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从调查了解的结果来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总体上是好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理想,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有爱国热情。但有部分中职生法纪观念淡薄,心理素质不佳,意志能力较差,感恩意识缺失。
(一)行为习惯不合理,自制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力等原因,以前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中职学校又时常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顶撞甚至辱骂教师。少数学生纪律观念淡薄,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二)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从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全部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没参加中考的,他们在初中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个别学生由于父母的安排而被动入学,有强烈的厌学情绪。据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传统观念“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及家长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渣滓生”。为此,中职生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缺乏克服困难和抗击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农村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留守家庭,他们因长期离开父母,情感上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个别学生情感冷淡、性格孤僻。
(四)道德意志力薄弱。他们大都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是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盲目攀比,顶岗实嫌工作吃力。
二、立足中职生思想实际,多举措开展德育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师德队伍的建设,坚持把选择、培养和使用德育干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按照新形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和管理机制,采用特殊政策与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敬业奉献与开拓创新精神、理论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真选拔和使用班主任,在奖励政策上要向班主任倾斜,在工作上多给班主任以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其德育功能。现行中职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所以,要挖掘好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改进各科教学,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强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因为中职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政治课教学的“说教”模式,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开展适应中职生特点的各种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中职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也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生活和阅历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差,心理和思想还很不成熟,这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而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对提高学生在校生活乐趣、促进中职生社会化均大有裨益。因此,应积极发挥职业学校各有关部门职能,认真组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要开展好军训,组织好运动会和各种比赛,有专业优势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和农村等进行志愿服务;要定期举办法制报告会和法规知识讲座,邀请司法和交通等部门的同志到职业学校作报告;及时通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讨论。如2012年7月发生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学生捅死班长”事件,运用反面教材,实施法制和心理教育。
(四)强化校园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职业学校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要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应当重视学校环境,包括校内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努力营造优美、整洁、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有效发挥环境育人、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还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要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配合,凡是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等,都必须依法予以取缔。
关键词:中职;班级管理;细则化;人事化;星级化
中图分类号:G451.6;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51-01
班级管理工作精心细化,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就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充满爱心、细心、热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独立意识增强了,渴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认同。但是,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期望值高,抗挫能力低,不少学生具有娇气、依赖性强、虚荣心强、好攀比等不良心理。因此,中职班级管理更应强调精细化。班主任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管理程序,精心处理每一个管理细节,精心安排每一个管理活动,从而营造优质班级管理。
一、事无巨细,精心细则化
有的中职生在校表现较差,纪律散漫,好说脏话,见到老师不知问好,在吃穿上攀比乱花钱,学习积极性不高,时间观念差,意志薄弱,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差,感恩意识不强。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学生的成长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中职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班主任应抓住时机,在班规中对班级的纪律(包括上课纪律、下课纪律)、考勤(包括请假、迟到、早退)、劳动卫生(包括值日生职责)、个人仪表、寝室等方面的要求都进行详细规定。还要制定详细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对迟到、旷课者扣分;对考试中名列前茅者加分;对给他人提供学习帮助的同学加分;对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加分。通过精心细化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得越来越好。例如,无随便迟到、早退现象,经常能听到“谢谢、对不起、请、再见”等礼貌用语,午睡时的吵闹声减少,课堂上能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人无闲人,精心人事化
中职班级常规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做的人少,看的人多;班干部做,其他人看;刚开始做,到后来看。最终,闲人越来越多,常规事务越来越难安排,完成质量越来越差。因此,班主任应该精心安排班级人事,将班内事情分为班干部的事、承包人的事、人人天天要干的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主解决和安排班级事务。如检查卫生、督促课堂纪律、安排主题班会、整理宿舍等等。定岗定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级可以设计各种反馈表,如上课纪律记录表、交作业情况表、卫生值日检查表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反馈。班主任检查班内的详情要看量化管理汇总表,及时检查,及时处理,适时调整不合理的规则,并每周总结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提出希望。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赏识肯定,精心星级化
中职学生在没入校前,由于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的中下层,他们很少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往往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中职学生更爱“追星”,明星的行为方式对一些中职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善于“造星”,在班级让丰富多样的“星”亮起来。让“星”生活化,让“星”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启迪和激励,让“星”真正成为其前进的动力,通过发掘、鼓励与肯定,引领学生进步。设立丰富多彩的“星”是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让人欣赏的一面。班中有的学生好学,但在劳动时怕脏怕累;有的学生对学习很漠然,但劳动时勤勤恳恳;有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但请他帮忙做事极其爽快。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精心地收集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并放大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设置各种“星”,实施“人人参赛、人人评判、各展其才、各显其优”的活动,选出开学最初的“学习之星”到后来的“卫生之星”“文明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每一份成功都能时刻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这种活动不求全,每周一次,每月一总结,看谁的“星”最多,就给予表扬与奖励。通过开展评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扬与肯定不再是优秀生的专利,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积极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
四、结束语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事务烦琐、要求细致的工作。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及班级群体的特性要求班主任必须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恒心,多一份操心,多一份细心,更需要多一份精心。因为优质班级管理需要从精心开始,需要精细化,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中职生生涯规划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詹华清,杨立华.班主任的工作语言[J].教学与管理,2005(32).
关键词:高中阶段;班主任管理;后进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39-01
十个手指有长短,班级学生有优秀生也必然有落后者。虽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面对这些落后的“问题学生”,班主任想说“爱你不容易”,倾心付出,结果收效甚微;弃之不理,又造成学生的自暴自弃。因此,从生本理念出发,追本溯源,找到“问题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是每一位高中班主任迫切实现的教育理想和愿望。
一、每一次赏识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问题学生”需要关注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班主任似乎更倾向于对优等生的赏识。诚然,和状况百出的后进生比较起来,优等生在学习成绩、班级纪律、卫生情况等方面都遥遥领先,教师没有理由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然而,每个人都有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如果教师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将赏识分给后进生一点点,那么也许就在那一瞬间,一个赏识会引领一个新的起点。
如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是各科老师心目中十足的混混。在一次自习课上,班主任无意中发现他正低着头练习书法,这让教师很诧异,诧异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对书法发生了兴趣;也很惊喜,惊喜的是可以趁机对他进行正面引导。于是班主任轻轻地走到他的旁边,微笑着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字儿写得不错啊!”教师声音很小,还是被邻座的同学听到了,他们探过头来看他的字,也附和着点头。此时,他的脸上显出了少有的羞涩,埋下头字儿写得更认真了。后来,班主任发现每次自习课上他都一板一眼地练字儿,虽然和紧张的高中学习格格不入,但是至少他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比东游西逛要好得多。于是,班主任将这一重大发现告诉各科教师,教师们时不时地以此为契机进行鼓励,一个学期结束,在赏识与认可下他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名副其实的超越自我。事实证明,“问题学生”需要关注,有时候多一份关注和鼓励就能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起点。
二、每一次呵护都是一个新的旅程――“问题学生”需要尊重
高中班主任工作繁重,面对问题学生常常缺乏耐心,尤其是有些学生不思进取,一错再错,在处理问题时容易激动,有时候一句不慎之词,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加速师生关系的恶化。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掌握分寸,对于高中生来说,多一分过腻,少一分过淡,不多不少才能符合学生胃口,以心换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尊重。
如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干部慌慌张张地跑进办公室,“D和语文老师吵起来了。”班主任一听赶紧跑到教室,二话没说把D从教室揪了出来。D成绩不太好,尤其是语文成绩从来就没有及格过,这次顶撞一定事出有因。为了缩小这件事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把D领到操场上,问他事情的原委,D说:“记笔记的时候,有一句话没记下来,回过头问别的同学,老师不问原因就说我扰乱课堂秩序,说我如何如何差,成绩如何如何烂……”听他说完,班主任陷入了沉思,对后进生有偏见,是所有教师的通病,但不管怎样和教师顶撞就不对。于是,班主任先认可了他的进步,上课积极记笔记是非常好的表现,同时也严肃地指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和老师顶撞……事后,班主任从语文老师那里了解到,他向老师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并承认了错误,语文老师在全班面前也承认了自己的言行欠妥。这件事后,D和语文老师的关系缓和了很多,也逐渐喜欢学习语文,期末考试语文成绩终于及格了。可见,“问题学生”需要尊重,心灵的呵护才能激发行为的潜能。
三、每一次理解都是一个新的转身――“问题学生”需要包容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年龄的增长加剧了心理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学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接踵而至,给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作为高中班主任必须有包容之心,耐心诱导学生认识到错误之所在,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
如在一次家长会后,一位男同学的母亲拉住我,说他儿子在家里从来不认真写作业,边写边听歌,家长好说歹说就是不听,如果要是把这毛病改了,成绩一定还有提升的空间。看到家长着急的样子,班主任暗自琢磨,这个男生平时吃软不吃硬,估计直接提出来,他会认为母亲给老师打报告,弄不好还会产生逆反情绪。只有从长计议了,在一次话题讨论课上,班主任特地将他叫上讲台,给同学们唱歌,不错的嗓音加上平时的练习,自然博得了同学们的喝彩。课后,班主任在鼓励他坚持自己爱好的同时,试探着问他都什么时间学习唱歌,结果这个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承认了边写作业边听歌的习惯,班主任郑重地告诉他,高中学习任务紧,要学就学得踏实,要玩就玩得痛快,缺乏自控力无法在高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后来改掉了写作业听歌的坏习惯。由此可见,包容对“问题学生”是一剂良药,可以给他们心灵带去慰藉,一个华丽的转身可以让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中后进生转化工作任务重,收效微,作为班主任别无选择,必须以无限的敬业精神和满腔的热情关爱他们,观察“问题学生”的成长,发现“问题学生”的需求,在工作中给他们一点时间,一点关注,一点疏导,一定可以让这些迟开的花儿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式 高职 会计电算化
人才培养模式,当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下的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色,具有明确的系统与规范。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和“如何培养人”(即培养体系)两个核心问题。反映到具体行动中,人才培养模式公认的主要构建元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各有各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下简称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各院校实践也相当成功。笔者所在院校在实践中,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其办学特色体现于职业性、实践性及技能性。能否依据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充分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衡量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目标定位
高职职业教育应当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高等教育”表明高职毕业生应当具备相当深度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不仅能处理目前的工作,更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和铺垫;“职业教育”表明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职业”,是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性的理论型人才,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应当已经具备了从事该职业中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无需经过企业在职业方面进行专门化培训即可上岗。从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途径来看,毕业生应当在校及毕业后一定时期内有遵循“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及日后的“高级会计师”晋升的可能性(潜在能力)。
