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就业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就业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就业统计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就业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年共有毕业生185人,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63人,应用统计学专业67人,经济统计学专业55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接近千万人,刷新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受到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为了实我院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年度就业率在95%以上目标,本年度就业工作要点如下:

一、宣传党和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落实国家、省市、校各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的同时,根据我院实际,积极探索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保障和鼓励我院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考研、到基层就业、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就业。

二、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信息

1.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学生就业最新精神,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宣传、深入动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参军入伍。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将会同毕业班班主任,完善和制定相应鼓励办法,明确分工,共同协作,做好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地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做好就业市场信息的调研、综合、分析工作。及时将市场就业信息、我院就业状况向学校招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工作。由于主动联系我院的以皖北地区为主的用人单位多是教育行业,以应用数学为主的类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也倾向于教育行业。这就更加迫切要求我院强化这类专业学生从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普通话水平、教态、教学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案编写板书等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从师素质。非类师范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3.加大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巩固上一年度上海、杭州、南京教育培训机构就业市场的良好基础之上,继续加大走访省内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尤其是县一级基层用人单位。同时加大省外就业市场的开拓,组织到昆山、连云港等地调研开发新的就业市场;在上海参加校企合作交流会,向多家企业咨询他们的用人政策,宣传推荐我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了解我校毕业生在求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组织好2020届毕业生参加学校各类校园招聘月活动。始终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业基地为依托,校园招聘为主体,服务学生为宗旨,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积极配合学校招聘会等活动,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并邀请多家金融、教育机构到我院开展大学生就业讲座和专场招聘会。总结洽谈会的经验,在组织、筹备及邀请和审核用人单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等方面,将更加完善、合理、规范。争取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

5. 在组织好大型洽谈月的基础上,将继续组织好用人单位的日常接待、信息、毕业生洽谈等工作。

三、加强就业指导,推动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学时为不少于38学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集体备课及指导内容上进一步完善,探索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对学生择业、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

2.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结合毕业生思想教育来进行;要将课程和讲座、报告、座谈、咨询、测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促进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3.做好贫困学生、孤残学生的个别指导,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在政策、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给予他们倾斜和帮助。推进个别性指导。即对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第2篇

关键词:规范;事业单位;统计工作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的发展,统计工作都尤为重要,这是由统计工作的内容决定的。数据来源于社会,也要应用于社会,国家需要依据统计工作得到的数据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通常情况下,国家在制定或者实施宏观经济领域政策以及对重要的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时,都要参考已有的统计数据,各级事业单位也要根据统计工作进行有关的工作。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跨区域甚至跨国际的经济贸易合作越来越常见,企业结构日益完善,在这种情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不够进步,出现了许许多多差强人意的问题,阻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急需解决。

一、当前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中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规制度可以保证公平。在进行统计工作时,必须要保证统计行为的科学与规范化,当然也要具有可靠的执行力度,所以必须要有一套完善可靠的法规制度作为指导,从而实现对统计工作的管理目的。然而,许多单位对统计工作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统计工作并没有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法规,但是并不能对统计工作形成切实有效的约束甚至指导作用,这是由于这些单位出发点较为单一,仅仅依据自身的工作属性,造成制定好的法规只是限于自己,局限性尤为显著,致使许多单位的统计工作不能有效进行。更为糟糕的是,统计工作也没有可行的管理制度,不同地域和单位不能对统计工作有相似的理解,造成对统计工作开展的步调不协调,阻碍了对统计信息资源的共同利用。

2.缺乏对统计工作意义的认识。目前来说,由于统计工作并没有完善甚至成文的规定,宣传工作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制约作用,致使企业和个人不能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具体的工作行为上,就是对事业单位执行的统计工作感到厌烦,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不配合统计工作的进行。当然,缺乏明文规定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对于统计工作的执行者来说,也没有清晰的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而是一味的草草了事,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统计和调查工作,没有意识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和社会问题,长此以往,统计信息缺乏创新元素,真实度和参考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涉及的范围局限,具有参考价值和代表性的信息远远不足,严重阻碍统计工作的进行。

3.缺乏合适的调查程序。统计工作并不是独立于其它工作的,而是需要其它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所以,在进行统计调查时,不能随意开展,工作人员和接受调查的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调查程序积极配合工作,如此一来,才能保障统计信息的科学真实性以及完整无缺。然而,目前的事实是,许多单位的统计工作并没有完善的调查制度,这就造成了在进行统计调查工作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工作人员随意开展工作等,造成信息严重失真,统计工作的效率严重降低,甚至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

4.统计调查抽象化,调查程序出现瑕疵。统计调查制度并非实际的行政规范,这种抽象的规范明确规定统计机构和调查对象之间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在面对调查对象的事业单位统计部门时,通过具体的告知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法律关系。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并非这么简单,而是极其复杂的,在进行统计调查时,基层统计机构往往采取抽象行为落实抽象行为,具体解释如下:普发一个贯彻性文件进行统计调查任务的布置,对于专门制作针对各个具体调查对象的统计调查事物的告知文书没有依法送达,进而导致统计调查实际上并未具体落实到自然人和法人的头上,造成了调查执行程序在此环节上存在瑕疵,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争议现象,对调查对象提出的“未曾获知自己在调查中的具体统计义务”的质疑,统计部门将难以进行强有力地举证。

