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玩手机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游戏平台,30岁以上的女性对手机游戏更感兴趣,其中27%的表示每天用手机玩3个多小时的游戏,这平均是男性以及12-29岁女性的两倍。
这项研究还发现,手机游戏玩家也是游戏机玩家。21%表示他们每天至少玩一小时的手机游戏,相比,24%表示每天至少玩一小时的游戏机。这表明,手机游戏与游戏机对人有同等的吸引力。虽然智能手机非常便捷,但玩手机游戏有47%是在家中进行的。MocoSpace的CEO Justin Siegel表示,虽然游戏机就在玩家身边,而玩家仍选择玩手机游戏,这表明手机对人们更具吸引力。
玩家似乎玩手机游戏没够:52%的手机游戏玩家每天至少玩1小时,32%的玩家每天玩3个多小时。索尼、微软和任天堂一定非常害怕这种局面。Justin Siegel说:“手机游戏并不是游戏机的补充,相反,它正在侵袭游戏机的家庭阵地:沙发、躺椅,甚至卧室。这些数据表明,手机游戏完全能够替代游戏机和PC游戏。”
这项调研结果详细的数据如下:96%的受访玩家至少在家中玩过一次手机游戏;83%的受访玩家在等人时玩手机游戏;72%在坐火车、公交车和汽车时玩手机游戏;64%工作或与朋友聚会时玩手机游戏;46%在课堂上,25%在健身房玩手机游戏,多任务操作。
PopCap游戏公司的一项玩家调查报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50%的美国和英国游戏玩家把移动设备当作最主要的家庭游戏平台,并发现大多数的手机游戏玩家表示他们最喜欢玩游戏的地方是沙发或床上。PopCap全球发行副总裁Dennis Ryan表示:“我们都知道人们在路上玩手机游戏,但是我们正在看到玩家在家中对移动设备同样爱不释手。考虑到如潮水般的新游戏通过在移动平台上涌现,我们相信手机游戏正在入侵电子游戏机和个人电脑最后的堡垒――家庭。”
最近在SponsorPay的一项调查结果中,虽然这些结果数字略有不同,但也能看出一些玩家相似的行为。另外,这个研究报告还调查了玩手机游戏的频度,结果显示50%多的玩家每天都会玩手机游戏。我认为,手机游戏易上手的特点会让人更频繁地想玩游戏。也许是由于环境导致的,例如等人、无聊、坐公交车等情况下打发时间。即使一些玩家不是每天玩,仍会一周玩上两三次。
视力越来越差了,怎么回事?爸爸妈妈总是晚归,什么原因?随处可见“低头族”,为什么同学们喜欢玩手机?
长沙市清水塘三小六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们成立了一些课题调研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主题,进行调查,采访,收集数据,拟写调查报告。
他们还召开了一次主题分享会,把自己的成果做成PPT,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表格里,满满都是爱
“快去睡觉!”
这四个字是不是很耳熟?爸爸妈妈总是催我们去睡觉。他们自己的作息习惯怎么样?
哈哈哈,这可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黄雅婷和宋序进选择做“家庭成员作息时间调查”。
宋序进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做了一个表格,整整齐齐地记录了全家人三天的作息时间。
他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爸爸每天工作很忙,总是凌晨才睡觉,精神不好,没有时间陪我,建议要早睡早起,尽量午休。
妈妈作息时间规律,每天还跳舞,精神很好,是我们的榜样。
我上学时能正常作息,一到放假时间就有点乱了,晚上不想睡。熬夜后,第二天精神不好。
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列出来才知道每天休息得这么少。宋序进和爸爸约定,以后要调整作息,争取早睡早起。
黄雅婷每天都睡得很早,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睡的。在做家庭成员作息调查表时,她惊讶地发现,爸爸妈妈每天的平均休息时间只有6个小时!他们晚睡的根本原因是,要看店。等夜深人静,没有顾客了,他们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休息。
她想出了一个“妙计”。
一天晚上,她搬了一个凳子坐到店门口,一有客人来,她就装作很惋惜地说:“对不起,今天不营业了,请您明天来吧。”
这个“没有客人的奇怪晚上”,爸爸妈妈的休息时间比平常延长了。
第二天晚上,她又故伎重演。可是有一位“麻烦的客人”看到里面亮着灯,一定要进去店里。她沮丧地坐在门口。爸爸走过来,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催她赶紧回家睡觉。
看来这个“妙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S雅婷看着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心里有心酸,也有感动。也许这一次调研行动并不会带来很多改变,但是她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辛。
她决定要做更懂事,更有力量的自己,不让辛勤的爸爸妈妈为自己操心。
书虫们,看过来
书,是一扇打开视野的窗。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喜欢阅读,有问题吗?
假如你不会选择好书,假如你阅读的姿势不正确,就有问题!
陈籽馨和卢宇华带领10位同学,选择了“班级阅读情况调查”这个小主题。他们呈现的调查报告丰富多彩。有专业的图表,呈现同学们阅读的时长,阅读书籍的种类;有“偷拍”的不正确阅读姿势的照片;有“烂书大收集”――《公主出没请退让》……看这样的书会让人变傻!他们痛心疾首地把这些记录在调查报告中。
他们呈现的PPT里,有这样的建议:
1.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多在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看漫画和小说比较多,名著读得很少。
2.建议大家多阅读一些古典名著和科普类读物,提升写作水平,拓展知识面。
3.建议大家在阅读的同时,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护眼睛,防止视力下降,给自己的未来一片蔚蓝的晴空!
历经艰辛做好的PPT,因为没有及时保存,竟然凭空消失了!大家又花了整整四个小时,才把调研报告重新呈现出来。
主题分享会上,看到这些图片,大家都沉默了。真没想到,爱阅读并不等于会阅读。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读好书,用正确的姿势享受阅读的乐趣。
保护好心灵的窗户
细心的张羽谆发现:学校里近视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一天,他看到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副稚气十足的样子,却戴着沉甸甸的眼镜。
他想知道这些同学是怎样近视的,有哪些克服近视的方法。他和伙伴们成立了“视力调查小组”。
他们请求老师的帮助,拿到了全班同学的视力登记册。经过严谨的分析,他们发现,班上的同学在三年级的时候视力下降比较快。
张羽谆采访了几位戴眼镜的同学。
“请问你是在几年级近视的?是怎么近视的?”
