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调查研究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2009年夏季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北京街头的盲道问题。多次观察后,我发现,北京平安里地区的盲道很不平安,存在许多隐患,对盲人朋友顺利出行构成了威胁。基于上述情况,我决心从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调查入手,尽早为盲人朋友扫清路障,找回“丢失”的盲道,为建设和谐、文明的北京贡献一个小学生的力量。
研究目的
平安里地区范围包括,以平安里十字路口为中心,北到新街口,西到赵登禹路,东到皇城根北大街,南到西四。我调查的重点地区是西皇城根大街经平安里到新街口,特别是平安里到新街口之间的地方。我开展“北京平安里地区盲道隐患问题调查研究”活动目的如下:
对平安里地区盲道状况进行调查,摸清盲道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邻居、家人、同学、老师,尤其是盲人进行访谈,了解大家对如何保护盲道的看法;
分析盲道上的各种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方法与流程
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日常上学和放学时,我注意观察街头盲道上的各种问题。爸爸妈妈带我到北京其他地区活动时,我也注意观察盲道的问题。2010年8月、10月我去新加坡、日本进行书法比赛和书法表演时,也特别注意观察盲道在这些国家的建设情况。
调查法。我对平安里附近的盲道进行了几次实地观察和调查记录。2010年7月31日晚上6点和8月9日上午10点,我分别对新街口到护国寺、平安里大街两侧盲道上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登记、统计和分析。我发现,北京街头盲道上的问题非常值得重视。
访谈法。为了分析盲道隐患的影响,我对家人、同学、老师、邻居、警察、盲人、陌生人等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证明,大家对盲道被侵占均表示不同意,认为盲道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绘图法。我比较喜欢绘画,为了使盲道上的隐患问题更加形象,我就把各种隐患绘成图(见图1)。通过画图我发现,这些隐患还真的很严重。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见图2。
研究时间表
见研究时间表。
项目具体工作内容
现场采访。对交通警察、盲人、邻居、家人、同学、老师及陌生人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如下:
①你对北京街头盲道是否满意?
②北京盲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③井盖等障碍对你有哪些影响?
④盲道上隐患多的原因是什么?
⑤你有哪些改进建议?
现场调查,对盲道上的隐患进行统计和分类
对盲道隐患进行绘图
设计盲道井盖专用粘贴(见图3)
调查表明,北京街头的盲道上存在不少隐患。
调查发现,平安里附近的正常盲道仅占被调查的10%左右。盲道上存在的问题是:约60%的盲道为有障碍盲道,其中约40%的盲道障碍物为不可移动物。在30%的无障碍盲道中,另有50%的盲道存在不少问题。如,平安里路口西北50米处,一个盲道建在中铁施工队办公楼的停车场内,十分拥挤,盲人很难通过。
在不可移动物中,井盖数量最多,位居第一。从新街口前公用胡同到平安里的马路两侧的盲道上,400米距离内,共有井盖37个。其余是,建筑物围墙2处、变压器设施3个、交通围栏1处、电线杆1个、灯柱1个。
在可移动物中,汽车和自行车居多,各种小汽车26辆,数量最多。还有大纸盒、生活垃圾、建筑材料等路障。2010年7月31日晚上6点左右,我发现,平安里路口西北400米盲道上,一辆大轿车横卧在盲道上。我在新街口南大街,也曾经发现过类似问题2次。
在实地考察中,我还发现比井盖更严重的问题:交通围栏、灯柱、电线杆、建筑物围墙、变压器设施等“封杀”盲道。有些障碍物甚至对盲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如护国寺宾馆门前,盲道被3个高压电气设施切断。但周围却没有采取任何针对盲人的保护措施,盲道直通变压器,很是危险。
调查结论与具体建议
调查证明,平安里地区盲道上很不平安,甚至成为盲人朋友出行的“陷阱”。资料显示,现在我国大约有500万盲人。北京平安里地区盲道上的隐患问题,也许在其他地区没有这么严重,但也应引起警惕。因为平安里处在北京城中心地区,影响很大。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将盲道建设与人文北京问题联系在一起。
建议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模仿盲人通过盲道活动,体验盲人的痛苦和需要,从小知道爱护盲道,关爱盲人。
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北京市无障碍公共交通设施管理办法》。
对盲道上的各种隐患进行危险性等级区分,把问题分为5个等级,并提出分别解决建议。
1级问题:生活垃圾,危险性较低。提示环卫工人及时给予清扫即可。
2级问题:井盖阻断了盲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危险性不太高。改进办法是,对盲道上的各种井盖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使其与盲道成为好朋友,共同为盲人朋友服务。
3级问题:自行车、汽车、路障等,危险性中等。建议在盲道附近设立“禁止侵占盲道”等提醒标志,对违章者进行一次警告和二次处罚,严重者可拖走车辆。
4级问题:围墙、电线杆、灯柱、建筑物外墙壁等,危险性较高。建议移除这些障碍物,或者将盲道改变线路,以避免盲人朋友被这些设施碰伤。
5级问题:变电器等设施,危险性极高。建议这些设施要远离盲道,周围加装护栏,并在设施附近树立“高度危险”等标志和声控提示设备。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小学组行为与社会科学一等奖。
教育调查是一项有计划、有程序的系统科研工程。调查之前,要作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一般调查研究方案应包括: (1)课题题目,力求实(现实性)、小(可行性)、准(科学性)。(2)课题指出,要说明提出的背景、现状、主意等。(3)调查目的。(4)调查对象、范围、指导思想与原则、手段、方法等。对调查的步骤与时间安排则应具体、细致。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则落实到位。(荒海)
档案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属于会计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因而加大对实证的研究是我国今后研究方向的一个重点,下面我们就对两种较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来进行对比分析。
一、档案研究方法的分析
1、定义:
档案式研究研究问题的形式为“什么人”“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是指运用现成的数据库资料进行的研究。该种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数据检验假设,分为描述性统计和事件研究法两大类。
2、步骤:
①确立研究课题根据理论提出假设收集数据测试假设结果分析
②在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作思考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
③根据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推出假设命题,设计研究程序和方法。
④从现成的数据库搜集有关数据资料。
⑤运用这些数据资料对前面提出的假设命题采用计量经济学或统计描述等方法进行检验。
⑥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研究结论或理论的意义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或改进的余地。
3、适用性 :
主要运用现成的数据库资料进行研究,多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数据并检验假设,这是当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它大量地运用公司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资本市场数据和其他历史数据,找寻各种变量间的关联,这种方法多用于反映企业的实际运作、会计实务的演变、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变迁,能提供企业和市场对会计政策变动的实际反映,能研究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能衡量各个因素的实际影响程度。
二、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
1、定义:
通过研究者预先编制并印刷好的问卷向被调查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它是个人行为、态度、意见和看法的主要测量技术之一,也是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2、步骤:
①确定调查目的,决定研究对象
②问卷初稿,问卷预设,分析问卷信度、效度
③邮寄问卷或当面实施问卷
④催收问卷
3、适用性:
①从被调查的内容看,问卷调查适用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
②从被调查的样本看,适用于较大样本调查;
③从调查的过程看,适用于较短时期的调查;
④从被调查对象所在地域看,在城市中比在农村中适用,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适用;
⑤从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看,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对象。
三、两种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1、步骤对比:
档案研究:
调查研究:
确立研究课题根据理论提出假设收集数据测试假设结果分析
区别:档案研究需要提出假设
2、适用性对比
数据来源 时间跨度 样本容量 研究数据 适用范围
档案研究 数据库资源 根据研究主体选择时间跨度 相对较大 历史数据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研究
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的主观意见 适用于较短时期的调查 相对较小 现实信息 比较广发
3、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1)档案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用性,且易于获得大样本数据,即可以利用计算机直接读取的规范化的数据库,使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档案”数据。②便于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数据并检验假设,具有科学性。③拓展和深化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准确性。
缺点: ①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并且我国宏观经济状况波动较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每年也有相应的变化和新准则出台,导致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②会计资料滞后性严重。由于数据库中的资料收集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导致会计资料滞后,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时效性。③样本容量不充分。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1990年),往往难以做时间序列分析,只能做截面资料研究。④信息披露不足或不准确。因为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报、年报以及咨询公司或其他学者收集到的公开资料。有些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数据,可能出现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披露准确性不足。⑤数据与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伪相关”,只能提供关联性的结论,无法给出因果关系的结果。⑥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2)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①简单易行,容易操作。②由于问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能研究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更有价值。
缺点:①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调查问卷的质量较难保证。调查问卷采用用户填答问卷的方式,调查结果的质量难以保证。②调查问卷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经验。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影响调查的价值。对信度和效度的控制要求十分丰富的经验。③调查问卷的结果广而不深。一般问卷都比较简单,问题也适中,不能够与受访者深入探讨某一问题。④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⑤受访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杨雄胜,薛清梅,杨全文等.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8(7). [2]张朝宓,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1. 会计研究评述,蔡春,
[3]蔡春,证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12)
