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化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开发步骤
1、系统的设计思路
网络化是指用Internet(包含了数字化、多媒体)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net”是指“网络”,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交互网络,又称网间网。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大学教学管理网络化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教学管理网络化资源的属性标注必须清晰合理;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的重复开发,必须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共享;为了系统易于普及,在成本上必须讲究经济实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大学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定位在基于软件实现的“应用层”上,在大学现有教学网络化资源和教学管理网络化平台上作二次开发。
2、系统开发的步骤
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首先是系统分析。要明确系统的功能与任务﹑拟建设系统的基础与条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主要指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并严格按评审程序进行评审。
第二是系统设计。根据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系统布局结构﹑系统硬件结构﹑系统软件结构等),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设计各相关子功能与实现途径。因为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是采用计算机作为主控设备来构建的,所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主要指标:系统的可靠性,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系统的响应和处理速度,系统的可扩展性等。
第三是系统实施。将第二阶段所形成的系统物理模型转换为实际系统的过程即系统实施。主要工作有:硬件的安装,软件开发,系统的局部调试与整体调试(联调),系统的试运行与运行。在系统实施阶段,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可能是分析阶段未考虑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设计阶段考虑不周的问题,都需要及时修正。
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以后,应对项目进行验收,对系统进行评价。采取有效措施,对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的工作流程
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由制作端、管理端、客户端三部分组成,其中制作端用于将实况或存储的音频和视频编码为流、流文件或两者兼有,为系统用户提供点播或广播的流,其输入可以是摄像机,摄像头等采集设备或卫星电视,也可以是存储的可转化的网络化文件;采编工作站为加工单元,用于网络化数据的编码,形成特定的实况流广播流点播流或智能流。制作端生成的流格式文件存储于流文件仓库中,供用户点播或作为广播源进行广播。
管理端由视频管理器和中心管理器两大部分组成。视频管理器既要存储网络化节目(课件)也要完成网络化节目(课件)的发送;每一个视频管理器端上都运行有由一系列的组件管理组成的视频管理平台,这组管理用来将音频和视频内容通过单播和多播等形式发送到客户端和其他管理端。
中心Web管理器也属于管理端,其主要作用是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分发并提供WWW管理,对网络化节目(课件)的组织逻辑和大学教学管理的业务逻辑进行控制和管理,使之适合大学教学管理的特点。客户端是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Web管理和管理页面,播放器可以使用独立的播放器,也可以嵌入到浏览器或其他应用程序中。客户端为用户访问和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节目(课件)提供了便捷的接口。
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
1、系统的组织结构
根据管理内容和管理对象的不同,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的体系结构按照影视厅、音乐厅、语音室、教学管理厅、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监控中心、管理中心、社区等部分进行组织。
2、系统的功能模块
教学管理系统在具体实现上,需要开发一系列的功能模块,独立或协同地为上述组织模块提供支持和管理。系统通用模块有节目(课件)录制﹑节目(课件)入库﹑节目(课件)搜索﹑节目(课件)评价﹑收视率分析﹑网络化点播﹑负载均衡调度﹑数字权限管理等,它们为影视厅、音乐厅﹑语音室,教学管理厅,电视台,广播台等部分提供支持。一些主要的功能模块简要介绍如下:
(1)负载均衡调度模块。该模块用于动态调整各视频管理器的负载量,和系统状态监测模块相互配合,使用户的请求总是在负载量最轻的视频管理器上得到最快的响应,从而使整个集群的管理效率和用户的响应速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通过负载均衡调度模块能够实时获取各视频管理器的负载参数,包括总连接数,可用内存,可用CPU,网络连接状况等信息,同时根据一定的负载均衡算法,进行实时的负载统计和排名,根据各视频管理器的负载总量,实现视频流的动态重新定向。
(2)数字权限管理(DRM)模块。教学管理网络化资源只有经过允许的用户才能够使用,因此必须对网络化资源进行权限管理,该模块采用的是一种以安全方式进行媒体内容加密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它允许内容提供商在其的媒体或节目(课件)中指定的时间段、观看次数及其内容进行加密和保护。通过该模块,管理器鉴别和保护需要保护的内容,支持媒体灵活的访问权限控制,同时支持对这些权限的动态修改。
(3)网络化点播模块。网络化点播是最目前最常见的交互式多媒体应用。该模块主要为系统提供媒体网络化的点播功能。除提供一般的点播功能外,系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提供智能流视频管理,﹑动态节目(课件)列表,﹑故障自动转换等功能。视频源采用多速率智能流节目(课件)源,能根据网络情况,实现自适应速率传输;能够采用多种协议提供视频管理,并能实现协议间的自动翻转,保证视频流顺利到达客户端;对节目(课件)由多集或多部分组成的情况,动态生成整个节目(课件)的播放列表。用户可点播整个节目(课件)列表中的所有或部分段落,点播次序无限定。当视频管理器集群中的某一系统或应用程序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将工作从故障节点分散到其余节点上,实现故障的自动转移和恢复。
(4)作业模块和测试模块。是语音室和教学管理厅特有的功能模块,用于对学习者进行训练和测试;教师可以根据某一个或一组视听材料的内容布置作业,或组卷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分,给出反馈;允许对题量和分值进行自定义,同时支持对试题的再编辑。
(5)媒体课件制作和媒体课件编辑模块是教学管理厅的核心功能模块,媒体课件制作模块用于为教师制作媒体课件提供便捷的向导和工具。支持用户对媒体课件进行在线编辑,通过插入视频时间线的方式,可以进行标记(Marker)和脚本的插入,﹑移动,﹑删除等功能,教师可以在标记处进行插入教鞭﹑播放动画﹑切换页面等操作;支持教鞭的插入和编辑,系统提供四种教鞭工具支持,移动教鞭、下划线、方框、闪烁字体,教师可选任意一种进行标记,系统能自动录制标记代码,并与录制的视频同步,播放时能放出同样的标记效果。
(6)网络化广播模块。为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台提供节目(课件)源;配合视频捕捉卡,实时广播的视频源可以来自任何影音设备的信号,如摄录放影机、影碟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也可以是存档的任何流式文件;在同一个频道中可以有多个节目(课件)源,循环播放;采用多线程机制,在广播多路节目(课件)时能实时存取视频数据;基于流式(Stream)的广播技术;采用UDP及网络无冲突技术,保证数据通畅无阻地在网上传输;采用多址广播技术,大大减轻网络负载,消除“广播风暴”;每路节目(课件)允许“无限多”使用者(网上所有用户)欣赏。
(7)实时监控模块。主要是为系统授权用户(如校长、实验室管理员、图书馆管理员等)提供远程监控相关公共场所的功能;系统管理员可设置密码,确定使用监控模块的许可、优先级和使用权限;通过对摄像头的底座进行编程,可以远程控制摄像头的焦距,摄像角度等参数;摄像头传递的图像送到采集/转换设备,或者是采用专业的直播机,供用户远程访问;也可以实时存储备份,将监控画面录制到硬盘或其他存储设备上,供日后查看,存储的文件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用。
(8)系统状态监测模块。是管理器状态监测器的核心功能模块,用于收集各视频管理器的状态信息,如可用CPU,可用内存,﹑可用硬盘,﹑当前网络状况等,并根据负载均衡算法,计算出当前的负载总量,发送到中心管理器上,这些数据作为负载均衡模块进行负载均衡调度的依据。同时,通过该模块可以动态添加视频管理器,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并记录该视频管理器的系统运行日志。
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的可拓展性
以上构建的教学管理网络化系统在只有一个视频管理器集群的局域网应用上有着很好的适应性,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但对于跨校区,甚至跨地区办学的大规模应用,由于用户规模比较大,覆盖范围比较广,单管理器集群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系统必须考虑向广域网过渡,对原有方案进行扩展。一个可行的方案如图3所示。
整个管理系统由中心管理器集群﹑各区域管理器集群组成;在各区域管理器集群又包含至少一台Web管理器,一台视频管理器。中心管理器集群作为用户访问整个视频管理器系统的门户,维护Web页面内容和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在此数据库中,记录各区域管理器集群的总负载量(负载总量,可继续提供视频管理的视频管理器数量等)。区域管理器集群为本区域提供视频管理,维护本区域数据库(包括本地视频管理器数量,各管理器的负载量,是否处于活跃状态等)。各管理器集群是一组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管理器,每一台管理器都存储相同的信息用于客户访问,所有的管理器都有单独的IP地址,都可以单独对外提供视频管理;但管理内容需要通过中心Web管理器的解析和指向。
在管理器端,各区域管理器集群的Web定期向中心Web管理器发送集群信息(该信息已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在区域内部,各视频管理器都运行客户端程序,定期向区域Web管理器发送该视频管理器当前的信息。
关键词:中小货代企业;问题;对策
1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发展大国和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以及大部分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都是通过货运企业完成的,在现阶段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经济发展的国际依存度亦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外贸活动的升级,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实物运输环节的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货代市场的全面开放,一部分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遍布全球的网络和管理优势,以强劲的势头抢占中国货代市场份额,对中国国内的中小货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和机遇,我国中小货代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
1.3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它直接将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连接起来,使过去分散的海运、陆运、空运、仓储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比货代更全面、更系统的综合服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提供的服务简单且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更没有主动细分市场、研究市场变化和对客户的需求心理进行市场定位,企业一直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方案,更不用说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2金融风暴下,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盈利方式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服务范围仍局限于提供揽货、订舱、报关、报检、进出口单证制作和货物运输等中介劳务服务,尚不具备独立的增值服务能力,差价和订舱佣金仍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企业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细分,服务缺乏特色,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货源结构看,国内中小货代企业主要以承揽出口预付货为主,营销手段主要靠比拼低运价和社会关系,而对已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比重80%的FOB指定货,由于缺乏海外网络因素,往往力所不能及,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货代企业竞争力弱,业务可替代性强,客户稳定性差,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下,在此种情况下,中小货代企业很难与大型货代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抗争。
2.2企业规模偏小,网络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中小货代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5%的中小货代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能力较弱,对信息化的运用多数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网上主页,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局域网。所谓的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电子邮件以及利用办公室软件制作简单的表单文档,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货代企业能够开展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网上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电子商务活动,而货运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
2.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盈利空间逐渐缩小
货代企业靠服务求生存、求发展,优质服务是货代企业生存的支柱。但很多中小货代企业在营销手段上更多地依赖低价倾销和“机会主义”,忽视了对市场细分的理解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把握。企业之间不是以服务质量争取货源,而是单纯依靠打价格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给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于此同时,随着相关政策的全方位放开,国内外竞争主体的日趋增多,信息的高速流通和共享,使航运运价越来越公开、透明化,中小货代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年下降。
2.4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是个人就可以干货运”,这是前几年社会对货运企业人才观的写照,虽然货运的培训在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多数中小货代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相对偏低,企业普遍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这主要表现在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经验来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学历教育、专业背景、语言功底等不高,企业现有业务人员亟待进行普遍的规范化培训,可以说人才瓶颈是制约中小货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3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若干对策
3.1寻找市场定位,进行服务创新
准确的市场定位,既可以避开竞争对手强势的领域,又可以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争取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货代企业必须勇于超越传统货代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首先,要从被动服务、完成客户指令转为主动出击、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其次。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根据客户需求,在各项功能的基本服务基础上延伸出增值服务,以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同时,要根据客户需求,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客户共同寻求最佳服务方式,实现从短期交易服务到长期合同服务,从完成客户指令到实现协同运作。中小货代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服务创新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广泛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才能开拓新的市场并持续地占领市场份额。3.2完善信息系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货代企业而言,信息不仅仅包括单纯的与运输、包装、装卸、存储等活动有关的信息,还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的信息和市场信息等。中小货代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网络信息系统,才能利用这些信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控制、协调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变得越来越“可视化”。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企业一方面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既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3.3加大人才培养,向知识型货代进军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而言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货代企业而言,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员必须全面地掌握有关国际贸易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办事能力,熟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和运输手续,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法律规定、习惯做法等,精通国际货物运输中各个环节的种种业务,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诸如海关、商检、银行、保险、仓储、包装、各种承运人以及各种人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中小货代企业应通过持续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实施合理的继续教育并辅之相关的晋升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
