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考察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考;有机化学;抓热点;基础;技巧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不只考查知识的贮存量,更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笔者认为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狠下功夫。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症下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一、认清方向,紧抓热点
(1)有机化学热点考查,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推测含氧、氮或硫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进一步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测其结构简式;(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合成路线图进行典型有机物的合成,这其中要涉及化学反应的类型、典型物质的同分异构体以及重要物质之间的反应;(3)要掌握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重要的多官能团化合物有卤代酸、羟基酸、氨基酸和羰基酸。
在有机化学的复习中,学生学习了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等,要重点引导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反应类型。比如,在C—H处发生的反应:可以是卤代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消去反应,还可以是分解反应。C—H键在不同的反应环境中,发生了种种不同的反应。信息题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组织加工信息能力的题型。总之,复习中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二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融合,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一)认真研读“考纲”,制订复习计划
《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只有研读《考试大纲》,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如何考,考到什么程度,复习备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据2012年的有机“考纲”,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制订复习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夯实基础知识,熟悉反应类型
教材是“双基”的最主要的来源,落实基础应从课本抓起。有机化学的主要基础知识有:(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2)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3)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4)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5)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或补写;(6)推断有机物的结构;(7)耗氧量及混合物组成的计算;(8)有机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总复习中要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再提炼、归纳和拓展,熟悉各种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1)卤代反应;(2)硝化反应;(3)酯化反应;(4)水解反应。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不饱和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1)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2)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3)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4)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3.消去反应
有机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
4.氧化反应
(1)有机物燃烧:除少数有机物外(如CCl4),绝大多数有机物都能燃烧;(2)催化氧化;(3)被其他氧化剂氧化等。除了以上各类反应,还有还原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等,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紧抓特点特征,抢抓答题技巧
1.书写一定要规范,避免失分
(1)分子式的书写一般按照C、H、O、N、S、X的顺序排列各元素;(2)结构式的书写一定要将化学键连接到位;(3)键线式上的一个拐点就代表一个碳原子,碳和其上的氢原子可以省略,其他的原子及所有官能团不能省略;(4)结构式中所有原子及共价键不能省略;(5)碳在有机化合物中是四价,一定要有四个键与它相连;(6)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最好写全反应物和生成物、要配平、沉淀要标沉淀符号、中间用箭头连接,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反应条件。要特别注意常见符号,如“?葑”“”“”及电荷与价标,写电子式时“[]”的应用,物质的聚集状态(s/l/g),燃烧热、中和热的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等的正确应用。
2.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归类
记忆法记住已掌握的常见的异构体数。例如:(1)凡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分子均无异构;(2)丁烷、丁炔、丙基、丙醇有两种;(3)戊烷、戊炔有3种;(4)丁基、丁烯(包括顺反异构)、C8H10(芳烃)有4种;(5)己烷、C7H8O(含苯环)有5种;(6)C8H8O2的芳香酯有6种;(7)戊基、C9H12(芳烃)有8种。
基元法。例如,丁基有4种,丁醇、戊醛、戊酸都有4种。
替代法。例如,二氯苯C6H4Cl2有3种,四氯苯也为3种(将H替代Cl)。
对称法(又称等效氢法)的判断可按下列三点进行:(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2)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3)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3.怎么做化学实验题
化学实验试题的复习分为两部分:
第一,要抓好课本内的学生实验和典型的教师演示实验,要认真读好每一个实验,要求达到4个方面:(1)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目的;(2)掌握实验的仪器;(3)理解实验现象和产生的原因;(4)对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正确的解释。
第二,要学会设计重要的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实验的主要步骤有四个方面:(1)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2)明确实验仪器和用品;(3)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4)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1)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考生输入名字;证件号码;准考证号;在选择报考省市及院校,最后点击查询即可获取2018考研成绩信息。
点击进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
(2)进入华东交通大学考研成绩查询网址:ecjtu.jx.cn/
点击进入: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ecjtu.jx.cn/
为及时获取华东交通大学考研成绩查询入口变化,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更多需要关注的考研成绩查询信息:
查询西华师范大学2018考研成绩查询信息,考生可直接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考生输入名字;证件号码;准考证号;在选择报考省市及院校,最后点击查询即可获取2018考研成绩信息。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西华师范大学2018年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点击进入
注意:部分院校考研成绩查询系统开通后,希望考生提前注意,由可能查询的人太多,希望家不用着急,稍等一下。
更多需要关注的考研成绩查询信息:
关键词:双语教学;分析化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06-02
教育部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教育部高教司仅在2004年就主办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双语教学研讨会[1,2]。由此可见,双语教学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其必要性早已得到认可。化学类课程受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小,双语教学在高校比较容易推广并已逐步展开,但目前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双语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现状
在我国,双语教学通常是指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都能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学科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并能够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因我国不是双语国家,英语的使用环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师资问题。教师是能否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较晚,双语教师严重缺乏。双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都应具有较强的能力。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但英语听说水平严重不足。因此学校通常优先安排有一定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来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但对多数高校而言,这类教师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教育部实施了双语教学骨干教师派出计划,以培养高水平双语教师。目前在已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中,有54%无特殊培训经历,50%认为双语教学备课难度较大[3]。由此可见,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的英语水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教材问题。教材的选择也是双语教学工作中的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85%以上的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15%左右的教师结合中英文教材的优点,自编了双语讲义和教材[3]。使用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地道的外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外文原版教材内容更新快、基础与前沿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教辅材料丰富等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及英语思维习惯。但原版外文教材一般价格较高,不适合学生自费购买,为此有些学校采取了统一购买后学生借阅的方式。作者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Platteville访问期间,发现该校多数学生也是从学校的Textbook Center借用教材。此外,针对学生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哪种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也是目前需关注的问题之一。原则上所选教材应符合教育部理科化学指导委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基本内容的专业标准要求,即章次清楚、教材内容新、英文表达简练。遗憾的是目前严重缺乏满足这些要求的教材。因此,鼓励高水平教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软件或自编教材是双语教学教材的发展方向,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自编双语教材的支持力度。在目前双语教材短缺的情况下,中文教材与英文讲义相结合也是一种较好选择[4]。
3.教学形式。目前,双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板书部分基本都以英文教学为主,大部分老师对重难点、关键词等部分采用中英对照注释的方式。主要差异在于课堂讲授中中英文所占的比例,有的主要采用中文,有的以英文为主,也有的尝试由学生用英语回答简单问题,且英文作业与练习占一定比例。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英文使用比例的变化,也可把双语教学分为浸没、维持和变迁等模式[4]。李艳梅在对20位一线双语教学教师进行的调查表明[3],其中有1名教师采用全中文讲课,有4名教师采用全英文讲课,其余教师都采用中英文混合的形式,授课过程中英文所占比例为10%~80%。从教学语言比例使用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4.教学效果。判断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查发现[3],在双语教学中约3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英语语言上,5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点上,另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更多的关注考试成绩等其他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决定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若教师授课过程中采用英文比例远超过学生能够正常接受的程度,学生则可能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语言方面;若教师授课过程中采用英文比例较小,或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生就会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点。因此,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映选择和调整教学形式,使英汉两种语言在课堂上实现最优化搭配,最大程度的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二、实施分析化学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化学、环境、生物、药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此时多数学生尚未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基础,特别是听说能力欠缺,这不仅会增加双语授课难度,还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分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若采用完全不用中文、只使用英语的浸没模式难度较大,效果也未必理想;至于变迁模式对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有些欠妥,因为中国的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4],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分析化学知识的讲解,但不应绝对排除汉语。