【关键词】信息管理 市场调研 培养方案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学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社会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要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当前,信息管理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等问题。
为使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适应社会企业实际需求、跟紧学科自身的发展、力创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本研究对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互联网络问卷和回收数据,获得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省内企业对本系学生需求和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邀请企业校友回校面对面座谈。通过网上信息搜索,了解国内典型高校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比和国内高校的培养计划,发现趋势、特点、差距和不足。通过教师、在校生座谈以及问卷调查,收集本系教师和在校生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数据分析结论
本次调研通过调查毕业生、典型企业、同类院校、在校师生等多个调查对象,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比较丰富的信息,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模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图谱的总体思路仍然有效。信管专业仍将发挥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全面发展的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化规划和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评价以及信息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构信息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引进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参考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落实以强化学生高级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把握市场当前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实现人才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潜力之间的最佳平衡。
关于人才能力组成和结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贵在“复合”,难在“复合”。应突出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个性心理素质。通过在校接受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掌握现代经营管理原理、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从事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信息组织、分析、传播与开发利用等信息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开发与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情报检索、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信息分析与开发能力,能了解并跟踪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及其市场的发展动态,从而形成较强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
关于课程体系建设。应强化融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厚基础、宽口径、适应能力强的专业特色,对于定量数学决策优化模型技术、计算机领域技术模块,以及代表信管专业问题解决特色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等三大知识团,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组织知识点,做到逻辑连贯、没有过多的重复,理论学时精简、合理,淘汰一些技术内容已经陈旧的课程或章节,引入先进技术内容的章节或课程,健全、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实现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三大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融经济、管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关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信管专业,怎么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过分,这是因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应在整合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重新审视课程实验、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一系列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体系,精心安排实验项目,尽量将多个知识点组合成较大的实践项目,并严格指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商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手段和模式。为很好地完成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的支持,实现人才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和谐发展,必须综合运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利用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大力建设好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法等学习方法,加强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减少必修课学时数,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对信息管理专业建设配套政策的建议
关于素质教育。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了解太少,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在所有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均匀地分布在1-6学期,其实践环节均在假期中完成。这样总学分不变,但省出了课内学时,又可使学生到社会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具有更加明确的主题,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加深入广泛地了解社会,锻炼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 培养方案 定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2-02
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新的形势下实现医药卫生领域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之不是很适应。卫生管理本科专业如何构建完整、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小组访谈方法收集专家对于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广西区内选择20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面的专家作为调查对象。遴选条件: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5年以上,并且副高及以上职称。
(二)方法与内容
10名调查对象组成1个小组,以拟定的调查提纲为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访谈,对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的筛选、课程的时数等开展讨论。
二、结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见
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学和医学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学和卫生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管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医院管理、预防保健管理和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二)课程模块设置的意见
90%的专家认为,除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应该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医学科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模块。
(三)课程的筛选意见
75%专家建议自然科学课程设置2门课即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高等数学。95%的专家认为应该将医学类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但不应只是单纯的分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一门“临床医学”。85%专家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该由管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组成。经小组访谈讨论,初步筛选出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见表1。
(四)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意见
85%的专家建议,4个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为:自然科学课程10%:医学科学课程30%:专业基础课程25%:专业课程35%。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90%的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占70%左右为宜。
表1 小组访谈初筛出的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
课程模块 课程目录
自然科学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医学科学课程 基础医学 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临床医学 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
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基础、管理运筹学、管理文秘、卫生监督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流行病学、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计量经济学
专业课程 公共关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社区医学、医疗保险学、组织行为学
三、讨论
