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年度报告总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学习银行方面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即比较学习。跟其他同事比,我个人欠缺的就是我需要学习的;跟其他支行比,我们薄弱的就是我需要加强的;跟其他银行比,与我们不同的就是我需要探索的。
二、开拓创新,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只有不断开发优质客户,扩展业务,增加存款,才能提高效益。我利用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与拆迁公司建立联系,通过拆迁公司,我得到了大批具有储蓄潜能的客户名单。然后逐个登门拜访,拒绝、冷眼甚至辱骂不可避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在原有的营销和维护个人客户,帮助客户理财的基础上,还挖掘了不少新客户,吸引了大笔新的存款。
三、忠诚执着,为支行事业发展尽职尽责
银行是我学生时代就蒙昧以求的工作场所。毕业之后,我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份理想的工作。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银行工作人员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必然需要不断地学习、持续的磨练。工作一年多后仍然不是银行正式员工的事实让家人有些担忧,他们甚至为我找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出路。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体谅家人的感受,说实话我徘徊过、矛盾过。但是理性的思考之后,我毅然决定留在支行,继续努力,用我的成绩实践自己当初的畅想,也打消家人的顾虑。
新的一年里,我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银行员工,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一、业务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银行业知识库,既要熟悉传统业务,又要及时掌握新兴业务;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要有熟练操作具体业务的能力;既要学习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也要主动了解银行的贷款、存款、结算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素质方面。养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严格要求自己,作风正派,洁身自爱,自觉维护银行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三、心理方面。不断经受磨练,理智面对挫折和失败,把行程成熟、稳健的心理状态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
岁月不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我老是觉得累,可是时间老人却总也不觉得累,每天自我陶醉地嘀嘀哒哒跑个不停!回首这一年,颇有感慨——我完完整整的为商行服务了一年,商行也给了我别人羡慕不已的报酬——幸福!增加工作成果——你做了别人没有做的
从正常班到倒班,我踏踏实实地做,用心地体会,感悟最深的就是“端正态度,遵守行纪行规;尊敬领导,服从安排;团结同事,虚心求教;明确目标,脚踏实地”。
一年的工作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临柜工作是银行第一形象”的含义。我们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我行的第一印象,关系到能否留下客户,更关系到能否能留住客户。这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坚持临柜工作的服务宗旨“热情周到,耐心细致,为客户办好每一笔业务,让客户满意”。
一年的工作使我深刻体会到业务知识欠缺的严重性。这促使我又学习了更多的新东西,使自己的业务知识更具全面性。虽然我们新增了不少业务,但是要想保证我行的不断壮大(即使仅为了保证我们的优厚待遇),只有不断地新增业务。这就要求我必须吸收新的知识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才能跟上我行的步伐。
要做一名合格临柜人员,光有全面的业务知识不够,还需要配合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我们工作中的主性首先是要做到经理要求我们的“主动和客户打招呼、交流”。我随时主动向部分客户介绍我行的业务信息、新产品。
工作态度好了,业务知识跟上了,还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主要是团结同事。团结同事不是吃吃喝喝,也不是不拌嘴,而是要理解、尊重。虚心请教,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大家才能同心协力,才能融洽相处。通过这一年的认真工作,使我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一,增加了对工作的热情度与自豪感,尤其是处理完棘手的业务问题与刁难的客户时。第二,提高了自身素质,临柜工作使我理解到人的一生就是存“知识、经验、修养”,存的越多利息就越高,日益积累,,回报自然提高。第三,提升了人际交流能力,通过与不同客户交流,见识、胆识、才识增加了,沟通能力曾强了,人际关系处理的越来越好。
增加一点你的想法——让工作能发挥你的知识优势
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使我更加喜爱这份工作,增加了我的压力,更增加了我的动力。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待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综合素质。新的一年,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
1、自觉加强学习,学习业务理论,学习业务实践,学习身边的同事,全方面提高自己。
2、脚踏实地做更多工作,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份外事,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20**年已经过去了,我在支行领导的关心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银行业务知识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个人营销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首先,工作业绩方面,我在支行领导指导下,努力营销对公客户,成功主办了海珠支行转型以来第一笔授信业务,截至2010年末,实现总授信额度5.5亿元,带动对公存款8000多万元,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利息收入160多万元,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中间业务收入29.55万元。个人管户企业XX成功申报为总行级重点客户,并且正协助支行领导积极营销一批XX下游企业。在小企业营销方面,也成功营销了一家XX企业,利用交叉营销,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年末新增对私存款160万元。在对公客户经理小指标考核方面,我的成绩排在全分行前5位。
其次,通过向领导学习、向产品经理学习、向书本学习,我较全面的掌握了我行信贷业务知识。一年前我刚转岗公司客户经理的时候,对公司业务和授信产品一知半解,通过一年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光大银行大部分授信产品的要素,能够通过跟客户交流,根据客户财务状况、担保状况和业务特点,为客户设计合理的授信方案和具体业务产品。此外,在熟悉业务产品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光大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作为唯一一名客户经理参加分行举办的第一次信贷审批人考试,顺利通过。在分行举办的合规征文中,我撰写《构建深入人心的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势在必行》一文被评为总行二等奖。
最后,在业务营销过程中,认真学习、点滴积累,努力提高个人营销能力。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其职责是服务好客户,一方面要熟悉自己的业务产品,明白自己能够给客户带来什么,另一方面,要明白客户要什么,尤其是后一方面重要,明白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去创造条件满足。个人营销能力"方案范文.库.整理~的提升很大程度在于了解客户、满足客户。因此,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发掘客户的爱好,兴趣,特长,力争讲客户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客户急需解决的问题。
xx年二季度我在xxx支行行长和各条线同事的关心指导下,用较短的时间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我能够认真学习各项金融法律法规,积极参加行里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xx年3月至6月,我参加了北京金融培训中心举办的afp(金融理财师)资格认证培训,取得参加afp认证考试资格,并于xx年7月顺利通过了afp认证考试。通过这次全方位的培训和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业务发展的紧迫感。在工作中,我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客户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勇于探索新理论、新问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到了新的岗位,自己的工作经验、营销技能和其他的客户经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且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对行内业务往来频繁的对私对公客户都比较陌生,加之支行的大部分存量客户已划分到其他客户经理名下。要开展工作,就必须先增加客户群体。到任新岗位后,我始终做到“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脑”以赢得客户对我行业务的支持,加大自身客户群体。在较短的时间内,我通过自身的优质服务和理财知识的专业性,成功营销了支行的优质客户,提高了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和忠诚度。
担任客户经理以来,我深刻体会和感触到了该岗位的使命和职责。客户经理是我们xx银行对公众服务的一张名片,是客户和银行联系的枢纽,在与客户交往中表现出的交际风度及言谈举止,代表着我行的形象。我深知客户经理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第一时间受到客户的关注,因此要求其综合素质必须相当的高。从我第一天到任新岗位,从开始时的不适应到现在的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个工作中,心态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刚开始时,我觉得客户经理工作很累、很烦锁,责任相对比较重大。但是,慢慢的,我变得成熟起来,我开始明白这就是工作。每天对不同的客户进行日常维护,热情、耐心地为客户答疑解惑就是我的工作,为客户制订理财计划和让客户的资产得到增值就是我的工作范围,当我明确了目的,有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以后,工作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变得清晰、明朗了起来。当客户坐在我的面前我不再心虚或紧张,我已经可以用非常轻松的姿态和亲切的微笑来从容面对。如今客户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我都能够快速、清晰的向客户传达他们所想了解的信息,都能与大部分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赢得了客户对我工作的普遍认同。同时,在和不同客户的接触中,也使我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营销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如今市场经济的多样性,银行理财成为越来越多客户的需求,如何能给我行优质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信息和理财产品,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经信息和准确分析未来的经济走势,以提高自身金融专业知识水平;
二、针对不同的客户,还应朝细致精准化管理方面进行加强。对现有的客户资源,深挖细刨,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做精准化营销,提高支行中间业务收入;
三、进一步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决不能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个人职业发展的愿景: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和一定程度上的专业性,想成为银行业的优秀员工,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与丰富的实践。我期望在xx年能争取到更多的培训机会,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夯实自己的业务基础,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努力。
一、强化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我从事储蓄工作以来,十分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培养学习。为储户提供规范优质服务的同时,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在熟练掌握了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积极认真地学习新业务、新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虚心向领导及专业科请教学习。随着银行改革的需要,我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也随着工行各阶段的改革得到了更新和进步。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将优质工作落到实处。
20xx年,我在长江村储蓄所任业务主管,主要负责重控、内控、核算质量、及柜面正常业务。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全所在去年分行开展的核算质量评比中,从未列于倒数五十名内,还曾几度位于前三、四十名之列,我个人还曾连续两月在南岸支行被评为“无差错柜员”。
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组织工会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工会十四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
根据市行党委和金融工会的部署,学习贯彻xx届六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工会十四大精神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市行工会要求全行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加强学习宣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各级工会结合建行二十二周年,以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培训班、网络媒体、宣传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对于各级工会干部深入理解中央精神,提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工会工作的自觉性,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全力支持工商银行改革,最大限度地维护工商银行的整体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年来,市行工会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工会工作的认识,那就是,工会要始终把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作为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始终把推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落实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始终把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员工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加强工会民-主化、群众化、法制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始终把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工作的战略目标;要始终把营造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结合具体实际,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坚持力促发展,把支持改革保持员工队伍稳定与建立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与维护工商银行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坚持全面维护,把实现员工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统一起来;坚持区别情况,把工会工作抓点带面与分类指导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会组织要努力实现“六个转变”:思想观念上,加快实现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破除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工作思路上,努力实现向工作大循环转变,拓宽视野,破除就工会论工会的习惯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上,力求实现向指导管理、服务型转变,给基层工会依法自主活动的空间;工作内容上,尽快实现适应员工思想多-维化和全行改革发展需要转变,贴近中心,突出重点;工作作风上,实现求真务实转变,克服机关化、行政化,为基层服务,为员工服务;工作效果上,实现向成本、效率、效益转变,克服形式主义,谋求与全行的中心工作要求同步,取得最好的工作成效。为此,工会干部在新时期,工行改制后,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即:服务全局的能力;组织、动员、服务员工的能力;表达、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创新工会工作发展的能力。要做到五个善于,即: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谋划;善于科学管理;善于推动创新;善于把握大局。
