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鸡蛋 B.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C.一张课桌 D.一只蚂蚁2.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3. 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4.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 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5.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6.由做 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D. 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词典平放与侧 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B.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8.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9.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绵 ③砝码 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 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0.如图所示,将两个一次性纸杯杯口向上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标,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请你猜测里面的纸杯将A.保持静止 B.发生旋转C.压得更紧 D.向上跳起11.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积大于乙,而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质量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质量大1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当力F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向下运动,则在这过程中,摩擦力f与时间t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线的是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D.把三个容器分别放在台秤上,台秤的示数相同二、填空题(本题共12题,每空1分,共32分)15. 宇宙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它带_____电.16.如图所示的“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僵持状态下,甲对布带的拉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拉力;参赛队员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目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1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若在松开手的瞬间,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将___________ ;若将水瓶抛向上空,水瓶能够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19.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你认为哪种猜想错误, (选填“A”或“B”),理由是
20.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图甲所示,在A孔下方开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孔B,将瓶盖拧开,发现从B孔喷出的水较急,这是因为 .如图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移开,乒乓球并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分子模型来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是由于 ,而将两个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挂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这是由于 所致.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是m甲 m乙(选填“>”、“=”或“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中题号下方的空格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1~4题。
1.读图判断,秦岭—淮河线大致是哪两大地区的分界线
A、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D、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相一致的是
A、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B、一年平均气温的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3.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大致是
A、东西B、南北C、东北—西南D、西北—东南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
5.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理位置十分优越B、与内地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
C、工业多属加工工业D、都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读右图,回答6~7题
6.图中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种水稻B.种小麦C.种油菜D.种牧草
7.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方式多见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8.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较远B、温度较高C、纬度较D、海拔较高
9.西北地区由东往西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主要原因是
A.、海陆因素B.、纬度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
10.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多雨
C、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D、全年炎热干燥
11、台湾资源丰富,是我国美称最多的省份之一,下列美称不属于台湾的是()
A、海上米仓B、东方甜岛C、东南盐场D、海上花园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C.布达拉宫D.黄山
13.亚洲的淡水湿地是()
A、松嫩平原B、东北平原C、辽河平原D、三江平原
14、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15、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
A、冬小麦、大豆、棉花B、春小麦、花生、甘蔗
C、春小麦、大豆、甜菜D、冬小麦、谷子、甜菜
16.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17.下列人文景观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A、水乡人家B、窑洞C、蒙古包D、葡萄晾房
18.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的灌溉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C、纬度位置好D、地势平坦
19.我国的城市群在()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环渤海经济圈D、辽中南工业圈
20.下列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景点的是()
A、西湖B、苏州园林C、周庄D、颐和园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2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读下图及有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然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_海峡,该海峡西岸是_________省。台湾岛东临_______洋,南面是________海。
(2)台湾岛上的地形以________为主,峰为______,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部。
(3)关于台湾岛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祖籍以广东.广西为主B、以广东风俗习惯为主
C、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D、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22.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黄土高原范围:东起B山脉,西至D。
包括A________省和B_______省的全部,E_______是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
(2)图中为延安市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气候原因是:。
(3)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色的民风民俗,请你列举一例“黄土风情”:。
2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9分)