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导致学习范围宽泛而难以深入,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做到合理和高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又能系统地了解卫生管理和卫生法学类等相关课程,促进自我的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相对比较重要,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该占到总课时数的70%左右,专家建议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卫生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掌握和熟悉医学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达到培养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高等卫生管理教育存在突出管理专业知识、忽视医学类学科的教育的倾向。因此,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当重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但是,由于医学具有非常突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相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课程安排而言,卫生管理专业要将丰富深奥的医学课程在两年时间内消化完,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目前国内大多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安排仍然整体套用临床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卫生管理专业特殊性,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与临床专业材、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疲于应付各种测验和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难以培养出体现医学特色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因此,医学课程的设置,要采取与临床专业教学分离的方式,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将医学课程有机融合成“基础、浅显”的课程体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删除一些医学内容,以降低学时数。
【参考文献】
[1]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2]许亮文,孙淑秀,徐洁蕾,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11)
[3]张旭,陈立明. 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6)
[4]王悦,李鲁.卫生管理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方调研及其综合考核体系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1)
[5]刘金波,王锦帆,马艳.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2)
[6]张翔,薛军,张太明,等. 基于 STS 教育思想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9(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JGA016)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图书馆 社会化服务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全民阅读理念的加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已备受关注。安徽省教育厅于2014年8月份下发的《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的意见》,要求安徽全省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文化、科研、体育等资源,最大限度向社区居民开放。这就对我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做出了硬性规定,本文对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调查方法
本文通过面向社会人员发放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问卷,了解社会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回收率为100%。再通过互联网了解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现状,逐一访问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网站,浏览其信息服务、规章制度等内容,确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名单。对这些高校发放面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6份,回收23份,回收率为63.4%。由于回收率较低,笔者针对没有收到回复的高校,进行电话访问。最后综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电话访问,了解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面向社会人员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调查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相当,男性占51.8%,女性占48.2%,平均年龄为25~30岁。调查对象比较广泛,被调查者主要集中为在校学生和普通员工,各占34.8%和28.6%。从教育程度来说,以大学专科、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人群为主,占88.3%。
2、用户对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
调查显示,89.3%的被调查者希望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然而,有6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或不清楚有哪些本地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社会化服务。说明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被认知度低,大多高校把图书馆当作大学独有的财产,仅供本校教学和科研使用,缺乏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
3、社会人员希望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情况的调查
在社会人员通常需要高校图书馆提供哪些资源的调查中,与专业相关的文献需求最大,占73.1%,这与高校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不能比拟的丰富专业文献有非常大的关系;用户希望得到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为书刊借阅(67.9%)、参考咨询(63.4%)、文献传递(47.3%)、文献检索(43.8%)、科技查新(42.8%)、在室阅览(42.8%);71.4%的被调查者理想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和手段是办理外来读者证,并且大部分被调查者可能平时工作繁忙希望高校图书馆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依旧对外开放;64.3%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收取一定得费用。
4、社会人员对曾经接受本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满意度
在对社会人员曾经接受的本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调查中,表示一般的占59.8%,满意的占22.3%,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非常满意的都占6%左右,说明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面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调查
据统计,安徽省现有30多所地方高校开展了社会化服务,笔者就其中的15所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情况,从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服务范围和程度。
1、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情况
调查的15所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面向本地公众或社会人员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办证服务和临时服务,15所安徽省高校图书馆11所采取办证服务,4所采取临时服务。服务时间主要集中在正常开馆日和双休日。对于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大部分安徽省地方高校实行免费服务,只有少数几个高校收取一定得费用(工本费、服务费、押金)。可见,安徽省已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高校,面向社会公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却又基于可能带来诸多问题的考虑,对其进行多样限制,导致社会读者对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并不高。(见表1)
2、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的调查
安徽省地方高校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都提供读者阅读纸质书籍和纸质报刊,但被调查的15所高校图书馆中只有5所允许读者将书籍外借。只有6所高校开放了其数字资源供读者查阅。15所安徽省地方高校只有安徽科技学院和安徽工业大学提供了信息素养培训和文献传递服务,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只有安徽科技学院。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地方高校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属于最基础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借阅服务和借阅证的办理。然而,根据面向用户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还希望得到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定题服务、在室阅览等服务,这些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大多都没有提供。
三、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的经费由国家的财政拨款支持,国家的财政来自每个纳税的社会公众,所以,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也应该尽力为社会公众服务,求得社会的支持。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
为了让公众了解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内容,对于已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转变传统观念的第一步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哪些高校图书馆已对社会公众开放,了解高校图书馆可供对外开放的馆藏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将社会公众“请进来”而不是“不作为”。
(二)拓宽服务范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在原有的借阅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如科技查新服务、代查代检服务、定题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培训服务、特色服务等。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强图书馆联盟建设,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实现馆藏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优势,提供网上电子阅览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这样既不影响本校师生利用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和相关规章制度
社会公众人员构成复杂,综合素养参差不齐,不同于高校学生,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信息素养培训,所以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3]如在制定借阅规章制度时,要明确服务对象、借阅方式、借阅时间、借阅手续、借阅权限、收费情况等规定,避免出现不必要纠纷。在资源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上要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和社会读者需求来合理规划,做到尽力为社会公共服务。在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间上要符合社会公众的特点,如可以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提供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专业的人才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社会公众服务,在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研究,发现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也比较缓慢,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以期更好地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为社会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的意见[EB/OL].http:///72/view/2774,2014-08-12.
