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程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程学习计划

第1篇

化学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指把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本来并无联系的两种课程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两种学科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两种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正确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化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化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则有利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化学学习目标。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化学学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3.基本能力培养和化学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化学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二者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化学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化学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讲授型化学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化学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资源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化学课的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5)指导学生浏览有关化学网页和资源;(6)组织协作学习活动;(7)形成作品,以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共识。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地区或城市,选择友好学校作为成员实验学校;(2)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化学学习小组;(3)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有关化学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以便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结,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第2篇

一、多元化单元教学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问题讨论和研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反思。

笔者设计了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计划,分层次设计出多元化的问题。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信息技术发展的利与弊有哪些?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及其特征是什么?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如何?如何获取信息、鉴别信息、评价信息?信息技术应用于哪些领域?在学生先了解了笔者的问题框架以及学习计划后,学生分组自主课外探究并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1)围绕“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展开辩论,深入探讨;(2)各组展示、交流多媒体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演示文稿。这种多元化的单元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多元化单元教学能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多元化单元教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分组所考虑的学生因素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互助沟通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硬件环境等。这样可以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多元化的单元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内容当中,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三、多元化单元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通过完成整个单元计划学习,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能够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这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及对人的要求。

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比如单元模块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数字化生活”演示文稿制作,或者制作网站,这种多元化的模块任务,让分层的学生能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加以辅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元化单元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多元化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学生因为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增强了协作的主动性。

比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这个单元教学任务的辩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值得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能有效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能有效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内在感染力,将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有效整合,须处理好“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

2、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3、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1、明确课程整合的目标。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⑶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整合要考虑课型的差异。⑴绪论课。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发展简史、特点、学习方法及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⑵实验课。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各类化学实验的整合点;⑶复习课。化学复习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学生不容易把其知识条理化。如果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结构化,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误区

1、模拟实验无法替代实验操作。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首先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其次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第4篇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习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第5篇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concepts and ideas of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ic locomotive major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 learning from advanced thought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troduced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learning situation, texts,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design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 taking the course of Repair and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Locomotive Body and Bogie as a case,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学习领域课程;问题;对策

Key words: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learning area course;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38-03

0 引言

我院电力机车专业自2009年获批省级精品专业以来,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铁路高职电力机车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发“教、学、做“合一的新课程;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1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以下流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对原有学科化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职业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学习领域,表1简要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计划。

1.1 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先后调研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及南方周边铁路局机务运营站段,包括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株洲、怀化机务段;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南宁铁路局南宁机务段;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昆明铁路局昆明机务段等,从电力机车钳工、机车电工和电力机车司机三个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入手,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列表,为下一步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作准备。(表2)

1.2 行动领域归纳。我们邀请了机务段运用、检修主要生产车间和业务科室一起座谈,将运用和检修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性质相同或相近或前后相互关联的原则,归类出行动领域。(表3)

1.3 学习领域转换。从行动领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即课程。(表4)

1.4 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规划是将课程内容以某一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的过程,比如:我们将《电力机车运用与管理》学习领域设计了行车信号与闭塞、整备作业、乘务员一次作业过程、行车安全设备以及列车运行与运用维护五个学习情境,各情境之间体现由易而难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2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此,以《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为例,说明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是电力机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包括机车构造、运用保养方法、车体和转向架及部件中修工艺、转向架组装和机车总组装工艺流程以及设备、工具、材料等相关知识,属于电力机车司机和电力机车钳工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符合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且由简单到复杂,将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中修过程贯穿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源于实际的中修工作任务,融实践、理论、技能为一体,使教学做紧密结合。在教学组织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课,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以“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2.1 学习情境设计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以中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电力机车钳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依据,针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设计车体检修、转向架部件检修、转向架组装与机车总组装、机车检查与保养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考虑各个情境之间为平行或递进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使学生由初学者向熟练工方向递进。

2.2 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所有学习情境都是通过引导文教学法来完成的,它是项目教学法在现代职业教学和培训中的发展和完善,它包括:①任务描述;②引导问题;③学习目的描述;④学习质量监控单;⑤工作计划(内容和时间);⑥工具与材料需求表;⑦专业信息(只提供信息渠道);⑧辅导性说明(估计学生查找不到的专业信息和内部经验)。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只局限于做好教学准备、提出引导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编写质量控制单和在收尾阶段评价学生的成果,而学生的角色则是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检查自己的成果。