由此而言,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当体现其职业规律,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从高职会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分析目标定位
据国家2010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5000万家,约占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总数的99.8%;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产值占全国企业出口总值约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我国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总就业人口的80%左右。
同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9月26日在西安举行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也对上述数据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还说,目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表明,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单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扩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财会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日益剧增。我院前三年的会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也表明,超过99%的毕业生就业在中小企业。
由此可能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应当体现为中小企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当体现中小企业特色和特点。
(三)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分析目标定位
通过“实地考察”、“校企座谈”、“毕业生调查”等方式,笔者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需求。在调研过程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首重“德”,其次才是“能”。“我们宁肯招一个技能不突出的,但他能吃苦而劳服务安排没有怨言,也不要一个经常报怨且不服从安排的,哪怕他能力再强”(广东省阳春市新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曹晓波先生,2012)。笔者曾在深圳市某电池公司担任过三年的人事主管,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也深有体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及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科研、生产、研发等多方面的竞争逐步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故而,能否聘用到有德有能的人才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由此可见,高职会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应当体现在校生“德”的培养。
综之,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阐述为:培养顺应本地区和延伸区域的经济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熟练的会计技能、扎实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能适应各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会计类工作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如何培养人——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设计与方法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行业中的各相关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和推导,适应学生实际学情,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五个“相结合”
1、体现“职业性”的专业课与行业证书相结合。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应当是“双证书”教育,毕业生需要在毕业证书外再获得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高职会电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获取该证必须通过“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三门课程的考核。所以,在高职会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开设这三门课程。
另外,考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升迁性,在课程体系中也应当适当加入财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部分内容。如“经济法”课程,不仅仅能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规避经济犯法违规行为,对工作有益,更有利于毕业生日后获取会计师系列专业资格考试,为其打下底子。
2、体现“德为先”的公共课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德为先”,并非要求将毕业生培养成圣人,而是让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社会后能不为外界邪恶思想所污染;能体会到正确的就业和工作观念,工作中能服从大局服从安排吃苦耐劳等。
公共课体系中,开设了道德类、思想政治类、就业指导类、心理健康类等课程,有利于学生加强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改造,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同时,在专业课程授课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工作实际和课程内容,宣导正确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慢慢地熏陶,培育毕业生“德为先”。
3、体现“岗位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相结合。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的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化为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学生实际,将工作岗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重新打散组合,建立能力和素质包。并将能力和素质包在课程体系中转化为项目及具体的任务。每一项任务对应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
4、体现“实践性”和“技能性”的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培养高职会电人才,必须重视技能训练。可开设“财经技能”训练课,从点钞、珠算、计算器到数字小键盘的熟练使用,并熟练掌握填制各种票据;开设“ERP沙盘实训”,可从宏观上有意识地理解企业经营的内容及管理要求,顺而学习企业中成本控制的层层分解含义;开设“小企业综合实训”,专门针对 “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同时,改革校内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改卷面考试为实际操作,改一般考核为技能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提升实践训练效果。
5、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日常教学和手册导向相结合。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经常体现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限,学习一种知识点时,通常不能很好地联系另一种知识点,结局也通常表现为捡到桃子丢了西瓜。笔者所在学院,在新生入校时便向会电专业学生发放“大学三年专业学习提示”小手册。手册中,列明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了解未来三年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列明了专业考证体系,有利于学生规划短期、中期、长期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列明了学习参考书籍和网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自我学习。手册中也列明了各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自觉预习下一阶段的内容。
(二)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际运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基地在高职教育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财会行业的特性及中小企业的规模,各家中小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学院要求。所以,一是要从数量上解决,争取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广撒网;二是要充分发挥已有实践基地的作用,找准校企合作的共赢点,获得企业方的认可,从新生入厂见习到毕业生顶岗实习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给予支持;三是要争取上级支持,从建立“虚拟工厂”等形式出发,通过网络平台及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设立诸如会计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为校内机构、校外企业进行模拟或真实记账等。
参考文献:
[1]吴力佳,曾平华.对高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2)
[2]陈洪群,吴立明,邢献昆.基于“双证书”制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89-03
1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本情况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学院成立以来是最早设置的。伴随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非常热门,发展十分迅猛,作为工科学校,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0年录取规模已经达8个班近400名学生。快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短短3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教育好,使其顺利就业(且专业对口)。高职会计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各行各业各种性质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满足用人单位财务、会计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生一毕业就能独立上岗,独当一面,真正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目的就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校和企业人才需求。
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的是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所决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编制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有:以会计电算化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财务会计工作实际来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计算机和网络财务操作能力、税收知识和税收筹划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具备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基本职业道德和素养。
1.2 明确定位,按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大胆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改变类似本科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改为以专业的职业技能为主来设置课程。在课程门类上剔除一些理论性太多而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向专业、技能方面倾斜,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比如删去《财务报表分析》,改《审计学》为《审计实务》;对于《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刚进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不是很好理解,我们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企业认知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成本会计》课程也可以分配出适当的学时到生产型企业中去参观,了解生产流程及特点,增强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这些理论较多的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等,通过种种调整和合理安排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与完善,符合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3 坚持使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所以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工学结合的特点也应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适用的教材,正因如此,学院、系部均明确要求任课教师务必选择使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材,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工学结合教材。工学结合教材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保障了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能够相互结合与渗透,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会计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了使工学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尽量贴近工作内容,教师可以想办法从熟悉的工业企业中获取经济业务的附件,经过必要处理后建成原始凭证库,或自编工学结合教材,用以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同时拥有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和相关行业或专业的工作经历,既能担任专业课教师,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双师”教师比重高低也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双师”教师 ,“工学结合”课程也很难发挥应有效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双师”比例,除要求专任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可聘请那些具备教师素质、有一线工作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我校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会计专业“双师”教师队伍。
1.5 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初始,就建成两间电算化专业专用、设施较新的会计手工实训室,可同时容纳约130个工作岗位。同时为迅速提升实训实操教学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仿真模拟操作技能,另斥资购置福思特会计模拟实验室――基础会计教学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软件,可在通用机房使用,基本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也提高了机房使用效率。
学院由行业办学起步,有校企结合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服从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坚持为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会计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两三年时间,就与广州及周边地区上百家企业建立联系,在多方努力下与20多家企业达成共识,签订协议,正式挂牌成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2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早在19世纪60年代,我国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义的边工边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开始形成,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整体的提高,科学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为顺应新形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展。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的时间比较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还处于学习、借鉴、模仿的探索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与本专业和本地区域经济要求不符的实际问题,影响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预期效果。
2.1 现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易实现“工学结合”
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是传统的课程划分方法,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仍受知识学科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制约,没有充分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落到实处,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尽管专业课程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安排了适当的实训操作课程,但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或者因为开课顺序不符合学习的逻辑顺序,或者因为在课时等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连贯性、融合性,不能做到“工学结合”。如基础的《基础会计》课程,连续3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学期安排64学时的理论课,第二学期再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连续2整周的实训课共50课时,按理来说课时总量、开课次序、理论实践均考虑周全,但是几年下来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好,达不到预期效果。
2.2 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工学结合”