关键词:城际铁路;南水北调;交叉;方案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述
郑焦城际铁路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77km,双线,设计时速200km/h(预留250km/h),从南向北连接郑州、焦作两地,其在焦作市区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交叉。
交叉处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穿瓮涧河倒虹吸工程,倒虹吸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穿瓮涧河和既有新焦线而设,倒虹吸孔径分两幅布置为:2-(6.5×6.8)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6.3m(间隙)+2-(6.5×6.8)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虹吸覆土厚度约6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引起了该段既有新焦线的改建,受线路方案控制,铁路与倒虹吸轴线夹角为29°,原改建工程为了减小跨越倒虹吸桥梁结构的跨度,改建新焦线设计方案为两单线桥梁,新焦上、下行线桥跨布置均为4-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2-64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2-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两线桥墩错位布置。
图1原改建新焦线跨南水北调工程立交方案平面示意图
郑焦城际铁路的线路方案需沿既有新焦铁路引入焦作站,部分利用既有新焦线线位,因此,结合郑焦线的实施对原新焦线改建工程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了原设计通道,郑焦城际铁路与改建新焦线平行跨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图2郑焦线、改建新焦线跨南水北调工程平面示意图
2、主要控制因素
本桥与南水北调倒虹吸工程同步实施,是保证南水北调顺利通水的控制性重点工程,桥梁工程与南水北调倒虹吸的施工相互干扰,施工过程复杂,在设计过程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本桥为客运专线桥梁,需具备良好的完整的使用功能,同时应充分考虑实施条件、耐久性能、运营维修、工程造价等因素。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国家重点工程,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确定的建设目标,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桥式方案应简结便于实施,减少两工程之间的施工干扰,满足南水北调按时通水的工期要求。
(3)由于倒虹吸施工设计方案已批复,桥式方案必须满足其孔径布置要求,同时应考虑桥梁基础对倒虹吸结构的影响。
(4)本工程在跨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同时需跨越瓮涧河,瓮涧河设计流量Q1%=710m3/s,设计应考虑其行洪要求。
(5)桥位位于焦作市城区内,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应重视桥梁景观设计。
3、上跨南水北调交叉工程方案研究
利用原改建新焦线设计方案,采用64m简支梁结构跨越南水北调,由于铁路线与南水北调轴线夹角仅29°,为了减小简支梁跨度,需将桥梁设计为两座单线桥梁,桥墩错位布置,从而满足倒虹吸对桥梁的跨度要求。梁体采用移动支架拼架法施工,该工法需利用桥下地基施工,梁体完工前倒虹吸基坑无法开挖,桥梁设置为单线桥增加了梁体孔数和桥墩个数,造成工期延长,该方案三项工程无法同步实施,直接影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按期通水。从经济角度分析,双线铁路分为两单线桥梁设计会增加投资,造成工程浪费,因此,原设计方案不合理。
为使结构经济合理,结合三项工程的平面位置关系特点,跨越倒虹吸桥式选择连续梁结构最为合理,结合桥梁功能要求,主孔拟采用以下两种桥式方案:(1)(90+180+90)m连连续梁拱组合桥方案;(2)(48+72+72+48)m连续梁方案。
3.1(90+180+90)m连续梁拱组合桥方案
受工期影响,铁路桥梁工程需与南水北调倒虹吸工程同步实施,因倒虹吸埋深达16m,需大开挖现浇施工,为了减少桥梁施工对倒虹吸施工的影响,采用(90+180+90)m连续梁拱组合桥一跨跨越倒虹吸,从而减少了墩台布置,主跨采用“先梁后拱”的施工方法,在建成的桥面上进行钢管拱肋的架设,立体施工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两工程之间的施工干扰。一跨跨越减少了桥墩基础对倒虹吸结构的影响。桥梁位于焦作市城区内,中跨由于拱的加劲,有效地降低了主梁的建筑高度,结构轻盈,造型美观。
图3连续梁拱组合桥式方案布置图
3.2(48+72+72+48)m连续梁方案
利用倒虹吸两幅间的间隙设置桥墩,上部采用(48+72+72+48)m连续梁结构,降低了主跨跨度和结构高度,采用悬臂灌注的施工方法,减少了工程施工间的相互干扰,能够很好的保证各工程的工期要求。但是倒虹吸中间的桥墩基础对倒虹吸结构的使用安全存在在一定的影响,承台边缘距倒虹吸结构最近处仅0.66m,根据《新建铁路郑州至焦作线及新月改线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评价报告》要求,需优化加强受影响倒虹吸管身的钢筋配置,同时对承台基坑回填进行了特殊设计,在承台和倒虹吸管身之间填(0.75m砂层+0.15m厚泡沫塑料板+黏土),以削弱桥墩水平震动荷载对倒虹吸管身结构的影响。
图4连续梁桥式方案布置图
3.3施工方案研究
南水北调倒虹吸工程部分位于既有新焦线线下,在既有新焦线改建前,南水北调倒虹吸工程无法全部实施,因此,倒虹吸工程需分两期实施。南水北调倒虹吸基础埋深达16m,为了保证铁路桥梁基础的安全稳定,邻近倒虹吸桥梁承台底埋深与倒虹吸基底位于同一高程,因此 ,两工程均为深基坑开挖现浇施工,结合南水北调基坑开挖要求,两工程需制定严格的施工顺序,合理完成开挖防护方案的设计,经研究,两桥式方案对开挖防护方案的要求基本相同,以(48+72+72+48)m连续梁施工方案为例:桥址处基坑开挖范围内主要为承载力100~150kpa的粉土和粉质粘土层,地下埋深位于地表以下1~2m处,深基坑开挖需解决边坡稳定和降水问题,经与南水北调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决定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固结合放坡开挖的施工方案。受基坑开挖影响的桥墩为郑焦城际铁路的4号、5号、6号、7号桥墩,改建新焦铁路的5号、6号、7号桥墩。基坑开挖前先完成上述桥墩的桩基施工,待南水北调一期基坑开挖到位后进行承台和墩身的施工,倒虹吸一期涵节的施工和连续梁的施工可立体交叉施工,待改建新焦铁路通车后,南水北调可开始二期涵节的施工。
图5施工方案平面布置图
3.3方案比选
表1桥式方案优缺点分析比较
方案名称 优点 缺点
(48+72+72+48)m连续梁方案 1.技术成熟,结构简洁,能够满足高速铁路技术性能要求;
2.具备良好完整的使用功能,造价低,经济性好;
3.采用悬臂现浇施工,六个施工面可同时施工,施工工期短;
4.建成后养护维修工作量小
1.中墩对倒虹吸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需适当调整倒虹吸设计,通过技术措施消除隐患。
(90+180+90)m连续梁拱组合桥方案 1. 能够满足高速铁路技术性能要求,造型优美;
2. 具备良好完整的使用功能,对倒虹吸结构影响较小;
3.一跨跨越倒虹吸,项目间施工干扰减少。 1.梁拱组合体系,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长;
2.投资较连续梁方案高;
3.建成后养护工作量大。
经综合比较,(48+72+72+48)m连续梁方案具有结构简洁、造价低、施工工期短、后期养护工作量小的优点,中墩对倒虹吸结构的影响可通过技术措施解决,交叉工程铁路桥设计方案推荐采用(48+72+72+48)m连续梁设计方案。
4、结论
郑焦城际铁路充分利用了改建新焦铁路的通道,三个建设项目统筹考虑,优化了原改建新焦铁路工程的跨越方案,简化了施工,保证了南水北调工程主体工程的按期完工。该方案顺利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的技术审查并实施完成,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按期通水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郑州至焦作线初步设计.北京: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09.