⑴下列字母代表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A、B、C、D、
⑵你生活的区域是:(写字母),说出你所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
⑶具体说丙是我国的(山)⑷丁是我国的(河)
24.下图是x疆地形分布图,右图是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6分)
(1)x疆地形的分布特征是与(填地形类型)相间分布。
(2)x疆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水源丰富的绿洲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和部分沿河地区。绿洲边缘地区的环境非常脆弱,若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化和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3)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轮南位于盆地,该工程的实施给西部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写一条即可)。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CAADABAA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ADCCBABAD
二、综合题
21、(1)台湾海峡,福建省,太平洋,南海。
(2)山地,玉山,西部。
(3)C
22、(1)太行山,乌鞘岭,山西,陕西,黄河
(2)夏季雨水集中多大雨暴雨
(3)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窑洞
23、(1)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2)北方地区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鸡蛋 B.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C.一张课桌 D.一只蚂蚁2.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3. 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4.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 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5.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6.由做 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D. 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词典平放与侧 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B.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8.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9.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绵 ③砝码 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 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0.如图所示,将两个一次性纸杯杯口向上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标,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请你猜测里面的纸杯将A.保持静止 B.发生旋转C.压得更紧 D.向上跳起11.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积大于乙,而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质量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质量大1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当力F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向下运动,则在这过程中,摩擦力f与时间t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线的是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D.把三个容器分别放在台秤上,台秤的示数相同二、填空题(本题共12题,每空1分,共32分)15. 宇宙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它带_____电.16.如图所示的“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僵持状态下,甲对布带的拉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拉力;参赛队员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目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1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若在松开手的瞬间,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将___________ ;若将水瓶抛向上空,水瓶能够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19.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你认为哪种猜想错误, (选填“A”或“B”),理由是
20.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图甲所示,在A孔下方开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孔B,将瓶盖拧开,发现从B孔喷出的水较急,这是因为 .如图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移开,乒乓球并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分子模型来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是由于 ,而将两个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挂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这是由于 所致.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是m甲 m乙(选填“>”、“=”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的地区是()
A贝都因人B孟加拉人C亚库特人D达雅克人
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3、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
A泰国B印度尼亚西C马来西亚D菲律宾
4、俄罗斯的首都位于()
A东西伯利亚山地B中西伯利亚高原
C东欧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
5、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圣彼得堡工业区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乌拉尔工业区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6、俄罗斯的母亲河是()
A乌拉尔河B叶尼塞河C勒拿河D伏尔加河
7、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为()
A世界原料基地B世界加工厂C世界办公室D世界加油站
8、亚洲地势特点()
A西部高,东部低B中部高,东西两侧低
C四周低,中部高D东西低,南北高
9、亚洲经常发生旱涝灾害的地区有()
A西部和东部B东部和南部
C南部和中部D中部和北部
10、中国属于亚洲六个地区中的()
A东亚B北亚C东南亚D南亚
二、综合题(20分)
11、读印度地形简图,回答问题(6分)
①图中C是(填城市名称),该城市所在地形区是。目前,印度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约占全救软件外包市场的2/3。所以,被形象地称为“”。
②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但粮食能够自给,这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政策,图中斜线示意的阴影部分是(粮食作物)分布区。
③印度以气候为主。
12、读东南亚略图,回答问题(6分)
①写出D国的首都:。
②F是海峡。
③G国属于气候。
④下龙湾位于国(填字母)。
⑤中南半岛地形特点是。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13、读日本图,回答问题(8分)
①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因为日本位于板块和板块之间。
②b岛是日本四大岛中的岛岛。
③从图中可看出,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岸和沿岸,因为这里有便利的条件。
④日本文化特点是。传统服装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BBCBDDCBA
二、综合题:(20分)
11、
①班加罗尔、德干高原、世界办公室。(3分)
②绿色革命、水稻。(2分)
③热带季风。(1分)
12、
①金边。(1分)
②马六甲。(1分)
③热带雨林。(1分)
④C。(1分)
⑤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2分)
13、
①亚欧、太平洋。(2分)
②本州。(1分)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2、能的概念的建立
一、课前复习:
1、一个物体能够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2、物体由于
所具有的能量叫动能:运动物体的
越大,
越大,动能就越大。
3、物体由于被
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
和
有关。
4、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过程中时,具有的能是
和
.
