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对化学反应速率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回答教材中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2、情景导入、提出疑问:
教师首先提问: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反应进行的快,有的进行的慢请大家举例说明。物理学中用什么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不考虑速度的方向称之为速率。化学中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
3、自主学习、小试身手:
学生活动一:自主学习(阅读P47―P48,并完成相关内容)
板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化学反应速率。
2、表达方式: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表达式:
4、单位:mol/(L・min)或mol/(L・s)
【学生活动二:小试身手】反应:N2+3H2 2NH3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C(N2)= 2 mol/L C(H2)= 6 mol/L C(NH3)= 2 mol/L试完成(1)分别求N2、H2、NH3浓度的变化量C?(2)分别用N2、H2、NH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V?
计算结果:(1)C(N2)= 1 mol/L C(H2)= 3 mol/L C(NH3)= 2 mol/L;(2)v(N2)=0.5 mol/(L・s) v(H2)=1.5 mol/(L・s) v(NH3)=1 mol/(L・s)
【思考与交流】
1、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
2、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相同吗?意义相同吗?
3、同一化学反应,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与什么有关?
结论:
1、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反应速率。
2、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必须注明反应物质。
3、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速率的计算。)
【思考与交流】
1、在相同条件下,铝和铁同时与酸反应,谁反应的更快?为什么?(内因)
2、你家里的酸奶通常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外因)
设问由以上两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板书: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的性质;2、外因:
【学生活动三:分组讨论】(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哪些外界因素可能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学生】温度、催化剂、浓度、压强、反应物的状态、固体表面积、光等。
【学生活动四:分组实验】(根据我们现有的药品,分别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影响的,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思考完成探究学案。)
【实验2-5】
【结论1】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实验2-6】
【结论2】加入催化剂(正)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思考与交流】1、请预计大理石分别与0.1mol/L和1mol/L的盐酸反应的快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结论3】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2、块状CaCO3、粉末状CaCO3与0.1 mol/L的盐酸反应谁快谁慢?为什么?
【结论4】增大固体表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接触充分).
【教师】除此之外,请你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有什么意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总结】控制反应条件,提高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反应不利的反应速率。
5、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基于多媒体教学而实现,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化学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本案例是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节内容在新课程环境下具体的教学实践,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组织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整合案例。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本节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为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会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变量控制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完成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2.通过实验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设计和操作。
2.如何克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完成学习任务的矛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六、探究实验的准备
5的H2O2溶液,MnO2粉末,1mol/L FeCl3溶液,蒸馏水,冰块。
烧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药匙。
六、教学过程
模块一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提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影像资料展示: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温度);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建筑物的腐蚀风化;铁桥生锈;溶洞的形成……聚焦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在这里会有更多的关于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日常现象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感性认识
[提问]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归纳总结:气泡的多少,固体量的减少,浑浊程度,温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观察,为后面引入定量实验做铺垫
[引导]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集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
[提问]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个数,单位时间固体量的减少,单位时间温度的变化……引入正题,由感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引导]要统一标准,用单位时间内某个物理量的变化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归纳总结:与物理中的速度很接近,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强化概念]进一步用更简略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推导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通过简单的练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提高知识的可利用性,将陈述性知识组织成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一上半期,第一次带火箭班,我不敢有一丝松懈,坚持认真备课(即翻阅多本资料书和以前的教案,再重新写教案),认真上课,认真进行晚辅,每一节课都很认真,可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是最好,课堂教学实效不高,我开始苦恼。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反思我的教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规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就是去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就想把这些知识“灌”给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实效不高。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呢?