问题提出来,有的同学不太想回答,支支吾吾地说:“我呀!好像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近视,好像是看电视和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确造成的。”
说完,这个同学撒腿就跑,生怕被班主任听到这句话。
视力下降是由于看电视的缘故吗?张羽谆又采访了另外的一些同学。80%的同学都“坦白交代”,视力下降是玩手机造成的。
近视的性别比例中,男生比女生多。
采访对象中,有一位学霸,特别喜欢看书,而且一看就是很久,也不“中场休息”,现在也有点近视了。
课间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张羽谆和伙伴们拍摄了一组照片。照片显示,很多同学做眼保健操的手势和程序并不标准,这样完全起不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他们还请教了专业人士,对小朋友如何保护眼睛提出了很多建议。
这一次主题调研,张羽谆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不仅向伙伴们普及了爱护眼睛的知识,也给了自己很多有益的提醒。
小朋友们从一个问题出发,用心观察、思考、调查研究,做出客观的数据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拟写调查报告,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晚安不好说起床不轻松
《中国睡眠指数调查报告》是由中国医师协会、零点调查机构共同的,报告显示,中国人睡眠现状不容乐观,平均得分仅有64.3分。超过五成(55.4%)的国内公众认为工作压力对自己的睡眠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56.9%的人表示生活压力令睡眠受到影响。
睡前道一句“晚安”本应是喜闻乐见的快乐事。然而在中国大都市代表的北、上、广,真的能“晚安”的少之又少。调查显示,家庭压力影响让82.8%的北京民众和82.4%的广州民众睡眠受到影响。
而在起床排行榜上,受调查的20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居民7点前起床;北京以6点33分名列第四,北、上、广三市中排名第一。而广州的起床时间为7点21分,排在倒数第三位。
排行榜公布后,不少网友表示“很有压力,感觉老爷爷老奶奶才这个点起床,我拖后腿了吗”,“拖后腿”的说法让不少年轻上班族感同身受,“尤其是春天,真心不想起床啊,如果不用上班,不起床才好呢”。也有高中生称“等再过几个月,考上大学了,就不用这么早起床了”。
超六成网友习惯睡前玩手机
近年来,随着苹果等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与人们的生活越发的密不可分。而智能手机功能齐全,导致手机逐渐取代了电脑,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睡前离不开手机。
近日,某网站做了“你睡前玩手机吗”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网友表示“不玩手机睡不着觉”。
在“睡觉前,会花多长时间玩手机”的调查中,有16.01%的网友选择了“超过1个小时”。
在“近期睡觉前,你玩手机的时间是否有变化”的调查中,有13.43%的网友表示“花在玩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其中有四成网友表示,睡前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有两成网友认识到,睡前玩手机“对眼睛、颈椎、肩膀不好”。
在“有没有打算改掉睡觉前玩手机的习惯”的调查中,仅有三成网友选择了“有”。参加本次网络调查的网友,30岁以下的占七成。
手机控刷微博越玩越兴奋
北、上、广通通“失眠”,而且失眠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大多数网友将之归结为工作和生活压力,认为是焦虑导致失眠。不过,据专家解释,睡前玩手机或电脑等床上夜生活习惯是诱发失眠的主因。如果你每晚必须玩手机才能够入睡,说明你已深陷失眠状态。
据国外媒体报道,睡前玩手机超过1小时,会影响人体褪黑色素分泌,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睡前玩手机的习惯类似于网络成瘾,关键是心理依赖在作祟。改变这个坏习惯,要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戒除“网瘾”。
据人民网报道,28岁的年轻姑娘王颖,是一家公司的白领。平时性格外向开朗,最近却变得越来越内向,整天抱着手机刷微博、玩游戏,俨然已是一个典型的手机控。无论是等公交、吃饭前还是开会时,都会盯着手机屏幕,手机快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
有几次,因为第二天有重要工作需早起,她决定关机睡觉,可是辗转反侧难入眠,无奈又重新开机上起了网。如此反反复复好几次,直至凌晨两三点还没有睡着。这样一来,睡眠时间不够,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双眼浮肿,眼睛里还布满红血丝,感觉到头晕眼花。之后一整天精神萎靡,完全不在工作状态,工作的时候频频出错。
王颖很苦恼,这几天,她痛定思痛,坚决不玩手机,却发现自己怎么也睡不着,睁着眼睛看着窗外的天渐渐发白。王颖说,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觉得快要崩溃了。
自我心理调节很重要
睡觉前玩手机、刷微博、打游戏不仅影响睡眠状态,更会危害到视力,如果长期用手拿着保持一个姿势,还会影响颈椎、腰椎等。人的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往往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对年轻女性来说,长期缺少“美容觉”不仅会使皮肤变得暗淡,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生理周期紊乱。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 淡化
一、调查目的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通俗地说:就是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感――是责任感的高级形式,就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里,个人感觉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农村职业中学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中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自己理想信念的实现,而且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职业高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形式
在做调查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调查报告的相关资料,仔细研究了这次调查报告的行动安排、计划方案,从而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132份,其中有效问卷是130份,有效率为7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查内容
1.这次活动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你觉得现在的职业中学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2)你在学习上你对自己负责任吗?
(3)你珍惜爸妈对你的付出吗?你对你的爸爸妈妈负责吗?
(4)如果本组值日打扫卫生区时其他人都走了,你会怎么做?
(5)如果遇到了你很想做但可能会给你坏的影响的事情,(比如上课想玩手机)你会怎么办?
2.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提高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1)培养和提高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
(2)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的育人功能,发挥体验教育的重要作用。
(3)要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四、调查分析
1.当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特征
(1)经过调查发现,农村职业中学学生中有社会责任感的比例不高。非常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占34%,有一点缺乏的人占42%,认为不缺乏的人占10%,还有14%的人不清楚。这些数据反映出我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相当薄弱。
(2)对于觉得现在的职业中学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有43%的学生认为不缺乏,14%的学生认为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这一数据反映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意识明显强于社会责任感。
(3)对你在学习上你对自己负责任的问题,有46%的学生认为负责任,10%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44%的学生说不清。这一数据表明学生的责任感不强。
(4)你珍惜爸妈对你的付出吗?你对你的爸爸妈妈负责的问题,20%的学生认为负责,47%的学生认为负责不够,还有37%的学生处于思想模糊状态。
(5)对于如果本组值日打扫卫生区时其他人都走了,你会怎么做?
采取不打扫卫生的占40%,26%的学生会自觉打扫卫生,4%的学生对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6)如果遇到了你很想做但可能会给你坏的影响的事情,(比如上课想玩手机)你会怎么办的问题,38%的职业高中学生偶尔玩,因为他们的自控力差。26%的职业高中学生表示在会做自己要做的事。还有16%的学生表示经常上课玩手机,只有20%的职业高中学生表示不做可能影响自己声誉的事。
结论: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职业高中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农村职业中学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2.加强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2)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主渠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主渠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培养职业中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校园广播站宣传建设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努力使责任意识成为农村职业中学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充分利用广播站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3)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协作的教育体系,使社会责任感教育得到提升。
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教育者自己必须要有责任意识。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明确自己在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中的责任;对社会消极现象既不回避,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充分显示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
五、调查总结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农村职业中学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村职业中学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合作,共同培养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0M的流量都不够用,这意味着小杨每天平均至少有3个小时在用手机上网。如今,像小杨一样大力使用手机上网功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某个用户群主要为大学生的SNS社区中,一份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有219人参与,其中所有人都有过手机上网的经历,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1~5个小时,每月能用完30M上网流量的有17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
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最多用途的是手机即时通信,搜索信息和社交网站也占了大部分。
永不断线的手机网络
大学生小杨自称患有“手机上网综合征”,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
小杨最初接触手机上网是在大一,当时买了一部新手机,发现可以上QQ聊天,觉得很新奇,“每天上课的时候就偷偷把QQ挂在手机上。”小杨说,那时候,移动公司刚推出GPRS流量套餐5M免费试用包,一个月还用不完。
大二下学期,小杨更换了一款智能手机,发现了其强大的WAP网络功能,除了登录QQ之外,还可以登录人人网、豆瓣、博客、贴吧。“上课时或者无聊但没有电脑在身边的时候就随手打开手机登陆一下WAP。慢慢地,每天用手机上网的频率竟然超过了电话短信。”这时候,移动公司已经停止了免费流量包,小杨开始使用10M的包月流量业务。“关掉了网页图片,基本10M还是够用的。但有时候看图下电子书也不够用,多亏移动公司把流量包扩到30M。”
“上网早就成了手机的主要功能,有时候一天也没有电话和短信,但基本上从早上醒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机网络一直连接着。可以用电脑的时候才不会用手机,但用电脑的时候不是很多。”小杨说。
吃饭走路手不离机
在某大学读书的小方是不折不扣的“网虫”,以前,每天上课之余都要花五六个小时守在电脑桌前。最近,室友发现他玩电脑的时间变少了,改玩起手机来,吃饭、走路都“手不离机”。
他说自己得了“手机上网综合征”,有时睡到半夜都会醒过来看看群里在聊什么,有没有人找他。
实际上,像小方这样为手机“寝食难安”的大学生还挺多。方便和价格便宜是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原因。
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就能上网,既可以打发无聊时间还能跟人交流、获得资讯。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手机上网的首要原因是方便,不能带电脑的时候用手机就能搞定。
除了方便,价格优惠也是学生用手机上网的重要因素。电信运营商为了吸引这些消费生力军,提供了不同的优惠资费套餐。然而,大家普遍表示,随着手机网络应用的拓展,流量包越来越不够用了。
手机网瘾是隐患
手机上网让学生享受到“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冲浪”的便捷和愉悦,却给大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近,某高校的尚老师就感到有点头痛。在他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甚至课堂上会偶尔传出“嘀嘀嘀”的消息提示声音。“大家都发现这段时间学生们上课玩手机的越来越多了,很多都是在上网聊天。”