市行工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指导工会工作,促进了上下形成联动格局。广大工会干部真抓实干,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子,工作有较大创新,使全行工会工作开展得活跃,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各行党委和员工的肯定。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实行年度检验制度。为确保做好我县2011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时间
自2012年1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为年检时间。按市编办要求,年检使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统一管理的网上登记办公系统,系统预置年检时限为1月1日至3月31日,超时自动关闭,请各单位务必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年检,逾期责任自负。
二、年检地址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三、年检范围
依法已经进行登记,《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在有效期内的全县所有事业法人
四、年检材料
(一)《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一式二份,单位留存一份;
(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三)决算后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决算表;
(四)事业单位的有效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业务范围不涉及资质认可事项或者执业许可事项的除外);
(五)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以上提交的材料幅面一律为A4;纸质《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五、年检程序:
(一)自查:事业单位法人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的有关规定,进行全面自查,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制订改进措施。
(二)填报:事业单位法人在自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如实填写《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举办单位要认真审查所属事业单位填写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并由主管领导签字,加盖举办单位行政公章;事业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报送县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三)审查:县编办收到《事业单位年度报告书》及有关材料后,按规定和标准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是:提交材料是否齐全、合法、有效,填写是否规范。对材料齐全并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四)结论:县编办根据审查情况,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事业单位法人的年度报告做出合格或者不合格的结论,并做出相应处理。
六、年检内容和要求
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全面检验事业单位一年来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从事内部管理的情况。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资产损益情况;
3、对《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4、绩效和受奖惩情况;
5、涉及诉讼情况;
6、社会投诉情况;
7、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七、《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填写说明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由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按以下要求分别填写:
(一)“事证第号”: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编号。
(三)“单位名称”: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记的名称全称,登记有多个名称的只填写第一名称,并加盖事业单位的行政公章。
(四)“法定代表人”:由现任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
(五)“填报日期”:填写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的当日日期。
(六)“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填写2011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在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展业务活动的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有关数字,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等。
(七)“有关登记事项年末实际情况”:是指在2011年度年末时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登记的有关事项相同或者不相同的实际情况。登记事项已发生变化的,填写年末时的实际情况,如登记的住所是省XX市XX区XX路18号,现实际住所已迁至省XX市XX区XX路15号,应填写后者;登记的法定代表人是张XX,现实际已变更为李XX,亦应填写后者。
(八)“经费收支情况”:事业单位在2012年年初进行上年度的财务决算后,以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收支表)为准填写,单位为“万元”。
(九)“受奖惩和有关评估情况”:受奖惩是指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奖励、表彰或批评、惩处情况,不包括针对职工个人的奖惩情况和部门内的小型评比;评估情况是指事业单位接受有关评估的情况和结果,如原为“乙级医院”被评为“甲级医院”;没有受奖惩和有关评估的填写“无”。
(十)“接受捐赠资助及其使用情况”:填写在财政拨款和业务收费以外,其他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无偿捐赠的资金和财产的数量、方式,以及按照规定使用的情况和结果;没有接受捐赠的填写“无”。
(十一)“人员编制”和“从业人数”:“人员编制”按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填写;非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编制的单位,可填报定员数,或不填写此栏。“从业人数”,是指事业单位的实有在职人数,包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离退休人员、返聘人员、临时工、季节工等。
(十二)“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填写事业单位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名称全称和银行账号。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信息披露;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9003
近年来,人们对上市公司的数据真实性,可靠性、风险性产生很大疑问。上市银行属于高风险企业,通过风险取得报酬。上市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以及银行内部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控对上市银行的经营和安全至关重要。上市银行披露内控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年报以及企业自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银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了解银行的内控状况,通过内控的有效性评价上市银行的质量,并且做出相关决策。
1 关于我国上市银行内控自评报告内容的研究综述
1.1 披露载体的研究
韩晓杰、段洪波、梁静(2011)认为在我国主要存在四种形式的披露载体: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正文及附件、会计市事务所的审核报告。从七家上市银行38份年报披露的内控信息情况看,信息披露主体有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披露的载体主要是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正文及附件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报告。
许莉,朱睿,王芳(2010)指出我国上市银行内控的披露载体众多,不统一,缺乏可比性。他们从11家上市银行的2008 年年报中发现,不同银行的内控信息在年报的不同位置披露,缺乏规范性,有的银行甚至在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公司治理报告中同时披露内控信息。
1.2 披露主体的研究
李伟和施家芳(2007)以表格的形式分析了各个银行的披露主体。主要主体就是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当局,不同主题披露的侧重不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控主要情况,监事会报告中披露内控制度的“三性”,如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
韩晓杰,段洪波,梁静(2011)认为所有上市银行的年度报告中都在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架进行描述,但是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却没有明确指出,一旦发生损失,承担直接责任方存在缺失。
1.3 自评报告披露量的现状
我国上市银行在2003年以前大多采用多形式大量披露策略,而在2003年及以后年度则渐渐采用固定形式少量披露策略。
倪慧萍(2006)提出不同银行信息披露量差异较大。纵向看,同一家银行不同年度的披露量差异大,如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3家银行3年内控信息披露量都是“先多后降”之后持续减少;2002年3家均提供管理当局、事务所披露的内控说明和内控审核(或评审)报告;2003年和2004年则没有披露事务所审核(或评价) 报告而只披露事务所内控审查结果。横向看,不同银行之间披露差异更大。从韩晓杰、段洪波、梁静(2011)抽取的样本来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信息披露量较多较全面,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信息披露量相对较少。主要采取的是形式固定少量披露的模式。
1.4 内控自评报告的规范制度
许莉、朱睿、王芳(2010)认为我国证监会的各项政策规定都在强调上市银行要充分披露在报告期内的业务、风险和内控情况。比如2000年11月14日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和2000年12月21日的《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2007年深圳交易所也提出该项政策。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有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10 年1月1日起实施。目的在于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从不同层面完善了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1.5 实质性漏洞的披露现状
实质性漏洞是指如果一项或若干项缺陷有能致使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有效预防或及时察觉的合理可能时,该缺陷构成实质性漏洞,而那些严重程度低于实质性漏洞的一项或若干项缺陷,仅仅是重要到值得负责监管公司财务报告人的注意,那么该缺陷为重大缺陷。
瞿旭、李明、杨丹 叶建明(2009)提到由于我国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实质性漏洞”概念的缺失,使得我国上市银行尽管面临严格的监管,但相关内控体系中的“漏洞”信息却不为市场和监管机构所知。
瞿旭、应旭婧、王娟(2011)阐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是衡量高质量上市公司的主要标准,银行业掌握着国家的金融命脉,在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如此,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是传递出上市银行拥有良好内部控制体系的信号,也是作为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指标。
2 关于我国上市银行内控自评存在问题的研究综述
2.1 法律规范不完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近年来我国银行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在不断完善,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违规案件仍层出不穷,无一不暴露出银行内控机制、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的薄弱。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和商业银行自身也都首先将目光集中到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上。就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实施依据来看,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大多过于模块化与形式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存在着较高的投资风险。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对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颁布。其中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为具体有:2000年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要求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简称“三性”)做出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对“三性”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该报告随年报一并报送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事务所指出“三性”存在严重缺陷的,董事会应予以说明,监事会就董事会所作说明明确表示意见,并分别予以披露。2003年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保留了第7号规则中有关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将具体披露责任归于董事会。2008年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第26号规则特别在一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项目上进行了细化。例如:对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重大金融债券的面值、年利率及到期日,计提减值准备情况;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各项、托管等业务的开展和损益情况等予以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及其检查监督负责,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不仅要公司董事会发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还需要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此报告发表意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总则中对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的规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总则中的规定类似。
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本文从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出发,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从披露载体、披露内容和披露依据三方面对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进行了如下分析研究(见表1)。
(一)披露载体方面
表1显示,在2010年除交通银行以外,其余15家上市商业银行均以董事会报告的形式进行了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其中,6家银行发表了“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的责任声明”,4家银行发表了“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其中深圳发展银行发表了“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综述”),其余几家上市商业银行以内部控制工作指导或计划实施方案为主要形式,发表了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信息。同时,16家上市商业银行均以监事会报告为载体,披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其表述内容基本上都是“公司制定了较为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也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表了审计意见,其中个别公司在年报中发表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如: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此外,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年报正文中都披露了部分内部控制情况,但披露的内容和量上不尽统一。
