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范文

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

第1篇

(一)确立科学的论文写作理念

马哲认为,矛盾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这就启示人们,论文写作作为一个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而试图对其给出科学认识或合理解决问题的活动,无疑须将“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视为写作者应该确立的写作理念。该理念表明,论文写作既要正视和分析问题,更应探索问题的妥善解决方式,因为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去完美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即使它创造性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但如果此写作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规律性的科技价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价值,该写作活动就会因背离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写作的真实追求,而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高质量论文。

(二)提供必要的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是为完成论文写作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论文写作中,尽管写作者会采用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譬如分析与综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思维强调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写作,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写作方法。

(三)指明具体的论文写作路径

首先,马哲的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论文写作指明了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也指明了写作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唯实思维提醒人们,论文写作只有在尊重论文创作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辩证思维则告诉人们,论文写作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突破孤立性,实现整体性,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其次,马哲的实践思维为人们标识出了一条“在写作实践与写作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写作”的路径。论文写作是一个“写作实践—写作计划—写作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人们只有沿着这一写作路径,才能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四)激发积极的论文写作精神

首先,马哲的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能够让论文写作者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拥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使写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马哲的矛盾思维能让论文写作者在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拥有寻根究底、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写作者能够把那些人们不大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为设计新的写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马哲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能让写作者拥有对其写作的前提、基础、方法、过程或结论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写作者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构取代依葫芦画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独创的论文写作成果

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形成独创性学术理论成果的论文写作,在尊重实践、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融入论文写作中,就会让写作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写作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动性,使论文写作目标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对于提升论文写作者的能动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独创性的论文成果,无疑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哲学思维缺失状况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马哲思维运用状况,笔者经过对湖南理工学院365名大学生的论文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马哲思维贫困”的现象,马哲思维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缺失程度较大

实践思维、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是五种常见的马哲思维。为测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五种思维的程度,笔者将它们被运用的程度设定为四个可参考的项,即“运用很充分”“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大充分”“运用毫不充分”,并分别记4、3、2、1分。按照这种方法对大学生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马哲思维在论文中运用程度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处于1分至3分之间。这说明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而且马哲思维的运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马哲思维教育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给每一个影响马哲思维教育的因素子项列出了四个可选答的项“很认可”“比较认可”“有点认可”“不认可”,并分别记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马哲思维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体现为:(1)教师因素,包括马哲思维教育内容缺乏,马哲思维教育方法不当,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脱节等,影响均值为3.54分;(2)学生因素,包括学习马哲思维无兴趣,不用心把握马哲思维,不主动在论文写作中运用马哲思维等,影响均值为3.52分;(3)学校因素,如不重视马哲思维教育在论文写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响均值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为影响大,4分以上的为影响很大,那么可以看出,这三大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处于影响大和影响很大之间,说明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影响马哲思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马哲教师只是一味强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论文写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学生学习马哲思维态度不积极,或者高校不善于处理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都将极大削弱马哲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马哲思维以提升其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哲学思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2]465问题是,我们在加强马哲思维教学的同时,切忌泛泛而谈,而须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马哲思维培养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自以为是、探究问题能力不足、满足于即时求解等问题,借助相关的马哲思维教学,让大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其一,学会对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马哲的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主张人的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并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活水源头,为人们写作论文给出了“本”“源”问题上的答案。所以,在马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揭示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科学性、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实践,自觉摒弃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够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来之源。其二,擅长对论文写作对象的穷根究底,即将写作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发掘出来,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马哲的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矛盾思维启发学生。其三,在论文写作中展示具体理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揭示论文写作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特别向大学生阐明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时是如何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的,使大学生面对论文写作对象时能够从对该对象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抽象思维,形成对其某一特性的简单理性认识,再通过拓展和深化,达到对该对象诸多特性乃至本质或规律的复杂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经常接受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其在论文写作中才能不为细枝末节所惑,而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求解出写作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其四,精于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对参考文献予以理性的质疑和评判,既善于发现其不足,又要确保其合理性,使大学生自觉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其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有必要向他们阐释马哲是如何运用实践的武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使他们在领悟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对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对基于批判他人文献而形成的论文,作者要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思想。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自我认同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国内涉及到自我认同问题的相关图书有542本,但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专著却较为少见;自我认同的相关论文共有4000多篇,专门研究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论文有425篇,分别涉及到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研究等方面。现将国内研究成果罗列如下。