5、高山上的石头具有
能;
上坡的汽车具有
能和
能;被拉长的弹簧具有
能;空中飞行的鸟具有
能和
能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示例:a.子弹能击穿靶,b.流水能推动竹排,c.滴水穿石,请分析和归纳它们的特征
。
2、一个物体能够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3、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
。
4、“能够做功”是说
做功的这种本领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练习: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B.正在运动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D.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在做功
5、能量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
自学指导二:
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物体,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a.滚动的小球 b.高挂在枝头的苹果
c.压缩变形的弹簧
d.高举的重锤
e.拉长变形的弓f.流动的水
分析:其中a、f是
;
b、c、d、e是
;
b、d都在高处,c、f发生了形变。我们就把b、d这样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把c、f这样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总结概念:动能是指
。重力势能是指
。弹性势能是指
。
势能就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称。
3、自我训练:
(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体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
。
(2)“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飞行小鸟具有
。
(4)正在骑行的自行车车座具有
。
(5)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空中飞行的炮弹具有重力势能
B.徐徐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只有重力势能
C.高山上不动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D.匀速升起的国旗具有动能
自学指导三:动能、重力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
1、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归纳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
越大,
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多
2、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归纳得出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
重力势能越大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
重力势能越大
3、物体的弹性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归纳得出结论:相同物体的弹性形变越
,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三、当堂训练
1、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船为了保护舱内仪器和宇航员,在靠近地面时要打开降落伞进行减速,在竖直减速下落过程中,宇宙飞船的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飞行的飞机害怕被飞行的小鸟撞坏,是因为小鸟具有
能;高空作业的工人必须系上安全带,是因为他具有较大的
能;压缩的弹簧能把重物弹起,是因为压缩的弹簧具有
能。
3、空中一氢气球带着宣传品匀速上升,突然宣传品脱离了氢气球,则宣传品的(
)
A.动能一直增加,重力势能一直减少
B.动能一直减少,重力势能一直减少
C.动能先减少后增加,重力势能先增加后减少D.动能先增加后减少,重力势能先减少后增加
四、教学反思
1、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趣激学。
动能和势能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画中设计一些和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习状态。这一点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达到的,因此此处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取之处。
2、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本节内容中教材未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重点介绍了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量、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这些概念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模糊。
二、学生分析:
1、在前一段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不间断地有所认识,这是学生
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
2、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科学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
基础;
3、学生已具备了科学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
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4、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分组探究时要注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好分工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品质和创新精神,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
2)
难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破坏力的海浪,其危害性极大,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的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毁之势冲上陆地,同时还能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吞噬,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图所示为印度洋海啸)
海啸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
(二)新知构建
一、什么是能量
展示课件:
(1)湍急的河水冲击水轮机转动.
(2)高举的铁锤将木桩打入地里.
(3)拉弯的弓将箭射出.
(4)撑起的撑杆将运动员撑起.
让学生根据展示的课件说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具有哪些共性?从中所利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学生结合导入中所获取的信息,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小组进行补充交流.
二、动能
实验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若将钢球静止停靠在木块一侧,钢球还能够对木块做功吗?(边讲边演示).
学生观察并分析回答,静止的钢球不能使木块移动,所以不能够对木块做功.
现在我们要利用桌上的斜面、钢球、木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怎样的关系.实验前,我们先思考几个问题:
(1)实验时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
(2)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有关,在实验中应如何具体操作?
(3)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时,应该改变哪一个物理量?应该让哪一个物理量不改变?如何控制质量不同的钢球撞击物体时的速度相同?
(4)研究动能与速度关系时,应该改变哪一个物理量?应该让哪一个物理量不改变?如何控制质量相同的钢球撞击物体的速度不同?
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1)使钢球从斜面上滑下,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钢球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2)采用控制变量法.
(3)应该使质量不同,让速度相同.使钢球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就能使钢球撞击物体时的速度相同.
(4)应该使质量相同,让速度不同.取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就能使钢球撞击物体时的速度不同.
设计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三、重力势能
学生分析思考:打桩机和高山的运动员之所以具有能量是因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被举高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与重力有关,物理学中叫做重力势能.
思考:木块和铅球都被举高,它们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吗?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被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也越大。
四、弹性势能
(教师边演示,边讲授)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学生观察到: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说明被压缩的弹簧能够做功,也具有能.
总结: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让学生表演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用不同的力使橡皮筋形变程度不同,观察纸弹弹射的距离有何不同?