(二)披露内容方面
1.董事会报告
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均进行了对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如中信银行“本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本行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本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运作,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价,并出具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2010年度)》,认为本行2010年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建立健全、执行有效。”类似的还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
兴业银行和建设银行董事会在年报后附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从内部控制现状综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两方面介绍并总结了银行内部控制情况。宁波银行和光大银行董事会在年报中简略进行了对公司内控制度的自我评价。南京银行在董事会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说明。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在董事会报告中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
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既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财政部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全面排查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切实堵塞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漏洞,财政部、省财政厅决定组织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一次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省厅将采取互查和抽查的方式对州市以下财政部门开展一次财政资金安全检查,根据省厅安排,我市列为抽查市。刚才,陆局长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了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紧迫性、重要性,对开展检查工作做了动员,对今后工作的重点了指导性意见。我认为,陆局长的讲话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客观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今后的工作要求十分明确,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们要认真领会,贯彻于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下面,我结合省财政厅关于对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的要求,对我市实施检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开展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的目的
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库[2009]18号)的要求,省财政厅于3月31日在昆明连云宾馆召开了各州市财政局长、分管纪检监查的副局长、监督检查科科长、国库科科长参加的动员大会,陈厅长作了重要讲话,纪检组唐组长作了检查安排。省厅领导在会上明确,在全省财政部门内部开展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切实堵塞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漏洞。从全国全省的总体情况上看,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执行中,由于个别地方财政部门疏于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存在漏洞,给财政资金安全带来隐患,甚至造成损失。为避免类似问题出现,有必要在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对现有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检查,找出制度或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和完善,并不断强化管理。开展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也是防患于未然、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警示教育的重要方式。希望各级财政部门正确理解,认真对待。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规定,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十个方面和扩大内需资金安全管理检查,市里不扩大范围,全面按省厅细化、量化的要求进行检查,汇总分析上报。具体检查内容如下:
(一)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的主要内容
1.组织领导方面。检查单位领导是否重视财政资金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对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明确要求,是否及时了解并掌握资金收付管理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以及可能对资金安全构成潜在风险的不良嗜好等;是否将财政资金安全管理作为党风廉政教育和法制法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开展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近几年是否组织过对内部或下级财政部门的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
2.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制定资金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实行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是否建立规范的内部制衡和纠错机制;是否建立相关岗位的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和轮岗制度;从事资金收付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否实行回避制度。
3.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检查财政部门是否按规定业务流程设置满足财政资金安全管理需要的岗位;财政资金拨付管理是否严格执行资金拨付、复核、稽核和单位主管领导审核把关的分工负责制;是否按照工作任务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规定拨款人员不得同时负责稽核、账务或档案管理工作;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的录用是否经过严格的综合考评;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是否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4.资金收付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流程;对用款计划是否按预算和项目进度等进行审核;对财政直接支付业务是否要求预算单位按照规定提供票据、合同等相关附件;对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是否建立严格的额度控制机制;拨款人员是否对各类拨款凭证及其附件的所有要素进行全面规范审核,复核人员是否对拨款人员提交的凭证、单据进行全面复核;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是否已将会计核算中心实有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财政汇缴专户、非税收入归集性账户等非税收入收缴账户中资金能否及时进行清算,是否对收缴账户资金进行严格监控;是否对收入退付申请文件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退付审核流程是否严格规范。
5.账务处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办理资金支付的相关原始凭单及报表是否及时转交记账人员保管,记账人员是否全面核对后按日及时登录账务;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按规定建立档案,妥善保管;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工作移交手续,并制定规范的移交清册;是否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年终结账。
6.对账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负责账务核算的部门是否建立了财政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定期或不定期对账制度;是否定期进行账证、账账、账实核对;是否建立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国库和银行之间的定期或不定期对账制度;与银行之间对账,是否做到银行存款余额与资金收付明细账全部核对。
7.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管理的财政资金专户是否在规定的银行范围开设;新增设财政资金专户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的审批程序;是否按照有关要求对财政资金专户进行清理、归并和撤销;财政资金专户是否全部纳入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是否建立了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档案制度;是否建立了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年度报告制度。
8.印鉴和票据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负责核算和管理账务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印鉴和票据管理制度;拨款印章是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是否实行分人分印管理;是否对印章的保管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能否做到人走章锁;资金收付相关票据、凭证是否安排专人负责保管,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建立了严格的领用和核销制度。
9.银行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选择银行;是否与银行签订了规范的委托协议,协议中是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责、利等事项;是否就相关凭证、单据、报表等的传递签订了规范的服务协议,是否严格执行专人送取、交接签字制度;是否建立与银行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和相互纠错机制;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对银行进行年度考核;是否要求银行定期对经办国库收付业务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10.信息系统管理方面。检查财政部门资金收付管理是否全面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是否明确规定系统维护人员不得办理资金收付业务;是否根据岗位分工情况,设置了不同的系统权限;信息系统相关操作环节是否都设置了安全密码,安全密码是否由专人分别保管;安全密码是否采取定期更改等安全保护措施。
(二)扩大内需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的主要内容
结合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省厅决定对*年度和2009年3月底前中央和省、州(市)、县(市、区)扩大内需项目资金筹集、安排、拨付、规模、投向、到位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根据检查工作需要,扩大内需资金可对部分项目管理和施工单位进行延伸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1.组织领导方面。是否成立了扩大内需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是否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否组织过对内部或下级财政部门扩大内需资金安全检查工作,是否建立扩大内需资金安全管理相关协调机制;
2.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方面。是否制订了本地区本部门扩大内需资金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扩大内需资金安全管理内控制度;
3.资金安排、拨付、管理、落实、到位方面。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改变用途的情况,各级财政部门是否严格规定了资金下达拨付时限,是否按规定时限下达拨付资金,是否将上级补助资金及时安排、下达、拨付到下级财政部门或项目管理单位,是否及时、足额配套项目资金,是否对扩大内需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是否对扩大内需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购买主要设备、物资是否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
4.信息系统管理方面。是否将扩大内需资金相关信息系统向财政内部专职监督机构开放,是否搭建有扩大内需资金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是否向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定期通报扩大内需资金到位和拨付情况;
5.省以上检查组问题的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方面。是否针对省以上检查组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是否对下一步加强扩大内需资金监管改进措施。
三、检查依据和检查方式
(一)检查依据。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60号);《财政部关于加强与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通知》(财办[*]12号);《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地方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通知》(财库(*)171号);《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51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国库资金安全管理的通知》(财库[*]115号);《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2009]1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以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有关制度规定和省市制定的相关财政资金管理的制度规定。为便于各县(市)区学习和掌握政策,市财政局已将相关的制度规定汇编成册,供同志们查阅。
(二)检查方式。将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检查工作由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检查方式以市财政局和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部门自查为主,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进行抽查为辅的方式进行。
市局将于2009年4月下旬派出检查组,对各县(市)区检查工作进行抽查。根据省财政厅要求对所辖县(区)的抽查面要做到100%,必要时对部分乡镇的检查工作进行抽查。抽查由市财政局抽调各县(市)区人员组成,采取交叉检查的方式进行。
(三)检查方法。自查和抽查中,可采取宣传动员、学习制度、对照检查、填报报表、书面汇报、现场核实、当面征询、相关部门核查等方法。
四、检查时间安排
省财政厅规定全省开展检查的时间为2009年4月至2009年5月。按此时间要求,我市开展检查的时间安排是:2009年4月15日前为动员部署阶段,4月16日开始进行自查和抽查,4月30日前全市完成自查和抽查工作,5月10日前完成总结分析和汇总上报工作。各县(市)区要于5月10日前将检查工作总结报市财政局。
市本级的自查工作从今天动员会后即启动。各科室的自查情况和报告于4月20日前报监督检查科,同时抄送国库科。抽查采取科室交叉检查的方式进行,由监督检查科具体安排。
全市财政资金安全检查情况由国库科汇总,扩大内需资金检查情况由经建科汇总。汇总后由监督检查科牵头,会同国库科、经建科进行分析后报局长审定后及时上报省财政厅。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周密制定检查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开展好检查工作,确保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在开展检查工作中,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亲自审定检查报告和报表,对检查结果真实性负责。财政部门内部,由监督检查部门牵头,国库、经建部门配合,密切合作,要组织精干人员,按照务实、高效和实事求是原则开展检查工作。
(二)突出重点,逐项检查。这次检查的内容较多,但都是财政部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工作事项,容易理解和把握。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对照上述检查内容,要按照统一的内容逐项对照进行自查,尤其要对资金收付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进行重点检查。要认真如实填列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的各项报表,对自查和抽查出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应当移交司法机关的,要及时依法移交。己经立案的,无论案情大小,都要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并由市财政局统一上报省财政厅。