后来我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代替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每一节课尽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提高课堂实效。具体表现: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
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情景中的信息,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在选择情景素材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并能够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识产生联系或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才能落实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脱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探究。
案例:在讲高一第四章第二节《卤族元素》时,若按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增设一个美丽神奇实验―――“滴水生烟”,马上提问:“为什么锌加单质碘,再滴加水,产生美丽的紫色蒸气?”抓住学生好奇心,引出本节内容。
二、设计导思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设计导思问题,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求问题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 “桃子”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紧扣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来设计和提出问题。如果太难,不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无所适从,逐渐丧失探究的信心和乐趣,出现教师讲授代答,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比较大且难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成阶梯递进式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给学生以相关信息提示,辅助学生完成;同时导思问题要有启发性,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目的,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案例:在讲解高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其他外界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运用化学理论如何解释这一结论?这是本节一个难点,如果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无从回答,就会出现教师讲授代替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为了提高课堂实效,突破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并提出阶梯递进式问题:①什么是有效碰撞?②什么是活化分子?③有效碰撞的条件?④什么是活化分子百分数?⑤为什么其他外界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刚才那个问题)?通过设计阶梯递进式问题,使刚才那个问题迎刃而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三、调控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
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评价活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与点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探究的保障。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
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教师备课时预想的方案进行,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只有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出现新的知识增长点,促进知识的自然生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这里要强调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调控,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积极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为他们搭建平台。
要运用一些启发性语言,来调控课堂气氛与进度,如:“其它同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尽量避免出现教师代答或对学生的发言不予理睬。如果个别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不要绝对否定学生,可以考虑与学生课下交流讨论。
四、 师生反思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化学知识具有较零散的特点,通过课堂反思总结,不仅让学生回顾课堂上新学过的知识点,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还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反思的形式有多种,例如由学生谈本节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或通过典型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与方法,培养迁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可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反思总结环节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通过课下反思,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学习中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因为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即使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教学难点,还是有许多的同学不会。教学之中利用微课资源平台,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将所有的教学难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让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来寻得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1)以兴趣为导向制作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就像学习枯燥无味的《元素周期表》时,应该将《元素周期表》中各种元素通过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方式制成有意思的视频教学,减少强制性记忆元素名称、符号的枯燥性。(2)微课视频时间短暂,应该抓住知识的重点,体现其中的精髓,将大量的知识浓缩成精华,去掉不必要的内容。微课教学视频本身的动态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微课视频在创建制定后,可以保存起来,反复多遍观看,看的次数越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就越深。微课视频可以拷贝、复制,高效利用资源,突出学习的重点。比如,对高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实际的试验操作,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从而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巩固记忆。
二、分析怎样做好微课
以化学中物质的量浓度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相关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探究能力。
1.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浓度(C)=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溶液的体积(L)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3.化学平衡常数:
在气体A和气体B反应生成气体C和气体D的可逆反应中,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
ma(g)+nb(g)pc(g)+qd(g)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不仅涉及实验过程,还需要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基础知识来判断。下面进行简单的微课实用分析:利用微课教学中的问答类视频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通过实验类微课视频观看实验过程,熟悉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除此之外,微课教学视频还能够培养学生最后的归纳总结能力,将本次物质的量计算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计算公式、吸放热反应等化学知识归并到一起,形成化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分析如下:
1.思考能力
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常动脑思考,理解教学中的一些化学变化规律及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借助教授类微课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学生会通过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怎样才能得出物质的量浓度,高度集中学习化学知识。思考所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值计算等化学知识,利用到本次的计算当中。
2.归并能力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比较零散,每节课学习的知识都是各成体系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归纳总结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体系,就证明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类微课来培养学生的归并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实践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微课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放热、吸热、平衡、温度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很多基本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各成体系的,没有在一起综合学习,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化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并能力。
