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素描学习计划范文

素描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素描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素描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素描;兴趣;价值;教学模式;评价;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61-2

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或少量色彩绘画材料描绘生活所见或所感的绘画形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素描作为美术特长生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练习,对学生的基本功培养有着其它科目所不能替代的效果。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学生将素描练习视为畏途,不愿多练素描。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未认识到素描的美学意义和训练价值。学生不能认识到作为美术高考的一门基础学科,素描能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准确的空间造型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人美术素养的基础,也是美术专业学生通往美术院校的铺路石。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素描练习出效果慢,耗时费力,进步感觉不像色彩那样明显,分差又小,因此不愿多下功夫。三、缺乏持久恒常的毅力。素描练习本身较色彩练习而言较为单调,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笔者以为激发学生兴趣是当务之急。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们对素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素描学习的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但学生对素描的兴趣也不会凭空产生。这需要我们教师从多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办法。

一、明确学习素描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美术教师在教授素描时都会讲素描是如何重要,可惜往往泛泛而谈,学生对老师这类讲解往往是充耳不闻。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这样一点,作为省美术统考的一门,素描占据半壁江山,只有素描考好,才有可能考上更好的学校。同时,素描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可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以及运用线条和明暗在二维平面上再现立体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考察学生综合美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专业学生走上社会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素描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高考应试中都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素描基本功不扎实,易出现造型与色彩难以两全的状况,最终色彩的进步也会受到影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素描这一基础扎实了,才能在美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引导素描名作的鉴赏,感受素描之美

现在美术特长生素描教学形式基本包括临摹、照片、再临摹。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将讲解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习作的点评上,而忽视了学生对佳作的赏析。短期来看,有利于较为迅速地提高学生的成绩;从长期来看,缺乏佳作赏析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很快遭遇进步的瓶颈,想更上层楼,但不知路在何方,没有前进的方向。“取法于上,得之于中;取法于中,得之于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同高中语文教学一样,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拼命做试卷就行的,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近名家名作,素描教学也一样,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名家名作,切不可急功近利。美术老师应专门安排课时,带领学生走近名家,让学生在经典作品里体会素描之美,揣摩大师的手法(如何表现形体的空间感、秩序感的,物体的质感是怎样表现的,明暗对比是如何处理的,画面的节奏是怎样表现的,画面的氛围又是如何营造的等等),进而描摹大师的作品,逐步体悟素描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之所在,从而形成稳定、长久的兴趣。

三、改变素描教学的模式,建立新型课堂

传统的素描教学主要是一支铅笔、一张嘴,老师示范、讲解、改画,学生默默看。这种教学模式极易造成老师示范、讲解很卖力,学生却如温吞水,学习效率不高的现状。要改变现状,应先改变课堂教学僵化的模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选择各种教学模式,如难点现场示范、作品集体点评、观看教学视频、学生互改互评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在教学上应主动引进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等手段,建立现代化美术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强化对素描学习的兴趣。

四、合理运用激励的手段,唤起学习激情

素描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教师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绘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他们内心对美的呼唤,激发沉睡的潜能,并对其艺术意识进行鼓励。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暗示和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得到教师和同学欣赏的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及时发现画面上的闪光点,用肯定的目光、语言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在作品评价方面,除了教师本人的评价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培养学生独立审美的能力,从而较快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素描的品味和修养。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要及时表扬,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展示,在橱窗中展出,并主动向外界宣传,推荐参加竞赛或刊物上发表,这对作者和周围学生都将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使学生对素描产生更持久、更强烈的兴趣。

