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系学生会将紧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工作,增强团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更好的带动同学们的政治学习热情,做好“学生党支部”的创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团总支的政治优势,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做好入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认真负责的完成“推优”入党的任务。
二、学生会各部门加强配合,认真负责的完成好日常工作。
各部门紧扣本年度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同时浓厚我系的学习风气,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水平:
1.办公室做好例会会议记录,认真评估、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完成好上传下达的任务。对各部门工作情况的反馈,下阶段工作的开展计划及遇到的困难记录在案,使活动能更好的开展,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2.学习部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同各班级学习委员的交流,经常性的联系讲座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风气,严格管理使同学们的纪律得到加强。
3.公关策划部加强同校团委、各系学生会的联系,促进我系学生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吸取进步经验。扩大我系知名度。
4.社会实践部要以“创新、开拓”的实干精神,配合校学生会实践部实施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尽心尽力的为同学们迫切渴望实践机会的希望得以实现。
5.宣教部组织好各班级出好班级版报,开展版报评比活动,对外宣传我系的活动成果,并注意加强宣传的规范性。以积极、热情的完成好任务。
6.体育部应组织同学们进行经常性的锻炼,组织开展各项比赛,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
7.文艺部与校、各系的文娱团体加强联系,培养我系文艺骨干,以便开展工作,让活动的丰富多彩,开创我系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8.女生部积极组织开展适合女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女生生活,深入关心女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向系院有关部门和老师反映女同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做好本系礼仪队的组织和建设,加强本系对外形象宣传工作。
9.科创部做好例行每月一次的宿舍卫生检查,并监督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做好记录评比结果,强化与校宿管科,自律会的联系,争创更多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10.编辑部和记者团负责系报和信息的对外,并且进行一期积极向上的征文。
11.青年志愿者部将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日”、“便民服务”和“市区交通执勤”等活动。
三、强化学生会管理工作
1.调整和完善学生会原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会成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
2.严格执行《体育系学生会成员行为准则及赏罚制度》和《体育系学生会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权责分明,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落实学生会每周一次的主席团例会,两周一次的学生会全体例会制度.
4.各部在举办活动时应做好工作计划及总结,并上报存档.
四、加强工作交流
1.积极配合院团委、院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及各兄弟学生会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工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资源超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44-03
一、课程资源超市建设的意义
资源建设是《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虽然目前的互联网已经存在很多关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库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海量的Flas制作学习资源无序地分散在各类网站中,学生在挑选所需资源时非常困难,耗时巨大;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却无力辨认其时效与价值;资源重复严重,往往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的资源其实是早已熟知的内容。因此,跟传统的资源库相比较,为学生提供一个挑选省时、使用便捷、质量可靠、服务周到的一站式数字化课程资源超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程资源超市中,商品就是教学资源,消费者就是学习者,价格就是每个资源的实用价值,购物过程就是学习者挑选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超市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超市中的商品(教学资源)能够迎合大众消费者(各种基础层次的学习者)的口味,资源有趣味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运行稳定。
2.教学资源虽然数量较大,但是分类明确、摆放有序,能提供按关键字检索资源的功能。
3.每个商品(教学资源)均明码标价(提供用户评价),这样学习者在挑选所需资源时能够了解其价值,并有所参考,减少耗时。
4.购物过程(挑选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便捷化(智能化),资源超市能够代替教师的口、手、脑,提供常见问题解答、资源使用方法介绍、记录相关数据等功能。
5.资源超市应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如退换货(听取用户意见,及时删除不良资源)、维修(及时修改资源错误及不足)等服务,资源更新及时,减少贫乏利用。
6.资源超市应具有推送机制,如根据用户需求特点推送学习计划和资源目录,或者根据用户下载频次与评价,推送最受欢迎的资源目录。
