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监测方案范文

监测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监测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监测方案

第1篇

一、目标与任务

(一)检测目标

全面查清我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动态变化原因,更新石漠化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编制并提交石漠化监测图斑因子与图形调查成果数据,为国家及地方制定石漠化综合防治政策和有关规划,推进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任务

1、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结合区特点,以镇为基本单位,调查的石漠化土地的面积、程度、分布情况。

2、掌握监测间隔期内全区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进展情况,对工程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4、深入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岩溶地区石漠化过程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技术措施。

5、更新我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上期相对应),进一步完善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二、监测内容与范围

(一)监测内容

1、石漠化土地状况。包括监测市域内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程度和分布现状,以及动态变化情况。

2、石漠化土地演变评价。对监测区域内石漠化演变情况、演变原因进行分析、评价。

3、土地利用状况。包括监测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现状和动态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原因。

4、植被状况。包括监测区内植被种类、起源、生长状况、主体植被盖度和植被总盖度。

5、土壤状况。包括监测区内岩溶地貌、母岩、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

6、石漠化治理状况。对监测区内治理石漠化采取了生物、工程和综合措施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没有采取治理措施的提出建议采取措施。

(二)监测范围

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范围为:板桥镇、泗渡镇、高坪镇、团泽镇、董公寺镇、高桥镇等六个镇。

三、组建工作机构

我区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在市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安排下,组建区级石漠化监测工作机构,承担并完成我区第二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任务。成立区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

四、监测工作程序

(一)监测工作技术准备

1、落实调查工组数和人员(工组长、组员)配备。

2、落实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建立、数据录入与统计、图件制作、监测报告编写等专业人员及技术负责人。

3、明确技术分工与合作事项。

4、收集监测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气象水文资料。

5、购置必要仪器、工具。

(二)开展技术培训

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和《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实施细则》,对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使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人员全面掌握监测工作的技术标准、操作方法与成果要求。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相关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做石漠化监测专题报告。

1、实施单位:由区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2、培训人员:全区参加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

3、培训目标:保证参加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人员,严格掌握技术标准,熟悉监测工作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精度,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提交合格监测成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岩溶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三)图斑规划及外业调查验证

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按照技术规定图斑区划条件和要求进行变化图斑区划,并到现场进行验证和调查,修订图斑界线,填写各项调查因子。

区林业局负责完成本辖区图斑区划及外业调查验证、图斑因子调查表填写、质量检查;辖区图斑数据库与图形库数据录入、逻辑检查;没有条件完成本辖区图斑区划及外业调查验证与数据库建立的市辖单位,由市级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实施单位,组织技术力量完成。同时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监测质量抽查与验收。

(四)监测成果与成果汇总

1、监测图斑因子数据汇总。以区为单位进行监测图斑调查因子数据录入,提交区级石漠化监测图班监测因子县级数据库。

2、监测图斑图形数据汇总。以镇为单位进行监测图斑图形数据汇总,由区林业局进行区级监测图斑图形数据库汇总。

3、区级监测报告。在完成监测图斑因子数据与图形数据录入工作基础上,编制区级石漠化监测报告。在区级石漠化监测报告和质量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写《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报请市林业局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区级监测成果进行评审,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五、区级成果的提交

(一)区级监测成果

区级监测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直接向市级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成果内容包括:

1、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遥感解译标志库(含影像、照片)。

2、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各类面积统计表。

(1)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2)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

(3)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

(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1)

(5)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2)

(6)气象因子调查表

(7)水文情况调查表

(8)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

(9)石漠化状况及程度分行政单位统计表

(10)石漠化演变类型分行政单位统计表

(11)石漠化状况及程度分地类统计表

(12)分土地使用权统计表

(13)分植被综合盖度统计表

(14)分石漠化治理措施统计表

(15)分石漠化变化原因统计表

(16)石漠化状况动态转移表

(17)石漠化按行政单位动态变化统计表

3、区级基本图和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石漠化程度分布图、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等专题图件。所提交图件图幅以A0幅面为准(以光盘为介质提供),提交岩溶地区shape格式的地理信息图形数据库。

4、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

5、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总结。

六、质量管理

为了统一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成果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保证石漠化监测成果质量,按照国家“建立‘三查一验’的检查验收制度”要求,落实调查工组自查,做好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抽查,确保一次性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成果质量验收。

检查验收方法、内容及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修订),按照《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实施细则》进行操作,确保监测过程执行技术规定,严格掌握标准,做到界线区划准确,调查因子全面、数据正确。

七、工作进度安排

进行技术培训,由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负责培训;完成外业调查及外业调查成果审查;完成调查成果数据录入和图纸制作等内业成果,并接受市检查组验收;12月底完成区级数据汇总及调查成果上报工作。

八、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成立专业技术组。本项目涉及林业、生态、地质、土壤、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学科,技术内容丰富,按专业不同,在项目责任制的基础上,成立因子调查、录入统计(数据库)、区划制图(图形库)、分析报告等专业技术组,每个专业组重点负责项目相关内容的过程指导、质量控制与省级质量验收,并接受国家级检查验收。

(二)质量保障

1、制定质量管理办法。为确保我区石漠化监测成果质量,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参加石漠化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分别明确任务,落实质量责任,分级落实责任制度,制定《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办法》,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检查与核查,加强培训和监督,确保监测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成立区级石漠化监测工作专家指导组。由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队长梁晓林任组长、主任工程师吴远由等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分别深入到各工组现场指导。

3、组织区级石漠化监测成果专家初审。由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地石漠化监测成果进行初审。

(三)人力组织

1、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负责协调本辖区石漠化监测工作区质量检查和配合市级验收与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与图形库建立。

2、区林业调查规划队负责本级石漠化监测外业调查、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图形制作、调查报告编制等,向市级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级石漠化监测成果。

第2篇

一、项目总目标

(一)了解医疗机构的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能力及其变化情况。

(二)评价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为改进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三)了解全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现况,评价托幼机构消毒效果,发现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托幼机构消毒质量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

(四)了解公共场所、洗涤行业的消毒质量状况,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项目范围和工作职责

(一)项目范围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按照《消毒管理办法》、《2012年全省消毒与感染控制工作意见》和《2011年省托幼机构消毒监测方案》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对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洗涤行业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监测和督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工作职责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医院、公共场所、洗涤行业和托幼机构的消毒监测工作,并按要求将监测资料报送市疾控中心;定期对辖区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并向监测单位反馈意见;根据监测结果确定辖区监测薄弱单位和环节,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医院、托幼机构、洗涤行业、公共场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方案。

各乡镇卫生院要积极配合好市疾控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托幼机构、洗涤行业、公共场所消毒效果的监测,督促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做好消毒工作。

三、项目工作内容

(一)医疗机构监测内容

1、监测医院及感染控制科室基本情况

了解医院名称和代码、归属关系、等级、医护人员数、床位数,是否建立医院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结构、主要职责、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学历、在感染管理科工作年限和参加院感相关培训的次数)、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2、去污染的程序

医院对使用后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包括消毒清洗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清洗消毒和清洗灭菌4种程序,每种去污染程序所占的比例。每半年监测一次。

3、手术室空气监测

选择普通手术室两间,洁净手术室百级、千级、万级各一间,无相应级别时可空缺。监测普通手术室沉降菌和医院洁净手术室的空气沉降菌、浮游菌。每半年监测一次。

4、一般物体表面监测

每半年选择感染性疾病科等医院感染重点科室3间,现场监测消毒处理前后房间内物体表面细菌总数。

5、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每家医院选择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后监测,5名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部)医护人员进行卫生手消毒后监测,每半年监测一次。

6、口腔科用水监测

每半年选择口腔科水源水1份、储水箱水1份、手机喷水5份、冲洗水5份,监测细菌菌落总数。每半年监测一次

7、医院污水监测

调查医院污水处理方法中采用的消毒因子种类及强度。监测医院污水中生物性污染指示物粪大肠菌群数(MPN/L)和肠道致病菌(主要监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半年监测一次。

医疗机构监测上半年监测资料于2012年7月份、全年消毒质量监测资料于2012年底前上报市疾控中心。

(二)托幼机构监测项目和要求

1、室内空气:监测动态和静态情况下教室、活动室和卧室等场所。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每家托幼机构,下同)。

