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跳源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 速滑运动员比赛带有鲜明的情绪体验心理特点,参赛态度、比赛条件、身体准备、教练因素以及受伤等都会对赛前心理状态产生干扰,赛前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积极向上的竞赛心理倾向对战胜对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明确的比赛目标、激发运动员的竞争欲望、保持积极而稳定的竞争情绪状态、培养良好的成功意识与正确调整比赛的自信心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 运动员 心理状态 调控
速滑运动比赛是在速滑馆冰场地中以速滑技战术为特点的体能类速度竞赛项目,同场比赛虽然只与一个对手进行角逐,在紧张、激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比赛过程中容易导致运动员产生种种精神负担和紧张心理,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差和参赛经验不足的运动员。因此,速滑运动员需要赛前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使自己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一个稳定的、积极向上的竞赛心理倾向,为比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赛前阶段的心理准备
这个阶段训练重点是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树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培养抗干扰的能力,形成实现目的的坚定信心,建立达到目的的心理定向,并使运动员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除此之外,这阶段的心理准备还必须与必要的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运动员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
(一)明确比赛的任务和目标
运动员只有明确比赛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才能增强责任感,才能充分动员自己投身到赛前的紧张训练和即将到来的比赛中去。为此,领队和教练必须在赛前掌握有关比赛的信息,例如比赛对手、场地、裁判、观众等等,特别是对比赛对手的技术、战术训练的情况及身体条件、冰上运动经历、个性特征等应有全面的了解,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和目标,并为之目标做好准备。
(二)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
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应结合思想教育,使运动员动机富有社会意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赛前应努力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努力排除来自机体内、外的不良信息,提高抗干扰能力,为适应比赛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定向,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正确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
(三)增强完成比赛任务的信心
要根据已有的信息材料合理地制定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心理对策与行动计划。拟定的指标不易过高,一般应确定为经过运动员竭尽全力争取而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运动员才会有完成计划的强烈欲望,才能在正确动机的驱动下全力拼搏,积极自觉地完成即定的计划和目标,增强完成比赛任务的勇气和信心。
(四)提高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有:比赛的规模、性质、方法、时间、地点、对象及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态度、情绪、意志和个性特征。此外,还有训练程度(身体、技术、战术)及教练员与运动员相互间的关系等。教练员在赛前要有意识地为运动员创造与比赛条件相似或比实际比赛条件更差的环境进行实战训练,这可提高运动员临场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
二、临赛前的心理准备
临赛前心理准备是指进入比赛地点后所进行的心理准备。运动员,特别是出国比赛的新手,一旦进入比赛地点,自然受到一些新异刺激,如环境、裁判、观众和比赛对手等。为避免消耗心理能量,要注意控制运动员的情绪,保持心理的稳定性。为此,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准备。
(一)熟悉场地,适应环境
冰上运动员一进入比赛环境,教练员就应立即指导运动员做好感觉适应。首先,让运动员身临其境,通过他们自己的感官,熟悉比赛场地、器材及周围环境等,以便尽早使他们熟悉比赛环境,适应比赛场地,产生良好的赛前感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赛前头脑清醒、冷静,且充满信心,形成良好的竞技心理。
(二)保持冷静与自信
临赛前运动员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适宜的兴奋水平和良好的积极思维能力,这样,比赛中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能力。临赛前,教练员应使运动员千方百计地排除比赛不利的信息,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坚信自己的技术、战术水平,信心百倍地准备投入即将来临的比赛。
(三)防止运动员过度紧张,出现应激反应
通常在接近比赛的时候(特别是比赛前一天)运动员兴奋水平是很高的。有的运动员由于过分考虑比赛内容、比赛结果,往往会出现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坐卧不安等现象。当这些现象出现后,应尽快改变他们注意的指向,可采用与比赛无关的一些活动(看漫画、聊天、听音乐或游艺等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运动员的情绪得到稳定,保证休息,等待比赛的到来。
(四)创造稳定情绪的外界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练员是运动员的精神支柱,教练员的举止言行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情绪,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临赛期的联系几乎是形影不离的。这样,教练员要时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信心稍有不足、情绪稍有波动或使用不利的语言等,都将对运动员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练员要做到“喜忧而不形于色”,要以坚定必胜的信念和亲切有力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运动员。
三、结语
通过掌握有效的赛前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经常实践及时调控赛前不良心态,逐渐培养能够激活自身潜能和充分发挥实际技战术能力水平的竞赛心理技能,使运动员具备较好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裴玉霞,唐宝盛.速度滑冰运动员抗压力能力的培养[J].冰雪运动.2010.32(1):13-17.
关键词:信息化 医院 会计管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逐步走上正轨,但仍处于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初级发展阶段。许多医院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才刚起步,会计管理信息化只通过简单、单一的财务软件来实现,离完善的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还差很远,因此,探究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的表现
从目前我国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医院配备有相应的会计核算软件,摒弃了手工记账的传统数据处理方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会计从业者结合EXCEL等其他基础办公软件,处理医院各项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第二,医院配备有相应的成本核算系统,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一部分医院在会计核算系统上挂辅助核算,解决成本核算的问题;一部分医院由综合办来解决成本核算问题。
第三,医院在管理和医疗活动中采用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即HIS。这个系统覆盖了医院所有业务的所有过程,借助计算机,利用通信设备,为医院所有部门提供行政管理的信息和病人的诊疗信息。医院可定期从系统中查取电子数据,既避免了手工输入的繁琐程序,又避免了会计人员的舞弊现象。
二、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缺陷
医院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把医院的各项数据交由信息系统来处理,实现了数据的精准性和全面性。但出于多种原因,信息化条件下的医院会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医院信息的安全性存在一定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方面
1.软件开发技术不完备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多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一些医院为了降低这项成本,自行研发和购买会计核算软件,忽视软件技术的成熟性能和软件的可靠性,这就使得医院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降低。第一,医院自行研发会计核算软件,研发人员并不是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对软件设计过程中的诸多方面不能一一考虑到,致使研发出来的会计核算软件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漏洞百出。第二,医院购买会计核算软件时,财务从业者不具备专业软件知识,对软件系统可能认识不足,导致采购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给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医院其他工作秩序的正常进行。
2.医院会计从业者存在舞弊的风险
在传统会计工作中,医院的财务资料都是存储在具体的纸张上的,比如账本、凭证、报表等,会计从业者一旦删改账本、凭证、报表的内容,就会产生明显的删改痕迹。传统手工会计的正规删改方法是标注红线后签章。随着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医院的各项数据都借助信息存储电磁化技术被存储起来,存储形式为电磁信号和光信号,没有具体的存在形式,因此,会计从业者删改已存储的数据也留不下任何痕迹,这就使得一些会计从业者丧失职业道德,抓住管理系统的漏洞,为自身谋得不正当利益。同时,也使医院信息失去真实性,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医院会计从业者职权划分落后
医院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使得会计工作趋向于自动化,多项财务工作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的处理方式和会计从业者的工作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虽然说会计核算软件有可以保证的保护功能,但在一些薄弱环节仍存在安全隐患,不严密的权限管理工作和不完善的会计操作制度给会计从业者提供了越权工作、滥用授权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会计从业者的职权划分却不随之做出调整。医院会计从业者的职责、岗位、权限等都没有发生变化,很明显,这种传统的会计职权划分方式是不合时宜的,医院会计从业者的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控制,会逐渐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
(二)客观方面
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存在丢失数据、泄露信息的安全隐患。第一,数据丢失。由于会计从业者缺乏专业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建立档案数据的时候不能及时将信息进行备份,只是在原计算机系统中单份存储,一旦发生意外或是操作失误,整个数据信息就会丢失,并且无法得到恢复。第二,信息泄露。信息化会计管理是在网络大环境中进行的,而目前网络中病毒、黑客入侵的情况防不胜防,因而,医院信息被盗取而外泄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医院开通电子支付方式后,更会造成客户网上银行信息的泄露。
三、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医院会计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会计软件开发行为的规范性
配备科学的医院会计核算软件和信息网络软件是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也是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环节。提高会计软件开发行为的规范性,是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软件开发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性问题。
1.提高软件开发的技术水平
在软件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为达到严格的保密水准,研发人员可增加软件在限制方面的功能,采取一些保密措施,如给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加密。这样以后,要想使用此款会计核算软件,就必须得到相关权威部门的许可,并由保密部门做好备案。
2.加强对软件开发的审查