在组织对下级财政部门重点抽查时,要对单位内部的相关制度规定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逐项逐环节检查,确保下级财政部门自查和整改到位。对检查不彻底或仍然存在管理漏洞的,将采取通报批评和视情节追究责任等措施予以严肃处理。
(三)统筹安排,提高效率。由于对扩大内需资金的检查是结合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工作一并开展的,为保证两项检查工作同步开展、同步完成,避免重复,提高检查工作效率,扩大内需资金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时间安排、工作程序与方式方法均按照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的要求进行,检查内容与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相同的,检查结果共享,不再另行检查。
(四)边查边改,注重实效。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自查出的问题,边查边改,抓紧研究加强本地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整改措施,成熟一项出台一项,切实堵塞管理漏洞,使检查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内金融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央行先后5次降准降息,市场利率低位稳定运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放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报价机制,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存款保险制度平稳推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成功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等等,这些“大事件”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银行业。此外,商业银行存贷比法定监管指标取消、拨备覆盖率考量、金融混业监管等监管环境变化也对银行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已公布2015年年报的15家上市银行(由于本文截稿日之前,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4家内地A股上市银行的2015年年报还未公布,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括这4家银行)进行分析。通过对包含5家大型商业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和3家H股上市银行在内的15家上市银行2015年年度报告进行分析,总结2015年上市银行的发展趋势及特征。
利润增长放缓,收入结构变化
从目前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受净息差缩窄、净利息收入增速下降影响,银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五大行净利润陷入1%左右的龟速增长,部分股份制银行净利润也增长较缓,仅部分城商行表现较好(见表1)。然而,2015年各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显著提升,成为新的增长点。
净息差普遍下滑,拖累利息净收入增速
受2015年数次降息的影响,2015年度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52%,较2014年度下降0.12个百分点。五大行的平均净息差为2.42%,比2014年下降0.18个百分点。除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净息差有所上升外,所有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滑幅度差异较大,下滑幅度最大的中国民生银行净息差下降了0.33个百分点(见表2)。
受净息差下滑影响,2015年各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普遍降低。2015年,上市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合计25384.62亿元,平均同比涨幅由2014年的12.6%降至5.58%。除交通、招商、浦发3家银行外,其他银行2015年利息净收入增速均低于2014年,部分银行增幅下降明显(见图1)。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的下降成为影响利润增速整体回落的主要因素。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猛
从目前公布的年报来看,15家上市银行2015年末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总额达7051.32亿元,同比增加13.85%。各上市银行2015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有所增长,在增速上则呈现明显的差异化趋势。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远高于五大行,其中平安银行、华夏银行、重庆银行2015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率超过50%(见图2、图3)。中间业务收入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营业收入结构方面,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情况来看,除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有所下降外,各上市银行基本表现均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上升,利息净收入占比下降,收入结构变化较明显(见表3)。
银行中间业务的成长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信贷规模增长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手段更加丰富,产品结构更加健全。各上市银行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理财业务的收入增速最为亮眼。
理财业务快速发展,规模及收入齐增
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2016年2月26日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存量余额为23.50万亿元,较2014年增幅达56.46%。伴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持续增长,银行理财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为9.91万亿元,市场占比42.17%,较国有大型银行高出5.28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来看,各家上市银行的理财业务均表现出快速发展之态势。就理财销量及余额来看,股份制银行的增速快于国有大行,且有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突破1万亿大关(见表4)。
伴随理财业务愈发受到银行和市场重视,理财业务收入也水涨船高。各上市银行年报显示,虽各家银行对理财业务相关收入名目并不一致,但相关项目收入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成为中间业务收入中的亮点(见表5)。
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存款利率持续下滑以及居民理财意识提升带来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银行的主动创新,持续推出创新产品,有效满足各类客户需求,实现理财产品规模较快增长。据年报分析,上市银行就理财业务的创新主要在于两方面:
第一,产品研发的创新。例如,工商银行积极推进理财产品向期限更合理、收益更能反映市场状况的净值型产品转型,推动产品创新,发型“e灵通”“国债期货”“中证中票”“安享曾信”“博股通利”等创新产品;农业银行稳步推进理财业务向净值型转型,不断完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体系,丰富优势产品品种,加强净值型产品研发力度,推出面向“三农”客户的惠农理财产品;平安银行研发设计了投资优先股、打新股和国债期货等股债混合净值型产品;中信银行积极推动股权类投资、双货币结构性及量化类产品等业务创新模式。
第二,销售与服务渠道的创新。例如,工商银行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创新理财服务,在融e行、融e购平台销售理财产品,通过融e联、微信平台积极推广理财产品信息、全年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超过2万亿元;平安银行加大推进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建设,平安橙子、口袋银行、个人网银的客户数增幅依次为883%、158%、39%;民生银行电子渠道个人理财销售额增长态势强劲,全年销售金额2.77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46.56%,在全部个人理财销售总量中占比达98.77%。
积极拓展债券承销业务
随着经济转型加快、金融改革深入,实体经济对债券融资这一直接融资渠道的需求快速增长。因此,各大银行纷纷发力债券承销业务,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增加自身中间业务收入,促进经营结构转型。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各家银行均积极拓展债券承销业务,取得不俗的成绩(见表6)。
五家大型银行在债券承销业务上各有特色。建设银行积极创新,承销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等融资工具;成功以公募方式承销首单保障房中期票据,首单城镇化建设私募债;积极参与自发自还式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等产品,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中行发挥全球一体化经营优势,协助客户进行跨境融资,参与承销多家大中型企业境外人民币和外币债券,作为主承销商成功发行首支境外商业银行熊猫债券并成功注册首支境外机构熊猫债券,承揽当年市场全部22支中资企业欧元债发行中的17支,中资企业G3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离岸债券承销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交通银行积极推进熊猫债、永续债、境外债、项目收益票据等债券品种创新,成功承销市场上首单政府发行的熊猫债和国际性商业银行首笔在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债。
股份制银行2015年的债券承销业务发展迅速,承销金额较2014年大幅增长(见表6)。招商银行以永续债、超短期融资券为重点,全年主承销金额4003.94亿元,同比增长64.46%,同业排名第五位,跻身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第一位;短期融资券主承销金额市场第一(根据彭博资讯排名),金融债市场排名第二(根据WIND资讯排名);承销债券521期,同比增长61.80%;全年实现主承销费收入14.62亿元,同比增长90.74%。民生银行发行规模共计2446亿元,同比增长67%,增长速度位列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前茅,债券承销业务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9.87亿元。光大银行主要产品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累计主承销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293只,共计2369.17亿元,保持了该项业务在电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行业的比较优势。平安银行在债券承销业务方面,开启债券“互联网+”销售新模式,全年债券承销规模1329.50亿元,同比增幅45.10%。
在H股上市的重庆农商行于2015年初成立投资银行部,一年来,通过加强营销、完善内控等方式有效搭建了部门运作架构,实现了投行业务平稳起步,成效明显。2015年,共参团承销债券92只,金额136.5亿元。
不良资产上升,风控形势严峻
2015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产业转型加速,部分行业及企业持续承压,企业资金链普遍趋紧,部分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导致银行面临的资产质量控制压力有所加大,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再次成为银行业难以回避的问题。从上市银行年报来看,不良资产的增长和化解,成为上市银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良“双升”已成趋势,信贷风险明显上升
从目前已经年报的15家银行来看,2015年,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无一例外地上升,并且成为近几年的最高点,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涨,延续了2013年、2014年出现的“双升”迹象。可以说,银行业不良贷款不良率“双升”已经成为趋势。
截至2015年末,15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609.35亿元,较2014年新增3211.85亿元,平均增速高达50.20%;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51%,比2014年末上升0.39个百分点(见图4、图5)。
2015年,无论是五大行,还是一般股份制银行,还是H股上市银行,在不良贷款方面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一致趋势:不良贷款“全面双升”且升势不缓。在不良贷款方面,包括农行、招商、浦发、民生、光大、平安、华夏、重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率超过50%;在不良率方面,除重庆银行和重庆农商行不良率低于1%之外(分别为0.97%和0.98%),各银行不良率均远高于1%,基本在1.5%以上。其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高达78.59%,不良贷款率高达2.39%,均处于第一位,且远高于其他银行。
强化风险管控,多途径化解不良资产风险
针对严峻的风险形势,各大银行均表示试图通过多途径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以控制不良贷款生成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贷款投向,妥善安排信贷资源,加大投融资业务创新力度,强化前瞻性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农行表示将严格落实不良贷款管控责任制,严防不良贷款过快上升。深入推进担保圈、隐性集团客户、理财“飞单”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强化“两高一剩”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灵活运用贷款重组、再融资等措施,及时化解潜在风险。创新风险处置手段,综合运用清收、核销、市场化转让等方式,扩大清收处置成效。中国银行表示,将全力化解风险,完善风控体系。统筹优化不良化解方案,用活政策、激活资源、盘活存量,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方式化解不良资产。工商银行表示,将探索通过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等创新方法,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光大银行表示,将明确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客户的压缩退出目标,加大风险排查预警和管控力度,严控新增不良贷款,加大清收化解力度,提升存量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直面挑战,主动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
2015年,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法规框架的日臻完善,银行业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上也从被动防守转变到主动拥抱,各大银行纷纷加速推进“互联网+”布局,借互联网重新构建商业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
加速推进“互联网+”,全面加快互联网金融战略实施
前几年,面对第三方支付蚕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而如今,商业银行利用其多年积攒的技术力量和资金优势,逐渐深入到互联网金融的领域,并展开合作与探索。
2015年以来,为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加速推进“互联网+”布局,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战略纷纷进入落地阶段。以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商平台、直销银行和线上线下联动产品为特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部分银行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互联网金融特色和战略定位。
五大行中工行步伐最快。2015年3月23日,工行正式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成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已经全面加快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实施。该品牌下,工行建立了“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以及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2015年9月,工行成立网络融资中心,通过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信贷业务尤其是小微和个人金融业务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批量化发展。