3.4加强企业联合。实现规模经营
中小货代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实力等自身因素的限制,导致其在面对大型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竞争时往往处于弱势状态,如果企业通过联合、合并、控股等形式,以资产和效益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等界限,则可以壮大自身实力,实现规模经营,在业务上,通过空运销售、海运订舱等经营方式,促进货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在财务上,通过集中融资、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从资金上为推动战略联盟提供保障;在管理上,进行体制创新,整合货代固有资源,以联盟整体名义进行市场竞争,推动其发展壮大。中小货代企业通过联盟,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货物跟踪,从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横向联合,企业之间可以各取所长、相互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3.5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从实物流动拓展到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乃至通关,保险、销售以及以客户要求为目标的全程服务。而传统的中小货代企业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企业要想在新格局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市场变化,不断挖掘潜力,开发不同层次的物流增值服务,这无疑对中小货代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虽然大型货代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但中小货代企业只要能够提供合适的市场服务,能够适应那些仅需要点到点运输服务的小型货主的需要,突出其专业性、灵活性,也可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因此中小货代企业可以把自己当成整个物流服务的一个环节,在整个物流服务体系中捕捉和发展自己的业务,从而在优化市场物流服务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不断壮大,通过了解大型物流企业的业务状况和需求,主动以某种合适的方式,比如契约、外包等形式,成为大型物流企业部分物流链的操作者和服务者。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FYY00)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角度研究了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重点分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的语言及文化选择,指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和产品特征采取不同跨文化对策,以期为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参考和服务,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关键词:网络贸易;跨文化;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14-04 收稿日期:2008-06-24
随着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开拓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对的是与本国存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形成跨文化冲突,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提高,市场的开放性扩大,跨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在网络中进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实施国际电子商务时必须充分研究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基础,对网络贸易信息中跨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国际电子商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诸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形形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往往造成重大的影响。网络贸易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追求交互式的沟通和个性化的服务,信息传递迅速而成本低。一个不起眼的跨文化冲突,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快速传播而造成呈几何级数式增强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企业开拓跨同网络市场形成难以估量的障碍。所以,在跨国网络贸易中,企业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合情合理合时地处理网络信息的跨文化冲突。从而利用网络快速高效地开拓对方市场。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作为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既包括信息时语言种类的选择,也包括组成语言文字的符号相同而含义不同所造成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往往会因使用语言的不同,或者相同语言但因地域、文化渊源不同而在语意、语义等方面产生差异,从而带来相应的跨文化冲突。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在德国推销National商标的产品,销路不畅。,原来,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开头即是National,松下公司得知这种情况后换成Panasonic商标,销售额马上急速上升。
在网络贸易中,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基于不同的文化,这些因素均呈现不同的特征。这要求企业在跨国网络贸易中应事先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宗教及风俗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电子商务网站整体风格、合理搭配网页色彩和使用图片,设计符合当地文化的产品描述和说明,合理调整信息和搜索方式。从而在网络贸易信息时做到有的放矢,顺利打开销售局面。
二、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之博弈论分析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因素。在企业网络贸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本企业的现状和目标市场的发展,选择适当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是企业要通过网络进入目标市场前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下面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利用博弈论来分析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选择。
(一)中越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的基本博弈假设
博弈即一些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和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四个方面: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可供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大,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竞争者或合作者的相应策略和市场均衡。因此,博弈论逐渐成为研究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应用博弈论分析网络贸易信息和接收的语言选择问题。假定中方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利用网络进入越南市场,进行以下假设:(1)网络贸易中只存在两个参与方:信息的发送方(中方)和接收方(越方),且二者都是理性的。(2)无政府或其他外界干预;(3)双方的决策抽象为对中、英、越三种语言的选择。
博弈按参与方决策是否有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和动态博弈:按参与方是否对各方得益了解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比完全信息要复杂,而且企业在网络贸易前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双方在博弈中的利益函数。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种情况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各参与方同时决策,且所有参与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我们进行以下假设:(1)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仅一次;(2)信息和接收行动是同时进行的;(3)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作给定;(4)虚拟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即博弈方对各方得益完全了解。
基于以上假设可构造出以下收益矩阵。
其中,Q1、Q2Q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获得的收益,c1、c2、c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所要支付的成本;u1、u2、u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获得的收益,v1、V2、V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付出的成本。只有信息的和接收使用同一种语言,参与方才有可能获益,否则收益均为0。对方(中方)而言,使用的语言越靠近接收方,被对方接收到的可能性越大,获益越大,即Q1<Q2<Q3但随着使用语言不熟悉程度的增加,所付出成本不断增大,即c1<c2<c3。而对于接收方(越方)而言,接收信息的语言在本国的普及率越高,付出的成本越小,v1>v2>v3,而接收信息的语言在发送方国的普及率越高,所搜索到的信息内容越多,信息的利用效率越高,获益越大,即U1>U2>U3。
发送方和接收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人,故只要发送和接收所使用的语种相同,发送方和接收方均获得大干零的收益、即
Q1-C1>0、Q2-C2>0、Q3-C3>0
U1-V1>0,U2-V2>0,U3-V3>0
在此收益矩阵中,对发送方(接收方)而言,其最优策略会随着对方使用接收(发送)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故不存在占优战略均衡,只存在三个纳什均衡:(中,中)、(英,英)、(越,越)。系统最后处于何种状态将取决于参与方对对方策略的猜测。在中越网络贸易开始阶段,由于对对方市场不熟悉,无论方还是接收者都认为对方存网络贸易采用国际贸易的通用语种英文进行发送(接收)信息。基于这个前提下,双方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然都会选择英文。因此,最后系统的状态应为(英,英)。
(三)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非同时行动,且后行动者在行动前能获知对方的行动,参与人的行动顺序将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因此,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采取一些战略性行动,影响对方对己方行为的判断或预测,从而获取对己方有利的结果。
随着中越网络贸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如农业机械、摩托车、小家电等,中方有进入越方市场的强烈愿望,认为一旦采用越语作为双方的网络贸易语言,将提高信息的接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交易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Q3-Q2>c3-C2,即Q2-c2<Q3-c3。同时,v2>v3,越方获知中方采用越语信息后必然会改用越语接收。故中方必然抢先使用越语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越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2所示。
越方获知中方采取越语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接收(搜索),最后双方必将达到(越,越)的均衡状态。
对于中越双方均供不应求但越方的需求强度远大于中方的产品,如有机农药等,越方对贸易的需求强度大于中方,竭力去获取中方产品的贸易信息。越方认为一旦使用中文作为网络贸易语言将减少中方信息的成本,提高中方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交易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获利水平。u1-u2>V1v2,即u2-v2<c1-v1。同时,c2>c1,中方获知越方采用中文接收信息后必然使用中文信息。故越方抢先将使用中文接收信息,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中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3所示。
中方获知越方采取越语接收(搜索)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最后双方必将达到(中,中)的均衡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易并非是一次性的,网络贸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是多次进行的,这是重复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参与方不仅要考虑本次博弈的得益,还要考虑以后博弈的得益。另外,由于学习曲线的存在,使用对方本土语言(接收)信息的成木会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市场信号传递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中越双方在网络贸易过程中预计博弈的重复次数越大,参与方向对方发出将使用对方本土语言的可能性越大,双方更容易达到上述的(越,越)和(中,中)的各自均衡状态。
如果越方为信息的方,中方为信息的接收方,亦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三、考虑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跨文化因素后的博弈论分析
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企业不仅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文字,还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中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跨文化因素。加入这些因素后的博弈分析并不会改变以上各图的收益矩阵,只是进一步提高了采取非本土文化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成本,即c2、c3、V1、V2增大。
在中越贸易前期,中方对英美文化的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越方市场的文化因素了解程度不深,c2<c3。另外,中越双方的贸易额不大,无论中方还是越方都倾向于采取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接收(),并且认为对方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故双方达到(英,英)均衡状态。
随着中越贸易的不断发展,中方对越南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小语种教育蓬勃发展,精通越语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越南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中方的文化差异本来并不大,c3和c2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出现c3-C2<0,则Q3-Q2>c3-c2,并且差额不断增大,中方倾向于按越南的文化传统与越语的形式网络贸易信息,再加上随着中越贸易额的不断攀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中方进入越方市场的动力不断增加,Q3-Q2与c3-c2差额进一步增大,最后,中方选择越方文化进行信息并将此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越方,双方达成(越,越)均衡状态。
同样,随着越方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精通汉语文化人才数量的增加,对于越方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越方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中方文化来接收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给中方,双方达成(中,中)均衡状态。
四、结论