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和学生双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双语教学的双重重点。分析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综合性强、技能技巧实用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分析化学双语教学中,不仅要正确把握其理论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采用维持双语教学模式,从开始使用母语过渡到部分使用外语,能够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4]。
1.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虽然目前在双语教学工作中,大家对“英语应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而不是语言教学”的看法已达成共识,即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教学手段,应保证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学科知识。通过双语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的不仅是专业英语术语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双语思维习惯,能够用国际通用性语言来认识和思考学科有关内容,以适应将来国际间的交流。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大比例的外语进行讲解才能使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语言和专业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仍是双语教学在近期内应不断探索的问题。英语比例太大,容易使部分学生因语言的压力导致专业知识缺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而英语讲解比例太小,学生的专业外语词汇得不到扩充,也会导致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与外语教材契合。目前在双语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还需要教师在备课、教学等环节上做更多努力。
2.对双语教学要有整体规划。从目前教学科目的选择来看,双语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很多高校均采用先在双语师资力量集中的课程上试行的做法,这种方式缺乏从整体培养方案上的规划和把握,这对双语教学整体发展不利。因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都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考虑教学科目、学生选择、授课时机等多方面因素,则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安排上,最好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之前先实行普通“专业英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领域中的通用外语知识,然后再对有一定专业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学目标更易达到。在学生选择上,通常将分析化学双语课程设为选修课,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选修,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不选。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双语和非双语平行班,允许学生根据情况流动。此外,在教学课时上,双语课程应比学科内容相同的非双语课多一些,以保障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最近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很多课程的授课学时都被压缩了。由于课时的限制,要在短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用中文教学尚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用双语了。因此,为了克服分析化学双语教学中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双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和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具体来说,为克服课堂教学内容繁杂、记和听难以兼顾的弊端,可将专业内容基本点以双语提纲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以便其预习和复习。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辅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此外,也可利用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展辅导、答疑及课程讨论等活动,将学习延至课外。
总之,开展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多的时间投入,而且需要学校和国家管理部门、出版行业等相关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保障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方面同时得到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育部政报,2001,(10):468-471.
[2]马铭,徐满才,谢青季,等.高师本科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9):47-48,56.
一、基础信息化建设方面。
1、统筹规划是根本。通过三地市实地参观与交流,发现三地市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市局科信部门统筹建设。服务信息化不能单打独斗,各自独立建设,这样难以整合信息资源。要抓好统筹规划,尤其是在顶层设计上,要从全局出发,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各方面的智慧,研究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体系,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2、信息采集是基础。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点来自于信息采集,包括视频数据、车辆数据、人员数据等数据。以东莞市公安局为例,积极开展社会信息资源采集、高清视频监控建设、智能卡口建设、等一系列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据了解目前全市联网视频监控设备达到若干余个(在线率100%),全市交通卡口若干余套,为某市信息化的深度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3、大数据服务云是核心。谋省厅制定了《某省机关“六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将数据服务建设工程列为首位。目前黑龙江省公安厅已经推出了“龙江云”平台,旨在实现全省公安资源、数据、应用、服务四大共享,打造联动平台,创制公安主战工具箱,实现全省服务工作“一张网”,信息数据“一片云”,实战应用“一键通”,引导数据思维认知,尝试数据思维治理的新型服务工作模式。
二、政务规范化方面。
1、场所规范。以某市局为例,他们本着“统一、实用、安全、方便”的原则,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场所功能区建设标准和管理运行制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整体布局和细小环节都明确了统一、严格的标准。总的要求是:某区要安全合法,接待区要宽敞便民,办公区要敞开高效,生活区要整洁实用的要求。
2、程序规范。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出台规范,针对政务活动中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和基层同志关注的政务难点热点问题,细化流程、严密程序。
一、基础信息化建设方面。
1、统筹规划是根本。通过三地市实地参观与交流,发现三地市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市局科信部门统筹建设。服务信息化不能单打独斗,各自独立建设,这样难以整合信息资源。要抓好统筹规划,尤其是在顶层设计上,要从全局出发,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各方面的智慧,研究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体系,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2、信息采集是基础。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点来自于信息采集,包括视频数据、车辆数据、人员数据等数据。以东莞市公安局为例,积极开展社会信息资源采集、高清视频监控建设、智能卡口建设、等一系列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据了解目前全市联网视频监控设备达到若干余个(在线率100%),全市交通卡口若干余套,为某市信息化的深度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3、大数据服务云是核心。谋省厅制定了《某省机关“六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将数据服务建设工程列为首位。目前黑龙江省公安厅已经推出了“龙江云”平台,旨在实现全省公安资源、数据、应用、服务四大共享,打造联动平台,创制公安主战工具箱,实现全省服务工作“一张网”,信息数据“一片云”,实战应用“一键通”,引导数据思维认知,尝试数据思维治理的新型服务工作模式。
二、政务规范化方面。
1、场所规范。以某市局为例,他们本着“统一、实用、安全、方便”的原则,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场所功能区建设标准和管理运行制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整体布局和细小环节都明确了统一、严格的标准。总的要求是:某区要安全合法,接待区要宽敞便民,办公区要敞开高效,生活区要整洁实用的要求。
2、程序规范。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出台规范,针对政务活动中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和基层同志关注的政务难点热点问题,细化流程、严密程序。
[关键词]高师生 信息化教学技能 调查 对策
[作者简介]刘小天(1972- ),女,河南南召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河南 平顶山 467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平顶山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Y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81-02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技能越来越成为高师生具备教师资格、胜任未来教师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素质之一。但笔者在指导教育实习工作和历届校级省级说课比赛活动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因此调查和了解高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的现状对高师院校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的问卷主要涵盖师范生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内容。为增加调查结果的信度,选择一所重点师范院校和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样本,从大四年级本科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文科和理科生各200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除外)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有效问卷为390份,有效率为97.5%。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师生的信息化意识。关于信息化意识,设计的问卷包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三个方面的内容。表1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师生已经具备一定信息化素养,有88%的学生对网络有较多的接触,并能在生活里经常利用,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服务;63%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会想到利用网络来搜集教学资料。但也看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主要用来浏览新闻(32%)、聊天和发邮件等信息交流(31%)和游戏娱乐(22%),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34%)。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知识库、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没有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2.高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学教学能力从三方面调查:运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
高师生运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调查了解高师生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以及对多媒体功能的认识。182页表2结果显示,学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信息化意识较强,大多数在教学中都会想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多媒体的功能也有较全面的认识,有95%的学生认识到多媒体能提高学习兴趣,87%的学生体会到多媒体便于教师呈现教学内容。还有部分学生对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刻,说明这些学生的教学理念不够新颖,还不能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变更教学内容和结构、实现教科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
高师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表3调查显示,学生虽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及教学技术等课程,但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有近40%的学生只能记起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制作课件时仅有18%的学生会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4%的学生在制作课件时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认为制作课件就算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思考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师范生的教学理念还较落后,不能有意识地应用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访谈得知,一些师范生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在教学设计中,仍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教师的单向传授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由原有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课件制作也只重视教师如何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都较为欠缺。
高师生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能利用PPT编辑文本、呈现教学内容的阶段,有32%的学生会利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分别有11%和5%的学生会利用Flash和3Dmax制作动画;有76%的学生不熟悉音频和视频素材的处理;有近80%的学生不会利用网页制作电子教案。说明学生对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能力还比较初级,编辑和处理各种素材的能力还较弱,对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还较生疏。