教师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停留在教授、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课一般是教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据不少学生反馈,实训课上完,不懂的还是不懂,换个类似业务还是不能独自完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从会计概论讲起、继而借贷复式记账原理、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再进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这种教学的缺陷在于学生学完后,那些专业名词还是抽象的专业名词,刚开始上实训或刚上岗操作的学生有的还是看不懂原始凭证,不会分析经济业务,不会账务处理,或是不直接根据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因为上课主要是写会计分录,不大用记账凭证,以为要先写分录才能填凭证。另外,校内会计模拟实验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里,靠教师说明、学生想象企业各个部门业务工作简单地做实训,实训的会计软件、硬件较滞后,远远达不到仿真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要通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正常上岗。
2.3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能充分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不易找到真正校企合作的单位,校外实践基地的会计实践也困难重重,即便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基地,大部分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也不敢让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的实习,使会计实践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学生实践体验不深不全,那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价值没有充分实现,难以达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技能训练目标。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既要能讲理论也要有实战经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师资严重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会计专业本科、研究生应届毕业生,还有老师虽然具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多张证书,会计理论知识很丰富,可是缺乏在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操作的经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使高职会计教育的能力本位思想难以实现。而那些执教多年的老教师脱离企业多年,对现代企业运作不是很了解,也需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2.5 没有形成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配套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学评价涉及内容广泛,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材的使用等情况的评价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之下,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传统要求不完全相同,那么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区别于传统评价体系。比如说对教学主体之一学生的评价,我们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现状做的一些评价,其中之一就是“高分低能”现象。常见的对“高分低能”现象认识是学校要改革教育模式,不能以考试分数为目标,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这个解析无疑是正确的,在这笔者只是想从学生评价角度来分析一下“高分低能”现象。尽管评价、考试改革大多数学校践行了很多年,然而考试、打分、给成绩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一种普遍方式,那么我们想一想再给学生课程成绩,特别是毕业成绩和就业推荐表上展示给用人单位的成绩,是不是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本身实际情况的真正“高分”呢?“高分低能”折射出我们现行的学生评价模式不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了。那么教学评价体系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类似不符问题,所以我们应寻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
3 结 论
以上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发展情况及问题,反映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困难,我们必须有针对地采取合理、可行措施,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克服困难,实现校企双赢,多方共赢,促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宗会霞,何成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探究及实证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人才 培养 必要性
项目编号:201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 ” 2014ZCY159
前言:通过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相搭配,在共同协商,彼此配合的方法下将教学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专业课程的设计,运行模式的构建相结合,塑造了大量实际操作能力强,与社会市场接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必要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工程建设信息,了解社会需求方向,而且可以及时更新专业技术,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案,使得课程针对性大大增强,大力提升建筑工程专业技术。把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快本专业前进的步伐,给学生提供大量先进的,准确的,及时的学习信息,为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技术做出大量贡献。
(二)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必要性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来说,校企合作是个一箭双雕,互惠互利的好机会,给两方都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一方面,企业利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拥有科研技术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提高施工效率,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的运转。另一方面,学校直接为企业提供大量对口专业的技术人才,企业可以不花费较多资金,提前挑选到自己需要的高质量,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
(三)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也极大方便了大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充分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先进前沿的行业信息,感受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氛围的同时,择业、就业压力也相对减轻,这源于自身的操作能力强,所学理论与社会需求挂钩,能够迅速适应本行业的工作环境,与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快投入到社会中,就业多了一份有力的保障。
二、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一)兼顾企业和学校的利益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具有优越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其本身的种种优点,如有利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体系的改革,为企业提供先进专业技术与科研成果,供应高质量,高素养的技术人才,给建筑专业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在就业方面赋予他们积极有益的保障和帮助等,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适用。为大众所熟知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一系列大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每年吸纳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用来保证公司的高效运行和流转,从而有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拉动我国GDP持续上升,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契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企业,高职院校,学生都从校企合作中受利丰厚,能够享有国家专门实行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等各种优惠政策,为自身的运营带来极大好处。
(二)充分考虑市场需要
市场决定经济,需要决定变化,校企合作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一起参与培养人才的创新,它既适应于当今市场环境,又满足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大力渴望和需求,是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是一场成功的革新,实现了教学中课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对接,实现了企业选拔准则与毕业生高技能,高素养的对应,实现了国家建筑行业各部门的多样化需求同具备专业性、针对性学生的对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有力增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极大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改变我国目前的僧多粥少的不协调的现状,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的拓展壮大,维护社会安定。
(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达到人生目标,实现生命价值,做好充分准备。然而,我国因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受到固守传统,不愿革新的高校教育理念的毒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被部分教师所质疑和拒绝,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将阻碍教育的发展和科研的进步,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校企合作,不能一味的排斥,只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应看到它所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探究出它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利益,毕竟所有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只有教师及时的认可,才能帮助学生制定准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大对企业的了解,对就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校企合作才发挥出了应该有的效果。
总结
校企合作现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大力推广校企合作,让每个企业,每所高校,每位专业学生乐于接受并参与其中,将是一项浩大的,充满挑战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葛超,冯晨静,李娜.人学生就业困难的原闪分析及指导对策[J].河北农业人学学报,2010,(3):359-361.
关键词:协同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20-02
湖南已成为互联网大省,100%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建成“一体两翼”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省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建设一期完成;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并提供服务。2015年8月投资50亿元的长沙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麓谷。长沙高新区现已聚集湖南省80%信息技术企业,2014年5月,长沙高新区被授牌“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截至2015年10月,长沙已集聚移动互联网企业1424多家,且每月100家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近3万,2015年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亿元。
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与研讨,决定围绕“互联网+”,调整专业发展思路,突出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专业群,带动相关“互联网+”应用类专业的建设的思路,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重点专业群聚焦在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领域,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结合了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应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UI方向),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打造,如表1所示。
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我校注重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创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让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重点从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专业群坚持“以工学结合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原则,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最新技术与技能要求,打造专业群通用共享平台建设,特设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来源于各专业特色核心模K课程,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课程设计,如软件技术专业选择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Android高级编程》课程学习,完成从PC端应用系统开发向移动端平台开发知识技能迁移;艺术设计专业选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三维(Unity)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完成从UI设计向三维虚拟设计知识技能迁移等,真正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选择与保证,使专业群内各专业毕业生都对其他相近专业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选择,形成对就业市场更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2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企业提供项目及设备资源,专业教师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构建真实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共建的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将专业群教师团队与学生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中,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项目,服务区域经济。打造教师研发创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3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技能素养尤为关键。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不断提升都是重要的。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这里的学生特指有突出专业特长且创新创造能力突出的学生。我校在专业群建设中采用“三层渐进”的步骤,有效提升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操作技能。
1)针对专职教师
第一层: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跟随技能突出的教师或企业导师进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技能与实践授课技巧;
第二层:专职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并熟悉全媒体项目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逐步能独立进行全媒体项目开发;
第三层:专职教师进入协同创新工作室,拓展知识技能,参与企业导师、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研发创新工作。
2)针对学生
第一层: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程序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系统的常规操作技能。
第二层:相对集中的项目教学实训课:根据专业要求,开展设计、开发、调试的反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应用行业通用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第三层:在协同创新工作室真实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技能拓展培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协同研发,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4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经过调研,我们建立以下机制:
1)项目负责制
协同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着手进行多个公司门户网站、管理系统、智能手环等软件项目研发制作,在项目运行中,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采用项目负责制,既指定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安排相关学生与教师参与,负责项目进度计划、设计开发、调试运行,调控企业资源,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企业方参与项目及人员评测,从而避免分工不明确,项目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
2)资源展示与归档
在之前的各种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项目的研发运行,而忽略了项目对外的展示宣传,以及部分教师人员的岗位变动和学生毕业对正在研发中的项目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制定协同创新工作室项目建档制度,设计优秀案例展示厅,并⒚扛鱿钅康男枨笪牡怠⑸杓瓶发文档、调试文档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归档,尽可能减小项目组人员变动对项目的开发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冠群. 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的建设[J]. 教育界,2014(9).