股份制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也异常活跃。以中信银行为例,中信银行在2015年坚持“网络金融化”和“金融网络化”双向均衡发展,加速互联网金融领域战略布局,坚持金融创新,打造竞争优势。为积极响应“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创新与实践,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百信银行并正履行监管机构审批程序,预计未来可成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模式的直销银行,开创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的新模式。在网络金融化方面,中信银行以互联网金融为突破口,重点发力移动金融,抢占收单市场。2015年,一是推出互联网移动金融创新产品“信e付”,依托移动客户端提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在线订货、销售及收付款服务,实现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四流合一”。二是推出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产品“跨境宝”,成为业内首家具备“全流程、全币种、全线上”跨境电商金融服务能力的商业银行。
手机银行渠道加速布局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手机银行俨然成为各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战略重点。各银行积极研发新版手机银行,丰富微信银行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信息平台服务。
根据上市银行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各上市银行手机银行交易量、客户数量及手机支付业务量迅猛增长。从手机银行交易量来看,2015年交行手机银行交易量达4.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9.29%;建行手机银行交易量111.53亿笔,增长高达266.68%。从手机银行客户数量来看,建行手机银行用户数达18284万户,较上年增长24.56%;光大银行手机银行客户2203万户;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总数达1902.57万户,同比新增600.45万户。从手机支付业务量来看,招行手机支付累计交易金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9.75%;而中信银行手机银行交易金额1.14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8.82倍(见表7)。
智能化转型――融合互联网突出智能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互联网金融生力军涌现的冲击,商业银行不再仅仅是拼业务,更是拼服务。根据2016年3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的《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银行业服务又有新亮点和突破,客户满意度继续提升。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4万个,新增营业网点6900多个,实现功能分区的营业网点达到12.07万个,装修改造标准化网点1.42万个,智能化网点达到7270个,设立社区网点4955个,小微网点1198个,银行业积极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努力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转变。
在网点建设方面,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有观点认为传统银行在加紧推进互联网业务的同时,将会逐渐收缩传统物理网点。但根据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各银行传统物理网点“进退”步伐不一。五大行中仅有工行和中行的物理网点数量较上年减少,建行、农行、交行的网点数量持续增长,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普遍呈增长趋势(见表8)。中信、民生等银行则更注重特色经营,更强调社区网点的布局建设,社区银行网点数量快速增长。
此外,2015年,一些大型银行开始加快智能型银行的设立。但与其庞大的网点数量相比,智能银行占比仍然较低。比如,工行在2015年有物理网点16732家,但其全年累计完成网点智能化改造3121家,占比不到20%;中行全年建成智能化网点2598家,占其所有分支机构比例约25%。
2015年,各家银行在优化网点布局的同时,加速智能产品开发,基于线下渠道,应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服务模式和经营方式,满足金融发展需要和客户的需求。例如,中行在34家分行推广网点智能排队及预约管理系统,缩短网点排队时间;民生银行开通对公自助柜员机全自助受理模式,受理时间缩短至1-2分钟;平安银行整合柜面操作系统,实现客户一次刷卡一次验密即可完成多笔业务的办理。
深化银行转型,综合化国际化提速
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准入放松,以及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监管优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银行业经营战略出现明显分化。在发展路径方面,大型银行趋于走综合化经营的集团发展道路;而大部分中小型银行将更加关注走特色化经营之路,各家银行均在探寻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子公司制改革渐成趋势
2015年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5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曾表示,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深化事业部制改革,推进专营部门改革。随着监管部门政策意图的明确和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少银行都将拆分子公司列入计划,而理财部门成为拆分“热门”。
2015年10月16日,中行董事会决议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表决通过了《关于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境外上市方案的议案》。随后不久,建行也表示,正在推进子公司改革。股份制银行中,2015年11月18日,中信银行成立百信银行,并宣布发起设立中信银行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这意味着中信银行公司理财业务的分拆。此外,兴业银行宣布将组成兴业数字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浦发、光大两家银行也先后宣布要分拆理财业务并设立子公司进行运营。
银行业探路综合化经营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加之客户金融需求的变迁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趋严,综合化经营逐渐成为各家银行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要求更加重视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发展,发展目标由重增长转向重发展,发展方式由重发展数量转向重发展质量,盈利模式由重利差转向重服务,特别是中小银行要更加注重定位差异化、服务专业化、业务品牌化、经营特色化、管理精细化。通过综合化经营,建立集团协同和共享机制,形成集团合力,强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建设银行在2015年综合化经营成效显著。2015年11月,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意味着建行综合化经营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目前建行业务已全面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行、期货、养老金管理以及专业化银行等多个行业和领域。2015年末,综合化经营子公司资产总额2666亿元,较上年增长40.65%;实现净利润39亿元,增幅59.01%。
2015年,工商银行综合化子公司对集团盈利贡献和战略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工银瑞信管理资产规模大幅提升62.2%,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95.2%和155.3%;工银租赁总资产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6.8%和17.4%;工银安盛保费收入增长52.8%;工银国际净利润增长136.7%。
农行在2015年强化投行、基金、保险、租赁等综合化经营平台建设,推进子公司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四家综合化经营附属机构净利润增长41.6%。
交通银行以“板块+条线+子公司”协同模式为依托,提升子公司发展、协同、竞争三大能力,打造子公司流量业务、航空航运金融和财富管理三大特色,不断深化战略协同、突出行业特色,提高跨境跨业跨市场的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各子公司在主营业务迅速发展,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全面融入集团板块。
大型银行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
2015年,各大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把握“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市场机遇,有序推动海外机构筹设,持续推进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纷纷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
工商银行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发展,加强对中资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支持。2015年,工商银行全球网络布局与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利雅得分行、仰光分行、工银墨西哥正式开业。截至2015年末,工行在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4家机构。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3家分支机构。2015年末,工商银行境外机构总资产2798.30亿美元,比2014年末增加438.34亿美元,增长18.6%,占集团总资产的8.2%,提高1.1个百分点。
2015年末,中国银行海外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总额73.21亿美元,对集团利润的贡献度为19.72%。年末海外机构横跨全球六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44家分支机构,比2014年末新增16家,覆盖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2014年末新增3个。
2015 年,建行巴黎分行、阿姆斯特丹分行、巴塞罗那分行、米兰分行、开普敦分行、伦敦分行开业相继开业,苏黎世分行成立并获任人民币清算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正式获颁牌照并营业。截至2015年末,建行已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30多家机构,基本完成在全球目标市场的机构布局,跨境业务和海外落地经营全面提速,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农行在2015年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战略,大力拓展“走出去”、自贸区金融业务,推进跨境综合化经营,国际结算量突破1万亿美元,境外机构总资产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6%和16.2%。
2015年,交通银行布里斯班分行、卢森堡子行相继开业,集团控股收购巴西BBM银行成功实现签约,这意味着交通银行国际化战略迈出新步伐,成为其布局拉美的第一步。截至2015年末,交通银行共设立境外分(子)行14家,境外经营网点达56个。交通银行持续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境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境内外联动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离岸业务等核心业务快速发展,境内外一体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5年,部分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国际化步伐也有所加快。光大银行国际化拓展迈开步伐,光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首尔分行获当地监管机构批准。中信银行国际化经营及海外机构布局有序推进,伦敦代表处2015年4月注册成立,伦敦分行筹建工作启动;2015年11月,悉尼代表处设立申请获中国银监会行政许可,悉尼分行申设工作逐步推进。2015年中信银行实现进出口收付汇量3913.48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3.79%,保持同业领先,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
关键词:公司资本制度 变革 债权人 保护 挑战与重构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现行《公司法》放弃了注册资本实缴制度,转变为认缴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 年内实缴注册资本,投资公司可在5 年内缴纳注册资本的相关要求; 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性全部缴纳承诺的注册资本的要求。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前对交易安全和债权人保护的制度设计,需要我们对债权人保护问题重新思考和审视。
一、现行《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
(一)由注册资本实缴制转向注册资本认缴制
现行《公司法》 删除了之前公司法条文中关于“实收资本”的有关规定,改成全体股东或者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也就是说用认缴登记的注册资本制度取代了之前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实缴制度。
(二)放宽登记条件,取消了以往对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
原公司法规定:“股东出资须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现行资本制度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3万元的最低限额,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万元的最低限额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0万元的最低限额。
(三)将原来成立公司必备的验资程序取消
取消了原公司法规定的:“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的条款。
(四)对投资比例和形式不再限制
原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变革后的资本制度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及货币出资比例。
(五)由法律严管到章程自律
从出资额方面,变革后的资本制度将原先的法律限定最低出资额度改为按照公司章程规定认缴的出资额即可等,将原来法律严管的资本制度改为由公司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自主约定。
(六)由年检改为年报
为了落实注册资本三原则,原公司法要求由工商部门对公司进行年度审计。变革后的资本制度将工商机关的年检行为改为由公司自己负责任的年度报告制度并进行公示。
二、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债权人保护面临重大挑战
(一)公司法人财产虚化,公司向债权人承担责任的能力面临挑战
(1)在注册资本“实缴制”制度下,公司形成了法人财产,提供了公司具备承担债务能力的基本物质条件,从而成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注册资本是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的重要制度安排,它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信誉及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重要依据。在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基础上,通过验资、审核、对公司虚报注册资本和股东虚假出资、股东抽逃出资的三种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和打击及对验资等相关主体连带责任的规定,公司股东基本上能够拿出真金白银来注资到企业,形成公司法人财产,满足公司应有的可以承担独立财产责任的独立法人人格的物质基础。
(2)资本制度变革后并没有颠覆股东仍然可以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但是公司法人财产却出现了虚化的现象,有限责任的范围势必会缩减或等于没有责任的程度,否定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人格的基本条件,这会让人对有限责任正当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一是,一元公司导致公司法人财产虚化。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后,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将不再受到出资比例、货币出资比例、交付期限的限制。公司股东承诺认缴多少数额就是多少数额。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一元公司。因此,在便利公司准入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壳公司”“皮包公司”被合法化的问题。在新的监管模式还未成形,相应的公司信用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形下,会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威胁,从而影响交易安全。
(二)公司注册资本的三原则被动摇,债务担保功能面临挑战
资本三原则一定程度上对内起到保障公司正常运行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的作用,对外能够起到对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担保作用,这是对债权人最起码的保障。但现今是,有些股东自己公示的注册资本虚高,但又拖延不到位,实缴注册资本对公司债务担保作用无法落实,不仅是公司债务到期时,甚至是有限责任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股东应允的实缴出资期限还未到缴纳期限,如何去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如何满足诚实信用的契约精神?
