,只要制定好备份策略,各个应用系统就会根据备份策略自动执行日备份、周备份、月备份、年备份,花费时间短,备份窗口充足,在系统界面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备份状态,很容易就能找到数据恢复点。

但这项技术是否真的安全?一旦需要从已删除重复数据的备份还原数据时,是否真的可以取回自己的数据?都是用户最关心的话题。NetApp存储效率资深营销经理Larry Freeman建议,从两个方面评估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安全性。一是需要清楚供应商识别重复数据的方式,二是确保基础软硬件的可靠性。

大多数公司都采用指纹算法来防范“哈希冲突”,但只用于识别潜在的重复数据。发生“哈希冲突”时,首先对两个块进行逐个字节的比较,核查它们是否完全相同,然后再决定是否废弃任何块。如果上次存储过相同的块,指针将指向这个存储的块,“新”块将被丢弃。那么如何判断两个块是否完全相同?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每个块的指纹,即每个数据块中包含的哈希值。如果两个块有相同的指纹,则通常认为它们是相同的。

但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块也可能具有相同的指纹或哈希值,这种可能性虽然很低,但却是存在的。它被称之为“哈希冲突”,将导致唯一的数据块被意外删除。

降低“哈希冲突”的可能性,就需要更为复杂的算法,但它通常会耗费更多的CPU资源来计算哈希值,并会得出较大的输出值。显然,可靠性与速度之间存在某个平衡点。此外,哈希值越长,指纹存储所需的空间也越大。CCU【产品篇】IBM TS7650 ProtecTIER

IBM TS7650 ProtecTIER重复数据删除工具能够不改变现有备份架构,就将备份磁盘容量缩小至1/2 5甚至更多。ProtecTIER工具采用了先进的专利算法HyperFactor,能在提升性能及备份操作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冗余数据。

IBM TS7650 ProtecTIER重复数据删除工具是一款整合了IBM服务器、存储及IBM ProtecTIER重复数据删除软件的集成解决方案,部署简单,且可轻松与现有备份环境相融合。ProtecTIER采用了HyperFactor重复数据删除专利技术,是目前市场上惟一能够提供企业级性能、扩展性、及数据完整性的重复数据删除解决方案。EMC CLARIION NS-120

EMC Celerra NS系列产品集多种新软件创新于一身,包括文件系统重复数据删除、文件级保留以及法规遵从等功能,能够达到“5个9”(99.999%)的高可用性,并拥有EMC CLARiiON CX4系列存储系统的先进功能。这些新功能基于已有的内置功能进行扩展,包括高级IP存储复制、用于优化存储分层的自动化卷管理以及精简资源配置等。Celerra重复数据删除与压缩面向主文件系统和VMware及其它虚拟化环境中的最终用户文件数据。Celerra重复数据删除功能可以根据自动化策略单机启动,并且完全集成于Celerra Manager。Celerra操作环境集成了EMCAvamar和EMC RecoverPoint的技术,使它能够压缩Celerra上所有非活动文件,删除重复数据,并且对文件系统的大小没有限制,也没有使用快照之类的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复杂深大软土基坑;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处理

1.基坑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蓝孔雀R21-03A、B地块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工程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申花单元R21-03A、B地块,北靠规划花园港路,东邻规划化纤路,再往东约170.00m为莫干山路,南接规划育英路、苗圃路,西至规划飞虹路。建设用地面积307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3559.0平方米。拟建工程由7幢23~32层高层住宅(1#~7#楼)及裙楼(8#~9#楼)组成,高层住宅为剪力墙或框剪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其中1#、2#、3#及6#主楼下设一层地下室,其余下设二层大地下室贯通。本工程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为6.50m,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10.00~12.30m,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高差为3.80~4.95m,电梯井坑中坑深度约3.15m。详见下图1。

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属第四纪冲海积平原,现以旧宅基地为主,地下存在老工程桩等障碍物,场地地形总体比较平坦,起伏不大。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各工程地质层情况如下:

①层,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砖块、砼团块、瓷片及生活垃圾等,硬质成分含量20%以上,夹少量腐木和白色垃圾。全场分布,层厚0.3~4.00m。②层,粉质粘土:灰黄色,软可塑。土质较均匀,刀切面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局部夹粘土。近全场分布,层厚0.40~5.00m。③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含有机制,偶夹半碳化植物碎屑和贝壳碎片,钻探工程中易缩颈,刀切面光滑,油脂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层厚0.60~3.00m。④-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青色,软可塑-硬塑。含少量铁锰质氧化斑,刀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全场分布,层厚2.20~7.90m。④-2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硬塑。刀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局部夹粉细砂薄层。全场分布,层厚3.09~14.00m。⑤层,粉质粘土:灰色,流塑-硬可塑。刀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有机质,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场地南部,层厚0.70~15.50m。⑥-1层,砂质粉土:灰黄色,中密,刀切面粗糙,干强度、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主要分布场地中部,层厚1.80~7.70m。⑥-2层,粉质粘土:青灰色、灰黄色,软可塑-硬可塑,见少量铁锰质氧化斑、高岭土斑纹,刀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全场分布,层厚8.80~24.00。⑥-2粉质粘土层层底埋深在地表下36.00m以下,再以下为粉质粘土混砂、粉砂、圆砾、泥质粉砂岩等好土,对基坑开挖基本无影响。土层主要土性指标及基坑开挖支护设计参数见下表1。