[2] 尹孝玲 谭庆龙. 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3] 陈秀珍.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关键词】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J218.7-4;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83-01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正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合作企业或任课教师所提供的一个个实际项目任务或虚拟项目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咨询、辅导、答疑解难等服务。学生为顺利合格的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诸如信息收集、方案制订、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基本要求、技能性要求以及突发问题的应对措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具有鲜明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特征,尤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一、当前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与本科院校传统的动画专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类似专业的办学经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体系极不完善,加上条件设施的欠缺以及教师行业实践经历的缺乏,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级技能型特点不能体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相差甚远口。分析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二维或三维动漫画作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动漫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缺乏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适应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课程开设过于陈旧,理论与实践分配不合理,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都是转型而来的,缺乏从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经历;四是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训设施不足。
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推进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16号)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内涵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先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要切实做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符合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并取得一些具体成果,就要瞄准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设定、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教学环境和运行机制配套等环节加以整体设计。
(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课程目标
进一步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依据相关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创意表达能力,熟练的数字媒体技术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设计行业规则与管理,能从事创意产业设计、服务、管理一线的相关职业,能自主创业,懂艺术、强技能的动漫设计与制作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应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动漫公司、企事业单位或有关动漫比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训中心运作公司化;教学评价市场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职业教学特点。
(二)按照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项目化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动漫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按照动漫作品前期策划设计、中期制作加工、后期特效、合成渲染输出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确立动画、原画、创作设计、影视动画后期处理等几个能力模块。以真实动画作品创作、制作或服务项目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构建一支项目化教学意识鲜明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通过到相应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与锻炼,了解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企业化运作的流程,提高对岗位职业技能认识,在教学工作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四)利用实习实训教学平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利用校内实习实训中心、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生产性工作环境,以真实设计制作任务为载体,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特长情况等组成不同的制作小组。开展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建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按项目设计与制作流程完成学习任务。完全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作室;运行机制
1.引言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其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并且是专业技能岗位的生产实践性工作。这里的工作可以是模拟的工作,也可以是和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程序与工作程序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的结果能完全胜任工作的需要。教学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模式,融理论知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个个项目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主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工学结合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完全打破学科体系,也打破了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取而代之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课教室和实践教学场所相分离的局面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迫切的需要一种将教室与实训、实习场所相融合的“一体化”场所来承载相应的教学工作。工作室是这样“一体化”场所最好的形式,它可以成为学习操作技能的实训车间,又是进行实践锻炼的企业(或公司),又是学生进行创业、科技制作的基地,其本质可以定位“工艺作坊”。
2.工作室的建立
工作室的设立需按照不同企业、不同方向进行划分,如动画类方向,设立“动画工作室”,影视类方向,设立“影像工作室”等。在建立工作室场所时,应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向,尽量构建与相关企业(或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工作环境的布置、空间的划分、设备的规格型号、布局方式等尽量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致。
除了硬件设置与企业保持一致,软性设置也要与企业同步,如工作室的人员配备、管理运行、项目操作、考核制度等等。
人员配备上,工作室需要以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复杂的真实的工作任务,且有独立工作的机会,能够突出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真实的工作任务。设立工作室总经理,下设各项目团队,每个团队设立项目经理。总经理负责工作室的整体管理,包括制订工作室年度计划、项目的引入分配、资金管理分配等,项目经理负责具体项目的管理、开发、制作、项目组成员的考核。在具体安排上,工作室总经理宜选择专业负责人、企业经理或具有广泛项目资源的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由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组成员有教师和学生团队组成。这样的安排方案,能够确保工作室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确保工作室所需开展运行的项目资源,确保项目团队能够攻坚完成项目制作。
在日常管理运行上,工作室应制订工作室管理制度,实行企业模式下的上下班制度,进行考勤和考核。
在项目操作上,工作室需要制订项目管理制度。工作室的项目分为有偿项目和无偿项目,它包括生产性企业项目、个人项目、教师、企业的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竞赛项目等。工作室的运行必须要有项目的支撑。在企业项目的引进上,可以依托广大教师、学生,广开项目来源,同时要与主要合作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把企业的部分项目业务安排到工作室生产制作。在有偿项目的引入上,需要在项目管理制度中明确资金的使用分配。
在考核上,工作室应制订考核制度。根据工作室成员制订教师的工作考核、奖金分配;学生的工作考核、奖金分配。考核要体现企业的激励体系,也要相关的惩罚体系。
3.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工作室”制教学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第二,“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教、学、做、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完全打破教室和车间的界限,一切教学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教室可以是车间,车间也可以是教室。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教师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并能和他们展开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师生疏离的现象,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建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三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结合“工作室”模式,对三维动画设计专业具体人才培养方法设计上,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校内进行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第二阶段,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以项目引导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
第三阶段,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动画工作室”制下实践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动画工作室”实训教学中,实训老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表1 “动画工作室”制下专业人才培养三个模块
阶段 任务 目标
第一阶段 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 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 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
第二阶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设计、管理、施工等的岗位技能
以项目引导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第三阶段 以项目引导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企业岗位生产性实训 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开发
“工作室”下三维动画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必须按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构建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动画工艺流程的三维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关键词:中天合创公司,培训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1.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天合创公司”)由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8.75%股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38.75%股份)、申能(集团)有限公司(12.5%股份)、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股份)四家股东单位投资建设,于2007年9月成立。在国家发改委倡导和推动下,政府、鄂尔多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负责建设集煤炭、电力、煤化工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年产300万吨二甲醚项目,是国家石油替代战略示范项目。后根据市场变化,项目调整产品方案为:年产2500万吨煤炭;360万吨/年甲醇、2×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6台550t/h超高压煤粉锅炉等热电联产装置,以及配套的铁路专用线、长输供水管线、厂外渣场等辅助设施。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约543亿元,是集煤化工、煤炭生产、电力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
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较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培训管理的工作也以事务性和辅为主,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传达和落实公司领导的培训决策的工具,在培训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调整上尚未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或主导作用。现代培训管理与开发体系尚未全面建立,整项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才工作的长远目标,中天合创公司将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发挥人才创造性的良好环境,切实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培训文化。具体表现为: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具有企业特色人才培训培训体系。
2.中天合创公司培训现状诊断
当前,中天合创公司为加快建设进度,尽早投产运营,在人员培训方面经常是使用的多,培训的少,对人员的人力资本投入对比企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则严重脱节。到达生产运行期后,也未能从战略高度营造优秀人才培养摇篮,此时的培训以员工工作技能提高和工作效率提升为目的,只开展有利于企业利益的培训,忽视员工职业生涯培训。这种情况下的培训模式必然是不健全的:培训前忽略需求分析,培训过程中疏于监督控制,培训结束后无反馈机制。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2.1 培训资金投入不充分
按照国家规定,职工教育经费,一般企业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对于从业人员要求素质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经税务机关认可,也可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5%计提。然而公司一直未按规定足额计提过培训经费,每年培训费投入不足百万,人均不足2000元,远低于周边煤化工企业人均5000元的行业平均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领导培训理念偏失,认为培训不培训无所谓;培训投入往往大,担心员工一旦跳槽,培训费将打水漂;为应付上级单位和政府部门检查而培训,检查来时急培训,检查完时停培训。
2.2员工重视度不够
一方面不视人为资本,重物力投资和管理,轻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另一方面培训理念落后,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眼光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培训工作;再者看重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忽视技能操作人员培训。
2.3 培训体制不健全
一是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员工培训过程中有效果,回到工作岗位后,工作态度和技能没有多少改变。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培训效果评估的唯一手段,没有后续的跟踪调查,员工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三是培训记录缺失,不能完整收集相关材料并分析,不能为下次培训提供参考借鉴。
2.4 培训师资力量弱
公司培训环境氛围差,培训设施不完备,没有外聘培训讲师,也没有自已的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加之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收益较低。
3. 中天合创公司构建培训体系指导思想
中天合创公司随着项目全面核准、建设进程的加快,需要抓住战略机遇,快速布局,通过相关产业板块发展,增强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就为培训部门在规划期内的工作制定了明确方向:服务于建设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企业的目标,培训优化现有人力资源,实现向新型煤化工业企业道路的迈进。公司培训体系改进应当实施“三年三步走”路线,即首先明确指导思想,然后确立行动计划,最终采取措施。
以制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与战略导向型培训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全公司培训分层级管控体系,制定详细培训体系构建计划,见下图,全面创新培训管理与开发机制。
中天合创公司培训体系构建计划表
工作任务 时间 具体内容 工作目标
培训与发展管理 2014年
-
2016年 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培训体系诊断报告
年度培训计划 年度培训计划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与开发体系 培训与开发管理制度及教材教师配备
内外部培训资源管理(选择、评价) 选择与评价报告
培训基地建设 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及实施
4. 中天合创公司构建培训体系具体措施
管理学激励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即员工绩效差异缘于员工行为表现差异,动机是员工行为的诱因。通常情况下,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层次不齐决定了其动机水平的高低不同。此时,培训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知识技能,还可以改变员工精神面貌,端正工作态度,这样员工的行为将促进工作业绩提升,最终促使绩效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培训部门结合员工个人实际,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因时因人制定培训计划,实现员工培训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 1 构建分类分层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实施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公司根据年度工作会指导意见,做好培训工作计划安排,重点抓好企业负责人、后备干部、以及技术专家中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公司各级组织和部门按照公司整体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层级做好本级组织和部门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和实施工作。
4. 2 根据人才需求差异,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紧紧围绕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设置培训项目、确定培训内容,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选派一定比例名高层管理人员依托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著名培训机构进行能力素质提高培训;每年重点培养数名行业内学科带头人;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各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各类业务知识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高校学习、专题培训、外部进修、网络教育等形式进行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提高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现场操作能力和技术业务等级。
4. 3 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在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培训中心,公司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建立以知识创新、领导力开发、党校学习为主的、具有现代化培训功能的培训基地。建立以提高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力和特种作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重点、兼有员工教育培训职能的多功能现代化培训基地。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含本企业管理、技术专家和高等院校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开发体现能力建设特点,具有公司产业特色的培训教材和培训教学软件。
4. 4 加大人才培养开发投入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固定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全年成本预算。规范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为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3.
