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诚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诚信论文

第1篇

诚信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每个个体,而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不讲信用,害人害己。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难以在各种情况下立足。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疏远。缺乏诚信会使中职学生在所在单位不被信任,从而使中职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种种困难。缺乏诚信,就会有损个人或集体的形象,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

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1)受到社会上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现象的影响,使中职学生有了背弃诚信的思想。

(2)家庭中家长们溺爱孩子,对孩子做错的事情不管不问。在中职学生家庭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学生在家多待一天,谎报孩子生病,替孩子向教师请假,使得中职学生养成撒谎和不诚信的习惯。

(3)学校诚信教育不足也是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学校重视文化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重视,使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4)中职学生自己的道德修养不高,没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也是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

三、应对诚信教育不足的方法

1.教师应当起诚信的典范作用

要充分发挥教师诚信典范的作用。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应当下大气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去培养学生的诚信素养,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学生,而且要特别注意言与行、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要引导学生将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2.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

学校是诚信教育的关键阵地。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能够使中职v生在讲道德诚信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从而使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要把诚信教育贯穿到各个学科之中,而不能靠德育课一枝独秀。重视日常诚信品质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各种手段,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诚信的内涵及做人要诚信的必要性。

3.家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家长应该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这样就能使家长给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有了诚信的基础,在无形中自觉做到诚信。

4.形成一个体系

学校应当与社会、家庭齐抓共管,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环境的影响。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课程,是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家庭、社会、学校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诚信品质是中职学生一生所要学的必要课程,是中职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筹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使中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诚信道德培育环境。

5.在学校中建立诚信奖罚制度

诚信奖罚是个人行为社会意义的一种硬性评价和公开褒贬。奖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让中职学生明白诚信缺失的后果,明白诚信做人的重要性。

6.让中职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诚信的品质

第2篇

中学体育教师可将教学情景故事化,依托现有教材,挖掘有一定教育价值的相关内容,结合中学生生活中接触的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教授“投掷”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没有说服力的语言教学,而可以创设一种“打雪仗”的游戏活动情境,由此引导中学生进行“投掷”,最后再对中学生进行投掷的教学讲解。这样可以增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学生通过喜欢的游戏情景,来理解和掌握投掷这个体育项目。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减轻负担,学生又喜欢,简简单单就使这堂体育课教学目标达到了。新课程提倡开展情景教学就是要让中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情景中,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生自主与同学合作的有机结合,使体育情景教学发挥其特有的引导作用。

二、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素养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和创新都离不开中学体育教师。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个人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队伍素养决定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而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体育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整体素养水平不高,甚至存在着非体育专业教师兼职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情况,无形之中导致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缺少教育创新理念,没有办法适应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知识陈旧,无法正确处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致其没有办法对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科学引导,难以提高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教师职前教育、培训工作和教学研讨提高中学在职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中学体育教师的合理诉求,积极为他们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机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使中学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点培养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理念,传授中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从而变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自觉的体育锻炼行为。

三、因人施教原则,区别对待学生

由于中学生个人的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他们的体育技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水平上的差异会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一种体育活动的集体学习中,体育技能水平较高者参与兴趣较高,反之体育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兴趣,有的可以很容易学会,有的却很难顺利完成。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原则,尽量避免产生部分中学生课堂“吃不饱”,而水平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不良现象。教师在考虑优秀学生的提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照顾关心学习较差的中学生,以防拉开过大的距离。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中,应该尽量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篮球水平,按照优中差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设置不同的投篮练习距离,从而使不同水平的中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增加练习的机会,并且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技术好、投得准的小组使用较远距离练习,水平较差的小组则采取适当距离练习,而技术更差的小组则采用近距离练习,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水平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贴近学生体验,带动运动乐趣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发生这种转变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即“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一、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反思过去的中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不难看出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

评价取向的迷失与异化。我国中学生学业评价是为升学服务的,低年级的学习是为了升人高年级,而高考则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目标。这种评价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亦被简单趋同。而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有所变化而已,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而已,因此而丧失了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评价对象的片面、狭隘。由于升学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化成为智力的发展,其学业评价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普遍被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演变为只是对学生记忆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最后就是考试能力的竞赛。这种评价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识代替能力,以成绩代替一切。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试只能评价很有限的人的素质,只能测验记忆。中学生学业评价对象的这种片面性、狭隘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心智锻炼过程,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许多变通途径,失去了对知识技能以外的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关注。