二、工、产、学一体化的《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数字媒体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主要讲授动画片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制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我们设计了工、产、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我们考虑Flash二维动画技术在数字媒体领域主要应用于广告制作、网站应用、卡通片、游戏制作四大方面,因此,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与上述四个应用方向相对应,即静态画面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卡通片制作和交互性作品实践。在“工、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先花费一段时间来学习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学生将接受市场中常见的真实工作情境和任务。在完成该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创意、设计、修改等,最终将生产出该工作任务要求的完整作品,自此实现“工、产、学一体”的第一阶段实训。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体验过了真实工作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工、产、学一体”实训(如图1)。在这一实训体系中,学生面临的任务是由易到难、逐层渐进的。每个小型实例完成之后,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会逐渐增加,技能水平也呈螺旋式上升,并最终获得核心技能、扩展技能、真实工作的直接经验,以及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基于工、产、学一体化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超市建设方案
1.需求分析
该课程资源超市的消费者就是学习者,在工、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第一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动画基础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绘图工具和基本绘图技能的小型实例教程和真实工作项目中绘图项目源文件;学习者在第二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基本原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各种动画类型的实例教程和广告项目的源文件;学习者在第三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影视语言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卡通片制作实例教程和经典卡通片的源文件;学习者在第四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程序设计实例教程和经典游戏的源文件。
2.货源(资源的来源)
资源超市中的资源包含知识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源文件、素材等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获取方式:
(1)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存在海量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其过于分散,我们需要将资源集中、分类、挑选,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按照指定的关键字来查找相关资源,也可以在专门的资源库中获取Flas经典效果的源文件和常用素材,还可以在动画制作相关的论坛中搜寻珍稀的素材与源文件。
(2)教师自产
教师自产的资源主要包括知识点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在互联网中,我们很少能够搜索到关于动画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或很少能够找到适用的知识讲解片段或微课程,该类资源主要靠教师自行开发和制作。在开发某知识点的视频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或者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来制作。该类资源的制作流程一般为:①设计分镜头稿本;②设计解说词;③录制解说词;④收集图片、视频等素材;⑤在制作软件中导入素材;⑥在制作软件中编辑视频或动画;⑦生成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的成品。
(3)优质品牌
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优质品牌的动画学习资料,如网易学院中就提供了一些设计软件的标准教程,金鹰教程也会围绕各种设计软件展开讲解,像网易学院、金鹰教程这样的优质品牌资源都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引入到资源超市中。
(4)学生参赛作品
新手学习动画制作的初期,往往会存在畏难心理和自卑心理,那么,此时将以往学生参赛获奖的作品放到资源超市中,可以帮助新手重拾信心、产生兴趣。
(5)学生原创分享
学生获奖作品毕竟还是少数,我们还可以在资源超市中放置每一名同学的平时作业与综合作品,以便同学之间互相评论、鉴赏、学习和交流。
(6)教材
教材也是资源超市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大多数动画设计与制作相关的教材都会配有CD光盘,光盘中往往提供了教材中每个实例的素材、源文件,甚至是实例教程。所以,我们还要尽量搜集大量的教材,从其CD光盘中获取珍稀的教学资源。
3.管理者
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运营管理者可以使资源超市得以长期正常运营。在本资源超市中,管理者可以是教师、研究生、技能小组成员。教师无疑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最佳人员,但仅仅依靠教师来管理超市,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挖掘除教师以外的合适管理者人选。研究生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他们的心智、学术科研能力、技术实现能力相对于本科生要高出一个级别,同时研究生非常需要专业的实践机会,管理资源超市正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技能小组多是该专业的本科生,但是该群体技术过硬,与教师来往密切,比较熟悉教学流程和需要,同时也非常了解“消费者”,也是较为合适的人选。
4.消费者
本资源超市的消费者以《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生为主,也可以是各个层次的动画爱好者,他们同样需要获取动画相关的学习资料、常用素材、经典源文件和教程等资源。
5.运营
在资源超市的设计方案中,将主要设计其结构、功能和运营等方案,初步的功能和运营方案设想如图2所示。
四、关键技术
本资源超市依托于网络,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运用网站开发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在超市系统试运营和正常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数据库技术、网站维护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由于目前该资源超市仍处于初期设计与构想阶段,具体应用方面的技术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迎春.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超市模式[J].江苏高教,2010(2):74-76.