二、规范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有力途径

1.加强对于经济运行的统计调查。由于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也会参考现有的统计数据,由此可知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统计工作到位,才能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和数据资源,所以,事业单位在进行统计工作时,必须分清主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核心,围绕其展开必要的工作,而且要重视信息之源——统计数据的采集工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要有所保证。与此同时,要及时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要意识到统计工作对于单位、社会甚至国家的重要作用,开展调查时,调查问题不能随意而定,而是要有大局和时代意识,仅仅围绕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重要环节,掌握实时数据资源,做到及时有效的分析统计信息,并上报给上级,最大化发挥统计信息的参考依据作用,当然,也要深入研究统计数据体现出来的问题,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扼杀在苗头阶段,如果不能解决,要上报给同级的党委政府,如此,才能切实发挥参考作用。

2.拓展和扩大统计信息源。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涉及到的统计范围较小,严重局限,统计部门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很多有意义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及时统计下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统计部门要根据实际,扩大统计信息源,通过分析研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获取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比如:与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作,借助社会市场和民间的统计力量,提高统计信息数量;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网络资源,也可以建立信息获取平台,使信息资源的获得更加及时有效、方便快捷、不受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

3.切实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只有参与统计调查工作的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职业和道德素质,才能切实保障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统计部门要选择较高素质的专业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必须要有专人负责,统计人员必须能够熟练的完成统计调查任务。此外,统计工作人员也要重视后续的学习,统计部门要开展有关的培训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能力,也要完善考评制度,选拔能力突出、踏实能干以及敢于负责的人才,甚至可以大胆任用、破格提拔,如此一来,不但起到聚集人才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4.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运行监督。统计数据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作用,无论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还是国家有关决策的制定,都要依靠统计数据,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更要依靠统计数据才能进行。如果结果没有“测量”,就容易盲目行政。所以,各级统计部门要选择好信息的种类,重点围绕扩大内需、保持增长、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实质性任务,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检测机制,密切检测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研究切忌假大空,而是要深刻分析,有的放矢,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资源,数据信息报送要及时有效,对于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要增加统计次数并及时报送。在分析统计数据时,要深入分析,及时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力争做到提前预测问题,及时预警,甚至可以提出有关应对建议,使统计工作切实发挥参考作用。

作者:薛志伟 单位:烟台市城市排水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徐军霞.落实“五要”为促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J].青海统计,2011,17(3):52-53.

第3篇

努力改善守业和就业环境。实行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公共就业扶持政策。继续落实好国家促进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贮藏制度,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加快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平安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协助和服务。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城镇新生长劳动者的就业工作,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的有关政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证的政策措施。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城市新增劳动力到农村承包荒山、荒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打破妨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开发、销售服务环节的经营活动。完善国有企业裁员机制,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分流和安排富余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加大社区工作力度,拓宽保洁、保绿、保安和餐饮服务、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多种就业渠道,重点协助“4050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年力争使95%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证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推行守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实现参保结构多元化。巩固“完善城镇社会保证体系试点”效果,完善城镇社会平安制度。逐步将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全部纳入城镇社会平安范围。保证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实现现收现付向局部积累转换,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鼓励个人参与储蓄性平安和商业保险,形成基本养老安全、单位补充养老平安和个人积累养老平安相互支撑的社会平安体系。逐步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依托社区为退休人员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稳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平安覆盖面,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证体系。建立失业预警机制,按政策规定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证,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实现再就业发明条件。

增强基金支撑保证能力。拓展筹资渠道,加强社保资金筹措与管理。依法加强社会平安费扩面征缴。建立稳定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社会保证支出。提高社保资金监督管理水平,加强社保资金征缴、清欠和稽核力度,建立保值增值机制。

健全家庭收入调查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关注城镇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证制度。发明条件,建立并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证制度。积极推动社会互助,建立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学;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本文是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课题编号:GX154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供销合作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月5日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在2000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的一种联合办学体(周子达);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独立自主地组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相补充的横向联合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合组织(马成荣);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资源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业教育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课程很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而在学生上岗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延误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进度。这种新型的办学方式的出现,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自身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管理贡献了极大的作用,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办学概念。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1、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从办学类型区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城乡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投入资金和师资力量在农村的职业技术院校,以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在农村的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年在合作的城市职业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原本农村职业院校教育的局限性,不仅使得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学生接受一样的教学资源,同时提高了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于当地的企业而言有了更大范围的人员选择,是一种“多方多赢”的办学模式。

(2)校企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使用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签订合同、股份合作以及订单培养三种方式进行。相关专业对应的企业安排企业讲师定期的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主题讲座,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并进行上岗培训及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结合。

(3)校际结合模式。各集团院校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就部分专业的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共同商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集团整体教学质量。例如,浙江省供销社下属多家市级供销学校,每年都会进行专业走访和交流,为供销社所属企业提供优质的毕业生。

2、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1)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双元制”的双元分别指的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受教育者既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基础技术理论,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与国内校企合作有所区别的是,在双元制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课程占教学的一半以上,同时职业院校的授课内容都是各州的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这是一种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2)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制的CDIO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会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化模式概述

(一)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化模式现状

1、人才订单培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自2004年起,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开始与不同企业、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合作形成“订单班”联合培养学生,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能入职上岗,熟悉工作情况。这种培养方式带有浓重的企业文化和行业特色,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使学生在毕业后的最短时间内胜任培养企业或者同类企业的工作。

2、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校内教师科研能力。过去,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往往停留在文献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专业内的具体问题不能做出透彻的分析。自浙江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兴起之后,高校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在企业挂职锻炼和走访顶岗实习学生的机会。使得高职教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际专业领域的调研,增加了高校内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3、供销社为主导,校企共建为依托。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以各省供销社为龙头,在各地区相关的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自愿、互利互惠以及协商的基础上,组建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服务供销系统内行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与项目合作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此类职教集团最大的特色是“服务三农”,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办学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学历的提高,目前人才市场每年都是供大于求的状态。而企业招聘的岗位有限,因此往往是一个岗位多人应聘的状态。校企合作原本利于企业的一面是为相应岗位培养相应的人才,就业的困难却扩大了企业的用人选择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供销社所属职业院校的集团化办学大多以校企合作为主,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并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上的指导。虽然企业与学校之间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但是每年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还是根据内部需求决定的,岗位数量不稳定也使得学校要做相应的调整;同时,企业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内容不匹配也是当前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教师应用技术的研究能力不足。职业教育集团化培养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传授,这种模式限制了教师本身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很多持有“双师”证书的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只有一张资质证书而没有真正的实操能力。