企业进行跨国网络贸易时,选择适当的文化因素发送和接收网络贸易信息,将有效地提高国际营销的效率和效益。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网络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目标市场的不熟悉和双方贸易量较小的原因,参与方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文)及文化习惯(英美文化)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接收。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目标市场文化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产品在双方市场的需求偏好和需求强度,采用本土文化或目标市场文化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二)在网络贸易中,随着交易双方信息交流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使用对方市场文化来(接收)信息的可能性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增加双方的贸易机会。参与者要想扩大对方的市场份额,发出将采用对方语言文化的贸易信息的信号,这种信号必须能迅速被对方接收才能获得预想中的效果。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贸易信息的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对双方市场的产品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使用不同文化信息获得的收益,趋向于博弈中的完全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网络贸易信息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准确性。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文化分析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已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未成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学生重要的课外活动场所。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3G手机迅速普及,上网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宜。互联网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同样令学校和家长感到担忧。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未成年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一种常见的复杂的心理、行为障碍,或称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未成年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是处于正在成长的、可塑性最强的也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在中职院校的学习时期既是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养成良好品德的时期,又是最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对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因(心理)分析
总体而言,一是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懵懂时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力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在形成中,人格和性格也不太稳定,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时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也敢于向新事物挑战,但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与同龄儿童交流的经历,因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走出家庭后,一旦在交际或学习上受挫折,便会对现实感到灰心失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能满足他们内心多种的需求。就心理素质特征而言,内向敏感、缺乏自信、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未成年人,易沉湎于网络。因为这些未成年学生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心理上缺乏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将虚拟世界当作生活的现实和全部。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特别是那些缺少同伴,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
二、网络环境对未成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外因(文化)分析
1.文化及其作用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由于人类的群体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不同的人类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人的精神素质受文化影响,文化的沉淀形成人们的心理和人格,体现为价值符号和“软”规则的文化直接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各种文化都蕴涵、传播着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与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密不可分的,因此,只重视心理因素还是不够的,因为未成年人的内因(心理因素)具有相似性,关键是看环境因素,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上,文化环境(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文化环境因素(外因)分析
家庭文化的“合理性”缺失。家庭对儿童的成长作用在社会学中有很多的研究,首先,儿童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对子女的社会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依据是其家庭的文化。如果说家庭文化只受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如说家庭文化更受市井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对广大的普通家庭来说,更是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目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中,一些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渗透并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面对中职生就业困难、就业层次低、工资待遇低的现实境况,即使上了大学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风险,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变化,“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这导致一部分家长消极支持子女读书,子女对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特别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家庭的重点更加不放在支持孩子读书上,对孩子的课外行为放任不管。另外,也有部分家长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秉承“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对子女教育绝不轻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倾向明显。家长惟恐子女落后于他人,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对子女的点滴错误指责过多,忽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产生逃避读书转而投入“更有意义的、更迷人的”网络怀抱。上述两种不同家庭对于子女学习的态度都过于极端,缺少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厌学、沉湎于网络的家庭方面原因。
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大众文化是围绕着市民生存、生活而产生的文化,一切围绕着生存和生活,完全有别于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必然是功利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很大程度上夹杂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色彩,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传统文化的寄生体,久经大众文化熏陶的人,更现实、更功利、更世故,常常会视野狭窄、目光短浅,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常常显得零碎、多变和不成系统。不同的年代、地域、职业群体的大众文化也是有差异的。但围绕着市民生存、生活的现实性、功利性价值取向不会改变。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的今天,大众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已不是体力劳动者阶层独享的阶层文化,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行动指南。正像杨振宁先生所说的,时下,中国从商界到学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巧人”实在太多了,甚至正从成年人群体向未成年人群体蔓延,这是最可忧虑的。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叛逆行为,使其盲目追求庸俗的“时尚”,热衷于梦幻性追求。这种“浮躁”内隐于学生心灵,外显于学生日常行为,而沉溺于网络就是其中的症状之一。
校园文化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利。大众文化侵蚀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不是象牙塔,校园文化也要跟着大众文化走。社会上的传统的封建残余和儒家思想、大众的拜金主义都极力推崇现实主义和投机取巧,大众的社会行为以“利益”为中心,学校的利益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跟教师、学校的“名”、“利”挂钩,升学率被当成衡量学生素质、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文化的指导下,投机取巧、浮躁之气弥漫。学校和教师只抓有升学希望的那部分学生,而另外一部分则作为陪衬,在有形无形之中已经被分化和淘汰。被分化出来的那部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力,在读书学习的世界里失去了位置,进而要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找位置,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我”。
三、中职生仍处于不利的文化环境,使其成为易受网络消极影响的敏感人群
当代中国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阶层概念,它应是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文化、职业、政治等各“次阶层”状况组合而成的“总体阶层”状况的统称。随着进一步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经济“次阶层”对“总体阶层”——社会阶层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社会阶层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中下社会阶层来讲,社会阶层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差异。
由于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低,多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自然也属低层次,在未来能够提高社会阶层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相去甚远,因此,家长们并不愿意将子女送到这样的学校。只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实在上不了普通高中,而其家庭的收入却又很微薄,付不出上普通高中的择校费,家长才会让孩子读职校。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一点。总的来说,中职教育的生源是考分低,同时家庭经济又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也就预示着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低,家庭的文化环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阶层地位低的人,其家庭生活或生存压力大,情绪紧张、低落。一种情况是无暇顾及子女,对子女放任、缺少关爱,子女甚至成为其情绪的发泄对象;一种情况是对子女过分溺爱,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只有满足而没有教育。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导致狭隘、低落、消极的家庭文化的形成,这种消极、低落的家庭文化将根植、内隐于孩子的内心,成为其心理素质建构的依据。这样单一的生源结构都集中到中职学校,将具有一致或相似的消极、低落的家庭文化带到了学校,形成集聚效应,构成和强化了班级的不良文化环境,使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不仅未及时矫正,反又扩大和新增,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和品质的健康成长,使中职生群体成为同年龄段中令社会关注的,易受不良品质感染与伤害的弱势群体,当然也是易受网络消极影响的敏感人群。
四、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防治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疾患
1.将中职校园建设成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家园,让学生尽享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充实
中职生网络成瘾、厌学主要是和家庭文化的狭隘、低落、消极,校园文化的枯燥、落后、缺失有关。中职生在家庭中缺少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在小学和初中也因成绩不好而遭冷落,因而中职学校再也不能冷落他们了,用温馨和谐的先进文化唤醒他们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中职校的教师们的肩上。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构建好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要将中职学校的班级建设成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为此,首先班主任和教师们需要更多的付出,要肩负起这个家园的家长的重任,把所有的爱奉献给所有的学生,实行生本化的管理,多与学生对话,多给学生关怀,发现学生有困难则发动全班帮助他;其次,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三,要重视开展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重视课外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第四,要将班级文化和所学专业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这样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又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这些措施使中职校的班级不仅成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家园,同时还应成为温馨、和谐的文化和精神的家园,让学生尽享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充实,从而不断矫正学生心理素质上的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2.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为孩子建构良好的终身受用的价值体系奠定好第一块基石
毫无疑问,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其他的影响和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想要根据未成年人、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需要一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给每个家庭提供帮助。中职校的班主任、教师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付出更大的努力。中职校的班级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但也不宜太多,贫困家庭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和至少进行一两次家访,针对班级学生已形成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和网络成瘾现状,向家长提出家庭文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中职学生家长一般受“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等低层大众文化观念影响较为严重,要么对子女放任、缺少关爱,要么对子女过分溺爱,而缺少教育。因此,改变狭隘、低落、消极的家庭文化背景是提高孩子(学生)心理素质、抵御网络成瘾和厌学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 职高专 商务英语 网络化教学 实验设计
论文摘 要 本实验以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建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网络化教学学习网页,尝试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探究网络化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本实验采用“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法,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商务英语4个班级共1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学习网页、收集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个业务流程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发商务实训模拟网络游戏,进行教学与施测,将学生商务英语评量之前测、后测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权利,惟有通过学习,个人天生的才能才得以发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科技社会的时代,每一个公民具有资讯应用知能与完善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网络教学(e-education)的应用,无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与媒体,因此,对于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时,是否能有效达到学习目的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者在8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课程时,往往因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死记硬背,使得已经认为成功学习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别是在现代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中显得刻板生硬。选择以商务英语做为对学生网络学习世界的观察中心,是希望学生达到对商务英语知识与技巧的有效学习,适应现代科技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商务活动中的一个业务流程为起点,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与评量概念发展。包括:1.以网络化学习环境,探究学生对商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特征。2.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效。3.推理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差异。