2、水文地质条件

上部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场区浅部透水层人工填土及不透水层粉质粘土层内。地下水分布连续,其富水性和透水性具有各向异性,均一性差,水量小,渗透性不均。孔隙承压水,分布于下部⑥-1层砂质粉土、⑧-1层粉砂和⑧-2层圆砾中,以上覆粘性土层构成了其承压含水层顶板,该场地孔隙承压水水量很小,在平原地区与地表水及上部潜水无水力联系,对桩基施工影响小,对基础抗浮,工程降水无影响。

2. 基坑工程特点

1、基坑工程开挖面积较大,周长约750m,平面形状极不规则,北侧、西侧地下室外墙边线相对平直,而东侧和南侧地下室外墙边线曲折复杂,基坑不利阳角较多,不利平面支撑布置及出土口的设置等。

2、基坑内部开挖深浅不均,整个基坑大部分为二层地下室,开挖深度为10.00~12.30m,其中东北角与南端为一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6.50m,基坑内土体深浅高差较大3.80~4.95m,电梯井坑中坑深度约3.15m。

3、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为杂填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砂质粉土等,土层分布不稳定,层厚发育也不均匀,层面相对起伏大,土层渗透性不均匀,其中淤泥质粉质粘土土性较差,强度低,呈流塑状,高压缩性,总体上基坑地质条件复杂,对基坑开挖设计施工不利。

4、场地以旧宅基地为主,地下存在老工程桩等障碍物;主体结构裙房工程桩距离地下室外墙基本在围护桩墙轴线上,与围护桩墙冲突。

5、地表水丰富,水位基本子在地表下0.50m。

6、地下室结构复杂,造成换撑工况复杂。

7、基坑工程周边为待开发空地和规划道路,周边没有重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周边环境相对有利。本基坑工程属于一级基坑工程,相应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重要性系数γ0=1.1。

3. 基坑支护工程方案设计

3.1基坑支护方案选择分析

1、本工程虽然具有周边环境相对较好特点,但总体开挖较深较大,大放坡受红线范围限制,土层分布及厚度不均匀,且基坑边线复杂曲折,故本基坑工程不适合采用土钉墙或复合土钉墙结构进行支护。

2、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做法的优点也是无内撑,开挖施工方便,止水效果好。其缺点是坑底是软土层,安全性能相对低,而且造价也不低,本基坑大部分开挖深度10.00~12.30m,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无法满足稳定、抗弯等安全要求,本工程不适合采用此方案。

3、双排钢筋砼桩结合压顶梁形成门架结构,其间打设一排水泥搅拌桩帷幕起到挡土止水作用。该围护方案在基坑底土质较好情况具有安全度高、施工方便之优点,但造价较高。本工程坑底下土质一般,且开挖深度较大,若采用该方案,会带来较高的造价,经济性较差,且可以采用其他比较优化、经济、合理的方案,本工程不适合采用该种方案。

4、单排桩加内支撑方案比较适合基坑开挖深度深,基坑土体性状差,需要严格控制变位的围护工程。其特点是受力合理,安全度高,相对也较经济,可以说是安全度最高的一种围护形式。其缺点是对大型基坑,支撑及支撑桩费用高,直接影响围护工程费用;且由于内支撑的存在影响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并造成围护、地下室施工工期延长。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周长较长,基坑边线复杂曲折,且开挖深度较大,开挖范围内土质也较好,且采用内支撑方案可以严格控制基坑的变位,受力合理,安全度较高,相对也较经济,采用内支撑方案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

5、单排桩加多排锚杆方案做法受力特点类同单排桩加内撑围护体系,只是用多道锚杆代替内支撑,当基础平面范围大设内支撑困难时,并且场地周边打设锚杆许可时,更显其优越性,而且无内撑方便施工;缺点是锚杆无内支撑可靠,土体变位控制不如内支撑有效,而且经常受用地红线限制,无法按设计要求长度打设锚杆。本工程基坑边距离红线位置不是很大,无法满足锚杆设计长度要求,且基坑总体开挖深度较大,若采用该种方案风险较大,总体支护方案不适合采用该种做法。但基坑内深浅高差为3.80~4.95m,在该区段范围采用该种桩锚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可以有效保护地下一层的工程桩,且施工速度快,对土方开挖也有利。

6、单排桩加内支撑的围护桩墙常规有如下两种做法:

(1)其一是传统钻孔灌注桩结合水泥搅拌桩或旋喷桩帷幕做法。该做法采用传统密排钻孔灌注桩结合水泥搅拌桩帷幕或旋喷桩帷幕形成挡土止水桩墙结构。在深基坑开挖中,由于单轴水泥搅拌桩帷幕施工质量难度较大,防渗止水性能相对不可靠而不采用单轴水泥搅拌桩做法,而旋喷桩造价太高也一般不采用其作防渗帷幕,故目前基本采用三轴强力水泥搅拌桩套孔法搭接施工形成止水帷幕,墙体质量强度可靠,防渗止水能力强,整体性好。虽然钻孔灌注桩存在施工速度不快、噪音大、泥浆外运污染环境等不利之处,但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成熟,施工简单可靠,质量容易控制,可通过增加设备缩短工期,机械设备轻巧灵活,并可通过调整桩直径和配筋满足不同深度和规模基坑工程,且其整体稳定性受力变形均能得到有效保证等优点。

(2)其二是强力水泥搅拌土植入可回收型钢做法(SMW工法)。其特点是利用强力水泥搅拌桩松动土,然后植入型钢桩,使水泥搅拌土帷幕与型钢组合形成挡土止水墙,结合内支撑形成排桩加支撑围护体系。SMW围护工法的特点是施工速度快,植入的型钢可回收,止水帷幕效果好,而且正常施工条件下造价要比传统钻孔灌注桩做法节约约10%。但SMW工法也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型钢租赁费高,围护造价将随围护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必须待地下室外墙防水层完成基坑回填后才能回收型钢,因而围护造价常常超过予算而大幅增加,最后造价往往与传统钻孔桩围护接近或超出;二是型钢回收工作繁琐,其中包括了型钢起拔、拔除型钢后孔洞注浆,并且经常因地下室已经施工完成及周边环境条件影响造成型钢回收工作相当困难甚至难以回收等出现造价抬高或经济纠纷问题;三是型钢起拔还是会引起周边土体一定的变位和沉降而带来不利影响。经测算,若地下室在6个月之内完成,采用该做法比传统钻孔桩做法可节约10%左右造价;若地下室施工达到7-8个月之内完成,采用该做法与传统钻孔桩做法造价基本持平;若地下室施工超过7-8个月之后完成,采用该做法造价将超过传统钻孔桩做法。本工程基坑范围大,且存在地下一层及二层的交错施工,地下室施工工期不会短,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水泥搅拌桩帷幕形成围护桩墙更安全经济,便捷可靠,故本工程不适合采用SMW工法方案。

7、内支撑做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1)钢筋混凝土支撑为传统做法,其特点是刚度大、可靠,能有效控制变位,施工质量容易保证。

(2)钢管支撑虽具有造价相对较低、施工速度方便、快特点,但其存在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刚度小,且本工程基坑跨度还是较大的,难以有效控制变位。

8、综合上述因素,结合本基坑场地状况、开挖深度、土层性状、周边环境等特点,基坑围护方案决定如下:

(1)基坑总体采用围护桩墙结合一道水平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围护结构形式,由传统钻孔灌注排桩结合三轴强力水泥搅拌桩帷幕形成止水挡土围护桩墙。

(2)基坑内深浅高差形成的边坡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单排或多排土钉锚杆形成桩锚复合结构支护。

(3)坑中坑可根据土质情况及开挖深度进行动态调整,深度较大的采用土钉墙进行支护,若是较浅的则可直接采用放坡。

(4)基坑边坡坡顶设置排水沟,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内;坑内设置简易降水深井(或疏干井)进行降水。

3.2基坑支护关键技术处理

1、本基坑大部分开挖深度10.00~12.30m,地质条件复杂且发育软弱土层,可以选择安全度高的两道内支撑支护结构形式,但基坑东北角及南段开挖深度约为6.50m,深浅不均,基坑总体采用围护桩墙结合一道水平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护结构。综合考虑本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相对有利、上部土层相对稍好特点,将支撑面适当下降,支撑梁底设置在地下一层底板面(地下二层楼板面)上1000mm处。达到受力合理、便于土方施工及地下二层围护的土钉锚杆施工、节约造价、缩短工期等目标(详见图2)。

2、基坑面积大,平面形状极不规则,东侧和南侧地下室外墙边线曲折复杂,基坑不利阳角较多,不利平面支撑布置及出土口的设置。支撑布置原则是尽可能将不利阳角区段覆盖,科学布置内支撑平面形式确保围护结构受力安全可靠合理,并在基坑开挖浅区设置出土口位置,以利于后期出土施工方便;为保证出土口处围护结构受重车动载安全可靠,出土口区段增设双排桩门架结构加强处理。(详见图1)。

3、地表水丰富且埋深较浅极其容易造成基坑上部边坡的水土流失、坑边土体开裂甚至边坡土体滑塌失稳。其关键技术就是将地表水止住,不让地表水在坡面上流动,其做法就是将三轴搅拌桩帷幕抬高,三轴搅拌桩水泥掺量高、帷幕厚度大(Φ850@600)具有较高强度,再结合土钉墙进行坡面支护可以满足上部边坡土体稳定性安全要求,后期实际开挖效果也较好(详见图2)。