三、浙江省供销社人才需求分析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一个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合作经济组织。全省系统内现有11家市级供销社、83个县(市、区)级供销社、438家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1.1万个,共有职工84,863人。近年来,全省各级供销社在全国总社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合作制理念和为农服务宗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完善服务功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发展实力”的新路子。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区县供销社也在省供销社的带动下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一些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供销社集合地区特色将所生产的产品在省内各地区销售,供销社之间出现资源共享,体现了区域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易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对农产品流通方式以及农产品市场开发的要求,在此前提下,物流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招聘成为当前供销社人才储备的第一任务。供销社所属的各类职业院校也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课程,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供销合作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一)对话交流模式。为了准确掌握市场变化的人才需求,在现行的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学校和企业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定位准确性。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学校与合作企业做定期的人才需求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随访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情况;第二种是建立职教集团内部“人才交流长效机制”。通过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应专业担任教学顾问或兼职教师,同时学校教师也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种人才的双向流通保证了知识输出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信息针对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内容都是由高校教师根据市场分析和预测决定的,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和职业教育的理念相违背。职业教育是针对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开展的,为了更有效地服务行业与企业,教育集团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应加大相关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制定,指导集团内的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并在集团内部推广“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抓手,将理论教学内容、实习课题、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高职目前的招生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普高学生通过高考达到分数后录取;(2)中职(专)、职高、职教中心对学生进行考核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相应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3)部分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进入高职学习。在这三类学生中,其中第二类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其余两类往往是普通高中未接受专业知识的学生。学生进校时的职业知识基础不同,就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习安排上进行不同的设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突破单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相互借力共赢发展、实现产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系统;SSH;Struts;Spring;Hibernate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026-03

0、引言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国家更是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事实上,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化程度。而电力工业的发展使得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人工处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处理要求。因此,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将信息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过去未经联网的县、局级供电部门系统也逐渐进行了联网升级,通过网络与上一级公司(或地区)服务器进行连接,进行更新、上传或下载数据。因此,采用SUN公司提出的B/S三层结构体系系统对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系统进行改造,借助Internet强大的功能,使用户操作更加方便。在联网状态下用户端只需要使用具有普通性能的计算机通过多种浏览器登录即可使用系统。

1、系统功能设计

当前供电所系统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量基础信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且不同部门间保存信息的格式以及规格方式没有统一。保存方式及规格不同导致部门间上传数据时很难使数据达到统一规格,数据整理工作量大,操作人员工作难度增加。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的革新以及融合,高效且运用广泛的B/S结构软件系统被更多地运用在大型企业中,迅速解决了之前所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达到数据、信息之间的共享要求。根据各供电所机构内部管理的机制和流程,将系统划分为9个主要管理模块,分别为:用户权限管理模块、个人办公管理模块、综合管理模块、优质服务管理模块、营销管理模块、生产运行管理模块、人员模块、基础以及安全管理模块。

2、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在供电所业务中,各项工作的结果都要生成报表,为此将工作进行分解,分为以下工作类型:工作计划、工作审批、工作实施以及工作总结四大类。虽然工作业务与多个部门相关联,但是工作流程顺序按照步骤进行。

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系统对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控制按照工作流程图以刚性控制为主,以数据流为业务主线,报表结果输出为工作目标,将员工的操作以及操作中领导审批作为各个工作环境的节点。供电所标准化系统为业务设计了充分、完整且独立的业务标准,并尽量简化过程。标准化作业系统中每一个内部业务流程可以独立进行循环作业,完成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输出到流程外部有需要的环节中,同时在有需要时内部业务流程可以被另一个与其相关的业务流程调用并接收外部录入数据(见图1)。

根据电力系统工作特点以及系统业务流程数据过程化控制的要求,在保证严格按顺序执行的情况下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保证供电所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生产作业的详细、标准以及量化,从而达到作业流程的可控并避免偏差及错误。

3、系统设计及解决方案

不同县、局级供电所部门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且由于日常工作量很大,往往一人负责多种岗位职责,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基于B/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势,在构建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系统时应最大程度地将复杂的业务控制转化为简易操作。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将之前的9个功能模块根据业务流程归纳为六大业务类(参见图2)。

3.1 角色权限模块

根据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系统的九大功能模块以及不同模块负责业务功能,可以为系统模块划分权限,权限的设置可以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的操作,甚至是控制按钮。标准化作业系统初始定义的角色为系统管理员,正式使用时,管理员为各个部门员工添加用户新建角色,分配相应管理权限,根据系统不同类型角色为其添加用户,使不同部门员工具有各自权限,配合系统完成各自工作。

3.2 业务流程划分模块

按照供电所不同部门要求以及业务需求,可以将其作业流程分解为六大模块,通过软件的二次分解,总共被设计成51个子流程,每个子流程完成专门的一项业务。类别为:

(1)安全管理:其中包括17项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安全评价、安全监督等与安全相关的业务模块。在这个部分,用户可以对供电管理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掌控。

(2)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模块主要包含供电所设备巡视检修、业务资料、内部技改等供电企业内部生产相关的业务工作。

