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向日葵教案范文

向日葵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向日葵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向日葵教案

第1篇

白老师的窗户正对着那块空地,打开窗子就看见下边光秃秃的一片。白老师心想,这样空着多可惜!于是,他在上面种了向日葵

向日葵挺立在这块小土地上,显得精神抖擞。白老师一有空闲就过来给它们浇浇水,可他也不是很有空闲的,比方说要出差。

那回,就业班的同学下企业实习,学校派白老师去做监督。实习一做就是一个月,这个月偏偏还净是大晴天。等到实习期满,白老师回学校一看,得!花儿全蔫了!

“哎哟,我的向日葵!”白老师真叫一个心疼,赶忙给它们浇水。能活的都活了下来,实在活不了的只好撤掉,又栽了几株新的。

“要是以后我不在,这些向日葵可怎么办啊?”于是白老师嘱托学生,以后轮到周五值日的同学卫生工作做完后,记得去给向日葵浇些水。

他们班共40人,每两人值日一天,也就是说谁都有可能轮到周五值日。轮到的同学都很自觉,都没忘了给向日葵浇好水再回家。

白老师自然不会让大家做白工,作为回报,他时不时地就会请这些同学下馆子吃一顿。

孙金枝和方桂就是其中一对。

孙金枝人如其名,当真是金枝玉叶般娇贵。她身材高挑,成绩优异,而且极善画画,美术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众多光芒集于一身,使得她在同学中显得特有人缘。当然,出于嫉妒,背后中伤她的也不少。

“白老师好!”孙金枝爽朗地向白老师打招呼,然后转过头对方桂说,“小桂子,快向老师问好!”

相形见绌,方桂的生活就没那么滋润了。他长得矮胖,常受校霸欺负;他成绩不好,常受学霸嘲笑。更要命的是他那名字――方桂!大家都觉得这名字像太监,于是合伙给他起外号,叫他方公公、小桂子、东厂长……总之,方桂觉得自己的生活真是糟糕透了。

三人入座,点餐。几个小菜过后,上来一大盘小龙虾,这是当地最有名的“大溪龙虾”。

白老师一边剥着小龙虾的壳,一边感慨:“一晃就很多年过去了,小时候我常和朋友去溪边钓虾,那时候野生的龙虾也多,不像现在这些,全是人工饲养的。每当大雨前后,总会有一大批虾兵蟹将爬上滩。我们把猪肉拴在棉线上,龙虾一钳子下去夹着猪肉就不肯放,轻易地就被我们钓上来。其实只要它把钳子松开就没事了,可它就是不乐意。”

“哈哈,那还真是愿者上钩!”孙金枝说。

“可不是!那会儿,会钓虾的人可是一抛一个准,我不和你们吹,伙伴当中就数我最厉害,回回钓完了虾,那些小伙伴就说,‘瞧,又是小白脸钓得最多!’”

“啊哈?他们……叫你‘小白脸’?”孙金枝打量着老师这张脸,分明黑得跟锅底似的!

白老师笑笑说:“这就多亏了我的这个姓,谁叫我姓白呢?这个姓在我们这儿很少见,他们就给我起了不少外号,叫我‘’‘白眼狼’,但也没啥恶意,只是叫着好玩。我每次钓虾都比他们多,这下还好意思叫我‘’吗?你说对吧,方桂?”说着,白老师把刚刚剥好的龙虾放进方桂的餐盘。

“老师,我懂了。” 方桂早就发觉老师一直注视着自己。

白老师欣慰地笑笑:“每回我把龙虾钓上来,总会分给钓得少的同伴一些,‘白眼狼’不久也没人叫了。所以嘛,跑在前头的人不能光顾着自个儿跑,时不时回头帮助一下落单的同学,对人对己都有益。”

孙金枝点点头,她也听出了弦外之音。

“所以到最后就剩一个‘小白脸’了,这外号不错,比我这大锅脸强多了!”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自那之后,白老师发现孙金枝对待同学明显热情了许多,而方桂也变得有自信了。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一段时日之后,学校的老师们都注意到白老师所带的班级不论学习还是纪律,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在同学们的悉心照料下,白老师的向日葵长得格外高大,金色的花盘里结出许多颗粒饱满的葵花籽。白老师小心地取下这些籽,埋进40个小花盆里,送给同学。大家用记号笔开心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每天看看小花盆里有啥变化,算是枯燥的高三生活里难得的乐子。

墙壁上“高考还剩XX天”的日历变得稀薄,高考随之临近了。有放下一切抓紧时间复习的,也有娱乐学习两不误的。白老师把自己比作太阳,学生便是他的向日葵,只要太阳是灿烂的,花儿也一定是灿烂的!他一再地保证,会陪大家一路走下去。

如果不是那天发生意外的话,他是不会失信的。

那天夜里,白老师独自坐在办公室整理教案。暴雨骤临,一阵大风灌进来,白老师没能把资料全都压住,一张纸飞了起来,夹在窗缝里。白老师个子不高,够不着,于是站到窗台上去捡。大雨漫湿了窗台,他一个趔趄,摔了出去。

他落下来,正好落在那片植着向日葵的土地上。

白老师是在两天后的中午醒来的。

“你醒了?感觉好点了没?”前来探访的莫主任惊喜地看见他醒过来。

白老师冲他笑笑:“真是劳烦你了,老莫。”

“没事儿,”莫主任把手中的花束放到床头柜,“你看,这都是学生送的,他们还挺有心!”