[2]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新建铁路郑州至焦作线及新月改线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评价报告.郑州: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 1062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改革;再思考;模拟公司;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0-02
1高职教育要求与课程性质研究
1.1高职教育要求研究
201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很显然,高职教育的要求比中职教育更进一步,中职强调的是一线技术技能,而高职除了技能要求外,还要求教育出的学生是可发展、复合型、创新型,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思考,会创新。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来说,学生不仅要知道调查与预测的具体方法,而且还要会灵活应用,甚至要能够针对具体情况,思考出创造出更好的更合适的调查或预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
1.2课程性质研究
“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调查、分析、预测和解决企业相关市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市场对信息搜集与分析的需要。一方面,调查与预测的知识和技能来自于实践,是人们对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前人把它变为文字,上升为理论,给后人参考,以使后人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去处理市场上那些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信息,使这些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企业服务。因此,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仅是要知道还要会用。
2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研究
2.1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经过三轮教学实践后,笔者就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并于2011年4月在《科教文汇》杂志上发表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一文。从教师自身有进行改革的能力、学生有进行改革的需求、督导提出进行改革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大改革思路。第一,成立模拟公司,开展真实的调查活动;第二,课堂情景模拟,体验调查方法;第三,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第五,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大作业和课堂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2.2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2.2.1取得的成效
(1)模拟公司成立,学生听课积极性明显提高。
第一堂课成立模拟公司,布置调查任务,后面的内容都以调查任务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前学生听课缺乏动力,听着听着就会走神。但是现在只要一提到模拟公司的调查任务,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眼神马上会变得专注起来,有些认真的同学还会拿笔出来进行相应的记录。课堂效果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
(2)多媒体课件引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进一步提升。
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上课更专注了,感觉多了一样吸引他们的东西。精神状态也要比以前使用板书时好很多。上课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提高了。这说明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率比以前提高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比以前提升了,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3)考试方式变革,更合理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考试方式改革之后,期末考试成绩中一半的成绩决定于市场调查报告,而市场调查报告就是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反映。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好地兼顾了理论和实践,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考查。另外,理论考试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这考查了学生的个人水平;而市场调查报告,是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完成的,需要学生间相互合作,这就考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考试方式的变革还同时兼顾了个人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查。变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合理全面的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2.2.2存在问题
(1)学生成立的公司名称不规范,调查报告内容不规范。
第一轮尝试时,对学生成立公司的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成立的公司五花八门,有成立广告公司的,有成立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报告和PPT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给人感觉有一点乱。
(2)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够丰富。
第一轮尝试,只是做到了各章都有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还不是很丰富,视频只有一小段,图片也不是很多,框架结构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课件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市场调查报告评分体系不完善。
虽然对调查报告的评分结合了报告质量和ppt演示情况2个方面;对调查报告质量的评分从规范性、充实性、实用性、实效性四个方面进行,ppt汇报演示的打分也结合了老师的评分和学生评委的分数,但是评分标准还是不够细致。
(4)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尚未实施。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课时安排较紧,机房安排紧张等,使得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两项改革尚未实施。
一轮实践完成后,我根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改革方法,并进行了新一轮的实践尝试。这一轮的教学效果又比前一轮有了新的提升。
3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再思考
3.1成立模拟调查公司,规范公司名称,将调查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第一堂课简要介绍学习要求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商量成立模拟调查公司,每个班成立3-4个公司;明确公司的名称一律为xx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内容是:提供市场调查服务;并且布置本门课程的市场调查任务:为我系校园电子商务网站的成立开展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这样的设计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学生踏入社会,可以创业,自行成立公司,招募员工;也可以去应聘,为他人打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强行为他们安排工作伙伴,作为老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员工;作为员工,可以自由选择想去的单位。让学生自行成立模拟公司,而不是直接分配人员成立模拟公司,正是想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一下市场上的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锻炼。第二,对于每个班成立模拟公司的数量有所限制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模拟公司若成立太多,后面的调查结果PPT汇报会占用大量时间,教学课时不够。二是学生踏入社会,自己成立公司,也有人数的要求,寻找不到合作伙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那也只能选择为他人打工,否则,不劳动就没饭吃。所以,事实上,公司也不可能无限制成立。第三,对公司名称和经营内容的明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司的成员,要做什么。在两轮的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些不足,不将公司名称、经营内容清楚地明确化,到后面,学生就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成立的公司五花八门。第四,第一堂课就明确模拟公司的调查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课程中都能进入角色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去听讲、学习、思考。
此外,在以后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将调查任务贯穿进去,引导学生站在模拟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高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不提点,那一开始成立的模拟公司就是空的,他们很难真正进入角色。
3.2完善多媒体课件,增加图片与短视频,提升课件吸引力
多媒体课件是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工具,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片,活动的视频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但是高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他们的专注力不够,看了两眼,觉得没新意了,还是会走神。所以要想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就要对现有的对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要进一步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短视频等内容,减少大量的文字堆积,增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减少静态页面停留时间,只有PPT动起来,变化起来,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目光。吸引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所以图片、段视频及文字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课程的重难点,突出课程的重难点,要让学生愿意看PPT,想看PPT,并且能学到相关知识。这对PPT的要求很高,做起来相当不容易,但是这是值得去探索改进的,是今后改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向。
3.3改革考核方式,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细化实践分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够比较合理全面地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本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成绩组成。期末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和市场调查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课程考核成绩组成分布表