橡皮筋形变程度不同,纸弹弹射的距离不同,说明橡皮筋对纸弹的做功不同,进一步说明橡皮筋具有的弹性势能不同
指出: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三)课堂小结
(四)检测反馈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能:
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
悬挂在室内电灯:
;
玩具汽车中被卷紧的发条:
2.假如卡车空载和满载时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 满载时具有的动能.停放在山顶上的卡车具有的重力势能__________该卡车下山时具有的重力势能.(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1.一架执行人工降雨任务的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并不断向下撒“液氮”,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
),重力势能(
)
2.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石子,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此时石子具有__
__能;当石子落到地面时,速度不为零,此时石子具有_____能.
3..汽车匀速沿斜坡向上行驶,则汽车的______能不变,_______能增大.自行车下坡时,不蹬脚踏板速度也会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自行车的动能逐渐______,自行车的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4..两辆相同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甲车的速度是120
km/h,乙车的速度是35
m/s,则____车具有的动能大,这表明物体的____相同时,__
_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五)板书设计:
1.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高度时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4题.
一、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二节安排了勾股定理内容的学习,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有《九章算术》中的“葭生池中”的问题,这道题很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决定给大家呈现一节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课,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教案、把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准备好教案后去请教两位数学特级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两位专家对我们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设计非常新颖,课程内容人文价值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两位专家还就讲课过程的设计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们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二、上课和观课
1.第一次上课
教学环节一:复习
①勾股定理的历史及内容(学生回答);
②勾股定理的变式(多媒体展示);
③应用勾股定理的必备条件,没有条件的话,如何解决?(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学环节二:新课引入
①出示例题:名题鉴赏――“莲花戏水”(板书: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2世纪的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Bhaskara)的著作中有一道“莲花戏水”的问题:
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
亭亭多姿水中立,劲风吹来斜一边。
偏离原地两尺远,花贴湖面似睡莲。
请你动脑想一想,池塘水面多深浅?
②展示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板书分析过程);
③挖掘图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
④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⑤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
教学环节三:练习
应用归纳的解题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朗读、思考后提问)
《九章算术》中的趣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注:1丈=10尺)
教W环节四:小结和作业
①小结(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的哪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作业:练习2。
2.听课教师评价
听课教师普遍认为课题设计新颖,以古代题目为背景,用优美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学中渗透了应用意识,具体包括三层转化:一是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二是把不可解的问题转化为可解的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三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
3.在反思中发现课堂教学得与失
针对第一次试教的不足,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第二次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课堂的时空得到开放,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巧妙创设情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分享成果
课例研究校本教研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建构者和创造者。每一位教师自始至终都融入研究活动中,与同伴合作,或讨论,或反思,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校本研修使教师产生了共鸣,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就是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恰当、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从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英语课堂从一开始上课就要求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语言气氛以唤起孩子们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进行《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对UFO,外星人的理解十分抽象,于是我就从互联网上收集了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拍摄的不同形状的UFO照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照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正是由于多媒体中英语的文字游戏、播放动画片、英文歌曲、变化的背景图片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交流,发挥合作优势。
1、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把每个单元的教案、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教学网站上,充分利用,相互借鉴,节省了备课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2、学生之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Pair-work和Group-work是任务型教学中最基本的交流合作方式,学习讨论是让学生讨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等,共同协作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在Group-work活动中,学生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
3、师生之间:教师可以通过因特网和其他信息源,组织和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对某教学任务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或领域里,学生的水平超过老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的积累也是有益的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而且语言形式所表示的意义也是有情景决定的,所以语言和情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的。英语课堂中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是给英语学习者创造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