3.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需要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类的微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在实际中应用,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中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时候,所涉及的二氧化硅、硅胶盐等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但学生很少能够运用。通过演示类微课,学生可以了解实际中的硅酸盐制取方式、焦炭在工业上的应用、水泥等生活中的小常识,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感受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E)(F)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A+BCAC+B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2SO4==ZnSO4+H2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Zn+H2SO4==ZnSO4+H2
2SO4和ZnSO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
OH氢氧根
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加上有限的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1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微观概念和
原理[1]
化学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开设的一门学科,由于概念较多,对于初学者来说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些学生因为不理解化学概念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对于微观领域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借助多媒体处理和转化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形成化学概念。
例如在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多媒体。学生的世界首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世界,因此,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所见所感,不容易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教师在一开始引入微粒的概念时制作了一段视频,就是从浩瀚的宇宙开始搜索追寻一个微粒,从宇宙到地球,从地球到亚洲,从亚洲到中国,从中国到北京,从北京到东城,从东城到学校,从学校到一个人,从一个人到一只手,从一只手到一个细胞,从一个细胞到一个个分子,让学生感知对于物质的认识就是这样:从看不见的猜想假设一直到看得见的仪器检测,这就是认识微粒的发展历程。学生也初步理解了物质是不连续的,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接下来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学生也不能想象出各种微粒的微观结构,就造成概念形成的困难,对进一步学习物质构成(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造成障碍。借助画图软件,把微观分子、原子变成看得见的分子、原子模型,并且借助球棍模型使之立体化,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概念。
在学习微粒的性质时,大部分教师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微粒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又融进了多媒体的使用。例如在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推测出微粒的性质后,利用动画模拟了蔗糖溶解的过程以及酒精和水混溶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于微粒性质的理解,进而又播放了视频“金原子的超显微结构”,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金原子之间有间隔,原子在不断地运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确认无疑。
如何检测学生有没有真正建立微粒观呢?设计一个想象力比赛活动,就是把“物质及其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通过类比的方法表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为活动的前言:“当1919年日蚀证明了我的推测时,我一点儿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倒会非常惊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表现超乎预期,他们借助语文中的文言文写了“两小儿辩水”,解释宏观上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微观上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用数学中的图形变化类比化学变化,用英语中的单词重组类比化学变化,用音乐中音符重组类比化学变化,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学生已经建立了微粒观。
建立“宏观—微粒”的认识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符号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让学生在看到一个个符号时能联想到宏观物质,能想象出微观结构。所有的符号不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有宏观、微观两个角度的指代意义。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一符号”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后,继续用这种思路学习化学方程式。
例如先演示氢气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建立宏观事实,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再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揭示氢气燃烧的微观实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用符号表达出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也就很容易写出来了。进而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可以写出水通电、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等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让化学教学不再是像英语学习一样单纯的记忆,这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奠定了扎实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微粒观的建立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深深感受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溶解过程以及酸碱中和的实质时,学生很容易描述出微观过程,这有力地证明了微粒观已经深入学生的认识观,这样好的教学效果是应用信息技术最成功的体现。
高中阶段也有一些化学原理适合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学生不能理解可逆反应自身的特征,对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认为完全是外界原因造成的;也不能理解动态平衡的含义,认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就停止了”。利用3DMAX制作了课件,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融合在一起,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都在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过程,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分开,设置时间,第一秒反应物分子减少得多,增加得少,生成物的分子增加得多,减少得少;直观看到的是反应物分子数减少,生成物的分子数增加。与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吻合,即生成物的浓度不断增加。但通过上述媒体展示,学生感知了逆反应的存在,只是正、逆反应速率不同。接下来的动画是第二秒、第三秒……,正反应速率在减小,逆反应速率在增大,到了某一时刻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减少分子数等于增加的分子数,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学生理解了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课件也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优秀奖。
2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教学中难以完成的实验[2]
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可能由于反应物或生成物有毒、有味,或是由于有危险,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相关反应,或者教师将有关实验录制好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视频。如讲空气成分的测定时,动画模拟拉瓦锡的实验,通过抓取细节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原理和误差。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学生就在拉瓦锡实验的启发下设计了几个实验方案,其中一个和书上的实验设计大同小异。可见,形象的动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实验原理。
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题中,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是本课题的重点。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课堂无法完成实验,单纯画图讲解学生分析理解起来有一定障碍。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之后播放高炉炼铁的视频,接下来按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顺序尾气处理这一主线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将它与炼铁生产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起来,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因为他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表象,也就很容易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除此之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如浓硫酸的稀释,若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就会引起液滴飞溅,以上这些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使用Flas模拟这些实验的错误操作,还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学中像倒吸现象、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酒精灯的错误使用都可以借助动画模拟,让单纯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我学习[3]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根据工作或生活的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化学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如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在网络上自主选取适合自己的化学知识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锻炼和提高自学能力,也能让学习弱的学生根据需要选取适合自己的多媒体信息补充落下的知识或者理解不深入的问题。例如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更深层次问题的详细信息,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共享的资源像哈佛课堂实录,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眼界;学习弱的学生可以选取网络上的视频片段,重新对化学某模块知识进行学习,加深理解的同时自学能力也会逐步增长。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考试评价体系是思考的下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祖建方.论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课程网.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