[2] 张秉祥,石永斌.关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煤炭技术,2008,7.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44-02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工程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技术为基础学科的交叉性专业,郑州大学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提出并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模块中,生产实习是学科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相关实践研究都指出:生产实习对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加深学科发展认识、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明确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根据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的实践积累,结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对新形势下的生产实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生产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工程实践机会,但能否达到实践教学效果和目标,仍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学校、企业以及社会。
1.校方的问题。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物价不断上涨,而学校的实习经费增加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企业的选择及实习质量。问题二是参与实习师生的问题。由于参与实习的指导教师大多仅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习指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另外,部分学生对生产实习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进一步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此外,生产实习人数较多,集中实习虽然便于管理,但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易造成学生被动实习的问题。
2.企业的问题。制药企业由于行业特点,在生产安全、技术保密、卫生要求和生产管理上都有极高的要求。一些企业因从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不太欢迎学生进厂实习,这就给学校造成了联系实习困难的问题。此外,即使部分企业同意生产实习,但往往提出许多限制,也对实习过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整体实习效果。此外,很多企业对学生实习持保留态度,从领导到工人师傅都不积极主动配合,也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热情,降低了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3.社会影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就业取向的多元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学生缺乏专业认识,考虑到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因此不重视生产实习,敷衍了事。
综上,高校迫切需要全面创新和改革。我们通过不断总结,对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这些实践对提高生产实习效果和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校内建设实训平台
现代制药工业不仅具有自动化、连续化、集成化的特点,而且一些原料药的生产过程还具有易燃、危险性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时难以实际操作,这是长期困扰生产实习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根据化工专业特点,建立以河南义马煤气化厂生产工艺为背景的校内实训平台,采用第三代仿真技术“半实物仿真工厂”建设,平台系统具有多专业共享、工厂情景化、操作实际化等特点,操作环境与实际生产的中控室相似;操作参数、故障设置、出现故障时参数的变化及处理方法均来源于工厂实际。该实训平台自2011年建设以来,每学期为包括制药工程专业在内的共计200多名化工与能源学院各专业学生开出开放性实验,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实训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有效缓解了实习中难以动手操作的难题,改善了实习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积累,也为真正走入企业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外建设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不仅是大学生加深专业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从校园走进实际工作岗位的过渡桥梁。建立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整个生产实习环节的关键。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先后与省内外几十家企业联合成立了“面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实践证明,成立合作联盟对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新模式,提高高校工程人才质量和层次,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我们结合制药工程专业方向,与联盟中的制药企业进行对接,在培养企业人才、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扩大企业知名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上也主动配合,积极帮助和支持我系的实践教学,减免了实习经费。通过以合作联盟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联系实习企业困难的问题。同时,我们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扩大了实习的范围,也使实习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四、改进优化实习模式
旧的生产实习往往会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实习过程形式化、实习效果不佳等现象。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习质量,需要在实习的模式上不断改进创新,使生产实习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培养目标,按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模式不断改进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的具体措施分述如下。
1.精心设计实习流程。在实习开始前,指导教师首先提前与企业沟通联系,了解掌握各车间生产品种及工艺路线,并与企业实习配备指导人员协商,对学生的实习路线、实习场地等进行安排。同时按照企业生产工作计划,及时调整设计实习内容。实习内容设计上,我们根据制药工艺特点,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设计学生熟悉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使学生对制药过程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2.优化实习指导团队。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而且整个实习过程中,要在生产安全、实习纪律、现场指导及实习考核等方面尽心尽责。因此,指导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责任心。我们通过总结实习经验,配备了四位老师组成的实习教师团队,实习教师必须为一线任课教师,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职业观培养。生产实习是大学四年期间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最佳机会,因此将生产实习与职业观培养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从而对实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学生进入实习场地前,邀请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企业内的青年大学生开展讲座和交流,从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工作体会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身感受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择业取向,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及其锻炼价值。
4.小组生产实习。我们根据车间流程工段,通常将实习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人数十到十五人左右,各小组分设定一位组长,主要负责日常的纪律考勤。然后各组再由一位实习专业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带队,深入到不同车间开展实习。实习过程中,各小组分别对每个工段进行实习操作,然后各小组进行不同车间的轮换,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对每个工段进行深入实习。并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专业老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进行近距离交流。
5.综合实习考核。由于生产实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我们尝试通过综合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生产实习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表现及现场问答、生产实习报告、工艺流程图设计和笔试问卷四部分。指导教师根据四方面的表现综合打分,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定。通过采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有所表现。此外,在书写实习报告时,指导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习过程,写出实习感想。通过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在多个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工程专业知识。
6.实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生产实习与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相结合,学生在完成生产实习工作总结后,会很快地进行制药工程工艺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其内容与生产实习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制药工程车间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掌握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7.实习意见反馈。通过不断优化实习模式,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习,提高了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认知,强化了专业知识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需求,树立了更加明确的就业观。此外,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的过程进行总结,向学院提交生产实结报告。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意见对实习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我们不断改善优化生产实习模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
五、结语
生产实习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改革原有旧实习模式的不足,实践探索新形式下的生产实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生产实习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并不断优化实习模式,有效提高了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制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未来的发展中还可能会出现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与实践模式,切实将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一、以标准化管理为依托,加强冶金行业自身能力建设
陕西省冶金行业目前有18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西安、成阳、韩城、汉中、安康和商洛等地,涉及6万多名职工。这些单位现有机械加工、电力、焦炭、炼铁、炼钢、轧钢、矿山、地质、建筑等不同领域的3百多个职业工种。我站依托企业建立了6个技能鉴定考核基地:即龙钢集团基地、汉中钢铁公司基地、略钢公司基地、九冶建设公司基地、中钢西重公司基地、陕焦化工公司基地等。这些基地主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应知应会考试考核所必须的设备、场地、考务等工作,并承担技能鉴定考试考核任务。①应知考试场地面积共计有2104平方米;②应会考核场地面积总计有2800平方米。这些都为冶金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冶金行业还加强了对各单位职业能力与评价鉴定工作的具体指导,建立了与各基层单位联系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技能鉴定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并利用各种会议或巡视机会,对各单位技能鉴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工作指导。各企业都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类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定了考务制度、回避制度、保密制度、公示制度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申报程序和考核规则等多项规章制度。明确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陕西冶金行业自身能力建设还体现在重视专家队伍和考评员队伍建设上,多年来,冶金一直重视专家和考评员的培训,不断充实专家和考评员力量。每次应知、应会考试或论文答辩前都对专家或考评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考评工作结束后及时对专家和考评员进行评价。我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省级考评员62人,国家质量督导员6名,中评委专家13人,高评委专家11人,聘任各工种专家60人,下属各企事业单位负责技能鉴定考务管理人员38人,确保了对各类技能鉴定等级评价工作的整体要求。
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确保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开展