“校园·生活”现状调查
——高一(7)班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和确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课题目标
1.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方案设计
1.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校园·生活”纪律现状与问题卫生现状与问题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教学情况调查校园饮食情况调查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2.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fanwen.chazidian.com) 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调查报告。由班主任进行整体汇整。
4.课题总结。由班主任撰写整体报告,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总结点评。
四、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纪律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总体来说,我校大多数学生的纪律状况良好,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尊敬师长,考试和作业过程中都有较强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打饭插队,上课玩手机或者睡觉现象等等。
问题存在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自律,同时和部分老师要求不严格也密切相关。
(二)学校卫生现状调查报告(大磊、李政策、苏敏、纪沈琴等19人)
对于寝室卫生,有一半同学认为寝室卫生间设计不合理。59%的同学认为寝室区有异味、不卫生。但同时,同学也坦承各班寝室垃圾能够及时清理。
对于教室卫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级达不到清洁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普遍原因是少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校园卫生区卫生,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将垃圾倒在指定场所,对校园卫生间卫生也基本满意,但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校园整体不是很清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较强的卫生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校园和教、寝室卫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清洁的校园环境中,并承认这对学习有影响。学生们对良好卫生环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学校能彻底改善卫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学校适当调整卫生间布局,改善部分设施,加大宣传,班级进一步加强对卫生管理,并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个清洁美丽的校园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我校安全情况调查(杨玲、陆玉娟、尹星、吴小知、许荣等8人)
围绕安全问题,我们作了七个方面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用电安全、运动安全和实验安全整体较好,分别只有7%和3%的同学出现过意外(原因不详)。
同学们意见较为集中的安全隐患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园丢失物品的情况较为严重,近一半学生承认丢失过物品或者有失窃经历。二是在校园一些监控死角,学生聚集吸烟情况普遍,有一半学生都知道这种情况存在;三是教学楼楼道照明情况有重大安全隐患,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表示不满。只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为此,小组建议学校为教学楼楼道装声控或者光控的照明灯。同时,对极少数学生攀爬围墙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
(四)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陈彦宇、纪蓓蓓、桂盈盈、汪丽、吴青青、陈华等6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本校87%的高中生都同意并提倡节约水电,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如利用洗脸水洒地、洗衣服;减少手机的使用,保持长期待机状态等。但仍有少数同学在冬天用热得快烧水现象,这既不安全,也不环保。希望学校加强环保宣传,并制定相关的制度,让高中生为社会、校园的和谐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五)教学情况调查(组长:田浩然)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85%的学生认为本校教师教学严谨,辅导认真,对学生较热情。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设施配套齐全。但对老师的教学行为,仍有个别小问题存在。一是有部分老师经常在上课期间接听手机;二是极少数老师在上课期间吸烟;三是有1/4的高中生反映自己受过老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另外,也有学生反映教学楼漏雨,体育器材缺乏等问题。
建议学校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力创和谐文明校园。
(六)校园饮食情况调查(查文宝、高志、许涛、陈秋霞、桂佳、桂蜜枣等9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调查显示,只有2%的同学对学校食堂满意。91%的学生都有吃零食的习惯,还有少数学生有节食的不良习惯。
建议学校食堂适当调低饭菜价格,用黑板或者公告等形式进行饮食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七)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张晟、刘超2人)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学生课余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安排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
希望各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进行科学引导。
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1.许荣:我们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听从队长的指挥与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样只会拖累集体。
2.尹星: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了解了怎样开展一项研究性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制作一份调查问卷,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使我学会了大胆与别人交流。
3.小蕾:平时在报刊上看到调查报告总是不以为然,只是随意看上一眼,有时还会说:“什么嘛!不感兴趣!”然后将它丢在一边,却没有发现在这简单的调查报告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体会到一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陈香香: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础。
5.杨玲:我们每进一个班级首先找班长,解释此次活动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绍,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
6.吴小知:当我们进行走访这一步骤时,成效不怎么明显。有些被调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不愿意据实相告,答案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不怎么准确。
7.文童:在此次活动中,我们
关键词:技校课堂 手机使用现状 管理对策
根据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智能手机已是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媒介,青少年中使用智能手机人数已达2.21亿。由于智能手机功能的多元化及便利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功能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上网的自由随意性,容易分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掌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笔者对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的中级工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对策。
一、调查方式与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年级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级工班学生,为了解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了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测量。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42份,有效回收率为85.50%。在有效回收的问卷当中,在性别方面,男生184人(53.80%)、女生158人(46.20%);在年级方面,中级工一年级186人(54.39%)、中级工二年级156人(45.61%)。
二、结果与分析
1.课堂上手机使用频率
由图1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偶尔使用”手机的比例远大于几乎没有使用的,f明学生在课堂上有较为明显的手机使用情况。
2.上什么课使用手机
由图2可见,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时使用手机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业理论课,而使用最少的是实训实操课。说明在实训实操这类需要学生较多参与的课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明显减少。
3.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由图3可见,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是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 “非专业课程,上课无聊、空虚,打发时间”。比例相对较少的是“学习需要”“看到旁边的同学玩手机,自己也受影响”和“其他”。从数据看,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与学生上课用手机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现实中上课的吸引力要超过使用手机,也有一定难度。
4.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由图4可见,大部分学生上课用手机是“使用QQ、微信、飞信、短信等通讯软件”,其次是 “看视频、听音乐、刷微博/朋友圈、玩游戏等方式娱乐消遣”,用于课程学习的情况不到13%。说明目前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
5.一堂课使用手机的时间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上课用手机的时间是“5~10分钟”,而使用手机10分钟以上的比例有38.3%,说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累计时间比较长。
6.对上课使用手机的态度
由图5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不应该上课使用手机,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认可上课使用手机行为的学生较少。说明大多数学生自身也认识到上课使用手机的行为不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7.对学生自我控制情况的测试
通过自我控制量表(SCS)对填写问卷学生的心理进行测量,由表2可见,学生控制冲动和抵御诱惑方面的能力较低,让学生自己控制课堂行为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给予外在的督促,帮助他们克制自己。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技校学生使用手机现象较为普遍,其使用大多与课堂授课没有关系,其行为对课堂授课会产生一定干扰。从学生自身来看,不少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对的,但自我控制能力偏低,不能够自觉抵御使用手机的诱惑和冲动,在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整体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较长。由此,笔者对管理技校学生使用手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课堂使用手机现象的重视,明确课堂使用手机的危害性,提醒任课教师和家长监督,并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减少上课使用手机的习惯。
其次,教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多给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自己也要注意在课堂上少用或不用手机,起到表率作用,并对上课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监督。
最后,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由于手机的娱乐性越来越强,单靠上课来超越使用手机的乐趣,已经很难做到。而且手机作为私人物品和财物,让教师监督时要有据可依,才能避免因为管理手机产生师生矛盾。
参考文献:
[1]牟芷,王越.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2]徐维东.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策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中间包括1.63亿19岁以下青少年,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3.4%。而依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利用手机在课堂上看电子小说,下课聊微信,晚上休息时间看视频、听音乐,甚至用手机在考场上作弊。这意味着功能日益强大的智能手机,在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广大的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冲击。针对这一突出的问题,2015年3月至今,我课题组成员在邓州市组织了初高中学生及家长数百份问卷调查,以及进行师生访谈和移动通讯公司有关领导的咨询,提出中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倾向的具体对策,以供教育同仁和中学生家长们作为参考:
一、加强家长监督,是预防出现手机依赖症的重要前提
1.在经济方面铲除孩子形成不良消费习惯的物质土壤。中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长的支持,所以家长在学生平时消费方面给予适当的限制,有利于让孩子远离手机。如每月生活费定时定量支付给学生,尽量少给孩子留大额的零用钱,就可以减少中学生私自购买手机的机会。2.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和交流沟通工作。为此家长要适时提醒孩子远离手机,尤其是不能玩手机游戏,观看网络不良视频,慎交网友。多讲述身边同龄孩子由于迷恋手机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其他违法犯罪的故事,让孩子对如何使用手机形成正确的观念,拒绝不良诱惑。3.增加亲子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在周末或假期,家长要抽出时间,多陪孩子进行有益的体育和户外活动,让他们了解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感受阳光和亲情。多同他们平等沟通交流,少采用打骂、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注意尊重孩子真实的想法,让孩子能够信任家长。学会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向家人倾诉。这样培养出阳光的孩子,往往就不会沉迷于对手机的依赖。
二、规范学校管理,是促使中学生远离手机依赖的主要保证
中学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管理是避免孩子形成手机依赖倾向的重要保证。1.学校要筹资搞好校园公用电话、学生平安卡、校讯通等基本通讯设施建设,使家长能够联系到学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从而让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放心。[1] 2.学校加强中学生使用手机危害宣传,制订并落实限制校园内学生使用手机制度。我们建议在每年高一新生入校时,及时召开家长会议,通过播放中学生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视频和PPT图片,以及展示宣传册及专题版面等方式,让孩子家长充分了解智能手机对中学生的危害,为创建无手机校园做好家长思想方面的工作。3.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我们建议应该是由学校每周开学统一收缴学生手机保管直至周末放学再与返还的办法,有利于中学生理解和配合学校管理工作,避免个别受处分学生出现异常的冲动行为。4.适当增加学校报刊阅览室、微机室开放时间,开齐体、音、美等综合素质教育课。[2]积极引а生认识今天开放的世界和国家蓬勃发展的现状,让美好的中学时代沐浴知识的阳光,让青春释放出活力和正能量,从而为孩子远离手机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撑;5.创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积极利用心理干预,促使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逐步让他们摆脱对手机的依赖。6.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引导和督促中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班主任要在在自习课和晚上就寝等学生爱玩手机的时间,多到教室和寝室检查,督促学生养成不迷恋手机的良好习惯。
三、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让中学生远离手机依赖的关键
中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自制力,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他们能否远离手机的关键。1.中学生要充分认识玩手机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把拥有手机做为时尚的标志,更不能把携带高端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做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在学校生活中,要让孩子全身心关注学习过程,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以生活朴素为荣,以成绩优秀为荣,以富有责任心为荣,以身心健康为荣;以生活奢侈为耻,以成绩落后为耻,以缺乏责任担当为耻,以嗜好不良为耻。3.要求孩子正确选择交往对象,慎交网友和异性朋友。4.在平时生活中正确使用使用手机。要把它归位为大众通讯工具,而非娱乐工具。作为一位有担当的青少年,自己要控制好手机,而不能成为手机控。必要时,自己可以让家人协助,下载有关戒除手机依赖的APP软件,逐步改掉机不离手的不良习惯,力争做阳光少年。
四、通讯公司要为中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15年底,全国移动通讯部门在工信部的统一要求下,逐步实施实名登记制度。结合同移动通讯公司管理人员的访谈活动,以及国外教育部门通过立法方式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规范做法[3],我们课题组成员建议:各移动通讯公司应当规范网络运营行为,对未成年人上网系统服务实行时间性限制。建议每天未成年人手机上网时间不得超过1个小时,尤其要在晚上休息时间(21点后至早上7点前)杜绝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从而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外部空间。
总之,让孩子远离手机依赖,还中学生一个健康、阳光的中学时代,是我们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百年前梁启超先生为中华民族复兴,就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吁。作为21世纪初的中华民族的一员,就更应该奉献出我们的爱心,为今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萍. 中学生手机依赖症[J]. 大众心理学,2011 (07)
[2]丁冬泉.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早期干预研究[J].考试周刊,2012(46 )
【关键词】创新 团队 CAS理论 协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人的第一属性是社会性,社交网络具有越来越丰富的手段和工具,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上,满足人的交流需求,甚至替代了传统社交方式,使得“非接触型”的社交方式日渐呈现出主导甚至碾压的趋势。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广大社会的关注。目前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性的调查中[1,2],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切入,对大城市的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措施[3,4]。本文对中等城市高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累计发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09份,回收率为90.8%。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情况、手机使用方式,继而调查了手机在上课、聚会等活动时的使用情况,最后调查了使用手机后对生活作息时间的影响。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手机拥有情况
智能机占有市场绝大多数份额,价格也是大幅度下调,人们已跨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99.04%,对其他手机的拥有率为0.06%。在手机使用中,52%的学生认为大多数时间需要手机在身边,22%的学生认为少数时间手机需要在身边,23%的学生认为手机随时随地需要在身边,而仅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不在身边,平时生活可以不需要手机。带手机的原因,68.6%的同学认为需要接电话、接短信和接受网上好友等通知,26.4%的同学认为需要玩游戏上网等消遣,有5%的同学手机在身边仅仅是为了看时间。可见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但完成了全面普及,并且需要放在身边并作为社交工具来使用的。
2.2手机使用情况
调查中发现,手机作为沟通联系交往的媒介,是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依赖。例如,与朋友的交流中,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沟通的多达51%,短信、电话占30%,也就是说高达81%的交流、沟通、对话是通过手机完成的,面对面交流的只占19%,不足统计人群的两成。认识新朋友的方式中,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方式认识的达37%,团体活动、朋友介绍分别为30%、33%,可见手机在联系与交友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社交软件的快捷、新鲜的特点让高校学生交友与联系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
在日常行为中,同学聚会时高达73%的人会选择低头玩手机,即使面对面也依然在用手机进行交流,即“近在眼前”等同于“远在天边”,造成“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看手机”的现象。而在走路、吃饭时,也依然有近一半的人会选择发微信、看视频、看小说等等。
高校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只有不足40%的学生坚持认真听讲,46%的同学是由着性子或兴趣,还有近18%的人基本不听讲,而是选择玩手机或睡觉。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而变得较难掌控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到,接近一半的同学对讲课内容是保持距离的观望态度,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的要求。
2.3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时间的影响
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很多人感觉时间不够用了。这里包括工作学习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和与人们交往的时间。我们调查了手机花费人们时间的方式,和具体每天花费多少时间使用手机和用手机做了什么,拥有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作息方面的改变。
调查显示48%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35%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0-40分钟之间,17%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0分钟以上,这说明多数本科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为零散时间,例如下课时间、午休时间、饭后时间等。而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多数在一小时以上,说明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较多。使用较频繁,对手机的关注度也很高。经调查有26%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在使用手机时能够把握住时间,其余同学则觉得当自己拿起手机那一刻起就会被手机的内容所吸引,除非自己感到疲倦否则很难下决心放下手机。
三、结论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时间均被碎片化,许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刷微博、微信、QQ等,进而导致大学生集中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下降,进而产生交流的负面心理。一方面,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多开展接触型社交,另一方面,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来吸引、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引导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网络社交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仅仅是一部分,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据更主要的地位。作为传统接触型社交的补充,网络社交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应该合理的使用而不是拒绝社交网络技术与工具,这将为高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婷婷,苏菲.在杭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6,31(1):36-40
[2]付桂芳,李歆瑶,徐柱j,韦宪军.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66,68
[3]王心亮.手机依赖性的具体表现与解除依赖对策分析――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J].亚太教育,2016,(2):219
手机在极大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人际交往、家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主题都与手机依赖有关,那么对手机依赖这一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本调查报告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现象研究