五、灵活选择绘画的工具,鼓励自由表达

因为美术统考限定只能使用铅笔、炭笔,造成目前学生素描练习的工具单一。乏味单一的形式,加之学生的能力有限,作品在艺术上趋于平淡,难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其实素描可用的工具很多,所产生的效果也各具特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引进不同的绘画工具,不唯统考论,打破旧有的练习模式,培养生动的课堂格调,建立百花齐放的绘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将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如名作鉴赏、佳作临摹、头像泥塑、人像写生、限时速写、局部刻划等,用交叉教学法来消除学生素描练习的枯燥感。另外,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对练习对象的限制(只练统考内容),将生活中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带进课堂,老师要精心设计,引进时代感强、视觉冲击力大的道具,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表达方式上鼓励学生尝试新材料、新手法,对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及时予以肯定,进而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对素描练习一成不变的印象,激发学生主能表现的欲望,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形成对素描较为持久的精神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对素描学习的兴趣是学好素描的关键。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加强引导,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对素描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素描的“美”,感受素描的魅力,学生对素描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由心而生。

[参考文献]

[1]李仁伟.现代基础素描教学之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5(5).

[2]卢霞.学习兴趣的培养源自生活――基础素描教学的几点体会[J].生活教育,2009(2).

第2篇

素描的类型非常多,“有关形式结构的结构素描,有关形状研究的负形素描,有关手眼协调的轮廓素描,有关体量研究的雕塑素描,有关质感研究的质感素描”等等。吴冠中先生说“逼肖和乱真似只是技术”,作为艺术入门的训练,推崇“技术”性的描摹是应该警惕的!但我们的素描基础训练,却强化这种“人工照相技术”,而不惜损害人最宝贵的艺术美感和创新能力!其表现就是学生视觉思维的狭窄、雷同,创造力匮乏!这样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设计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困难,一旦没有石膏像和静物放在面前,许多“造型”高手束手无策,什么型也造不出来了。

形式艺术美感的体验和创造,是相互融通的,素描中要研究的形状、线条、比例、构图等诸多问题也是专业设计中的基本问题。但很显然,这种以描摹对象、再现体积感为“己任”的写实的光影素描训练,是难以胜任这一重任的。

尼库莱・但斯在其经典性著作《本能的素描法》中指出:在素描训练的初级阶段,最关键的是不应让那些表面的现象阻碍对形式本质的观察,而光影就是这样的一种表象因素。相对光影这种表象因素,“线”其实更能帮助我们把握艺术之美的本质。翻开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内森・卡伯特・黑尔的名著《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其第一章第一句话便是: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是线。但很遗憾,光影素描训练却致力于消除我们对“线”的感觉:因为光影素描强调的是“调子”!俄罗斯的写实画家契柯恰夫就说过:不要关注线,而要关注线组成的形体。不可否认,体积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但对绝大多数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线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语汇。熟练地运用“线”是我们设计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能力,以牺牲对线条的感受力,来获得对光影和体积的表现力,这个代价之大,可谓舍本逐末啊!

另一方面光影素描画法还有一个大的缺憾,就是其表现对象很局限,仅擅于表现体积感较强的物体,而对广阔的自然之美,如叶片、花瓣、流水、山峰、飞鸟、游鱼等等,却缺乏表现力,因为这些丰富的形式,更适合用线来捕捉其美感,而不是光影。可以这样说,相对宇宙之大美世界而言,光照下形成的体积美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但这小小的“一粟”,却构成了我们许多设计专业学生的“沧海”!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受过光影素描训练的所谓“学美术”的学生,反而对自然之美视而不见,眼里只见石膏像、坛坛罐罐等人造之物,让人痛心。

光影让线条失去了独立生命,我们也难免沦为对象的奴隶。光影素描高度仿真的“技巧性”特点,让我们获得了一种自我提升的“幻觉”!当我们那敏锐的美感和好奇的目光,逐渐被消磨成一架黑白照相机时,我们是否还能重新拾起我们的艺术灵性9在这个数码相机人手一台的时代,这个世界是否还需要增加我们这一台有生命的“光影相机”?