除了提高软件开发的技术水平,规范软件开发行为还要做到加强对软件开发的严格审查,尤其是对医院自行研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医院在使用此项软件之前必须预先进行一定时间的试用,来检验软件的性能,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同时,医院会计从业者在设计开发软件之前要自觉做好准备工作,多方收集相关资料,科学分析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优劣问题,规范整个软件研发过程,保证研制出来的软件的可用性。
3.提高医院会计从业者的素质
信息化的会计管理工作涉及医院许多岗位的工作者,并且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比较复杂的。由于我国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程度还不高,所以,目前医院比较缺少这种既懂专业会计知识又通计算机信息化操作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在加快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医院必须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其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和熟练操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能。
4.长期对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各级领导要提高对会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重视会计管理信息化工作。定期为医院财务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重点讲解计算机系统软件操作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使医院财务人员逐步掌握计算机设备操作技巧,补充自身知识的不足,提高自我素养。
5.对医院其他岗位的会计从业者进行短期培训
医院各级领导除了要长期对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医院其他岗位的会计从业者如窗口收费人进行短期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式,初步了解计算机信息化知识。
(二)完善操作制度,加强权限管理
完善会计操作制度,加强会计权限管理,这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实行会计职工职责分工制
根据医院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对医院会计从业者的职责、岗位、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规定各个会计从业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权限,使各会计从业者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防止某些会计从业者利用会计核算系统进行舞弊行为。
2.给所有会计从业者发放进出凭证
实施“一人一证”制,不得随意外借本人进出凭证,实施严格的证件审核,会计从业者必须凭借电子密匙登陆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
3.保存会计从业者上机操作的所有记录
会计从业者登陆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时必须严格执行登记制,记录每天的计算机操作时间及操作内容,以便在出现问题后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缘由。
(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全面加强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保护好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系统数据,营造安全网络环境,确保医院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隐秘性和安全性。
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要求医院全面规划关系到网络平台安全性的策略,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启用防火墙设置,确保记录医院内部网络的所有活动,按时维护网络设备,检测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建立起可靠的识别机制。
2.加强应用安全管理
针对会计核算软件系统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系统安全的管理。在计算机上安装各种软件的时候,要先检查其安全漏洞;对所有数据及数据传输者进行审核,确保是医院会计从业者所为而不是源于网络黑手;建立细致的安全日志,便于随时跟踪入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建立现代化信息会计管理模式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医院应不断深化会计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工作,提高医院会计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化卫生信息的资源共享,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玉.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J].医院管理杂志,2013,(9):845-846.
[2]丁军.浅析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0):10-11.
[3]庞雪瑜.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思考[J].财经界,2011,(20):139.
[4]陈国川.刍议医院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改进[J].经济视野,2015,(2):238.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统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7.324
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服务系统化、管理科学化、医院信息化促进着医院统计工作的变化,传统的统计工作受到现代化信息管理的碰撞,为医院统计工作提出了挑战的同时带来新机遇[1]。医院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素质培养以及统计工作内容较大等,影响着医院对统计信息的数据利用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的发展及提高,要不断的增强统计人员服务意识、统计工作创新意识、及质量意识,提升统计人员专业水平,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进一步发展需求。
1 医院统计工作的变化特点
1.1 数据源的变化
在医院传统的统计工作中,获取统计数据主要方式是病人住院工作日报、出院病人简历和病人住院卡片以及门诊等。而在医院信息化数据来源主要是医院医疗设备、医院数字化仪器以及信息系统等。
1.2 工作方式变化
医院传统的统计方式是单点手工填报、手工统计或网络管理,仅仅提供统计报表。传统的技术条件主要是计算器或算盘,采用人工的传递方式,在手工方式下,部门之间工作数据不能共享,只能彼此独立运行,存在着重复输入和重复填报等问题,导致增大工作量以及数据上的误差[2]。医院统计工作转变为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延伸,统计工作内容也向医院效益方面、医院管理方面和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方面等综合性评价方面方向发展;统计计算为网络自动统计系统和网络自动提取系统;减少了大量的输入工作和重复填报,提升了统计工作效率,有非常大的互动性和相关性。
1.3 统计工作质量变化
医院统计工作的网络化数据传输,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真实性,实现了数据加工处理方式和统计信息综合分类的集约化,提升了医院统计工作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层次[3]。利用信息化来实现统计过程中进行的管理,医院领导能够充分地掌握医院全局动态情况,达到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所发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2 医院信息化推进对医院统计工作的影响
2.1 医院统计工作职能发生改变
医院信息化统计工作由单一、封闭的数据汇总工作转向为开放性、综合性工作,信息化增强了数据综合统计强大的功能,医院门诊手术、病种、效率、医疗收入以及住院收容等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医院网络化系统中统计报表能够自动化打印与自动化提取,还能实现信息系统的同享等等,使统计工作的具有可利用性高、准确性和及时性特点,充分发挥医院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决策职能。
2.2 统计工作要求发生改变
随着信息系统的改进,数据的整理、分析、采集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传统工作中带有的随意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明显提高[4].例如,在医院进行量化指标管理并提供数据时,医院领导必须随时掌握个人动态、科室动态以及全院动态变化情况,这在医院数据统计过程别重要。在各大医院中,统计工作的工作重点也由被动服务的医院主管部门转向为主动服务的科研教学、管理决策层等。所以,医院统计工作者要对统计数据产生的质量控制的重视,及时发现存在的医疗动态数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实现医院信息化统计工作的方法
3.1 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素质
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给医院统计工作带来全新的发展,也给统计工作人员创造了新的机遇以及带来全新挑战。统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统计水平,必须要采用已有的统计资料对管理中存在的动态、问题以及发展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合理、科学建议。
一名合格的医院统计人员,要具有娴熟的统计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并积极主动按照医院规章制度规范统计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医院数据统计工作时数据系统的准确性,并直接影响着医院统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在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应该提高服务意识,能够从统计数据中把握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提出合理性意见。统计人员只有不断地改变传统观念、更新知识、提升创新意识,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统计工作。
3.2 加强信息统计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化统计工作的发展,统计工作也有了新的工作模式,医院的统计人员要不断地增强服务意识、增强效益意识、更新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服务,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得出准确的数据,达到医院高效管理目的[5]。统计人员要经常使用网络医疗数据写出有深度、内容丰富、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要对医院热点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对比,找出统计数据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及时向医院领导提出合理性建议。
3.3 保证准确的统计数据
医院统计信息在网络条件下由局限性渐渐转向广泛性,统计职能也向综合性转向,统计方式也向开放型转向。医院是否会得到社会、广大患者的承认,在医疗市场上是否能够竞争取胜,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质量。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保障统计工作统计资料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数据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出现在医疗工作运行中的全过程,对所有数据录入并建立时要严格按照规章管理制度是确保指标正确的前提。采用信息系统创建的数据防范措施和录入预警,主动提供错误指示功能和数据审核功能,使统计数据录入质量和个人目标管理相结合,尽量将错误降到最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才能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信息。
3.4 确保分析报告的质量
现代化医院管理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决策,科学、合理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数据分析,所以,数据统计分析对医院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愈显重要。作为医院的统计人员,优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对外进行信息交流和提供信息,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想要做好统计工作,一定要有科学、严谨的中作态度,还要有统计学、医院管理等相关技术性知识,并且还要熟悉、了解医院情况。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院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管理层对开展信息化统计工作内容要求信息要具有深度、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需求量等要求也变得逐渐变高。目前,为实现医院综合效益的迅速发展,必须改进统计传统的工作模式,提升统计基础信息管控水平,培养统计工作综合型人才,开设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为医院创造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华燕,潘肇华.如何实现新形势下医院统计工作创新[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0):30-63.