对调查报告的格式给出明确的要求,统一封面和里面应包含的内容,各部分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也给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并对市场调查实践成绩进一步细化。对调查报告质量的每一分的取得都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例如规范性方面,封面、序言、目录、摘要、正文、附件齐全,排版规范,得6分。缺一样,扣1分,排版不规范,扣1分,扣完为止。调查报告演示:取学生平均分和教师打分的平均分。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交上来的调查报告更整齐统一,对实践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合理。
3.4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课堂情境模拟与上机实训落到实处
课堂情境模拟与上机实训两项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开展。但是,这两项内容同时又受到课时和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进度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内容,空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课堂情境模拟主要用于市场调查部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调查方法。上机实训主要用于市场预测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计算机对市场上的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进行预测,为学生踏上社会后真正使用奠定基础。上机实训的实施还需要提前和机房及教务部门协调,妥善安排实训课时。
4总结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虽然经过了多轮的思考与实践,但远没有结束,每一轮实践都会有新的思考和收获,每一次思考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验证。课程教学方法将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以确保符合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掌握扎实知识和能灵活应用技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6).
[2]高慎英.有效教学的新思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5).
[3]郑丽芬.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模拟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管理学家,2012(14).
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反馈信息分析对《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给出了修改调整建议,能够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质检 调研 人才培养方案
0 引言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全面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趋势、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和设置本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等方面的针对性的问题,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制订合理的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1-4]。相关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已经就业的学生及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和主管领导进行了大量走访及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在生产中的具体工作情况,为本专业的建设方向提供有力的依据[5]。经过大量走访和调研,发现了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在工厂工作中的要求存在一些相适应的问题,也听取了相关人员对于本专业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为下一步编制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1 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切实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具体工作情况,特此制作了《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调查表》,主要调研:近三年质检人才需求状况;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就业岗位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企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建议。调研教师对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学生、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和主管领导,进行了走访调研和座谈调研等,并完成了调查表的填写,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 调研资料分析
调研资料中的一些调研项目可以有多项选择,而有些调研项目的一些被调研对象没有做出选择,每一项调研内容的百分比为选择该项的调研资料份数与总份数之比。
2.1 近三年质检人才需求状况
2.1.1 需求人数:1-3人,30份,34.5%;4-6人,19份,21.8%;7-10人,6份,6.9%;10人以上,14份,16.1%。
2.1.2 需求趋势:上升,38份,43.7%;下降,1份,1.1%;无变化,5份,5.7%。
2.2 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
机械产品检验,70份,80.5%;质检工艺编制,8份,9.2%;计量仪器操作,32份,36.8%;机械产品加工,21份,24.1%;产品质量分析与改进,27份,31%;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6份,6.9%;企业内审员,18份,20.7%;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咨询、监督,19份,21.8%;其它岗位,2份,2.3%。
2.3 就业岗位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2.3.1 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6份,
52.9%;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40份,45.9%;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2份,48.3%;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份,33.3%;具有在团队合作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4份,50.6%。
2.3.2 专业能力:具有阅读机械专业有关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36份,41.4%;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制图的能力,23份,26.4%;能使用游标卡尺寸、千分尺等常用量具进行产品检验,49份,56.3%;能使用三坐标、万能工具显微镜等现代测量设备对机械零件进行检测,28份,32.2%;具有对机械产品进行质量分析的能力,35份,40.2%;能够对常规量具及测量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调试的初步能力,15份,17.2%;具有学习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34份,39.1%;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员岗位的工作能力,21份,24.1%;具有正确编写中等复杂零件的检验工艺规程的能力,26份,29.9%。
2.4 企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具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28份,32.2%;具有识图、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一般知识,52份,59.8%;掌握必须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12份,13.8%;掌握简单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理论,11份,12.6%;熟悉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41份,47.1%;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进行质量分析及产品质量改进,25份,28.7%;了解计量仪器原理及其操作方法,31份,35.6%;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20份,23%;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与ISO9000质量体系
及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39份,44.8%。
2.5 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2.5.1 需要加强的知识技能: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需
要加强,要有更多的机械加工实践机会,要了解一些现在先进的检测技术。
2.5.2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规范使用各种通用量具,对气动量仪和内径表这方面知识更应该加强;对课程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材料力学、金属表面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这样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不合格零件产生的原因。
2.5.3 正确应用下列术语:合格、不合格、缺陷、返工、降级、返修、报废、让步、偏离许可、放行,会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质量信息处理,具有生产技术知识。
2.5.4 要有对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对产品设计进行评审和新产品鉴定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的能力。
2.5.5 在学校应当多安排实训,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待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对工作的责任感、生活的积极态度。
3 调研结论及建议
从调研资料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质检专业设置的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校学习这些课程和走上工作岗位应用这些课程之间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调研企业对于质检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正是我们今后应该在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完善的薄弱环节。
①适当增加机械加工工艺、测量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等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的课时。
②总体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能从事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实施、机械产品检验、企业内审员、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咨询、监督等岗位。
③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企业文化。
④开设实用的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类课程,以适应企业的急需。
从调研结果来看,本次调研达到了调研的预期目的,为教研室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韩丽珠,林琨智.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3):19-21.