在技能鉴定工作中,冶金行业面对企业地域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工种诸多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考评鉴定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省中心对网络信息特别重视,所以在技能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2008年4月在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我们就安排了建立鉴定信息传递网有关工作。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完善,目前我站信息网顺利通畅,保证了与企业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确保了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步调一致。当日常技能鉴定工作每进行到某一个节点时,我站都能及时准确地将下一步工作计划、目标、要求下达到各企业。我站不但利用信息网对各单位鉴定管理人员进行各类培训,释疑解答,而且能及时向各单位进行信息传递,从而保证了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冶金行业已建立并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职业能力评价和鉴定工作体系:以近三年的鉴定评价情况为例:①2010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451人,其中中级工130人,高级工313人,技师824人,高级技师184人,涉及57个工种。②2011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355人,其中中级工197人,高级工281人,技师718人,高级技师159人,涉及67个工种。③2012年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为1626人,其中:中级工362人、高级工385人、技师723人、高级技师160人。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信息化建设所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要同步完成这样的考评鉴定量,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为目标,搭建培养高技能人才平台
为了在职业能力评价和鉴定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同时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工作热情。省冶每年对各企业技能鉴定工作都要进行表彰评比,表彰在鉴定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工作中的不足限期整改,对于先进予以表彰鼓励。目的在于促进技能考评鉴定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这项工作我们已坚持了多年。
陕西省冶金企业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快,产品要求质量高。所以,各企业都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也非常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形式,检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尤其特别重视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各种类型的职工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多年来,省冶金企业先后参加了陕西省总工会、团省委和劳动厅组织的钳工、电工、车工、电焊工、天车工等多种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并获得诸多奖项。尤其在陕西省会计比武中,我省冶金行业一举囊括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在省总工会、省财政厅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还多次组队参加了全国冶金行业在上海宝钢、辽宁鞍钢、山西太钢、湖北武钢等省市举办的职工技术比武大赛。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宝钢举行的全国冶金战线职工技术比武大赛中,西北耐火材料厂牛金龙获得钳工第一名,九冶安装公司董兆军获得电焊工第一名,当时在上海引起了很大轰动。这二位同志受到部领导的接见和赞扬,被团中央授于“五四”运动奖章和“新突击手”,并连升三级工资。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陕西冶金行业不但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十分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广大职工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素质。龙钢集团十分注重员工素质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近两年来,该公司大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即:经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其中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就是技能考评鉴定工作。龙钢集团公司以技能评价为载体,先后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设置了“电工、钳工、焊工、仪表工、煤气工等首席工人技师和首席高级技师”。并设置了“金牌炉长、银牌炉长,金牌炼钢工、银牌炼钢工”等称号,在待遇方面,首席工人技师月津贴1000-2000元,首席高级技师,月津贴2000-3000元。金牌炼钢工月津贴2000—3000元,银牌炉长,银牌炼钢工月津贴1000—2000元。设置这称号和待遇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专业、钻研技能的积极性。
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工程(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标:每年确定培育纺织行业龙头企业30家,其中织造类10家,纺纱类4家,色织布类4家,服装、家纺类6家,印染类3家,产业布类3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培育。形成10亿元以上集团企业20家,20亿元以上集团企业8家,50亿元以上集团企业有所突破。实施120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80亿元。年均实施30只以上重点项目,投资近30亿元。工作举措: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科技研发、品牌塑造抢占行业制高点,提高纺织产业集群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围绕做强优势、做大市场、做优集群的大项目建设,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责任部门:经信局牵头,相关部门、企业、纺织协会配合。
区域国际品牌培育工程(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品牌经营战略,通过3~5年的培育,从单一品牌到综合品牌,从有形品牌到无形品牌,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著名品牌,变数量规模型为品牌效益型;将“纺织”建成区域国际品牌。到“十二五”末,建立区域国际品牌示范区1个,区域国际品牌示范企业5家,区域名牌1个;新增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各2只,企业国内外注册品牌300只,其中:境外注册商标100只,国家级品牌6只,商务部“中国出口名牌”2只,省级品牌产品、著名商标各10只,省出口名牌5只。工作举措:围绕对纺织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技术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创牌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创牌,实施带动纺织产业发展。责任部门:经信局、工商局、质量技监局、商务局牵头,相关部门、企业、纺织协会配合。
“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标:1.推进制造执行系统应用,促进纺织业精细化生产。重点培育企业20家;2.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骨干企业在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供应链管理(SCM)等环节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达到50%以上,重点培育50家企业;3.印染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信息化深度应用。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打70%以上,COD排放年均下降3%,重点培育企业30家;4.推进纺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培育30家企业,年均实现网上交易额达30亿元;5.企业关键领域信息化覆盖率达90%以上。工作举措:开展信息技术在设计研发、制造执行、印染生产节能减排、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环节推广和应用;特别推动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促进印染生产过程信息化控制进一步提升。主要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互通和共享,企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责任部门:经信局、商务局牵头,相关部门、企业、纺织协会配合。
浙中纺织品综合市场建设(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标:建设浙中纺织综合市场,纺织品主体交易区、纺织配套产品交易区、仓储物流区等分区拥有独立的功能结构体系,通过便捷的交通组织将各个分区连接为一体,成为功能齐全、分工协作、配套专业、效率一流的纺织产品产销的集散地。工作举措:科学规划市场和方案论证,加快市场周边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责任部门:经济开发区牵头,相关部门、企业、纺织协会配合。
省棉纺织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年5月~2014年12月)
工作目标:年完成省中心计量认证,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013年完成省中心新大楼主体工程建设,2014年新大楼投入使用,实现纺织品全项目检验检测。工作举措:加快省棉纺织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进度,增加高档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增强质量检测和服务功能,建成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省级中心,还需投资500万元的国内外先进检测仪器和设备,增加公益性全额事业编制10名。积极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责任部门:质量技监局牵头,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纺织协会配合。
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标:以“国家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加大企业人才开发的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多层次的企业各类人才培训体系,构筑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新型人才开发机制。到“十二五”末,引进和培养中、高层管理、技术人才300名,年均80名以上;重点扶持培育符合纺织产业发展实际的职业中专1家以上、实训基地7个,培养纺织各类产业工人10000名以上,年均3000多名。工作举措:在原有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市纺织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重视和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国内知名品牌大企业的协作和业务交流。实施人才战略,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加大纺织产业技术工人、熟练工人的培训力度,实行校企联合培训,解决纺织产业工人短缺问题。责任部门:组织部牵头,经信局、人力社保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有关技校、企业配合。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大学人事工作计划表范文》,仅供大家查阅。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大学人事工作计划表范文一、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工程,着力培养具备完整知识构、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突出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按照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要求,高质量完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启动建立精英教育试点班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快建设我校8个第一类特色专业和14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并做好新一轮国家与省级重点专业的申报工作,同时积极建设和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跟踪国家新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动向,出台配套政策,积极申报并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
4.发挥、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实现全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全部纳入课程中心建设;
继续推进高水平规划教材建设。
5.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软件学院和化工学院试点开展CDIO教学模式。
6.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争取建成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或实训中心;新建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个校内实习实践基地,1个创新性实验实践基地;做好校内工程实训中心的扩建工作。
7.做好20__年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合理使用20__年专项拨款,有效改善相关实验室条件。
8.做好20__年申报的3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题验收工作;
做好20__年申报的4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落实与执行工作;组织好20__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
9.继续做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大赛、智能汽车大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和全国“21世纪杯”英语演讲大赛等学生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力争获奖25项、省级奖120项。
10.下半年全面启动运行校内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重点开展院(部、中心)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能力)评价。
11.加大教风、学风建设力度,实施更加有效的措施促使教风与学风好转。
充分发挥二级督导的作用,加强教学各关键环节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严把考试关。
12.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重点抓好研究生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监控,继续推进以课程内容建设、教学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
以申报全国“优博”论文为动力,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加强学位论文评价与评审的过程管理,促进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能力提高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改善。
13.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制订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培养环节,探索学位论文标准,建设校企合作的培养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制。
14.开展全校范围内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发挥已有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
做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组织好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
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学术升级,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水平
1.召开学校科研及学科工作会议。
调整完善科研政策和管理机制,讨论制定学校“十二五”科研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2.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广泛发动全校教师申报各类计划项目,力争20__年实现计划项目经费突破3500万元,国家基金申报项目数达到200项,获准项目达到35项。