例如:《Go for it》八年级上册 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讲到了到水族馆去参观,这对于我们内地小县城的学生来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如果教师填鸭式的教授aquarium, sharks, seals 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因为我们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语言环境。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与aquarium, sharks, seals有关的照片,尤其是视频片段,带学生畅游了水族馆,使学生在欣赏海洋生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一节课的语言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边看边说,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这一节课的语言知识。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资料查询就是实施“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我们在学习《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上网查一查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书本上的明星资料,像生日、国籍等内容,还了解到了这些明星的兴趣、爱好、所取得的成绩,甚至是他们的生平简介。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心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后面的写作要求(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明星)打下了基础。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学生在上网查找、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获取的信息将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学生的学习更能体现出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这对那些沉醉于电脑游戏中的学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和促进他们把注意力逐渐转向英语学习上的好方法。因为学生在实践这一过程中是带着学习英语知识的主目标进行的,同时他又在学习信息的处理、各种多媒体工具软件的应用。这种学习是自觉的、自主的,而且是探索性的。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最好。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教学有目的性,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赞同按部就班的预设,但也不赞成信马由缰的生成。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规划图,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展示图。因为,精心的课前预设,是课堂上展现出动态生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进一步而言,依据课堂教学现场的动态生成,则是预设的深层次发展。
1.1精心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必须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教育的远程目标和阶段目标服务,而不能只局限于某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它必须具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功能。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藤野先生》公开课,课堂有学生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行为提出不同的见解:“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梳“富士山式”辫子、学跳舞的行为也许是他们排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怎能说他们不学无术?这个学生的发言得到班里几位同学的支持,因为他的观点或多或少反映当代学生的一些心声。面对着这个意外,执教者迅速调整了思维,沿着意外一直向外滑,结果这堂课变成了学生“诉苦会”,学生群诉学习的压力。虽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却明显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实为人文性有余,工具性不足。在随后的教学反馈会上,笔者发现执教者对本课缺少精心的预设,他只是预设了知识目标,他忽略了学生对鲁迅了解程度的预设,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预设,忽略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预设。如果执教者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就会在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时,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巧妙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生活,走进清国留学生留学的生活背景,引领学生在思考判断的同时回到预设目标。新课程讲究思维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但决不能把课堂过度寄托于这种意外的生成,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价值的生成。当课堂上出现“意外”,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发挥主导性,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收获精彩的生成。
1.2生成是预设的调整与发展课前预设为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而同时,动态的生成不是预设的死敌,则可以说是预设的调整和发展。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向是非常严密,但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人,不会完全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会出现突发行为。其实,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对文本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是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抓住富有闪光点的意外,激励学生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悟,超越预设目标,生成精彩的课堂。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在教学课堂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没有注意听课,却独自在埋头涂鸦,我抽过他的画,正想开口批评,却发现纸上画的是一幅优美的迎春图,画面上垂柳飘舞、游人赏春。于是我灵机一动,请该生描绘画中蕴含的春意。学生站起来解释:“我画的是春游图,游人在微风中漫步,红杏吐蕊,春柳袅娜,春风拂面,丝毫不觉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这位同学的一番言语引起了众多同学的共鸣。接着班里有不少同学发挥特长,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遨游在诗画的海洋中。这是一节赏析课,本来预设为以教师的讲授形式为主,最后却以诗画赏析的形式来完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文学审美水平。生成与预设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缺一不可。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的文本,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进入课堂,走进文本,使语文课堂更带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是生命的对话、精神的沟通,经常有着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抓住精彩的瞬间,灵活调整预设目标,收获异彩纷呈的生成。
2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策略
2.1以生为本,预设开放性教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深层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情感,灵活预设开放性的教案。开放性教案是指教案的设计具有弹性,是多元化的,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引导学生发挥认知潜力,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素养。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教学设计,可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丑小鸭丑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2机智引导,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我的阅读,我做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思维,可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往往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对文本出现离谱的误解。作为教师不能对这种错误的思考视而不见,应该重视错误的生成性资源,沿着学生离谱的思维,结合背景资料,机智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信息,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时,我正在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却看到一个男生满脸不屑的表情,于是我请那个男生谈感受,男生答了一句:“我们生长在农村,天天都能见到土地,土地太普通了,作者太滥情了。”我一愣,随即明白,由于今天大多数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不了解“九•一八”的历史,从而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解。于是,我说“: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随即播放了几张“九•一八”之后日本侵华的相关图片,展示在日寇践踏下的满目疮痍的中国土地。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关东原野的图片: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边播放图片,边介绍“九•一八”的历史及作者的经历。通过图片对比和老师的解说,学生的爱国情感被点燃。我趁此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谈作者的感情。