(3)营销管理:本模块主要负责用户电费抄收、电力设备更换管理、电力设备使用损耗计算等相关模块业务。

(4)专业管理:主要针对停电进行管理以及损耗、设备检测相关业务流程进行管理。

(5)优质服务:在供电出现意外时提供紧急服务和正常供电环境下的优质服务业务。

(6)综合管理:主要针对供电所内部工作进行评估审核以及内部人员培训考核的业务进行管理。

3.3 审批管理模块

标准化作业系统中关于停电计划、工作票签发、操作票类控制以及相关审批工作较多,占到系统工作环境的三分之一,这些工作需要经过供电所所长或上级部门领导的审核,审批管理业务是组成供电所业务流程的重要部分。所有需要决策审批的业务流程以及需要决策的业务数据,在通过审批节点时自动生成审批提示,并在系统主界面进行弹窗提示,用户点击提示按钮进行相应审批,用户也可以在相应业务上进行审批。

3.4 线路CAD自动绘图模块

供电企业早期电力线路图都是通过AutoCAD软件进行绘制存档,制作周期长且更改不方便,更不能直接计算出线路损耗。标准化作业系统设计出一套嵌套在系统中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理论线损算法对需要绘制的电力线路进行自动绘图并同时运用算法计算损耗。用户通过系统录入相关线路信息:电线杆数量、路线信息、设定比例尺。线路CAD根据录入信息快速绘制线路图,并计算出线损,结果精确到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的损耗。根据算法计算出来的损耗数据最终成为年度线路改造考核以及线损考核的判定依据。系统操作用户还可以通过点击图中节点了解相应节点在系统中所记录的详细信息。

3.5 操作历史记录模块

由于输入数据量很大,系统通过对输入信息记录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减轻输入工作量。用户可以通过在下拉列表中选择输入历史的方式或输想的方式进行录入。系统对每个用户的操作历史记录进行本地初始化并对操作次数进行计数。首次操作时,系统在服务器端对操作目标进行历史记录分析,并将服务端记录下载至本地ini文件中以便用户进行操作使用。当记录次数超过一定数值时,系统对记录进行清除,继续对目标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下载至本地操作。这一系列的循环不但可以清除用户录入的无效数据,还可以使业务操作更加高效。

4、关键技术

4.1 J2EE框架使用

J2EE架构包含4个不同层次,分别为客户层、Web层、业务逻辑层、系统层,运用J2EE架构的系统,根据功能需求将系统逻辑划分为不同组件,不同的组件分布在不同的架构层次上,客户层、Web层、业务逻辑层以及信息层配置在不同机器上,实现分层控制。在安装配置时客户层负责客户端的安装,在Web层以及业务逻辑层安装服务器端,将最终运行的系统层安装于数据库服务器上(参见图3)。

4.2 SSH组合框架

J2EE平台架构存在高成本、EJB编程规范限制、事务处理方式不足、EJB调用机制不足以及持久化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可以通过整合J2EE平台上的3种典型框架Struts、Spring和Hibernate来弥补。SSH组合框架的设计目标是为企业级软件开发提供可以快速开发并且功能完善的框架,这个组合框架提供了组件之间的多重复用,开发人员在开发系统时利用组件框架的特性,能够减少编写基础操作代码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了代码开发的效率,最终达到后期维护高效便捷的目的。

(1)表示层:Struts框架具有灵活性和复用性的优点,主要用来设计与用户打交道的界面。系统框架整合通过对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进行编码扩展来控制以及更改ActionServlet组件,这个核心的ActionServlet组件负责MVC三层框架中的控制器Controller的角色。而Struts框架中的ActionForm类用来对系统用户界面相关元素进行封装,同时实现业务逻辑以及用户动作处理等操作。

(2)业务层:使用具有良好模块化功能的Spring框架,对持久层JDBC有效封装的同时为系统提供持久层所使用的模板甚至是辅助类。在调用模块进行操作时,页面逻辑使用getbean()方法来得到对象的实例。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getbean加载要调用的对象,然后对配置文件进行解析。这种方式满足了延迟加载的机制,节省了系统资源。

(3)持久层:Hibernate将持久化类与数据库表进行映射,每个持久化类实例对应于数据库表中的数据行,用户通过对持久化类实例的操作完成数据库表的增、删、改、查、读等基本操作,节省开发人员精力,省去了通过JDBC对数据库进行的访问和操作。

4.3 权限管理系统

在权限管理部分,系统设计了改进的面向角色的3层访问控制模式。3种角色及岗位,即公司领导、供电所所长、供电所员工;权限管理主要以操作、审批、查看为主进行划分;具有权限的供电所操作人员对业务数据进行基础的增、删、改、查数据操作,权限级别更高的领导层对所有请求操作进行审批。最后,权限最高的公司上层领导以及临时用户仅能查看。因此,不同角色赋予不同的权利,既符合实际又减轻管理负担。

5、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工作过程系统;课程研究

一、前言

目前,当代企业和社会已经从传统的运转模式走向以过程为向导的新运转模式,在工作时除专业技能以外,关键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也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工作条件。现代的教育方式应该围绕解决综合问题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针对“解决社会工作综合型问题”进行转变,这种复杂的教学模式,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的社会的因素也不能小视。所以说,教育的模式应该尽快打破传统模式的种种束缚,科学的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能力进行联系,所以在开发方法方面应该注意实现后面三点:一是从主观意义看来,我们应该把工作当中过程进行整体化分析,而不是对那笑细小的工作点进行专研;二是重点培养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适应能力的好处;三是构建学习过程时,应该看重“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习过程完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可能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抽象发展过程不是一个人能力发展该有的过程形式,其学习过程是要具备情景化和具体化的,因此,职业学习中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工作过程学习”和“课堂学习”,这两个方面可以在学生的学习历程当中化为一个整体。课程开发必须将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其基础是整体化的职业分析。