继续投资设立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参与度。
3.加强院校合作,扩大“863”、“973”等计划项目的参与度,主动介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国家重大专项计划。
4.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扩大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力争实现各类技术开发项目进款额达到5000万元。
5.调整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及时总科学研究成果,力争201_年我校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数量分别达到130篇和260篇;
加强科研项目鉴定和验收的组织工作,力争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0项;继续引导和规范专利申报和管理工作,申报专利150项。
6.整顿原有科研机构,重新组建专门研究机构,以机构为依托,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专业科研队伍建设。
7.认真做好省部共建“电介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工作;
做好“黑龙江省高效切削及_技术工程实验室”、“黑龙江省大型电机电气及传热技术工程中心”和教育厅“电机及其控制实验室”等新增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继续做好新增省(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组织申报工作。
8.加快校企共建科研平台的建设速度,在充分论证,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完成20个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的组建工作。
9.优化国家家大学科技园内外部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
完善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平台,投资共建工程研发中心,重点推进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开展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咨询服务;创建科技园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和科技园人才招聘市场;在继续做好现有外延服务基础上探索新的外延领域。努力实现科技园争取政府各类项目资助资金600~700万元;组建经营性公司实现创收300~400万元;计划投资项目或企业3~5个,单个项目或企业投资额度10~50万元;推进共建2~3个专业孵化器计划。
三、实施学科分层规划与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和构,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充分发挥院士学术领军作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支撑作用,保障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根据《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进行校内中期评估。
2.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加大四大省级特色优势学科(电气、机械、材料、管理)建设力度,迎接黑龙江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扎实推进我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及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组织好中期目标检查。
3.积极组织申报“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建设工作,尤其对信息类学科实施重点建设计划;
以学术升级为基础,在一级学科硕士点单位重点实施学科建设规划。
4.根据新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我校学科构调整情况,组织遴选校级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
5.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积极进行学科构和人才培养构调整,合理设置我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专业。
6.建立博士后激励机制,加大招收非定向博士后的工作力度,为选拔优秀师资创造条件;
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提高学术成果的产出率。
7.建设学科经费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及经费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为依据调整确定学科年度拨款计划。
四、分类强化教师学术能力,注重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学术领军人物作用的切实发挥;
启动双聘院士引进工作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学院院长等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做好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选拔、培养及续聘工作;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考核管理工作;完成第二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二次遴选工作。
2.启动重点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目标培养工作,选定目标,特殊培养;
分类强化教师学术能力,开展教师(团队)学术方向评价,推进教师(团队)学术转型;启动教师多样化培养培训计划的制订工作。
3.制定并实施包括出国进修、引进智力、参加学术会议和学者互访在内的优势特色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规划;
落实好国家资助骨干教师出国(境)进修计划;大力推进《校派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实施办法》的实施。
4.有计划派出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或学科短期进修,提高教师教授学生完整知识构的能力;
鼓励教师到企业研修,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或担任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兼职导师,加速建设校企交流平台。
5.在积极准备全省统一实施的教师岗位聘任的同时,探索实施校内首席教授、责任教授等学术骨干岗位责任制;
执行并进一步完善新出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
6.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在继续做好骨干教师年度基本工作量考核公示工作的基础上推动教师全员考核工作的开展。
7.加大补充新教师的力度,在坚持学历、学缘和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专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五、以重点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为依托,积极推进开放办学
1.继续加强与国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办好中白联合研究生学院并向全省及全国辐射教育资源;
与加拿大开普雷诺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和动画专业继续合作,争取恢复招生;保证我校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及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合作项目的继续实施,尝试单独组班出国留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质量的新途径;寻求增加2~3所高水平境外合作院校。
2.建立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导向的友好学校交流机制,增加国际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拟邀请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来校交流,派出8个团组出国(境)访问。
3.加强对外汉语教育,拓宽留学生生源渠道,努力扩大留学生数量,提升留学生培养层次;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短期语言、文化培训项目;深入研究境外建立孔子学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注重亚太地区区域性合作,向独联体国家寻求关键技术,长期友好合作实现共赢;
与韩国、日本等邻近发达国家工业界开展基础工业技术创新研究合作;面向新兴经济体,探索实现自主创新技术向外转移的新途径;努力办好东北亚工科高校“第六届国际战略技术论坛(IFOST)”,以此提高我校在亚太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制定荣成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以提高应用型本科和专科教育质量、强化学生培养特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荣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积极争取教育部、山东省的多方面支持;全力做好学院第一届专科学生的就业工作。
6.稳定继续教育规模,增加合作办学单位2~3个,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借助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等手段,提高继续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
六、突出重点,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1.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岗位设置工作,适时启动岗位分级和设岗,做好全员聘任前期准备工作;
科学定编,合理配置机关工作人员,压缩学校行政人员编制;继续清理在编不在岗和在岗不履行职责人员。
2.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实施绩效工资方案,优化现行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教师津贴要切实与教学和科研及其奖励直接挂钩。
3.加强工勤队伍、尤其是特殊工种工勤队伍建设;
认真做好工勤人员技术等级(职务)岗位设置以及技术等级(职务)鉴定、聘用和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年度后勤工勤人员岗位设置、编制核定以及务工人员全年工资经费核算工作。
4.探索与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教授治学”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系一级教授委员会;
选择1~2个学院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学院一级董事会。
5.进一步明晰强化节约办职能,加大对后勤集团、明德物物业等服务与保障部门工作的监督力度;
加强对学校经营性收费的督缴工作;实现大修项目、耗材采购等重点节约领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以节水、节电、节煤为节能重点,杜绝任何形式的跑冒滴漏,尽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做好校内供热情况普查工作,据此制定管网改造方案,适时进行改造;加强公务车管理,各单位公务车统一加油设定油量上限,将节油工作落到实处;利用好国家和地方在节能减排政策,争取专项节约资金,增加技术节约项目。
6.继续推进多元参与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改革,上半年开展校外专业物业公司进校服务全方位评价活动,总经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后勤集团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后勤人事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练兵比武活动,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7.完善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切实加强公用房及设备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整合学校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完成校园地下管网系统勘测。
8.切实加强教室管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室管理办法(试行)》,开展“爱我家园爱我理工”系列文明教育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成立“学生教室巡查小组”,配合相应管理条例,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善。
9.完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考核和管理;
做好对已加入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提高我校科学仪器服务社会的能力。
10.建立并完善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在2~3个学院进行实验室三级管理试点工作;
推进实验室对外开放,增强为教师科学研究和学生创新训练提供支撑的能力。
11.认真做好财务预、决算工作,本着“保重点、保运转,重民生”的原则,合理压缩办公性经费,确保现有经费真正发挥效益;
加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财务审批手续,预算外资金和大额资金的支付必须执行会议审批、报告制度,预算外资金项目原则上不再支付;大额资金使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荣成学院资金使用情况每季度报告一次。
12.不断改进招标工作,修改完善学校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按期完成南区运动场沥青铺设、草坪、塑胶工程的项目招标,4月前完成省部共建高校专项资金1450万元的采购计划上报工作;加强招标采购档案资料保管工作。
13.认真落实教育厅关于高校基本建设工作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在建项目的管理和竣工项目的验收工作;
科学规划各校区基本建设项目,依据资金情况分步实施。
14.提高学校资源使用效益,开拓思路做好创收工作。
拓宽渠道,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学校办学;做好理工大厦、体育馆的管理及经营工作;盘活农场资源,改进校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创收。
15.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加强编辑出版管理工作。
创新工作思路,打造高素质队伍,全面提升“四刊一报”质量。
大学人事工作计划表范文一、指导思想:
学校人事档案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它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各项活动、管理工作的真实反映和重要的果,是体现一个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学校的人事工作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发展,关系到全校教师的切身利益,是学校正常有序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档案、人事工作管理,体现学校档案、人事工作的重要地位,使我校的档案、人事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二、具体工作:
(一)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1、加强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完成资料分类归档,完善档案查看制度。
实行档案资料工作集中统一管理。
2、协助学校领导完善用人制度工作。
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精神,本学期继续协助校领导完成全校教工和临时用工人员的聘用合同签订工作及职称评聘工作,建立并完善考评制度,正确进行绩效考核和人才评价,做到科学、公正,公平。合区教育局人事科传达的会议内容学习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与当前的考核操作技能方法,做好年末每位教师的年终考核。
(二)人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随着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人事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工作做得细、做得实。由于教师的调进调出等教师的流动以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要求人事干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好学校的各项人事工作。人事干部要为学校、教师的人事问题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按原则,照规定办事,使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常规工作:
1、工资福利工作:抓好正常化管理,做好晋级增资、转正定级、退休审批等工作。
2、报表统计工作:做好每月工资报表,各项人事统计报表,年终报表的上交工作。
做好核定每月绩效工资,年终工资总额、四金解缴基数的工作。
3、职称评定工作:把握其工作的政策性,严格执行上级的文件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其他管理工作:做好教职工的聘用合同签订等工作。
做好流动人员关系及四金、医保的转移,
5、上级布置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局人事科布置的各项人事工作。
6、档案整理工作:及时按质做好学校文书档案的归档工作,协助学校的各项常规检查。
7、其他事务工作:按时做好支部、行政布置的各项工作。
做好法人变更工作。
(四)每月重点工作:
九月份:(1)各项人事统计报表的审核、填写;
(2)法人变更;
(3)社保、公积金变更事宜;
(4)中级职称评审
(5)转正定级审核
十月份:(1)完成学校教师基本信息的登记和录入;
(2)完成教师聘用合同的签订;
十一月份:(1)拟定、细化教师考核条例和细则
(2)学期中期自查,完成相关档案的归档工作。
十二月份:(1)做好年度考核工作
(2)做好申报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材料清退工作。
一月份:做好各类资料的归档工作。(含人事、文书等所有档案)
大学人事工作计划表范文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工作部署为指针,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促有效、服务到位”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服务宗旨,发挥协调作用,抓好内部建设,
努力提高素质,在全校教职工的支持和配合下,有目的、有条理、高效益地开展工作,为学校提质量、创成绩而服务。
二、常规工作
1、及时收发书面和教育网上文件、通知,并交校长审阅,根据校长的审阅意见,转达给分管校长及相关处室办理或通知相关教师。
并作好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各部门所属的档案,按长、中、短期分类,永久性档案、长期性档案于期末交办公室分类归档。
2、做好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
在主管领导指导和帮助下,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做好文件的接受、传送、催办及文件管理工作,信息采集、上报、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对来文的阅批、领导批示的督办、重要文件的核稿、接听电话、打印文件、会议记录、会议召集等日常工作,做到严谨有序,不出差错。各项文件材料,力求及时、准确,优质、高效。
3、提前做好开学和学期结束前的工作安排,根据学校部署及时起草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和校历。
4、及时向区教育局和其他上级部门上报学校相关的工作材料。
5、及时出好会议通知、学校工作安排通知、节假日放假安排通知等事宜。
6、做好学校会议的筹备工作、记录工作。
7、继续做好各种迎检和接待工作。
8、做好相关的年报和各类信息统计工作。
9、做好校长及副校长安排的临时指令性工作。
三、主要工作
1、进一步做好各部门、各年级的统筹协调工作。
争取主动、积极配合、充分协调是行政人事部的主要工作目标。搞好综合协调,确保学校政令畅通。及时传达贯彻学校决策,加强督办检查,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落实。认真、科学地搞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避免互相扯皮、推委,出现工作空档,确保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各方面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坚持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做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不贪功、不诿过、不拆台、不越位、顾大局、识大体,维护好学校班子的团结,提高工作效率。
2、做好学校文函档案管理工作。
根据档案管理要求,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注意收集整理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教学教研材料并归档,使档案管理更科学、规范,作好档案利用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服务。
3、做好校务公开工作。
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增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透明度,对职称晋级、年度考核等各项重大事宜,在全校教职工中及时做到公开。
4、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学校网页、阅报栏、宣传栏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巩固并发展文明创建成果。协助校长搞好学校外事工作。5、按时完成人事统计及有关报表工作。收集整理学校办学的基本数据,编制学校的基本情况表,向学校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查询和信息咨询服务。
6、协助学校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督促值班人员按时到岗并做好安全记录;
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7、树立服务意识,公正公平地做好各项人事工作,配合校长做好教职工绩效考核、继续教育、日常考核、教职工工资增加、职评等工作。
四、需强化的工作
1、调整网站版面,移除润扬中学栏目。
依照学校规划调整,在学校网站首页及分页上移除润扬中学(含高中、初中)栏目的显示,原栏目数据转入后台隐藏保存。
2、增加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网站连接
拟在网站醒目处增加扬州教考研、市(区)名师工作室等网站的链接,突出对教育教学的支撑。
3、继续做好网站专栏建设工作
在认真做好已有专栏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学校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部门,围绕教育教学热点,继续开辟新的网站专栏。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 教学实施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68-02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在传统顺序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一代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轻工业、汽车以及文化娱乐等各种行业。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很多学校都把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机电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以下谈谈对可编程控制器(PLC)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一些见解。
1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在企业对PLC控制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各院校需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当前很多院校在PLC课程的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培养出来毕业生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反思以往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的传统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
观念陈旧,内容单一。传统教学一般是按照PLC基本知识、基本指令、指令应用、实例操作等章节进行,教学内容单一没能体现PLC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1.2 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全堂,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与书本,主体意识淡簿、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违背技工教育的宗旨。
1.3 评价方式
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掌握;以教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缺乏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
2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纵观以上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在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为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可编程控制程序(PLC)课程是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分析、转化而成,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如下。
2.1 改革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的教学内容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通过分析企业实际工作,结合学院和企业的设备特点,设计开发出五个有进阶关系的学习任务,包括传送带运输机、搅拌机、风机系统、运料小车、交通灯的安装与调试。在教学中教师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将该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课程与工作任务互融互通,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了体验了企业生产工作过程与规范,逐步养成了职业素养。
2.2 改革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主体的课程特征,该课程在教学过程方面,通过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工作过程六步骤来开展教学,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下面通过以学习任务“运料小车的安装与调试”为例,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策划的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一:教师提出“运料小车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及要求。工作任务描述为:某化工厂某车间由于产品包装要求,需设计一套运料小车自动往返运输线,用户要求在三个工作任务内完成该项工作,安装公司同意接收该项工作任务。现要求学生按客户要求完成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工作任务及要求,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查阅相关运料小车传输线的资料,如:施工现场特征、运料小车运动控制要求、运料小车控制系统设计图、PLC外部接线图等。
步骤二:各组明确工作分工,并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包括人员分工、工具材料设备清单、施工图纸、工艺要求、I/O接口分配表、电气接线图、PLC程序等。
步骤三:各小组对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展示、讨论和完善。小组应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分析工作计划的可实施性,根据讨论意见完善工作计划,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其中,关于工具、材料的选用、设备的选型、PLC外部接线图、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图和控制回路图、PLC的程序指令等内容是需要着重讨论和明确的关键点。
步骤四:各小组按工作计划进行施工。实施过程为:(1)领取工具、材料和设备。(2)PLC写入程序并模拟调试。(3)要按照施工图纸工艺要求实施布线、安装与现场调试。(4)施工结束,要清理场地、归置物品。整个工作过程要严格按照电工作业规程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工作安全。
步骤五:教师巡视、指导施工,并组织验收。在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对各小组学生所体现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指导与帮助。进行施工项目验收时,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施工人员和客户,对完成的工作进行验收,填写记录验收项目。
步骤六:各小组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汇报与反思。小组总结任务实施情况并制作汇报材料,在成果汇报过程中进行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拓展学生思维。
2.3 改革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判断学习任务完成效果的重要依据,是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由于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团队协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等多种方式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均要设计其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学习评价可以设计为自评、组评与师评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对专业技能掌握方面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对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评价。表1是学习任务“运料小车的安装与调试”的学习评价表。
3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3.1 学生的转变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查阅和学习指令编程、安装调试等知识。学生既掌握了编程指令又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创新性思维。另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安排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场地比较接近企业工作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融合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产品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因此,接受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基本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要求。
3.2 教师的转变
教师改变了传统“说教”的身份,以“导演”的角色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实施教学,通过以师生充分互动与沟通为基础,指导、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总结和启发,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一体化教学促使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从而同步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操技能,拓宽视野,进而提高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4 结语
在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可编程控制器(PLC)一体化课程作为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职业成长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改革和实践,提升课程实施效果,将对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国海.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M].2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