2.3 教学评价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考核采用口试(团队汇报)、笔试、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记录在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档案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等等过程性评价表上,形成学生的学习情境(任务)成绩,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考核的评分项目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方面,避免了以笔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2.4 教学过程实施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六步法”,每个学习任务重复的只是步骤,而不同的是教学内容。①资讯阶段:教师布置项目任务,下发任务单及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找出完成项目或任务的方法或手段,同时完成与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②计划阶段:学生分组,做出任务的学习计划,教师记录学生情况,同时参与讨论,适时提出实施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做出最优的方案。③决策阶段: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的点评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方案,形成最终的任务实施方案。④实施阶段:实施分情况完成,一是在有真实设备的情况下,各小组根据确定的任务实施方案安全规范地完成操作,教师现场指导、答疑,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二是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我们采用3G实景教学,聘请现场技师操作演示,学生通过观看及与技师交流互动,找出自己实施方案的不足并改进,教师记录学生学习情况。⑤检查阶段:各小组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并记录学生情况。⑥评估阶段: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教学改革进程方面。由于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时间较短,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研究与实施的人员是在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提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课程设计和操作环节等均有待继续完善。

3.2 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活动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还显不足,特别是激励机制方面的管理制度还应完善,以激发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

3.3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采用“六步法”来实施教学,必须加强配套的资源建设,如教师教学手册、操作说明、学生工作单、指导书、评价单等等,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除明确学习情境的任务和目标外,还要注意以完整工作过程来编排内容,并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特征,以不同的形式来引导或描述教学内容。

3.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自身只有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步骤,才能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但部分专任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弥补不足。一要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学校专任教师岗位;二要派专任教师直接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三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专家企担任兼职教师。

3.5 “专业教室”配备方面。学习领域课程除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任务外,还要求学习环境也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以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即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就《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学习领域而言,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化的教学实训生产车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第7篇

(1)计划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而且早期的学习计划要富有弹性。

首先学习计划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越复杂和严密的计划,越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计划早期应该留下一些空白的时间段,保证计划能全部实行。全部落实计划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下一阶段的计划安排。

(2)计划要考虑个人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些人是“夜猫子型”的,而有些人是“百灵鸟型”的。曾经有一个孩子说他有吃过晚饭马上就睡觉,第二天凌晨开始学习的作息习惯。别人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应该让孩子通过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定能事半功倍。

(3)计划要参照教学进度。

要让学习计划和学校学习和学习进度相结合,让计划对课堂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计划有多种:比如日学习计划,可建议为某门落后的功课或某门感兴趣的功课多安排些时间;还可以制定单元或专题复习计划,有计划地学习和复习。

(4)学习计划要与学习内容相匹配。

一般孩子们都喜欢清晨背诵、夜晚复习、演算。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临睡觉前记忆效果更佳。多了解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些内容是需要证忆的,而有些内容只能靠推理演算。应让孩子在精神最旺盛和塌易疲倦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内容。而且,一般应避免连续两三个小时学习同一门功课,除非孩子很感兴趣,否则容易造成疲倦而降低学习效率。

第8篇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化既是一门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中,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训练,会计信息化教学应考虑分层次进行。文章从分层次的涵义和原理出发,对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促进现行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相对于很多课程重视结果而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中更重视的是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其他专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所学的更能贴近将来工作实务。实践业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验也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层次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将有差异,差异的问题解决后还会产生新的差异,这不仅要求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努力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分层次,并在分层次中不断总结,最终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第9篇

1.适当精简原有课程内容。在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理科专业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数为32学时。在授课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工业与化工生产过程的有关知识,又能领会该课程核心内容———“三传”的精神,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精简选修课程(如物理、物理化学)中已学过的内容。例如流体静力学、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吸收过程的相平衡等。其次,不同章节中部分原理的理论推导过程(如伯努利方程式)进行弱化,直接导入结论,把理论推导过程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另外适当削减以设备设计为目的的有关工科专业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

2.将课程内容分为主讲内容与略讲内容两部分。主讲内容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三传单元操作上,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精馏与吸收。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三传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略讲内容如沉降、蒸发、干燥等单元操作则只要学生有一般了解,而且可以因专业、因人而异。如需了解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可自学加教师课外辅导的办法进行。

