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2019年高中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班会流程:
(一)宣布班会开始:
“生命”,是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是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然而,面对生活、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潜在的意外,你是否做好准备加以防范?
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珍爱生命,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泽楷:我们歌颂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是美好的,它令我们的人生焕发出灼灼光彩。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主题班会课,让我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发挥我们集体的力量,努力的去思考,认真的去总结,体会“安全”,“生命”对我们每个同学是多么的重要。
(二)哲学家与老者的故事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和一个老者一起搭船出海。途中学者们问老者:“你懂得哲学吗?”老者摇了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所有人都掉入了水中。学者们大声呼救。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拼命摇头。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蕴含的道理却耐人寻味。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安全,珍惜自己的生命。>
(三)生活安全常识问答
同学们平时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学校里,受到老师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学校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生活安全常识问答” 。学校对一些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安全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都标注了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
(交通安全)
我们学校位于公路旁,存在着交通隐患。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预防雷击)
相信同学们对一个月前的雷雨天气都很有印象吧?
那么雷雨天气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防火)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防火是学校安全的重要问题,学生宿舍是学校重点。请问大家,万一宿舍发生了火灾,我们可以使用哪些逃生的方法?
(台风)
除了以上的台风信号,还有哪一些?悬挂红色或黑色台风信号时,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
(海啸)
海啸发生时有哪些特征?你能不能跟我们说说。
(地震)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六)学生回应。
目的:学生在经过本次班会后,自由发表自己学到的知识。
流程:由学生提前准备,以现场发言的形式,同时表决心: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
下面我们想请各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从中学到的内容及心得体会。>
(七)班主任(总结发言)
(八)全班合唱:班会主歌曲“生命的力量”
学完这节班会课后,相信同学们能慢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安全知识,从每个同学做起。
钧哲:重视安全,珍爱生命。同学们,让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泽楷:安全,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让安全的警钟在我们内心时常地敲响。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生命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挽回。
庄燕: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在生活中注意安全,使自己平安健康地成长。让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平安、快乐!让我们时刻牢记:
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2019年高中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二】一、班会目的:
通过开展以“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增强班内学生的安全意识,能懂会用一些基本常用到的校内外的安全知识,达到积极预防危险的发生并提高学生基本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收集适合学生特点的一些安全知识。
三、活动过程:
1、师生问好并组织活动纪律,让班内学生明确本节班会的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珍惜爱护自己宝贵的生命,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接下来师引领学生回忆巩固了解过的一些关于安全知识,师问生答。
2、师领生做选择题
(1) 关于楼梯安全,下面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①上下楼梯时,靠右侧行走。
②下课的时候和同学坐在楼梯台阶 上打闹。
③玩上下楼梯游戏。
(2)打扫教室卫生时,下面哪些行为可能很危险?
①身子探出窗外擦玻璃。②用抹布擦桌凳。
(3)遇到交通事故应该拨打的电话是: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021
一、精心搜集和选用材料是使教案深刻生动的根基
课题确定后,你的教案能否深刻、生动,从而吸引人、说服人,那么材料的搜集和选用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教案的内容不充实,只能显示出一种浅薄,而缺乏一种厚重感。应依据哪些标准?选取哪些材料呢?
1.教学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教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2. 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原则。
3.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这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
4.为了突破或分散本节难点,而需要的有关铺垫材料。
二、削枝强干,锤炼教案内容是使教案深刻充实的保证
教案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内容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要体现在整个教案过程中。这样,靠内容的充实和环环相扣,使教案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要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所以要对教案的内容进行锤炼,削枝强干。怎样锤炼教案的内容呢?
