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纳米材料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纯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和不同纳米Au修饰量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可以看出,波长为368nm处出现一个比较强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吸收峰。在525nm处出现较宽的纳米Au的吸收峰[4]。纳米Au的吸收峰随Au含量的变大而不断变强,还伴随显著的红移现象[5]。可能是因为Au和金属锌及其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纳米Au的吸收峰产生了显著的红移现象,可能给金属锌及其氧化物材料的气敏特性有重要作用。图2是纯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和不同纳米Au修饰量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XRD谱图。可以看出,谱线中存在很明显的六方相特征衍射峰,和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晶面吻合[6]。另外,加入纳米Au修饰量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谱线出现新的衍射峰,其峰位与立方相Au的晶面一一对应。纳米Au修饰量的衍射峰随着Au含量的变大而不断的变强。图3是纯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和纳米Au修饰量在为10%时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SEM形貌。可以看出,金属锌及其氧化物是由大量向外辐射分布的六棱锥纳米分枝构成的复杂的花型结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六棱锥分枝的表面比较光滑。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表面上均匀的分布着纳米Au粒子,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六棱锥分枝的表面出现了粗化的现象。这种粗化现象会导致表面缺陷的增加,对金属锌及其氧化物材料气敏特性有积极作用。
2金属锌及其氧化物的气敏特性
图4是纯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和不同纳米Au修饰量的金属锌及其氧化物气敏元件,在不同温度下对100μg/g丙酮的灵敏度图线。可以看出,纳米Au粒子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锌及其氧化物材料的灵敏氧化物对丙酮的选择性非常好,可以满足实际的丙酮气体检测要求。另外,材料各种气体的响应程度随气体浓度的增加基本呈线性逐渐变大。
图5为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对不同气体的响应恢复动态曲线和灵敏度。可以看出,材料对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较高。另外,材料对丙酮的灵敏度比氢气、甲醛、苯和乙醇高得多,这说明Au修饰后金属锌及其氧化物对丙酮的选择性非常好,可以满足实际的丙酮气体检测要求。另外,材料各种气体的响应程度随气体浓度的增加基本呈线性逐渐变大。
3结论
1.1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检测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被近红外光(980nm)激发发射出可见光,可以消除活体内检测时细胞和组织中自发荧光的干扰[25,36].Zijlmans等人在1999年首次利用上转换荧光材料实现了人类前列腺组织异性抗原的检测[20].随后,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生物探针被用于各种分析物的生物检测.例如,Tanke课题组[21]使用上转换荧光材料来进行生物检测,将400nmY2O2S: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与DNA偶联制备出DNA探针,检出限为1ng/L,比传统的花青染料探针灵敏度提高了4倍.Nied-bala等人[37]利用侧向免疫层析检测法,同时检测出唾液中安非他明、脱氧麻黄碱、苯环己哌啶和麻醉剂等物质.之后,Wang等人提出一种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夹心杂交检测方法并实现了对DNA的超灵敏检测[38].2013年,陈学元课题组[39]报道了一种新颖的上转换生物检测方法,用Yb3+,Er3+共同掺杂到上转换纳米颗粒作为生物探针进行溶液中痕量分析物(如抗生物素蛋白和肿瘤标记物等)的检测.多功能酶标仪可以收集上转换纳米颗粒近红外光激发发射出的可见光信号,量化分析物中的生物分子浓度.例如,利用Ln3+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强度和抗生物素蛋白浓度成正比例关系检测抗生物素蛋白,检出限为90pmol•L-1.相同的结果也从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受体、癌胚抗原和α-胎蛋白中获得,其检出限范围为40~100pmol•L-1.本课题组[40]将核酸适配体与上转换纳米材料相结合,利用分子识别引入了一种检测潜指纹的新方法,如图1所示.通过水热法合成的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油酸,油酸不仅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还能够通过配体交换将聚丙烯酸连接到上转换纳米颗粒上,得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既可溶于水又能够通过羧基将生物活性分子修饰到颗粒表面.将经氨基修饰的溶菌酶核酸适配体(lysozyme-bindingaptamer,LBA)连接到修饰了羧基的上转换颗粒(upconversionnanoparticles,UCNPs)的表面,形成核酸适配体功能化的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简称UCNPs-LBA).UCNPs-LBA通过核酸适配体高效地与指纹中溶菌酶特异性结合并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发出可见光,指纹图像清晰呈现并被配有微焦镜头的单反相机记录.这种通过分子识别的潜指纹检测方法可以实现不同表面和不同人的潜指纹检测.潜指纹中除了包含有本身的分泌物外,还包含一些外源化学物质,如可卡因.将核酸适配体换成可卡因的适配体同样可以实现潜指纹的检测,该方法对可卡因的检出限可达0.5μg.该检测方法有望为刑事侦查提供有力的信息。