3.适当增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因而课程讲授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在传质分离方面,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已在许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在相关章节的补充讲解,非常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趣味教学。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计算多,课堂讲授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该课程主讲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化学工程基础课程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增强,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把日常生活现象、工厂实例和书本知识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由日本福岛核事故、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入流体流动单元操作;由火山喷发解释抽象的静压能概念;由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引入热传递;由海水晒盐引入蒸发单元操作;由实验室倾倒纯净水引出物理虹吸现象;由石油的炼制引入精馏单元操作等。通过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及工厂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双赢。

2.引入课堂讨论。《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传授化工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会想、会用”等三个转变。为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一种平等、相互激活的课堂讨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课的教学一般应分三个步骤:第一步,设置问题,一般是授课教师有目的提出一个小型讨论专题,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同学们。第二步,同学们讨论,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相关论证,其他同学也可说出自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可对他人观点进行评议。第三步,教师总结,依据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现场归纳总结。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还能充分挖掘师生之间互动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流体输送机械一章节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专题“农田灌溉时,离心泵为什么不能安装太高?”,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并自觉地应用前面所学习的流体流动能量守恒方程式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由自主的就加深了对“气缚、气蚀”现象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魅力所在。

3.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解决各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工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要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当前毕业求职的需要,学生对知识有“实用性”要求非常迫切。工程实例的引入,一方面使授课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困难 认知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19-02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的现状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有些老师还没有完全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还不够,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大多老师运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在下面,思维得不到扩展,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部分师生都还没有正确应对,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还不能完全领会,这都是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习现状。

2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困难的原因

2.1 知识内容的增加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知识量较少,知识结构也比较简单,学生们大多都能掌握,而到了高中知识量增多,知识结构复杂,这样的跨越使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老师讲课的速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也难以吸收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学生常常“手忙_乱”,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

2.2 教师的原因

有些教师片面的了解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没有体会到它的精髓,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比如说“合作”,在课堂上确实应该有合作并互相沟通交流增加学生之间接的合作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太过依赖“合作”在课堂上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遇到探索新知识的时,让小组优秀者代表其他组员发言,这反而使学生对合作产生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确实是应该与学生友好沟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与学生做朋友,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样的如果老师陷入到理解的误区,不能很好的处理,反而会使课堂纪律散漫,不能很好的管理学生,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的重要特点是“对话”,而有的老师不能良好的运用,这就形成了课堂上老师反复问学生“是这样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机械式提问,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拓展思维,往往表现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无法增加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的原因

由于不能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所以部分学生坚持已有的学法,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应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由于高中课程增多,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学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

听课的时候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课后又不抽时间认真复习,遇到困难不及时解决,夹生现象严重,慢慢的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越是不会,就不想学,也就导致了学习的困难。

3 认知因素的探索

3.1 阶段性的转变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导致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初中化学主要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基本上没有难度,靠形象思维就能学懂初中化学。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准确理解高难度的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一时间还无法转变。具体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针对各种问题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题型不同建立的解题思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但是很多高中生的学习对教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高中化学对思维模式的要求高,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教师上课节奏比初中更快。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只是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要靠自学完成一部分教材内容。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难度很难接受,导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了种种困难。

3.2 学习环境的改变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只凭借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能对新知识完全理解,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初中化学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就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困难。

4 克服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

4.1 课前预习不可少

课前预习是最基本的了解课本上的大概意思,了解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点,带疑问去预习,看完后记性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仔细听讲座寻找答案,课前预地减轻了课堂上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课本中的重难点,那些简单的知识点在课前预习熟悉后,在课堂上只需老师的提点便能明白,这样就节省了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那想看书都不太理解的重难点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4.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

在课堂上要真正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已经预习并弄懂的就不用再多花力气,有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记忆,把知识点理解透彻后,自然就很容易记忆,不要化太多的力气死记硬背,能在课堂上记下的,就在课堂上记,不要把太多的记忆任务留到课后记忆,一方面是课堂上结合老师讲解记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是课后是用来巩固预习,不能让它成为背书的“主战场”。课堂上要多思考,多探索,要锻炼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多动手,多动脑,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积极配合老师。

4.3 巩固课堂成果

每次下课,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维放松,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5 结语