1. 要具有清晰的结构
能抓住听者心弦的教案,必须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结构,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内容联系的条件下,组织好教案的结构。
2. 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说教材是教案的“血肉”,结构就是教案的“骨架”,那么,教学目标是整个教案的“灵魂”。也就是说,目标确定后,教案的整个安排,一切一切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虚晃一枪,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还要具体、明确而全面。
3. 要分析准确重点难点
要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尤其要注意分析难点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难点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以及在难点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4. 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即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尽可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即所选择的教法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另外,教学手段的采取要从正确发挥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
5. 要设计有目标控制的,有启发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从新课引入——归纳小结,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随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也就是说,使教学目标的控制必须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锤一音,一步一印。着眼于各个环节去实实在在地完成任务。要依据教学目标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剪辑,逐一“审查”,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注意强化目标控制,又要注意具有启发性,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启发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三、组成系统,形成说稿是形成课者思维模式的关键
将经过锤炼的教案内容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整理过程中使内容与说理有机融合,体现在整个教案中。这个过程,对于准备教案的老师来讲,是对其大脑组合能力的锤炼过程。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对某些现象作出本质的揭示,从而使教案显现出雄辩的本质力量和巨大的说服力;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想的精确缜密、看问题的周详全面,精当恰切。
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路之敏捷,可以随时捕捉一些现象迅速组合在教案的主体里,使之骤然生辉,发生效应;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情感的丰富,对学生对事物所含的情愫体察入微,移入字里行间辅助理念,以情感人;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逻辑的力量,把一节课的教学,如茧抽丝,层层剥落,展现内涵。总之,它需要教案者能加工处理成教案的各种要素,并使之相互关联容纳于教案范畴和轨道之中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这种能力和方法是在教案讲稿写作实践中形成和练就的,所以组成系统,形成说稿对于形成教案的思维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从而可使教案更加深刻、更加熟练。
四、 恰当的使用视觉材料是使教案生动精彩的阶梯
并不是教案者在形成了教案的思维模式之后,他的教案就一定会精彩了。当然,教案者的语言(音量、音调、音速)及非语言(表情、目光、姿势),都会影响教案的效果。应当强调,光靠说者单调的说,听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不“走神”,要抓住听者的注意力,调动听者的兴趣,刺激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说明接受,可灵活采用视觉材料恰当的组合在教案的主体中,将会使教案呈现生动、精彩的局面。
统计表明,听者如果仅使用其听觉的话,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仅能保持70%,3天后仅能保持10%;听者如果仅使用其视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处理3小时后只能保持72%,3天后,却还能保持20%;但听者如果结合使用视觉和听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仍然能保持65%。可见视觉材料在教案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案前还要设计出使用视觉材料的时间、手段。如将板书、投影仪、演示、实验、特制的复合投影片,不同颜色的图片、图表、直观教具,实物或实物图的展示,多媒体等等,恰当的组合在教案中,可促进听者思考,诱发听者的参与意识,使之跟着说者的思路去理解教案的内容,从而会取得最佳的教案效果。
总之,只有有了这样准备充分的教案,才能使您的教案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实、深刻、熟练、生动,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021
一、教案的内容
1、说教材。
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性地把握教材,要明确所教单元或教学内容在教年级、学期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充分说明这一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中前后知识联系。
2、说教法
就是要求教师说出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教学要充分体现“双自主”原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灵活性。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体现直观性原则。同时说教材还应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分析疑点的具体措施。
3、说学法。
就是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开发智力的目的。说学法要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给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4、说教学过程。
它包括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生动形象地简笔画,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清晰的教学思路和逐步推进的教学层次。等。
5、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时教学优生学任务及教学对象的实际等几个方面。
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案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案应遵循的原则,它是保证教案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教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材分析正确、透彻。教案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B.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案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的、客观、准确的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C.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的包括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发展智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其确定都要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途径。
D.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教案中,教师既要说清本节课的总体构想以及依据,又要说清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的构想及其依据,使教法设计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案活动的灵魂
教案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教案活动中,教案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A.教案要有理论指导。在教案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B.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教案中,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上升到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并接受其检验。
C.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教案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liuxue86.com脱离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统一。
3、实效性原则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教案活动也不例外。教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案”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效性”就成了教案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教案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A.目的明确。
大体上,教案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多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教案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教案主要用于同行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教案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教案同是为了给教师树立教案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在开展教案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目的,也就是将要开展的是哪一类型的教案活动,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B.针对性强大。
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教案活动而言。检查性教案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教案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只有加强了教案的针对性,才便于教案人和评说的准备和对问题的集中研究与解决。C.准备充分。教案前教案评说人要围绕本次教案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地准备,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教案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教案稿。
D.评说准确。
评说要科学准确,指导性强。教案人说完之后,参加评说的人出国留学网员要积极发言,抓住教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和教学中带有倾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说。主持人还应该将已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分歧的问题分别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或今后继续进行研究。
4、创新性原则----教案活动的生命线
教案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思转化为教学活动之间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教案活动中,教案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同行、专家参与评说和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注意的问题
1、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教案时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要使所有听课的人都能感受到激情的感染,使他们从表象上感到教案者对说好这节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2、摆正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位置。
教案最主要是说出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全部。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案的听众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教案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太详细,要重点说出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忆及创新思维;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4、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教案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使学生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特点。②通过《》的介绍,使学生掌握《》的地位。
3.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②通过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点分析
①新思想的萌发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思想的特点。