一、对课前预习的“笨拙”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就兴趣而言,我认为学生课前不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就像一个谜语,当你知道谜底,根本就不会再费尽心思联系、猜想。课前预习使得学生了解了上课内容,那么上课的知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与新鲜感。这时学生上课情绪处于亚兴奋状态,看似课堂上对答如流,而实际上这是对知识的重复熟悉,这样的课能有生命力吗?一位北大的留美学者在美国求学最大的感受之一是:中国学生喜欢预习;美国学生不预习。在上课时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状况,老师提问时,中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对答如流,而美国学生的回答则多种多样,稀奇古怪,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笑声,也充满智慧交流。当然提倡学生课前不预习,老师上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指导学生“学”?我以有机化学的教学为例。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有机化学,兴趣很浓厚。这时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教完甲烷、乙烯、乙炔,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方面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学生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38-02
众所周知,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更好的,更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一、反思教学观念,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反思教学方法,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活力
在教学方法上,化学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入手,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激发课堂活力。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反思教学过程,实现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1.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通过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借助多种途径,做好课堂教学反思工作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梅.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高中生学习》,2012年 第11期
关键词: 中学 化学教学 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赖语言这信息载体来支配、调节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语言表达的直观性、准备性、幽默性等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语言的艺术化不但可以使学生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形象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在此谈谈在教学语言艺术性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在上课的初始阶段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应该在引入的时候多下点功夫,如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表演化学魔术或讲个化学笑话等。这样不但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比如,在讲“酯”这一节的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什么炒菜的时候加点醋和酒,味道更香?”“为什么酒年代越久越香?”来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就有了求知的欲望,也就会认真地往下听课。
二、注意化学用语的准确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教学语言应该注意其科学准确性.科学的,准确的教学语言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正确。比如,在进行酸碱盐的概念教学时,“酸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完全是氢离子”,这里“完全”代表了唯一性,如果省略掉,就与酸的真实内涵相违背了。如NaHSO4能电离出氢离子,但它不属于酸,因为它除了能电离氢离子,还能电离出别一种阳离子钠离子。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定义时,应该具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教师在讲授概念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确性,对“只有”“一般”“基本上”“都是”“完全”这些字眼要加以强调解释。在归纳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时,应该注意语言的严密性与科学性。这样,在传递化学信息时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传授概念、判断、推理时的模棱两可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导致科学上的错误。当然,在教学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认知的阶段性,比如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条件不同,教师应适时给予正确描述。
三、诙谐幽默的语言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一些抽象难懂难记忆的内容,所以上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容易分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采取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脱离乏味疲惫的状态。
比如,在记忆生石膏(CaSO•2HO)和熟石膏(2CaSO•HO)的化学式时,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我就教学生跟据CaSO前系数的不同,结合俗语“一回生,二回熟”去记忆。这样学生既觉得有趣,又容易牢记于心。
再如,在比较取代和加成这两种反应类型时,我用“取而代之,有进有出”来形容取代反应,表扬它礼尚往来,很懂礼貌,用“进而加之,只进不出”来形容加成反应,感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学生在笑声中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再例,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但是比较抽象。我是这么解释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的。我们买烟的时候,会说买一包烟,而不说买二十支烟,虽然两者数量相等;我们会说买一双袜子,不说买两只袜子。我们常常用大的单位(代表一定数目集体的单位)来代替小的单位的集合。
四、启发性的提问
提问也是课堂上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精心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搞清思路,最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热情参与课堂活动。
比如,在讲钠与乙醇的反应的时候,我首先做了一组对比实验:把两块大小差不多的钠分别投入到两个分别装有乙醇和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两个烧杯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谁反应更激烈?水的酸碱性如何?能与钠反应的物质一定是酸吗?乙醇是酸吗?乙醇能与NaOH反应吗?通过讨论以上问题,学生便可以自己得出结论――乙醇不是酸,不与NaOH反应。
五、形象的比喻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比喻,有时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难点,并增加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
例如,0.1mol/LCHCOOH和0.1mol/LC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写出该溶液的物料守恒。
答案:C(CHCOOH)+C(CHCOO)=2C(Na)=0.1mol/L。
讲解:该混合溶液中主要研究两个过程,一个是醋酸的电离过程,可以电离生成醋酸根离子一个是醋酸钠中醋酸根的水解过程,水解可生成醋酸。因此不管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如何,一定有C(CHCOOH)+C(CHCOO)=2C(Na)=0.1mol/L。我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A同学和B同学身上各有100块钱,总共200块钱,然后A同学借给B同学20块钱,B同学借给A同学30块钱,这时A同学有110块钱,B同学有90块钱,两位同学口袋里的钱不一样了,但总数仍为200块钱。即总数与他们互相给予的多少无关。
再例:一定量的盐酸跟足理镁粉反应时,加入CHCOONa固体为什么能减缓化学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H的总量?我是这样解释的:加入CHCOONa,CHCOO会结合H,这里CH3COO就相当于银行,盐酸把H+储存在CHCOO这个银行里,这样溶液中H的浓度就减小了,反应速率也就减小了,但储存在银行里的东西是可以再被取出来的,而且能被全部取出来,所以最终H的总量都会参加反应。因此,生成的H的量不会变。这样,就轻松化解了难题,学生也将印象深刻。
教学语言是一门高级的艺术,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本身的再学习再深造,并且有意识地在平时备好教案的基础上,对教学语言进行设计。
艺术性语言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使学生思维经常处于活动的状态。教师若能巧妙地把化学教学的艺术得体的表现出来,不仅能添增教学活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调动其积极性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能审时度势地抓住机会巧用语言艺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大仁.浅谈化学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4.