一、对于自我认同理论的廓清

我国部分专家学者通过翻译相关著作与文献,把西方自我认同理论引入国内,在著作方面,有孙名之翻译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罗一静等人翻译的《童年与社会》、赵旭东等人翻译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等等。此外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中也陆续刊出国内学者发表的自我认同理论相关论文,其中以孙名之1984年在《湖南师院学报》上发表的《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评》为开端。

国内部分学者对自我认同的概念论、结构论等方面进行了廓清,在心理学领域以韩晓峰、郭金山在《心理学探新》上面发表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为代表,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al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说,主要集中于对有关自我认同理论某一侧面的探索,如关于本体安全的、关于解放政治或生活政治的、关于现代消费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关于风险社会的,或是对自我认同理论的述评等等。总体来说,现行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尤其是缺乏把自我认同放在现代性理论背景下的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实证调查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多采用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的奠基人玛西亚的“同一性地位”研究方法,将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划分为成就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与弥散型同一性四类。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结论按时间先后顺序可罗列为如下几类。

首先,郭金山基于对吉林大学等7个地区10所大学发放的1700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的调查显示,根据年级的不同,同一性成就型大学生分布比例为6.7%15.9%、同一性延缓型大学生比例为60.0%64.7%、同一性排他型大学生比例为10.4%14.3%、同一性弥散型大学生比例为11.2%18.8%。其次,王树青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了3个地区7所高校的1131名学生进行施测,探索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研究发现,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协同发生作用,其中人格、因果取向与自我不一致三个个体内部特征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起基础性作用,而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两个家庭因素在同一性状态中起中介作用。此外,还有学者就人际关系适应对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展开实证调查,进而指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越好,人际适应能力也就越好;反之,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也能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力的关系展开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与情绪适应、人际适应等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同一性获得水平高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的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能力。处于不同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其中与成就型同一性状态显著相关的人格变量分别为智慧、外向、善良;延缓性同一性状态与人格变量相关度最低,这也说明此状态下的大学生人格稳定性最差;处于排他型状态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传统、保守、顺从、缺乏主见等人格特征;而弥散型状态的大学生则表现出孤僻被动、消极悲观、拘束退缩等特点。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部分,虽然各位学者在数据上有所差异,但在以下几点上基本保持一致。首先,中国青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主要还处于延缓期,大部分大学生还未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其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是一个波动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等于同一性发展的结束;再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三、关于自我认同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学界对引发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原因探讨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发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导致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具有必然性;②网络社会的兴起使得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面临虚拟我与真实我的混淆;③当代社会泛滥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独立性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个体的自恋或从众心理;④现行教育过程中片面的教育目的、僵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对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忽视。

国内学界对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对策研究主要是从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策略探讨,所提出的对策虽然具体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核心思想趋于统一,特别要提出的是教育承认理念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启示意义尤其值得关注。

四、研究展望

国内各领域学者分别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在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造成在对于自我认同问题的阐释上有稍显片面的嫌疑。未来于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鉴于其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较为广泛,必须采取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力图做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互补。

参考文献:

[1]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07

[2]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7

基金项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项目“自媒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研究”(编号2015B05)。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论文;多层类;论文定位;项目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毕业论文属于科研学术论文,为此在评价标准中常常列有“创新性强或理论前瞻性好、新颖的求解思路、有应用价值、有硬件实验验证”等关键指标。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精英教育转入为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仍Υ笱П究粕毕业论文这种高度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行不通的。此外,不同科研素质水平的指导导师在这些模糊的、空泛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指标标准的理解和把控上也具有相当的差异化和争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