三、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
综合国内学者及其他建构主义学者观点的研究,指出现代建构主义内涵应具有四大原则:“主动原则”、“适应原则”、“发展原则”和“社会原则”。
2.网络学习:
随着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资讯流通的速度变快,使得一般学习模式向e-learning转型,这将改变取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e-learning的学习涵义(游宝达、刘明宗,2002)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重复使用性;教师与学生间角色的转变和责任的改变;量身订做的教材。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由个人化转变到强调社会脉络学习,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使用各种网络工具透过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网络化合作学习环境(陈焕彬,1998)应包含:小组成员应具有群组凝聚力;任务是符合学习能力
与兴趣;成员以小组成就为自己的学习成就;落实学习者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四、实验方法
本实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页,提供商务活动各个业务流程的学习情境,并利用与学生交流和教师教学札记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实验以质量兼具的方式进行,以下针对实验对象、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实验工具、资料处理分别加以说明: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商务英语4个班级,每班约40人,共1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作为实验组,另两班为控制组。学生并依瑞文氏标准图形推理测验(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简称SPM)的百分等级分为高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73~99)、中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28~72)、低推理能力(百分等级在1~27)。转贴于
(二)、研究设计
本实验以“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方法(Cook & Campbell, 1979;王文科,1995)方式进行。两组学生皆接受前后测,以共变数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去除学生原来的背景差异,统计教学模式是否影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实验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教学时间均为4节课(即一个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学习),且任课教师为同一位具八年教学经验的自然老师。控制组在一般学习环境就是传统教室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即教师与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与同一地点进行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即教师讲述教学内容介绍活动项目、内容规定活动步骤说明活动结果说明本单元内容与活动结果重点,课堂中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而实验组在商务英语实训室(网络化学习环境中)进行4节课的学习,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或在家自行上网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情形说明如下: 1、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第1、2节课,在商务英语实训室上课,每位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每六个同学一个小组。第1节课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商务英语实训室,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向学生介绍如何登入学习网页,由学生自行登入,浏览与探讨学习页的内容(包括:信息区、学习区与网页地图),并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留言版和讨论区。第2节课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商务英语活动中,其中一个业务流程的模拟网络游戏。让学生根据游戏的结果(分数),分析游戏过程(即业务活动过程),讨论得此游戏分数的原因(即优缺点)。并将分析结果写在讨论区里。2.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第3、4节课:在商务英语实训室上课,每位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每六个同学一个小组。除了让学生自由了解学习网页的内容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讨论区回答问题。此次的重点在于教师利用广播系统引导学生根据讨论区里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且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输入留言板里,然后由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实验设计流程
从决定实验主题到撰写实验设计主要有两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实验设计阶段。
(四)、实验工具
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工具主要有: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模拟实训网络游戏,相关教学内容测验和讨论平台。
(五)、资料处理
本实验采取质量并重方式,以前、后测验的相关教学内容及交流方式探究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变情况,资料的分析分为两部分: (一)量化分析1.商务英语学习成效分析2.商务英语学习问题分析(二)质性分析。包括教师教学札记、与学生交流的内容转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旅行社产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对旅行社的经营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以及旅行社必须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运作和推广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中国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个性变成一种时尚,“个性化”的概念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趋向于追求那些既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又能符合自己品味和价值追求的个性化消费品。对旅行社来说,能否为旅游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将成为旅行社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定义
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旅行社针对旅游者的个性需求而设计的产品, 因此我们也把个性化产品称为定制化产品。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对目前旅游市场的细分极限化,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者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指旅行社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超细分,明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根据自身企业已有的资源,设计,推广和提供的旅游产品,或者是与游客共同设计的产品。
(二)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目标市场
目标个性化旅游市场局限于一些城市中的高收入者。中青旅商务部经理根据其 “自由行”产品销售状况,把客户定位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领。这是由于个性化产品失去了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益,价格高是其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产品行程天数标准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个性化产品要比标准化产品价格高出50%左右。单身旅游者等散客、以家庭、公司或者俱乐部等为单位的小型团队是个性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市场。
(三)个性化产品对旅行社的要求
目前对推出个性化产品的旅行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首先,旅行社要面临个性化产品所带来的高问题。其次,这种服务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顾客上门报名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为其进行个别的服务,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多不说,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和服务意识都要更胜一筹。相对于所花费的来说,利润并不高。
二、旅行社发展个性化产品的原因
(一)个性化产品符合个性化消费的旅游趋势
个性化消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趋势。旅游者的需求从“我要参加旅游”,向“我要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转变。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也体现了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趋向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二)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旅行社从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并向增加以产品设计,服务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方向努力。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相互融合创造出来的个性化产品没有价格参照性,因此旅行社间的主要竞争手段由价格转移到产品设计,服务质量,旅行社品牌形象等方面。
其次,以顾客差别化为基础的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旅行社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旅行社单凭创造热线产品品牌来吸引游客的做法已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而主动提供充满创造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会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对于旅行社有效运营个性化产品的建议
(一)在产品设计阶段,让游客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
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相比较,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最显着的特点是,由旅游者亲自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菜单式服务,使游客可以将各种旅游产品模块任意拆拼、组合。甚至旅行社也可以允许游客完全抛弃现有模块,提出纯个人的、全新的设计意愿和要求(包括价格要求)。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爱好等,选择定制不同的工具、逗留时间、入住酒店的位置、星级、游览景点及项目等,使得到最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 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消费者(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者(旅行社)共同推进完成的活动。
(二)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提供自由组合产品与精细化服务
如上所诉,旅游者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也是旅行社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之一。旅游企业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散客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积极的策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零件”产品让游客自行选择。这些“零件”产品要尽可能地涉及到旅游各要素吃、穿、住、行、游、娱、购,还要非常的精细化,大到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等的选择,小到导游的性别、年龄,都要使游客在自由组合中充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行社改变原来的产品开发模式,从全包价、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逐步转向开发半包价产品、小包价产品甚至零包价产品,并为不同人群推出更具有个性化的单项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
(三)为旅行社个性化产品设计合适的网络化分销渠道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增多,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渠道,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新兴的渠道。这些个性化产品的新兴销售渠道的选择要注意增大与旅游者的接触率。网络化分销渠道的建立是未来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国际旅行社的竞争时取得胜利的优势因素。因此尽可能快而广地建立销售网络是目前旅行社推广个性化产品的工作重点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营销和运作
互联网是帮助旅行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更大范围的推广个性化产品的最好工具之一。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通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参与,网上成团和拼团得以实现,使得零散化的个性化旅游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平台,旅行社可以放心地在网上推广个性化产品并寻找客源。
另一方面,网络旅游营销能够很好地能解决旅游者服务要求的个性化、时令化等问题。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旅行社的个性化产品,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旅游企业可以采取:B2B模式(网站对交通、住宿、景点等企业),B2C模式(旅游企业对游客),还可建立C2B(游客个性化定制,企业竞标接盘)、C2C(游客发起招募爱好者自行组团)等模式来开展旅游市场。
关键词: 江苏电大张家港学院 网络改造 案例分析
江苏电大张家港学院是省电大直属二级学院,地处苏州市张家港市,教学规模涵盖五年全日制、三年全日制、业余成人开放及远程教育、社区教育。2008年9月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并购一所学校作为我校的北校区,逐步形成一校两区,全日制、业余、社区三个教育主体均衡发展的基本模式。
江苏电大张家港学院本部设立在北校区,主要负责全日制非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地处合兴镇镇中,南校区主要负责全日制毕业班、成人业余和社区教育的教学,地处张家港市市委所在地杨舍镇,地理条件优越,适合成人教育。
学院及其网络的现状如下表所述。
一、现有网络运行的限制因素
需要面对承载更多业务的迫切需求,如视频会议、IP电话、学院网一卡通、VoIP等对网络有较高要求或指定要求的应用的部署,不同的业务需要网络部署不同的应用功能,PtoP等应用程序往往需要更改网络流量模型、更改会话链接模型的情况,凡此种种的需求均给网络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标准,因为攻击事件主要是病毒感染、黑客入侵、蠕虫和木马、垃圾邮件侵扰、拒绝服务攻击等,其引起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攻击的来源有外部也有内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内部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数量正不断增多,尤其是由青年学生集中的高校特别突出,而布置的杀毒软件、IDS等防护手段难以全面兼顾,局部的安全事故往往会影响到网络的整体安全。
二、改造方案模型设计
本方案考虑用思科SAFE蓝图使用的体系结构来定义学院网的模型,该模型使网络内的功能界线更加清晰,这个模型中存在三个功能区:学院园区、学院边界和服务供应商边界,每个功能区包括多个网络模块,网络模块又包括多个层面。
模型设计时参照的几个要点,可以提高模型设计的层次:
(1)访问层使用两层交换机,分布层和核心层使用三层交换机。
(2)VLAN不应该跨园区网,因为这会降低网络收敛的速度。
(3)对于较大的学院网络,需要有单独的分布层,这样便于扩大网络规模。
(4)核心层需要冗余链路,当然也建议在核心层到分布层、分布层到接入层之间设计冗余链路。
综合需求分析,我们将使用适当层次结构的学院复合网络模型。模型含有学院园区、学院边界和服务供应商边界三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个模块,如下图所示。每个模块包括核心、分布和接入功能。
远程用户和南北校区将在互联网上使用VPN进行通信,因此在该模型中没有提供WAN或中继/ATM模块。以下将提供北校区、南校区和远程用户提供相应的冗余设计模型,然后会对用户设备及服务器进行描述。
三、学院网的拓扑结构
现教中心子网、图书馆子网、宿舍区子网和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三层路由方式。其他汇聚层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VLAN Trunk方式。
该设备选型方式完全可以满足2000台计算机的高速接入,并可实现对每台交换机和每个端口的管理和监控,实现VLAN划分、身份认证、组播、服务质量等各种网络应用,实现数据的无堵塞传输。
今后如果想要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可以采用模型设计中的样式实现与所有汇聚层交换机的双链路连接,并借助HSRP技术实现路由冗余。
四、IP地址和VLAN的规划
IP地址的合理规划是网络设计中的重要一环,计算机网络必须对IP地址进行统一规划并得到实施。IP地址的规划,直接影响路由协议算法的效率、网络的性能、网络的扩展、网络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网络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IP地址空间分配,要与网络拓扑层次结构相适应,既要有效地利用地址空间,又要体现出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能满足路由协议的要求,以便于网络中的路由类聚,减少路由中路由表的长度,减少对路由器CPU、内存的消耗,提高路由算法的效率,加快路由变化的收敛速度,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地址的可管理性。具体分配时遵循以下原则:
(1)唯一性:一个网络中不能有两个主机采用相同的IP地址。
(2)简单性:地址分配应简单易于管理,降低网络扩展的复杂性,简化路由表项。
(3)连续性:连续地址在层次结构网络中易于进行路径叠合,大大缩短路由表,提高路由算法的效率。
(4)可扩展性:地址分配在每一层上都要留有余地,在网络规模扩展时能保证地址的连续性。
(5)灵活性:地址分配应具有灵活性,以满足多种路由策略的优化,充分的利用地址空间。
(6)当网络以私有地址分配接入时,网络应采用地址转换功能(NAT),过滤掉私网地址。
下表表述了VLAN和IP地址分配。
五、结语
张家港学院网络系统改造方案中运用设计流程规范,择取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两个部分来进行阐述,详细描写了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工作,运用思科的SFAE概念来规范网络,使得设计成型的网络具备更好的规范性和扩展性,同时在网络中思科配套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整个系统在SAFE概念下高度集成,充分发挥思科设备的整体协调性。
SAFE蓝图的安全理念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一,真正能够确保网络安全的不是一个个单点的产品,而是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这个体系的实施建立在对网络的深入的模块化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弄清网络中各个模块的薄弱环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用深度防御的战略。其二,模块化的分析方法可以使网络结构和安全部署一目了然,可以避免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重复建设和遗漏空白。同时这种模块化的分析方法还可以保证网络的可扩展性。其三,安全性是过程而不是产品。由于网络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网络安全也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提升的过程,这就决定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将防火墙放在这儿,将入侵检测系统放在那儿”。
参考文献:
[1]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张海涛.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路由协议研究与改进.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胡敏.探询校园网新药.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
[4]疏志年.校园网网络安全体系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一)改革考试方式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学校统一组织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可根据所学专业选修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末通过者可以选修《计算机文化基础》。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参加考试。这样可以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对计算机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科学、精心的组织实践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每次上机实践教师都要布置具体的实验项目,专人辅导,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可能遇到的办公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了12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1)微机的组装与维护;(2)金山打字通的安装与使用;(3)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4)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表;(5)电子报纸的制作;(6)毕业论文设计与制作;(7)制作成绩表;(8)学生成绩的统计;(9)学院工资表的制作与编辑;(10)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设计与制作;(11)电子邮件的收发;(12)设计介绍“古城台儿庄”网站。项目教学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本教学内容的项目,让学生自己找资料,通过学生完成各自的项目熟悉课程内容。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1.网络化教学平台概述。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一个高效运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可以放置教学计划、课程资料、课件等资源,也可以布置作业、上传实验结果、利用论坛交流学习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网络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各高校投入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普遍存在造价高、不易于维护、应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而Moodle平台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基于Moodle的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Moodle的资源和活动的设计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参与活动的互动平台,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不同。学生的活动有Moodle的资源提供保障,同时活动也生成服务变成了学生可用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Moodle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辅助材料直接上传到网站中供学生浏览和学习。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moodle提供的“作业”“、投票”“、测验”、“问卷调查”等功能在网页上添加活动生成互动性资源,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利用Moodle“问卷调查”,可以方便地设计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单选、多选、填空、排序等多种题型,系统根据教师设计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在Moodle的“测验”设计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测验满足教学需要,如评分方法、答题次数、时间限制等非常灵活。Moodl“e作业”功能可以针对不同个体,采用因材施教,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方便处理。3.基于Moodle的协作式课程活动的设计。Moodle平台提供聊天室、讨论区、Wiki等活动进行协作式课程活动设计。“Wiki”功能进行对小组公开群体合作对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究。聊天室可以实现在网络上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教学问题。讨论区则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丰富课程资源。
二、结束语
网络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外语知识在内的继续教育,这样才能在网络化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网络化;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01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革命性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互联网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中快速普及的现实,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也正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
1 网络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都建有校园局域网,网络的开放性,使教学管理的文件、资料、信息能在校内进行流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为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及时了解学业情况,保证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而管理软件的智能化功能,也正改变着管理传统运作的种种方式。
1.1 网络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
高校教学管理是“育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从“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而言,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就是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需要及满意程度。 网络的实现,使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之间产生了亲和力,把原来泛泛服务的对象具体地延伸到每个人;教学管理不再是有时间要求的书面文件,而是在网络上进行直接交流。人们只要打开互联网络,就可以阅读、查询、交谈。 使用者与机器“对话”,实现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网络成了管理者和师生沟通思想,密切感情,相互理解,增进信任的桥梁和纽带。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是实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1.2 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建立一个有效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来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而这种体系的完成,必定要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只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分析,才能使这种监控体系基于校园网络环境,渗入到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信息化的支持
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关联的过程,主要包括招生录取、学分制学籍和课程管理、论文答辩等环节。对这些过程实施监控,形成了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在学生质量监控体系中,培养周期最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籍课程管理,而实现学籍成绩管理系统网络化,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利用学籍成绩管理系统网络,学生可以查询到自己每一门课程的成绩;管理工作者可以对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量化分析和横向比较,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材料;各系在推荐优秀毕业生时,可以将各学科成绩进行比较和排序,提高了推荐工作的准确、公平、公正、公开性;学校档案室、招生就业处和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将毕业生全部成绩随时打印出来。
1.3 网络化管理的先进性、可操作性
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就是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的空间,为知识复合创造条件。在学分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课是关键。为了保证选课制的实施,每学期所开课程的信息和教师信息就要全部上网,以供学生查询。通过网上选课,能够及时、准确地统计汇总出各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以便管理部门确定、安排授课教师,做好管理课程的工作。
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任务,当教师在完成了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学管理人员就要承担搜集有关教师教学质量的各个信息,反馈“教”与“学”的情况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定。 而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就可以广泛、准确的搜集到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信息,统计总结和评估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制定的各项指标与计划,并及时利用这些信息资料出台文件,制定规则。因此,网络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2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就要使教学管理人员熟悉网络。因而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笔者认为:除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起对教育事业高尚的事业心、责任心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继续教育
计算机网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它带来的是真正共享,共享文件、共享打印设备、共享应用程序等等。网络中的所有资源都是能够共享的,同时网络实现了合理的资源共享和分配,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目前计算机网络已在高校中普遍应用,它已成为教学管理的必要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己经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这就要求每个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但目前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距离这个要求还相差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管理人员中普及与提高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使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有关程序的编程、运行和维护,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排除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能力,并具有熟练的文字输入技术。 对于校、系专职型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网上关于采访的信息,应该通过网络与师生之间保持广泛联系,应该不断向师生提供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信息,帮助师生掌握、使用这些信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满足师生快速、有效的信息咨询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加强计算机及其网络资源收集、加工、查询技术的培训。通过管理人员对这些网络资源的预处理,就可以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内容。
2.2 专业基础知识的继续教育
教学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让他们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学管理的新知识, 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工作的体系,学习一些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度,优化知识结构。真正让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有了现代化设备,并不等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还要靠具体的人来操作。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采用计算机编排、统计、评估等,都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机器排课代替了手工排课,以机器计算、统计数据代替人工的计算,以机器检索代替了手工查阅。这样不仅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也为管理人员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
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干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开发利用,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群中筛选和梳理繁杂的信息,没有较好的外语水平,是无法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无法做好服务工作的。 因此,对管理人员外语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提高在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
总之,继续教育工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学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保持管理人员素质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它决定着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所以,对教学管理人员实行继续教育,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建设一支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懂管理的知识型的人才队伍所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杨芳.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32.
[2]张家钰.观念先行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8):25.
[3]章湘进.网络化趋势及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4951.