②《》是重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的特点。
重点突破方案
①新思想的萌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②《》: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对《》的评价是难点。《》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案
对《》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发”时,教师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作出评价。
②魏源的《》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③《》,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重点:①新思想的萌发;②《》。
难点: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对于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重点强调两点:一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通过表现出来);二是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内容,首先介绍林则徐的思想。在介绍林则徐的事迹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林则徐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于这一点是如何评价的?分阶段整理林则徐的先进事迹并且做出评价。其次,介绍魏源的思想和《》。之后可以提问学生,魏源的《》一书是如何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对此书有何评价?然后提问学生他们的思想新在何处?你如何评价?他们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简单讲解既可。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对《》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上节内容介绍洪仁玕的生平事迹,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他能写出《》一书的原因和此书的特点,最后提问学生此书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原因是什么?你对此书有何评价?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林则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的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2.后民族危机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2.魏源和《》
3.《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
商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
商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在教学中,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本文认为他们由于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甚小,久而久之,便有轻视的心理。那么此时,新课改下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因此,本文认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基础)。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兴趣的递增、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是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考查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备考学习要以落实基础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现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教练案是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学教练案呢?本文就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较鉴赏》来谈谈学教练案的设计。
1.目标设计是否有效
学教练案设计是否到位,关键在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任务"的设计是否按照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进行。既要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作用,又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能激发思维,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能力。
(1)首先给出本学教练案的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次学教练案的任务。
(2)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类。
教师应尽可能详细的把所要学习的语言点、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把握好重点、难点。
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兴趣,重难点突出,与高考考点接轨。我通常是按照"课前积累及作业——课堂解疑——课外巩固——自我小结得失"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的。
在以往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七看(题目、作者、注释、题干、正文、意象、情感词句)",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出现了很多啼笑皆非的错误。如果诗词情感更隐晦些,那么很多学生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抛弃了以往诗词讲授的方式,在学教练案中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使我们的课堂充分实现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教案使用的有效性
教案设计制作完毕后,我都是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第二天收取部分学生的学教练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标识出相关的难点与知识疑难点。课堂上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订正答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出疑难较多的题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进行提炼、解读、讨论,直到全部解疑为止。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有利于落实知识和把握范围,也有利于掌握水平程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3.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的两面性
4、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具有两面性,而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和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的两面性
4、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具有两面性,而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和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二、的产生
1、发源地: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企业中
思考:它比早还是晚?
指明第一个特点: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资格老
2、分布:看教材41页表格]
分布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三种性质的企业中,外商、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
联系41页的小字材料,指明第三个特点,深受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强
无产阶级不同于农民阶级,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而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且在固定的车间工作。指明第三个特点,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来源:破产的工人和手工业者
指明第四个特点,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4、的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独有的特点
5、无产阶级早期的斗争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特点;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战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斗争上的反映,对加速奴隶制瓦解和促进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提高学生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春秋战国战争的能力。这些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也带来极大破坏。但是,客观上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大国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期,为战胜对方,各国都重视选拔人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
3.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分清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特点: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A.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B.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各诸侯国掠夺土地和人口以扩大统治范围,进行长期争霸兼
并战争。
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东周的建立与王室衰微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洛阳)。史称东周。
②周王东迁后,周王室不再被诸侯所重视,逐渐成为各强大诸侯的附庸。
2.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
⑴“周郑交质”时期:春秋初年,诸侯中郑国首先向周天子挑战。郑国以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其势力发展很快,郑庄公首先称霸,有两个重要事件:①“周郑交质”,即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人质。②郑庄公打败周桓王,周桓王被射伤肩部,天子威信扫地,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
⑵齐桓公称霸时期:
①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
②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A.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
C.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
霸主地位。
⑶晋楚争霸时期:
①前632年,晋文公图霸中原与楚成王发生冲突,导致晋楚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
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②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晋楚又大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引导学生阅读“楚王问鼎”的故事,以说明楚庄王号令天下之野心。
⑷昊越争霸时期。
①春秋末年,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相继称霸,已是大国争霸的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题"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意图在于强调时代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的,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这样改动还能与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相互照应,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
2、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3、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
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4、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器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同时放映相关录像片)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历史和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讨论分析儒、法、道三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法、道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
附二、学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的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班级:初一(8)班)
1、课间短剧
A、孔子讲学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