评价方法的单一。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考试一种评价方法,笔试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学校一个学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平时的测验也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很多学校还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现了统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偏离,即不是为了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甄别、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为了层层选拔,其宗旨是看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未经过合理性论证所得的分数,被当作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不乏“一分定终身”的现象。

评价主体的少数化、非专业化。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由与教学无关的人控制,而对学生的道德、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能力等的评价,特别是学校中各种“先进学生”的评选则主要由少数管理学生的干部控制。从而出现了不了解教学的人评价教学,不了解学生的人评价学生的现象。评价后无法确定学生的基础、特点及努力的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的原则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但在当今这个社会,要完成中学阶段的育人任务仅靠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使其成为中学阶段育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

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化的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多样化,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和对象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多样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已有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评价,关于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综合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于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爱心、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第三,关于自我意识、学习及研究技能、策略、行为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学反应的评价等。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对象要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其学习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通过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来进行。

(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因素是多样的,参与教育体系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单纯是校内进行的活动,应该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力量、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发挥出来。

这些评价主体在中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三是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四是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并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给学校评价者带来很多启示。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与工具(样本)是多种多样的。从取向上分,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从功能上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性质上分,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从方法上分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维度上分,有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够使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与教学同时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学习中的各种思考与活动的过程,学习后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把握试卷的难度;注意考察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设计一些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型结构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

档案袋评价。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还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由于学生的非认知领域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又比较复杂,因此比较适合行为观察的评价。

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评价意图真正落实的载体,因此,选择制作适合多样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体现评价意图。新课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学生学业评价工具有七种:调查表,它指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程之前所进行的简短调查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量表,它是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由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评价者四部分构成。它能够使评价者对学生所做的判断具体化。适用于测定一个班级、一个组或个别学生的考察。概念图,学生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以后,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阶段性学习的重点、难点,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记忆矩阵,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图表,用来组织信息、表述某些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些重要课程内容的记忆情况,以及他们快速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的能力。兴趣调查问卷,它是由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等题型组成的关于测评学生兴趣方面的问卷。它可以获得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兴趣信息。语义分化表,它要求学生用符号(例如“对号”或“错号”)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强度,从而获得关于学生态度方面的信息。双条目解释录,这是评估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工具,学生将他们任务中最有意义或最有争议的观点、解释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条目;将自己对所选定文本的观点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条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释的情况下,依据已有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五)评价结果利用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评价结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对学生来说,一是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二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学生判断自己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二,对教师来说,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4篇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我校参与新教材实验也已近三年。客观地说,新教材的全面实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确实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然而,近期我校以“你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却不得不令人生忧。学生的总体认识是:“数学只上课,不做题就好了!”半数以上的班级,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仅仅排在英语学科之前。面对这一无赖的结局,我们不得不回头审视我们的课改。

就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课改中的数学教学来看,教师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课堂教学,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一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是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负数、什么是直线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又如函数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抽象而不易理解的难点,有教师在给出几个实例后,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分组讨论,去“发现”这一概念,各组交流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生搬书中叙述。

三是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

对此,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既减少了习题数量,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了学生解题能力普遍下降。

四是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激发兴趣。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大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全班人人都明白的十分简单的问题,老师还用这类肉麻的语言大加赞偿,学生反而会误以为是老师在挖苦他;另一方面错误信息不能及时矫正。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来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我们认为上述种种激趣之法,都是在学生的外部兴趣上兜圈子,要让学生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内部动因。

一是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

数学教学绝不仅仅是数学素养的培养,它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把他们当着学生去交往,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前提下,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教师还应把他们当成孩子去交往,允许他们犯错误,宽容他们反复地犯错误,相信并帮助他们在不断地犯错与纠错中逐渐成长、走向成熟;教师更应把他们当着朋友去交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拘时空、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力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旦浓浓的师生情建立起来,学生真正钦佩、喜爱数学老师了,由于“爱屋及乌”而导致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的事实。