【 关键词 】 网络化;虚拟仪器;通信测试;HPVEE
1 引言
网络化虚拟仪器将虚拟仪器和网络相结合。它首先将虚拟仪器的功能进行分解,然后再利用网络将这些功能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网络化虚拟仪器。其主要特点是功能分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部署在网络的任何地方,组成形式灵活,变更简便,能够有效的利用全网的资源。和传统的虚拟仪器相比,网络化的虚拟仪器具有显著的特点。
(1)数据传输快捷,实时性强,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测试数据有效性。
(2)数据共享性好,资源利用率高。用户可以在另一地点同时监测自己的测试过程,并直接获得测试报告。
(3)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分布处理,系统更加高效。 总之,网络良好的数据共享优势是网络化虚拟仪器各种优势的基础,其实现的核心是测试和监控数据的网络传输。
2 某测控站传统通信测试系统
2.1 测试硬件
硬件测试分系统由测试仪表、计算机测试平台、开关矩阵等设备组成。测试仪表通过开关矩阵与射频分系统连接,建立上行、下行测试链路,完成测试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功能;计算机通过HP-IB接口板及电缆与测试仪表连接,建立计算机与仪表间的控制通信链路,完成对各项目的自动测试功能。
2.2 计算机测试平台及自动测试软件
计算机测试平台由两台计算机、HP-IB电缆(HP10833A)及一台激光打印机组成。一台计算机(HP)用于执行自动测试软件,另一台计算机(COMPAQ)用于控制开关矩阵。激光打印机输出测试结果文件。计算机使用WINDOWS NT 4.0和WINDOWS 2004,使用VC++ 4.0和HP-SICL语言编程,能提供自动测试、手动测试、数据库操作维护、测试数据处理并生成测试报告、打印及帮助等功能。
用Visual C++ 4.0编辑的软件为:在卫星发射初期使用的IOT测试软件、用于用户天线方向图测试的ESVA测试软件、开关控制软件。目前用HP VEE编辑的软件,仅有日常监视、巡检,转发器频谱单极化、双极化分析打印,邻星干扰打印等功能。
2.3 目前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测控站通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三颗卫星的测控系统与用户管理测试系统分别在两个机房,无法在关注卫星管理状态的情况下处理测试需求;测试数据格式不统一,管理分散;无法同时响应多用户需求,服务效果有待提高。
3 通信测试系统网络设计
3.1 HP VEE 5.0的网络开发能力
网络操作系统(NOS)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软件,Novell Netware、Windows NT和Windows2000 Server等NOS简化了测试诊断系统网络的组建。
OSI(开放系统互连)协议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世界标准的网络通信协议,其开放性、稳定性、可靠性均有很大优势,采用它们很容易实现测控网络的体系结构。其中HPVEE5.0提供了局域网(LAN)网关技术和To/From Socket软件技术二种手段来开发测控网络应用。
3.2 网络化虚拟仪器系统的组建模式
采用三层组网模式搭建虚拟仪器网络,其应用功能分为三层: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模式的主要优点:
(1)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可共享性;
(3)较好的安全性;
(4)增强了企业对象的重复可用性;
(5)三层模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瘦客户端”。
3.3 网络硬件设计
在对现有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进行比较后,本系统采用的组成方式:DataSocket server和VI服务器程序都部署在虚拟仪器服务器上。数据服务器可以单独部署,也可以和VI服务器共用。整个系统协同实现虚拟仪器的功能,每个组件相互协作分工完成系统功能。全部网络分为四部分。
(1)用户客户端
用户客户端是用户接口。即等待用户输入,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后传递给VI服务器,接着等待VI服务器回传数据结果,并将结果输出在虚拟仪器面板上或者保存打印。另外,为了减少VI服务器的负担和网络数据传输,对数据的分析功能也可以由客户端完成。
(2)VI服务器端
VI服务器端完成对客户信息进行处理和任务分配功能。即VI服务器从客户端接收请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进行根据信息处理结果进行任务分配。例如,采集数据过程中,VI服务器会将用户客户端的采集请求进行处理,将采集信息传递到数据采集设备客户端,由数据采集设备客户端根据采集数据的请求来控制测试仪器获取测试数据,并返回给VI服务器。
(3)数据库
数据库存放的信息包括:用户信息、设备信息、测试记录等。信息的更新由VI服务器完成。
(4)设备客户端
设备客户端用来连接VI服务器和测试仪器,分担VI服务器的管理任务,同时转发测试仪器的测试数据到VI服务器端。
3.4 系统网络软件设计
建成的网络化虚拟仪器主要实现设备管理、用户管理和测试资源管理。设计的重点在数据和控制服务器,首先从数据流程上对服务器的输入输出数据流进行了分析,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由服务器输出命令数据至卫星控制器或直接控制仪器,卫星控制器或仪器将测试数据回传至服务器分析、处理回传至客户端。
3.4.1服务器要完成的功能
1) 处理客户端请求;
2) 仪表分配;
3) 仪表控制、数据采集与存储;
4) 实时控制端数据接收与存储;
5) 数据处理;
6) Web。
3.4.2根据服务器的功能需求为其模块设计
客户监听模块的完成等待客户连接,当有用户登录成功时,从线程池分配线程(调用客户请求处理模块)给新的用户,为其提供服务。
客户请求处理模块,即客户监听模块所分配的线程集合。客户端的请求在这里得到响应,该模块是整个服务器的核心模块。
测试仪器支持模块负责处理客户请求处理模块中对测试仪器的数据请求。得到该请求后测试仪器支持模块由操作测试硬件,并返回测试数据给客户请求处理模块的线程。
系统正常使用时,当用户客户端向VI服务器发出请求,客户请求处理模块首先查阅相关的客户端权限表,然后向测试仪器支持模块请求。测试仪器支持模块控制硬件,并读取测试数据,给客户请求处理模块对应的线程,该线程然后把数据给请求服务的用户客户端。
3.4.3服务器程序流程设计
1) 初始化服务器;
2)监听客户端连接;
3) 处理客户端请求线程;
4) 创建仪表控制管理线程。
网络化虚拟仪器面向的是多用户客户端和多设备客户端。即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用户的请求,并且同时监控多个测试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处理多个任务有两种方式:一是循环处理;二是并发处理。循环处理的方式占用资源少,但处理效率低。并发处理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用户请求,响应速度快,执行效率高,但资源相对较大。
本测试系统要求能够快速响应多用户请求,并能够同时处理多设备仪表的监控,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都较高,因此采用并发处理的方式。VI服务器采用多线程机制来实现并发。
3.4.4 VI服务器中线程设计
初始化VI服务器的线程功能:
1)初始化系统;
2)打开DataSocket连接,等待客户连接;
3)运行用户界面,等待用户操作。
建立Datasocket连接时打开两个指向datasocket的连接。通过DataSocket Read读取UserInfo.资源中的用户名和密码判断是否是合法用户,若为非法客户则通知客户端将客户连接断开,否则打开一对DS连接,用于和用户客户端通信,接收客户的服务请求数据,并进一步判断发来的服务请求类型。针对不同的服务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4 结束语
合理的设计和实现基于网络化虚拟仪器的通信测试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测控站现有测控站天线和射频链路设备及仪器仪表的利用率,并可为其它地点的天线和射频链路及仪器仪表的综合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利娟.基于LabVIEW的网络化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Robert Helsel.HP VEE可视化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季一木,康家邦,潘俏羽等.一种云计算安全模型与架构设计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6).
[4] 孙志丹,邹哲峰,刘鹏.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信息安全试验系统设计与实现.信息网络安全,2012.(12).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产业界限与企业边界变得模糊,知识要素上升,传统组织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边界模糊化、结构柔性化为特征的企业网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将企业网络理论引入到企业边界的分析中,研究企业网络形成对于企业边界变动的影响,从而确定企业的最小边界与最大边界。
关键词:企业网络 企业边界 无边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虚拟企业、服务外包、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这种企业间的合作导致企业组织外部网络化形成。威廉姆森(1985)称之为混合组织,并把它视为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理查德森则把这种企业间的合作看成为与指令(企业)和市场交易并列的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拉森(1993)形象地比喻为组织间的合作调节,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与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 (钱德勒) 的“握手”(刘佳勇,2008),用来表示企业和市场间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将它置于与企业和市场同等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向企业领域渗透的日益加深,企业网络逐渐被视作一种新的组织制度安排,从而科斯的企业和市场的严格“二分法”演变为企业、市场和企业网络的“三分法”。
企业网络理论
(一)企业网络的定义
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网络是一种介于市场和层级制之间的制度安排和交易治理模式,是市场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Thorelli1986;Powell1990)。二是从嵌入的角度出发,“企业网络为一种节点之间保持一定程度持续联系的模式,网络中的节点代表不同的组织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是各个企业或企业内的分支机构(部门或者附属机构)” (randori,2004)。三是企业网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互相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杨瑞龙,2004);是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黄泰岩,1999);是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的“非经济”关系的组合(张文松,2005)。四是企业网络是各个独立的企业间通过价值链网络、销售网络或供应链网络分工协作所组成的一个生产系统(刘东,2006)。五是企业网络是由一组自主独立而且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各类机构为了共同目标,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的一种长期性的企业间的联合体(杨蕙馨;冯文娜,2005)。
以上对企业网络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网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从狭义来看,企业网络是指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从广义来看,企业网络泛指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n维向量空间。
(二)企业网络的特征
企业网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一种适应型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企业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顾客和市场机会而形成的。网络内的成员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网络核心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整个网络组织的利益,企业网络成员的行为在整体上体现出战略一致性。
企业网络是一个动态网络,其运行方式及规则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企业间组织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调整。旧的合作关系可以不断地打破,而新的合作关系又在不断地建立。
网络组织边界模糊性。网络组织是凭借活性结点通过各种连接方式而构成的一种立体空间结构,企业网络不仅超越单个实体企业的界限,而且超越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流通和开放的全球资源共享的、无边界的立体组织结构。网络中的各企业借助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快速融入价值网络,此时企业边界的发展将趋于模糊化。
企业网络各成员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它们往往基于某一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等活动而联系在一起,并分别承担着生产的一个不同环节,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组织的利益。这种内在利益的一致性将各成员企业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使其合作成为一种最优选择。而长期的互惠合作和重复交易模式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信息交换,于是产生了信任。因而合作是企业网络存在的基础,信任便是企业网络的运作逻辑或治理机制。
基于企业网络的企业边界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边界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只是作为一个技术上的选择而存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被视为一个投入产出的“黑匣子”,当企业规模均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按照边际替代原则进行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生产。科斯 (1937)用交易成本打开了企业“黑匣子”,他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市场和企业可以相互替代,二者都有成本。由于组织成本的存在,企业最佳边界就在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组织成本的均衡点上。
如图1所示,横轴(Q)表示交易数量,对于企业而言,即为企业规模或者企业边界;纵轴(MC&MR)表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MCf表示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边际成本;MCm表示市场的边际成本,即在市场中增加一次交易所增加的成本。此处假定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而上升。MCf与MCm相交于点E,这就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边界,即交易次数为q。
(二)企业网络条件下的边界形成
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它既可以弥补市场组织生产交易成本过高的缺陷,又可以弥补企业组织生产管理成本过高的缺陷。威廉姆森(1989)认为资产专用性、企业能力、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着企业边界。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时,选择市场交易,比如在现实经济中米、面大多是通过市场直接购买的;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时,选择企业科层机制,利用一体化的企业来安排生产和交易可实现成本最低和资产利用的高效率;而在这两者之间,即当资产专用性处于中间状态时,企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将是成本最低或者说效率是最高的,比如阿迪达斯公司的生产就是采用自己设计和销售,生产采用外包的形式。
传统的“规模”认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企业网络的特性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界定,企业即使规模较小时,也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以小博大”。 例如,海尔在集团和联盟内部的合作中,与飞利浦、东芝、朗讯、迈兹形成企业网络,通过边界效益大大提高了海尔的创新能力。
由于网络理论的介入,对企业优势之源的讨论再次转移到企业外部,不同之处在于竞争性的外部环境已经被合作性的外部环境所取代。企业网络使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企业向专业化分工演进,从而引起企业网络的进一步扩张。企业网络在内部的经营单位中和外部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方面,总是维持着可渗透的边界。特别是企业网络中,由于各个企业在业务上的联系,以及信息流动良好的环境模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此时基于企业网络理论的边界就形成了。
(三)企业网络条件下的合理边界
企业网络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但是一旦其超越了这一范围,企业网络就可能是低效率的,这就有必要研究企业网络条件下合理边界如何确定。
本文主要根据边际分析思想来分析基于企业网络理论的企业边界的确定。此处分析主要建立在以下两点假设的基础上:第一,企业分为狭义企业和广义企业;第二,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而上升。
如图2所示,横轴(Q)表示交易数量;纵轴(MC)表示边际成本;MCn表示企业网络的边际成本。
在E1的左边(当0
在点E1处,MCn曲线与MCf曲线相交,即MCf=MCn。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狭义企业的边界由两种资源方式的边际成本相等处决定。如图2所示,狭义的企业边界就是MCf=MCn所决定的E1,该处企业的规模为q1。
在点E2处,MCn曲线与MCm曲线相交,类似的,此时边界由两种边际成本相等决定,最优边界在MCn=MCm的E2处,该处企业的规模为q2。
而在点E2的右边(当q>q2时),MCn曲线位于MCm曲线上方,即MCn>MCm。这说明企业通过市场(或价格机制)这种方式组织生产的效率太低。相反,如果企业选择采用广义企业(企业网络)这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则能提高效率。E1与E2分别决定了企业网络的最小效率边界为q1,最大效率边界q2(刘佳勇,2009)。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环境的深刻变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能在市场中立足。为此,企业之间就有必要跨跃时间、空间和原有边界来组织生产和交易,企业网络随之出现。通过构建网络,能够分享网络内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为了追求效率的结果。然而,对于企业网络应该将哪些经济活动纳入到网络中来,将哪些经济活动分离出去呢?本文讨论企业网络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利用边际分析思想确定了企业存在的最大边界和最小边界。在网络中,当某一特殊企业作用很大时,企业边界就会扩张,甚至达到无边界的状态。而企业网络的无边界组织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与企业关系这种传统的分析范式。综上所述,企业网络加快了企业边界的渗透和交叉,同时,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郭广珍.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理论.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2.刘佳勇.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 中国工业经济,2005(4)
4.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5.刘佳勇.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企业网络效率边界分析.北方经济,2009(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发展;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梁俭,广西图书馆馆员;尹睫,广西图书馆馆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39-03