[2]彭传薇,刘深玺,李小华.浅谈医疗数据质量重要性及其影响[J].医院管理,2104(05):67-68.
[3]彭传薇.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控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2):215-102.
[4]陈黎晨,高静,李玉璋.网络条件下医院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思考[J].南京部队医药,2012(12):65-66.
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会计管理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手工抄写、手工计算、手工记账等,转变为计算机处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并不熟练,常常会造成会计信息丢失。尤其是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会计人员,要将其培养成为具有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2)会计人员缺乏自主保护意识
在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医院的大部分会计信息,都是以磁、光信号的形式存在,会计人员可对其做任意改动,并且不留任何痕迹,这很容易造成会计人员的舞弊现象。此外,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时,若没有备份,直接导入到光盘上,则很容易导致人为篡改会计信息。如果医院没有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部分会计人员就会超越道德底线,伪造会计信息,从而给医院造成损失。所以构建一个完善的诚信体系势在必行。
(3)信息传输中的病毒攻击
容易造成会计信息被泄露、篡改或丢失。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凭证的保管,如果采用文件单份等方式保存于电算化系统的周围,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所有的会计信息将丢失或者被篡改,会计信息将不可找回。
(4)信息系统内控工作不健全
是医院会计工作面临的一大风险。医院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等均通过电脑操作完成,这样一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轮岗等。这可能引发会计人员无法适应角色的转换以及岗位的轮换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出现不理智的行为,造成会计信息丢失。因此必须健全岗位责任制,规定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实施内部监督,自觉依法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
2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
2.1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强化诚信意识
会计信息质量与医院会计管理息息相关,好的医院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概率比较低,所以切记要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为了避免管理者出现短期行为,应在完善业绩评价和财务指标评价的同时,对非财务指标作适当的调整和增加,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在诚信观念方面,医院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只有这样,才不会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医院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为医院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合理的、有说服力的数据。
2.2做好会计信息档案管理
工作要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及丢失等问题的出现,做好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是关键。医院会计信息泄露,将给医院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会计管理人员,并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对网络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工作中,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经济数据管控能力。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控方法与预案。当发生网络事故时,应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避免会计信息丢失,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做好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对电脑黑客以及电脑病毒的有效预防。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严格保密,在网络传输中会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避免会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被盗取。其次,对会计人员所使用的计算机要进行电磁屏蔽工作,对计算机系统做电磁屏蔽处理之后,可避免电磁辐射等对会计信息的传输造成干扰,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对于重要的会计信息,要进行多级备份。最后,会计信息档案要完整保存,根据档案不同的保存性质做后期的保管工作,对由磁性介质来保存的档案信息,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与检查工作,避免会计信息丢失。
2.3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强网络安全解决医院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会计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是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与时俱进,学习会计管理的相关知识,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从而成为有知识、有远见的高素质管理者。其次,医院会计管理部门在选拨人才时要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招聘,不能只重文凭,应综合各方面的能力来展开招聘工作,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尤其是推选管理人员时,必须公平、公正、公开,让医院的全体员工参与其中,让会计管理人员接受公众的评价。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医院内部管理的质量息息相关,医院会计管理质量要得到有效提高,必须先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选拔优秀的医院会计管理者,促进医院的发展。
3结语
,所以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医院的管理者对医院中的各种资金有效的利用起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
一、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中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医院在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对医院的卫生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由于医院本身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医疗信息与财务管理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医院的医疗系统和财务系统都是分来的,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医疗系统的数据是由医务部门负责的,财务系统的各种数据是医院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的,这两种系统在运行中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尤其是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收付实现制,还没有完全引入权责发生制。导致在医院运行中,两者信息不能相互沟通,不能进行信息共享。根据两个不同系统得出的分析结果也会不一样,导致医院的领导在对医院发展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数据做支持,不能保证医院决策的科学性。
2、很难实现准确的成本核算
在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在物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对医院资金的管理上,对资金管理开发利用了相关的管理软件,但是对于医院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医院的运行中时刻都需要大型医疗设备和大批的医疗药材,如果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全覆盖固定资产的管理,那么医院在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很难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准确有效的管理,更加谈不上合理利用固定资产了,从而削弱了医院中的运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不利于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物资管理和经费管理很难保持一致
由于在目前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只对财务系统进行了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建立医院中完善的物资系统。财务部门在对医院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被动的等待各医疗部门将物资单据反馈回来,加上在物资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虽然财务方面的费用已经发生了,但是对物资的流动情况财务部门并不是非常清楚,这样很容易造成对物资管理不善,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如何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在当前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局面早已形成,医院在运行过程中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提高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要加强卫生经济管理就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保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
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的各种数据是进行有效的卫生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在企业卫生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管理环节。所以要保证医院各种数据的正确性。由于医院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是在医院各部门中产生的,所以医院要不断提高员工对各种数据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数据错误。主要有两中措施;一种是利用数据库减少各种数据错误,另外一种是针对医院中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研发一些小的补充软件,对一些容易发生数据错误的地方进行弥补。
2、合理利用医院网络数据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加强卫生经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各种数据的合理利用。所以对于医院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要积极利用,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在医院中做好各项工作的数据统计信息化工作,然后将统计的各种数据正确录入到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系统中,为以后各项费用的分析以及管理提供基本条件。在具体的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对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还需要在系统中建立一定的模型,尤其是对医院中的各项财务指标要有相关的计算公式,这样在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数据信息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快捷。
3、建立统一的医院数据平台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利用数据加强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但是目前医院中各项工作的细化,数据信息显得比较纷乱复杂,信息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更加有效的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使用各种数据,就需要建立一定的数据平台,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正规化的加工,建立适合医院管理的数据库,对各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挖掘,对医院的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对医院网络中各种数据的更高效的使用。
结论:
随着社会中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大势所趋。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就需要在保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基础上,合理使用网络数据,并且针对使用情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各使用主体对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吴志成, 刘金良 加强卫生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东南国防医药, 200904)
关键词:社区居民;医院信息化;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03-02
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医院,在医院“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以病人为中心。未来: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医院改进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神经中枢,带给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立体化成本控制、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全新体验与收获。因此,医院也应该以此为动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定好自己的对策,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
1 医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内人财物管理和医疗技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进程, 从而实现日常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质量监控、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 为医院进行医疗改革、信息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基本支持。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医院管理水平上层次, 运营成本更低廉, 医护工作高效率, 病人方便更满意。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每个医院必须要规划未来几年的长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系统在进行局部实施的时候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能够服从整体的需要。同时,进行了整体规划以后,才能避免各部门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另外,进行整体规划还可以降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但是,“整体规划”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整体实施,而应该进行“分步实施”。 分步实施,可以随时发现设计的问题并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还可以避免医院初期混乱,以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期间,我们应该要注重软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要符合我们医院自身的特点。可靠性与稳定性、可管理性、可扩充性、易维护、可操作齐全,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
2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成热点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是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与交换,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病历和个人健康档案的社会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卫生宏观管理支撑平台。应该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构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与各相关业务单位的横向网络建设和与省卫生平台的纵向网络建设。
具有统一控制的安全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相关业务部门业务网络各自的安全要求;医疗卫生核心业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连接通过统一的交换节点,防止分散连接,造成安全上的隐患、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的不便。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社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上级医院的支持。建设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成包含上级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上级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3 医院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表现在拥有网络通讯技术的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最优化的工作流程,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监控,实现包括医院临床和管理在内的全部信息的数字化;同时还要进行与政府机关、社会相关行业的信息传递。实现数字化医院目标,在医院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历程中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业内普遍认为"三无"即“无纸、无片和无线网络”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标志。确实,医院要能实现“三无”,应该说其信息化建设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应该说,“三无”只是数字化医院浅层次的目标,它不能涵盖数字化医院的全部内容,还具有以下特征:
1) 医院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高度共享:以患者为中心、流程优化、 医疗质量控制、无线终端的充分应用.