4、场地以旧宅基地为主,地下存在老工程桩等障碍物及主体结构裙房工程桩距离地下室外墙基本在围护桩墙轴线上,与围护桩墙冲突。主要是因为基坑北侧地下室外墙外有一排裙房工程桩,桩径600mm,承台边长为1200,间距约5000mm,其桩心距离地下室外墙面2150mm,按常规做法钻孔排桩轴线距离外墙面约1200mm,保留围护桩与地下室外墙约800mm的净空工作面,围护排桩尚可以避开工程桩设计施工,但围护排桩后的三轴搅拌桩势必与工程桩冲突,三轴搅拌桩每幅是必须连续搭接施工的,无法按常规三轴搅拌桩帷幕紧贴围护桩的做法实施。后采取将三轴搅拌桩帷幕整体后移一定距离避开工程桩,保证了帷幕的直线连续完整并利于大型三轴桩机行走施工,为保证帷幕与围护桩间的土体产生流土采取在围护桩坑内侧壁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护壁处理(详见图2、图3)。

5、基坑东北角及南部土方开挖深度较浅约为6.50m,而其它大部分开挖深度10.00~12.30m,如此造成土体边坡较大高差3.80~4.95m,基坑地质条件复杂且发育软弱土层。为有效保护较浅处土方边坡及地下一层的工程桩的安全,必须对该较大高差边坡采取有效的支护手段。设计采用了小直径600mm钻孔排桩结合土钉锚杆支护结构,桩顶设置压顶梁连为整体,可确保边坡安全且施工速度快,对土方开挖也有利,采用该种桩锚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详见图2)。

6、由于基坑开挖深浅不均及地下室结构复杂造成了换撑工况的复杂性。首先是地下室二层基础底板的换撑设计,大部分采用素混凝土直接顶住围护桩墙常规做法,而局部区域地下室外墙边线曲折造成距离围护桩桩墙距离较远是则采用换撑梁的做法可节约造价;其次是地下室二层楼板处(也是局部地下一层基础底板)的换撑可按以上常规做法实施;原支撑拆除后的外部水土压力通过换撑带(梁)直接传递于地下室主体结构,故地下室主体结构后浇带之间必须有换撑设计,设计在地下室结构后浇带上一定间距设置素混凝土换撑带,以确保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变形安全。

4.基坑支护方案实施效果

基坑土方开挖按照从北向南的次序进行,于2014年4月初开始上层土方开挖;到2014年5月底开挖至支撑梁底后进行支撑梁施工;2014年08月除开挖至坑底,开始进行基础底板的施工;到2014年12月逐步进行拆撑施工,至2015年2月初地下室结构全部完成。整个基坑一周共布置16个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孔(测斜孔深度为20.0米),25组支撑轴力监测点。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及支撑轴力监测数据均在设计可控范围内,其中基坑北侧典型测斜监测孔Sm01、Sm15在基坑开挖初期支撑梁施工完成、开挖至坑底、换撑完成阶段的位移发展情况如图4所示。根据监测数据结果,基坑安全稳定,周边建(构)筑物无明显沉降或者裂缝,坑边土体变位正常可控,本基坑支护方案达到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对某复杂地质条件下不规则深大软土基坑工程,根据基坑工程特点进行支护方案选择分析设计,以及对基坑支护方案中的内支撑布置、基坑内较大高低差深浅坑支护、止水帷幕与永久工程桩冲突处理、围护桩与老基础工程桩冲突处理、上部放坡坑边地表水处理、换撑设计及出土口加固等关键技术的有效处理,确保了基坑安全、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及地下室顺利施工,为类似复杂深大软土基坑工程支护方案设计施工取得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龚晓南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 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3)[S].浙江省标准设计站.2003

第11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4-0000-02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用3DS MAX等工具软件来开发防震安全教育软件,让用户能够通过观察不同场景下的地震逃生反应来学习正确的逃生技能。VR技术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后又一个在计算机科学界和工程界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它使人感觉到如同处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使人机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人性化。

一、可行性分析

从现有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来看,基本的场景、人物角色动画的建模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来实现;虚拟人物与场景的交互可通过Virtools开发工具来实现;作品的和浏览可以选择安装3DVIA Player插件的IE等浏览器来实现。

二、功能模块分析

(一)三维虚拟场景模块

作为软件呈现给视觉感官的主体,三维虚拟场景视图应该具有真实感、具有光照及阴影等效果。地震三维虚拟场景模块主要包括:山坡、教室、博物馆、街边、卧室。

(二)交互功能模块

为了便于场景中虚拟人物角色的控制,其交互功能的实现是利用菜单方式列出虚拟人的不同行为反应行为,供软件用户选择,不论选择正确与否均给予提示帮助信息。

三、总体设计

(一)设计方法

软件的设计采用了当今VR技术开发中的流水线绘制方法,即把整个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开发中采用不同的开发技术和硬件资源。作为整个开发过程包括两条流水线,其一是三维场景模型的创建,即图形绘制流水线;其二是交互情景功能的创建,即触觉绘制流水线。