作者有幸到德国进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德国这个工业强国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于行动过程方面的课程开发方法作者都可以熟练的运用,并且让开始计划好的任务圆满完成――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学习领域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作者在北京的回国学术报告会上进行发言,德方和我国教育部门的专家团队都对作者所表意见深深赞同。

二、总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确定

要确定实际的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方面有两个:

1、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的教育结构息息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政治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符合条件规定的企业(规模中等偏上的企业、企业集团中技术一般的企业)进行调研;根据所选企业中岗位的相应要求,分析岗位上的典型任务模式,结合企业员工的各种要求进行课堂设置。

2、学生个人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哪里,从而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领域确定

当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了。其课程要极富职业工作方面的特色,在以后的工作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行确定。简单来说就是解构整个学科的传统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行动体系,同时对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规范进行科学集成。

1、工作过程分析:根据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的分析,从而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

2、行动领域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与学校领域的结合,成为实用的综合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三)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换句话说,学习情境是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将学习领域的目标描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化,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产品、现象、工艺等等,学习情境因学校 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可替代性和迁移性的特征。

(四)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主要强调行动导向的教学及其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实践条件的准备师资的配置以及教学方法选择。

1、实践条件: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主要的体现是专业“一体化教室”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满足在企业的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2、师资配备:实现行动导向的教学,必须处理好校内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分工、协作问题,并需及时进行适应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职教教师主要承担“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任务,而企业兼职教师重点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优势,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订单项目以及顶岗实习环节的实施等。

3、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意义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设计的优化

学生就业后,通过毕业生反馈、专家论证和企业调研等,进行下一轮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修改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一)经济社会背景

1、产业构架和产业规格。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重点看重的教育专业之一。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发展规划是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点关注,国家鼓励全面开发大中小型元件和新式集成电路,从更快的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山东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山东省“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并把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放在第一位。这就为本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电子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山东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电子电器产品强省,有海尔、海信、浪潮、鸿富泰等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同时山东也是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一级市场,世界及国产品牌都在抢占山东市场,纷纷在山东开店、设厂,形成了明显的电子行业区域优势 从全国范围看,已经形成广东、山东、江浙、京津唐四大电子产业区域。

2、人才需求。多数企业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从国家产业部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给出的数据看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并没有多少,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有四十多万人,但是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到十万;从山东这个电器大省每年给出的数据来看,全省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名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来填充各行业岗位的需求。

就业岗位发生变化。作者在经过了海尔、海信等三百余家大中小型电子企业用人情况调查之后发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产品的技术不断的升级,新型科技的不断采用,其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的岗位也随着变化。电子电器技术与销售岗位、技术服务岗位、产品管理岗位,是企业给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这些也是比较常见的岗位。电子电器技术销售及服务岗位: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维护、电子维护网络的开发和管理,其中的技术元素特别的多。在这些岗位当中人才更为紧缺的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维修岗位,在这个岗位中急缺高素质人才。电子电器产品管理岗位:主要有电子电器生产出来之后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装配、调试、检验、设备维护和生产管理,以及电子电器新产品的开发计划。最后说到电子电器工艺岗位,这个岗位关系到电子电器生产时的工艺是否到位,所以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个岗位当中也是屈指可数。

企业对于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选择人员,都要求,人员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如团结精神、人员交际、敬业精神、行业洞察力等,即员工的能力是要多面化、全面化的。

(二)工作任务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是由数个小型工作进程所组成的。企业的这种理念也可以使用到职业教学当中,可以把其转化为教学式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岗位人才。从电子技术方面看来,相对于的职业标准国家是有所制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国家所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与鉴定指标进行融合理解。

(三)行动领域确定

行动领域的具体解释是工作生活当中的情景构架,与原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动态等一些情景结构所合成的任务总和。另外从企业方面看行动领域,是按照企业所指定的计划进行活动的领域,以达到完成企业工作的目的。

(四)学习领域确定

行动利于教学归纳中包含了学习领域,这种规划是按照教学流程进行的,对教育领域进行规划后,用于以后的教学行动领域当中。职业教育当中的职业行动领域存在每一个专业的学习领域当中。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给定的学习时间这三个基础因素,是学习领域构件的重要零件。想要表明学习领域的特性就需要目标的具体描述,而任务的学习则让学习领域更具专业化、精确化。当学生在进行该领域的学习时那么学习目标的描述就是得到的完整学习效果,可以使用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描述;而任务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作为基准学时,可灵活安排。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提升,保证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从而让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佩禹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示范性建设方案[R].2012.

[3]田栋.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世界家苑,2013(6).

[4]梁超.关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职教论坛,2012(29).

[5]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

[6]曹小英.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0).

第7篇

【关键词】工业以太环网;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

1.引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截止2012年底,全国煤炭保有资源查明储量达1万亿吨,2012年全国煤炭年产量已超过38亿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煤矿约1.2万个,70%以上是中、薄煤层,大部分矿井采用综采方式进行开采。随着煤矿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不断提高,政策对职业病防治要求不断提高,煤矿提出了安全增效、减人提效的采矿思路,而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关键场所,如何解决综采工作面自动化问题越来越迫切,特别是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由于环境条件差、空间狭小、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等因素,各大集团公司都寄希望于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利用自动化系统对设备进行远程监控,提高工作面安全与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2.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发展现状