2) 核心价值:优化了业务流程,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了医疗差错,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
4 当前医院信息化的一些措施
1) 医院需制定一个短期和一个中长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2) 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
3) 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 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
4) 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 医院制定出基本的信息化规范和标准。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与支持。该文主要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也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乡镇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将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朱弋,张卫东.数字化医院的管理问题[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9):55-56.
关键词:边缘化教学工作理念对策课堂教学对策课外教学对策
一:对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认识
“边缘”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靠近边界线,同两个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而按照《高级汉语词典》1说法同样具有两个意思即周边部分和临界,这样更突出的这个词汇的两个本质属性即边界性及多方关联性。
引申到信息技术学科用以标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现状,则可以描述为“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
1.强调其“边界”属性。
其具体表现是,一是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边界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类似打杂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量考核、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与考试科目教师相比明显低下,形成现状是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大而不受承认,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转行或者流失情况十分普遍。二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边界化。课程开设不规范随意性强,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问题上随意性强,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一费制”后因为学校收不到“信息费”或者“上机费”因此不少学校干脆不再开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教学内容系统性差,衔接性不好,特别是技术性内容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重复内容多,如word、ppt等小学在学习,中学也在学习,笔者并非反对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但在教材安排上应该明确强调同一个内容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在后期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更为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能力。
2.强调其“多方关联性”特点。
一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边界属性,特别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使用,使得信息技术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当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从而反映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关联性特点,但信息技术是在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消失还是得到加强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二是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来看,包含很多学科内容,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数据库、程序编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等,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数学、物理等知识,从内容角度看信息技术同样具有多方关联性,从这个层面看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
二:教学工作理念对策
从两个方面论述此问题,一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工作理念转变,二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理念探讨。
1.关于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理念转变
⑴:变什么都能干为走专业化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多面手,只要是和计算机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安排信息技术教师顶上,造成信息技术教师形同勤杂工,而自身主要工作教学却在大量非专业工作中被大大淡化,更为有害的是正是信息技术教师被迫做大量其他事物,造成自身学习时间被大量挤占,难以有时间提高专业水平,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将变得更为无足轻重。那么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拒绝大量其他事务性工作?”首先把自己当做学校一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而不是勤杂工,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去做一些重要且对自身专业发展有益的工作甚至是学校领导尚未顾及考虑的工作。
⑵: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信息技术很多内容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而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样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行业,这与其他学科恒久不变的学科内容比确实是一个难题,重要的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怎么看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永远保持活力。
2.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理念探讨
⑴:生活化、实用化需求
信息技术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在信息社会里不可或缺的技能,如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学习不懂相关知识如何能完成,面对众多美轮美奂动画不学习如何能制作,面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不掌握相关技能如何能获得有用信息等,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需求当中去,逐渐引起学生重视。
⑵:特长生教育
信息技术特长生教育的方法在于发现、培养、引领。在学生中发现对信息技术有强烈兴趣的,当做特长生培养,由于特长生的引领或榜样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目前信息技术奥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等权威部门举办的比赛以及相关的考试加分政策为此教育理念提供现实保障。
三:课堂教学对策
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一个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乐于接受,对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实际效果,由于从没有在信息技术书籍资料中看到过相关的教学方法,暂且命名为“模型化”教学法。
四:课外教学对策
信息技术课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及拓展,有自身特点,根据笔者实践课外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⑴: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分类化的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兴趣可以开设诸如:计算机绘画(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程序编制、音频视频编辑等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进行创作;并及时予以指导评价。
⑵:利用学校网站、论坛以及其他沟通根据对学生进行辅导
具体做法,利用学校网站开辟相关的学习内容(文本、视频等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随时上网学习,利用在线沟通工具及时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方法不拘一格只要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总之,选择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行注定是一条荆棘之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末位”条件下,注定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好辅路石,努力找出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发展之路,笔者相信只要信息技术教师把自己当做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有用之才,进行不懈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功。
参考书籍:
1.《高级汉语词典》王同亿海南出版社出版
2.《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和丁声树商务印书馆出版
3.《软件工程基础实践教程》吴洁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货检作业;流程;人员设置
1 改革、优化流程目标
通过改革、优化作业流程,充分发挥货运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的作用,实现信息、监控、协调、处置的高度集中,达到减轻人员作业强度,提高货检作业质量,确保运输安全的目的。
2 改革、优化流程方案
2.1 具备下列条件时可以按优化后的流程进行货检作业:货检安全集中监控系统、超偏载检测装置全部验收并正常运行,货车装载视频监控系统白天、夜间摄、录像清晰。
2.2 流程优化具体内容:
2.2.1 改变现有预检方式。一是突破《铁路货运检查管理规则》中对到达列车进行人工预检的规定,改由货检监控员在室内通过货物装载视频监控系统对到达列车进行视频预检。二是取消直通列车人员必须出务进行预检的规定,改为使用设备进行视频预检。
2.2.2 增加货检作业内容。突破《铁路货物运输管理规则》关于“苫盖货物的篷布顶部、集装箱顶部、敞车装载的不超出端侧板货物的装载状态,在途中不交接检查”的规定,利用货运安全监控设备,对上述内容的设备可视部分进行检查,提高货检的安全保障能力。
2.2.3 调整到达列车作业检查内容。到达场货检员只对到达的重点车(含高保价货物)进行检查及货检监控员临时安排的需要出务作业的(处理问题车辆等)。
2.2.4 取消部分纸质台帐。货检集中监控系统完全投入使用后,取消《铁路货运检查管理规则》及《成都铁路局货运检查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内规定的纸质报表及台帐(危险货物运输相关要求的除外)的手工填记,全部改为电子台帐,由货检生产管理软件自动汇总生成,实行无纸化作业。
3 改革、优化流程后人员岗位设置
3.1 每班设货检值班员1 名。
3.2 货检站集中监控中心根据自站日均办理辆数每班设上、下行货检监控员,日均办理辆数1万辆以上的设4名,不足1万辆的设2名。
3.3 到达、出发场货检员人数由车站根据自站作业量按规定配备货检员。
4 改革、优化流程人员作业组织方式
根据已配备的检测、监控设备,对货检作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过去的分散作业为货检调度集中统一指挥作业;改原始的电话指挥为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指挥;改过去的纸笔记录为手持机记录;改过去的人工处理作业结果为计算机自动处理。取消货检作业劳动组织中间层,将全站的货检作业纳入集中统一管理,货检作业设置指挥层(室内人员)和现场作业层(室外人员),形成集中指挥、分层作业、专职监控的扁平化货检作业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后货检作业组织模式:a.货检值班员指挥货检监控员、货检员作业。b. 货检监控员指挥货检员作业。c. 货检员按照货检值班员、货检监控员的指挥完成相关工作,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5 改革、优化流程后各岗位职责
5.1 货检值班员:负责货检班组的全面工作协调、生产组织管理,做好当班期间的现场作业安全盯控。对货车超偏载信息、超限车辆进行核准、处理、登记,监控现场作业人员,处理发现的问题,打印作业大表、交接班等工作。
5.2 货检监控员:负责对货车装载视频监控系统、超偏载检测系统进行室内监控,及时、认真、准确的通过系统回放功能检查列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根据车站列车阶段计划通知现场各作业点进行货检作业(未配置货检PDA 手持终端的车站由各作业点组长安排),编制倒、整车普记,拍发电报,加强与调度、运转的工作联系。转贴于
5.3 到达场货检员:负责对到达的重点车辆进行检查、拍照,录入危险货物、超限货物、剧货物、施封车等相关资料,办理危险货物(含押运人)等货运交接检查签认(配置货检PDA 手持终端的车站由货检员负责在现场办理危险货物签认、录入危险货物、超限货物、剧货物、施封车、押运人等相关资料),并及时向货检监控员报告货检作业完成情况。
5.4 出发场货检员:负责按照规章要求检查的内容对出发列车进行逐车检查、重点车拍照,录入危险货物、超限货物、剧货物、施封车、押运人等相关资料,办理危险货物(含押运人)等货运交接检查签认(配置货检PDA 手持终端的车站由货检员负责在现场办理危险货物签认、录入危险货物、超限货物、剧货物、施封车、押运人等相关资料),按规定处理问题车,交接检查完毕,及时向货检监控员报告。
关键词: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28-04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最早使用教育资源概念始于1982年,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1]例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于一般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更快、更好效果的教育资源集合。共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精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指基于网络资源分享,即数字化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切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信息体系。其实现不仅需要数字化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人力等资源作基础,还需要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作为保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明确提出“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这一目前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课题,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应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然而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三大构成要素:一是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学校、电教馆、出版社、教育资源制作公司等)和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和教师);二是共享的对象即客体,即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共享的中介。包括共享的平台、制度、机制、技术等。这三要素之间的互相关联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如今,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体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原因就在于共享构成的三要素之间达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
1.共享主体与客体的不对称――共享的观念差