1.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Kuningas等人[23]首次提出了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技术(upconversionFRETAssay,UC-FRET或UC-LRET),并通过使用抗生蛋白链菌素修饰的上转换纳米材料作为能量供体,生物素化的藻胆蛋白作为能量受体实现了生物素的高灵敏检测.此后,基于UC-FRET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李富友课题组[41]构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DNA纳米传感器:用表面修饰有DNA捕获探针的NaYF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作为能量供体,用标记有罗丹明的短链互补DNA序列作为能量受体构建UC-FRET结构,目标DNA通过链置换反应与DNA捕获探针进行互补配对从而破坏UC-FRET结构实现对目标DNA的检测,目标DNA的浓度与发射光的强度比存在线性关系,测量的目标DNA浓度极低,检测范围为10~60nmol•L-1.同样,Zhang等人[42]也报道了基于寡核苷酸修饰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用来检测DNA,检出限低至到1.3nmol•L-1.贵金属纳米颗粒如纳米金等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和较大的消光系数,将这些材料与上转换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降低检测时的背景荧光干扰并提高检测灵敏度,因此贵金属纳米颗粒也常常被作为能量受体用于UC-FRET生物检测中[43].例如,Wang等人[44]报道了基于NaYF4:Yb/Er和金纳米颗粒的UC-FRET生物传感器用来检测抗生物素蛋白,检出限低至0.5nmol•L-1.最近,Deng等人[45]提出一种在溶液和活细胞中快速检测谷胱甘肽的新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谷胱甘肽能抑制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的二氧化锰纳米片对上转换发光的猝灭作用.根据材料本身独特的电学和热学性能,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颗粒也在基于UC-FRET的生物检测中被广泛用作能量猝灭剂。
2生物成像领域内的应用
2.1体内深层组织的荧光成像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所用到的激发光源(980nm)在生物组织中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不会引起生物体自发荧光干扰而且对生物组织几乎无损伤,所以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是各种生物组织或生物体成像分析的理想荧光标记材料.Zhang课题组[49]使用PEI包裹的NaYF4:Yb/Er纳米颗粒首次实现了动物体成像,证明了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相比于量子点在体内深层组织成像中的优势.为了进一步增加稀土上转换发射光的组织穿透深度从而提高成像灵敏度,需要调节上转换发射光谱到红光区(600~700nm).这一波长范围内生物组织对发射光的散射和吸收均较小,且自发荧光干扰也很小,对深层组织成像至关重要.赵宇亮课题组[22]报道了Mn掺杂的发单色红光的NaYF4:Yb/Er上转换纳米材料用于活体成像,成像深度可延伸至15mm.Prasad课题组[50]也报道了一种新的体内成像方法,该方法利用NaYF4:Yb/Tm上转换纳米材料发出的近红外光(800nm)作为检测信号,在小鼠体内成像实验中获得了高对比度的荧光图像.在随后用Yb/Tm共掺杂的上转换颗粒进行小鼠全身荧光成像的实验中,实现了20mm的光穿透深度[51,52].此外,聚丙烯酸修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PAA-NaLuF4:Yb/Tm)也被报道作为光学生物学探针用于正常黑鼠的体内荧光成像,而且该探针在兔子体内成像实验中也能获得很高的信噪比[53].多路复用成像是识别不同生物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合成方法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调节掺杂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在紫外到近红外光谱区内对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射光谱进行精确调节,并可以使其呈现多个发射峰.Yu等人[54]首次使用NaYF4:Yb/Er/La纳米棒实现了活体内多色成像.Cheng等人[55]将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3种上转换纳米颗粒经皮下注射进入到小鼠体内,通过区分光谱反褶积实现小鼠的多色成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另一种调节上转换纳米颗粒发射多色光的方法,基于该方法的基本成像原理是,利用近红外光激发上转换纳米颗粒并利用其发射光来激发颗粒表面的有机染料或量子点,使其发射出不同波长的荧光从而实现生物成像.刘庄课题组[56]利用有机染料和聚乙二醇(PEG)包覆的上转换纳米颗粒之间的疏水作用力将染料吸附在颗粒表面来调节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的发射光谱,并将该复合材料用于生物体多色成像体系中.