找到主要问题,并解决。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它是一个环境的适应过程,学生需要适应,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守旧,觉得以前这样学挺好,就不愿去尝试和接受新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摒弃旧的,要懂得创新学习,把知识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学生方面更重要的是接受。而老师方面是理解,老师需要理解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正真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要创新教学,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使用更正式教学,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最后使实验失败,让学生去思考哪里错了,该如何更正,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也都参与其中,体会实验成败,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显得内容枯燥。

参考文献:

[1] 郭晓慧.高中生的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资本的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孙涛.高中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增娟.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张晓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情况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5] 刘明艳.中学生学习压力源、学习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模型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 刘秋萍.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 吴萍萍.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9.

第11篇

网络背景高职化学课程自主学习

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与基础的教育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整个教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当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的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主要就是以实验为主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学科,这门学科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化学类现象,也可以学习化学的知识,所以化学学科是有普及性和实用性的,这些都体现出来化学是一门极富自主性的学科,而如今的高科技信息网络时代就可以很好地为化学的自主学习提供途径,为开放式的化学自主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一、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学习的特点和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化的学习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利用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学生自身自动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来自于学生自我的激发。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自我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对自己学习的整个的过程进行控制,自主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可以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可以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学习者可以学习过程的进度和方法进行调节,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评价。

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运用网络,利用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科进行学习的形式的表现,它主要就是有以下的特点:(1)充分的自主性,在网络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体现,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过程,整个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引出的,而整个学习活动的任务也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地体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充分的独立性,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完全不依赖教师和其他人自己独立主动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没有外界给予的学习压力,也没有任何人进行监督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完全是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还有学习者对自我的控制能力。(3)丰富多样化,信息网络资源中的网络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网络中的学习资源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不同的群体提供的,这就是会呈现出许多的不同意见,不同人群提出的观点就会在一起对立。(4)充分的互动性,因为网络平台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是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的,也实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在网络的平台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和其他的学习者平等地进行沟通和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各种先进科技知识传播的主体,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信息能力主要就是包括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以及运用能力等。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去查找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提出一些观点给学生,通过网络与学生对观点进行探讨。如果学生在研讨的过程找出了自己认可的观点,这就会促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来查找自己一些论据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多方位的资料查询,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最终把自己所得的论证观点的资料交给教师。在这个寻找论据资料的过程就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探究能力就是对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可以使得不同个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学习策略,可以是先分析在进行综合的学习策略,就是把许多不同的复杂问题划分为许多简单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最后把所得结果进行统一的综合,把这些简单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综合。可以是先综合后分析的学习策略,就是把所有的问题聚到一起汇成一个整体,在对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进分析,在这种学习策略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分析思路,可以让学生提高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能力。

三、高职化学课程进行网络自主化学习的优点

1.高职教育的目标给网络背景下化学自主化学习提供了基础

高职教育的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生产和建设以及管理的各个岗位输送大批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让高职教育很好地摆脱了以往应试教育的约束,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实的状况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为了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的自主化的学习能力。

2.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立为网络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保证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了全面的校园网络,很多多媒体设备开始步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校园网络中各种软件的配备为现代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平台,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都开始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网络的便利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很好的开阔,也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使得网络技术和化学的教学找到了契合点,为高职化学教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自主化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技术保证。

3.高职化学的教材为进行网络化化学自主化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课程是基本的课程,高职化学教材的内容不是都适合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比如许多比较抽象的内容是要通过化学实验才可以理解的,总体来说,化学知识的内容内在的联系性是比较强的,化学教材对内容的处理已经十分的仔细了,有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或者是与生活有关联的内容都是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对象。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化学的教材中一些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化学与材料以及化学与能源等,这一类的内容通过网络的自主化的学习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这些内容也为开展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化学课程自主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化学自主化学习的特征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化学课程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环境自身具备的特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决定了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的开放性,网络资源平台的资源共享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程的自主化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这种学习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是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的,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学习是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的,在学习化学与环境类的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寻发生在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的案例,在对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分析,比如为什么在抽烟的环境里不抽烟的人也会受到危害,这就是由于四氯二恶英的化学性质造成的,学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地运用网络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询,这就促进了网络信息的交流,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网络环境里资源的大量性和化学方式的多样性

