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用测线仪检测网线的信号反馈是否正常。若信号反馈不正常,则采取分段排除的方法纠察:
①检查计算机的室内跳线,一般情况下,室内跳线不得超过9cm;
②若室内跳线正常,则检查室内到配线架之间是否正常;
③若仍未发现问题,可检查配线架和交换机之间的跳线是否正常。这样逐段检查,及时排除发现的问题。如果检查发现是室内和配线架之间有问题,则用打线钳,按照B规格的标准,将室内模块重新打一遍,如若必要将配线架的打线钳也重新打一遍;如果是跳线的问题,则可以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用线网钳制作新的跳线。网络连接的实际距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00M的网络系统中,两个HUB的连接距离不得超过5m;100M的局域网,HUB的距离不得超过205m;100m的网络环境下,只能级联两个100M的HUB。检查时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
2数据链路层网络设备的接口配置问题及解决途径
运用数据链路层,主要是为了在不了解物理层特征的情况下,网络层直接获得可靠的信息传输。通过数据链路层,能够有效的打包、解包、差错检测、校正、协调共享介质数据。数据路层交换数据之前,该层协议主要是甄别设备的同步和“帧”的形成。因此,在检查、排除数据链路层故障的过程中,应针对性的排查路由器的配置,即,检查连接端口共享统一数据连路层的封装是否一致。接口和通信设备应具有相同的封装。通常使用show令或查看路由器的配置,来检查数据链路层的封装情况。
3网络协议配置或操作错误层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网络层提供了流量控制、传输确认、路由选择、中断、差错及故障恢复等建立、保持、释放网络层的连接手段。最基本的网络层排除方法主要有沿源头到目标的路径,查看路由器路由表、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若路由表中并未显示路南,则检查是否在路由表中正确的输入适当的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动态路由。若发现不正常,则可以排除动态路由的选择故障,如IGRP或RIP路由协议出现的故障。常用的故障诊断有用信息网络具有ICMP的ping、trace命令和C令、debug命令。此外,还可以手工配置丢失的路由。通常情况下,我们常用一个或多个命令收集相应的信息,运用一定的命令在给定的情况下获取所需信息。举例来说,比如常用ping命令检测IP协议是否町达到。Ping命令从源点获取ICMP目标信息包,若成功获取返回的ping信息,则说明源点和目标之间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功能均正常运行。
4网络设备性能或通信拥塞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主动包又称为主动报文,是指利用在网络节点实现转发的过程中一并处理了校验、代码、包头的任务。主动节点,又具体划分为主动应用、执行环境、节点操作系统3个层次,在主动应用层次的主要功能是针对某项特定业务来获取可执行代码;而在执行环境层次(被定义的可编程接口)中,其主要负责对主动包的处理、解释;处在执行环境层次、底层物理资源层次之间的便是节点操作系统层次,主要由内存、线程、通道3种资源组成,其负责针对执行环境的请求服务进行处理,进而实现通道和访问控制资源,满足公共服务的提供。
2.主动网络技术
主动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诸多益处,一方面对网络服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网络体系结构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用户利用主动网络技术并结合网络需求来实现代码的创建,从而提高了用户服务质量和网络管理效率。用户利用主动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缓解网络拥挤的现象,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的高效性,其主要的解决原理是:①在技术支持下主动网络具有智能分辨重复信息的功能,因而在主动网络管理中可以避免出现信息重复发送而造成的堆叠状况,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②根据网络拥塞情况,主动网络中的可编程节点可以对数据流的传播速度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在节点中嵌入程度来调整代码,以此来实现对拥塞周期的压缩,进而提升网络速率、提高网络性能,实现对网络服务资粮的有效改善,最终高效监控和控制网络服务质量。
3.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模型
3.1拓扑发现
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模型的构建,首先第一步就是完成拓扑发现,即寻找主动网络技术与网络管理最为匹配的拓扑结构,以实现主动节点与网络管理节点的相互对应,发现管理网络及诶单、节点之间的对应通路。通过这个强连通无向图可以了解主动网络的整个拓扑发现过程,其运行的模式是当每个主动包驻留在节点收集拓扑信息后,其会定时返回上级反馈收集到的拓扑信息,而后上级不断向上级反馈,直至将拓扑信息传达到总管理站,最终由管理站统一汇总所有的拓扑信息。