2、工作人员手:重点监测保育员、老师的手卫生。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3、环境物体表面:重点监测活动室、卧室、餐桌、卫生间玩具、水龙头等环境物体表面。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b-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4、餐(饮)具:消毒后备用的餐具。

(1)监测项目: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5、饮水机水:使用中的饮水机水

(1)监测项目:菌落总数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6、其他:根据各地实际开展相关项目的监测。

(三)公共场所、洗涤行业监测项目和要求

1、室内空气:监测动态和静态情况下工作场所。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每家单位,下同)。

2、工作人员手: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3、环境物体表面:重点监测工作环境物体表面。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b-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第3篇

一、监测目的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掌握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订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项目监测范围为我县5个乡镇(中心社区)2O个行政村100户家庭(具体名单见附页)。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选择5个乡镇(中心社区),每个乡镇(中心社区)4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不少于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每个乡镇选择1-2所学校进行环境卫生状况监测。监测乡镇、监测点(行政村)、监测户的选择按照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随机进行选择,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监测时间。统一在8-9月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基本情况:包括收集监测县、监测点的人口学资料、环境卫生情况、环境卫生管理、村容村貌、居民健康等基础信自心。

2、垃圾:包括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情况。

3、污水:包括污水来源、种类、数量、排放方式、处理方式等情况。

4、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包括农村户厕类型、使用管理、粪便无害化处理情况。

5、病媒生物:选择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鼠类密度和蟑螂密度监测,选择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蚊虫密度监测。

鼠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6、土壤卫生:包括土壤寄生虫和重金属污染等情况。每个监测点采集村中农田土壤1份。采样时,采集5—20cm深表层土壤,1㎡。范围内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用于蛔虫卵检测的样品总量不少于50g,用于重金属检测的样品总量为1000g左右。

蛔虫卵测定方法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去。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进行。重金属测定土壤铅、镉含量。铅、镉的测定按照《土壤质量锅、隔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或《土壤质量铅、隔的测定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其等效方法进行。

三、组织实施

(一)职责分工

县爱卫办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开展督导检查、考订评估,及时总结并将完成情况报省、市爱卫办。项目县基本情况调查表由县爱卫办完成。

县疾控中心负责完成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表,负责完成土壤样品的采集、运送以及土壤寄生虫检测工作,完成项目工作总结等。

(二)数据录入上报和审核。监测信息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录入软件进行录入,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并完成监测技术报告。

第4篇

一、意义和目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难以逆转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除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挖掘土地内涵和外延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发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尽量保持耕地(或农用土地)占补平衡。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综合评价其开发潜力,提出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对策。因此搞好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对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或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的矛盾、经济建设与农业生产用地的矛盾,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对象,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那些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农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等。各县(市)、区除监测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形成原因外,还要对乡、村、场或其他经济组织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典型开展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划分标准如下:

1、中低产农田:指粮食耕地年亩产低于200公斤为低产田,201~400公斤为中产田。

2、低产果园:指苹果亩产500公斤以下,梨750公斤以下,桃750公斤以下,葡萄1000公斤以下,杂果250公斤以下,红枣(鲜)250公斤以下的果园。

3、低产林地:指中龄林年材积生长量每亩在0.2立方米以下(其中慢生树种在0.1立方米以下),以获取用材为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年产量低于当地相同条件下近四年平均年产量1/2的经济林(本项调查未含果园);以及其他一些低质林等。

4、低产水面:本项调查只限内陆水面及海水对虾养殖。海水对虾养殖水面,亩产对虾15公斤以下。在内陆水面中:坑塘,亩产鱼50公斤以下;专用养鱼(虾)池塘,亩产150公斤以下;河沟,亩产25公斤以下;湖泊,水面1000亩以下,亩产低于40公斤;1000~10000亩水面,亩产低于25公斤;1万~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15公斤;大于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5公斤;水库,小型水库亩产低于30公斤;中型水库低于20公斤;大型水库低于10公斤。

5、荒山荒地资源:指适宜发展农、林、牧(草),但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6、荒滩荒水资源:荒滩指除海岸滩涂以外的河滩、湖滩、库滩等内陆水域滩地;荒水指可以养殖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内陆水面。

7、闲散废弃土地资源:指散布在村镇周围、旷野之间的干废坑塘、废弃窑坑、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以及坟丘占地等。

三、调查及汇总方法:

1、调查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拟以乡、镇(农场)为单位,以村为调查单元,逐地块进行普查。调查的项目及标准参见调查表及标准划分。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经验、做法、基本思路及典型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本次监测调查以2008年底为调查基期。

2、汇总分析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汇总拟以行政村为单元、以乡(镇、场)为单位,采取普通汇总的方法进行统计,即各行政村数据相加为乡(镇、场)数据;各乡(镇、场)数据相加等于全县(市)、区的数据。强调县、乡两级的数据能单独为本级政府决策服务。市、县两级除对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分布、成因等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外,其消长变化情况还要与1991年开展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市办拟在适当时间对外业调查及数据汇总情况组织核查。

四、主要成果及时间要求

本次监测调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6月底完成外业调查,9月底前县级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并按以下时间和方式向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报送相关成果。

1、数据汇总成果:各县(市)、区于6月20日前完成以乡(镇、场)为单位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调查汇总数据上报市办(电子邮箱:tsnyqhb@)。

2、各县(市)、区于7月底前依据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在1:5万行政区划图上分别绘制完成本县(市)、区“四低”、“四荒”和闲散废弃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一式两份报市。

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见繁忙,作为道路交通咽喉的桥梁工程地位日益突出。桥梁结构的安全性无疑成为桥梁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桥梁建成后,会受到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而逐渐老化,加之交通量的增长,运输车辆的重量和外型尺寸的增大,加剧了现有桥梁质量的退化,导致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降低。因此桥梁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了解桥梁的安全性能,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桥梁养护、维修等工作,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使用,从而保证整个交通网络的正常畅通。桥梁的生命过程一般包括总体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3大阶段,以往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对第三阶段运营管理往往不太重视,造成多起桥梁倒塌事件。有的桥梁虽然没有倒塌,由于检测养护不当,也有很多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使用。在桥梁运营期间的管理与维护中,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因其固有的滞后性和低效性,造成桥梁运营成本的提高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已远远跟不上当今桥梁发展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以相对桥梁造价较小的投入创建综合检测和评估系统,合理配置使用资金,无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滹沱河特大桥主桥采用40m+200m+40m中承式提篮系杆拱,桥面宽度51.6m,是一种结构比较新颖的钢管混凝土提篮拱形式,在华北地区是跨度最大的一座钢管拱桥,被称为“河北第一跨”,该桥于2010年9月29日通车,所以对滹沱河大桥运营期间的监测就至关重要了。对滹沱河大桥结构进行运营安全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桥梁管理人员对该桥当前的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桥梁状态评估可将采集到的信息过滤、分解、综合和分析,然后反馈给相关使用者,以便采取合理、高效的管理及养护措施。钢管混凝土作为一种新的组合材料,一方面借助内填混凝土提高钢管壁受压时的稳定性,提高钢管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另一方面借助管壁对混凝土的套箍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将钢材和混凝土有机地组合起来。这种材料形式非常适合拱式体系的桥梁,其自重轻、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是大跨度拱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构形式。虽然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不少钢管混凝土拱桥,但在交通和城建行业,由于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受成桥后各种因素影响产生隐患,危及到桥梁的正常使用。因此,对滹沱河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桥开展运营安全监测研究的意义是:通过测量设备和既有传感器实际监测桥梁运营各阶段的主要控制参数,并通过分析及量化评估得出桥梁的使用状况,研究桥梁的内力状态和几何线形是否处于安全合理的范围之内,确保桥梁在各使用阶段中桥面线形良好,结构受力合理,并为河北省桥梁管理与养护领域,积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运营安全监测经验,推动该类桥安全监测理论的发展。

1桥梁结构状态监测

对于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桥梁运营期间结构状态监测方法可分定期监测和特殊监测2种。定期监测就是间隔一段时间使用测试设备,对桥梁结构进行表面常规检测,间隔时间长短可根据结构的运营状况决定;特殊监测就是采用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测试、荷载试验及其他辅助试验对桥梁现状进行检算分析。由于滹沱河特大桥在施工监控中已经埋设了大量测点,有大量的既有传感器,因此本桥采用定期监测方式,根据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要求,在2010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期间,对滹沱河特大桥运营的前3年进行安全监测,每年选择夏季和冬季有温度代表性的几天进行应力应变和桥梁线形检测,每年定期检测频率不少于2次。