实现少人、无人的自动化采矿是当前国际采矿界研究的热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在这方面走在前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在工作面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电液控制的液压支架和具有软启动(变频)功能刮板输送机,实现了工作面三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的自动化及井下环境安全信息实时监测。90年代开始,加拿大、芬兰、瑞典分别制定了矿山自动化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国际镍公司(Inco)开始研究遥控采矿技术;1992年,芬兰采矿工业宣布智能采矿技术方案;瑞典制定向矿山自动化进军的“Grountecknik 2000战略计划”。在各种政策的指引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已基本成熟,形成了以比赛洛斯DBT和JOY为代表的监控与设备配套销售的企业和以Marco、Tifenbach、EEP为代表的专业控制系统提供商,各公司分别在2004年前后推出了升级换代产品,在性能、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不断拓展相关配套产品和系统,组成自动化工作面监控系统,实现对工作面所有设备的监测监控,最终实现工作面的少人化开采,逐步向无人化开采方式迈进。

国内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科总院太原分院、郑煤机、北煤机分别自主开发出的电液控制系统,但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煤炭行业状况限制,未能推广应用;从2004年开始,随着神华支架国产化带动大量采用电液控制,天地科技与德国玛珂合资成立了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引进了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并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在国内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和验证,性能可靠。随后国内涌现了一批电液控制企业,比如四川航天、郑煤机、三一重装、北煤机和平阳机械厂等,目前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和四川神坤的产品已在煤矿井下广泛应用,性能可靠。

3.需求分析

(1)煤矿生产需要

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源头,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长期引导,我国的综采设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比如电牵引采煤机,大采高液压支架,长距离大运量的刮板机、胶带机已经大量使用于现场,各种单机自动化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综采工作面设备较多,都集中在两三百米的工作面范围内,而各种设备的控制工艺、控制方法不同,设备需配置一定的操作工进行监测、控制和检修,浪费了人力资源,并且设备检测不实时,设备信息不共享,容易导致故障和事故,因此现场需要一套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工作面这些设备集中监测、控制,实现减员增效。

(2)国家政策引导

根据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已将基于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矿山辅助运输控制技术,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综合自动化监控技术,煤岩界面自动识别技术,基于三维定位的工作面水平控制及远程控制技术,工作面高可靠、高速、实时控制通讯网络系统及宽带多媒体平台,智能化开采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基于传感网络的矿压实时在线监测技术为研发方向的矿井数字化、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成套装备等列入规划;同样,在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研发”,“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短壁综采装备、矿井信息网络自动化系统等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国家的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工作面自动化系统,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技术发展需要

从煤矿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看,全矿井高速信息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形成了矿井信息高速公路,而实现矿井自动化的关键是各末端的设备、子系统,而工作面是矿井生产的核心部位,是矿井自动化建设投入的下一个主要目标。随着采煤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为了提高工作面产量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选用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管理操作方便、性能优良的电气设备是各煤炭企业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员数量的减少,各种监测信息不断提高,对传输信道数量和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实现高产、高效、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自动化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一矿一井一面的集约化生产。

4.设计方案

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架构如图1、2所示,系统整体上分为三层架构,即地面调度与管理层、监控层和设备层。地面调度与管理层融入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矿井的集中监控和信息;监控层由多台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监控主机、控制台等设备组合成集中监控中心,放于顺槽设备列车上,对整个工作面及顺槽设备进行远程、集中监控;设备层主要实现综采工作面采、装、运、支护及供电等设备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在工作面内部建立一条以工业以太环网为基础的高速信息网络,扩展各种通用接口,结合无线wifi设备的运用,实现工作面有线、无线网络信号的全覆盖,而工作面各种监控设备就近接入网络,实现工作面监测、控制、视频、音频等信号的共网共缆传输,由集中控制中心整体协调工作面采、装、运、供电相关设备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转。

5.结论

通过与多个集团、矿务局沟通,整体认为此方案切实可行,可以在提高信息传输通道带宽的同时,减少工作面内部布线数量,降低系统维护难度,并且将工作面的各种信息集中到一个集中监控中心,由集中监控中心对整个工作面人员、设备进行统一协调,解决了综采工作面设备多、信息共享难的问题,将信息上传矿井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综采工作面信息与矿井信息的有机融合,为后续的综采工作面无人化和矿井的自动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法.煤矿液压支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

[2]刘建功,吴淼.中国现代采煤机械[M].煤炭工业出版社.

[3]张守祥,范红霞.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网络[M].煤炭工业出版社.

[4]倪兴华,苗素军,杨永杰.综放工作面端头及顺槽超前液压支架支护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

[5]董冠军.煤矿井下无人工作面的发展前景[J].山西煤炭,2011,31(9).

[6]尹卫兵,都勤勤.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9).

[7]王学东.煤矿信息化、自动化的高产高效工作面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96-03

一、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内涵解读

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营销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营销工作过程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营销工作过程是一种智慧性、情感性、充满人性的工作(交换)活动,而不仅仅是程序化\固定化\没有情感和温度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营销工作过程包含:营销技能—营销技术—营销之道—营销心理(营销价值观)不同层次的东西。营销工作过程中包含营销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完成好营销工作任务,还要提升,拓展。要引导学生通过做一件事,悟出更多的东西出来。

学生从营销工作过程中感悟出多少东西、悟到哪个层次,取决于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学生营销品格的塑造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等等要“嵌入”、“融合”到工作过程中。其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插柳不让春知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高的营销境界、人生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层次。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形成自己的营销认知体系、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市场营销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应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为教学督导提供依据,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当然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开展社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优化基础上,编写专业教学标准,进而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建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真实工作的联系,只能提供与职业实践有限或间接联系的学习机会,还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真实工作情境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所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化新型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是必经之路。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状况总结如下:(1)整体上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2)教学缺乏体系,教材也不配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一般都没有形成工作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而且由于教材和设备跟不上变化,使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衔接,不配套。(3)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4)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5)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6)缺乏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深度探究。目前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由于受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具体的改革内容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关键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虑地区行业发展特点,二是考虑高等性、职业性,分析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发展要求,三是要考虑学校资源的可整合利用的程度。经过多次调研、讨论,结合以上三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从事市场调研员、推销员、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体现