白老师看着这束鲜花,花束里错落有致地插着几株百合、郁金香、艾草以及向日葵。向日葵金色的圆花盘像一枚枚小小的太阳,在花丛中格外醒目。

白老师忽然想起什么,他问:“今天几号了?”

莫主任说:“4号,再过几天就高考。”

白老师失落地叹了口气,怎么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掉链子呢?

莫主任赶紧岔开话题说:“你的那些向日葵还真神呢!知道吗,你掉下来的时候好几株都被你压在下边……”

“都死了?”

莫主任摇摇头:“起初我们也都觉得活不成了,但还是把它们给扶正了。结果咋的?才过了两天,它们就复原了。”

“都复原了?”

“少数几株还有点儿打蔫,大部分都复原了。你要知道,长大了的向日葵一两天晒不到太阳也不会影响生长。”莫主任顿了顿,“学生们也都成年了,他们自己懂分寸,你就趁这阵子好好调养调养,别太操心了。”

就像莫主任说的,学生们的确很有分寸。最后一个星期,没有玩三国杀的,没有玩酷跑的,没有玩口袋妖怪的,大家都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捧着语文书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代表作《受戒》、《七里茶坊》……”

捧着政治书的:“思想是中国化发展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捧着英语书的:“guard守卫,decision决定……”

有一个人埋头苦读的,也有几个人相互讨论的,一切井井有条。偶尔有几个老师经过教室门口,都不由感慨:“白老师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白老师做了个梦。

在梦里,那些向日葵都着了魔法,纷纷飘浮在空中,像是阿拉丁的魔毯。白老师坐在一个巨大的金色花盘上,学生们坐在金色小花盘上,不知是谁吹响了口哨,大大小小的花盘欢快地往远方飞去。他们飞过了碧空,穿过了云彩,像是无数亮闪闪的鸟儿,冲向一片海滩。海滩上伏着螃蟹、海星以及椰子树的影子。海水清清,波浪一层接着一层,前赴后继地拍在礁石上,溅起了无数白色的水沫。金色的花盘漂浮在波浪上,像无数只小小的船,小船上的伙伴们一起唱着歌……白老师沉浸在这片五彩缤纷的梦境里,露出了开怀的笑。

白老师痊愈出院的时候已经是六月末梢,学校放了暑假,校园里空荡荡的,脚步声显得尤为清脆。

白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不由得怔住了:40张课桌整齐地排列着,每张桌子中央都放着一个花盆,每个花盘里都是一株盛开了的向日葵。最前面的花盆底下压着一张字条,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孙金枝的字迹。上边写道:

亲爱的白老师:

展信快乐!

当您看到这张字条就意味着您已经出院了,在此祝贺您身体康复!人家说一个好的老师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您就是那位辛勤的园丁,我们则是您的向日葵。时光犹如白驹过隙,是您给予我们阳光雨露,伴我们度过风霜雨雪,在我们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为我们指点迷津,为我们分忧解难。请您放心,这次考试我们都很顺利,甭管最后结果如何,我们都会笑以面对。

7月1号有个同学聚会,地方就在咱们常去的那家饭店。老师,您会来吗?

第2篇

关键词:感官习作;动态生成;表达;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73-01

习作,难乎?易乎?会者不难。

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会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传授写作方法、技巧,同时也是学生情感的交流与渲泄,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我觉得作文教学不能盲目地推崇理论,也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作文教学实践当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一些粗知拙见。

1.影响习作教学动态生成的原因探析

1.1 教师"导"的随意性。小学生从三年级正式开始练习写作文,一直到六年级,八册语文课本,大约六十多个单元,就有六十多篇大的习作。再加上平时的日记,周记,课文后面的小练笔,每张语文试卷后面的习作,大约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大小小要写五六百篇作文。除去大的习作,剩下百分之八十的作文训练重点内容、方法、目标是什么?教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就造成了无目的、重复的训练。有部分教师在作文备课中,只是简单的写了几条提纲,有的甚至没有教案,仅有一个作文题目。越来越少的教师为教学需要而写"下水"作文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走入了一个误区。对学生缺乏有效指导,过多的进行应试作文模式地训练,这种教育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学生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教师的作文批改没有针对性,缺乏有针对性的眉批、尾批,有的甚至让学生代批了事。习作评讲无的放矢,不能将习作的训练达标情况系统、及时、有效反馈给学生,有的甚至不评讲。

1.2 学生"学"的盲目性。好多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布置的作文内容大多是和积极的,正义的,向上的事情沾边,而在大部分孩子的眼中,这些事情往往是最没有兴趣的。写作文时,学生遇上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内容、材料可写,往往是为写事而写事。一些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缺乏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写作时就想不到材料来支撑。还有些孩子,写作时,依赖于老师的"先说后写",老师请一部分学生先来说说今天的作文怎么写,这部分学生练习说得多了,就使另外一部分学生坐享其成了。使得交上来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一部分学生享受习惯了,思维造成了定势,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乏个性,没有个人的思想,没有独特的人生感悟,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毫无价值。

2.带学生在感官习作中,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针对老师和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尝试了带学生进行感官习作练习,引导他们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策略一: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感官习作练习:

练习一:请你带着想象观察凡高的名画《向日葵》,如果这株向日葵就在你眼前,展开想象,带着你的感觉去写一写它吧!