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看成是搭顺风车的行为,只愿共享,不愿共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共享,就具有公共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免费、无偿的行为。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共享主体认为: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彼此拥有者之间才能共享。这种主客体的共享不对称,导致了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并认为主体是自然行为;而主体认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客体才能具有某种行为,把很大一部分客体排除共享的范围之外。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人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唯一解决途径就是搭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共享平台,却忽视了需求者的需求导向。这种共享的“不对等”性,把需求者作为一个“客体”看待,所以国家花大力度开发和搭建共享平台,其结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为“优质”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就说明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按需配置,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按“超市”一样放在一个平台上。
有人指出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3]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普及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同样的资源,当然这是一个首要的前提,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在适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下提供这种需求下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丰富的。
2.共享中介的失衡――国家政策、体制和制度障碍
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这种不均衡的差距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不和谐。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对教育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政府必须有所作为。[4]优质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政策性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是“纸上谈兵”。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
并且,政府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等都是体制和制度。[5]但应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事情,应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学校主要是公益性,中央财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给予补助,而地方学校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递交到国家资源中心,供全国人民使用,这也是实现全民学习的有力保障。各类企业和公司主要是盈利性。但盈利性的益处就是按需所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的群体对特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为鼓励企业与公司积极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应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此来降低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并且政府可以为欠发达地区购买企业和公司制作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有一定的运行动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公司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且建设完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全部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是优化共享的最佳保障。
3.共享客体与中介之间的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平台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自身的基本规则,即应是内因和外因统一协调的规则。[6]
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国内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努力,例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对外选择性开放,也就是说不同的发达地区都有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优质教育教育共享平台。虽然不同地域选择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版本不同,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建设的平台都遵循自己的标准,限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这种“孤立”的优质教育资源给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普及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即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成为标准化。在进行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验总结时,应制定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标准,有了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重复使用,而不是重复性建设。
4.共享客体的自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演化与更新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自我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是一项持久的、动态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应以社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能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区域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传统思路有很大区别,侧重于建设面向学科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反思日志、主题资源包等),而不是简单地建成各种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达成学科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实用型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7]
现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有很多成果,但这些资源库甚至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思想。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自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不断演化与更新就是要不断整合,以适应信息化学习方式。
二、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地分配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不仅仅影响在教育公平的发展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房价,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好的地方,房价会高出同等区域中优质资源配置较差的地方很大一截。这说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已不是仅仅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方面,还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回到原点”,探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发展,实现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优质教育资源是支持学与教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点,终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充分认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程中,应首先以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为主,而不是硬性地将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塞”给学生与老师。这种在共享过程中的“不对等”性,是制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共享的主要因素。虽然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学生与老师的存在,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否则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发了大量的平台,表面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但实质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能使用,最后也促进不了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2.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
教育部提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应以“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行政部门分工与分类规划”设计思路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模式。[8]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抓住“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这些重大问题,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泛在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根本性保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3.创建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标志性示范研究成果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的平台机制。该联盟坚持公益性、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联盟学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资源能共享、宏观管理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联盟”的经验,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示范项目”探索建设并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模式,创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全面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4.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学区间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发展前提。区域内校际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例如校际之间可以互相选课,认可学分;校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协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校际之间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性差,以及资源内容实用性差等是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应用成效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加强校际之间的互相协作过程中,要以优化区域资源库内容和质量为目标,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实现资源跨校共享。[9]可以通过单独管理服务、单独合同特殊服务、共签合同服务、单独合作服务。共同合作服务、共同协作服务、复合合作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效率与水平。[10]然而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服务模式共同使用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服务”为出发点更能充分尊重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者,并且能充分发挥学区之间的各自特色,通过利益互换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应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持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模式。难点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评估之后提高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具体特征为:
(1)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四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必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理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3)基于不同地域特色,探讨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实施状态、类型、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与监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4)以“目的理性”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文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机制、制度、社会关系、人的主观性等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透过“工具表象”揭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人的行为规范。实现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实践探索,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研究领域局限在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依赖,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化研究。教育资源虽然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但并不等于教育学不能研究教育资源,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教育资源普遍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所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者。
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其中人的因素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核心要素。“资源共享”的意义是指互惠,即每个成员都有一些可以共享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
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有限性的,以“优化”共享为宗旨,而不是共享的绝对化。共享是一个“相对”共享,所以应立足“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宗旨,而不是过度夸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绝对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是行政部门。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没有国家政策性的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普及共享,也起不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3]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4]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政策差距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文庭孝,陈能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6]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25-129.
[7]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48-53.