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天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B、因材施教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1 知识目标
1.1 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1.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3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1.6 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 能力目标
2.1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2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2.3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3.1 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3.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3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3.4 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 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 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 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 教育目标
1.1 知识教学点
1.1.1 初步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1.1.2 了解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1.1.3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1.2 能力训练点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渗透点[来源:高考资源网]
1.3.1 通过外电阻的改变而引起I、U变化的深入分析,树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的观点。
1.3.2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2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1 重点
①正确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2 难点
路端电压、电流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3 疑点
路端电压变化的原因(内因、外因)。
2.4 解决办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类比分析、动态画面、图像等帮助同学增强感性认识,逐步了解电动势的含义,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分析各项的意义,使学生有初步整体感知,精选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而改变的规律的典型例题,结合图像分析突破难点。
3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4 课时安排[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1课时
5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电路示教板一块、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10Ω定值电阻一个、滑线变阻器(0~50Ω)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6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动手测电源电动势,并边观察边思考,逐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理解公式含义,引导学生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去分析同一问题。
7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电后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小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有持续的电势差。
教师:能够产生持续电势差的装置就是电源。那么,如何描述电源的特性?电源接入电路,组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8 板书设计
8.1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8.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8.3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速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赔误时机。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异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变革。
错误倾向: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如何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区域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积累的量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其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再次,在下一世纪通过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质的飞跃。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论剖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有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音符与音乐、体育比赛的排兵布阵等都证明了这一原理。
3、要坚持适度原则,作为本框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原因剖析]
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需要给予具体的分析引导。
[理论剖析]
由于量变达到一顶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只有在一定的氛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的原则。
4、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作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理论剖析]
这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青年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得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法建议
一、量变与质变: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4、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想一想”、“议一议”已如前述。此外,还引述了语录和《易经·系辞》上的一句话,都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除了课本上的材料之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选择、补充一些漫画、诗词等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如在本框最后,在对学生提出把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之后,为激励学生胸怀大志,奋发进取,还可以引用一些充满期望之情、寓意深刻的名诗作为总结,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读、议为主,以讲为辅。本框的道理并不难懂,要取得教学实效,关键还在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学会用量变引质变的道理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
关于“量变与质变”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量变和质变的含义,掌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以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重点]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事物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教学方法]
谈话法,归纳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一钱斩吏”的故事
(音频)《鹤林玉露》中有个《一钱斩吏》的故事,说崇阳有一县令,见一管仓库的个官从库内出来时,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库吏,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应该怎样认识县令和库吏的思想方法呢?学习了量变和质变的道理,就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屏幕显示课题:量变和质变
[讲授新课]
屏幕显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树一天天长高
大树成林
用砖、瓦盖房子
高楼大厦高耸云端
河堤有了蚁穴鼠洞
河堤崩溃
量变
质变
对比分析以上材料,思考并讨论:表格两边事物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得出,屏幕显示: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让学生列举量变、质变的实例。(略)
根据含义及实例,指出量变与质变的不同点、相同点。先让学生比较、教师记要点,然后形成图表。屏幕显示:
量变
质变
不同点
根本性质未变
不显著的变化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根本性质的变化
显著的变化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相同点
都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都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
(过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那么,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怎样呢?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老子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大家想一想:他的话体现了什么道理?
(归纳)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才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哲理诗:
《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提问并讨论)这首诗包含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变。
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天的事,日积月累,必然取得好成绩。
任何事物的质变都不是偶然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所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是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第一个方面。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板书)
请同学们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
(归纳)屏幕显示: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成语、俗语。(略)
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这些例子中,量变是怎样引起质变的?它们有没有共同点?(讨论)
(归纳)共同点:都是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引起质变。
1)、数量增减,引起质变。(板书)
(过渡)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引出新的内容)
课件展示《田忌赛马》
田忌参赛的马未变(仍然是原来的上中下三匹马),但由于马出场比赛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转败为胜)。可见,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7页。)请化学课代表说一说“同素异形体”中,结构排列次序变化,引起质变的道理。
课件展示:
金刚石
石墨
元素构成相同
都由同一种元素构成(C)
结构不同
骨架形结构
层状结构
性质不同
坚硬无比
比较松软
(归纳)2)、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板书)
大家知道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只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万式,实现了我国农村的巨大飞跃和发展。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即农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农村的就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的调整,扩大优质产品的种植,发挥品质优势,以及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只有大力进行农村的结构调整,才能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
(提问)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角度,谈谈农村为什么要进行结构调整?(讨论)
(小结)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结构变化也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进行农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下,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组合,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是符合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提问并讨论)懂得了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学习、工作有何启示?