四、建议
1.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高师院校应营造信息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氛围,改革高师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高师教学成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接受与交流教育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育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学习者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查询、探索、接受和加工教育信息。通过教师身体力行和教学示范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生耳濡目染,会不自觉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2.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信息技术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知识技能内容,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对信息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程来进行,这有利于师范生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基本信息技术理论与具体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师范生对于信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一直不够重视。据了解,除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及个别教育学专业开设教学设计课程外,其余专业均未开设,绝大多数师范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设计课程。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应在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方面下工夫,开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增加多媒体技术部分,特别是音视频文件的录制、编辑、加工和处理等内容,强化PowerPoint课件制作,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信息知识结构,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
3.帮助高师生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必须帮助高师生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的了解,如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基于资源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对先进教学理念的了解,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等;对信息化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了解,信息化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必须与课程有机结合,,如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4.为师范生提供信息化教育的硬件支持。进一步创造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完善的软件和硬件支持,这是推动学生、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条件。
此外,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媒介等形式经常与专家或导师进行联系沟通,还应该注重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经常性的信息化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以不断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宽宁,刘长伦,朱岭仁.高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关键词:学校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67-04
一、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时间:2013年3月-2013年4月。
三、调查对象:赣州市Q、L两所学校部分教师及全市部分物理学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17份,收回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02份。
四、调查结果与说明
1.信息技术素养概况(见表1)
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人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通讯设备、互联网等获得新信息。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由于内容具有广泛性、即时性、便捷性,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调查中占66.7%的教师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
13.7%的教师不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和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更不要说制作课件和使用课件。这说明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部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其次才是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的只占39.2%。同时我们还更应注意在教师群体中还有17.6%的基本不上网。
提供8个常见的信息技术专业术语,熟悉5个以上的还不到1/3,甚至还有11.8%的教师表示都不太清楚,这使我们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迫切性。
超过80%的教师有继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使我们看到了赣南苏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希望。
2.对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见表2)
认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占领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这一观点的教师只占43.1%;认为这种观点“言过其实”,甚至是赶“时髦”的共占45.1%。看来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作用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从调查的教师中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17.6%的教师认为影响深远,49.1%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影响,这反映出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基本认可和接受的。
43.1%的教师对选用多媒体教学还是比较理性,会根据教学需要而使用;35.3%的教师选用多媒体教学是因为教学媒体新颖,比较符合现在教育潮流,只是在上观摩课、公开课的情况下使用。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整合”的了解程度,43.1%的教师是比较了解、同时实践过,21.6%的教师表示不了解,更不用说实践。
关于“整合”的概念,有17.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时尚,不清楚整合的具体目的;41.2%的教师认为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41.2%的教师认为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
3.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情况(见表3)
各学校逐步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阅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硬件保证。
现代教学设备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还包括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但多媒体教室使用占主导地位,占56.9%,并有逐渐取代价格相对便宜且操作较为简便的教学设备的趋势。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21.6%的教师基本不用教学设备,还在实施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式。
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得并不很好。一学期15节以上的只占45.1%;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教师平均一周还不到一次;说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96.1%的教师能使用信息技术来备课、应用多媒体教学、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只有3.9%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用不着信息技术手段。
课件制作情况不容乐观,只有35.3%的教师会制作课件,另外在不会制作课件的教师中,有一半多根本不想学。
课件制作主要依赖于Powerpoint,形式较为单一。
教学资源指在教学中一切可以用于促进教学和优化教学的资源的总称。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占84.3%)认为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只有15.7%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匮乏或几乎没有,学校需要加强建设。
在教师是否愿意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45.1%的教师已实施了,52.9%的教师虽然暂时未实施,但态度非常积极,表示非常想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
4.对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见表4)
调查显示,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有着比较系统的认识,58.8%的教师认为能使教学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学科知识。
在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的因素上,60.8%的教师认为是因为没有方便使用的计算机或没有合适的教学软件;66.7%的教师认为是因为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应用于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有64.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5.信息技术培训情况(见表5)
58.8%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通过自学方式获得的,说明教师群体的自学能力较强,也说明大部分教师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88.2%的教师接受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能培训,仅11.8%的教师表示从未接受过学校培训。
64.7%的教师想参加有关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均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只有不到30%的教师能获得学校提供的信息技能培训机会,且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要比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机会少。
教师回答现在迫切需要培训的信息技术内容中,31.4%的教师选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33.3%的教师选制作课件相关应用软件培训,需要网络应用培训的占21.6%。
五、分析与结论
1.关于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资源利用方面
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但部分学校有足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教师也接触不到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也同样制约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
有些学校对课程教学资源缺乏正确的规划,虽然购置了大量的资源,但能够为教师所用的软件和素材却很少。缺乏教师个体化的资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技术本身的困难,如果学校无法及时帮助解决,使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必将导致良好的教学设计无法顺利实现,也将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关于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态度方面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意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是,教师的信息意识,特别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辅助教学的态度上尚需加强与提高,部分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这部分教师不太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3.关于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方面
整体而言,教师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对基本的信息技术较为熟悉,但对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对信息的整合能力较差,在教学活动中,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把信息意识真正转化为行动,运用网络资源、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应注意到部分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非常担心在使用信息设备时,“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从而产生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不良心态。
4.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方面
广大教师迫切需求对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但目前的培训渠道不畅通,培训方式不合理。教育主管部门期望教师能够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培训;而教师有良好的参加培训的愿望,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接受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是教育手段的重大变革,必将促使教学观念、教育方法的改变,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赣南苏区信息化教育技术建设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的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2004.