同样的题目,孩子们因为有了独特的感觉,写出的结果大不相同,就以向日葵为例:

习作一;在风中,向日葵在颤抖。它金色的花瓣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它的叶子有点没精神。伸出手来摸一摸,向日葵花的花蕊那样柔软。空气是凉冰冰的,向日葵花却还是那样热情。

习作二:向日葵花在唱歌,你听到了吗?它在唱一首快乐的歌。它的金色花瓣在抖动着,像是在边唱边跳舞呢!它每次轻轻的跳动后,都会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你闻到了吗?

可以看出,经过了这些习作实践之后,他们对于感觉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也渐渐开始将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意在让孩子们将自己不同的感觉汇合在一起,这时的感受不仅有外在的听、闻、触、看等等,还有内心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的体会,大大加强了孩子们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更有张力。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策略二: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有话可写

在多项感官习作训练时,学生都可以先去实践再总结提升。朱熹曾说过:"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1]

练:题目:《森林中的一天》,"这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你走在大森林里,……"请你围绕这一情境写出自己在森林中的一天中发生的故事。注意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的听、看、闻、嗅等感觉。

练习三:《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呢?能不能描写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断,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自己独特的感觉。

一开始我们的感官习作实践训练就是在带着孩子们下水,此时的习作练习让孩子们在关注到听的、看的、闻的等感觉的同时,重点引导他们掌握习作的方法,无论是低年级孩子写看图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写人写事,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感官体验揉和进去,孩子们觉得有话可写了。

策略三: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表达独特的自我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检,前提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上可以是完全放松的,强化学生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矿工的帽子就是将手电和安全帽结合在一起的创新的实例,正是因为有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才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在学生的习作中,这种与众不同的想象也是一颗颗闪光的钻石。当发现学生习作中新奇有趣的感受时,牢牢抓住进行评讲与放大,让学生敢于不断地产生新鲜有趣的想象,他们的感受是独特的,是得到尊重的,教师只需要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官体验表达独特的自我。

抛开我们的习作来看,美好的感觉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感觉麻木的人,无论做什么都难以获得快乐与幸福。印度著名瑜伽大师爱・扬格这样说:"感觉是我们的盔,才智是盔上上羽毛,羽毛是一种装饰,头盔却能保护脑袋。" [2]感觉如头盔保护了我们的脑袋,感觉保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脑袋,没有美好的感觉,再多的才智也无处安入。感觉是思想和行动的源头,有了美好感觉的引导,会令我们奋步向前。孩子们在感官习作的练习中找到了自己表达的切入点。相信他们会在有趣的习作中成为一个感觉敏锐,充满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第3篇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双胞胎”朋友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的“自行车赛”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五年级学生都知道“近大远小”现象,却不知道“近大远小”的原因。

3、面对疑惑和不解。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近大远小”,探究其中蕴藏的奥秘。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魔术”,通过线条大小变化带给我们的不真实感,抛出“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总结:原来呀!咱们人的眼睛和照相机是一样的,都有一定拍摄的角度。靠的近的遮挡的视觉角度就大,反之就小。因此,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环节一:动手小游戏

伸出左手遮住左眼,右手伸直慢慢的往右眼上靠近,是不是感受出来了?这就是视角被遮住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古代……(引入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故事)强化概念吸收。

环节二:找一找视线中的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找。

图①

向日葵

(花盘的近大远小规律,远处山坡上树木和向日葵大小比较)

总结:近大远小

适用于所有景物

图②

树林

(树与树间的间距、树木的高低,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清晰,远处模糊

等同原理透视规律。

环节三:学习透视分析图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咱们一起来学习透视分析图!

了解视平线的由来

②通过透视线找出消失点

重点交代

垂直于地面的“树”

学生进行一次作业(画出名作《林荫道》透视示意图)

环节四:作品欣赏

图①

中国画《沙漠之舟》

图②

西方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③、④

学生作品

着重点拨学生作品中树木“不垂直”地面的错误。

环节五:课堂练习与课后拓展

练习要求:

在小作业上进行二次修改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水彩笔、油画棒。

四、反思与评价

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

五、课堂小结

第4篇

一、积极培养学生审美个性,形成自主审美意识

对于学校来说,进行学校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简单的追求儿童的临摹方式,往往只能是让学生们被动地学习,很难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效果有限,所具有的自由发挥余地也并不充分。在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仅仅是学生以及教师两者之间的简单传输以及被动传输的一种形式,非常僵化无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具有着充足的时间支配,但是用于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的匮乏,对于这一状况也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除此以外,各个学校也对此进行了实地的尝试,很多地方展开一些课堂形式的创新,对于每一节课的准备时间也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课前写教案而已了,而是选择了使用更多的时间以及经历,更加充分地进行准备活动。可以说,教师已经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形成本课堂的掌握,效果非常得好,并且各个细节掌控有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此类的努力却很难的精彩的同时给予学生真实的感觉,往往成了教师自己的一种表演,反倒是没有多少的教学价值,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在此后的教学当中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审美个性的培养,实际上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形成完全自主的判断认知,在美学领域有这样一句语:“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针对相同的对象,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往往所产生的美学影响存在着天壤之别,学生们可能会形成一种全新的自主理解以及自主认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够简简单单的自行给予一种审美材料固定的评估标准,而应当确保学生自主具备足够的审美意识,允许学生以个人视角欣赏美术作品,并尝试建立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沟通渠道,释放审美想象力。比如说,以梵高的著名作品《向日葵》为例,教师可以对于向日葵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梵高的相关信息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而后的时间交给学生自我欣赏,让学生自行触摸这种氛围,并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尝试自主解答,比如说,花的色彩以及搭配上的风格,个人触动最深的地方亦或者那一块色彩所承载的感情,等等,结果表明学生们会提供多元的答案。比如说,有的会给出对于激情的解读,有的则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抗争,有的能够将其看成一种情感表达的火焰。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对于学生审美个性进行激发调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形成一种针对审美的理解感知,从而掌握其多元性以及复杂性,等等,进而大幅地提升学生审美观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尝试第二课堂,提高兴趣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的计划安排得再妥当,毕竟时间有限,因此完全地依靠课上时间是非常不够的,为此应当积极地开发课下的时间,寻找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1.积极地组织办黑板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以及能力,充分地给予学生一个实践美术课程的舞台,加深理解,强化欣赏能力。

2.积极地组织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组织学生集中展示个人作品的展览等,积极地寻找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自主评比等活动,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3.展开评比活动。让学生自己做评委,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集中的展示,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树立榜样,让学生们学习。

丰富多元的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强化主动意识,并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确保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被激发出来,并帮助取得更好的学校课堂教学效果,这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改进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美术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一、引导学生观察要“细”

文章来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观察生活,为作文积累素材。作文指导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导,要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可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如写“校园春色”,可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花坛边,学生边观察,教师边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必然作文兴致高,想象力也更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先指导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可先总述“校园春色真美”,然后从不同方位、不同顺序,具体观察花坛里的迎春花、一半红、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种花的形态和颜色,闻它的气味,摸它的叶和花。把观察到的情况和感受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二、指导学生读书要“精”

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在总结自己年轻时的读书教训时提出:“泛观而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说,广泛游览而没有精选,莫过失在于:虽然读书量大,却很少掌握要领。投入多而产出小,这不是典型的无效劳动吗?读书,精选很重要,读书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名词佳句,欣赏其写作手法。如学习《林海》一课,要学生弄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学了《桂林山水》,要精读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学到运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多看有关的课外书,从中吸取营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有提高。

三、诱导学生想象要“深”

小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或看过、听过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具体就行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诱导学生加上一些议论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有个教师布置学生写日记,学生说无什么事可写。他随机伸出一只手说:“就写我的手。”并诱导学生从他的手上展开想象。于是有的写:“老师的手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有的说:“一双枯瘦的手,一双有力的手”等等;“从老师的手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非常勤劳”;“老师非常清贫,非常节约,把一心扑在工作上,关心爱护学生”,……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专业知识 角色转变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今天城乡差别虽逐渐缩小,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设备较简陋,教学条件较差;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潜心研究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机会不多,不能及时吸纳新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基本功不过关;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学生的阅历少、见解浅……农村教师要想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永远立在时代潮头不被淘汰,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我认为必须过好以下三关。

一、广博而丰腴的专业知识关

教师在知识层面上,必须使自己渊博、专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则有失片面。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杂家”,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音乐以及一些理科知识,谙熟诸子百家,略懂天文地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在新课标角色面前游刃有余。教师在广泛涉猎各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消化吸收,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社会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有了全面深刻、高品位的审美能力,才能在与书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在阅读中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

专业水平是从事教师工作的第一要件。当今教师间的竞争首先是所教专业知识水平的竞争。语文教师应当深钻教材、吃透教材,不能在教材以内留下死角和偏差,不能就着教参“照猫画虎”写几本教案。要仔细领会文章,细心揣摩特点,认真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然后一丝不苟地设计教案,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很好地做到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且不用怕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反问噎得目瞪口呆。

二、角色转变关

传统的教学是喂食法、灌香肠法。教师是太阳,学生是向日葵。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了依赖思想,等老师给答案,学生缺乏主见,缺乏个性,更不要说创造性了。当今课改首先要求我们教师重新定位,转变角色。把原来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导地位。让学生和书本对话,把过去那种填喂知识的方法改为让学生自己吃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自己的消化和吸收。老师是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个个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风景。

当然一批受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教师和传统教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要他们摒弃原来那一套,重起炉灶另开张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想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落伍,就一定要在原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迅速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来适应教学的新需求,教法回潮是我们时时要警惕的一个问题。

三、在行动中学习、反思关

随着家长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家庭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糊、蒙、骗”的教师会在学生批判的眼光中下不了台。当今要想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越来越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角色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把握教育规律,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意吸收当前知识领域的新分子,使自己的知识库存入新货,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和教法才能跟上学习化的社会。

由于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需要教师自行摸索,因而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勤于盘点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应该在反思中剖析教学的得与失,力求追求完美的教学。