(归纳)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学习、工作、生活要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更大发展。
(提问)事物的变化发展会不会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呢?
(分析)不会的。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说,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
(提问)什么叫质变?什么叫发展?为什么只有质变才能发展?
(归纳)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质变不等于发展,但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如果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新事物无法代替旧事物,发展无法实现。所以:
1)、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板书)
常言道:“水滴石穿;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为什么石“穿”、躯“丧”、堤“溃”?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提问)事物的发展到通过质变来实现。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质变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的。
2)、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板书)
课件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
①第一宇宙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
(一定范围和限度):是指度。即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临界点。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的积累达到足以突破对立统一状态时,质变便发生,事物性质便发生变化。
(小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是不是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终结了呢?(讨论)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示意图》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归纳)3)、事物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问前发展(板书)
(照应开头)学习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后,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库吏和县令的思想方法(讨论),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帅归纳(屏幕显示):
库吏,不懂得量变会引起质变,他认为自己每次从库内拿了一个钱,算不了什么?还认为上司拿他没有办法。
县令,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但他仅凭主观分析,没有调查库吏到底拿了多少钱,就判处死刑,不懂得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界限)才会引起质变。
[课堂小结]
展示全课知识提纲,让学生阐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略)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三、巩固练习(略)
[板书设计]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
1、量变:
2、质变: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1)、数量增减,引起质变
2)、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2)、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本案例对应的内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提供本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随着犯罪低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个问题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跟中学生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可进一步了解当今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危害,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也是对自身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青少年犯罪一般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是从不显著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开始,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由小变大,由轻到重,以致酿成犯罪的严重后果。虽然有些青少年犯罪存在偶发现象,但也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不过变化过程更为隐蔽、更为短暂而已。因此,要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首先确定量变的过程,然后依据情况,在量变的开始过程中或完全质变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探究目标
了解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危害及如何预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
探究内容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以及如何预防。
探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为:设计问题一一进行调查——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具体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社会各界人士或请专家作法制报告。
2、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查阅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走访本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查阅本地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及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网站,下载有关资料。
3、在学校政教处的安排下,课题组成员参观少年管教所。那特殊的情景,会使同学们感触很深。在参观过程中,请少管所管理人员作介绍,并与部分少年犯进行交流。
4、信息资料处理及分析。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收集大量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把握信息,寻找结论。
5、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或召开课题探究成果报告会等方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对教师的建议
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引导学生懂得运用量变与质变的道理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评价重点
1、学生是否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透过服饰看王熙凤
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王熙凤的服饰进一步了解王熙凤
三 教学时数
15分钟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与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主要是透过什么来初步判定一个人呢?衣服长相还 是? (生答)
恩,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透过服饰来分析一下黛玉眼中的“神妃仙子”——王熙凤
(二)研读分析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的后人,对服饰描写别具一格,他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每个人物的服饰描写都服从于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而且有一定的美感。分析服饰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找出王熙凤服饰描写的句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服饰来进一步了
解王熙凤。
1、 我们先看这些服饰的颜色(大家从文中找出颜色词语):金、赤金、豆绿、玫瑰、缕金、大红、五彩、石青、银、翡翠。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答) 【凤姐服饰的颜色张扬,略带收敛。凤姐头饰金色为主,衣服色泽基调是红配绿,色彩对比强烈,显出了人物较为张扬的个性。但外衣的石青色和宫绦的豆绿色又缓冲这份张扬。反映出凤凡事争强好胜的个性,同时她也懂得掩饰收敛。虽说石青色缓和了这份张扬,但是却遮掩不了她的野心。《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后至王公大臣,其礼服(即衮服、龙褂、朝裙、补服等)一律用蓝或石青色。所以清朝贵族崇尚蓝和石青色,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石青色虽然不是那么绚丽耀眼,但却能体现出一种贵族气息,能够达到炫耀自己地位的作用。】
2、 接着我们看下王熙凤服饰的材质:金丝,八宝、珍珠、珠玉、玉、洋缎、鼠皮等。凤姐的饰品全是八宝、珍珠等,极尽奢侈和华丽。同时,凤姐衣服的面料很昂贵,不是“洋货”便是“皮货”;而且纹样与做工讲究,就看“刻丝”,用熟的蚕丝做纬,生的蚕丝做经,熟丝是彩色的,生丝是单色的,然后用丝平织出图案花纹……华贵精美,符合她的贵族少奶奶的身份,同时也透露出她对财富的热衷与追求。
3、 (典型)不知大家注意到“五凤朝阳挂朱钗”这个饰品没,“五凤朝阳”是钗形,“挂珠”是钗上垂饰的珍珠,连缀于凤鸟的衔口上。这件首饰引人瞩目和联想。“朝阳五凤”正好与王熙凤字中的“凤”吻合,“凤”为百鸟之首,暗合了凤姐管家主子的地位,也显示了她的权势与霸气。你们也可以用同样的道理来分析“盘螭璎珞圈”。我们从颜色、材质、做工图案等方面可见凤姐在服饰上煞费苦心啊。茅盾先生也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而中国古代的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衣冠服饰既可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折射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她要如此精心设计自己的穿着呢?