2014年2月25日,一款名为“Hoyo”的浴室手机配件出现了,它能满足手机控们一边洗淋浴一边玩手机的要求。而从这款产品的问世可以发现,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手机,这一问世还不超过十年的科技产品。那么,21世纪的人们是否会同20世纪的人们一样,离不开手机如同离不开电视,对手机产生依赖感?研究互联网和第一代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一代是智能手机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据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回馈的数据显示,87.5%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其出门必须携带的物品,79.4%的受访者会在休息时使用手机。那么手机为何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首先我们要对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研究,尤其是大学生选择,使用这些功能的原因。
据调查数据显示,94.85%的受访者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功能,52.21%的受访者使用淘宝等购物软件,49.26%的受访者使用电话,短信等传统手机功能,44.85%的受访者使用拍照,视频等媒体功能,27.94%的受访者使用阅读功能,18.38的受访者使用手机游戏等娱乐功能,14.71%的受访者使用导航等功能。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之所以花很多的时间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的诸多需求,而这种要求的满足并不是通过创造而是以替代的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智能手机弥补和替代了电脑的网络社交功能,实体店的购物功能,照相机等产品的视图音频记录功能,电视机和网络电视的视频播放功能,书籍的供阅功能,娱乐工具(包括虚拟的和实在的)的娱乐功能,生活与工作中所需要的功能(文档,地图,手电筒,遥控器,幻灯片终端,U盘等)甚至实现了货币的支付手段功能。而从智能手机问世以来,随着这些替代功能的增加,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度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同手机可以替代生活中其他实际功能的程度(包括数量上的和应用中的)成正相关。另外,这种替代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功能平台的形式替代叠加,多功能平台就像一把瑞士军刀,一件轻便装备就可执行多项工作。
据调查数据显示,79.41%的受访者出门会想到携带钥匙,而使用手机打开电子锁这一功能的实现并不复杂,如果有一天安保技术成熟,而且这种产品成功普及,根据我们得出的这一结论,钥匙的功能被手机替代以后,大学生作为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将会加深。
关于功能平台的观点是在智能手机产生后,不断发展替代叠加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并得出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是催化剂的作用。问题的来源不能解释其来源的本身,因此这条结论只适用于解释程度加深的原因,而不能解释程度来源的问题。
2.人本研究在现象研究中,我们从智能手机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量变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事物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内在因素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根本因素是大学生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作为个体本身与智能手机依赖程度相关的人的内在属性和性质的研究。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生物,人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活动。因此,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就必须同外界保持接触和联系。从历史发展和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从人类的发明(制度和物质上的)烽火、驿马、信鸽、报纸、邮政、电报、电话、网络和现在的手机等事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对交流的渴望程度以及这种程度的不断加深和这一要求的提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94.85%的受访者使用社交软件的功能,即使是49.26%的受访者也在使用手机传统的通讯功能,与此同时61.03%的受访者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他们的行为就是为了随时同外界保持联系,而这恰恰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无疑是精力,时间和欲求最充沛的群体,多数人的人际关系也正是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活动为基础并构建起来的,因此他们对社交的渴望也超过了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而社交工具,如智能手机的极大便利和快捷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属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依赖手机的人本原因是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正在发展的人际群体对相互交流和建立人际关系的热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手机虚拟社交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无疑是不同于人的传统交往的,很多人宁肯用手机和远处的人交流,也不愿意和身边的人直接对话。
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44.91%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生活中无法缺少的,即使有55.15%的人也认为手机在现代社会将会是一件必需品,而仅有2.21%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可有可无的产品。如果出门忘记携带手机,高达60.29%的受访者会担心,13.24%的受访者甚至会感到焦虑。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是非常大的,而这种焦虑和担心是因为不能接收手机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社交信息,社会信息以及与大学生有关的专业信息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如同空气,水,能源和资源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高达85.29%的受访者就经常使用手机来解决各种问题,而手机可以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对信息的处理(采集,和接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智能手机所能提供的海量的,广泛的,时新的信息,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领域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大学生学习这些领域的先进知识,而是通过科技黑箱的形式来发挥作用的,如智能手机,这种方法十分便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现实原因是 大学生需要智能手机对信息进行便捷的处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以黑箱形式对信息的处理并不意味着黑箱使用者掌握或者了解对应信息,使用者必须时不时打开手机以避免遗忘。
3.总结归纳在上述研究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并影响这种依赖程度的有工具这一方面,也有人本身的这一方面。首先,大学生开始作为一个拥有权力独自处理个人事务的群体,对交流的热切渴望导致了其必然寻求一种工具来满足这一欲求,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功能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以各种交流方式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在复杂的社交活动中,大学生不必在演讲台前就可以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也无需担心会紧张或受到谴责,他们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同时得到了满足,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又恰恰重视这种存在感。此外,手机作为一种个人所有媒介,其较好的隐秘性可以满足个人特定信息诉求,而这些诉求及信息的内容可能是不宜公开的,手机则给予了使用者安全感。
在大学生进行广泛社交的同时,社交网站推送的各种消息以及在社交和公共传媒中获取的消息使得大学生意识到了信息的多样性和海量性,再加上信息时代这种时代氛围的推动,尽快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智能手机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途径。
另外,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式信息处理装备,其广泛运用削弱了人际传播信息的功能。人际传播是传统社会的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言传身教是最原始的代际信息传播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向老师和父母求教。同时,广泛的社会关系也在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像人们提供信息,以中国的初高级中学为例,由于大多数中国初高中禁止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校,所以传统的人际传播在中学校区得到了基本完整的保留。
应试教育意味着中国的中学生每天都需要解决他们的考试和习题,除了课堂老师的讲解,非正式场合下学生之间也存在极为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学校人际关系随之建立起来。而在大学,多数人更倾向于用手机去获取信息,因为这无需负担人际传播的成本和风险(耗时、耗力、信息出错、信任、人情、社交恐惧等)也改变了信息搜索者的地位,向他人寻求信息的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使用手机搜索信息则使搜索者占据了仪式上的主动。对比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从操作难度和处理成本上来讲,手机无疑更胜一筹。人们总说智能手机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疏远,从信息交流的意义上来讲,手机获取与处理信息削弱甚至代替了人际传播信息的功能,通过对这一功能的削弱进而削弱人际传播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人际交往。
同时,猎奇心理也是年轻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心理表现之一,而不论是新奇的信息,新奇的功能,还是新奇的人脉都是由智能手机来提供的,在猎奇的过程中,这些新奇的事物中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作用和影响。比如支付宝、淘宝等购物软件;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图片编辑软件;快手,斗鱼等视频共享软件;手机游戏、OCHO回音、AR、VR等特效软件或功能,它们在便利了大学生生活的同时,又加强了社交功能和信息的处理功能。智能手机越是能替代 (哪怕是形式上的替代) 生活中其它事物的功能,大学生就越是能进一步开发运用智能手机,就越可以加强原本的社交与信息诉求和实现这一诉求的能力及熟练程度,也就越是能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并进而使之产生依赖感。
在以上的总结归纳中,我们讨论了第二页的现象研究结论和第三页的人本研究结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时的联系,解决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来源以及这些来源的关系问题,并得出了造成依赖的原因。据调查数据显示41.18%的受访者无固定时间使用手机,42.65%的受访者一天花2--3小时的时间使用手机,而13.97%的受访者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达6小时,9.56%的受访者一般随时把手机放在手上使用。综合上述的归纳结论和实际数据我们认为,这些因素的独自作用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并接受其影响的过程中,久而久之的产生了一种独特的 工具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工具崇拜,与人的价值产生了矛盾,过度的依赖智能手机会削弱甚至威胁到人的价值,这也是一些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感到焦虑,不知所措,无所作为的原因。我们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24.26%的受访者认为手机的虚拟世界要比现实世界更有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可见这种工具价值的无限延伸对人的价值存在着威胁。
该页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了本次研究的最一般结论,也是对众多因素最一般的概括,我们认为这一概括就是上述所提到的 工具价值。 该研究报告并不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实际问题,而仅仅是在研究产生这种依赖的因素。但是该研究报告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在根源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合理削弱手机的工具价值,重塑人的正面价值是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关键所在。
附录
第一题:您的性别是?
性别
小计
比例
女性
83
61.03%
男性
53
38.9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二题:您现在的年级是?
年级
小计
比例
大一
117
86.03%
大二
9
6.62%
大三
7
5.15%
大四
3
2.2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三题:您出门必带的东西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手机
119
87.5%
钱包
87
63.97%
钥匙
108
79.41%
其他
27
19.8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四题:您每天平均玩手机多长时间?