[2]杨威,马丽娟.当代青年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与培育途径之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1).
一、教师要接受学生的差异,重视差异
由于居住环境、生活经验、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及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的不同,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必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体现,表现在兴趣和爱好上的差异、思维品质上的差异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如:有的学生贪玩怕学而有的好学,有的同学意志坚定而有的不能持之以恒,有的思维灵活、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思维易受干扰、掌握知识也较慢。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必须接受,并且加以重视,否则会出现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破罐破摔丧失信心,另一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骄傲自大失去兴趣,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要面向有差异的全体,缩小差异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且在面对这些差异的时候,努力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进步,并尽力减小他们之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缩小差异对教师都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与家长取得联系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品质及学习中存在的智力、能力等等因素,这样才能让基础一般的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基础好的学生在思维品质上得以巩固。其次,备课的内容及任务和备课的难度更大,和常规教学相比较,“备学生”成为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面向全体、适合学生的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关注“两头”,鼓励全体,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培养自信,提升兴趣,最终获得发展。再次,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订学习目标。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科学地制订目标要求。即在制订学生学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从而使各层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得。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差异而迸发出的思维亮点很多,教师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倾听,善于接纳,那么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春色满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堂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互樱达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差异化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1.关注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在心理上接受现实,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差异,并着手解决差异问题。着力点就应是差异中处在弱势的同学,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弱势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有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内心的上进心。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对弱势学生解题数量的要求可以少些,对速度与灵活性方面也不做具体要求,能正确解出基本题、能做到理解熟练就行;课堂探究时可以对弱势学生即时暗示点评,个别辅导,规范操作时对弱势学生建立数学问题的思考程序及解题模式等等。总之,要避免他们在学习中遭遇挫折,遇到挫折时要即时加以指导和心理安慰,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并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2.分层施教,实行差异化的评价和管理。分层教学是差异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分层的目的不是制造等级,而是加强针对性、有效性的一种必要措施。主要做法是在三个主要方面分层实施:其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教材,按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要求,将学生分成C、B、A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习能力强,C层学习较困难、反应较慢。其次还要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组内确保2个A学生、2个C学生,为小组自学、互学、帮学提供物质条件,让成绩稍好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促进共同发展,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其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要实施分层分解,从而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目标,力求B类学生完全理解,C类学生能够达到了解,通过自身努力,跳一跳是能够摘到“桃”的,在组内互帮、互学下也能够达到理解,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其三,课堂教学材料,如新课导学案、课堂讲义等,课后的作业布置及巩固导学案也要实施分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针对性地针对自身特点及学情巩固提高自己,最常用的做法是用选学题和必做题加以区分。对于必做题,根据难易程度用“”号标出,即最基本标一颗,难度大点的标二颗,依次为,难度较大的,C类学生做到二颗,B类做到,A类做到,另外还可设置选做题以供A类学生发展提升用。经过实践一段时间后,班级变得积极向上,学风很浓,人人都有事做,都要努力达到目标,学生也变得更加自信,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能否充满生命力,课堂的教学文化是最重要的。简单来说,教学文化就是课堂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行为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首先就得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当前的课堂文化进行优化或重建。
一、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近几年通过课堂视导、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推门听课等方式,笔者收集了大量的课堂教学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缺少学生构建知识、感悟知识的环节
上学年,我参加了镇文体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常规视导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去了本镇区一些农村小学,我听了语文、数学,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虽然有一些提问,但大部分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交流,根本没有生生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课堂上缺少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的环节,离新课程倡导的知识是“自我构建”“自我感悟”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差甚远。
2.教学走程序,忽视实时生成的资源,缺少深度追问
在一节区域教研的作文教学研讨课上,一位教师展示了一节作文指导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为了引出细节描写,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开头、细节描写、结尾三个环节中哪一部分最难?”第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开头最难”,教师笑着反问“开头最难吗?”继续提问,直到有同学回答“细节描写最难”,教师才继续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这是一种典型的走程序教学,其实很多精彩的课堂是来自于课堂上实时生成的资源,当学生说“开头”难写的时候,教师不能充耳不闻,应该让学生说出他心里的困惑,教学才具有针对性,抓住了课堂实时生成的东西,才可以衍生出精彩的课堂。
二、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型课堂文化的构建
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观念、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课堂文化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才能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目的。
1.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是课堂文化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我们倡导“知识是自我构建、自我感悟”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感悟知识。在一次数学同课异构的研讨课中,第一节课A老师设计的提问是“7+2 等于多少?”全班唯一答案:9。议课时有教师提出改进建议,要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建议问题改为“你是怎样算出7+2等于多少的?”果然第二节课B 老师提出这一问题后,A 生举手回答“我是数手指数出来的”;B 生“我是数人头数出来的”;C 生“我是在7 的基础上再数多2 个得出来的”,学生说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孩子们也从其他同学的展示中,拓宽了视野。
2.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