【王熙凤的服饰,表面是在于表示隆重地迎接黛玉,实际上其主要目的在于炫耀其地位、身份、财富和手中拥有的权力,从中也折射出其独特的心态。】
① 向初来乍到的黛玉炫耀其身份、地位、与贾母的特殊关系。王熙风高贵的出身——大家闺秀,“金陵王”之千金;在贾府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贾琏之妻,王夫人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与贾母的关系非常特殊——众姑娘都不敢妆饰奢华而她却敢妆饰奢华乃至俗不可耐,众人在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而她却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贾母面前说笑随意,打情卖俏,“放诞无礼”。这些无形的身份、地位、特殊的关系,或通过王熙凤的言语流露出来,或通过王熙风的服饰显现出来。在此王熙凤的衣着服饰可以说就是她的地位、身份的物化,“处处留心,事事小心”的黛玉定能体察王熙凤这身“打扮”的奥妙及其用意。
② 向黛玉炫耀她的财富。“东海缺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风娘家(王府)经济实力之雄厚可想而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她婆家(贾府)财物之丰富由此可见。至于王熙风本人的财富有多少,从她披金挂银、戴珠缀宝的服饰中略见一斑。同时,王熙凤又是贾府财物的实际支配者,贾府财物任其挥霍,或假公济私、据为已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虚荣心极强的王熙凤来说,财富之多不便直言相告,但又得设法让黛玉知道,因此,她只好借助自己的服饰炫耀出来,让黛玉有所察觉。就此来看,王熙凤的服饰正是炫耀其财富的金字招牌、无声的广告。
③ 向黛玉炫耀她所拥有的权势。在贾府对财物,王熙凤可任意调拨挥霍,这是财富支配权;对“丫头老婆们”她可以颐指气使,随意处罚,这是治人权。集财产支配权、治人权于一身,可见王熙风权力之大,权势之盛。为了更好地揭示王熙凤所拥有的权势,作品除了通过王熙凤的语言外,还通过王熙凤的服饰表露出来,王熙凤此时此境的服饰正是她所拥有的权势的象征。同是生活在贾府的“姑娘姊妹”,为何贾氏三姊妹的“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唯有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拥有王熙凤那样大的权力。王熙凤能支配贾府的财物,爱怎样就怎样,不需要经过他人之手。而贾氏三姊妹则不同,她们所需之财物,必须经过王熙风这一关,要仰王熙凤之鼻息。王熙凤想给就给,想不给,只要找个托辞就可不给,贾氏三姊妹也奈何不得。从这点上看来,王熙凤这身奢侈华丽的服饰正是无声地炫耀了她所拥有的权势。黛玉初进贾府,看到贾氏三姊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而“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风此时却一身“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论条件,贾氏三姊妹同样拥有王熙风的条件,可她们三姊妹却没有王熙凤那般打扮,原因何在?除了贾氏三姊妹在贾母面前不敢如王熙风这般“放诞无礼”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不像王熙风那样有“心眼”。作者对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描写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而对王熙凤的服饰进行浓墨重彩地详描细写,一方面是借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来衬托王熙风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让读者从王熙凤的服饰中更好地认识她不但生活奢侈,而且恃宠
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
(三)总结
本堂课我们透过服饰来看王熙凤的形象,我们看到了王熙凤极尽奢侈的、颇费心机设计的服饰,同时也了解了王熙凤这样处心积虑设计服饰的目的。从而看到王熙凤生活奢侈、恃宠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 ,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
高中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2.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3.高一必修三语文林黛玉进贾府预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