2.2多模态成像单模态成像技术通常只能反映生物体内单一的信息,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生物体内相关信息,多模态成像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以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为基础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上转换荧光成像(upconversionimaging,UCL)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等其他模态成像技术相结合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生物成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7,58].
2.2.1双模态成像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将上转换荧光成像与MRI相结合构建双模态成像探针并探究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内的应用.众所周知,荧光成像为生物体内成像提供了高的灵敏度,但它的激发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深度较浅.相比于荧光成像,MRI为体内成像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但由于其灵敏度有限,所以通过结合上转换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可以获得同时具备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强激发光组织穿透深度的双模态成像探针.近年来,一些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双模态成像探针制备方法已有报道.第一种制备方法是分子的功能化,即将Gd配合物等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修饰在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来构建UCL/MRI双模态成像复合探针.例如,Li等人[57]报报道了一种核壳结构的UCL/MRI纳米颗粒探针,该探针以上转换纳米颗粒为核并将Gd配合物担载在二氧化硅壳层中.第二种制备方法是通过连续生长或者包覆的方法实现其他磁性材料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复合.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S)由于其良好的磁性和生物相容性获美国FDA批准为商用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目前,SPIONS包覆的上转换纳米颗粒作为双模态成像探针的雏形技术已有报道.Xia等人[58]制备了NaYF4:Yb/Tm@FexOy纳米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生物体T2加权MRI和UCL双模态淋巴管成像的造影剂.然而,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强度在这个核壳结构中将会逐渐减小,这是因为Fe3O4壳层既吸收发射光也吸收近红外激发光.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制备反相的核壳纳米结构,所以Zhu等人又合成Fe3O4纳米颗粒为核而上转换纳米颗粒为壳层的纳米结构来避免Fe3O4对发射光和激发光的吸收[59].刘庄课题组[60,61]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UCNPs-SIONPs纳米复合材料成像探针.该探针以上转换纳米颗粒为核,颗粒外包覆一层超薄氧化铁纳米颗粒,然后在最外层包裹一层金颗粒.该纳米复合材料可用于UCL/MRI双模态生物成像并在体内和体外进行定向的癌症光热治疗,还可用于干细胞的示踪和操控.这些结果表明UCNPs-SIONPs作为新型的多功能成像探针有潜力应用于体内转移性细胞的示踪和操控[62].然而,实现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与其他磁性材料结构和功能的复合非常困难并且会导致一些副作用(例如Fe3O4可能会猝灭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发射光).就这一点而言,含有Gd的材料(Gd2O3,GdPO4,GdF3,NaGdF4等)与稀土上转换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将含有Gd的纳米壳层包裹在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来制备的复合纳米材料同时具有光学和磁学两种性质,可以用于多功能生物体系中[27~35].例如,赵宇亮课题组[32]成功合成了形貌可调的Ln掺杂的Gd2O3纳米颗粒,该颗粒具有多种颜色的上转换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能力.Zhou等人[63]报道了基于Yb/Er(Tm)共掺杂NaGdF4纳米颗粒的小动物UCL/MRI双模态成像体系.第三种制备方法是将有磁性的离子掺杂到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中.例如,赵宇亮课题组[22]报道了NaYF4:Yb/Er纳米晶体掺杂Mn离子后表现出上转换荧光发射和磁性双重性质.Zeng等人[64]报道了NaLuF4纳米晶体掺杂Gd/Yb/Er三种元素离子的体系,该纳米晶体不仅具有近红外发射的性质还在室温下具有顺磁性,经生物分子功能化的NaLuF4上转换纳米颗粒有望应用于体内和体外的双模成像中(UCL/MRI).将UCL和SPECT相结合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双模态成像技术,SPECT成像在临床诊断中常用18F作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由于常用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组成元素中含有氟,所以可以在合成上转换纳米颗粒时将F元素换成其带有放射性的同位素18F来获得UCL/SPECT双模成像性质.最近,Sun等人[65]报道了用含有18F的NaYF4:Yb/Tm纳米颗粒进行小动物全身UCL/SPECT双模成像,该纳米颗粒不仅可以在老鼠体内获得高灵敏度的图像,而且在大型动物体内也可以获得.然而,18F较短的半衰期(1.829h)限制了其在生物体内长时间成像中的应用,所以研究者们又进一步合成了长半衰期153Sm(46.3h)掺杂的NaLuF4:Yb/Tm纳米颗粒并将其用于生物体长周期UCL/SPECT双模成像[66];而且由于153Sm发射出中等能量的β射线,对生物体损伤较小,因此该成像探针更加适合用于长时间的生物成像.