我国在1997年开始试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建立一个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实现由多类型、分布式、规范化资源库组成的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并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1998年7月,国家图书馆向文化部提出申请,建议国家立项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根据数字图书馆需要,及我国图书馆等信息提供单位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中心,组建若干个分中心和地区分中心。可见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最终目的就是对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建立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网上服务,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知识财富的互联共享。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从图书馆工作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提供信息资源的组织,也称为电子图书馆等。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因特网能看到他所需要的资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其专属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数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一词来源于英文Digital,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的储存,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传播、接收。
(二)数字资源网络化。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手段。数字化的资源与网络如同“车”与“路”的关系,数字图书馆依附于网络而存在。数字图书馆资源传播最主要的特征是信息资源网络化,它可实现各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互操作,并利用网络的分布式特点打破了时间、空间、语言、数量等的限制,读者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查询、预约、续借等等,这是传统图书馆无法做到的。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能够借助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以此满足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实现了数字信息资源跨平台、跨语种、网络化存取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
(三)数字资源是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并不断地扩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四)数字信息知识化。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期刊、照片、数据库、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各类信息载体,在知识无序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并链接起来,以动态分布式的方式为各类型用户提供服务,而自动索引、元数据、内容检索及不同数据库的互联等知识发现与组织技术将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技术关键。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的知识化,将为广大读者建立起“知识库”、“学术银行”、“数据仓库”等,而图书馆员也将针对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导航。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类型
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字化图书馆既有国家级项目也有地方省市级项目,还有单个数字图书馆项目。其中国家级数字图书馆的项目有: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国家教育部数字图书馆公关计划、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等。地方省市级数字图书馆项目有: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江苏省数字图书馆计划以及台湾地区的“亚太智能服务中心”计划等。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工程是国内首家引进美国IBM公司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也是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首家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它把对古籍文献的加工整理作为数字图书馆的重头戏;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先进、成熟技术组建Internet信息分布式服务系统。
数字图书馆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多项计划和工程,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开通了二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数字图书馆,影响较大的包括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还有许多高校图书馆也开通了数字图书馆业务。
(一)各省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如中国数字图书馆、上海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辽宁数字图书馆等,他们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学术性书籍、期刊以及非书资料等。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他们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国内外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各种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多数由国外购置,在校园内使用,不对外开放。
(三)科技文献研究图书馆。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他们的数据资源主要有国内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各种数据库,专业性比较强。
(四)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公司、企业数字图书馆。它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企业型,典型的有超星图书馆、书生之家;另一种是由科教事业单位成立的公司,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属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西南信息研究所属性的重庆维普数据、清华同方的CNKI。他们将自己生产的数字化资源作为产品为社会服务。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比较成功,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引进和自建数据库的方式也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读者可通过互联网、电子阅览室等多种途径查找所需要信息。数字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信息服务。
三、我国发展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由于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传统载体文献资料通过数字化来形成,其过程是一个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浩大工程。因此,构筑起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架构,对防止重复建设、宏观调控和规划建设我国的数字图书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许多专家有过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是一项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工程,它采用海量存取、自动标引、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手段向用户提供快捷、高质的服务。在建设数字图书馆中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于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媒体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存储与压缩、分类、标引和检索、传输和保护、知识产权、交互界面、输出与信息表现、多语
言问题、工具与平台、高层信息服务协议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数字资源库处于一种分散建设的状况,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又能避免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重复建设,这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比较规范的、可操作的标准。目前有待解决的计算机关键技术包括:软件重用技术、多语言处理技术等方面,因而有必要开展有关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
(二)法律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法律问题,实质上是版权和知识产权网络时代的运用问题,版权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最关键、最基础的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显突出。如何利用文献信息,又避免遇到版权保护问题及避免有关法律纠纷问题值得研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保护分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尊重版权并获取许可;二是要注意自身数据库版权的保护。具体包括:作品数字化与网络传播中的版权保护;图书馆数据库的版权保护;版权管理信息技术措施及其法律保护。版权保护问题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必要通过不断完善有关版权的新法规和新技术,从而保证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一个安全的法律环境。
(三)人才问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情报知识、信息处理技术,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外语能力等多种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其角色要从单纯的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转变为具有科技开发、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目前图书馆高级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不多,既有文献信息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技术的专门人才屈指可数。虽拥有一些具有高级职称,且受过图书馆情报知识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往往知识更新慢,观念较为陈旧,对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数字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只有做到高低兼顾、层次合理、高质量和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才匮乏的现象。
(四)标准问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标准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就要求在技术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作为基于网络环境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系统,其内容可以包括系统硬件平台标准、系统软件平台标准、开发工具平台标准、应用软件平台标准、生产工具平台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标准、资源建设标准、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兼容标准文档标准等一系列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四、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发展数字图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过程,现有的研究还不能触及到数字图书馆的深层原理和方法,我们应该要拓展研究领域,积极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以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理念为基本,总结出符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经验,以此作为指导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多学科携手合作,规范信息标准。目前数字图书馆标准研究滞后,而且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多学科联合的局面,而开发商由于片面追求电子资源的数量,不重视质量,有许多电子资源信息内容陈旧杂乱,质量较差,这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开发商与图书馆横向联系,互为补充,从网络技术与图书馆技术、情报技术等方面规范信息的标准,以保证数字资源的最佳质量。
(三)化分散为整合,整体规划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目前我国所有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单位,在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沟通,资源建设各有偏向,但又内容相同居多,这就导致数字资源中学科内容的不平衡,资源建设缺乏连续性,整个资源体系杂乱无章。因此,应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化分散的开发研究为总体设计,在总框架下,各行业数字图书馆又有侧重,这样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字资源体系,大家互有重点,而又互为补充。
关键词:企业;社交网络;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由大数据而随之产生的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起源于能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社交服务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随后论坛的出现将这种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方式转换为点对面的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微博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沟通更加有效率。目前,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发展,形成了“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凸显了人的特点,而且更加灵活且具有广泛性。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新型而又热门的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络,基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社交网络研究也比较混乱,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以此来展现国内有关企业间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一、材料与方法
1.方法
刘军在社会网络分析导论中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集合。在社交网络中社会行动者包括个体、公司或者集体性的社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者社区等等。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中,通常用“点”来表示社交网络中的各个社会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用“边”表示。社交网络分析立足于社会学,社会学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起点。网络内结点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密度对于建立结点间行为的相互关系尤为重要。
2.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与企业和社交网络相关的科研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共获得了1372篇文献信息,剔除比较早期的几篇文章,从2000年到2014年还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趋势分析
■
图1 企业型社交网络论文发文量
关键词作为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献的精髓,恰当的关键词能够有效地分析并把握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本文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初期的剔除,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由图1可显然得出从2000年起到目前的发文量趋势,从2010年开始发文量显著上升,而且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图中2014年的发文量显著下降,原因之一是2014年这一整年还没有结束,所以发文量不是很准确,所以还是有望超越去年的。近几年研究人员在企业型社交网络方面的文献信息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企业型社交网络是当前社交网络研究的一大热点方向。因为社交网络的兴起,不仅给企业带来危机,也带来了机遇,在这样一个网络的转型时期,“企业是生还是死”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工作者去思考。
2.研究热点分析
对原始文献信息进行简单的前期处理后,筛选与主题词内容最相关的前150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知网分析软件会得出一个非常形象的知识图谱,其中用结点表示各篇独立文献,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而且连线的密集度反映出该文献信息与其他文献信息的紧密程度,蓝色为选中文献,绿色为蓝色的参考文献,黄色为蓝色的引证文献,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连线表示,且球的大小表示引用的次数多少。
通过形象的知识图谱中结点之间的密集度可以得出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的绩效研究、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社交电子商务网络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等。下面主要分几部分对这几个研究热点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