[8]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64-05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运用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和学习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沟通传播,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进行调查,以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现状,并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5个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比较良好的省市(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江苏、辽宁两省)的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和管理者。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环境支撑下的问卷调查法和与部分师生的访谈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信息化教学情况、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情况等方面内容,题目类型以单选、多选和问答题为主,共56题。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当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情况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里进行学习的现状,客观地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环境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方法。
(三)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28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教师152份,管理人员53份,学生549份;中高职比率为1:3;涉及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辽宁五省市,有效收回率达75.7%。实施有效访谈共18次,其中学生11次,教师3次,管理人员4次。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现状
1.学校多媒体教室及无线网络覆盖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的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在职业学校的普遍开设,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拥有数不断增加,生机比平均达到了5:1,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1.50个;配置数量上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校园网建设中29.8%的学校为万兆主线,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无线网络的比例为4.9%。另外,41%的职业院校计划将建设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比例有了较明显增长。
调查中发现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距,但国家示范校的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高职院校要明显好于中等职业院校。
2.学生电脑拥有率及上网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54%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30%台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在职业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生机比为5:1。在上网使用的通讯软件和应用系统方面,使用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QQ91.3%、微信63.4%、微博8.8%,基本应用体现在实时沟通软件。观看、下载音乐或视频占57.1%,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占42.9%、玩网络游戏占20.9%;网上交易、购物占5.9%;逛论坛、维护个人博客占8.7%;运用网络学习的比例为3%。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比例总和达到79%,已经成为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上网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及上网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行为的多样化。
3.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及网络行为
在研究和衡量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状况时,上网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CNNIC于2014年1月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2.6小时。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在这平均每周22.6小时的上网时间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时间分配情况分别是网上学习(平均每周5.26小时),网上娱乐(9.41小时),网上交流(8.52小时),网上商务活动(2.76小时)及其他(3.5小时)。学生们每周进行网上学习的时间占到每周总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
1.相关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职业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数字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亟需建立相应的系统进行使用和管理。据统计,40%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全校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学校占33.47%,和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学校建设的供全校范围内全日制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较为完善。在参与被调查的学校中,67.98%的学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6.69%的学校已有相关建设计划。调查结果也显示,高等职业院校比中等职业院校建设得好,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占88.6%,中等职业学校占62.36%。
在对未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院校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时,52.17%认为教学资源缺乏和经费缺乏是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的缺失,也很少组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目前只处于幻灯片的制作与应用阶段,但普遍认为未来的趋势,想象空间很大,希望获得政策支持。
2.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在调查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来源时,91%的老师把互联网搜集数字教学资源上载到教学平台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渠道,缺乏原创资源,如图2所示。在调查上课使用的数字资源时,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较频繁的数字资源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基本一致,教师使用最多的是PPT演示课件,占到70%以上,辅助教学课件和虚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等共计30%,在课堂教学中只有20%的专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差别不大。如图3所示。
3.课堂教学方式
在调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41.38%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29.89%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33.33%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回答,31.03%的是教师模拟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对专业技能训练采取的教学方式,52.87%是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进行。这说明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关于信息化教学是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91.95%的教师认同是会转变,但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却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如平台的不易用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及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差是主要原因。如图4所示。
(三)学生信息化学习现状
1.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参与方式排名依次是: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58.42%的学生最喜欢的资源类型是动画和仿真资源,他们认为这类资源可以实现不用到实习车间就能学到相关知识,而且还能掌握操作流程,专业知识学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困难,学得也快了,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57%的学生业余时间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进行学习;64.36%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课堂演示。见图5。
当问起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74.8%的学生很喜欢老师用信息化手段来上课,21.4%的学生认为适当使用会比较好,62%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针对“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中发现,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缺少互动设计的占32.67%,认为PPT设计不佳的占20.9%,认为过度依靠虚拟资源教学的占25%,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很认可,在学习喜好上更偏重于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类型,但同时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同时不能过度依靠教学资源而忽视教学本身,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互动设计。
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普遍认可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他们认为互联网能够锻炼自主学习性,提供充分的资源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如在手绘漫画课和造型课能搜集自己喜爱的画去锻炼提升,在PS等课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挑选合适的素材形成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创意。但是有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搜索的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网上资源很杂乱也不方便。一方面希望学校改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专业资源搜索途径或专业教学资源库。
2.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
在对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56.6%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5次以下; 31.9%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6-10次。在登录学习时间统计上,32.6%学生表示平均在每次30分钟,5.3%的学生每次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在针对“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效果”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8.9%)的学生认为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后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学生在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谈到“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居前五位的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上有用资源太少”(27.3%),“网速太慢”(26.5%),“用电脑学习不舒服”(21.1%),“对于我在网络课程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回复反馈不及时”(15.7%)和“学习效率低”(12.9%)。
3.沟通反馈手段调查
在针对学生课外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与老师沟通采用的手段调查时发现,35.3%的学生会首先使用手机、电话等工具实时与教师获得联系;42.5%的学生会首先使用QQ、微信、校内相关平台中的在线留言、消息、邮箱等工具与老师联系沟通。在集体讨论或小组沟通的时候,43.85%的人比较倾向于QQ、微信这种方式实时沟通,并且认为这种沟通大家畅所欲言,效果比较良好,2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中的当面沟通效果比较好。
在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效果良好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发现,67.6%的学生喜欢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给予评价、考试成绩每一步都有记录查询这种有组织、实时记录随时查询、清晰明白的学习反馈机制,其中68%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相关平台的稳定性、方便性和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论
职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改变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有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现状如下:
一是接受程度高,对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持肯定态度。当前职业院校中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从小开始接受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熏陶,各种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期待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希望更好地设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这给教师拓宽信息化技术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环境构建日趋完善,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不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是必然趋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外辅助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调查中也发现,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都不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在搜索各类学习资源、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使用科学性不够。但在那些已经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并已经应用成熟的学校中,这方面的表现要好一些。
四是建设与应用的数字资源质量和类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特点。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动画、虚拟仿真等这类表现性强的学习资源,并且认为这种资源将有利于他们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但是学生又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良好的设计,做到美观、有用、合理有机统一。
五是对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网速、网费、网络稳定性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因而影响信息化学习的开展。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只有当校园网普及程度较高、网速较快、网络使用费用合理、网络性能稳定时,开发更多合理好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配置相对成熟的平台软件,对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给予充分研究、适时的指导和培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峰,徐丽娜,任剑洪.江西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66-70.
[2]郑燕林,李卢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85-91.
[3]赵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1(12):246-247.
[4]刘力文,李成金.苏南某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60-161.