[2]孙爱萍.开放远程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的资源超市建设[J].江苏高教,2008(4):139-141.
[3]张春,莫尊理,冯超,王君.论化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超市化”思维[J].化学教育,2011(5):36-37,46.
一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员的组织领导能力、动口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是“导演”,学员是“编剧”和“演员”。实践教学的实施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促进学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要始终以问题为核心,以学员参与为基础,以实践为基本形式,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民主教学原则,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实施实践教学必须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民主教学原则。实践证明,并不是教员教了学员就能进步,而是学员真正学了,自身才能提高发展。教员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员怎样学。不应以教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应以学员为主体去设计、组织教学。教员要勇于让出讲台,把学员推上讲台,使学员由“台下听”到“台上讲”。如在学习“基层俱乐部工作”时,课尾的10分钟可以开展“我谈新时期俱乐部建设的创新方法”活动;学习“音乐知识”时,开展“我来教歌,大家点评”和“我指挥唱歌,大家点评”活动;学习“体育活动组织方法”时,开展“当一次篮球裁判”的活动。
2.坚持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精讲多练,即理论部分精讲,增加学员实践机会。有些教学内容放手让学员自己组织备课、试讲、讨论交流;其次要实施换位教学。如由学员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自导自演文艺晚会,并拍摄下来让学员观看,然后集体总结晚会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提高学员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注意引导和启发,从侧重“教”到指导“学”,从“学会”到“会学”。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教学全过程,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知识、技能产生了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就是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让学员体验基层文化工作实践独特的魅力,使学员主动、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课堂教学中要为学员提供广泛的实践活动和大量的参与机会,设定教员指导下学员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模式,由主持人组的学员筹划主持程序,多媒体组的学员制作实践教学课件,摄影组的学员拍摄教学活动,留下珍贵镜头。
二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的方法
1.优化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并不断加以完善以自成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四个一活动”来实现知行合一。“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台文艺晚会,组织一次篮球比赛,组织一次板报展评,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在文艺晚会的组织过程中,由学员自编、自导、自演,既学习训练了文艺技能,又培养锻炼了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篮球比赛中,由学员自己编排比赛的程序、要求,学员既当裁判又当参赛队员,篮球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基本技术、组织程序都在活动中进行实践;在以“履行职能使命,争做忠诚卫士”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学员积极开动脑筋,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选定主持人、评选学员评委、评选优胜选手,锻炼学员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课堂教学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课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理论要讲解透彻外,还要结合理论多做示范,把教员自己在文化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注意的问题和细微的感觉传授给学员,让学员仔细揣摩。同时,还要针对理论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消化理论,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另外,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有现代意识,努力掌握现代教学知识和手段。
如多媒体的运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和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以增强教学效果,增强课堂艺术性和感染力。还要运用录音机、电子琴、VCD光盘等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美妙的视听效果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3.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要真正提高学员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能力,只靠课时很少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它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我们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为学员开设“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让学员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的基层文化工作技能,在“第二课堂”熟练掌握;把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在“第二课堂”完成,通过“第二课堂”使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高职 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
作为当今高职院校的主力军,90后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思想活跃、富有激情,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优越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他们孤傲、脆弱的性格。从实践来看,刚性管理模式忽视了90后新一代大学生的情感,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相反,柔性管理的人性化不但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多元的思维架构,而且更有利于9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柔性管理内涵
高职院校柔性管理提倡将柔性管理尽可能制度化,并不是要摈弃制度,而是通过柔性制度柔化管理,即柔性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仍是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柔性管理要注重学生管理方式、管理机构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学生管理方式要向人性尊重和民主化、参与式管理方向转变,摆脱原有严格管理模式;管理机构的设置强调“精简有效”,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管理理念注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强化服务意识。
与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的实施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不再依赖权力这单一渠道,更多依赖大学生群体内心深处激发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关心学生群体的心理过程。同时,学生柔性管理不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管理而是满足人性的需求,具有激励性。
总之,学生柔性管理是把学生管理目标转化为学生群体自觉行动,采用非强制性手段,通过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在学生心中促生一种说服力。
二、柔性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耦合关系
(一)本质相同
柔性管理和学生管理在本质上都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化就是育人为本。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和成功欲望。而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提倡提高人、尊重人、发展人,从而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人性化为标志、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
(二)方式相同
柔性管理和学生管理都注重“情感性”。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发挥情感的功能,尊重、关心、爱护大学生,使大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主动选择者的转变实现学生工作的管理目标,既注重思想交流的过程也关注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样,柔性管理通过情感沟通解除管理双方间的心理壁垒,使管理措施容易被双方接纳,从而形成推动组织前进的合理,即通过管理者的心与情管理。
(三)目标相同
柔性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目标都是实现“自我管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因此,学生管理中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做法应该摈弃,对他们给予信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力,大胆放手,引导扶持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先进思想实现价值目标,从而有效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学生管理人员能以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得最大管理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一)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