(二)功能模块设计

整个软件的结构包括:三维场景创建模块、交互功能创建模块、脚本模块。每个模块分为若干功能子模块。三维场景模块主要由虚拟场景中各种物体和人物角色模型所构成,其中又包括子模块:模型的参数设置、模型的建立、材质贴图、灯光处理、摄相机构图、场景组合。交互功能模块也包括子模块:场景的编辑、行为动作的设置、后期的整合。脚本主要在交互功能模块完成后进行。

四、详细设计

(一)三维场景模型的建立

本软件选用了3DS MAX进行模型的创建。根据实际需要将建立人物角色、教室场景、山坡场景、博物馆场景、卧室场景、街边场景等模型。从3DS MAX中输出的场景模型要导入进Virtools中,要成为Virtools的文件类型,应该安装针对3DS MAX输出的插件Virtools Exporters for 3DS,这样在利用3DS MAX创建完模型并输出时才有Virtools软件编辑所需的文件类型。人物角色动画的创建主要有行走、跑步、后退、下蹲、倒地几个动作。下面以行走为例,介绍角色动画过程:

(1)先要创建人物外形的角色网格,然后使用Biped创建两足动物(一个由在层次中连接的骨骼组成的简单骨架),在透视窗口中拉出一个骨骼人形,并调整大小。

(2)通过移动、旋转和两足动物部位以设置两足动物姿势,使之适应指定的角色网格,即将两足动物与模型对齐。

(3)设置两足动物的姿势匹配角色网格之后,将“Physique”修改器应用于角色网格并使其与两足动物相关联。设置两足动物骨骼的行走动画后,网格中相应的顶点将与每个两足动物部位一起移动。

(4)调整封套时,应从各个角度检查网格。当两足动物姿势更改时,测试动画也将展现出网格中的不同瑕疵。

(5)使用足迹设置人物角色的动画。

(6)从3DS MAX中输出人物角色动画导入进Virtools,与输出场景模型不同,在弹出的Virtools Export对话框中选择输出为虚拟角色动画(Export Animation Only)。

(二)交互场景的创建

对于交互的实现,选择Virtools软件进行创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利用Virtools工具创建互动场景通常分为以下七个步骤:开启数据资源库、添加三维场景模型、添加三维角色及动画、加入行为模块、测试效果、存储作品、。其中“行为模块”指的是一组用来描述该组件在特定的条件或既定的事件之下应如何行动或反应的描述文件。为了要使先前汇入的人物对象有随着键盘的指令在街道上四处走动,就需要添加一些“行为模块”到它的身上。在Animation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动作:“run” 、“back” 、“pingtang” 、“xiadun”、“zhanli”。在Message选项中设定用于激发相应动作的传递信息。通过对不同动作的设定实现交互。

(三)交互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基于桌面虚拟现实的教育软件作为在防震安全教育中地学生进行模拟逃生训练的工具,除了模型的模拟,创建出逼真的视觉效果场景以外,还要创建出人在地震时的不同逃生行为,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利用Virtools工具来开发,先将在3DS MAX中创建好的场景模型和人物角色模型、动画导入至3D Layout面板里,再进行行为模块的添加包括人物角色行为的设计和立体交互场景的设置等,最后完成可视化的场景对象效果播放和输出。其中,场景属性的设定由重力属性和碰撞属性设定两部分组成,重力属性设定如下:

(1)场景部分的设定。场景中属于地板的部分,必须设定地板的属性,这样人物角色才知道该站在哪一个物体上,而不会有漂浮在空中的感觉。

(2)人物主角部分的设定。在设定完成地板的属性后,还要再新增一个行为模块作用于角色上,告诉Character必须站在所设定的地板上。而若不设置碰撞属性,会有人穿墙或穿越物体而过情况发生,导致不真实的情景。本软件即采用Group方法。此法为较为方便,可以不用一一为每一个障碍物设定碰撞属性,只要将物体加入指定的Group,再由行为模组“Object Slider”控制即可。由于场景中有不同物体,每个物体的碰撞半径不同,因此需要设置多个组。通过试运行,调整半径参数Radius的设定值。整个场景触发事件由三个部分组成:

(1)整个软件的开始是通过按空格键。在该模块中,通过控制器行为模块Key Waiter,等待空格键的按下,激活,Wave Player声音播放器,以播放地震时声音,由于人的视觉是通过摄像机实现的,因此地震震动效果须通过摄像机震动来实现,其功能由Camera Waver模块实现。

(2)人物行为控制。为了便于控制场景中的人物,本软件采用通过鼠标点选菜单按钮的方式来选择人在场景中的行为。人物角色在接收到传来的消息后,通过Charater GO TO行为模块的设置,到达场景中指定的位置,再通过Send Message行为模块,传递消息给人物角色,以激活二级动画,如下蹲、匍匐前进等。