1.1桥梁结构应力、应变状态监测(1)结构应力、应变监测在受荷、自然因素等各因素影响下,结构应力、应变的变化可反映出结构发生损伤或者支承条件的变化。监测方法通过埋设在结构控制断面长期监测的应变计测量桥梁结构应力和应变。在南、北岸的2个主墩系梁的根部和中部2个截面都埋设了钢筋应变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对它们定期采集数据,了解滹沱河大桥主墩系梁的应力和应变状态。(2)拱肋和H撑监测滹沱河大桥北岸西侧、南岸西侧、南岸东侧3个边拱肋,每个边拱肋内了根部和中部2个截面都埋设了钢筋应变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定期采集这些数据对边拱肋进行监测。滹沱河大桥主拱肋的安全监测是最关键的环节,在拱脚处的4个圆管内埋设了混凝土应变计,主拱肋的混凝土外包段、1/4截面、1/2截面、1/4截面、刚出混凝土外包段的位置处的圆管外表面安装了表面应变计,通过它们对主拱肋进行安全检测。H撑的安全监控,主要是通过在3根H撑的外表面布设了的表面应变计采集数据,每个H撑选择了中部和根部2个截面。(3)外包段、立柱和纵横梁监测在南北岸西侧的2个外包段内,每个外包段都有一个断面安装钢筋应变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对外包段进行安全监测。在北岸东、西两侧的立柱内,每个立柱内一个断面安装了钢筋应变计和混凝土应变计,对立柱进行安全监测。在南北岸的2个预应力混凝土横梁,每个预应力混凝土横梁内的根部和中部2个断面已埋设了混凝土应变计,可以对预应力混凝土横梁进行安全监测。在3根钢横梁的中部和根部截面布设了表面应变计,对钢横梁进行安全监测。(4)吊杆应力变化监测吊杆是滹沱河大桥重要的连接构件,它承受桥面系传递的荷载,然后又把荷载传递给主拱肋。吊杆在桥梁运营期间受力复杂,而且受力大且变化显著,所以在运营期间的定期检测中,对吊杆应力变化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在滹沱河大桥安全监测中借用索力仪来检测吊杆在运营期间的应力变化。

1.2桥梁结构线形监测采用常规地面测量的方法对滹沱河大桥进行线形安全监测。此法即用常规测量仪器(经纬仪、测距仪、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角度、边长和高程的变化来测定变形量。一般的地面监测方法有2方向(或3方向)前方交会、双边距离交会法、极坐标法、自由设站法、视准线法、小角法及几何水准测量法,以及精密三角测量法等。常用前方交会、距离交会法监测变形体的二维(X,Y方向)水平位移;用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观测变形体的水平单向位移;用几何水准测量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变形体的垂直(Z方向)位移。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尽管很多,但它们都是周期性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其在观测周期内的变化量。可以说观测点是变形量的载体,观测点的布设在变形观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观测点布设的优劣、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能否正确反映桥梁的实际状态及变形量的大小。(1)测点布设原则布设观测测点时,应遵循必要、适量、最能反映变形体的变形和方便观测的基本原则:①在满足运营期间安全监测目的前提下,测点数量和布置必须是充分的、足够的。同时测点宜少不宜多,不能盲目设置测点。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仪器设备、避免人力浪费,而且还可以使监测工作重点突出。任何一测点的布设都应该是有目的的,它服从于分析、判断的需要。②测点的位置必须具有代表性,以便于分析和计算。主要测点的布设应能反映结构运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大应力(应变)和最大挠度(或位移)。③测点的布置对观测工作应该是方便的、安全的。不便于观测读数的测点往往不能提供可靠的结果,对于危险的部位,要妥善考虑安全措施或者选择布置特殊的测量方法和仪器。④应该布置一定数量的校核性测点,以保证观测结果绝对可靠,另一方面也可提供多余观测数据,供分析时采用。⑤观测点应该布置在点位稳定并能长期保存的地方,同时要求观测点与桥梁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观测点的变形量,就代表了桥梁的变形。(2)滹沱河特大桥测点布设位置根据以上原则,滹沱河特大桥在运营期间安全监测的主要监测内容有:①桥面标高变化。②拱肋线形变化。拱肋线形是评价拱桥运营期间工作状态最重要以及最直观的指标之一。拱桥结构由于主要部位出现缺损、缺陷,如裂缝、锈蚀、错位、沉降等,都会引起拱肋线形发生变化。通过对滹沱河特大桥运营期间拱肋线形长期监测,保证拱桥结构的安全性,为桥梁的使用及维修加固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固定永久观测点后,滹沱河特大桥拱肋变形测点布设在拱脚、L/4、跨中、3L/4处③墩台沉降。墩台沉降是评价桥梁安全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基地区墩台沉降监测尤为重要。滹沱河特大桥墩台的沉降量若过大将对桥梁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对滹沱河特大桥墩台沉降进行长期监测。④拱座位移。在滹沱河特大桥拱座上设置参照标志,在与其相对应的下部设置读数标志,监测标志中心与读数标志中心应尽可能在同一铅垂线上,监测拱座的水平偏位及墩台的倾斜情况。

2桥梁状态评估

要正确判断一座桥梁是否满足荷载等级要求、评定当前的工作状态,就必须对桥梁的结构性能做出准确的评定。国内外的桥梁工作者在各自的工程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桥梁评定方法。大致可归纳为:(1)外观调查评定法根据外观调查进行评定的方法:通过有经验的桥梁技术人员对既有桥梁进行全面检测,根据用文字描述和定量检测结果对桥梁质量进行分类、评定,目前在评分标准、方法上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此类评定技术主要依据的仍是大量的定性信息,在取值上相当程度依赖于评定工程师的自身的经验,而且无法发现隐蔽的桥梁缺陷。(2)设计规范评定法根据设计规范的的方法:通过实测材料性能,结构几何尺寸,支承条件,外观缺陷及通行荷载,按照桥梁结构的计算理论来评定承载力,由于设计理论对结构力学模型的简化与实际受力状况的差别等原因,难以反映结构的实际性能。(3)荷载试验评定法根据荷载试验的评定方法:在对桥梁进行现场荷载试验后,结合理论分析手段,对桥梁进行诊断识别,建立桥梁结构的实际工作模型,进而根据这个模型确定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利用现场测试技术,可以获得一部分桥梁结构的确定信息,从而降低评定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结构识别过程与获取的结构信息密切相关,如要获取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必须有足够的已知的信息。(4)专家经验评定法根据专家的经验的评定方法:利用桥梁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桥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由于桥梁在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研究桥梁专家系统面临许多困难,真正使用的桥梁专家系统并不多。(5)结构可靠度评定法根据结构可靠度理论的评定方法:该方法是在确保用最少费用达到容许安全等级,从而有效利用资金,对于既有桥梁结构,其荷载和抗力都是不确定的、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随着工作荷载的增加及结构破损,桥梁结构可靠度随时间逐渐减小

第6篇

为全面做好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科学指导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我部制定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现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为做好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全国草原监测信息,指导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获取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动态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编制年度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为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监测内容

(一)草原资源状况:草原面积、类型、等级、分布情况。

(二)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等情况。

(三)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况等。

(四)草原生产力状况:全国及各省(区、市)草原植被长势、鲜草及干草总产量、载畜能力以及各类型草原生产力。

(五)草原利用状况: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草畜平衡状况等。

(六)工程建设效果:草原保护建设重点工程区内外、工程实施前后植被和生态状况,包括草原植被高度、盖度、生产力、植被组成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

(七)草原灾害情况: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灾害损失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三、监测工作分工

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全国草原监测工作。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编制全国草原资源与动态监测年度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组织编制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畜牧总站组织草原鼠害、病虫害监测和草原保护工程建设效果监测工作,承担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省级草原监测职能部门按照农业部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测工作。

四、监测工作要求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各单位应依照本方案要求及工作分工,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监测范围、技术路线及相关保障措施。

(二)严格监测技术规范。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实施,并开展必要的技术人员培训。

(三)统一数据采集上报时间。各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数据采集与上报。每年地面调查数据采集时间为5月-9月,草原火灾情况数据采集时间为1月-11月,草原病虫鼠害情况数据采集时间为3月-9月。