[2]向竣.注意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质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8.
作者/徐见霜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反思做得不好。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每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般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主要指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吸取和积累了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调整。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实践为背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效果的过程。现将本人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毫升,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毫升,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教师选编试题要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现将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三化学;高考复习;有效复习;复习策略
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教学是以复习课为主。复习观念是否先进,复习策略是否科学,复习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高三一年复习效果及高考成绩都有至关重要影响。但我们往往感到最棘手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概括、深入与创新,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检验。
然而,有种观点认为,高三复习强调的是效率,不必象新授课那样创设问题情景,没有必要进行科学探究,于是"教师详细知识归纳+大量习题训练"成为高三复习常见模式。很多学生也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的重复,听课兴趣不高。其实如何进行有效的"重复",如何在"重复"中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本人连续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逐步在复习目标的有效性、复习课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对传统教学暴露的问题要反思
第一轮的复习,我们一般都是进行章节复习。抓住课本的知识点,紧扣每章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以达到大章内容的综合与提高。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单纯的照课文复述一遍,炒一回冷饭虽然也能起到对知识点的回顾与落实,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陈旧化、单一化会感到枯燥厌烦,上课反应冷淡,无精打采,甚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不爱听,复习效果自然低效。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观念要改变,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思想,打破传统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新的角度积极探讨激发求知欲,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要认真研究目前高考的特点
2011年理综化学试卷仍然是8道选择题(每小题6分),和4道主观题,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及试题的特征,都和2010年、2009年十分相似,变化不大,没有偏题和怪题,着眼点仍然在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化学考纲中的主干知识,成为今年化学试题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围绕主干知识而来,对于PH值的计算、电解、元素化合物的推断、基本实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等。虽2008 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与去年高考化学试题相比,难度增大,命题人为求创新部分试题确有争议,但所考知识都是主干知识。纵观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总的讲覆盖面大,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测验题较少,单一识记题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三、高三化学有效复习的几点尝试
为了使高三化学复习效果好,在总复习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三轮一冲刺"第一轮复习:分章复习.第二轮复习:分块复习.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模拟测试。还有最后冲刺:查漏补缺,找规律,增加知识覆盖面。
(一)加强知识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接受并使用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参考资料、教案、练习题、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05化学考纲人手一份,仔细研读,吃透考纲的要求,把握高考的动向。
3、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因此,要求每位老师开学后前三周详细做完2009、2010、2011年各三套高考试卷,将每一套题按考点归类,合计出每个考点的分数及题型。
(二)研究"纲""题" 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要确明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新课程不作要求的内容(如电离度、二烯烃、平衡常数、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硫化氢的性质、实验室制法等),复习可不涉及;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止、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要明确理综高考化学科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如何通过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学生达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养心中有数,教学有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控制好课堂教学的难度和容量(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分析、讲解的例题,要以中挡题为主;学生的练习,要紧扣基础,不回避常见题(高考都不回避常见题)。对一些资料上超纲超要求的偏题、怪题,要大胆拚弃。对于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一堂课的例题讲解应掌握在3-5个为宜,要注重题上"开花"(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对不同层次学生明确不同要求,注意分层教学,以注重科学、讲求实效的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三)加强集备、发挥集体的力量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是教师进行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更新。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方式。实验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一些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看到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 ~80 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 作业布置的反思
我校以山东科技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迁移应用”;复习巩固作业有教材中的“练习与实践”,这些习题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有时还要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有效率和准确性,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 公开课的反思
从事初中化学教学20年,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到如今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笔者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手段对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回顾传统教学方式,教学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进行,时间长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给化学教学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它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显示在屏幕上,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观察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开展有效化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场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配合他们的认知活动。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的刺激和诱导,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保证。城南学校作为什邡灾后重建首批搬迁学校,校内多媒体设施完善,具备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建校两年多来,笔者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下面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中的作用。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口授的方法讲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会感到枯燥,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一些发明创造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展示一些最新的科研产品,或者播放化学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事件的视频及科学家的一些有趣的事件,还可以播放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这样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又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涉及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笔者利用多媒体将工业生产过程完美呈现,让学生了解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和氮气的方法。同时对于生活中无法见识的液氧和液氮有“亲密接触”,当学生看到一条金鱼放入液氧中被快速冷冻,然后再放回鱼缸又游动的瞬间,脸上无不露出惊异的表情时,笔者深刻体会到了多媒体创设情境对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