[2]徐秀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徐秀娟.机械制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李焦明.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6):52-54.
1、简明性原则不是明确调查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
2、必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是明确调查目标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3、在设计调查研究方案时,关于调查目的的阐述,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该项调研?调研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用什么形式来反映调研的最终成果?调研的意义、价值何在?将起到怎样的社会作用?同时,还应写明将本着怎样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调查研究。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几年来,笔者从事区域教科研课题管理实践,结合区域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就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如何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谈一点思考与看法。
一、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检视
从区域各级各类“十一五”课题结题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承担的课题,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课题极少,许多课题研究成果因价值不大而缺乏推广意义;也有一些课题因缺乏研究成果而结不了题,课题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在2012-2013学年本区域开展的课题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课题选择不当。教师在课题选题时考虑不够慎重和周密。选题不切自身实际,课题研究范围太大或太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难度较大;或研究起点太低,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难以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或把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或经验当作研究内容,缺乏研究的价值。选题不当实属课题研究的“胎里毛病”,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甚至课题的生命。
二是实施过程缺失。一些课题承担者由于缺乏科研意识,在课题立项后因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淡忘课题研究,或没有按照研究设计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时间、方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没有(或不会)正确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没有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行为措施,也没有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缺少有价值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这样的课题即使能通过结题,其课题研究也属于假研究。
三是缺少专业引领。许多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喜欢孤军奋战,很少做文献研究,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与教研、科研部门的专家沟通,在开题论证、研究实施、整理结果等研究环节,没有取得专家指导;只埋头实践,不善于反思,缺乏应有的专题研讨与学习交流;或闭门造车,不会总结经验与诊断分析,最终陷入迷茫,致使课题做不下去。
四是研究成果单一。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单一化、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教师课题研究往往会陷入从文本到文本,脱离自身实践的泥淖。不少课题结题时只呈现文本形式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缺乏相关实践形态研究成果的支撑与佐证。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结论),并非建立在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也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夸夸其谈,或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引申扩大,拼凑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样的课题即使结了题,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可言。
毋庸讳言,目前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确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片面强调课题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性,以及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定与业务晋升的阶梯,当作学校的“门面”与“招牌”等“功利”思想,导致课题研究目的不明,目标定位不当。应该说,课题研究让许多普通教师遭遇了困难与尴尬。
二、“三真”:提升课题研究品质的应然追求
有效解决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必须将“改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争取“真”成果,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师生成长。
(一)要研究的是“真”问题
课题即问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研究者必须认真重视开题论证活动,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准备工作。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促进师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里,在教育教学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或背离中,从教育教学理论文献中发现的空白与矛盾点,从教育教学内部及其与外部(家长、社会、行政等)的矛盾处,精心选择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真”问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研究水平,找准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确立一项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2.切实加强文献研究。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占有广泛而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信息。因此,研究者必须进行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在课题立项前后,研究者必须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该课题或类似项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以帮助研究者正确认识“自己研究的是不是‘真’问题”,以避免研究起点过低,进行重复无效劳动,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
3.虚心接受专家论证。有专家参与的课题开题论证十分重要,能帮助课题承担者认清自己研究的问题到底有多“真”。开题论证重点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论证研究目标,确认课题研究范围的广度与研究者研究水平的程度,使研究者能知彼知己;二是论证研究内容,关注研究内容是否紧扣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是否整体完备,表述清楚,各子课题是否相对独立、难易均衡。三是论证实施步骤,使课题组成员统一思想,全面了解、认识课题,明确各自任务和具体做法。接受专家论证指导,能使课题组成员学会与专家沟通、对话,提升课题研究层次与境界。
(二)要展开的是“真”研究
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必须进行真研究、真实践。教师开展真研究,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现场,遵循课题研究的程序与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对提升课题研究品质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有了精心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才能有“真”研究的展开,才有取得“真”成果的可能。课题组必须认真吸收相关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如课题名称表述、研究目标定位、研究内容分解、研究方法选择、研究任务落实与实施步骤调整等等。如果发现所研究的问题失了“真”,有必要向上级课题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更改课题名称。一个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能使后续研究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有效降低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失误。
2.立足教育教学现场。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改进实践”的价值。课题研究要立足教育教学现场,必须重视对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正确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了解问题(事实情况或现状),分析事实,认真研究,得出结论,证实这种问题,以寻找解决办法,或改进工作,或形成进一步(或新的)研究的方案。事实证明,有了调查研究,才能将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及其表现形式作为研究课题。也正因为调查研究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大多数教育课题研究的中期、后期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研究状况,验证研究假设与实践成果。
3.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许多缺乏研究实施过程的假研究,其症结就是因为课题研究方案中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变成了只是“写给别人看”的“摆设”。因此,要进行“真”研究,必须科学使用研究方法,尤其是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活动。如教育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行动研究,应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程序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研究,体现研究的动态性、联合性、参与性、反思性,来解决那些所要解决的“真”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可以说,符合课题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三)要争取的是“真”成果
成长即成果。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力争取得有价值的“真”成果,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关注课题研究实践形态成果的生成。
1.正确定位课题研究成果。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就根据研究对象与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检查验收课题和鉴定成果。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成果除了文本形式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或专著,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教育评论外,更应关注实践性成果的生成,如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教育叙事、研究日志、自编教材、课件、相关网站(平台)或资源库等,还可以将体现研究对象具体变化的师生作品及其他个性化资料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佐证材料。应该说,课题研究真正解决了那个“真”问题,真正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师生成长,就是最有价值的“真”成果。