(三)公司信用难以判断,交易安全面临挑战
债权人在交易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公司信用。公司资本制度修改前,由于实施包括验资在内的注册资本实缴制度和企业年检制度,公司的注册资本基本是真实可信的。但修改后的公司资本制度使得交易对象难以辨析拟交易公司的信用了。
一方面,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法定验资程序取消,也不再进行实缴,公司自我监管,注册资本数额只是个符号和名义而已,更不知道股东何时或者是否真的能够缴纳其承诺的注册资本。另一方面,资本制度改革后,公司的财务及负债由每年的工商部门年检变为公司自行主动报告,但是这些年度报告没有经过政府或者其他中介机构的审查或者审验,工商部门也只是在监管改革中可能对很小比例的公司进行一定的抽查,因此,公司有可能在年报中造假,从而带来交易困难和交易安全隐患。
(四)债权人权利保障与救济方面存在挑战
为了保障债权人利益及交易安全,原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了针对债权人权利保障与权利救济的多种机制,包括针对出资不实或瑕疵的针对股东、验资机构等主体的民事、行政、刑事等系列责任、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但是现行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后,原有的一些保障机制就面临新的挑战。
(1)出资瑕疵或资本抽逃情形下的股东及相关主体的责任问题。在原来的资本制度下,相关法律规定允许债权人在公司未能全部偿债的情形下直接请求瑕疵出资的股东、存在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公司未偿债范围内的赔偿责任。同时还有严厉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资本制度变革后,瑕疵出资与抽逃资金的刑事责任已经在实施认缴资本制的公司不再适用。当然出资有瑕疵与注册资本抽逃的股东的民事责任依然可以适用。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14〕2号也重申了在新情形下股东抽逃出资的的民事认定问题。但是,在出资瑕疵与注册资本抽逃的股东行政责任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2)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问题。逃避债务和财产混同是揭开公司面纱的理由。在实践中意图逃避债务难以证明,但以往还可以将股东对公司出资显著不足作为一种逃避债务的明显企图,从而成为可归责于股东责任的情形而被揭开公司面纱,否定公司法人人格。但是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股东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显著不足的问题就难以考证了。至于资产混同问题,由于债权人与公司,股东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等情形,尤其是年检改成年报制度后,缺乏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审查,对公司的年报无法辩知真假,增加了债权人获取一人公司资产混同方面证据的难度。
三、加强对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的债权人的思考
(一)落实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披露责任,保障债权人的知情权
及时披露。企业信息公示没有必要留出半年的时间,预留2个月的时间即可。
全面披露。公示范围要扩大,也要将重大诉讼或者重大投资兼并之类内容列为公示范围。 真实披露。在当前确定的对企业公示信息的举报制度及工商部门抽查制度外,一是增加一个与该企业发生过交易的交易对象的评价平台,供他人参考或者作为工商部门查处的情报和参考依据。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工商部门对企业年度报告真实性的抽查比例,同时对大家反映较多的信誉不良的企业或者领域要重点核查。
(二)建立并完善公司信用机制建设
(1)加强对公司的信用监管。要创新信用监管方式,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公司信用的管理和约束,例如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等、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响应机制、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尤其是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等。要逐步对失信公司采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处置格局。
(2)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以工商部门对企业的注册号为基础,全面整合工商系统、银行系统、社保系统、政法系统、税务系统等的各类信用库,尽快实现企业信用相关的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建成全国统一的跨产业、部门、地域的的公司信用库。
(3)建立对企业信用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制。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使得公司设立门槛降低,新增了大量的中小型公司,面对数量庞大的小公司,交易相对人自己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尔后判断该公司的信用还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形下,适合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制能够有助于企业防范商业风险,促进交易安全。
(三)进一步完善债权人的权利救济机制
(1)完善瑕疵出资或抽逃资金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后,许多人认为瑕疵出资或抽逃资金责任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但实则这样理解是有误区的。认缴制背景下,只是要求最低资本额,也不再硬性规定认缴资本的期限,但是股东自己在章程中的承诺是需要履行的,只是缴纳时间可由股东自行决定,缴纳注册资本后,未经法定程序也不得随意抽走。如果股东未按章程约定履行出资义务或者随意抽走资本,同样构成瑕疵出资。
股东认缴注册资本的行为构成了对潜在债权人的承诺。如果公司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或清算程序,认缴注册资本的股东也需要在其承诺认缴的注册资本范围内向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除了刑事责任外,关于两虚一逃的民事和行政制裁措施仍然在发挥作用,也是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重要措施,而且应该根据具体情形加以完善。
(2)完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资本制度变革后,司法机关需要制定揭开公司面纱的适用规则。 因为,认缴制下更难以有客观因素来确定是否具有逃避债务的目的和故意,更难以确定资产是否混同。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例如一元公司从事巨额交易能否作为揭开公司面纱的理由和情形。面对此次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我们应通过有效的法律解释来确定揭开公司面纱的具体司法标准,例如将难以举证的逃避债务改为存在欺诈行为,列举一些资产混同的情形或因素,以切实防止股东尤其是一人公司情形下对法人资格的滥用,保护债权人利益。
(3)建立特别机制保护债权人。一是要加强公司治理要求,如达不到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要求,债权人有权要求董事高管股东等控制人员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二是,强化公司年度报告真实性的连带民事责任制度。有限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经理要对公司年度报告制度的真实性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制度。三是,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些特殊的机制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胡田野.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的债权人保护路径[J],法律适用,2014(7):34
[2] 陈海疆.平衡于市场效率与交易安全之间―关于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07)::16- 20
[3]徐静,张立焕.针对我国新《公司法》的认缴制改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29):234.
[4]李东侠,郝 磊.注册资本弱化视角下的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J],人民司法,2014(05):13- 18
【关键词】战略审计;战略控制;战略管理;管理审计
战略审计是对于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的评价活动,是正式的战略评价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也是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治理机制失灵,例如华尔街精英们的天价高薪和股票期权。另一方面,公司战略控制失效,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出现过度交易问题。华尔街的经理人们做出开发次贷这样风险巨大的金融产品的战略决策,却没有受到董事会的质疑,这些投资银行的董事会没有负起战略监督的责任,有必要对战略控制进行反思。
一、战略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战略管理的影响,内部审计师不仅开展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而且发展起了战略审计。20世纪70年代以后,正是由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以及法律和政府对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力度的加大,使得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空前扩大,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对于战略监督的需求,并导致了战略管理的兴起。例如有些学者在1972年提出了将绩效审计扩展到公司战略管理过程的思想,认为绩效审计强调外部董事参与公司战略选择与计划的设计与评价,以及从管理层以外获取信息。一方面战略管理对于公司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着投资回报,投资者需要对战略管理过程监督和控制,以确保能够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战略得到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对战略的监督能够帮助管理层减少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失误、缩小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降低经营风险并提高经济效益。各方面的因素使公司董事会积极地寻找战略监督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研究战略审计的文献开始增多,例如Alfred在1980年讨论了独立审计人员开展战略审计的可行性。认为独立审计人员在正式开始审计之前,必须了解客户的业务、产业和整体经济背景,而战略审计正是这一步骤的扩展;战略审计有助于独立审计人员了解主要的风险领域,从而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独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战略审计帮助公司董事增强其战略监督功能,他们提供的信息是董事会特别需要的、来自管理层之外的信息战略审计既有可能为公司带来利益,也有可能为公司带来附加成本,是否应该实施战略审计应取决于成本效益的权衡。
Gordon(1995)将战略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并且分析了战略审计的构成要素。他认为,董事会和经理层对于战略管理的视角是不同的,经理层总是将战略管理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主要关注既定战略的执行效率问题;而董事会则为了维护股东利益,主要关注战略本身的合理性问题。董事会对于战略管理的参与,常常局限于CEO离任、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敌意收购三种特殊情况。再加上董事会的议程安排常常使战略方向的严肃讨论不太合适,以及董事会的大部分成员通常缺少有关行业和公司的专业经验和知识,也缺乏参与战略管理的足够时间,董事会对于战略的监督常常并不能到位。战略审计可以作为一种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使董事会切实履行其战略监督责任。它可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同时施加约束。战略审计的领导权必须集中在独立董事手中,只有这样它才经得起公司内部权力冲突的考验。他同时还提倡“低调和幕后的战略审计”,强调战略审计应加强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信任而不是随意侵犯经理的权限范围。战略审计的构成要素包括确定标准、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建立战略审计委员会、协调与CEO的关系等。
Hunger等人在2001年讨论了战略审计的性质及重要作用,认为咨询公司、管理学者、董事会和管理工作者已经发现管理审计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诊断工具,可以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问题的领域。它超越了具体职能部门的界限而注意到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机关联,能够通过战略分析和评价而减少战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并增强战略决策的可行性。传统的内部审计较少地介入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战略审计。陈良华等(2003)将企业管理审计划分为战略管理审计、管理控制审计和业务审计三个不同层次,并且认为战略管理审计的评价重点是最高管理当局所关心的企业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问题。余玉苗等(2004)分析了战略审计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战略审计实施的有关构想。梅丹(2004)对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述。陈留平等(2005)对战略审计实施的条件、机构及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廖洪等(2005)对战略审计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程新生(2008)对战略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战略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战略审计人员应具备独立性和必要的权威,应涵盖战略管理过程的所有层次和过程等。为了保证战略审计的有效性,执行主体应达到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独立性,战略审计人员要独立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与进行战略管理活动的机构或人员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熟悉市场环境、精通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
战略审计的对象是公司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及其实施效果,战略审计应能覆盖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特别是公司整体层次的战略管理。管理层和董事会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视角,因而战略审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管理层面;二是治理层面。管理层负责把战略愿景转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然专注于战略实施。企业管理层面战略审计强调效率和效果,基于以下假设:一是企业经营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项高风险的管理活动;二是企业经理的有限理性,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不足。因此,要有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有关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性信息,帮助他们评价既定战略的执行效果。
公司治理层面的战略审计侧重于制度安排的设计,基于以下假设:股东和经理的目标函数是不同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理有可能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必须通过战略审计加强战略管理过程的监督,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董事会参与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一直是个敏感问题。Frazer等(1972)、Gordon(1995)、何卫东(1999)等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战略审计的。治理层面的战略审计视野更加宽广、所涉及的组织层次更高,对于战略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也更高。董事会的职责是代表投资者对战略路线本身提出质疑,战略审计必须由独立董事而不是管理层负责(Gordon,1995)。但在战略制定和执行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就职权分工达成一致。在董事会为公司战略方向出谋划策和董事会直接管理公司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界限,如果超过这一界限,董事会就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董事会要有效地评价战略,就需要掌握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信息。这意味着要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开展战略审计的主体应为董事会设立的专门战略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战略审计委员会应从外部独立董事中选3-5人来组成。委员会主席的人选尤为重要,他需要在CEO和外部董事就战略发生分歧时,防止双方分裂。Gordon认为,如果董事会中有一位外部董事任主董事或是与CEO间的联络董事,此人应该是战略审计委员会主席职位的当然人选。战略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应该定期轮换,以保证机构的连续性。该委员会负责确定评价公司战略绩效的依据;审查评价所需基础数据的获取、设立审查程序和检查审计过程。该委员会应保证数据收集和报告的真实性和连续性;明确应与CEO讨论的问题;使全体董事会成员及时掌握公司战略的数据更新情况,安排商讨战略问题的定期或临时会议。
公司董事会应聘请外部人员进行独立评价,例如由管理者提供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的人选。因为至少在战略审计的初期,董事会和咨询公司都需要管理层的大力合作和援助。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是为企业进行年度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但审计人员不应当是为公司进行年度报表审计的原班人员。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情况的熟悉和基础数据的掌握,能节省审计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将战略审计与财务审计混淆,还可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许多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能提供战略审计的服务。
三、战略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正确的战略方向问题”一旦在董事会上被提出,有可能被认为其中隐含着对既定战略和领导的批评,引发紧张气氛。如果战略审查会议定期召开,可以降低出现这种紧张气氛的可能性。这个会议由董事会和CEO参加,要客观地交换意见,分歧消除前不向外界披露。总之,战略审计委员会应该保持低调,幕后操作,以免影响管理层的权威和领导。外部董事对战略的干预很少,往往都是在公司遇到严重问题时才会发生。所以,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正式机制,使董事会能积极行使其战略监督责任。
二是对职责保持敏感,即使有完美设计的正式监督过程所施加的约束,董事会仍可能在持续的成功下麻痹大意。Gordon认为,对责任和机会保持敏感是正式的战略审查过程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对既定战略任务上出现的任何脆弱信号和对那些为肯定或修改既定战略方向提供了自然机会的事件或行动,董事会都应保持警惕性。
三是战略审计周期,要考虑行业特点和技术、竞争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速度,以及企业既定战略规划涉及的年限。应当注意,战略审计周期不宜太短,因为战略审计太过频繁可能导致战略审查和经营审查混淆,把重要指标的微小变化理解为重大趋势;但也不可过长,因为社会环境和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变化,战略审计周期太长可能会贻误纠正战略失误的时机。除既定战略实施年限结束或CEO即将退休等特殊情况外,战略审计委员会每三年与CEO举行一次战略审查会议可能比较合适。
四是对数据库的要求,有效的战略监督过程要求董事会不仅要控制绩效标准而且要控制支持这类标准的数据库。董事会考察过程的可靠性取决于衡量绩效所使用的统计量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要注意各期数据应尽量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董事会需要的是累积数据,以跟踪在几个季度或几年里绩效指标上出现的趋势。有效的监督还取决于在短期和在长时期收集和保存这些数据的方式以及由谁代表董事会进行这一工作。董事会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专业知识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较好地办法是聘请外部审计师,因为他们既具有设计数据库和收集数据的专业能力,又熟悉企业。
【参考文献】
[1]陈良华等.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J].审计研究,2003,(5).