二是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三是强化基本功,让学生在学会数学中获得快乐。

数学教学不应只关心学生学会数学,而更应关注学生会学数学。然而,实践告诉我们,不“学会数学”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更不可能“会学数学”。就目前农村初中的现状看,七年级读完了还不会分数计算、有理数运算没有入门的学生不在少数。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已动手做不对的同学,怎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又有何快乐而言呢?数的运算、代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功,不仅是进入数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与自然问题的基石,更是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前提。而这些基本功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一定量的反复训练,这一点数学教师乃至专家们也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从小学的分数计算开始就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也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强调的一个重点。

四是磨练意志力,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追寻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皮亚杰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让其充分认识数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多地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历经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不寻常的快乐。

五是增强成就感,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

第5篇

论文摘要: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中,学校应该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般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从而奠定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基础。

3.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学风是校风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环境和学习规章制度。

4.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

第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唯实”教育。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诚信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诚是立身的“奠基石”,信是做人的“身份证”。

第二,大学生择业中的“抵假”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大学生择业中的契约意识教育。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以契约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就业关系,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 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准则。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诚信品德都不具备,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对公民道德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青年大学生即将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可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入世后,我们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履行我们所作出的承诺。因此,入世本身即是我们面向世界实践诚信原则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我们诚信状况的一个考验。为了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培养国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观念必要而紧迫。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更应结合该组织的有关规则,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作为将来实践这些规则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诚信素质。

因此,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努力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第6篇

一、逆反心理的特点及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二、成人中专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成人中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殊心理活动现象。那么,成人中专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成人中专学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成人中专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驱散了。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

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成人中专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及调适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一)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我们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二)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第7篇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点:第一,语言构建及运用;第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是贯穿始终的一种文化,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是帮助高中生积累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整个高中语文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了解语文课堂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己必须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则要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而为其语言构建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语文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升,并且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欣赏文学文字的能力。语文鉴赏是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这一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设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一)改变传统教学工作制度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局限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中,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效率提升进程缓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成果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受到国家的中高考制度的限制,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教学工作制度,导致高中教学体现出“应试化”特点,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将“识记”作为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只是盲目的记忆。想要建立起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就必须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1]。以某省实验高中为例,该高中的某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了教学大纲中的必学知识以外,还会定期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且单独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尝试着叙述、表达课外读物文章的中心主旨,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有针对性的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下次阅读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从而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实际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时,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通过加大与学生间的互动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在于坚持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模式设计中,如在采取情境教学模式时,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定场景,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以文章中各角色的角度出发进行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識内涵。在学生切实融入到文章情境中时,能加深他们对语文阅读知识的印象,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切实贯穿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措施。

(三)采用任务教学法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真正能将教学的重点转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鉴赏、应用等能力的提高方面,在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中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如果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大大的提高。

1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1、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知识灌输的对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模式中,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太过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作用会最终会造成教与学的完全脱节,教学质量差,以至于学生自己的动手,自学能力都不高的后果。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太过依赖于教师的作用,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这一学科具有特有的艺术形象思维功能,这也正是在教学模式上发挥创新思维的优越条件。

2、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学界在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以后,也做出了许多寻求改革的方式方法。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大致表现为几种:①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已较成熟,自律能力较强,完全有了学习的自觉性,有这样的群体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学院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现在的许多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②有的放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才能有效率。目标生成型教育教学由此诞生。这样的模式使得在高中语文教学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心里都确立一定的目标,之后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序进行。③结合高科技手段的教学模式也得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网络作为认知工具。比如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像文言文学习这样看似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2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创新思维

创新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要求创造者要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知识以及科学技术都要有一个重新构思,重新组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思维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开展:

1、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思维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提纲,教学提纲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入思维水平以及系统归纳能力。在学习问题面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先进生和后进生一同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加强合作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学会紧扣学习的中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简要的说,教师在全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点拨引导,提高探究教学成效。当学生或小组在探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 对于小组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先进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予以推广,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渐渐淡化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基于此,就要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心灵的体会,提高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修养。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知识的探究者,自身发展的创造者。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得学生具有充足的信心去主动克服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困难。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大胆的推敲问题,启发思维,懂得借题发挥,大胆质疑。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大了阅读面,在课堂内外都能和别人交流学习。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些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不是仅仅能依靠教师传授课程来达到的,最基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这个主体来实践获得。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走出原有模式当中的理论误区,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系统。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在各方面成为了制约我们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要障碍。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生动而形象的母语背景。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点,那就是教学的重点要从语文知识的学习转移到通过语言形式,知识的训练,最终到人生的发展上来。以创新学习为方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文理结合。同时还有课本内容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才能创造出更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人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才能完成这次华丽的转身。