第7篇

1 把握起点资源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这些起点资源是生物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可能教师在教案的预先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直接经验已经有所估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调整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传染病”这一节,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于是,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传染病,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生物教学变成了学生间学习经验的汇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的传染病有SARS、狂犬病、流行性感冒、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一位学生紧接着说:“我知道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有的学生说:“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如果仅和艾滋病人握手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还有的学生说:“艾滋病病人很可怜,我们不能歧视他们,而要关心他们。”学生小小的脑袋中竟装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升和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获得的知识。

2 研究疑点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由于疑点来自于学生,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次公开课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当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情境: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哪些物质呢?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一来,预先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问题全都泡了汤,学生都知道了,这节课还学什么呀?于是笔者就用咨询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同学请对老师点点头。”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点头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呢?”“不知道。”许多学生边摇头边回答。好一个“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一起研究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比一比哪个学生、哪个小组能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最先得到验证。由于在教学中抓住了“不知道如何证明”这个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想。

3 利用错点资源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道判断题,学生独立练习后,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判断“只有动物才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是正确的,就启发学生:“向日葵向光生长,含羞草的叶子遇到刺激会合拢,这又如何解释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绿色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能作出一定的反应,并认识到,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利用错点资源,不仅使学生订正了错误,深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4 挖掘亮点资源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具体测量,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这一部分内容,再加上知识、技能是显性的,往往直接体现在教学中,而情感、态度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把握。因此,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

第8篇

关键词:作物种植;教学效果

作物种植专业课是研究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发育与水、肥、气、温度、光和农业气象有关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专业课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操作,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牢牢把握“消化、吸收、巩固、提高”的学习原则,不断取得新的学习效果。

一、注重学生学的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时,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仔细听、记,课后及时复习。对所学的知识要“先消化、吸收”后“巩固、提高”我�J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要牢记这八个字,是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的。

二、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作物种植专业课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又难于理解,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通过一些实物、挂图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例如,在学习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时,让学生联想农村“筛麦”场景,将土壤比作筛网,网眼即为土壤孔隙,比网眼孔径大的物体会被筛网截留下来,所以混浊的水通过土壤会变清。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对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实施教学时,除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举动中,判断出他们是否理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中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教学。虽然,现代学习理论提出了“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启发性,强调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实验为主,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则等。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发现学习”,因此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运用实验现象,层层引入,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设计教案时我以实验为导入点,讲解实验现象,发现学生的反应比较迟钝,为此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再分组讨论,最后老师提出问题:例如1、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出那些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2、植物生长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等,举生活实例: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阳光弯曲,逐步引导学生回答,最终使学生明白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产生部位,运输和作用部位。

(三)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联系相关学科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堂的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高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并给予鼓励;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总之,在教学中要因人施教,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任务,积极参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课后反思教与学的情况,提高教学水平

传统的种植专业课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后反思教学策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应作哪些方面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作物种植专业课的某些内容采用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而色彩鲜艳的挂图,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融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很容易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例如:《植物生产与环境》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单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表达清楚,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二)分组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授”状态。这种教学方法,既讲累了教师又听烦了学生。教学中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变死记为活学,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灵活运用教材

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的注重讲授课文重要内容,应该全面做好专业科学研究分析,针对教材之中的精华内容进行科学提取,将不符合学生特征或需求的内容有效去除。应在教学阶段中,添加较为实用性的知识内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强化教学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第9篇

教师节给老师做的贺卡做法卡纸,剪刀,胶水,铅笔,彩色笔

首先找一张卡纸,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形状,(像心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礼物的形状、向日葵的形状、蛋糕的形状等等)画错了,可以用橡皮修改。

觉得满意了,就用勾线笔勾边,在图形里写上祝福的话语(像祝老师您辛苦了、工作顺利等等)

用剪子剪下外框,如果你想使贺卡更加漂亮,可以拿彩带绕外边一圈,用胶带固定。

如果你仍然觉得不好看,可以用彩笔画上花边,贴上装饰,大功告成,再送之前别忘了写上你的大名。

教师节送的礼物教师节实用礼物之一:电脑周边USB吸尘器

这款迷你USB吸尘器,专为清洁电脑而设计,可以给电脑键盘、电话机、传真机等表面上的顽固灰尘做吸尘。另外,还可以给吸尘器换上随机附带的小扫子,边扫边吸。有了它老师您就不用再为电脑里的灰尘和污垢而束手无策了,从此您就可以享受一个舒心、干净的办公环境了。

教师节创意实用之二:创意韩版办公文具套装键盘造型四件套

这组富有创意又实用的多功能办公文具组合,包括打孔机、订书机、键盘扫、回形针吸附器等四件,可以满足老师办公的多种需求。别具特色的键盘造型,摆在办公桌上不但引人瞩目又方便实用,此办公文具的材质为ABS+金属,小巧轻便。

教师节创意试用之三:个性变色杯子

把自己的照片或者同学的合照印制在杯子上,再把对老师的祝福写上,这样,每当老师往杯子注入热水时,就能看到学生的影像,看到学生对老师的深深祝福,为自己的桃李满天下而欣慰不已。

教师节祝福语1. 虽然不常联系,但却时刻把您惦记;虽然不常看望,但却悄悄把您祝福。时光流逝,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2. 也许,您不是最优秀的,但在我心中您是最棒的!节日快乐,老师!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蓓蕾红。祝您教师节快乐。

3. 今天教师节,短信祝福您,愿你生活美满,幸福天长地“九”;平安快乐,健康“一”生一世;忘记忧愁,烦恼总是为“零”。节日快乐哦!