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低,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扣分制度等传统管理模式,认为好的管理就是控制学生,不给学生话语权,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比较负责任,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生源质量的下降、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学生管理体系,给教师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管理方式重控制轻服务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情感丰富,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学生管理者应找准切入点,发挥情感管理优势,利用学生重情感的特点,提高管理效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过程中采取强制、控制等方式,而不是引导、营造氛围指导学生参加活动。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逆反情绪。
(三)管理环境不协调
许多高职院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强化制度管理,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来约束学生,使他们被动的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而不是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中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可以影响各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点成立职业性社团,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起到补充作用,利用可以利用的力量,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五、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模式建议
(一)构建“矩阵式”学生柔性管理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变化,学生刚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现状。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柔性管理模式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水平。学生柔性管理理念的推行依赖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协调构建,从形式服务于内容角度来看,“矩阵式”管理模式强调信息共享和融通,更契合于学生柔性管理理念。如图1所示。
在“矩阵式”学生柔性管理模式中,要使柔性管理模式得以系统化运行,学生处应维持其下属独立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拥有平衡权利,适当“放权”,鼓励矩阵各成员之间直接接触,协同工作,不但利于提升各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各成员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协调;其次,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将学生工作各种服务作为界面,构建基于学生工作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确立“服务”本位的学生管理理念。
(二)理解尊重学生,协调沟通导向学生
利用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作用是柔性管理的核心,协调沟通是柔性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应真诚的进行交流、沟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加师生间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管理者要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进行感情投资,协调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信任,就会把自己置身于管理之中,对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乐于服从管理,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者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学生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加大关心力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强调的是管理而不是服务,我们应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推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各种服务和社团活动。比如可以建立学生咨询服务部门,通过这个部门学生可以向指导教师咨询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疑问,寻求帮助;也可以向指导教师提出建议,学生管理者借此了解学生愿望,更好为学生进行全方位服务。
(四)建立学生柔性管理评价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大多数为非专业出身的本科生,多数以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很少作为长期职业。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制度尚不成熟,需要加强其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促进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可以设立辅导员岗位晋升体系,让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动力从事该项工作;其次,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高职院校间建立一定范围内的学生管理者协会组织,通过该平台进行即时交流,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最后建立辅导员考评制度。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制定考核原则、确定考核方法,建立领导、学生、同事全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考核结果记性相应的奖励和岗位晋升依据,通过有效地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
作为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刚性管理为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了基本框架,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升华。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两个轮子一起转原则,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的学生管理方法,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对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4(2)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生物类专业教学 科研成果转化 生命科学
1.当前高校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不理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实力增长的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存在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
高校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讨
地方院校因其历史问题及归属问题与中央部属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部属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极高的实力和人气,不论是投资赞助,还是项目研究,它们都拥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然而处于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资源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质量上与中央部属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地方院校的生物专业,特别是专业特色的确立、课程体系的优化、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内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应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生物类专业资深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出路。在此目标与背景下,通过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依托生命科学自身师资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关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以科技资源集成为目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达一些纵向科研课题时,就得考虑其推广应用前景及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接受了科研课题,也应从转化应用入手,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当地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
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与政府、企业全方位合作,本着密切联系、高层会商、互惠合作等原则,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高校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地生命科学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以“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基层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目标,为使科研成果转化得到落实,切实达到服务学生、教师、社会的目标,就要准确了解企业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及时跟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杨斌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中国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5):102-106.