高效课堂的所有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目标是否具体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参加了一节英语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定出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单词。为了让学生掌握新单词,她设计了“大小声寻物游戏”来让学生熟读单词,即全班齐声反复读单词,当寻物者离目标远时声音小,离目标近时声音大,寻物者通过声音的大小来寻找物体,这样的游戏让学生熟读单词变得非常有趣。然后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单词在句式中的运用。有教师问怎样才算“掌握”单词,她说学生要会读、会认、会听、会用,但不要求会写。进一步追问,对照这些具体的目标,你的教学环节突出了“会读”“会用”的训练,但好像弱化了“会认”“会听”的目标。该教师马上大悟,由于将教学目标笼统表达为“掌握”,没有定出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听、会用”的具体目标,导致课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听”与“认”的训练环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更有针对性,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肯定是杂乱无章,针对性不强,难以奏效的。
关键词: 武术;村落武术;村落体育文化;文化变迁
当前中国的中心文化都是现代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1]。但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2]。就中国社会总体而言,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全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都是建立在这种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的[3]。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草根文化”形态,而当前对我国武术的研究,一方面,研究的地域依然主要集中于“城镇”;另一方面,对武术的研究则以宏观性的研究为主,扎实的、微观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极有必要采用一种“眼光向下”的“平民化”姿态,将武术研究的视角置于“村落”这一社区生态空间之内。
为了从理论与实证的双向维度对我国村落武术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式,通过对一个自然村落武术活动 “地方性知识”的考察来分析村落武术的变迁。其实把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曾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家努力进行并取得有世界影响的一项工作[4]。先生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指出: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单位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5]
1 操作性定义
1.1 村落
村落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6]。在我国,村落可以分为2种,即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指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后者是指政府为了便于管理,而确定的乡(镇)下边一级的管理机构所管辖的区域[7]。由于行政村与自然村常常是重叠的,因此,本研究中的鲍屯既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行政村。
1.2 村落武术
村落武术是以村落民众为主要参加对象,在村落环境下传承、发展的武术活动。
1.3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主要是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功能(意义)与结构乃至任何文化事象或文化特质,因内部发展或外部刺激所发生的一切改变[8]。
2 村落武术的变迁及启示
2.1 社会变迁: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
就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来说,它是一个结构性的组织系统,它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各种法律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结构等方面。而所谓的社会变迁,便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各种法律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转变[9]。我国的民间武术文化是一个集合的文化体,对村落武术而言,社会的变迁是导致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当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利于民众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时,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就具备了。” [8]22在贵州安顺鲍屯,村落武术活动的发展和变迁也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贵州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鲍屯便座落于此,历史上安顺地区的屯堡村落与军事活动密不可分,尤其以明朝时期的屯军活动影响最为明显。在贵州安顺周边,包括普定、平坝、镇宁等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内,存在着数以百计这样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命名,隐含着这些被称之为“屯堡人”的由来。清朝道光年间《安平胰志》记载:“屯堡即:明洪武时,军之住所”。《安顺府志·风俗志》对此也有明确的记载:“屯军堡人,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鲍屯就是这样的屯堡村落之一。由于村民大都是明朝入黔的军、民户后裔,屯军习武于依山傍水的屯堡村寨,因此,屯堡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明清军事文化的遗存,其村落也具有明显的军事武术印记。特定的军屯历史背景,加之特殊的外地移民身份,致使鲍屯村落民众在实际的生活中,除了应对频繁的战事活动之外,还要应对当地少数民族的侵扰和敌意,正因为如此,鲍屯自古习武成风,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明代屯军裔嗣”崇尚武术,在安顺鲍屯考察发现,时至今日,鲍屯村落民众对传统武术、军傩等活动依然具有高度心理认同,一种渴望保留传统文化的心态,至今依然成为村落民众强大的内聚力,并顽强地表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明以后,随着起伏动荡的社会变迁,清朝屯田制的废除、填南移民的涌入,村落里的武术活动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当大明王朝同中国历史上的若干封建王朝一样土崩瓦解之后,加之冷兵器的逐步消亡,由于明代军事战略而遗留的屯堡村寨的军事武术活动也逐步衰退,甚至丧失。在鲍屯,发轫于军事战争母体的村落武术活动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逐步渗入到村落的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中,如庙会中的武术表演、地戏中的武术打斗套路等,并逐步演变成为村落民间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同的是,在明代,鲍屯的村落武术是作为当时军事战略的一部分,其主体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军事征战”“保家护院”而存在,而之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村落庙会等武术活动则成为村落民众的精神归宿。在村落武术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变迁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
目前,鲍屯的村落民众依然还在传上传习下来的独特拳术,因其传承区域仅局限于鲍姓村落而称之为“鲍家武术”或“鲍家拳”,但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这偏于一地的“鲍家武术”也陷入“无人问津”和“自生自灭”的窘状并逐步失传,偌大的村落里武术的传习者已寥寥无几,仅有鲍姓第二十代孙鲍灵佑与其徒弟鲍安洪、鲍灵斌还在苦苦维系,武术的传播空间也仅存于村落活动中的庙会表演中,曾经的繁荣和盛况已难以再现,只是存活于村落老者的记忆中,但是通过查阅当地县志、族谱,以及村落老人的口述记忆中,鲍屯村落的武术活动的个性特征却依稀可见。考察发现,鲍屯村落传习的武术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征,具体表现为:1)兵器和套路多,内容丰富。鲍屯村落传习“鲍家武术”的整个武术系统使用的兵器多达数十种,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器械有短刀、大刀、钝鞭、虎头钩、拐、捎子、炮锤、手棍、绳镖、绝鞭、短棍、鞭杆棍、青龙刀、蛇皮鞭;2)武术技术动作的战斗性、对抗性较强,具有较浓厚的军事色彩,武术套路多以对练为主。鲍家武术的套路和动作,较多以实战要求进行编排和设计,演练的过程仿佛置身于战斗训练和演习中,通过斗智、斗勇、斗技、斗谋等对抗性活动来展示武术套路,具有较为显著的军旅特色。演练的套路有三禁枪、三会苗子、二会苗子、双刀破苗子、五虎刀、杀四门十八刀、大刀破苗子、白手夺大刀、虎头钩、和平拐、捎子、六棍、连锤、单枪、青龙刀、四平剑、梅花九节棍、炮锤拳、手棍绝鞭、流星锤、花枪、短棍、鞭杆棍、蛇皮鞭数十个套路;3)与军傩地戏密不可分。在村落老人的口述记忆中,鲍家武术经常与军傩(傩戏的一种)结合在一起,用来歌颂和表现战争中英雄人物高超的军事武艺。在独具特色的安顺地戏中,以武术的器械作为其道具,以武术的套路、动作作为其表现形式。在鲍屯,武术与地戏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与村落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在鲍屯,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有每年正月和七月的跳地戏和“迎汪公”。庙会的举办为鲍屯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独特的武术文化传承空间,并一度成为鲍屯村落武术活动传承与发展的直接社会动因。
2.2 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着的[10]。一般而言,当社会或者自然环境发生变迁的时候,文化主体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迁[11]106,当然,这种变迁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
贵州自古称为“化外”“蛮夷”之地,在明朝初年,当地土司占地为王,不尽服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后,其势力并未完全控制西南诸省。为一统河山,“洪武十四年(1368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军征云南。次年二月云南平,政府设军卫以屯戍之。”[12]平息战乱之后,如何保持平定以后的云南乃至整个西南的长治久安,大明皇帝实行了让军士屯田的举措,“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不仅完成了明王朝镇压反叛的目的,这个决定也改变了数十万征南将军的命运,曾经的军士开始拿起锄头开垦土地,亦兵亦农,“三分守城,七分屯耕”,出于同一目的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需要,聚族而居,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群体——屯堡人[13]。据史料考证,洪武十四年入滇的明军数量有30万之众,洪武年间安顺地区的移民以军卫移民为主,构成了独特的军事移民社会。由于明朝战略需要而形成的大规模军事移民,也带动了贵州地区民籍人口的迁入,这就是商屯所引起的人口流入。“明代设屯,军民居住上有区别,如名为‘屯、堡’都为军户住所,名‘村、庄、寨、院’为商民户住所。”[14]鲍屯无疑属于前者,时至今日,虽历经600余年岁月的洗礼,鲍屯村落里的古雕堡、演武场等遗迹依然随处可见,整个村落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军事征战色彩。