3 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3)

第9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学习;学生;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7-1

近年来,有学者专门就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使学生越学越没问题,而美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创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中国这种传统教学(也称没问题教学)的弊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已形成共识。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入点”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它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好奇心的精心保护。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奇异思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使其充满“?”。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注重培养学生“每事问”的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每事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提问卡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教师回答”和“学生追加提问”等内容。学生有问题就可以领卡填写,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科学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否提出问题并有解决方案等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也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疑问从何而来?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疑问来自思考,思考才能做到“心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读书必须想到质疑,敢于质疑。要质疑必须思考,思考才能“濯去旧见,以求新意。”思考才能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路,才能有新的成果。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和超越,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的怀疑就没有伽俐略的落体理论;没有对“热质说”的批判人们就无法认识热其实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敢于怀疑已成之见。

四、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第10篇

一、中学生诚信状况

我曾对中学生诚信状况进行过调查,从中不难看出,中学生普遍认为诚实信用是人的最重要品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这说明他们已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论文百事通但69%和64.7%的学生曾分别又考试作弊,向家长隐瞒考试成绩的不良行为,这说明中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70.3%的学生普遍认为诚实信用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缺乏的品质,这又可以看出,中学生渴望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看来,在中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二、当代中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探究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到了学校。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和短期行为,因而必然出现背离诚信的思想及行为。学生们在座谈中列举了当今社会中的背离诚信的一些现象,如各种考试中“”的出现,社会上假文凭泛滥等,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说明了这一点。

2.社会上诚信意识遭到了扭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当今许多人认为“老实人吃亏”,“实在在做事不如坑蒙拐骗来得快”等,很显然弱化了诚信的基本要求——真实。

3.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首先,学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把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通过黑板报、报栏、广播、网络等校园文化传播工具以及召开主题班会、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强化诚信意识。也可通过举行专题报告,结合现实生活中反例子分析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懂得:诚信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诚信使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行为的基本精神,我们积极发扬诚信美德,以诚为本,为人为学。

其次,拓宽渠道,强化德育功能。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道德教育工作的渠道,关键在于挖掘内在潜力,强化德育功能。从德育角度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而各学科的教学都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本学科特点,如语文课可借助古今中外诚信名言及相关事例,政治课可利用教材中“劳动者职业道德”、“市场交易原则”等基本知识区分析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各处事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渗透诚信思想,让诚信真正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精神和着力点。

第11篇

议论文是以“理”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但是,分析说理能力不足,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硬伤。学生写议论文,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例”服人,喜欢举例子,却不善于分析说理,或者说理不透、不深,写出来的文章显得肤浅和幼稚,禁不起反驳。

分析说理能力的不足,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表现为以下三点:

1.单向思维。就是在论证时不考虑反面意见,片面选取对自己的立论有利的证据,却屏蔽那些对立论构成威胁的不利证据。比如,学生想证明“勤奋出人才”,会列举古今中外一大堆以勤奋著称的名人,证明这些人的成功离不开勤奋,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思维。读者只需举出一个勤奋却没有成功的反例,便可以轻而易举反驳论点。这种不考虑反面意见,立论与论证考虑不周、对论题认识褊狭与肤浅的现象,都会极大地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2.单层论证。即在同一个层面上,通过堆砌相同或相似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而不是多角度多层次渐次展开论证,文章往往缺乏纵深感。比如,论证“社会需要诚信”,罗列各种负面新闻说明我们正面临诚信危机,整个行文的逻辑就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分析,即,因为A、B、C、D……都缺乏诚信,所以呼唤诚信。这样的因果分析,显然过于简单化。

3.感情用事。指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倾向性、绝对化、煽情等理性不足的问题。比如以下这段文字:“大家熟知的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得过16枚奖章,得到各种头衔107个。是什么使她得到这么多令人羡慕的荣誉?是持久的决心!是什么使她得到这么多耀眼的桂冠?是持久的意志!”这里作者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把居里夫人的成就归因于持久的决心和意志,显然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而连续两个设问,两个感叹号,有点煽情。在例证环节,学生最喜欢使用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说理的效果。直奔结论,却没有提供证据:堆砌材料,却不会展开分析。

第12篇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我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调查规划阶段。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以及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了解适合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新途径,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方案。