五、监测报告编制与

(一)监测数据上报

省级草原监测职能部门及时对基层提交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并于每年9月20日前将地面监测电子文档(地面监测数据汇总表Excel文件、草原地面监测数据库mdb文件)和样地样方电子照片报送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并抄送全国畜牧总站,将草原保护工程建设效果和草原鼠害、病虫害监测数据报送全国畜牧总站并抄送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二)监测数据处理

全国畜牧总站受委托承担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工作,监测结果报送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第7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义务教育学校为监测单位,充分发挥学校监测员的工作积极性,真实采集数据,科学汇总分析,准确得出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指标系数,按时向上级报送相关数据,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监测对象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张龙

成员:

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王贤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秀君同志任县级监测员。

四、工作任务

(一)建立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网络。建立三级监测员工作制度,即具有法人资格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务主任为校级监测员,乡镇学校核算点会计为乡镇级监测员。监测员工作职责:校级监测员负责采集各项监测数据,填报《数据采集表》,审查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建立学校基本信息数据库,按时向乡镇级监测员报送相关数据。乡镇级监测员负责指导校级监测员采集各类数据,并审查数据的真实性,按时向县级监测员报送相关数据。县级监测员负责培训乡镇级、校级监测员,整理、分析全县监测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按时向上级报送相关数据。

(二)举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业务培训。县级监测员根据监测方案和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对全县监测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三)采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数据。监测员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客观真实地采集监测数据,填报监测数据采集表册。

(四)逐级审核、报送监测数据。各级监测员认真审核采集到的数据,在确定准确无误后,按时将数据传送到指定的信息接收单位或网点。

(五)建立分校监测数据库。各校监测员应按照监测内容建立相应数据库,以便在上级下达监测任务后,能及时、快捷、准确地调用,并将相关数据及时上传县级监测员,以便建立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监测信息库。

五、工作步骤

(一)2012年7—11月,讨论制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方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讨论通过后将资料下发各义务教育学校。安排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把握每一项指标的含义和要求。

(二)2012年12月,各义务教育学校确定监测员名单,并填写《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监测员基本信息表》,上报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开展监测员培训工作。

(三)2012年12月下旬前,各校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填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以纸质(加盖学校公章)和电子文档两种形式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级监测员汇总整理全县数据,报相关领导审阅通过后,上传至省、市,同时上报纸质文本。

(四)2012年12月31日前,县监测员完成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报送到省、市。

(五)2012年以后的监测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参照以上操作步骤进行。

六、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监测数据真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是一项时效性、准确性、客观性很强的工作。各学校务必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扎实工作,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组织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本次监测数据采集工作。校长是学校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采集的各类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建立数据审核工作机制,学校监测员和校长共同对采集的数据审核签字后向乡镇报送,乡镇监测员对报送来的数据审核签字后向教育局报送,教育督导办公室对采集的数据审核后报局长同意签字后,方可向上报送。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上级监测员对下级监测员提出的疑问应及时解答,必要时应现场进行指导。

第8篇

一、监测范围及地点

(一)蔬菜基地

区辖区内所有蔬菜生产基地,重点监测对象为连片成规模蔬菜生产企业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地产品。监测涵盖全区32个规模高效蔬菜设施基地,具体名单如下:

南蔡:百利农业、天河蔬菜、宇春蔬菜、南苑蔬菜、源卉蔬菜、鲁鑫蔬菜、润华泰蔬菜、泓润农牧、秀农葡萄、德维高新蔬菜、绿蔬园蔬菜、佩源蔬菜、金弘蔬菜、学斌蔬菜等14个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罗圩:三鼎蔬菜、蓬勃农业、利华农业、润佳果蔬等4个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埠子:开心农园、富极产业、天润蔬菜、新欣蔬菜等4个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屠园:阳光蔬菜、植雨果蔬等2个规模蔬菜基地。

陈集:大学生创业园、益民蔬菜等2个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中扬:毛集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仓集:六里棚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郑楼:瑞鲜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洋北:辣椒、西瓜2个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双庄:连云山庄规模设施蔬菜基地。

以上各蔬菜基地列为2011年开展产地定点抽检单位,其产品由区检测站负责监测。全区其他小规模分散蔬菜基地(包括农村菜园地)由乡镇(街道)农服中心负责抽样监测,结果定期报送区农委。

(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南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二、监测种类及数量

(一)监测蔬菜种类

绿叶类、甘蓝类、白菜类、豆类为每月必检种类,所抽样品属于以上蔬菜种类不少于60%,每类蔬菜保证2个样品。如何所抽生产基地没有以上品种,或者数量不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可以在瓜类、茄果类、根菜类、葱蒜类等种类中蔬菜进行选择性抽检以补足监测数量。

(二)监测样品数量

质检站每月抽检30个样品,即生产基地15个样品,南菜市15个样品,如因为季节原因当地生产基地蔬菜数量少,可适当减少抽样数量,但应增加其他抽样类型的数量。监测的样品尽可能具有连续性与代表性,使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与现实性。各乡镇(街道)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根据辖区实际情况买月抽检10个样品,即生产基地5个样品,菜场5个样品

三、监测项目与方法

(一)监测项目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二)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统一选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器PR-3或WT-51开展检测,每个蔬菜样品抽取3份,以3次检测结果都超标判定此类蔬菜产品超标。检测结果仅供参考,不作为处罚及仲裁依据。

四、监测时间安排

每月上旬10日前深入基地、市场开展现场抽样检测,当月下旬公布检测结果,监测实行月检月报制,各有关单位将监测结果于每月27日前报区农委。

五、承担单位及责任

区检测站负责全区31个规模蔬菜基地、市南菜市蔬菜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及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各乡镇(街道)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协助区质检站做好32个规模蔬菜基地监测工作,负责辖区内已明确为区质检站监测对象之外的蔬菜生产基地产品例行监测工作与定期报送监测结果信息。

六、有关工作要求

第9篇

关键词:广西钦州湾 海洋监测 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概述

海洋环境监测是人类获取海洋环境信息、分析和掌握海洋环境状况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进行科学海洋环境管理与执法的重要基础。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海洋环境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海洋环境监测不仅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满足广大公众环境知情权提供了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洋环境监测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程度和效果。随着北部湾经济飞速发展,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对钦州湾海域的环境保护显得格外重要。本文结合钦州市临海工业发展规划特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海域环境保护目标探讨海洋监测方案。

2 海洋环境监测方案

2.1 钦州市临海发展概况及保护目标

钦州市把石化、林浆纸、能源作为龙头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临港产业集群。目前钦州临海工业以石化园区为核心,以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厂为龙头,积极引进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园内已投产石油化工、磷化工等企业。将来钦州市政府着力于加快产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石化企业进入园区,而且形成了一条低碳而又相互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链。

钦州湾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包括港口资源、海水养殖及滨海旅游开发等。

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茅尾海东岸度假旅游区、七十二泾风景旅游区、茅尾海西南部滩涂养殖区、茅尾海北部滩涂养殖区、茅尾海采砂区,茅尾海大蚝增殖区、沙井港航道、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林湾休闲居住区、茅尾海东岸辣椒槌片区、虾塘等,主要保护水质、生物质量、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2.2 监测方案设计思路

本次海洋监测方案的监测站位设计主要结合目前已有的国家常规站位并综合考虑钦州湾海洋环境功能区划、钦州湾目前海域资源开发特点和单独进行废水排污的大型企业排污海域;监测项目的设计综合考虑海域水质常规监测项目、单独设置排污口工业企业废水的排放方式和特征污染物;样品的分析均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和《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各项目拟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监测频率主要考虑海域三个特征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和生态系统特点等;全程质量控制。

2.3 海洋水质

(1)监测站位布设:本方案监测站位布,如图1所示。

(2)监测项目:气温、水温、水深、透明度、pH值、盐度、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包括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挥发酚、铜、铅、锌、镉、汞、砷、六价铬、总铬、硒、镍、石油类、氰化物、硫化物,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苯乙烯等。

(3)采样方法:用观测船只进入预定站位,使用GPS 进行定位,测量水深。根据水深,进行水温、溶解氧、pH值 等现场观测,并采集水样,根据《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3-1998),水深10米以内只采表层(海面以下0.1~1米);水深为10~25米,采表层和底层(离海底1~2米);水深为25~50米,采表层、10米层和底层;样品进行分装、预处理、编号记录、保存。