从鲍屯村落武术来看,在明清时期 ,鲍屯村落武术活动开展得很红火,主要的社会动因是村落武术承载的功用价值能够有效满足村落民众的需求。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之后的匪患,以及当地土著居民对外来者的反抗,武术很大程度上成为村落民众“保家卫国”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在当地独特的“军傩地戏”中似乎有着某种暗示。关于鲍屯和安顺地区的“地戏”,《续修安顺府志》有这样的记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失生疏,含有养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在安顺境内,盛行不衰。
有这样的记载,绝非空穴来风,即便是今天看来,鲍屯所在的安顺地区,其地戏活动依然带有显著的军事色彩。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地戏演出的内容全部为金戈铁马的战争,剧中人物没有生旦净丑之分,角色主要以将为主;其二,地戏表演时使用的兵器有2种材料,其中之一便是“真家伙”,也就是真刀真枪的表演,场面勇猛逼真,犹如置身真实的战争场面。事实上,早在1988年法国巴黎艺术节上,鲍屯所在的安顺地区的“地戏演出”就曾经引起巴黎的关注,这不仅是因其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更因其显著的“武术”特色让人惊奇,地戏中的“空拳对”“扭脖劲”“鸡打架”“左右栽花”等徒手技艺;“打黄金棍”“打背板”等棍棒技艺;“梭枪”“抛枪” “杀转枪”“耍刀”“飞刀”“理三刀”“围城刀”等刀枪技艺均含有大量武术的成分。当然,今天进一步探讨当地的“地戏”,或许可以推断当年的地戏活动具有“养兵于农”的内涵,但绝非仅此,实际上,“地戏”也就是当地那种戴面具戏,当地也称之为“跳神”,只是近些年来由于其不设舞台,在地上表演,故称之为“地戏”。实际上, “地戏”是一种傩戏,其早期的主要的功能是祭祀,是一种祭祀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傩的形式演变轨迹也经历了由傩祭—傩舞—傩戏的发展,傩的主题演变轨迹也经历了由驱鬼到娱神再到娱人的发展[15]。
同时在村落武术的调研活动中还发现,建国以后,鲍屯和其他的村落民众都把习武当作跳好地戏的第一要务。在今天看来,“跳好地戏”、参加正月与七月的地戏表演反而成为村落民众参与武术活动,促进村落武术发展的直接动因。目前,在鲍屯所在的大西桥镇,有较为流行的地戏16堂,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四马投唐、罗通扫北等,每年正月和七月2次多日演出。
通过查阅地方县志等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在明清时期,整体上鲍屯村落武术活动的变迁幅度并不太大,这反映在鲍屯村民对村落武术活动的需求上。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其一是“保家卫国”的实际需求;其二是“寄托精神”“祭祀亡灵”的心理慰藉,如民俗活动中的地戏、庙会等。由于村落武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村落民众的心理预期价值并契合这时期村民的需求,因而,在那段时期,村落武术发展的社会推动力较大,故较为红火。
但是,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社会法制逐步健全,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原本用于“保家卫国”的村落武术价值已几乎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中国加速进入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市场化大规模的渗透到村落的各个领域,我国农村村落的整体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的小农经济开始并逐渐瓦解。经济体制的变迁影响到农村村落的方方面面,村落民众不再需要依靠“神灵”来乞佑风调雨顺,村落民众不再局限于宗亲和姻亲,不断扩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意识大大降低。由于急剧社会变迁之下,村落民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而导致村落武术活动与村落民众需求出现紧张和不和谐,鲍屯村落武术活动开始衰落的根本动因便在于社会的整合与武术活动的意义整合之间的紧张、断裂所导致的村落武术活动所承载的意义已基本不能够满足村落民众的需求,这势必导致村落武术活动日益衰微,甚至消失。
2.3 文化变迁与适应:村落武术的解构与重构
人类学认为文化的变迁是文化的常态现象。文化的稳定和均衡是相对的,变化与发展则是绝对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变迁史,文化变迁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进程[11]6。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剧烈的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对我国的农村村落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深地触动与震撼。这种震撼和触动表现为:在经济结构上,以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经济逐渐崩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被引入农村,小农经济不复存在;在社会结构上,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基础逐步退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连土地都已经不再是农民的根本。
德里达指出,意识形态的活力在于自身的解构[11]107,在大规模文化变迁背景下村落武术未尝不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村落武术的解构与重构一定意义上具有某种“自身变革”的含义。这种变革可以表现为村落武术在功能、内容,以及形式实现“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例如,鲍屯村落武术活动在功能上的解构与重构。明清时期和解放之前,鲍屯村落武术活动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练为战”的军事功用和“保家护院”的自卫手段。之后,随着法制社会的完备,村落武术活动发生新的解构,村落武术用于实战的功用大大降低和减少了,转而使“为了跳地戏”而成为推动村落民众习练武术的社会动因,更进一步说,村落武术中所承载和隐含种族凝聚力、种族认同感的隐语功能又得到突出和增强。在市场经济、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的今天,鲍屯的村落武术毫无疑问地面临着新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功能上,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村落武术文化的变迁,正是通过解构与重构其功能、内容以及形式的动态作用来不断调适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文化变迁是历史的必然,村落武术的发展要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被湮灭,同样也必须适应文化主体新的文化需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文化形态至多只会成为一种“死去”的文化遗存,保留在民俗博物馆中。村落武术文化的出路在于扩大或增值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其文化主体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大力开展和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大背景下,鲍屯正在组织申报“鲍家拳”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承担着村落民众健康需求、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寄托种族认同等功能的村落武术馆校“鲍家拳馆”业已成立,并发挥着新的社会功能。
3 结束语
村落武术作为在农耕文化传统背景下,在村落传承发展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调试性和适应性。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社会生态的变迁是致使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而村落武术活动衰落的根本在于社会的整合与武术活动的意义整合之间的紧张、断裂所导致的村落武术活动所承载的意义已基本不能够满足村落民众的需求。村落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在构建村落体育、塑造村落体育文化、维护村落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6],因此,村落武术文化的出路便在于扩大或增值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其文化主体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文化需求,而村落武术文化的变迁与适应,正是通过解构与重构其功能、内容,以及形式的动态作用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陈雯.移植与排斥: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悖论”[N].社会科学报,20090122(2).
[2].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3]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4): 86.
[5].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
[6]王裕临.村落民俗文化考略[J] .农业考古,2010:333.
[7]胡庆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村落农民体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24.
[8]克莱德.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9]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517.
[10]郭修金,虞重干.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7):30.
[11]涂传飞.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一个村落舞龙活动变迁的启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06.
[12]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05.
[13]帅学剑.安顺地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6.
[14]大西桥镇志编委会.大西桥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337.