(1)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
在社交网络时代,关系网络已经成为解决企业某些问题、提高企业绩效的主要途径。刘苹认为,企业家本身所占有的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获取不同的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企业家可以依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家个人的特点构建适当的外部社交网络,并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这样不仅能够使企业依靠外部社交网络获取有效的资源,而且在这些中小企业遇到问题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从而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强大的后盾。在实践中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种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例如蒙牛集团遇到问题时,牛根生先生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解决了这一困境,或者目前社交网络平台――正和岛的构建同样也是通过提供安全可信赖的社交环境和社交资源来推动各个企业形成一种多赢共生的社会大环境。
企业家社交网络作为企业获取其他必需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杨X以社会资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通过企业家社会网络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家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使得政府关系网络、中介关系网络、媒体关系网络、企业关系网络和员工关系网络等网络对知识资源和运营资源的获取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进而使得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正向的影响。
目前市场中小企业众多,而且面临的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市场的波动性等现实状况,而企业家又处于结构洞的一个特殊位置,所以建立企业家社交网络就显得更加重要。毋庸置疑,构建企业家社交网络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交网络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
(2)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绩效研究
世界级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在参加第四届中国期货(证券)资产管理大会时说道:“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业!”农业,似乎也在经历着类似房地产行业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过程。家庭农场具有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制度下的特有性质,这一制度必将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汤文华认为我国目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困难;家庭农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不足;家庭农场主融资困难;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等。
中国农产品、食品消费,从数量向品质、营养与健康的方向转变不可逆转,同时也会呈现出高价格、高附加值的消费特征;分散经营、低价大路货的无序竞争将成为过去,一个品牌个性化的、有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向我们走来。据统计,未来会有大量的人由于食品的危害而致病,这即将威胁到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毫无疑问,农业将是这一切的源头。所以虽然目前的研究文献还不是特别多,但这将是一个研究趋势,同时也是投资者未来进行投资的一种走向。
(3)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
李晓婷等人认为社交网络营销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的社交网络软件或者社区与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进行沟通,并不断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把恰当的产品展示给他们的一种营销过程。在研究社交网络的营销策略和社交网络盈利模式时重点研究了社交网络的盈利模式,并从构建社区、创建内容、调整营销策略和创新产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进而增加利润。由于目前企业的营销方式处在一个由传统的营销方式向社交网络营销转型的特殊时期,并且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销售具有销售成本低、覆盖面广、宣传力度大和传播速度快等固有的属性,所以通过社交网络的销售渠道进行营销是一种必需经历的转型过程以及转型的方式。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营销有许多企业取得了成功,比如玩转微博实现品牌传播的杜蕾斯,利用微信实现自助服务的招商银行等。
目前,所有传统企业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传统的营销优势没有了,俗话说“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企业家们面对目前的社交网络营销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实践中的茫然更加刺激我们科研工作者在理论上找到能够支持转型的理论和转型的正确方式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所以目前有许多的研究者在探讨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这一热点问题。
(4)社交网络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在知识图谱中可以得知,在社交网络时代有关企业管理的问题是该图谱中研究者最多、发文量最多,而且被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献。所以不论在哪个时期,企业的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家、经理人、科研工作者等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冯芷艳从社会化的价值创造、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实时化的市场洞察三个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今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管理的一些前沿问题。邵鹏从管理学的视角对大数据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信息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社会管理机构的一些实际情况,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时代所面临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
在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如同双刃剑一样,不仅给我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带来了便利条件,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带来了便利,推动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发展。但是如此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任何企业都可能由于一时的风波而毁于一旦。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何去何从,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
3.文献量的分布情况
■
图2 论文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分布图
由中国知网分析软件可得知文献信息的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这样便于相关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搜集。在来源期刊中,《信息与电脑》占2.7%,《企业管理》占2.7%,《IT经理世界》占2.0%等,显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文献信息主要分布在以上几种重要的期刊中,而来源机构主要分布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几个企业和学校,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的分析可以帮助一些新的研究者查找相关文献时更具有目的性。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知识图谱等相关的理论在近几年有比较快速的发展,而且利用这样一个文献的量化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现企业型社交网络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重点,便于相关的研究者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查找。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对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文献信息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认为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网络组织绩效研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营销模式探讨和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及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电商的研究等几个方向是目前社交网络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而且企业型社交网络在实践中也是值得我们长时间进行探讨的话题,相关的研究者可以在以上几个方向的基础上参考各自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宗乾进.国外社交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J].图书馆情报知识,2012(6).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漆晨曦.社交网络分析及案例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杨X.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汤文华.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6-190.
[6]李晓婷,孙佳宁,李明建.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探讨[J].电子商务,2013(1):32-34+38.
摘 要:为深入揭示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该文以大数据、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热点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学科服务等,个性化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领域成为新近发文量较多的热点领域。总体上来讲,利用大数据理念、大数据相关技术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大数据研究 热点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19-02
大数据是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词汇,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数据,而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克耶在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输入和处理速度快)、Variety(数据多样性)、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的这4个特点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量的急剧增长、信息技术的飞速变革都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信息服务的升级,也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对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将纸质文献资料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目的是实现师生对学术数据的充分利用,进入大数据时代,对海量文献数据的分析、处理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重心也会逐步由传统的业务向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服务转移[2]。在这一大趋势下,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学者们把握高校图书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数据来源
以中知网及万方数据平台为主要数据库检索对象,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7月15日。检索方法一:以“高校图书馆”和“大数据”作为并列主题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及文献类型,共得到488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402篇、会议论文17篇、学位论文9篇,以“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关键词的文献有303篇。检索方法二:以“高校图书馆”和“大数据”作为并列题名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及文献类型,共得到263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224篇,以“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关键词的文献189篇。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2 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产之一[3],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提供简单的文献和信息服务,而是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文献和信息中所包含的数据和知识内容,挖掘隐形知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创新服务。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从研究热点领域、研究热点期刊分布和研究基金分布三大方面进行。
2.1 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学者们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在2013年开始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关知识点如图1所示,圆形大小表示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高低。
自2013年至今,学者们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服务创新、学科服务、数据挖掘方面,对于云计算、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数据分析等方面也有涉及。在近两年的研究中,除了一直热度不减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学科服务问题之外,更加侧重对个性化服务、数据分析的研究。在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在近两年兴起,高校图书馆更加关注其自身生态系统的运行问题,学者们也在尝试运用生态学、系统学等多学科方法来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研究。研究领域的变化说明了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主题从理论研究向更加深入的技术性研究靠近。
2.2 研究热点期刊分布
2.2.1 刊种统计
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发文最多的期刊前六名依次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河南图书馆学刊、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现代情报,其总计刊文量占全部刊种的53.52%。各个期刊对此主题的刊文,反应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问题研究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2.2.2 核心期刊统计
刊文在核心期刊的数量统计分别为:(1)中文核心期刊55篇(59.1%)。(2)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南大)32篇(34.41%)。(3)统计源期刊(中信所)4篇(4.3%)。(4)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中科院)2篇(2.15%)。核心期刊的刊文反应出该主题成为学者们的重点关注领域,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深入。
2.3 研究基金统计
近年来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基金项目共计38项,其中32项是2015年至今的基金项目。包含省市基金项目21项,占总基金项目的55.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教育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基金项目3项。基金项目立项的数量反映了该主题的研究热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加。
3 结语
目前,学者们对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探索阶段,对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热点不仅局限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学科服务方面,还涉及数字图书馆、学科馆员、系统构建等多领域,研究更加侧重对个性化服务、数据分析的研究,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机构,深化基于大数据的相关服务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该文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热点分析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高校图书馆”两个关键词构成的检索式,在文献的查全率方面,漏查了只是应用具体的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数据分析的个别文献,在相关文献检索中,有个别文献是应用具体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高校图书馆数据分析挖掘。这类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更加印证了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康春鹏,杜蕊.大数据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情报,2014(5):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