[2]程新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南开管理评论,1999,(4).
[4]廖洪,陈波.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审计研究,2005,(2).
[5]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沃尔特·J·萨蒙等.孙经纬,高晓晖译.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
[8]余玉苗,黄兵海.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A版,2004,(3).
[9]AlfredRappaport.1980.Thestrategicaudit:Howtheindependentauditorcanhelpmeetcorporatedirectors’informationneeds.JournalofAccountancy,June,Vol.149,P71-77.
[10]FrazerC.,B.Wilde,RichardF.Vancil.1972.PerformanceAuditsbyOutsideDirectors,HarvardBusinessReview,July-August,pl12.
【关键词】 战略审计;战略控制;战略管理;管理审计
战略审计是对于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的评价活动,是正式的战略评价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也是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治理机制失灵,例如华尔街精英们的天价高薪和股票期权。另一方面,公司战略控制失效,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出现过度交易问题。华尔街的经理人们做出开发次贷这样风险巨大的金融产品的战略决策,却没有受到董事会的质疑,这些投资银行的董事会没有负起战略监督的责任,有必要对战略控制进行反思。
一、战略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战略管理的影响,内部审计师不仅开展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而且发展起了战略审计。20世纪70年代以后,正是由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以及法律和政府对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力度的加大,使得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空前扩大,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对于战略监督的需求,并导致了战略管理的兴起。例如有些学者在1972年提出了将绩效审计扩展到公司战略管理过程的思想,认为绩效审计强调外部董事参与公司战略选择与计划的设计与评价,以及从管理层以外获取信息。一方面战略管理对于公司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着投资回报,投资者需要对战略管理过程监督和控制,以确保能够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战略得到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对战略的监督能够帮助管理层减少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失误、缩小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降低经营风险并提高经济效益。各方面的因素使公司董事会积极地寻找战略监督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研究战略审计的文献开始增多,例如alfred在1980年讨论了独立审计人员开展战略审计的可行性。认为独立审计人员在正式开始审计之前,必须了解客户的业务、产业和整体经济背景,而战略审计正是这一步骤的扩展;战略审计有助于独立审计人员了解主要的风险领域,从而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独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战略审计帮助公司董事增强其战略监督功能,他们提供的信息是董事会特别需要的、来自管理层之外的信息战略审计既有可能为公司带来利益,也有可能为公司带来附加成本,是否应该实施战略审计应取决于成本效益的权衡。
gordon(1995)将战略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并且分析了战略审计的构成要素。他认为,董事会和经理层对于战略管理的视角是不同的,经理层总是将战略管理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主要关注既定战略的执行效率问题;而董事会则为了维护股东利益,主要关注战略本身的合理性问题。董事会对于战略管理的参与,常常局限于ceo离任、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敌意收购三种特殊情况。再加上董事会的议程安排常常使战略方向的严肃讨论不太合适,以及董事会的大部分成员通常缺少有关行业和公司的专业经验和知识,也缺乏参与战略管理的足够时间,董事会对于战略的监督常常并不能到位。战略审计可以作为一种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使董事会切实履行其战略监督责任。它可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同时施加约束。战略审计的领导权必须集中在独立董事手中,只有这样它才经得起公司内部权力冲突的考验。他同时还提倡“低调和幕后的战略审计”,强调战略审计应加强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信任而不是随意侵犯经理的权限范围。战略审计的构成要素包括确定标准、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建立战略审计委员会、协调与ceo的关系等。
hunger等人在2001年讨论了战略审计的性质及重要作用,认为咨询公司、管理学者、董事会和管理工作者已经发现管理审计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诊断工具,可以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问题的领域。它超越了具体职能部门的界限而注意到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机关联,能够通过战略分析和评价而减少战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并增强战略决策的可行性。传统的内部审计较少地介入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战略审计。陈良华等(2003)将企业管理审计划分为战略管理审计、管理控制审计和业务审计三个不同层次,并且认为战略管理审计的评价重点是最高管理当局所关心的企业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问题。余玉苗等(2004)分析了战略审计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战略审计实施的有关构想。梅丹(2004)对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述。陈留平等(2005)对战略审计实施的条件、机构及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廖洪等(2005)对战略审计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程新生(2008)对战略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战略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战略审计人员应具备独立性和必要的权威,应涵盖战略管理过程的所有层次和过程等。为了保证战略审计的有效性,执行主体应达到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独立性,战略审计人员要独立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与进行战略管理活动的机构或人员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熟悉市场环境、精通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
战略审计的对象是公司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及其实施效果,战略审计应能覆盖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特别是公司整体层次的战略管理。管理层和董事会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视角,因而战略审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管理层面;二是治理层面。管理层负责把战略愿景转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然专注于战略实施。企业管理层面战略审计强调效率和效果,基于以下假设:一是企业经营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项高风险的管理活动;二是企业经理的有限理性,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不足。因此,要有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有关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性信息,帮助他们评价既定战略的执行效果。
公司治理层面的战略审计侧重于制度安排的设计,基于以下假设:股东和经理的目标函数是不同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理有可能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必须通过战略审计加强战略管理过程的监督,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董事会参与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一直是个敏感问题。frazer等(1972)、gordon(1995)、何卫东(1999)等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战略审计的。治理层面的战略审计视野更加宽广、所涉及的组织层次更高,对于战略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也更高。董事会的职责是代表投资者对战略路线本身提出质疑,战略审计必须由独立董事而不是管理层负责(gordon,1995)。但在战略制定和执行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就职权分工达成一致。在董事会为公司战略方向出谋划策和董事会直接管理公司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界限,如果超过这一界限,董事会就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董事会要有效地评价战略,就需要掌握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信息。这意味着要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开展战略审计的主体应为董事会设立的专门战略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独立的第三方。
战略审计委员会应从外部独立董事中选3-5人来组成。委员会主席的人选尤为重要,他需要在ceo和外部董事就战略发生分歧时,防止双方分裂。gordon认为,如果董事会中有一位外部董事任主董事或是与ceo间的联络董事,此人应该是战略审计委员会主席职位的当然人选。战略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应该定期轮换,以保证机构的连续性。该委员会负责确定评价公司战略绩效的依据;审查评价所需基础数据的获取、设立审查程序和检查审计过程。该委员会应保证数据收集和报告的真实性和连续性;明确应与ceo讨论的问题;使全体董事会成员及时掌握公司战略的数据更新情况,安排商讨战略问题的定期或临时会议。
公司董事会应聘请外部人员进行独立评价,例如由管理者提供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的人选。因为至少在战略审计的初期,董事会和咨询公司都需要管理层的大力合作和援助。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是为企业进行年度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但审计人员不应当是为公司进行年度报表审计的原班人员。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情况的熟悉和基础数据的掌握,能节省审计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将战略审计与财务审计混淆,还可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许多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能提供战略审计的服务。
三、战略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正确的战略方向问题”一旦在董事会上被提出,有可能被认为其中隐含着对既定战略和领导的批评,引发紧张气氛。如果战略审查会议定期召开,可以降低出现这种紧张气氛的可能性。这个会议由董事会和ceo参加,要客观地交换意见,分歧消除前不向外界披露。总之,战略审计委员会应该保持低调,幕后操作,以免影响管理层的权威和领导。外部董事对战略的干预很少,往往都是在公司遇到严重问题时才会发生。所以,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正式机制,使董事会能积极行使其战略监督责任。
二是对职责保持敏感,即使有完美设计的正式监督过程所施加的约束,董事会仍可能在持续的成功下麻痹大意。gordon认为,对责任和机会保持敏感是正式的战略审查过程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对既定战略任务上出现的任何脆弱信号和对那些为肯定或修改既定战略方向提供了自然机会的事件或行动,董事会都应保持警惕性。
三是战略审计周期,要考虑行业特点和技术、竞争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速度,以及企业既定战略规划涉及的年限。应当注意,战略审计周期不宜太短,因为战略审计太过频繁可能导致战略审查和经营审查混淆,把重要指标的微小变化理解为重大趋势;但也不可过长,因为社会环境和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变化,战略审计周期太长可能会贻误纠正战略失误的时机。除既定战略实施年限结束或ceo即将退休等特殊情况外,战略审计委员会每三年与ceo举行一次战略审查会议可能比较合适。
四是对数据库的要求,有效的战略监督过程要求董事会不仅要控制绩效标准而且要控制支持这类标准的数据库。董事会考察过程的可靠性取决于衡量绩效所使用的统计量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要注意各期数据应尽量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董事会需要的是累积数据,以跟踪在几个季度或几年里绩效指标上出现的趋势。有效的监督还取决于在短期和在长时期收集和保存这些数据的方式以及由谁代表董事会进行这一工作。董事会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专业知识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较好地办法是聘请外部审计师,因为他们既具有设计数据库和收集数据的专业能力,又熟悉企业。
【参考文献】
[1] 陈良华等. 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j]. 审计研究,2003,(5).