于是,便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生1“: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白桦林、蒙古驹、高粱,突出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生2“:我从作者的泪水中看出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祖国抗争到底的决心。”……学生的不屑,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产生的错误认识,面对这个错误的生成性资源,笔者没有强压,而是以“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这一句话巧妙地介入了背景,对文本解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接着又巧妙地借助背景,抓住文本语句谈谈作者的感情,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2.3抓住课堂的偶发因素,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缺少稳定性,往往会在课堂上有一些“语出惊人”的意外。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捣蛋。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张扬自我的欲望,教师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应该保持冷静,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学情变化,伺机而动,让课堂的偶发因素,化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在教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刚好有个家长到教室找学生。这时有个调皮的学生就大声说:“好个妙龄少女!”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我有点恼怒,正想训斥那个男生,忽然念头一转,堵之何不疏之,何不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于是,我便问了一句“:谁的母亲年轻时不是妙龄少女?她们的青春给了谁?”全班一下安静下来。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我的母亲未到四十岁,可她的两鬓已经染上银霜。是我的成长夺走了母亲的青丝,压弯母亲挺拔的背。”科代表的发言鼓舞了其他同学。由此,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生1“: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情。可我却在昨天用尖锐的语言刺伤了母亲的心,我想向妈妈说声对不起。”生2“:妈妈是雨露,用她的爱滋润我;妈妈是阳光,融化我心中的冰垒。妈妈的爱简简单单,却重若千斤。‘母亲节’快到了,我想为母亲送上一朵康乃馨,祝福妈妈永远年轻。”……这节课,笔者借助意外,不仅完成了预设的目标,更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情感的教育,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箱”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如果在这节课上没有保持理智,而是怒发冲冠地训斥了捣蛋的学生,那么这节课将会是一节中规中矩的课,只是众多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的体现,而不是一节发自肺腑的赞赏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3结语
一、教学反思 :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是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同学们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有时讲得较多,学生虽有兴趣,但对历史知识识记较少。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4、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15节。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祁阳县城60年的变化。(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美援朝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影视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播放给他们观看,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5)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生成 预设 精彩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生命,体现教师的价值。叶澜教授提倡的“动态生成理论”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用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精心预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并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借助平等对话,巧解意外事件,鼓励自主探究及时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不断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越是准备充分,“预设”得越好,也越是能够“生成”得好。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在课前要解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在着力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教学,而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只有在经过充分精心预设的课堂进程中,教师才能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自然变成生成,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校一教师在上公开课《变革与争霸》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关于“齐桓公争霸”的内容教学时这样设计的:“穿越时空,采访齐桓公。”四人一小组组成“时空记者团”设计问题向齐桓公及大臣们提问,一小组提问时其他小组则成为齐桓公的“智囊团”回答“记者”们的问题。预想到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会非常感兴趣,问题设计中会出现很多“闪光点”,为了能在课堂上抓住这些闪光点,使课堂生成能很好地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这位老师自己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并全面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把所有预设的问题归为四大类内容: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正式确立――“葵丘会盟”,确立霸主。结果在这堂课教学过程中,果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1.大王,管仲对您有一箭之仇,您为什么还重用他为相?2.您用什么策略阻挡住北上的强国楚?3.如果没有管仲,您还能成霸业吗?4.您认为齐国国家富强除了管仲改革外是否还有自然方面的原因?5.大王,您为什么要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为什么要派代表来参加?6.“尊王攘夷”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根据预设,这位老师在评价时把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及时引导到那四大板块,问题1和、引到“雄厚实力”,问题2、6引到“高明手段”,问题4引到“优越条件”,问题5引到“正式确立”等等。这种动态的开放的板块式设计,不仅预设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也得到了听课老师交口称赞,而这是跟课前精心预设分不开的。
二、平等对话,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强制性,把教学过程从单一的“灌输”转向多向的互动、对话和合作,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在教师民主平等的召唤和对视中,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吐露真情。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融合,其融合的结果是师生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创造。
在教学《社会是个大舞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展示了两组家庭生活漫画。我让学生讨论:不同的家庭生活可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其中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第二组漫画反映的是正面的影响,这是教材设置这两组漫画的原意,也是我预设中的选择,一切都按照我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接着学生们开始讨论为什么第一组漫画的影响是负面的,第二组漫画的影响是正面的。就当一位学生表示第二组漫画的第一幅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他学习时,突然有另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手说:“我不喜欢这种家庭生活场景。我在家学习时就不喜欢爸爸妈妈在旁边。爸爸妈妈都在场,做作业时有两双眼睛在盯着多难受呀!”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立即有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可我却一下子手足无措了。但这位学生讲得也挺有道理的,而且表露了他的真实想法,所以我马上就表扬了他的勇气和创新思维。我的表扬马上又引来了另一位学生的发言:“老师,我觉得第二组的第三幅场景也不是很好,因为我用电脑时爸爸陪着我说明他不信任我。”这倒启发了我,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设计的框框,让他们说说每一幅漫画各有什么正面、负面的影响。