(4)监测频率:本方案建议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次)。

2.4 海洋沉积物

(1)监测站位布设:同海洋水质监测站位,如图1所示。

(2)监测项目:水份、石油类、硫化物、总有机碳、总汞(Hg)、铜(Cu)、铅(Pb)、锌(Zn)、镉(Cd)、总铬(Cr)、砷(As)、镍等。

(3)采样方法:取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4)监测频率:沉积物每两年一次。

2.5 海洋生物质量

(1)监测站位布设:本方案监测站位布,如图2所示。

(2)监测项目:根据当地海洋生物资源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双壳类、甲壳类和鱼类分析其体内可食用部份的铜、铅、锌、镉、总铬、砷、汞、镍和石油烃含量。

(3)采样方法:现场捕获

(4)采样频次:生物每年一次(成熟期)。

2.6 海洋生物生态调查

(1)站位布设:同海洋水质监测站位,如图1所示。

(2)调查项目:微生物(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估算;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cells/L),优势种分析,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各类浮游动物的种数),生物量(mg/m3),密度分布(个/m3),多样性指数。

(3)采样方法:微生物采集水样;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采水器采集,固定剂固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垂直拖网采集。

(4)采样频次:每年一次。

2.7 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方案监测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监测分析仪器经有资质的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野外采样监测仪器在使用前进行校准,确定监测采样处于正常状态才投入使用;承担监测任务的人员持有合格上岗证,监测数据经三级审核。

3 海洋监测方案设计考虑的关键因素

海洋监测方案设计考虑的关键因素建议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应该了解各个环境监测单位的工作概况,这其中包括工作范围、能力和服务性质等。这样能够让管理部门合理的配置、协调监测资源,减少重复工作浪费监测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2)从政府的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和临海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结合现有的海域资源利用开发强度和特点,合理的布设监测站位,选择特征污染物作为监测项目,使监测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便于政府对环境质量的掌控和对企业的监管。(3)充分调查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其分布、范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护主要对象的级别以及相应执行的标准等。(4)考虑受纳污染物的环境载体自身的变化特点。表现在水期不同的海域变化,生物的成熟时期等。(5)方案调整。方案形成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北部湾的发展,海域使用功、污染物排放的变化需要不断的对监测方案进行调整。

4 综述

总而言之,随着钦州湾海域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工业发展迅速发展,公众对海洋环境关注日益增强,海洋环境监测显得越发重要。笔者认为合理全面的监测方案能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更好地发挥海洋环境监测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及时、系统的掌握钦州湾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S].

[2]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S].

[3] 海洋监测规范(B17378-2007)[S].

第10篇

1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分析

确定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时应考虑三方面因素。首先,海洋功能区划既有对管辖海域的整体约束,也有对具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但前者最终也是要通过后者来体现的,所以海洋功能区划监测应立足于对各个功能区的监测;其次,海洋功能区的位置、范围和功能定位是人为划定的,对功能区的监测,主要是指对功能区内开发利用活动状况的监测;第三,由于目前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主要采用的是中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监测对象主要考虑水面及以上的目标,且目标的空间尺度应在数十米以上。基于以上考虑,对照1.1中海洋功能区划的效力点,排查得出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如下:(1)功能区内规模较大的用海地物。据此可评估功能区内的用海布局、强度和集约度等开发利用情况。(2)用海地物对应的海域使用类型。据此可评估功能区内用途管制要求的落实情况。(3)用海地物对应的用海方式和占用岸线长度。据此可评估功能区内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和围填海规模控制指标、自然岸线长度保留指标的落实情况。

2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分析

要实现利用遥感数据监测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的目标,必须具备检测用海、鉴别用海和分析用海的能力。为此,需要解决几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

2.1地物识别和信息提取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是检测地物目标并实施分类的依据。像元间的光谱差异主要缘于对应地物的材质不同,但在海洋开发活动中,地物的材质与用途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如码头、桥梁、道路、平台等都有可能采用砼质材料。因此,用海信息的提取不能采用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而应采用人工干预下的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要以适宜的尺度分割为基础,目前已有不少旨在实现图像最优分割的方法,效果较明显[1]。将专家在目视解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经验归纳成规则集,可用于鉴别分割出的对象[2]。完备的知识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实际应用中常采用部分简单的知识规则来识别对象,一些学者[3-4]将这类方法应用于养殖用海的识别,取得了较好效果。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但尚需针对光学遥感所能监测的各类用海,制定有效的分类规则体系。

2.2海域使用类型和用海方式判别海域管理中对海域使用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面积的界定是按照现有行业标准《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5]和《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6]执行的,海域适用分类以行业用途为主要依据,用海方式是按对海域自然属性影响程度和特殊管理要求划分的。而遥感手段仅能监测到用海地物,不能直接判别行业用途和特殊管理要求。因此,对海域使用类型和用海方式的判别,需要根据用海地物的特征进行推测。

2.3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辅助分析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分析的范围是整个管辖海域,它的基础是每个功能区的监测结果,包括功能区内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区划符合性两部分内容。对此,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3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方案设计

3.1主体思路监测方案设计既要瞄准业务化应用需要,又要充分发挥目视鉴别的直观性和计算机分析的高效性等优势,尽量简便易行。较为成熟的思路是在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平台上,在人工干预下,利用遥感技术对海洋功能区实施监测,辅助分析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在检测功能区内用海活动时,参考视觉注意机制,执行从区域用海到用海单元,再到用海地物的检测流程;而在鉴别用海活动时,则执行从用海地物,到用海单元,再到海域使用类型的推测流程。用海活动鉴别采用视觉鉴别、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环境关联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2基础条件(1)信息系统平台。应在现有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基础上,扩充具有图像多尺度分割处理功能,并能统计图像对象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等特征参数的遥感影像处理模块。(2)资料基础。应在信息系统中准备以下资料:1)当前时段的监测资料。即经几何纠正和辐射校正的光学遥感影像数据,波段数至少3个,空间分辨率优于10m。合成影像一般采用真彩色合成模式,或以近红外、红、绿波段数据为RGB的组合模式。2)前一时段的监测成果资料。包括前一监测时段获得的海陆分界线,要求采用线型矢量数据格式;前一监测时段的海域使用现状分布资料,采用面状矢量数据格式,并含用海项目名称、用海地物名称、海域使用类型、用海方式等属性信息。3)现状基础资料。包括海洋功能区划资料,要求采用面状矢量数据格式,并含功能区等级表中所有的属性信息;现行有效的海陆管理界线,采用线型矢量数据格式;现状水深数据,以理论最低潮面为基准,采用栅格数据格式;现状海岸地貌数据,采用面状矢量数据格式,并含沿岸植被、底质分布等属性信息。

3.3监测流程与方法(1)划分监测单元。将海洋功能区划图层与遥感影像叠置,按二级类海洋基本功能区界线(未细分二级类海洋功能区的按一级类功能区界线)划分对应的影像区域。(2)比对前一监测时段功能区内海域使用信息。将前一时段的监测成果资料与遥感影像叠置,先判定前一监测时段已明确的用海单元,其次确定监测时段内的用海动态及变化区域,然后确定需要鉴别的新用海地物。(3)影像特征目视鉴别。目视检测用海目标,总结目视鉴别指标,包括地物位置、(与周围水体、地物的)颜色差异、空间结构、方向、尺寸、(与其它地物)相邻关系。(4)分析用海环境条件。提取影像单元周边的自然状况和开发状况信息。自然状况指标有平均水深、离岸距离、海岸底质等。开发状况指标有周围临海地物、周围海域使用类型、周围用海方式、周围用海地物等。(5)提取影像特征。先选择适宜的尺度参数,在影像区域内进行影像分割处理。再在有待鉴别的海域使用目标区域,针对每个分割后的影像单元,统计表1所列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等标志信息。(6)鉴别用海地物。这一步骤是功能区遥感监测流程中的关键,需要根据各影像单元的特征标志,对照用海地物判读标志,鉴别用海地物。用海地物按表2分类。各类用海地物的鉴别规则由目视指标、影像特征测算指标和用海环境指标组成,以人工岛为例,鉴别规则如表3所列。(7)推断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根据用海地物类型和用海环境条件,对照用海地物鉴别规则和《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判别用海单元及其用途与范围,推断海域使用遥感目标的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8)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分析。先利用空间分析工具,按照相应指标,分析功能区内的开发利用状况,再按照相应标准,辅助分析用海活动的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分析内容和指标见表4所示。(9)监测成果编制。生成定制格式的监测图件和监测报告。