我们有一种盲目的乐观,认为人的艺术灵气坚不可摧,人的艺术热情取之不尽,可以任由其去承受各种异化的所谓“训练”。更有一种乐观的论调认为,长期写实的光影素描会自然导致人的抽象能力和形式创造力的提升。对此论调,吴冠中先生表示了很大的担忧,他认为:对初学者,如果开始学习根本不谈抽象结构,只在解剖结构中讨生活,感觉日益麻木,以后恐怕再难接受抽象结构的观念,永远进不了艺术殿堂。所谓南辕北辙,便意在其中啊!

设计专业学生在形式创造上遭遇迷茫已是普遍的现象,而追溯起来,单一的光影素描训练,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设计师的工作是进行形式的重组和创造,而不是去描摹某个物体的形体。敏锐的目光、自由的线条是设计师职业生命的核心!视觉思维是需要自由和广泛的形式体验来塑造的。如果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宝贵的时间都被用来进行“去线条化”的光影素描训练,这样的基础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昵?因此,对设计基础的素描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多种类型的尝试,已是事不宜迟。

第3篇

个体化素描教学是恢复基础素描教学活力的必经之路。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学命题。以人为本,尊重内在需要,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乃是整个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如何引导学生从混沌中寻找那些能够确立下来的东西并将其逐步“完形”,既是形式建构的需要,也是印证自我的需要,艺术课题的设置需要从方法论的层面去探讨,艺术课题为何这样设置则需要从认识论的层面去探讨。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对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必须时时关注、置身其中并悉心领会的。如何通过素描(当然不仅仅是素描)这种方式培养起实践主体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现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既是深化专业技能的需要,也是升华专业素质的需要,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前提,共同服务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广义的素描有着异常丰富的形态学内涵。它既作为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基础”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它自己而存在,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交叉,既可以为其它艺术形式服务,也可以独立于其它艺术形式之外。它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即可以细腻,也可以粗放;既可以完整,也可以残缺;既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素描中的诸多形式元素可以为素描所用,但却不能够被这些元素所绑定;素描的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着素描的形态学内涵,但却绝不能错误地认为某种、某几种方式就是素描本身。今天,素描在呈现方式上的多元化趋向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于这门艺术学科的习惯认知,同时也把素描引向更多的可能。

现代化教学既是规模化的,又是个体化的,规模化与个体化的矛盾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从未像今天表现得这样具体和突出。个体化差异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它包含着诸如形感差异、知识背景、关注点、表现惯性等多因素、多层面的内容。学生的个体化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其面临的问题却存在着某种阶段性的相似。在某一阶段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如何应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将是素描基础教学改革必须明确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在“如何让素描回归个体”的“正题”中包含着一个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反题”,即:如何有效预防个体化素描教学的无序状态?艺术语言思维水平的提升包含着智巧水平与技巧水平的双向增长,智巧水平的增长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标志,技巧水平的增长则以智巧的可实施性、可持续性为标志。个体化教学倘不能加以有效地节制与引导,就极易走向无建设的破坏、无边界的放纵、无教养的发泄、无目的的释放,最终在反复的激情燃烧之后陷入思无所着的空虚。现代化素描基础教学固然应该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本位主义的技巧训练,然而技巧训练毕竟是素描基础教学不可须臾或离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体经验,打破惯性思维是创造的起点。破坏是创造的开始,是打破惯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是从外在走入内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发现走向显现的必经之途。从破坏中寻找新的可能性,需要智巧的主动参与。智巧的培养是一个如何养成判断力的问题,判断力是在不断的判断中所养成的一种善于发现的能力。有了这个判断力,再根据内在需要在破坏中发现可以生发的因子,并将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语言方式,一旦这种语言方式有了某种程度的可持续性,“技巧”也就随之产生了。在新的素描基础教学的框架之内,“技巧”是一个活的概念,一个根据内心需要和综合情景生发出来的东西,一个由个体经验触发的结果。素描因此再也不是一个僵死的躯壳、一种固化的模式,它从此拥有了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