学生们也纷纷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颇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这样借助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给学生以充分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欢迎和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辩证思维,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利用意外,促进生成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生成的非预期因素。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调控教学,提高直觉灵感思维能力,随时准备适应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面对意外事件对学生所造成的冲击,教师如果采取消极回避、视而不见的态度,或对学生的议论采取压制或训斥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师生情感关系,还会挫伤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上课铃声响起了,老师像往常一样向教室走去,刚走到门口,看到教室后面围着一堆人,两个男生像两头牛一样斗在一起。居然还发生这样的事,老师马上火气上升,制止了两人的斗殴行为。这时候全班的学生都看着老师,那两个男生也很不服气地盯着老师,看老师怎么处理。面对这一切,这位老师马上冷静下来,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像平常一样引导大家开始学习新课《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正当同学们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热烈地讨论如何与长辈沟通、相互理解时,这位老师意识到同学们基本上对此达成了共识,于是话锋一转:“与长辈要及时沟通、相互理解,那么同学之间呢?”“当然也一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老师就抓住了机会:“那刚才两位同学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描述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上课铃声响起,一个男生要出去,一个要进来,结果在中间狭窄的过道上碰在了一起,谁都不让谁,就斗在了一起。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位老师马上问大家:“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来想一想办法,怎么才能解决这件事呢?”“沟通,让他们沟通一下,搞不好是个误会呢。”在大家的劝说下,那两个男生终于站起来把他们的委屈一吐为快。原来其中一男生是值日生,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桌,他听到铃声响起却发现讲台桌还没整理就起身往前冲,而另外一位男生则是听到铃声要回到自己的座位,碰巧两个人就撞在了一起。值日生认为那个男生妨碍了他履行职责,而另一个男生却认为是值日生阻碍他及时回到座位。这样一讲明白,他们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鲁莽,几乎在同时说了“对不起”,还握了手,表示和好。就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堂中的不和谐,学生们也通过这样的意外事件,深刻地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善于与人沟通、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巧妙地处理这样的意外事件反而大大提高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究,促进生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态生成的教学,一个最主要的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再创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在分析失败的原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中)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那么,你(康有为)将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反响非常积极,纷纷为“自己”设计实现“理想”的途径。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有一位学生却小声说了一句:“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有用,当时康有为什么没想到呀?”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生成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便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又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采取的方法、依靠的对象等方面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断地自行对假说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大家基本上公认的结论和认识。这是个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探究题,又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而生成新知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这样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更有效,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实践中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动态生成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天天进步成长的学生,日日发展变化的社会,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机智和灵活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及时捕捉课堂突发事件中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加以利用。
2.把握生成资源的价值。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有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教师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要捕捉那些对学生成长有利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态生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境界,是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捕捉、开发生成资源,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里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笔者认为,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仅以书本为基础,而且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创新历史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知识向深度和宽度发展,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国际多元文化里,丰富独特的中华历史文化。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服务教学
初中历史书本知识,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利用网上的视频、图片、电子书等历史资料服务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图文并茂的历史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传统历史教学课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老师下载《》的影视、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图片等服务于教学中,通过老师的精讲、图片展视、视频展视,学生觉得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印象。打破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描述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单一”的教学活动。在新的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视网络资源的图片、视频,演示具有形象生动性,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质疑――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保持兴趣,其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教学新内涵。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期如此,学生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倚赖性太强,这样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反之,在新的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学生阅读、感受、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其独立思考、认识、体会,老师起到解惑、组织教学、服务学生的作用。如:学习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进行精讲,再让学生网上搜索百度上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信息、图片。了解松赞干布的一生和贡献,最后,让学生看视频《贞观长歌》有关松赞干布求婚的历史事件。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视野真实地打开了,学生反映学习收获很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学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在课外随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利用网络信息搜集历史课外资料,以丰富教材。由于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史论结合,脉络清晰,跳跃感强,但内容不详。因此组织适当的素材,丰富历史教材内容,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收集历史素材的任务由学生完成,再交由教师审核、组织,然后返回给学生。