[4]麦均洪,马强,张乐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77.
关键词:ISO管理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4)A(处理,ACT):以德育工作会议为平台,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专职政工干部、德育课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德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业务水平等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选择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拥有高质量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学校首先要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事业感,增强广大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律己意识。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教师创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二、创新德育内容
1.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
德育内容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内容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为主要内容,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教育
教师要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要在学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要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的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无论在哪一个年级,这项工作都应当重视和加强。
3.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作为学校,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让学生重树信心,点燃希望之火,增强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内在潜能。比如,以所选专业的内涵为内容开展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好、志趣、好奇、求知欲等内在动机;通过毕业生榜样示范,专业前景宣传等措施来展示学生未来的前途、奖酬、发展条件等,激发其学习的利益动机;充分利用学生心理中的社会竞争、集体荣誉、团队期望、角色的价值转换等因素,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其学习动机。
另外,学校要教育学生克服“完人逻辑”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三、创新德育手段和方法
1.加强日常教育管理,改进管理模式
日常教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在完成各项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重新审视过去所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运用科学辩证的分析方法去剖析,寻找更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法。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要把德育工作由浅层次治标向深层次治本转变,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以批评教育为主向以表扬鼓励为主转变。同时,要注意学习和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学校教育转化工作的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3.发挥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追求宣传效果的激励性
学校德育工作保持活力、常抓常新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和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要着重抓好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和校级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建设。
4.构建学生自律机制、增强学生自治能力
建立稳定的机构和制度,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来开展。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德育不仅是说服、遵从,更应当重在选择、重在自律。
四、优化德育环境
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净化、优化、美化校园德育环境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同时,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要赋予花草树木、艺术雕塑、文化景点、名人画像、警言语录等环境因素以新的教育内涵,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广大学生能够不断地、经常性地受到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五、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关键词:教师集体 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匠精神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工匠精神要从学校抓起,而非到了企业才培养。技工院校不同于普通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业、行为素质上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许多学生拥有较强的“抗教育性”,为此培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构建多方配合的培养体系。
一、工匠精神内涵与培养困境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个零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执著专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创新进取。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2.工匠精神培养困境
(1)学生特殊性决定了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在经过普通教育层层筛选之后,怀着迫不得已的心情来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如此,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技工院校德育任务的艰巨性。由此,功能性教师集体的建立也十分艰巨,需要从学校层面,合理安排,统筹协调。
(2)教师素养高低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技工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不是来自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面对如此艰巨的德育任务,建成功能良好的教师集体非常困难。学校应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相对全面、系统的培训。
(3)班主任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任务的长期性。我国现行班主任制,是建国初脱胎于原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的班主任制。实际上,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已经同它最初发生的那种制度渐行渐远。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赋予班主任的实际功能是:作为有别于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者,易产生包办班级学生德育的误解,又代替学生组织包办班务,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的特殊经验形式。这样的班主任制度,如何能够构建功能性的教师集体呢?