小范围实验阶段。学校成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验小组,组织“明礼诚信”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将课题研究的活动和实验渗透到平时的学校、班级工作之中;同时,我们在初一(10)班和初一(12)班两个实验班率先开展活动。

实验扩大阶段。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决定将原实验对象从初一(10)班、初一(12)班拓展到全校。

实验反思与改进阶段。根据我校制定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我们依据“科学性、实践性、渗透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教育方案的落实,比较实验与实践效果,反思研究策略,及时进行经验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明礼诚信”道德教育研究之风。

交流推广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后,我校举行了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课题市级示范结题报告会,来自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各兄弟实验学校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我校展示、交流的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受到广大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实践提高阶段。本阶段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明礼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实践“明礼诚信”的自觉性及这方面的动力和能力;验证学校诚信教育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适当调整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形成适合我省中小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

成果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整理、出版“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系列材料等。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成果是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各种优化的社会资源创新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并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积极创建学校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活动育人的德育模式及保障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中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形成其探索能力。这让学生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同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等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式。“三主”指的是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活动的特有教育功能;“两渗透”是指道德教育要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去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效果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是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他们以教书育人为使命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找准“明礼诚信”教育的切入口,目标明、过程实、效果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初步构建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我校的《城东中学学生一日规》《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学生“明礼诚信”道德规范层次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习惯养成要求。这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提高了教师对“明礼、诚信”教育的信心。

组织编写《“明礼诚信”主题班会优秀教案选》,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还是对教师的为人师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质,对其学习、生活、交往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不但注意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明礼诚信意识,也注意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师生互相鼓励,共同提高认识,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开通《城中论坛》《德育之窗》《教师主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强大优势实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收集汇编“明礼诚信”教育的优秀案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论文、学生小论文若干本。这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动材料,为学校深入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明礼诚信”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德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不但注重在校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且还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以至达成共识,努力实现家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把三方面(学校、家长、学生)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长会、班队活动、讲诚信故事比赛等形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家庭教育也更科学了。

2002年3月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先后获省、市级以上荣誉共25项。泉州市达标中小学校对我校开展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成果也予以充分肯定:城东中学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开发的“明礼诚信”学习材料,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青少年道德建设教育“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是在学校德育工作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文明行为在新时期的具体内容,中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的实践探究。探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构建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模式,创立“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法,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理论和学生道德发展与形成理论的研究,为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观念和新思想。课题研究成果如“明礼诚信”的国旗下讲话、班会教案、养成教育活动设计、“班网”、《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等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第13篇

【关键词】语文;中学;写作;农村;困难

..从多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入调研的汇总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一些学生即使到了高中就连记叙文最基本的六要素也交代不清,写出的作文不是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就是一本“流水帐”;议论文结构紊乱,论证空泛无力,许多学生心中无货,绞尽脑汁也无话可说。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突破这一现状进行有效尝试,在此仅供同仁参考。

一、农村初中学生习作困难的原因

一是学生平时缺少观察,生活体验不深,对素材视而不见,积累太少,胸中无货,源头枯竭;二是材料零乱,不会归纳整理,作文时,理不出头绪;三是面对材料,不会从多角度分析,一个材料只对应一个观点,缺乏变通;四是话题作文时,找不到自己的观点,提不出自己的看法,社会感悟不透;五是没有积极思索的激情;六是教师指导不力,方法欠妥。

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对策

1.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前提。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原因就是缺少素材的积累,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注意观察,随时储备素材。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虽然比较狭窄,但只要做有心人,有收集素材的意识和愿望,就一定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东西值得存储。学生有了素材,写作时就会文思如泉涌,旁征博引,彻底改变过去作文的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

2.指导学生巧用素材。

一个素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可引出多种观点、看法。同样一则素材,只要善于变通,可以作多种用途,同样一个人物,可以适用不同话题。比如屈原,适合2001年高考话题――“诚信”:屈原面对小人谗言,君王疏远,政治腐败,环境险恶,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对国家的忠诚,从来没有忘记肩负的责任,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的追求。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诚信”吗?