选项
小计
比例
1小时以内
6
4.41%
2--3小时
58
42.65%
3--6小时
53
38.97%
6小时以上
19
13.9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五题:您经常在什么时候玩手机?
选项
小计
比例
休息时
108
79.41%
玩耍时
33
24.26%
上课,上班时
28
20.59%
上厕所时
47
34.56%
无固定时间
56
41.1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六题:您会不会习惯性地确认手机是否收到新消息?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87
63.97%
不会
17
12.5%
不一定
32
25.2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七题:您常用的手机功能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淘宝等购物软件
71
52.21%
微信,QQ等聊天软件
129
94.85%
拍照,视频功能
61
44.85%
通话,短信等基础功能
67
49.26%
玩游戏
25
18.38%
读书
38
27.94%
其他功能
20
14.7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八题:您会经常用手机解决问题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116
85.29%
不会
10
7.35%
几乎不
8
5.88%
其他
2
1.4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九题: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机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是
83
61.03%
不是
25
18.38%
不一定
28
20.5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题:您认为手机在您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选项
小计
比例
无法缺少的
57
41.91%
仅仅是必需品
75
55.15%
可有可无
3
2.21%
其他
1
0.7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一题:当你出门后发现没带手机,您会?
选项
小计
比例
没关系
36
26.47%
有点担心
82
60.29%
焦虑不安
18
13.24%
本体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二题:您觉得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比现实生活能给自己带来更多乐趣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33
24.26%
不会
103
75.7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三题:您的手机一般放在哪里?
选项
小计
比例
放在手上
13
9.56%
放在口袋
90
66.18%
放在桌上
8
5.88%
无所谓
25
18.3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一、应用写作课开设的基本情况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应用写作教程》这门课,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将该门课程列为必修课,给出了具体学分,但在笔者走访的一些农业高职院校中发现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个别学校系(部)对该门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存在公共基础课让路于专业课的情况,有偏专业课轻基础课的思想。二是课程缩短。有的院校《应用写作教程》总课时缩短了,由原来的56个课时减到48个课时,授课内容也相应减少,影响了学生对应用文文种的学习掌握。其实应用写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些发达国家也开设了写作课,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恰恰说明了应用写作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应用写作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它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一定高度。
二、应用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写作课在农业高职院校开设过程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离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稿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一些文种的结构掌握还不到位,追根溯源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应用写作课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应用写作教程》的第一节课就讲明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比如,学生在入学前办理生源地贷款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合同的签约、学生身份的证明等文种的应用;入学后会用到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参与社团或班团干竞选的演讲稿,以及对上级部门的请示、报告等。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并不高,特别是偏理科的学生。他们认为应用写作课不是他们的专业课,毕业后又不从事文秘工作,所以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一上??用写作课就会玩手机或者趴桌子上睡觉。
(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农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高考上来的。这部分学生大多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学习能力比较差,知识比较薄弱。二是少部分中职升高职。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削弱,很多学生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比如,在讲授《经济合同》这一章时,4个班级共136个学生能完整写出一到十的中文大写的不到10%,可见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比较差的。
(三)学生不知道怎么学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比较积极,也比较主动,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知从何学起。比如,在老师讲解和分析例文结束后布置类似的练习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方法,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应用写作课又相对比较枯燥,理论性较强,加之大多学生语文底子不够扎实,觉得应用写作课不好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的习惯,最后连作业也不交了。
(四)教师授课形式单一
教师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使用上陈旧单一,更多的是先讲解理论,然后分析典型例文,最后进行写作练习的传统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很难接受,以至于他们对写作失去兴趣,最后连最基本的公文写作都不会。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有自己的主见,更喜欢掌握主动权,所以教师要学会“换位”,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的对策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
(一)加强应用写作课程建设改革
农业高职院校首先要在学校层面上充分认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完成顶层设计,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应用写作课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比如,在讲授《调查报告》这一章节时,理论教学完成后,可以布置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实践调查,调查前要求写好调查报告方案、问卷调查等文种,然后安排具体时间进行主题调查,调查结束后要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然后制作PPT,并请学生上台分享讲解调查过程与感触。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二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克服了怯场的现象,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层次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都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在一个模式下进行教学。要因材施教,可以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突出应用写作课的应用性,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心理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天津地区2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9份,实得有效问卷282份。全体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37人,女生145人;文科141人,理工科141人;一年级70人,二年级72人,三年级70人,四年级70人。
1.2 研究工具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调查,参考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结合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9个项目,涉及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功能、态度,以及手机消费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采用国内精神病学专家师建国医师的手机依赖症状标准,共分9个项目,每个项目要求做出“是”或“否”的选择,每选一个“是”就得1分,分数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症状符合其中至少5项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即为患有手机依赖症。
淡路向性检查卡:又称向性检查卡,为日本心理学者淡元路治郎所编,该量表把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交友的情况、对新环境的兴趣和适应,以及自我主张的强烈程度等作为判断内外向性的重要征候。共50个测题,每题作“是”“否”或“不定”的回答。根据被试回答结果,可求出外向性指数(V.Q),外向性指数大于115,则性格类型属于外向型;小于95,属于内向型;外向性指数在95-115之间,则属于中间型。
2结果
2.1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2.1.1手机使用历史:经问卷调查,天津地区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100%。
2.1.2日均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群体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状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情况
1小时以下 1~3小时 3~5小时 5小时以上 总计
性别 男 42 /30.6% 63/ 46.0% 22/ 16.1% 10/ 7.3% 137/100.0%
女 46/ 41.7% 68/ 46.9% 17/11.7% 14/ 9.7% 145/100.0%
专业 文科 47/ 33.3% 66/ 46.8% 16/ 11.3% 12/ 8.5% 141/100.0%
理工 41/ 29.1% 65/ 46.1% 23/ 16.3% 12/ 8.5% 141/100.0%
年级 大一 13/ 18.6% 34/ 48.6% 11/ 15.7% 12/17.1% 70/100.0%
大二 25/ 34.7% 32/ 44.4% 7 / 9.7% 8 /11.1% 72/100.0%
大三 26/ 37.1% 35/ 50.0% 8/ 11.4% 1 / 1.4% 70/100.0%
大四 24/ 34.3% 30/ 42.9% 13/ 18.6% 3 / 4.3% 70/100.0%
总计 88/ 31.2% 131/46.5% 39/13.8% 24/ 8.5% 282/100.0%
进一步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间没有显著差异(X2=1.455,p=0.69;X2=1.673,p=0.64),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日均使用手机时间差异显著(X2=20.167,p=0.017),表现在大一学生的日平均使用时间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2.1.3大学生手机话费状况:调查表明,41.5%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话费在30元以下,42.6%的大学生在30~50之间,11.3%的大学生在50~80元,只有4.6%的同学每月手机话费达到100元左右。
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在月平均话费上没有显著差异(X2=3.635,p=0.304;X2=8.413,p=0.493;X2=2.418,p=0.490)。但在生活费水平上差异显著(51.444,p=0.00)。经统计大学生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话费也都在30元以下;随着生活费的增高,30~50、50~80两个档次话费的人数也在增加,当生活费大于800元时,话费在100元左右的人数也达到了最大。
2.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2.2.1 基本依赖情况: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那么手机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到底如何?调查结果显示:35.8%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非常重要,57.1%的人认为手机是一般重要,归结起来有92.9%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是重要的,只有7.1%的人觉得手机不重要或者无所谓。
针对当今大学生课堂上课情况,设计一道题目,让大学生选择在上课时,如果老师的课堂没有意思,你会用哪种方式来打发时间,备选项有继续听、看课外书、睡觉、玩手机和其他。有将近64%的同学选择了玩手机,其次为8.9%的同学选择了睡觉,只有4.3%的同学选择了继续听课。可见手机在学生的课堂上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2.2.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文科 2.52 1.124 0.29
理工科 2.73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2.3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男 2.77 0.817 0.574
女 2.48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2.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分数差异显著,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一年级 2.91 3.415 0.018
二年级 2.12
三年级 2.67
四年级 2.62
多重分析表明,大二学生的依赖分数显著低于大一(p=0.27)和大四(p=0.47)学生的依赖分数。
2.2.5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格差异:经淡路向性检查卡检测将大学生性格分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类型,对不同性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经多重比较,内向型性格的大学生的依赖分数显著高于中间型和外向型性格的同学(p