[5]邓小华.免费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5-138.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HOU Xiao-ju & LU Er-yun & QI Q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39)
,所以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医院的管理者对医院中的各种资金有效的利用起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
一、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中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医院在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对医院的卫生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由于医院本身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医疗信息与财务管理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医院的医疗系统和财务系统都是分来的,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医疗系统的数据是由医务部门负责的,财务系统的各种数据是医院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的,这两种系统在运行中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尤其是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收付实现制,还没有完全引入权责发生制。导致在医院运行中,两者信息不能相互沟通,不能进行信息共享。根据两个不同系统得出的分析结果也会不一样,导致医院的领导在对医院发展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数据做支持,不能保证医院决策的科学性。
2、很难实现准确的成本核算
在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在物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对医院资金的管理上,对资金管理开发利用了相关的管理软件,但是对于医院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医院的运行中时刻都需要大型医疗设备和大批的医疗药材,如果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全覆盖固定资产的管理,那么医院在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很难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准确有效的管理,更加谈不上合理利用固定资产了,从而削弱了医院中的运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不利于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物资管理和经费管理很难保持一致
由于在目前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只对财务系统进行了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建立医院中完善的物资系统。财务部门在对医院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被动的等待各医疗部门将物资单据反馈回来,加上在物资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虽然财务方面的费用已经发生了,但是对物资的流动情况财务部门并不是非常清楚,这样很容易造成对物资管理不善,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如何加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在当前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局面早已形成,医院在运行过程中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提高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要加强卫生经济管理就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保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
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院的各种数据是进行有效的卫生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在企业卫生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管理环节。所以要保证医院各种数据的正确性。由于医院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是在医院各部门中产生的,所以医院要不断提高员工对各种数据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数据错误。主要有两中措施;一种是利用数据库减少各种数据错误,另外一种是针对医院中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研发一些小的补充软件,对一些容易发生数据错误的地方进行弥补。
2、合理利用医院网络数据
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加强卫生经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各种数据的合理利用。所以对于医院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要积极利用,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在医院中做好各项工作的数据统计信息化工作,然后将统计的各种数据正确录入到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系统中,为以后各项费用的分析以及管理提供基本条件。在具体的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对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还需要在系统中建立一定的模型,尤其是对医院中的各项财务指标要有相关的计算公式,这样在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数据信息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更加快捷。
3、建立统一的医院数据平台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利用数据加强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但是目前医院中各项工作的细化,数据信息显得比较纷乱复杂,信息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更加有效的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使用各种数据,就需要建立一定的数据平台,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正规化的加工,建立适合医院管理的数据库,对各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挖掘,对医院的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对医院网络中各种数据的更高效的使用。
结论:
随着社会中各项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大势所趋。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就需要在保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基础上,合理使用网络数据,并且针对使用情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各使用主体对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吴志成, 刘金良 加强卫生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东南国防医药, 200904)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统计
1 医院统计工作的演化及其特点
医院信息化建设让医院信息环境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变化,也大大改变了医院统计的工作模式,使得工作方式从原来的单纯功能变成了综合功能,数据采集从单点单人变成了多点多人,数据提取工作也从手工统计变成了计算机自动生成,而信息速度从定时变成了实时,信息形态由简单数据统计转变为综合评价,信息利用由常规的统计分析报告转变为决策支持分析,具体变化形式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统计工作方式的变化
传统医院统计时,往往采取手工统计、单点手工填报、计算机单机管理的工作方式,只能提供统计报表,能够依赖的设备只有算盘、计算器等,传递信息时也只能进行人工传递,采取手工方式工作时,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都是彼此独立的,无法共享数据,所以常常出现很多的相关部门之间的重复填报和重复输入问题, 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错误。
2、统计数据源的变化
传统医院统计通过出院病人住院卡片,出院病人病历首页等门诊、住院工作日报来获得数据。但当有了信息化的条件,就可以通过数字化仪器和设备等医院信息系统获取信息。
3、统计工作处理方式的变化
数据传输网络化使得数据的质量得到了强化,使得医院可以自动采集、存储并传输信息,也使得信息综合分类和加工处理的方式变得更加集约,使得医院统计管理工作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提高。
4、统计工作职能的变化
医院信息化条件下统计职能不再单一、封闭,而是变得更加综合和开放,信息化使得统计的功能更加强大、综合性更强,医院可以统计医疗数据质量、对各种数据进行汇总,还收集病人信息、分析病种、同时查询并打印统计报表。这样一来,统计室和各部门之间就能更加简便迅速地进行联系,使得医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信息,全面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
2 目前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数据的质量的难点
由于网络数据更加流通,数据越来越显现出其特有的动态性、过程化、共享性以及关联性,这样一来,要想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必须应对更加繁复的工作;流通往往使错误的数据不断扩散、放大,严重时甚至能影响整个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工作;每天都会有无数的网络数据出现,不断加大着统计监督工作的难度。
2、信息的收集的难点
医院信息系统海量联机事务处理的数据环境无法满足基于联机分析处理数据环境的统计需求,医院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复杂的存储方式与统计的方便调用还存在一定问题,业务数据定期卸库与统计长期在线需求问题,困扰医院统计工作的开展。
3 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医院统计工作的措施
1、提高认识,明确统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健立健全相关机构
明确统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促进医疗服务信息和医院管理信息及时、全面地上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并对上报信息进行核查、汇总、分析、评价和反馈,监控。为各级行政领导和医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省卫生厅已经成立医疗服务信息质控中心。该中心挂靠在我院。中心设立专家组,聘请省内从事医院管理、临床、信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在省卫生厅的领导下,制定医疗服务信息质控中心质量控制方案,培训相关人员,负责业务指导,组织核查各医院填报信息,负责质量控制,通过监控工作信息,总结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工作成绩,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反馈监控结果。
2、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准确、及时的制度保障
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准确、及时、有效、完整是统计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监测各项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资源。统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管理的决策与成败。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变事后控制为随时发现问题,提高数据质量,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可靠保证。医院实行网络管理后,各科室更应指定专人负责本科的统计上报和初级核查,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提高各科室核查数据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医院统计工作数据进行层层质量控制,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医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及时、有效、完整和准确的信息。
3、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为单病种医疗限价服务提供依据
单病种医疗服务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收费试点工作。
确定在全省开展单病种医疗限价服务,就是单一病种从入院经检查,治疗到治愈出院限定的最高医疗费用。如果患者住院费用超过医院承诺的医疗费限价,超出的部分由院方支付。
循证医学则是主张医生在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后,对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患者的处理作出决策。医院统计人员可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中保存的有关病人诊疗方法、效果和费用等方面的详尽信息,判断医生所进行的诊疗实践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进而佐证、修补或充实循证医学的内容。该统计信息正好为探讨和摸索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4、配合网络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统计效能
统计人员在接触网络时,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欠缺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过低,致使网络数据得不到合理的应用,不能完全彻底地开发网络资源而造成信息浪费。现代化医院要求统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不仅要钻研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医护知识、管理知识、卫生经济、财会知识、计算 机网络知识,不仅要熟练进行微机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将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并运用先进的工具快速准确的获得统计信息。
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对统计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为领导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如每周为院办提供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业务收入等重要指标的统计预测资料;为院质控办提供统计质控考核资料。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为统计服务,统计为决策服务,网络数据产生时的实时监控是提高网络数据质量的关键,使医院统计工作得以深化和拓展。这就要求医院尽快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医院信息化骨干队伍,作为医院统计人员应更新观念,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职教育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我国的士官院校对士官的培训,应以培养实践技能为核心,以服务岗位为方向,以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特点[1]。目前信息化技术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日益加强,有效的信息技术需要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这就需要士官院校中的教员具有多方面能力。但是在教育环境不断信息化的条件下,多数教员的教学组织模式比较单一,与现有信息化条件的发展不匹配,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已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信息化技术条件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教育环境的网络化。近些年,士官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巨大发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研究非常必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士官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园网及相关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日常管理和技术保障,而且不断投入经费进行维护和升级。教员需要以此为平台,围绕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科或课程为中心加强建设,开发相应教学课件,使这些资源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为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广阔空间。第二,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生存能力,作为一名军校学员,其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利用在网络环境下自主与协作学习,因此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员基于网络学习,这种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兼顾学员发展的不同层次,充分发挥学员的个人能动性,实现自我反馈。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组织模式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组织模式与传统教学是不同的,这种教学模式在组织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交互性增强,教学环境相对开放。这种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的优点,在内容上将课堂内容与网上内容有机融合,在方法上采用教员引导和学员自学结合,根据教学策略的侧重点,教学组织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注重班级集体教学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依托校园网络教学系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以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可以实现多教室同步教学,是效率和经济性较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一些基础课程教学,适合对一定规模的学员在短时间内统一地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实施过程中以教员讲授为主,自学为辅,把校园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现代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员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注重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教员精讲与依托校园网络组织自学有机结合的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学条件的客观限制,教学组织过程针对性差,并且班级内部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员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兼顾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个性化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所要求的学习深度和进度是不同的,注重个性化教学采用依托校园网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网络环境和教员的课前充分准备,通过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作为辅助,实现学习深度和进度的弹性化,满足各种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实施中,教员先精讲,然后提出要求,依托校园网络环境的支持,引导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教员进行及时指导。