二、教师集体要义
所谓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定:以往教育书籍往往把教师看成了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如此,怎会有真正的教育过程。由此,他确立了教师集体的价值观念和思路。
第一,教师不是个体,应属于“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因为“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的对待学生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教师集体不是随意组合起来的,而是要合理地、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即使有的教师个人能力较弱,一旦形成合理配置的教师集体,那么能力较弱的教师,其作用未必比其他的优秀教师小。
第二,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首先,构建教师集体,不是为了单独培养个别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其次,仅凭单个教师个人的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集体,只有诉诸教师集体才可实现。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
第三,教师集体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即集体有着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第四,教师集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作用和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上。在教师集体中,新教师能够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得自身快速成长起来。
三、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集体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实践效果却不理想,关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教师集体的探究较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头绪纷繁,往往事倍功半。
技工院校的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他们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往往忙于琐碎事务,分身无术。教师集体的构建有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量,提高德育时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班主任从德育“无底洞”中解脱出来。
1.“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师集体
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大多是“一师多生”。班主任独自承担着学生的教育职责。在许多技工院校,班主任制度甚至被简化为班主任包办班务制,即由班主任包办了许许多多本应由任课教师或学生承担的或分担的班务。
任课教师成了班级管理的边缘人,游离在班级学生教育管理之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素养等限制,很多班主任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纪律管理上,每天被班级琐碎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多样性指导,更无法结合专业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成长的多种需求,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此外,过重的工作压力,缺乏成就感的工作过程,还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技工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力合作。技工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师集体迫在眉睫,尤为重要。
德育导师制,即由班级任课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联系4~5名学生,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互相合作,相互配合。首先,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让德育导师和学生间加强沟通,让学生认同、欣赏、敬重自己的导师。其次,尊重德育导师,让他们获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再次,班主任和德育导师之间要多沟通,相关支持,共同成长。
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不存在无教育性教学”。班主任―任课教师集体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班主任―专职学生工作者”教师集体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都设有专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校级有学生处,各系有学生工作部(简称学工部),班级有班主任。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工作者可以组成功能性教师集体。教师集体不是简单教师的群体,是相互配合,合理组织的功能性集体。它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组成方式。
(1)以违纪学生帮教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违纪学生的教育、矫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以校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系学工部、班主任形成的良好的教师集体,可以很好地、系统地教育学生,效果较好。
首先,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发现疑似问题会及时与系学工部、班主任沟通,关注学生,预防问题的发生。再次,班主任会和问题学生沟通,让学生参与校心理咨询室的集体辅导及个人辅导。最后,系学工部会组织针对问题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矫治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师集体。学校的工作由校学生处下达到系学工部,然后再传达给班主任或班级学生干部。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由系学工部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组成教师集体,配合得当,强化落实管理规定,培养良好的班级班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的,即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没有以育人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动难以维系和实施。
(3)以学生活动为核心任务的教师集体。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活动促转变”,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系学工部有专门负责学生活动的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与其组成良好的教师集体,有利于开展学生喜欢、适合学生的活动。
专业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并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等精神品质。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培养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生集体,这本身具有教育作用。在这期间“教师集体―学生干部集体”和“班级学生干部集体―系学生干部集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集体的价值之一是对学生集体的作用。
3.教师集体-学生集体
马卡连柯强调,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不是两个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教育集体。任何德育工作都要最终落实在学生集体中,而非松散的学生群体中,才能切实达到德育目标。在教师集体构建中,要注重学生集体的建设。现实德育工作中,仅凭个别教师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如: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配合;系学生干部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和系专职学生工作者配合;整个学校学生集体的建设,需要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学生集体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
四、小结
作为技工院校,德育任务更为紧迫,如何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让班级教师集体的建设成为“全员”德育的基础性工程,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让班主任从繁琐的德育“无底洞”中解放出来,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当前,国家强调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中,培养技工院校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师集体去系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陈桂生.班主任制[J].上海教科研,2007(1).
[3]陈桂生.“教师集体”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2(4).
[4]陈桂生.聚焦班主任[M].北京:教师科学出版社,2012(1).