化学可以进行自主的学习是因为化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化学学习方法的多种性,这也就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自主的学习化学提供了基础,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化学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而网络环境资源的大量化更加地契合了化学学科范围的广泛化,能够为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资源,这就推动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渴望和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兴趣。

五、基于网络背景下自主化学习对高职化学教学的要求

1.对化学教学中角色的改变是基础条件

进行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的化学学习,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的条件是与教学和学习的角色之间转变有关系的,教师的教学角色首先就要进行改变,在过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许多的化学实验也是由教师完成的,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要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把学生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具体来说,在网络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再以传授为主,而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为主,使得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以前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的进行知识探求与积极学习者。

2.学生学习化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随着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人们的学习方式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高职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条件不断的放松,让许多的人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但是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生的化学基础很弱,自主化学习的能力不够,所以为了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网络课程教学要求,化学老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促进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入到自主化的学习。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网络背景下的化学课程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网络学习的资源大多数都经过一些图形和音频以及影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表现的形式正好符合当下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在网络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化学眼界,提升了化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宏才.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实施的要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9,(2):277-279.

第12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改;探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生化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业分析与检验、药物制剂技术这四个专业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也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笔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授课中,深深的体会到本课程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溶液配置、分析天平的使用、实验数据处理等操作方法在任何一个科研实验中几乎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可以从一个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除了让学生熟练仪器操作外,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进行培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会颇有收益[2-3]。目前,从我校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基本情况来看,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理论基础上仍有待提高。因此,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同行的授课经验[4-6],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尝试改变实验教学方式,优化实验内容的方法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我校大一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程,主要由无机和分析这两块内容组成,但由于内容上有些重复,因此把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这四块内容与分析化学中所对应的四大滴定方法相整合,这样一来,将重复的内容进行综合后,不仅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训练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机分析的实验中,学生应当树立严格、准确的“量”的概念,为今后参加生产或科研打下夯实的基础。

2教改的具体实施内容

2.1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偏重于理论讲解,使实验内容脱离了实际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无机实验和分析实验,其中分析实验主要是以滴定分析为主,所涉及的实验操作简单重复,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单一化,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中,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将生活和企业中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牛奶或奶粉中钙含量的测定”、“药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腌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等实验设为授课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隐含在这些典型的案例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的实施中,教师就好像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提高实操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说,项目式教学法是师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该实验课程的教学。2.2实验安排上的优化2.2.1精选实验内容引用项目式教学法后,对实验内容的筛选就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实验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生活,尽可能的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相关,适当减少单纯化合物的滴定分析,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清晰教学目的,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与此同时,也可以开设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可以让学生来拟题,最后由老师选定一个最佳的题目展开实验,让学生能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课题中学会相互合作、独立思考、共同进步。2.2.2合理分组小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也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探讨,尤其是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时,小组合作更能加快实验进度与上课的效率。但在小组人数分配上要做到合理,人数过多,则会使组内的个别学生形成“搭便车”的心理,这样就不能让每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去。因此,在笔者的授课经验上来看,每组最佳的人数安排应该是2~3人左右。2.2.3培养实验素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实验素养,不可在上课时喧哗吵闹,实验时要注意台面的整洁,仪器试剂原取原放,并且及时记录下实验的原始数据,在实验完毕后要将仪器复原,废纸废液不乱丢不乱倒。2.3加强环保教育,树立绿色实验观念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必然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倘若都直接倒入水槽中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实验课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个绿色实验的环保理念尤为重要。(1)公共试剂统一配置。在滴定分析实验中,指示剂就是属于实验中所必须用到的试剂,倘若每组都进行配置的话不仅影响实验进度,而且对于那些使用过剩的指示剂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先对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试剂进行划分,属于共用的试剂让学生进行统一配置,配置的原则做到宁少勿多,够用就行。(2)节约用水。学生在洗涤仪器时要时刻提醒大家节约用水。(3)有害试剂统一回收处理。铬酸洗液具有配置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洗液。但由于铬的毒性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该洗液的使用,对于用过后的铬酸洗液要进行回收,不能直接倒入水槽中。2.4科学考核,规范实验操作科学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主动的去学习,还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目前,我们在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即在项目式教学中,根据每个分组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占单次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实操成绩,主要是依据每个学生的操作熟练度进行打分,占单次成绩的30%;第三部分是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打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是否书写规范这两方面进行考核,占单次成绩的40%。最后,实践部分的最终成绩再由每次实验的分数累加取平均值得出。这样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过去单一的从实验报告上进行打分相比,会更加科学。

3结语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的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根据本专业的性质,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环保教育等措施,对该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成果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体系改革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我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其次,从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的考核结果上来看,学生在期末时的理论成绩大有进步,对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掌握的较好,在实验课上的积极性较往常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冰,陈厚,徐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4):6-9.