(3)反馈的控制。当人物角色到达场景中的指定位置后,无论是否是正确的躲藏位置,都应给以相应的提示信息和地震时的动画效果。判断人物角色到达指定位置是通过检测碰撞辅助对象来实现的。当人物角色到达错误躲藏位置时,应有相应的地震动画效果。如到达阳台时,可能出现阳台和人物同时坠落的动画,又如人原不动,可能掉下楼板,将其砸伤,它们的脚本者相似的。

软件所有设计和开发完成后,可以把它输出成相应的VMO格式让装有3DVIA Player的IE浏览器进行浏览、演示和操作。文件以VMO格式输出后,启动IE浏览器即可进行基本的操作。

五、测试与评价

在软件设计与开发中不断进行试用,以测试软件的实用性和存在的问题,再不断进行修改,以达到前期预计的效果。设计和开发基于VR技术防震安全教育软件,更有利于知识的传达,有助于提高防震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给受教育者留下深刻记忆。由于开发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不断完善软件各种功能的同时,再注入一些新的理念、补充更多的场景。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提出了基于java技术的网管系统体系结构。这种结构是典型的三层体系结构:客户表示层、中间服务提供层以及数据永久存储层,同时对每层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1. 引言

随着web/java技术的成熟及其在internet上的广泛应用,网络管理技术和模式迎来了又一次革命。在网络管理领域,通过web技术(如web服务器,http协议、html和java语言等)来集成网络管理系统,就能够获得可运行于各种平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工具。特别是目前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工具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集中式管理模式,而要求网络管理工具具有分布计算能力。近几年来随着java、ejb[1]、xml[2]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人们对网络管理的分布式要求已成为现实。

2.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

网络管理系统从结构上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管理应用层和为之提供服务的下层结构软件。下层结构软件包括管理信息库(mib)、图形化用户接口(gni)、网络通信接口(nci)。它们通过一组应用编程接口(api)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2.1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的特点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3]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由于具有如下特点:

(1)分布性。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于分布式网络管理。

(2)跨平台性。网管人员可以从任何平台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访问网络,这就解决了由多平台异构而导致的互操作性问题。

(3)成本低。界面更加友好,管理方式更加简单方便,降低了网管成本。

(4)效率高,安全性好。采取瘦客户机/胖服务器模式,大量繁重的计算和存储任务交给web服务器完成,这样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使用户能更灵活的操作网管系统,同时借助/network/">网络管理软件的实现

4.1前端与后端服务器数据的交换

位于中间层的前端与后端服务器可以通过xml来实现数据交换。xml是一种标准的数据交换语言,通过利用xml使系统间的数据访问变得更加容易。具体实现可以通过前、后端服务器中的xml解析器来对xml的语法及语义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提取。通过灵活的配置文件实现了应用的可扩充能力。

4.2客户表示层

通过web客户端可以查看t比特路由器故障告警信息、路由器性能、各种统计图及进行路由器的配置等。通过浏览器,用户可以直接对数据库中不需要的信息进行删除。

客户表示层通过基于浏览器的方式来访问中间服务层,这种访问包括两种方式:一种为基于web的java客户端,另一种是基于web的html客户端。基于web的java客户端与前端服务器采用rmi、corba、socket或http协议进行通信;基于web的html客户端采用http协议实现与前端服务器的通信。这两种基于web方式的客户端是是目前在网络管理中比较流行的方式。

4.3实现中涉及到的java、java相关技术以及xml技术

java、java组件技术以及xml技术为开发t比特路由器网管系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工具支持。

4.3.1xml技术

在现代网络管理中,利用xml技术有利于实现管理信息交换与存储的标准化。例如在网管系统中不同权限的用户所关联的菜单功能是不同的,有些用户只能对系统进行查询,而有些用户除了查询功能外,还有修改功能。这样对不同的用户可以通过xml作为配置文件来进行相应的功能定制,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系统权限的需求与管理。利用xml作为配置文件,有效地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充性。

4.3.2ejb技术

ejb技术提供了分布式组件模型,这一技术可以使开发人员将精力集中在解决自己业务方面的问题上,而依靠j2ee平台来解决系统级的复杂问题。这种侧重点分离的开发方式有利于快速地开发出具有可扩充的、易于理解的以及高可靠性的应用软件。前端服务器通过利用ejb技术,可以实现许多的高级功能,如可扩充性、事物支持、数据库集成及负载均衡等。

4.3.3java applet技术

java applet是java的小应用程序,以class的形式嵌入到html,通过主页到internet,网络用户访问服务器的applet时,applet就下载到本地,然后在浏览器中由本地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applet客户端是实现网络实时管理的有效工具。基于swing的applet客户端弥补了纯html客户端与用户互动性差的弱点。