4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方案适用性分析

上述方案的实质是针对海洋功能区划的效力点,明确了海域使用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以及其中各环节的监测分析内容、方法、指标或规则。笔者的应用经验表明,该方案适用于对海洋功能区内开发利用活动的快速检测和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的辅助分析。方案的适用性来自以下几方面的保障:(1)新一轮的海洋功能区划(2011~2012年)中的目标指标和功能区管理要求都比较明确。(2)海域使用绝大部分在海面上都能得到反映。目前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采用的遥感资料的空间分辨率已经很高,具备应用于海洋功能区监测的能力。(3)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技术已在海岸带地区得到成功应用,特别近年来对各类用海分类规则的归纳越来越趋于成熟,使海域遥感分类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5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浯溪口;高边坡;变形监测

1 监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监测须充分考虑浯溪口工程高边坡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有:(1)变形范围特别大。(2)施工期特别长。(3)监测精度要求特别高。(4)变形监测成果反馈要求特别快。要求能快速取得监测成果,分析岩体变形性状,及时反馈到业主、设计、监理等有关部门,以服务动态设计、指导施工。结合工程的地质条件、施工特点、场平及规划情况,以少而精、经济、实用为原则,要安全监测项目布置如下主:变形观测网、边坡表面变形监测、钢筋计监测等。

2 监测网的建立及监测点的布置

平面监测网分为两个层次布网:基准点网和工作基点网。基准点网是覆盖工程而建立的。以工程变形基准点为依据,检测各基点的稳定性。以基准点网中已检测的基点为依据,检测该部位某些水平位移工作基点的稳定性。高程监测网分为检核网和垂直位移监测网两个层次。检核网是为了检验垂直位移监测网基准点的稳定性。垂直位移监测网用于监测垂直位移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边坡变形监测主要由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网和设置在边坡各级马道上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组成。水平位移监测网的布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按一等边角测量要求进行观测。高程监测点布设在边坡的各级马道上,监测地表变形情况;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具置可以根据现场地形及地质条件确定,选择在有完整基岩的稳定处。

3 监测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有测边网、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监测方法进行优化;垂直位移监测采用沉降观测。

3.1 极坐标法

根据极坐标的原理,以A、B两个已知点建立坐标轴,并以B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B、C两点间的距离以及B、C连线和A、B连线夹角的方法。如图1:

图1 极坐标法

(1)

(2)

则C点坐标:

(3)

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其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测角误差、测距误差。假设取视距长度100m,采用Leica TCR1201全站仪进行观测(1″,1+1.5ppm)2个测回。

测角中误差:m角=1″/206265×100×1000=0.48mm

测距中误差:ms=1+1.5×10-6×100×1000=1.15mm

点位中误差:m点=(m角2+ms2)1/2=1.25mm

两次观测同一点水平位移变化量中误差:mΔcc′=m点/■=0.9mm

3.2 前方交会法

观测中,由于边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导致测站点无法与测点通视,可采用前方交会法来测定待测点坐标。对工作基点C点进行校核时,可用前方交会法。如图2。

图2 前方交会法

其计算公式为:

(4)

3.3 垂直位移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是对枢纽各建筑物及其基础、高边坡、近坝区岩体垂直位移监测的主要方法。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水准点组成结点环线水准网,按一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

4 观测精度

(1)基准网观测精度

变形监测基准点的位移量中误差绝对值不得大于2mm。为工作基点及监测点提供高精度的基准。

(2)工作基点及测点观测精度

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是在基准点之下设置的。监测频度在施工开挖期是每月一次,同时对部分不稳定的水平位移监测网点适时加密观测。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观测频次为每月一次。采取监测点与工作基点同步观测整体平差方案,施测中采用多项措施保证监测点的观测精度。

5 监测成果处理

(1) 数据预处理与平差计算

数据预处理与平差计算利用武汉大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软件。改软件具有功能齐全、通用性强、数学模型及处理方法严密,输出成果表格化、规范化等优点。

(2) 位移量计算

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当次位移量、累计位移量,按规定的格式形成报表。

(3) 工作基点位移修正

由于观测精度、频次的需要,工作基点通常布置在工程建筑物附近,只要求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相对稳定或固定,其自身的稳定性由基准点来监测。通过一年一次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成果,计算出相邻两次网点的坐标差和高程差,对其按时间进行线性内插,得出一年中网点的坐标和高程在每个月的内插值,再利用该内插值作为监测网点与监测点观测数据处理的起算数据,重新计算监测点的坐标和高程,得出修正后的监测点的位移量。

6 变形统计模型分析

(1) 开挖对变形的影响。

式中H0为首测日断面的开挖高程,Ht为t时间断面的开挖高程,t为观测日距首测日的月数,δH为开挖对变形的影响分量。

(2) 温度对变形的影响。

式中:T0为坝区常年平均气温,Tt为t时间的实测气温,Tt-3为超前3个月实测气温,t为观测日距首测日的月数,δT为温度对变形的影响分量。

(3) 岩体自身时效变形的影响。

式中:t为观测日距首测日的月数,δD为时间效应分量。

(4) 位移影响函数。

位移影响函数:

7 结束语

浯溪口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对变形监测系统的要求很高。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变形监测的优化设计,实事求是地选用更为严格、更为先进的监测方法,满足了工程的需要,对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柳志云.TCA2003全站仪在小湾水电站高边坡监测中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06,22(3).

第12篇

一、目的:及时掌握我县居民户碘盐普及情况,动态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及病情的消长趋势,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内容:居民户食用盐。

(二)监测时限:全县以乡(镇)为单位开展监测。每年3月1日至5月15日,完成随机抽样监测及数数据据传报;每年5月15日至8月10日,完成重点抽样监测及数据传报。

(三)监测方法:

(1)随机抽样监测:

①所辖有9个以上乡(镇、街道办事处,以下相同)的县(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东、西、南、北片区各随机抽取2个乡,在中部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共抽取9个乡;在每个被抽中的乡,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居委会,以下相同),不足4个行政村时全选,填写表1;在每个被抽中的行政村,随机抽检8户居民食用盐(共288户),填写表2。

②所辖有9个或不足9个乡的县,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辖有5个或不足5个乡的县,抽取所有乡;在每个乡,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不足4个行政村的全选,填写表1;在每个行政村,随机抽检15户居民食用盐(共300户),填写表2。

③辖区内均为高碘乡的县,按照抽样方法①或②抽检居民户食用盐;辖区内有部分高碘乡的县,先将该县划分为高碘和非高碘两个抽样片区,再分别按照抽样方法①或②抽检居民户食用盐。

(2)重点抽样监测。

重点抽样原则:

①位于或邻近原盐产区的县(区);

②上个监测年度未开展碘盐监测工作或监测工作未达到要求的县(区);

③上个监测年度碘盐监测碘盐覆盖率和/或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80%的县(区);

④边远、贫困或受非碘盐冲销较严重的县、乡、行政村。

重点抽样方法:

将被抽到每个重点县(区)的辖区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按照重点抽样原则抽取1个乡,每个乡重点抽取4个行政村,填写表3;每个行政村随机抽检15户居民盐样(共300户),填写表4。

三、碘盐盐测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1、碘盐盐测检测方法:

(1)随机抽样监测:在居民户采集食盐后,即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若在检测中发现有非碘盐,应查找并登记非碘盐的来源渠道,填写表2,;并将采集的所有盐样采用直接滴定法(GB/T13025.7-1999),川盐及其它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测定盐中碘含量,填写表5。检测结果汇总后填写表14。

(2)重点抽样监测:采集居民户盐样后,即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填写表4。

2、判定标准:

①合格碘盐: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符合国家碘含量最新标准。

②不合格碘盐:加碘食盐中碘含量低于或超出国家碘含量最新标准。

③非碘盐:在非高碘地区,居民食用的碘含量低于5mg/kg的盐。

④无碘食盐:在高碘地区特许供应的盐碘含量低于5mg/kg的食用盐。

四、送样时间:被监测乡镇于4月30日前将所采集的100g盐样送至县疾控中心业务科,并做好登记。

五、检测时间:5月10日前报告检测结果,并反馈至被监测乡镇。

第13篇

一、稳妥、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计划

(一)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

1.全面开展血铅异常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使群众知晓血铅异常可防、可控和可治,稳定血铅异常儿童和家长的心理情绪,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率达到100%;3月3日至3月18日,目标村和村小组人群健康教育率达到80%;血铅异常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贯穿防治工作始终,使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全面开展营养干预,目标儿童营养套餐服食率达到100%,3月6日至5月6日为第一阶段营养干预期;5月6日至6月6日为巩固期。