2.2.2多模态成像最近,PET/MRI/UCL或着CT/MRI/UCL三模态成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将3种成像技术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成像的清晰度还可以提高诊断效率.例如,CT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和透过率不同而获得被检查部位的3D高分辨图像的非侵入性分子成像技术;然而,由于CT和MRI成像不仅平面分辨率有限而且不适用于细胞水平的成像,而UCL成像却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细胞和组织成像.因此,通过结合UCL,CT和MRI三种成像模式可以实现从细胞到活体超灵敏、多层面的分子成像.Liu等人[67]报道Gd2O3:Yb/Er的多功能探针可以在小动物体内进行UCL,MRI和CT多模态成像来提供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相关信息.Xia等人[68]制备了Gd配合物掺杂的NaLuF4上转换纳米颗粒可以在小动物体内进行UCL,MRI和CT多模态成像.比如Fe3O4@NaLuF4:Yb/Er(Tm)和NaYF4:Yb/Er/Tm@NaGdF4@TaOx纳米核壳结构也同样可以作为MRI,CT,UCL三模态成像的生物探针.李富友课题组制备了18F标记的NaYF4:Gd/Yb/Er纳米颗粒[69],该颗粒具有放射性,磁性和荧光性可以作为多功能的纳米探针进行体外荧光成像和MRI/PET活体成像.而Os(II)复合体包裹的NaYF4:Yb/Tm纳米复合物也已证明可以进行三模态成像[70].
3疾病治疗领域内的应用
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也可以应用到疾病治疗领域中,比如可以作为载体来运输小分子抗癌药物和治疗性多肽等物质,也可以根据其成像性质来实时、简单、有效地追踪药物输送路径并了解药物释放的效率.下文主要介绍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在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方面的发展现状并总结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在光动力学治疗和光热治疗的应用.3.1药物和基因输送近年来,由于中空和介孔结构有巨大的孔容量所以常用作理想的药物载体.例如,赵宇亮课题小组[33]将布洛芬(IBU)包载到带有介孔壳的Gd2O3:Yb/Er中空纳米颗粒中.另外,Yb(OH)CO3@Yb-PO4:Er和NaREF4:Yb/Er(RE=Yb,Lu,Y)纳米颗粒也可以通过包载药物进行药物释放诱导癌细胞死亡[71,72].核壳结构Fe3O4@nSiO2@mSiO2@NaYF4:Yb/Er(Tm)[73](mSiO2=介孔硅),NaYF4:Yb/Er@硅纤维[74],NaYF4:Yb/Er@nSiO2@mSiO2[75]和Gd2O3:Er@nSiO2@mSiO2[76]等纳米复合物也已证实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并且可控制药物的释放.但是,由于介孔硅层的厚度很难控制到10nm以内,所以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由于介孔硅的包裹使得纳米颗粒的尺寸增加.除了硅封装,还可以利用药物分子与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功能分子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药物运输,该方法可以避免增加纳米颗粒的尺寸.Wang等人[77]合成了多色光谱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并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利用PEG化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实现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包载与释放的行为研究.首先将PEG与叶酸(FA)共价交联形成新的化合物,然后表面修饰到油酸包裹的上转换颗粒表面,这种颗粒能够对叶酸受体有靶向效果,并进行了KB细胞与HeLa细胞对比,研究发现FA-PEG-UCNPs能够很快进入KB细胞而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进入HeLa细胞.值得注意的是,DOX在低的pH值条件下,具有更好水溶性,低pH值条件加速了DOX中-NH2基团的质子化,从而导致释放出更多的DOX分子.根据pH值进行药物释放的纳米复合颗粒对临床癌症治疗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肿瘤的细胞外组织、细胞内的溶酶体和核内体的微环境均是酸性的.通过利用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近红外激发紫外光发射的性质来控制包裹药物的笼状化合物进行药物释放和基因表达,避免了直接使用紫外光照射的组织穿透能力低和光毒性的缺点.目前,这种近红外激发紫外光发射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智能药物领域的研究得到发展.Zhang课题组[78]通过包裹可光解的质粒DNA/siRNA分子到介孔氧化硅包覆的NaYF4:Yb/Tm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多孔硅中,该方法不仅提高了生物相容性且增加了载药能力.