[关键词] 德育 人才 学生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是要转变人的观念、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工作出发点,树立德育为先的牢固意识,注重德育工作的功能和效应,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和格局。建校以来,学校在办学规模上不断升级。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技工学校、省重点技师学院。这与我校坚持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分不开的。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建立系列制度,抓住各个环节,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1.坚持实行一日八项常规评比制度。所谓“一日八项评比”,即对学生早锻炼、晚自习、保洁区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半封闭管理、文明行为、就寝查房八个方面进行一日常规管理。通过常规八项检查评比,及时公布结果,落实处理,迅速反映各个班级管理动态,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坚持实行半封闭管理制度。半封闭管理,即在一周内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不得外出,周末按有关规定允许学生回家,但须按规定时间返校。这在当前社会治安不太稳定,青少年自律又较差的情况下,对加强学生管理,避免外界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的侵蚀有一定实际意义。
3.坚持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办法。在学生中我们建立了几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文明督查大队、校卫队、纪检部、劳动卫生部、生活部、女生部、体育部、文宣部,它们分别由学管部门的指定教师分管指导。这些学生自管队伍的工作对于全校的创文明活动、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一日八项评比、业余文体宣传娱乐活动等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大大减轻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4.谈心汇报制度。校领导、学生处领导及老师、班主任及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通过谈心、咨询、拉家常等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5.坚持每周一升旗制度。在每周星期一早晨举行升旗仪式,让学生在神圣的国旗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每周升旗仪式后,都由一名校领导讲话,之后由学生科老师总结、布置上周与本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情况,这样,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上进心。
6.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制度。这里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习、纪律表现均不太理想的“双差”生。他们是技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几个不等。我校把“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并形成制度,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7.实行每周、每月汇总评比制度。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汇总一周来各班级各项考核成绩,每月汇总一月各班各项考核成绩,排出名次,通过校园宣传阵地及时公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班集体观念,发挥学生班级主人翁精神。
二、强化学生管理部门职能,实施有效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
1.实行学生管理部门教师每周例会制度、班主任每周例会制度,年级组管理责任制。学生管理部门教师每周召开例会,及时通报发现问题,及时布置新的工作任务,新的工作计划,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使所有学管工作人员在指导思想上保持一致,使他们对整个学生管理情况能够有较为充分的了解。
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及时了解各班级管理动态,及时得到各班管理情况的反馈,能更好地与班主任交流思想,针对各班管理请况,及时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案,及时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和工作意见。实行系学管组管理责任制,即对现有学生按系划分进行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发现同题,一层一级,及时处理问题。
2.严格执行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是针对班主任工作制定考核条款,我们从一日八项评比成绩、值班到位率,重大问题违纪率、重大问题及时处理率等七个方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每学期汇总评比一次,合格者参与优秀班主任评选,对不合格者,取消其优秀班主任评选资格及职称晋升资格。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我们除了根据月考核奖罚班主任津贴外,还在学校分配的月奖金中适当增加奖全系数,并与职称评定、晋级晋升挂钧,使班主任劳有所值,劳有所得,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
4.组织班主任参观学习。由校领导牵头,组织班主任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每学年在校内组织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以促进班主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交流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
三、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创文明”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1.开展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如年级足球联赛、篮球联赛、乒乓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可激发学生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精神,同时也使他们好动贪玩的个性得以正常渲泄。
2.开展系列文化娱乐活动。如开展“五四”青年节联欢会、艺术节系列活动、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发挥和培养学生文艺才能。充分占领学生的业余时间,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样,既能营造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培养、锻炼和发挥。
3.开办法制知识讲座。聘请学校所在地检察院与派出所领导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邀请他们来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青少年维权知识讲座。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使他们从懂法、守法到执法,从思想上遏止他们违法犯罪。
4.定期召开专题班会,开展批评与表彰活动。
5.开办业余党校、团校。除对团员青年进行党、团的知识教育外,还开设生理卫生、心理咨询等讲座,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录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6.开展创优活动。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团干部、争当学雷锋标兵、文明个人、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实现他们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