( 一组 王薇 )
在金秋送爽的美好季节里,本人很荣幸地成为了XX中青班的一员。为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了不使52天的学习生活留下缺憾,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以便时刻督促和激励自己。
一、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通过指定科目的学习、课外读本的阅读和心得体会的撰写,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公文写作、统计知识、历史人文知识、依法行政等多种领导干部必备知识,切实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以外出考察、市情调研为载体,积极撰写考察报告和调研报告,通过交流、讨论、答辩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领导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积极参与课堂主持、课前小故事讲述、大组发言、小组交流、演讲、辩论等,努力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对媒体能力、即兴演讲能力,全方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学习时间进度表 时间
内容
第一周
(已完成)
1、 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
2、 接受廉政教育;
3、 拓展训练
第二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课外阅读《科学发展观案例读本》;
3、 完成xx届四种全会精神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以“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角度参加探讨;
第三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完成《科学发展观案例读本》心得体会的撰写;
3、完成城市形象与品牌建设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以“如何塑造温岭城市形象与品牌”为切入点参加探讨;
4、 明确调研课题的选题(初步拟定温岭市餐饮业环保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
第四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完成温岭经济转型升级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促温岭经济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参加探讨;
3、 调研课题的基础资料收集。
第五周
外出考察(根据安排)
第六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撰写考察心得体会;
3、 完成调研报告初稿。
第七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结合本周课程,进行面试和演讲技能的自我训练;
3、 调研报告的修改和完工。
第八周
1、 准备论文答辩、研讨;
2、 完成明年十大民生工程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中的一项民生工程”为重点参加探讨;
【摘要】从20 世纪80 年代自主学习的概念被提出来以后,该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主要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矫正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在考虑到学生们的具体特点的前提下,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 自主学习;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我监督;自我评估;自我矫正
一、概述
(一)英语自主学习的概念
Holec 在1981 年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但该定义并未受到普遍认可。Huttunen(1986)将自主学习看成是某种学习行为,学习者单独或集体负责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Little 将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Cotterall(1995)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展示出的使用策略控制自己学习的程度。Benson(1997)认为自主学习是“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
由于很难给出一个准确而又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我国的许多研究者都采用工作定义,即采用国外某名学者的定义并加以完善,或综合多种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界定。例如,本文采用的工作定义是:英语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英语学习活动的能力,它是通过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元认知策略来实现的。特点是求知欲强,学习目标明确,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规划,监控、评价、矫正等认知策略。
(二)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
自主学习的思想起源于西方,可分为七大派系。
(1) 操作主义学派: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作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
(2)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代表人物Mccombs 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个体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受自我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制约。
(3)信息加工学派:以S.H.Winne 为代表信息加工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依赖于一种循环来反馈回路。
(4)社会认知学派: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用行为、环境、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和现实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5)自主意志学派:以德国心理学家J.Ku2hl 和美国心理学家L . Corno 为代表的自主意志学派等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
(6)言语指导学派: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我学习的过程。
(7)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弗拉维尔认为,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在诸多的研究者中,Holec 在1981 年首次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教学》中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这为外语自主学习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也为英语的自主学习研究奠定的基础。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大量的学者投入到英语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9 年前后,出现了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实验,如:段力佩等人总结的“读读、议仪、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魏书生实施的“六步教学法”实验;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这些教学实验都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上可知,国内外的专家就自主学习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更偏重于自主学习理论策略的研究,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关注度较低。将自主学习理论策略应用于英语实践教学中的研究过少或深度不够。本文侧重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加大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深度并提出具体操作程序。
二、培养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上课效率
拥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认识到学习主要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是外在的教师或其他因素决定的,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导者,这些利用上课效率的提高。
(二)利于学生个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们的英语成绩提高,同时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体现。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对目标、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自我矫正的主动建构过程。该能力的形成不仅能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更为他们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经常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获取知识,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验证所学的知识,他们会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时的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总之会呈现出一种良性的求知状态。学生们渐渐地会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主动的求学者。
三、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们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援因此,要使学生们主动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1.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是制定学习目标的前提。
自主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从学生们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正确的定位是制定学习目标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学习状况入手援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结合英语课程目标的终极目标和具体内容来明确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任务,才能为自主学习做出明确的定向。魏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来制订学习目标。他在教学中不仅对自主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且从心理上引导学生去认识学习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梦想、抱负相结合,从而明确个人的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多层次目标的提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为有效地完成终极目标奠定基础,促进自主学习。本人也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困境调查与分析》的调查报告中(铁岭师专学报2014),对影响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六大要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依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帮助学生个体做出客观的定位,与学生共同确定个体学习目标。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监督教学为辅助。该条的明确利于学生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全班同学的一般性教学目标,再根据个体的不同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该过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唤起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和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
(二)引导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良好的自主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们从杂乱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轻松的、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们在各自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时,一定要明确了解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英语水平,具体了解学生们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掌握程度,这不仅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开展,自我能力的培养。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为其制定学习计划。才能引导他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并科学有效地安排时间,使计划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如果学生养成了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并能严格执行,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定会提高。同时还会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断的衍生出新的学习方法,使计划的实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英语专业的学生要认真的制定课前预习计划,通过课前预习,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利于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事先布置要预习的作业,来督促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们。
2.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使用学习策略
课前充分的预习是学好英语学习的前提,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方法的采用也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所学英语内容的不同给与指点。例如,学生们在背英语词汇时,针对记忆力差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背带音频的例句,可以达到听力、口语和词汇量同步提高的效果。针对记忆力好的学生,多种方法都适用。如该生词汇量小,就建议他大量背单词。如该生词汇量已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通过听力、阅读等多种手段背词汇,词汇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大同步进行。(《学生个体词汇记忆类型划分研究》王丽娟2013)
3.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原1909)在他非常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记忆的遗忘规律。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在第二天到第五天遗忘最快。通常,学完的内容在大脑中会保留9 个小时,如果能在9 个小时内进行复习,要比几天后再复习,更能收到好的效果。只有经常复习才会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记忆,否则学的内容很快忘记,不利于后续学习的进行。很难学的深入、透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经常复习,并对学生们制定的复习计划加以指点。
(三)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过程。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只为学生提供机会缺乏系统的指导,也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指导。
有效的自我监控是对英语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持续性考察的过程。自我监控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学习目标是否偏离,学习计划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学习策略的采用是否正确,学习过程是否得到详细的分析、记录等。总之自我监控习惯的养成,利用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四)教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评估。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解决策略、经验和学习习惯进行自我评估。