1.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从入职到成为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的系统化。

2.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呈系统化。

3.情境内的系统化,明确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4.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化:工作知识—技能—技术—之道—价值观。

5.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思维能力+营销价值观。

6.学习内容的整体分布的系统性。如市场调研分析,重点在市场调研与分析中解决。而在其他如营销活动方案策划中的市场信息调研,就只是应用而已。同样,营销活动方案策划内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营销创意的训练,随着学习工作任务难度的增加(促销活动方案策划、庆典活动方案策划、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学习者营销创意能力、方法的训练也相应逐渐加深。

7.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公共课)与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之间的系统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的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引导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多种多样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可以按照市场营销活动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基本理论、流程、方法进行讲授(一次课),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工作阶段的工作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作流程方法、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对于市场营销的课堂教授方法进行革新,我们也应该积极尝试。比如说以下方式的教学:

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书籍,特别是国外著作,从而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有时也会对社会有关营销方面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深究其问题实质,了解其营销含义。

2.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项目为例,从项目的调查、分析、选址、消费群体的确认,项目的定位到项目的控制、销售可以全程模拟,也可以某项目为例,局部模拟营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项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过程,销售执行过程等,结合案例中的做法,激发同学们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去做会怎样……根据班级状况,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协作学习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讲、自评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选取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演示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或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4.情景模拟式教学。(1)运用小组学习法、角色模拟法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学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组,每个小组4~6人,分别扮演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研发经理等角色进行模拟演练;(2)战略模拟试验。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竞争者,就某一产品进行营销战略规划,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战略对抗模拟,决出优胜者,类似于军队中的网上战略对抗和军事演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既然本学科的改革更倾向于能力的培养,那么考核的办法就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对于市场营销这门课,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学科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老师布置、指导实践作业,学生上交作业成果,如调查报告、计划书、促销活动策划书等方法,并配合实践问题答辩式考试,同时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载体多样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工具综合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与创新作为考核的第一大项占30%,学习过程课业任务完成(技能)占40%,总共由企业理念设计、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分销策划、促销沟通策划几个大的任务构成,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完成相关文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最后的理论考核占30%。这样对学生的考核既科学全面又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1.确定了市场营销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标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源自工作标准,但超越工作标准。还有良好营销人格的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在教学及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同时考虑职教学生的实际、参差不齐,给学生以更大的上升空间。

2.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行动导向学习的成效:一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只有实际经历、做过,才知道做事情的艰难,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多了才能总结出诀窍、形成策略。二是通过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行动——专业行为方式,奠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三是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思维,即营销职业工作思维。四是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营销职业价值观。

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3.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的学生,期望他们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是不现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就是要增强市场营销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多媒体、录像、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绝对挑战”、营销实战等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追求成功与发展的渴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限制想法,将“不可能”一步步化为“可行”;引导学生看清自己的“盲点”,从而作出改变,突破自我;培养学生相互欣赏与信任;完善学生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提升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把一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第10篇

一、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做好其思想教育工作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并针对当前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经常跳槽等现象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指导, 转化毕业生择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及担当志愿者。

二、多渠道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摆正自身位置,做一行爱一行。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成立以系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指导小组,并建章立制;

3,指导毕业生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

4,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在系里上开设 "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 ,及时各类信息,让毕业生能及时地了解工作动态;

5,鼓励毕业生登录我校就业信息网寻找工作及获取就业信息;

6, 积极配合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工作,认真收集就业信息并多方联系各大酒店,公司及学校到我系开展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开辟多条渠道;

7,调动其他教职员工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8,关注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确实的帮助。

三、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

第11篇

一,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做好其思想教育工作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并针对当前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经常跳槽等现象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指导, 转化毕业生择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及担当志愿者.

二,多渠道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摆正自身位置,做一行爱一行.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成立以系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指导小组,并建章立制;

3,指导毕业生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

4,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在系里上开设 "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 ,及时各类信息,让毕业生能及时地了解工作动态;

5,鼓励毕业生登录我校就业信息网寻找工作及获取就业信息;

6, 积极配合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工作,认真收集就业信息并多方联系各大酒店,公司及学校到我系开展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开辟多条渠道;

7,调动其他教职员工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8,关注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确实的帮助.

第12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 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第13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第14篇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20__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20__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__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第15篇

为了掌握各区、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工作情况,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劳部发〔1996〕137号)的有关要求,劳动部及市劳动局将组织对各地执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现将这次检查工作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此次检查内容为《实施计划》中提出的五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中,第一、第五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及流动就业统计工作为对区、县检查的重点内容;关于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信息网的情况不列入对区、县的检查范围。

二、检查工作分为自查和抽(互)查两个阶段进行,以自查为主,抽(互)查为辅,自发文之日起至12月20日为自查阶段,96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劳动部将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抽调人员进行抽查。北京市作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的重要输入市将是被抽查的重点,请各区县劳动局做好准备,认真积极配合。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各区、县劳动局应将《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25日前报市劳动局就业管理处。

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

(1996年4月22日 劳部发〔1996〕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自1994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基本制度、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特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盲目无序的问题,还需经过艰苦努力。继续实施“有序化工程”是“九五”期间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为此,我部研究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以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初步形成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下简称“民工”)按需流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单位跨地区招用的新民工80%实现证卡合一,持证就业。

(二)新民工有组织地输出、输入的比例和老民工有组织地探亲、返岗的比例明显提高。

(三)初步建立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关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持证就业的民工凭证享受服务。