3.2生成树
在网络管理模式的建设中,还需要完成另一道操作程序——生成树。而网络管理新的生成树的获取要由舍弃算法来实现,不过舍弃算法的得出需要遵循一个既定的规则:权值大小决定节点间的连接速度,需要舍弃最小的权值来有限选择最大值的连接速度。研究者通过抽象处理获得网络拓扑结构图,这时需要消除拓扑图中每个节点间的回路使其与权值相连接,而后根据两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舍弃算法规则来决定权值大小与连接速度,以获得舍弃算法,最后再利用舍弃算法生成新的网络管理生成树。
3.3生成网络管理模型
在完成拓扑发现与生成树这2个操作程序之后,网络便以分层结构的形式存在,如图2中V0相当于一个总管理站的节点,V1、V4是V0直接管理范围下的节点,而其他的节点属于V0间接管理下的节点。若是将V2作为管理节点,V2下的V1便是被直接管理的节点,但V1、V2所执行的管理任务都由V0决定,V1与V2相当于子管理站的节点。根据这一原理,研究者可以在主动节点上设置一个主动代码,结合主动节点与节点特性来完成自动分配实施,将管理节点封层化,使得每个节点一方面被管理着,另一方面又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进而最大化提高管理站的管理效率。
4结语
2010年前后FSAN了NG-PON2白皮书,当时业界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候选方案:40GTDM-PON、TWDM-PON(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OFDM-PON(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UDWDM-PON等,综合考虑升级成本和兼容性之后,国际标准组织选择了TWDM-PON作为标准方案,其他方案不妨作为NG-PON3目标[5],以下主要介绍UDWDM-PON。
1.1结构与特征诺西网络(NSN)提出的UDWDM-PON方案最具有代表性,结构如图2所示[6-7]。C波段复用的波长数量高达1000个,频率间隔只有3GHz,每用户上下行一对波长用对称带宽1Gb/s。采用相干检测,功率预算达43dB,可支持无源距离100km。支持现有光分配网(分光器而不是阵列波导光栅)、与GPON/XGPON和射频电视信号共存,光谱灵活可变。可应用于住宅区(波长分开)、商务区(波长绑定)和移动回传。
1.2工作原理由于波长间隔只有3GHz,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NSN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6-7]。其一,如何产生密集多波长信号?NSN科学家提出的独特方案是光传输组(OTG),如图3所示。工作原理:一个种子激光器经过边带调制产生10个间隔为3GHz的激光输出,如果种子激光器的波长发生漂移,则该组10个激光输出同时发生漂移,保持3GHz间隔不变。各相邻OTG之间留有一定的保护带,使得种子激光器的漂移不至于影响到相邻激光输出的交叠。该方案的好处是减少了激光器的数量,便于模块化扩展升级,符合接入网低成本要求。其二,一般解复用器或光滤波器很难满足超密集波长的分离,采用相干检测可以同时提取信号波长及其信号,但是,相干检测需要本振激光器,这会增加接入网成本。NSN科学家提出的独特方案是成对通道方法,如图3所示。工作原理:以下行为例,ONU为了提取信号波长及其信号,采用与该波长偏置1GHz的上行激光器,它既作为本振激光,也作为上行光载波,一个激光器同时完成了两个功能,降低了成本,符合接入网低成本的要求。
1.3光电集成设想UDWDM-PON在接入网中的可行性,取决于光子集成和电信号处理,如图4所示[7-8]。光子集成有助于降低成本和器件大小,电信号处理有助于消除传输和系统的信号损伤。OLT侧的光子集成中,每一个种子激光器通过边带调制产生一套调制波长,数量n,如果有m个种子激光器,则可以提供m×n个通道,便于模块化扩展。接收时,种子激光用于一组上行波长的本振。数据速率1Gbit/s和通道间隔1GHz时,需要采用高阶调制方案,如DQPSK,包括FEC开销,符号速率为633MBaud。ONU侧的光子集成中,包括外腔可调谐激光器(ECL),它既作为上行发射,也作为本振。上行波长相于对下行波长偏置1GHz。上行信号直接调制,而下行用它作为外差接收的本振,频率差1GHz,不需要锁相环来稳定下行波长和本振波长,允许频偏±50MHz,即信号和本振频率范围950to1050MHz,否则要重调本振,这有利于降低本振控制环路的要求。偏振分集接收和上行调制都集成进来。
1.4传输损伤传输损伤包括线性和非线性畸变[12-14]。线性畸变如色散与偏振模色散,在633MBaud和100km光纤传输时并不严重,如果未来升级到5GBaud或10GBaud,线性畸变会严重起来,不过,相干检测和电信号处理可以消除该线性畸变。非线性畸变如四波混频(FWM)等起主要作用。注意的是非线性畸变与功率有关,只有在OLT和第一个分光器之间都是全部上下行激光共纤传输的,非线性最为严重。而在第一个分光器之后至ONU之间,光纤中的激光功率不是最高的,非线性不甚严重。
1.5兼容与升级采用相干通信技术,功率预算超过43dB或达到48.6dB[15],使用分光器兼容现有光分配网,可以与EPON、GPON等共存。由于在UDWDM-PON中采用了OTG组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加OTG组的方法逐步增加带宽,从而使得UDWDM-PON在升级时更能体现“按需增长”的优势,如图5所示。因此,UDWDM-PON在用户带宽保证、容量汇聚能力、网络覆盖范围等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