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口述历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丰富的馆藏和良好的整理基础是开展用户服务的前提。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般而言,服务出色的图书馆在口述历史资源采集与积累方面的工作也较出色。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数据库不仅充实了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源,同时为了便于网上查阅开辟了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和详尽的资源描述。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退伍军人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的资源不仅有大量口述历史的抄本,还收录有口述历史录音或录像。数据库中的口述历史录音或录像会有“访问数字采集”标识,可供用户在线观看。其检索方式有记录格式检索、日期检索、区域检索、口述人检索等诸多类型,其资源的元数据描述也十分详细,囊括了题名、馆藏地址、采集者或捐赠者(组织)、口述者、访谈日期等。此外,为了避免网上浏览的不便,实现对页数较多的抄本快速定位查阅,杜鲁门图书馆对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的抄本做了必要的加工,制作了内容目录,提高了利用的效率。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口述历史工作还在初始阶段,很多图书馆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刚刚启动,采集的口述历史资源还比较单薄,建立起来的口述历史数据库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充实。除了个别口述历史工作较好的图书馆外,很多图书馆即使建立了数据库等,也缺乏对资源的梳理和必要加工,只是将口述历史资料简单地放进数据库,并且数据库的功能较为单一,数据资源的描述不能充分揭示数据的内容和特征。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将会阻碍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持续开展。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工作的开展,尤其注重资源的积累和整理加工,启示我们要做好前期的口述历史访谈工作,注重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加工,加强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后续的用户服务提供基础。
2 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的路径并不是单一固化的,而是包括了网络数据库检索、网络展览、网络商店、网络社交媒体、网上课堂等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不仅建有“特色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网上博物馆展览,还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自己出版的图书目录和提供网上售书服务,开辟了别具特色的“批判式利用”。美国总统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还开辟了网上商店和网上课堂。一方面,这些多元化的服务路径是数字网络时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态度和所做的努力。目前,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主要是建设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和网上展览,服务方式还较为单一。据了解,一些用户对口述历史较为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获取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制约了他们对口述历史的利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应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对美国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进行思考和合理借鉴,研究开辟适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这或许能够成为提升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水平的突破点。
3 注重口述历史著作权保护
口述历史作为口述者的回忆,是对口述者过去经历的原始记录,涉及了口述者及相关人士的过去甚至隐私。口述者理应作为口述历史的著作权主体之一,享有对口述历史的各种权益。图书馆在提供口述历史利用服务时,有责任对口述者的著作权和隐私权进行保护。随着因特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针对口述历史工作者遇到的新的法律问题和法规事务,在1998年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年会上,学者们专门研讨了网络环境下口述历史利用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当前,美国图书馆在口述历史服务中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协议和技术等方式来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例如,约翰逊总统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而且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抄本,并且用户可以任意下载和到馆租借口述历史的访谈录音磁带,不过考虑到今后可能产生的著作权问题,这种服务是以签汀法律许可协议为前提的。为了发挥口述历史著作权协议的作用,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的圣安德鲁主教派教会学校专门制定了各种标准的协议书。此外,为了保护著作权,美国国会图书馆则对网络下的口述历史利用做出了详细规定:“口述历史资料的所有参与者(包括采访者与受访者)对资料拥有版权,用户在用于出版和传播之前需要获取他们的许可。如果用户将获取的口述历史资料用于出版或展览,图书馆必须收到受访者的书面许可,否则该使用仅限于个人研究等。这些许可对于保护受访者的版权是必须的。有的图书馆为了避免敏感内容被公开,通过技术手段对口述历史资料进行处理,既保护了敏感的内容,又确保了用户可以利用公开部分的权利。实践证明,美国图书馆的以上做法,在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领域,著作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也暴露了著作权保护存在的短板,因著作权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案件不断发生。因此,我国图书馆应该借鉴美国图书馆的做法,在开展口述历史用户服务中注重著作权保护,通过签汀著作权协议和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来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女34例,平均年龄(45.00±5.23)岁,男41例,平均年龄(50.00±8.74)岁。对照组中女39例,平均年龄(43.00±4.26)岁,男36例,平均年龄(48.00±5.24)岁。其中包括胃部手术24例、阑尾手术17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肺部手术26例、尿道手术19例、肠道手术29例、骨科手术26例,均已按照统计学原理随机分配到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过往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全面系统的手术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干预
多次组织本院护理人员学习手术室护理指导,明确各种手术器械的无菌防护、更换措施、卫生清洁等术前准备。督促医护人员在术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携带进手术室。注意手术室器械的整齐安放,作为主管医师或护士长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并起到督促和监察的作用。