要指导学生做到一材多用,关键要指导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从多角度看问题,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独立的见解思考,真正地用活素材,使材料真正地化为自己的东西。

3.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写作时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得不到肯定,因而就害怕写,那么我们老师就要实施赏识教育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要真正使学生的努力持久的话,必然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毕竟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比较快,也容易掌握。

教师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对学生的优秀习作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激发他们产生写作的心理,从而重视写作。同时要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消除作文难写的偏见,尽快摆脱困境。

4.教师必须强化自身写作水平,善于示范“下水作文”。

谈到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许多老师都能找出三、五条原因,但很少会有人联系到自己没有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的因素。语文教师只有写好“下水作文”,才能与学生交流写作的体会,从写作过程中看写作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你写得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作文水平不高症”药到病除。甚至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与你比一比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因为在每年中考和高考中,作文占分比例很高。要想学生在语文中出色发挥,必须重视作文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全面分析,正确引导学生从源头抓起,从训练入手,激趣,感悟人生,着力生活,着眼长远。

第14篇

【关 键 词】 议论文;语言;作文

一提记叙文的语言,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生动形象;一提议论文,我们想到的则是枯燥乏味。其实,议论文的语言完全可以像记叙文的语言一样生动起来,下面就教你几招。

一、巧用四字词语,增强论证的气势

四字语是汉语言中独有的语言现象,《诗经》多用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感人至深。汉语独有的语法特点,四个字巧妙组合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气势,可以说在表意、表情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能起达其他字数句子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议论文中如果巧用四字语,能大大增强论证的力量。如2011年高考新疆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发行呤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

这段文字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或单独使用,或镶嵌在句子中,有力地论证了“诚信”这个论题。

二、引述事例诠释概念,化抽象为具体

写议论文,如果空洞地说教或空发议论,会让人觉得语言干瘪、生硬;但如果用典型的事例、典故、诗文来分析论述,就会避免这种情况,所诠释的概念会灵动起来,所论述的道理也会更具说服力。如2011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让或不让》:

当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当六尺微巷已为众人所称颂。赞扬,面对那一枚枚闪烁着金光的世乒赛金牌,我不禁问道,我们是否应该让出它们,我们到底该让出什么?

一开篇概述出两个典故巧妙地引出了要论述的话题,既简洁又生动。

三、妙用古典文学意象,化枯燥为生动

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文学意象鲜活而生动,一看便能给人以美感,如果能巧妙地借用到议论文中来,不但能使议论文的语言不再枯燥,还能让读者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领悟你所论述的道理。如2011年湖南优秀作文《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自然”“雨水”“海水”“清风”“花香”这都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意象,一看这些词就让人振奋,作者运用到自己的文中,巧妙地引出了“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四、引用古诗文,增加议论文语言的文化神韵

古诗文意蕴浓郁,写议论文时如果能巧妙地把它镶嵌到说事论理的句子中,不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浓郁的文化情趣会让读者把玩不已。如2011年辽宁优秀作文《君子之风》:

所以君子之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持,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迈,是“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孤傲。

作者在概述完兰、竹、菊、梅的特性后,在句子中嵌入古诗文句,生动地阐释清了“君子之风”这一概念。

五、使用整句增加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旨意

过于单一的散句,容易让语言乏味,但如果在文中适当加进一些整句来诠释概念或者概述事例,就会让语言生动起来,而且还会让论证更有气势,旨意更加突出。如2011北京优秀作文《包揽后的反思》:

近年来,姚明创造了中国第一高度;刘翔创造了中国第一速度;丁俊晖创造了中国第一准度;而李娜创造了中国第一力度!这一个个中国实力的体现,无不是中国近年来在体育领域进行改革,调整运作体制使之科学与完善的结果。

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排比造出一个整句,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力地总结了自己对我国包揽乒乓球金牌一事的看法。

六、巧用比喻,让语言直观生动,富有感性

比喻是各类文体都可使用的修辞方法,如果能用比喻在议论文中形象、具体、感性地来论证抽象的道理,就会使所论证、诠释的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如2011年甘肃优秀作文《让诚信之雨滋润你我的心田》:

诚信是最美的情感,请让诚信之雨滋润你我的心田;请让诚信的春风,拂尽你我心头的那些尘埃。

文章最后,重申“诚信是最美的情感”的观点,并巧用比喻呼应题目,生动又富有说服力。

总之,运用这些技巧,你的议论文语言也会和这些高考作文一样精彩,请努力试一试吧!

【参考文献】

[1] 陆丽琴. 例谈提升议论文语言生动性的方法[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9).

第1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