3.6月份为血铅监测期,血铅异常儿童监测率达100%。

4.第一阶段营养干预期后,视干预效果持续或调整营养干预方案。

(二)工作内容和职责

1.积极开展儿童血铅异常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1)在电视媒体播放儿童血铅异常和儿童铅中毒防治知识。

(2)举办儿童血铅异常和铅中毒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托幼园所和中小学教师,县、镇驻村干部。

(3)结合康复工作开展送医送药、义诊义治活动。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中心卫生院参与,邀请市相关专家协助开展活动。

(4)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在县城公共场所宣传栏、全县卫生机构、、村张贴宣传栏、宣传画、宣传横幅和宣传资料。

(5)开展进村入户康复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的督导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包干到户工作,并督导血铅异常儿童实行营养干预套餐。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入户,重点针对血铅异常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工作。

(6)大力开展个人卫生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儿童的卫生状况。

2.稳步实施儿童营养套餐计划,实行营养干预

(1)分步骤稳步实施儿童营养套餐计划。每日营养套餐为:鸡蛋一枚、牛奶一盒、维生素C一片、葡萄糖酸钙片一片、葡萄糖酸锌片半片或一片(12周岁以下每日服半片,12周岁以上服一片)。连续服食三个月,前二个月为康复期,后一个月为巩固期。儿童营养套餐计划在血铅异常的儿童群体中实施。

(2)食用含钙充足的乳制品和豆制品;含铁、锌丰富的动物肝脏、血、肉类、蛋类、海产品;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等。

(3)不食用含铅食品,如皮蛋、罐头和爆米花等。

3.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工作

制定医疗救治预案,做好药品适度储备工作,对达到中度铅中毒以上血铅标准的儿童及时转到综合医院或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二、开展各年龄段血铅异常儿童的健康知识宣教和落实营养干预工作

做好居家婴幼儿、儿童、中心小学和中学转学血铅异常儿童的健康知识宣教和营养干预工作,以教师、医务人员教育指导相配合,全面开展好下述工作:

(一)组织医务人员做好中小学、托幼园所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开展营养干预计划的实施。对0—3岁婴幼儿实行入户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做好血铅异常儿童营养干预计划后的血铅监测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中小学校和学校教师的培训,指导开展营养干预计划的实施。县妇幼保健院负责托幼园所教师的培训,指导托幼园所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

(二)做好0—3周岁血铅异常婴幼儿和学龄前居家儿童管理。组织医务人员每日一次入户指导,向家长开展涉铅知识宣教、健康指导和督促营养干预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填写入户指导工作表和营养干预计划服食情况表。

(三)做好托幼园所血铅异常儿童管理。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医务人员对范围内的托幼园所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做好营养食谱,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增强儿童体质。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每日一次入户做好健康指导,开展涉铅知识宣教、卫生指导和落实营养干预计划。

(四)做好6—14周岁已上学血铅异常儿童管理。由学校教师对在校儿童做好健康知识宣教、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的落实工作,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执行营养食谱。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每日一次入户做好健康指导,开展涉铅知识宣教、卫生指导和落实营养干预计划。

三、科学严谨地开展儿童血铅和环境样本监测工作

(一)儿童血铅监测时间

1.第一阶段营养干预计划(三个月)完成后,6月份实施全体血铅异常儿童血铅监测。

2.从二0一二年开始,每年六月份开展一次儿童血铅监测和环境样本监测。在冶炼厂1公里范围内的全体14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免费血铅监测。对距离冶炼厂1公里范围外五个村委会部分村小组的14周岁以下儿童血铅实行免费抽样监测。

(二)儿童铅负荷与健康效应监测

1.监测对象:在县村委会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14周岁以下儿童。样本含量要求能够反映当地该人群的总体水平,各村委会的监测对象要求在30名以上。

2.检测方法与指标:按整群抽样原则对监测对象分别采集生物样品(静脉血)进行人群负荷指标(血铅)和人群健康效应指标(血常规、红细胞锌原卟啉〔ZPP〕)的检测。血液样本送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检测,环境样本送市职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三)环境铅负荷监测

1.生活饮用水铅含量监测

采样点设置:为了使采集的水样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以冶炼厂为原点,采取等距分层抽样原则。距离冶炼厂100米、600米、1000米分别设置A、B、C三类(层)采样点,距离冶炼厂等于或大于2000米设置对照点D(层)。每层采3份井水、1份自来水。另采集1份县银龙供水有限公司水厂出厂水1份,共4(层)×4+1=17份生活饮用水进行铅含量检测。水质检验和结果评价分别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执行。因县疾控中心食品中铅含量检测条件不够完善,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检测。

2.粉尘及空气铅含量监测:对疑似以废气形式排放含铅颗粒物的污染源,根据污染源的地理分布、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在监测对象居住地室内室外和学校设立空气采样点,进行铅含量检测。因县疾控中心不具备空气铅含量检测条件,请市职业病防治院对该指标进行检测。

3.食品铅含量监测:采集当地自产的食物样品,包含粮食(主要是大米)及其制品、根及叶类蔬菜、肉类、乳类及其制品,水产品如田螺进行铅含量检测。

(1)为消除混杂因素,反映剂量-效应关系,使采集的食物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取等距分层抽样原则。采样点设置:以冶炼厂为原点,距离冶炼厂100米、600米、1000米分别设置A、B、C三类(层)采样点,距离冶炼厂等于或大于2000米设置对照点D层。A类(层)采样点有:红星铁厂组、铁屎岭一组、铁屎岭二组、黄泥岭组;B类(层)采样点有:高宅大村(一、二、三、四组)、红星向东组;C类(层)采样点有:五一太坪组、高宅罗屋、高宅茶厂、红星向阳组、红星东风组。对照组采样点有:红星前进组、红星光明组、红星跃进组。

(2)采样种类及数量:A、B、C类(层)及对照组采样点分别采集大米、叶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各10份,共采集120份样品(样品90份,对照组30份)。另外,每个村委要抽田螺、空气粉尘、大米、蔬菜各一个份。

(3)检测方法与指标:食品样品铅含量检测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12-2010进行。因县疾控中心食品中铅含量检测条件不够完善,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检测。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

1.儿童铅负荷与健康效应分析:儿童高铅血症率、含量分布、时空分布、病例--对照分析、回顾定群分析、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等。

2.环境铅负荷水平分析:水铅含量与分布分析、空气铅含量与分布分析、食品铅含量与分布分析。

3.报告与反馈:儿童铅负荷与健康效应监测结果、环境铅负荷监测结果、数据分析报告等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监测组织与实施

1.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2.监测工作实施

监测工作小组成员负责血液样本、环境样品的采集检测送检和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

四、工作保障

第14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 监控量测 监测内容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33-02

1隧道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是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地面车辆以及沿线建筑和管线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监测目的大致分为:

(1)掌握监测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表沉降,地上建筑物沉陷等。

(2)掌握围岩在施工中的动态,控制围岩变形,指导施工作业。

(3)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准确性,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验证支护结构效果。以便及时确定施工对策和措施,以确保安全地施工。

(4)校核地下工程理论计算结果,为理论解析、数值分析提供计算数据与对比指标;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保证隧道既稳定又经济。通过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工法本身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2隧道监测内容

隧道监控量测的工作内容总体上有地层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包括支护体系的沉降、水平位移和挠曲变形)、支护结构的内力监测(包括支撑杆件的轴力监测和围护结构的弯距监测)、地下水土压力和变形的监测(包括土压力监测和孔隙水压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深层土移监测、基坑回弹监测)、建筑物或桥梁的变形监测(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倾斜监测和裂缝监测)、地下管线变形等监测。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三叉岭隧道位于既有西宁车站出站,进口端里程为DK192+160,出口端里程为DK197+860,全长5.7公里。隧道在进口端DK192+160-DK193+528段穿行于湟水河阶地地表下,埋深约12~25m;自DK193+528左右进入北山山体,穿行于三叉岭中。

3.2工程环境

三叉岭隧道洞身穿越一低中山山体,地势上隧道进、出口两端低而洞身部位高,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可达100m以上。该山体脊部高程约2548.7m,进、出口段地面高程多在2260~2300m之间。