4. 你一心一意谱写教育诗篇,专心致志培育国家栋梁,无私奉献耕耘三尺讲台,无怨无悔追求生命价值。教师节到了,真心祝愿老师节日快乐。

5. 经历了人生的坎坷,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辉煌的舞台,才知道你的伟大;在这个属于您的日子里,我想对您说:谢谢您了,我尊敬的老师。

6. 暖暖的爱,祝福的话,清凉的风,关心的眼神,幸福的滋味,伴着教师节来临的脚步,给我们的老师送去我们最真诚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7. 老师就是那一片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智慧,沐浴着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节来了,我敬爱的老师,愿您永远阳光,光芒万丈。

8. 您会母亲一样的关怀,您有父亲一般的严厉,您如朋友一样的信赖,您是偶像一般的存在。敬爱的老师,节日快乐,愿您永远年轻,幸福安康。

9. 书本之上,一个疑问抛出引玉之砖;黑板之上,一支粉笔引领思想之航;讲台之上,一张利口绽放智慧之光。教师之节,一条短信祝福老师吉祥。

10. 粉笔,染白了黑发;责任,重压在双肩;奉献,无私不求回报;学子,青出于蓝胜于蓝;祝福,只愿您幸福安康。教师节来临,祝老师节日快乐!

11. 您的粉笔是把钥匙,为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您的教诲是柄利剑,为我们斩断迷惑的根源,教师节到,感谢恩师,愿您桃李满天下,教师节快乐!

12. 老师如海,宽容做舟,方知海之宽阔;老师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师生交心,心心相印,方知心之高尚,祝你教师节快乐!

13. 教师节,我托阳光送你美好的祝愿,我托秋风带给你深深的思念,我寄白云捎给你久久的惦念,我挟蓝天传给你真真的问候,辛苦了,敬爱的老师。

14. 您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智慧的结晶;您的每一次谆谆教诲,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所以,您的每一个节日—教师节,我们也都记得,祝您节日快乐!

15. 风吹来,雨打来,雪飞来,年复一年,老师,您总是欣然的站着,巍如高山。分别再久,走得再远,您关注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过您的学生。谢谢您!

16. 最真情的感恩送给老师:因为师恩如山;最真挚的思念送给老师:因为师爱缠绵;最真诚的祝愿送给老师:因为师德难忘。祝全国老师教师节快乐!

17. 教师节了,给你布置一道作业:把欢笑写在脸上,把健康带在身上,把快乐装满心胸,把幸福洒满人生路;完成时间:一辈子!一定要认真完成哟!

18. 面对困难,是你教我们勇往无前;面对灾难,是你教我们笑对人生;面对苦难,是你坚持不懈。如今我们已长大成才,祝愿老师幸福快乐吉祥安康!

19. 老师是一个光荣的称谓,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其实,你可想过没有那些老师的引导,我们会迷失在哪,所以,在教师节,我要告诉老师:谢谢您!

20. 教师节,我要拜你为师!跟你学点生意经,见哪行有钱就做哪行;跟你学点恋爱招,看中谁了就追谁;再跟你学点九阴真经,谁不说我帅我美就扁谁!

教师节送礼物攻略教师节送礼攻略一、不要在教师节送一些不切实际的礼物给老师,如礼服或者高档的首饰等,要考虑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应用你送的礼物

教师节送礼攻略二、不要送太贵重的礼物,会显得太为功利,而且多半会被老师拒绝,对自己也会是个很大的负担

教师节送礼攻略三、千万不要直接去问老师喜欢什么礼物,这样基本上会被老师拒绝,因为在你没有送出礼物之前,老师也不会想收大家礼物的,而且那样诚意似乎也会减半

教师节送礼攻略四、礼物的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自己DIY制作的一些礼物,老师都会很喜欢,而且更令老师感动。

教师节送礼攻略五、不要去打听其他同学爸妈送什么礼物,更不要去攀比,礼物只是代表自己对恩师的一点心意,如果这也染上大家互相攀比的现象,并不是一件好事,也没有了当时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的意义了。同时也并不代表你送的礼物越贵重老师就一定会特别照顾你的宝宝

第10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现代教育媒体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资源,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它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资源,选用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通过现代教学设备进行直观展示,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营造情境,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感受,缩短学生由阅读到理解的路径。而多媒体课件以画面、声音呈现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