[2]薛春霞,秦斐,翟淑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1):237-238.

[3]邓辉,高英.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7):162-163.

[4]周萃文,尚秀丽,郭亚玲,等.高职石油化工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创新[J].广州化工,2015,43(10):213-214,216.

[5]赵丽,孙洪海,王丽敏,等.化工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14-115.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 有机化学 学习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制备及应用的科学,是化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作为高校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大学有机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下面笔者从目前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一、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学习效果很差、厌学甚至不学的现象。笔者通过与学生交谈,并进行查访,总结原因主要有: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有机化学没有用,因为以后工作也不会涉及化学知识,还不如花时间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些大学生心思根本没在学习上,而是专注于课外活动、玩游戏等;少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是太懒惰,无心学习,老师劝教也不听,最后临考前却想着让老师帮忙辅导,完全放弃了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出现这些问题的结果就是,班级整体有机化学学习水平下降。

(二)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水平不一

有机化学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组成各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省市,各地教学水平和质量不尽相同,造成了学生间化学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部分来自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尽管这些学生很大部分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其理解力和动手能力不强,学习很吃力,跟不上进度,以至于出现了弃学现象。

二、针对有机化学学习问题的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教学考核

加强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考核,有助于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正确理解学习目的,顺利完成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高校多采用多因素考核制度,包括平时考核和考试考核。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即从学习纪律、预习、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试考核即答卷测评考核。虽然各高校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但这种考核制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是客观公正的。与此同时,要想更好地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整个考核过程还应加大课堂测验考核。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维持大学生的学习紧迫感,使其用心听课和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其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还应该加强考核制度的执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多次考核不合格者,必须执行相关处罚。同时,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公平,严禁出现考核武断或者失误,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不平衡及产生学习失落感。

(二)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加强学习考核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第一,有机化学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化学分支学科,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性增加教学内容,以“贴近实际应用、贴近生活”为基本原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重视该门课程;第二,调整课堂教学日历,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课堂讲学,让学生更加紧密地加入到有机化学的教与学过程中,一方面督促其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使其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有助于调动起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动力。此外,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化学相关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升其对有机化学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加强学习交流与合作

大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除了自己主动外,还要相互交流,尤其对于那些有求知欲但又学习吃力的学生。大学有机化学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需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现代高校具备强大的信息资源和学习交流渠道,大学生之间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学习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似乎是多少代人的教学和学习经验总结。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自我封闭的趋向,这很不利于沟通学习。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班级干部和学院负责人合理安排,并配合心理教育专业人士,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或课外活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使其能够更多地接触同学,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大学有机化学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高校需要让大学生准确认识到自己目前扮演的角色和将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出现的现实问题,我们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加快社会进步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彦伟,孙广,李海艳,别红彦.大学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11-112.

[2]王枫,张会菊.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1(2):173-174.

第14篇

利用多媒体软件构筑立体空间

化学教学中有两个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学化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空间想象感缺乏,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微观世界的教学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口授讲解,必将导致学生觉得枯燥和抽象。通过制作多媒体软件,就可以构筑出虚拟的立体空间,模拟出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等,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些模糊和缺乏直观感觉的概念。

例如,在化学中有许多分子和离子运动的内容,完全可以采取二维或三维动画的方式进行模型构造。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采用实物模型授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分子结构图,但是不能产生动态感,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在头脑中构造出分子结构图,也能想象出分子运动时的状况图,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化学教学来说,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感觉和理性的思考。但是,由于日常的化学实验并不能够全部开展,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药品昂贵,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危险,有时还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因此化学实验的日常开展受到了限制。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化学实验过程,让学生自由地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操作,使得他们能够反复练习达到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真正理解。

但是,多媒体软件模拟实验只是改善实验教学的一种方法,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这是无论多好的模拟实验软件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仍然要强调学生应该多动手做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提升能力。

利用概念图软件形成知识网络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