在近红外光激发下,上转换纳米颗粒发射紫外光刺激质粒DNA或者siRNA进行基因表达调控或者基因下调.Yang等人[79]首次证明通过共价键将阳离子可光解连接器与硅包覆的上转换纳米颗粒连接起来,在980nm激光辐射下,上转换的紫外光可以使光敏连接器分开,因此可以有效地释放siRNA并控制其在活体细胞中靶基因的表达.同时,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笼状化合物比如说NO[80],羧酸[81],二硝基苯[33]和荧光素[82].另外可光解药物释放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基于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其他光响应系统,例如,Yan等人[83]通过使用光敏水凝胶包裹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近红外光激发发射紫外光的情况下可以引发溶胶-凝胶转变并且可以释放大的、无活性的生物大分子(比如说蛋白质)到溶液系统中.Liu等人[84]报道了基于偶氮苯基团(azo)修饰介孔氧化硅包裹的NaYF4:Yb/Tm@NaYF4上转换纳米颗粒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发射的紫外光可以引发偶氮分子从反式异构体转换到顺时异构体,以一种可控的反式异构体来引发药物释放.3.2光动力治疗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采用光激活化学物质(光敏剂),从而产生单线态氧(1O2),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用于激活光敏剂的激发光通常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由于其穿透能力有限,所以将光敏剂包裹到上转换纳米颗粒上来提高其组织穿透能力.当纳米微粒被980nm的近红外光激发时发出可见光然后可见光激发光敏剂释放1O2最后杀死癌细胞.Chen等人将光敏剂亚甲基蓝(MB)附着到表面包裹有二氧化硅的NaYF4:Er/Yb/Gd上转换纳米颗粒上,发现了显著的红光猝灭现象[85].Zhang课题组将光敏剂酞菁锌(ZnPc)包裹到NaYF4:Yb/Er-PEI上转换纳米颗粒或者NaYF4:Yb/Er@mSiO2上转换纳米颗粒[17,86,87],由于ZnPc的吸收峰(~670nm)与NaYF4:Yb/Er纳米颗粒的红色发射峰相重叠,所以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ZnPc产生了大量的1O2杀死癌细胞,增加了癌症的治疗效果.之后,Idris等人制备了与两种不同光敏剂即ZnPc和MC540(部花青540)吸收波长相匹配的上转换纳米材料,从而实现利用单一波长光源同时激发两种光敏剂的治疗方法[34],与单一负载的光敏剂相比,UCNs-ZnPc-MC540产生了大量的单线态氧并且减慢了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速率.另外,为了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将具有靶向作用的叶酸和抗体连接到上转换纳米颗粒上,使其既可以进行靶向光动力学治疗又拥有了更多的抗肿瘤效应[17,37,86].刘庄课题组报道了通过非共价键修饰的方式将Ce6光敏剂装载到NaYF4:Yb/Er@PEG上转换纳米颗粒上[77,88],构建了治疗和成像双功能的上转换纳米材料,通过构建4T1乳腺肿瘤Balb/c鼠动物模型,以瘤内注射的方式将UCNP-Ce6给药到瘤内,再经过980nm的激光照射,首次实现了利用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光动力治疗在生物体应用,形成的光动力学治疗纳米复合物显示了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并且提高了体内肿瘤的抑制效果.其他的光敏剂分子,包括MC540[37],四苯基卟啉(TPP)[89]和(4-羧基苯基)卟吩(TCPP)[77]也可以包裹到NaYF4:Yb/Er用做光动力学治疗药物.另外,将NaYF4:Yb/Er@NaGdF4或者NaYF4:Yb/Er/Gd应用于能量转换材料,可以实现MRI/UCL成像和光动力学疗法相结合[85,90].3.3光热治疗光热疗法(photothermaltherapy,PTT)是通过激光照射(近红外光)改变癌细胞所处的环境,将光能转换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可以诱发细胞内蛋白质的变性,破坏细胞膜,导致癌细胞的热消融.与化学疗法和外科手术相比较,PTT具有更少的侵入性,因此在癌症治疗中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刘庄课题组制备了NaYF4:Yb/Er@Fe3O4@Au-PEG多功能纳米颗粒不仅可以用于MRI/UCL来进行成像还可以进行具有磁性的靶向光热癌症治[61].在动物实验中,通过静脉注射NaYF4:Yb/Er@Fe3O4@Au-PEG纳米颗粒到荷瘤小鼠体内,不仅肿瘤成像信号加强而且当使用808nm近红外光照射肿瘤时可以使肿瘤细胞热消融.另外,Dong等人将合成的NaYF4:Yb/Er@Ag纳米颗粒与HepG2细胞一起培养[91],在980nm近红外光下照射8~20min中,HepG2细胞的存活率从65.05%下降至4.62%,显示出光热治疗方法的疗效.