[2] 程新生.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何卫东. 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 南开管理评论,1999,(4).
[4] 廖洪,陈波. 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 审计研究,2005,(2).
[5] 王光远. 管理审计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 沃尔特·j·萨蒙等.孙经纬,高晓晖译.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于玉林. 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 审计研究,2000,(6).
[8] 余玉苗,黄兵海. 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 财会月刊a版,2004,(3).
[9] alfred rappaport. 1980. the strategic audit: how the independent auditor can help meet corporate directors’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accountancy, june, vol.149, p71-77.
[10] frazer c., b. wilde, richard f. vancil. 1972. performance audits by outside directo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pl12.
【关键词】战略审计;战略控制;战略管理;管理审计
战略审计是对于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的评价活动,是正式的战略评价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也是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治理机制失灵,例如华尔街精英们的天价高薪和股票期权。另一方面,公司战略控制失效,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出现过度交易问题。华尔街的经理人们做出开发次贷这样风险巨大的金融产品的战略决策,却没有受到董事会的质疑,这些投资银行的董事会没有负起战略监督的责任,有必要对战略控制进行反思。
一、战略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战略管理的影响,内部审计师不仅开展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而且发展起了战略审计。20世纪70年代以后,正是由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以及法律和政府对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力度的加大,使得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空前扩大,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对于战略监督的需求,并导致了战略管理的兴起。例如有些学者在1972年提出了将绩效审计扩展到公司战略管理过程的思想,认为绩效审计强调外部董事参与公司战略选择与计划的设计与评价,以及从管理层以外获取信息。一方面战略管理对于公司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着投资回报,投资者需要对战略管理过程监督和控制,以确保能够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战略得到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对战略的监督能够帮助管理层减少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失误、缩小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降低经营风险并提高经济效益。各方面的因素使公司董事会积极地寻找战略监督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研究战略审计的文献开始增多,例如Alfred在1980年讨论了独立审计人员开展战略审计的可行性。认为独立审计人员在正式开始审计之前,必须了解客户的业务、产业和整体经济背景,而战略审计正是这一步骤的扩展;战略审计有助于独立审计人员了解主要的风险领域,从而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独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战略审计帮助公司董事增强其战略监督功能,他们提供的信息是董事会特别需要的、来自管理层之外的信息战略审计既有可能为公司带来利益,也有可能为公司带来附加成本,是否应该实施战略审计应取决于成本效益的权衡。
Gordon(1995)将战略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并且分析了战略审计的构成要素。他认为,董事会和经理层对于战略管理的视角是不同的,经理层总是将战略管理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主要关注既定战略的执行效率问题;而董事会则为了维护股东利益,主要关注战略本身的合理性问题。董事会对于战略管理的参与,常常局限于CEO离任、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敌意收购三种特殊情况。再加上董事会的议程安排常常使战略方向的严肃讨论不太合适,以及董事会的大部分成员通常缺少有关行业和公司的专业经验和知识,也缺乏参与战略管理的足够时间,董事会对于战略的监督常常并不能到位。战略审计可以作为一种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使董事会切实履行其战略监督责任。它可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同时施加约束。战略审计的领导权必须集中在独立董事手中,只有这样它才经得起公司内部权力冲突的考验。他同时还提倡“低调和幕后的战略审计”,强调战略审计应加强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信任而不是随意侵犯经理的权限范围。战略审计的构成要素包括确定标准、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建立战略审计委员会、协调与CEO的关系等。
Hunger等人在2001年讨论了战略审计的性质及重要作用,认为咨询公司、管理学者、董事会和管理工作者已经发现管理审计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诊断工具,可以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问题的领域。它超越了具体职能部门的界限而注意到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机关联,能够通过战略分析和评价而减少战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并增强战略决策的可行性。传统的内部审计较少地介入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管理层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战略审计。陈良华等(2003)将企业管理审计划分为战略管理审计、管理控制审计和业务审计三个不同层次,并且认为战略管理审计的评价重点是最高管理当局所关心的企业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问题。余玉苗等(2004)分析了战略审计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战略审计实施的有关构想。梅丹(2004)对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述。陈留平等(2005)对战略审计实施的条件、机构及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廖洪等(2005)对战略审计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程新生(2008)对战略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战略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战略审计人员应具备独立性和必要的权威,应涵盖战略管理过程的所有层次和过程等。为了保证战略审计的有效性,执行主体应达到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独立性,战略审计人员要独立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与进行战略管理活动的机构或人员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熟悉市场环境、精通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
战略审计的对象是公司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及其实施效果,战略审计应能覆盖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特别是公司整体层次的战略管理。管理层和董事会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视角,因而战略审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管理层面;二是治理层面。管理层负责把战略愿景转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然专注于战略实施。企业管理层面战略审计强调效率和效果,基于以下假设:一是企业经营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项高风险的管理活动;二是企业经理的有限理性,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不足。因此,要有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有关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性信息,帮助他们评价既定战略的执行效果。
公司治理层面的战略审计侧重于制度安排的设计,基于以下假设:股东和经理的目标函数是不同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理有可能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必须通过战略审计加强战略管理过程的监督,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董事会参与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一直是个敏感问题。Frazer等(1972)、Gordon(1995)、何卫东(1999)等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战略审计的。治理层面的战略审计视野更加宽广、所涉及的组织层次更高,对于战略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也更高。董事会的职责是代表投资者对战略路线本身提出质疑,战略审计必须由独立董事而不是管理层负责(Gordon,1995)。但在战略制定和执行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就职权分工达成一致。在董事会为公司战略方向出谋划策和董事会直接管理公司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界限,如果超过这一界限,董事会就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董事会要有效地评价战略,就需要掌握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信息。这意味着要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开展战略审计的主体应为董事会设立的专门战略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独立的第三方。
战略审计委员会应从外部独立董事中选3-5人来组成。委员会主席的人选尤为重要,他需要在CEO和外部董事就战略发生分歧时,防止双方分裂。Gordon认为,如果董事会中有一位外部董事任主董事或是与CEO间的联络董事,此人应该是战略审计委员会主席职位的当然人选。战略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应该定期轮换,以保证机构的连续性。该委员会负责确定评价公司战略绩效的依据;审查评价所需基础数据的获取、设立审查程序和检查审计过程。该委员会应保证数据收集和报告的真实性和连续性;明确应与CEO讨论的问题;使全体董事会成员及时掌握公司战略的数据更新情况,安排商讨战略问题的定期或临时会议。
公司董事会应聘请外部人员进行独立评价,例如由管理者提供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的人选。因为至少在战略审计的初期,董事会和咨询公司都需要管理层的大力合作和援助。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是为企业进行年度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但审计人员不应当是为公司进行年度报表审计的原班人员。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情况的熟悉和基础数据的掌握,能节省审计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将战略审计与财务审计混淆,还可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许多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能提供战略审计的服务。
三、战略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正确的战略方向问题”一旦在董事会上被提出,有可能被认为其中隐含着对既定战略和领导的批评,引发紧张气氛。如果战略审查会议定期召开,可以降低出现这种紧张气氛的可能性。这个会议由董事会和CEO参加,要客观地交换意见,分歧消除前不向外界披露。总之,战略审计委员会应该保持低调,幕后操作,以免影响管理层的权威和领导。外部董事对战略的干预很少,往往都是在公司遇到严重问题时才会发生。所以,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正式机制,使董事会能积极行使其战略监督责任。
二是对职责保持敏感,即使有完美设计的正式监督过程所施加的约束,董事会仍可能在持续的成功下麻痹大意。Gordon认为,对责任和机会保持敏感是正式的战略审查过程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对既定战略任务上出现的任何脆弱信号和对那些为肯定或修改既定战略方向提供了自然机会的事件或行动,董事会都应保持警惕性。
三是战略审计周期,要考虑行业特点和技术、竞争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速度,以及企业既定战略规划涉及的年限。应当注意,战略审计周期不宜太短,因为战略审计太过频繁可能导致战略审查和经营审查混淆,把重要指标的微小变化理解为重大趋势;但也不可过长,因为社会环境和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变化,战略审计周期太长可能会贻误纠正战略失误的时机。除既定战略实施年限结束或CEO即将退休等特殊情况外,战略审计委员会每三年与CEO举行一次战略审查会议可能比较合适。
四是对数据库的要求,有效的战略监督过程要求董事会不仅要控制绩效标准而且要控制支持这类标准的数据库。董事会考察过程的可靠性取决于衡量绩效所使用的统计量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要注意各期数据应尽量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董事会需要的是累积数据,以跟踪在几个季度或几年里绩效指标上出现的趋势。有效的监督还取决于在短期和在长时期收集和保存这些数据的方式以及由谁代表董事会进行这一工作。董事会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专业知识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较好地办法是聘请外部审计师,因为他们既具有设计数据库和收集数据的专业能力,又熟悉企业。
【参考文献】
[1]陈良华等.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J].审计研究,2003,(5).
[2]程新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卫东.论非执行董事对于公司战略的参与[J].南开管理评论,1999,(4).
[4]廖洪,陈波.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审计研究,2005,(2).
[5]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沃尔特·J·萨蒙等.孙经纬,高晓晖译.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
[8]余玉苗,黄兵海.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A版,2004,(3).
[9]AlfredRappaport.1980.Thestrategicaudit:Howtheindependentauditorcanhelpmeetcorporatedirectors’informationneeds.JournalofAccountancy,June,Vol.149,P71-77.
[10]FrazerC.,B.Wilde,RichardF.Vancil.1972.PerformanceAuditsbyOutsideDirectors,HarvardBusinessReview,July-August,p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