5. 结束语

通过对t比特路由器网管系统的开发,可以抽象并提出现代网络管理系统的多层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整个模型的体系结构层次分明,各层完成各自的任务。其中位于中间层的后端服务器完成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的核心部分,如故障告警、性能管理等。位于中间层的前端服务器起到连接客户表示层与后端服务器的功能,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当客户请求对数据库进行写操作时,直接将这种请求交给后端服务器来处理,通过后端服务器安全认证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当客户请求对数据库进行读操作时,前端服务器可以直接与数据库通信,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利用xml技术、java及java相关技术使开发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性、安全性以及跨平台性。这种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方式正是符合现代网络管理的特点与要求,希望这种网管软件体系结构对其它类似软件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ed roman, 精通ejb(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13篇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 差异化培养模式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其比例结构应为7∶4∶1[2]。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软件蓝领”主要培养基地,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软件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创新、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一个有别于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

各高职院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形成两个极端。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出现两个极端。现有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但又受制于培养时间,所培养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浅薄版”。另一种培养目标则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对政策倾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不了解,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所培养人才像“培训班学员”。

1.2专业方向开设陈旧,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然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专业方向多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开设诸如java方向、dot net方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毫无体现,导致各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中IT基础技术岗位人才供大于求,IT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1.3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便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3]。然而,生源质量及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IT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4校企合作内容空乏,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向学校推销产品,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的心理,使学校变相地成为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4]。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1.5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大型软件企业引进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因此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致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差异化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与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相比,如何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IT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如下探索。

2.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目标。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又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差异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可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在三年之内掌握现有各种IT技术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可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成功突围。

2.2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喜好猎奇、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过逻辑思维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门槛较低,对技能深度掌握的要求弹性大、社会需求量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方向差异化设置,使之始终紧跟技术潮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2.3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高职类软件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和分析高职软件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后,设计与之适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

2.4适当降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将先进复杂的软件技术,让学习基础差的高职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实施方案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培养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到专业方向设置,再到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效果考核,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

3.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归纳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

可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软件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目标主要可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广州(深圳)软件园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软件公司、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涉及省内及周边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会,还可访问51job和job168等人力资源网站。在人才需求调研之后,根据需求信息归纳出软件技术专业差异于一般本科的培养目标,该目标应保证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学懂软件技术及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问题。

3.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差异化专业方向设置。

在通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得到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后,可针对市场需求紧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难度高职可以接受、普通高校尚未重视的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开设软件技术方向。在开设新方向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师资力量,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地对软件技术专业方向采取渐进式改革,增加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了软件测试方向、移动互联网方向、互联网方向。

3.3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软件人才一般分为3类:一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二是进行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三是从事编程、测试、维护和支持的一线技术人员,即“软件蓝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因此课题主要关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蓝领”所需的职业能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编程能力、云计算编程能力、web 3.0技术等上。

3.4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的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题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融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中,一方面在保留软件技术学科核心课程的同时,剔除难度大、内容抽象,与专业技能掌握关联度不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能知识课程体系。为了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方向开设了web3.0课程和云编程课程。

3.5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差异化多维培养手段确定。

课题组一方面在课程授课上减少抽象不直观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训、比赛、商用项目的承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软件技能。具体手段主要有3个:(1)以赛促学。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一系列的软件比赛,激发学生斗志。(2)以研促学。大胆使用学生参与老师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激发学生动手热情,实现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3)互助促学。按爱好建立互助化学生学习型小组,优秀学生出任组长,小组内通力协作,小组相互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谦虚好学态度。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近三年有人才模式的培养手段革新产生了一系列的成绩,近三年共获得了师生共同完成近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项目,学生共获得国家级比赛二等奖4次,省级比赛一等奖5次,省级二等奖比赛14次。

3.6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效果评价。

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评价不能只局限于课程考试,而应该引入动手能力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手段和培养手段实现对接。以赛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凡获得市级以上比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学生,比赛中用到的核心课程(教师委员会评定)知识,凭获奖证书可以申请免考获评课程成绩优秀,同时获奖证书可代替学校毕业要求的技能证书。再以研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在科研中有较大贡献的学生,也可申请特定课程免修、免考,由教师委员会裁定是否可免修及成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3年来共有23人次由获奖或参研项目获得免修课程资格或免考课程而获得课程成绩。

4.结语

在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涌现条件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后,我院针对问题进行了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差异化的专业方向、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差异化的培养手段。这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会影响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软件技术差异化人才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进行中,具体实施方案的实现和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江天仿.基于岗位分工的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VOL33,(2):36-40.

[3]林良全.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差异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24,(2):6-7.