4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发展小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
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10-9米(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1-100nm之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性。
1、纳米技术在防腐中的应用
由加拿大万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与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及其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研讨会近日在无锡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国莱教授,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钱伯荣总工等业内知名人士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者共同探讨了纳米技术在防锈颜料中及涂料中的应用、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以及新型防锈涂料和防锈试验方法发展等课题。
徐院士就当前纳米技术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介绍,他指出:纳米技术的研究对人类的发展、世界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了纳米技术,谁就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纳米技术的研究因起步较早,现基本能与世界保持同步,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世界同行业。
作为国内表面处理这一课题的领头人,徐院士重点谈了纳米技术对防锈颜料及涂料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说,此前我国防锈颜料的开发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以红丹、铬酸盐、铁系颜料、磷酸锌等传统防锈颜料为主。红丹因其污染严重,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目前已被许多国家相继淘汰和禁止使用;磷酸锌防锈颜料虽然无毒,但由于改性技术原因,性能并不理想,加上价格太贵,难以推广;而三聚磷酸铝也因价格原因未能大量应用。国外公司如美国的Halox、Sherwin-williams、Mineralpigments、德国的Hrubach、法国的SNCZ、英国的BritishPetroleum、日本的帝国化工公司均推出了一系列无毒防锈颜料,有的性能不错,甚至已可与铬酸盐相比,但均因价格太高,国内尚未引进。我国防锈涂料业亟待一种无毒无害、性能优异而又价格低廉的防锈颜料来提升防锈涂料产品的整体水平,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海鹰代表常州涂料院,在题为《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复合铁钛醇酸防锈漆及复合铁钛环氧防锈漆的生产工艺、生产或使用注意事项、防锈漆技术指标及其与铁红、红丹同类防锈漆主要性能的比较。
在红丹价格一路攀升的今天,这一信息无疑给各涂料生产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纷纷提出各种问题。万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家权先生就复合铁钛防锈颜料的防锈机理、生产工艺、载体粉的选择、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及纳米材料的预处理方法等一一做了详细介绍。
目前产品已通过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车辆检验站、机械科学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分析和检测,同时还经过加拿大国家涂料信息中心等国外权威机构的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无可比拟的防锈性能和环保优势,是防锈涂料领域划时代产品,为此获得了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复合铁钛粉及其防锈漆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鉴定后已在多个工业领域得到应用,并已由总装备部作为重点项目在全军部分装备上全面推广使用。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防锈涂料产业新一轮的变革即将开始,它掀开了我国防锈涂料朝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效益及全环保型发展的崭新一页。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这是新型防锈颜料向传统防锈颜料宣战的开始,也吹响了我国防锈涂料业向高端防锈涂料市场发起冲击的号角2、纳米材料在涂料中应用展前景预测
据估算,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达到5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和大的企业纷纷启动了发展纳米技术和纳米计划的研究计划。美国将纳米技术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2001年年初把纳米技术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近5亿美元,准备像微电子技术那样在这一领域独占领先地位。日本也设立了纳米材料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五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将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并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德国也把纳米材料列入21世纪科研的战略领域,全国有19家机构专门建立了纳米技术研究网。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改善及人体健康的保障都将做出更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一个纳米世纪。
由于表面纳米技术运用面广、产业化周期短、附加值高,所形成的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以及对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产业化市场前景极好。
在纳米功能和结构材料方面,将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异常光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力学特性、敏感特性、催化与化学特性等开发高技术新产品,以及对传统材料改性;将重点突破各类纳米功能和结构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检测技术和表征技术。多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的纳米硬质合金等为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遇。预期十五期间,各类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可能形成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纳米技术的应用逐渐渗透到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将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纳米技术在涂料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促使涂料更新换代,为涂料成为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开创了突破性的新纪元。
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约为18亿平方米,年增长速度大约为3%。18亿平方米的建筑若全部采用建筑涂料装饰则总共需建筑涂料近300万吨,约200~300亿元的市场。目前,我国建筑涂料年产量仅60多万吨,世界现在涂料年总产量为2500万吨,每人每年消耗4千克,为发达国家的1/10,中国人年均涂料消费只有1.5千克。因而,建筑涂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纳米涂料已被认定为北京奥运村建筑工程的专用产品,展示出该涂料在建筑领域里的应用价值。它利用独特的光催化技术对空气中有毒气体有强烈的分解,消除作用。对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