表5 不同性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情况
M F p
外向型 1.87 51.633 .000
中间型 2.93
内向型 4.00
3 讨论
3.1 依赖情况
经调查,天津地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依赖有两个特点。
第一:对手机的依赖现象是普遍的,如超过90%的大学生都认为手机对自己是重要的,超过60%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玩手机来打发时间。但手机依赖症仅存在于部分大学生中,多数大学生都能理性并合理的使用手机。
第二:依赖是良性的,或者说是合理的正常的依赖,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如:存在手机依赖症的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66.6%)也都能把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在手机话费上也都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来进行消费的。
3.2 不同专业、性别、年级、性格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差异比较
本次调查得出不同专业在手机依赖性上差异显著,理科生有手机依赖症的比率要高于文科生。根据以往经验,文科生往往会比较感性,理科生会比较理性,可能会比较理性的使用手机,而此次研究表明,理科生更容易患手机依赖。通过访谈发现,文科生大多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课外时间比较多,进而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手机是他们诸多缓解压力、娱乐方式的手段之一,相对于文科生,理科生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科目和内容都比较复杂,课上表示学不会听不懂的情况多,平时课业负担也重,出去排遣情绪、缓解压力的时间和机会也比较少,除了电脑手机就成了他们既方便又小巧的主要娱乐和解压工具,譬如上网、手机游戏、聊天等等。
本研究显示,男女生对手机的依赖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男女生之间在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娱乐等诸方面的差异正逐步减小。
在年级这一因素上,本研究显示,年级在依赖性上差异不显著,在依赖分数上差异显著。大二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显著低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大学新生往往面临学习、人际交往、环境等各种适应问题,他们会习惯性地去寻找父母和以前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当生活中受到挫折时,具有广泛性、便捷性和间接性的手机短信、聊天就成为了新生的首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大三学生,尤其是大二学生,学习压力、交往压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已经适应,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不再需要过分依赖手机来获得安全感,对手机的使用与依赖就会有所下降。而大四学生由于升学或者找工作等原因可能对手机这种通讯设备的需求又会有所上升。
本次研究显示,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性上差异显著,内向性格的同学更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内向性格的人大多不善交流,会更多的感受到孤独、压力等消极体验,尽管有强烈的交往欲望,由于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而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而手机的间接性、方便性、娱乐性使手机成为他们取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向外界流露感情、传达信息、寻求帮助,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地解决和释放的有力途径。而外向性的人更喜欢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获取社会支持的手段也就更为多样化,对手机的依赖也就会降低。
3.3 对策与建议
对手机的过分使用或依赖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心境,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过分依赖、过度滥用。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不要用手机来占领这些阵地。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应该适当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郊游、健身、听音乐等,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同时大学生要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不要依赖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理性地控制手机的使用,养成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第二:学校也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建立健全相关心理咨询体系,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进行专门有效的辅导,并且可通过成熟的心理辅导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手机依赖倾向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学会放松的技巧。同时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晚会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可以有效地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
第三:积极参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般情况下,手机依赖并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必背上思想包袱,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调整好心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即可解决。如是特别严重的则需要治疗,服用药物,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法(即强迫自己在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固定电话,要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即可治疗手机依赖。
参考文献:
[1]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Z].调查研究,102―104
[2] 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 卫生软科学, 2010(3):252―261
[3]王芳,李然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育,2008(3):381―38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问题;思考
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大部分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在语文课上玩手机、睡觉等厌学情况非常普遍。为改变此局面,学校把语文这基础学科的课时一减再减,各地方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校本教材,但学生厌学情况依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不想学,教师怕去教的情绪依然不减,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我们不禁要问:是否教改方向错了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一线教师有发言权之外,我们还应该听听学生的心声。
一、走近学生,了解他们想什么
在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笔者收集到一些真实的信息:其实大部分学生是想学语文的。课堂上,每当笔者让学生对某些与他们生活贴近的问题发表意见时,他们会争先恐后;每当让学生对某位人物(角色)作点评时,他们会跃跃欲试。为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在教学中,笔者会细心观察,认真调查。在每个班级教学应用文的调查报告时,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为什么?你想从语文课堂上学到什么?你想用什么方式学习语文?你希望老师用什么方法教语文?并对问卷加以分析写成报告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做调查报告的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以便“对症下药”。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学语文的学生占半数以上,他们希望通过语文的学习能掌握一些实用性强的知识,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希望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能灵活多样。不喜欢学习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原因以外,跟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有莫大的关系。
这是来自学生心海的消息,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是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语文要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转,目标是升学率、优秀率,根本就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掩盖了语文的功能。中职语文课指挥棒没有了,压力少了,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麻木了。他们大多认为学了九年的语文,认识的字够用就行了。若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方法没有改变,没有新意,又怎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呢?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与学的双向传递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优劣。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中职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二、深入课本,清楚我们教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或教人知识、技能,或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要达到目的,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听得进去,二是听得明白。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进行思想、纪律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情绪,他们一定越听越反感。因此,现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学从内容到方法应该更加灵活。
新的高教版《语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创新,更显人本化、职业化,更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每周只有两节的语文课,我们更应深入课本,精挑细选,清楚教什么。
职校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要大方、灵活应答;开店办厂要向工商部门提交营业申请书;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如果教学生喜欢学而且实用性强的东西,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参与,加上多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如学读后感,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片段(他们一定有兴趣),然后让他们点评、谈感受;教广告,让学生广泛收集喜欢的广告语,进行分析、模仿设计广告词。讲一般书信,可以与简短的信息联系起来,让学生给亲人、朋友、同学发信息,并强调注意用词造句要恰当,适当使用礼貌用语。使学生明确如何发挥书信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讲授关于情感类的文章,特别是爱情,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如教学《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关于恋爱观的问题,然后引导、鼓励学生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彰显个人魅力,自然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吸引异性的目光。这些都是有趣的,学生爱学的内容。
有些实用性强,但趣味性不强的内容也得挑出让他们学。授课时,如果能灵活变通一下,学生的无聊也会变有趣,厌学也会变成乐学。如学习某些应用文,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聊。教学时教师基本上以范例导入,让学生清楚格式要求、注意事项以后,重点落在写作实践上。记得一次在教便条的时候,笔者讲完格式及写作要求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写一张便条。笔者发现学生的作品各有特色,现摘取一二如下:
作品一(留言条)
听说你的武功了得,明天计划打劫银行,预你一份。
大佬
即日
作品二(借条)
借条
今借工厂男人、女人各一个供实习用,用后归还。
(署名)无人性
×年×月×日
从作品看,学生对格式基本上掌握了,但内容千奇百怪,甚至有扰乱课堂纪律的嫌疑。如果一刀切地批评,势必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甚至起哄、对抗,因此笔者首先表扬了学生积极参与,按时完成。再针对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说说优缺点。大家各抒己见,笔者把正面的观点梳理,引导学生分辨是与非,强调学习与做人一样要守法依规。这样一来,那些学生的“奸计”就不能得逞,而且还有可能“改邪归正”呢。尽管教学内容乍看枯燥,但学生依然学得欢,因为我们懂得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实体,理论联系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明白了学生所思所想、精选了教学内容,最后就应正视教师的问题。
三、审视教师,明白知识怎样授
以往我们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抱应付式的教学态度去授课,效果自然不尽人意。大家知道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需要,用最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荷花淀》中,教师一方面与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讲的有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小说呈现的自然美、人性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语文学习中去。