3.3 隧道围岩分级

根据隧道洞身岩性特点及地下水发育情况对隧道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围岩级别划分见表1。隧道总长5700m,其中Ⅵ级围岩长1330m,占23.33%;Ⅴ级围岩长1840m,占32.28%;Ⅳ级围岩长2530m,占44.39%。

3.4 监测项目

(1)地表下沉量测;

(2)拱顶下沉量测;

(3)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

(4)隧道围岩变形量测、应力~应变量测、初期支护内力、二衬内力等为主、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分析为选测项目。

3.5 地表下沉监测

西宁隧道浅埋段埋深约20m,隧道开挖宽度约18m,故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每个断面埋设约15个点。本次穿越高速公路计划布设2-3个监测断面。但由于其下穿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路基宽度约35m,此范围内不允许埋桩,故只能在路肩及坡脚埋设估测标志。

在浅埋隧道段的重点部位选择三个工点:(1)隧道进口段下穿高速公路处;(2)竖井部分;(3)地面有建筑物部分。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测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0+B(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隧道浅埋段埋深约20m,隧道开挖宽度约18m,故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每个断面埋设约15个点。本次穿越高速公路计划布设2-3个监测断面。但由于其下穿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路基宽度约35m,此范围内不允许埋桩,故只能在路肩及坡脚埋设估测标志。

3.6隧道内必测项目监测

3.6.1隧道拱顶下沉观测

浅埋地段隧道地表下沉量测断面布置宜与洞内水平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观测点在同一横断面内,当地表有建筑结构物时,应在结构物周围增设下沉观测点。

观测方法一:采用水准测量求出设在拱部的测量标志相对高程的变化,来确定隧道拱部下沉量;

观测方法二:全站仪配合反光板,通过三角高程的方法测定标志的相对高程变化来确定隧道拱部下沉量。起始读数宜在3-6小时内完成。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

3.6.2隧道收敛观测

由于本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用收敛仪器观测有一定的不便,故采用全站仪配合反光板,通过两次观测结果来进行计算比较。

3.6.3监测点的布置

监测点的布置见图1。

3.6.4量测断面间距及频率

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量测断面间距和量测频率见表1,2。

4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应用

以位移—时间曲线为基础,当位移急剧增加,或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应加强观测,通知现场施工密切注意支护结构的变化。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值,并总结出围岩位移变化的动态规律,指导设计和施工。主要从以下方面:判断危险状态、调整开挖作业程序、调整支护参数选择经济合理的最佳支护系统以及判定支护稳定状态确定防水层、砼衬砌最佳时间。

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及时修正设计、调整支护参数,对施工及时提供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招伟.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15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监测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monitoring program,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oundation pit design selec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parameters in the same fiel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support,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 TV5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O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地下空间深入,出现拟开挖基坑距离已有的建筑物地下室(基坑)较近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对深基坑设计理论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由于与相邻地下室(基坑)相距较近,往往造成新建建筑物拟开挖摹坑支护结构的锚杆、土钉无法施工,支护方法的选择存在难题;其次,在已有的建筑物地下室墙体与拟开挖基坑之间是有限宽度的土体,对拟开挖基坑支护结构而言土压力可能属于有限土体的土压力,采用基于半无限土体假设的朗肯或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结果会产生偏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探讨。

一、 工程概况

本工程项目位于珠江新城,拟建1栋29层综合商住楼,地下室3层,现状为闲置地块,场地经填土推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现为闲置用地,建筑场地地约4450m2,基坑开开挖深度13.4m,开状呈近正方形,基坑边长约为270m。

二、建筑场地周边环境

北靠华居街,街道旁为保利香槟花园,东面为广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已完工32层高层建筑;西为闲置地块,南边分布有待拆除的临时建筑。

三、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参数

场区地面平均标高约8.1m,±0.00标高相对广州城建高程8.40m,支护结构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土、岩层厚及状态详见下表。

基坑支护设计对岩、土物理力学性指标的选取是参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并结合我院在岩土工程技术上的经验确定的,具体如下。

区内工程地质概况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场区水文地质简况:

勘察期间测场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平均0.95~2.0m。

四、基坑支护方案选型

由于场地处建筑场地地处广州市珠江新城,场地四周较窄。在开挖深度范围内土体除表面为杂填土及局部分布有小量淤泥质土层外,主要为可塑~硬塑状的粉质粘土、粉砂和中砂,土质较好,残积成因土层层面埋深为5.4~12.5m,强风化基岩层层面埋深7.7~34.9m, 中~微风化基岩层层面埋深11~29.4m,基坑呈近正方形状。

由于基坑较深,形状近正方形(73m×60m),南边华就路设置出土车道的分布,为便于土方开挖及出土,加上岩层埋深相对较浅,适宜采用桩撑支护结构,故在采用深层搅拌桩做好砂层的止水及施工围护措施后,从现有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安全、工期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基坑支护结构宜采用旋挖孔混凝土灌注支护桩+内支撑组合的支护结构,其优点在于:整体刚度强,对基坑变形易于控制,变形量小,施工速度相对较快,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五、基坑支护各个断面结构计算说明

支护设计计算采用北京理正软件研究所深基坑支护结构软件F-SPW6.01版(高级版)进行分区分析计算,并结合我院在设计及施工方面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所得,计算方面按基坑各侧边划分计算单元,计算单元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设计参数的选取,系按最不利因素进行的,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分析,计算单元的岩土分层分别选取了ZK1、ZK2、ZK19、ZK23钻孔柱状图中的土岩层划分,设计按安全等级一级设防。

六、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由于本基坑支护结构采用旋挖孔混凝土灌注支护桩+内支撑组合的支护结构,故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下列措施:

(1)、采用放线插签定位确保桩位准确;

(2)、采用垂线观测控制法及水准尺量度法确保桩孔的垂直度;

(3)、施工过程中做好桩孔有毒汽体的检测及安全保护工作。

(4)、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外侧设立地下水水位观测孔,基坑外侧地下水位对坑内开挖不构成影响时,可进行全面开挖,否则必须进行堵漏处理;

(5)、开挖过程中加强边坡变形观测(只要依据由业主委托的专业监测单位监测的数据),当发现局部侧向变形过大时,立即采取回填、支撑处理。

七、基坑监测要求

1、1、基坑周边设立水平、沉降变形观测点13个,地下水水位观测点6个、斜观测点6个,立柱沉降观测点5个、支撑梁应力监测点7个;

2、变形监测必须选择有经验及有资质的测量单位完成;

3、观测周期及次数

1)、施工期间每开挖一级,观测1~2次,或每隔三天观测一次,雨天(中雨以上)施工,每天观测1次;

2)、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变形未稳定前,每5~7天观测1 次,变形稳定后可每间隔15~30天观测1次;

3)、遇特殊情况(如变形出现突变或出现险情)时,每天观测1次以上;

4)、地下室结构完成,并进行侧边回填土后,可停止变形监测。

4、对周边邻近已有建筑物也应设置适当变形观测点(点位及数量由现场确定)进行观测,观测周期为每7天1次。

5、变形监测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即时通知业主、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进行处理。

6、本基坑支护结构按安全等级一级设防,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值为30mm,水平位移报警值为25mm。

八、应急预案

1、发现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投资单位,现场项目经理部。

2、土体开挖发现土体侧向变形较大(视开挖深度及开裂位置分析而定),若变形超出设计控制范围时,必须及时通知业主和设计单位,并先采用现场挖掘机进行挖土回填压脚及临时支撑处理,回填分层用挖掘斗压实。

3、基坑开挖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基坑在意外情况下的抢险组织机构,从人员、材料、制度上确定人、材(财)、物的准备。做到土方开挖机械手即叫即回。

4、常备适量包装水泥以作灌浆及回填开挖工作面紧急堆压使用。

5、常备适量粗管钢管或型钢,作应急支撑之需。

6、与有关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公安、消防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7、配备二台高压泥浆泵及灌浆循环设备一套,配备水玻璃化学浆数吨及适量注浆管材、绵纱、小木桩等防水堵漏材料。

九、工程概算

结语

深基坑支护工程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城市高层建筑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实践工程学,涉及多道工序,多个工种,理论上还有待完善,如何选取一种经济技术上都合理的支护类型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场环境、工程地质、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步骤及工程条件。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7、《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