2.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论点或观点,分析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甚至评定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主要是积累应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资料。而学校课题研究则需要课题组有关人员根据研究特定需要,使用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手段,通过测量、调查、观察、访谈及文献查阅等途径,采集、记录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与非数据资料,按相关研究程序与档案要求,进行存储、筛选、分类、整理。这对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3.学会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遇到的一大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要全面具体、客观真实,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分解与深入剖析,经过比较、综合、归纳,揭示所研究的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得出可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研究成果的分析阐释,必须客观准确,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不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要做到资料翔实,条理清晰,表达简明,合乎逻辑。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不为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或通过课题管理部门成果鉴定获得一纸结题证书,而应该关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去探索、考察对曾经研究的问题所下的结论,能否在同类问题,或更大范围内适用,进而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展开循环上升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3、组织音乐剧校社团的同学们排练和演出,录制优秀儿童音乐剧光盘。
1、选题的基础原则:
实用性:根据目前的情况,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未来。
新颖性: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
可行性: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科学性: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
2、选题的一般步骤:
(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
(4)开题论证。学校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可以请省、市专家作专项指导。
3、选题的具体方法:
(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
(2)随机性选择课题。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
(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
(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科研能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91-94.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 地理教学 实践 思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的动起来,一直是教师认真研究的对象和考虑的问题,也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是无法替代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法就是符合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方法,下面我就把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社会调查研究法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获得某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了解明白某一社会现象,并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调查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在社会调查中采用是以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为主、文献法为辅的形式。
二、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调查研究涉及到四个要素:(1)调查什么?(2)谁去调查?(3)向谁调查?(4)怎样调查?根据这个思路,我整理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提炼出一些容易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知识点,并分成若干个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对象。然后根据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开始设计安排学生进行调查。
1.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地理教材中内容很多,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知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椒江人,有一部分来自区外的路桥、黄岩、三门、仙居、临海、玉环、温岭等各县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农业地理中的特产作为社会调查研究的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1)我把班级学生以他们所居住的地域划分为9个大组,其中椒江区这个大组因为人多,继续划分为三个小组,共计11组。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访当地的农民、地方上的特产专卖店和农贸市场,了解台州特产的种类、种植条件范围以及销售情况等。要求进行调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本着谦虚请教的态度进行调查。因为调查过程中可能会遇上来自客观的或人为的阻力,这就需要学生给自己打预防针,保持自信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2)为了让调查顺利进行,学校将给每组的学生开具一张由学校派出进行社会调查的证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方便。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集中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形成初稿。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3)调查范围和方法、时间、地点、程序;(4)调查对象;(5)调查人员组成、组织结构以及安排等。方案的讨论和制定是为了让每组的学生了解调查的预设,从而解决怎么样调查的问题。具体如:周末几点在哪里集中、调查的具体路线、预计调查的几个人或地点、询问的问题、由谁做记录等等。
4.收集资料
各组在周末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求做记录,收集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资料。
5.分析资料
调查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调查过程中记录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调查心得进行交流,并由一人执笔,写出调查报告。
6.结论与建议
在周一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每组学生派一位代言人在班级里进行了现场汇报,汇报中学生感慨有加,既阐述了自己的调查经过、得出的结论,又谈了在调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等,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各组同学一致认可用八个字来小结此次台州特产调查的主题:山珍海味,水果之乡。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所以对于学生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迁移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调查出来的众多特产中,我们选择了玉环的文旦作为案例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已经得出玉环文旦的分布范围和种植条件,包括销售区域等知识。我们把相关的知识用投影仪展示:
玉环文旦属柑橘属,是浙江柚类优良品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半岛上的楚门镇、清港镇和龙岩、密溪等乡的滨海涂地和山麓。土壤为黄(红)色酸性砂质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无霜期327天,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分布比较均匀。
种植面积1.67万亩,总产量在3万吨以上。价格大批发最低每公斤3.9元(采摘期仅是2.7元,小批发4.6元),有的要卖到每公斤5.2元。
主要销售区域:当地的企事业、单位、部门(他们习惯大量购买文旦作为礼品,曾经根村果农王志根3500公斤文旦,被县两个部门订购采摘一空)以及个人;浙江省内外的一些主要大中城市,如宁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还出口到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销售价格和利润非常高。
文旦具较高的加工价值,加工附加值高,如果肉可加工成不含任何腐剂的纯天然粒粒汁、原汁等系列饮品,果皮可提取柠檬苦素、果胶或制作果脯、果酱。
文旦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B、C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提问:(1)根据材料,以玉环、文旦为例,说一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因素?
(2)你认为,以后影响玉环文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初步讨论,加上学生之前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学生很轻松就得出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气候(热量、光照和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产品消费状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农产品品种、生产技术、装备以及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劳动力等。其中市场需求因素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影响越来越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从而促进该农产品的种植发展。
以文旦为例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以涌泉的蜜橘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生们经过之前的调查,再加上课内的案例分析,基本上对农业区位因素有了很深的理解,这也达到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三、社会调查研究法运用的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结如下:
1.社会调查研究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社会调查法从组建小组、讨论方案、调查行动,一直到汇报,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主动、相互协调与合作,并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别人的观点,同时取舍、评价,进行知识重组。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社会调查法的运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又使学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社会调查研究法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
社会调查的内容取之于地理教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专题的社会实践调查,再回归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调查研究法是地理课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
地理教育要创新,必须坚持地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社会调查研究法的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参与、体验、收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直至写出调查报告;以及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调查结果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地理教育的创新。
四、社会调查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不宜多
因为调查要实地去操作,还要提前做调查方案的策划,虽然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行,所以调查也不宜多。考虑到学生周末的作业、休息和娱乐,所以可计划每月一次,或一学期两次。
2.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交通、调查时间等),所以调查的内容宜选择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主题,调查范围应在学生居住区域范围,所以调查内容不宜复杂。
3.需要调查评价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切忌“放羊式”,导致有的学生会为了调查而调查的走过场,所以要进行实时的督促和评价。调查评价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包括学生参加调查的态度、表现和取得的成果;“量”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的时间、访问和调查的数量和完成的内容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小组和每位学生一定的等级考核评价。评价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调查中。
五、结束语
社会调查研究法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它,可以很好结合教材内容,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