他们在文本阅读与动画欣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而减少学习难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一步:我们随着动画短片来到野外,和小露珠一起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对话,太阳公公染红了天空,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机勃勃,最后小露珠渐渐地向空中飘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小露珠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第二步:局部分别展示课文关键情节插图,以放大幻灯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复述情节时加入了自己的感观,既用了课文中的词语,又加入自我感知的内容,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插图,创设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其效果比较理想,但受学校多媒体教室的限制,要想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一难题,我充分利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书上的精美插图以影印的方式进行简单加工,并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以大体字影印突出出来,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话文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通过图片进行导入新课,把课文的小幅插图进行放大,在关键处进行标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感性认识获得表象,再由表象进行思维。这样,以图片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看图时不知不觉、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发挥VCD、磁带等载体作用,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现代教学媒体中,录音磁带、CD、VCD、CD-ROM等以它们便携、轻便、价钱低廉等优势应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教学的载体辅助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实录进行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材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时,我选择了两段与课文类似的影像VCD,一段为今人合家团聚度春节,另一段为苏轼形单影孤独自饮酒度中秋。皓月当空、举国团圆,而苏轼却与弟弟远隔千里,月亮西沉,一时悲欢离合之感涌上苏轼心头,真令人感慨万千呀!此情此景,学生也不禁动容起来,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教学,学生感触就显得特别深。接下去,在配乐朗读环节,学生仿佛也如同苏轼一般触景生情,读得如泣如诉,许多同学还联想到父母打工在外,自己与他们远隔一方,如此动情,让人感动。

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爱美、求美是少年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现代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现代教学中去,使孩子们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比如在《繁星》这一活动中,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孩子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孩子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孩子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散文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再适时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小学语文新教材内容比较深、比较广泛,难度也就越大。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通过借助录音、录像,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去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 多媒体;美术课堂;课件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欣赏美的情操,教师有必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完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一切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生灌输式地接受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美术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课程,它是要学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去发现美、感受美,然后用自己的笔去创造美。当前美术课存在相关资料匮乏、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尤其是美术欣赏课,学生瞪大眼睛看书本上的小图片,却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美感。这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供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欣赏到尺寸更大、颜色更丰富的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美,教师可以做好教案,找一些资料如光盘、图片、网络信息等来制作课件,通过图像、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一节美术欣赏课中,笔者制作一些和谐自然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面中看到很多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妙、人生的快乐。同时在播放画面的时候,笔者还适时地配上和谐的音乐,这些图片在陶冶学生情操、感悟美的内涵方面,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欣赏完这些图片后,笔者让学生展开联想,去画一幅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地方的习作,可以是茂密的大森林,也可以是辽阔的海洋,或者是有着小溪流的草地。经过之前的熏染,学生稍作思考,便能够在纸上“沙沙”地绘画。有学生画的是《飞得更高》,高高的山坡,一只雄鹰在展翅翱翔,一个小男孩在山顶上仰望;有学生画的是《我爱学习》,在一片青葱的草地上,一个小男孩坐在苹果树下发呆……学生的想象真是奇妙。因此,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出自己心里最美好的画卷。

2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课堂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也就是根据书本上的图画进行模仿,根据相似度进行打分。或者是教师摆上教具,让学生照着画。这些属于基本功范畴的教法学法,对于学生稳固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术课堂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基本功的内容,也需要一些创新,也需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作。小学生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有的时候灵感在脑子里一闪而过,却不能捕捉到。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总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没有接触过和参加过其他的社会活动,所见非常有限,虽然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却不能很好地描绘出来。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无形为有形,化虚幻为真实,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头脑,武装他们的思维。有了教师在一旁指导,也能够让学生很快掌握重点,使学生明确、自信地进入到创作过程中去。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锻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和记忆。在课堂上,笔者通过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些课件,经常为学生播放图片,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对于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会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标准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出示一幅静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根据想象画出意识中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根据物品的特征,从记忆中临摹、复原物品的形状。

有了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就可以再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例如,笔者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个正方形,让他们进行添加,改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东西。随着课件的演化,正方形变成高楼、门、冰箱、电视、汽车等东西。展示接触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一道题:给你们一个圆,看看能变成什么。当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根据刚才在课件中的启发,纷纷在纸上画了起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都把自己的创造力用纸和笔展示出来:有的画了飞在天上的气球,有的画了金光闪闪的奖牌,有的画了朝着太阳微笑的向日葵,有的画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这样的练习,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让他们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

3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欣赏美的 情操

美术是一门研究美的艺术,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绘画大家,在绘画方面具有超凡脱俗的表现。但是学生因为见识少,再加上美术课不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内容,也没有机会去观赏大师的杰作。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网络里面有无数的信息资源,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需求,经过加工,选择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图片,不但再现历史原貌,也为学生欣赏名家名作提供良好的机会。因此,在欣赏课中播放一些大师的作品,对于丰富学生内涵,提升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笔者曾经在美术欣赏课中为学生准备一些名家的绘画作品,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有徐悲鸿的马,也有齐白石的虾。这些汇集东方艺术大成的名作,配上韵律舒缓、柔和的音乐,加上教师在一旁娓娓解说,一下子就将学生吸引进来,进入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半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了解了中国绘画登峰造极的成就,还学到很多知识,知道很多杰出的画家。这节欣赏课带给学生艺术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是不可估量的,也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欣赏美的情操。

当然,多媒体的优势还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作为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多媒体的贡献是很多的。小学美术教师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学得开心、快乐。

参考文献

[1]曹宏宇.小学美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91.

[2]李莉.小学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培养审美能力初探[J].中国教育创新,2008(13).