(三)注重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教员引导下,学员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获取知识和帮助进而协作学习的模式。协作学习的主要思想就是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强调学员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员的引导作用为辅助,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进度要求,明确协作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对协作情况进行及时讲评。
四、对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
基于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对教育过程的许多影响因素都提出了一些要求。对教员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员要做更多的课前准备,备课量明显加大,而且对教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员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对该学科的发展有一定了解。对学员而言,其不仅要有学习热情,这是实施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前提,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和协作能力。军队院校需要重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员可以通过设置若干问题,让学员依托现代校园网络协作学习,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五、结语
本文对士官院校任职教育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信息化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士官学员到了部队能够很快满足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刑振红.士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会计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改革,医院的会计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手工纸质操作变为信息化计算机操作。虽然这一变革使得会计管理工作变得简便,操作流程更加便捷,同时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也相对减少。不过信息系统也存在着一定风险性,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则会给医院带来损失。
一、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中的风险
(一)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传统医院会计业务主要采用手工操作,主要依靠会计人员手抄、登记以及计算等复杂而枯燥的手工劳动而进行,凭证、账簿也多以纸质为载体存在。信息化会计工作则主要依靠计算机等系统应用工作,这使得医院会计人员能从这些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能有时间对财务数据做统计、分析研究工作。不过目前很多医院会计工作者只注重会计业务以及基本财务软件操作的应用与学习,忽视了计算机软件等相关知识,导致大部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欠佳,计算机水平欠缺。同时信息化条件下对财务数据的保密性要求更高,所以往往会计人员对于计算机操作知识的欠缺无形中加剧了数据丢失以及损毁的风险。
(二)会计人员职权监管不严
随着医院会计工作信息化的运用,会计操作多以计算机操作为主,会计资料存储也多转化为电子介质的形式存在。传统的账簿、凭证多以纸质形式存在,若是不法会计人员有意作假以及伪造凭证,必定会留下痕迹,审计及相关审核部门也容易发现[1]。而电子信息化会计操作却使得电子资料的隐藏以及篡改变得更加便利,因为电子信息化的会计凭证多以电子介质存在,若是有隐藏或者篡改的话不易留下痕迹,审计人员与管理者则是比较难以发现。
(三)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为了会计工作的方便与便捷,大多数医院通常都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引进会计软件,或者是直接采用现有的软件进行使用,这种通用软件中的业务功能比较大众化,很多特定业务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往往不能使用,导致业务操作的不便捷。若是财会人员对所购买的软件操作不熟练,导致操作不当,也会给医院会计工作带来不便,若是采购者事先不进行调研,盲目采购则更会造成财产损失。有的医院会请研发人员来进行操作软件研发,此时要考虑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否在研发过程中避免一些系统逻辑与实际操作不符等问题,若是无法避免这一问题,则极有可能给不法人员留下可乘之机,给医院财产带来损失。
(四) 会计信息系统的传输与存储风险
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使得会计工作完全依赖网络作为传输工具,这就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对会计资料安全起着决定作用。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会计数据的丢失与泄露,给医院带来损失。尤其是对于支付结算方面的业务安全问题,因为医院现在普遍结算都是通过网上交易来进行,若是密码保管不当或者是泄露必然为医院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对于数据保存方面,财会人员都是将财务数据保存在系统中,多数为单数量保存,需要财会人员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存储,若是无法做到则会出现文件丢失或者损毁,此时没有备用文件可以替代,便不能恢复重要数据。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测
信息化的操作软件使得会计工作变得简便,相对应传统的手工操作的繁琐流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工作流程相对简便。相对来说权限的监管与控制也相对薄弱,岗位职责、岗位分工都相应有所调整,传统岗位分工所带来的牵制约束也逐渐减弱。系统的权限管理主要依靠账号密码等识别,而光依靠软件系统内部的权限设置风险性较大。再加上很多医院依旧沿用传统手工操作的流程与人员岗位安排,导致信息化操作下安全问题的加剧。并未对信息化系统的监管制约进行升级与更新,导致很多时候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的情况。
二、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防范策略
(一) 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在信息化操作的时候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随着会计职能的细分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对会计知识与业务熟练外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理论知识。首先医院领导以及管理层要重视培训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综合技能的培训重视,对重要财会岗位的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教育与宣传。其次,其他岗位的财会人员,如门诊窗口、收费员等岗位的员工也要进行短期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步骤,初步掌握计算机知识与网络安全知识。最后,会计人员要自己积极投身到计算机学习中去,争取通过日常工作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过程。以保证医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
(二)对会计人员职权进行监管
医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会计岗位进行岗位细分,尤其是对会计人员进行明确的职权划分,明确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权限,避免职责不清带来的工作失误[3],同时要为会计部门不同岗位制定合适的绩效考核标准,确保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与独立性,避免因工作失误带来医院财产损失。与此同时,要定期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与价值观进行培训与讲座,培养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建立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坚持以诚信为本,不弄虚作假,坚持慎独原则,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
(三)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管
在会计信息运用的过程中,医院要制定出严格管理程序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与保存,避免会计档案的丢失与泄露。首先要根据医院的工作需要,制定出全面完整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案,对重要档案进行备份保存,定期进行检查,有效避免档案的丢失。其次,要对电脑加强安全监测,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设置浏览修改权限,发现不安因素要及时上报解决。在选择信息化系统软件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购,以便所采购系统能够符合工作要求。最后,对于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计算机的操作与网络安全的培训,掌握信息预警功能,一旦发生什么紧急情况的时候也能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会计资料的丢失,在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时要注意保密工作,尤其是在会计资料传递过程中要加密处理,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被盗取的风险。
(四) 制定严格的会计信息监管制度
制定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监管制度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医院首先要对会计岗位进行严格的岗位划分与职责划分,使其相互牵制,避免工作中出现差错与作假行为。建立审核制度,对录入到系统中的凭证要按照流程,即经过至少两人审核审批才能确认录入通过入账,避免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与事实不符。其次,要对上机记录进行留存,最好以日记的形式存在,以便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监测,发现异常使用要进行报警处理[4],使得财务系统的操作规范化。最后,对于账户与密码要严格进行更新管理,密码要定期更改,避免被盗用的情况发生。
三、结束语
医院的会计工作信息化改革使得医院的会计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会计岗位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会计工作量。然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首先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欠缺,操作不当会导致失误发生;其次是信息化操作会导致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不严,增加了会计人员,监守自盗的风险;然后是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在系统采购或者是研发环节,若是选择不当,则会采购或者研发出与公司财务业务不符的软件,导致工作中的不便;再者是会计系统的传输与存储风险,主要是包括操作过程中的网络病毒风险与数据存储风险,最后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管问题,信息化操作使得会计工作流程简化,时间缩短,变相使得传统的岗位制约功能缺失,往往会出现职责不明的情况。对这些风险的发生要进行事先预防,首先医院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注重培养会计业务与计算机知识综合的人才;其次,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管,并且制定完善的会计系统管理制度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管,最后要构建严格的系统防盗监管体系,定期修改密码,增强防护,避免资料丢失。
参考文献:
[1]方慧玲.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47-48.
[2]刘予玉.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J].医院管理杂志,2013(9):845-846.
[3]吴宏.信息化条件下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6(6):94-95.
一、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条件下保密工作存在的隐患
(一)保密意识淡薄。大部分干警思想上停留在以往传统的保密工作概念上,对当前高科技状态下窃密手段先进性的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信息网络安全的表现形式认识不够、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1)对检察工作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泄密的渠道和危害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存在麻痹思想,盲目认为“保密无用,无密可保”;(2)认为检察系统网络已做到内外网物理隔离,信息安全防御已非常牢固,且本单位已连续多年未出现泄密事故,思想上麻痹大意,在非计算机及网络存放密级文件、移动存储介质在、非计算机上交叉使用,在外网处理办案信息等;(3)还有干警认为网上安全问题是保密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错误认识,都可能导致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保密管理不规范。个别部门对保密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对文件材料实体的保管回收上,而对存有大量保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1)规章制度不健全,个别部门对计算机办公设备和内部局域网缺乏完善的管理办法,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网络管理处于放任状态;有的即便有制度,往往也因内容不全、条款不细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不能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2)保密管理不严,个别干警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保密制度不落实,缺乏严格的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和制裁措施。(3)设备管理不够规范,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对移动存储介质性质上未作和非的区分,用途上虽作了公用和私用的区分,但不能严格遵守,因此,存在着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设备的现象,检察秘密随之游移于工作环境于私人环境之间,泄密的几率大为增加。
(三)保密设施不健全。由于经费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等盗版居多,缺乏技术支持和后续的更新,易受网络病毒、恶意软件的攻击和其它安全威胁。有的保密部门如机要室、机房、档案室等未按照要求安装监控、防盗、报警等安全装置。
二、对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条件下保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增强保密意识。首先,检察机关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对保密法规的学习和理解,熟知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保密无小事”、“保守秘密,慎之又慎”的意识,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中保密工作领导。其次,强化检察干警的保密意识,在坚持对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安全保密教育的同时,必须把保密教育的面扩大到全体干警,重点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保密知识教育,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识,自觉遵守保密纪律和有关保密规定。一是坚持“保密教育日”制度。定期进行保密教育;二是坚持开展“保密法”宣传月活动。通过张贴保密宣传挂图,选择典型泄密案例进行通报,组织参观安全保密教育图片展,使干警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增强自觉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三是利用内部局域网,宣传保密工作。在局域网上开辟“保密之窗”专栏,内设最新动态、上级文件、保密制度、工作部署、经验交流、警钟长鸣、知识问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