(四)1997年春运期间盲目外出的新民工明显减少,基本消除因民工流量过于集中而造成的交通客流严重积压现象。

二、具体任务

(一)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

1.劳动力输出地普遍对新民工实行外出前凭输入地劳动部门认可的用工信息登记发卡的制度。劳动力输出地区劳动部门根据输入地区的管理要求制定简便易行的工作程序,建立监督机制,使大部分外出民工纳入管理;逐步提高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比例。

2.全国各主要城市和重点劳动力输入地区严格实行新民工凭卡办证、持证就业的制度,同时继续与劳动力输出地配合,为1996年春节以前就业的老民工补发证卡,力争在1996年12月31日前使所辖单位使用的外省民工领到标准式样的外来人员就业证,并做到证卡合一。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跨地区流动就业凭证服务制度,制定并公布凭证服务和跟踪服务项目,明确输入地和输出地各级劳动部门的服务职责。

4.争取制定统一的流动就业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全国统一标准未出台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本地区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有关收费的程序和用途明确规定,严格管理。

(二)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1.保证足量、准确的信息上网,并做到信息传输顺畅。北京、上海、天津市要做到劳动部门新批准跨地区招用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已招到的注明);广东省今年联网的市要做到新招外地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包括就地招收转换职业的外地民工,已招到的注明)。各省级站保证一定数量的跨地区求职人员群体和个体信息上网,最低数量由三大网中心协商各省级站确定;主要输出地要做到全部由劳动部门组织输往外地的人员情况以群体信息上网。建立用工和求职信息的修正制度和程序,保证网上信息的准确性。

2.各入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县级信息站和信息收集、传报制度。广东、上海、北京对本地各区、市级信息站建立跨地区用工信息传报制度。其他入网省年内至少建立5个地级站,其中至少2个站使用计算机联网,其他站以传真方式传报信息,并建立跨地区求职信息和劳动部门组织输出人员信息传报制度。各主要输出地区至少建立一个县级劳务基地,根据用工信息开展培训,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并做到基地劳动力资源信息上网。

3.劳动部就业司与信息中心联合建立三大网信息监测分析制度,由信息中心具体实施监测。从1996年7月1日起,对三大网网上信息每两周汇总分析一次,并随时对各省级站信息上网情况进行抽查。就业司和信息中心向各中心和省级站定期分析数据。

4.各入网劳动力输入省、直辖市与劳动力输出省、自治区相互配合,探索建立以信息引导为主要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民工流动总量的机制和制度。

(三)发展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就业各环节的服务

1.大力发展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乡镇劳动 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和分类,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已建立的乡镇劳动服务(管理)站、所加强管理,落实职能,切实将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落实到基层。乡镇建站比例达到80%以上的地区,重点完善机构,强化职能,使乡镇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乡镇建站比例未达到50%的地区,重点在输出劳动力较多和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机构,年内争取使建站比例提高5-10%,并通过建立中心站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2.整理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各输出地对驻外地劳务工作机构进行一次整顿,明确职责,提出规范性要求;三大劳务协作区分别制定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管理制度;各主要输入、输出地共同总结推广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的典型经验,指导其开展跟踪服务,协助当地劳动部门搞好跨地区就业民工管理,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对持证民工的服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劳动部门加强配合,以多种形式为已领到流动就业证卡的民工服务,广泛宣传服务内容,并协调有关部门为持证民工提供各种优惠和服务,争取让每个持证民工了解能够享受的服务项目,并凭证享受服务。

4.加强对民工的培训。各地劳动部门将提高民工素质作为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重要措施,列入计划,作出具体安排。输出地劳动部门发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在民工外出前加强有关知识教育,并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积极开展就业训练;输入地劳动部门指导企业对民工进行必要的教育,组织民工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劳动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对持流动就业证的民工可给予优惠。

(四)做好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

1.各主要输入、输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向地方政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方案。

2.在坚持前两年各项有效措施的同时,1997年春运前集中力量做好民工返乡、返岗的组织工作。指导企业分期、分批安排民工休假;输入、输出地劳动部门共同对民工返乡、返岗进行登记、预测;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信息沟通,扩大预订团体车、船票的比例,尽量使春运期间民工客流量保持均衡。

3.下大力气做好宣传工作,加大管理、监察力度,尽可能减少春节后一个月内新民工外出的人数。

(三)加强流动就业统计工作

1.将证卡发放与登记、统计工作相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充分利用登记资料,较准确地掌握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情况。

2.按照劳动部《就业与失业统计报表制度》(劳部发〔1995〕436号)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统计表”的要求,落实责任,逐级做好统计工作,保证报表质量,按时将报表汇总后报劳动部。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劳动力输入、输出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确定主要领导牵头,专人负责“有序化工程”的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凭证管理制度、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上述各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劳动部门,并列入工作考核指标。

(二)加强部门间协调。劳动部和地方各级劳动部门与有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主动协调政策,开展合作,争取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开发就业的政策措施。

(三)制定工作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作出各阶段工作的安排,并报劳动部备案。

(四)建立检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96年7月底和12月底前对所辖各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写出阶段小结和总结报告。劳动部就业司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五)补贴工作经费。对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按时报送计划、总结、报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根据工作量和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少量工作经费补贴。

四、活动安排

鉴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与“有序化工程”实施联系紧密,故将有关活动作出统一安排:

5月1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实施有序化工程工作计划。

6月3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报告及典型材料(调查的具体要求另行通知)。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省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和试点县、市经验材料(试点总结的要求另行通知)。

7月31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小结。

8月下旬,召开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试点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和各地开展乡镇就业服务工作的经验。

10月下旬,劳动部对各地实施“有序化工程”情况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准备情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