为了使学生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教师可采用自我评估表帮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估。例如,学生们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考察。
1.是否明白所学内容2.是否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3.是否注意力集中4.是否按计划进行学习5.评估自己训练过程中是否有进步6.是否分析自主学习效果好或坏的原因
(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矫正
自我矫正是学生们自发的将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问题加以分析并运用适宜的方法加以矫正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矫正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了解自身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才能取得最佳的矫正效果。在该环节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自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进行机智冷静的分析,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总结
本论文主要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矫正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既考虑到学生们的具体特点,又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实证研究深度不够。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还未能完全解决。期待后来的学者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海强.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3]郄海霞.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3(01)
[4]魏书生.培养民主科学治教的习惯.人民教育,2009(Z2)
[5]祁静静.艾宾浩斯记忆法与英语学习[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学业拖延问卷 中学生 信度 效度
现代社会,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拖延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例如工作业绩下降、学业成就低下、降低生活幸福感,等等。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大量对于拖延现象的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我报告量表多数来自于国外,而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对拖延概念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希望编制具有较好信效度,且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为研究中学生学业拖延问题提供适合的工具。
一、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初试选取了重庆市两所中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正式问卷施测选取了重庆市四所中学的学生220名,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回收问卷215份,剔除废卷15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二)研究方法
1.初测问卷的编制。根据本研究对学业拖延的界定,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参考国外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所获资料,确定由学习责任心缺乏、低学业自我效能、学习计划缺乏、学习行为迟滞、学习决断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情绪不良7个维度构成学业拖延的结构维度。初始问卷题项的拟定主要是通过对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收集到的条目加以分析,并参考国内外一些相关拖延问卷与量表确定。
2.正式问卷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我们选取了重庆市四所中学共计220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发放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15份,剔除废卷15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0份。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剔除掉区分度不高的项目。对初始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一些不符合相关标准的题项,确定正式问卷的结构维度。问卷采用5点评定量表,请被试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与题项描述状况的符合程度评定,“完全不符合”记1分,“不太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反向记分题相反。
3.正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从上述四所中学选取800名学生作为被试,剔除掉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15份。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对正式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
4.统计分析。问卷数据分析采用的是SPSS15.0forwindows。
二、结果
(一)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首先要将临界比率值―CR值未达显著水平的项目删除掉。具体做法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对所有初测被试的总分进行排列,对高分组(总分前27%)与低分组(总分后27%)两组被试在每题得分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如果CR值达到显著标准,则说明该题项能较好地区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否则应该将该题项剔除。经过项目分析,剔除12个题项,剩下32个题项。
根据区分度再次对题项进行筛选。项目的区分度是根据各项目得分与问卷总分数之间的相关高低确定,区分度指数高于0.4的题项质量较好,区别度指数介于0.2与0.4之间的题项质量一般,区别度指数低于0.2的题项质量较差。根据区分度分析情况,32个题项均符合要求。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根据KMO值对样本适当性进行考察。KMO值越大,越适合做因素分析。对经过初步筛选后剩下的32个题项进行检验,KMO值为.844,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887.590(自由度为496),sig=.000,说明相关矩阵存在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然后通过对32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提取共同因素。对提取的共同因素进行方差极大化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碎石图表明抽取9个共同因素是比较合适的,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527%。对所抽取的9个因素所包含的题项进行分析后发现,有的因素包含的题项少于三个,有些题项的归属不够清晰。因此因子负荷在0.4以下和在两个不同因子上的负荷都高于0.4的题项被删除,删除6个题项,还剩下26个题项。
对26个题项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删除因子负荷在0.4以下和在两个不同因子上的负荷都高于0.4的题项,包括4个题项,剩下22个题项。由于有两个因素包含的题项少于三个,所以最终抽取了5个共同因素,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51.778%。第二次因素分析结果见图1、表1。
(三)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本研究选择了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
2.效度检验。首先采用了逻辑分析法对该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考察,即判断问卷的测试题项与原定理论构想内容的一致程度。判断标准为两个方面:一是测验的题项对于问卷的调查内容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二是对问卷的理论构想是否合理。本研究从文献综述、国外知名问卷、相关知名变量、心理学专家审查和修改、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问卷的维度和拟定问卷的题项,从而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主要是对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考察。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如果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太高,则表明维度之间存在重合,应该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维度;如果相关程度太低,则说明各个维度所测量的内容与总问卷所测量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处于中等水平的问卷具有合理结构。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的结构是合理的,见表3。
三、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计划 自主总结 自主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49
新的时期,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之一,这不仅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与时俱进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其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仍然有待提升,很多地区还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尽管每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都努力地顾及所有的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会有疏忽一部分学生的情况出现。其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是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前提。一个学生只有学会自主计划和掌控自己的学习,他才能够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有规律地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涵。所以,不论是基于现实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努力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都是当下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文章即针对教师如何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做尝试性的评述。
一、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的计划
1.制定计划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
语文的学习需要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自主制定计划是学生自主语文学习能力成长的第一步。我们这里所讲的计划和学生平时制定的计划是不一样的。学生平时制定的计划都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教师的教学进度制定的学习计划,即使学生在具体的细节上有一定的自,但是在整个大的方向上,学生还是依附于教师。我们这里所讲的自主计划指的是学生在学期初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上个学期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薄弱,这个学期希望在阅读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就制定一个专门的阅读提升计划。学生的这个计划一来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况制定的,二来与教师的教学进度并不冲突,因而是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在引导学生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有两点:(1)学生自主制定计划不等于盲目追求高分数,如果学生制定计划的时候片面追求高分数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提升,我们就要及时提醒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计划。(2)有的学生刚开始自主制定计划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的现象,学生制定了一堆的计划,结果在执行的时候要么没有可行性、要么学习压力巨大,那么这样的计划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计划。
2.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随机应变。
很多学生把自己自主制定的学习计划当作了“军令状”,不达目标绝不放弃。这样的学习精神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严格要求自己的话,只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首先,学生在学期初制定的学习计划一般都是针对整个学期的时间的,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很可能已经提升上来了,这个时候学生就应该转移注意力到其他需要提升的领域上,而不应该固守已定的计划不放。其次,学生制定的计划可能与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谋而合。比如说,上个学期整个班级的写作水平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将本学期的写作教学至于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学生恰好在学期初也制定的提升写作水平的计划。这个时候,学生既然已经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写作能力了,就应该转而注重自身其他板块语文能力的进步。总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迈开自主学习进程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学会随机应变、适时合理调整计划。
二、教会学生自主进行阶段性的学结
1.针对试卷内容作自主性的总结。
每一个阶段的考试都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成果的考察,同时也是学生们及时总结自己学习得失的好机会。在考试过后,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从过分关注成绩分数的误区中走出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试卷的总结。建立错题本是学生们自主总结的好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记录、分析和积累错题的方式,系统地总结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有清晰地把握,从而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
2.针对课堂状态作自主性的总结。
教师在学习自主总结的过程中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的。在自主总结的方式上、内容范围上、角度上,学生们往往都需要我们的指导和建议。比如说,很多学生也都有自主总结试卷的习惯,但是很少有学生有系统总结自己课堂状态的习惯。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经历一定时间的期和低落期。而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尽管经历一个不太理想的状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总结和反思,控制和压缩低落期的时间段。学生经过针对课堂状态主动自觉地总结,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不良状态、调整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上来。
三、帮助学生们具备自主自我评价的技巧
1.自主评价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关键。
以往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由教师给出的,新的时期,我们倡导学生们也充分参与到评价自己的主体中来,自主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戒骄戒躁,虚心前行。
2.自主评价要遵从全面评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