1.2.2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如果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手术伤口的感染风险。手术过程中坚决杜绝医护人员互相谈笑、喧哗、打喷嚏等。努力保持手术室清洁,护理人员以及医师可根据手术的实际状况以及患者的病情予以特殊护理。此外,设立专科护士,认真了解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合适有效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参考患者的术后状况,并且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以及医师的医嘱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护理,如遇切口感染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而且要随患者的病情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护理人员术后需严格控制患者其他疾病的预防和发生,并予以患者针对性的饮食护理。要提倡患者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少量多次,并及时将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向其主治医师反映,确保患者的早日康复。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
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20.00%。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切口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73例,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治疗有效57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检查情况
从67例患者的切口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86株病原菌,且96%的感染患者感染处均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菌。
3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本院感染患者例数中术后感染占35.26%。术后感染不但延长了患者康复时间,而且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从手术室的角度分析能引起术后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患者本身的体质、术后的卫生清洁、手术中各种器械的不正确使用等,都会引起患者术后感染。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常规,按着装要求更换消毒灭菌的衣裤、口罩、帽子、拖鞋按流程进入手术间,遵守手术间规则。对于医护人员要严格培训,要了解手术的过程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解相关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方法,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且配合好医师合理的安排手术时间,不同的手术要特殊对待。对于某些患者本身体质问题在术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患者特点予以特定的护理措施,术前的住院时间、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正确掌握其用药浓度、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一般预防性给药的最佳时间是在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给予首次剂量,如手术时间超过4h,术中增加1次剂量。对于骨科手术也要作为重点护理对象之一,骨科手术的细菌感染一般不会发生,但是手术为创伤性手术,多数情况下需要植入外植体,因为手术环境无法彻底灭菌,所以多会发生细菌性感染。对于一些患者在术后的心理状态也是护理人员要各外注意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必要保障,对于患者家属也要督促其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建议陪护患者,不可私自采取措施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本院针对手术室的实际状况和地域性的患者特点,详细制定了适合本院的手术护理干预措施,尽量确保患者能接受到最为全面的护理,保证患者能早日康复,努力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此次研究中予以观察组全面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此次研究不难发现在有护理干预的情况下,手术过程和手术后的患者感染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相比于一般护理,手术室护理能做到全面、细致、转移、有针对性等特点,能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不同护理措施。
4结语
1.1临床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8月到2015年3月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改变前后进行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变方式前后不同其依次分为一号组和二号组,每组72例患者资料。一号组72例患者,患者平均体重为(46.3±2.9)kg,男患者45例,年龄在(45.2±11.2)岁,女患者27例,年龄在(43.8±13.5)岁;二号组72例患者,患者平均体重为(52.8±3.7)kg男患者39例,年龄在(49.5±12.6)岁,女患者33例,年龄在(45.9±11.4)岁。手术种类:胃肠型12例手术、甲状腺切除24例手术、妇产科29例手术、阑尾12例、肿瘤19例手术、胆道21例手术、其他27例手术。一号组与二号组从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以及手术类型等数据分析统计均无意义且P>0.05。证明两组组间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一号组:属于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前,采取一般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如观察患者手中生命体征、协助医生等护理工作;二号组:为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改变后,具体措施如下:规范及健全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监管小分组并由该手术室护士长担任责任人向小组成员开会研究调查以及学习相关经验和参观他院手术室,在学习调查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针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缺点不足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善,将他院值得学习的地方吸取为本院经验加以使用。监管小组需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分别制定标准加以管理,由护士长带领监管小组对各个区域定期抽查和检查,并对其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消毒以及管理器材进行考核抽查评分。手术室无菌概念意义是关系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原因。所以要严格遵守手术室无菌观念,针对手术室参观人员、应用物品以及手术室人员都需严格监管,避免交叉感染产生。如参观人员不能超过5人以上,进入时穿戴要经监管小组检查后才能进入手术室。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之间配合,熟练手术室操作技能,减少手术因技能不熟所导致手术时间增强的问题。严格将手术室器械进行消毒,定期采用微生物监测手术室各个区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给予其抗菌药物。
1.3评定判断
切口感染:愈合:术后切口愈合状况良好,无红肿、无疼痛、无流脓、无积液及坏死组织等;微感染:术后切口愈合状况略好,出现轻微红肿疼痛,无流脓、无积液及坏死组织等症状;感染:术后切口愈合状况差,出现红肿疼痛、流脓以及积液和皮肤组织坏死等症状。
1.4统计学方式
统计数据并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应用"%"显示,一号组与二号组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如见P<0.05证明一号组与二号组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统计一号组72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34例患者、感染率为47.22%,手术切口微感染19例患者、感染率为26.39%,手术切口愈合19例患者,总感染为73.61%;二号组72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22例患者、感染率为30.56%,手术切口微感染17例,感染率为23.61%,手术切口愈合33例患者,总感染率为54.17%。充分表明二号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一号组19.44%,从而发现P<0.05两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