第14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

1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概念

1.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例如机器人、模式识别及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产品,不仅实现了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人类。

1.2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海量信息的集合,一般用常规软件工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和处理,需要借助具有超强洞察力的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共享。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超大规模的并行处理,能够有效地处理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数据,具有较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及分析决策能力。

2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2.1知识更新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需要软件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知识更新能力不强,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改进培养方案,增加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

2.2创新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下,需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适应创新能力,较强的开拓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差,新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迫切行,学习意识不强。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创新改革培养方案,确定切实可行培养策略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任务。

2.3大数据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人才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统计分析和深度学习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整理、描述、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创新培养体系。

2.4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人才的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要求较高,主要包括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等方面的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较差,不能够有效地开展软件的规划、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等环节,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践能力。

3建设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顺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展要求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亟需转变教学理念,从而适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而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应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和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着重考虑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在制定培养任务时,应着重参考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岗位的岗位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突出知识更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的培养。

3.2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Web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首先,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上涌现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的学习资源,但这些网络资源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搜索、鉴别和使用这些网络学习资源。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开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的学习,通过兴趣小组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线学习的效率。最后,教师可以自建教学网站,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优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网络学习。

3.3构建大数据分析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众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企业亟需大量的具有较高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大数据分析能力是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适时构建大数据分析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因此应注重教师的培养,只有提升了教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然后,重点突出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预处理能力和聚类分析能力等。

第1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四步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强调项目在课堂教学的主线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并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所学知识内化。〔1〕而任课老师不再采用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法,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项目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自主制定探究方案,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所学知识,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2〕然而,传统项目教学法采用的是“六步教学法”,流程相对复杂,耗时较长,学生的参与度可能不高,而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最终制约项目教学法作用的有效发挥。〔3〕为改进这些不足,提升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优化,创造性地采用“四步教学法”,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尽管项目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实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但目前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依然存在不足。

(一)教学流程复杂,耗费的时间较长调查显示,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任课老师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将项目教学法分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这种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六步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复杂,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二)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不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这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传统的“六步教学法”过程中,由于任课老师讲解的内容较多,整个教学流程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学生参与主动性不强,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提升。〔4〕随着教学观念更新,现代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以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由于传统的“六步教学法”耗费的时间较长,部分任课老师甚至呆板地按照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偏低。此外,教学评价方式落后,不利于更好规范和引导课堂教学,最终影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提升。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改进传统项目教学法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时间利用效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好开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优化改进,将其压缩为“四步教学法”(课上咨询、小组决策、集中学习+推广、总结评价)。

(一)课上咨询主要流程为:学生自学教师提问检查制定教学方案。传统项目教学法要求咨询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老师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软件等,将学习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但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项目教学法顺利进行。为转变这种情况,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将咨询部分放在课堂完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任课老师发挥指导作用,并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任课老师采用提问、抽查等形式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5〕然后制定项目化教学方案,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小组决策主要流程为:小组讨论制定学习方案。课上咨询和任课老师检查并制定教学方案后,小组成员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要求,认真开展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观点,开展小组决策。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发言的主动性,群策群力,相互借鉴,形成合力,制定具体的小组决策,并确保决策正确。每个小组决策完成后,任课老师公布几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讲解其优缺点。然后,每个小组对照所制定的方案,并参照任课老师讲解完善方案,进一步提升小组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创造便利。

(三)集中学习+推广在该教学环节,第一次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第二次由学生单独完成,实现所学知识内化。小组决策后,每个小组已形成自己的方案,这时可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案。刚开始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甚至容易出错。为妥善解决该问题,首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密切组员之间配合,充分发挥各组员的长处,对遇到的疑难共同商讨应对方案,还可以向任课老师咨询和请教,破解小组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小组学习任务完成后要总结经验,指出不足,为后续小组活动开展提供有益借鉴。〔6〕然后,每个小组成员回到自己的座位,根据项目方案重新操作和演练,单独完成项目任务。不管是小组学习还是学生单独学习,任课老师要开展引导,做好记录、考核与评价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确保学习效率,也让项目教学法取得更好效果。

(四)总结评价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给出学习成绩。在对学生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后,任课老师要及时总结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参与“四步教学法”的兴趣和热情。但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并妥善解答学生在“四步教学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帮助他们突破重难点。此外还要评价个人表现和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对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认真记录和评价,给出平时成绩,并将其折算成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一般项目教学法的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笔试成绩占60%,学生最终成绩=项目教学法成绩×40%+期末笔试成绩×60%。

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确保教学项目的真实与完整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目标和学生将来实际工作,专业教学要尽量选择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并保证项目完整。一个完整的项目应该包括需求分析、整体设计、详细设计、项目实施、调试运行、后期维护等。只有在确保项目完整的前提下,才能调动高职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让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效融入学习活动当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所学知识内化。

(二)科学划分小组成员为推动项目教学法得到更好应用,让小组成员增进相互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必要的。因此,任课老师要结合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知识接收能力等,合理划分小组成员。每组成员在5~7名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应包括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学生,以利于相互帮助。要选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每个组员的工作,为项目教学法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

(三)注重发挥任课老师的作用任课老师要增强责任心,不仅要合理布置项目学习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同时还要准备好咨询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推动学生学习和小组讨论往更加深入的方向进行,并重视课堂监督和管理,维护课堂教学秩序。〔7〕认真记录学生的表现,做好教学评价和总结工作。

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将其用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不仅满足教学工作需要,还取得良好效果。

(一)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推动教学顺利进行与传统“六步教学法”相比,本文创造性地采用“四步教学法”,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讨论创造便利。对调动高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性,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推动教学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