四、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笔者认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被限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之中,教师执行“预定教案”,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形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更缺乏自主创造,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无视学生的要求、爱好,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生厌的对象,进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独立思考、个性发展。在网络信息条件下,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
五、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创造出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成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参与度;案例
初中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深刻严肃的学科,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全面地看待它的学科性,否则学生就会对历史失去学习兴趣,产生畏难、回避的心理,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差。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切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参与,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受制于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的方法应该新颖有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停留于“一言堂”的形式,还在运用着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式与手段陈旧、落后,学生就会对历史教学失去兴致,渐渐地就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了。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学生、家长认为历史是副科,不予重视,除了部分学生自身对历史有兴趣外,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因此对课堂没有什么兴趣。历史老师们不断尝试,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诸如多形式的提问、组织讨论与探究、多媒体辅助、讲练结合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学生对老师的套路熟悉了,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课堂参与度就低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外,我在教学实践中,还采用以下几种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幽默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的幽默不仅能给课堂带来轻松与欢笑,增加情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启迪与思考,它就是巧妙思考和深刻体会的有机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幽默,往往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收和记忆新知识”,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关“”的内容时,由于的原因对初中生来说枯燥又难以理解,所以我先从的现象入手,边配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学生哄堂大笑,我顺势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和南瓜呢?”学生齐声说:“没有!”我告诉学生:“当时类似的宣传画和歌谣是相当普遍的,为什么大家都要说谎呢?”由此,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主动的开始翻书找答案,这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幽默语言的最佳时机,如课堂导入时、学生疲倦时、不守纪律时、课文内容枯燥难懂时等。切忌教师兴之所至,到处“幽默”,否则就会给人以油腔滑调之感,更不能借以嘲讽学生。当然,要在课堂上用好幽默,要有正确的师生观,机智、敏捷的个性,还要不断推敲表达技巧,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创造幽默,深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创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利用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课本的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丰富。这些插图比文字记载更生动、直观、细腻,蕴藏着众多的信息,如果我们能恰当利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极有帮助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合理利用插图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中日交往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图。然后提问:这两幅插图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日本的“和同开”钱是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又说明了什么?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唐朝时交往密切,那么,当时中日之间交往的情况如何?有哪些代表人物?这样,一看一问一导,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被调动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搜寻答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参与度。
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本上的插图打破了学科界限,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应尽力挖掘插图所隐藏的信息与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图文之间的关系,提取有效信息。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使用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尝试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生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庙宇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郑和下西洋内容时,我就联系到当时闽西著名航海家王景弘。明朝时被任命为副使、与郑和一起出使西洋的闽西著名航海家是谁?他是什么地方人?在漳平哪里可以直观了解到他的史迹?对漳平有什么影响?学生对王景弘的史迹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有些同学可能去参观过王景弘史迹陈列室,甚至去过王景弘的出生地。这些问题的抛出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大家都迫不急待地向同学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知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时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既能巩固课本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乡土资源的使用,对于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的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乡土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乡土历史和课本历史结合之外,还注重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无定法,由于教学因素复杂多变,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具体来说,首先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还有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决定在某一堂课的哪些环节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要重视课后反思,对于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课堂反应,及时思考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设计、还有没有改进的地方等等,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优状态,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陆平.反思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效率[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5期
[2]孟昭燕.创建高效历史课堂之浅见[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韩晓燕.浅谈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4]王晓艳.洛川县永乡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走向生活化[N].延安日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