要使这股热情得以延续,教师平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和谐课堂氛围,授课方式可以多采用PK形式,开展朗读、演讲、辩论比赛,适合培养现代年轻人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多让学生上讲台说、到黑板写,并给予巧妙的表扬或鼓励,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这些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受不到重视,遭到的批评、冷眼颇多,表扬却少得可怜,导致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是自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感到无望。有调查显示,有60.3%的中职学生表示“不太有机会”在学校受到表扬和感受成功,3.8%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经常受表扬的学生占26.4%,受表扬很多的学生仅为9.4%。虽然在学校受表扬的机会不多,但事实上,这些孩子并非对表扬无所谓。有61.8%的中职学生表示,在听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后“十分高兴”,并且“以后会加倍努力,以获得更多肯定”,觉得“无所谓”的学生只占9.4%。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其实挺在乎表扬的,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享受尊重、表扬的平等机会。
此外,授课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细化。开学初,就跟学生讲清楚,我们上的科目是属于考查还是考试科目。具体要求怎样做,设计一些加分的奖励机制,总评如何计算。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后,积极性会有所增强。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讲学生愿学、爱学、实用性强的知识,用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方法授课,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使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和谐统一,打破为考试而教的模式,开创因喜爱而学的局面,定能绽放中职语文教学的异彩,学生厌学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摘 要:手机上网已经影响到高中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分析手机新媒介具有的特征,手机新媒介的变革性意义,以及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认为要对高中生使用手机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机;新媒介;高中生;管理;德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3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新媒体,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手机媒体进行深入研究,解决高中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本文基于高中生手机用途视角,对手机新媒介进行哲学思考。
一、手机新媒介具有的特征
现在高中生所使用的多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随时性。虽然学校要求学生不把手机带进课堂,但有时很难杜绝。智能手机的随时性就在于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上网,浏览网上的各种内容,或玩一些手机游戏。这种随时性,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加大。第二,随意性。智能手机具有多种功能,学生可以不经家长和教师审查,随意各种信息。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游戏泛滥,有时给涉世未深的高中生造成伤害。第三,中介性。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介是高中生进行信息搜集、情感交流的工具之一,也是高中生接触不良信息的“中介”。调查显示,个别高中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抢劫盗窃等不良社会行为,有些是通过手机网络“学习”到的。第四,被动接受信息性。智能手机的多功能和网络管理的困难,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一些不法分子经常肆意不良信息,干扰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心理上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五,置换性。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把任何信息发送出去,部分高中生于是通过手机网络抒发心情,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为了拥有一定的粉丝和点击量,而不分好歹随意信息。这让人们陷入思考:人不再是手机的主人,而处于奴隶或仆人的位置。
二、手机新媒介的变革性意义
手机新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悄然发生改变。第一,人机交互新时代。手机新媒介的出现,代表一个人机交互新时代的来临。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实现信息随时随地沟通,一些公众活动、日常生活购物以及银行支付功能,皆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第二,人类信息传递新模式。过去手机功能有限,一般只作为单纯的通讯工具,而现在智能手机功能众多,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传递,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文化传播更加方便自由。第三,日常智力考量。智能手机带来信息传递便利化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者提出新问题。一是部分高中生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手机依赖症。对部分高中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刻都不能离开手机。一旦离开手机,就有莫名的失落感和烦躁感,甚至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二是手机弱化部分高中生的智力。在学习过程中,部分高中生遇到问题不再独立思考,而是把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交给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的手机。部分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再冥思苦想,或求助于同学、老师,这使得自己的智力开始弱化,情感开始淡漠,合作精神开始淡化,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分析
从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可以有一个具备基本通讯功能的手机,但不能沉溺于智能手机的世界。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可作如下分析。一是看对高中生的学习有没有促进作用。高中生必须以学业为重,远离各种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的诱惑。调查显示,部分高中生意志薄弱,沉溺于光怪陆离的手机世界,而越是沉迷于手机,学习上就越糟糕。二是看对高中生言行与理想有没有负面影响。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够正确看待手机,理智地使用手机进行网络学习,或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但也有极少数高中生受手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开始下降。据报道,某初中生因母亲反对他玩手机而在大街上出手打母H、某高中生不满手机被没收而将班主任杀害。这虽是个案,但也说明越是沉迷于手机的学生,则越言语粗俗、行事粗暴、没有远大理想。三是看对高中生消费观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高中学生之间有时也出现攀比现象,影响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在学校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拥有多种功能,逐渐成为高中生进行网络学习、情感交流、资源共享、游戏娱乐的工具,对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学校要对手机新媒体进行深入研究。要解决好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避免出现“手机焦虑症”“低头族”等不良现象,并将手机新媒体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是省级课题“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0830
作者简介:董艳红(1981-),女,甘肃通渭人,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婷.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调查报告――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8).
如何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呢?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应用文写作,尤其要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对自己的独特价值意义。这是改变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关键,因为只有这种独特的价值意义是促使大学生改变习惯行为的根本驱动力。鼓励大学生理解并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只有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旧的写作思维习惯,他们才会有改变的意识,才会体验到改变的自由,才会自己承担改变的责任。很多教师在面对大学生上课时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都很明确在教室上课的目的,侧重多讲解知识,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照单全收。其实思维习惯一旦建立很难消除,同时还要建立一种新的思维习惯,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独特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如果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大学生有意识的转化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开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密切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与应用文写作产生关联性。笔者通常通过询问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愿景来启发他们给自己画像:从事何种职业,成为何种身份的人,要具备哪些能力,目前自己有哪些能力,缺乏哪些能力,如何去获得。应用文写作中哪些文种与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关:例如如何正确的写借据避免纠纷,如何签订租房合同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权益,如何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如何解读政府机关的文件了解和大学生学习、就业相关的政策信息,如何解读各种市场调查报告、预测报告来选择投资项目……总之,让大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应用文写作是很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引导帮助大学生确定应用文写作学习对于个人的特殊价值意义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意识到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不能满足应用文写作学习的需要了,就需要去培养新的写作思维习惯———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这种改变成了大学生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本能的驱动力显然会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教导更有效。
教师需要在大学生改变旧的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引导学生正视并承认改变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艰难,支持学生通过强化新的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产生的新能力带来的新形象的改变中不断自我推动,明确自我身份发展的方向,在新身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中完成从旧的写作习惯模式向新的写作习惯模式的扩展。第二步、教师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帮助大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习惯就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状态下,人们会做的选择,然后就会不加思索的去做,并且一再重复。它是大脑自动遵循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当人们看到暗示,就会做出惯常行为,目的是得到奖赏。在文学写作思维习惯模式控制下的大学生上课的习惯是:习惯暗示(应用文写作课晦涩难懂,很无聊)惯常行为(上课玩手机、发呆)奖赏(没有逃课,心理安慰)。
教师在安排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培养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获得奖赏,这是驱动大学生转化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根本力量。作为以学习为主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大学生首先在意成绩的奖赏,其次在意个人能力形象的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奖赏。明确奖赏行为以后,教师就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营造新的习惯行为暗示:应用文写作课程虽然不是特别生动有趣,但是特别实用,它能扩大知识量。消解上课听不懂、无聊的习惯行为暗示。当大学生在上应用文写作课不是那么无聊的习惯行为暗示下愿意放下手机、小说,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内容的时候,打开教材和大家一起思考问题就成了新的惯常行为,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也会慢慢养成了。笔者运用严格的成绩考核方式和当众赞扬的精神鼓励为奖赏,互动点评式教学模式来引导大学生如何学好应用文。第一,严格平时成绩的考核,让大学生上课闲不住。每次课堂上都有难度不大的应用文病句修改、惯用语填空和随机提问,给每个大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绩的平台,当场记录成绩,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第二,增强知识的新鲜感,激发大学生上课的兴趣。在每个文中学习的课程导入时,尽量选择新近发生的与大学生和文种关系密切的新闻事件,启发他们参与思考讨论。第三,以点带面,引导大学生拓展知识面。在教授文种的写作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的知识,关注每篇应用文中观点、措施背后的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第四,加强互动教学,把课堂交给大学生。在讲授行政公文格式时让大学生自学备课,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传递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第五,以小组讨论、共同拟写完成常用文种的写作作业,在下一次上课时用抽查的方式派一名小组成员朗读作业,让后大家和老师点评。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了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减少了作业的负担。点评的方式检验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获得认同的奖赏。