2.增强感染,活跃气氛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样。初中化学所涉及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变微观为宏观、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化学知识的感染力,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沉闷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变得轻而易举。例如在学习原子的内部结构时,可以将原子的结构图制成动画形式来展示,为何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在学习“化合价”时,离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制成课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氯原子和钠原子怎样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阴、阳离子,然后阴、阳离子如何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整个过程清晰可见。在学习金属与酸反应时,不同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不同,可以采用多媒体把金属做成卡通画人物形象,借助它们的“反应”表现,利用它们新异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水的分解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学生清楚地看到分子的分割、原子的分离和结合、聚集。这样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加深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的理解。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呈现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笔者所举上例让学生感觉到化学课新颖,烘托了化学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知识重点,也帮助他们突破了某些不易理解的难点,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3.辅助实验,巩固情境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高考命题的内容、形式等都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式下,怎样提高高三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化学复习效率,是需要广大化学教师认真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高三教师作为高考的一线教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设计好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全面掌握化学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认真探索,在此总结了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一、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区别于备课
教学设计应该区别于传统的备课。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设计。基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分析当前的化学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容易发现新的课程化学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且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两个方面。
在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方面,常把教学设计跟传统的备课混为一谈,虽然化学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进行所谓的“教学设计”,但这种“教学设计”只是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一个“直观设计”,只能说是备课,而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系统化的化学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化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强调学生在教学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教学设计的目的。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客观条件制定教学的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教材。而备课就是通常所说的“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是针对课堂上所要讲述的内容,寻找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的高效教学方法。因此,不能将系统的教学设计跟备课混为一谈。除此之外,新课程教学设计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可操作性没有所设想的强。我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还比较抽象,对于具体的教学问题很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2.教学设计要适应高考的需要
高三的教学,直接面临高考,教学设计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展开。在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方面,虽然教师多数认为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将教学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但只有很少的教师将教学设计运用到教学当中。主要原因就是当前评价学生的依据仍然是学生的成绩,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而系统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出发点的,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投入,因此,许多教师宁愿选择“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在当前的高考命题形式改变的情况下很难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应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形式的变化。教学设计在实践方面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实验室的建设滞后,仪器、药品短缺等,这些不足会严重阻碍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不能更直观地掌握化学知识。
二、对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系统的教学设计是化学教学的力量之所在,其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是传统的写教案、备课等无法比拟的。那么,怎样才能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改变当前的教学设计现状呢?
进行化学教学设计,首先应当明确教学设计的核心――课本。因为尽管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它都是源于课本的,都是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和衍生的,因此,教师要紧扣课本,有针对性地进行化学复习的教学设计,特别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要更有侧重性地考查学生,因为这些新增知识点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在以课本为核心的同时,还要把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因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能离开学生单独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指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设计侧重的方面。当前的高三化学学习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过去的复习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这样学习就不再被看作一种外在控制力量,而是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主动过程,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一种新的高三复习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梅.探究反应条件(催化剂、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