第12篇

一、针对教材的内容安排与实际情况有些偏差的情况,要因势利导,转偏为正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统计(平均数)》: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问题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统计图显示男生是4人,女生是5人,而在实际的比赛中人数应该是相等的,我想教材的意图通过人数不等,不能像团体比赛中比总分,利用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移多补少”引出平均数。我在设计教案时预设了假如在套圈比赛时一名男生生病没有参加比赛,让同学们讨论,由于人数不等,不好比套的总数,也不能凭一个人套得多或少来判断是男生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引出平均数。通过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再进行列式计算求出男生的平均数7个,女生的平均数6个。再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与每个学生套的个数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做到。而我就穿插一段教学设计:那个生病的男生如果没生病来参加比赛,男生套的平均数还是7个吗?是比7个多还是少?说说你的想法?引l学生的大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安排游戏等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寓教于乐”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练习课中,我为了让学生加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拿来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棒,数出20根,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个游戏,两个人轮流拿小棒,每次至少拿1根,最多拿3根,看谁拿到最后一根。”学生的兴趣可高了,我和学生做游戏时,就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我先后让三位同学依次上来先拿,不管同学怎么拿,结果都是我赢了。我就让观察仔细的学生说说原因,有位同学说出了其中的奥妙:每次两人拿的小棒总数是4根,20是4的5倍,也就是把20里面有5个4,由于最少拿1根,最多拿3根,老师总能凑成4根,拿到最后一根,所以老师都赢了。我这样做也是让数学教材中的“隐性”因素显现在课堂之上。

三、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小插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乘法》,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我在教学时脑海里闪现出一种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如17×13=221,29×21=609,34×36=1224,72×78=5616(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0)。我在一次练习课上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再说一些这样的算式我都能很快说出答案。在学生的惊讶声中我趁势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和答案的联系,很快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找出其中的规律: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就是积的最后两位(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是一位数时前面补一个0),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加上一个十位上的数(或者是十位上的数乘比十位上的数大1的数),结果写在前面。为了检验效果,我又出了几道这样的题目,学生纷纷举手,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种特殊情况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也算是对计算教学的一个补充吧!

四、跟数学有关的科学实验进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情感的进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中有关百分率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含盐率的问题,我就准备一杯清水(称好300克),一只鸡蛋,一袋盐,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我慢慢放入食盐,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到鸡蛋浮起来。就问学生鸡蛋浮起来与什么有关?当学生说出鸡蛋浮起来与放盐的多少有关,我就说与含盐率的大小(就是浓度)有关。水里放盐就成了盐水,盐占盐水重量的百分数就是含盐率(浓度),你们能算出这杯盐水的含盐率吗?让学生称出盐水的重量,再减去水的重量就是盐的重量,用盐的重量除以盐水的质量用百分数表示就是含盐率。经过计算这杯盐水的含盐率大约是6.7%,教材中死海海水的含盐率高达30%,东海海水的含盐率是6%,人在死海里会浮起来就是这个原因。这不是把隐含的科普知识也呈现在课堂之上吗?

五、结合教材在一些数学家的故事里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

第13篇

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

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

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四年级科学教案2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共同阅读。

(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科学教案3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第14篇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刊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人的发育》一节中,创设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生理现象上有何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5、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的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自己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讲座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五、范例:

    《被子植物的生殖》一节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1、设疑:

    教师用幻灯机(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

    (1)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

    (2)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运用)

    (3)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4)要使向日葵多结瓜怎么办?(人工授粉,知识综合应用,导入下节课《种子》的知识)

    (5)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显示:

    了解:开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理解: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介绍:人工授粉

    2、体验问题,自学解疑

    请学生自学本节教材十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进度灵活调节)并提醒要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空白”时间列出板书:(一)开花和传粉:1、花开的顺利;2、传粉的过程及方式;3、花的类型(按传粉的方式分);(二)受精:1、的产生部位;2、种子中的胚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3、种子数与胚珠数、子房数与果实数的关系;(三)人工授粉

    3、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学生自学完毕后,一边让学生回答问题,一边作知识点的传授与归纳,教师填写板书的具体内容。

    4、学生出题,师生共同解题

    利用15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现选出学生的部分问题以嗜各位:

    (1)含羞草用扦插法繁殖是否可以?

    (2)无籽西瓜是怎样繁殖的?

    (3)香蕉没有种子,怎么繁殖?

第15篇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刊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人的发育》一节中,创设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生理现象上有何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5、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的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自己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讲座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五、范例:

《被子植物的生殖》一节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1、设疑:

教师用幻灯机(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

(1)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

(2)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 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运用)

(3)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4)要使向日葵多结瓜怎么办?(人工授粉,知识综合应用,导入下节课《种子》的知识)

(5)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显示:

了解:开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理解: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介绍:人工授粉

2、体验问题,自学解疑

请学生自学本节教材十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进度灵活调节)并提醒要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空白”时间列出板书:(一)开花和传粉:1、花开的顺利;2、传粉的过程及方式;3、花的类型(按传粉的方式分);(二)受精:1、的产生部位;2、种子中的胚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3、种子数与胚珠数、子房数与果实数的关系;(三)人工授粉

3、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学生自学完毕后,一边让学生回答问题,一边作知识点的传授与归纳,教师填写板书的具体内容。

4、学生出题,师生共同解题

利用15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现选出学生的部分问题以嗜各位:

(1)含羞草用扦插法繁殖是否可以?

(2)无籽西瓜是怎样繁殖的?

(3)香蕉没有种子,怎么繁殖?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